天净沙秋思扩写范文

时间:2023-03-21 01:2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天净沙秋思扩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孤独地行走在异乡,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处、瘦骨如柴的老马。经过多天的流浪,它早已跟我一样,疲惫不堪。我拉着它踉踉跄跄地往前走,希望能在别人家里借宿一宵,但在这荒凉的古道前方,似乎望不到尽头。正如我现在的心境,过了今天,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我把老马牵到一棵垂垂老已的大树下,看着仅剩的几根脆弱的枯枝,不禁想起它在花样年华之季,是何等生机勃勃。但现在,眼前的老树已失去了光辉,变得黯淡无光,在它身上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缠绕在它身上的藤,已经枯萎了,看上去,是多么弱不禁风。想当年,它的生命力多旺盛啊!因为靠着树,它成长得多么迅速,攀援得多么高。当它渐渐地老了,再也受不住风雨的摧残,只能无声无息地死去。黄昏回家的乌鸦的叫声打破了静寂的天空,虽显出几分生机,但是单调而刺耳。

我拉着老马继续向前走。看见一条细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只有一尺宽的小木桥,木板凹凸不平,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那样欢畅,那样的无忧无虑。听着流水,惆怅的心情竟有了淡淡的释然。

篇2

主题词:情境;细节; 情感; 古诗词改写

中国是诗意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古诗词因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古诗词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重引导学生进行所谓规范鉴赏能力的培养,而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悟,充分吸收古诗词养分作用于写作。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古诗词资源来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库,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拉近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笔者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改写,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下面就我的一节古诗词改写指导课,谈谈我对古诗词改写的一点教学心得:

一、反复吟诵,还原情境,在审美实践中体悟诗歌情感之美

古人写诗,言简意赅,一字一词耐人寻味。所以品读诗句时,只有深入把握诗中一些关键字词,反复诵读,读透诗意,才能悟透情感。动笔改写前学生的心灵只有饱蘸诗意、饱蘸情感之后,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本堂课指导环节的重点是师生共同口头完成吕岩的《牧童》诗的改写,这首诗中诗眼句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还原诗歌意境的:首先让学生闭眼聆听配乐诗朗诵,展开想象,在脑中再现诗歌展现的情景。然后要求学生反复吟诵着关键句,再联系前一句,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口头描述自己脑中展现的图画:一轮皎洁的明月,高高地挂在树梢之上,那么圆!那么亮!晚风轻轻拂过大地,唦唦唦,这是草儿在摇曳;嘘嘘嘘,这是蟋蟀在欢叫。啊,多么惬意的夜晚啊!可爱的牧童也顾不上脱下身上的蓑衣,一下子躺在了草地上,口衔一枝嫩草,欣赏着明媚的月光,好不悠然自得……虽未成文,口头描述已将诗中的画面活画出来,诗味也出来了,诗歌所刻画的人物之可爱,所表达的闲适意趣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在此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总结出改写古诗应该抓住的基本重点,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很快抓住关键:反复吟诵中还原情境,才能准确把握情感。

选择一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审美趣味的古诗词进行深度鉴赏,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歌,于还原情境的过程中,悟透诗歌之美,悟透诗歌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古诗词改写热情,是古诗词改写成功的关键。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将学生的古诗改写的兴趣激发出来,应该说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究竟如何改写呢?常规方法究竟是什么呢?正确的方法指导也就成为古诗词改写指导的难点。在课堂实践中,我注意根据具体学情,兼顾中等生和中下生的学习感受,采用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指导程序,真正实现了作文教学的务实高效。

课堂上,我以学生们熟悉的《天净沙秋思》为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下列练习:1、扩词成句:首先让学生找出这首小令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指导他们抓住本小令一词一景的特点,尝试从形状、色彩、声音、质地、情感等方面扩写成完整的句子。2、扩句成段: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各个意象扩成的句子扩写成一个语意连贯的片段。3、扩段成篇:在片段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连贯,加过渡句,连缀成篇。4、点染勾勒:要求学生整合已经形成的文字,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将最精华的部分精细地去打磨,使语段更加个人化,文学化。

学生们在共同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品尝创作的快乐,学到实实在在的方法,掌握了改写古诗词的基本程序:着眼意象,还原意境,调动想象,运用修辞,点染勾勒。古诗词改写的教学难点也就基本突破了。

三、雕琢细节,合理补白,在写作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快乐

改写古诗不是对古诗文的简单翻译,而是对古诗文的一种更高形式的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是在在尊重诗的原意的前提下,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优美的现代白话文将古诗词的主要内容诗意再现,将表达的情感和赋予的内涵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古诗词的语言高度精炼,一般只有二三十字的极短篇幅,却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体会。所以,进行改写时必须选准诗歌的诗眼,充分挖掘诗歌的细节,运用合理想象,进行合理补白,使改写文的意蕴既忠于原诗,又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诸多感受与意味,使其内容更丰富多彩。

我设计的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带领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请一位中等学生朗诵自己课前的改写作品《夜雨寄北》,并谈谈自己的创作感言。其他同学讨论一下这篇改写短文有没有值得修改之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自己作品。再亮出优生作品:

红烛之下,展开还带着你的气息的信笺,你问我何时能够回去,我哑然之余还是只能无奈地告诉你:我真的无法确定。依稀仿佛,你刚刚还盈满笑意的脸庞一下就暗淡了光芒,眼里的哀怨穿透纸背,让我无言泪流。秋雨缠绵,小池已涨,孤独更甚。

依稀如梦,你又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香烛的尖头爆绽开一朵小花,映照着你柔美的面庞,传递着你我的喜悦。朦胧中,我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温柔地说起寂寞巴山冷的日子,那个展信凉初透的秋夜,那场点点滴滴到天明的雨……那些依然新鲜的记忆里的新鲜美好的情感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这样优秀作品的出现,激发起学生的讨论热情,讨论之后,他们找出了改写此诗的“窍门”:1、需要理清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分别是秋夜,巴山旅居之所,诗人,夜雨、秋池、西窗烛。2、扩充细节,丰富画面。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把环境氛围渲染开来,人物情感宣泄出来,蕴藉的意象丰富起来。3、合理“补白”很重要:诗歌语言简约跳跃,意象和诗句呈现明显的跳跃,诗中留下读者需要思索、补充的“空白”。本诗中需补充“空白”:地点——家,人物——妻子和我,道具——家信。4、人物刻画要从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角度进行正面和侧面描写。5、要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还可考虑描写的角度和常见的描写方法。6、要注意语言的诗意美。方法总结到位后,学生修改自己作品也就找到了抓手,展示的短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了。

充分挖掘诗中的细节与留白,调动联想和想象,于“添枝加叶”中,丰富改写文的内涵,是古诗词改写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