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联动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执法联动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作者单位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所有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病例,共135例,年龄为9个月至 40岁。135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病例中男80例,女55例,平均年龄(83 ± 72)岁。8例(59%)合并冠状动脉畸形,其中男4例,女4例。所有病儿均有青紫、活动受限,有蹲踞现象6例,有缺氧发作史2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5例为单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1例。

12 手术方法 1例9岁男性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后走行于右室流出道。术中首先横向切开右室流出道,疏通右室流出道,涤纶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然后经肺动脉切口切开肺动脉交界粘连,心包外衬涤纶片修补右室切口。1例5岁女性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从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下切开右室流出道,带瓣管道连接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主干。

1例7岁女性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后走行于右室流出道。术中首先横向切开右室流出道,疏通右室流出道,涤纶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然后经肺动脉切口切开肺动脉交界粘连,心包外衬涤纶片修补右室切口。

5例单一冠状动脉患者的冠状动脉不涉及右室流出道,为常规根治手术。

2 结果

该组患儿手术后无死亡。出院后随访 7~36个月,肺血管都有一定程度的发育,SpO2从67%~72%上升至 86%~90%。心功能分级(NYHA)I~Ⅱ级。动脉血氧饱和度恢复至 94%~98%。

3 讨论

该研究中有135例法洛四联症手术患者,59%的病例合并冠状动脉畸形。有文献报道法洛四联症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畸形的比例约085%[2]。该研究表明法洛四联症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畸形比较常见。

该研究中,5例(625%)冠状动脉畸形是单一冠状动脉,2例(25%)是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125%)是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Miyahara等人的研究显示:611%的冠状动脉畸形是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或单一右冠状动脉,222%的是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或左前降支,166%的为右冠状动脉发出粗大的圆锥支[3]。此外,有文献报道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畸形有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或独自起源于右冠窦、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或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发出粗大的圆锥支和单一冠状动脉[4]。

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畸形是导致法洛四联症患者手术相关死亡率升高的危险因素[4]。冠状动脉畸形的危险主要取决于肺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的关系,外科手术可能置冠状动脉于危险境地。

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时能够考虑到上述冠状动脉畸形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该研究中,3例患者术中横向切开右室流出道疏通右室流出道,修补室间隔缺损,经肺动脉切口切开肺动脉交界粘连,1例为单一冠状动脉,1例为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为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1例患者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术中带瓣管道连接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主干。其余5例单一冠状动脉的患者为常规手术。术后无1例死亡。

冠状动脉畸形较常见于法洛四联症患者。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时能够考虑到冠状动脉畸形有利于降低手术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ZHANG J, ZHUANG J, wu R, et al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etralogy of Fallot in 136 adults. Zhonghua Wai Ke Za Zhi,1998,36(12):747749.

[2] 方敏华,朱 洪玉,汪曾炜,等非心外管道方法矫治合并异常冠状动脉的法洛四联症.中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8,15:75.

篇2

关键词:气象;行政执法;社会;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 D92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5.050

气象行政执法工作是气象主管部门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为切实履行好这一职能,衢州市气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组织专职行政执法队伍,对所属地范围内存在的隐患和违法行为进行日常监管和督查,有效行使《气象法》赋予的职权,有力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衢州气象行政执法的现状

1.1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现状

在浙江省气象局和衢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衢州市气象局先后于2003年、2010年组建了市局执法支队、县局执法大队,成立了衢州市气象局减灾与法规处,不断规范气象行政执法工作。2014年,又对执法支队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抽调两名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加强行政执法力量。进一步明确了行政执法职能,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全市机关单位、易燃易爆危险场所、厂矿、通讯、房地产开发公司等重点行业和单位进行执法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同时进一步规范全市气球施放市场,依法保护探测环境,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管理能力。

1.2 气象行政执法取得的成效

气象执法支队把防灾减灾和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执法的出发点,把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和履职能力作为执法工作的根本要求,积极创新行政执法手段,采取单独执法、集约执法和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加强对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从而维护气象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例如通过对市人大、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市行政机关的防雷执法检查,有效地在市级机关部门宣传了气象行政法律体系,增强了有关部门的气象法律法规意识;通过集中开展对全市防雷重点单位的检查,有效扩大防雷年检覆盖面。尤其是针对近年来我市房地产业发展增长较快的实际,加大对住房建筑项目防雷项目的行政执法力度,例如浙江志诚房地产有限公司、浙江恒大房地产有限公司等在建房开项目未取得气象主管机构出具的审核意见书擅自施工,在执法检查中勒令其立刻停止违法行为,开具并送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通过执法,使这些企业认识到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及防雷检测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违法行为,并在限期内补办了相关防雷手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与市执法局联合执法拆除调整公路沿线广告牌等,明确建(构)筑物安装的户外广告、信息接收装置等设施必须符合防雷技术规范,避免影响建(构)物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功能。同时将一些防雷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宣传,如中央储备粮衢州直属库的专项《防雷电专项应急预案》。从目前情况看,行政执法对于防雷行政审批改革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维护了市本级部分项目防雷行政审批,从前置到事中监督的备案制后的防雷市场秩序。

2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执法机构不够完善

虽然市局建立了执法支队,县局成立执法大队,但均为非实体机构,且人员紧缺,大多为混岗使用,导致气象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不强,执法研究工作也无法深入,这与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单位、企业气象防灾减灾的主体责任没有完全落实,气象行政执法趋利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2.2 气象法律法规的社会知晓率不高

由于法制宣传力度不到位,社会公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还不够高。许多行政人员正是由于对气象法律法规不了解,才做出了违法,甚至抵触执法检查的行为。

2.3 行政执法工作机制不顺畅

气象部门作为“双重领导”的职能部门,行政执法工作更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但由于各种原因,气象部门与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还存在沟通协调不到位的问题,导致气象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气象部门一家的法律法规,而其他部门知之甚少,或执行不够,或事后发现违法,甚至对执法检查不理解、不支持,也给气象行政执法带来了阻力。

2.4 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气象行政执法人员大多是气象院校相关专业出身,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教育,在法学理论、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虽然参加过省气象局和当地法制部门的行政执法培训,但离气象行政执法的要求还有距离,尤其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因底气不足、执法经验不足,而出现法理理解不到位、引用条款不准确、执法用语不规范、执法裁量不科学等问题,从而降低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推进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就衢州气象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健全联动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同时着手、协调解决,不断提高衢州市气象行政执法水平。

3.1结合实际,完善气象法律法规的实施方案

气象行政执法的最根本准绳就是法律法规。《气象法》实施以后,我省已出台了《浙江省气象条例》、《浙江省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对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紧密结合衢州实际,不断完善《气象法》及省有关法规,尤其要在执行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方面下功夫,加强释义。

3.2 强化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

要积极主动做好与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强化联动机制,理顺工作渠道,形成良性互动,营造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良好环境。如具体到气象行政执法的每个步骤的规范操作,遇到阻碍时哪些单位应积极出面协调解决。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安监、消防、住建、规划和法院等相关部门在气象行政执法中的职责,明确各单位相关责任人,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和参与的气象防灾执法格局。

3.3 加强气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健全执法机构。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硬、业务能力强、协调能力优的骨干力量充实到专职行政执法岗位,增加兼职执法人员数量,解决执法人员紧张,执法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理顺执法体系。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执法人员的培训质量,除组织部门内的行政执法培训外,还需多参加市政府法制部门举办的行政执法培训,对部分执法领导进行访谈,了解气象执法在部门协作和沟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多措并举,提高气象部门行政执法水平。

3.4加强气象法制宣传教育

配合地方人大和政府法制部门适时开展《气象法》及配套法规的执法检查,提高气象部门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同时面向安监、消防、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定期组织防雷重点单位的防雷安全员培训,强化防雷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3.5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联系地方人大对气象行政执法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解决一些靠职能部门单独执法或部门联合执法都无法解决的突出问题。

3.6加强执法经验交流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与气象系统以及其他部门的行政执法经验交流,举办本地综合执法部门执法人员和市县一线气象执法人员座谈会,交流执法经验和体会。通过分析气象行政执法案例,探讨行政执法难点和热点,提出问题,研究、剖析案例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以点及面进一步思考执法环境、执法依据、动态及对策,借鉴违法案例处理方式,不断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社会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尹金娟,李慧萍,王志华,孙阳阳.对当前气象行政执法的探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

篇3

(一)执法人员力量与需要承担的职能不匹配

苏办发〔2014〕1号文件明确指出:试点镇综合执法机构作为镇政府的职能机构,代表镇政府统一行使由镇政府承担的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权、监督检查权,并具体负责相关行政管理事项的日常监管。根据文件要求,试点镇综合执法局不但要承担行政处罚职能,还要承担相应的日常监管职能。试点镇综合执法局等职能机构是在镇行政、事业编制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通过调节编制组建的,这就决定了综合执法局的编制难以大幅度增加。所调研的试点镇,执法人员最多的张浦镇也只有22人。现有的人员力量难以承担起下放的几百项行政处罚权。

(二)人员专业技能与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不适应

县级职能部门下放给试点镇的行政处罚权,权力多、领域广,而且农业、环保、食药等很多领域的行政执法工作专业性很强。目前试点镇虽然采取了跟班学习、加强培训等措施,但一些执法领域专业性偏强的特点,导致一些执法工作在试点镇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和试点镇综合执法机构的工作指导机制尚未建立,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案件评查等工作很难直接顾及到试点镇。

(三)衔接不畅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有的地方没有按照基本目录的要求下放、承接行政权限;有的地方下放给试点镇的行政权限多且时间紧,试点镇暂时无力承接;有的地方县级职能部门与试点镇没有建立有效衔接、平稳过渡的工作机制,有的县级职能部门对试点镇的行政指导、业务培训和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试点镇获取上级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有关政策的信息渠道不畅;有的行政许可事项审核受理,省、市主管部门仅认可县级,试点镇难以具体操作;有的试点镇的综合执法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的职责没有完全厘清。衔接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缺失,导致部分领域出现执法监管的空白地带和真空现象。

二、加强基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

(一)稳步做好权力下放和承接

按照苏办发〔2014〕1号文件“凡试点镇确需且能够承接的行政权限,都应赋予试点镇行使;试点镇暂时无法承接的行政权限,要积极创造条件,成熟一批,赋予一批”的工作要求,积极稳妥做好权力下放和承接工作。一是有序下放。在县级政府编制、法制工作部门的指导下,县级主管部门和试点镇加强协调,充分考虑到试点镇的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在“可放”和“能接”之间找到平衡,下放一批试点镇能“接得住、管得好”的常用行政处罚权,对专业性特别强、实践中不常用的权限暂缓下放,并明确放权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职责,确保权力平稳下放。昆山市2012年下放给张浦镇行政处罚权655项,其中农业类134项。根据一年多来的实践,根据张浦镇的实际承担能力,为防止市场监管出现真空情况,昆山市政府下发了《市政府关于停止张浦镇人民政府行使相关市级部门下放的部分综合执法职权的通知》(昆政发〔2014〕49号),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停止张浦镇人民政府行使涉及燃气管理、农业投入品、药品医疗器械等方面的191项综合执法职权。停止的191项综合执法职权中农业类的有99项。二是有力承接。试点镇对县级职能部门下放的行政处罚权,细化落实承接实施方案,优化、充实人员配备,做好权力承接各项工作。三是有效行使。县级职能部门加强对下放权力运作的指导、培训,试点镇综合执法局对承接的行政权力要履职到位,避免出现下放权力悬空的现象。

(二)加强试点镇综合执法机构

队伍建设特别是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权限的大量下放,试点镇面临人手少、任务多,权力大、能力不够的情况,急需提高综合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避免试点镇扩权带来的“隐性违规”,构建权力运行的有效机制。县级职能部门必要时可定期派人员充实试点镇的行政执法力量,适应新的管理体制需要。试点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派员到县级相关执法机构跟班学习等方式,加速培养各执法领域的专业执法人才,适应权限下放后执法工作需要。

(三)完善各项运行机制

篇4

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拆违工作,执法局作为违章建设管控的责任主体更应该提高认识,加强执法,当前执法局还存在对违法建设问题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到位的现象,如果自身都不能认清违章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危害,违章建设肯定就管不好,违法建设满足的是少数人的私利,是不法利益,侵害的是大多数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城市的公众利益。如果我们对此听之任之,姑息迁就,那就是对漠视法纪、损人利己行为的纵容,就是对那些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群众的伤害。查处违法建设,打击的是少数人的不法利益,维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是造福于民、取信于民的民心工程,从这方面来说,查处违法建设,拆除违法建筑,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城市建设问题,而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要持之以恒,紧抓不放。

一是领导要到位。执法局的主要领导要对各项工作做到亲自过问,亲自参与,亲自督查,遇到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亲自上阵,不含糊、不畏难,遇到矛盾不回避、不上交。各中队长更要全力以赴,深入一线,狠抓落实。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置、报告,不讲人情、不开绿灯、不走后门,公正执法、严格执法。二是工作机制要健全。认真执行有关行政执法制度和程序,切实规范行政处罚行为。结合执法实际,不断建立、完善与处罚相关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增强处罚行为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行性,保证处罚依法高效的进行。落实好执法局、管委会、社区查违三级监管工作网络的同时,切实完善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做到早发现、早制止、及时上报,把违法建设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将提升人员综合素质作为规范行政处罚行为的根本措施来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学习依法行政和行政处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提高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四是整合执法资源,加强联动机制。健全联动机制,增强执法合力,整合各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资源,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要一查到底,提高执法威慑力。

行政执法工作所固有的特殊性、复杂性警示我们,时刻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的高度警醒意识。虽然我们的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扪心自问,在我们执法队伍中,是否还存在、中饱私囊的现象?是不是还有考虑问题从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而不顾全大局的情况?在坐的每一位同志都要深刻的自我反省。过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就不深究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执法局要进一步加强纪检监督工作,发现违规的干部严加惩处、绝不姑息,工作状态不佳的调整岗位,违法违纪的移送相关部门,并且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放到相应的岗位上去。按照要求我区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展“三严三实”集中整治工作,执法局要从现在开始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进行整治,每一名干部都要做到时刻约束自身言行,保持清醒,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管住自己、挡住诱惑,使我们的执法工作公正透明。

篇5

为进一步提升全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建立“责权明晰、职能到位、责任到人”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依据《食品安全法》,决定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实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镇、街道办事处的信息互通与联动配合,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无缝隙、全覆盖”监管。

(二)基本原则

1.定人定片。整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力量,以镇、街道办事处为单元,每个监管部门为每一个镇办固定2名以上执法人员,将全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实现定人定点定责,到位到点到人。

2.定时定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会同镇、街道办事处,按照食品安全监管规定,定时组织食品安全巡查。建立食品安全巡查记录档案,对巡查中掌握的情况、采取的措施、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详细工作记录,规范归档管理。

3.定权定责。通过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日常监管和综合信息的采集、整理和记录,镇、街道办事处和相关监管部门能够准确掌握所负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数量、位置、经营及信用状况等信息,做到“六清”,即监管范围清、监管企业底数清、经营状况清、重点企业清、执法情况清、监管责任清。

4.定奖定罚。定期、不定期对镇、街道办事处和相关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定,评定结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成绩,并兑现奖惩,对工作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彰,对因工作不力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给予通报批评,对造成恶劣后果的落实“一票否决”制度。

二、落实监管责任

1.区食安办负责制定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具体要求,督促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镇、街道办事处联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掌握全区食品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做好来自镇、街道办事处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分类登记和处置工作,协调难度较大、涉及多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隐患处理工作;向市食安办上报本级职能范围内无法完成整治的重大食品安全隐患问题。

2.各镇、街道办事处按照监管联动机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对应建立各自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配合上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工作;掌握本行政区内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建立食品安全企业电子档案;及时将排查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上报区食安办协调处理。

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据本部门职能开展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掌握所监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处理区食安办转办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组织对镇、街道办事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进行专项业务培训,确保监管队伍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4.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镇、街道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食品安全监管有关规定,在各自辖区内开展日常巡查,掌握辖区内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基本情况,排查发现各类食品安全问题,按规定建档立帐,上报有关信息。对于较简单、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整改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依据相关法律督促生产经营企业限时整改;对于其他情况较为复杂、一时难以整改到位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及时上报并进行跟踪落实,直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3月15日-3月31日)

分部门制定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步骤和工作程序,完成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的前期动员和相关准备工作。

(二)摸底排查(4月1日-5月31日)

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职责范围内食品经营企业进行细致梳理,以镇、街道办事处为单元分区域定位,以职责为标准分人员定位,建立区划明确、职责明晰的被监管企业名录,并向各镇、街道办事处公布。

2.镇、街道办事处对行政区内食品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摸底排查,突出对小作坊、小门头等“小、散”食品经营业户的摸底排查,对所有排查业户建档立案,同时对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被监管单位名录,及时将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业户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由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督促食品经营业户办理相关证照。

3.区食安办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镇、街道办事处的反馈信息进行梳理整合,探索建立全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全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情况的网上实时查询,全面掌握、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全区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三)推进实施(6月31日-12月31日)

按照“统一部署,上下结合,互为联动”的原则,根据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确定的内容和目标,结合各自实际,按照以下程序开展日常监管工作。

1.各镇、街道办事处在本行政区内开展日常巡查,排查各类食品安全隐患,相关信息由镇、街道办事处登记上报区食安办。对于较简单、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整改的食品隐患,督促相关生产经营企业限时整改。

2.区食安办利用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完成各类信息的汇总、分析及登录工作。对应相关监管部门职责,将未完成整改、性质单一的隐患问题按监管职能发送到相关部门处理。对于性质较为复杂、跨区域、跨部门的安全隐患,由区食安办统筹组织联合查处。

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及时处理区食安办转办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对于职能范围内的应主动解决,及时反馈整治情况;对于情况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的应主动协调,形成合力,抓好落实;对于不属于区级职能范围内的应及时向区食安办提出书面处理意见,并主动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加以解决。

4.完成隐患整治后,相关监管部门应及时将整治情况逐级反馈至区食安办登录结果,区食安办将反馈信息转至相关镇办,由所在镇办对登录的结果进行核实,经核实完成整改的,区食安办登录结案。

四、工作考核

(一)考核主体。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对全区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的考核,具体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对镇、街道办事处主要围绕组织食品安全巡查,完成上级交办任务情况等内容进行考核;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要围绕组织实施工作、执法任务完成情况、落实联动机制工作目标情况等内容进行考核。

(三)考核办法。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考核坚持日常检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与全面验收相结合的原则,以区食安办的专项检查和日常督察为主,按照联动机制工作目标要求,定期和不定期对镇、街道办事处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和评定,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综合执法能力水平的新型监管模式。各镇、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要站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及时调度解决推进落实过程中的问题矛盾;分管负责同志要靠上抓,确保食品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健康运行,取得实效。

(二)加强协调,注重配合。各镇、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要围绕联动机制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树立和强化大局观念,充分发挥基层区域优势和部门职能优势,科学整合监管资源,健全完善监管网络,推进实施信息共享,主动担当,配合联动,加快形成覆盖全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篇6

一、依法行政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健全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行政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是构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维护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建立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是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需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

(一)调查研究。针对我市农业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和问题,积极开展了调查研究,如农业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农业行政复议、农业行政处罚程序、农业行政赔偿程序、执法队伍内部监督管理和奖惩机制、联合执法的联动机制,探索农业行政执法监督管理的有效和长效机制。

(三)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根据省农业厅关于收缴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的工作安排,进一步加强对剧毒鼠药的清查收缴力度和宣传力度,以及合法鼠药经营网点的布局。并联合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的积极开展清理收缴、宣传等活动。通过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目前我市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得到有效地遏制,有效地打击和预防利用杀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为早日根除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对社会的危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四)加强农业法制工作,针对农资经营户和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较弱等特点,同时为了有效防止坑农害农的违法事件的发生,对全市农药经营户、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经营户进行了组织学习,1月至6月共组织农资经营人员培训(含上岗证)学习约600人次。通过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和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及整顿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等活动,提高了经营户依法经营意识,提高了他们自觉抵制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意识,维护了农资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了合法经营。

(五)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做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结合昆明市农业局职能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成立了昆明市农业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制定了《昆明市农业局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昆明市农业局关于进一步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专项整治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责任部门、工作安排和时间要求、组织保障等内容,为有效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品种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加大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力度,建立标本兼治、上下联动、信息共享、部门配合专项整治的长效机制,完成了三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和10日一报的报表各项工作,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的稳定。

(六)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和行政审批改办领导小组关于《行政处罚依据清理的通知》、《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的通知》及对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设置行政处罚和行政审批许可事项设置依据清理、规范细化的精神及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对行政审批项目再次进行清理,加强和“三个区”有关行政审批项目移交和行政执法对接及指导,同时做好省农业厅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对接,使我局行政审批项目下放、移交和衔接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阳光政务的相关要求,拟定了“昆明市农业局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加强对县(市)区农业部门“阳光政务四项制度”的建立的指导及逐步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三是对涉农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所设置的农业行政处罚条款、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进行梳理,共有231款。在农业行政执法制度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农业行政执处罚自由裁量权,准备提交省农业厅和县(市)区讨论。

(六)、根据市政府2008年立法计划的工作安排,我局承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已通过市政府常委会,并于2009年2月1日施行。我处积极参与了相关宣传资料的拟定和培训等工作;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积极组织和参与在东风广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活动,提高群众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

自两会结束后,我局共收到58件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其中:省人大代表建议5件、市人大代表建议15件、市政协委员提案38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局党委的安排布置,我处积极开展撰写、协调、组织面商、修改面商答复稿等相关办理工作。现已完成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3件、市人大代表建议15件、市政协委员提案18件,目前已办理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共36件,面商率100%,满意率100%。

三、完善、健全便民服务中心农业局窗口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及加强便民窗口管理的有关要求,按照局党委的工作安排,我局行政审批项目都已按规定拟定了行政审批程序,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开展审批工作。同时加强便民窗口工作人员的学习宣传。经过有关处(室)、站所和窗口工作人员的努力,没有出现违规或者举报、投诉案件,按时、按质完成行政审批的各项工作任务,树立了农业局窗口的良好形象。

四、开展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根据市委、政府开展政府信息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展收集和整理本局应当公开的相关的政务信息,并在市政府网站和农业信息网进行公开。同时和市场处共同完成了96128专线接听电话的基础材料整理、上传和回复工作。

五、其他工作方面

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批转的督办件;积极参加招商引资和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各项工作。

六、下半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加大对涉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贯彻、执行、宣传力度,并针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社会、农业依法行政、行政审批项目审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和问题,积极开展了调查研究,探索执法队伍内部监督管理和奖惩机制、联合执法的联动机制,健全完善农业行政执法监督管理的有效和长效机。

(二)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继续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护农活动,重点整顿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疫苗、肥料和九种农资的违法违规的行为,依法维护农业投入品市场正常经济秩序;健全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切实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全面推行“阳光政务”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行政审批项目审批监督管理办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行政处罚依据的细化等工作。

(四)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证件管理的相关规定,在年底组织农业行政执法人员证件审验及部分证件到期换证培训等工作。

(五)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规定和要求,继续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工作,特别是3件政协重点提案面商的组织工作,按质、按时完成办理的各项工作任务。

篇7

[关键词]纤维检验 行政执法 强制措施 实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98-01

一、前言

纤维检验是我国民生服务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纤维制品行业的发展,相关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对于纤维检验的行政措施的制定也越来越严格。2016年2月我国质检总局局务会进一步对《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不仅细化了相关条款,同时对于国内纺织品质量监管的专业性立法漏洞进行了填补,推进了纤维质量管理法治化的进程,为纤维及纤维制品的监管提供了指导。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是相关法规的执行成为保证我国纤维市场发展的关键。

二、行政强制措施在纤维检验的作用

行政强制措施是保证我国行政有效执法,是一种强制性的临时性的行政行为。行政强制措施是纤维检验行政执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市场根据行政执法的特点及我国市场发展现状,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执法的需要,也是提升行政执法力度的必然要求。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遇到妨碍行政执法的行为时,执法人员必须熟悉行政强制手段的实施,以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效果,维护行政执法的权威性。

在行政强制措施的辅助下,纤维检验执行人员不仅能够有效地打击市场中的纤维质量违法行为,保证纤维及其制品的质量,维护纤维市场秩序,降低市场内违法行为的发生频率;同时,能够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提高纤维企业的质量意识,保证纤维市场的整体水平,加强纤维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国内纤维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纤维检验中行政强制措施的正确实施

(1)行政强制措施不等同于简单的强制执行。纤维检验中行政强制措施主要包括检验不合格的纤维及其制品的登记保存、封存和扣押,纤维企业或作坊的查封账本、查询或者银行相关账户存款的冻结,纤维及纤维制品的企业抽样取证,纤维及纤维制品经营场所的检查,纤维及纤维制品企业相关人员的问询等等。在实际的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当其执法的行为受到阻碍时,可以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选择最合理的措施,保证行政行为的有效实施。

(2)行政强制措施在实施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理把控执行力度。行政强制措施是相关部门行使职权的保证,也是保证市场稳定的必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稍有失误都将引起企业及部门之间的矛盾,出现法律纠纷。行政强制措施是国家赋予行政相关执法人员的权利,同时也需要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承担相应的义务,其应该更加严格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执法。

(3)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在纤维检验过程中执法人员要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必须保证执法满足以下的条件。首先,具有关于强制措施实施对象的违法行为的证据或者接受了相关的举报。同时,在强制措施的实施中,行政执法人员的执行程序必须符合相关法律。如对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进行查封、扣押的范围,必须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第49条到第53条条款的规定,针对存在瑕疵的产品,标识不规范的产品不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

(4)行政执法人员必须严格界定各种行政强制措施。从时间效力上说,封存、扣押期限为3个月,登记保存为7天,扣押是最为严厉的手段。从适用范围上说,登记保存适用于缺乏确实证据或一般质量问题的行为;封存、扣押适用于严重质量问题且已经掌握相关证据。

四、提升纤维检验行政执法效率

(1)强化纤维检验的监管重点

根据近年来,我国在纤维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当前宏观政策调整给纤维质量监督工作带来的影响,找出纤维检验在监管中的侧重点,保证行政执法高效合理。一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创新方式方法,有效应对产业中出现的产量波动、质量波动、价格波动,在提高纤维有效供给中发挥作用。二要抓住标准作用提升的机遇,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企业需求,做好标准修订工作,为实施纤维质量监督奠定基础。三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开辟学生服质量日常监管检查新局面。四要结合当前改革形势,切实转变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维护纤维产品质量安全的底线不动摇。

(2)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根据实际的行政执法情况及强制措施的实施,对纤维检验及质量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保证合理规定继续有效,有更新且根据与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情况相适条款的规定进行修订,不合理的已被淘汰或无人使用的规定进行废止,涉及不同管理主体无法直接得出结论的规定可后期进行协调,从而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性。如GB/T 17686―2008《棉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排列法》等 7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对应的技术及设备已被淘汰,无人使用,建议废止;GB/T 29886-2013《棉包回潮率试验方法 微波法》等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属于先进方法标准,且标准使用的环境和对象未发生较大变化,继续有效;GB/T 20393―2006《天然彩色棉制品及含天然彩色棉制品通用技术要求》,标准适用范围为纤维制品,需要与其他标委会协调。

(3)加强行政执法的落实力度

纤维质量监督局、稽查部等相关单位要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履行责任,找好方法,抓紧抓好《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落实工作;要巧用合力,借用外力,激活内力,切实加强执法覆盖面,促进执法到位。另一方面,纤维检验局应根据监管需要将对各市所、直管县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撑,通过进一步加大联合执法协作工作力度,逐步形成联动机制,加强统一协调,从而形成纤检执法打假新格局。

(4)提升执法人员素质

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使执法相关人员熟悉行政法规,严格规范自身执法行为的规范性,保证行政行为的合理合法。另外,可以各单位可以定期联合举办研讨会,针对纤维检验行政执法的实际经验相互交流,探讨好的工作做法,并对稽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如何开展好执法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特别是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难题。例如,如何破解一些县市局工商和质监合并以后流通领域执法立案难,市所执法人员少、没有执法车辆、执法打假办案经费不足等重要问题。

五、结束语

行政强制措施是纤维检验的重要保证。行政强制措施为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提供了更多的执法权限,同时,也承担着更多地法律责任。相关人员必须更加注重行政强制措施的正确实施,保证纤维质量的提升和纤维市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桑.在纤维检验行政执法中如何正确实施强制措施[J].中国纤检,2012(5):8

[2]王渐.拓宽纤检事业发展之路[J].中国纤检,2012(3): 110-113

[3]天津市纺织纤维检验所国家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J]. 中国纤检,2012(23):52-53

[4]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J].中国纤检,2013(4):5-7

篇8

作者:王秋冬 单位:逊克县电视转播台

如今,随着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向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和普及,无线电管理部门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及社会大众的关联度不断增强,联系日益密切和广泛。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无线电管理部门要维护良好空中电波秩序,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就必须向全社会大力宣传无线电管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效普及无线电科普知识,介绍无线电管理机构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不断增强公众依法使用无线电频率和台站的意识,提升无线电管理部门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为无线电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基于无线电管理的专业性和社会公众无线电知识的缺乏,需要加大无线电管理的宣传力度,依托无线电管理机构及无线电联动机制,广泛开展各类活动,积极做好设台单位的服务工作,提高设台单位及用户的依法用频意识,为各项无线电管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依托各类媒体,建立健全宣传工作的机制,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无线电管理法律法规和无线电科普知识,增强全民的无线电法律责任观念,实现报纸上有消息,电台上有声音,电视上有形象,网络上有信息的全方位宣传模式,为无线电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建立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市场备案制度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推行台站动态化的管理,建立频率资源回收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台站管理的规定,形成一套动态的日常占用度测量、定期监督检查、按期分析评判、到时预先提醒的管理流程机制,对使用率低下、长期闲置或逾期不办理续用手续的台站要依有关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及时清理、收回及进行调整和重新规划,力争频率资源管理效益最大化。对在用的台站要加强日常监测,对到期不用、占而不用、占用度不高、未按期缴纳频占费等类的台站及时督促或强制退出;进一步加强对无线电设备使用和台站设置的科学引导、深化无线电台站站址布局规划,规范流程,进一步完善从规划、计划到站址认定、执照核发、废止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实推动武汉市固定无线电台站设置的集约化和景观化水平再上台阶,实现与人居和谐,增强“智慧城市”战略实施的可持续性。加强对无线电发射设备研制、生产、销售和维修领域的管理。将无线电发射设备的销售纳入监管范围,建立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登记备案制度,要求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商定期对每月或每季度的进销存的情况进行上报,从源头上准确掌握全市无线电发射设备使用分布情况,为后期的监督检查提供针对性和指向性;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重点加大行政执法的力度,提高处罚额度及无线电违法成本,扩大因违反无线电管理规定行为应受行政处罚的范围,这样既保证了与上位法的相吻合,又实现了与我市无线电管理实际的相符合,突出了地方性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立无线电行政执法联动机制,成立无线电行政执法联动小组。通过与公安、交通、房地、工商、旅游、建委等部门的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发挥这些职能部门在各自政策和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开展跨部门的无线电联合执法活动以及市、区联合执法活动,从过去的单点监督检查形成以一条线,一个面的新型监督检查模式,增强行政执法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形成更大的执法合力,大幅行政执法工作的效率;依托技术手段和设施,维护电波秩序。无线电通信是以空中电波为载体的,空中电波秩序的好坏是制约无线电通信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无线电管理必须利用现有无线电技术设施,积极开展无线电监测、检测工作,及时查找、消除有害干扰,有效地保证了无线电通信秩序,为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将无线电干扰查处工作逐步从被动的受理投诉、查找干扰,过渡到主动开展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并查处各类干扰,为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及时处置突发性紧急事件打下了基础,有效地改善了电磁环境;针对多样化的新任务加强技术手段和技术能力建设,在做好传统的监测检测和查处干扰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非法信号的压制能力。对非法信号的压制要求无线电管理部门具备对非法信号的有效压制能力,在特殊情况下,需要采取技术手段对非法信号进行阻断,切断不法分子指挥、遥控、数据传输的无线通道,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在考试等保障活动中,对截获的作弊信号在来不及定位查找时也可采取技术手段进行压制或干扰,使其不能传到考场区域,达到维护考试公平的目的。

篇9

为加快建设中心城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品位,加快推进我镇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现提出进一步加强木渎镇城市化管理工作意见如下:

一、总体目标

加强城市化管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源头控制、整改到位、完善提升”的总体目标开展工作。“源头控制”,就是要对涉及城市管理的行为和行政审批事项事先进行审查,对影响城市形象、影响居民生活的事项不予批准,从源头上进行控制;“整改到位”,就是要针对已存在的对城市管理不利或有损城市形象的问题,采取“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办法,下大力气进行整改,着力解决;“完善提升”就是要按照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完善各类设施,规范管理行为,全面提升我镇城市化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做优、做靓镇容镇貌,彰显中心城区魅力。

二、城市管理工作的原则

(一)依法原则。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城市管理的政策法规,杜绝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的随意性,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二)统一原则。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在现有行政区划和行政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在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指挥调度下,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对全镇城市管理工作实行扎口管理。

(三)精细原则。建立健全全镇范围内的道路绿化、临街店面、环境卫生、镇容镇貌等全天候、全覆盖动态监管机制,注重各项管理工作的细化,切实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四)长效原则。坚持部门负责和条块协调相结合,强化城管、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的主体作用,明确各自职责,形成部门、条线纵向到底,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的城市化管理体系。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源头管理,落实关口前移

1、完善规划管理。规划要充分考虑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功能和要求,城市建筑、市政设施、公益配套等规划要通盘考虑,确保市政交通、停车场点、环卫设施、污水管网、消防、菜场、学校、灯光、绿化、社区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功能和管理功能同步到位。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重点加强对沿街店铺的垃圾治理,加大对垃圾收集容器、收集车等设施的投入,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各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和新区、金桥、旅游公司负责与经营者协商垃圾处理方案,环卫所负责垃圾定时上门收集、定时清扫、日产日清,并按实际需要配足保洁员。重点路段和区域应适当延长保洁时间,暴露垃圾发现后2小时内必须清理完毕。各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和城管部门负责对执行不力的经营户进行教育和处罚。镇城管委向社会公开垃圾治理举报电话,设立举报奖,发动群众与政府共同监督,确保道路两侧卫生整洁。

3、加强建设、改造项目审批管理。全镇建设、改造工程的立项,相关职能部门受理后,首先要对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初审和把关,同时报镇城管委审查,经镇政府批准同意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各相关部门要按有关规定严格把关审批,项目竣工后实行使用、管理、执法部门联合验收,确保建设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到位。

4、加强临街开店审批管理。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行业指导规划,切实加强临街开店的审批。临街所有开店及店面装修审批事项须经镇城管委的审查,工商、环保、卫生、消防等部门发放有关许可证前须由镇城管委牵头会办,确保居民生活环境、市容环境与商贸经济协调发展。镇城管委定期对有关部门落实行业指导规划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及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对行业指导规划实施后不符合要求的店面,由主管部门牵头整治,有关部门配合实施。

5、加大对违章搭建和其他违法违章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按照“老的违章建筑逐步清理,坚决不允许产生新的违章建筑”的原则,加大对全镇范围内所有违章搭建的执法查处力度,并建立完善的举报、处罚和拆除联动机制。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一经发现违章搭建现象,须立即会同城管部门依法予以阻止、处罚和拆除。对其他违法违章行为,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城市化管理方面的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日巡视制度,按照人性化管理的要求,坚持“教育规范在先、惩戒处罚在后”的思路进行宣传教育。对拒不服从管理的,通过联动机制进行查处,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6、加强建筑工地施工的管理。完善工地围栏施工和文明管理。全镇主要道路两侧在建和待建工地必须建设围栏广告墙,实施封闭施工。建设工程施工应严格执行区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和运输环境管理的实施意见》,并加强对建筑垃圾储运管理。

7、加强道路、绿化设施和各类管线管理。规范道路开挖施工和绿化移植、截枝等管理。道路开挖、绿化移植等原则上与道路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要加强各类管线铺设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原则上各类管线须在道路建设和改造时一步到位,能入地的则尽量入地。道路和绿化在建设改造后5年内不得开挖、不得移植。确需开挖的,施工单位须与镇城管委签订责任书,履行道路开挖前地下管线布网清楚、开挖后路面围栏及警示设施完善、竣工后工完场清的管理义务。对不履行责任义务的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各职能部门在审批道路开挖和绿化移植、截枝项目等事项时须报镇城管委审查,未经批准不得发放开挖许可证,不得移植、截枝。

(二)加大整改力度,促进标本兼治

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由镇城管委牵头,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制定有效措施,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1、加强道路交通秩序和停车的管理。交警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等违法违章行为加大处罚和教育力度。要结合道路改造,科学合理组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增设单向通行道路,主要路口通行渠化,切实维护交通秩序。要结合地块改造,合理规划和建设一批大型、集中的停车场所,因地制宜设置一批小型停车场所,在条件许可的非主干道路适当增设停车位,尽最大限度增加停车位数量,解决停车难问题。同时,交警、城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章停车现象,对没有内设停车位的货车和大型客车不准在镇区范围内停泊。

2、开展流动摊贩、夜排档综合整治。要下大力气改善菜场、学校、小区周边环境和主要道路两侧环境,适度增设疏导点、便民摊亭,统筹考虑菜市场、夜排档等设点布局;在市场少、摊贩聚集、群众生活需要的路段,按照“不影响交通、市容和便民”的原则,选好场所,就近引导流动摊点进场入市合法经营。要安排专人按照“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种类设置、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存放清理,规范管理经营场所。要加强对摊点秩序的管理和执法,确保主次干道、农贸市场周边无占道摊点、无店外设摊,新村小区无固定无证摊点。要适当增设夜排档集中点,设置相关配套设施,实施统一管理。对各类无证摊贩和门店,工商、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坚决予以取缔。

3、落实行业规划加强整改。对照行业规划,对全镇目前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车辆清洗、修理业、重型建材店、小餐饮店、废品收购站和铝合金加工点等行业重点进行整治。对现有的车辆清洗、修理业、重型建材店、小餐饮店、废品收购站和铝合金加工点,由工商、建管、城管、交管、环保、卫监、消防等职能部门及所在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负责,实行联合执法,重点解决损坏公共设施、排污、油烟、噪声、卫生、垃圾等问题。对存在问题经整改不符合要求的,应责令停业或搬迁。镇区、旅游景点周边及主干道、旅游专线两侧范围内原则上不允许设置废品收购站,应选择合理的场所设置专门的废品收购点,对无证废品收购点,工商、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坚决予以取缔。铝合金加工点特别是位于居民区忧民严重的,要坚决予以停业关闭或取缔。

4、积极改善自然村环境。各村和香溪社区要结合环境示范小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自然村改造。对暂不实施改造的自然村,要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落实保洁人员,完善管理制度,改善环卫、排污等基础设施,全面试行雨污水分流治理,确保村容环境整洁。同时,要加强对外来租住人口的管理,规范房屋出租行为,严格执行外来人口暂住证制度。要加快村民居住地“小区化”管理进程,加大全天候的巡查制度,切实维护社会治安。

5、开展打击非法运营整治活动。交管、交警、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对非法载客运营、货车闯禁及乱停放的问题开展集中突击整治。要加大对“黑出租”、“黑摩的”、“黑中巴”、“黑三轮(车)”的打击力度,坚决予以取缔。对合法经营的人力三轮车,应根据群众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停靠点,不得随意停靠和载客。

6、加强绿化和灯光建设管护。镇区及主干道的绿化和夜景灯光要按照亮化、美化、生态化的要求,做好整体规划和布局调整。重点是要高标准,做好竹园路、金山路、中山路、翠坊街、穹灵路、文化广场的灯光改造规划和综合道路建设改造工程,稳步推进绿化和夜景灯光建设,确保绿化、亮化工程上档次、出精品。要加强对镇区及主干道绿化的管护,完善招投标和考核制度,对绿化管护实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景观灯光管理要按照有关办法,切实加强规划控制和运行维护管理。

(三)巩固治理成果,提高管理水平

1、注重长效,强化管理

(1)加强城管作业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建设管理、环卫保洁、河道保洁、绿化、灯光、市容等管护作业人员,以及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的职责和职能,落实定位、定岗包干责任和考核机制,提供高标准和高水平的管理服务。

(2)加强市政公共设施的日常管理。着力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市政公共设施日常管理、环卫保洁、查漏、补缺、修损等工作,对主干道路、河道、公共场所全面实行一级保洁标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和运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3)积极推进示范路、达标路建设。按照省、市道路市容环境管理创优的要求,结合道路建设改造,明确部门分工职责,搭建市民参与平台,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制,推进道路环境管理上档次、上水平。

(4)加快推行“区域式联动、网格化管理”。村(社区)、居委会、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要以具体管理任务为载体,将辖区内下属各单位的城市管理人员,如环卫保洁员、绿化养护员、各类管理员、协管员、小区物业保安等城管作业人员与城管执法队员组合为一个联动整体,分编为若干网格化管理小组,实行定位包干区域管理,明确分工管理职责,实施捆绑管理考核,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5)加强小区综合管理。要加强对物业管理的行业监督。完善自治组织、房屋出租和封闭管理,继续推进农村“小区化”管理和市镇老住宅区改造,不断完善环卫、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规范绿化养护、道路保洁和停车秩序维护,强化对保洁人员履行职责的监督管理,不断优化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小区内车库禁止出租居住或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出租行为。

2、严格执法,提高效能

(1)切实加强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要不断完善城管队伍体制、机制建设,保障执法人员编制、经费、装备,强化教育和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城管队伍准入门槛。要完善执法工作规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健全执法效能督察和考核机制,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提高管理效能。

(2)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健全全镇城市管理工作“110”联动机制,完善规范综合联合执法、资源共享、执法调处、快速反应等运行机制。遇到重大问题,主动依靠公安力量,并由镇城管委牵头组织,以主管部门为主,各相关委员单位配合联动,协调解决。公安部门负责及时处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活动中的暴力抗法等事件。

(3)积极创新城市化管理模式。在城市管理工作网格化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平台使监督举报社会化系统内外部信息交换和管理及时化。镇城管委设立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双线运行,反复检查落实,强化监督,实现实时、动态和精细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四、相关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城市管理委员会,对城市化管理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建立会办会审、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完善运行流程。镇城管委下设办公室,负责城市化管理日常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检查。

(二)完善城市化管理网络。建立健全城市化管理工作体制。在各村(社区)、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组建城管科室,具体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城市化管理工作,落实辖区市容环卫责任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城市化管理网络,进一步促进城管工作重心下移。

(三)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建立市民志愿者队伍,定期参加城市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建立城市管理检查、举报查处制度,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或村(居)民、社会单位、新闻媒体举报或曝光的城市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镇城管委各成员单位、有关村(社区)、市镇办、新区、金桥、旅游公司要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按要求及时回复。

篇10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金融机构的反洗钱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个别基层人民银行对反洗钱工作不够重视,反洗钱力量配备不足,对员工的反洗钱知识培训不够,不注重调动多部门的反洗钱工作积极性。有的县域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认为反洗钱是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事情,并从自身利益出发,担心对大额可疑资金实施监管和报告后,会流失部分客户,影响业务发展,因此履行大额和异常支付交易报告的职责不到位。

(二)反洗钱职责落实不够,相关部门参与积极性不高

《反洗钱法》规定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但从实际情况看,基层各有关部门对自身反洗钱的职责并不是很了解,对此项工作也不重视,特别是相关政府部门认为此项工作属于金融业务,应由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负责,在开展反洗钱工作时,往往是人民银行“单兵作战”,各行政执法部门的参与性并不强,并一定程度上存在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不服从统一调度,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致使各部门的反洗钱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工作质量和效果难以提高。

(三)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建立反洗钱联动机制缺少制度支持

尽管《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对反洗钱工作做出了多方面的规定,但是对承担反洗钱职责的部门如何配合联动方面的规定存在“盲区”,使反洗钱组织机构建设缺乏法律指导,制定反洗钱联动机制相关制度规定没有法律依据,各相关部门联动配合缺乏约束性,许多县域没有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反洗钱组织,没有通过实施各种有效手段统一反洗钱行动步骤、通报信息交流经验、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而是呈现相关部门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状态。

二、建立县域反洗钱联动机制的思考

(一)健全组织,合力构建县域反洗钱联动机制

一是要建立县域反洗钱工作领导协调组织。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金融的领导任组长,人民银行具体负责。银监、银行、保险、证券、公安、检察、法院、纪检、监察、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参与的县域反洗钱工作领导组织。二是要制定反洗钱领导组织行动章程,明确纪律。三是建立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反洗钱联席会议,商讨、研究和制定反洗钱战略和政策,进行反洗钱行动的统一协调,定期或不定期磋商有关反洗钱工作的重大和疑难问题。

(二)进一步明确界定各相关部门的反洗钱职能

反洗钱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有必要对相关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细界定。公安机关要着重履行好收集、分类、处理、评估与洗钱犯罪有关的线索,调查洗钱犯罪案件的职责。工商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审查各公司企业的注册申请,发现非法持有大量资金的洗钱者通过注册公司转移赃款的线索。税务部门则可通过税务稽查,发现违法资金的流动,从而发现洗钱的踪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则应该做好各项账户管理和交易记录的保存,加强与人民银行联系,及时报送大额可疑交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