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设工程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生建设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生建设工程

篇1

一、总体目标

在“十一五”民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首要任务,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作为着力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积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各项保障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资金保障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将按照转变方式服务经济、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原则,准确把握财政政策的重点,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财政在支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环保型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各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全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根据全市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测算,“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目标分别确定为:年39.8亿元、年45.8亿元、年52.6亿元、年60.5亿元、年69.6亿元,年均增速15%。地方财政支出目标分别确定为:年159.4亿元、年199.2亿元、年249.0亿元、年311.3亿元、年389.1亿元,年均增速25%,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1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总目标为240亿元。

三、“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总规模

随着“十一五”末民生工程基本建设项目的陆续竣工,“十二五”民生工程将主要以待遇型民生项目的完善提高和资金保障为主。民生工程资金投入的重点是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按照部门编制的“十二五”民生工程规划草案,参照全市经济发展规模目标,确定全市“十二五”期间民生工程建设总规模为245亿元。

四、“十二五”民生工程建设项目

(一)住房保障工程

1.农村住房保障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贫困户安居工程以低收入贫困村为平台,建设移民扶贫新村(点)120个,搬迁贫困人口7500户3万人。搬迁以村组为单位,相对集中搬迁,优先搬迁区域内的“三告别”(土窑洞、土坯房、单家独户),整体改善移民新村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生存环境。

对生存居住环境恶劣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以及居住危陋房屋急需改造的贫困群众,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户自建”的原则,做到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在补助贫困户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迁入地基础设施,高标准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的贫困地区新农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生存环境。项目总投资6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建房补助投入1.6亿元,整合项目和群众自筹4.4亿元,平均每年投入1.5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补助资金3200万元。

2.城镇住房保障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4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建保〔〕91号)精神,以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为保障对象,健全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规范深化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建立多渠道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到年末,基本解决28266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力争到规划期末,实现全市112586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解决住房问题,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努力使全市保障性住房总规模达到居民住房总量的20%以上,实现城镇居民住房有保障的目标。

(二)公共卫生与医疗卫生服务工程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让城乡居民“看得好病”。继续完善三级医疗卫生设施网络,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大现有医疗卫生单位改造提升力度,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让城乡居民“看得上病”。普遍建立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和价格控制机制,让城乡居民“看得起病”。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康教育活动,让城乡居民“健康少病”。

1.公共卫生服务工程

(1)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强化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一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增强综合防病能力。按照全省财政投资计划,加快更新市、县疾控机构实验室设备,使市、县疾控机构达到国家装备水平。巩固和健全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网络,重点加强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建设。健全各级疾控机构规范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特别是预防保健职能。二是提升卫生监督机构执法能力,按照人均建筑面积40㎡以上的标准,全面完成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加强设备配备和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农村和社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卫生监督机构按照职能分工,依法对辖区内公共卫生、与健康相关产品、各级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卫生专业人员等实施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三是建立属地管理、政府为主、条块结合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在市县建立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乡镇、城市社区有兼职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二级以上医院、各级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专门的卫生应急工作管理科室。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构建市、县两级卫生应急系统平台。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加强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确保市、县急救中心(站)设备、急救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行,建立反应迅速灵敏的院前急救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四是实施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形成标准统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认真实施国家妇幼卫生综合项目,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强化母婴保健服务市场监管,加强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落实三级预防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探索区域内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机构的资源、服务的整合。五是加强健康教育、采供血、精神卫生等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县两级设立并建设装备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室)。进一步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实现采供血信息集中化管理,更新或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采、接、送血车辆。全面完成市精神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任务。

(3)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国家项目为支撑,以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为平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十二五”期间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逐步实现均等化。

2.医疗卫生服务工程

继续加大力度在城乡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面狠下功夫,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难题。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改革,建立一个从医疗到用药都能保障群众基本需求的医疗保障制度。以乡镇卫生院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市属三甲医院和县级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为抓手,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医疗服务体系均衡化、基本医药保障制度普惠化、基本医疗服务公益化”。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协调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原则,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全面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能力,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一是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十二五”时期,所有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开展县医院托管重点镇卫生院试点,推广县镇一体化。二是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持续提高建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非建制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安心工程”,提高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满足辖区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三是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一体化管理。四是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县级政府重点办好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标准化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所规范化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2)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大医院为龙头的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二是完善城市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结合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市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和服务人口的增多,结合蟠龙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蔡家坡开发区建设,在蟠龙塬和高新代马地区各新建一所现代化的三级综合医院,在蔡家坡地区,整合现有医疗资源,组建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市中心医院以建成西部名院为目标,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建成地区承担疑难危重疾病诊治、医学科研和教学综合功能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发挥对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引领作用。市中医医院建成区域内中医医疗、保健、科研及教学中心,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专科优势。加快市妇幼保健院妇产和儿童专科医院建设步伐,建成全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与基层妇幼保健业务技术指导中心。市人民医院提升综合医院服务功能,加强急救中心建设,发挥好保障有力、方便快捷的急救指挥网络作用。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完成市康复医院实行整体迁建和市口腔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斗鸡医院按新的体制和机制正式运行。根据区域规划和群众就医需求,市区其它二级公立医院或通过加快建设步伐向三级医院发展,或通过转型和改制向社区卫生服务或专科医院发展。

(3)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联动协作机制。实施城市大医院团队式帮扶和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项目,持续提高县级医院综合服务水平;全市每个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和帮扶2-3所乡镇卫生院,帮助基层提高服务水平;实施乡村一体化,提升乡村整体服务能力。通过四级联动,建立起市、县、乡、村协作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4)大力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明显优势。我市在探索符合实际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路子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将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摆在首位,注重发挥祖国医学“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5)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做好药品“三统一”管理。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向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延伸,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年前基本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在以省为单位统一招标采购的基础上,建立规范、高效的药品集中配送体系,到年基本实现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统一集中配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基础上,根据补偿到位情况,逐步扩大零差率范围。

(三)社会保障工程

“十二五”末,把打造成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创业型城市,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建立健全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有效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和劳动管理体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充分就业。在全市建立起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为重点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分类施保、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创建大社保“模式”,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目标。

1.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更加合理。年前,全面达到国家创业型城市建设标准,完成创业型城市建设目标。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指导服务三大平台,全市每年创业培训达到1万人以上,创业成功率50%以上,每年创业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市、县、乡镇(社区)、村人力资源有形及无形市场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实现省、市、县、乡(镇)、村联网。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全市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00万人以上,其中劳务输出70万人以上。每年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城乡劳动适龄青年培训率达到80%以上,就业率95%以上。

2.收入分配。逐步扩大劳动报酬占收入分配的比重,健全和完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同特点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遏制并逐步缩小不合理的工资收入差距,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5%以上,到“十二五”末,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劳动关系。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国有、国有控股、集体、合资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民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力争“十二五”末达到100%。劳动者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休假等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和谐劳动关系基本建立。

4.养老保险。积极扩大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年,各类人员参保率达到90%以上,在全面推行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及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待遇差距,完善转移接续,提高经办能力,基本形成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5.医疗保险。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新合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和在宝高校大学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新合疗筹资标准和各级财政补助标准,缩小基本医疗保险不同类型和档次之间的差别,到年,整合形成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2%以上。

6.工伤保险。加快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制度,使城乡各类务工人员人人享有工伤保险。年,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万人,年基金收入6000万元以上。

7.失业保险。探索建立失业保险发展的长效机制,将非公有制企业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失业保障,全市失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缴费人数确保33万人,力争达到36万人。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统一的失业保险信息服务系统,在城镇街道和社区全面建立失业保险服务平台,为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居民增收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递增15%以上,力争在“十一五”末南北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川塬三区四县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到“十二五”末,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对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基本口粮田5万亩。

(五)义务教育及文化建设工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突出学前教育规范化、普通中小学标准化、中职教育优质化、高等教育普及化等重点建设,充分保障不同需求的市民受教育的权利,缩小不同群体发展起点差距,促进教育的机会公平和效果公平。力争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充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出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以完善乡镇、社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为重点,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形成城镇居民能享有的“10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居民能享有的“半小时文化服务圈”,有效保障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的基本权益。

(六)城乡社区及老年事业保障工程

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继续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性投入,并重点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倾斜。高度关注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目标,建立起覆盖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并使家庭无力承担照料的失能老人享受养老机构照顾服务。

(七)残疾人服务工程

“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计划投资2亿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总体目标是: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初步完善,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完善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系统开展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八)基础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紧紧抓住国家好的政策和发展机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大力推进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农村饮水改水工程。按照国家和省级投资占总投资的90%,市级配套占10%的比例进行投资分摊计算。按照上述比例,市“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43841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39456.9万元,市级配套4384.1万元。通过以上投资,努力实现年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目标任务,

篇2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要求,今年我区共确定9大类、18个民生工程战役项目,计划总投资4.38亿元,年计划投资2亿元,截至6月20日,18个民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2亿元,其中今年1―6月完成投资8096.3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40.48%。主要成效有:

㈠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方面。中学配套项目、第二实验小学、中学宿舍楼、中心小学、4个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等5个项目1-6月完成投资2943.2万元。其中中学配套项目投资510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58.6%,宿舍楼主体封顶,进入砌墙装修阶段。教学楼完二层板水泥浇筑;中学宿舍楼投资145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71.8%,主体封顶,完成砌墙装修;第二实验小学投资650.8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32.5%,完成征地拆迁安置,进行总平、单体设计方案的日照分析,用地角点放样测量;中心小学投资390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26%,建设用地批准书已报省批,完成审查地质勘测报告,配电房初勘和图纸设计,主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和图审,配电房及主体建筑招投标;4个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投资1247.4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69.3%,其中步文镇中心幼儿园投资597万,已向房地产开发公司购买建设用房;镇中心幼儿园投资50万元,建设用地批准书已报省批,完成审查地质勘测报告,配电房初勘和图纸设计,主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和图审,配电房及主体建筑招投标;蓝田中心幼儿园投资304.9万元,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岩土勘察,改造6间教室。中心幼儿园投资295.5万元,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岩土勘察,改造6间教室。卫生方面。医院一期工程续建项目、中心卫生院迁建、区疾病防控与卫生监督业务综合楼3个项目1―6月完成投资2041.79万元。其中医院一期工程续建项目投资1952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35.6%,住院楼(地下1层,地上10层)室内各专业管道及桥架施工基本完成,室内装修施工已完成20%的工程量。门急诊医技楼(5层)主体已通过验收,外墙砖粘贴基本完成,室内各专业管道及桥架正在安装,室内装修施工将于7月进行施工。后勤楼(2层)进行墙体加气砼砖砌筑施工;中心卫生院迁建项目投资64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6%,完成医院环评专家评审,正在开展土地回填工作,办理工程监理比选;区疾病防控与卫生监督业务综合楼投资25.8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6.5%,修建性详规报送市规划局审查。文体方面。区校外体育活动中心1―6月完成投资265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06%,主体工程室内外装修完成85%,预计月底完成装修。

㈡公共设施日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方面。排涝站更新改造工程和水闸改扩建工程、镇防洪堤加固扩建工程、孚美节制水闸改扩建工程、镇石井防洪堤加固扩建工程4个项目1―6月完成投资1930万元,其中排涝站更新改造和水闸改扩建工程投资1091.8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61.4%,完成左、右岸翼墙、振动碎石桩基、防渗墙、泵房水泵层、电机层封顶、拦污栅土建部分、水闸闸室、箱涵、钢闸门、消力池、护坦、海漫、悬臂防洪墙、高压电气设备等;镇防洪堤加固扩建工程投资477.7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28.7%,完成水闸灌注桩52根、搅拌桩452根,堤身回填土3.8万立方,砌挡土石0.102万立方,其中A标段工程已完成入水闸灌注桩52根、搅拌桩197根,完成堤身回填土3.2万方,预计7月份完工。B标段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搅拌桩255搅根全部完成,堤身回填土0.4万方。C标段完成堤身回填土0.2万方;孚美节制水闸改扩建工程投资343.5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56.2%,完成水闸底板、消力池、护坦及上游左扭面翼墙、下游翼墙素砼垫层等;镇石井防洪堤加固扩建工程投资17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9%,完成施工图纸初步设计、施工图纸审查比选、造价咨询机构比选和现场初步勘探,正在进行招标中介机构比选。道路设施方面。今年计划投资248万元,新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3个、总长6公里。截至6月20日,完成投资60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24.2%,完成建设农村水泥公路项目2个,总长0.75公里,7个项目正在做招投标准备工作,4个项目尚在设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方面。今年计划总投资265万元,新建、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截至6月20日,、2个项目投资40.6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5.3%,其中村投资28万元,6月计划投资2万元,实际投资2万元,完成选址、勘探、地面清理、图纸规划设计、基础开挖、立项审批和公开招投标等前期工程,施工许可证尚在办理当中,近期可开工建设;村投资12.6万元,6月计划投资8万元,实际投资5万元,完成选址、勘探、地面清理、图纸规划设计、基础开挖等前期工程,预计月底完成一层建设。

㈢社会保障逐步健全。一是“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安置工程有序开展。计划投资630万元,拆迁“连家船”60艘,新建、改建安置房2000平方米,安置“连家船”民36户。截至6月20日,投资162.21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25.8%,其中拆除销毁船只60艘,发放拆船补偿费160.06万元,支付拆船工作费2.15万元。镇安置点完成选址、土地审批和安置点拆除投标工作,正在做先期工作。蓝田镇安置点完成选址,基本完成图纸设计,正在做先期工作。二是继续实施“光明行动”。计划投资15万元,拟定于5月―12月,免费为全区1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截至6月20日,投资3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20%,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20例。

㈣造林绿化扎实推进。计划投资473万元,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重点抓好1个城市森林公园、5个城市片林、6个绿化模范校园和7个绿化模范村等建设,确保完成市下达的1000亩造林绿化任务。截至6月20日,累计投资646.5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37.53%,完成林地规划设计1758亩,占任务数的175.8%;完成林地清理整地1693亩,占任务数的169.3%;完成造林1693亩,占任务数的169.3%,其中山上造林1144亩,占任务数的228.8%,非规划林地造林549亩,占任务数的109.8%。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工作安排

今年来,我区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项目建设进展较慢。截至6月20日,18个民生工程战役项目仅完成投资8096.3万元,占年计划投资的40.48%,慢序时进度6.74个百分点。其中仍有7个项目尚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占项目总数的38.9%,前6个月仅完成投资1350.4万元,影响总体建设进度。从单个项目序时进度看,仅有排涝站更新改造工程和水闸改扩建工程、孚美节制水闸改扩建工程、造林绿化工作区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中学配套项目等7个项目超序时进度,其余11个项目均未达序时进度。二是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年初,区政府已制订下发民生工程战役实施方案,把每个项目细化分解到相关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但个别责任单位未将项目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深化为可操作、可监控的工作举措,影响项目建设进度。三是部门配合有待加强。有的项目建设涉及多个单位,各单位之间缺少沟通联系,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有的单位未能及时、准确、完整、全面反映项目的进展情况,不能真实体现项目建设实际进度。

下阶段,我们将以这次督查为契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按序时进度开展。

㈠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各相关部门要在政策、征地、审批、资金等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破解瓶颈。政策保障方面,用足用好中央、省、市有关政策,注重用活用足优惠政策,增强以政策换时间的意识,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保障方面,坚持“多条腿走路,多渠道筹资”,突破资金“瓶颈”。在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的同时,深化政银企合作,更好地提供项目融资服务。用地保障方面,加快中心小学、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中心卫生院迁建、区疾病防控与卫生监督业务综合楼、“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安置工程等5个项目土地报批工作,确保及时交付建设。审批保障方面,开通绿色通道,推行并联审批、联审联批联办,限时办结,提速提效。特别对于重要和重大的项目,要加强服务,先期介入,先期指导,积极提供绿色报批通道。项目建设方面,对医院一期工程续建项目、排涝站更新改造工程和水闸改扩建工程等11个在建设项目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早日竣工、投入使用。对于第二实验小学、镇石井防洪堤等7个尚在办理前期准备工作的项目,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步伐,力促进早日动工建设,确保项目建设按序时进度开展。

篇3

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补差标准。年,当尚未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乡镇,完成由农村特困救助制度向农村低保制度的转型,在全市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市辖区按户年人均1320元、当按户年人均1020元农村低保标准执行,实现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全市纳入农村低保按年人均补差不低于450元水平,实行社会化发放。建立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所需资金除争取国家、省补助外,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县区政府负担。

二、提高农村“五保户”的生活水平

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年,全市农村五保的集中供养率达到30%,到“”末集中供养率达到50%。年市区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年人均2500元,当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为年人均2100元,并随着本地农村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作适时调整。所需资金除争取国家、省财政补贴外,市财政按300元/人年的标准给予补贴,不足部分由县区政府负担。

三、加快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遵循“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城镇养老体系。

四、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凡符合条件的新增被征地农民,做到“即征即保”。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确保基金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规范基金支付行为。确保被征地农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五、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政〔〕59号)精神,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社会团体(基金会)聘用的专职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非在编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对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按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给予补贴。对当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当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个人基本生活费,所需资金由省与县财政按1:1比例负担。

六、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不断完善以家庭保障为基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核心、商业性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所需资金按照“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扶持”的原则筹集。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农民老有所养。年上半年,制定我市农村养老保险办法,年下半年组织实施,市区全面推开,当可选择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试点,逐步推开。

七、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就业体系建设

整合城乡就业服务资源,构筑延伸至基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年,在全市建立健全乡镇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发展壮大街道劳务公司、村级劳务公司和境外劳务公司。年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六大体系,即: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援助体系、劳动者维权体系和就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八、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进一步完善个人缴费、政府支持和集体扶持相结合的多方筹资机制,健全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筹资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民个人缴费水平和各级政府补助标准,以稳步扩大参保农民的受益面和提高保障水平。

九、加快完善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年,当要建成本区域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吸纳市区未参保非职工居民参保,到年底,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参保居民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标准缴费,省财政按每人每年30元、市财政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区财政不低于2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十、建立健全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体系

完善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在将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的基础上,将低保边缘群体、城乡家庭因病致贫人员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同时建立医疗救助管理运行新机制。所需资金,除争取国家、省财政补助外,市、县区应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资金。

十一、逐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助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

继续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四个一、三条线”工程,加大对艾滋病病人的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力度。对结核病人、血吸虫病人等重大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的病人,按规定提供医疗救治费用。

十二、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按急救站、急诊科建设基本标准和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市、县城区急救分站的建设,并依托乡镇卫生院建设若干个农村急救分站,构建日常急救网络、突发事件应急救治网络和保障支持网络构成的完善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急救队伍建设,逐步建成适应我市实际、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急救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急救水平。

十三、加强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从年起,用5年时间对全市中心卫生院、承担防保任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治结合型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改扩建,健全和完善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城乡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农村卫生所需资金除争取中央、省补助外,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县区政府承担,市财政对确有困难的区给予适当补助。社区卫生所需资金除中央、省补助外,市与区财政按比例配套负担。

十四、大力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

建立健全食品监测网络。及时、定期食品安全和市场信息,预防、控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食品的专项整治。推进生猪机械化屠宰和菜牛定点屠宰。加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和农村药品供应、监督网络的建设。强化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大食品药品整治和监管力度,严肃查处食品药品危害事件,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满意度。

十五、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从年起,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城乡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费提供城乡贫困家庭学生教科书的资金和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的资金,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市、县区财政负担。当农村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中央承担60%,省承担40%;市辖区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区政府各自解决。

十六、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

到年底,全面完成现有农村中小学18255平方米的D级危房和新增动态危房改造任务,同时认真研究危房改造资金投入新机制,确保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

十七、建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制度

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建立高中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实行学费减免。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学生职业教育补助券制度。

十八、构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建设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宣传、保护和利用各类文化遗产。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2131工程”。创作反映本市文化特征的文化精品。定期送文化下基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培养和引进各类文化人才。从年起,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用4年时间对全市部分社区和所有行政村进行基本体育设施配备,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乡镇、村文体站站长的业务培训。

十九、推动科技进社区、进乡村工程

建立完善基层科技活动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动科技进社区、进乡村,进一步拓展科技知识普及渠道,丰富科技活动内容,增强全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为我市创建创新型城市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年启动科技进社区、进乡村工程建设,年实现城乡每个乡镇(街道)和社区(村)都建有科技活动中心或科技活动室。

二十、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妻年满60周岁以后给予奖励扶助。奖励扶助金按每人每年600元的标准发放,其中只生育一个独生女的另增发120元。年,对子女死亡且现无子女的奖励扶助对象,其奖励扶助标准从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1200元;其中只生育过一个独生女且死亡现无子女的,从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1320元。

二十一、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工程

从年起,力争用2年时间,基本完成我市有线电视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转换,建成一个开放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平台,使遍及千家万户的电视机真正成为集公共传播、阳光政务、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流互动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年完成数字电视平移方案,开展有线电视旧网改造,力争启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

二十二、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

按照“经营主体公司化,运营模式公交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原则,积极开通乡镇之间、行政村之间的循环班车,构建农村客运服务网络,方便农民出行,服务农村经济。年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90%以上。在当护河镇和石桥镇各新建一个四级客运站,建成80个农村客运候车亭和招呼站,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城乡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

二十三、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工程

年起,按照“县(区)规划、乡(镇)实施、村级承办、农民参与”的原则,重点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中心镇、县城周边地区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年起逐步向远郊延伸,力争用3-5年时间,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二十四、支持贫困村建立资金互助组织

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意愿,坚持政府与农民互动,建立“互助资金”,按照资金“归全体村民所有,民主管理、自主决策、共同参与、互相监督”的原则,建立民主化管理机制。实行“无偿投入、村民共有、村内互助、周转使用、有借有还、滚动发展”的原则,建立资金积累增长机制,帮助贫困农户尽快脱贫致富。

二十五、进一步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年起要进一步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改善危旧房区域居民的居住条件。完善老旧和松散型小区亮化及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实施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继续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资金通过有偿出售自求平衡。将住房补贴向低收入家庭延伸,对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且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3平方米的城镇居民家庭,按所差面积每平方米每月补助5元,所需资金由住房公积金增值及财政预算解决。

二十六、加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年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解决全市农村36.53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和改造25.14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隐患。所需资金除积极争取中央、省投资外,主要采取吸引企业或个人投资,以及市、县区政府补助的办法解决。

二十七、实施城乡电话“户户通”工程

从年起,计划用2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对城乡低收入家庭实施电话“户户通”工程,满足城乡居民的通信需求。市民政部门和县区政府要积极配合,尽快开展城乡低收入家庭摸底调查,及早安排工程施工。对电话初装户减免一次性费用,对长期通信使用费实施套餐优惠,使城乡低收入家庭真正能够用上用得起电话。

二十八、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

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建立健全推进“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年,市郊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上有线电视;当20户以上自然村通播率达到65%。到年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二十九、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和参加社会保险办法

全面落实《关于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政〔〕70号)精神,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在建筑施工领域推行农民工管理“五个一”工程,即:一份合同、一个工资卡、一个工资专户、一个工资台账、一个公示栏,规范使用农民工,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月发放。司法行政部门为追讨工资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农民工免缴诉讼费。加快落实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平安计划”;年内制定出台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分类解决好农民工的大病医疗保障。

三十、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体系,有效维护弱势群体基本权利

篇4

该地区山地的工程土质多为类土质边坡。包括残积土边坡、全风化和强风化软岩边坡等。类土质边坡具有类似于岩体中存在的软弱结构面,特别是由岩体边坡全~强风化而形成的类土质边坡,更保留了原岩的结构面,容易产生单面平面滑动、错落、崩塌等形式破坏。根据类土质路堑边坡的物质组成、成因机制和坡体结构特征,主要有坡残积土边坡、风化土边坡、崩滑流堆积物边坡三种形式。

2工程建设施工现状及环境保护措施

调查“山水怀柔”“生态怀柔”是怀柔的整个城市形象。流域全境山清水秀,植被丰茂,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2.1敏感地带区内环境影响调查

对公路工程类土质边坡的构造进行分析。坡残积土边坡,在大气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在边坡开挖切削坡脚支撑并致使其接触带临空暴露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上覆坡积成因岩土层沿其接触带发生坍滑变形和破坏。风化土边坡,常见一些强烈风化软弱带,如果其产状倾向坡面,在边坡开挖切削坡脚支撑并致使其软弱带临空暴露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较大规模的滑动变形和破坏。在崩滑流堆积物边坡,禁止工程施工。其中残积土边坡和风化土边坡在受到植被破坏的影响下,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对现有怀河、雁栖河水系的河岸及其他基础设施进行调查,发现该水系建筑大多老化、破损严重,不能满足城市功能需求,水体流通循环、自净等功能受限。某些地段还存在着开采砂石,使得地形破坏,河道的行洪和堤防的安全甚为堪忧。

2.2对建筑工程施工环保措施进行调研

对金桥建筑集团第五项目部八龙桥雅苑工地的项目部环境保护组织机构、大气环保措施、噪声、水环境、环境及安全现场资料进行了调查。对北京市城建集团雁西湖国际会都工程项目部的绿色施工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了调研活动。

2.3绿色防护措施

怀柔区2013年森林健康经营抚育面积84000亩,总投资2589.66万元。其中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工程面积3888亩,共有两处。怀柔区2014年APEC会议在怀柔区雁西湖举行,从2012年开始,投资约9亿元,实施三项重点绿化工程,打造生态新区。

3敏感地带区工程建设施工对环境影响控制因素研究

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以道路施工、土方施工、建筑垃圾等扬尘为主。控制期主要在施工期内进行。运用期主要考虑建筑项目的供热方式是否有锅炉设施。大气环境考虑内容只做一般分析即可。

4工程项目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4.1扰动前土壤侵蚀模数

根据北京市水土流失现状遥感成果,怀柔区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依据《北京市水土保持公报》等资料,项目区所在地水土流失属轻度水力侵蚀,土壤侵蚀模数约为500t/(km2•年)以下。

4.2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

工程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特别是路基开挖回填等施工活动期间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工程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采用类比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项目区水土流失属于中度侵蚀,项目所在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t/(km2•年)。主体工程区是主要水土流失源。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5敏感地带区工程建设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怀柔新城发展目标为:首都会议、休闲旅游基地,怀柔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为核心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敏感地带区工程施工对生物量的影响分析主要有:

1)对绿地的影响,绿地是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对绿地的影响,反映了对动植物的绿色生态系统的影响。

2)对城市生态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城市交通休闲娱乐的环境的影响。

3)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工程建设的外在美是对城市形象的宣传和展示,对城市景观影响是保护环境和提供休闲的基础上美感的要求。

6结论与建议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11-01

党的十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从战略上来审视和谋划,抓住根本、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扎实推进。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其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可以说,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和粗放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根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不够快,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按照这一要求,以更大力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和发挥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应通过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先进工艺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对于已经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应通过开发和应用净化、改造、恢复等技术进行治理、修复和补偿,特别是着力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设备,切实搞好废物和垃圾的分类处理、循环利用。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党的十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生态文明制度同样涉及方方面面。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当务之急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轨道。应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加快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中心、不顾自然承载力而任意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和做法,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

二、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

生态文明建设要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生态环境是稀缺资源,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要创新顶层设计,需要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度来支撑,这其中,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全社会要健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制度,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要破除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依赖,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探索一条生态低碳、统筹协调、永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篇6

一、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成因

(一) 管理层认识不足

社团在大学生德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正承担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在一些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这一点并没有被管理者所重视。他们忽视了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作用,而将学生社团等同于一个学生自娱自乐、可有可无的校园佐料,甚至将社团活动和教学对立起来,导致学生社团活动步履维艰。而作为上级管理部门的本部团委,在安排布置工作计划时,也没有针对民办二级学院社团的实际特点,而是将其等同于其下属的一个普通系部,导致计划与现实脱节、僵化统一,限制了二级学院社团的自由发展。

(二) 经济浪潮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在大学校园中折射出来。当代的大学生,特别是民办二级学院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越来越看重金钱的价值和感官享受。通常,民办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本科学生低50分左右。成绩上的差距在学生入学后会有所体现,他们在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等方面相对欠缺。同时,他们要缴纳相对高昂的学费进入民办二级学院学习。对一些农村家庭来说,每年近2 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是一个高昂的数字。这样的学生,他们除了要面对学习压力外,在生活、就业等方面也存有困惑,甚至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同学因此将课余时间用来打工赚学费,根本无暇参与课余文化活动。而对那些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经济上的优越感可能使他们功利化趋势更加明显,社团如果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将会失去这样一批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 网络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e时代里,网络的确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改变。但是,它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它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便捷的学习方式,也给大学生带来网恋、网游等颓废一面。上网挤占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他们沉迷于网吧里昏天黑地的游戏厮杀中,甚至通宵达旦,他们忘记了外面的大好春光,荒废了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一些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缺失的东西,面对虚拟的完美,他们更容易对现实世界产生不满,同时更加沉溺于虚拟世界。他们与同学、家人疏远了距离,产生情感焦虑,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冲击,影响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而学生社团,随着参与者的减少,可能会降低社团文化的影响力,使社团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 软硬条件的匮乏

1. 活动经费

学生社团发展离不开活动经费的支持。目前,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上级拨款。这是最大的经费来源。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校团委在行政经费中拨发。但是,作为公有民办的二级学院,虽然在行政上隶属于校团委管辖,但是在经费问题上,由于其特殊性,却往往不能享受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这样,只能自己解决经费问题。但是由于很多二级学院的管理层对社团工作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对社团活动经费拨款不足,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或者只能减小规模,降低要求,影响社团活动质量。

(2) 收取会费。学生参加社团收取的会费其实微乎其微,不可能向他们收取高昂会费。以江苏某民办二级学院为例,社团成员每学期的会费为10元,以一个中等规模的50人的社团来说,一个学期收取500元,但是如果要举办一次稍微有影响力的活动,仅场地费就需要约200元。而一个成熟的社团,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每学期只活动一次肯定是不够的。

(3) 通过赞助商赞助。这对部分社团也许是可行的。一些文娱类社团,在演出时冠上赞助商的旗号,也许会得到一些赞助,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此外,更多的社团很难得到赞助。

2. 场地设施

社团活动需要租借场地,而很多场地都要付费。平时学生的日常活动场地,只能在教室、操场等公共场所进行。至于健美协会没有健身器材,器乐协会没有排练场地,舞蹈协会没有练功房,在二级学院是很正常的事情。而设施的不全,直接限制了社团的规模和发展,也限制了很多社团的特色。

3. 指导教师

一般情况下,社团指导教师都由团委老师兼任。当前,高校社团越来越细化,专业性很强。很少有人既能指导器乐组的民乐合奏,又能指导科技小组的元件配置。因此,兼职老师很难给社团工作带来有效指导。此外,担当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义务劳动,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不足的原因所在。

二、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社团建设的策略

(一) 提高管理认识,建设高校德育阵地

二级学院管理者要提高对学生社团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社团优势,把社团建设成德育阵地。学校团委要根据民办二级学院的特点,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对民办二级学院社团工作的考核也要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给民办二级学院社团的发展创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级学院要加强对社团的领导,要把社团的德育功能建设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成立大学生社团教育管理委员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走进社团。二级学院社团管理者要通过研究社团,把握社团的发展规律,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关心扶持社团的发展。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

(二) 实施素质拓展,应对经济浪潮冲击

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但要想减小这种冲击,民办二级学院的社团工作要大力推行素质拓展,将社团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阵地,不断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自我。在建立素质拓展目标体系的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强调专业文化在社团建设中的作用,将专业科技创新与专业应用实

践相结合。这种社团定位,就会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使学生在社团有所学、有所成,减少因为经济原因而带来的心理失衡,从而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当中,使社团成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建设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

(三) 积极正确引导,发挥网络文化优势

网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科技条件,它的交互性、开放性、便捷性,极大地拓展了校园文化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建设网络论坛,举办网络征文、讲座等活动形式,拓展个体的活动和创造空间。也可以根据网络文化共享的特点,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学习、科技、文化网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强他们的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丰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空间。

(四) 提供条件支持,保证社团稳定发展

社团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在一定的活动经费、场地设施和指导教师等条件资源的支持下,才能得到更好地规划和建设,才能办出特色,吸引学生。当然,对活动经费的使用也要有相应管理机制,可以设计社团经费申请表,重点关注经费预算、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前期宣传以及后期效果等。这样不仅对经费能有调控,还能加强对社团活动的考核。

(五) 塑造校园文化,营造社团文化氛围

社团活动的优质开展还需要一定的校园文化背景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可以丰富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大学生社团已逐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民办二级学院更需要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以增加学院的凝聚力,也更需要充分利用社团载体来实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构想。因此,学院可以利用优秀的社团活动来实现创设校园文化的目的。学生社团在优秀校园文化的烘托下,开展活动将更有底蕴和内涵。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诠释和促进。

(六) 社团服务社区,拓展社团活动价值空间

当代大学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因此,学生的成长环境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同样大学生社团活动也要逐步走出校园、走向社区,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社区接纳社团开展各色活动能丰富社区服务居民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发展能力、塑造人格,这同样是一个双赢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园、服务社区,拓展展示自我的舞台和空间,到社会的广阔天地中经历风雨。如某民办学院的“法律协会”的同学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就很受社区居民欢迎。“爱心社”的同学每周定期陪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升华了爱心和情操。

篇7

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的工作部署,根据工作职能和确定的调研课题,落实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重要要求,以抓好生态保护,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着眼点,我们从减少人为因素对森林资源破坏的角度出发,对伊春林区近年来林场(所)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原有林场所基本情况

伊春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林管局施业区面积351.2万公顷,包括17个森工林业局,共有230个林场所,都是始建之初根据木材生产需要规划建设的,其中新青、乌伊岭林业局各有3个林场所未建。共有居民6.9万余户、19.4万 人。林场所平均经营面积1.5万公顷,经营半径不足20公里。目前随着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现有林场所布局已不适合新形势需要。

二、实施场所撤并整合进行生态移民的重大意义

进行林场(所)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是一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林区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减轻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加快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有效途径,兼具保生态、兴产业、聚人口、促脱贫等多重作用。一是在生态效益层面上,通过撤并林场(所)实施生态移民,对撤并区域进行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使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有利于森林的休养生息,森林生物量增加,森林质量提高,促进森林生态的恢复;由于林区内减少了人为活动,使烧材等非生产性消耗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大为减少,加之林场(所)撤并后对林场(所)址进行造林绿化,森林的面积和覆盖率得到增加,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综合效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二是在社会效益层面上,按照居住生态、出行便捷、就业充分、看病放心、上学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乐、服务均衡的标准,将撤并的林场(所)居民迁移到山下城区,可带动区域城镇化进程,改善林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使林区职工告别艰苦的生活条件,创造安宁、舒适的生存空间和便利的生存条件,融入现代社会的环境中,有效地提高林区职工生产生活水平,促进林区社会事业发展和稳定。

三、林场所撤并搬迁情况和主要做法

伊春林区进行林场所撤并实施生态移民时间较早,为彻底解决林场居民多年一直沿袭以木举炊、取暖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防止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消耗,改善林场所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森林生态安全和林区可持续发展,我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就对林场所整合进行谋划,并于2001年制定出台了伊春林管局林场所布局调整规划,但因体制和机制以及经济形势等方方面面的制约,一直没有大面积铺开。从2009年开始,借助国家棚户区改造、大交通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有力契机,充分将林场(所)撤并与国家二期天保工程、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的实施相结合,在面临停伐带来的阵痛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细化调整了林场(所)撤并总体规划,拟定将现有的230个林场(所)撤销101个,调整比例为44%,需要生态移民2.4万户,66000余人,区划调整后林场(所)平均经营面积可达27546公顷,比调整前增加11878公顷,并确定分期整合撤并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全林区已有57个林场(所)完全撤并搬迁到位,搬迁移民户数14000余户,35000余人。搬迁的林场所居民除少数困难职工要求申请廉租房和要求资金补偿而自购房之外,其余全部安置在棚改房中。各地在撤并搬迁过程中,都能根据自身实际,切实从解决下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出发,积极想办法,谋出路,确保山上职工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了统一思想、统一领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从2011年开始,连续几年都将这项工作作为加强林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之中,并将其纳入各地党政领导干部主要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制定考评办法,加强督办检查,实施年终考评,有力推动了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开展。

(二)兼顾现实和未来发展,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规划林场(所)撤并布局,重点重点解决农林混居、不利于资源管护的实际问题,合理处置林场(所)撤并后形成的大量空房和建筑物。对林场(所)旧址、道路、居民生活区旧址进行还林还草,尽快恢复植被。

(三)坚持典型引路。各林业局在推进场(所)撤并过程中,都能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新颖的工作思路。乌马河林业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撤并安置人性化、住宅布局合理化、起居生活生态化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高端产业促进就业、以平民产业促进增收,投资数亿元打造了西岭现代化生态型中心林场,创建了“西岭模式”。美溪林业局为确保撤并林场(所)职工“搬得出、稳得住”,整个移民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分户对待、因场施策的工作原则,在工作做到了“三个同步”,即:移民的分批安置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保持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为了真正达到职工逐步致富的工作目标,该局还紧紧抓住了移民就业这一关键环节,采取了“四个充分考虑到”的做法,即: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一技之长,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未来发展,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意愿,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由于方向对路,措施得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好的思路和做法,为全林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并通过大力推广,进一步加快了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进程。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下大力气、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下山职工就业压力大及生活负担重等“三大难题”。在下山职工安置方面,市政府结合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要求各林业局在棚改房分配上要优先考虑撤并林场(所)搬迁职工,对确属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低保家庭可合并使用林区棚改和廉租房政策,解决下山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并出台了《关于棚户区改造实施移民异地安置的意见 》(伊政发[2010]40号),职工群众搬迁安置总体上按照山上向山下、林业局向中心城区“两个集中”的原则进行,根据居住生态、出行便捷、就业充分、看病放心、上学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乐、服务均衡的标准,制定了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扶助和创业、再就业等相关优惠政策。出台了撤并林场(所)职工搬迁补贴政策,市政府(林管局)在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财政中拿出部分专项资金,对移居到林业局局址、中心城区的给予每户5000元搬迁补助;对移居到中心林场的,给予每户2000元搬迁补贴。目前,部分撤并到位林业局的搬迁补助费已顺利发放到搬迁职工手中,极大地调动了场所职工下山的积极性。2012年6月,市政府又出台了《伊春林区棚户区改造异地安置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伊政发[2012]38号),对林场(所)撤并搬迁职工的住房安置政策进一步细化。在搬迁居民生活环境方面,为确保山上居民转入山下迁得出、住得上、不回流,市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就业、就医、就学以及用水、取暖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充分尊重棚改迁入山下居住者的意愿,将同一林场居民尽可能安置在一个小区,增加文体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设施,受到了群众欢迎。在解决下山职工生活方面,要求各地在做到“四个到位”,即拆迁补偿到位、住房安置到位、培训就业到位、社会保障到位的同时,对下山的特困职工群众需要缴纳的水费、电费、物业费、供热费等适当给予减免,努力降低搬迁职工生产生活成本,确保下山弱势群体的稳定。在解决林场(所)搬迁职工就业安置方面,对撤并的林场(所)加大专业管护力度,调整管护方式,通过提供交通、食宿等便利条件,组织营林抚育生产合森林管护工作,安置了一批下山职工,使他们既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又保证了工作的稳定性;鼓励扶持搬迁职工在浅山区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以短养长,发家致富;结合招商引资,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职工收入;为下山职工积极创造和开发一些保绿、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和社区服务性岗位;在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积极协调推荐,优先安置撤并林场(所)职工,减轻林场(所)撤并带来的就业压力。

四、存在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市委、市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林场所移民搬迁力度,但从目前实际运作情况来看,要在“十三五”期末完成全部移民目标,还存在较大困难:一是此项工程的实施是在国有森工企业大量减产和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十二五”期间,各森工企业完成的林场(所)撤并在移民搬迁进行异地安置和保留林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撤销林场(所)房屋拆除、恢复植被等方面动用了大量资金,欠下了很多债务。二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所定扶持政策和2015年出台的《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中的“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将林区城镇建设纳入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结合林区改革和林场撤并整合,积极推进深山远山职工搬迁。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以及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关于进一步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的紧急通知》中“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的重点国有林区深山远山林业职工搬迁与林场撤并调整工程,近期主要支持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重点国有林业局”等相关政策在伊春一直没有落实兑现,仅靠林业局自身完成后续撤并任务举步维艰;二是由于林区供热成本上扬,国家给予的补贴标准过低(几十年来没有变化,有的林业局甚至没有补贴),职工下山后供暖成本增加,较困难的无力缴纳热费;三是天保二期工程只对林区五项社会保险给予了补助,没有将林区职工住房公积金纳入补助范围之内,按林区棚改政策,移民搬迁职工需要交纳一部分住房差价,回迁房职工筹资困难,而且由于经济危困,林业企业无力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四是目前林场(所)居民多为老人,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担心下山后生活成本提高,不愿意搬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撤并进程。

篇8

一、加强领导,精心安排,确保民生工程落实

按照县委、县政府民生工作部署,为确保我局水保治理民生工程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民生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程组、督查组、招投标组、验收组四个工作小组,负责民生工程即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各组抽调局有关分管领导,治理股、秘书股、监督股、宣传股有关人员,有关中心水保站站长等组成,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职责分工,定岗定责,达到“四个确保”。即确保规划设计,各项治理措施的组织实施,种苗、草籽、肥料的采购,及现场施工指导等具体业务工作,把好项目施工质量关;确保工程实施进度、质量、工程验收等工作的督查工作,推动项目建设工作的进度与工作效率;确保项目建设招投标工作的具体事务,对招投标实施的项目进行监督;确保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和种苗、草籽、肥料的验收工作。在各工程组的共同努力下,历年来民生工程能按规划顺利实施、如期完成,确保民生工程落到实处。

二、创新治理模式,丰富治理内容,全面完成了民生工程目标任务

1.治流域、建基地、兴产业、富百姓,打造成普惠民生特色亮点工程

勤劳朴实的人民和水保人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财政部、和省、市水保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开展水保生态建设,综合防治水土流失,抓紧抓好普惠民生的水保工程。民生工程实施中创新治理模式,坚持治理与开发并举,按照“治流域、建基地、兴产业、富百姓”的原则,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实现“治一条流域,建一块基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目标,通过“政策鼓动,项目启动、业主带动、利益驱动、服务推动”,成立水保科技协会推动民营水保开发模式发展,鼓励公司化、商业化进入水保领域,实现治理成果产权转让,强势推进治后管护及后续管理,稳定民生工程治理成果。民生工程在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减轻了水旱灾害,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改善了民生,奠定了良好生产生活基础。

2.迎振兴发展之春,开创有史以来民生水保工程最大硕果

2008-2012年我县继续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县,按照水利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理念,完成了、、、等8条重点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8453公顷,全部达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级标准,创建了林苏生态清洁小流域为典型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新模式。2012年是《国务院关于支持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出台之年,也是水保不平凡的一年,我县在国家开展第一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面积21.7平方公里、县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治理面积2.825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国家又在9月份追加了我县第二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合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525平方公里,面对艰巨任务,我局抢抓时间、攻坚克难,全力以赴打好2012年治理工程攻坚战,全面了完成任务,远远超过我县治理小流域2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亩即13.3平方公里的民生工程任务,超额完成533%,开创了有史以来民生水保工程最大硕果。

我县2012年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综合治理面积2.825平方公里,其中封禁治理282.5公顷,建蓄水池20口,挡土墙60米,沟渠3.35公里,建垃圾清理中转站间、垃圾池一座。中央投资9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3万元。

以上三项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29.8万吨,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2012万立方米,增加经济收入425万元,增加粮食产量92.5万公斤,增加林草植被面积1320公顷,受益人口36280人,脱贫人数1022人,解决人饮9878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以脐橙、油茶为主和生色产业得到培植和发展,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明显提高,有力推动了流域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宣传,营造实施好民生工程的良好氛围

为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民生、支持民生、服务民生的社会氛围,提高民生工程的知晓度、满意度、支持度,我局结合水保治理工作,以“水保项目区宣传”、“水保法宣传月、宣传周”、“人流密集地广场九州传媒宣传水保法实施办法播放1年”、“赠送水保法宣传挂历2000份”、“水保预防监督巡查”等活动为载体,切实开展民生工作宣传活动,为积极稳妥推进民生工程营造良好的氛围,推进民生工程向深度拓展,向长效提升。

四、加强资金管理使用,确保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为确保水保治理民生工作任务和资金落到实处,我局严格按照相关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规定,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保证资金用于民生工程项目。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搞好宣传,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

要在原有宣传形式的基础上,增加宣传时效,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把政策交给人民群众,让他们切实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水保工程带来看得见的实惠,调动群众参与水保治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向相关部门和领导宣传,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营造良好氛围。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做好水保工程及时报道和宣传,通报水保民生工程工作进度,充分展现民生工程推进中的亮点,促进民生工程的顺利开展。

2.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民生工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机构,保证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全力以赴抓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和职责任务,逐项抓好落实,确保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全年民生工程实施任务。

篇9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12+.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184-01

1.前言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稳定。总的来说,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是好的。但不免某些企业抱着利润最大的目的,专门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忽视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导致存在功能质量差影响结构的安全隐患问题。2014年2月28日,大庆市采油二厂下属一食堂发生爆炸,造成房屋坍塌。三名食堂员工被埋,其中一名经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3月9日,广东湛江市遂溪县岭北镇广东北部湾农产品流通综合示范园区内,一座正在施工的楼房发生坍塌,现场参与施工的32名工人中1人经送院抢救无效死亡,其余人员均不同程度受伤。而在此之前,多地发生了建筑事故,这些恶性事故的频繁连续发生,造成的结果是多个家庭遭到破坏,老人无后送终,小孩无人抚养,沦落为孤儿,活着的人生活在痛苦之中,给人留下遗憾,这也反映了建设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造成以上恶性建设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政府工作人员对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存在问题,其二,施工单位、工程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各方存在不规范的质量行为和市场行为。因此,为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再次发生,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迫在眉睫。

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现行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管理监督。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监督方,目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但是,这些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够完善,变动周期短、变动范围大、缺乏适度可行的处罚依据,监督管理所参照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于施工企业的不良行为, 所参照的法律法规与现实情况差别较大,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质量监督方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机制不规范,质量管理和监督尚未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在工程清单实施初期,一些建筑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和招标公司串通一气,低价招标,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这些违规的建设项目将导致工程偷工减料,造成施工缺陷和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外,许多小建筑施工队挂靠到有资质的大型施工企业承包工程,实际的施工现场无人管理,问题重重,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质量监督机构需要进一步明确工程监督的内容。监督工作有时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混淆。当政府部门对监理和施工单位不能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帮忙协助执行。目前的监督机构的行政职能还是不太完整的,质量监督和执法检查也没有行政处罚权,当发现问题时只能进行停工整改,不能够杜绝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监管效率不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3.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创新的思考

原材料及构配件是构成工程实体的基础,其质量是工程项目实体质量的组成部分。故加强原材料及构配件的质量监督,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要通过设备检测改变过去采用眼看手摸的落后方法鉴别原材料的方法,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要结合工程实际,有针对性地抽查工程重要部位的主要构件,像施工用的机械、模板、脚手架等,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现场安装的起重机械,塔吊设备,在安装前要对它的设计安装方案进行审批,切要经过专业管理部门的验收合格后才能进施工场地使用。只有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才能切实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

决定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是人,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监督人的工作质量是核心,应当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一个专业配备两名以上持证上岗监督人员,增强人们的质量意识和法制观念,要坚决约束工和打击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不规范质量行为。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的工业建筑的发展速度。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以及开发人才,任何的工程项目都需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工程高效的完成。

建立可预测性,服务质量监督模式,让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的监督和工程,建立行为监测和监督机制。优质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产品质量也列为监督对象,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方位的监督。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严格实行设计质量内审制、专业之间会审、会签制,改变目前设计审核走过场, 工种之间相互撞车状况,选择一个质量最好、成本最低的方案施工。

加强竣工验收备案,完善落实工程质量投诉与质量事故处理制度。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保证工程质量稳定提高。在监督过程中,特别要保证这些经过各方建设主体批准的技术方案是否有效落到实处。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制定接到投诉立马行动的的工作准则, 建设工程的重大质量问题往往发生在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一旦控制这两个阶段的工程质量, 隐患就基本可以消除。在接到投诉后,及时地组织各建设施工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问题和责任进行分析,并督促制订解决方案,尽快妥善地落实专人处理。真正做好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必须提高工程质量监督队伍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需要。

4.总结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项目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实现新形势下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管。只有高质量的工程管理人员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模式随着建设工程市场的不断规范和发展,应不断改进才能发挥其质量监督和服务社会的综合功能。为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圣健设.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

[2]何国智.试论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J].科技创业月刊,2006.

篇10

关键字: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大型建设项目;项目管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jinning county lake dianchi lake "four full astern also a protection" the site Yang first phase project BT projec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site Yang first phase project) project management for practice, and from yunnan construction group project manager headquarters and the Angle of the key problems of larg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probes into the large of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measures, for the other similar project, and provided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site Yang first phase project;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s;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K8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大型建设项目通常是一个系统性的、涉及多专业的复杂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大、体量大、投资额巨大、周期性长、参与方多、对设计深度要求高等特征。本文通过晋宁县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BT项目的项目管理实践工作分析,对综合性大型项目管理措施等进行探讨。

二、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管理实践

(一)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项目简介

晋宁县在推进晋宁县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生态建设工作中,晋宁县有1.2万余人需要迁出滇池湖滨带。为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居住问题,同时兼顾环湖南路、环湖截污、环湖步道、环湖铁路,以及在县城重大设施建设中失去房屋、土地的群众,晋宁县分别实施了昆阳、晋城两个安置点建设工程。

其中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用地面积967.05亩,其中一期建设用地面积569.5亩,本建设项目总投资(建安工程费)采用BT模式投融资;作为全市最大的“四退三还一护”昆阳安置点一期总投资概算为18.18亿元,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安置房97栋,公建16栋),安置房按照每户建筑面积69.18平方米-226.36平方米,共14种户型3062套房,可供近万人居住。房屋全部按照“8度”抗震建设,全框架结构,太阳能供电,中水回用、煤气、天然气管网系统一应俱全,并配套有休闲广场、幼儿园、社区管理、会所、警务站、卫生服务中心、超市、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等设施。由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标承建。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专门成立建设项目经理指挥部,代表集团对该项目的建设工程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

(二)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分析。

1、工期紧任务重,各项目关联性强,进度控制难度大

根据以往类似项目建设经验,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通常需要将近3年时间。根据晋宁县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要求2011年中旬竣工的要求,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只有6个月时间进行施工建设, 2011年4月30日要求把房子交到搬迁户手中,这是一个艰巨的政治任务,省市晋各级政府都对这个民生项目高度重视,时间节点要求把项目工期“后门关死”,在很多内行人看来,这样的工期是不可能完成的,昆阳安置点一期工程建设所面临的时间压力非常严峻。

另一方面,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由安置房、商业配套、幼儿园、室外道路、绿化景观、中水、安防、变电站等项目组成。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和关联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构成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各工程项目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因此,各子项目之间将形成进度的相互牵制,一旦某项工程延后于进度计划,将很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带来连锁反应,甚至可能造成总进度计划无法实现。

2、工作交叉面多,界面协调难度大

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涉及项目资金筹措工作、与项目甲方(包括政府)、监理方、设计方沟通协调、与集团参建的8家总包单位、近50家分包单位管理与协调、项目交付使用时对安置人员采取一对一的交房等,需要由多个参与方共同协作,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最终完成项目的既定目标。

作为一个大型的系统性综合项目,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参建单位多,包括了业主方管理人员、设计人员、监理单位、造价咨询单位、土建总包单位、集团的物资供应部门、各分包单位人员等,不同人员的素质也层次不齐。由于其各自的任务、责任和权利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程序等也会有所差异,因而会形成相应的界面,需要对这些界面进行协调,项目各个参与方需要在信息、技术、资源、财务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相互配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根据云南建工项目经理指挥部的统一安排,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由8家总包单位平行施工,分段管理。但在工期紧迫的情况下,在工程最后冲刺阶段,多单位交叉施工也在所难免,这也对如何进行现场施工的组织实施管理,合理安排各方面施工工序,做好现场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管理等带来极大挑战。

另一方面,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对于业主方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项目管理,该项目是晋宁县自设县以来一次建设的最大专案,且采用BT融资,合同额达十亿。面对的合作方通常是各专业的“行家里手”,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也对业主方界面协调管理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三、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管理措施举措

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都非常强的超大体量民生项目,是云南建工集团继环湖截污项目以来所承接的昆明市又一个大型项目,体量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广,都是前所未遇的,几乎无经验可循。同时,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又面临极为严峻的资金、时间压力,挑战性极大。根据项目特点,在昆阳安置点一期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重点在项目界面协调、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以云南建工集团项目经理指挥部为中心,使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协调,集中管理的“一中心,三统一,一协调”的管理思路,发扬建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实行精细化及创新管理措施,从而确保高效、快速推进整个项目的各项工作,实现项目总体目标。

(一)界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