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分析的难点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分析的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房地产企业成本及控制措施
(一)房地产企业成本的内容
1、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房地产企业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和经营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土地的征用和拆迁补偿,建安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前期工程费以及开发间接费和公共配套费等。2、房地产企业的费用房地产企业的费用主要指的是应摊费用,具体来说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和经营期间应承担的各种费用。主要包含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销售费用。
(二)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
1、立项阶段的成本控制立项阶段需要做好成本规划,成本规划的确定对成本控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成本规划,可以对项目的预期成本分布、收入,利润和风险进行相应的分析。立项阶段的成本控制活动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经济分析,成本规划及估算,现金安排及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润测算等几个方面。2、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设计阶段是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为有效控制和降低工程成本,需落实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严格按照立项阶段确定的成本规划落实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二是要强化技术沟通,贯彻执行限额设计;第三要大力推广价值工程方法;第四要强化施工前对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3、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建设阶段是成本控制中心环节,除了要做好现场控制,严格按图施工、控制变更及签证外,还应注意:第一,结合现场的情况,做好土方平衡;第二,对照施工图纸,做出详细的预算,拟定成本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与工程部一道制定详细的成本控制措施;第三,制定和落实招投标制度,选择质优、价廉的承包商;第四,规划和落实好工程款的支付时间节点,有效控制财务成本。4、交付阶段的成本控制交付阶段分两个阶段,第一是承包人按照图纸完成全部工作并取得验收合格证后向房地产企业交付,第二是房地产企业按照合同向业主交付产品。第一阶段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加强竣工结算的管理,重点审核竣工图、审核施工过程的变更和签证以及审核工程结算。第二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和物业管理方协调好,做好产品交付工作,防止出现产品交付纠纷、违约情况。
二、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分析
融资风险指的是企业为取得财物利益而产生的举债,这会增加企业到期付息的负担,还存在着资不抵债和不能还本付息的可能。在财务的杠杆作用下,如果付息前的收益下降,那么股东的收益将会有大幅下降的风险。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规模持续增长,融资渠道集中于银行信贷,房地产资金信托等。
(二)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指的是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由于投资项目达不到预期的效益,从而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以及盈利水平下降的风险。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的表现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规模持续增长,房地产市场库存较高,房地产企业部分投资行为不合理等。
(三)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收与收益分配的风险分析
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房地产企业由于财务问题而导致企业再生产时发生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利润分配给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带来的影响。房地产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的成因主要是由内外两个方面产生的。内部因素主要为管理层制定的企业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规定不合理;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对所处环境了解不足,如未能掌握行业和国家政策的变动等。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于财务风险间的关系
由于房地产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等财务风险,如果不能很好的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将会带给企业非常大的损失,甚至会导致破产的危机。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对于财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融资规模、投资时点以及资金回收等方面。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融资规模的大小及投资收益等。如果成本控制做得好,在一定程度上能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1-0078-03
一、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集团公司是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辅之以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多种纽带,由母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
财务风险是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引起的,具体地说是指企业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广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的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确认和评估,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控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风险管理通过控制对策处理损失风险,如果在实施控制对策后损失仍然可能发生,则可运用财务对策。财务对策是将损失转移给他人,或将损失留给组织或家庭内部。但在财务独立经营的资本财务时代,风险管理应当成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财务风险管理关注企业价值损失,它通过管理价值风险来管理物质要素。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是影响全球的COSO报告,还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制定的相关规范制度,都强调了对风险进行控制的重要性。现实中,我国集团公司对风险的识别、管理,无论是在主观意识方面,还是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都显得远远不够。因此,必须注重集团公司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
二、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1.收益、风险均衡原则。风险均衡原则要求集团不能只追求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集团进行的每一项具体的财务活动,要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趋利避害,争取获得较多的收益。
2.风险适度、限度承担的原则。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必须正确及时的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并明确最大的风险限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
3.超前预警,有效规避的原则。风险的出现具有预示性,企业集团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4.分级分权管理的原则。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要在集团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以集团现有的管理体制,按照集团的母子公司分级管理和控制。
三、防范和化解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中,应坚持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设计预警指标体系。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重点和难点是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财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特点也不一样。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变现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以财务效益指标和资产营运指标为补充,重点突出变现能力指标。具体包括10个指标,总分100分:(1)财务风险预警核心指标占70分: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20分)、资产负债率(10分)、已获利息倍数(10分)、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重(10分)、流动比率(10分)、速动比率(10分)。(2)财务预警辅助指标30分:净资产收益率(10分)、应收款项周转率(10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5分)、借款货币资金比率(5分)。
2.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应以企业近3年各项财务指标实际值(按照2∶3∶5的比例)为基础,参考同行业和同规模企业平均水平,参照财政部《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结合市场情况和金融环境等宏观因素测算确定。
3.计算指标的实际值和预警指标的得分。财务风险指标的实际值计算出来后,同区间表下达的标准值进行比较,采用内插法计算单项预警指标的得分,最后计算综合得分就可以计算出该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得分。
4.预警警度判断。为了更加形象地标识企业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应该把财务风险预警区间分为安全区(绿区)、预警区(黄区)、危机区(红区)3个区域。指标在安全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指标在预警区,表示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指标在危机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根据财务风险评估得分,对照相应的预警区间就可以判断出各企业的预警警度。
5.提出预警报告。对于财务风险处于预警区和危机区的单位,应提出专题的财务风险分析报告,财务风险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本单位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指标当期值与上期变动情况以及发生异常变动的原因;指标处于预警区或危机区的原因分析;降低财务风险和改善财务状况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等。
(二)加强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由集团公司组织实施和管理,实施对象包括集团本部、集团下属企业以及集团下属企业的全资及控股子公司。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作所作的具体安排。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可有效地预防企业在以后的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1.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即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对集团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负总责,成立由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拟订财务预算的目标、政策,制定财务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审议、平衡财务预算方案,组织下达财务预算,协调解决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组织审计、考核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督促企业完成财务预算目标。
2.规范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根据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在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企业集团财务预算目标。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企业财务预算委员会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详细的本部门财务预算方案,财务预算委员会应当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意见,并反馈给有关预算执行部门予以修正,再由财务预算委员会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执行。
3.做好预算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各预算执行部门定期报告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重大项目,要特别注重查找原因,以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建议。
(三)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内部控制制度,造成、缺乏制衡、会计信息失真、收支混乱的严重后果,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制度不健全,就会给不法经营者有可乘之机。集团公司下属分支机构较多,大量资产和经营活动都在所属企业中运行,集团公司要加强对其财务监控就必须制定并实行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明确控制目标,找准控制点。即容易产生错弊而需要控制防范的环节,以达到纵向(即在同一部门内不同岗位、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牵制)与横向(即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应有不同部门分别处理,使一个部门的记录受到另一个部门的牵制)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实行企业重大经济活动联签制度。集团企业在明晰产权关系后,应明确各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任与权利,建立健全集体决策机制,特别是企业重大的贸易、投资活动必须有财务人员参加,经集体研究分头把关。再次,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工作。内部稽核从广义上讲应该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对整个集团财务活动的审查及财务部门内部的日常审核。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同时,企业应建立一套健全的与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管理企业。对企业经营进行事前的防范,通过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和上报会计信息对企业进行时时监督和控制,规范企业的运作,约束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面的有效控制,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和点的控制要有效地相结合,内部财务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集团企业在点的控制应该从4个方面来重点控制。(1)现金流的控制。企业的生命在于资产的流动性和现金的流动性,控制了企业的现金就等于控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因而要对企业的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在体外循环。集团内部还可以建立一个财务结算中心,对企业内部的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和调度,这样,既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金的规模效益,又可以及时了解子公司的资金运营方向、动态,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现资金运营中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处理。最后,要做好企业的预算、结算管理工作,对日常预算内开支进行控制,对预算外开支,则另行通过集团企业领导或公司董事会进行预算外审批控制。(2)对成本费用开支的控制。对企业各项成本和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成本开支倒挂现象,对配比不相适宜的情况,要严格分析原因,找出原因所在,为今后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提供资料佐证。其次,企业要明确规定各项成本费用的开支标准及比例。(3)资产和负债的控制。对资产的使用和处置,应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此外,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技术指标的分析来监控企业的负债情况,还可以通过净资产率的考核来评估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业绩,并给予奖惩,以达到对企业资产的监督和控制的目的。(4)把握企业授权的度,即权利使用的范围。对企业各个经营环节经济活动的操作者的权利实施,既要保证企业经营者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防止权利乱用,造成经济损失。
(四)推行财务会计委派制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形成企业客观存在的两个控制主体,即企业所有者和受托经营者。经营者拥有企业经营控制权,但不承担盈亏的主要风险,而所有者交出了经营控制权,最终却承担盈亏的主要风险。而本应同时受托于两个控制主体的会计人员,在实际中却直接为经营者所控制,所有者的会计控制权被完全弱化。因此,要形成权利的制衡、减少风险,就有必要将会计控制权从企业控制权中分离出来,通过实行会计人员的统管委派将会计人员从企业中独立出来,纳入集团企业的会计委派机构,不再受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直接领导,会计人员的任免、奖惩、工资、福利等均由集团企业会计委派机构负责,使他们能够严格依法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合理保证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集团企业领导能够真实掌握情况,及时摸清家底,调控有据,有效地制止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篇3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海外投资 财务管理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海外承包、经援工程和技术服务项目的业务规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增长,但参照国际工程承包和服务项目进行比较,我国的海外投资项目总体上仍然偏重于中小型项目。这些投资项目数量很多,但地点分散,规模不大,在管理上有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如何加强海外项目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已成为“走出去”企业管理重要课题。
1、市场调研阶段,财务部门调研要先行参与。
海外投资较国内投资风险大,控制难度高,在进入市场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研,防止盲目投资。从财务角度,需要了解市场的税收政策、总体税负水平、税收优惠和经营环境,东道国的货币和汇率政策、银行服务水平和当地员工素质等因素。不管最终能否进入该市场,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为可行性研究和投标报价阶段提供决策支持,也为竞标成功后的财务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做好充分准备。从调研的专业程度方面考虑,中小型投资项目可能难以做到向大型投资项目一样,专门委派国内或国际事务所或咨询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从财务、法律、人力资源和市场环境等方面提供全面、详尽、专门的风险分析和可行性论证,但中小型项目依靠积累的经验,通过现场人员的实地考察、官方信息和网站资源上,一般都能得到东道国的必要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类整理、去粗存精,基本都能够满足基本投资评价信息需求。
2、加强培训,提高派驻财务人员的素质。境外工作性质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独立开展财务工作的能力,具备会计核算综合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和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在考虑和选择外派财务人选时,应综合考察他们的语言能力、基本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个人品行。只有派驻合格的财务人员,才能谈得上加强工程或项目的财务管理。我国中小型投资项目的特点往往是人员紧张,尤其是财务人员,常常有一人多岗,甚至有非专业财务人员兼职财务工作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企业一定要在派驻前要对所派人员进行必要的财务知识和政策培训,尤其对兼职财务人员,充实其业务知识,了解公司对海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各项要求,财务报告的形式和报送要求,明确联系和沟通、汇报机制。
3、重视海外财务管理的机构设置、基础工作建设。即便在中小型海外投资项目中,企业应保证对每个项目派驻至少一名专职财务人员或熟悉财务知识的管理人员,并对其机构设置、会计核算政策、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程序、报表要求和形式予以明确,并给予可操作性的指导和建议。对于无法满足专职财务人员的小型投资,投资企业可在项目前期派遣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的财务人员在项目上临时工作一段时间,将财务机构和会计核算体系建立起来后,再考虑交给新派出的专职或兼职财务人员。
4、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和完善财务和税务管理体系。不同国家对于外资企业都有不尽相同的政策和管理要求。即使经验再丰富,受制于工作时间、语言和东道国工作环境、会计准则差异等因素,中方财务人员对于当地税收政策、法律法律的了解和把握,与当地的专业机构和人员相比,都有不足之处。这时候,积极与东道国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法律咨询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通过雇佣和服务合同,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人脉关系,获取他们的专业服务和咨询意见,对于合理和有效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条款,规避税收法律风险,出具专业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具有非常大的好处。即使是投资额比较小的项目,也要尽可能要利用当地资源和专业服务,而不能为节约成本而完全依赖中方财务人员。这类支出通常都能带来更大的效益,至少可以对可能的风险有基本的准备和防范。
5、加强财务预决算管理。海外投资项目面临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与国内完全不一样,并且距离遥远,除非亲临现场,国内的管理人员难以完全实地掌握到项目开展的第一手资料。这种情况下,项目管理就主要依赖于现场管理人员而不是总部管理层,现场决策需要主要依靠一线人员做出,总部则为其做出正确决策进行辅助和监控,也就是说,主要依靠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间接管理模式下,财务预算决算成为加强管理的主要工具。计划和预算本身就是管理上用以加强沟通、激励和控制的工具,制定预算的过程,就是促使管理人员分析面临的风险和机遇、自身的优劣势(即SWOT分析),设订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价和激励项目人员的过程。也可依赖于预决算管控项目收入和成本,以及其他非财务性指标如市场份额、质量评价、工作量完成情况等指标的实现。因而建立科学有效、灵活弹性的预决算体系,是企业加强对海外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方式。
6、积极利用先进通讯手段,加强财务信息交流和沟通,及时掌握工程项目的动态财务情况。及时跟踪工程项目进展、财务结算、汇率变化、东道国政策变化、报表编制和报送完成情况,对于分析和控制海外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至关重要。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和通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信息的沟通交流日益快捷,成本也不断降低,国内的投资管理部门可充分利用电话、邮件、传真和网络实时交流等手段,加强与海外项目组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在第一时间取得财务数据,及时分析把握风险,讨论应对措施。
7、加强财务分析,定期进行财务审计,防范财务风险,不断提高海外投资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公司要定期将海外投资项目的财务成果进行分析和对比,包括不同时期、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实际成果与预算或可行性研究之间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公司总部需定期对海外项目进行审计和专项协助,了解和评价海外项目执行公司财务管理政策的情况,分析东道国税收财政政策的变化,了解项目现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薄弱环节、难点疑点,评估存在的财务风险和防范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有效地解决项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将财务风险降低到可控和最低的限度。
8、强化对海外投资项目的资金安全管理。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是海外投资项目财务管理的重点,如何做到既保证投资项目和资金需求,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行,又确保资金安全和效率,控制项目成本和资金风险,需要根据项目特点和东道国对外资的管制程度做具体安排,而项目的银行账户开立、币种选择都需要与之配套。国内有些企业尤其是大型央企,对海外投资采用了严格的资金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原则。中小型项目的投资方不一定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资源,但可借鉴其经验和做法,根据项目和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对资金管理的关键环节设置适当的控制程序,保证项目的运作和资金安全、收入及时到位以及账款得到及时处理。
总之,通过周密科学的前期调研、财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及时的信息交流,借鉴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就完全能够控制财务风险,保证投资项目投资效益和企业意图的实现,。在当前国际市场情势下,对于我国中小型海外投资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我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舯志.海外项目财务管理问题初探[J].国际商务财会,2009,12.
篇4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管理机制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很多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实施实质性的风险管理,忽略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导致企业破产事件时有发生,如新疆德隆集团、四川长虹集团、科龙集团、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等,严重的风险损失致使很多企业开始关注全面的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管理者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估以及权衡风险危害的行为等,并对所识别出的风险及时采用有效方法进行防范及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防范及控制,有效监督并保证企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内部控制其实是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 内部控制的实施建立在企业风险管理基础之上,并随着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但因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所以两者不能相互替代、缺一不可。所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效结合,会更加准确地发现企业面临的风险,做出及时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将风险损失减到最低限度,稳定企业的经营环境,保证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对企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架构和模式
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发展条件和宏观环境,本文认为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应顺应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变化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企业整体业务发展与经营基础上,需要与企业的研发技术、管理方法及战略目标相结合。所以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建立首先应明确风险管理要达到的目标,是否与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相连,分析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将风险管理要达到的效果细化成具体的管理任务,在全企业范围内明确宣布风险目标和计划,要求全部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并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约束其职责行为,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密切结合
内部控制是加强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是更具系统性、独立性的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计需要充分满足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风险管理也应该与之互补,尽可能地利用内部控制发现的问题和维护的企业管理环境,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估、预测业务风险、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以节约人力、物力,提高管理效率。
三、目前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企业在不断探索的一个合理有序的流程,试图将经营风险管理行为与战略管理、业务计划制定过程结合在一起,以期整个企业的风险、收益、增长与资本得到充分优化。虽然我国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风险管理,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负责风险管理的职能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很多企业也在做风险管理,但大多数是将风险防控的任务分配到不同部门,由其分工完成,而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组织或者专职负责人来来实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分散式的风险管理容易导致功能交叉、分工混乱,管理责任与权利不明确,各部门工作缺乏积极性,没有有效的沟通,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对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作用微弱。
(二)风险管理具体目标尚待细化,制度缺乏约束力
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水平较低,风险管理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对风险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只是笼统地制定了企业风险防范将要达到的效果和希望,没有对该抽象的目标进一步界定,具体到各部门的实质性工作时,往往就成了形式上的东西,因为缺乏具体任务指标或完成效果的检验标准,很多风险防范及应对工作无法落实。简单的风险管理制度内容不全面,执行力匮乏,对员工的约束力较弱。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评价监督效果微弱
内部控制是在风险管理中更直接、更具体的一项工作。但很多企业并没有正确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密切关系,过分地强调各部门将风险损失压倒最低,却忽略了具有明显管理效果的内部控制。有些企业仅限于将国家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出来,写成纸质的文件供检查,而没有相应地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流程、业绩评价等机制,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无法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或者将精力过多的集中于利用严格的内部控制流程发现问题、指出错误,没有同时将评价与激励制度跟进,整个管理的优势得不到发挥,不足没有改进,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风险管理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有效地降低风险损失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整体较低的一个原因是风险管理手段比较单一、落后。首先表现为很多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过于肤浅,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不少误区,出于当期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营理念,采取的防范与控制风险的措施都是眼前的、短期的。其次,很多风险管理手段是模仿先进企业集团或国外公司,采取了与本企业经营业务性质和发展条件相差很大的管理方法,适应性不强直接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再次,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尚并不具备分析数据模型、推测市场环境变化,评估经营风险的能力,依靠的往往是经验性质的主观判断,在准确性与科学性上有待考究。
四、企业做好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权威性
风险管理是涉及企业所有业务和部门的一项长期工程,必须由企业的最高职能机构牵头,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推广与落实。首先就应该建立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管理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地位和权威性,领导企业做好制度建设,使风险管理有章可循。然后,经由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或财务部风险管理员,将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进行细化,坚持全员参与管理原则,要求落实到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实现风险管理的横向延伸和纵向管理,监控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业务,杜绝风险隐患。
(二)风险管理目标具体化,建立有企业特色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的思想观念教育,纠正错误的认识,真正理解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使管理层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入管理工作全过程,并用其指导基层工作的开展。第二,要根据本企业所面临的行业发展环境和具备的个体条件,研究如何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具体化,细分为可衡量的任务指标,下发到企业的基层员工,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使这种防范意识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约束。第三,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可以将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薪酬制度相结合,利用内部控制制度中绩效考核的结果,评价风险管理任务指标的落实,改善企业内部环境,使风险管理真正发挥作用,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
(三)找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切合点,发挥内部控制的优势
内部控制制度在很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得到顺利开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中石化集团就对内部控制制度做了很好的规划,首先制定内部控制手册,通过制度的形式增强内部控制的约束力,并明确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实施细则,包括采购业务流程、生产成本管理业务流程、销售业务流程、资金管理业务流程、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监督与检查等,使内部控制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参考性,不同的业务部门和基层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属职责做出正确的行为。企业可以在分析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前提下,将风险划分为:业务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合规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常规的防范和应对措施,设计风险管理解决预案。然后结合内部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对企业流程进行梳理与改造,辨识关键控制环节和风险控制点,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以及时将意外风险与损失降到最低。
(四)改进风险管理手段,强化风险预警功能
风险管理依靠的是硬件设施的保证和人力资源的专业性。第一,企业应该为风险管理建立或引用先进的软件系统,通过信息系统的铺设,部门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实现企业运营数据和信息收集、存储、处理、报告和信息披露的自动化,及时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变化与需要,尽可能反映真实、准确的经济动态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第二,要求具体负责的人员必须掌握风险分析的数据模型,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统计数据,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同时时刻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培训或业务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财务分析与风险预测能力,综合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如模型计量、信用风险管理等方法,保证经验值的取值合理、可靠,准确预测企业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大小,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007,12
篇5
【关键词】 高校过度负债;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急速扩招,高等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扩大学校知名度、影响力和创建一流高校的内在要求,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高校为解决资金缺口,只有寻求银行贷款等其他渠道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向银行贷款就意味着有偿使用资金,必须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而过度贷款导致高校面临支付巨额债务本息的压力。近年来,高校如何应对过度负债风险问题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过度负债及风险概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债务风险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过度负债是指高校向银行贷款时未能把握好贷款规模、未恰当地合理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超过贷款风险警戒线的高校负债。高校过度负债造成高校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本息、财务结构和状况明显恶化 、财务失去弹性、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高校面临多种风险。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高校过度负债表现形式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资不抵债、多头贷款、以贷养贷等。
二、高校过度负债风险成因
(一)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故高校向银行贷款未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监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国家财政拨入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高校过度负债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个别学校资不抵债。2007年3月吉林大学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破产,至此高校贷款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步暴露出来。当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控、高校正常教学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时,政府承担的风险会加大,将导致重大财政损失,政府将不得不为其偿还贷款。因此高校大规模贷款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二)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高校领导自主办学法人意识和经济意识不强,贷款风险、还款责任认识不足,没有对高校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算和控制,高校领导只顾眼前政绩,忽视学校长远发展,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不用担心倒闭问题,即使出现问题政府承担。
(三)高校筹资渠道少范围窄还款来源单一,其还款来源和举债规模不匹配
现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后勤社会化服务经营、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但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日常事务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中,国家明文规定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用于学生其他开支等,剩下的这部分学费、住宿费收入用于偿还高校巨额贷款本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贷款逐渐沦为不良债务。
(四)高校贷款管理不善
存在不合理支出,如将贷款资金用于学校日常支出或做为人员福利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贷款时高校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及资金市场供需情况不全面、不及时,不善于与银行协商交流,选择贷款种类不谨慎,贷款资金成本高;未合理搭配贷款期限结构,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五)银行进行改革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较低风险为目标
高校扩招后,银行看到了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以及高校良好信用等级、稳定性和成长性,促使银行主动与高校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未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以信用贷款方式为高校发放巨额贷款,尽量满足高校贷款需求,部分高校出现多头贷款和以贷养贷。
高校过度负债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和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校过度负债防范措施探析
(一)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应加强负债意识,认真研究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社会资信,慎选贷款种类,争取低利率贷款。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比例,保证贷款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将偿还贷款纳入预算编制中,建立高校贷款偿还基金,制定科学的还贷计划、确定合理的还贷期限结构,避免还贷时间集中,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二)提高贷款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责任制,规范举债程序,控制贷款规模,保持适度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高校财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财务比率对债务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和了解债务带来财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效益性管理。高校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防范贷款风险,使高校保持适度负债。要有独立自主办学意识,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从紧安排非教学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控制办学成本。改变事事依靠财政办学的依赖思想,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严抓落实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范围,多元化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经营理念,合理调度资金。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和转换校办产业经营体制,积极联合企业,加快高校成果产业化。盘活高校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强对高校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免息贷款、提高贷款贴息比例或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即政府应鼓励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政府可帮助高校承担贷款利息或免除部分债务,或根据新校区建设规模为其提供基建补贴。另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用贷款建新校区,把老校区出售偿还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对卖地款项不征税,所得款项留给学校偿还债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贷款监管,引导学校保持适度负债规模,引导学校把握正确的使用方向,严格审查高校贷款投资项目。
(五)银行应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严格监控高校贷款
对高校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研究,严格贷前信用评审和项目评审。杜绝高校贷款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贷款行为。在确定高校贷款额度时尽量将贷款资金控制在高校还贷能力范围内,定期分析高校财务状况,加强贷款资金后期管理,防止高校出现挪用贷款资金、多头贷款或以贷送养贷,督促高校及时还贷。
总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适度掌握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银行严格贷款条件,积极督促高校还贷;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校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既要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有效规避过度负债的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 帆.高校债务风险防范及化解问题研究[J].湖南大学,2007
篇6
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持久高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的不断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货币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政策支持的力度,积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纷纷上马大型的建设项目,包括农林水利、电力、公路、铁路、住房、城市基础建设及其他工业。这些项目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的特点。虽然我国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还不足以改变当前投资项目评估的混乱现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发改委出台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后,各个地方政府纷纷上马大型建设项目,这也暴露出了投资总量偏大、结构失衡、预算超支等严重问题,而项目整体投资分析研究的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项目投资决策评价多从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各种财务支持指标,从而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过程存在众多难点和困境。因此,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现状分析
无论对于政府投资还是企业投资而言,资本性项目投资均具有投资内容独特、投资数额多、影响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和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这也决定了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如何取舍,要通过评价指标进行测算,保证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不失误。
(一)资本项目投资决策指标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衡量和比较投资项目可行性,以便据以进行方案决策的定量化标准与尺度。从财务评价的角度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和内部收益率。前两个指标是非折现指标,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而后四个指标是折现指标,在指标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利用了资金时间价值。从非折现指标向折现指标的过渡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资金价值和风险成本的进一步认识和关注。
非折现评价指标具有计算简单、含义清晰等优点,但没有考虑时间价值,从而可能导致决策失败。静态投资回收期指标较清楚地反映了项目投资回收的时间,但不能说明投资回收后的收益情况。投资利润率指标虽然考虑了项目所能创造的全部收益,但却无法弥补由于没有考虑时间价值所带来的问题,因而仍然可能造成决策失败。当非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和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发生矛盾时,应以折现评价指标的评价结论为准,这是因为货币时间价值常常是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净现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投资评价指标,是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之间的差额,它以现金流量的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关系:当净现值大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大于投资,该项目具有可取性;当净现值小于零时,意味着投资所得小于投资,该项目则不具有可取性。净现值的计算过程实际就是现金流量的计算及时间价值的计算过程。净现值的大小取决于折现率的大小,其含义也取决于折现率的规定:如果以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的全部收益(损失);如果以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已放弃方案多获得的收益;如果以行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则净现值表示按现值计算的该项目比行业平均收益水平多获得的收益。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折现率,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现金流量按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而对经营期的现金流量则按社会平均资金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分段计算。净现值率实际是将净现值与投资的现值进行比较,以现值形式反映投资所得与投资的对比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净现值在投资额不同时不能正确决策的缺点。获利指数是以相对数形式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进行比较,而净现值则是以绝对数形式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现金净流量的现值和与投资现值进行比较。基于财务分析的角度而言,考虑了时间价值和相关风险因素项目投资评价指标已经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项目的投资价值,在实际运用中,财务分析指标常常会遇到较多的问题。
(二)项目投资决策指标运用现状
投资项目财务评价需要在国家现行税制和价格体系条件下,计算项目范围内的效益和用度,从而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当前,政府和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时主要依据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项目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评价体系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足。
首先,动态折现指标的计算过程存在商榷余地。财务评价的动态指标因采用贴现技术而使项目财务评价更具科学性,但在计算项目的净现值时,常假设该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是在项目计算期的期初或期末发生,这使得未来现金流量偏离预期。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投进使用并正常运转的项目未来现金流量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并不只是在年初或年末发生,而是会时时发生,对时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以假设的发生时点计算现值,是有失偏颇的。项目计算期的贴现率应与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相适应,从而计算的净现值只要大于零,该方案理论上就应该是可行的。但我国投资项目计算期的贴现率是由国家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组织测定、并定期调整,与投资项目本身的资金成本相脱节,造成决策的短期行为。
然后,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缺乏系统性。投资活动是一种逐利活动,其风险与收益呈同向变化,很多财务收益很好的项目可能由于风险过大而不具可行性,即拟投项目的不确定性对盈利能力、清偿能力、外汇效果均有重大影响。而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将对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独立于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外汇效果分析之外,使其对投资项目可行性决策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各财务评价指标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有时根据不同评价指标得出的投资结论会大相径庭。应以哪些指标为投资的主要取舍标准,哪些指标为次要标准,各财务指标的可行性标准是多少,现行评价体系都没有给出一个指导性的标准。
最后,缺乏投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原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对投资环境影响的评价仅局限于定性评价,定量方面基本没有。但很多投资项目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四周的生态、资源、人居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水体污染、植被破坏、耕地占用等。因此,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不应该只是定性分析,还应以成本、用度、收益等形式将环境影响纳进到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中来。
综上所述,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我国资本性投资,促进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财务评价指标在衡量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阻碍了投资者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制度因素和指标具体运用出发对项目投资决策指标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
三、项目投资评价指标的优化路径
折现财务指标与简单财务指标的结合能够有效地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问题的限制,指标的评价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项目投资决策财务评价内容和方法。
(一)积极创新,优化动态指标的计算
考虑到原有动态指标计算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对动态指标的运用进行改进。在可行性条件下,将项目计算期内现金净流量的折现期尽可能缩短,使折现现金流量接近实际情况。以资金成本为依据调整折现率,采用资本成本加权平均的方法确定项目的资本成本,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调整折现率。优化投产期现金流量的估计方法,传统投资项目财务分析一般采用等额现金流量模型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但实际上项目投产期各年的现金流量不可能是相等的。因此,应该将影响现金流量的各主要因素视为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猜测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
(二)确保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始终贯串于财务评价过程
风险成本是折现法下的基本因素,将对拟投项目的风险分析融入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清偿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中,提高项目评估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分析盈利能力时,用期望收益和期望用度代替预计收益和预计用度,综合考虑投资项目的市场风险、销售风险和生产风险,计算项目的经营杠杆系数;在清偿能力分析时,计算项目的财务风险;在外汇效果分析时,考虑项目经营期内的汇率变动风险。经过这样的改进,各指标值就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三)把握重要影响因素,适当增加影响因素指标
企业的投资活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经济收益和成本的考虑仅仅是当前投资项目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加快有关绿色会计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表露的方法研究,公道确认计量有关环境因素引起的环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收如和利润,并将上述计量结果纳进据以进行财务评价的预计会计报表中,分析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并对项目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
(四)拓展关注范围,增加项目的发展能力分析
原财务评价侧重于项目的生存能力分析,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项目发展能力分析将显得更加重要。项目的短期获利能力只是项目表现的一个方面,投资者应该全盘关注项目的未来生命周期,对项目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能力予以关注,因此,有必要在原评价体系中增加项目发展能力分析。
(五)培养系统思维,整合各个评价指标
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具有众多的分析指标,导致了企业在运用过程中不知道以哪一个为重点。企业可以根据各指标在财务评价中的重要性,对各指标设立一定的权重,由国家或地区政府部分根据形势的变化对指标权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新,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指标权重评定方法和比较标准,量化评价结果。通过综合结果能够较清晰地反映项目的整体情况。
通过指标计算过程和运用层面的优化能够有效地改进当前项目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项目投资的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复杂,对项目投资决策体系的分析和改进也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研究的过程。
篇7
关键词:铁路非运输业 内部控制 分析
铁路非运输企业(下称非运输企业)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创立、与站段脱钩和多元化发展三阶段。2013年撤销铁道部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确立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将铁路正式推向市场。目前,非运输业与铁路运输业均面临转型发展的选择,需着力提升企业竞争能力,通过产业结构变革和体制机制完善,变依附型为主动型、变计划型为市场型,但其内控建设尚在探索阶段,普遍未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体系,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障碍。因此,构建转型期非运输企业内控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
一、转型期铁路非运输企业内控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控制环境缺失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从运输站段脱钩后,虽按《公司法》注册为公司并相应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执行层权力太集中,存在“一言堂”现象,其法人治理结构、议事决策规则等形同虚设。二是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科学。只考虑纵向权利与义务, 缺乏横向沟通与协调,一方面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或分散;另一方面不设内控机构,形成内控漏洞。三是人力资源政策僵化。管理层和企业员工大多从运输业分流安置而来,人才渠道单一、奇缺;对员工的奖惩制度没有发挥其激励与考核的作用;关键岗位的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四是企业内控化未形成。没有培育起自己的企业品牌,职工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风险意识等普遍模糊。
(二)风险评估缺失
一是风险识别不全面。受铁路运输主业“安全第一”的风险化影响,往往将运输业的风险管理进行“翻烧饼”,忽视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防控。二是风险分析不科学。停留在传统定性分析阶段,定量分析缺失,未设计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未建立起风险信息的实时预警制度;三是风险应对策略缺乏。普遍凭经验决策,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急功近利,对“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策略无法做出专业判断。
(三)控制活动失效
一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和授权审批控制流于形式。存在审批“走过场”的情况,审批人责任心不强,对规章制度不熟悉,少数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坚持绝对服从,使舞弊合法化。岗位分离执行不力,除会计岗位外,其他岗位一人多岗,“六管”人员在同一岗位一干就是十多年,形成监管漏洞。二是会计系统和财产保护控制退化。部分人员素质低、胆子大,存在“没有不敢造的表、没有不敢花的钱”乱象,甚至无视财经纪律弄虚作假,会计和财产内控运作失控。三是预算控制弱化。只强调规模扩张预算,忽视资金预算,资金未实施集中管理,违规借贷、担保现象时有发生。四是运营分析和绩效考评控制虚化。虽然建立起运营分析和绩效考核制度,但实际执行力度不足。五是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未建立。制定预警机制主要针对突发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未涉及财务风险、经营风险。
(四)信息与沟通有障碍
一是信息沟通渠道梗阻。因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级多,四、五级法人企业普遍存在,信息沟通存在纵向组织失灵、横向协调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信息失真和遗漏。二是信息系统未共享。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系统基本建立,但相互间未实现共享平台。三是反舞弊机制宣传执行力度不够。内部员工对企业投诉举报机制的了解程度不高。
(五)内控监督缺位
一是董事会监事会虚位。决策和监督职能虚化现象突出,管理层没有对内控有效性进行年度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二是内部审计监督缺位。非运输企业审计机构普遍被撤销,由运输业内部审计机构代行审计,审计监督弱化。三是外部审计监督受限。外部审计只限于财务报表审计,未引进中介机构对企业内控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二、转型期铁路非运输企业内控缺失的成因及改进
(一)思想观念滞后导致内控目标扭曲
内控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但非运输企业管理层普遍对内控制目标认识存在较大误区,认为控制就是牵制、处罚;内控就是内部监督;将内部成本控制视为内部控制;或将内控等同于内部会计制度控制;加强内控就是束缚自己手脚,甚至认为做内控就是对自己不信任,造成内部矛盾等。全面实施内控需要增加工作岗位,配备业务人员,经过更多的处理程序和手续,客观上增加人、财、物支出,而实施内控给企业带来的利益需要较长时期才能体现,这正是非运输企业未建立内控体系的主要原因。思想观念滞后导致内控目标扭曲,缺乏建立内控机制的积极性。
(二)产权改革不彻底导致内控建设无动力
内控缺失另一重要原因源于企业产权改革不彻底。非运输企业从运输站段脱钩转变而来,虽然经过多轮重组整合,但产权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特别是原站段托管的非运输企业与站段长期保持行政隶属关系,铁路局非运输企业总部对其产权纽带连接脆弱,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因业务仍离不开运输站段的支持,大事小事仍由站段长说了算,“人控制”现象较普遍,企业经理权力边缘化,董事会、监事会职能空化的现象较突出,导致建立内控机制不但没动力,更没可能。此外,非运输企业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次多,普遍存在四、五级法人企业,如某铁路局所属有200多家非运输企业,层级交叉,地域分散、行业种类多,管理职责不清,加之内控考核机制未建立,导致内控建设责任主体不明,缺乏建立内控机制的驱动内因。
(三)构筑内控制度体系,提高内控执行力
一要建立健全基于风险意识的内控制度。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建立健全包括发展战略、投融资、全面预算等18项企业内控制度。制订制度要具体简洁、操作性强,避免出现人人有责而人人不负责的现象,并将风险防控措施嵌入到内控系统中。二要建立内控激励约束机制。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杜绝“领导干部违规是创新,员工违规才是违规”的现象,将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晋升挂钩。三要细化“内控措施”,提高内控执行效果。四要处理好控制所得与所费、内控制度创新与制度继承、突出重点业务与兼顾一般业务、执行内控与职业道德自律等四大内控关系,充分发挥内控的作用,提高内控效益。五要建立内控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权责分明。
(四)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强化信息管理
一是建立内控信息沟通制度。加强各部门、各层次人员之间的沟通,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使信息沟通及时、顺畅;二是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根据经营目标、内控目标和经营特点,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同时,信息系统又是内控对象,需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确保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加快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共享建设,提高信息实效性。三是建立便于员工举报舞弊行为的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五)完善监督体系,提升内控监督水平
一是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内控监督体系。实行内控制度的制定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董事会属下的内控委员会负责制定内控制度并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评价;监事会负责检查、监督内控执行情况;恢复内部审计机构,确保内部审计客观、公正、独立,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监督。二是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控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完善内控外部评价体系。
三、结论
内控是公司治理的基石,杜绝内部“人控制”是内控的重点,核心是建立内控机制,让内控真正帮助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实现价值最大化。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体系是推动转型期铁路非运输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献:
[1]王芸.铁路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现状调查[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6)
[2]杨毅.铁路脱钩多元经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和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6)
篇8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通信企业 应用
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主要职责之一,为实现企业目标,管理层应当确保内部存在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并有效运行;董事会则发挥监督作用,确认存在适当的风险程序并且充分而有效的运转;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风险管理程序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以及提出改进建议,协助管理层和董事会履行职责。
通信行业具有业务量大,全程全网的特点,与国家政策的调控,国内国际市场影响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符合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通信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对目前通信行业进行分析,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近年来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一)战略风险
移网对固网的替代风险;联通、电信、移动三足鼎立的运营结构带来的政策风险;全业务经营造成企业在重大投资决策方面风险增大。
(二)财务风险
资金流动、资金安全、财务报告等领域的风险;会计信息失真干扰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风险;外部审计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品牌经营的风险,业务快速发展,服务品牌化没有跟上,降低品牌业务的盈利能力;资费管控风险,资费套餐的设计、服务、支撑和销售之间不匹配风险;外部环境变化的风险,金融环境的不稳定、行业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产品技术创新等。
(四)法律风险
经济合同履行不当,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业务经营引发版权侵权纠纷,给企业声誉造成不利影响;不良网络信息及垃圾短信的传递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违反法律法规、违反合同约定、侵犯他人权益等方面的风险。
(五)运营风险
包括运营收入管理、营销管理、客户服务及支撑、网络运营及管理、IT信息系统和技术、公司关键性数据安全、采购及供应商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自然灾害和事故等领域的风险。
(六)道德与舞弊风险
包括企业文化,收受贿赂或回扣、挪用和侵占资产,故意编造虚假数据,未正确履行职责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且故意瞒报行为等领域的风险。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在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审计风险模型,积极而有效地采用分析性审计程序,以帮助管理层识别风险,评价风险,从而最终控制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作为国家主导电信运营商,目前均面临着更加严格的资本市场监管要求和日益加大的管理层责任,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抑制固话业务下滑、完善通信网络、优化用户结构、占领4G市场先机、建立适应全业务经营的运营支撑体系,解决影响公司全业务经营能力提升和发展水平的难题,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到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
(一)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建立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机制
每年年初集团审计部都要开展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工作,通过对公司核心业务流程层面风险点进行评估,识别公司各业务单元、重要业务流程及各项重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价风险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和高风险领域。同时围绕保证公司经营的效益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资金资产的安全性及经营运作的合规性4项保证目标,防范和控制公司经营、建设、财务管理等重点领域的9大经营风险,重点关注主要问题,落实关键控制措施,有针对性地选取专题审计项目及被审计单位。
基层审计部门从各部门业务流程是否存在风险点,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有哪些;制约公司经营发展和效益提升的突出问题是什么;以及是否有审计部提供服务的课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各部门反馈的风险点,薄弱环节,经营管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及需要审计服务的课题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和评估。经过整理评估风险点和内控薄弱环节,发现制约公司经营发展和效益提升的突出问题,确定当年审计服务课题。
(二)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公司采取日常的专项评审与定期的全面评审及集团统一组织交叉评审与委托评审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制约经营效益提升的重点问题深入开展各类专题内控评审,并围绕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及夯实基础管理持续开展全面内控评审。重点从收入、成本、资产及内部控制环境、IT控制等方面开展工作。如在控制环境层面着重关注重要制度的整合优化及执行效果,员工职业道德守则情况,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财务报告披露责任落实情况等;在业务活动层面关注重要流程整合及关键岗位责任落实情况,保证市场营销、计费营账、资本性开支活动重要环节及重要岗位控制责任的落实到位等。
经过几年的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审计,目前整个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已得到全面提升:一是出台多项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从源头控制风险;二是规范完善了多项内部管理流程,进一步规避风险;三是进一步明确公司内部各部门职责,确保风险在日常管理得到及时管控;四是树立了全员风险意识、全过程风险意识。
(三)在建设工程领域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以规避建设投资失败风险
对于通信企业来说,随着4G网络、智能网络建设的全面展开,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逐年加大,通信工程的新技术的快速变革,施工工期的压缩,施工工艺的复杂等诸多因素使工程项目的风险普遍存在。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分析公司建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以风险为导向,将风险管理运用到工程审计项目中,努力做到审计关口前移,使审计向事前事中延伸。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施工管理、结决算、前评估后评价等全过程参与,识别工程管理中的决策风险,管理失误风险,成本管理等风险积极向公司管理层和建设部门建议,加强风险管控,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人手,通过审计来正确检查评价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情况,其结果为干部部门调整、任免领导干部提供依据,并借以促进干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正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审事议人”的特殊性以及其与干部管理、调整、任免和考核的相关性,直接关系到干部个人形象乃至政治生命,关系到对干部的选拔使用,并具有政治性强、审计内容广、关注层面多、工作要求高等特点。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也低,经济责任审计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其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固有风险,使得审计风险的评估尤为重要,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通过风险评估找出审计工作的重点领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通过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的实践表明,公司在风险导向审计已在内部审计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内审部门坚持以企业的目标和风险为出发点,通过风险分析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使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并将全面风险理念融入内部审计实施全过程;同时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提高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效率和效果。
(作者单位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济宁市分公司)
篇9
本文基于德尔菲法,通过整合风险评估理论分析了目前商贸流通业转型中的风险,并提出了建立或完善商贸流通业风险评估体系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为商贸流通业转型期风险评估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风险评估;德尔菲法
一、转型时期的商贸流通企业风险分析
(一)细分市场风险事实上,市场细分建立在三个基础上。在市场上,消费者总是希望根据自己的独特需求去购买产品,因此不同顾客间的需求是有差异性的;在同一地理条件下、具有相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们有着相对类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他们的需求又是具备相似性的;企业受限于自身实力,无法向市场提供满足一切需求的产品。为了有效竞争,企业选择市场细分,针对目标市场,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取得竞争优势。目前商贸流通企业在转型中的确将很大一部分将精力投入到细分市场中,尽量满足客户多元化及个性化的需求,但这背后其实也隐藏了很大的风险。首先,细分市场可能导致其订单碎片化和小量化,影响其市场占有率。其次,细分市场可能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整个商贸流通业的利润率并不高,如果缺乏销量的支持,企业很有可能会亏损。最后,消费者需求变化快,细分市场不稳定,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
(二)互联网运营风险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贸流通业与互联网的快速“联姻”。应用新技术和发展新模式成为商贸流通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其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网络化平台就是当今的主流趋势。传统的商贸流通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效率低等弊端,而在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冲击下,电子商务平台帮助传统商贸流通业突破束缚其做大做强的瓶颈,成为组织配置资源和要素的中心,主动引导生产和影响消费,真正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对于众多商贸流通企业来说,挑战无处不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即是线上与线下模式的冲突,线上模式由于减少中间渠道商环节,可以节省一定成本,因此线上商品价格普遍比线下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线下模式的利润率,在线上模式未达到盈利规模时,企业需要承担很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三)供应链整合风险供应链整合风险与互联网运营风险一脉相承,由于线上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仓储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然而对于商贸流通企业来说,由于往往处于制造业的下游,对于供应链的把控处于非支配地位,因此在经营中往往被动,一旦供应链出现环节失联或沟通无效的情况,便会出现系统性业务失效,进而直接危及企业运营。互联网与移动经济的发展使得商贸企业间的竞争不单纯是产品的竞争,更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目前互联网公司正致力于建设自己的产品生态圈,本质上就是依托自身强大的营销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横向扩充产品线,形成竞争优势。从整条商品供应链上看,制造业创造的利润是最低的,而最有价值的却是流通服务和产品研发。因此对于一般商贸流通企业来说,整合供应链有利于把控上下游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很明显,要做到这点需要流通主体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对于中小流通企业来说,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改革方向作为配合。
二、科学的企业风险评估体系要素与流程
企业层面的风险评估也称危险度评价或安全评价,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对该事件给企业财产和正常生产、运营等方面造成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对于商贸流通业来说,产业转型升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风险评估以保证转型升级安全为目的,通过对固有或潜在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和管理决策。企业风险评估围绕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需求、安全措施、脆弱性和安全事件等基本要素展开,在对基本要素评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个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企业风险评估中各要素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评估准备与资产识别风险前的准备至关重要,关系到风险评估的准备性及实际效果。首先要确定风险评估的目的以及风险评估的范围,接着组建适当的评估管理与实施团队。然后进行系统调研,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或现场询问等方式,获得相关数据后,制定方案,随即进入资产识别阶段,该阶段是对系统中设计的重要资产进行识别,并对其等级进行评估。
(二)威胁识别与脆弱性识别威胁识别与脆弱性识别是企业风险评估流程的第二阶段。威胁是一种对组织及其资产构成潜在破坏的可能性因素,威胁识别就是要识别重要资产可能遇到的威胁,例如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策略。脆弱性识别也称弱点识别,每个企业都有优势资源,一个企业的优势对应竞争对手就是弱点,因此要识别自身存在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脆弱性,并提前评估定级,同时还要对目前采取的应对策略进行评估,是否应该沿袭或调整。
(三)综合分析与制定风控预案综合分析与制定风控预案是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第三阶段,风险综合分析是综合企业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的情况及数据,定性和定量地评估目前企业安全状况及风险因素,确定企业可接受风险范围;风险控制方案是针对风险综合分析中的风险要素,特别是不可接受风险,制定风险控制和处理计划,选择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将残余风险限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商贸流通企业风险评估体系的完善
(一)方法选择在目前的主流企业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中,德尔菲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该方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因此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相较于其他技术预见法,德尔菲法重点在于把握事物发展趋势,而非结果的精度。德尔菲法有三个明显区别于其他专家预测方法的特点,即匿名性、多次反馈、小组的统计回答。匿名法是德尔菲法的突出特点,从事预测的专家彼此不知道有哪些人参加预测,这样就可以减少权威、主观思想或情绪等因素的干扰,获得最接近事实的结论;反馈性是指该方法需要经过很多轮的信息反馈,在每次反馈中调查组和专家组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自己的想法和结论不断改进调整,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疏忽或填补某些领域的知识空白,使得结果客观、可信;统计性是指该方法依据集体决策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因此结果反映多数人的观点。
(二)完善流程依据本文选取的德尔菲法企业风险控制预案制定思想,德尔菲法的实施一般有组建预测小组、选择专家、设计问卷、实施调查和反馈汇总等步骤,其中调查和反馈是德尔菲法能否发挥作用最重要的环节。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组织者和专家组各有不同的任务。针对商贸流通企业的风险控制需求,考虑到每个企业由于所处的市场环境、市场地位不一样,面临的风险种类和程度也各有不同,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工作流程十分必要。微观企业可以参照本文操作流程来有步骤、因地制宜的开展风险评估体系的完善工作,如图2所示。1.组建预测工作组。对于流通企业由单一流通职能向多功能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变趋势,企业首先需要综合评估未来转型中面临的大概率风险,将因此而可能涉及到的人事、市场、销售、研发、生产、供应链等环节的负责人都纳入评估小组,负责“企业转型风险评估”调查问卷的设计、专家选择、调查统计等一系列工作,避免片面,此阶段多属于预测和评估研究性工作。2.选择专家。进行企业风险评估的专家选择应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渠道,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等均应纳入专家小组范围,专家不仅要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还要熟悉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历史和具体的企业经营概况,能够站在企业、行业及国家三个层面对商贸流通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给出战略性意见并参与讨论。3.设计专家调查表。专家调查表的设计一般来说应根据商贸流通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该企业目前的竞争优势有哪些;该企业的竞争对手在哪些方面的威胁最大;该企业最容易出现风险的地方是哪里;该企业进入细分市场的障碍是什么;该企业是否有能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如何。专家对每一项做出回答,并按照重要程度划分: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四个级别。4.组织调查实施。第一轮调查是开放式的,组织者提供背景材料和预测问题,请专家围绕预测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组织者汇总整理专家意见,归并同类意见,并作为第二轮调查表分发给专家组;第二轮调研是评价式的,专家评价第一轮调研总结出的每个预测事件,说明事件可能发生的时间、方式、影响和理由,组织者统计这一轮专家意见,再整理出第三轮调查表;第三轮调研是重审式的,在这一轮中,专家会重新审视争论的焦点,给出自己新的评价,如果修正自己的意见,应叙述更改理由。组织者负责形成最终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应对预案。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预测都需要经过这几步,有些预测事件可能在第二步就达成统一意见,或者经过三轮以上反馈仍然有较大分歧。事实上,定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么精确,结果往往不很统一,只要如实记录下来就可以尽量真实地反映事件的发展趋势。运用德尔菲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保证专家意见的独立性,二是专家挑选必须基于对企业的了解,根据专家预测的风险排序,商贸流通企业需要针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方案。如果缺乏相应的预防措施,那么企业就应该考虑放弃该转型方向,选择从风险系数更小或风险应对措施更加充分的领域开始着手进行转型变革工作,以便减少失败概率,取得最大效益,也只有这样,流通企业的风险预测才能得到更客观、准确的结果,企业的风险预防和控制工作也才真正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曲钟阳.基于德尔菲法的技术预见[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徐蔼婷.德尔菲法的应用及其难点[J].中国统计,2006(9)
3.夏网生,许黎明.加快江苏商贸流通转型升级[J].群众,2014(12)
4.顾宇.传统国有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J].中国商贸,2013(14)
篇10
在财务管理中,roe的定义为:
净资产收益率=收支结余/净资产总额×100%
roe之所以被视为衡量财务业绩的指标,是因为它能够衡量一个医院或企业对投资者提供的资金的使用效率,反映每1元钱权益资本所能产生的盈利水平。对于营利性医院来说,投资人可从中知晓他们的投资能得到的相应回报率。对于非营利性医院而言,尽管从宏观管理目标看,并不要求其承担国有资产的增值任务及以营利为经营目的,但并不表示其不能盈利及不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
简而言之,roe衡量每1元钱的盈利水平,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的财务分析,也适用于各类医院的财务业绩评价。从微观管理的目标看,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医院经营者都希望得到较高的roe。
在医院经营管理中,除了可借鉴该指标来评价医院的财务业绩及医院管理者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可以以该指标为核心展开综合的财务分析,将其层层分解至最基本的资产使用、成本构成及财务风险分析,从而使管理者能够更易于在经营目标异动时及时寻找原因并加以修正。由于其具备上述特性,在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roe)又称为财务业绩杠杆。
为更多地了解roe的内涵,我们将roe进行分解:
净资产收益率=收支结余/净资产总额=收支结余/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收支结余/业务收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收支结余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这就是说医院管理者可以有3个杠杆来调控roe。(1)每1元钱业务收入所能收获的利润,即收支结余率。医院管理者可加强经营规模、成本水平的管理,以提高其收支结余率;(2)所动用每1元钱的资产能够产生的业务收入,即资产周转率。医院可通过有效的资产管理,提高医院资产利用水平,从而提高资产周转次数;(3)医院全部资产相当于全部净资产的倍数,即权益乘数。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以,资产是净资产的倍数越高,即权益乘数越高,就意味着资产中净资产所占比例越少,负债所占比例越高。也就是说,权益乘数反映的是医院负债程度的指标。
由上述公式可知,无论医院管理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提高上述4项指标,最终都会提高roe。但在实际应用时,应对3者区别对待。特别是权益乘数,并非越高越有利。这些业绩调控杠杆与医院的财务报表是相互紧密对应的,收支结余率概括了医院收入、支出表的经营成果,而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则分别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和右边的财务状况。这3种简单的指标抓住了医院财务业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作为医院管理者应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并从其变化中去寻找医院管理中的关键点。
具体图示如下:
这种分析方法首先由美国杜邦公司创造,故称之为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这里我们借鉴用来对医院的财务业绩进行分析。
在现行的医院财务制度下,其中:收支结余=业务收入-业务支出;业务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业务支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其他支出;资产总额=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流动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库存物资+药品+其他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及开办费等。
下面就1家医院为例说明如何应用roe综合分析医院财务业绩。
表1 某医院连续3年的roe及其业绩杠杆
从表1可看出,整个卫生行业的平均回报水平较低,其净资产收益率仅为3.3%,即100元净资产可以获得3.5元的净收益。该医院连续3年的净资产率呈上升趋势,且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产生这些结果的收支结余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组合却大相径庭。具体分析如下:
1.收支结余率 收支结余率是衡量每1元业务收入随着收入支出表自上而下递减而最终成为结余的数额。医院管理者常常特别重视此比率,因为它反映了医院经营策略以及控制成本的能力,也是医院营销计划及成本核算工作的一个检验指标。但一家医院的收支结余率高并不等于其核心指标——净资产周转率或资产报酬率一定也高。从表1中可以看出,收支结余率与资产周转率呈反向变动。收支结余率较高,则资产周转率较低,反之亦然。这不是偶然现象。医院在追求高结余率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资产投入,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并不能立竿见影产生效益,特别是基本建设的投入。如果医院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大于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会导致资产周转率的降低。由此可见,收支结余率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好坏之分,只有收支结余率和资产周转率的共同作用才可提高医院的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roa)=收支结余率×资产周转率=收支结余/资产总额。roa是一家医院对资源进行配置和管理的效益的基本指标。它与roe的区别在于:roa反映投资人与债权人共同提供的资金所产生的结余率,而roe反映仅由投资人投入的资金所产生的结余率。
样本医院2000年、2001年、2002年的资产报酬率分别为3.15%、2.21%、2.55%,说明高收支结余率的年度其资产报酬率并不是最高,低收支结余率的年度其资产报酬率也不是最低,根本原因来自于资产周转率的影响。也就是说,医院可以通过较高的收支结余率和较低的资产周转率来制造较理想的资产报酬率,也可采用相反的策略。同时,具备高收支结余率和高资产周转率当然很理想,但随之而来的恐怕是更激烈的竞争。
2.资产周转率 资产周转率是管理业绩的第二根杠杆。该指标衡量每1元资产所带来的业务收入,是衡量医院资本密集性的尺度。低资产周转率意味着高资本密集度。反之,高资产周转率意味着低资本密集度。一些管理者认为,资产是好东西,越多越好。事实正相反,医院的价值体现在它所产生的收益流量里,而资产仅仅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资产多并不意味着报酬一定大,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盲目超量投入,往往导致资产利用效率低下,随之导致资产周转率低。而roe告诉我们,如果其他比率保持不变,财务业绩将随着资产周转率的上升而上升,随着资产周转率的下降而下降。
3.权益乘数 影响roe的第三根杠杆是权益乘数,即医院负债的程度,也称之为财务杠杆。对收支结余率和资产周转率而言,总是越高越好。而财务杠杆却不是必须予以最大化的指标。因为,尽管医院高负债可以导致roe增长,但在实际经营中,由于高负债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所以,权益乘数应适度,才可使医院财务风险与利益平衡。正确运用财务杠杆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在收益与融资成本之间进行审慎的平衡。
- 上一篇: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
- 下一篇:财务监督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