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建设及运营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建设及运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内容要以体系化呈现
自新媒体产生以来,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火遍大江南北的新媒体。紧跟着新媒体出现的就是新词,新词中属“碎片化”最热。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有的更多的就是碎片化的时间。而新媒体就是抓住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利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当然人们的时间是碎片化了,同时人们的知识也逐渐的碎片化了。往往是东一点西一点的,就知识体系而言根本就不能让广大的读者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那么,对于正在做新媒体运营的小伙伴或者说有志想做新媒体内容运营的小伙伴们,在今后的运营工作中要做到的是,要准确的定位新媒体公众号。对于公众号的内容还是需要做一个系统的规划。最好的状态就是把公众号的内容如书本一样形成一个一个的章节体系,给读者提供持续性且连贯的知识。最简单的概念就像连载小说一样。这样每个公众号都有自己一个独特的特点,为读者提供如书一样成体系的知识。对于提高读者的粘性具有深远的价值。
第二、打造更专业化的内容团队
现在很多企业虽然都是很重视新媒体的运营,但是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往往过于随意话或者说过于边缘化。菜頭先生曾经随便看了几家企业关于新媒体运营的招聘启事。条件基本要求是中文、新闻、广告、市场营销等专业,虽然专业看起来很对口,但是在给出的经验要求及薪资要求确实一个初级的水平。在传统的新闻媒体概念中,我们都知道一个编辑团队,不说很高大上,但起码给外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专业,或者说只有专业人士的稿件才会进入这样的媒体编辑部。
篇2
在过去的一年,广电“一张网”整合加速,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于去年5月31日正式开通上线调试;广电宽带业务用户突破2500万户,同比净增40%以上;与此同时,广电积极拥抱云计算、大数据、4K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全媒体转型初见成效。
但不可否认的是,广电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万物互联时代正呼啸而至,行业边界被打破、网络基础被重构、商业模式被变革、业务应用被颠覆,置身其中的业者,正在一个机遇与挑战的产业路口抉择。
广电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加速推进转型。广电“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基本建立融合媒体制播云平台,基本完成全国有线网络宽带双向升级改造,有线宽带全面普及,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实现100Mbps和50Mbps。
“融合创新、转型升级仍然是广播影视发展的重大任务,并且要求更高,也更为紧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进在日前召开的“CCBN2017主题报告会”上指出。
在大连接时代,广电何去何从呢?“面对变化的世界,广电要面对的情况是比较艰难,但是一定要不等、不靠,最重要的是不要画地为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表示。
“一张网”,这是一件大事
广电将“一张网”视为全媒体转型的基础,和三大运营商分庭抗礼的利器。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尚记得在去年CCBN2016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国际峰会上,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广电)副总经理曾庆军曾坦言:“有线电视网络各省仍然自成一体。”
值得欣喜的是,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去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实现全国一张网,并且确定了第一步、第二步的工作任务。
“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这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今年抓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涉及行业创新发展的一件大事。”田进指出。
田进指出,虽然各省(区、市)基本实现“一省一网”,但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有线电视网络业务创新、转型升级受到分散运营、分割发展的制约,资源优势、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必须加快整合步伐。
《意见》提出,第一步是中国广电入股省级非上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协同推进网络整合、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和全国性业务开展;第二步是推动全国性有线电视网络股份公司组建并上市,并通过股权置换、股收合并等方式,与已经上市的有线网络公司整合重组。
田进介绍,第一步的工作中国广电正在积极推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按时完成,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第二步的工作。去年5月31日,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正式开通上线调试。
田进指出,我们希望以互联互通平台建设为契机,尽快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加快整合生产要素,促进业务、内容、平台、网络、终端的共融发展,提升跨域服务能力、跨网传输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田进呼吁,希望各省(区、市)广电行政部门和各地网络公司高度重视,主动研究、共同努力,各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切实把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运营抓好,为有线网络进一步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投资1000亿元
针对第一步工作任务,曾庆军在“CCBN2017―BDF论坛之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国际峰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广电将与各省网络公司共同完成互联互通平台一、二期规划建设。利用投资驱动互联互通平台建设,计划一、二期项目规划总投资1000亿元,其中:一期310亿元,二期690亿元。
一期工程为:中央平台建设和八省区(河北、湖南、海南、新疆、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省分平台(接入网与终端改造)建设、六地(陕西、上海、北京、江苏、海南、河北)的试点小区网络建设,完成2000万户宽带化改造。二期工程为:互联互通中央平台扩容升级、接入网双向化宽带化改造及终端智能化建设,完成1亿户宽带化改造。
平台一、二期主要目标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骨干传输网方面,新建46305km光缆线路,由“三横三纵”演进为“五横五纵”,全面建设100G OTN,部分关键段落建设400G/1T OTN。
广电宽带数据网方面,6个核心、31个骨干、3个NAP、10个直连点、3个国际通道及双平面目标架构,边缘节点目标覆盖全国337个地市,直接为城域网、甚至小区提供宽带服务。
接入网与终端方面,1.2亿接入网双向化宽带化改造,终端智能化升级替换。
在业务平台方面,架构快速到位,流程按需定制,能力按需扩容,目标覆盖全国2亿有线电视网络用户,提供融合视频类、宽带广电类、增值应用等服务;信息系统方面,BOSS匹配用户总量、OSS和MSS同步覆盖业务到达与网络融合,结算清算与计费、业务配置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RM)、综合运维、综合管理等。
广电云平台方面,新建北京、西安及东部IDC基地,吸纳省内现有数据中心并形成层级划分,一级中心覆盖全国、二级中心覆盖区域、三级中心覆盖本地,全面引入互联网资源,流量内网化比率大于90%。
据介绍,目前,先导目同时在海南、陕西、河北、江苏、北京、上海6省市开展试点,新建京沪100G OTN传输系统项目已基本完成全部32个站点的设备安装,100G OTN系统扩容项目涉及施工站点共158个,其中121个站点的设备已基本完成安装。
生产力云化修内功
云对于网络与生产环境带来的变化已经蔓延到了广电行业,云平台建设在广电行业已经上升到战略地位。在广电“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思路中,大力推进广播影视融合媒体云建设,全面提升广电融合媒体服务能力成为重要目标之一。
现阶段,广电云的建设意识正处在爬坡上坎的关键阶段,尽管广电对云技术的应用才刚刚起步,但是行业对其倾注的热情却达到顶峰。在今年的CCBN现场,广电融合媒体云、集成服务云、云数据中心等相关解决方案层出,无一例外都得到广泛关注。
在广电“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思路中,提出省级以上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机构要基本建成广播电视融合媒体集成服务云平台,并不断完善融合媒体集成服务云平台技术架构,推动各广播电视融合媒体集成服务云平台的互联互通。积极推动广电融合媒体制播云与广电融合媒体服务云成为构建广电媒体云的两大方向。
近年来,全国各地电视台在云平台的建设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选择从新闻制播入手,尝试进行全媒体“采编播管存”全链路的IP化和云化。在内容生产方面,全媒体时代,广电希望通过云计算技术整合现有新闻资源,改变传统媒体“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的运作模式,向“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新型制播方式转变。
在CCBN2017现场,我们能够看到央视网、北京电视台、芒果TV、深圳广电集团的全媒体融合新闻中心等解决方案都是广电媒体制播云发展的缩影。
在云平台能力体系建设方面,各大厂商聚焦媒体汇聚、处理、生产、管理和等关键能力,以及智能感知、调度、协同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为广电云建设给出了各自的思路与方案。
例如,华为在“云上广电”展区从广电云建设最底层设备,包含服务器、存储、网络、机房等,一直到上层的虚拟化操作系统,以及广电云服务的成功案例集中展现;中兴通讯以助力广电运营商实现数字化变革及经营转型的智能化、移动化“慧、易、兴”三大产品系列展F广电转型过程中云平台建设的重要方向;烽火FitCloud解决方案为广电云数据中心建设带来参考,从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与应用三个层面助广电云网一体化发展。
在云计算领域深耕的互联网公司也不甘落后,阿里巴巴与索贝合作的华栖云构建整体服务,打造媒体混合云集成专家,提供混合云系统设计、业务软件、云集成软件、实施、运维服务,并通过自服务模式,提供媒体采集、存储、制作、直播、、互动运营、大数据服务。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加速融合发展,使广电行业面临全面战略转型,不仅要求广电在传播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亟待变革,更因公众文化信息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而对广电制播和传输覆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云正在逐渐成为媒体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终极平台,传统的广电架构正在被颠覆。
篇3
一“互联网+”和新媒体
“互联网+”同现在的网络流行词一样新潮时尚,并不为群众普遍知道和理解。“互联网+”的含义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剖析,“互联网+”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它用因特网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成一个系统,将信息用最快捷的方式传达给人们。“+”可以理解为增值服务,是互联网结合传统产业带来的更为优质的生产方式。将互联网的优势运用到传统产业中,就形成了一个以大数据为依托,更为高效便捷的网络大环境。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在它以现在兴起的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人们之间的互相交流为特点。它是依靠互联网技术传播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的传播载体。“90后”“00后”是现在学生的主体,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时时刻刻关注周围的消息,也可以随时随地地信息,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使个人成为一个小型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新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数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媒体的诞生,使得通讯更加快捷,用户体验更加真实,更具有互动性。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学生。新媒体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网络直播课、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多的学习资料,也使学校管理更加高效便捷,各种资料的存储备份也更加持久,更便于查找与利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文化冲击使得学生的选择与自控能力受到严重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强绿色网络的建设,杜绝不健康信息对学生的荼害。加强新媒体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需要专业的建设服务团队,需要明确校园文化的正确方向,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将新媒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的措施
校园文化的传统宣传方式大多是黑板报、校内报纸、校内横幅等。这些方式时效性差,制作起来麻烦,耗时又费力,重复利用率低。在当今事物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传统的宣传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和老师的需求,这就需要建设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以适应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双向影响,以达到更好的宣传作用。1.建设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提高宣传质量。招揽新媒体运营的专业人员,熟悉校园文化,根据校园文化本身的特点建设合理的新媒体宣传平台,通过专业人员的分析与探索,建立以“校园门户信息系统”为主,以3D数字校园全景漫游、学生信息门户系统为辅,以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校园社团活动平台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制定整体的综合策划方案,提升校园文化宣传质量。2.流程更加科学合理。新媒体平台的建设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持,前期需要做很多调研分析工作,了解用户的需求,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制定开发任务等。在设计方案确定后,根据用户需求构建信息门户网站的框架,设计原型,进而结合学校特点、理念进行设计、开发等系统建设工作。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整体测试,不断解决问题,将确定的最后成果在高校进行安装、部署服务器,再进行测试,最后提交研发成果,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建设专业运营团队。3.实现资源共享不能脱离“组织”。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数据库、软件及信息之间的联系,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与其他“失联”。其中一项“失联”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营与查输,将不能实现实时的资源共享,制约校园信息的共享。4.增强互动性,及时更新信息。很多校园门户网站存在信息更新迟缓、互动性差或者几乎不存在互动窗口等问题,使门户网站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及时传达信息的作用。用户体验缺乏,不能满足学生、老师、家长交流沟通互动的需求,失去了新媒体本应具有的特点。所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实现互动及时,有问有答。5.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提升服务。新媒体宣传平台的特点在于专业的定制化服务,以强大的数据库为依托,整个系统功能强大,不仅有良好的前端设计,后续操作更加高效便捷。平台互动性强,能够及时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数据化管理与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没有附加软件、广告等的干扰,使用户用起来更加舒适。后台信息的与更新都能看得到,提高了后台维护的工作效率。6.完善新媒体宣传服务平台。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不仅只是学校单向的,更应该是与社会连接多向的,因为学生要由学校走向社会,学校之间也少不了合作。这就需要在建设新媒体宣传服务平台的时候,将校社、校企以及校校联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将教学及科研成果通过平台展示出来,达到资源信息共享的目的。7.关注学生就业,拓宽渠道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困扰着学校、家长和学生。在新媒体宣传服务平台上开设招生简章、就业在线咨询等服务,有助于加强各方面的选择,缓解就业压力。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互联网+”的大环境也将给这个时代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给人们更便捷的服务、更为方便的沟通交流方式,也将不断刷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积极地宣传校园文化需要不断地完善新媒体宣传平台,这对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想方向,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建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重视新媒体的发展,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的完美融合,才是建设新时代校园文化的重要保证。
作者:邵鹏琛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鑫,谢绍群,王向富,等.“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构建校园文化新媒体宣传平台[J].中国培训,2016(17)
篇4
BMNROAD TO NEWDAYS(BRTN)
“北京广播电视台走向新时代”
在全媒体化的行业发展大势所趋下,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BRTN(;.cn),是北京广播电视台集合旗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户外媒体、网络传输等多媒体平台和渠道,台网融合、台报融合、台台融合、网网融合,全媒体联动的核心平台,承载着播报北京信息、传播中国文化、面向世界发声的责任。同时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BRTN(;cn)在地处首都、向全球传递实时信息、方便民众生活的背景下,集结了北京广播电视台旗下各媒体的独家内容资源,拥有用精品内容打造行业标杆的专业团队,以及与受众开放分享的互动精神,致力于为受众带来全面、丰富以及优质的内容,不仅推出了记录真实、传递感动、分享此刻的“我在现场”视频栏目,更通过当前、曾经、未来,将网站以全新的栏目划分理念及视觉体验,以“北京时间、全球共享”(FromBeijing,FortheWorid)的理念和信心,向用户展示北京广播电视台走向全新媒体时代的决心。
BTV READY TO Network(BRTN)
“面对互联网时代,BTV准备好了!”
北京电视台负责具体建设运营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BRTN(),同样秉承“首善媒体、大美品质”的建台理念,并以此作为BRTN建设的根本及行动方针。通过三年的艰苦建设,北京电视台积极探寻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发展之路,提出“大媒体”的规划思路,扎实建设平台,彻底转变思维方式,实质形成全新工作系统,其核心是“台网真正融合,全台共同办网”,全台共同搭建北京电视台新媒体运营平台,形成全媒体、多维度的多媒体合作系统。三年多来,不断探索新的实现方式,比如具有开创意义的网络春晚、网络广播电视台网站建设、北京IPTV的播出、社交媒体的利用,特别在位于苏州桥的北京台旧台址,建设了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新媒体工作基地。目前“大媒体”相应地汇聚海量内容的私有云媒资、基础技术支撑系统和业务平台已经建设完成。
在2014年1月8日,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正式上线之时,北京IPTV也将升级换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全新的互动方式,使观众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BTV大媒体”的移动客户端也将同步上线,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内容服务,无论用户在何时何地通过何种方式接人,均能首先获得最关心的焦点信息,为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内容体验,充分发挥其作为首善媒体的平台优势,开启北京电视台新媒体时代的新程。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北京电视台已经做好了准备!
篇5
[关键词]OTT 系统;三网融合;云媒体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44-01
在三网融合不断演进的大背景下,IPTV 和互联网电视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各个视听运营商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用户和节目内容均充分释放,这是三网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内容和体验成为运营商和用户最为关注的两个焦点。OTT 的出现,以这两个焦点内容作为其基本点,满足用户的无缝体验需求,满足运营商内容和业务聚合需求与发展趋势。
OTT 系统以创新媒体应用聚合服务和媒体应用跨区域运营模式为目标,构建互动电视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运营平台,实现能力资源的整合与开放、媒体应用的智能交互与开放,集面向多网络的服务分发、智能推荐与智能搜索、语音或体感交互以及跨不同地域、多种网络环境、全终端情况下的媒体应用分发为一体的业务应用。
1 OTT 系统方案
OTT 系统提供基于 IP 网络的跨屏全业务运营平台,图 1 为 OTT 系统架构图。
OTT 系统架构主要由内容业务域、运营管理域、能力支撑域、终端设备域和运营支持域 5 大部分组成,系统支持多级部署。
(1)内容业务域: 主要包括媒资资源和系统实现的功能。
1) 媒资资源: 可以是广电运营商自有的媒资资源,可以是互联网电视牌照商提供的媒资资源,可以是网络上的媒资资源。
2) OTT 系统实现的功能多屏收视: 以视听为核心,全面满足直播电视、互联网电视、网络视听、本地视听播放的需要。多屏互动: 切拉屏、甩图、终端遥控器、语音控制、多媒体共享、电视社交、终端互动。
应用商店: 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集成SP 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热门应用应有尽有。
增强收视: 对传统的收视功能进行功能的增强。
电视游戏: 电视终端上的电视游戏。
(2)运营管控域: 提供用户信息导入、业务订购、产品管理、CP/SP 管理、业务信息管理、业务管理与控制、BOSS 接口对接等核心功能,为业务运营提供支撑。
(3) 能力支撑域: 提供实现系统功能所需要的处理能力。
CDN: 提供内容在网络上的分发能力。
推流: 响应终端用户的请求,并将节目流发给用户。
转码: 将直播或点播的节目根据终端的不同格式需求进行转码。
存储: 存储点播或直播时移回看的节目。
(4) 终端设备域
接入层终端: 普通机顶盒、DVB + OTT 机顶盒、家庭网关、OTT 机顶盒。
用户层终端: TV、PC、PAD、Phone。
(5)运营支撑域: 提供 OTT 系统对外对接和融合的能力,如 BOSS 系统、DRM 系统、VOD 点播系统。此外,OTT 系统能够通过多业务接入的方式满足现在日益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需求。
2 OTT 系统发展策略
OTT 系统在前期建设中开展了四屏互动业务等特色增值业务应用,实现了电视屏幕与智能终端的跨屏关联互动,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增强了老用户黏性,吸引了年轻高端用户。
在此基础上,OTT 系统将从现有 OTT 系统逐步演进到云媒体系统。
2.1 现有 OTT 系统
现有 OTT 系统在已经完善多屏收视和多屏互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业务和功能的建设:
通过第三方业务接入系统的建设及对多屏互动和多屏收视功能的拓展增强,平台向所有用户提供全业务、全媒体服务。
引入 CP/SP,实现内容聚合,拓展 OTT 平台涵盖的内容范围,实现内容的多元化和业务的多样化。
引入 CP/SP,支持第三方服务接入,继续丰富和拓展业务形式的深度、广度。
挖掘分析用户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引入广告业务,为 OTT 平台的盈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系统维护质量和稳定运行效率,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实现全方位服务保障,提高用户体验。
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管理,更好实现业务的整合。建设服务管理平台 SMP,提供用户信息导入、业务订购、产品管理、CP/SP 管理、业务信息管理、业务管理与控制、BOSS 接口对接等核心功能,为业务运营提供支撑。
增加支付、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广告投放能力,挖掘分析用户数据,方便开展电视消费类业务。
2.2 OTT 系统的演进――云媒体平台
OTT 系统根据云计算思想进行云化,抽象服务能力,对整个平台进行构建,对外提供资源、能力、内容的开放接口。后续根据业务需要,平台会新增短信彩信网关、语音业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信系统等电信业务能力系统,实现全面的开放云平台架构。
云媒体平台中,运用到大量跨网络服务、海量存储、海量计算资源需求,互联网数据中心( Internet Dig-ital Center,IDC) 的建设成为必然。
IDC 架构包括基础环境设施、统一交换网络、存储/计算资源池、虚拟化管理平台、营账计费接口、运维与安全管理平台等部件。对 IDC 的建设除了具备传统数据中心的特点外,如机房建设、网络部署、运营维护、系统管理等,还可以通过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等技术,实现视频资源的聚合,节省基础资源的投入成本。
云媒体平台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和软件即服务( SaaS) 。IaaS 平台通过对基础资源、基础能力系统的综合虚拟化管理,对外提供基础云服务。IaaS 包括基础能力系统、基础资源系统。
PaaS 平成平台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标准化,通过 API 接口方式对外开放提供平台级云服务,提供对外开放接口所需的管理功能。PaaS 平台涵盖的模块包括内容管理系统、服务集成系统、服务管理平台、服务能力系统。
SaaS 平成软件能力的呈现,可以为各行业提供软件服务的能力。
3 结束语
OTT 是三网融合应运而生的产物,OTT 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三网融合的加速。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演进,OTT 必然成为发展浪潮的前端,最终集成云存储和云计算,演进成 OTT 云媒体平台,打开广电领域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方小林,王 硕,曹三省. 云媒体技术架构与趋势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2012,( 10) :30-33.
篇6
一、打破垄断构建非洲传媒新秩序
在四达时代进入非洲大陆之前,非洲的电视市场由西方控制的三大传媒集团垄断――英语区Naspers集团、法语区Vivendi集团、葡语区Nos集团,普通民众无力承担看电视的“奢侈”消费,主流人群接收的也都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所传递的中国概念。有感于此,四达时代于2002年开始开拓非洲市场,秉承着“让每个非洲家庭都能买得起、看得起、看得好数字电视,共享数字电视的美好”的愿景,2007年卢旺达公司成立,拉开了四达时代与非洲各国携手推进社会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帷幕。短短数年后,四达时代已经在非洲30多个国家开展数字电视业务,用户接近900万户,成为非洲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不仅通过平民的价格让数字电视走进大众家庭,而且通过在当地开展数字电视运营的方式在非洲大陆发出中国声音,彻底打破了西方传媒集团垄断非洲数字电视市场的格局,在非洲传媒市场争得了一席之地,为构建非洲传媒新秩序做出了贡献。
在此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随着非洲市场布局的日臻成熟,四达时代已将新的国际市场开拓着眼点转向亚洲,目前已在亚洲八个国家设立办事处,2016年更是在巴基斯坦首张卫星电视运营牌照公开招标中,一举战胜30多家本地和国际知名公司而成功中标。接下来,将凭借丰富的数字电视运营经验,积极在巴基斯坦开展相关业务,为巴基斯坦民众带去高清流畅的数字电视服务。这是巴基斯坦政府的首张卫星电视运营牌照,也是四达时代获得的首张亚洲国家卫星电视运营牌照,意味着四达时代在亚洲数字电视市场征途的开始,也是四达时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先行,帮助当地政府实现数字电视网络互联互通的开始。正如非洲市场一样,四达时代也希望能够打破亚洲这些国家的传媒垄断,为中国在家门口的发言出声贡献力量。
二、通过建营一体化的方式建设非洲传播渠道
鞑デ道建设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环节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有过“万国来朝”的辉煌,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文化融合交流中不乏意识形态斗争,我们要再现当年的辉煌并不容易。中华文化的魅力需要以有效的方式在各国包括在非洲落地。中国官方传媒“走出去”的传播渠道主要有设立分支电视台或者记者站、外派记者等,除此之外,中国民营资本在国际传媒渠道建设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四达时代在这方面的做法则另辟蹊径:
首先,四达时代通过星地结合的方式,建成节目中继、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三大基础网络平台,让四达时代的节目信号覆盖全部非洲,初步具备了安全、高效、规模传输数字电视节目的能力,成为非洲本地媒体重要的基础网络平台和我国主流媒体的落地平台。
其次,四达时代通过当地设立的独资或合资公司获取数字电视传输、运营牌照及频点资源,以三大体系为支撑:由营业厅、渠道商、便利店构成的营销体系,以下一代多业务支撑系统为保障的运营体系,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售后服务体系,开展数字电视运营业务,打通信息从官方、媒体到受众的最后屏障。
建营一体化方式帮助四达时代迅速建立起覆盖泛非地区的传播渠道,掌握当地的传播话语权,为中国建起非洲国际传播的前沿阵地“开疆拓土”。
此外,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少了政府背景的敏感身份,四达时代在非洲可以自由参与各个主流媒体的合作和运营。未来五年,四达时代计划甄选出50家非洲最有影响力的私人媒体,与之洽谈入股合作,通过此种方式,四达时代将对主流媒体发出中国声音实现的策应和支援,多渠道地将中国内容、观点和态度自然地融入媒体宣传的领域之中。
三、精心雕琢中国特色的内容平台
传媒企业具备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三重属性,这三条属性对于企业追求的目标、采取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影响,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可能会有不同的特点。作为“走出去”的传媒企业,四达时代在生产经营中始终坚持三性统一,在最为体现意识形态的内容平台建设上则是秉承指示精神,“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努力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优势,精心雕琢中国特色的内容平台。具体体现为:以国产优秀影视剧为切入点,自2011年创建译制配音中心,致力于打造全世界最好的多语种中国影视剧频道,将中国优秀影视剧进行非洲主流语种译制配音并播出,目前已具备英、法、葡以及斯瓦西里语、豪萨语等九个语种的译制能力,可实现译制年产能一万小时,让非洲民众一同分享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同时,四达时代通过大数据方式,依据对非洲用户的收视率调查情况,自办38套频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中国功夫、中国影视、中国体育,特别是中超联赛的本土化播出获得广大非洲观众的欢迎,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在非洲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平台建设”方面,有以下两个案例分享。
案例一:打造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
可能许多人都记得《媳妇的美好时代》这部脍炙人口的影视剧2013年在非洲热播,这其实只是在四达时代节目平台上播出的优秀中国影视剧的代表。自2013年起,四达时代每年均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合力打造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在非洲一次又一次掀起中国影视剧的收视热潮。2016年更是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丰富、完善和创新,使得北京影视剧展播季成为中非文化交流颇具影响力的靓丽“名片”。
首先,展播剧目题材更加多样。甄选非洲喜爱的中国功夫题材剧目,并增加民族沟通和交流题材内容。既有反映当代中国民众家居生活、情感经历、职场工作等主题的时代剧,还有展现中国经典文化的神话奇幻的古装。以满足非洲观众不同的观影需求。
其次,展播的影视剧数量增加。从2015年的八部增加到十部;展播实现常态化,安排多轮次播出,除当日首播外,次日和第三天的其他时段均设有重播,周末还设有回看时段,观众可享受“精彩连连看”;正片前后还安排收视率高的剧目,以全方位满足观众需求,并形成集群效应,保证收视率稳步提升。
第三,推介交流活动更加丰富。在举行启动仪式前,在坦桑尼亚举办中国影视剧配音大赛,作为非洲展播季宣传推广活动,并在坦桑尼亚的推广活动当日揭晓大赛结果及颁奖,为展播季活动奠定良好的观众基础和舆论预热,不仅为非洲展播季宣传推广活动造势,更是实实在在地为四达时代吸引更多的优秀斯瓦西里语译制配音人才加盟,为四达时代在非洲译制基地的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启动仪式结束后,还在尼日利亚、卢旺达、坦桑尼亚分别举办了新闻会、非洲配音演员见面会、北京影视剧非洲展播季图片展,走访用户,与国外影视机构交流洽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大程度地为展播季这一中国影视剧走进非洲品牌进行宣传。
第四,宣传推广语言本地化。为保证展播季活动的延续性,并继续扩大活动影响力,在继续以英语、法语、斯瓦西里语、豪萨语、依波语、乌干达语、约鲁巴语译制配音播出的同时,我们还针对不同展播对象国使用当地语宣传推广资料,实现推广语言的全覆盖。
案例二:倾力打造的旗舰频道――功夫频道
该频道系四达时代自办频道,2011年上线,采用英法双语译配播出,已经成为传播中国功夫及中国文化的特色频道,受到了广大非洲民众的喜爱。在2016年功夫频道五周年庆典活动中,我们在肯尼亚举办了一场大型表演秀《Kungfu Festival》,功夫表演者由肯尼亚孔子学院学生代表、肯尼亚武术团体、中国专业武术团队、肯尼亚本地明星,以及《Kungfu Festival》海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10位选手组成,围绕“功夫”这个主题开展众多表演活动。下一步还将在非洲多国举办类似的活动,持续为非洲武术爱好者提供参与和录制功夫电视节目的机会,通过“以武会友”的方式真正让非洲民众参入到中国功夫中,一方面让非洲民众真正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功夫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渠道让他们了解中国。
荧屏世界传播中国故事,文化桥梁拉近中非友谊。通过荧屏这座连接中非的影视桥梁展现的是中国发展的精彩故事,更是中国文化对非传播的生动展现。
就内容“走出去”这一点,四达时代目前做得还很不够,中国文化企业商业版权出口份额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比例非常小。国务院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北京市在201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其中重点提及“大力发展国际版权贸易”“支持文化企业开展对外文化贸易业务”等内容,其中有些政策的落地还需要突破创新,但总体已经为文化企业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自媒体,以及种种新竞争手段构建起传媒的新生态。非洲目前虽然是互联网的洼地,但同样以迅猛的速度在快速发展,中国的众多企业也借此契机,与非洲在互联网高新技术领域搭建合作桥梁,帮助非洲国家消除数字鸿沟。2016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举办了中非互联网合作论坛,20余名代表围绕“让互联网促进可持续发展”发表演讲,互联网的视角已在关注非洲。
正如集团总裁庞新星在本届中非互联网合作论坛发言时指出,“作为非洲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四达时代与多个非洲国家合作,全面帮助当地政府推进完成数字整转项目”“非洲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可以有效地推动非洲社会的进步、提高国民素质、繁荣传媒事业和促进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为非洲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频谱资源”“四达时代长期致力于推动非洲各国的广播数字电视化,将与非洲政府和人民一道,加强同各方的合作,为在2020年前实现非洲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推动非洲互联网的普及、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家出版广电总局在2016年7月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四达时代以此为指引,在融合型节目体系建设、制播体系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经营体系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在非洲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积极构建自己的传媒新生态。首先,以公有云和私有云结合的方式,四达时代已成功建设面向海外的融合生产与云平台以及全媒体服务云平台;其次,四达时代自主研发的下一代多业务支撑平台,正在开启非洲后数字化时代的广泛应用空间,打造智慧家庭,实现智慧非洲的美好愿景。在2016年6月四达时代举办的第六届非洲数字电视发展论坛中,来自39个国家广播电视部门,以及中国政界和企业界代表们以“普及数字电视,畅享智慧生活”为主题,围绕广电数字化的实现模式、数字电视的普及和智慧生活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非洲各国政府制定数字化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篇7
10亿小时背后的巨大变革
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增至4.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接近3亿。4.2亿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总和超过10亿小时,这一人群基数孕育着一个近乎天文数字的市场总量。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驱动下,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就是由网上出版物、手机报刊、电子书等新终端组成的“移动阅读”,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媒体移动化”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与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变化的最大特征即是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的时间日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则是传统的纸质书、杂志和报刊的阅读时间相应下降。此外,阅读内容呈现的碎片化特点也日渐显现。
期刊领域如何准确把握用户的改变?如何才能针对当今用户阅读需求和习惯进行有效迎合?答案是:只有通过终端多元化、内容载体多元化、渠道多元化三大应对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辅助才能丰富且满足当今用户的阅读需求。
那么,怎样打造这样一个面向多渠道、多终端呈现、融合多种媒体形态的数字一体化内容采编和信息服务平台呢?基于多年来在期刊字体、内容、版式制作,以及期刊内容生产数字化、全媒体、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的经验与研究,方正认为,这一平台建设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数字内容协同创作平台建设,这是基础;二是全媒体内容管理及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建设,这是核心;三是布局数字内容发行运营服务平台,这是关键。同时出版商还可以通过与内容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多方合作,建立适应数字化战略新的运营及营销方式。
数字出版平台不仅是技术型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的建立还将涉及内容全媒体采集加工、内容协同编辑的数字内容协同创作生产平台、全媒体内容管理平台、同步出版纸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的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以及数字内容发行运营平台等多个运营平台,这将是推动整个期刊领域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推动期刊领域迈向信息服务提供商
当数字化出版平台改变期刊领域的同时,期刊领域的所有产业也都将受惠于这一数字技术与平台――如2010年方正推出的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期刊领域利用数字化技术,以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为其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在消费者所能接触的任何传播平台上进行传播,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方正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的核心是以刊社现有纸刊出版流程实现数字化、规范化的流程再造为基础,通过采编流程管理实现稿件从写稿、编稿、定稿、审稿、配图、校稿、校对、签发、组版等稿件编辑、加工、审核及版面制作的全过程生产数字化管理,配合新一代方正飞翔期刊排版软件真正实现采、编、排、发流程的无缝衔接,最终通过全媒体媒资管理平台实现内容的数字化管理,再与新一代动态引擎结合,得以快速生成基于互动网刊、手机期刊、移动阅读格式等多种新媒体应用数字期刊产品,实现与纸刊的同步出版。
如图,这套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面向未来的、全流程、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以同时实现纸质期刊、电子期刊的快速制作。这一平台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通过方正文采四溢期刊采编系统、方正飞翔期刊交互式排版软件、方正飞阅多媒体期刊制作软件以及方正新媒体动态出版引擎等内容制作的基础软件与工具,完成各种内容加工的高质高效,以支持内容的一次制作加工、多种形式。
其次,是以方正智汇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为基础,打造一个以期刊社的核心资产管理为中心的全媒体媒资管理系统,以实现存储于媒资管理系统中所有信息的规范化、数字化、标准化,帮助期刊社实现面向未来的多种应用,实现数字期刊的自动化制作、按需出版,以及在新媒体应用平台上的多渠道应用。
最后,是一个数字内容新媒体应用平台,该平台将以方正刊社网站系统、网刊系统、移动出版平台、基于文房手持阅读器移动阅读平台为核心,为期刊社提供多种新传播媒介,为刊社与读者形成很好的沟通及交流方式,让信息内容最直接、最快速地传递到读者面前,并把读者对内容的评论及时反馈到编辑部。
如果以方正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为案例来看期刊领域的变化,那么不难发现,期刊跨媒体所发生的变化,不仅仅改变了传统出版及其运营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创造新的核心价值――提供内容的集成,让期刊领域向“专业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当然,期刊跨媒体出版也为期刊带来了诸多价值。如生产环节的数字化可以极大地减少编辑部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编辑在关注稿件内容的同时,告别传统“告别笔和纸”的工作方式;通过规范整个出版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期刊生产的规范化、网络化、无纸化、现代化,形成全新的期刊内容资源采集、编辑、生产、、互动运营等全新模式。
三大未来科技与产业链融合之捷径
除了数字化出版平台,还有三大技术或将影响整个期刊领域的发展,即云计算、三网融合、3G技术。
首先是云计算。作为一种集资源加工、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分享分销、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云出版服务平台的产生,其生产平台托管服务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出版商的选择;而随着出版业集团化搭建统一数字出版平台,云计算驱动私有云服务也将成为为各书、报、刊提供数字内容产品加工生成工具及运营服务的平台。
二是三网融合。随着三网融合的传播渠道不断延伸,过去十年的技术平台主要基于互联网,而三网融合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融合的新业务模式出现。再加上第三个3G技术在拓展终端的应用,都会大大影响出版变革技术的发展趋势,然而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篇8
在当今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下,作为数字媒体传播主渠道的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正在逐步走向三网融合,向用户无缝地提供包含音视频媒体服务、通信服务、信息服务和由此产生的各种丰富的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应用的融合业务。
手机、电视和计算机、是用户处于不同状态时的入网终端,随着三网融合概念的深入人心,三屏融合会首先打破这些设备之间的界限。
三屏融合在PC、电视机和手机屏幕之间,通过不同的运营商网络连接,形成视听内容的传递和互补。三类终端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资源,以用户为核心,形成良好的视频资讯传递互补和服务统一,从而推动基于“三屏”的新媒体平台内容价值提升。同时,由于三屏融合,使得同一业务可在不同场合使用,有效提升了用户使用业务的便捷性,各种个性化服务也因此成为可能。而种类多样的终端可进一步覆盖和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使用习惯、不同文化层次用户的需求。
下面我们对三屏融合设计与实现以及基于三屏融合的网络电视台系统的架构进行探讨。
二、三屏融合的设计与实现
三屏融合业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基于内容本身的三屏融合
实现同一内容在不同终端的使用,平台为不同终端提供不同分辨率、不同码率、不同编码格式的音视频内容。可完成多终端间的内容共用。
2.基于页面展现的三屏融合
多屏关联展现,同一基本业务在不同终端的实现,为各种终端提供不同分辨率、不同浏览器、不同操作模式、展现风格统一的业务门户,而应用功能则相同或者类似。此时,应需要统一账号系统、统一业务运营系统和统一营账系统来完成多终端间的业务共用与资费统一结算。
3.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三屏融合
个性化业务的快速生成,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从平台定制服务,这个服务将是基于三屏甚至多屏来实现,从而让用户得到基于多屏的无缝服务体验。而这种多屏融合的提供,将会需要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和统一的运营支撑体系来完成。
三、三屏融合典型业务(表1)
三屏融合的实现会涉及以下各层次:
终端层:支持多种可接入网络的终端视频业务的逻辑实现。
接入层:需要支持多种网络(固网、3G、广电等)的内容分发传输系统,有效传递数据到各类入网终端,确保服务提供的实现。
业务层:通过统一业务平台实现多终端业务层面的统一管理。
用户数据层:设置用户集中数据库,集中存放和管理多网络用户数据。
四、三屏统一数据访问的重要性
三屏融合服务会导致后台的多种服务系统的业务逻辑变得极为复杂,从而引发使用中的功能更新缓慢,系统维护难度高等问题。因此,真正需要实现三屏融合服务的平台,为确保其可扩展性和业务灵活性,要建立三屏统一数据访问层(图1)――可规范数据访问的系统工作机制,来保证多个业务平台的业务请求与后台各种服务系统之间的业务逻辑对接。
这种服务中间层架构使得各个业务平台与后台服务之间处于松耦合关系,也具备了很强的扩展能力,使得未来的更多样化渠道能够快速部署实现。
五、基于三屏融合业务的网络电视台建设
网络电视台是一个构筑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之上的全业务内容运营的新媒体平台系统,节目通过分发网络向不同地域、不同终端上的用户提供双向的、互动的、交互的内容服务和体验,并最终实现内容的跨平台无缝融合。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屏融合,需要建立一个集内容聚合、加工、管理、、运营等功能为一体的统一技术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实现内容和业务模式的跨终端融合。
新建的网络电视台,应是电视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能适应电视制播工艺和管理方式及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现实要求;与传统的电视播出或互联网视频网站工作模式相比,网络电视台系统在网络建设方式、系统架构、内容分发控制、数字版权机制、视频编解码格式和码率、人机交互模式、用户体验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前述三屏融合所涉及的各个技术层面,在网络电视台建设时,都会涉及。因此,建设这样的网络电视台,首先要在架构上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图2)。
1.节目制作中心:内容统一的汇聚、生产与管理,为业务运营中心提供基础内容支持。
2.运营平台;为用户提供跨终端的各种内容服业务,完成内容的运营任务。
3.传输分发网络:实现跨运营商网络、跨地域的内容传输,使得各地、各类终端用户都能够经过最短的物理链路取得内容,从而大幅提升访问效果。
4.终端:各种提高用户黏度的业务将通过各种类型的终端作为业务承载体来展现。
六、结语
2009年,三屏融合成为热点概念,而实际上,三屏融合的实现也不再是空中楼阁。在SMG网络新闻台、青岛网络电视台,都采用了上述技术架构进行了系统建设。
篇9
关键词 期刊;网站建设;运营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4-0076-01
现在,人们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运用互联网实现期刊的营销是很有必要的,在互联网上能够实现期刊与读者的互动,是对期刊的二次营销,网站建设已经成为期刊运营的一项重要的策略。期刊如果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不能投入过多的资本,那么可以借助网站运营的经验,将期刊的领域进行拓展,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对期刊产生认可,促进纸质杂志的进一步发展。网站的建设对于期刊来说,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杂质的竞争力。
1 期刊网站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期刊网站能够对期刊实现网络化的宣传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期刊的内容,而且,通过网站的宣传,编辑的效率可以大大地提升,通过网络宣传,可以扩大期刊的市场,使期刊的受众更加得广泛,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而且通过读者有效地反馈,期刊能够明确自身的问题,能够不断地进步,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有近2000种期刊,其中有1000多家期刊就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占了期刊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期刊的王站都有自己独立的域名,网站的信息非常多,读者可以方便地去浏览,也可以对期刊的内容进行评价,提出宝贵的意见,期刊网站的建设是对期刊服务功能的拓展。
期刊的网站主要有依托型和独立型两种,期刊在通过建设独立型的网站时,能够为读者提供数字化的服务,方便了读者的阅读,读者在阅读期刊时借助网站就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性,而且,现在网站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阅读方式也越来越灵活。而且通过建设富有特色的网站,能够充分展现出期刊的特色,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期刊,从而能够形成期刊的品牌建设。期刊是有固定的读者群体的,期刊的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样可以保护期刊的版权。通过建设期刊网站,读者可以不必借用纸质的途径获取期刊的内容,也通过从网站下直接以电子书的形式进行下载,满足了读者的要求,使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期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期刊能够亲近读者。而且网站上的资源比较集中,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动化的检索。
但是,在网站建设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系列好处的同时,期刊网站建设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网站上的内容与期刊的内容大同小异,这样,读者大概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浏览网站,而且,网站在制作的过程中,没有运用设计学的理念,网站设计比较单调,不利于读者接受。
2 期刊网站升级改版要明确的问题
2.1 期刊网站升级改版之前要做好调研工作
期刊网站要定期进行更新,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在期刊网站改版之前,应该对期刊的受众群体有深入的了解,可以在期刊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读者最喜欢的内容,而且,网站的建设也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从而可以弥补自己在网站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
2.2 期刊网站升级改版之前要明确目标
在网站改版时,网站的定位是不能改变的,只是对网站形式的创新,对网站内容的更新,但是不能脱离期刊的主题,而且要为读者提供较为个性化的服务,为读者提供资源共享的渠道,网站与期刊的风格要具有一
致性。
2.3 期刊网站升级改版之前要突出主题,展现特色
期刊网站的建设能够让停留在纸张上的文字流动起来,实现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特点,网站上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期刊网站的建设一定要突出特色,吸引读者的眼球。
3 期刊网站的建设和运营应注意的问题
3.1 期刊网站的建设和运营一定要处理好内容建设与印刷版发行量之间的关系
读者在登录网站后,其目的在于通过网站可以了解期刊中更多的内容,如果期刊中的所有的内容都能够在网站中阅读,那么期刊的发行量就会降低,从而不利于传统纸质期刊的发展,所以,在网站运营方面,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尽量将一些精彩的章节放在网站上,而那些具体的内容应该让读者在期刊中阅读。尽量避免网站订购与传统期刊订购的矛盾,使网站运营与期刊的发行相得益彰。
3.2 期刊网站运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网站的内容建设与网站推广之间的关系
期刊网站的建设主要在于突出期刊的内容,但是,这并不能使网站的知名度得到完善,所以,在网站运营阶段,应该借助一系列手段进行网站的推广,在对网站进行推广的时候,可以选择线上推广和线下推广两种方式,线下推广的时候可以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传统的纸质杂志上刊登网站的网址,让读者可以点击网站,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在线上的推广主要运用搜索引擎来推广。
3.3 期刊网站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内容建设与功能开发之间的关系
在对期刊的网站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太注重形式的开发,重点在于内容的开发,要使网站能够充分展示期刊的内容和风格,而且,一些新的形式的应用,会导致内容下载的速度降低,所以,网站一定要以开发主题为主。
3.4 期刊网站在运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期刊经营与网站经营的关系
网站的运营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期刊的经营,能够为期刊的经营进行补充,但是,期刊的经营是网站经营的目的。现在,网站还是不能代替期刊的,网站的经营是为了对期刊的经营起到辅助的作用。网站经营与期刊经营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是相互独立的,网站经营可以开辟新的天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期刊的转型,能够促进人们对期刊内容的高效运用,因此,网站与期刊在经营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互动,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从而能够提高期刊的竞争优势。
4 结论
现在,期刊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类期刊都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所以,期刊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期刊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新的媒体,可以通过建设网站,通过网站运营的方式实现期刊的发展,网站建设对期刊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网站运营和期刊发行的关系,就会对期刊的发行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网站运营的过程中,应该要处理好内容建设与印刷版发行量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注意网站的内容建设与网站推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内容建设与功能开发之间的关系,注意期刊经营与网站经营的关系,从而促进期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衣春敏.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及运营相关问题探讨[J].天津科技,2014,07:76-78.
[2]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站运营状况的问卷调查[J].编辑学报,2012,3:257-259.
篇10
1.传输层。由于采用的TCP/IP技术的无连接特性与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不符,所以需要借助控制层协议的补充才能达到良好的传输效果。软交换技术的传输层设备主要是改良过的交换机与路由器,改良后的路由器通过队列管理算法可以支持分类业务。
2.控制层。控制层与业务/应用层联系密切,要与诸如路由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子系统等各种系统打交道,软交换技术作为其核心技术真正体现了网络智能的特点。传统的信号或采用独立协议、或经语义转换与路由协议结合对网元实施控制。
3.业务/应用层。通过标准的API业务平台,NGN的业务创建和提供在智能化的软交换技术体系下变得更加灵活便捷。运营商可以快速创建并实施新业务,利于业务层面的竞争。H.323协议作为应用层协议,其用于视频会议业务的普及率较广。
二、软交换网络的应用前景
首先,软交换网络有利于实现电力通信网络中计算机网络与电话网络的交流互动。软交换提供的可支持多种信号协议的接口可以解决计算机网络与电话网络因信号不通而不能有效互动的问题。计算机网络能够更好地管理电话网络并为其提供后台支持,而电话网络则可积极配合计算机网络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
其次,软交换网络有利于实现整个网络信息的交换。多种传输介质存在于电力通信网络中,例如光纤、载波、微波等这些传输介质彼此独立且有一套专属设备。自从通信工程中应用了软交换技术之后,一台交换机即可完成多种传输介质的交换,从经济角度而言,可以避免设备浪费的现象发生;从管理角度而言,不仅可以提高网络使用的安全性,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整个网络信息的交换。
最后,软交换网络有利于实现多种增值服务与附加业务的提供。电力通信网络不仅传输语音与数据信息,还支持各种视频及多媒体业务。软交换技术不但在语音传输的业务上占有极大优势,而且在提供新业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都缘于软交换技术能提供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在软交换技术的作用下,电力系统的呼叫中心不仅可以降低运营成本、缩短运营周期,还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打造良好的电力系统形象。
三、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应用的建设性意见
当前软交换已被多家电信运营商纳入了未来发展规划之列,作为新技术之一,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因大规模的实际网络运营缺位而导致只能在小型网络中对其进行整体性能的测试。所以笔者认为软交换技术应分阶段改造。
第一,网络建设初期。此阶段软交换技术能提供的业务还不多,所以其对应的网络规模也不大,因而可设置一套软交换设备来配合媒体接入网关AMG、综合接入设备IAD和智能终端等,从而覆盖本地用户支持语音和多媒体业务。通用媒体网关UMG可实现与电话网络的交换,笔者认为大可充分利用其优势为软交换技术的改造而服务。
第二,网络建设中期。此阶段业务量增加,网络规模扩大,通信网络中软交换节点增多,当软包交换网和电路交换网的用户群非常接近或者更胜一筹时,因为电路交换网退居二线,导致使用数据信息业务的用户量激增。在这关键时期,通用媒体网关UMG作为中继媒体网关,负责电信运营商与电力交换电话网络的连接与电话交换机的全面覆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