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切实做好我县清明节期间安全服务保障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实现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祭扫,根据《xx市民政局转发省民政厅关于做好2018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x务明电〔2018〕x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深入宣传贯彻《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精神,大力推行文明低碳祭扫,切实保障祭扫安全有序,全面推进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二)工作原则。以文明祭扫、生态安葬为主题,积极引导群众文明祭扫,加快树立移风易俗的祭扫新风尚,同时,在保障文明祭扫实施过程中,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行统一领导,分点负责,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二、祭扫重点地区和高峰时段
重点地区: 县南郊经营性公墓、乡镇公益性公墓以及农村分散坟地。
高峰时段:清明节前一周的周六至清明节后一周的周日,高峰期为清明节法定假日。
三、应急指挥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
(一)设立县清明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由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先德任组长,局党组成员、县双拥办主任李娣兵、各乡镇(开发区)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社会事务股、各乡镇民政办、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县殡仪馆(公墓管理处)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领导小组。其基本职责:研究清明节祭祀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有关重大问题,安排部署清明节期间祭祀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导和监督各点清明节期间祭祀活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工作。
(二)应急领导组职责分工
1.办公室:由社会事务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值班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提出清明节祭祀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参考意见,拟定具体应急工作措施,负责组织协调、会议联络和有关信息情况的搜集、通报工作。
2.消防组:由各乡镇(开发区)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工作人员由各乡镇(开发区)指定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负责辖区内防火安全监督和遇突发事件及时联系消防部门,积极配合现场消防车及火灾的扑救工作。
3.交通组:由各乡镇(开发区)民政办主任(民政科员)担任组长,工作人员由各乡镇(开发区)指定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负责正常秩序下的交通疏导。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组织安排有序停放、疏导祭扫车辆,疏通安全通道,防止交通阻塞。防范和制止治安案件发生。发生治安案件后,要及时联络相关部门,并妥善处理案件,保证祭祀活动顺利进行。突发事件发生,灾害威胁到人身安全时,负责组织祭扫人员和工作人员迅速疏散,撤离出危险区域,并安置到避难场所。
4.保障组:由各乡镇(开发区)民政办工作人员担任组长,工作人员由各乡镇(开发区)指定人员组成。工作职责:负责应急设备、物资和技术装备的储备和调度;负责在发生重大人员伤亡时,及时组织协调相关卫生医院技术力量,抢救伤病人员。
四、应急准备
清明节前,由县民政局分管领导带队对县经营性公墓及殡仪馆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各乡镇(开发区)分管负责人带队对辖区内公墓、分散墓地等祭扫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督促问题整改,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一)防火措施准备。在祭扫区域内悬挂文明祭扫方式的条幅、宣传牌、温馨提示语。同时,在祭扫服务场所配置灭火器、水桶、拖把、扫把等灭火工具。在重点复杂地区,安排值班人员进行巡查、劝导。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火源的产生。
(二)防拥堵踩踏措施准备。为防止因人员拥堵造成伤亡事故,要明确专人负责维持祭扫场所正常秩序,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通畅。
(三)人员通讯准备。清明祭扫高峰期,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值班人员每天有交接班记录,确保工作到位,责任到人。领导小组、各协调小组及值班人员要24小时保持手机通讯畅通,随时保持联系,及时掌握清明节祭扫动态。
(四)信息报送准备。发生突发事件,值班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向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上级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一个小时,不得瞒报、延报、乱报。信息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起因、规模、人员、破坏程度、采取的措施、发展趋势及建议请求。
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组应当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种类实施各项应急工作,做到迅速出击,密切配合,果断处置。
1.出现人员车辆拥挤、堵塞现象时:
现场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
迅速向指挥机构报告;
情况严重会同公安、交管部门对人员做好疏导工作;
2.发现火灾险情或突发火情时:
紧急疏散祭祀群众,将人员转移至空旷地带,远离危险源,撤离时要保持冷静,不拥挤。
现场工作人员就近利用灭火器进行扑救;
及时联系消防人员迅速进入现场扑火;
向指挥机构报告;
3.突发矛盾纠纷时:
发生与家属纠纷和矛盾时,接待人员要态度平和,保持冷静,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避免矛盾冲突;必要时,会同公安部门协助解决。
4.出现突发事故:
通知卫生部门迅速派出救护人员,抢救受伤人员;
迅速向指挥机构报告;
联系公安部门维持现场秩序,引导、疏散群众;
协助交管部门及时疏导各种车辆,保证救援通道畅通;
配合做好善后事宜。
5.发生烟花爆竹伤人事件时:
联系卫生部门迅速派出救护人员抢救伤员;
向指挥机构报告;
消防车辆到场扑救明火;
现场工作人员疏散群众到达安全地点。
6.发生上访人员在祭扫重点地区聚集时:
工作人员及时联系公安派出所组织警力维持现场秩序;
尽快将上访人员带出扫墓现场;
向指挥机构报告;
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做好政策、法规宣传解释工作。
篇2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应对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现状
纵观网络舆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社会舆论格局,促发了网民的权力意识觉醒,但网络舆情的负面因素依旧存在,对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政府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网络舆情工作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着应对不及时、应对不主动、监管无序化、问责不到位等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政府公信力的维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思想认识来看,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认识欠全面。
一是对网络舆情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正面回应不够。有的片面认为网络是年轻人的娱乐工具,有荒诞低俗甚至“很负面”的东西,所以在工作中仍按传统工作方法和模式行事; 有的对网络民意的关注往往停留在“高点击率”、“高关注度”、“大量跟帖”、“群体性”之类的问题上,而除此之外大量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有的是对网民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等问题,不择手段地进行“删帖”,甚至一味排斥、打压,不少网络举报人因此获罪,使一些网民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了网上举报的积极性。二是视网络舆情为民意的全部,对网络舆情过度依赖。盲目迷信网络舆情功能的强大,要求对网络舆论全面放开,不加干涉,听任网民发表观点,这种做法可能导致网络舆论失控,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舆论混乱。
(二)从管理体制来看,“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实行中存在不足。
我国现行的网络管理体制是“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即党委部门和政府部门同时参与,中央、省属、外宣媒体都参与地方网络市场的竞争,使得整个网络媒体结构多元化,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化,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齐抓共管的现象,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重复搜集、分散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而且在机构设置方面,某些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不够健全。首先,虽然某些地方政府部门都设有网络舆情监测中心、站点,但很少设立应急机构,所以发生突发事件时常常由于准备不足而应对迟缓。其次,设立的机构间还未形成完整对接的严密规范的系统,内外协同联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区县以下的网络舆情监管站点有虚设形象,从监测人员的配备到其文化素质及政治敏感度等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还达不到现实要求。
(三)从机制运行来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不系统。
网络舆情信息的庞大、变化的突发及影响力的强大加大了政府应对工作的难度,要保证政府工作目标和任务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就目前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来看,虽然在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渐对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整个工作机制还未达到系统化的要求,如存在工作流于形式,人为因素作用较大;缺乏主动引导,依旧采取封堵舆论的方法;缺乏应对预案,透明性不高、应对失当等问题,使党和政府经常处于被动和被质疑的局面。
(四)从法律制度来看,网络监管的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对互联网的立法还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等,它们的颁布对我国网络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较零散,不够系统,有些法律较为陈旧,已无法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传播。缺少外在的法律约束不仅降低了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身处网络群体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助长了网络暴行的蔓延。
三、实现网络舆情科学应对的对策
(一)提升网络舆情治理理念。
首先,增强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产生媒介信息的能力。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府官员需要学会运用官方网站、媒体网站、网民留言板、官方机构或官员个人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手段,进行信息和意见沟通。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成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职责要求,使网络成为了解世界、掌握资讯,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平台。
其次,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一要强化占领舆论阵地的责任意识。各级政府官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网络舆情发展规律,发挥政府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的政治优势和思想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正面宣传,扩大主阵地的影响力。二要强化把握舆论导向的责任意识。政府要努力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占领网上新阵地,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多样化的思想热潮,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三要强化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意识。政府官员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解决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
(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
1、实现网络舆情管理机构科学化。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常态,各级政府应该设立网络舆情常设机构来保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常规性与延续性。从长远发展和管理需要来看,需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常设性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进行垂直管理。而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需设立网络舆情应急机构。它是在其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临时机构,由宣传部门、职能部门、公安部门、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办公厅等成立领导小组。另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和问题,还应组织成立“顾问团”。为避免出现应对失误,可聘请权威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公共危机处理专家等组成“顾问团”。
2、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
跨时空性是网络舆情与一般社会舆情的重要区别。网络舆情可以瞬时由一点辐射到地域上处于极度分散的广大受众,从而引发舆论狂潮。因此,政府要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就要努力促成内外协同联动管理。体制内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应在网络舆情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信息共享及部门间协同工作体系,以便统一调度应急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权力资源和经费资源等,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政府需做好更多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宣传,通过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为其提供保障,最终形成“网络主导、官民联动、上下互通、快捷通畅、条块结合、密切协作”的立体式、全方位网络舆情快速反应体系。
(三)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的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研判是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关键环节,需要确定一套科学的研判流程。这包括:初步筛选--深入分析--综合判断--报告写作。初步筛选,即要将预设的目标舆情或热点舆情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来。主要通过建立归类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的方式来筛选。深入分析,即探究这些有价值的舆情的生成发展规律,找出其信息来源、传播路径、利益诉求和网民参与动因等,分析舆情走势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综合判断,即结合初步筛选与深入分析的结果划分舆情危机等级,提出方案。报告写作,即通过对网络舆情定性与定量的判断,最终要形成相应的网络舆情报告,做出规律总结和研判结论。只有确立严谨的研判工作流程,才能为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建议。
2、建立系统的预警机制。
首先,根据研判结果确定预警等级。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非常态的轻警告(IV级,蓝色)、警示级的中度警情(III级,黄色)、危险级的重警情(II级,橙色)、极度危险级的特重警情(I级,红色)。其次,建立预警组织体系。一是建立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与纵向体系。相关的中央到基层的各工作网点,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使预警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建立政府到公众的立体体系。政府是预警的主体,社会中介组织是沟通与反应民意的重要组织也可承担预警的责任,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或理论支持,而社会公众是网络舆情最初感知的社会主体。三是建立网上到网下的双层体系。在预警工作中,既要密切关注网上舆情的发展变化,也要通过了解网下社会的动态,适时调整方案,提高预警能力。
3、建立完备的引导机制。
政府需实现引导途径多元化。通过借助网络发言人、网络留言板、官方机构与官方微博、网络评论员等进行舆情引导。具体注意事项:一是完善网络发言人机制。借鉴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和制度,坚持“说明大事,说细实事,说透难事,说清坏事”的引导原则。二是制度化回复与办理网民留言。成立固定的工作机制,明确办理机构和流程;组建网络留言督办处,真正做到“件件有回复,件件能落实”。三是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的网评队伍,是将网络舆情引导好的重要组织措施。
4、建立高效的处置机制。
首先,实现案情处置程序化。通过科学的计划制定,完善的部门协调,充分的人财物保障,可将网络舆情案件的处理从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变成程序化的决策过程。这有利于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其次,加强对相关官员的问责力度。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政府官员进行问责。最后,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后,要对危机情进行系统反馈和评估,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以不断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
(四)加快推进网络监管法制化。
1、尽快制定一部系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监管法》。对网民正常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以规范其信息识别、、传播等行为,切实保障其正当的权利;对网络平台、网站、网络中介的职责进行合理的规范,加强对微博、社区网站等的有效管理;对政府监管的职责、监管的标准和方法作明确的界定,使政府互联网监管规范化。
2、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凡现行法律体系中与互联网相关且仍然适用的,应当保留;对已经不再适用的,应及时予以废除、修改和完善;凡现行立法不能涵盖的事项,要进行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行业自律规范共同构筑的我国信息网络安全规范体系。
注释: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7-148.
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期待在法制监管“度”上展现智慧. http:///2010-12/16/c_12888614.htm.
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6.
篇3
邹伯安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 300280)
[摘 要] 本文通过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提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案,以有效应对、妥善处理网上不稳定因素,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关键词] 网络舆情;特点;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59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21- 02
互联网作为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具有快捷性、普及性,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成为引导社会舆论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阵地。当前,网络舆论多元多变,舆情复杂,热点密集,网上言论空前活跃,的各类诉求和情绪会在网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互联网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及时收集网络舆情热点,掌握各种预警性、行动性网络舆情信息,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提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方案,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长效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妥善处理网上不稳定因素,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为企业提供第一手网络舆情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维护企业稳定和人心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网站、电子邮件、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维基、微博、微信、腾讯QQ、新浪UC、麦圈等多种即时聊天工具等途径转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以及自由性、即时性、交互性、匿名性等诸多特点。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这些特性,使得网络舆情在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区别于现实舆情的特点。
1.1 自由性与丰富性
由于互联网信息转播的自由性、便捷性等,民众表达舆情的意愿更加强烈,表达渠道更加畅通,传播速度也更快,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出现了分布于社会各处的意识传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诉说呈现辐射状态,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极为丰富。
1.2 隐匿性与外显性
相对于传统信息传播,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同样具有隐匿性。正是由于这种隐匿性,人们无需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因为某种顾虑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态度,在网络匿名的状态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通过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的情绪和态度,这种外显且较为真实的舆情,尤其是涉及敏感问题的舆情,在现实中并不很容易捕捉,这也就使得网络舆情具有更强的外显性。
1.3 情绪化与非理性
随着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影响每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生活节奏加快、下岗失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竞争加剧等问题使得一些人的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社会情绪浮动,浮躁心理流行。但是民众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往往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而网络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最佳的渠道,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基本是以原生态形式得到展现。客观地说,民众的舆情表达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但是相对缺少理性,甚至有偏激的情绪或态度,这一旦形成规模和普遍现象后,很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1.4 个性化与群体化性
舆情的主题是民众,舆情表达倾注了个人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主观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容易个性化,表露自己的真实感受,容易坚持己见,保持个人独立性。但现实中,网民往往有意无意间形成易于沟通的群体。实践证明,网民中的群体化倾向更加突出。网民舆情的表达与群体化特点并不矛盾,个性化在博客和微博上体现更加明显,而群体化在BBS和腾讯QQ群更突出。
2 网络舆情的应对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的深刻发展变化,涉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更为复杂和严峻。企业涉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新形势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规律,总结理论,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是做好企业涉稳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根本之道。
(1)深刻认识做好维稳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将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维稳网络舆情工作是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企业涉稳网络舆情逐步增多的趋势,必须全面发挥维稳战线“网上和网下、虚拟与现实”两个战场相互辅助和支撑作用。将维稳网络舆情与维稳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同落实、同考核。
(2)根据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并作出相应对策,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不断加强改善监测软硬件设施,改进手段,确保维稳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启动全天候维稳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一经发现网上有害稳定信息,立即组织协调屏蔽、封堵、删除。全力配合支持有关部门一线排查,掌控和处置工作,紧密结合,协同合力,确保维稳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4)建立工作预警、协同联动、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目标管理考核等工作制度。逐步健全完善维稳网络舆情工作体系,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运行敏捷、传递快捷的工作系统。通过维稳网络舆情工作管理制度,强化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动作,形成从上到下有工作机制、有队伍、有制度的“一盘棋”局面,形成“信息畅通、闻讯必动、各负其责、主动配合”的工作联动机制。
(5)健全基层维稳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推行首办责任制,努力把网络舆情解决在首办环节、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不把矛盾和问题推给上级、推向社会。同时两级部门积极合作,共同做好工作,构筑起精力集中在一线、矛盾发现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工作机制。
篇4
强化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出台《雷山县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严格按照“三个一律”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确保重点项目既要推进建设又要和谐稳定。对不稳定因素有针对性制定预案,建立和落实“双包”责任制,确保做到100%化解稳控。今年来共完成苗疆盛世综合体、鸡鸠水库、蚩尤大道、凯雷高速公路、西江旅游服务区等18个重大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确保重大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强化涉法涉讼工作。充分发挥政法机关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各级群众工作中心(站、室),完善“一个平台(群众工作中心)、二个渠道(诉、访)、诉访分离、依法办结、综合施治、属地化解”的机制,解决好入口不畅、程序空转的问题。依法规范秩序,作好引导。按照“四到位”要求,坚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公正裁决结论,有力打击缠访闹访违法行为。
强化旅游景区专项整治。围绕西江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平安行动”,加强景区景点治安管理,落实景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大景区景点突出矛盾纠纷和问题的排查化解力度,维护景区和谐稳定;加强“两违”建筑整治;加强景区食品安全管理,严防游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加强景区市场秩序整治,严厉打击逃票行为,依法取缔无证照经营娱乐场所。今年1~9月累计旅游景区游客319.71万人(次),同比增长23.2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71亿元,同比增长27.33%。
强化法制宣传教育。采取文艺演出、广播电视、手机报等多形式深入开展形势教育、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三项”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征地拆迁政策、道路交通、消防等知识,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推进法治雷山建设。建立舆情导控专业队伍,对网络舆情进行巡查管控引导,严防舆情事件发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政法干警驻村联系群众机制,密切警民的鱼水情。
篇5
一、深化治理整顿,保持高压态势
(一)严厉打击“违禁超限”和“假冒伪劣”行为。集中整治非法添加、使用非食品原料及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农兽药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5类“违禁超限”行为。严格排查整治在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小作坊小摊贩小市场、食品初加工集中点等区域,出售过期食品、粗制滥造、冒用品牌、虚假标识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组织清剿“黑窝点”和“黑作坊”攻坚战,依法查处非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重点行业品种综合治理,进一步突出肉类、水产品、蔬菜、果品、食用油、酒类、乳制品、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农业投入品、食品包装材料等重点品种综合治理。从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进出口等环节入手,围绕准入制度、监管制度、企业管理规范、设备工艺、操作规程等方面,全面开展综合治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改进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落实产品召回、不合格食品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是畜禽产品整治行动。以打击非法使用“瘦肉精”、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兽药等为重点,深入开展畜禽产品专项整治,切实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加强对畜禽养殖重点镇、专业村、规模化养殖场全过程监管,强化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畜禽产地检疫覆盖率和规模化养殖场监管覆盖率均达到100%(由畜牧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加大屠宰企业监管力度,严把定点屠宰准入关,坚决取缔各类私屠滥宰“黑窝点”,生猪定点屠宰覆盖率达到100%(由商贸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二是农产品源头整治行动。加强对重点食用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质量监管,严格控制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从源头上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蔬菜、果品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提高到60%以上;“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总面积比率提高到35%以上;规模养殖场获得无公害认证比率提高到50%以上;认证水产品产量占养殖总产量比率提高到50%以上,建立省级现代渔业园区至少3个(由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部门根据职责分别牵头组织实施)。三是食品生产加工领域整治行动。加大对食品添加剂、食用植物油产品生产和使用企业整治力度,着力排查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隐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重点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小作坊加强监管,坚决取缔生产假冒伪劣食品“黑窝点”和“黑作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由质监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四是食品流通领域整治行动。以食品供货商为重点,加强对食品经营、仓储场所的调查摸排和集中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涂改生产日期和更换食品标签等行为,严惩违法犯罪。制定食品销售摊贩监督管理办法,实施“挂牌经营、实名登记、信息公示”等制度,规范食品销售摊贩经营行为,全市食品销售摊贩监管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由工商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五是餐饮服务食品整治行动。全面实施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开展“四心学校食堂”创建工作,规范学校周边餐饮服务经营行为,提高学生饮食安全保障水平;制定小餐饮整规工作意见,强化对小餐饮的监管和综合整治,监管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加强生活饮用水监督监测,对市政集中式供水单位继续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强化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监管,监管覆盖率达到100%。加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管理,监管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由卫生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加快实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严格落实餐厨废弃物处理工程建设计划,尽早完成工程建设并运行(由住建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二、规范完善工作制度,健全监管执法机制
(一)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监督抽检、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工作力度,深入排查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进出口等环节的安全隐患。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强化农资监管和农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严格落实农(兽)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实施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监管力度,明确并落实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严格食品经营市场管理,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行为。加强对农村食品市场和现场制售食品经营者的监管。及时将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纳入管理。
(二)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犯罪侦查机构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健全联合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依法从严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及人员。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犯罪分子刑事责任追究到位。对案情特别重大和跨区域重大复杂案件,特别是有广泛社会影响案件实行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建立涉案食品鉴定“绿色通道”,加大对案件侦办中涉案食品技术鉴定支持力度。
(三)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约束机制,制定食品安全工作定期巡视检查、考核考评等具体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对失职渎职、监管不力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监管检测能力
(一)健全基层工作体系。落实镇(街道)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目标考核,列入重要职责内容,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使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所有基层政府和监管负责人。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建立联动联防机制,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确保基层监管无盲区。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队伍,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鼓励建立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
(二)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管执法等机构和队伍建设,重点增加基层监管执法力量,配齐配强人员队伍,合理装备现场快速检测、调查取证等仪器设备,提高现场监管效率和水平。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运行模式,明确细化监管分工和执法流程,着力消除监管空白、边界不清及执法不力等问题。加强综合执法,解决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分散问题。加大基层监管能力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监管技术装备、检测设备和办案经费。
(三)提高检验检测能力。统一制定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计划,统筹安排抽检范围、频次和品种,实现计划统一、经费集约、信息共享,监督抽检年内覆盖全市及大宗食品、高风险食品。制定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对监督抽检计划实施和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量化考核。推动实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科学合理确定其功能定位和专业分工,强化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鼓励发展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
(四)开展风险监测与评估预警。积极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预警工作,逐步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强标准备案工作。加强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管理,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六)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等资源,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网络化、标准化、全流程管理,降低执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七)开展食品安全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市各镇(街道)开展食品安全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创建活动,示范创建活动要明确工作目标,创新方式方法,取得创建实效。
四、强化舆情监测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一)完善舆情监测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机制,主动防范、及早介入、审慎稳妥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完善部门间信息、事件通报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并分析研判食品安全舆情信息。进一步明确信息主体和审核程序,科学、准确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完善各级各部门和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和协同联动工作平台,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响应能力。
五、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一)加强诚信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8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守法经营宣传教育,加大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治理力度。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完善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被吊销证照企业有关责任人,依法实施行业禁入。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出厂检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记录、人员培训等管理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临近保质期食品消费提示制度,严禁更换包装和日期再行销售。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管理技术,提升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试点。
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监管
(一)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认真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组织做好2013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作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加强对监管先进人物和经营诚信典型的宣传。将食品安全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市属媒体应当在公益广告时间或版面免费刊播适当比例的食品安全公益性宣传内容。
(二)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将食品安全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2013年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人至少参加40小时集中培训。强化对食品从业人员和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的组织培训,提高其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
(三)大力推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畅通举报渠道,完善工作机制,简化工作流程,确保奖励资金及时兑付,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
(四)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完善部门与媒体协调联动常态化工作机制,支持新闻媒体客观及时报道食品安全问题。认真核实、查处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措施和处理结果。
篇6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形势下品牌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经过深入探索实践,对品牌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实现了从新闻宣传、外联宣传到品牌建设的深刻转变,品牌建设服务公司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电网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集团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品牌建设工作部署,全面创先争优,深入开展“新闻宣传品牌传播工程”,积极传播公司发展理念和工作价值,优化公司发展环境,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为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导致公司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国有企业往往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公司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与社会矛盾产生叠加放大效应,给公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法律法规、宏观政策也在逐步调整,政策环境的变化,使一些曾经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或社会通行的做法,如今国家已经明确要求规范或禁止;第三,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舆论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越来越高,舆论环境的变化,使公司备受社会和媒体关注,也往往容易被炒作、渲染、放大,甚至演化成社会公共事件。这些都对加强品牌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司品牌建设工作,是营造公司发展良好环境的重要前提,是推进全面创先争优,提升公司软实力的关键举措,是树立公司良好形象、确保公司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公司系统要进一步提高对品牌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出发,把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公司发展战略体系,组织调动公司内外资源,加大对外沟通交流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各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建立并保持融洽和谐、理解支持、合作共赢的社会关系,凝聚公司发展内外合力,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公司品牌建设工作目标和思路
2011年,公司品牌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围绕加快推进“五个全面”,深入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推动国家电网“诚信履责、可靠信赖”的品牌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全方位提升“国家电网”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保障公司和电网发展,赢得政府、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等关键群体的广泛认可和信任支持,凝聚公司发展合力,为“十二五”时期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率先基本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打下坚实基础。
2011年,公司品牌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深入开展“品牌塑造年”活动和“新闻宣传品牌传播工程”为总抓手,以传播公司全面创先争优重大成果为主线,加快构建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协同高效的品牌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品牌建设工作的新闻应急机制、沟通协作机制、激励考核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正面品牌传播态势贯穿全年,确保全年舆情总体平稳,提升保障能力,为实现公司“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加强公司品牌建设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品牌建设工作体系
品牌建设工作是公司发展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单位党委的中心工作。各单位党委要切实承担品牌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认真履行职责,推动品牌建设工作与本单位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敏锐、敏感、敏捷”意识,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把握影响全局的关键因素,提高科学决策、快速应对的水平。各单位、各部门要把专业工作与品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本专业领域积极传播、维护国家电网品牌。
高度重视、努力加强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推进品牌建设职能整合,各单位要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品牌传播、品牌维护、品牌推广、社会责任等工作职能进行归集,由政工部(新闻中心)归口管理,做到职责清晰、责任到人、压力到位。像抓安全生产管控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一样,高度重视新闻舆情管控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快健全完善覆盖省市县公司三级新闻舆情监控体系,组建新闻舆情监控和应急专业队伍,落实舆情监控应急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应急演练,全面提升新闻舆情应急处置能力。严格落实责任,各市供电公司要切实加强对县供电公司品牌建设工作的管理、指导,加强对各单位新闻风险防范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确保舆情平稳。加强品牌建设业务培训,将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等工作,纳入公司人才发展整体规划。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品牌活动,形成“人人传播品牌、人人维护品牌、人人塑造品牌”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主题传播,保持密集正面宣传声势
增强阵地意识,加强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加强定期沟通交流,深入开展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的重点主题传播活动,不断提升对外宣传工作的层次和影响力。以保障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促进“特高压”形成公众集体记忆为中心,紧密结合实施“外电入鲁”、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城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迎峰度夏百日大会战、“彩虹春雨”主题服务活动等工作,继续保持高密度、常态化的正面舆论引导,为公司和电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大力开展“全面创先争优”活动主题传播,组织各类媒体,深入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以省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大战略为契机,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传播,全面传播公司践行“四个服务”宗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三)坚持依法治企、规范经营,做好品牌维护工作
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源头治理,是预防负面舆情发生的根本。
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依法从严治企、规范经营意识,把忧患意识体现到各项决策之中,全面开展新闻风险评估,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供电服务、行风建设等重点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夯实品牌维护的坚实基础。各单位要增强“公转”意识,不折不扣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和集团公司各项工作部署,认真严肃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县供电企业突出矛盾和问题排查治理,消除负面舆情产生的根源,确保公司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和形象安全。
各单位党委要坚持“超前预防、守土有责”,切实承担起新闻风险防范工作的第一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施舆情监控属地化管理,将舆情监控责任落实到人,工作压力到位。坚持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大对外新闻力度。完善新闻应急闭环管理制度,建立上下联动、内外互动运作机制,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建立健全网络通讯员队伍,实行24小时舆情监控。制定完善新闻应急预案,加强新闻应急演练。遇有突发重大舆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应对处置,维护企业利益和形象。充分发挥公司协同监督机制的作用,加强与纪检监察、维稳、供电服务热线的联动,努力将问题和舆情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扎实开展“品牌塑造年”活动
开展“品牌塑造年”活动,是国家电网公司持续深化品牌建设工作的重要部署,是面向“十二五”、落实品牌引领战略的重大举措。各单位要按照公司开展“品牌塑造年”活动的统一部署,加强对“品牌塑造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做到部署到位、人员到位、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要把开展“品牌塑造年”活动与公司全面创先争优“新闻宣传品牌传播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公司品牌建设工作出精品、出亮点。加强公司媒体建设,建立双向传播机制,加强公司网站建设维护,发挥公司网站的形象窗口作用。
鲁能体育是公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品牌建设的重要窗口。要高度重视鲁能体育新闻宣传和舆情应对工作,加强与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联系沟通,深入开展“鲁能体育、有我有你”系列活动,积极宣传鲁能体育精神和鲁能体育为体育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彰显国家电网品牌的良好形象。
(五)加强品牌推广,深化社会责任工作
认真学习宣贯《国家电网公司品牌建设指导手册(2011版)》,积极推广“你用电,我用心”大众传播口号。加快推进品牌标识标准化建设,加强检查整改,确保通过国家电网公司达标验收。规范品牌标识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加强品牌标识日常维护和新增设施标识使用管理,建立品牌标识标准化应用的常态机制。认真学习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经验,借鉴全省开展首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试点工作实践,选择1-2家市公司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开展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公益活动,传播“国家电网”品牌。
篇7
一、工作目标与原则
按照“依法依规、属地管理,完善机制、合力应对,公开透明、回应关切,依靠科学、有效防治”的原则,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街道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召集人,成员由工作机制成员单位负责同志担任,下设综合协调组、疫情防控组、医疗救治组、宣传教育组、物资保障组、督导检查组等6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参加单位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及时调整。
(二)工作职责和分工。街道办事处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会商研判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展趋势,研究确定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制定防控工作相关政策和应对预案;统筹协调和指导各单位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并组织对防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为做好相关工作,各工作组的组成与工作职责如下:
1.综合协调组
组长单位:街道办事处行政办公室。
成员单位:党建办、辖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城卫生服务中心、南城卫生服务中心)等。
工作职责:负责综合协调各部门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日常事务;负责起草审核重要文稿;负责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例会的组织和重要工作的督办;负责收集、整理、上报疫情防控工作信息;负责编写和联防联控工作动态;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2.疫情防控组
组长单位:辖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城卫生服务中心、南城卫生服务中心)。
成员单位:教育局、铁东派出所、街道河长办、街道民政办、街道司法所、街道综治办、街道安委办、各行政村及社区等。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制定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对全街疫情监测、报告、疫情处置等工作提供指导;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落实学校疫情监控和日常检查措施;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疫情防控,严控各类宗教活动;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开展疫情排查、防治知识宣传等工作,提醒村(居)民委员会暂不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加强对野生动物场监管,对可能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实施封控隔离,禁止转运贩卖;做好体育场馆、运动等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严控赛事等相关体育活动;依法打击阻挠防控措施实施,扰乱医疗机构处置疫情、救治患者秩序,散布疫情防控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协助开展疫情处理工作;提出完善疫情防控工作的策略、措施建议;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3.医疗救治组
组长单位:辖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城卫生服务中心、南城卫生服务中心)。
成员单位:街道财政所、各行政村及社区等。
工作职责:负责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诊疗技术方案的执行,并组织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指导各村村医、社区家庭医生做好疫情医疗救治和医疗保障工作,提出完善医疗救治工作的策略、措施建议;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4.宣传教育组
组长单位:街道党建办公室。
成员单位:辖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城卫生服务中心、南城卫生服务中心)、行政办公室、各行政村及社区等。
工作职责:负责及时上报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变化信息和疫情联防联控工作进展,积极正确引导舆论;加强舆情监测,跟踪舆情,及时澄清事实;负责拟定对外宣传口径;加强网上新闻的管理和引导;协助相关部门宣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病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及时收集、整理、报送舆情监测等相关信息;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5.物资保障组
组长单位:街道行政办公室。
成员单位:街道财政所、各行政村及社区等。
工作职责:负责统筹防控应急物质保障工作;监测与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和卫生清洁用品的场动态及供给保障工作;及时反馈保障工作信息,及时汇总整理;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6.督导检查组
组长单位:街道党建办。
成员单位:街道派出所、辖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安委办、街道河长办等。
工作职责:督查、检查各行政村及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单位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督查、检查疫情诊疗、医疗救治和医疗保障情况;督查、检查各单位落实各项保障措品及保群工作进展情况;督查、检查全街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情况;并及时的领导小组汇报。
三、工作制度
(一)工作调度制度
在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框架下,建立工作调度制度和联络员制度,研究防控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重大事项由街道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各工作组要及时通报工作进展,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切实有效推进职责范围内各项防控工作。
(二)信息报送制度
各组长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负责收集、整理、汇总各自成员单位的信息和最新工作进展,整理汇总后报领导小组。
(三)督办检查制度
为保证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督导检查组要建立督办检查制度,定期督查、检查各行政村(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工作开展情况,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各工作组、各单位、各科室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抓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
(二)抓住重点,统筹谋划
既要紧紧围绕每个阶段防控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及时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又要统筹谋划,提前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并根据疫情发展态势的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疫情防控工作涉及面广,各工作组要主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有效运转。
篇8
“儿子就是被他媳妇害死的!怎么不抓人呢!你们今天要是解释不清楚,我就到天安门去静坐……”说到儿子的死,老汉李华(化名)的情绪变得很激动。
回忆当时的场景,郭勇至今印象深刻。郭勇是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以下简称二分院)侦查监督处的工作人员,也是李华儿子案件的承办人。5月13日,他对《方圆》记者详细讲述了案件的前前后后。
原来李华是外地人,儿子儿媳在北京打工。去年2月的一天,李华的儿子在室内用煤炉生火造成煤气中毒死亡。公安机关现场勘验及尸检后认定,他儿子系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无刑事犯罪迹象,决定对该案不予立案。但李华怀疑他是被儿媳害死的,因此要求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检察机经过审查后,维持了公安机关的不立案决定。随后,李华到二分院反映情况,要求立案监督。
案子落到了郭勇身上。接过案子后,他立刻开始调阅案卷,审查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和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是否违法,公安机关的取证是否及时到位,并向资深法医咨询后,作出了维持公安机关不立案的决定。但是,李华仍然不服,多次到二分院要求立案监督。
为了给李华“一个说法”,二分院一方面通过李华聘请的律师及其妹妹说服李华,另一方面决定组成一个答复小组,向李华解释公安机关不立案、检察机关维持公安机关不立案决定的原因。
就这样,法医专家、技术处处长吴铭、举报中心副主任陈明荣、侦查监督处副处长蒋星伟和案件承办人郭勇组成了一个案件答复组。
3月1日,他们本打算约请李华来到了二分检的会议室,面对面答疑解惑。谁知,刚一落座,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幸好,我们准备得非常充分。对于李华提出的各种疑点和法律盲区,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解释。听完后,他就平静了很多。”郭勇说。
据侦监处处长张军介绍:“像这样具有风险‘诱因’的案件,如立案监督复查、批捕复议复核、不(予)批捕等类型案件,就会由我们的诉讼监督组协助承办人评估风险、制定处置预案。”为了确保评估预警工作机制落实到位,侦监处专门成立了诉讼监督小组,由办案经验丰富、社会阅历较深的同志帮助把关风险案件,把矛盾解决到位。
5月9日,二分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风险评估办)主任赵泽臣告诉记者,自2010年以来,二分院共评估案件3000余件,确定风险等级案件86件,案件风险均得到有效控制。李华案件只是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一则缩影。
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出台
2009年12月18日,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提出,政法机关要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增进政法机关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
职能定位使得北京二分院的办理的案件具有案情重大、案件复杂、涉众案件多、社会反应敏感的特点,而各地一些由于执法办案过程中处置失当而导致的重大,更让二分院未雨绸缪。早在2009年初该院就出台了《涉检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规定》。
2010年9月,为了落实三项重点工作,及时发现执法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和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在调研和考察借鉴其他检察院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二分院出台《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范办案风险的预测、评估和防范、处置工作。
根据《办法》规定,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是对该院办理的可能引发、个人极端行为、缠访闹访等执法办案风险隐患的案件进行风险预测、评估,提出防范措施的预警工作机制。
《办法》将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涉众型案件,拟作出不予立案监督、不立案复议维持原处理决定的案件等十类案件,作为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重点。
同时,依据现实危害程度、性质和影响,《办法》将风险划分为四个等级,并确立了风险等级确定和处置标准,实行分级预警和动态管理,即根据风险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时调险级别,修正应对措施和处置方案。
赵泽臣告诉记者,《办法》在修订完善《涉检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规定》的基础上,将评估预警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执法办案过程,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了。
二分院副检察长王伟指出,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直接目的是要“案结事了、息诉罢访”,而根本目的是促进执法人员规范办案、提高办案素质和水平,真正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他坦言,有些风险就是因为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执法部门执法不规范导致的。
“1246”工作模式
为加强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把好风险的发现关、评估关、化解关,二分院探索实施了有自己特色的“1246”工作模式。
所谓“1246”工作模式是指,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完善两项制度规范,抓住四个工作环节,推行“六个一”的工作方式。
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即成立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办公室作为控申处的内设机构,并由检委会专职委员担任办公室主任,对检察长和检委会负责并定期报告工作。
“风险评估办负责对风险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析、研判和传输;及时与相关局、处、室沟通,对确定风险等级案件的评估情况和处置方案进行审查,提出改进完善的意见建议;同时对评估和处置工作进行督查。”二分院控申处副处长、风险评估办副主任王宇明介绍说,从他们了解的情况看,这是北京市检察机关范围内目前唯一的专门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
完善两项制度规范是指对该院2009年制定的《涉检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规定》进行系统修改完善,出台《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办法》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管理办公室工作规程》,按照应急管理原理和节约管理成本、探索管理创新的要求,明确了评估预警工作原则、十类案件评估范围、四级风险确定标准、相关工作流程和责任追究机制。王宇明说,有了《办法》和工作规程,就不仅仅只是有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而且有了使这个机构合理运行的机制。
抓住四个工作环节是指通过制定“评估情况确认反馈”、“处置情况动态反馈”、“办案部门风险评估联络员”、“控申接待风险信息班前分析会”等配套制度,加强制度间的衔接落实。
推行“六个一”工作方式是指实行一案一评估、一案一调查、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化解、一案一反馈、一案一总结。
通过“1246”工作模式,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发生了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评估对象由可能引发涉检风险的案件扩展到执法办案整个过程,评估范围最大化了;二是由新成立的风险评估办代替原来由院领导组成的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小组,实现了机构专门化、人员专责化、工作专业化,可操作性明显增强;三是明确了“谁承办、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实现了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与办案主体的统一;四是工作流程系统化,明确执法办案部门须对所办理案件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风险及风险等级并制定处置方案,风险评估办审查提出意见后,及时向相关处室发出预警,协调督导相关责任主体开展矛盾化解工作。
此外,《办法》还规定了对漏报风险案件的责任倒查制度。
办理案件与化解矛盾同步
随着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深入开展,二分院各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进一步强化,执法办案更加规范,风险评估预警已成为自觉行动,基本实现了办理案件与化解矛盾同步进行。
该院控申处在接待一起被害人家属不服对犯罪嫌疑人撤销逮捕决定的来访中,发现来访者情绪非常激动,有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立即启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确定了风险等级,风险评估办及时向侦监处发出风险预警,侦监处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化解了矛盾。
该院公诉二处建立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群体访应急反应机制,在办理一起被害人达400余人的合同诈骗案时,制定并认真执行风险处置预案,及时向被害人通报情况,避免被害人因偏听误信出现过激行为,同时做好安抚解释工作,引导被害人合理维权,并尽力为他们挽回损失,最终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10年,二分院反贪局受理了一起涉嫌贪污的举报。十多年前,被举报人在担任一国有公司经理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占用公司的土地和房屋,借改制之机非法侵占国有资产,致使数百名职工下岗。今年1月,40多名群众到二分院集体上访,要求尽快严惩被举报人,否则要组织400人的大规模集体访。
该院反贪局一面派工作人员约见上访代表,当面解释法律政策和办案程序,一面加大侦查力度,派副局长带领办案组常驻案发地办案和做群众思想工作,最终成功办理了该案,化解了大规模集体访风险。
尽管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已经成效初显,但二分院并不讳言这一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完善。
“目前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预警联动体系,而且无法实现风险信息在任意体系之间的直接流转,做到‘一次评估、成果共享、信息通用’,从而发挥联动预警效果。”二分院检察长卢希指出,在认识层面、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应对舆情风险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篇9
在高校,BBS是校园网上的公共广场,是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表达意见的网络空间,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通常会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在这个媒介场所内出现,引发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形成大量的讨论。随着意见的扩散和讨论的深入,讨论的主题往往会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在高校,因为大学生的一些独特特征,加之高校自身的一些因素,最易成为网络舆情的发源地。我们要辩证把对高校的网络舆情加强引导的同时,还要采取应急管控措施。
一、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
1 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极易诱发网络舆情
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无论是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中每个人的言行,因群体内直接联系,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为刺激,其行为心理相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都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景。在同一群体情景和同一需要作用下,群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情时,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情。
这时大学生群体成员的个体个性、个体意识往往趋向弱化乃至失落,产生显著的去个体化心理效应。这一情景作用对大学生个体行为认知能力不是促进,而是意识水准的降低。如果该事件刚好引起其他人的关注,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造成舆论的不良发展倾向甚至引发舆论危机。
2 高校网络道德规范还不成熟
网络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实在。大学生在网络中,被消解为“数字人”、“信息人”。而“道德人”的主体性因为脱离了现实原点,虚拟实在与人思想道德之间常常陷入对立,对数字的崇拜依附和对信息的沉溺,给人的自由构成新的威胁,人被异化成为了物,人不再是有血有肉的,而是虚拟的人。在缺乏“他律”约束,而慎独意识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的情形下,道德的主体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责任意识严重淡化,造成网络行为对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的偏离。在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道德失范行为也有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任何人都不能在现实社会中为所欲为。但在网络世界则大不相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羁绊,可以尝尝在现实社会中无法想象的道德越轨甚至犯罪的滋味,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因此刺激了他们网上言论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此情况下,极易形成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网络舆情。
3 高校网络言论方面的管理存在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言论或行为受到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及其实施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限制,人们一般不会也不敢为所欲为。但对网络言论,则缺少法律法规的直接限制。由于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平常表现出来的是经过社会过滤,符合社会文化、规范、习俗的一面。而那些不为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要求、欲望却被压抑到内心的深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能按照社会规范所要求的那样做。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冲动感,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人们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非理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趋近于零,故而就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些并不那么美好的本能的冲动,这些冲动一旦付诸实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高校而言,由于国家网络立法滞后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对大学生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妖言惑众的言论缺乏有效的监控,使得不少人缺少这方面的顾忌,他们往往怀着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从事件混乱发展的过程中取乐。“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会不经意之间,挣脱理性的缰绳,冲开文明的堤坝,形成群众性的迷狂”,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
1 有关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网络舆情
毋庸置疑,大学生目前仍然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不少人忧国忧民,如果遇到一些社会焦点和时政问题的重大事件,他们往往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如论坛发帖、跟帖或开设专门的网站讨论等形式,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在校园BBS上,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所产生的网络热门话题。这些话题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不公正现象、触动民族感情的事件等,这些问题一般具有较大的刺激性、冲突性,往往会很快触动大学生敏锐而活跃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
但是,在高校BBS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偏激的观点、强烈的情绪发泄以及相互“顶牛”式的争吵,如此不免形成消极的网络舆情。如复旦大学某教授案就在该校日月光华BBS上引起大学生的热议,声援该教授、批评媒体与学校的居然占了大多数,类似的如北大某教师学术造假事件也有很大的分歧,这些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排除某些人的反常心态,这些情绪化的表达是一种有助于缓解紧张感、压力感的自我心理“释放”。正是由于虚拟网络去除了现实利益关系所形成的“压力阀”,使得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张力能够迅速在网络空间得以释放。但是上述消极的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 有关校园社会和大学生利益的网络舆情
大学生们除了交流情感、关注社会热点之外,还相当留意自己周围的校园生活。学校的一些敏感问题,往往成为大学生们强烈关注的对象。同时大学生们也关心学校的发展,常常就学校发展中各方面的问题在BBS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建议。对学生生活或是学习条件有所不满的时候,他们也在BBS上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平时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件,更是成为BBS上的热门话题,有时形成一定强度的网络舆情。这类舆情有利于学校领导和老师吸取意见和建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起到了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作用,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和冲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管控
1 加强网络舆情深度分析,引导网上舆论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舆情研究,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准确把握本地区高校校园网整体舆情动态,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密切关注校园网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通过判断舆情信息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因为有没有强烈的舆情分析意识,是不是经过深入的研究思考,直接关系到舆情信息内涵的大小、价值的高低。因此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十分重要。
2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
高校信息技术设施齐全,学生及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技能较高,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加强对高校BBS的舆情监控。同时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切实抓好校园网站的登记、备案工作,落实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按照IP地址管理办法,建立l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高校校园网BBS是校内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平台,要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路由路径控制等系统,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
篇10
近年来,大学生突发事件频发,影响高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并产生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高校辅导员必须对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类型、原因以及深层次的影响有着清楚地认识,才能进行妥善处理。
一、大学生非自然危机事件类型及原因
大学生非自然危机事件按发生是否出于学生的主观责任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学生自身主观造成,例如违规违纪导致火灾伤害、离经叛道尝试犯罪、打架斗殴、失恋抑郁跳楼等事件;另一类是突发的非主观危机事件,例如重大交通事故、溺水、失窃等。两类不同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类危机是由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17至22岁之间,正处于未成年或刚刚成年心智尚未成熟阶段,身心发展各不相同,个性特点会因家庭背景、地区环境等因素有着极大的差异,产生矛盾冲突和突发安全事故的几率相对较大,所以高校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群体性以及敏感性等特点。同时,家庭、学校、社会都可能负有部分责任,这也与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息息相关。第二类危机虽然并不是学生主观造成,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也可以找到问题所在。
二、高校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易出现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由于学生管理经验较少、资历较浅等原因,往往在第一时间不知如何下手,这与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工作准备不充分有关,以下总结易出现的问题:
1.危机意识淡薄
危机管理理念中存在着空缺和认识上的偏差,危机意识淡薄,高校辅导员虽然都经历过高校危机管理方面的主题培训,但是由于次数较少,又缺乏实践,在处理危机的过程往往做不到科学有效,这就导致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危机事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未从实践出发做出应急预案。
2.危机舆情信息收集迟缓
当危机发生时,辅导员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与学生联系较少或对班级信息掌握不全面,导致不能在第一时间赶赴发生现场做出及时的处理措施,对事件发生后校园舆情信息不了解,不利于恢复被毁坏的学校形象、挽回丧失的学校名誉。
3.学生信息档案不完善
当危机事件发生在某个或某些学生身上时,不能准确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日常表现以及学生本身的一些性格特质,无法真正体会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延误对危机事件的妥善处理。
4.缺乏配合联动
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主要依靠直接上级领导行政命令进行处置,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处理流程,应变能力较差,往往依靠个人经验和个性进行处理,与高校的行政部门、后勤部门、组织宣传部门、法律部门没有做到良好的对接工作,缺乏配合联动。
5.事后总结机制不健全
辅导员在危机发生后忽视对事件的总结和分析,讳莫如深,认为不好的事应该越早的压下去,严禁学生讨论,造成学生猜测人心惶惶,没有做到发生错误后的积极引导,忧患意识缺乏。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非自然危机事件的工作机制构建
1.建立日常管理工作危机预警机制
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加强危机防控预警宣传,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具体做法是每周固定时间班会例会,要求规范学生管理制度签订《安全承诺书》,《安全承诺书》是校方、家长、学生共同遵循的责任协议,一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严肃警示;二是可以界定清楚校方和学生方的安全责任,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程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往往学生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偶尔的违规导致的灾难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必须打消这种错误思想,可以把发生在身边的或其他高校的危机事件加以总结让学生找错误、谈感悟以便加深印象。
其次,辅导员应该完善学生档案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把学生的日常表现、性格特质、家庭背景加以记录,建立动态的学生在校档案,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圈、交友圈、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具体做法是进行一对一谈话、一对多谈话、走访宿舍、关注好友圈、与学生家长保持固定沟通时间等方法,甚至在班内设置心理气象员,随时汇报班级状态,通过日常积累来慢慢了解每一个学生,及早发现安全隐患。
最后,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控危技巧培训,建立一种畅通迅速的师生对话机制,比如QQ群、微信群、班委负责人讨论组等,可以有效地将信息传递,以免延误危机事件的处理时间,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现场控制危机技巧,一旦发生危机,学生应该保护自己,迅速向辅导员或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寻求组织援助。
2.建立危机应急处置机制
辅导员在整个危机小组中处于前线的位置,直接面对出现危机事件的学生、家长和第三方,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辅导员通过日常建立起的信息传递机制第一时间得知信息,首先赶赴危机发生现场,控制事态发展蔓延,保护学生,根据经验判断,是否拨打110、120或119请求援助,并及时向学校危机小组进行准确全面的汇报,服从组织命令,做好与家长沟通的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3.建立事后恢复机制
危机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应该关心保护相关学生,妥善解决学生诉求,做好舆情控制工作,引导学校舆论正面传播,稳定学生群体情绪,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收集整理资料,反思总结经验,作为日常危机预警工作的准备材料加以利用。
- 上一篇:社区综合减灾协调联动机制
- 下一篇:财务税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