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根本要义

篇1

一、全面推进行政指导、实现工商转型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1、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客观要求。

首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本任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根本目的是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工商部门应该从传统的管制思维转变到监管服务思维,变行政指令为行政指导,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其次,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总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重要职能,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也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其目的在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维持市场机制公平有序地运行。在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工商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工商部门由强势型、管制型向监管服务型转变,提高工商部门服务水平、增大工商服务总量,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体现。

2、是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监管服务职能到位的必然要求。

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高效运作监管与服务模式,是实现职能到位的重要保证。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明确了服务和行政指导职能。新“三定”方案职能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工商服务职能,进一步拓宽了市场监管领域,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目前,由于工商自我保障体制影响与传统管制观念影响,轻监管、重收费,轻服务、重处罚的现象在一些部门与基层单位不同程度存在,工商监管与服务职能尚未完全到位。面对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调整,迫切需要各级工商部门站在更高层次、立足更高标准,来谋划、来推进、来提升监管与服务,通过准确把握好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四个统一”关系,树立正确工商行政管理理念;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专业化建设,推进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以全面实现工商职能到位。

3、是抢占制高点谋改革、实现工商事业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形势紧迫催生动力,挑战艰巨孕育机遇,面对新的起点,工商只有认清肩负的责任,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和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才能使我们的监管与服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使工商全面建设继续实现新的突破。

二、束缚工商转型的现实因素与阻力

1、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主要表现:服务意识淡薄。一些单位与个人受传统强势、管制思想影响,工作角色尚未实现由“管理员”到“服务员”的转变,“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依然存在;法治意识淡薄。部分单位与个人“人情大于天”的人治思想影响比较深,依法行政氛围不够浓厚。单位功利化现象比较普遍,重处罚、轻管理现象时有发生。

2、履职能力上的束缚。理解力不够强。学习掌握上级指示精神不够透彻,把握大局和中心工作不够准确,工作走弯路、工作效率差现象时有发生;执行力不够强。工作方法不够科学,工商业务“看家本领”不够高,履行岗位责任不够到位,工作质量不够高,甚至造成工作失误而被责任追究。

3、监管机制上的束缚。监管模式上,仍然停留在突击性、专项性整治上,缺乏标本兼治长效机制,运动型比较明显,监管执法疲于应付;监管方式上,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重行政处罚、轻教育梳导,重事后监管、轻事前事中监管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目前,查办案件线索绝大部分来自于群众投诉举报。

三、推进行政指导,全面实现工商转型,开创工商自我管理新功能的对策与措施

围绕“事前行政指导、事中责任监管、事后攻大戒小”,引导干部主动整合工商职能、联合外部资源,找到“块块整合”与“条条创新”的平衡点,全力推进工商监管执法工作。1、加强教育,使广大工商干部对行政指导工作充分认识到位,要认识到深化行政指导是行政方式转型的标志,它能促进我们的监管途径更加多元,监管形式更加人文,监管效果更加持久,监管主体更加文明。我们干部要更加自觉的在工作中去实践和应用行政指导,寓行政指导于工作之中,促进工作全面开展。

从促进工商工作内联外合的目标出发,努力塑造“监则有序,管则有效”的监管观,充分体现工商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一是改革创新与继承发扬关系。要立足新形势、新任务,善于总结前人工作经验、善于充分利用已有改革成果,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提升,力求做到在谋划思路中有新意,在推动工作中求亮点、在破解难题中抓深化;二是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关系。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保证。工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创新体制机制必须在法律赋予职能的框架内进行,凡涉及前置许可、市场准入、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必须严格遵守,不能随意突破和改变,防止改革中的随意性;三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推进工商转型升级,既统筹兼顾、整体筹划、分步推进,确保各项工作与改革协调发展。又要善于抓重点,解剖麻雀。紧紧抓住政府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制约队伍建设,影响工作落实等难点、热点和“瓶颈”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全力破解发展难题。通过突出重点、各个突破,推动各项工作与建设向前发展。

2、宏观指导,对行政指导工作科学设置到位。进一步科学设置行政指导工作,细化工作规程,把行政指导从过去仅是创新性工作转变成科学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自选动作转变成常态性必备动作,从探索实践转变为在日常工作中全覆盖。一是开展登记事务助导,优化市场主体准入环境。通过信息公开、到期提醒、申办提示、退出指引等方法,多措并举贯彻落实省市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了工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意见,从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拓宽企业出资融资渠道、服务发展新农村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环境等个方面出台了措施,并在主流媒体广为宣传,促进措施的坚决落实。各个分局及工商所综合服务厅积极推行“政策咨询热情办、手续齐全立即办、资料不齐指导办、急需项目加快办、特殊项目跟踪办、重大项目督促办”的窗口前移服务模式,通过运用申办导示法,为群众提供开业指导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咨询服务。

二是开展维权兴企引导,增强市场主体竞争能力。采取辅导、提议、激励等手段,综合运用商标、合同、消保等监管职能,帮助企业增强品牌意识、诚信意识、维权意识。结合企业年检、回访等工作,积极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向企业普遍发放了商标注册建议书、商标策略提示书。各工商所将“一所一标”工作与推行行政指导有机融合,积极运用商标品牌战略促进区内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村的发展壮大,

三是开展规范经营指导,促进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经营。运用教育、沟通、建议、规劝等手段,引导广大经营者遵照法律法规的规范开展经营活动。注重调动各行业协会的工作积极性,采取荣誉联评、行业联管的方法,指导扶助果树、种苗、蔬菜等多个行业协会积极开展工作,促进其服务、自律、协调等职能的发挥。

四是开展查处违法疏导,建立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按照预防与惩戒、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了预警机制,即:针对易发多发问题及潜在风险,在筹备开业阶段或选择时令时段、特定行业给予善意提醒、郑重告诫,实施苗头预警;及时发现市场违法苗头、现象,告诫、警示行政相对人立即纠正,实施巡查预警,实现监管关口前移。

五是开展消保维权指导,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以指导消费者的日常消费行为,唤起消费者的自我维权意识,提高自我维权能力为重点,通过加强消费者协会分会、12315维权举报联络站、消费者投诉举报站的设立,综合运用宣传、告知、提醒、警示、调解等行政指导措施,促进了健康消费、依法维权。及时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并且进行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增强经营户的诚信经营和群众的维权的责任意识。

篇2

升服务能力的途径,为建设新型服务型技术机构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三个结合 提升 服务能力 质检技术机构

提升服务能力是产品质量检验技术机构事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质检技术机构是质监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技术支撑,也是质监系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得力助手。福建省政府倪岳峰副省长在福建省质监系统调研时提出三个结合”,即要坚持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监督与服务、研究与应用,进一步做好质监工作。不但给福建质监系统指明了工作努力方向,还为质检技术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质检技术机构服务于政府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提升服务能力是凸显服务价值的动力支柱

近年来,质检技术机构注重提升服务能力,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价值,赢得了政府和经济社会的赞誉。

1.为产品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近些年来,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围绕着如何实施有效监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质检技术机构参与了大量的产品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验任务,为有效实施监管提供质量分析报告,为重大质量安全事件提供及时有效的监督检验数据等。如在2004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1年“塑化剂”事件中,质检技术机构快速反应和预有准备的技术储备为政府部门紧急应对事件提供技术支撑,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前瞻的检验技术储备为国内及省内应对突发事件和专项整治行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为推进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质检技术机构服务于经济发展,得力于长期的质检技术发展和实践能力。一是开展宣传培训活动,为规范企业产品开发和生产、引导产业良性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二是开展检验服务,为企业提供检验服务,帮助企业分析和改进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广泛服务于企业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的提升;三是开展认证工作,服务于节能减排,不但为企业提供积极的出口认证支持,还为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升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四是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为推动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五是拓展服务领域,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质检技术机构通过广泛的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技术支持。

3.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技术保障

面向社会开展有效的技术服务,是质检技术机构的一项重要义务。一是开展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关注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服务队等方式,利用“3.15”、各节假日时机,开放实验室、走上街头,宣传质量安全知识和技术,提高全民质量意识。二是为社会提供质量技术服务。利用质量检验技术力量,广泛开展质量技术鉴定和服务活动,帮助群众开展质量维权活动。三是注重和谐质检建设。深入开展质检文化活动,通过文明单位创建、争优创先、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弘扬优秀质检文化,形成积极向上、风正气顺的良好质检风尚,为和谐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升服务能力是贯彻落实“三个结合”的基本要求

提升服务能力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检验技术机构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检验技术与不断发展着的产业科技水平的竞赛,面临着服务手段和服务有效性的挑战。

1.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结合,应突出服务能力提升。

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结合的监管服务手段的提出,反映了当前科学技术和产业技术发展对监管服务要求的紧迫性、复杂性和高技术性。质检技术机构是质监职能部门产品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量,技术措施与非技术措施结合,应以技术措施为基础,紧紧依靠检验技术服务于政府产品质量监管的技术措施和非技术措施,为技术措施提供直接的检验技术支持和服务,为非技术措施提供可靠的技术要素参考依据。这就要求质检技术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不但要提升质检技术服务的能力,还是提高技术能力之外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为监管职能部门提供积极有效的技术和智力支持。质检技术机构应牢固树立服务的思想,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方法,在积极提供常规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利用不断提升的检测技术、质量认证技术和国际国内质量管理经验等服务能力,为质监职能部门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更为主动的、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及非技术解决方案。

2.监督与服务结合,应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支撑。

质监部门监督与服务的手段需要质检技术机构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监督与服务是当前政府部门实施产品质量综合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监督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增强产业、企业自律意识,防范不良市场行为的发生,规范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服务是通过行政、政策、技术等手段,为产业健康发展、企业产品质量提高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监督是一种技术监管和执法,依赖于检验技术强劲的发展。依赖于检验技术机构强大的技术支持力量;服务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理念和不断改进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方式转变、产业技术升级转型,企业对技术服务要求的渴望与日俱增,对质检技术机构服务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迫切的期望。监督和服务的目的都在于产品质量提高和产业健康发展,监督与服务的结合,为质检技术机构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层次的技术要求,在此情况下,唯有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满足快速发展的技术革命需求,才能实现技术支撑作用的发挥。

篇3

一、围绕中心、把握大局,充分认识到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关键点和内动力

执法问题事关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事关公安队伍的职业形象,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提升执法服务水平,对于公安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工作职责,推进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是公安机关服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一阶段是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等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谋求发展。从我市来看,__已迈入厚积薄发、加快追赶跨越的新阶段,正处于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的紧要发展关口。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世情、国情、社情的发展变化,对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建设提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必须把服务发展、保障发展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着力提高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驾驭社会治安、服务经济发展的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用我们高水平、高质量的执法工作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在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把能否创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保障和推动发展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安执法服务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执法服务水平,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第二,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是公安机关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的基本前提。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务、政务、警务,惟民生为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近些年来,公安形象和警民关系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如何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仍然不时地困惑我们,为什么我们下的功夫更多了,做的工作更实了,取得的成绩更大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高,公安机关自我评价和人民群众评价还有不小的反差?辩证地看,人民群众的不满意少了并不意味着满意就多了,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期待、新要求,但我们的执法服务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意识比较狭隘。有的同志对立案、打击数看得重,对群众安全的切身感受重视不够;对立足职能减少不和谐因素看得重,对立足职能增加和谐因素重视不够;对加大打击力度看得重,对严格执法、依法办案重视不够;对警务工作的独立性看得重,对保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警民互动重视不够;对强化公安行政管理看得重,对提供优质服务、方便群众重视不够。诸如此类的问题,反映了在全方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着执法服务能力的缺失。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从严规范执法行为、从严管理队伍,以铁的手腕治理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顽症,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新期待、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对公共服务的新期待。把公安执法工作的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惠及人民群众上,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效果,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第三,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是公安机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公安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照这一基本要求加强执法服务的科学发展,注重执法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当前,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安机关面临的执法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全面开放、高度透明的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对一些案件、事件应对不妥、处置不当,执法过程中看似很小的一点事情,就有可能被互联网或媒体炒作、发酵、放大,迅速演变成一起很大的突发事件,甚至会演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和冲击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一些社会群体生活困难,不满情绪较多,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突发性进一步增强,“燃点”降低、触点增多,遇有一点“火星”就可能集中爆发出来。如果公安机关执法方式不当、执法不公正、不文明,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就有可能成为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的“爆发点”,公安机关就可能变成各种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对象。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执法环境的复杂性、社会心理的脆弱性,客观上要求我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社会矛盾和问题,严格依法办事,又不能理想化地要求矛盾减少、案件下降;既要着力解决影响执法的现实问题,又要看到影响执法的深层次原因,研究采取长效性的治本措施,努力实现可持续的和谐稳定。不能简单地以办了多少案、抓了多少人为政绩,更要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政绩;不能简单地以搞了多少项改革、开展了多少次专项行动为政绩,更要以为群众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为政绩;不能简单地以一时高压条件下的安全稳定为政绩,更要以实现社会长治久安为政绩;要把实现群众切身利益作为追求执法质量的根本目的,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执法水平的根本标准,切实增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执法服务能力。

第四、提升执法服务能力,是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实现公安事业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坚持科学的思维方式,用发展、联系、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工作,做到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安执法工作中,就是要全面、辩证地分析各类矛盾的性质、成因及外部影响,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惩治与预防、管理与服务、公正与效率、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重大关系,力争取得 最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要在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时,也要防止只重过程不求效果、走了程序错了实体的倾向;在解决办案质量不高等影响执法公正的问题时,也要防止不讲效率、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在克服服务意识淡薄、管理简单粗暴等乱作为倾向时,也要防止不敢管理甚至放弃管理等不作为的倾向。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克服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倾向,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有效服务我市追赶跨越、促进和谐稳定的大局。

二、深刻认识到我市公安执法工作存在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切实增强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执法服务工作,始终把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作为加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开展规范执法行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活动,民警的执法思想得到进一步端正;通过开展县级公安机关综合考评和执法质量考评,健全完善一批规章制度,公安执法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通过开展“大接访”、“规范执法行为、解决突出问题”等专项整顿,以及向社会推出了一批便民利民措施,民警的执法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我市执法问题大幅度减少,全市案件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全市执法考评优秀县级公安机关已增加到12个,八县(市)执法质量得到较好改进,去年,我市“三考”活动在省厅考核验收中取得了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涌现出了全国执法示范单位怀宁县公安局,全省执法示范单位宜秀公安分局等一批先进执法单位。市局法制科申报为全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先进集体。市局出入境管理科获得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文明窗口”荣誉称号,交警支队车管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二等车管所等等,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据省统计局20__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分别为96%和9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几年来,在市直机关目标考核中,位次不断前移,居于前列。

在正视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公安执法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须时刻警醒。

一是一些单位整体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少数民警在执法活动中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虽然经过不断的教育整顿,但仍有少数民警执法为民思想树得不牢、法律素质偏低,出现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问题。在执法活动中,有的民警工作责任意识缺失,履行职责意识不强;有的民警基本法律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凭主观和经验办案,致使对案件定性不准,适用法律不当,宽严失度;有的急功近利,喜欢办大案、办有经济利益的案件,对多发性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般性案件,特别是治安案件久拖不决,甚至不作为。这些现象都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影响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二是执法服务工作中的便民利民措施不够,群众办事难问题还没有较好地得到解决。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全市公安机关在治安、交通、户籍、出入境、消防等行政管理方面,逐步下放管理权限,简化办事程序,推行“一站式”办公,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在一些基层公安机关,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还没有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的转变。特别是在办理牌证照问题上,一些窗口单位的繁杂手续简化不到位,衙门作风还没有很好地克服,对待办事群众“生、冷、硬、横、推”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甚至有的利用职权“吃、拿、卡、要”,导致一些群众对公安机关产生不满情绪。

三是队伍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损害了公安队伍的形象。公安队伍中少数人经不住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宗旨意识淡化,偏离了公平正义、执法为民的正确轨道,办关系案、人情案;利用职务之便,索要或收受钱物,直接或变相经商,在社会上摆事平事;组织纪律松弛,我行我素,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

四是一些公安机关和民警在勤务活动中耍特权,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一些公安民警常常以执法者、管理者自居,特权思想严重,缺少亲和力;一些公安民警对群众疾苦漠然置之,对群众的报案求助不及时认真受理,有些民警在执勤过程中,纠正违章态度蛮横,不容分辩,群众有反感、有怨气,反应强烈。在车辆方面,一些执行任务的警车,习惯于随意鸣警报器和警用喇叭,大声喊话要求其他车辆和行人避让,扰民现象严重。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在警用车辆管理使用上比较混乱,乱停乱放、超速行驶等,造成了不良影响。

五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滞后,群众对公安工作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一些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新闻机制、警务公开机制、舆情引导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对社会宣传工作力度不大,公安工作中应当完全公开的内容仍处于半封闭状态,群众尚未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价权。特别是有些领导同志政治敏感性不强,不懂得在社会上广泛谋求合作者,不关注和回应广大群众的诉求。重视走上层路线,忽视走群众路线;重视同企业老总和个体老板打交道,忽视同媒体记者打交道;重视宣扬先进典型和政绩,忽视对公安工作的全面宣传,由此失去了一些基本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理解、关心和支持。

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执法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落实。就是因为执法为民的思想还没有得到根植,模糊了“相 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分水岭”。

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的执法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正如书记指出:“执法不规范,已经成为影响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主要症结”。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的举措,认真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执法服务水平。

三、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使全市公安执法水平有新的突破、执法能力有质的提升,为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提供持续不竭的源泉活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始终把握中央确定的“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公安执法工作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公安执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一是要切实创新执法理念,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要求贯穿于公安执法活动的全过程。孟建柱部长指出: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着力提高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能力。公安执法活动的成效如何,最终要看能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无论是刑事执法还是行政执法,都要以这一标准来检验、来衡量。所谓理性,就要求广大民警着眼于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客观、冷静、正确地应对执法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所谓平和,就是要求广大民警准确把握自己的心态,注意调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被现场的各种“噪音”所左右,心平气和,不卑不亢,有理有节。所谓文明,就是要求广大民警始终做到警容严整、言行文明、举止得当,讲礼貌、有修养,充分体现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良好的执法形象和职业素养。所谓规范,就是要求广大民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依法处置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证据确凿充分、适用法律准确、符合法定程序。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适用于公安机关整个执法活动。特别是社会管理中,尤其要突出强调这一点。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一定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转变传统思维,创新执法理念,切实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理念根植到每一个民警的头脑,落实到每一个民警的实际行动,贯穿到执法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推动我市公安执法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档次、上水平。

二要切实改进执法方式,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公安机关执法活动仅仅强调于法有据、程序合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努力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如果执法态度生硬,执法方法简单,执法方式粗暴,不仅难以实现执法的根本目的,不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还会加重当事人的对立情绪,甚至还可能诱发和激化矛盾。广大民警在执法活动尤其是行政执法中,一定要善于用和谐思维来化解矛盾,用和谐态度来对待群众,真正融法、理、情于一体,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把执法工作与思想工作融为一体,使人民群众通过案件的办理、事情的处理,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温暖,切实解决“法了事不了、案平情不平”的问题。要准确把握当前的社会心理和群众情绪,多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有效舒缓当事人的抵触情绪,在遇到挑衅和面临复杂情况时,不冲动、不感情用事,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激的事,避免因态度粗暴、语言生硬而激化矛盾、扩大事态。特别是对失业下岗人员、外地务工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要教育民警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多一点关心、爱护,多一点理解、包容,设身处地考虑一次处罚对他们的一生、对他们的家庭可能造成的影响,带着感情去工作、去执法,真正做到宽严相济、留有余地,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执法问题而导致极端案件、事件的发生。

三是要切实健全执法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执法的随意性。要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变成民警的日常执法行为,就必须健全完善覆盖整个公安执法活动的执法制度。针对当前执法活动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进一步细化各类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将执法要求通过具体的程序规定,落实到民警的每一个执法行为和执法动作上来。目前,市局正在拟定《__市公安机关文明执法工作规范》,就是要从制度上来进一步减少和杜绝执法的随意性。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措施,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安机关落实执法为民思想、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带来的实惠。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确保民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从制度上对民警的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提升执法服务水平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公安机关内部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既要有科学完善的体制与工作机制,也要有良好的执法环境。应当充分考虑当前影响执法公信力的各种因素,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解决认识问题,用服务的理念去执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严格按照书记提出的“要来一次执法思想上的革命”,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陈规,改革创新。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审视我们的执法工作,必须把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用服务的视角去寻求公安机关在工作中的定位,牢牢树立“严格、公正、高效的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在受理群众报警热情服务、抓捕犯罪嫌疑人员迅速有力、办案案件公平公正、处理纠纷不偏不倚、办理证照不拖不卡、诉讼处理认真负责等等。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执法理念、执法环节、执法程序上,进一步增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意识,坚持开展公安工作要为人民群众着想,做好公安工作要靠人民群众支持,衡量公安工作要由人民群众评判。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公安执法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要解决感情问题,用强烈的爱民之心去执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历史地看,“民为邦本,本固邦定”,人心向背对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盛衰起着决定作用。在当前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严重脱离群众。同样,建立牢固的、血肉相连的警民关系,是我们公安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公安机关在执法工作怎么体现人民至上,前提就是要解决对待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感情问题,决定着执法者的立场,感情影响执法,感情也支配执法,只要我们有一份爱民情,对人民群众有一份亲民情,把广大人民的利益奉为至高无上的利益,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始终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始终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标准。我们的态度就会转变、办法就会出新、执法的质量和水平就会提高,就能真正实现人民至上、执法为民。

(三)要解决能力问题,凭过硬的本领去执法。要真正做到执法为民,还要从整体上尽快提高我们队伍的执法素质。现在,我们一些案件、纠纷确定是由于民警能力差、办不好而伤害了群众的感情。不少民警自身功夫不硬、法律素养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老民警凭传统经验办案,新民警不主动钻研,跟着人家后面跑,年复一年,造成恶性循环。我们应该认识到,要服务好,首先要有服务的本领。口口声声说服务,结果根本承担不起服务的责任,打也打不过,说也说不过,抓也抓不着,破也破不了,凭什么让人民群众依靠我们呢?从这几年情况看,20__年,市局组织的“四考”基本法律考试抽考中,不及格率占14%,参考单位平均成绩差异达到28分,甚至一些单位领导干部考试不及格。20__年,全市民警基本法制知识考试抽考中,不及格率接近10%,这些,都暴露了我们队伍的执法理论仍然欠缺、整体素质仍然不高,我们每一个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思考,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强将,认真研究法律、掌握法律。要通过深入加强学习、强化教育培训、严格考核奖惩等有效措施,带一批精兵,这样才能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四)要解决规范问题,用严格的标准去执法。必须清醒地看到,执法行为不规范造成的问题,是近年来十分突出的问题。程序违法 问题很多都是由于执法行为不规范而造成的,群众对我们执法工作的不满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这方面,严重地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常抓不懈,时刻都不能放松。首先,领导要真正重视。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对规范执法真正重视起来,从自身做起,多加强学习,多钻研法律业务。要亲历亲为,经常深入到基层科所队,明查也罢,暗访也好,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予以纠正和教育,对每个细小的环节都不能放过。其次,工作要立出规矩。明确各部门、各警种和每个民警的执法权限,明确执法操作规程,明确执法责任,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断进行研究、补充和修订,使我们的执法工作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再次,执法要打造品牌。规范执法行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是慢功夫,平摆直推、一般性地抓是不会取得好效果的,必须针对执法工作的实际问题,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和形式多样化上做文章。经常性地开展执法办案规范化的评选活动,集中展示一批精品案件,号召广大民警学习仿效,尤其是要注意发现、培养和树立规范执法的典型,打造出本地区、本单位、本警种执法办案工作的品牌。要让群众都知道,在我们这里有这样的县(分)局,有这样的科所队,案子办得公正、办得规范,让人放心、让人满意,要通过这种品牌效应来带动和促进整个队伍执法工作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4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殊性;新走向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6802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殊性

(1)公共部门的价值取向和管理目标。公共部门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允许公共部门追求自身利益,应服务于社会公众,面向社会,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2)公职人员的政治性和道德品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考虑政治价值。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掌握社会公共权力,涉及公共权力等政治资源的分配和调整。如果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不过硬,就容易,公为私用。

(3)管理的复杂性。由于政府这个主体的特殊性,使得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其他部门难以比拟的复杂性。政府部门是一个横向部门分化,纵向层级节制的庞大组织结构体系。而这样的一个体系又是按照完整统一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意味着组织必须目标统一、领导指挥统一和机构设置统一。因此,在具体的中央和地方的人事管理权限的划分上,就形成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这必将带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4)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困难。公共产品难以量化,导致公共部门比较忽视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环节和绩效评估环节。直到今天,我国尚没有对政府公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分析,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的职位说明书。

(5)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管理。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的。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以行政执法为第一要义,对法律责任的关注始终居于第一位。

2人力资源的发展走向

(1)人事管理制度规范的建立。激励公务人员奋发有为,能者上,庸者下,失职和渎职者受到责任追究,建立监督机制。评价人才,不能仅仅根据学历、学位,以及档案里的“死”情况,必须根据发展的观点和实践检验的思想,依其能否胜任其岗位、是否有创新能力、是否有发展前途,来选拔人才。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吸纳人才,不能只依赖从外部引进,还要注意从内部发现和培养。总之,对人才的理解要走出片面性的误区,对人才的使用要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的做法,学习现代企业“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气魄和经验。尽管政府与私营机构的最终目的仍然差异很大,但两者在管理方式上的逐步接近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公共部门的职位对人群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人事部门执掌着这些职位,也就拥有了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权。在这些变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改变公务员的终身雇用制度和长俸制度,开始逐步实行有弹性的入职和离职制度,建立以工作表现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同时,增强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人性化的管理。调动公职人员的积极性,提出主动管理。尊重公职人员的个人需求,改善工作条件。作为公共组织,对其服务对象即广大公众也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强调一个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倡奉献、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整个公共组织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不单是领导者和人力资源部门要成为伯乐,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关心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争当伯乐。也就是说,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成长,要成为行政文化的核心。

科学地实现留住人才的目标,还有一个民主管理、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的问题,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扁平化。所谓柔性化,就是在新时代,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提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知识差距日益缩小,整个劳动市场上双向选择,劳资双方(组织与受聘者)的关系,从“上下关系”、“职务关系”日渐演变为“同事关系”、“盟约关系”。

(3)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中强化市场机制作用。这里所提出的市场化机制作用,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强化市场对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配置作用。①应将“成本――收益”原则引入公务员管理体系中,公务员的人才规模要注重成本。要压缩政府规模、精减公务员队伍,达到精干、优化、高效。②应将供给与需求这对关系引入到公共人力资源获取中来。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招募,要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出发,考虑市场人力资源的供给与自身需求之间的关系。③在公务员的开发和培训中也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效益问题,注重通过系统科学的培训,真正实现公务员观念转变、知识更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目的。

(4)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伦理。传统的人事培训较多地强调职业技能和知识道德方面的教育,而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则强调组织文化的构建,部门伦理道德的教育以及工作人员工作技能和工作知识的更新。如果公职人员缺乏职业伦理,将会严重影响到公共部门的形象和合法性。

(5)利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效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利用互联网人们更容易加强沟通和联系,实现公众参与管理。为公众自由表达意志提供了空间。公共部门可以实行网上招牌,也可以实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

(6)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管理活动中的根本地位。重视人的作用,挖掘职工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注重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增值并进,注重个人发展,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不是成本而是需要进行开发,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潜能的资源和能高效增值的资本。其次,服务型政府是现代政府的应有之义,管理者在管理理念上要实现由“管”字当头向“服务为本”的转变,在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为导向,变“被动服务”、“要我服务”为“主动服务”、“我要服务”。

(7)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具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公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具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及其公务员的地位与作用,摒弃已被时代淘汰的旧的思维方式,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社会经济行为,围绕创造一个有效的市场环境这一理念,行使好调控、培育、维护、监督和服务的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8)探求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支撑体系。一定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特定的价值观和信仰的支撑下制定出来并实施的,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正是不同的价值观在幕后相互作用的不同结果。因此,在现阶段,对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都有着较重要的意义。

(9)高层次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高层次人才作用的发挥对一个组织的快速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现在高层次人才仍十分短缺、而且流失严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将才帅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3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发强烈。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公共管理有效运行至关重要。对公共部门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达成“人”与“事”、“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最终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要回应时代挑战,不断改善和优化,更好的履行使命,服务公众。

参考文献

[1]黄健荣.公共管理新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孙柏瑛,祁光华.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5

科学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科学发展观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根本上都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总揽工作全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应该长期坚持。地税部门能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关系到地税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而且关系到地税职能的发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在实践。具体到地税部门,就是要按照“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总体要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地税工作的总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实现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统一起来,使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的进程更加科学。

(一)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地税工作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地税工作实践中必须始终把坚持税收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作为地税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税收与经济发展相和谐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实现税收收入与经济规模的协调增长,提高组织收入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税收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二是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地税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发展大局,在税收管理权限范围内,落实好各项税收政策,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构建良好的征纳关系,维护公平的税收秩序,营造有利于又快又好发展的税收环境。这几年,淮南地税工作基本上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地税收入连续4年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同时,队伍建设、政风建设、效能建设、文明创建、文化建设同步推进。今年1-10月份,我局各项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共组织各类收入27.14亿元,同比增收5.98亿元,增长28.24%。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风暴,导致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能源需求下降,淮南的煤炭价格已经出现下滑现象,10月份,煤炭工业出厂价格环比微降0.24%,环比价格年内首次出现下降,尤其是焦炭价格, 9、10两个月合计下降496.6元/吨,跌幅达20.2%;化工行业已提前进入“寒冬”,化工产品的价格和销量全都大幅降低;电力行业由于用电量增长趋缓,行业竞争激烈,形势也不容乐观。其他如建筑房地产、商业、服务业等,因内需启动困难,也难以实现大的增长。因此,淮南市明年地税收入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面对不利形势,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收入观,树立和谐的税收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努力保持地方税收入增幅同步或略快于地方gdp增幅。一是要树立税收经济观。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收工作要始终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通过发挥税收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依法治税与完成收入任务的关系,改进税收计划的传统模式。继续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坚决制止有税不收的行为发生,特别是坚决杜绝寅吃卯粮收过头税的现象。加强税收经济分析,做好税收预测工作。强化对淮南市经济形势分析,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形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做好税收预测工作,掌握税源,科学判断税收增长趋势,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加强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漏洞大力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纳税评估工作,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加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联动,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为实现全年收入增长目标奠定基础。二是要树立税收法治观。要不断加强税收法治建设,依靠税收法律制度规范征纳行为,坚持依法征税,倡导诚信纳税,提高公民的税法遵从度。三是要树立税收诚信观。要在全社会打造诚信税收的思想理念,税务干部要忠于职守、文明执法,纳税人要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社会各界要关心、理解、支持税收工作,使税收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力支撑。

(二)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地税事业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地税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要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纳税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纳税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要关心干部职工的成长,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激情和创新活力,实现地税事业与人员素质全面发展。一是坚持以纳税人为本,不断优化纳税服务。明确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作为纳税服务的愿景,将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方便纳税人、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作为现代税收服务的重要内容,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建立征纳主体 之间新型的平等关系。清理、简并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各种报表资料,简化办税程序,建立办税功能齐全、业务流程便捷、内部运转顺畅、服务优质高效的税收“一窗式”服务管理机制,打造“政府放心、纳税人满意”的服务品牌。二是坚持以干部职工为本,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开展地税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提高思想境界,焕发工作激情活力,促进地税事业健康发展。以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推进专业能力建设,积极构建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全力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专业化队伍。把以德治税和依法治税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税收行政执法能力。三是突出文化的引领作用,建设先进的税务文化。这是地税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和谐发展环境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在税收工作实践中探索和培育严格依法治税的法律文化,诚信征管和优化服务有机结合的执法文化,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发展文化,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道德文化。通过建设先进税务文化,促进税收事业和谐发展。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培育地税文化,引导干部职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自我价值和税收事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同时,关注干部职工身心健康,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引导干部职工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态,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建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创造相互关爱的温馨环境。继续统筹抓好争创“文明单位”、“文明行业”、“青年文明号”和“人民满意的基层分局”等不同层次的创建活动,拓宽文明创建内容,提升文明创建水平,扩大文明创建成果。四是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不断加强基层建设。以现代化分局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基层分局的税收管理能力、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科学发展能力。坚持人财物向基层倾斜的做法,加快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单位的办公、服务和生活条件。坚持机关为基层服务,建立健全机关内部科学管理的模式和流程,使各项减轻基层负担、方便基层办事的举措制度化、长效化。

(三)把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地税工作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地税部门一方面要增强全局意识,充分发挥税收三项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打算,合理调配系统内资源,实现地税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保持税费收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提高组织收入工作水平,使地税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避免收入的大起大落。按照收“工作税、辛苦税、服务税”的要求,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实现不同税种协调增长,纳税人横向、纵向税负公平一致。坚持税费并重,继续深化社保费一票多费征缴机制改革,保持税费增长同步。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税务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不严格执行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观念,把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涵养税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加强税收优惠政策跟踪问效。切实发挥税收在扩大就业、保障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弱势群体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认真落实国家促进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大局观念,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主动跟进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用足用活税收政策,推动淮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健全税收分析工作制度,拓宽税收分析工作领域,注重税收分析的成果转化,深入分析税收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献计献策。三是实现地税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能力,科学分配系统内各种资源,使不同县区、不同部门之间做到协调发展,有机配合,密切协作。以作风、效能、廉政三项建设为载体,加大自身建设力度,着力解决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问题、作风问题、效能问题、廉政问题,树立并不断完善地税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地税事业的和谐发展、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