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制度方面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制度方面的问题与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运作成本; 核算
事业单位的成本运作方式,和企业有本质不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由于主要的开支都是国家在承担,所以企业只需要进行到账资金的管理就行;半拨款的事业单位,因为一部分的资金是需要企业自己筹集的,所以还需要用自己创造条件去获得一部分资金的补充;对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因为单位需要在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创收来维持单位的正常运转,所以对运作的资本金进行核算必不可少。
1 事业单位的基本含义及成本核算的特点
1.1 事业单位的特点
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延生,和企业不同的是,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是一种国家实现公共服务的单位。这些单位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共福利,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卫生、科学、安全、教育……等方面的需要。
1.2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1)事业单位内部的成本核算,和商业模式的成本核算有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内的核算,仅仅作为规范内部管理和统计的时候使用,不对外报告,也不计算金额。
(2)事业单位实行的各种内部成本核算,主要是管理能力的系统指标,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能力和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使得单位资金发挥更大的利益和效益。
(3)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是不完全的成本核算,特别是对于国家全额拨款的单位来说,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等方面是由国家在支付的,所以它是不完全的成本核算,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成本核算。
2 建立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
过去的事业单位是一刀切的,没有核算的概念,不计成本,一切按照国家的计划进行。只讲投入不讲产出,不涉及到价值规律的运作方式,不讲究效益也不讲究收支平衡。但是这种过去单一的依靠财政拨款的计划经济,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财务管理上也往往沿袭着过去那些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相对于企业来说十分落后,同时也需要引进新的管理方式进行规范管理。
为了能够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规范管理,促进事业单位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规范管理,建立有针对性的财务制度,使得财务制度既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能够符合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需要建立新的财务制度,变更过去的陈旧的管理方式为新型的管理方式。
3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原理,还是应该按照事业单位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这又包含了下面的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必须按照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来进行
事业单位是国家的所属国家机关的措施,是《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总和,这些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界定。因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属性不一样的,有标准的事业编制,半事业编制,或者内部的企业编制,每种编制所含的职责是不一样的(最近正在推行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同工同酬制度对此又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事业单位的核算,可以按照人来核算,也可以按照岗位来核算,也可以按照岗位责任来核算,具体的按照相关的办法来执行。
3.2 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建立严格而又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制度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企业化的财务管理是不一样的,这并不是说财务管理变得简单,相反因为事业单位内部的差异而显得格外地复杂。企业的管理是纯商业化的,但是事业单位的本身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事业单位中又会有很多非拨款的支出,这些资金的来源需要企业自己筹集,所以其财务制度一定要结合单位自身的特点进行设置。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是面向几个层面的,如果本身的制度不合理,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整个单位的管理混乱,最后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
3.3 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建立事业单位的审计和监督渠道,促进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事业单位的类型总的说来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要进行核算一定要准确的确定需要核算的对象。在建立制度的时候就应该充分根据单位的业务特点将财务计划定到部门或者项目上,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批准,以满足单位的正常活动和运转为准,力行节约,不允许铺张浪费。为了保证财务制度的合理分配和优化分配,要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监管力度,做到有审计有监督,主要从细,次要从简,细而有用,简而有理,保证事业单位能够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运转,又能够恰到好处,不铺张浪费。
4 讨论与建议
1) 建议事业单位能够学习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建立适合本单位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如果单位本身的制度需要改进,建议外包出去请专门的财务公司来进行财务制度的建立和更新,使财务制度系统符合企业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2)建议事业单位的能够定期派相关的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在培训中引进新型的财务管理制度,深入企业,依靠员工的业务拓展来进行适应,使得企业最后能够完全的适应这些变化。
3) 建议事业单位能够对自己的业务范围进行规划,同时对涉及的业务进行深加工,促进事业单位的经营部分纳入产业链中,事业单位定期派相关员工深入企业进行友好交流,学习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同时建立“智库”、“脑库”、“专家团队”对单位的问题定期把脉。
4)建议对事业单位的从事商业活动的部分进行评估,对亏损的部分进行评估,同时对其商业活动的范围进行深入管理。事业单位应该定期和对口的企业进行技术、财务和管理上的交流,同时还要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进行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徐汝华;非营利组织视阈中的事业单位改革——基于利益、功能、方向与模式的探析[J];新西部;2007年02期
[2]汪亚君;浅析当前事业单位经济体制改革[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钱可仙; 浅论事业单位新型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10期
篇2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篇3
摘 要 笔者结合自身在寿光市圣城街道财政经管统计站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财务制度管理知识,进行村级财务制度运行的调查研究,找出当前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提出有效的优化建议,旨在推动村级财务的高效管理。
关键词 村级财务 改善状况 管理问题 高效管理
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推动村级财务制度的落实,全国各地区农村通过财务制度的运行进行财务管理,改善农村财务管理的不良状况。然而,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与管理落实程度不同,使得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采取政策进行改善。
一、村级财务制度运行现状分析
村级财务制度是各地区的政府为进行农村财务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有效管理机制。这几年来村级的财务制度在我国各个地区得以落实,然而因为不同的地区财务管理状况不一,使得财务管理问题不断出现,问题尤其表现在资金方面的管理上。
(一)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国家有关管理部门重视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因此多条政策来监督、控制并调整农村的财务管理。不少没有管理经验以及不具备财务管理知识的村长作为财务主要管理者的角色进行农村财务管理。财务的管理需要用到会计的知识,不少村长并不具备会计知识,这样进行村级的财务管理就容易导致账目的不规范。加上村长掌握着财务管理的主要权利,出现村级相关资金变动无凭据现象,资金使用无法有效管理。
(二)资产的实际管理不符合制度标准
农村的资产使用应该建立在广大村民的利益基础上,进行民主管理与使用,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农村资产使用并不符合相关制度标准。首先,在农村的财务资产承包中,出现承包不按照标准进行的不良状况[1]。不少的公共建筑、农田等农村资产并未让村民得以使用,而是被部分特殊权利的承包者低价承包使用。其次,村级公款使用管理中的问题。部分村级的干部凭借自身的干部权利,私自使用农村公款资产,导致农村应收账款混乱,许多借款收不回来,影响村级资产管理工作。最后,资产存款方法不符合标准。不少农村出现公共存款有许多开户、公共资产存入私人账户等问题,比如许多老式农村进行整改或者土地征用期间,资产存款不规范的问题出现较为普遍[2]。
(三)村级干部不重视财务制度的落实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大多的村级干部将生产发展视为首要的工作目的,对于其他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不够重视,误以为财务管理制度的存在与严格落实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使得财务制度成为一项摆设,而无法有效落实。甚至忽略村民所反映的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不去开展财务管理问题的改善,种种不重视财务制度落实的现象都会加剧村级财务管理的混乱状况,致使不民主的村级财务管理状况愈演愈烈。不仅如此,在我国的各大农村地区,甚至还出现不少的村级干部不了解国家所颁布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管理标准,国家的有关村级财务制度整改也就无法真正服务与农村财务管理[3]。
二、优化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方案
财务制度的落实有效程度关系这农村资产的使用有效水平。因此,各大农村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引起重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针对我国当前的农村财务管理不良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建议。
(一)按照制度标准进行村级的财务管理
首先,村级的资产存款要按照标准进行一体开户管理,对村级的现金资产加强管理。在村级干部中设立相应职责和权利的职位,并让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各个农村的一切收入与来款要及时存入相应的户头中,预留出部分现金资产作为备用资产。其次,把财务的管理和使用权利进行规范分解,改变一个人掌握所有财务管理权利的状况,避免财务使用不明的现象出现,让几个人共同分担财务管理的权利和责任,比如财务使用发票以及收据要经手几名村级干部的盖章,在村级的干部内部形成一个权力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作用,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款贪污的现象出现。最后,开展持续性的审计制约,村级财务管理者的职业技能掌握水平会对审计操作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村级的财务管理单位要积极进行审计工作者的技能培训以及管理知识、会计知识的学习,尽可能提高村级的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工作效率。
(二)优化村级财务管理手段
自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建立一项家庭承包经营制联合统分制度的生产经营机制,尤其农村的经验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多种生产经营制的出现是为了多方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方式与手段。所以,村级的财务管理工作要迎合农村的公有制生产形式,进行财务制度的创新与优化管理,整合优秀的财务管理手段,将生产重点从生产转移到管理,油财务管理实现有效的财务使用和控制,实现农村财务的高效分配,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生活与经济水平的发展。
(三)推动村级财务民主管理制度
农村的财务管理关系到每个村民的利益以及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因此每个村民成员都有权利参与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村级财务相关管理人员要坚持推动财务的民主管理制度,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进行财务管理的完善,并切实进行财务的公开管理,维护各个村民的有关合法权益,特别在较大的财务使用问题上,要集合村民的意见,进行全方位思考和规划之后在进行财务的运行,切实达到透明的村级财务管理,推动农村和谐发展。
三、总结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构成之一,其发展状况以及财务制度的落实情况会对国家的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直接性以及整体性的影响。村级财务相关管理人员要坚持国家财务管理政策,实现村级财务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何小定.十年会计委托五创新.农村财务会计.2010(08):52-53.
篇4
一、影响医疗卫生单位财务制度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一)制度设计因素
1.财务制度设计未能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各直属医疗卫生单位都建立了《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资金审批制度》等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但已建立的制度过于条文化,没能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进行修正,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较差。如《资金审批制度》中规定“各项费用开支,经办人签字,所属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并报院长审核后交财务科长核准支付”,没有针对单位各项具体经济业务规定审批程序、权限和额度等,不便于日常执行。
2.财务制度未能结合当前财政政策进行补充完善。近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开展深入,财政部门对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公务支出公款消费类费用把控较严,分别针对各项费用制定了比较细化的管理办法。而有的单位没有将这些办法写入《经费管理使用办法》中,使财务人员及具体业务经办人员没有对这些规定有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导致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活动中出现由于对政策不了解而违规的事项。
(二)制度执行因素
1.单位内部缺乏有效沟通。人都是感情动物,没有交流就谈不上合作。很多时候,财务部门已经设计了好的制度与流程,但实施起来磕磕碰碰,其实就是部门间协调的问题,导致财务制度执行不力。如未能严格执行大额资金集体讨论制度,购置大型设备、支付工程款,财务部门缺乏合同、协议等相关资料,在会计档案中亦未能体现集体讨论的相关资料。
2.对财务人员的奖惩制度、考核机制不完善。很多单位会计人员认为财务工作要求严格、责任重,即使会计工作全年无差错,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基本工作要求。而目前很多医疗卫生单位对财务人员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比如通过德能勤俭四项内容打分,没有考虑财务工作的特点,干多干少都一样。这些因素会致使会计人员对提高财务工作质量、业务能力缺少动力和激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提高医疗卫生单位财务制度执行有效性的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培训力度
努力把每一位财务人员都锻造成具备娴熟业务技能和丰富业务知识的“多面手”。单位全体职工也要在财务制度执行中明确角色定位,领导层人员应该以身作则,中层干部应该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基层人员应该做好本职工作,高素质的职工始终是财务制度被有效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
(二)财务制度在设计时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尽量细化、明确化
告诉单位职工在面对各类经济业务时如何按正确的程序进行。如卫计局本级经费开支审批基本流程:第一,科室事先提出经费申请,填报机关经费使用审批表(列出具体开支事由、内容及金额,项目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不能超出预算指标);第二,报规财科审核(重点审核该项经费是否为预算安排,开支是否符合有?P制度);第三,财务分管领导审批(重点是对项目开支作出决定,审核该项目是否应该开展,经费开支是否合理)。具体流程如下:第一,行政开支审批程序:各科室申请办公室审核规财科审核财务分管领导审批;第二,业务开支审批程序:各科室申请科室负责人审核规财科审核业务分管领导审批(金额在5000元以上)财务分管领导批准。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干预有关财务制度的执行
如预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等都可以借助软件完成复杂的执行流程,实现大量的数据演算和监控,帮助财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解放财务人员的劳动力,将其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数据管理上来,提高财务制度的执行效果。
(四)财务人员应在财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充分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
一是财务负责人,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取得单位领导的支持,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财务制度基本上就很难实行了。个别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对财务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做账上,财务负责人应适当向领导阐述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财务工作在医疗卫生机构中的重要地位与工作规划做好充分的沟通,参与管理改革,为领导出谋划策。使领导在观念上对财务工作产生重视,才是各项财务制度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
二是处理好与其他相关单位的外部关系。其实不光是财务工作,很多工作都是和人打交道的过程。韩非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财务部门需要重点处理的外部关系,主要包括财政、物价、银行等部门以及兄弟单位之间的关系。现在是信息社会,没有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经常指导,很多政策是没法完全、及时掌握的。而兄弟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及时发现并修正各项制度在执行中的欠缺,使单位经济活动更加规范。
三是处理好单位内部各科室之间的关系。财务制度的实施除了领导支持外,还需要单位各科室的配合,很多时候出现的所谓工作上的矛盾,其实是出于制度执行程序方面的纠纷。有了这个认识,处理起来比较有的放矢了。合情合理、有根有据地与各科室探讨完善好各项制度流程,能够保障财务制度得以正常施行,当然前提是要有一套成型的财务制度。
(五)要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
制度执行中出了问题,就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里的相关人员既包括直接经办人,也包括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是确保各类制度有效执行的关键。而对于财务人员考核方面可以从业务水平维度、团队协作维度、服务对象维度、学习成长维度等方面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指标,对优秀的会计人员“论功行赏”,从而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体验到公平感和幸福感,助推财务制度执行力的提升。
篇5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002- 01
1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合理准确。虽然零基预算编制法已经推行多年,但是目前很多单位仍然习惯使用基数法,而基数法编制预算较为笼统,很难把预算分解到各个部门去执行。另外,事业单位常常缺乏事业发展的计划,不能准确地测算出每一级科目支出的要求,这其实也是造成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的原因。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一直以来事业单位预算观念不强,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上更是欠缺。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把关不严格,而且在项目费用的使用上太过随意;二是在使用范围上界定也很不清晰,不确定因素比较多,财务账目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呆账、坏账,而且有些事业单位拖延资金年终结算,造成在资金跨年度时资金责任不清晰;三是常常出现“专款不专用”的情况。
(3)单位财务人员的水平有限。有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专业技能不强,业务素质也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有些事业单位在人才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有些单位也会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总体而言人才队伍状况改观很小,可能有很多单位的财务人员并非专业的财务人员,进入单位以后整天忙于财务事务,而培训、进修机会很少,缺乏财务知识的更新,眼界亟待开拓。
(4)资产管理缺乏规范性。有些事业单位未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在固定资产登记时太不规范,而且在资产的使用上常常出现损坏、丢失等现象,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产的购置太过随意,提高有些资产购置的预算审批虽然合格,但是后来情况有变其实并不需要购置,有些事业单位仍然按照原计划购买,不考虑是否需要,造成资产的浪费。二来是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一些事业单位财产清查制度不健全,有些单位长期没有对资产进行盘点和清理,也没有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登记,有些资产根本没有入账,形成了账外资产。
2 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1)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应该全方位落实“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来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财务部门内部之间,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能够很好地协调,结合单位的事业发展规律,分析可能需要的重大支出需求,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做好统筹安排。预算编制的组织工作要求做到分工合理、互相配合,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预算法》、《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制度》等,完善单位的财务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财政票据治理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制度,从而使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够真正实现有章可循,尤其是在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全面推进的情况下,事业单位更是要转变治理观念,把绩效评价制度补充到财务制度中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应该去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个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聘请一些专业人士进行科学论证,提高财务制度的可操作性。
(3)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全面预算的核心就是财务预算,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算管理的成败,所以提高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水平非常必要。首先,单位的财务人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其次,事业单位应该培养一批与事业单位模式相适应的年轻化、专业化的财务人才,同时要对财务人员进行适时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4)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应当完善单位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主要从两点着手:首先,建立计划、购置的制度,事业单位购置的所有资产都应该列入预算,并且能够及时查看,防止出现重复购置的情况;其次,及时清理往来款项,尤其是跨年度的遗留账目,或者是一些数额比较大的账目,应该及时处理,保障资金的安全。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监督制度 措施
会计监督是一个单位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保证会计真实性、合法性的主要手段,不论在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监督机制来确保一个单位资产的安全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管理效率的高效性以及风险的控制性,从而在内部建立起一系列管理方式。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不同于企业,主要是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财政拨款,建立起一套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审计等方面各施其责、互相制衡的监督机制。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的意义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也逐步建立起了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会计监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使用不当甚至造成浪费的现象令人堪忧,找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弱点、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完善会计监督制度、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的缺陷
(一)会计监督意识薄弱
会计监督的健全和实施需要良好的单位内部控制作为基础和保证。与企业相比, 事业单位内部整体的监督意识较为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是财政拨款,大多数人认为该项资金是国家财政拨付给本单位的私有资金,财务部门仅仅履行单纯付款机构的义务即可,还有的单位领导简单的将财政部门预算等同于会计监督,认为重复的建立会计监督机制不重要或者说是缺乏现实意义,还有少数单位根本没有成形的会计监督机制。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比较混乱
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一个单位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一就是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由于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 许多单位的财务流程都是遵循惯例,多年来都没有正式下发的、成文的财务管理规范, 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都以领导的“一支笔”为依据,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 但很不完整,了了几十字起不到规范作用;而更多的单位存在的问题是财务制度陈旧, 数十年不变,且相互之间不相协调,存在逻辑上的错误。种种弊端归结起来就是财务管理过程中出了问题也无法找到专人负责,容易造成互相推诿的局面。
(三)缺少规范的会计监督体系
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通病是用财务制度代替内部监督制度,只对费用的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由于缺乏事前控制,只有资金的使用方向得到了控制,资金的安全性问题仍然得不到保障。还有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财务人员的口头解释,管理的主观因素比较大,自我监督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单位的情况略微好些,形成了一些书面的文件,但是不够科学和规范,执行起来没有力度,也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财务部门本身的内部监督也不完善,除了本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前后要求宽严不一致的情况之外,许多单位都有违反规定的的兼岗现象。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的措施
(一)增强会计监督意识
《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和《会计法》和规定,单位负责人或法人代表是本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以及年终决算报表的合理性、合规性承担主要责任,但领导不是万能的,如果将所有的压力都放在单位责任人肩上,显然是不合理的。要树立起单位负责人(或法人)对财务日常工作和会计监督机制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加强单位职工对会计监督必要性及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每个职工严格遵守财务报销规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无预算支出、超预算支出和不按预算支出的问题,这样比事后想办法弥补要规范的多。单位还应分期、分批的对部门主要领导及相关办事人员举办培训班, 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优化,提高对单位会计监督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保持信息与沟通渠道畅通
合理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和实施会计监督制度的先决条件,适当授权和合理分配是提高监督效率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权责对等是基本的要求与准则,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授权批准制度以及职责分离制度。这样不同岗位之间能够相互牵制,增强组织的整体意识。在具体工作的分配上,不能由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完成一项工作的全过程,应该将财务部门的人员和其他和处室的相关人员从岗位职责上进行明确定位,加大制度执行的力度,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分离”: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帐分离和账务分离。对于比较重要的岗位要特别重视,既要制定严格的限制性规定,还要进行定期检查,这样,既有利于实现专业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起到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相互检查与制约、达到找错纠错一气呵成的效果。
另一方面还要保持信息与沟通渠道畅通。组织机构建立之后,如何有效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会计监督体系在监督过程中要做到信息对称,只有渠道畅通才能将及时、正确的内外部信息传递到工作人员手中。会计监督是一个全体职工都应参与的监督系统,只有确保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使职工敢于向上级行驶监督的权利,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直接反映到单位领导和纪检监督部门。
(三)加强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建设
会计监督制度是一个严谨、规范的制度体系,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需要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所谓基础建设第一步就是要有法可依,应当在建立或者是完善财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组织专门的人员制定会计监督规章体系。简单点说就是通过制定一些规范,在单位内部资金使用方便起到一个互相监督的作用,不能让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一个人或者是一个部门的手里,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之间也起到一个相互检查、互相督促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
第二步是要提高人员素质。事业单位代表国家形象,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制度只能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却能约束一个人的灵魂,使人自觉自愿的按照规章制度去办事,人员的素质关系着会计制度建设的成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实施内部控制。财务处是整个单位最敏感和重要的部门,提倡廉洁自律,预防和杜绝舞弊事件的发生更是重中之重。要鼓励会计人员进行在职教育,考取更高的学历和从业资历,同时重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强化会计人员的社会责任心,按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自我约束、忠于职守、按照规章制度监督单位的相关会计活动。此外,每个部门的负责人和骨干力量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及时向本部门职工通告单位的相关规定,起到带头作用。
(四)建立内部审计、财务和审计部门、社会审计相结合的的监督体系
只有财务部门参与的会计监督制度是不健全的,逐渐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也是重要的一环。内审机构一定要具有其权威和独立性,要有专门的内审人员负责,内审部门的良好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对症下药。审计部门除了对预算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以外,还要对财政资金使用规范性、会计监督制度的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管理建议,制定改进措施。对于社会审计来说,事业单位开展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最近一些部委、事业单位逐渐公开自己的三公经费,就是结合社会审计迈出的第一步,以后要逐步提高纳税者的主体地位和法律地位,完善上访制度,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所以单位各级领导,在完善会计监督制度的同时,相应的健全审计部门的建设,加强该部门的监督和调控功能,使整个体系处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
(五)实行重要岗位负责人轮岗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决算编制、资金管理、票据和印章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合同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内审监督等。以我单位为例,除了绩效管理是人事部门负责之外,剩下的各个岗位均设在财务处,由单位负责人(法人)管理,由于岗位过于集中,形成了财务处自己监督自己的怪圈。所以可以考虑由单位的中层干部轮流对这些关键岗位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使各个部门负责人对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分管这些部门的领导也可以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监督,这样既有助于财务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单位建立起集体决策、互相理解、互相监督的内控机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应该是全过程的,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的控制则是让单位活动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造成结果的原因,找出存在的不足。对于国家资金的使用,事业单位必须要以公开、透明、务实为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财务风险,保证事业单位财产的安全和完整性,不断完善会计监督制度,使事业的单位的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圆宗.《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2]蔡海燕.《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经贸,2008.8.
[3]王卫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与建议》[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3,3.
[4]张顺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3.2.
[5]丁仕斌.《浅析事业单位控制环境特点及其优化建议》[J]商业会计,2009.3.
[6]寇 璇.《构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
[7]何玉进.《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机制的措施》[J].百度文库2010.12
篇7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 突出问题 措施 建议
一、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中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
医院需要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完善财务制度,以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时候,实现在竞争中胜出。在之前的政策计划中,财政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完全由国家包办,单位由此不存在太多风险,造成财务管理者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的淡薄。
(二)医院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不太合理
医院不仅要在一般市场中融入进去,而且要在同行业中间这个特别的场合竞争,以取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尽量减少消耗。因此要实现最大化效益,必须引入成本核算制度。但是在节能降耗、降低运营成本、降低服务成本优势及控制支出,各方面的协作都不是很紧密,并且缺乏科学的对比和量化。
(三)财务人员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必要的考核
医疗财务系统人员不论学历层次,主要是其对财务核算及监控体系没有足够的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各方协作和问题解决方面缺少必要的专业素养。因各方原因,部分医院财务负责人在进行合理的财务核算和人力分工上缺乏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较差。一方面,对现行制度中存在的不明显的指示内容缺乏灵活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比较容易主观化的进行决策,误用其他不合理的核算方法。
二、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和严格的财务制度
医院应该设立相应的会计机构,以便有效的进行会计监督和核算。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和会计制度,对结构进行考核。根据医院的管理要求、经营特点和会计业务实际,合理组织各方的核算工作,建立核算体系。选拔相关的专业会计人员,做到业务精练、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熟悉法规、悉心服务等。
(二)加强财务分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结合医院的实际状况下,要对医院财务进行以下分析:注重业务增减量分析,找出相应原因;对职业病参保需要做出分析,对现期和上期进行比较;要进行平均费用水平分析,将各项医疗平均费用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及变动原因;要进行业务收入结构研究,找出结构变动情况和原因;要对业务支出增减情况分析,对某些重点支出要加大关注;要进行业务变动分析,将本期的门诊、入住院等与上年同期指标进行对比。要通过分析对比,找问题,谋改进。
(三)实行全成本管理,提高实际效益
为了保障成本管理的实效,需要加强一下几方面工作:
(1)医院财务管理者需要把成本管理纳入工作日程,提高成本效益,有粗放化管理进行细化,建立各项基础工作体系,保障其网络化,把勤俭办事、增收节支落到实处,保证工作的全面开展。
(2)建立各项审批制度和开支标准,对其进行完善,控制不需要的开支,实行财务审批权的集中。
(3)把医院管理中的未知处明显化,不使其盲目,开展医疗成本测算,掌握变动趋势及成本水平,是医院管理能有最有选择,对大型基建项目建设和新的诊断手段进行必要分析,购置必要的大型设备,对投资净现值、折旧率、投资回收期等成本预测值和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评估投资的结果。
(四)增强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
首先要学会分析医院的报表信息,在思想上有必要的警惕和认识,应对潜在的危机。在业绩看好的时候,也要坚持做分析和判断,保证其良好的走势。尤其是医院的业绩下滑的时候,风险管理尤其重要。只有管理意识加强了,才能真正在医院形成前面的防范层面,引导员工进行互动管理,进行参与。这个当然需要其进行良好的配合,涉及到各职能部门和医院全体职员,需要进行普遍普及。只有进行科学的风险估测,有效应对风险,提高风险意识,才能为医院财务编制一张安全网。其次,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也至关重要,品质不好的人员破坏性相当的强大。应不断的推进财务机制的更新,把它推向科学化、规范化。重大问题必须有各方管理者的参与决策,制定财务人员激励措施,加强业务培训。
(五)医院财务管理的建议
1、引入网络经营,整合资源,构建和谐的信息系统
了解分析各医院的所有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员流的流动,对财务流程进行必要的梳理,确定医院管理的财务信息数量、种类、频度等。
涉及组织机构调整、管理者权责利在分配、流程重组的诸多问题,需要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医院发展目标和管理思想及各种业务流程集成等有机融合起来,由医院行政管理者指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
2、建立与网络经济配合的内部财务控制体制
首先,要降低财务风险。这需要医院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预警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也可以采用金融机构、社会中介等服务来控制分先;其次,完善资金网络系统,是资金流转加速,这样不仅使资金来源加速,也使医院在日常的现金流转中获利。
3、完善医院财务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构建
需要对报表体系进行改革,内容应该多元化,需要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在计价模式上,不仅要包括成本计价,也要进行评估;在范围上,从单一的主体信息报告,扩展到各关联方;具体形式上,增加图式信息的新形势,使报告更加直观、生动;汇报时间也要有定时转为实时汇报,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
三、结束语
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有其现实原因,同时也有其普遍性,因此在提出措施时,作为建议方,本人主要从内部的信息系统构建、体系的完善及系统化思想的形成做了粗浅的论述,以期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日渐成熟和完善,在管理层方面,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和操作工具,在医患层面,能有效的获得其带来的便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玉.浅析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供电企业;实践;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供电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它的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程度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经济的昌盛与繁荣。众所周知,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是支撑供电企业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要想使供电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供电企业中财务管理提升路径探讨如下。
1.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供电企业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是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更新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不仅是更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而是要让供电企业全部财务管理人员都清楚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从理论的高度上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同时还要积极为每一个员工创造发挥自身价值的空间,促使财务管理人员将被动的工作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加强学习,细心工作,网络时代,持慧眼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存在的管理漏洞, 在科学管理理念的引导下,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
2.修订完善财务制度体系
财务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为此,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修订与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而推动供电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促进集约化、规范高效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在业务流程方面,依据党的十会议精神,实施管理创新驱动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将财务管理制度中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条款进行优化与改进。供电企业应进一步整合企业内部财务、营销、物资、工程等相关业务内容,尽快优化与简化各项具体业务的工作流程,完成跨部门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明确各个业务层面的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结合工作实际,全面梳理、修订财务核算、预算、资金、资产等方面的财务管理制度,针对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风险点,都备有预案与应对方略,同时加强内部监督,确保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平稳过渡、有序发展。
3.健全供电企业财务监管制度
供电企业财务监管制度不仅是一种财务管理方法,而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健全供电企业财务监管制度与制定科学规范的监督机制来约束与规范供电企业管理层与财务工人员的企业经济行为,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营与效益的关键环节之一。供电企业的财务工作与企业内部的其他管理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体,整体的和谐运转需要企业内部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其中,供电企业各个部门协调的程度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真实反映,为确保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各部门中发挥出应有的协调作用,要求供电企业必须完善财务监管制度,按制度规范管理企业财务的入账及支出等行为,杜绝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发生。
4. 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21世纪已进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许多高科技设备被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但目前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却相对较低,需要引进高科技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人才作为管理升级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多数供电企业所拥有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均存存有覆盖面小、功能不全、应用水平低等亟待解决的现状问题。为此,必须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原有会计电算化普及的基础上,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财务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的初步集成,促进企业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达到快速、准确反映出财务管理中的各项数据,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同步发展,使会计核算从事后反映达到实时控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管理模式。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财务管理模式,规范业务流程,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5. 完善财务评价体系
财务评价是诊断现有财务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有效的科学手段之一。随着基层供电企业各种资本的增加,供电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现有的财务管理水平。做好财务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评估知识资本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的相关信息报告,揭示基层供电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顾客忠诚度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使利益相关群体了解基层供电企业的运营现状与发展前景。特别是基层供电企业应以日常的财务分析为主要工作内容,对供电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并对员工个人所承担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最终以考核评价的结果为依据,实现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然后对优秀员工进行奖励与激励,以此形成正能量,带动整个企业的员工爱岗敬业、努力搞好本职工作。
结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能够在企业资金运转流畅、到位、安全,也是维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为此,从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开始,建章规制,然后通过修订完善财务制度体系、健全供电企业财务监管制度与完善财务评价体系,共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开创出了企业健康发展的稳定局面,能激发出企业人员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进而促进供电企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果继桐.供电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于对策探究[J].商业会计,2015(08)
篇9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第280号)进行全面修订,拟定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新制度)。本文基于高等学校运行环境的深刻变化,总结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新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新制度;高校财务制度;会计信息;问题研究
自2007年国家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执行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产生深刻影响。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高等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资产管理、经费结构资金来源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高等学校现行的财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需要。因此,怎样在新形势下改革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值得我们研究。
一、高等学校会计环境的新变化
(一)高等学校管理自主化
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办学受政府的干预度越来越少,高等学校在自我管理方面如制定招生计划、拟定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安排、优化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性更强;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等学校要谋求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的平衡发展,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从“成本-效益”角度入手,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控制费用支出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高等学校资金来源多元化
在资金来源方面,现行的高等学校已经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格局。现代融资手段如接受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基金、证券、信托机构)的投资、利用银行信贷资金等已经成为高校筹集资金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渠道,从而使得高等学校的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政府、社会扩大到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企业、银行等,相关的会计核算涉及接受投资、利润分配、长短期借款等会计业务,因此高等学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适应并满足多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三)高等学校投资活动多样化
近年来,高校知识产权专利化、后勤社会化现象普遍,高校创办校办产业的经济活动活跃,涉及股东投资、收益分配、合并报表等具体会计核算业务,由于高校财务人员的会计素养不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尽一致,由此会提供不同内涵的财务信息,容易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给高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新制度的基本理念在于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遵循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完整性的原则,兼顾满足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与《旧制度》相比较,《新制度》主要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报告体系三方面做出相关变化。
(一)科学的会计核算基础-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新制度》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即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已经从单一的财政拨款拓展到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支出结构多样化,相应的核算体系应当反映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新制度》明确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以真实反映单位资产价值,同时也为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入教育成本奠定了基础;权责发生制下要求按照应收、应付反映高校的债权债务,能全面反映高校现实和隐性债务,保证债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当期的收入与支出,而且能够反映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规范的会计科目设置
1.基建、事业二账合一,真实全面反映整体经济活动
旧制度下,基本建设核算与高校的事业核算相分离,造成一个高校,具有两个会计主体地位,两份财务报表,不但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量,增加高校核算成本,而且导致高校财务信息的不完整。为反映基建项目的资金支出,新制度增加设置了“基建工程”科目,下设一级明细科目如“设备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为反映非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支出,新制度增加设置了“在建工程”科目。规范完整的会计科目能够满足基建项目核算的需要,顺利实现基建账和事业账的对接,高校的整体经济活动(如资产、债务、收支等)能够在合并后的财务报表中得到真实、全面的反映。在同一的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下,完善的会计报表不仅能够降低编制成本,而且增强了财务信息的完整性。
2.财务会计科目和预算会计科目的平行设置
满足财务绩效评价和预算管理的双重需要新制度下设置四个预算会计科目即“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本期结余”、“累积结余”,与财务会计科目进行平行核算,不仅使会计核算能够提供绩效评价的财务成本信息,而且能够提供满足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
3.规范设置各会计要素下会计科目,体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1)资产类科目。参考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下,为了真实可靠记录资产价值的增减变动,遵循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新制度》增设了备抵科目如“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反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摊销与清理。此外,结合高等学校的实际业务特点,《新制度》对原会计科目进行重新分类。如取消“有价证券”科目,按照投资对象将其核算的内容同原来的“其他对外投资”、“校办产业投资”一并归集到“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科目下进行核算;将原来的“应收及暂付款”和“借出款”科目核算的内容,按其性质设置在“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中核算。
(2)负债类科目。《新制度》将原来的“借入款项”划分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两个会计科目,同时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区分构建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利息和其他长期借款利息,分别计入“在建工程”和“财务费用”科目;为反映应上缴国家的非税收入,单独设置“应缴非税收入”科目进行核算。
(3)净资产类科目。《新制度》增设了“本期盈余”和“累积盈余”以反映收入减去费用后的盈余。经过修订,净资产由本期盈余、累积盈余、专用基金三部分构成。
(4)收入类科目。《新制度》新增“财政拨款”一级科目,下设“科研经费拨款”、“教育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等二级明细科目;新增“基建拨款”、“财政调剂收入”、“后勤收入”;取消“经营收入”,同时调整相应会计科目的核算范围,如将“附属单位缴款”纳入“其他业务收入”中进行核算,将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出租收入纳入“其他收入”的核算范围。
(5)费用类科目。《新制度》将原来的支出类科目改为费用类科目,体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为核算以前年度会计差错及调整事项,新增“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
(三)完善的会计报告体系
在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上,《新制度》重新对会计报表的内容、种类、编制要求和编制基础等进行规范。《新制度》规定高等院校会计报表包括主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等)、附表(收入费用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其中,资产负债表采用与企业会计相一致的编制基础即“资产=负债+净资产”,取消了收支项目指标;为了能够更清晰准确地反映成本信息,在科目设置上,根据调整修改后的收支科目收入费用表也进行了相应调整。由此可见,新的报表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完整性,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三、完善《新制度》的建议
(一)强化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伴随着高校筹集资金的多渠道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银行、企业、专业的机构投资者等)会与高等学校发生财务关系,有权利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所以会计制度在设计上必须考虑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因此,为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高等学校应当根据重要性水平对能影响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的重大或有事项等财务信息进行相应披露。例如高等学校应及时公允地披露其自身资金借贷情况(资产负债率)、对外投资情况等信息。公开的信息披露也有利于加强多方利益主体对学校财务监管,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完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学校办学模式多元化,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核算体系,不仅有利于优化高校教学资源的配置,加强高校自身管理,也是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行会计核算的需要。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首先应明确教育成本项目,然后确定应计入本学年的教育成本的支出,再划分各类学生费用支出明细,最后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不仅能够提供科学的高校经济活动信息,控制高校费用支出水平,监督学校各项教育与管理活动,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促进长期稳定发展
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通过贷款途径扩大建校规模,随着还贷高峰期的来临,高校还本付息压力增大,加之高校学费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学校工程建设和教学设施的闲置并存,会计核算风险的隐蔽性,增大高校的财务风险,高等学校面临资金运转的困难,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科研建设。因此,化解高校债务危机,防范财务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政府应落实对教育的投入责任,稳定政策,为高校提供可靠的经费支持;高校应合理安排自身的资金结构,合理安排长短期资金的使用,安排好不同期限信贷资金使用,在利用负债经营的杠杆效用的同时,合理分担债务风险,达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同时建立权责明确、核算规范、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高校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英姿.高校会计核算面临的新问题浅析[J].教育财会研究,2006(1):3-5.
[2]向丽.现行高等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西部财会,2009(11):21-23.
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务管理;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45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管理制度也有了相应的改革制度。2013年1月1日我国修订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旧的审核制度对比后发现,新的会计审核制度全面深入的分析了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与运行的影响,提出新的改革方案与改进方法,帮助提高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规范高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促进高校的预算收支计划的实施,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建设的稳步发展,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有利因素
1.保证高校财务管理的实施和推行提供了法律基础
从我国开始施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在对高校财务管理上应当设立总会计师岗位,负责对高校的财务进行审核与计算。总会计师的设立不仅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变得更加有条理与方便,有利于转变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理念,保证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上的各项管理政策和执行,健全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高校的财务资金由单一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缴转变为多元化的经营收入。
2.有利于真实的反映高校的资产结构和状况
对比以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的制度对固定资产和对无形资产的计算有了巨大突破,通过引进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计算方式,同时在针对具体会计核算中,新增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等计算方式,完善了在资产统计上的漏洞和不足。在我国高校的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由于在旧的会计制度中,并没有将一部分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一成不变的将原来价值计入固定资产中。面对这种旧的统计办法很容易导致在资产统计时资产不能够真实反映,不利于实施和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也不利于高校的资产管理。
(二)不利因素
1.增加了学校的教育成本,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为严格
新会计制度可以清楚地对成本进行核算,保证资金管理到位,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其中新的会计制度采用双轨制,有些项目按照国家规定制度进行单独核算,将一些需要进行审核计算的大项目进行分类处理,建立明细科目,为计算高校培养学生的成本提供原始计算数据。新会计制度也对高校财务计算增加和改变了一些计算方式,例如对高校教育成本计算时,以前计算教育成本包括了教育、管理、科研等等直接性的教学支出成本,新的会计制度却指出在计算教育成本时还应该包括间接性学生、老师等放弃的收入成本收入,通过这些计算方式的改变,大大增加了计算学生教育成本,而教师也因为财务制度的变化而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高校学校财务管理中对会计要素设计的不完善
按照财务管理的交易与事项的基本特征作为分类,被称为会计要素或是会计对象要素。由于老财务管理法没有对高校财务会计要素做出详细的规定,造成高校会计要素的研究实践中存在着争议。目前我国高校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定义不准确,虽然有研究已意识到高校财务的特殊性,并相继提出了相关概念,但是在定义上还是有很大争议;第二,会计要素具体表现为会计科目,因为会计要素在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际运作中仍存在争议,导致会计科目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科目滥用、科目不统一等许多的问题。
三、完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财务管理影响的对策建议
1.完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坚持财务管理的透明化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及时,财务制度也从原来的纸质化变成了现在电子化,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才能节约了财务管理的成本。虽然高校财务制度不能像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样公开化,但是对于利益相关者,例如学生,教师等来说是需要信息公开透明的,通讯的多元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都使得财务管理透明化成为可能,通过电子邮件、快递等方式相结合拓宽信息使用者获得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真正达到财务管理透明化的目的。
2.加强对高校财务制度管理的质量监管
要提高高校财务制度管理的质量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学校监察部门的职能,加大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学校在对监管人员的选拔上要严格把关,保证监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从提高人员的素质着手,提高学校监管的效率。因为学校机构部门繁多,职责重叠,容易造成推卸责任的情况,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以监证会为主要监督部门,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向协助的审查与监管体系。
3.推陈出新,提高财务收入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不断扩招致使学生读书的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教育由传统的精英式教学向大众普遍式教育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旧的会计制度不能满足高校发展需求。传统的高校财务收入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但是这些收入并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速度对资金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提高财务收入。
新会计制度改变了原来传统方式,针对这些旧的问题作出一系列的改进,妥善有效的解决了好高校面临的问题,例如新增加了财政补助结余计算方式、职工薪酬支付等相关会计科目审计方法。通过这些改变丰富和规范高校在“收、支、存”不同情况下的审计方法,从而使高校财务管理资金的开销能够变得直观、有据可查,避免了造成资产不明,账目混乱的现象发生,使高校财务风险处在可控范围内。
四、结语
保证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可以保证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变得更加全面和完善。面对新制度的实行,我们应当按照执行,摒弃不不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旧制度,保证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的信息质量及管理水平,更加科学有效的为高校建设提供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马金华.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初探[J].黑龙江科学,2014,08:173.
[2]王婷婷.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7:107-108.
- 上一篇: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 下一篇:班级建设管理方案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