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3-13 17: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负责人和会计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会计;会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贯穿会计工作始终的多层次责任制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如果单位会计工作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或单位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首先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领导责任。而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负责人并不可能参与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负责人可将任务分解,财权下放,通过书面方式授权委托其他人员行使职权,并明确责任,以责定权,尽责定利。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实行一级管理一级、一级核算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分级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使经济责任制贯穿于财务工作的始终。
二、做好会计的基础工作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关键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计算准确、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说明清楚”。然而一些单位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的基础工作中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等等。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只有从根本做起,做好会计的基础工作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一)会计科目设置应规范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为了减化会计核算手续,总账不设“现金”及“银行存款”会计科目,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还有一些单位总账不设“利润分配”科目,而是以“未分配利润”科目代替之。这样不规范的做法是不符合科目设置要求的,也容易出现企业账实不符、财产不实和数据失真的现象。因此规范设置会计科目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
(二)严格按要求编制会计凭证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指出:“会计人员应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会计不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记账凭证,随意性很大,在没有任何原始凭证的情况下,也做记账处理,其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严格按要求填制会计记账凭证并按要求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是会计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会计部门、会计人员的重要职责。对会计核算、会计资料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严格按要求编制会计凭证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如实编制财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单位向有关各方面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法定要求。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包括编制依据、编制要求、提供对象、提供期限等,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财务会计报告不仅是一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更是一个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全面总结和综合体现。因此只有如实的编制财务报告,才能掌握单位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
总之,各单位应当牢固树立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财经法律政策进行会计基础工作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三、建立全方面的会计信息责任制
目前,只有一谈到会计信息失真就认为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丧失造成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会计信息的来源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会计人员采纳的各种原始会计信息并不是全部来自会计人员自身,大部分来源于其他部门具体经办人员,对于这些会计信息的真实情况,会计人员并不知情。只能采用表面看似真实的会计信息。因此,追究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提供者承担责任。介于这样的情况,各单位应建立会计信息的保证制度,无论对提供会计信息的部门、经办人或是财务部门应制定和建立全方面的信息责任制度,这样才能真正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缺口,在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同时也保护了提供信息的经办人和会计工作者,让会计信息能真实地反映单位的经济状况。
四、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强化财务的监督与控制
内部审计是单位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内部控制起再控制的作用。所以各单位必须把内部审计作为廉政勤政建设和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置于单位治理结构和内控体系中予以重视和考虑,为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内部运行环境,以切实避免架空内部审计。
(一)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单位在设置内审组织机构时应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两条原则。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内部审机构应由第一责任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才能有效发挥审计作用。权威性原则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在地位和设置层次上的高低,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就越大,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二)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应有所扩大
原有的内部审计的内容大多只是“财务审计”,注重的是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发展使得企业资源越来越多,各个投资者也十分关注资产的安全性和经营状况,因此,内部审计应尽快向检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监督资产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方向转变,以对单位的经济指标作出客观的评价,促使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不断的提高,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芙蓉.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4,7.
[2]李君.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4.
篇2
在有关会计师事务所诉讼的早期,由于法律界对注册会计师对审计业务性质、审计责任存在误区,经常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为一谈,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赔偿责任偏重。本文即是着眼于此,以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为基础,对事关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审计职业责任、审计法律责任等几个概念作一剖析,以更好地理解、认定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基础和范围。
关键词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审计职业责任审计法律责任
在有关会计师事务所诉讼的早期,由于法律界对注册会计师对审计业务性质、审计责任存在误区,经常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为一谈,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赔偿责任偏重。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司法界也存在类似情况。在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6】56号文公布后,有些利害关系人不被验资单位而直接承担验资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就全部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出现这一现象有着诸多原因,如被验资单位已经资不抵债或已经破产,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各界未明确认识到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区别。同时,一些法官由于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缺乏了解,作出了让会计师事务所承担会计责任的情况。由于这些误区没有及时得到更正,一度使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责任呈扩大化趋势。
一、会计责任
会计责任往往与会计活动的职业定位、会计目标相联系。关于会计概念,古今中外一直没有明确、统一的说法,存在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两种观点。作者倾向于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信息论反映了会计活动的表象特征,而会计管理活动论则反映了会计活动的本质、内涵。尽管存在两种理论观点,但各方对会计职能的认识还是相对一致的,认为会计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的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为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包括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各方由于对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的认识一致,对会计责任的认识也相应一致。
1、会计责任的依据
⑴1985年1月25日通过、1992年12月29日第一次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三条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二十一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第五十条规定:“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会计法》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单位的会计责任的内容和会计责任的主体。
⑵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第287号令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下简称《报告条例》)第三条规定:“企业不得编制和对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于年度终了编报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编报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的,从其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真实的交易、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账簿记录等资料,并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企业不得违反本条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随意改变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报告条例》从行政法规层面更具体地规定了企业应当承担编制合法、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责任。
2、会计责任的内容
通过以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考察,并结合会计理论,归纳总结会计责任内容如下:
⑴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⑵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
⑶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⑷编制真实、合法的财务会计报告。
3、会计责任的主体
会计信息的对象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会计责任的内容也是反映企业的活动,通过上述规定的考察可知:企业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的主体,是第一、首要会计责任人,其应当对会计信息失实导致利害关系人损失承担首要的赔偿责任。
4、会计责任的法律性质
会计责任从性质上是民事责任的一种,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性义务。会计责任实行一种无过错责任,即会计信息失实导致利害关系人损失,无论责任主体主观是否存在过错,均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法律之所以对会计责任苛以无过错责任,一方面是由于会计责任主体能够绝对控制、管理会计信息,另一方面是会计工作、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使然。
二、审计责任
通说认为,审计是由独立的第三方,对被审计单位编制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验证、评价,并发表审计意见的民事行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共同构成了社会审计监督体系。审计责任取决于审计目标。自独立审计制度诞生以来,审计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重大变化,由最初的查错防弊到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再到现今的朝着企业管理方向发展。审计责任也随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发展,总体呈扩大化趋势。我国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发表意见。这一目标也精确地概括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1、审计责任的依据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以来,政府十分重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范化建设,先后颁布了一批批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这些规范性文件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和发展,也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⑴1993年10月31日颁布、1994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报告时,不得有下列行为:……”该法明确了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依据,并规定一系列禁止行为。⑵《报告条例》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规则的规定进行,并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该条例第一次明确地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财政部审定并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在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的监督下,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时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财务报表审计不能减轻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该《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国家标准,进一步明确区分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2、审计责任的内容
通过以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考察,并结合审计理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内容归纳如下:
⑴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指审计报告应当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计划、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结论以及应发表的审计意见。
⑵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审计报告的合法性负责。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
⑶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约定出具审计报告。
3、审计责任的主体
按照相关规定,审计责任的主体是执行审计业务并在审计报告上签名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我国尚未承认注册会计师个人在对利害关系人承担民事责任中的独立地位,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有时也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
4、审计责任的法律性质
审计制度的产生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结果。企业股东是注册会计师的最初委托人。现代的审计委托从形式上看是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而实质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的全体股东签订的。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表现为持有被审计单位股票的股东。企业全体股东委托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管理、经营企业,而注册会计师又是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聘任的,所以,企业管理层实际是在代替股东聘任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
同时,由于公司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之大,立法机关便把企业股东的意志上升为法律规定,即表现为强制审计制度。因此,审计委托又带有法律强制色彩。
而且,通过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考察,我们发现:《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格式合同,合同中允许双方约定的条款受到限制,合同的主要条款都是法定的。这一现象与《合同法》中规定的合同自由原则允许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订立合同条款的规定大相径庭。这也使我们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性质重新审视。合同自由原则包括缔结合同的自由、选择合同相对人的自由、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变更和解除合同的自由、选择合同方式的自由、选择补救方式的自由及选择裁判的自由(具体参见王利明先生的《合同法研究》第一卷)。而在审计业务中,尤其是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和验资审计中,上市公司或正在筹建的公司实际上没有选择是否缔结合同的自由和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法律规定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也规定正在筹建的公司的注册资本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验。可以看出,作为合同一方的上市公司或正在筹建的公司并没有选择缔结合同的自由,其有的只是选择合同相对人的自由。当然,注册会计师执行其他非审计业务就不存在上述问题了。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审计责任具有两方面表现,一是对委托人,基于《审计业务约定书》,注册会计师应当承担约定责任,二是对利害关系第三人,基于审计的法定强制色彩,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定责任。
因此,审计责任作为一种民事责任,呈现出两面性,对内是约定责任,对外是法定责任。
三、审计职业责任
在会计师事务所诉讼中,除了会计责任、审计责任外,还经常会听到审计职业责任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审计逐渐从会计中独立出来,成为了独立的职业。职业责任本质上体现为职业道德,如医生的职业道德、法官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是某一组织以公约、守则等形式公布的,其会员自愿遵守的职业行为标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就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专业胜任能力的总称。
社会公众在很多程度上依赖企业管理层编制的财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并以此作为决策基础。而注册会计师尽管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委托并向其收取费用,但其本质却是服务社会公众。因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职业责任更多地体现为对社会公众的责任。
㈠、职业责任的依据
从世界范围看,凡是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昭示注册会计师应达到的道德水准。
1、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道德准则理事会为协调国际间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和了《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
篇3
摘 要: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的好坏关系到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未来的经营和管理状况以及资金的整体运行机制,因此企业管理方法的好坏可以使得企业的整体的规模和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进一步的提升,另外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和控制的模式和体制已经不符合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电子商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其次,深入分析了企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网络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 信息安全
前言:
目前电子商务的概念还有待商定,所以现在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网络交易、电子文件处理、转账支付以及为这些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活动。电子商务主要是根据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得自己的交易和流通的环节更加便捷和快速,因此这就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财务管理模式和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电子商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其次,进一步分析在电子商务下企业网络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当前电子商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由于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经营和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电子商务经营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适宜的人群较多。由于企业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企业也在逐步转变以往经营实体店的经营理念。企业在空间的运行上也实现了对于商品和货物的远程管理和控制,而且企业各部门的协作和团队协作也更加完善和加强,从而使得财务管理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实现了对于财务和资金的动态化管理和控制,使得企业的资金和财务管理更加高效,从而也可以使得企业的资金管理更加优化。企业对于网络用户和信息的集约化管理,使得企业可以通过这个有利条件来进行网络营销和商品的宣传推广,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巨大。因此,企业要想更加适应电子商务的经营和运行的模式,就必须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进行。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实际销售的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财务报表,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对于未来发展和经营做出更好的判断,才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企业未来的经营模式,进而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1]。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有关部门和会计行业缺乏有力的监管
从外部的监督和管理来看,由于有关部门人数有限,因此不可能将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都进行全面的审计和监管,这就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频频出现;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内部管理来看,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具备财务和资金的监管能力,反而他们的薪资和保险都掌握在企业的管理层手中,因此会计人员必须根据领导指示去进行会计的操作和财务报表与报告的制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把控;另外整个的会计行业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条款加以规范,这也使得会计行业整体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下降。
(二)会计信息与财务人员和管理者存在利害关系
这就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了虚假的情况,从而造成了企业通过这些虚假的会计信息可以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和丰厚的社会利益。因此企业在财务报告的制定和编写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考虑的,这就使得企业财务报表在制定和编写的时候尽量满足自己的利益和社会价值;从另一个方面看企业的会计人员主要是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和操控,因此他们必须按照企业领导的指示来骗取债权人和投资方的信任,这样他们未来的发展才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2]。
(三)企业网络财务管理知识不足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主要采用人工记账的形式以及机打票的形式进行财务管理,这就使得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财务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使得现有的网络财务管理理论不能更好的应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另外,网络财务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而且相应的财务技能也不健全,因此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电子商务不断推行同时,这就要求利用网络进行财务管理,因而如何研究和探索更好网络财务管理运行的理论就变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体系的建设,更要出台一些法规来规范企业管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四)网络财务管理容易遭到黑客攻击
由于网络财务管理是在网络和互联网这种媒介下对企业的资金和财务进行管理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些黑客对公司的网站进行攻击,进而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管理信息遭到泄露,从而使得企业受到经济和资金上的损失,因此在与不同的企业进行网络交易的时候,在企业之间财务信息进行交换的环节中,这个时候财务信息也会感染不明原因的病毒,进而对财务信息进行拦截和篡改,这样会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自身的弱点也会对企业的数据产生威胁。
三、健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政府和企业健全和加强监督和管理
首先,应该提高管理层的会计财务相关法律和法规方面的意识,明确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加大对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惩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以基本的会计规范为根本原则,要严格把控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与资质,让专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和有关的人员从事财务的管理工作。其次,还应该加强政府对于会计和财务行业的监管,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验和检查以及适时的监督,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会计信息的检查以及审计进行严格的监管。再次,规范行业内部监督,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和专业会计师队伍的风险意识防控,形成行业内部管控机制与外部监管控制的体制,可以高效的发挥监管的职能,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管上的力度。这种的监督和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使得企业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行业内部的监督三者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3]。
(二)提高企业决策层和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企业应该积极培养高素质和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财务人才成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从而应对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并且对会计相关的凭证和票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进而保证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按照法律履行相应的职责;企业负责人应明白自身的职责,积极学习财务和会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经济会计法规和法律,进而对自己和单位、企业的债权人和投资方负责,才不会指使命令企业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制定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虚构相应的数据。由于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直接制造者,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加强业务专业方面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得企业整体的会计财务管理队伍得以提升,进而使得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从而思想和职业道德进一步得以提高。会计人员只有树立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才能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会计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所以只有秉承着对国家、对企业投资方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才更会更加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相关的会计条款,才能坚持做人原则,实事求是,进而提供真实和有效的财务信息。
(三)建立完善的网络财务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开创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网络财务管理方式,由于网络财务管理是基于网络信息化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因此这就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托,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网络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当前有一些学者对于一些网络财务管理理论和经验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也不利于企业未来网络财务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更新,因此企业对于网络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性研究,才能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趋于完善,在此过程中借鉴国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作为企业的财务和会计管理人员,应当自觉的认识到财务的网络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在网络财务管理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提高。
(四)企业应重视网络财务管理的安全性
由于企业网络财务管理中经常被黑客和木马攻击,因此企业网络财务安全性的问题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财务信息安全,也关系到企业内部管理和商业机密的安全。所以,企业首先要重视对企业网络系统硬件的管理和建设,通过制定相应的操作和管理流程,让企业以外的人不能接触到企业关键的信息,这样可以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得到较好的保护;其次,强化企业网络系统内部软件的建设,对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病毒和漏洞进行及时的清除和修复,这样才能对数据库的信息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保护,进而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
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想适应现代的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企业就必须提高企业决策层和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完善的网络财务管理体系,进而完善企业网络财务安全体系,从而使得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更加健全。
参考文献:
[1]李娜.电子商务时代动态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虞旭娜.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4,08:269.
篇4
【关键词】 会计准则;调查;会计制度
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中央直属企业截止2008年底已全部执行新准则。自2007年起全国各省市已逐步开展省属、市属企业国有企业执行新准则试点工作,部分地区要求在2009年年底前国有企业执行
新准则。新准则在全国全面推行已经为期不远。
一、新准则执行情况的现状调查
通过对近百家非上市公司的调查,发现在没有国家强制要求的情况下,主动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微乎其微,甚至有些企业还在执行1993年的行业会计制度。执行新准则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准备进行社会融资(准备在国内或国外上市)的企业、母公司执行新准则的企业、主管部门要求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如商业银行、电力企业)和一些按照财政部门要求进行执行新准则试点的企业等。
一些中小企业的财会人员甚至不清楚新准则与旧制度的区别,尽管也参加了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就准则的学习,但并未系统全面掌握新准则,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执行了新准则。一些企业仅仅把应付工资科目改为应付职工薪酬、把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合并为应交税费就认为是已经执行了新准则;还有一些企业在日常会计处理中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按照新会计准则进行了调整,即形式上执行新准则,实质上执行原会计制度。
从以上可以看出,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具有决定性作用。会计的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决策有用),采用什么样的会计制度、会计标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至关重要,仅靠财政部门的行政命令很难解决问题。通过对企业执行新准则情况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一般中小企业不存在社会融资问题,会计报表无需对外公布,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仅限于银行、税务部门、国资委。这些相关信息使用者对执行新准则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一般中小企业对执行新准则动力不足。
二、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对需要计提的资产减值计提不足。在会计检查中,只有1家按照准则要求计提了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其他企业未提取任何资产减值准备。原因是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不允许税前扣除(07年以前坏账准备允许扣0.5%),计提资产减值增加了纳税调整的工作量。
2.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未按新准则规定确定,按照税法规定标准确定,也是为了减少纳税调整。另外部分企业对于建筑物与所占用土地未按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进行区分,全部做固定资产核算。
3.政府补助与专项应付款区分不清。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主要包括国家给予特殊行业或企业的政策性补助、科技专项拨款、税收返还、政府拨付搬迁补偿款,专项应付款是指企业取得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款项。与原会计制度(核算企业接受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如专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以及从其他来源取得的款项)相比,核算范围缩小。部分企业将应计入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计入专项应付款。
4.在所得税核算方面,由于大部分企业无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在会计核算上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未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等方面与税法要求一致。故不存在暂时性差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应付税款法结果一致。
5.在执行收入准则方面,部分企业未按《准则讲解2008》规定“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同时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的,应当将销售取得的货款或应收货款在商品销售或劳务提生的收入与奖励积分之间进行分配,与奖励积分相关的部分应首先作为递延收益,待客户兑换积分或失效时,结转计入当期损益”执行。
6.部分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维简费,未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的具体要求处理,在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列报,而是列作长期应付款。
7.在合并报表编制方面,部分企业的做法“四不像”。新准则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报表时按权益法进行调整。但部分企业将这一过程简化,即平时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报表时直接用长期股权投资抵实收资本。
8.在执行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方面,少数公司财务报表格式随意性较大,部分公司报表附注披露的信息不够充分。
企业普遍认为,新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等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另一方面取消了待摊费用科目,企业支付的财产保险费等又不允许一次税前扣除,新准则中的一些变化增加了企业纳税调整的工作量,会计核算成本提高。新准则在非上市公司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财务机构负责人对实施新准则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制定和颁布新会计准则,不仅包括会计处理方法变化,还包括会计理念的转变。由于囿于传统的观念,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机构负责人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的重要性,过分关心的是收入、成本费用、纳税额,认为只要税务部门认可,至于企业执行什么制度、采用什么处理方法,是无关紧要的事。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在学习、执行新准则中缺乏自觉性、主动性。
其次,有些会计人员受自身素质所限,对准则理解把握不够准确全面,会计处理存在偏差。执行新准则过程中的一些新费用、新收益的出现,会计处理方法也要相应改变,如公允价值的使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等等。有些会计人员对一些基本科目概念的理解较肤浅,使用时照本宣科,甚至使用新科目核算旧内容,造成会计信息出现偏差、失真。
再次,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环境不够优化,尚未形成政府监管部门联合推动的合力。各级财政部门贯彻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既需要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积极响应,也需要负有监管职责的政府其他部门的配合,特别是像税务、国资委、工商、金融等部门,形成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强大合力。目前的情况是,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门一家“单打独斗”,联合其他部门不够,未形成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合力,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环境不优。
三、全面推行新准则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力度,组织进行学习培训。财政部门应当结合《会计法》等法制宣传活动和《会计法》执法情况检查,深入企业进厂入户,加大新准则的宣传力度,提高经营者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认知度。在新准则培训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过程中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财政部门、会计学会等组织应当利用新闻媒介特别是报纸,通过开辟新《企业会计准则》专栏的形式,不断介绍新《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组织已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单位介绍实施体会、经验,营造良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环境。
2.加强对贯彻执行新准则的组织领导,改变财政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新准则的贯彻执行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应当由财政部门牵头,国资委、经贸委、工商、税务、审计、中小企业办等相关部门组建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贯彻执行新准则的组织领导。从大型企业、财经院校、中介机构聘请专家、教师、注册会计师成立专家工作组,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反馈,解决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篇5
《企业会计制度》的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里程,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为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992-1993年,我国进行了重大的会计制度改革,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实施。“两则两制”的和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即由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模式,转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由多种记账方法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资全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等。“两则两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基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股份制改造日益兴起,我国企业到香港、境外等地发行股票,接受外国政府贷款等也越来越多,相应地带来了会计的国际化协调问题。上市公司因其投资者众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相应提到了议事日程,特别是“琼民源”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以及证券监管部门对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于1997年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旨在规范关联交易人信息披露,增加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其后,又于1998年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收入》等七个具体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八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和实施,对于提高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除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他企业仍然执行“两则两制”改革时的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从1993年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个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国家对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其他企业的会计核算仍然维持在“两则两制”时的状态,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制定的,很多方面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其中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企业会计信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
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中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方面;主要表现在:
(-)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长期以来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是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制度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的确认、计量标准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因此没有独立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体系。“两则两制”时进行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合理、不科学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把企业作为国家财政的附属;资金由国家供给,盈亏由国家财政负担,发生的资产损失要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才能计入损益,对未经财政部门批准或财政部门不予批准的损失只能长期挂在账上;形成虚的资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一再放权,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实际情况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这主要是:
l.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报废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及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程度,以及无形损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一方面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另一方面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设备老化;跟不上劳动资料的更新需求。
2.坏账准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提取;提取比例一般为3‰-5‰;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核销,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在账上,妨碍了资金周转,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严重不足。
3.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目前,国有企业的收入确认标准比较简单,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有些企业商品销售时虽然已经知悉购买企业将无力承担付款的责任,但仍然确认收入。虚列收入,必然虚增利润;导致利润超分配,现金流出企业,加剧了企业资金短缺。
4.由于存货严重积压,变现能力差,存货的账面价值已经低于市价,但在资产负债表上仍然以成本反映,而不是以可变现净值反映。
5.投资不能产生效益,有的甚至已经发生损失;但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反映原投资成本或原价值,没有反映已经发生的投资价值的减损,造成虚增投资价值,使企业资产严重不实。
6.某些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财产,仍然作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如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溢等,导致企业资产不实。
由于上述各种会计政策体现在财务会计制度中,造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缺乏真实性。
(三)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造成相同行业会计信息不可比。由于不同财务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会计标准不同,导致同一行业企业因执行不同会计制度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例如,纺织行业中有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因其分别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等,而使纺织行业中的各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一致,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计提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损失准备,而其他企业则不能计提投资损失准备。这种现象不便于国家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统计和考核,特别是给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增加了难度。
(四)分行业会计制度不能起到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作用。“罚则两制”以前;会计制度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规范;起到了会计核算手册的作用,即企业遇到会计核算问题,通常情况下只要对照会计制度即可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分行业会计制度执行八年来;不少企业会计人员反映,会计制度成了简单的账务处理程序;造成会计人员遇到实际情况翻阅会计制度后也不知所云,不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会计制度的权威性。
(五)会计制度按行业分类已明显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一方面是企业多种经营的存在和发展;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兴起,如足球俱乐部、网络公司、软件公司等;无法从现有行业会计制度体系中找到其适用的会计制度。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和业务出现,按行业分别设计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会计制度的制订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国际协调进程要来提升会计标准
近几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来越关注,使用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核算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会计制度不现某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以及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各自的目的操纵利润,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等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一)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企业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并且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而会计核算制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会计法》配套法规,国务院于2000年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要来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对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要素作了重新定义。按照重新定义后的会计要素重新审视分行业会计制度,有很多地方与会计要素定义不一致;如固定资产的核算,仍然没有满足资产的定义。例如,股份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仍然按照账面净值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则没有反映该项固定资产实际的价值。有些上市公司将已经淘汰的机器设备的价值仍然作为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项目中反映;还有些上市公司将长期停建;并且以后若干年内也无望继续开工的在建工程利息继续资本化,仍然按照实际发生的成本列入资产负债表,等等,这些资产已经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使其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价值更真实。
(二)单位负责人和企业会计人员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核算标准的可操作性。《会计法》修订并实施后,单位负责人是执行《会计法》的责任主体;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负主要责任。国此,要求单位负责人首先应当从规范会计核算标准出发,建立良好的会计标准平台,在此基础上考核单位负责人是否遵循了会计规范,是否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此同时;企业会计人员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增加会计制度可操作性的呼声也很高。
(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会计的国际协调已不可避免。目前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日趋融合,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在符合我国现实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已成为会计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新型会计核算模式的总体设想
(-)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在我国;由国家制订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历史。几十年来,企业会计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会计制度作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对外提供会计报表的依据,也是注册会计师和有关部门进行审计和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税收征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计是与国家法律、经济、文化等环境相联系的,有什么样的法律。经济环境,就必然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标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如何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会计国际化发展方向的会计核算标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以及《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后带给会计界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企业目前的状况,行业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经过研究,我们确立了建立国家统一的;打破行业、所有制界限,集财务会计于一体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的会计核算标准。从改革的目标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分别建立《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和小企业由于各自有其特性,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分别制订会计制度;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由于共性业务较多;应制订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增强不同行业。所有制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和透明度。
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操作性较强的有关会计科目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法。从而形成分别一般企业、金融企业和小企业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格式等。
第三层次是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对于各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会计核算;将以专业核算办法的形式。由于各行业、所有制企业会计核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成本构成不同,相应的收入核算也不相同,因此;各行业。所有制企业的个性业务,将采取拟订各个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来解决。
另外,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对于会计制度规定不合理的地方,作出专门的补充规定或问题解答,作为贯彻实施会计制度的重要手段。
对上述设想,除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外;我们在2001年制订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目前《企业会计制度》正在拟订过程中;准备于2002年底前出台。
(二)分步实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由于目前国有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仍然是“两则两制”时制订的,带有很多的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从而造成了企业资产不实、利润虚增、所有者权益不实等状况,也造成了大量的虚资产。另外,目前我国有些企业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有可能引起新情况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不可能整齐划一地由所有企业同时实施。必须有计划。有目标地分步骤实施。
对于国有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核实资产。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清理资产损失等,这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而股份有限公司因其基础较好,又有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经验,特别是1999年所有股份公司均“计提四项准备”后,已经对实施会计政策的调整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实践经验,因此;从2001年1月1日起,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同时,为了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鼓励其他企业先行实施。自200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已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制度》;部分国有企业也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制度》。
四、《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指导原则
2002年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及已经的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同时考虑《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要求,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予以规范,使制订的统一会计制度符合会计真实性的要求。在制订《企业会计制度》时,确立了以下主要原则
(-)统一性原则。从实际情况看;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通常的收入。费用等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是统一的;因此,《企业会计制度》尽量体现了统一性。但是,统一性并不否认行业的特殊性,而行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成本费用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方面,对于具有行业特点的会计标准;将以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形式制订。今后企业主要以《企业会计制度》和符合本行业特点的专业会计核算办法,作为其核算和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依据。
(二)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企业会计制度》主要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经或即将的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的。在制订《企业会计制度》时,尽量保留了现行有效、执行效果较好的会计标准,作为制订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依据。同时,对于现行会计制度或具体会计准则在实际执行中存在问题,或者不适用的部分,予以修正。加债务重组准则以后,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弄虚作假,编造利润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在制订《企业会计制度》时,各方面意见认为;在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谨慎使用公允价值。为此,我们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重新规定。
(三)充分体现会计要素的质量特性。《企业会计制度》遵循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都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对于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各项财产,规定都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产价值真实,符合资产的定义。《企业会计制度》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比较,增加了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内容,从而缩短了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距离。
(四)体现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提高会计制度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也是广大财会人员共同的心声。为此,《企业会计制度》制订过程中以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使其更符合我国广大财会人员的阅读习惯,便于掌握和运用。
(五)与税收法规能够一致的尽量保持一致。在制订《企业会计制度》时,本着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但是,由于财务会计与税法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对象不同;对于确实不能保持一致的地方,采取纳税调整的方法进行处理。
篇6
一、事业单位税收征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事业单位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照规定不需要领取营业执照的纳税人,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自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三十日内,主动依法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因为办理税务登记需要事业单位提供法人证书和组织机构代码证,由于没有任命单位负责人或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等原因,核算中心纳入的小事业单位往往成立后没有办理相关手续,也就无法办理税务登记证,尤其是发放工资时已将个人所得税扣减,但是因为没有税务登记证无法向税务局缴纳。
2. 不按规定使用税务发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7]5号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凡涉及征税的收费项目,均应纳入税务管理,其收费项目应进行纳税申报并使用套印“税务发票监制章”的正规税务发票。从实际情况看,大多事业单位其应税收费项目没有按规定使用税务发票,致使税务局难以从发票的领购、使用上监控其应税收入,造成税款大量流失。
3. 不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由于事业单位纳税意识较弱,在纳税期内很少主动进行纳税申报,更不说填制任何申报表了。
4. 税务局极少对事业单位纳税业务进行专门培训。每当税法法规政策调整时,税务局培训时都以企业为主,将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集中在一起培训,每次培训内容都是针对企业讲的,而事业单位会计大多是兼职会计,加上各自执行的会计制度不同,因此培训后几乎没有什么收获。而且税务局对企业所得税研究的较多,比较精通,但对事业单位所得税申报讲解的较少,主观上也认为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较为简单,每次讲课一带而过,大多数会计认为税务局每次讲课都讲不清楚。有了问题请教税务局,回答也是含含糊糊的,模棱两可,往往一个问题请教税务局各部门,答案都不一致,相差很多,使事业单位会计执行起来更加困难。
二、事业单位应税项目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企业所得税方面。根据财税字[1997]第075号凡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依法注册、登记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其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应一律按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收入,除财政拨款和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项目外,其他一切收入都应并入其应纳税收入总额,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 即事业单位同企业单位一样,都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由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中有关事业支出与纳税扣除的界定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不少财务人员不知道会计核算与税收规定存在差异时要进行纳税调整的规定,导致事业单位未按税收规定调整、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比较普遍,加上兵团是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各事业单位只是进行所得税申报,本单位并不直接缴纳税款,因此单位对企业所得税不重视,心想反正不用从自己单位付款,尽量少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税务局会处罚,为了避免税务局查账后处罚,因此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对于不是很清楚的项目全部在成本项目中不进行扣除,认为我多纳税,税务局不会找麻烦,而不去全面考虑实际的税收,随意增大应纳税所得额,例如按照规定财政拨款属于免税项目,作为全额事业单位,没有任何自有收入,那么银行存款利息也应属于免税项目。有的不负责任,反正是全额事业单位,税收全部是财政出钱,与单位无关,增大税金。有的单位在计算分摊支出金额时,虚减收入总额,使分摊费用增大,人为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例如对新购置固定资产实行核销办法,会计制度一次性在事业支出中列支,而税法规定不能一次性在税前扣除,要已以折旧、摊销的形式分期在税前扣除,这个对事业单位来说没有可操作性,因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工资费用列支表面上执行国务院规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而实际上在事业支出中大多以补贴、奖金、加班费等形式多发工资性补助;业务招待费不是以全部收入扣除免税收入后的金额作为计算业务招待费列支基数,而是以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作为计提列支的基数,提高了列支标准,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
2. 营业税方面。除了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等收入可以免征营业税外,事业单位其他收入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分。目前有不少事业单位一方面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样的行政管理活动,一方面又从事着如企业一样的经营活动,既存在着应税收费项目,又存在着非应税收费项目,一些事业单位将应税收费收入混同在非应税收费收入中,逃避上缴国家税收。而且随着国家各种收费项目的不断细化,同一个单位收费即使都是应交财政专户款,所开票据都是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票据,但是有的收费属于免税项目,有的收费则是营业税的纳税主体,如工程质量监督费、农机监理费等项目则要区分所收费用的具体项目。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纳税的相关政策规定,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缴纳营业税进一步明确。根据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但未列入国家和省不征收营业税名单的,也要缴纳营业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缴纳营业税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以上所提到的符合征税条件的各种行政性收费;第二种情况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种经营性收费,如租赁、转让等,第三种情况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的各项服务性收费项目,如气象局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收费等。而目前税务局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征税,主要是经营性收入和服务性收入,其行政性收费收入只占很小的比例。
3. 个人所得税方面。事业单位应履行好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应该按个人所得税法,对单位人员个人收入超过纳税起征点的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每月按时申报,对年终奖金等一次性收入要注意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以维护税法的尊严,对极少数人个人所得在12万元以上的,要督促其向税务机关主动纳税申报,主要问题有:一是个人收入未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不少由财政发放工资的事业单位如学校,他们认为财政在发工资的时候已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而对他们自己以加班费、奖金等名义发放的属于工资薪金性 质的收入就忽略了,没有一并计入工资计交个人所得税。二是支付外聘人员劳务报酬没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一些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高薪外聘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如专家学者、主持人等,在支付其劳务报酬时,没有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4. 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方面。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土地可以免交土地使用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自用的车船,可以免交车船使用税,这些单位自用的房屋也免交房产税,但是如果将上述资产改变用途,则应按照税法的要求纳税,例如事业单位将自用房屋出租,房租收入则要缴纳的营业税、房产税等。
5. 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税金。现在许多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开展的业务工作,进行基建项目,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大部份属财政性资金,一般应对其进行单独核算,按照会计制度单独执行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因为与经费账分离,基建账的税收业务往往容易忽略,基本建设的税收主要是代扣代缴,事业单位在核算时主要是让工程施工单位提供劳务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开具的发票,支付工程款时做好代扣代缴工作,防止税款的流失,还有一点是事业单位容易疏忽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供货单位要签订各项合同,按照税法规定书立按照合同种类分别缴纳印花税。
6. 使用票据方面。事业单位使用票据既有财政部门的票据,也有税务部门监制的票据,还有使用上级部门配发的票据,收费票据与税务发票要严格区别。这也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有的事业单位用税务发票收费情况有蔓延的趋势。主要原因是用税务发票收费,可以规避财政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可以为私设“小金库”打开方便之门,更可以不受部门预算的约束,可谓“一举多得”。二是有的事业单位有的收费已转为经营性收费,仍在使用财政票据,少缴营业税等,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票据管理不严,且从财政部门取得收据较为容易,为了避免纳税,不少事业单位尽量回避使用税务票据,从而给税务部门核查税收带来一定的困难。作为财政税务部门要联手对涉税收费项目进行检查,不让少数单位有可乘之机。
三、规范事业单位纳税事项的对策
随着整个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税收增长空间会很大。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强化事业单位的税收征管,完善现行税收政策,是实现事业单位税收成为我国税收收入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应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税收征管。
1. 加大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培训,提高事业单位的纳税意识。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纳税需要,提供多种形式的纳税服务,如建立税务登记提示制度,纳税申报提示制度等,将事后处理改为事前提醒,(逐步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减少纳税人的对税法的无知性。
篇7
【关键词】复杂人;动机;会计行为
人作为会计行为基础,构成会计行为主体,即会计行为的实施者。会计人就如一根红线,贯穿会计行为始终,将会计行为诸要素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人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而需求是指维护个体生存,延续种族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产生的需求状态。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个体已引起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一、人性假设——复杂人
“复杂人”假设是史克思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人性观。他认为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可能是纯粹的自我实现的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映的复杂人。其根本观点为人是使各种各样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而且是处于变动状态,人可能根据自己的动机、能力和工作性质来适应不同的管理方式。“复杂人”假设主要观点如下: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并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个人的需要也各不相同。
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求和动机,他们会相互发生作用,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共同决定人的行为。
3.人们是否愿意为组织做出贡献,取决于他们自身的需求状况及他们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4.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的差异,对统一管理方式的反应,因此,没有一种管理方式适合于任何人。
后来,美国心理学者乔伊?罗尔施和约翰?莫尔斯,根据复杂人假设,提出了一种超Y理论,又称权变理论,他们认为企业职工进入企业各有不同需求;有的需要正规化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并不需要自我控制;有的人则需要参与管理和承担责任,希望有更多机会发挥其创造性。
E理论则是80年代初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提出的,它来自于X理论——Y理论,但并非后者延伸和发展,而是根据美国社会的特点、吸收美国和日本管理双方的成功经验而创造的出来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管理当局应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实行民主管理,把劳资双方的工作积极性融合为一体,促进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
二、会计人的复杂性
70年代以后,人类进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社会组织和结构也日趋复杂,因而对会计人的研究也趋于复杂化,人不再是具有某一特征人,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变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必然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和多层次的需求。会计行为主体作为会计行为的实施者,既要履行中介人的职责,又要谋求个人利益,满足各种需求,也表现出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共有的需求,包括生存和安全需求,地位名誉需求,情感归宿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这些需求都是最基本的需求,是作为自然人都存在的需求。
2.会计人特有的需求,包括职业技术需求,环境需求,职业贡献需求和职业报酬需求等。职业技术需求是会计人区别于其他人的主要标志,即会计人开展会计行为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环境需求是具备一定能力和技能的会计人员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环境的高层次需求,如企业规模,资本结构,业务分工等;职业贡献需求和职业报酬需求表现出会计人员在满足自我需要的同时,也存在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自我贡献的需求。
三、会计行为动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有生理上也有心理上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具有周而复始的特点而且又是不断发展的。会计人也不例外。会计行为动机来源于会计人的需求,而会计人的需求如上所述是复杂的,多样的,但依据人类一般理论和会计人需求特点,可将会计人的行为动机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1.会计人追逐经济利益的动机。这是会计人对职业报酬需求的主要目标对象。在当今经济社会,这种追逐经济利益的动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货币收入量的追求动机,因为金钱是满足任何经济需求的基本手段,会计人的衣食住行以及赡养家庭等无一不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而货币收入的满足程度,则主要依靠其在企业中获得工薪、奖金等等的多少。其二是福利待遇,例如住房,劳动保险,社会保险等。
2.会计人追逐友爱、尊重、名誉和地位的动机。会计人与管理当局的协调一致,不仅是现实经济利益的追求,还包括对友爱,尊重,名誉和地位的向往。这些向往的实现需要会计职业技能和职业贡献,更需要其感情投资,需要同管理当局有融洽的关系。也就是只有会计人与其管理当局关系融洽,才能得到其好感、重视与尊重,进而得到赏识、提拔和重用,给与各种奖励、名誉和地位。
3.追逐自我价值实现的动机——真正发挥中介人的作用。每个人会计人的价值观不同,动机也不同。即使处于同一组织的会计人,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动机也不可能一致,因为动机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人对名利比较淡薄,能站在中介立场上,按照有关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排除一切干扰,自主选择会计政策,客观公正的反映受托责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会计动机影响下的会计行为
1.生理和安全需要和会计行为
在市场经济对会计职位供需基本持平的环境下,会计人员不存在就业问题,生理和安全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就业困难,薪水降低,对会计人员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形成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会计人员加紧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2.情感、归宿的需要和会计行为
在成为财务部门的一员后,会计人员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希望被所在部门接纳,能关心和帮助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会计组织和会计部门负责人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增强部门的凝聚力,有责任也可以创造条件满足会计人员这一需求。
3.对地位、名誉的需要和会计行为
会计人员希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望,能够得到上级的赞赏,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希望自己胜任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就并使个人能力,成绩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需要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等。会计组织和会计部门和各级单位通过深造进修,职称评定,颁发各种荣誉证书,表扬奖励等措施对会计人员进行奖赏和对其工作进行肯定,有利于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4.自我实现的需要与会计行为
会计人需要表现个人感情,思想,愿望,兴趣,能力和个性特征,需要越来越完善的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这是人的最高需求。单位和部门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宽松的、言论自由的工作环境,可以让每一个人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而不受到领导和来自外部的打击和抱复,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参加各种学习,进修和深造,可以自由的在不同单位和行业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可以公开、公平、公正地参加职称考试和评定,可以按照各自的能力得到提拔和重用等。
总之,会计人既是一个中介人,也是一个自然人,具有双重人格。他在开展会计行为中,既要履行中介人的职责,又要谋求个人利益,满足各种需求,表现出多重属性。而会计行为动机是在会计人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需求的转化和升华。作为会计行为的内部动力,会计行为动机引发和强化会计行为。组织在清楚会计人的行为动机之后,促进会计人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从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来看,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一方面,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在迅速增加,行政单位预算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行政单位财务严重缺乏管理,其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习惯无法提供有关行政单位财政情况的准确报告,因此,行政单位亟须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监控、记录和报告,完善信息结构和提高信息质量,增加预算透明度。 作为信息载体的内部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这一客观需求。 从理论角度看,会计信息的报告应当包括内部报告,然而,相比较外部报告而言,内部报告的研究显得严重落后。 最近几年,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对内部报告展开研究,这将有助于完善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内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为了确保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我们在 2011年初以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在深圳对行政单位运行的特点进行了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从而确定了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需求内容与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 因此,本文以我国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预算管理的角度构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强化行政单位内部管理,试图提供建立在统一的基础上的完整、可靠、一致、及时的财务信息,以满足行政单位管理的需要。
二、研究综述
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笔者发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内部报告理论与体系的成果却很少,而以行政单位为专题进行探讨的则更少。 前人的内部报告研究可总结为两种观点控制观和报告观。 控制观认为,内部报告的研究应该以管理控制为核心,研究重心在控制模式上,根本目的是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控制。 报告观认为,内部报告的研究应该以报告信息为核心,研究重心在信息提供上,根本目的是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与决策控制相关的信息。
(一) 国外的研究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制定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考虑到公共部门预算信息的重要性,特别制定了关于预算信息列示的准则,反映了财务会计信息与预算信息的适当协调。 在美国,政府内部管理和绩效评价需求因素有力地推动了联邦政府、州及地方政府会计的改革[2]。 而政府内部管理和绩效评价必须依赖充分适当的内部信息。 在英国,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政府部门更多地关注如何完整地披露产出与结果方面的财务信息,建立成本核算系统,并披露政府控制资源的价值与消耗等资产管理信息。 在政府会计管理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采用了较完善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不同口径和角度的财务报告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3]。 在新西兰,1994年 6月通过《财政责任法案》(Fiscal Responsibility Act),该法案的目的在于要求政府建立准确、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提供整体、全面的财务信息,并定期公布其长短期的财政计划,以稳定政府开支和持续减少政府债务[4]。 在法国,中央会计系统和政府预算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批评,原因之一是现行系统不能有效地支持公共管理,会计记录和预算拨款的分类方法难以计算出公共服务的成本,也阻碍了中央政府和议会了解公共服务的效率情况。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法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公共服务成本的计算和公共支出效率的衡量显得日益迫切[5]。 法国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这样不但能使政府真实、公允地对外进行财务报告,而且可以支持内部财务管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会计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6]。由上述可见,就公共部门领域而言,国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内部报告这一概念,但是对应属于内部报告承载信息的研究散见于有关公共部门改革的讨论中。
(二) 国内的研究
李红兵指出,我国财政周转金会计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外部报告为主的报告系统不能满足内部管理对信息的广泛需求,会计信息存在滞后性,这是行政单位会计信息报告中非常典型的问题。对此,李红兵提出了对策,指出报告系统既包括领导层使用的总括报告,又包括方便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的详细报告;既要反映满盘资金情况,又要反映单项资金情况;既要提供期间信息,又应反映时点信息[7]。 进入 21世纪,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为解决会计信息的多维需求和信息滞后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张佩等人指出了在信息化时代下构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的必要性,并且认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并不只是指对内管理报告,它还包括有助于管理当局经营决策需要的全部信息。 基于事项法的理论基础,作者提出了一个构建实时对内报告系统的简单设想[8]。 于增彪认为,我国企业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是预算失败的原因之一,下级总是比上级更多地了解与预算相关的信息,下级利用这种多了解的信息即私有信息谋取私利,从而导致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9]。 张先治认为会计相关性要求财务报告改进和内部报告体系创新,他根据会计相关性的要求探讨了企业内部报告的构建问题,并构建了内部报告的四大系统,即资本经营报告系统、资产经营报告系统、商品经营报告系统和生产经营报告系统[10]。 黄宁、王祥森则从内部报告制度的定位、设计、执行、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11]。 丁岚认为内部报告的实质是管理控制中的反馈控制,她还论述了内部报告在预算控制中的应用[12]。 王月晗则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内部报告,为内部管理业绩评价体系服务[13]。 哈维超、周亚夫等人指出医疗机构利用内部报告系统对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保障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和质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医疗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的建立等问题[14]。
由上述可见,目前国内对内部报告的研究侧重于企业,而对行政单位的研究严重滞后,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三、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可以从委托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等理论中探求。
委托理论是以非对称信息博弈论为基础,以委托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一种理论。 我国政府预算中委托链较长以及时间限制等因素将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许多问题,如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匹配和利益冲突等。 根据委托理论,解决委托问题应该主要依靠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它必须以信息的相关性和完整性为基础,这就为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能。 同时,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创新可以从公共管理理论汲取养分。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公共管理集中关注那些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15]。 这些工具可能包括职位分类、预算分析和规划、监督技巧、反馈和控制机制(特别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反馈和控制机制)、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等等。 可见,公共管理理论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而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典型手段就是预算控制。 信息是控制的基础。 无论何种控制,都必须依靠信息来完成。 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运动过程[16]。 内部报告作为信息的载体,能够反映信息运动的过程,从而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 因此,内部控制理论为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府会计又是公共财政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能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可靠、贴切、及时的信息,而决策者和执行者需要依据这些信息来评估政府部门的行为并确定未来行动的方向,并且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监督政府拨款不被滥用,使公共资源能被合理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信息载体的内部报告可以改进政府会计系统与财务信息披露体系。 此外,政府审计本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其目标是保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有效。 可见,现代政府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其职能是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17]。 政府审计不仅仅包括集中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还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绩效、管理、合法性、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相关的评估与取证。 然而对财务数据的审计,由于针对特定时点,其所能够提供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内部报告能够解决政府审计所需信息的缺失问题[18]。
四、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是围绕行政单位整个预算管理全过程展开的,并且本文根据行政单位目前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分别构建了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每种类型的报告,除了设计总表外,还可能需要以明细表的形式对总表中的主要项目加以解释说明,并以附注的形式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的项目进行说明。 另外,随着实际工作的需要,内部报告体系也将加以扩充。
(一) 体系构建的基础
行政单位的管理特点决定了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应用和完善是构建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基础。 本文的预算管理整体框架(见图 1),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
1. 总体管理要求。 总体管理要求分为外部管理要求和内部管理要求。 前者是指法律法规对行政单位预算管理提出的总体要求,后者是指为了满足行政单位领导决策及实际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总体管理要求是通过预算管理流程和核心控制规则共同发挥作用来实现的。
2. 预算管理流程。 预算管理流程包括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三个阶段,是一个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一个相互稽核、相互衔接的闭环管理流程,以实现事权和财权相匹配。
3. 核心控制规则。 核心控制规则是指为满足总体管理要求而设定的各类控制规则,反映了外部财政部门和行政单位内部对预算管理提出的控制要求,包括财政预算批复结构、内部预算批复结构、经费支出结构和会计科目结构四个方面。 整个预算管理流程都需要遵循并体现核心控制规则,核心控制规则也须通过相互衔接、相互稽核的预算管理流程来予以落实。
(二) 体系构建的目标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总目
标是最大限度地为行政单位预算控制提供有用信息,而具体目标包括:根据各级领导的职责,动态掌握其管理范围内的预算资金与对应事务整体情况;对各项分类资金设置不同的管理流程,动态掌握分类资金整体及明细执行情况;实现财务各岗位间、财务与业务间的工作衔接;实现多口径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为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三) 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图2概括了构建基于预算管理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总体思路:根据内部信息传递的轨迹,采用内部报告这种载体再现组织的运转情况,记录历史信息、呈现当下信息、反映未来信息。
根据这一核心思想,行政单位首先需要详细地分析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并将之划分为预算编审、预算执行和结果记录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的管理活动是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和分析,特别是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优化非税收入管理、经费支出(费用报销)、专项资金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业务流程,确定各关键环节上的风险点,建立行政单位资金支出全流程的风险管控体系,并同会计系统衔接。 行政单位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建立行政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用以控制预算活动的全过程。 该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资金申请、支付全过程的制度、流程、标准、预算执行分析与监控体系和预警体系。
(四) 体系构建的内容
1.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
现代公共预算是控制取向的。 预算控制是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反映。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与预算控制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预算标准准确的前提下,预算控制系统为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提供依据、标准;另一方面,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为预算控制系统提供其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信息,并且反馈给有需要的人员(可能是各级管理者,也可能是基层员工)。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以及责任辨析和绩效评价,还可以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追求支出绩效。 因此,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分类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总表和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明细表;第二类是处室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总表、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明细表和预算执行明细记录表;第三类是专项内部预算执行报表,包括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
(1) 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总表反映行政单位各预算项目预算执行进度的总体情况,包括年度预算额度、支出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只要处室已经申请使用预算资金,无论资金是否支付,即作为已占用的预算指标。
(2) 内部预算指标执行明细表反映行政单位明细预算指标执行进度的情况,包括年度预算额度、支出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只要处室已经申请使用预算资金,无论资金是否支付,都作为已占用的预算指标。
(3) 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总表反映各处室预算的执行进度信息,包括年度预算额度及支出情况两个方面。
(4) 处室(科室)预算执行明细表反映各处室预算指标的执行进度信息,包括年度预算和执行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
(5) 预算执行明细记录表反映处室某预算项目执行的每一笔明细记录,包括执行处室、执行的项目名称、申请日期、金额、责任人、申请事由等方面。
(6) 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反映行政单位工程、课题等各专项预算的执行进度信息,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专项预算执行情况表包括年度预算和执行情况两个维度。 其中,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预算项目额度;支出情况是指一定期间内预算金额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处室申请预算为标志。
2. 经费支出报告
经费支出报告着重从经费支出结构的角度反馈各单位经费项目的使用情况,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单位经费支出表,包括单位经费支出总表和单位经费支出明细表;第二类是处室经费支出表,包括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明细表和经费支出明细记录表;第三类是经费控制表,包括重点经费额度控制明细表。 经费支出报告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反映经费支出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经费支出额度的全面追踪和反馈。
(1) 单位经费支出总表反映行政单位各经费项目的支出金额及所占比率,可为行政单位领导提供经费支出的总体概况。
(2) 单位经费支出明细表是在单位经费支出总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各经费类别的具体支出明细,如可以进一步反映经费支出总表中行政支出的各经费项目的明细支出情况,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3) 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反映各经费支出金额在处室间的分布情况,可为行政单位领导进一步提供各处室经费支出的金额和分布信息。
(4) 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明细表,是在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各处室(科室)经费类别的具体支出明细,如可以进一步反映经费支出总表中秘书处的各经费项目的明细
支出情况,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各处室经费支出的金额和明细信息。
(5) 经费支出明细记录表反映行政单位各项经费发生的每一笔支出明细,主要为各单位,尤其是财务部门,了解经费支出项目的详细构成提供支持。
(6) 重点经费额度控制明细表反映行政单位重点管控经费(如差旅费、招待费)控制金额、支出明细、可用额度等信息,可为行政单位领导及各单位提供重点管控经费主要控制信息,为行政单位领导决策及各单位合理工作安排提供支持。
3. 对应关系报告
(1) 对应关系报告的构成
就钩稽关系而言,对应关系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与企业内部报告体系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区别,也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比较特殊的地方,这是由政府与企业运作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不同导致的。 对应关系报告分两类:一类是国库与内部预算对应分配表;另一类是预算指标与经费支出关系表。
(2) 对应关系报告的格式
国库指标和内部预算对应分配关系表,是本文的一个创新点,它用来反映国库指标与内部批复的预算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为财务部门进行资金对应分配提供依据。 内部预算是在政府部门职能范围内实现具体工作计划的细化和落实。 内部预算批复结构是财政预算批复结构的分解和细化,并通过对预算内容分解和细化实现内部资源合理配置。 内部预算批复有效衔接了法定功能科目,并进一步将预算管理责任和目标落实于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负责人,形成有效的责任传递机制,真正实现财权与事权的有效匹配。
从时间以及预算批复的精细程度上,内部预算批复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财政控制数分解下达阶段,第二阶段是内部预算正式批复阶段。 财政控制数分解下达阶段,是指在财政一下预算控制数的基础上,上级单位按照本级和所属下级单位业务特点和职能属性,对财政预算控制数进行分解,形成各单位预算控制数并下达各单位的过程;内部预算正式批复阶段,是指各预算单位在控制数的基础上依据工作安排,对预算资金进一步细化和分解到具体工作事项的过程。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行政单位可以将财政预算批复,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项目负责人,实现对业务活动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
人事处的人事管理经费经过执行后,分别发生了差旅费、会议费及误餐费三项支出,该表可以为相关部门了解预算指标的支出情况提供支持。
五、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制度实施策略
行政单位实施内部报告制度应由浅入深,分阶段推进,逐步完善,可以重点从内部报告制度建设、内部报告组织机构、内部报告编制和内部报告体系评价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 内部报告制度建设
内部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定、执行、修正和完善等工作。 首先,领导要重视。 行政单位长期粗放式的管理将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同时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加上行政单位的特殊地位,使得在行政单位建设内部报告制度难度相当大。 而领导的重视能为制度的建设扫清障碍。
其次,全体职工要提高认识。 由于对内部报告的研究较少,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全体职工要不断深化对内部报告制度功能的认识。 第三,行政单位要不断完善机制。 行政单位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建立完善的机制,不断加大推进内部报告制度的力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强化内部报告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完善内部报告的内容。 第四,组织保障。 单位应当成立内部报告组织机构,负责内部报告的开展工作,从而保障制度的落地。 第五,加强培训。 内部报告制度执行与否、好坏的关键在于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对内部报告制度的教育培训工作就很重要。
(二) 内部报告组织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实行内部报告制度,必须建立内部报告组织机构。 行政单位可以成立内部报告小组,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财务的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分管其他业务负责人以及各部门及下属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 各成员单位为内部报告中心,是内部报告的主体。 单位设立内部报告小组办公室,设在行政单位的财务部门,财务主管任办公室主任。
这个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内部报告的开展工作,包括内部报告目标的维护,审查、研究、协调各种预算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内部报告体系,保障内部报告的编制、传递、使用,评价内部报告体系等等,促进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 内部报告的编制
内部报告的编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它将影响内部报告的信息质量、使用、分析以及对内部报告体系的评价等多个方面。 内部报告的编制,形式上要求表格和数据的结构化和标准化,内容上要求简洁明了、易于理解,规划应具整体性,避免重复,时效上要求及时、按时、主动、积极。
1. 编制主体。 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和经费支出报告通常由相关责任部门负责编制,对应关系报告
则由相关财务会计岗位负责编制。
2. 编制时间。 内部报告的编制要及时,各个内部报告主体可以按照月份、季度和年度的时间点来编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编制。
3. 编制方法。 由于内部报告编制的时限较短,各个内部报告主体在编制内部报告时可根据报表项目直接核对相应的发生额或余额,所涉银行存款应及时对账,所涉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应进行清查盘点,确保账实相符,涉及直属单位或二级单位账目的,应及时获取相应数据。 在清查核对基础上,报告主体可利用信息系统环境,直接输入数据而自动生成某些内部报告。
4. 上报要求。 内部报告一般应逐级上报,直接针对管理层特殊决策需求的内部报告可以除外。
(四)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内部报告日常使用记录和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内部报告体系改进的依据。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内部报告体系投入使用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质量要求和效益目标,同时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
内部报告体系评价主要由七个要素构成,即评价目的、被评价对象、评价者、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结果。 其中,评价指标是基础和前提,可能会随着内部报告类型、评价时间、评价目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在总体上它应当能够有效地反映内部报告的基本情况,抓住重点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同时,评价指标应该容易操作,便于收集数据。
六、结语
篇9
今天是我到工作单位的第一天,怀着紧张的心情拿着简历来到了公司,接待我的是一个刚工作不久的会计助理,他很和颜悦色的问了我一些问题之后有大概介绍了一下公司的状况,陕西羊木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代帐公司于XX年7月19日在西安工商注册,董事长尹建平,主要经营企业投资咨询服务、信息咨询;公司账务,并从事从公司的成立到正式运营后的相关事项办理及财务账务及相关业务。羊木公司是刚成立不久的代帐公司,所接的大客户不算太多,一般纳税人客户只有三个,但因为是一般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较多票据较多,尽管只有三个但每到月底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介绍完公司状况,张师傅把我领到里屋,有介绍我认识了其他几位实习生,因为今天只是面试,介绍完后已是下午四点多,他告诉我明天再来上班,就这样实习的第一天过去了。
2月28日星期二今天激-情满满地来到公司想着月底能接触到报税,但往往天不从人愿,由于是一个月的最后几天又是年后,报税工作早在二十多号的时候就完成了,俗话说赶早不赶晚。所以张师傅就安排我们看凭证,刚开始看的是小规模纳税人的手工凭证,基本上都是三个月装订成一本,一个月大都是费用的发生,月末结转。大概弄清楚几个小规模纳税人的公司业务和账务后,张师傅呦给我们拿了几本一般纳税人的凭证,这些公司的经济行为大都是购进与销售,所以进项销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很多,还有很多银行转账票体现票制片存根等。
由于一般纳税人一个月发生的业务较多,张师傅让我们拿一般纳税人的凭证练习本画丁字户自己进行月末损益结转。刚开始很不屑这样的工作,想着这跟学校诶什么区别,可是我们几个实习生没有几个人最后结果能对上的,这对我们的冲击很大,张师傅告诉我们,刚从学校出来虽然理论上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实际操作就不一定了,这些都是最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做到一遍过。而我做的过程中可爱的将月末结转的凭证也画到丁字帐里面去了,最后怎么算都不平,后来检查不来后闹了个大笑话,最终算出了正确的利润。
2月29日星期三
今天是实习的第三天了,实习并没我想象的难。或许是我刚去吧,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做什么很重要的事情,只是帮着张师傅粘贴票据等原始凭证、整理些原始凭证之类。这与在学校里练习时粘贴凭证的方法和情况不太一样。在学校里练习时,都是将所得到的原始凭证直接粘贴到自己所作的会计凭证的背面;而在这里,都是先将原始凭证按日期摆放在一起,将它们按顺序用固体胶棒粘贴到一张大概有a4大小的原始凭证汇总表上,张师傅还告诉我怎样贴才能使这些原始凭证粘的整齐又好看,而且使得汇总表的整张纸都被均匀贴满。在此之前,我一直都以为会计的实际操作会与学校里老师所教的、我们所见到的一模一样,我们所学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许多东西并不是所想得那样一成不变,实际上,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现实中所需要的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没事的时候张师傅让我们自己找凭证画丁字帐练习,看到原始票据啊或是不懂的地方可以问他。
3月1日星期四
按照上班时间来说这是这个星期的最后几天,虽然一直在按时上班实习,但是实习工作本身就很轻松,加之又是实习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了解、熟悉和学习的阶段,这些天也就很快过去了。感觉学习了好多东西,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比如,很多原始凭证都是原来书本上没有的,就算书本上印出来但是毕竟不是实物印象还是不是很深刻,手工帐本我们在学校课程设计上也做过,但那些都是a4打印纸上的黑白帐页,当时做的时候也本着交差的心态,做过去了也没什么印象了,在这里可以见到关于不同类型经济行为的原始票据。这两天满足感很强,原来在学校理论是学了可是实际操作都是纸上谈兵,心里总是觉得空落落的,这两天最基本的实物我都见过了。快下班时和张师傅聊了一会儿有关在事务所实习的事情,不少人都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过一段时间,有些人自认为学到很多东西,也有些人觉得浪费时间的,其实不光是实习,学习、上班等许多方面的事情都有两面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其实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如何把握!
3月2日星期五
新的一天,新的开始。这是月初,一个月的上半月是税务局报税时间,我们是代帐公司张师傅说没到月初是比较忙碌的时候,首先他拿给我们了几家公司的税务登记表叫我们填写方法,但都是小规模纳税人每个都是零报税,基本跟抄书没什么区别,唯一得变的是公司名称及企业法人和财务负责人。填毕张师傅告诉我们对于一些零报税的小规模纳税人他不是没有利润,只是老板自己有办法搞到增票,所以就不用在这个上面显现出来了,但前提是得跟专管员搞好关系,所谓专管员就是税务所里做办公室一个人盯住几家公司专门负责这几家公司的税务。我们公司九点上班,当时我们是两人一组去报税,由于新手上路,税务所的位置不是很清楚,路上一切都顺利,但到所里面都已经十一点多了,找到了办公室我们所要报的那个公司的专管员都走了,我们又问专管员啥时候能回来(我们当时想着毕竟里下班还有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呢),跟我们说话的那个专管员大吼了一声“刚走就能回来?1“我们又问下午呢?”我们又问,“下午学习1后来我们给张师傅打了电话他说先让我们回去,后来听他说这些专管员下午不上班,上午不到下班时间就走了,到了快周末根本就找不到人。哎,版跑一趟。下午吃过饭后,还在公司的人就自己找账本继续画丁字帐练习。
3月5日星期一
经过上周的了解,我大概知道了公司的基本运作。就是月初先报税,报税的同时去客户那进行回访,进行财务问题的咨询答疑,票据收集等,月中把手机来的票据进行归类整理黏贴,小规模的手工记账,一般纳税人则手工帐与电算化同步,由于刚过完年不久各个,公司的业务也不是很多,张师傅也不是很忙,报完税回来我们都你一句我一句的问了他许多问题,如:三大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帐凭证的科目如何在网上进行输入和保存,登记凭证的增加、删除和修改,何将已经录入的凭证从网上调出来并察看其相关内容等等。今天分出去的几组小分队报税都非常成功,目前在我的眼里所谓报税就是写好报税登记薄,往专管员手里一交,人间看了没有问题就可以走了。
3月6日星期二
今天刚到公司就又要分组报税,经过今天的报税我明白昨天我的理解是错误的,报数还要拿着缴税单在税务所那盖个章子才算是把税报了,及时专管员不在,都要先找章子先盖章子,因为专管员不在是他的责任,盖不盖章子是自己的责任。下午回来没事有饭辙一般纳税人的账本看,各个公司公司主要涉及到的会计科目有应收帐款、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固定资产、原材料、应付帐款、应付工资、短期借款、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管理费用、制造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车管费、业务找到费、生产成本、实收资本、本年利润,利润分配、其中车管费、业务招待费、应付工资食欲课本上不同的地方。我一直都觉得很奇怪,公司登记的好多账款都直接记入其它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而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却基本没有见到,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呢?我后来好好的仔细想想,觉得可能是因为公司的业务少的原因吧。
3月7日星期三
今天的人物还是报税,不同的是今天我和张师傅一起出去报税,因为报税的地方离客户公司不远,所以顺便去公司取了票据,因为那个公司刚成立不久没有出纳,所以我们还要去银行帮他们存缴税金,这才知道了,现在公司成立,办完税务登记之后都要钱一个三方协议,在银行专门会有一个账户你可以给里面存取一定的金额,银行每个月带税务局从中扣除当月相应的税费。三方协议是在税务局领取,在定下把你分到就近的所里时再跟银行税务和公司签署三方协议,具体哪家银行由公司自己定。去缴税时,先给账户里存钱,然后让银行在缴税单上盖上银行的印章,此时总共有税务所和银行两个章子,就算把税款成功缴纳。
3月8日星期四
今天,该报税的公司都弄得差不多了,闲来无事跟张师傅学习金蝶软件,他说我们的电算化学得很快,听到他这个专业人士的夸奖,我觉得很高兴,这一天的心情都跟着好了起来。张师傅还告诉我们会计工作有其自己的连通性、逻辑性和规范性:每一笔业务的发生,都要根据其原始凭证,一一登记入记账,如:凭证、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多栏式账、总账等等可能连通起来的账户;会计的每一笔账务都有依有据,而且是逐一按时间顺序登记下来的;在会计的实践中,漏账、错账的更正,都不允许随意添改,不容弄虚作假。每一个程序、步骤都得以会计的法律法规、制度为前提、为基矗
3月9日星期五
今天张师傅拿出了公司的支票,我们看到上面还没有任何字迹,她告诉我这就是银行支票,拿着这个可以直接到银行兑换现金,她还说支票和 其他票据一样,出票日期必须使用中文大写,为了防止变造票据的出票日期,还有一些具体的写法。以前虽然也学过,但当时没有真实的票据摆在眼前,还真是不容易记祝不过这次我确定我记住了,而且还记得很牢,想要在忘了也很难的。今天在翻看凭证之余发现了一个问题,亮点去年8月份的凭证有一部分是手工发票,有一部分是机打的增票,我们几个实习生就这一问题讨论了一番,未果,但是因为快下班了,就没有再问。
3月12日星期一
这是实习的第三周了,由于公司的经营规模小,人员设置简单,因此业务也少,没有什么特别的了,我在羊木公司实习有一段时间了,每天的工作内容都大致相同。今天,我准时到了办公室,张师傅已经到了那里了,她说我们今天就学习使用打印机吧。虽说以前也见过一些,但打印机分许多种,原理都差不多,我见办公室里的打印机是一台针式打印机,因为公司小,而且资金也不是很宽裕,所以就只有这一台打印机。打印机很小,就放在电脑旁边的桌子上,张师傅说我们就把这个月已经做好的凭证打印出来吧,于是他打开公司的网站,把以前保存好的凭证调出来,他说,第一次一定要把所需的数据设好,否则以后会很麻烦的,他还告诉我们,她就是没有设置好凭证打印时的边距,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小问题,我们几个人每打印一张凭证都要输入一次边距,且轮流作业,张师傅在旁边指挥。中午吃完饭后,我们又在看凭证画丁字帐。
3月13日星期二
今天所做的事还是和昨天一样,因为那个打印边距问题,我们打印的速度并不快,没办法,只能今天继续。将已经审核并经出纳签字的凭证打印出来以后,张师傅还告诉我,在公司的这个网站上,每个财会人员都只有一定的权限,他向我们演示了出纳进入软件程序所规定的权限内容,我一看,出纳人员只有签字和察看凭证的权限(这根学校学的是一样的)。这和张师傅以会计身份进入软件程序是上面所列的权限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会计可以填制凭证,修改凭证等当然也可以查看,只是没有签字这一项,另外还有很多出纳没有的权限。下午还是翻阅凭证,询问了张师傅亮点8月份账目的问题,他说亮点原来是小规模,8月份转成一般纳税人,所以八月份计算税务是以一般纳税人计算的,但是手工票上面写的是商品销售价格,也就是说这个数字是价税合计,在算当月利润的时候应当注意这点,我们这才恍然大悟。
3月14日星期三
今天我的主要任务是翻看公司以前的帐目,因为之前我们做的都是与凭证有关的事情,所以今天张师傅拿出来的都是账簿。我知道,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如实、正确地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但是凭证的数量太多,信息也比较分散而且缺乏系统性,所以会计账簿的设置可以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全面、系统、连续地进行,还可以通过设置会计账簿,记载储存会计信息、分类汇总会计信息、检查校正会计信息以及编报输出会计信息。设置和等级账簿,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有的的账簿都是机打的,有的是手工的,这样节省人工成本,而且准确性高。许多小规模纳税人的账簿都被合在一起,因为他们一个月实在是没什么业务,还长个本子太浪费。翻看了几页后觉得没有什么可学习性,张师傅也说给我们看账本就是让你们看看,但最主要的还是制凭证。
3月15日星期四
在翻看会计账簿的过程中,好像会计基础又浮现在我眼前,如果出现书写错误,就会有红现在错误的数字或文字上划上一笔,在红线的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数字,并且还发现在更正处都有盖章,这个我知道是为了明确责任,这是一种更正错误的方法,我在课本上也都有学过,可是已经记不清了,下班回家翻书才知道,更正错误的方法不只是有着一种,而是有三种,分别是上面说到的划线更正法、用于更正凭证上出现的错误的红字更正法、还有专门用于凭证上金额登记出现问题时所使用的补充登记法。这三种更正错误的方法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定。
3月16日星期五
日子过的可真是快啊,实习马上就要一个月了。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出色的会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它一切都为零!会计就是做账。下面是我通过这次会计实习中领悟到的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会计的特点和积累,以及题外的很多道理。同时领悟到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是在企业,没到月初要报税跑外勤,要跟专管员搞好关系,三四月份年报,七八月份有残疾人基金等之类的都得往外跑,税务局没事了还要交个培训费,这个费用当然公司出。但在老板那看到的则是你动不动就往外跑,考勤也不计,没事了还要我给你交个培训费之类的,我帮你交培训费那我付给你的工资是干嘛的等等之类的都可能发生,还有在审计的时候,还要会跟审计人员打太极,这些都跟沟通息息相关的。
3月19日星期一
四周的实习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了,现在基本的情况我差不多都已经弄清楚了,而且今天上午张师傅说要出去要账,我就可以不用跟着去了,挺高兴的,可以偷懒一天。回到家里也没什么事可干,就拿起了我那本《施工企业会计》来看,因为我毕业以后也要到工程局来工作,有些具体的情况与其他行业不太一样,因此我每次闲着没事的时候都拿出书来看。希望对以后的工作会有些帮助。
3月20日星期二
一转眼就到最后一周了一个月的实习原本以为会过的很慢,却没想到就快要结束了。我知道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机关知道这个实习只有一个月,但在这里呆了一个半月,真想到要离开还是会舍不得。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时间虽短可还是让我意识到社会与学校的不同,人们常说大学是半个社会,我还不太明白,但光是听着前辈们说都了解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月21日星期三
今天装订记账凭证,把打印好和手工写好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汇总表按照时间顺序放好,每一天的记账凭证下面都放一张当天的原始凭证汇总表,因为记账凭证式打印出来的,两张纸刚好一般大,所以放在一起也非常整齐。装订记账凭证时,可以先用打眼机打三个眼,然后用棉线穿起来。这穿线也是有学问的,用曲别针扭一个穿线针,把线双着从中间带过去,再分别从两边的眼中穿出来,与中间预留的双线汇合,打成结,正好可以把结压入中间的眼中,从外观上看,平平的,根本看不出打结的痕迹。再贴上凭证封面,非常整齐好看。这些都是做会计的基本功,只有亲自作了以后才会知道其中的奥妙。在装订的时候张师傅还告诉我们每个公司的凭证一定要整齐,要有自己的格式,向我们公司都是把缴款单放在第一个表示本月以交税,查账的时候大部分也是看这张凭证是否存在的。
3月22日星期四
今天的实习和往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而整个为期四周的实习也接近尾声了,张师傅说这是个小企业,没有什么复杂的业务,甚至还不能和项目上的会计比,以后如果到了项目上,会有很多现在亮点公司根本不会涉及的会计科目和业务,到时候就得靠自己了。
3月23日星期五
篇10
【关键词】 金融资产减值; 已发生损失模型;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会计准则; 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 F231.1;F8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043-06
一、引言
IAS 39和CAS 22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称为“已发生损失”模型。金融危机后,由于其存在的减值确认滞后和顺周期性等问题而遭到批驳,顺周期性被认为是尤其严重的问题。
已发生损失模型要求有减值计提触发事件,即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时,才能计提减值准备。然而此时确认的减值损失包括了在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就应予以考虑的信用损失,因此存在滞后性。Gianluca R et al.[1]认为,在已发生损失模型下,贷款损失尤其是没有恶化的贷款损失,其风险在数量上始终不足,记录过晚,在贷款的生命周期中分配不均,可以归纳为“太少,太晚”。
大量的实证研究均已证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顺周期特性。如贷款在“已发生损失”模型下,在经济上行期,违约率和损失率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较少,利润增多,银行进一步扩大信贷,经济持续繁荣;而在经济下行期,违约率和损失率较多,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较多,利润减少,银行进一步控制信贷额度,经济持续恶化。
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彰显了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思维。在G20和FSB的敦促下,IASB和FASB启动了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等联合趋同项目。IASB于2009年提出“预期损失”模型(Expected
Credit Loss),通过不断完善,最终于2014年7月IFRS 9最终稿《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2],规定对金融工具减值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并要求2018年1月1日强制实施。
中国企业的金融资产以贷款为主要内容。截至2015年年末,中国银行业的信贷资产总额已达到86.8万亿元,在其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高达50.38%①,如果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中国银行业将受到重大影响。IASB和FASB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主要反映发达济体的特性,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市场体系不健全、交易品种有限、部分市场活跃程度不高、市场参与者成熟度相对较低等特性难以获得全面考虑。因此,研究如何基于中国的实际修正IFRS 9的“预期损失”模型,研究应做好哪些配套改革,预期损失模型才能顺利施行,对于重构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会计准则国际持续趋同,实现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标准协调,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预期损失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内容
(一)金融宏观审慎监管
审慎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一项基本原则。2008年全球危机表明,仅仅依靠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并不能充分维护金融稳定,而且很可能忽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而G20伦敦峰会《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工作组(第一工作组)的最终报告》[3],正式提出各国要增强宏观审慎监管,以作为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重要补充。
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就是在监控个体金融机构风险的同时也监控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描述了金融体系中一大部分突然瓦解的可能性,表现为多个机构的倒闭和市场的冻结,通常由一个普通的冲击出发,随即通过金融机构的内在联系和风险暴露而蔓延。
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宏观审慎涉及两个维度:
一是时间维度,需要解决金融体系的顺周期问题,也就是缓解和抑制系统性风险随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在经济的上升期,金融体系通过信贷扩张、资产价格快速增长、高杠杆等渠道形成整体风险的过度累积。如果在这一时期金融体系没有建立足够的资本储备,一旦金融周期转向下降期间,将会引起大范围的财政压力,大幅度的去杠杆化将进一步扩大影响,信贷和关键金融服务的供给都将随之下降。所以,解决顺周期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多种形式的逆周期缓冲,来抑制系统性风险的积累。
二是横截面维度,关键问题是降低系统性风险的集中,这种风险的积聚往往来自于个体企业相似的风险暴露,或是源于个体之间资产负债的联系。
针对宏观审慎监管的两大维度,《巴塞尔协议Ⅲ》规定了两大策略,即普通规则和自由裁量,如表1所示。
IASB提出的金融资产减值预期损失模型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信用风险减值模型,该模型基于预期损失观念,把银行因风险发生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两类。预期损失就是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按内部评级法计量,主要考虑未来一年内的短期信用风险。由于IFRS 9中的金融资产预期损失模型是估计12个月内存在违约可能的贷款的减值损失,所以已经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企业,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在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上就有优势。因此,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是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基础。
2015年12月18日,巴塞尔委员会就预期信用损失的会计处理指南,给出了11条基础原则[4]: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银行信用损失管理的主要负责人。
对于不同层级贷款风险敞口对应的信用风险,银行应当对适用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书面记录。
银行应当以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以依据,对贷款风险敞口进行分类管理。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应当根据相应的会计处理规定足额提取。
银行内部风险评估模型应有对应的内部政策和应循程序。
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核心是成熟的职业判断。
应用预期信用损失会计时,银行应当有健全风险评估程序。
银行应及时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
监管机构应当定期检查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情况。
监管机构应当要求银行根据相应会计框架确定准备金额度。
监管机构评估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应当考虑信用风险因素。
这11条基础原则是银行业监管机构对银行业信用损失管理和信用损失会计处理的要求。
(二)财务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对计量属性、计量单位、计量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10年IASB和FASB的财务报告联合概念框架项目[5]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性”,即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信贷和类似资源配置决策的信息。由此,财务报告应当提供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估主体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的信息,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产减值是必定的,如果企业不充分反映金融资产所面对的风险,不及时确认金融资产减值,那么就不能传达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就不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因此,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预期损失模型在理论上更有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目标。
(三)预期损失模型的内容
根据金融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和财务会计的目标,IFRS 9的预期损失模型要求企业在对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就考虑到未来信用损失,并在其存续期内及时确认预期损失的变化。该模型将金融资产按照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状况分三个层次确认预期信用损失:
第一,对于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没有显著增加或者在报告日的信用风险很低的金融资产,确认12个月内的信用损失(12-Month Expected Credit Losses)②,并且其利息收入按账面总额乘以实际利率计量。
第二,对于自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但是还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已经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确认全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Lifetime Expected Credit Losses)③,并且仍然以其账面总额为基础计算利息收入。
第三,对于在报告日存在客观减值证据的金融资产,确认全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并且以账面净额(即扣除信用损失准备后的净额)为基础计算其利息收入。
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上述预期损失模型能更加及时地反映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收益的确认及时将预期信用损失考虑在内,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在金融资产全生命周期内预期获得的经济利益;在预期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预期损失模型在金融资产取得时,即第一年开始,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以现金流正常年份减少净收益的入账金额弥补违约年份净收益的减少,缓解了“悬崖效应”,降低了减值计提可能滋生的顺周期效应。
三、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障碍
(一)预期损失模型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征求意见稿阶段,尽管IASB对预期损失模型存在的很多争议不断加以修改完善,但最终的IFRS 9中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首日损失”确认会造成信用损失双重计量问题。因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已经包含了预期信用损失,而首日损失的会计处理又一次确认了预期信用损失,所以就会造成信用损失双重计量和资产账面价值被低估的问题,进而会缩小贷款发放额。
第二,“`约”定义弹性过大。IFRS 9没有明确规定违约界限,而是给予企业充分的自。这会使不同企业对违约标准有不同的设定,使得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第三,信用风险“显著增加”阐释不清。IFRS 9对信用质量显著恶化没有明确界定,职业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包括宏观经济指标在内的所有信息,主观程度较高且难度较大。
第四,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air Value Through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FVOCI)与模型融合度不高。因为FVOCI自身就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已经包含了预期信用风险,对此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会造成双重计量的问题,将会使得资产价值被低估,故将其纳入预期损失模型不够合理。
(二)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外在压力
预期损失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IASB对金融监管等外部压力的妥协,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也存在很大的外在压力。
首先,预期损失模型以金融监管逻辑框架为支撑,而非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故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一致。如提前确认尚未发生的“预计”信用损失与“权责发生制”冲突;在确认利息收入时减除预期信用损失相关的风险与报酬转移,不符合收入、损失确认的原则;预期损失模型不再等待减值触发事件,这就与非金融资产减值处理原则不相一致。
其次,预期损失模型难以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落地。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能满足预期损失模型的需要。虽然目前中国的利率已经基本放开,但并非由市场主导,银行并不具备预期损失模型要求的自主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中国金融机构与国际先进金融企业在定价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最后,预期损失模型实施成本较高。如果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企业必须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重新估计金融资产的现金流。虽然IASB在后续修订中对相关金融资产,如应收款项,采用了简化的模型,但准则的简化又意味着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
四、中国对各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选择和修正
中国财政部在对IASB于2013年的《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中表明了就其主要问题的基本态度:基本赞同基于预期信用损失的减值方案;不赞同按照征求意见稿方法对FVOCI计提减值;赞同对应收账款和应收租赁款的简化处理;希望理事会提供更多指南,确保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减值方法在尚未执行《巴塞尔协议Ⅱ》要求的银行中的可操作性。同时,财政部提出,由于未实施《巴塞尔协议Ⅱ》的金融机构很难获得12个月违约概率的数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减值操作会很困难,而目前中国只有少数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Ⅱ》。
预期损失模型代表未来金融资产减值方法的发展方向,虽然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实施条件,但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有其必然性。本文认为,应按应计提减值的具体项目选择合适的减值模型,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从容易操作的金融资产开始适用,最后推广到所有金融资产。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
如前所述,将FVOCI纳入预期损失模型不甚合理,而且,金融危机中,“已发生损失”模型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在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上。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对FVOCI应继续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但要保证FVOCI价格的公允性。
(二)应收款项
对于应收账款及应收租赁款,IASB认为没有必要耗费过多精力判断是否确认12个月或生命周期预期信用损失,因此提出一项简化减值模型,即在一般情况下,对没有重要融资成分的应收账款,主体应始终确认其整个存续期间的预期信用损失;对于有重要融资成分的应收账款及应收租赁款,主体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始终确认其整个存续期间的预期信用损失。简化减值模型不需要计算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不需要考虑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信用质量是否显著恶化,也不需要确定何时确认生命周期预期信用损失。
本文认为,对于应收款项的减值模型,中国应按照IFRS 9的要求,采用简化的减值模型。这样,既可以真实反映应收款项的经济实质,也可以为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探路,为贷款等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选择和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三)贷款
中国银行业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还没有累积到完整可用的历史违约数据。即使获得了完整可用的历史违约数据,但是如何把历史数据转换为对未来的预期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认为,对于贷款的减值模型,中国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在继续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同时,暂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列示贷款的预期信用损失情况。由于IFRS 9违约没有给出违约的明确定义,可以参照巴塞尔协议预期损失的计算加以修正,使之符合中国的需要。巴塞尔协议中预期损失等于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敞口(EAD),由此金融资产减值预期损失模型的修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违约概率(PD)。巴塞尔协议的违约概率一般运用经济周期估计法估计,IFRS 9则是通过时点估计法确定金融资产减值。因此,主体通过对巴塞尔协议违约概率中的周期行为进行调整,就可以知道金融资产未来12个月的违约概率;通过贷款信用评级迁徙矩阵就可以得到全生命周期的违约概率。
违约损失率(LGD)。一般可以通过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估计,在此过程中需考虑金融资产未来可回收金额、成本以及折现率三个要素。巴塞尔协议所指的损失是经济损失,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会计所指的损失只包括直接成本。巴塞尔协议所指的折现率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会计要求确认金融资产减值时所用的折现率为原始实际利率。因此,主体通过在计算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违约损失率过程中将相关参数按照会计的要求进行替换,就能够计算出会计所要求的违约损失率。
违约风险敞口(EAD)。巴塞尔协议中的违约风险敞口是主体在未来一年内的信用额度,而会计所确认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当前账面金融资产的预期损失,不需要估计未来一年的信用额度及其变化情况。因此,主体在计算金融资产的预期损失时可以直接使用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五、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应进行的配套改革
鉴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在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重构会计准则体系,而且要使这个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适应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
(一)重构会计准则体系
重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包括修订金融工具及其他相关会计准则和基本准则两个方面。
IFRS为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但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并不是IFRS比CAS先进,中国就要予以采用。正确的路径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取其精华,完善中国金融工具及其他相关会计准则。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大致分为分类和计量、减值、套期三部分,修订工作也可分三个部分入手。
对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要谨慎地扩大公允价值选择权的运用。目前中国金融工具采用基于分类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混合计量模式。公允价值选择权是以全面公允价值计量为目标的金融工具计量准则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创新,扩大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能够降低会计错配,减少盈余波动[6],但也有不少的企业运用公允价值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7]。鉴于其存在的问题,中国应谨慎对待,加以修正方可应用。
减值部分的修订已如前所述。
中国目前的套期会计是模仿IAS 39,但较高的门槛使套期会计在中国时用时弃,信息披露难以捉摸和理解。因此应简化套期会计的适用条件,增加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种类,扩大套期会计的适用范围。
A期损失模型与现行基本准则之间的矛盾决定了预期损失模型的实施必将以基本准则的变更为前提。2010年9月,IASB和FASB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第一阶段成果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征替换为“如实反映”,不再强调是否已发生。2013年7月IASB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核(讨论稿)》[8]提到考虑重新将审慎概念引入概念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了确保IFRS 9的顺利运行而建立概念基础、提供逻辑支持。
2015年5月IASBl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简称“ED2015”)[9]建议修订资产(负债)的定义,明确资产是标的资源,而非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入。IASB最终将资产(负债)定义为“由过去事项形成的、企业所控制的现时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具有产出经济利益潜在能力的权利)”,将负债定义为“由过去事项形成的,企业所承受转让经济资源的现时义务”。
ED2015的资产新定义是一大进步。现行会计要素定义中提到经济利益的预期流动,“预期”容易解释为传达不确定性的概率阈值,混淆资源(资产)或义务(负债)与经济利益导致的流入或流出之间的区别。经济资源是具有产出经济利益潜在能力的权利。ED2015的定义试图通过将经济利益引入到经济资源的定义中以消除可能产生的混淆,同时强调资产或负债是一项基础资源或义务,而非最终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不确定性分为存在不确定性和结果不确定性。前者是一项资产或负债是否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列入要素确认的考虑范围;后者是资产或负债是否会导致任何流入或流出具有不确定性,列入要素计量的考虑范围。ED2015将存在不确定性的概率门槛从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中删除,并将结果不确定性纳入会计要素计量部分考虑,使衍生金融工具等的会计准则和概念框架更近一步,也使概念框架与巴塞尔协议等金融监管标准更加协调。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流需要一种“语言”,投资者的跨国投资也需要全球统一的会计语言。要使财务会计信息在全球范围内通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可能是唯一的选择。2010年财政部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提出中国将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继续努力。
本文认为,当论及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企业会计准则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是各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各国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具有相同的性质,因此有关这些资产的会计准则可以并且已经毫无困难地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二是税收和工资福利会计准则。各个国家的税制、劳动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相关准则充其量在原则上趋同,而具体内容和会计处理则很难一致。
三是金融工具及相关会计准则。由于其涉及跨国投资,既是国际投资的纽带,也是保护各国投资者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手段。因此,凡是涉及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包括中国金融工具四项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租赁等,都必须采用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三)与金融审慎监管标准协调
会计准则体系之所以要与金融审慎监管标准协调,是因为金融监管者是财务报告不容忽视的主要使用者,也是主要的信息规范制定者。IASB概念框架提出的主要使用者概念,是基于市场经济的,但是不应局限于市场经济,本轮金融危机表明,必要的政府监管同样不可或缺。因而,财务报告应当为金融监管者提供关于政策制定及修改决策的有用信息,帮助识别、应对系统性风险,维护经济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机构在制定信息披露的规范时,主要考虑特定信息是否需要披露和如何进行披露,对信息质量特征提出的要求也是IASB改进有用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出发点。ED2015的有用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关注信息是否需要披露,如实反映则侧重于信息如何披露,并且强调,财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才能认为是有用的,可看作是对金融监管要求的回应。
金融监管标准和会计准则体系都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制度及技术法则,相互协调是题中应有之义。巴塞尔委员会自2000年就开始支持IASC制定的会计准则。迫于巴塞尔协议的金融监管压力,IFRS 9已实现与《巴塞尔协议Ⅲ》协同提高资本基础的一致性和质量,配合降低亲周期性效应,协助杠杆率措施的落实,共同强化信息透明度要求,推动已发生损失向预期损失转变,以提高贷款拨备的前瞻性。IASB修订概念框架,使衍生金融工具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应用其他综合收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预期损失模型,修订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或都是为了与金融监管标准协调。
具体的,会计资本应该反映监管资本。监管资本应该以会计资本为基础,银行业许多指标依赖于会计数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金融资产减值补充指引、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消指引将对《巴塞尔协议Ⅲ》资本计算产生影响。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必然影响相关指标的计算口径。因此,银行在制定会计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协同金融监管原则,建立完整的银行业信息披露框架,形成动态的信息披露机制。
六、结语
会计作为监管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风险控制。当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从关注企业的过去转向关注企业的未来时,对前瞻性会计信息的需求将变得更加突出。只有会计准则体系自身逻辑一致,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与金融审慎监管标准协调一致,坚持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相结合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促进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协调会计准则、风险管理实务与金融审慎监管,从更高、更宽、更广的视角思考会计的作用及其发展,会计才能在增强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GIANLUCA R,et al.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Accounting Rul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Exposure Draft (ED)“Financial Instruments: Expected Credit Losses” on the Evaluation of Banking Company Loans[J].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2013,9(9):1141-1162.
[2] IASB.Financial Instruments: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A].2014.
[3] G20 Working Group. Enhancing Sound Regul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ransparency[EB/OL].http:///Documents/g20_wg1_010409.pdf.
[4] 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动态(2015年第10期)[EB/OL].http://.cn/casc/dongtai/.
[5]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A]. 2010.
[6] PETER F. The Effects of the Fair Value Option under IAS39 on the Volatility of Bank Earning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search,2011,10(1):85-108.
[7] KATHERINE G,JAMES H I,JAN S. Accounting Choice and the Fair Value Option[J]. Accounting Horizons,2011,25(3):487-510.
[8] IASB. Discussion Paper “A Review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EB/OL].http://,2013.
[9] IASB. Exposure Draft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A].2015.
[10] CAVALLO M,MAJNONI G. Do banks provision for bad loans in good time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M]. Ratings,rating agencies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Springer US,2002:319-342.
[11] BETANCOURT L,BARIL C P. Accounting for loan losses: is dynamic provisioning the answer? Has the existing accounting for loan losses amplified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and exacerbat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stability?[J]. Bank Accounting & Finance,2009,22(6):9-17.
[12] BARTH M E,LANDSMAN W R. How did financial reporting contribut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J].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10,19(3):399-423.
[13] 王菁菁,刘光忠.金融工具减值预期损失模型的演进与会计准则体系变迁――兼评IASB《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 征求意见稿[J].会计研究,2014(5):37-43.
[14] 刘玉廷.金融保险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的分离趋势与我国的改革成果[J].会计研究,201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