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译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1:4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桃花源记译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原文: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开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全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断,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篇2
【关键词】衔接手段 英汉对比 英译 《桃花源记》
一、语篇与衔接
对于衔接的系统化研究始于韩立德、哈桑的作品《英语的衔接》。他们给衔接定义如下:衔接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说明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所以本质上是一种语义的关联关系。那么这种关联可以是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乃至整个语篇层面。根据Halliday & Hasan(1976)的观点,英文的衔接手段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等五大类。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而汉语自古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意指汉语不注重形式的整合,而侧重语义的连接。在汉英的实际转换中,由于两种语言差异,为了确保忠实、切合的译文,衔接方式却必须做出调整。
下面结合《桃花源记》林语堂英译本来分析汉译英转换过程中,衔接方式的转变。
二、汉译英中衔接方式对比
1.标点符号衔接与词汇手段衔接。
例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此句,句内皆是逗号隔开,而表达的是两层意思。可见,逗号在中文里是一种衔接方式。除此之外,中文符号如破折号、冒号都常常用来表示句意之间的衔接。
而相应的英译: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 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译文进行断句处理,并且通过词汇one day 来连接句子。在英语中,标点并不能连接句子,这里采用词汇手段来连接也是一种常见的转换方式。常见的连接词汇比如表示时间顺序的first, second, then, finally. 此外英语中常见的多词同义现象,便是词汇衔接的体现。
2.语序衔接与连词衔接。
例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原文表示渔人来到桃花源后先后看到的一系列景象,句子之间并没有表示时间的副词,但是读者根据句子语序,却可以准确理解这一时间关系。倘若在这里把中文句子语序更换一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那么描述的对象在时间上便有了变化。因此,语序在这里表示时间衔接。除此之外,汉语的语序还可以表示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可以看出,汉语的逻辑关系通过语序隐藏在句子内部。
译文(前半句):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 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
在英文里 原文的语序在英文里却可以更换,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因为英文运用了表示时间关系的连词“after”。连词是英文里重要的衔接手段,除了表示时间关系的before, then ;表示因果关系的 because,as a result, 转折关系的 but,however ;递进关系的 besides 等等。显然,英文中逻辑关系通过连词显性表达
3.重复衔接与代词衔接。
例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在汉语里,重复更多的是一种衔接的手段。而这种衔接方式到了英语中,却转换成了替代。比如此句译文:He went to the magistrate’s office and told the magistrate about it. The latter sent someone to go with him and find the place.
汉语里重复的“太守”二字,在英文里用“the latter”来替代。再者前文里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其中译文中的 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其中which来连接这两个短句。引导词诸如 which,that,who在英文里用来整合句子,使得句意连贯统一。不难发现英文里出现代词的场合要比汉语多得多。代词诸如 he, she ,it, they 等等。在英文里当然也有重复。但多是用来表示强调或者避免含混。因此英文里大量使用同义词、近义词、代词来避免含混。
4.英汉语言其他衔接方式。
汉语里表示衔接的手段有:标点符号、语序、重复。其中,语序可以表达多层逻辑关系。除了上文提到的方式之外,汉语里也有通过词汇手段来衔接语义。比如桃花源记里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现代汉语里的刚,才,于是等等。而英语表示衔接的方式相比之下就更加丰富。除了上述翻译对比时所提到的词汇手段、连词、代词等。还有介词、分词。
例4: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译文:He saw a spring which came from a cave in the hill, having noticed that there seemed to be a weak light in the cave…这里的分词结构 having noticed 表示在其后绑船动作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
三、结语
衔接是语篇的基本特征,普遍存在于英汉语言中。但具体的衔接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异。汉语的衔接方式较为简单,外在表现形式为语序、标点,重复等方式,多数情况下依照语义的方式来衔接;而英语衔接手段丰富多样,具有显性可循特点,如使用连词、介词、分词、代词等手段。本文通过桃花源记和林语堂英译本分析英汉衔接方式的异同,借鉴韩立德和哈桑对衔接的分类,本文对英汉衔接方式的差异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望能有效帮助英汉学习者掌握差异,更好地完成英汉语言间的转换。
篇3
本文作者:范维哲工作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在阅读两篇文章时,总体来说相似之处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村落关于桃花源中的村落生活有如下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中华书局2011年3月)世界尽头的村落与桃花源颇为相似:穿过桥南岸零零星星的人家,路右侧映入眼帘的便只有农田了,石子路也随之变成了狭窄的泥路。田垄之间,几道结冻发白的积雪如搔伤遗痕似的存留下来。左边河岸排列着柳树,柔软的枝条依依垂向河面。小鸟落在弱不禁风的枝上,为保持平衡而晃动了几次树枝,终于改变主意,往别的树飞去。阳光淡淡的,轻柔而和煦。(《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经比较不难发现,两文都落脚于乡村生活的描绘,仙境这一概念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非凡神仙所居之地,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原始农耕生活。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自古以来北种粟,南种稻的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而日本主要的粮食来源稻米,是由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经由朝鲜传入的,所以在重视农耕这一社会传统上,中日两国不谋而合。另一方面,魏晋时期的中国,“隐逸”盛行,隐士这一群体逐渐成为文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以及返璞归真的人生追求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身上也得到了印证,作为计算士的主人公厌倦了冰冷,过于理性的城市生活,选择了世界尽头这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状态。可见,《桃花源记》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两文都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2)屏障仙境的存在基于高度封闭的可能性和难以寻找的神秘性,正如桃花源以山为屏障,阻隔了仙境与人间世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孔,仿佛若有光。(《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中华书局2011年3月)这层屏障不仅阻隔仙境之外的人进入,也可以阻拦外界文明的干扰,同时由于内部人员不能自主的吸收外部信息,所以造成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局面。世界尽头的围墙同样是不可入,不可出的象征,人的自我、欲望之心被弃于围墙之外,正因如此,仙境的纯洁性才得以保持。围墙附近大多是茂密的竹丛、树林或嶙峋的怪石,很难近前察看清楚。人家全都集中在流过镇中心的河的西岸,甚至偏离一步都不容易找到路。仅有的一条可以摸索前进的小路也半途而废,被密密麻麻的荆棘丛吞得无迹可寻。每当这时我就得不辞劳苦地绕道而行,或折回原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围墙之内的人都无私心,不再有形形的欲望,达到“无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和谐。此处并非宣扬荀子的“性恶说”,不妨用基督教中的原罪解释。“人虽有良知,亦有趋恶的种种可能,无法达到绝对的善。”这也就证明了屏障的重要性,在仙境中屏障起着双重作用:阻隔外界的侵入和防止内部人员偷食外部“禁果”。正是由于这种双向的吸引,强烈的异域氛围及未知世界的吸引造就了人们对仙境的不断追求,屏障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3)无从考证关于桃花源是否存在,后人做出了诸多考证,第一批探秘者当属武陵太守与南阳刘子骥。当他们企图再探桃花源时,结果并不如意。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中华书局2011年3月)可见,捕鱼人进入桃花源是偶然也是必然:无目的性的探险和所谓“仙分”成就了这次奇遇。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指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因此,历代人不断探求桃花源到底在哪里这个命题,虽有不同假说,但也多为附会之辞,并无真实可考的依据。世界尽头这一仙境的不可考性给予了桃花源新理解的可能:仙境是由人的意识创造出来的。至于我是何以抛弃原来世界而不得不来到这世界尽头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无从记起,记不起其过程、意义和目的。是某种东西、某种力量--是某种岂有此理的强大力量将我送到这里来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主人公“我”并不知道如何来到潜意识生成的世界尽头,换言之,武陵捕鱼人在回到现实社会后再寻桃花源无果,也同样存在着桃花源本就为捕鱼人潜意识创造出来的可能性。“镇中有我,我中有镇”,存在于个人意识核中的世界,其他人无法进入,更无从考证。如果说现实世界是人有意识的在脑中映照出来的,那么“梦幻”的仙境世界就是由潜意识在脑海中自动生成的。通过对梦的解析,实际上,可以发现人们隐藏在内心的真正愿望,甚至原始的冲动。在中国,“梦幻”被诠释为“神游”,《列子》中提到的华胥国就是如此:“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从这方面看,桃花源可以不真实存在,捕鱼人“神游”所见的桃花源只存在于个人意识中,他人寻而不得也可以得到解释,捕鱼人通过潜意识中的世界反观现实,寄托了一种追求抱朴归真的社会理想。亦需亦实,遥远而又近在咫尺的仙境引无数人探求,却又都无获而终,仙境是否只存在于当事人的梦幻与神游之中呢?这同样无从考证。
武陵捕鱼人在桃花源中挺数日后选择“辞去”,回归现实社会。《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经过在两个平行世界间的挣扎,放弃了与象征现实生活的影子一起逃回现实社会的机会,最终选择了停留在潜意识世界中,这意味着舍弃了肉身,获得精神意志的永存。我转身离开水潭,冒雪向西山冈行进。西山冈的另一边应该有镇子,有河流,有她的手风琴在图书馆等我归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由最初的相同的出世选择,到最后捕鱼人和读梦者“我”入世和出世两种的两种道路,陶潜和村上春树展现了两种不尽相同改造社会的道路。首先,魏晋时期,儒道释“三教合一”形成玄学。东晋时期,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能够达到超生死,得解脱的境界。陶潜深受玄学影响,在探求隐逸生活时描绘了与世无争的仙境,而在结尾捕鱼人选择回归现实社会,企图在“此岸”实现现实世界的改变,使之成为理想世界。这其中仍保有对现世生活的留恋,充分享受生命,在世俗生活中寻求超越,回归人间社会是因为黑暗的现实还可以被改变,精神寄托只是一时的,一切都要从现世道德的改变出发。而佛教将肉身视为超脱的阻碍,只有神与形相离,脱离轮回之道,人才能脱离苦海得到解脱。进入思维中的人是不死的。准确来说纵使并非不死,也无限接近于不死,永恒的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精神不灭,当灵魂脱离肉体,才得以永恒。死对于佛教而言是拯救,是灵魂重获新生的途径,他们将之成为“圆寂”,所谓“寂”意为诸恶寂灭,只有在此时,人才能走进悟的精神境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主人公“我”的肉身在现实社会中成为了一具尸体,但精神却得以在潜意识世界中永生,从现实社会出走成为必然的选择。这看似荒诞的逻辑实际上也是佛教对涅槃的追求,佛教理想与日本文学的唯美主义同样契合,唯美主义主张一种超越物质的力量,当人们放弃了并不完美的躯壳,才能实现精神的提炼与升华。《桃花源记》中的捕鱼人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主人公“我”传递了两种从现实世界逃离的选择:回归与出走。对生与死,肉身与灵魂,入世与出世的不同看法造成了主人公们不同的选择。
桃花源中的村民讲述先祖是为躲避战乱,所以来到仙境隐居: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中华书局2011年3月)秦末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东晋刘裕弑帝篡位,战火纷纷。在如此社会背景下,百姓疾苦,天下苍生无家可归。魏晋时期属“冷兵器时代”,战争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物质生活,陶潜构建的精神世界中首先就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要求,其次崇尚自然,渴望归隐山间的个人理想才得以实现。村上展现的世界尽头是搭建在知识饱和,科技大爆炸的东京都之上的仙境,知识的蓬勃发展本来是推进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但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发展速度已远远超过了可控的限度。大量科技不断被用于战争,违背人道的研究中:若在飞机上安装除音器,机场附近的居民必然欢天喜地。问题是,除音增音这项成功同时势必以各种形式用于军工生产和犯罪活动。显而易见,无声轰炸机、消音枪、以惊人音量破坏人脑的炸弹将接二连三诞生出来,有组织的大屠杀也将以更为巧妙的形式出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现代意义上的战争是知识与科技的战争,本来可以用于服务人民的科技却被战争分子当作推动科技化战争的工具。如果说陶潜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的话,那么村上就正处于“科技的战争”的风口浪尖之上。虽然人们的生活可以一切自动化,简单到只按下按钮就可心想事成,声音,味觉,视觉更是可以被随随便便的去除,但这种去除是发展还是倒退,是值得人们思考的。我在能想起的范围内一个接一个弹奏和弦,并用右手指探索似的按动音阶。旋律固然无从记起,但无所谓,只消像风一样让她听手风琴声音即可,像鸟一样把心交给风即可,别无他求。(《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7月)世界尽头中有最自然的声音,乐器其实是自然声音的再现,人类对自然声音的改造或者诠释不该忤逆或者妄自摧毁自然,而应在顺应自然。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核心,日本人也一直在追求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技的战争导致的人类社会迅猛发展,而环境急剧倒退,这种现象是村上不愿看到的,唯有世界尽头才能让人与自然和平相处,这与陶潜的“复得返自然”是同一个道理。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杀戮,另一种是科技对人性的摧残,不同的战争,陶潜和村上都选择了仙境的出路,对于自然(下转第86页)的崇尚和回归原始乐园的追求在两人身上有相同的体现。中日文明在同源的道路上相互依存影响,在社会、思想与文学等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图腾崇拜及神话传说。由此看来,“复得返自然”是中日文化的共同追求。有关仙境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为了刻画一个理想社会,居民无所求,社会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儒家倡导的和谐社会,天下大同也可基于这种理想世界实现。但值得思考的是,社发展进步的推动力实际上是人们源源不断的欲望,如果离开欲望和对更加先进时代的追求,人类社会势必止步不前。因此仙境作为理想社会很难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这也许就是“彼岸”追求的意义,虽然无法达到,却永远有人探寻,正是有了“彼岸”的存在,人们才不会在“此岸”迷失。分析《桃花源记》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两篇有关仙境的文章可以看出中日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中国文明与中国思想文化是日本文明之源头。无论是农耕经济的社会形态,还是儒道释三教在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文明背景。从另一方面看,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接受了大量的欧美文化,这使其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后形成了中,日,西三种文化镶嵌的现象。单一的中国文化与复合型的日本文化展现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文化追求正是应该被关注的,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解读日本文学作品,反观中国文学,才有获得新观点的可能。仙境作为东西方文化兼有的意象仍存在着多种被解读的可能,这种超现实的文化概念映射出了民族心理及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解读,重释成为了推敲文化关联及差异的重要手段。
篇4
自从2002年文言文翻译这一考点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后,已基本稳定,今后应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翻译文言文仅靠做大量的练习并不可取,如果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再辅以适量的强化练习,定会事半功倍。
一、高考文言翻译的两条原则
1.原则之一:译文的“信、达、雅”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
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
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
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
这是文言翻译的最高境界,这需要对古今语言有较深的造诣和对文学有较高的修养,作为考生,我们只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在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行了。
2.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里。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的方式作为辅助的手段,因此,高考时尽量用直译去翻译文言文。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1.留
既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例如: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2.调
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如: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3.换
(1)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如: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2)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如: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3)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如: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如: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5)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4.补
(1)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如: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2)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如: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3)补出量词
例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如: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5.删
(1)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篇5
关键词:学养;融合;交流;创新;紫砂陶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34-1
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现有的生活水平。而乐于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陶艺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社会生活的这种要求,把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艺术思想、审美情绪悄悄地渗入到现代紫砂陶艺设计中去。提高了现代紫砂陶艺的艺术性和品位性,从而使得陶艺的社会属性、文化内涵、艺术性表现融为一体。所以,某种意义上理解,所有层次的陶艺创作活动都可视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这种文化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元素组成的。
一、艺术家自身的文化修养
纵观古今,有成就的艺术家及设计者无不博学。在博学中,品学为首,人品高低取决于自身的修养,艺术家的人品和修养决定他了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他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这必然渗透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去。他们都对传统文化、自然界的变化、社会生活等有深切体悟和独到理解,形成强烈的感情,胸有情思、注情入景,从而达到心境、情感的交织,构成了特定的“意境”,一件陶艺作品从构思立意到设计制作,都会经历相当阶段的思考和修改,无论是构思的偶然性、联想的纯粹性还是有感而发的深思熟虑性,都可成为艺术家形象设计思维的反映,是感悟与理性的相互同意,是自身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使其成为表达人们心灵的当代艺术形式,显示出作品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意念和情境。因此。真正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准的陶艺精品,必然有人格修养的支撑。
二、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入
艺术是多元化的,陶艺只是其中之一。各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说明了社会的需求性与本身的合理性,各种艺术形式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现代陶艺的发展,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创作技法和文化特色。现代紫砂陶艺无不从中获得启示与创生灵感,使其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通过给这形象壮骨输血、立影充神.最后成为一个活脱脱的生命。各种艺术形式都在潜移默化地对现代紫砂陶艺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每个艺术家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又以不同的形式通过紫砂陶艺展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形式作背景和铺垫。这些陶艺作品就必然是缺乏生动语言和人文内涵的机械制作。
三、国际文化的交流
国际交流的加深与国际文化的渗透,无不体现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比如说西方主张抽象表现主义,反对传统陶瓷中的幼稚和匠气。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内心冲动和自由即兴发挥的重要性,主张不规则、不对称,甚至瑕疵、开裂等。创作观念对于我们现代的紫砂陶艺也有着明显的影响,已经开始或多或少的把国外现代陶艺创作的理念运用进来,开始重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新文化、新生活创作理念的注入。大大鼓励了陶艺创作群体对于新材料、新观念、新手段、新工艺、新视角、新形式、新媒介的实践与创造活动。
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已经不可阻挡地向我们扑来,如何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突出自己的文化个性,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将是一个十分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厚,但丰厚是我们过去的光荣,要在现代大潮中与西方平等对话,就既要吸收人家的东西,在坚持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基础上向前发展,在讲究制作技艺精良的同时。注重艺术个性、审美情感的表达或者通过对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的“变异”来追求陶艺的新意,把具有特定实用性能的“碗”、壶”、“瓶”等,抽掉原有的功能价值而成为一个单纯的审美形式概念。变异的造型完全抛弃了实用功能。“器皿”的“内容”乃是艺术精神自由出入的空间再或者就是在力图遵循陶艺语言规定性的前提下,以神奇结构和颖异空间的建构,寻求物化审美主体经验和情感的新方式,在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规,自由洒脱,在泥土的随意抟塑和釉色的随机变化中,充分体味人在审美情境下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由感。因此,紫砂陶艺作品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必然是对优秀传统继承中现代意念和美学意境的构建所创思的妙悟之境。陶艺大师们只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符号,才会创作出形式新颖、内涵丰富、视觉感美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来出版社,2004.[2]徐秀棠.中国紫砂[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篇6
一、消除学生“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学生总认为文言文很难理解,难把握朗读节奏,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先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有信心和有兴趣来应对文言文。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选取简单的材料,名人的故事以及有教育意义和吸引力的短篇文章,如:《孔融让梨》、《两小儿辩日》、《凿壁借光》等,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既简单易懂又趣味无穷,不必有任何惧怕心理,这样就会慢慢喜欢文言文教学。
二、创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讲述经典故事导入情节,如教《孙权劝学》时,由三国故事导入,用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歇后语导入,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继而进入本文的《孙权劝学》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明白: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2.孙权怎样劝学的?分了哪几步?
3.劝学前后有什么变化?(刮目相看)
三、指导趣味性地朗读
1.默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习字词,学生轻声讨论2-3分钟。
2.范读。教师范读重点段落,边读边想象里面的画面及相关情节,让学生初步划出文言文重点句子的朗读节奏。
3.小组齐读。大家齐读,要读出情感、节奏,教师也可及时点拨、纠正读音、节奏及文中的语气,并体会情感。
4.学生竞读。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竞争中相互提高,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作用。选取经典段落,并学会边读边做简单的批注,绝不去死记硬背。
四、创设情境,学生参与课堂,并学会用表演方式渗入文章内容,深入文章情节,体会文章的主题
走出传统教学误区,力求多变创新,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嚼,学生咽,老师抄,学生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去。例如:教《孙权劝学》让学生表演孙权三劝时的不同语气和神态,从而了解孙权的劝学能力。继而承接文章的情节来点拨,为什么会判若两人,了解经典句子――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
五、难中取易而点拨,初步积累并指导背诵
尽量抓住文中易把握的内容去点拨,如:教《三峡》,写水抓住水急、猛等词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学生了解三峡夏季水的特点,冬季特点抓住重点诗句(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了解秋、冬季三峡的凄美,并抓住后半部分的优美词句“林寒涧啸”,指导学生背诵,这样印象就会更深刻。
六、拓展延伸,练习巩固与知识发散
1.知识点。教《桃花源记》时,重点识记古今异义词。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
教学中将采取难中取易,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如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
之:(1.两狼之并驱如故。不译,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花之君子者也。的;3.观之,兴正浓。代词,指两虫争斗)
名(1.有仙则名,出名;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或(1.或者,表示选择;2.或王命急宣,有时)
2.主题拓展。如教《桃花源记》
(1)桃花源人为什么听了渔人的故事后皆叹惋?
(2)他们为什么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3)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5)你认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篇7
一、互文。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种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或两个以上)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式,翻译时要注意识别,该分则分,该合则合。如:
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正确翻译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郦道元《三峡》)
正确翻译是: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嶂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4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正确翻译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5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正确翻译是:(悍吏们)到处吵嚷,到处骚扰。
二、并提。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并提。遇到这类句子,应当先调整顺序,再进行翻译。如: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
此句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正确翻译是: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此句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正确翻译是: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3 风霜高洁
(欧阳修《醉翁亭记》)
此句应理解为“风高霜洁”。正确翻译为:天高气爽,霜露洁白。
三、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相关相似的事物代替。这种修辞方式,新奇而不落俗套,可以收到化凡为奇的表达功能,所以很受古代诗文家的青睐。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古文化常识和生活常识,翻译运用借代手法的句子。如果按字面翻译,容易造成误解。如:
1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这里专用“布衣”代指平民。正确翻译为: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亲自种地,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正确翻译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处用“锦鳞”指代美丽的鱼。正确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4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用音乐器材“丝”“竹”作为音乐的代称。
正确翻译分别为: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古时在竹简上书写,制作简先用火烤,把青竹的水分(即汗)去掉,“汗青”在这里代史册。正确翻译为: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6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伛偻:驼背,人老则背微驼,故“伛偻”指老人。正确翻译为: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四、偏义复词。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认为:“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因此,在翻译含有偏义复词的文言句时,要能辨别出衬字,并在翻译时加以省略。如:
1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并同。
(诸葛亮《出师表》)
异同:偏义复词,词义偏在“异”上,“同”是衬字。正确翻译为: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陶渊明《桃花源记》)
远近:偏义复词,词义偏在“远”,“近”是衬字。正确翻译为:(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杜甫《石壕吏》)
出人:偏义复词,词义偏在“出”,“人”是衬字。正确翻译为: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平时连一条能走出门的完整衣服都没有。
4 怀怒未发,休祀降于乇。
(《唐雎不辱使命》)
休棂:偏义复词,词义偏在“棂(意为不祥)”,“休(意为吉祥)”是衬字。正确翻译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五、古今词义。由古代文言文发展到现代白话文,多数词语的词义没有发生变化或变化不大,但也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变化很大。如果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而根据现代词义去翻译文言文,就很难翻译准确。
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如果以“卑鄙”现代的解释来翻译,就不合事实,闹出笑话。正确翻译为: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2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宋史・赵普》)
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今用来比喻人品质恶劣。正确翻译为: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3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正确翻译为: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神诚信。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篇8
[摘 要]本文是作者从旅游产品执行角度对泰山、三孔两景区实际运行状况的考察心得。作者通过实地观察,对两景区目前在产品开发、
>> 《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与评析 木心《两个小人在打架》评析 评析旅游景区广告与宣传册设计 寻策!两个女孩和一个悍匪的劫案实录 从两个著名化学实验中还能学到什么 《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 浅谈与“两个务必” “两个环境”与集体怀旧 伟哥与两个伟弟 危机公关与两个“市场” 与两个于连的对话 《江雪》两个译本的关联理论评析 对《桃花源记》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对比评析 从“三美”论评析“红豆曲”的两个英译本 旅游景区资金管理 两个妈 两个选择 两个世界 两个通知 两个烧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两个著名旅游景区游程实录与管理评析 两个著名旅游景区游程实录与管理评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是作者从旅游产品执行角度对泰山、三孔两景区实际运行状况的考察心得。作者通过实地观察,对两景区目前在产品开发、产业合作以及服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成因做了专题分析,并从规范发展模式与服务管理创新等方面入手对景区经营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关键词]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执行;管理评析;产业合作;服务管理创新[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61―05
篇9
【关键词】移栽;原理;选择;技术;时间;方法
一、大树移栽成活的原理分析
大树移栽成活的原理是如何维持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代谢平衡。移栽大树其根系受到大量的损失,一般所带的根系量只是原来根系量的 15%左右,这必然改变了原来树木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的代谢平衡。如何才能保证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平衡关系,一是可以进行地上部分的枝叶修剪,减少部分的枝叶量,就可以减少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消耗,使供给和消耗相互平衡,苗木移栽的成活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二是地上部分少修剪或不修剪(常绿树种)的情况,要尽量的减少地上部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蒸腾和消耗,维持较长时间的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平衡,苗木移栽仍可以成活。
二、大树的选择问题分析
1、大树的选择必须要适地适树最好选择乡土树种或在本地适应多年的外来树种,还应该考虑到树木原生长条件与移栽地的立地条件是否相适应。例如,土壤的结构与酸碱度、温度、湿度、光照等。树种的不同,其生物学特性也不近相同,移栽后的环境条件应该尽量与该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相符。如背阴的地方移栽云杉生长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移栽油松生长良好。
2、大树的选择要符合自然植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大树的移栽要充分的考虑植物的地带性分布及特点,使绿化的面貌能够反映出自然景观的地域性特色,并且能够长期的保持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如引种尚无引种记录的树种,应该充分的比较原产地与当地的环境条件后再确定移栽与否。
3、大树的移栽要选择壮龄树一般慢生树种选 25 年生左右,速生树种选 15 年生左右,中生树种选 20 年左右,树高 4m,胸径 15~25cm 为宜。
4、大树的选择应该选择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的植株。
5、如在森林内选择大树时,必须选择疏林中阳光下的大树,过密的林分中的大树移栽到城市后不易成活,且过一段时间后树形就会生长不良。
三、移植前的准备工作分析
1、制定移植方案。目前大树移植已成为城镇园林绿化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移植成活状况直接影响到绿化工程的效果和效益。移植前必须精心策划制定出周密的移植方案。
2、树种及规格选择。根据园林绿化施工的要求,坚持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好树种、品种规格。规格包括胸径、树高、冠幅、树形、花色、树势等。树种不同移植难易程度不同,一般乡土树种、经过移植和人工培育比异地树种、野生树种容易成活,树龄越大成活越难,选择时不要盲目求新求大。根据确定好的树种、品种和规格,通过多渠道联系和实地考察及成本分析确定好树种的来源,并落实到具体树木。
3、多次移栽。对较为名贵和较难移植的树木,或距离较远的地方,还可采用5~8年的时间就近多次移植的方法(称为熟货),或逐步向移植地过渡移植的办法,以进一步促进须根发展和适应定植地环境,确保成活后,再行定植。
4、按移植规划挖好定植穴。根据绿化工程要求做出详细的种树规划图,确定好定植点,并根据移植大树的规格挖好定植穴。定植穴规格应大于土球的规格,一般坑径大于土球直径40cm,坑深大于土球高度20cm。遇土质不好时,应加大树坑规格并进行换土。
5、其它准备工作。勘测运输线路、准备好运输设备(如:汽车、吊车)、工具及材料。
四、大树移栽的技术措施分析
1、落叶大树的移栽。除了要注意修剪地上部分枝叶,使地下根系外表面积与地上枝叶外表面积相等,或枝叶外表面积略小于根系以外,还要注意移栽的季节。休眠期移栽由于枝叶量小,大树处于生理休眠状态,其蒸腾量小,移栽的成活率高。秋季落叶后至春季发芽前移栽,特别是春季发芽前移栽最好。落叶大树若在生长期移栽,必须对地上部分进行强修剪,少留有枝叶,力争带大土球移栽,移栽后要经常给地上部枝叶进行喷雾。
2、常绿树种移栽。一般为了保持原有的树形,一般地上部分很少进行修剪,地上部分的枝叶外表面面积大于地下部分根系的外表面,苗木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与消耗失去平衡。所以移栽时尽可能的多保留原来的根系,起苗时土球尽量要大一些。移栽后要经常向树冠喷水,地下的根系逐渐恢复吸收的机能。常绿树种移栽季节在休眠期为最好,因为这时树木的气孔处于关闭状态,叶表皮细胞角质层增厚,消耗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少,移栽成活率高。另外常绿树种在生长期内进行移栽必须搭设遮荫网减少阳光的照射和减少树冠水分的蒸腾量。
3、大树移栽的时间。苗木的移栽最佳时间是休眠期,即从秋季 10 月下旬到翌年春4 月。也可以在生长期移栽。一是春季移栽。早春移栽,树液刚刚开始流动,枝芽尚未萌发,蒸腾作用很弱,这个时候进行带土球的移栽,尽量缩短土球暴露在外边的时间,移栽后进行精心的养护管理,大树成活率就会提高。二是夏季移栽。由于树木的蒸腾量大,此时移栽对大树的成活不高,在必要时可以加大土球,加强修剪,进行遮荫,尽量减少树木的蒸腾量。三是秋季移栽。秋季移栽,大树的地上部分停止生长,但根系尚未停止活动,移栽后有利于伤口的愈合,移栽的成活率高。秋季移栽的时间不可过早,若落叶的大树尚有叶片,往往叶片内的养分没有完全的回流,造成木质化程度不好,越冬时被冻死,所以,秋季移栽稍晚些较好。
五、大树移栽的挖掘分析
大树选好后,根据树木胸径的大小确定挖土球的直径和高度。一般的土球直径是树木胸径的 7~10 倍。挖掘前先将草绳将树冠围拢,其松紧度以不折断树枝为好。以树干为中心,比规定的土球大 5cm 划个圈,并顺着此圆圈往外挖沟,沟深 70cm 左右,深度以土球所要求的高度为止。土球挖好以后进行修剪,修剪后再用草绳进行土球的绑捆即可。
六、大树移栽的方法分析
大树的移栽最好选用穴植法,即人工挖穴栽植,大树的生长恢复较快。栽植穴的直径和深度要要大于苗木的根系。栽植深度以略深于原来栽植地径痕迹的深度为宜,然后把大苗放入坑内,再回填部分肥土,使其根系伸展,再填满肥土,踩实,浇透水,设立支架进行固定。
七、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化质量已经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小区的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所以原来的那种以栽植小树确保成活率、确保绿化质量的绿化要求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需要,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出较高的绿化、美化效果,已经成为时尚的追求。现在的许多绿化公司和绿化技术人员都在努力的朝着这方面努力,但在实际施工和以后的绿化效果上看还很不如意,尤其是一些大树的移栽更不成功,这无疑浪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而且还造成了现在绿化大苗严重紧缺。要想做好园林绿化中的大苗移栽,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规程去办。总之,要想提高大苗的移栽成活率,必须要严格的对待每一项操作规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苗移栽的效果,才会使移栽大苗在园林绿化中的优势更加明显的突显出来。
篇10
〔关键词〕动漫产业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国家形象
动漫作品与现实世界的生活密不可分,动漫作品通过其强大的创造性、可塑性来构建引人入胜的虚拟场景、角色、故事背景,借以再现或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生活中所表现的本质规律进行揭示。动漫作品通常讲述反映社会基层的人和事,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或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梦想,通过艺术加工来加以表现,提供隐喻的意义和价值给受众,从而使受众在动漫作品中寻求自身的存在意义价值,满足普通大众的心里需求。
提到动漫,不得不提世界动漫产业的两大巨头,美国和日本。美日两国的动漫作品主要面向青少年及成年人,已不是仅限于少年儿童的低龄说教形式,而是更倾向于具有逼真世界观设定、复杂人物关系的更成熟的商业作品,其中许多成功的热门动漫作品都不约而同的表现了人渴望克服困难实现自身质变,或者突显团结就是力量,或通过个人磨练努力为线索达到一个很高的目标等令人激动热血的类型。这种类型动漫作品所表现的正好迎合了特别是对于身负沉重学业压力处在叛逆期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受众通过动漫作品中角色的种种行为和经历,间接实现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行为或梦想,发泄自身愿望或心理需求。
动漫文化是现代青少年受众调节现实生活心理压力的重要方式,所以动漫文化的盛行以及产生如此之多并为此痴迷的受众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美日的动漫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在传播动漫作品的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通过人物服饰、日常用具、生活方式等等向受众灌输如日本的和服、剑道、武士,美国的强大军队、先进的科技以及超级英雄等本国特色文化。
如今世界各地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保守的国家都有大量的受众群体狂热追捧美日的动漫作品,又因为其动漫作品转而喜爱美日民族文化甚至国家本身。像美国的迪斯尼、漫威、DC就是把创作的动漫形象融入到主题公园中、表现在影视漫画作品中、相关衍生产品上,由这些构成现在包含了现代童话、英雄主义、冒险、自由的美国形象。而日本也同样非常重视这一点,日本内阁副首相麻生太郎在之前担任外务大臣期间曾说过“日本动画赢得了全世界的喜爱,征服了全世界青少年的心,尤其是中国青少年,而这一点是外务省做不到的。”上述这些无疑都印证了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中的文化含量比重越来越重,文化所创造的的经济效应也越来越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作品作为文化软实力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成功的动漫品牌是能够为国家同时获取经济优势和文化层面的双重优势。
近年来由环球影业及Illumination娱乐公司制作的3D动画影片《卑鄙的我(DespicableMe)》系列,自北美地区于2010年首映以来到现如今已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画影片,总票房共14亿美元,成为环球电影公司成立以来最赚钱的电影,并获得了许多相当正面的评价,影评网站烂番茄平均得分近7分,Metacritic上专业影评平均得分72分,而影片中主角格鲁秘密基地中可爱顽皮的小黄人更是吸引了大批粉丝并风靡全球。美国通过其发达的动漫产业成功将美国文化通慢慢地深入到每一个观众心中,现在小黄人的卡通形象已经成为网络短片、玩具、游戏、书籍、快餐、服装等领域的争相投去橄榄枝新宠儿。小黄人不但帮助美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经济效益,更将美国文化影响力扩大开来。虽然近来美国深陷中东战争泥潭、经济危机的影响,正处在整体国家力量衰落的时候,而此时美国的软实力如影视动漫作品的影响却没有因此受到丝毫消减,反而积极维护了美国健康的国家形象。
如今大量的中国青少年受众喜爱国外的动漫作品沉迷其中,外国动漫作品所附带的文化和价值观对我国本土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青少年受众对新奇的外国文化盲目的推崇,甚至导致受众的价值观模糊不能分辨真实历史关系及历史问题、淡忘甚至最终丢失了自身的传统民族文化。青少年作为一个国家中最有活力最重要的群体,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十分必要。可惜的是,目前国产动漫在青少年心中几乎没有多少分量,国产动漫仍停留在单方面面向低龄受众且讲述的故事,老套缺乏新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没有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审美取向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曾在世界上有着极其辉煌的地位,中国动画也是如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了享誉国内外的《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等优秀动画作品,曾在国际上73次获奖。但曾经在青少年所熟识的“黑猫警长”、“葫芦娃”、“蓝猫淘气”等形象,如今已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被“美国队长”、“蜘蛛侠”、“高达”、“海贼王”等国外动漫形象所取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国产动漫品牌在渐渐衰落,实在值得反思。
我们并没有认识到动漫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是何等重要,对我国国产的经典动漫品牌和新兴动漫品牌的发展和保护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经济的腾飞给中国创造了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的难得机遇,但中国动漫文化发展却急功近利地盲目追求美日商业模式,忽视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特点,普遍存在着照搬美、日动漫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式,相似甚至雷同的角色造型并没有体现出自身民族特点和优势。有数据显示当今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韩动漫就占60%的比重,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原创动漫的比例仅仅只有区区11%,也就是说我国动漫市场有大概80%以上的盈利就流向国外市场。
动漫产业作为国家软实力表现的重要一环,动漫作品的传播会直接或间接地进行着民族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未来作用更加的明显。中华民族特色是中国动漫发展的根基。在世界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全球联系不断加强的现在,动漫作品要处理好“民族的”与“世界的”、“创新”与“传统”的辩证关系,要想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今天产生强大的传播成效发挥国家软实力的吸引力,必须兼顾这些因素,合理继承运用具本民族特色创作出的动漫作品,如此这般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对一部作品含义产生误解,动漫作品中的文化误解会降低作品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首次将“国家文化软实力”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我们越应该重视本土文化价值,挖掘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掌握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只仅限于形式上的民族风格,正如保罗・克莱所说的:“艺术不是模仿可见之物,而是挖掘未见之物。”因此在创作时还要考虑到照顾受众群的心理和审美需求来进行创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动漫作品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动漫的形式来进行再创造,使它们符合现代的审美习惯与理念,在带给受众新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也使受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新鲜感。
最近中国也陆续有不错的动漫作品出现,像环球数码公司出品的《桃花源记》在内容取材以及艺术表现上都开始有了一定的深度,比较好的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形象。一方面《桃花源记》在影片艺术风格上运用大量的中国传统民族元素,比如像角色造型上融合了典型的中国民间艺术风格的皮影艺术形式、背景设计上则采用水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完美的虚实结合。另一方面在渔夫巧入桃花源掉下瀑布等场景的绘制上除了传统形式还结合了现代3D技术手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桃花源记》整片看完后,让观众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情节上都感受到了强劲的视觉冲击,在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像科幻题材的国产漫画《钢羽》的背景故事以及角色设定则在中国特色的时代背景、组织结构上,结合日式机甲动漫风格进行了创新发展,也同样十分博人眼球。只有将内外因相结合,才更有利于我们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的动漫作品,开辟一条具有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思想,更容易让世界所接受的道路。
促进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动漫作品传递到世界各地,让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正视中华民族的崛起,让世界人民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个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真实的中国形象,这必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延续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著,刘晓红译.大众传播与美帝国.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6-1
- 上一篇:关于国庆节的英语作文
- 下一篇: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