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3 16: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决策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县各行政机关,包括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方案施行。
二、公开内容
重大行政决策应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原则,凡应当公开的重大行政决策,都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在政务公开“深化年”中,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建立重大行政决策机制,编制决策事项目录
各行政机关凡没有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的,都要根据重大行政决策公开实施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将规划编制、重大国有资产处置、重大政府投资、行政事业性收费、重大行政执法等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社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或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的决策事项纳入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
(二)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公开机制
重大行政决策之前,行政机关都应通过一定方式公开征求意见。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均应通过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1.听取意见。行政机关作出重大行政决策之前,应主动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意见。对涉及面广、与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行政决策,还必须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确保重大行政决策深入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
2.专家咨询论证。对需要进行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论证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行政机关在作出决策前应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或专业研究咨询机构对决策事项进行论证,发挥其智力优势。行政机关应根据专家论证报告,作出决策。对专家咨询论证意见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反馈。
3.听证。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公共利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行政机关决策前应当采用听证方式,让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听证之前,行政机关要根据听证事项的性质、复杂程度及影响范围,确定和分配听证代表名额,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确保代表的广泛性。听证意见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吸收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向听证参加人说明理由。
(三)完善重大决策纠错机制
重大决策执行中,行政机关应通过民意反映、抽样检查、跟踪调查、效果评估等方式开展实施后评估。后评估应围绕着实施结果与决策制订目的是否符合,决策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决策带来的负面因素,决策实施在实施对象中的接受程度,决策实施带来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影响,主要经验、教训、措施和建议等内容进行。对存在重大失误或不合法、不适当的重大行政决策,决策机关应及时调整和完善,不断提高决策质量。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组织发动阶段(年8月25日至9月5日)
全县各信息主体单位根据本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方案要明确承办机构、承办人员及责任,推动各行政机关建立和完善决策公开制度。
(二)落实工作阶段(年9月6日至12月15日)
各行政机关建立和完善决策公开制度,编制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建立完善机制,并贯彻实施。
(三)监督检查阶段(年12月16日至12月31日)
县政务公开办公室将对各行政机关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落实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对工作落实不力、工作效果不明显的,要责令整改。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2012年元月开始)
各行政机关结合政务公开“深化年”成果,继续推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公开机制,总结经验,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公开长效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公开是推进政务公开,建设法治政府具体体现,是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各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负起责任,确保重大行政决策公开机制的建立和执行。
篇2
关键词:利益集团 行政立法 利益诉求
在利益追逐过程中,当个人的利益表达遇到困难时,人们往往希望借助组织的力量来使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和表现,于是以代表、反映个人利益为己任,并寻求法律、制度保护的利益集团便应运而生。
一、利益集团对行政立法的影响现状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殊利益要求和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以压力方式影响政策、法案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从严格意义上说,在我国并不存在西方国家意义上的利益集团。但不可否认,我国现在实际上已经存在利益集团问题。当前行政立法中出现的“立法割据”现象,就是一些强势利益集团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使行政立法沦为利益集团占有权力资源的方式和分配既得利益的手段。
目前,我国行政立法中的公开性和公众参与度并不理想,往往由行政机关自己起草,自己执行,公众几乎没有参与政策制定。这使行政立法更易受强势的利益集团影响,弱势群体和普通民众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情绪。
二、利益集团影响行政立法的途径
利益集团影响行政立法的途径:一是通过公开演讲、张贴标语、举行记者招待会,用电视、杂志、报纸、网络等制造公共舆论,以“民意”来影响政府决策;二是通过、申诉、约见官员等方式向决策者明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三是参与政府的听证会或政府专门为政策制定召开的会议;四是让其成员进入立法机关、政府部门或者是能对立法、行政活动产生影响的部门中,直接参与决策;五是提供各种信息资料来影响决策过程;六是通过行贿给有决策权的官员来影响政府行政决策。
三、利益集团对行政立法的利弊影响
(一)对行政立法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利益综合与利益表达
因为政府职能是有限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同样的,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进入政策议程。而社会公众的利益要求具有分散性,政府决策系统不可能同时受理那么多的利益要求。这时,通过利益集团,利益诉求就很可能在政府决策方案中得到体现。
2、有助于决策机构全面掌握相关的信息资料
由于利益集团对本行业的情况了若指掌,他们为政府提供信息帮助,有助于降低决策机构收集信息的成本,并且保证信息的完备和有效。政府决策者有可加以比较选择,使制定的决策方案更符合实际,提高决策质量。
3、能够缓和各方矛盾,协调决策中的各方利益
不同利益集团不可避免地会由于利益的争夺而发生冲突,而利益矛盾的激化有可能损害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政局的稳定。在决策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创造条件让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进行充分的表达和博弈,进行统筹兼顾、平衡协调。
4、具有监督约束功能
不同种类、不同能力的利益集团对立法、政府的决策行为施加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和限制政府权力的行使。
(二)利益集团对行政立法的消极作用
1、有可能会误导决策过程
利益集团为了追求私利,提供给决策者的资讯难免会有利益指向性,可能会强调对自身有利的一面,而对不利的一面忽略过去或轻描淡写,这样很容易对决策者起误导作用,使决策者无法顾及整个目标。
2、影响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损害公共利益
如果利益集团对行政立法的影响过大,就会使平等竞争成为虚有,无形中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衡,使真正的自由难以维系。而利益集团所反映的民情可能仅是团体成员或集团领导阶层的意见,有时甚至与公众的意见相悖,影响了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损害了公共利益。
3、有可能造成政府工作效率低下
利益集团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决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政策方案较大程度地体现本团体的利益。但因多方力量的参与,最后的决策结果很可能是一个调和各方分歧的折衷方案。而折衷方案会阻碍政府高效率处理公共事务。另外,利益集团为了实现对自己有利的决策方案,可能采用多种手段对政府决策进行抵制、阻挠,可能造成政府工作效率低下。
4、有可能造成腐败
政府决策有可能在利益集团的影响下,变成少数人幕后交易的产物,将“公共决策”异化为“私人决策”。利益集团依靠其成员的家族血缘、同学情谊、地缘和社会关系等私人关系纽带接触地方政府官员及决策者,影响政府决策。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与规范,就可能发展成“钱权”交易,造成官员腐败。
四、抑制利益集团对行政立法造成不利影响的对策
(一)完善利益表达和决策参与机制
在整个社会利益分化加剧的背景下,利益集团成为一种进行利益竞争的工具,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完善利益表达和决策机制有助于充分听取民意,帮助地方政府决策机构获得充足的决策信息,有助于统筹协调决策中的各方利益,缓和各方矛盾。
(二)找准政府的职能定位
政府自身职能定位正确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到决策质量的和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协调和兼顾各方利益,绝不能同时兼任“运动员”与“裁判员”。
(三)提升政府能力和决策者的素质,加强廉政建设
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博弈,政府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防止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过度影响。提高的决策者素质,有助于在立法过程中分辨信息的真伪、拟定正确方案、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提高公务员的拒腐防变的能力,有助于政府的党风廉政建设。
(四)规范利益集团运作,促进利益集团健康发展
政府应加快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促进利益集团健康发展和规范运作。培育社会公众的公共精神,强化政府公共权威,完善决策咨询、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来应对利益集团参与背景下的复杂决策环境。
篇3
一、当前行政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决策主体素质低
不少地方官员在工作中凭借经验,头脑易热,对事物缺少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遇事想当然。一些官员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自认当领导后便无所不能,把权力的执行看作身份权威的象征,而下属又多不敢冒犯,反而投其所好,导致错误决策得以执行。有些党政领导,为了应付上级,常常忽视群众意愿,决策简单化和形式化。制定政策缺少长远、全局考虑,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稀泥”,能拖就拖,造成各种社会矛盾日积月累。此外,还有些决策者好大喜功,善建形象工程,攀比心理严重。这些都严重地扭曲了行政决策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干群关系。
(二)监督机制不完善
行政监督是行政组织体系内部权衡利益的重要保障,它包括权力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监督,也包括社会团体和公众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监督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外部监督因信息不畅通,话语权不对称而收效甚微。譬如政府某一笔不当开支,公众既不知道事前预算,也不知道事后决算,监督也就无从谈起,只能被动的接受。
(三)政策法规掣肘行政决策
一个国家大的政策法规更多是立足全面,着眼长远,具有相当的严肃性。但具体到微观事物,则不一定完全合体,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有时甚至于削足适履。如三峡移民生产安置费,偏远的河谷旱地和城郊附近成片的脐橙园,甚至于寸土寸金的低海拨蔬菜基地,其价值完全不同,而在补偿中却只能执行一个补偿标准,这就需要在决策中要考虑的具体问题。
二、改革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对策和建议
1.全面提升决策主体的综合素质地方党政领导首先要有相当的经济知识,遵从市场经济规律,不能一时兴起,强行干预经济,拔苗助长。比如我们要想打造品牌,发展脐橙产业,只能从提升脐橙品质、加大宣传力度、畅通销售渠道着手,而不能由政府统一采购,抬高市场价格,导致果农惜售,堵塞外销渠道。其次是要具备服务理念,行政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公仆为人民服务是基本职责所在,而非追名逐利,甚或与民争利。再次是要具备法治理念,必须依法行政,该作为的必作为,不该作为的不得乱作为,知法守法。最后是要具备求实观念。现在各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彻底杜绝形式主义不光加强干部自身素质教育,更要从源头上抓起,改革干部考核机制,加强民主监督力度。
2.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包括五个基本环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科学预测,确定目标;科学设计,拟订方案;综合评价,选择方案;实施检验,调整完善。在每一个决策程序中,都必须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倾听多方意见,群策群力,然后进行最佳的选择。具体选择可以运用以下原则:(1)悲观原则或小中取大原则[1]。这一原则由瓦尔德提出,是一种保守的估计,宁可收益少些,不可损失过大,在若干方案中可能最小结果中选择较大者为满意。(2)乐观原则或大中取大原则[2]。这一原则由赫威兹提出,是注重收益,以选若干方案可能最大结果值中较大者为满意。(3)最小遗憾原则或大中取小原则[3]。这一原则由萨凡奇提出,注重某一方案的成功与失败之间的机会,以避免方案的实际结果与实际可能达到目标的机会损失而造成的遗憾。
篇4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决策是管理的中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行政决策是现代行政管理的核心,行政决策的科学化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的行政效率和效果。所谓决策科学化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依照科学合理的目标,由专业人员工成智囊团,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按照合理的程序,依靠健全的体制进行决策。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生产的迅速发展,行政决策科学化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首先,行政决策科学化是实现整个行政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重要保证。行政管理活动是各级政府为实现其行政目标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行政决策其于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它又贯穿于行政管理的每个层次、每个方面、每个环节,渗透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行政管理的其他步骤、环节都有赖于决策确定的目标。因此,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将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保障整个行政管理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其次,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入世”的新形势,各级政府的职能和管理方式、运作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在当前经济和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马加和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任何一项决策都会触动多方利益。这对政府的执政能力特别是决策能力产生了新的挑战。只有实现决策科学化,才能适应新的复杂多变,利益多元的社会形势。
再次,决策科学化是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来临,政府治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正强调对政府运作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不断推动政府职能简化、组织结构优化、作业流程电子化,实现政府成本更少而运转更好,公共服务的质量更高和效果最优。要实现上述转变,很重要的就是要求政府实现决策科学化,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进步。
二、网络技术对行政决策所提出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迈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与行政决策相结合,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行政决策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1、对决策方式的挑战。经验决策主要指领导者根据个人的直觉判断、经验、知识、感情等进行决策。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它一般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等特点。在生产还不发达、科技比较落后、事物发展变化速比较缓慢的条件下,领导者凭借个人的经验进行决策,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后,这套“经验决策”的方式就远远不够了。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一方面,网络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项决策所带来的影响是以前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由于决策者面临的信息量的剧增,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决策变得格外复杂和困难。如果仍然只凭老经验,搞“拍脑袋”决策,十有八九会造成失误。全球化的网络时代迫切要求我们转变决策方式,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决策分析。
2、对决策者的挑战。首先,网络技术要求决策者转变观念。一直以来,成为一种决策定式,决策缺乏必要的透明度。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对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纷纷建设电子政务,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一项决策从提出到最终制定的过程将越来越透明。这必然要求决策者转变观念,用好决策权,克服在决策问题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其次,网络时代要求决策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互联网出现后,不再需要中介,直接在网上,不再有信息者和接收者的区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新闻媒体的有机融合,高科技在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网络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要求决策者要学习计算机知识,避免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在一些决策的技术性问题上束手无策,另一方面要求决策者必须全方面地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资讯,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网络技术为实现决策科学化所创造的机遇
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也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带来了机遇,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为决策才全面占有住处提供了条件。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要作为一项正确的决策,必须有大量的信息,诸如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法案、分析评估、方案选择、普遍实施、信息反馈等环节,无一不需要充分的信息支持。决策时信息的不完备必将影响决策者进行理性渠道,帮助行政决策者广泛了解决策相关信息。其次,决策信息传递速度的快慢,往往直接影响到决策效果,应用网络技术使决策信息更加迅速、及时,可避免因信息姗姗来迟而导致的决策滞后或决策失误。
2、提供了先进的决策分析手段。网络的发展离不开电子计算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计算机的技能日益增强,这也在客观上为科技介入决策领域提供了方法和手段。现代决策问题越来越复杂,决策模型中包含的数量关系也非常复杂,单靠人工是难以处理的。几乎在决策数学化,模型化验的同时,也出现了决策分析手段的计算机化。
3、能强化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在中国早已建成一套相对完善、内外结合的行政监督体系。但其效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尤其弱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有利于实现并强化这一监督机制的效用。因为:第一,网络具有开放性,透明性,民众可以从网上获取各种有关决策的信息,决策者很难避开人民的监督而进行暗箱操作。第二,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信息反馈的传输渠道。现在的行政监督信息主要经过烦琐的行政流程输往决策层,监督者与决策者被人为阻隔。这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采取了开通“市长专线”等做法,以利于民众的监督。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这些“市长专线”将逐步为“市长主页”所替代,并相应会出现“县长主页”、“省长主页”,直至“总理主页”。这些行政首长的个人主页,直接与广大民众的网络终端相连,只要民众能拥有一个网络终端,便可以通过网络与行政首长进行直接“对话”。
4、使决策者之间,决策者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更畅通,有利于集思广益,作出科学决策。在传统社会,行政信息的传送(比如:提供决策建议、讨论决策方案等)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往往容易造成行政信息在传送过程中噪声多、损失重、失真大、灵敏度低、正负反馈严重失衡等弊端。在网络化社会,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同行政决策者直接对话或向他们发送电子邮件,就行政决策的事项、方案选择等充分地发表意见和想法,在为行政决策的真实可靠的信息源。决策者也可能通过网络公布决策方案,就相关决策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使决策方案和利弊得以充分显露。这样就有助于决策活动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从而形成最佳决策。
篇5
一、狠抓领导干部学法,夯实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思想基础
一是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目前市、县两级政府都建立了政府常务会议学习法律知识制度,每次政府常务会议召开前,安排30分钟时间,由法制机构、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邀请有关法律方面专家作辅导讲座,集中学习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年底以来,我市新一届市政府常务会先后组织学习了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地方政府组织法》、《行政许可法》、《物权法》等10部法律或政策文件。
二是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政府组成部门的主要领导,任职前都必须参加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考试及格才正式任命,不及格的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的不予任命。
三是在法律学习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把学法内容与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把学法内容与本职岗位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把会上集体学习与会后分散自学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经常性。
二、规范决策程序,提高行政决策质量
近年来,*市政府先后三次对《*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规则》进行了修改完善,科学合理界定了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了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及其操作运行机制,明确重大行政决策必须坚持立项审查、调查研究、听取民意、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六个环节,把行政决策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近年来,在重大行政决策方面,我们基本做到了“五不决策”,即未经调研不决策、未经专家咨询不决策、未广泛听取民意或多数群众不拥护不决策、未经合法性论证不决策、未经会议集体讨论不决策。
在实践中,我们建立和坚持了以下几项制度:
一是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及行政相对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我们通过在市政府网站、赣南日报、*电视台等媒体信息、图册展示、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如《*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和《*市三江六岸城市设计》两项成果,从设计的招标到设计成果的确定,全过程公开透明,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意见,收到意见建议达400多条,其中大部分建议意见被采纳,提高了两个方案的科学性。
二是专家咨询制度。对涉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我们坚持以专家或研究咨询机构的论证、评估为前置程序,组织和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和可行性论证,政府再根据专家提出的论证意见或决策方案进行决策。如前几年有市民向政府提出应在章江入赣江口处建一座水坝以提升城市品位的建议,但也有市民担心水坝建成后会影响水厂取水口的水质,为此,市政府多次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根据专家论证的意见,市政府启动了橡胶坝建设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既解决了水质污染问题,又极大地提升了*的城市品位。
三是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确定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处置重大或重要国有资产,以市政府名义作出的其他重大决策,明确规定必须先通过市政府法制部门的合法性论证。如我市一家国有企业在市中心购买了一座大型建筑,并向市政府提出改造方案,法制部门在合法性论证中认为该方案改变了城市规划设计条件,提出如要启动该项目,必须按有关规定调整城市控制性详规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避免了在城市建设中随意改变城市规划的现象。
四是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听证制度。近年来,对一些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我们举行了十一次听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如*年,我市对“*市中心城区天然气销售价格调整”、“106、115公交线路票价调整”等涉及民众生活的重大价格决策分别召开了听证会、征询会,多数群众无重大异议后才最后作出决策。又比如,今年5月我市自来水公司因运行成本增长而提出拟对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在内的水价作一定幅度的提高,市政府根据举行听证会及征询意见时,市民反对意见较多的情况,作出了暂不予调整价格的决策,社会反映很好。
三、强化决策监督,防止行政决策失误,及时纠正错误决策
一是,在决策前对决策问题进行分类,明确决策范围,做到依法定职权决策。凡是按职责范围应由县级政府或县直部门决策的事情,市政府或市直部门不越权进行决策;凡是能由一个部门处理的事情,不需要多个部门处理;一般性、日常性非重大决策事项,由领导按分工职责决策,不提交集体讨论。
二是,在决策中实行决策责任制,强化决策责任,防止随意决策。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决策责任人及其承担的相应责任,对超越法定权限,未经认真调查研究、未经充分论证、未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的决策以及决策错误、决策实施不力给国家、集体和公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决策人、实施人的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如我市某县在招商引资项目用地上违规决策,市政府调查核实后对有关决策领导和其他责任人员按责任过错进行了处分。
篇6
通过依法依规科学确权,规范完善权力流程,全面公开权力信息,加强权力监督制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逐步实现权力“规范运行、高效运行、阳光运行”。
二、工作任务
(一)依法依规科学确权
1、编制职权目录。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和本局“三定”方案,对各科室的职责和权力进行分类梳理统计,按照“五权”分类进行逐项登记,编制完成职权目录。“五权”即:①行政执法权,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监督检查、非行政许可审批等行政权力;②行政事业性收费权;③重大事项决策权,包括重大项目、资金分配、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决策权;④内部管理权,包括部门内部人员录用、调动、任免、奖惩权,财务支配、物资采购分配等管理权;⑤其他依法实施的行政权力。
2、细化自由裁量。依据职权目录,梳理出具有行政自由裁量空间的职权项目,在省、市行政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的基础上,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方面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范围、行使条件、实施种类、具体程序等具有裁量空间的内容进行细化,并通过集体讨论、征求意见等形式,形成规范统一的执行标准。
(二)规范完善权力流程
1、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在坚持“依法、高效、规范、透明”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每一项权力运行流程进行重新审定,按照工作运行程序、环节、期限等要求,特别是对集体议事规则、行政审批、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工作,要科学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使每项权力按流程规范运行,提高权力运行程序化和规范化水平。
2、明确权力责任。在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项权力运行的责任,推行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在人事、财务、项目等方面“不直接”分管制度。根据有权必有责的要求,确定各科室的具体责任,使各项行政权力都有明确的行政依据、行政内容、行政范围、行政标准。明确行政责任,防止科室间的职权交叉、重复,又有利于相互衔接,增进协调配合,做到行政责任明确、要求具体、时限清楚。
(三)全面公开权力信息
实行权力信息公开制度,将本单位权力取得的依据、职权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监督机制明示图等,按规定向社会公布。进一步深化党务、政务、财务等公开,提高公开的时效性,增加公开的透明度。扩大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范围,推动本单位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等向社会公开。结合实际,从有利于群众知情办事和便于监督出发,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充分利用公开信息平台、公开栏等载体进行公开。
(四)加强权力监督制约
健全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以及局内部各项管理等制度,为推进规范权力运行工作提供长效机制。在明确权责的基础上,对廉政风险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重点人员、重点环节等进行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控,对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风险提示、廉政谈话、诫勉教育等形式进行监督管理,妥善处理权力行使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避免廉政风险演化为腐败问题。建立工作评价、考核制度,形成自我检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畅通各种检举、控告、投诉渠道,对调查核实情况、处理结果等及时进行反馈,真正做到阳光监督。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4月30日前)
1、建立机构。成立局规范权力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工作分工职责,推进工作落实。
2、制定方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在4月25日前将组建工作机构和实施方案文件报县纪委监察局。
3、动员部署。在4月30日前召开规范权力运行工作动员大会,对规范权力运行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5月至7月)
在局规范权力运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规范权力运行相关制度。
1、按照本方案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各科室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全面开展自查自纠,进行行政职权统计、编制行政职权目录、细化行政自由裁量权、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积极探索建立规范权力运行相关制度。
2、将规范权力运行相关资料整理后形成汇总材料,提交给局规范权力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并以局文件正式印发实施。
3、将行政职权目录、运行流程图、相关制度汇编成册,并利用公开信息平台、公开栏等载体向社会公开,并公布监督投诉电话,设立意见箱。
(三)检查总结阶段(2013年8月)
1、检查评估。各科室对规范工作进行自查评估,迎接县纪委监察局对规范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检查评估。收集工作开展情况文档资料,建立系统、完整的工作档案。
2、总结提升。在工作绩效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工作经验,对工作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时修正完善,巩固和提升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局成立规范权力运行工作领导小组。
(二)明确责任,严肃纪律。将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纳入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局纪检组将对各科室规范部门权力运行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对工作推进较慢、落实不力的科室和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及时予以通报。
篇7
一、依法决策情况
一是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加强合法性审查。蒙城县制定并全面落实《蒙城县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程序规定》和《蒙城县推进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机制全覆盖工作方案》。件行政机关内部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机制,明确了审查范围、审查标准和审查流程。2018年以来,经法制办审核重大事项92件,提出修改意见100余条,各承办单位对县法制办提出的合法性审查修改意见基本全部采纳。二是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县政府与4名法律顾问签定聘用合同、发放聘书,并积极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向县直单位、乡镇延伸。目前,我县多个县直部门及乡镇(街道)也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和专家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的积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我县也在积极推行公职律师制度,我县目前有6人申报公职律师。三是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我县重大行政决策均经政府常务会议、部门领导班子会议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二、法治政府建设及依法行政情况
(一)全面部署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并完善了考核制度。我县研究制定了《蒙城县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方案》所涉及的任务进行梳理,逐项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印发了《蒙城县人民政府2018年依法行政重点工作安排》,对2018年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二)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根据中央、省、市文件要求,我县及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制定了权力运行监管细则。深入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逐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多证合一,简化办事流程,方便群众办事。 (三)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管理,进一步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纲要》中关于全面清理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要求和省委、市委有关部署,统筹推进县政府文件专项清理工作。对自2000年1月以来印发的1052件县政府文件进行了专项清理。并根据省市工作部署,对涉及产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涉及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制度的规范性文件等进行了专项清理,有力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效地维护法制统一、保障政令畅通。(四)推进公正文明执法,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严格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管理。二是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三是进一步规范执法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四是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工作。(五)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再上新台阶,社会矛盾和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一是创新复议工作制度。引入调解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化解行政争议、缓和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复议工作程序,引入听证、集体讨论程序;行书面审理与听证审理相结合的审理模式。通过公开听证、调解等机制创新,我县行政争议得到有效化解。二是加强行政应诉工作。我县积极贯彻《蒙城县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实施意见》,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在办理行政诉讼案件过程中,我县能够积极应诉,做好举证答辩等工作,政府相关负责人积极出庭应诉。有效地维护了政府、机关合法权益,树立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三、法制部门对出台地方性法规、地方性立法文件、重要政策和重大举措合(宪)法性审查情况
县政府各项重大决策、重大政策、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均通过法制部门合法性审查,保证重大决策、重大举措同宪法规定、宪法精神相符合。2018年以来,经法制办审核重大事项92件。
篇8
关键词:行政听证;行政决策;功能
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是指该项制度设计并运行时能达到的效果目的。可以说不同听证制度的定位及设计的不同的,因此其功能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一般听证分为三种类型:即立法听证、司法听证和行政听证。立法听证的目的主要在于保证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保障社会公益,其已具备了民主的前提,听证的形式是保障这种民主的实现。司法听证主要涉及争议当事人双方,其功能更倾向于保证争议的解决,保障当事人双方矛盾的化解,这都是在公正的程序中实现的。
行政遵循首长负责制,行政决策必然也与立法不同,其决策机关不是人民代表机关,这使其民主性天然不足。行政决策听证属于行政听证,但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这使得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不能仅用行政听证的功能涵盖。行政决策类与决定类相比,有着一定的会议制度使其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性,针对范围广泛的特点也使得决策会具有更大的裁量范围,从而用来协调更广泛的各方利益。比如,属于行政决策类的价格听证与属于行政决定类的行政处罚听证在功能上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通过二者比较,更能理解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区别与其他行政听证的特殊性。决定类听证的首要作用在于保障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这种前提下,只有其本身权益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关的人才能申请决定类听证,与具体行政行为无关的人不可能申请此种听证,而且行政相对人申请听证的目的自然主要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在行政决策听证中,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一方面在于为公民提供参与机会,使行政决策尽可能广泛反映民意,另一方面在于防止行政专制,使行政决策尽可能合理,包括平衡社会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不同利益,以及尽可能避免决策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可见它们的功能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可以将行政决策听证的功能分为四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实现行政民主化的功能。“为了o予不同利益和力量以制度性的表白途径,使利益冲突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现代民主国家均设立法规听证制度,以公共和理性的沟通途径来化解冲突,尤其赋予利害关系人参与表达意见之机会,使人民能直接参与决策机制,实现人民直接民主。”①这一点是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首要功能及设置目的,也是整个行政听证制度的最重要功能。民主的本质就是由人民当家作主,凡属人民自己的事,由人民自己决定。这是民主的最直接表达方式,也是一个充分民主的国家所应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利益群体不断增多,各种需求日趋多元化,仅仅依靠民选的立法代表已经越来越难以充分反映公众的不同利益要求。建立一种能够更加准确反映公众意愿和要求的制度,即以代议民主与公众直接参与相结合,以公众的直接参与弥补立法代表在反映民意方面不够充分的不足和缺陷,这才使得立法听证制度应运而生。随着现在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各种相互间活动的高速化,有时通过立法机关立法的严格程序耗时过长,难以满足行政管理灵活高效性的需求,因此行政机关依议会的授权立法和依职权立法迅速发展,行政立法迅速增长。但从一方面来说,行政机关有关的人员不是民选代表,创建者们往往易于从职权行使的便利性和有效性来考虑,而对权力运行的法律规制的考虑似嫌不够,难以保持公平的心态。行政机关的决策机制是首长负责制,不是民主表决,追求的是行政效率优先兼顾行政公平。因此,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建立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可以使民意得到充分而直接的表达,有利于实现直接民主,防止行政立法专断。这种状况成为行政听证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也促使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在行政听证制度下不断受到重视,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性。由于行政决策听证涉及的事项重大,涉及面广泛,可以说,行政决策听证制度比行政决定类听证更能体现出其行政民主化的功能。
第二,决策信息的收集功能。行政决策的做出首先必须建立在完备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的基础上,这也是行政决策信息准确的原则要求。而现代社会又是一个信息社会,决策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重要信息来源。行政决策听证程序正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信息收集方式,并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第一,它大大扩展了对决策信息的获得途径。行政决策听证为不同利益群体代表提供了一个不同意见正面交锋的场所和机会,决策者可以同时获得两种以上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对立信息;而且由于不同意见间的辩论,有可能在交锋意见深化过程中激发更多的不同意见,使得决策者获得更多的信息。第二,它还有助于提高收集信息的质量。听证代表都是听证组织者按照一定标准选择产生的,不仅具有表达意见的自觉性,而且往往具有较强的表达意见能力,其综合素质往往高于其他方式中的信息提供者。因此,他们所表达意见的质量有可能较高,而且各方代表(包括专家)所表达的意见有可能在交锋意见深化的前提下,提高所传递信息的质量,是各类决策信息中更有价值的决策信息。第三,它有助于决策者的采纳。行政决策听证程序是一种制度化的决策信息的收集方式。按法律规定,组织机关负有将听证会上表达的各方意见整理并提出正式处理意见的义务。因此,行政决策听证程序的建立不仅仅是增加了一种收集信息的途径,还为这类意见进入决策方案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第三,协调平衡利益的功能。行政决策因其特殊性,涉及范围程度广泛,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不同利益群体间利益的平衡与倾斜的公共决策问题。又加上现在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各种利益群体增多,利益间的矛盾冲突也随之增长。而行政决策的过程要求其必须是一种各方利益协商与协调的过程,决策的结果应当是一个各方利益平衡与妥协的方案。行政决策听证程序在制度上为各种利益群体提供了一个表达群体利益的场所和机会。听证参加人基于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利益,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主张,使决策者充分了解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为决策者在决策最终形成时如何协调、平衡各方利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四,决策宣传及接受功能。行政决策听证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宣传手段,通过听证参加人和旁听人员的参与,以及大众传媒的报道,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即将的重大决策的内容,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在行政决策听证的过程中,公民广泛参与其中,充分发表意见,不仅宣传了该项决策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公民的认同感,使他们感觉到该决策是自己直接参与制定的,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别人强加于自己,因而,也就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并且促进将来决策结果的推行,从而减少了将来决策执行中的成本及阻力。
篇9
一、本制度所称决策后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重大行政决策在施行过程中,由负责评价的组织、机构运用科学、系统、规范的评价方法,对决策执行后的效果做出的综合评定,并由此决定决策的延续、调整或终结的活动。
二、政府办公室是决策后评价制度的组织实施机构,决策提出部门同政府办公室具体负责决策后评价工作。
三、决策后评价工作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
四、决策后评价要以有利于检验重大行政决策的效果、效益、效率,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有利于实现决策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决定决策的循环形式为目的。
五、决策后评价应围绕以下内容开展
(一)决策的实施结果与决策制定目的是否符合;
(二)决策实施的成本、效益分析;
(三)决策带来的负面因素;
(四)决策实施在实施对象中的接受程度;
(五)决策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符合程度;
(六)决策实施带来的近期效益和长远影响;
(七)主要经验、教训、措施和建议等。
六、决策后评价的准备
(一)确定评价对象;
(二)确定合适的评价机构、评价人员;
(三)制定评价方案。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经费。
七、决策后评价的实施
(一)运用个体的、群体的访谈方法或采用文件资料审读、抽样问卷等方法采集整理决策信息;
(二)实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决策信息;
(三)运用成本效益统计、抽样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等政策评价方法评价得出结论并加以综合分析,最终取得综合评定结论。
八、决策后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决策特点和决策后评价的要求,选择上述一种或多种方法。
九、对决策后评价做出总结
(一)撰写决策的总体评价报告。对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行总体评价,对决策后果、决策效率、决策效益做出定性与定量说明;对以后决策的制定实施提出建议。
篇10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服务;VFT
一、分析步骤
随着VFT这一重要决策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其意义也变得更加明显,价值也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凸显现,对决策分析和决策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显著成效,其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展现。
(一)决策目标更加清晰
目标是决策的先导,表达了决策者的理想和期望,过去的决策往往是主观经验判断、集体讨论、循序渐进或在探索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最终确定目标的过程;而VFT决策分析,首先要根据所行动或决策的事件状态,并围绕其价值确定科学目标,从而加大了对采取行动的指引力度,减少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更好地实现决策所要预期达到的效果。决策目标清晰也便于决策者明确知晓任务的轻重,更好地了解决策导向,从而推动决策工作的顺利开展,目标清晰必然会为决策的顺利开展提供明确方向。
(二)价值筛选更加准确
价值是决策的核心,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考虑相关者的利益、取得的实际效果、对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带来的收益等,价值无疑是这一系列决策工作中的重点,价值大小也直接决定了决策效果的好坏;VFT决策分析侧重于理性价值分析,是建立在目标基础上的价值标准,在目标清晰后经过权衡利弊的考量筛选准确价值,具有全面性、可操作性、融合性和易分解性等特点,这样的价值更容易衡量,也更能带来较大收益。决策者对众多方案筛选的过程中往往更会从成本、影响、收益及前途考虑决策的可行性和应用性,这样筛选出的价值更能为决策者服务。(三)方案选定更加科学方案是决策的载体,传统的方案选择是多方讨论或分组交流,方案选定往往追求的是多、全和新,VFT决策分析改变了传统决策方法,拟定和选出的决策方案更有效、更科学,也更符合决策的目标导向,体现决策的真正价值,方案内容则紧紧结合决策价值而展开,方案的实现也严格为目标服务,VFT决策分析所强调的决策方案价值性更突出,常由整个决策过程的核心理念所支配,方案更强调精、准和顺,更有利于实现决策的最终目标。
(四)行动过程更加专一
行动是决策的动力,没有采取正确的行动,再好的决策也形同虚设,决策过程其实就是采取行动并实现目标的过程,过去的决策行动常由上级指派和下达任务,VFT决策分析则使决策行动专门围绕决策目标和价值来具体实施,行动方向和策略都是有目的、有原则的,主要是服务于决策目标,凸显决策价值的一种专门行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更容易使行动与目标和价值统一到一起。
二、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当今社会是信息充斥和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需要实现整合和共享。政府在利用电脑和网络提供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不论是公共事务还是私人事务都可以通过信息的获取和传递为公众所熟知和了解,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信息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求政府在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的环境下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实现政府治理机制的创新,从而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改进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随着政府行政环境的调整和变化,过去的电脑计算机上网到电话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优化组合再到“互联网+”的不断更迭和演进,政府利用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创新行政手段,更新行政观念,注重行政沟通,实现网络交流等,充分体现了政府高效、透明和规范的作风转变,实现了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简化了办事程序,也塑造了政府在网络信息平台方面的新形象。可以说,政府利用电子政务推行信息服务,是政府充分利用高技术、新平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思路诠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也体现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水平和总体状况。尽管我国政府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中成效显著,围绕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不少对策和建议,也通过法律法规体现了政府上网工程和网络建设的合法地位,但也在具体的运行中暴露了很多弊端,利用电子政务实现信息服务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没有提升政府的形象,也引发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主要困境有如下表现[2]:
(一)政务实质内容重视不够
我国多数政府机构在日常行政事务处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行政事务繁多、工作量大的现实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的工作任务量,在电子政务不断普及的趋势下,多数政府机构对电子政务的内容实质往往理解为政府工作的补充或辅助手段,并没有真正体现电子政务的实用性,也没有发挥电子政务功能强大的优势凸显其特定的服务性。在具体的业务操作环节,政府利用电子政务仅对网络信息的,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共服务项目等内容较为关注,以此提升政府网上交流和沟通的水平,升级和开发新的办公硬件设备、软件服务系统,改进网络技术来更新网页内容,过分强调政务信息的常规,而对利用电子政务推行与公众接触的实质性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和横向办公自动化等信息服务,也没有通过政府信息平台与公众搭建快速反馈机制,从行政效率提高和跨部门信息服务的实际效果看,特定的社会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对提供服务的种类、网上办事效率、信息互动方式、公众诉求满足等内容都没有体现出来,无法有效突出电子政务的实质内容,造成政府信息服务水平低、互动不强、反馈回应不足等弊端。
(二)政务动态方式运行单调
当前,各级政府的业务量、工作内容以及自身特点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动态实施过程却存在着特定情况下的趋同性,不少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没有体现出地方社会社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有机结合,更主要的是通过比较和经验学习确定本地政府社会管理的管辖领域和实施重点,对立足地方循序渐进和推广完善等方面做得仍然不够,政府内部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系统也缺少沟通交流的环节和氛围,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和应用性也未充分发挥出来,信息服务的方案、措施、程序、方向还没有予以明确,针对性较差,而在电子政务信息化动态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具体的手段和策略只集中在信息、新闻更新、科室简介、资料下载和电子项目评审等方面,公众互动、在线交流、意见沟通等方面内容基本形同虚设,造成不少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运行方式过于单调,低水平重复建设,提供类似、没有成效服务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从整体上优化和提升电子政务的运行效率,也不能从价值导向上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这种单调的动态政务方式在长时期运转后没有从根本上优化信息服务内容和规模,必然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屏障,限制了政府与公众的相互沟通渠道。
(三)信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
经过近几年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务界面的更新、政务软件的升级、政务平台的优化等决策手段和措施推行相应的信息服务,受传统办事流程及观念根深蒂固的制约,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所需要的硬件载体投入力度明显较慢,部分基层政府的硬件配备还过于陈旧,更新较慢,不能更好地促使政府利用硬件设施提供有效和健全的信息服务,影响了政府整体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硬件设施滞后在一定层面上限制了政府信息服务的范围,影响了政府信息服务的效率,造成政府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薄弱、流程缓慢、安全隐患、措施不当和手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在现有的水平和基础上,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超负荷运转、决策方案没有及时更新,决策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一旦出现信息量大或任务量多等特殊情况,现有的硬件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开展服务的需要,硬件设备升级不到位、软件资源的开发速度慢,利用程度较低,也会严重影响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水平,政府在这样的政务环境下无法充分保证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和信息资源推行信息服务的速度和效率,在网络堵塞的情况下无法完成既定目标,也就变得不了了之,反过来又进一步限制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发展。
(四)基层人员操作技能欠缺
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人员要在日常办公中与时俱进,时刻更新思维和观念,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供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然而有些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应用和操作技能不熟悉,具体的操作水平欠缺,多数基层政府人员对电子政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只停留在文件上传、信息排版、浏览下载等具体实务操作上,而对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硬件维护、机制构建、信息负荷挑战、网络安全认证和加密、系统保障、互动沟通、平善等方面的操作却不能得心应手。随着网络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理念更新速度却与科技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人员队伍中既懂新技术又熟悉业务操作的人才十分匮乏,或是精通政务但对信息服务工作不够了解,或是不精通政务但熟悉信息服务工作,或是对政务和信息服务工作都了解但技术水平欠佳,这部分人员在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当高,成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桎梏。基层人员操作技能是保证利用电子政务技术手段实施有效信息服务的保证,人员的操作技能与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实际极不协调,这也是限制和束缚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作为综合性政务行为,与政府目前存在的机构重叠、审批繁琐、效率不高等现象冲突,但还没有触及真正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环境与新技术、新信息挑战也不相符合,这对改善行政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明确服务目标、规划服务方向都不利,因此,发挥电子政务的应用价值,根据政府价值导向和服务理念确定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方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三、VFT视角下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对策
针对以上政府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困境,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全面更新和实效发挥必须要摒弃过去的盲目建设,以VFT理论指导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发展,在规划决策中明确实施目标、健全服务体系、加强价值导向,才能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科学构建电子政务体系,才能高效、积极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破解对策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明确政务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按照VFT理论,决策目标必须要清晰,即决策者要清楚决策的价值导向及实现终极目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务院印发的《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中,已提出要从网上并联审批、实现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完善信用信息公示“一张网”,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互联网+”的监管手段等,这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提供了明确目标。还要进一步确立这样一条原则,即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并非信息资源的堆砌,也不是新闻内容的界面传播和多元互动交流的效果展示,而是涵盖这些内容的综合性平台,因此,必须通过政务平台体现重点突出、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的服务内涵,体现电子政务的实用价值。在电子政务项目决策和信息服务中凸显部门利益、满足公众需求、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当前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要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机构价值三方面确立。1.经济价值是政务信息服务的保障,要降低政务技术、时间和信息处理成本,优化服务流程,通过高效办公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减少时间浪费和成本增加,避免回归到过去传统的行政作风服务,经济价值需要政府从办事流程、运行方式、物资采购等各方面都要节俭、高效地开展和实施,将低成本、高效率、方便快捷而又花费较低的服务理念深入贯彻,是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首要考虑的目标。2.社会价值是政务信息服务的本质,要利用电子政务技术平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标,面向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要构建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项目,充分依托电子政务的基础硬件,网络技术、虚拟平台提供更多的在线服务,开通政务微博、对话窗口、QQ短信、呼叫中心或媒体界面等,多渠道、多方面、多领域地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项目,实现服务方式的增值创新和公开透明,拓展政务内容的途径、健全政府服务反馈机制。3.机构价值是政务信息服务的核心,要从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素质两方面提升,政府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实现网络办公模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改进网站的信息服务水平,升级软硬件设备,增强核心力,提高透明度,凸显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工作人员则要转变观念,适应表1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案基础目标服务成本低办事效率高形象塑造好公共服务优互动交流频考核指标投资低、效益强环节少,满意高形象佳,评价好服务全,覆盖广互动足,交流多解决方案软硬件投资比例合适、无纸办公、时间浪费少网上业务操作快、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充分共享审批流程少、政务系统集成化、数据库信息平善办事时间短、解决问题速度快、公众满意度高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诚信政府高效政府、民主政府、透明政府一站式服务、网络服务类型多样化、网上服务简化网络服务扩大、服务对象广泛、服务考核便利网络问政、移动平台、QQ短信在线交流、邮件往来、答疑解惑新时期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要求,熟练利用网络操作技术推行有效的公共服务,利用政务信息手段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形成自下而上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氛围,发挥政府机构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中的核心作用。[3]
(二)满足相关群体组织的利益
这是要符合VFT价值筛选的原则,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中,不同的个体、群体及组织都应该纳入政府服务的环节和过程,也都有资格和权力参与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建设和规划,那么,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就要充分考虑各群体组织的利益,尽可能满足其在合法范围内的利益诉求。1.适应政务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互联网+”的大趋势引导下,政府治理手段从经验管理向网络信息治理过渡,标志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日常办公和社会治理方面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传统治理模式必须向现代化的弹性和灵活治理方向过渡,也意味着政府的行政权力逐渐分解,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日益凸显,治理手段开始向网络治理转变,有关工作人员必须学会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再向相关群体组织倾斜,从而支撑现代化的政府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尽可能地满足相关群体组织的利益,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政府与各群体组织的互通联络,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共享。2.根据群体组织需要提供便捷服务。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团体和公众必然成为新形势下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考虑的重点和利益相关者,这些群体组织的利益诉求是政府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具体对象。对不同的群体组织,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要最大化地满足其利益诉求,对各类群体组织提供切实的服务项目,解决群体组织日常运行环节出现的困难。必须根据电子政务运行的实际情况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策略、提高服务效率,保证面向社会提供的信息服务能全面满足公众需要,还要增加电子政务网站信息的可视性和可读性,凸显电子政务网站的可理解性和时效性,为群体组织提供一站式、便捷式、协同式服务,从利益满足的角度做好相关隐私保护,提高相关群体组织的满意度。[4]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VFT理论要求在筛选方案后,要保证最有效、科学的方案能够确定并得以实施,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也是灵活的,需要根据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目标方向、价值意义和应用推广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政府的技术构成,也要考虑社会群体组织的实际需求。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也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向纵深推进,围绕电子政务服务和开发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搭建网络环境下政府的治理平台,凸显政社互动和交流渠道,这是社会公众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从当前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规模及发展趋势来看,政府必须要立足技术水平、满足服务需求,着眼利益导向,从不同的方面科学合理地构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评价指标拟从服务成本、办事效率、形象塑造、公共服务和互动交流五个方面确立。从上表构建的建议指标来看,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不仅要考虑政府服务的成本、投入和经费比例,还要更多地从政府办事的效率和水平以及自身形象等方面考虑实际问题,最终提供的信息服务要构成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也要注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交流,因此,按照VFT理论,最终的行动策略要在明确目标指导下,有计划、有秩序的推进,从而体现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本质价值。总之,随着“互联网+”政府的深入发展,政府要紧跟时展,以VFT为视角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体系,调整政府的利益格局,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明确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方向和目标,才能高效便捷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满足多元化公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静,于越华,张合勇.一种新的决策分析方法———VFT的原理、方法与应用[J].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6,(12):61-64.
[2]余坦.电子政务与我国政府改革“现状”需求与未来[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6):11-14.
[3]王芳,李兆静,白美玲.基于VFT的电子政府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4,(3):32-37.
[4]张锐昕,阎宇,谢微,李汝鹏.“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挑战[J].电子政务.2016,(3):44-50.
- 上一篇: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案
- 下一篇: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