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教育培训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3 16:4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德医风教育培训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德医风教育培训制度

篇1

[关键词] 医德医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79-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地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形势既带来了机遇,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医德医风确实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出现了一些“滑坡”,医德医风成为社会中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到医院就医,医生说,你患了什么什么病,需要吃什么什么药,你会怎么说?你可能明确表示同意,也可能默认,一般不会说“不行”二字。医生说,你的病比较重,必须住院治疗,你会怎么说?你多半也是同意,最多会以探询的口吻问:“不住行不行?”但如果医生坚持,你多半还是照办,即使你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已经做好了东挪西借的心理准备。这一方面是因为关系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身家性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病人不懂医术,只能信任医生。可有几人能想到:有些药不一定必须吃、有的病不一定非要住院呢?在医生面前,患者几乎没有发言权。除非发生了大的医疗事故而引起纠纷才有可能被追究责任之外,医生的行为几乎不受监督。事实上,该吃什么药、不吃什么药,该不该住院、住多长时间,该不该动手术以及应采用哪种手术方案,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医生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诊断,他们也应该有处方上的“自由裁量权”。从法律的角度讲,很难确认医生有多开药等方面的“主观故意”,正因如此,医生在很大程度上干的是“良心活儿”,医生之间的差别,有一个根本之处就是医德医风,医德医风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医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能否正常发挥,因此,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成为摆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增强遵守医德规范的自觉性

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思想基础,就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神圣职责。这一道德的每项内容和要求,都是医护人员神圣职责的体现。医院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就是千方百计提高医护人员的道德素质,把道德原则转化为医护人员的内在素质和自觉行为,帮助医护人员判断善恶、荣辱的界限,陶冶情操,明晓对病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形成强烈的义务感、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因此要靠道德的力量,强调责任感和高标准的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医德教育,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一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因人施教相结合。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对象、从事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次医护人员进行教育,采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教育、启发、激励和引导的方法,使用医护人员自觉遵守医疗规范。二是由单一性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医疗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将其作为自己的主战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的医疗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医院文化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要求体现在管理制度之中,使职工在“情”的激励之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三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在医院范围内开展如“我是一个病人”、“医德医风大家谈”等一些专题活动和“怎样为病人服务”、“怎样做合格的医护人员”、“利人利己,共兴共荣”等内容的讨论,让医护人员了解病人的要求,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四是坚持医德医风教育与教育、制度、奖惩相结合。对医德医风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分析原因,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建立医德医风档案,用制度、纪律约束规范医疗行为,发扬医护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五是坚持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采取集中教育的方式,如每年对新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上岗前的医德医风教育,并进行有关知识考核。平时采取党、团组织生活或班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员工学习医德方面的知识,通过观看医德教育专题片、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增强员工遵守医德规范的自觉性。五是把学习教育活动同医院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医院文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医院文化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弘扬医院精神、塑造医院形象、创建名牌产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将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等工作连接起来,使职工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二、建立监督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关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搞好医院规范建设,是保障医德规范对医务工作者行为的有力手段。在当前的形势下,除建立完善工作职责、行为标准外,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监督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设立院内、院外监督员;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通过每月一次的服务满意度测评,把征求的意见集中进行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定时间、定人员落实整改措施。对违规违纪的人和事严肃处理,公开曝光。二是建立自查自纠制度。医院建立明确的自查自纠规定,重点查医疗质量、合理用药、医患关系、服务态度、投诉信件,通过这些措施及时了解医德医风现状,做到边查边改。三是建立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奖优罚劣。结合医疗质量考核,制定出医德医风考评标准,主要考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履行职责、收受物品等情况,建立个人医德医风档案,把医德医风考核内容纳入每年对医护人员的综合考评项目,把考评结果公平、公开、公正地向群众公布,与晋升、表彰先进、调整工资挂钩,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教育大家的目的。

篇2

一、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二、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积极有序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始终坚持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关注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 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稳步有序推进医疗卫生各项改革,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公共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二)注重人才,不断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超前谋划,积极推进,在卫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经费安排、编制增加、人员招录、待遇提高等方面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特别注重用好用活卫生人员招录政策,积极做好招录和引进卫生技术人员工作,加大人才招聘、引进力度,不断充实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年以来,全市公开招聘县、乡卫生技术人员400余名,引进卫生特殊专业人才近100名。

(三)强化培训,积极培养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依据国家和省的培训项目,通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全科医师、乡(镇)卫生院产科医师培训;选派县、乡卫生技术骨干到省内外医疗单位进修深造;建立和完善省内外卫生专家对口支援制度,由卫生专家到我市医疗单位临床带教、培训人员;建立和完善市、县级医疗单位挂钩乡(镇)卫生院临床带教、培训人员制度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切实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批基层卫生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县、乡卫生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其中到省外培训100余人次;培训村医1584人。

(四)深化管理,努力促进基层卫生人才成长。近年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兼顾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为进一步激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探索,加强管理,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中、高级职称竞争上岗制,推行和完善业绩与报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卫生技术人员学习、钻研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成长。同时重点用好现有卫生人才,适时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和紧缺专业急需人才,进一步更新改善卫生人才结构,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增强服务意识,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单位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改善医疗服务态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环境为重点,完善制度,强化教育,高度重视医德医风建设,要求广大卫生技术人员牢固树立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乐于奉献,廉洁行医,热情服务,切实整治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初步建立了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招录、使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目前,我市医疗卫生人员编制虽有较多空闲指标,但因财力困难、招录方法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以及部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等原因,存在招录不到卫生技术人员、浪费招录指标,少数新招录的卫生技术人员不安心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动手能力差,适应本职工作慢等现象。同时由于用人、管理、激励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基层卫生人才成长缺少应有的活力和激励,部分卫生技术人员疏于学习和钻研,医疗技术和业务能力提高缓慢。

(五)医德医风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包括医德医风在内的优质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不但使各级医疗单位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二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缺乏与患者沟通。三是少数卫生技术人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四是村医的医德医风教育和管理也比较滞后。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少数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延误病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损害了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投入,进一步营造加快基层卫生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等部门要把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卫生事业、推行卫生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把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主动争取,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条件,积极鼓励卫生技术人才到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去锻炼,为卫生技术人才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要强化医疗单位内部管理,努力为卫生人才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成才环境。要关注村医,逐步提高村医的补助标准。要采取政府补助、单位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资建立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基金,重点支持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医务工作者的良好风气,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进一步优化卫生工作者的执业环境。

(二)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各级政府党委、政府要把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紧抓住科学编制全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在核定编制、招录人员、职称评聘、进修深造等方面有利于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政策和措施,科学核定和使用卫生事业编制,加强对临时工、村医等编外人员的管理,严格控制县、乡医疗单位新招编外临时工,逐步减少聘用临时工数量。二是进一步深化医疗单位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卫生、人事、编办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指导医疗单位认真研究和灵活应用招录政策,争取实施更有利于招录到综合素质高、安心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招录办法措施,构建起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平台,促进人才脱颖而出。三是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基层职称评聘相关优惠政策,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在职称评聘上给予政策倾斜,切实留住基层人才,壮大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人才队伍。四是制定奖励优秀卫生技术人才的政策,由政府或卫生主管部门定期表彰优秀卫生技术人才,表彰在培养卫生技术人才工作中成绩优异的医疗单位。五是制定出台我市定向培养边远地区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的政策措施,重点培养当地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医生和全科医生,造就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篇3

关键词:医德医风、医德、医德档案

医德档案是动态、客观地记录医生、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统称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品德表现的档案。 在具体执行中,医院通过将医德标准细化为若干指标,逐条进行量化,定期对每名工作人员对标进行考核评估,客观、真实地反映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并将考评结果记录在案归档保存。

一、建立医德档案的作用

(一)通过建立医德档案,让职工在自评、他评过程中,知晓、熟悉医德要求,进而逐步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敦促职工人人自觉遵守道德诚信的行为准则。

(二)医德档案的建立,可以使医德医风管理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由原则要求转化为量化的数据要求;由软指标转化为硬指标,由“无力”的引导转变成“有力”的推动。

(三)将医德考评结果实际应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保证了医德考评及医德档案的权威性,使职工重视医德档案。如人事部门年度考核中的职业道德评定,就以医德考评结果为依据。医德考评评定为“优秀”或“良好”的员工,年度考核方能评为优秀;对于在一个考评期内(一般为一个自然年)3次以上(含3次)受到患者投诉,但无法核实的员工,不能评为“优秀”。医德考评结果“较差”的员工,年度考核为不合格。医务人员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及年度考核,均应参考医德考评结果,对医德考评结果“较差”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二、武汉市第一医院医德档案记载主要内容

(一)个人基本信息与情况,如姓名、性别、职称、职务等;

(二)参加上级和医院组织的职工素质培训、道德讲堂、廉政(医)教育培训情况及个人医德医风计划、工作小结提交情况;

(三)同事及患者对该其医德医风和服务质量、诚信的评价情况;

(四)各级荣誉奖励及先进事迹和病人表扬情况等;

(五)工作瑕疵被病人投诉及核实情况的记录;

(六)违反职业道德受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行业协会、医院处罚的情况;

(七)收受或拒收“红包”和商业贿赂的详细情况;

(八)参与社会志愿者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具体情况;

(九)医德考评情况及其他能够反映本人医德状况的材料等。

三、医德档案构建的主要方法

(一)医德档案中医德标准的构建

医德衡量按百分制进行评定,具体来说,就是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素质的基本因素采取数量化的表达方式,并建立对应和比照关系,提出相对的衡量标准,对医务人员医德进行量化测评。医德衡量标准总分为100分,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综合评价90分以上且排序为前百分之十五的员工为优秀,80分至89分为良好,70分至79分为一般,69分以下或有一票否决项目者评分为较差。

1、医德考核的基本要求中,员工总得分最高为100分,其中基础分总计为89分,加分项总计为60分。“优秀”标准为90分,如果当年度没有加分项目,该员工不能评为优秀。其中,(1)爱岗敬业,热情为病人服务(10分);(2)尊重患者的权利,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12分);(3)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2分);(4)遵纪守法,廉洁行医(20分);(5)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15分);(6)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10分);(7)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10分)。

2、医德考核加分项目共13项,共计60分,分别是参加基层卫生帮扶项目和卫生对口支援项目,患者及其家属送锦旗感谢信点赞,评为品德方面先进、新闻媒体报道先进事迹,自觉拒收患者及其家属给予的“红包”礼品等财物、纠正他人因违反医学保密规定和保护性医疗制度而挽回不良影响的,积极参加各种突发事件的医疗抢救工作表现突出,见义勇为、在工作岗位上无端受到病人及家属无理取闹仍忍辱负重继续履行职责的,有发明创新或开展新项目、新技术获上级行政部门表彰的,以上各项视情况各加1-5分。加分后累计得分超过100分的员工,以100分计算。

3、医德档案中扣分项目有20项,最多可减140 分,分别是未办理请假手续不参加医院组织的医德学习、活动的,违反劳动纪律者,患者及其家属评价差,闹不团结影响工作者,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医院工作安排者,发生突发事件不服从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调遣者,违反物价政策,多收费,被上级有关部门查处或新闻媒体曝光的科室主任及其他造成不良影响者,有开大处方行为者,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故意埕造或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损害医院及他人名誉者,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发生医疗事故或严重医疗差错者,擅自接受商业资助,外出参加学术活动、交流、考察、旅游等活动者,视情节轻重,以上各项视情况各扣1-5分。扣分后累计得分低于0分的,以0分计算。

4、医德档案中还设置了10项“一票否决”项目,当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医德考评结果应当认定为“较差”, 分别是:因个人医疗服务态度恶劣,或责任心严重缺失,引起严重医疗纠纷或对医院声誉造成较严重负面影响;出现不廉洁行为;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等不诚信行为;非医学需要,利用B超等手段对胎儿作性别鉴定;因与职务行为有关的错误而受党内严重警告或行政记大过及其以上处分的。

篇4

关键词:护生;岗前培训

护生从学校的护理模拟病房到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面临着从学生向护士的角色转变。如何帮助他们顺利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是所有护理教育者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近年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推广护生岗前培训的任务迫在眉睫,使护生尽快实现从学校到医院、从护生到护士、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使其尽快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本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1.明确培养目标

护生经过系统规范化的培训,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熟悉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熟悉、掌握本专业临床护理的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本专业常见疾病的护理,一般急、危重病病人的抢救配合及护理。使其具有优雅内涵,使护生的言谈举止符合当代社会对护士角色的要求。

2.确定培养对象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刚从学校完成学业即将参加临床实习的护生。

3.加强岗前教育培训

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是个人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转变。岗前教育以正面引导、强化认识为主,帮助护生尽快进入岗位角色。可以由医院护理部和学校教研室教师以集中的方式组织学习和培训。培训时间以一周为宜,具体实施如下:

3.1介绍医院概况、优良传统和治院精神,重点是护理工作在医院中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就,使护生对本医院和护理岗位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工作热情。

3.2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邀请医院护理前辈和优秀护士及专家进行讲座,以真实的事例去感染护生,从而使她们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良好的修养、精湛的技术,使她们树立护理专业的价值观及专业信念,从而增强自己的使命感。重点学习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等,加强护生医德医风和伦理道德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观念。

3.3学习“医院守则”、“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和有关护理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三查七对制度、物品保管制度等,增强护生忠于职守的思想和职业行为准则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情操。

3.4加强护理技术操作训练,护生面对的是生活中的真实患者,必须具备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在护理技术操作方面,护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操作和临床实习单位的技能操作可能存在差异,可由医院护理部和学校教研室教师通过培训前的集体备课共同完成。在培训中按照安全、实用的原则,编写与临床护理工作紧密联系的技术操作步骤,对护生加以岗前培训,不要求护生死记硬背每一个操作步骤,而是用操作原则来评判她们的操作能力。这种培训使护生进入临床工作后不至于感到困惑或束手无策,使护生很快适应医院的护理工作流程,适应医院环境。

3.5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与考核,对护生进行礼仪知识的岗前培训,进行护士的站、坐、行、持物、拾物等基本体态的训练,并对护士的语言交流进行模拟训练。可以选择6~8个临床上常见的情景,由护生进行角色扮演,回答并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在角色扮演中,要注重她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护士仪表、仪态的表现、非语言交流技巧的应用,以及综合应用各科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增强护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战经验。每演完一个情景都要引导学生讨论、评价,并可以根据剧情对表演者随时提问来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演绎护理操作步骤,教师可以评判护生操作的规范性。同学们通过角色扮演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灵活多变的工作方法,有利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4. 体会

4.1护生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由于高职高专护生的个体差异,政治品德、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均参差不齐,加之护理模式的转变,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护生上岗往往不适应。中华医学会提出“明明白白看病、创百姓放心医院”的活动,个别医院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表明患者对医疗和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工作。因此,仅仅掌握学校护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是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要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把护生的起点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使之上岗后能尽快地适应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因而开展岗前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4.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通过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护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讲授法使护生学习护理理论知识、规章制度,以练习法为主学习护理技术操作。在讲授理论时还融入情感教育,在护士素质及礼仪规范训练中,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这些教学法的灵活应用,既提高了护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既激发了她们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导思考、激发思维活动,锻炼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4.3强化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对护理教育而言,是使护生的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产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和品质,如浓厚的专业兴趣、高昂的工作热情、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由于护生的职业态度直接影响她们在实践中的一切行为,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因此情感教育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使她们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把自身的发展、追求与护理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还请护理界的前辈进行爱岗、敬业的事迹报告,以真实的事例去感染护生,从而使她们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良好的修养、精湛的技术,使她们树立护理专业的价值观及专业信念,从而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做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高燕.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篇5

Abstract: The unreasonable drugs using phenomenon often occurred in clinical setting, there are many causes. Therefore, variou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ve this phenomenon.

关键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管理

Key words: use drugs rationally; causes analyse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97-01

0 引言

近年来,用药不对症或无适应证用药、用量不适当、过度使用输液或注射剂、重复用药以及滥用抗生素等药品不合理的应用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十分重要。

1 我国的药物应用概况

据WHO的公告称,在所有药品当中有50%以上的药品都存在处方、配发或销售不当的状况,有50%的患者不能正确的服用药物[1]。同时,全球有1/7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2]。

我国在给患者治疗中,药物治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其次,激素类药品大输液白蛋白等不合理应用也十分突出。据报道,我国住院患者输液使用率大于95%,每日平均用2袋以上,输液加药率约90%,有的加药品种甚至高达6种以上。某市对20家三级医院的调查发现,其中有2家医院白蛋白的应用居全院用量第一位[3]。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博士最近披露的数据:中国不合理用药约占用药者的11%-26%;每年五千多万住院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多万人,其中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约有近20万[4]。

2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2.1 医师原因

2.1.1 经济利益的驱使。医师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责任者,其医疗专业知识与信息的掌握远胜于患者。一些医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患者病情的需要,开大处方,滥用药物,结果导致不良反应增多,细菌的耐药性增加,严重地影响了药品的合理使用。

2.1.2 专业水平不够。临床治疗中,部分医师缺乏药理知识,对于药物的成分、毒副作用了解不充分,又过分依赖治疗经验和制药企业的药品简介资料,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临床用药的片面性。

2.2 药师原因 药师是医院用药过程中药物的提供者,具有审查处方、认真调配、监督用药的责任,同时还具有指导患者用药的义务。在我国,很多临床药师还没有真正走入临床指导用药,他们只是简单的门诊用药咨询,仍然按照处方发药,在整个临床用药过程中没有参与药品合理使用的指导,这种指导与监督职能的缺失,势必会造成药物误用或者滥用的情况。

2.3 患者原因 患者的认知水平是影响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药物的了解甚少,很多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什么药,应该如何用药。他们不按照医嘱服药,随意停药、换药,导致用药不合理。还有一部分患者及家属片面的相信广告宣传,对药物盲目信仰,点名索药,这也造成了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2.4 政策原因 目前,由于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还不健全,许多医院依赖药品收入来弥补亏损,将药品作为普通商品来追求其利润,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导致了医院公益性的缺失。还有一方面就是,国家医药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健全,医疗保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医疗费用,但如何监督并减少医务人员的过度用药,促进合理用药,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其作用。

3 加强合理用药的管理

世界各国都开展了促进合理用药的实践,包括:推广基本药物;开展合理用药培训;制定控制医药费用的相关政策措施;开展合理用药的健康教育及建立独立的药品信息提供体系等[5]。笔者认为,还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医院合理用药管理。

3.1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通过教育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爱心和责任心;医院可成立医德医风的监督小组,做到监督任务落实到个人;建立并完善医德医风的自查、考评制度,奖优罚劣。

3.2 强化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的观念以及医护人员的药理知识 医院可根据临床用药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医护人员的合理用药知识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知识讲座,提高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的技能。医院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合理用药的继续教育,在网络建立论坛,鼓励医护人员互相交流学习,同时,医院可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奖励优胜,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3.3 充分发挥药师的职能 医院各科室应按照比例配备适当的执业药师,药师要参与临床的相关环节,协同医生查房,参与病例会诊,协助医生安全有效用药。药师还要对医生的处方进行监督,发现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排查其中的不合理用药。同时,药师还应参与全社会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合理用药意识。

3.4 强化患者及家属合理用药意识和水平 通过不同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药品知识,设立用药咨询处,由专业药师、医师承担咨询的答疑工作。同时,医院可以通过网站、宣传册、健康教育处方等对患者进行宣教,让患者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3.5 加强行业的监管 建立健全各项药品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分类管理、特殊药品的管理等,对一些特殊药品的使用要严格审查,逐一登记,对某些使用广泛的药品要规范使用,避免过度使用。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推行医疗机构的集中招标采购政策,打击不正当药品销售,净化药品市场。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omoting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s: core components[R]. Geneva, 2002.

[2]蒋刚,曾晓玲.应加强对群众正确识别药品广告的宣传教育[J].中国药业,2003,12(3):19.

篇6

心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兼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特点。心理教育是从心理学发展起来的,心理学是心理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教育内涵在于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6],心理教育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是引导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对个人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关注和促进[7]。作为教育学范畴的心理教育分为教育、辅导、咨询、治疗四个层次,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8],同时心理教育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制约性,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6]。WTO认为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处于理想状态,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的产生不能仅从生物个体本身找原因,也应从心理状态和所处社会环境去分析,心理因素与疾病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对心理教育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心理发展,关注和构建人民群众的心理素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具备心理教育素质的乡村医生能够较好的服务患者,减轻或治愈患者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紧张和抑郁等痛苦。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乡村医生实施心理教育培训是乡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现状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991-200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和《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有关乡村医生教育规划政策,我国各级别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政策相继出台,乡村医生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目前乡村医生培训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为目的,忽视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需求[9],心理教育素质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其培养没有得到重视,在治疗疾病时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医院中很多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疾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且大部分治疗并不规范,导致患者病情贻误、影响预后,并造成过度医疗[10]。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疾病中的心理因素,临床研究发现: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易造成消极情绪状态,可使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心身疾病,还可加速疾病恶化[11]。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行为方式、饮食理念和生活节奏等因素都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状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和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人民群众的疾病,增强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调研显示,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具有同情心,热心讲解病情治疗过程,倾听患者感受,对患者治疗过程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对乡村医生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成为当前乡村医生教育工作重点。

3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策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医学服务的目的视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12]。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真研究乡村医生执业特点,将心理教育贯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过程,通过心理教育培训,增强乡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主动性,鼓励乡村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

3.1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相关政策法规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训政策,鼓励乡村医生自觉提高心理教育素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13],培养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素质,应首先关注乡村医生心理状况,研究乡村医生心理需求,使乡村医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将心理教育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体系是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心理教育素质的有效措施。

3.2建立乡村医生心理教育研究基地试点

医学教育机构应积极配合乡村医生心理教育培养工作,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心理教育专项研究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资源优势,提供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心理教育培训课程和文献资源,在培训课程、师资保障等方面加强与乡村医生的互动,深入研究农村患者心理特点,有计划的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乡村医生。

3.3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需求也不断增加,心理教育依托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当前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医学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乡村医生对心理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欠缺,造成农村卫生心理教育知识普及较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带头做好农村卫生心理教育宣传工作,使乡村医生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帮助。通过心理教育宣传,乡村医生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人民群众心理发展,主动维护人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就医需求,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

篇7

〔关键词〕人文执业能力;妇产科医师;医学人文

妇产科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对守护妇女身心健康、提升生殖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诊疗对象的特殊性,妇产科医师面对的往往不仅是一个孕产妇,更是整个家庭,这就要求他们不但需要娴熟的医学专业技能,更需要良好的医学人文执业能力,正如著名妇产科学专家郎景和院士所说,“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个处方应该是关爱”⑴。

1妇产科职业特点

妇产科风险性较高,涉及人群广、社会关系层面多,又牵扯婚姻、家庭和个人隐私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在诊疗对象方面,部分孕产妇由于是第一次怀孕生产,往往伴有焦虑、恐惧心理,甚至会出现孕期抑郁症;同时,女性患者有着显著的心理特点,如有些患病部位是隐,在进行查体时难免有羞涩、紧张等情绪,有些所患疾病涉及个人的生活隐私,甚至患者认为“难以启齿”,容易敏感、多疑,这就要求医师能够耐心倾听、仔细观察,能够给予孕产妇人文关怀。其次,诊疗任务复杂。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脐带脱落、子宫破裂、羊水栓塞、产后出血等意外情况,并且多数都会给产妇和胎儿同时带来健康甚至生命威胁。再次,生育文化影响较大。受传统文化影响,一些人将女性的身体视为传宗接代的载体,且所有人都对于新生命的诞生充满期待;而产科医师需要同时面对孕妇和胎儿两个对象以及背后的整个家庭,加之随着女性自利的觉醒,一些孕产妇更希望对自己的身体做主,这就要求医师能够很好地处理产妇与其丈夫及其整个家庭的各种关系。

2医学人文执业能力的核心内涵

医学被视为道德事业,医学中所有技术与科学归根结底还是为特定的患者作出“善”和“正确”的决定,优秀的医师应该集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W。正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对医师胜任力有着更强烈的需求。2002年,学者RonaldM.Ep-stein和EdwardM.Hundert将临床医师胜任;^定义为:“在日常医疗服务中审慎而明智的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决策、情感表达、价值取向,为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的能力。”[3]2014年,在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通用标准与应用定稿会上,孙宝志教授提出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应主要包括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职业精神与素养、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医学知识与终生学习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这核心能力[4]。从国内外对医师岗位胜任力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情感表达、交流沟通还是职业精神与素养、团队合作,这些都与医学人文息息相关,因此,医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执业能力。笔者在梳理国内外各学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医师医学人文执业能力是医师以依法行医为前提,能够运用医学伦理知识做出正确的伦理决策,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实现对患者的人文诊疗服务,践行对生命的关爱、尊重与敬畏。它应包括四个层次:医师的依法行医能力、伦理决策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人文关怀能力。

3妇产科医师人文执业能力现状

妇产科工作事关人类生命的孕育、诞生和健康发展,关系到所有家庭的幸福和快乐,医师人文执业能力对孕产妇就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然而,当前的妇产科却被很多人视为“高危科室”,据《医改蓝皮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4-—1432—2015)》报道,妇产科位居医疗纠纷最多科室第一名,成为医患纠纷的“重灾区”[5]。伤医事件频发,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对某市某医院调查发现,该院妇产科2016年出现纠纷114件,其中因非技术原因引起的纠纷90件,占纠纷案件的78.9%,而其中沟通不畅及服务态度欠佳占前两位,尤其是在关于病情告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方面,医患分歧较大。虽然部分医院开展了一定的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并进行相应的医德医风考核,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这些内容往往都是“走过场”,虽然多数医师能够了解一些基本的医学人文知识,但是在工作中更多的还是以自身利益为重,未能真正将患者利益至上,面对因生孩子痛苦而大喊大叫的产妇,部分医师不以为然,甚至挖苦道,“生孩子谁不会生,喊什么!叫什么!”随时随地关注产妇的身心变化,帮助产妇坚定信心本应是医生的职责,这样的关怀在临床上应该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

4妇产科医师人文执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篇8

**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篇9

关键词:老年护理医院;护工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于老年护理床位需求正在日益增加,应确保老年患者在享受优质医疗条件的同时,获得个人生活上的护理服务,从而为老年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解除一定的后顾之忧[1]。但是,目前老年护理院的护工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应对其加强管理。

1老年护理医院在护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老年护理医院中的护工素质相对较低 目前,老年护理医院的护工平均年龄都较大,文化程度低。此外,部分老年护理医院的护工对于服务的自主意识不强,实际沟通能力相对较差,从而导致护理工作不到位。尽管护工有着专业的管理公司,但是一些公司对于护工的具体护理工作内容并不熟悉,上岗前没有实施系统化的培训,而是直接把家政护工人员推向老年护理医院。这些护工除了基本的生活照料之外,很难充分满足老年患者的全方位服务要求[2]。

1.2老年护理医院中的护工防护意识相对较差 在老年护理医院的病房中,大多数护工每天都要直接接触大量的分泌排泄物,而且一般都是护理好一位老年患者之后紧接着护理下一位老年患者,护工缺乏一定的消毒意识,防护意识相对较弱,非常容易引起老年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3]。此外,一些护工在上岗工作前不进行相关体检与健康检查,也可能成为老年护理医院的安全隐患。

1.3老年护理医院中容易因护工问题引发医疗纠纷 在老年护理医院中,护工与老年患者之间的接触是最为频繁的,少数护工私自收取老年患者的钱物,若达不到老年患者家属的护理期望,则非常容易引发医疗纠纷[4]。此外,部分护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能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来办事,从而为患者带来了较大痛苦,还会由于对老年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及时而出现医疗事故[5]。

2老年护理医院的护工管理对策

2.1加强老年护理医院中护工管理的组织管理 为了提升老年护理医院护工管理水平,需要不断加强组织管理,根据每一家老年护理医院的具体情况,从组织结构的设计方面确保护工管理的有效性以及合法性[6]。首先在老年护理医院的护理部建立相关的护工管理中心,并与业务科室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划分为护士长、护理责任主管以及责任护士三级管理,实施层层监督以及逐级负责,护士长需要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护工工作进行检查,而责任护士则需要负责检查护工每天的工作情况,可以通过现场检查、现场考核、问卷调查以及询问患者等反馈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然后结合老年护理医院的规范化绩效考核制度,实施考核与奖优罚劣[7]。其次,要不断规范老年护理医院的护工标准劳动合同管理,在劳动合同内容中需要明确双方的管理权限与监督权限,对于收取灰色收入的护工必须一票否决。

2.2加大对老年护理医院护工的教育培训力度 在老年护理医院护工上岗工作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教育,劳动中介可以负责基本常识的培训,老年护理医院则负责相关的操作技能以及工作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已经上岗的护工来说,应对其实施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与实践操作演练,日益提升护工的实践能力[8]。护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首先是职业道德的培训,对老年护理医院的护工实施仁爱教育以及医德医风教育培训,不断规范职业道德,确保护工爱岗敬业。老年护理医院的护理部需要定期邀请专业护工开展讲座,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提升老年护理医院护工们的服务意识与职业意识[9]。其次,加强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必须要在上岗前进行规范化的健康检查,确保自身没有传染性疾病。最后,加强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护理技能主要包括专业化理论技能与实际操作技能两部分。具体来说,基础性理论又包括护理常识以及服务礼仪等,实际操作技能包括更换衣被的方法、洗漱、翻身以及各种被动肢体活动等,最大限度防止患者出现坠床、跌倒以及走失等情况,有效预防压疮的形成,掌握正确使用保护性约束带等的基本技能。

2.3加强护工管理的制度化管理 改进护工管理模式,采用公司管理联合医院督导的先进护工管理模式,明确相关的护工招聘标准、持证上岗与统一着装规定以及统一的收费标准等。老年护理医院需要对护工实施定期的集中培训,然后对护工的实际工作质量实施全程监管以及监督。并协调好老年护理医院护工责、权、利方面的关系,使发生医疗事故的时候可以明确责任主体。在规章制度方面,要严格按照《护工岗位职责》等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对其实施岗前培训[10]。把老年护理医院的护工职责界定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比如不可以拔除输液管、不可以调节氧气开关以及不可以长时间的聚众聊天等,让护工感受到纪律性。

2.4实施老年护理医院护工管理的人性化管理 实施人性化护工管理属于护工管理的重要手段,老年护理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尊重以及信任护工,让护工融入到整个大家庭中。可以采用有效措施做好老年护理医院护工们的防暑降温工作,改善其值班条件,适当增加冷暖饮水器等,从多个方面体现人文关怀。

3结论

总之,老年护理医院的护工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负责性相对较强的工作,关系到老年护理医院的服务质量。因此,老年护理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护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化的方案,通过组织管理、培训管理、制度化管理以及人性化管理等,提升护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老年护理医院在护工管理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0):222-223.

[2]邢春玲.社区老年护理院护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医药,2014,11(4):22-24.

3.李善华.社区服务中心陪护工管理方法探讨[J].全科护理,2011,09(31):2885-2886.

[4]江碧蓉.老年科护理员现状及管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3,10(27):301-301,302.

[5]李雪.医院长期医疗照护护工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1-3.

[6]黄蔚萍,刘玲,陈红等.护工管理新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4):4172-4173.

[7]韩春,朱蓓蓓.ICU护工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医药,2012,32(5):404-405.

[8]李国春,李燕.规范ICU护工管理预防控制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3):527.

篇10

近年来,医暴事件频繁发生。《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中提到,2014年调研结果显示,59.79%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07%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201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暴力杀医、伤医等犯罪案件155件。今年的5月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一位退休医生被自己多年前诊治的患者残忍杀害。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又有一名儿科医生倒在了患方的屠刀之下。如何有效地遏制医暴,成为一个有些沉重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医暴源于大环境的失序以及

不尽如人意的医疗环境

医暴的危害,从现实意义上讲,它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危害了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权。从深远意义上讲,它摧毁的是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尤其对于医生来说,医暴所导致的不安和恐惧成为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为了自身安全的考虑,拒绝为一些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或提供无法满足患者需要的服务,冷漠对待患者的需求。如此一来,最终损害的是大众的生命健康权。

医暴为什么会发生?首先,源于社会大环境在某种程度上的失序。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人们信仰的缺失,社会公平正义的匮乏,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疑、互相防备等成为社会的基本常态。在这种大背景下,医患关系从之前的和谐变为紧张似乎也就在所难免了。

医院的牟利更是催生了人们的不满。与此同时,患者对医院不切实际的期待往往成为医院不能承受之重。患者一方面对医生缺乏起码的信任和理解,一方面又对医生抱有极高的期望和极大的依赖。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抱定“只能生不能死”的心理,一旦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其亲属就会怪罪是医生医治不力,甚至认为是医生误诊误治,由此导致的医患冲突屡有发生。加之有些患者及其亲属修养不够,崇尚以暴力来解决争端,而罔顾法律的规定,对相关医生施加暴力或进行暴力威胁。

医暴的发生,从深层次看,也与目前的医疗体制有关。在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的层级配置不均衡,基层的一级医院、二级医院病员数量相对不足,大城市的三级医院则是人满为患,名医专家号更是“一号难求”。由此所导致的患者就医之辛苦自不言说。对大医院的医生而言,他们处在嘈杂的环境中,面临高强度的工作,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也难免一时疏忽。这种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为医暴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医院监管预防不力,缺乏对医暴的防范意识及防范和处理机制,导致遇到医暴事件时只能被动应对,甚至妥协,这就使那些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美国针对医暴行为的防范对策对我们的启示

其实,医暴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有资料显示,德国、泰国等国医护人员遭受身体暴力的年发生率为11%~25%。那么,西方国家是怎么应对医暴的呢?以美国为例,这个国家对医暴的防范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拥有完善的立法与医务人员行为指南,对医暴行为进行专门立法,对医务人员进行行为指导;采取严密的安保措施,使医暴难以有实施的时间和空间;对医务人员进行反暴力教育培训;配备极为专业的就医服务,减少患者的不满。美国的这些对策对我国防范医暴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医暴零容忍”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上。医暴从其性质上讲,是一种野蛮的违法犯罪行为。就当前现状而言,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进行专门立法,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防范和处理医暴。

目前我国只有一部调整医患关系的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部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调整的范围仅限于医疗事故,而不包含非事故医疗纠纷和医暴事件。对医院暴力行为的制裁,目前是依照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但是,这不具有针对性,无法全面、系统地调整医患关系,特别是无法化解医患矛盾,不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医院暴力。这导致的一个现状是:在发生医暴事件前,医院没有什么防范措施;在发生医暴后,医院也束手无策,非常被动。

为改变这种现状,有些省份已经进行了地方立法,如江西省率先出台了《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要想合理解决医患纠纷,系统、全面地防止和解决医院暴力,应当制定一部全国范围内的《医疗纠纷处理法》。且为保证这部法律的权威性和实施的保障性,应当由立法机关立法,并制定有关的实施条例或细则。

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须是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禁止医院暴力。在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患者伤害的同时,立法的目的还在于合理合法解决医患纠纷。医患纠纷的合理合法解决,有助于遏制医院暴力的发生。这部法律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一、对医务人员的职业规范要求。二、建立便捷有效的医患纠纷沟通解决机制,包括建立医患对话、沟通渠道,设置解决医患纠纷的、具有中立性的社会机构,妥善解决医疗纠纷。三、建立医院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安全防范体制,维护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保护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预防和阻止暴徒的侵害。四、对患者就医的基本要求是文明就医,依法解决医患纠纷,对医暴行为的实施者以其行为及所造成的后果,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规定进行接合,以相应的违法和犯罪来进行制裁。

解决医暴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解决医暴难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宏观层面上,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平。法治与道德息息相关,道德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违法行为发生的几率,因此,在进行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大力进行诚信、感恩等道德教育,从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率。

对于医院内部而言,首先是要加强医生队伍的医德医风建设。这既可以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减少医患冲突,又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也就减少了医暴事件的可能性。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一是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医生的道德水平,培育医生的道德素质;二是制定具体的医生行为指南,实施监督奖励制度,对那些缺乏医德的医生进行惩处,对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生进行奖励。最后,医院应当建立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使医院的收费等行为接受社会和患者的监督。

其次,还应建立畅通的医患沟通机制。医生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避免对患者进行过度治疗,对所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告知。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普及医学知识,避免患者及家属因为不了解情况,对医生产生误解而积聚怨愤,继而产生施暴行为。医院对于患者及家属还要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对患者的心身照顾,这不仅有利于治疗,也有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

防止医暴,还需加强医院的防暴机制建设,建立医院公安联动防暴制度。在医院,建立类似法院、地铁、民航等级别的安检系统,预防患者、亲属或其他社会暴徒携带刀具等凶器进入医院,从手段工具方面阻断医暴的发生。警医联动,在医院设立警务室,随时提供警力,保护医务人员。一旦发生情况,公安部门及时处理事端,防止事态恶化或扩大。实行24小时安保值班制度,密集配置监控设备和报警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