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教育职责范文

时间:2024-03-13 16:4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的教育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的教育职责

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爱心奉献;管理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04-02

残障教育是国家特殊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残障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使得残障儿童具有与一般儿童不同的心理障碍。他们往往表现为自卑、自闭、缺乏自信、依赖、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等。其中,生理缺陷是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如果我们的教育环境不能春风化雨,就会使这种残障的生理缺陷侵染到心理,导致“心残智障”,变成真正的残障群体。因此,特殊教育也就承担了一种特殊的教育职责:爱心与爱心教育。

一、特殊教育下的爱心诠释

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成功的教育来源于爱心的基础。爱心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基本职责,特别是在特殊教育环境下,爱心的氛围可以使残障的弱势孩子完全放弃自卑与弱念,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支撑起每一个孩子成功的信念。为此,爱心教育要体现在教师身上,员工身上,体现在一切教育元素上,在特殊教育背景下,应该提倡:爱与爱的教育高于一切。

常言道:“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纇。”特别是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更须如此。爱心要特别体现耐心与宽容心。

1.耐心。通常情况下,人的耐心是有限的,但面对特殊的教育群体,耐心是无限的。残障学生由于其生理特点,往往处于一种病态的反复之中。比如:反复的做同一件错事、反复的重复同一种动作、反复的出现同一种病态情绪等。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拿出百分百的耐心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其实,对于残障学生来说,他们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他们生活在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心理世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进入他们的心理世界,挖掘他们的心理内涵,发现他们的智慧火花,去诱导、去开发。为此,唯有耐心,才是走通心与心之路的唯一阶梯。你能走进他们的世界,你就能得到他们的欢迎。只有走进他们的世界,你才能去帮助他们。

2.宽容心。宽容是对人的心灵最温暖、最具尊严的。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不完全的世界。这种残缺不仅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由此,不同的学生体现在心理上的不同特点往往使得这种不全面被放大:自卑、自闭、缺乏自信、依赖、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等更加突出。为此,就要求教育者的宽容心必须能够包容万象。要宽容他们的不足,宽容他们的失误,宽容他们的个性。宽容不是一种接纳,但它是一种无言的交流,宽容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宽容可以走通心与心之间的路。你的宽容不是一种放纵、而是一种交流,走近他们,你才能帮助他们。

二、特殊教育的“爱心”实践

1.细。爱就像冬日的阳光,它在刺骨的寒风中给人以温暖的抚慰;爱是心灵夜晚的指路明灯,它给人以鼓励与战胜困难的信心。面对特殊的教育群体,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爱,而且要爱得细,爱的切。特殊的教育群体,有着自身特殊的表现方式。聋哑、智障、自闭等各种生理存在都会形成自身特殊的表现方式。它们不是不会表现,而是表现的方式不同于常人。为此,教育者必须认真仔细的观察,留心注意他们的谈吐、面部表情,以至于动作手势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借以深切体会其内心活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

2.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对于残障的儿童。特殊的教育群体,这个不全的世界,也有他们闪光的一面。每个人有长处,也有短处。作为学校教育,其重要职责就是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加以放大、鼓励,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残障群体里,学校对学生的长处要用“显微镜”看,而对学生的缺点则用“比例尺”看。在学校中,没有闪光点的学生不是学生的不成功,而是教育的失败。因此,教育者的重要工作就是去发现他们,开发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3.听。特殊学群的儿童在现代物质环境下,大多并不缺乏物质需求,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关怀。他们更加渴望自己成长,更加渴望别人的欣赏,而对于自身的缺点,往往过于敏感而强烈。为此,面对学生的缺点,学校教育要用“听”的方式来解决。但对于学生的优点,却要用“说”的方式来表达。因此对待学生的优点、成绩多用肯定的口吻表扬他们;对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多听少说,以委婉的口气,和蔼的面容去劝导他们,要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感觉到,在你的眼里,他们是成功的,是被赞赏的,这些会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这些也恰恰是他们最缺乏的。

三、结语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面对特殊的教育群体,唯有爱,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出路。人们常说: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笔者认为:蜡烛的光亮太微弱,生命太短暂。教育应该做太阳,照亮每一个孩子前进的道路,点燃每一个孩子成功的信念。

参考文献:

[1]程苗.论和谐社会下特殊教育的新思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兰继军.从国外特教对象的演变看我国特殊教育的改革[J].中国特殊教育,2001,(4).

[3]何维嘉.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类型教育,取得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加强责任教育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研究高职院校责任教育,首先要界定什么是责任和责任教育,还要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大学生特点等方面把握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特点,以便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成效地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

一、责任教育阐述

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育人,即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而做人的核心就是对自己责任的担当。由此,责任是任何教育都不能忽视和回避的重要课题。那何为责任呢?从广义上看,责任与义务、职责等同义,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责任一般有三层含义:(1)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2)谓分内应做的事;(3)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责任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是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许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相应就有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多种类别。从狭义来看,责任更多的与道德相联系。从高职院校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本文研究的责任是指狭义的道德责任即个体自觉自愿地承担的分内应该做的事。从责任对象看,责任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父母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和对自然的责任。从责任的具体内容看,责任包括生命责任,诚信责任、职业责任等。

学校责任教育就是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责任知识灌输,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责任能力和引导学生履行自己职责的教育过程。通过责任教育,提高学生的责任认知,激发学生的责任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志和信念,提高学生的责任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的责任行为。学校责任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使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学会负责任地生活。使学生学会负责,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科学发展观与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关系

在党的十报告中,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而高职院校加强责任教育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高职院校责任教育培养目标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的健康发展、智育的发展、精神价值的科学追求、情感的成熟和人格的完善,其中责任人格和责任品质是人格完善的关键要素,是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一。因而高职院校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人格和责任品质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具体内容之一。

2、高职院校责任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目前高职院校的责任教育不仅未受到重视,还存在不按教育规律进行和缺少教育合力的问题。高职院校责任教育亟需新的理论为指导,要转变观念和加强改革。高职院校责任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责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为本,责任教育的方法要符合高职大学生的特点要求,而且责任教育的途径也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协调性的要求,以增强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指明了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方向,也赋予了高职院校责任教育新的特点。

1、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人本性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职院校责任教育过程要蕴含人本性。第一,转变德育工作观念,彰显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人性化。高职大学生普遍带有较强的失败感和失落感,自卑心理严重。因此,责任教育要彰显人性化,要以情感人,加强情感教育,要热爱、尊重、和关心学生。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自我责任教育。责任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是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在责任教育中我们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广泛开展责任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2、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其以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就当前市场用人情况而言,一个突出的、严峻的现实却是企业招聘不到适合岗位要求的一线高级技术人才,更留不住此类人才。科学发展观要求高职责任教育应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情况,始终把握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高职院校责任教育要体现职业性,要加强学生职业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忠诚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和承担职业责任的理性自觉。

3、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协调性

高职院校责任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协调发展。责任教育是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学院需集全校之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模式,营造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活动育人的合力育人氛围。将责任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活动和各类校园活动中。同时,高职教育突出实训环节、强调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校内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中,更决定了高职院校责任教育具有协调性的特点。高职院校责任教育不仅要发动校内全体教师对学生加强责任教育,更要联合、协调校外实训基地的培训教师和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现场的责任教育,尤其加强对学生职业责任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崔玉平.论科学发展观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1).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法;情境模拟

一、主要的几种英语教学法

英语是我国众多职业学校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教育界一直关注有关英语教学法的探讨、改革和研究。目前,英语教学法在国内外形成了许多教学流派,其中“阅读法”、“听说法”、“交际法”、“情境法”、“TPR”教学法这四种教学法对我国英语教学产生较大影响。“阅读法”也称翻译法、语法翻译法、古典法,是年代最久的英语教学法。其主要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强调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依靠母语并将母语和外语的互译反复进行练习。“听说法”也称口语法、句型法、语言学法。侧重语言的应用性,采用模仿、记忆、机械练习的方法强化学生。学生不需要考虑语境,只要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句型练习即可。“交际法”也称功能法或者意念法。通过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采用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提倡在练习句型的过程中加入情境模拟来学习,容易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情境法”是一种运用教学工具,例如用录音机、幻灯机、图片、电影、手势、面部表情等来辅助英语教学的教学法。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说,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情景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奇境地进行英语学习。“TPR”教学法认为,人们在儿童时期学习语言是通过听和说促进言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当听和说获得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的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量变达到质变,那么儿童就能自然地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了。近年来由于高中和高校的大幅度扩招,导致职业学校的生源普遍降低。许多成绩较差的中学生涌入职业学校,他们的英语知识缺乏系统性。据笔者多年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的英语应用水平的了解,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连最基础的语音和语法都不了解,对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都没有掌握好,用英语做简单的自我介绍都不会,甚至个别学生连音标是怎样拼读的都不清楚。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往往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作业不会就抄袭、害怕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害怕听写单词和朗读课文。上英语课就像在听天书,不知所云;老师领读单词、课文,也只是鹦鹉学舌,不知道其中的意思。这样,很多学生就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开始产生厌倦,继而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经常逃课。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但是,由于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词汇量较少,理解听力和阅读等知识比较困难,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选择使用某种英语教学法的时候,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现阶段很难形成一种统一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几种教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创新英语》共有8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听力、阅读和口语等部分。笔者在讲解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以上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听力是为了训练学生各种“听”的能力。讲解听力时,可以运用听说法以及情景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应用课件、电影、录影机、图片等相关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由于听力部分的句子较短,可以让学生反复的听这些句子,再要求他们跟读、齐读,最后再进行抽查。运用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感。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利于词汇的记忆是使用情境法。这种方法可以让词汇具有鲜明的感彩。如教授diamond一词时,笔者常借用一句相关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相传。”同时在投影机上放一张钻石的照片以加深学生对这个单词的记忆。对于长期在国内,缺乏一个学习语言环境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关键是将情境教学法灵活的应用到英语教学课堂当中。例如,笔者在上每节课前,会让每个学生作一个5分钟的“report”,形式不限。可以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或者做自我介绍。笔者会随机请另一位同学做逐句翻译.对于他们的表现,请班上的其他同学来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克服听说英语的羞怯感,尽量多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应变中反应更加灵敏.阅读部分对词汇、语法等知识要求比较高。讲解阅读部分时,可以运用翻译法。把翻译以及阅读外国文学原著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外国文学原著的大量阅读,提高了学生英语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对他们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修养有很大的提高。除此之外,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由于翻译法需要运用母语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理解的障碍。翻译法对教师和班级人数的要求也不高,有利于像笔者学校的这种大班教学。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讲到口语这个版块的时候,需要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交谈,而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因为不需要掌握详细的语法,只需要将些日常用语脱口而出就可以。使用TPR教学法,学生自然地重复发音不准的单词,直到发准为止。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尽量消除紧学生的紧张心理而不是纠正他们的语法错误,尽可能促进他们大胆开口讲英语。

三、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法的效果

首先,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需要充分的做好课前准备,设计一些内容丰富、有趣的故事,比如:听一首好听的英语歌,讲一个幽默的小笑话或者有关国外的一些风土人情,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当中,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们会觉得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充满活力不再像以前那样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师授课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上述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在英语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45-50.

[2]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1-123.

[3]顾红兵.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10,(10):79-80.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 素质教育 理念探索 有效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09-01

目前大范围的中国教育基本分为两种状态:一是应试教育为主的主要以“试”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极为普遍,也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二是区别于过去义务制教育结束后不愿再参加教育的人员直接进入社会而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伴随经济发展而衍生出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配合经济发展大潮,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的素质水平和工作中的实战能力,为从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社会的工作结构和竞争机制,而创立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后者与前者不同的是,发展起步更晚,经验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不是主流教育模式,中国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一、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良好的人才是竞争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的教育水平和素质教育的状况直接会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状态。在注重技能、技术等专业知识的教育的同时,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也具有极大的必要性。注重德、智、体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重视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提高。高职高专的院校不能一味死板的进行教育,而应该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每个孩子的自身状况,认真、负责的进行教育。要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的发展的要求,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以技术和专业技能为主的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品德高尚、志趣高雅的新一代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加强当代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迅猛向前,信息化产业的崛起,知识水平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都成为当代大学生发展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知识成为我们进入社会后武装自己最有力的武器。知识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充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获得长足发展。

2.品德修养是关键部分

相比一个没有良好品质的专业人才危害社会,我们更需要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专业人才才会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同时,思想境界获得提升后,也会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不会游戏人生。对自己的人生更加负责,更有动力和毅力向前方迈出坚实的每一步,所以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成才具有极大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虽然现在中国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目前发展态势较好,但毕竟起步较晚,还有很多方面只是雏形,发展毕竟不成熟。目前学生的基本状况良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扎实,学习热情高涨,有理想、抱负,对自己的人生有合理规划;但是不可忽视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1.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

我们高职学生义务教育接受的程度比较低,大多没有接受完系统的应试教育,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一般也比较高,管理困难程度比较高。而且大多数高职高专也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一些潜在能力的培养,造成全部知识结构的漏洞和畸形型人才。

2.能力缺失

从数据分析和长期的调查来看,我们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缺失。

3.心理状态

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这也是应试教育同样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对于打击和挫折,不能很好地解决,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抗打击能力较弱。

4.身体状况

这与中国教育体制和几千年来固有的思想不可分割,我们始终在注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静忽视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为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5.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个人状况各不相同,不能死板的捆绑式教育,应该各取所需,因人而异、有教无类。

三、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选择

找出问题之后就应该解决问题,我们已经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所存在问题,需关键的部分就是找出有效路径的选择。

1.理念方面

高职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一是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二是个人喜好和在某些方面的天赋也不同。

因此在教育的时候应该采取:一是兴趣做老师的方针,教师要耐心教导学生;二是不要歧视和侮辱学生;三是有教无类和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合理疏导学生的情绪。

2.加强学生的文化水平的培养,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职业技能同时教育避免造成文化畸形和传统素质的缺失。同时,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培养学生喜欢看书的习惯,提高个人文化品位。

3.现在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没一个人承受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课,让学生有机会和能力数到自己的情绪。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积极融入社会。

4.高职院校不能忽视孩子们的体质,要开设体育活动方面的课程,定期举行全员尽可能参与的户外活动。

5.注重能力的培养。现在学生的能力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我们应该尽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团队合作能力,因为当今社会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培养写生的目的不是让他们独树一帜,而是融入社会。

6.引领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充电,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四、结论

高职教育虽与普通的应试教育有所区别,但总体大同小异。我们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始终铭记学生是主体,我们是客体,我们是引导者。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避免文化畸形;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体质的锻炼;改变传统观念,因人而异的培养学生去适应社会大潮的冲击;研究好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探索和有效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value choic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work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problems need to be diversified, through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elp university stud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establish the correct career valu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近年来,我国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先后出台了如“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但是高校毕业就业难的现象仍然很普遍,一方面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全国却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一问题固然和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专业结构不合理、用人制度不完善有关,但同时也和大学生本身的择业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关系。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

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于择业价值观的解释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择业价值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向。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个人的择业标准以及对具体职业的评价集中地反映了他们的择业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解释为“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因此择业意向、择业理想、择业标准、择业地点、择业目标等构成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既受到自身专业、个人兴趣的影响,也受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不可避免上午呈现出多样形态。

(1)择业价值取向务实化。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择业意向逐渐呈现务实化,即择业意向多讲求实效,多考虑眼前利益和眼前发展。虽然这一价值选择多受社会因素影响,也能使毕业生将自身的择业意愿与社会实际相贴合,但是在这一择业观的驱导下,大学生就业时会一味追求高额报酬、一味选择经济发达地区为择业地点,但鲜少关心工作的性质是否与自身的职业规划相符合和人职匹配度的问题。另外在务实化的择业观影响下,毕业生的工作稳定度会大大降低,会出现为了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环境而频繁更换工作。

(2)择业意愿被动化。笔者同时在高职院校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有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划,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不是很了解,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方面没有准确的定位。而且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并没有紧迫感,择业意愿并不积极主动,依赖思想严重,主动从网站寻找就业信息的学生不多。

(3)择业期望方向多元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选择日益多样化,使得大学生的职业期望方向取向多元化,当今绝大多数大学生择业时持“先择业再就业”态度,择业时不再局限于一步到位。因此大学生在择业之初是以谋生为价值选择,后期因能否满足个人发展、能否发挥个人才能等多元化的择业期望,出现频繁的调换工作现象。这会造成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从而不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可以说,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不正确的择业价值观造成了毕业生盲目择业及就业困难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个人健康发展、社会经济建设以及国家稳定发展。因此,面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这一既关系个体也关系到社会的问题,需要在高校占有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2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中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国际经济形势、国内就业环境和趋势,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树立正确择业价值观。

(1)三观教育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去功利化。大学生就业去向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是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应考虑个人需求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平衡,也应考虑个人需求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引导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不要一味以高薪报酬为目标,要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择业去向应考虑更需要人才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2)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高职院大学生择业意愿的自主性。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高职院校大学生不仅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有健全的人格涵养。使大学生能够持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因对理想的追求与个人发展的期望,积极主动地在大学生早期阶段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恒心和毅力完成规划,在毕业时达成择业目标。

(3)职业道德教育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高职院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做到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做到诚实守信,要在职业活动中讲实话,做实事,讲信誉,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以货真价实的东西进行交易;做到奉献社会,把发挥个人优势与为社会作贡献相结合。

3 深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摆正就业态度,明确就业意愿,端正择业价值观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应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以便更加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不论是在必修课还是在选修课中,通过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融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紧迫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课堂学习,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中以正面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感悟真理,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还可以通过邀请社会成功人士举办就业相关问题的讲座,激发大学生积极性,挖掘大学生潜能,树立正确的择业方向。

(2)开展深入细致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高职院大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择业就业方面的具体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挫折。二是通过谈话、谈心、会议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确立职业目标,并清楚的知道自身素质与现实目标的差距,清晰自身的合理定位,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础、到西部、到农村去工作。

(3)抓住重要节点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能效。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重要节点,加强育人能效。例如在国庆节点中,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在爱国思想、爱国志向以及爱国行动上都得以加强,在这一氛围中大学生择业目标选择上会更加考虑国家和整体利益。再比如在大学生毕业季阶段的就业指导中,加强择业价值观的教育,会更加具有时效性,更加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价值冲突问题,形成积极健康的择业价值观。

篇6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文化活动体系;活动文化;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41-0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一精辟论述给我们的启迪是:大学即文化,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就是通过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学会思考、感悟和体验,进而健全素质,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实现“做事”与“做人”的和谐统一。通过对H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总结、思考和凝练,我们得到启示: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活动文化,营造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环境,不失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效的实践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营造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大学增强办学实力、激发学校活力、彰显文明魅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格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

遵循这一教育理念,H职业技术学院在育人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拓展为总揽,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着力打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高品位校园活动文化,努力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建构平台,提供舞台,营造出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氛围。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校级活动届次化、院系活动项目化、日常活动社团化、重点活动精品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格局,并打造和培育了社会实践、非常对话、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文化讲堂等一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和工作品牌。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人文艺术、学术科技、心康娱乐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挥了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人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与养成,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二、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建设活动文化

(一)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教育活动,既采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方式,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课堂、于活动。如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组织开展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组织观看《感动中国》等教育片,开展以“学感恩、知荣辱”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用心灵呼唤诚信”演讲及征文比赛;结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和图片展等活动,为青年学子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责任奉献意识

1.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学校每年寒暑假期坚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开展“进社区”、“辅助执法”、“边远山区支教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在服务社区、辅助执法、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社会、企业、民情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成才意识,对大学生受锻炼、长才干,强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运会”、“家博会”、“美食节”等志愿服务工作,每年有近5000人次志愿者活跃在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以及重要的展(会)场。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个品牌,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而且也为他们用实际行动实现“服务社会,传播文明,提升自我”_辟了有效的途径。

(三)以人文艺术活动为载体,培养文化艺术素养

1.文化艺术活动,育才展艺。艺术是以人类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不仅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每年一届“艺术节”的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戏剧小品团体大赛、“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之民谣吉他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展现艺术才华、提高人文艺术素养,提供了舞台。

2.文化讲堂活动,崇文尚德。为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塑造,引导学生崇文尚德,学校推出“文化素质大讲堂”系列专题讲座。几年来,共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人文、风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讲座50多场,参加学生已达30000人次,在全校形成了一股“向名师学习,尚文化品位”的热潮。“文化素质大讲堂”已经成为学校能够实现雅俗共享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对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影响深刻。

3.高雅艺术活动,提升品位。丰富多彩的高雅文化艺术活动能对受教育者起着情感感染、综合强化、舆论导向和人格塑造的作用。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度、高投入地抓好抓实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工作。高雅艺术的熏陶,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人文艺术修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

(四)以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打造科技创新品质

1.科技文化活动,培养技能。科技文化活动建设,以每年一届的“科技节”这一闪耀着科技精神与人文思想光芒的活动为主线,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项专业技能大赛等,带动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蓬勃开展,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从而形成浓厚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在创新文化熏陶下,学生的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项科技竞赛捷报频传。截至目前,仅学生获得的国家专利就达40余项,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金、银、铜奖50余项。

2.非常对话活动,助推创业。学校与区域青年企I家协会携手合作,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通过互动与对话,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企业家的精神魅力,从而促进同学们更加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青年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对话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育的延伸,有利于同学们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确立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做好准备,为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以心康娱乐活动为载体,培育健康和谐身心

1.社团活动怡心益智。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文学创作以及公益服务等学生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每月举办“创业一条街活动”,各学生社团通过竞标的方式,和公司合作,开展买卖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拓宽求知领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巩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民谣之夜吉他大赛”、“财经论坛”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培养兴趣,拓展素质,发展成长的有效平台。

2.健康教育明亮心田。涵盖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心理问题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七项心育工程”为青年学生明亮心田,撑起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心理学必修课的开设和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的系列活动,推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学生中形成了正确面对并主动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氛围。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图片展、“5.25我爱我”万人签名、“心心相连”N人N1足球大比拼等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三、创新工作实践,寓“三个渗透”于文化素质教育

(一)课堂学习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1.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紧扣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理论“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2.课程建设突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作用。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包括必修、限选、任选三个模块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哲学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旨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成人,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成人。一方面,引导他们去探究超越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树立理想,坚定信仰,净化心灵,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健康人格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识,避免在喧嚣的俗世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并使之能够知人论世,德技双馨。

3.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为促进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学校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专业教育的精神陶冶功能,同时把人文艺术融和在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校重视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建设,在各院系组织的学生专业实训实习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确立了以专业实习带队老师为主,院(系)党总支部书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机制,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列入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中,在组织实施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程参与。

(二)生活体验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生活体验是指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价值,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思想。

1.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健全实践教学协作机制。学校以“明确目标、工学结合、强化技能、注重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积极拓建校外实训基地,注重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科学、技术、人文相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教务部门组织的“工学结合”专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学工部门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暑期活动做到组织实施一体化,形成协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

2.丰富生活体验,提升人格素养。(1)培育良好的习惯,提升道德素养。学生通过排队候车、文明就餐、尊老爱幼等生活体验,秉承优良的道德传统,培育良好的习惯。(2)明确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意识。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促进学生对民情、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成才意识,使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有的责任担当。(3)端正就业态度,培养创业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搭设良好的平台,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体验了工作的艰辛,了解了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端正了就业态度,培养了创业精神。

(三)环境熏陶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W校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构建,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品位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既能胜任具体工作,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以景观文化建设浸润学生心灵为例,学校以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为建设校园景观文化的理念,体现出整个校园建设现代、纯净、优雅、舒适的特色。校园景观文化以优美高雅、寓意丰富的景观环境,“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每一位学子,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求真向善,滋养人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正林:教育景观的构建与教育舆论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4,(8):8-16.

[2]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63-186.

[3]韩冬梅.浅谈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8,(08):38-39.

[4]龚克.素质教育知与行[J].中国高教研究,2015,(5):8-13.

[5]佘双好.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院校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6):34-39.

篇7

关键词:阶段性 同步性 趣味性 互补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4年校级个人项目“商务日语听力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之一

听力能力的提高通常是外语教学中较难达到的目标。因为,它既要求学生有一定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有大量的听力练习。尤其在高职院校的日语教学中,听力能力的提高是一大难题。本文将尝试探讨在高职院校中,如何选择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商务日语听力课的现状

(一)阶段性不明显

专科商务日语一般是零起点,要使学生能在毕业后从事商务日语相关的工作,是一个比较大的跨越。而当前的商务日语听力课并没有明确地呈现出从初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尤其是在学生毕业前,大多数院校并没有及时导入商务工作相关的高级阶段的听力材料。

(二)与精读课的密切度不高

当前的商务日语听力课与商务日语精读课的密切度不高,存在时而超过精读课的进度,时而滞后于精读课的进度的情况,不能使学生及时利用精读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听力练习。

(三)趣味性不高,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都不会对自己认为索然无味的事,抱有持久的热情。当前听力课所使用教材趣味性不高,存在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的问题。学生对上课内容兴趣不高,自然很难达到集中精力上课,和老师积极互动的效果。所以提高听力材料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

(四)注重课堂教学,对课下练习关注度不够

听力的提高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而当前听力课教学呈现出教师对学生课下学习的引导不够的问题。部分学生出现课下练习量过少的问题,及课下练习方法不当的问题。

二、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

结合高职日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在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方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有阶段性

商务日语的教学是零基础的教学,要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达到能够基本胜任商务日语方面工作的水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在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上讲究阶段性,显得尤为重要。

应将商务日语听力教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难度较低、趣味性较高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级阶段,应注意选择,练习量充足的材料。学生的听力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这个阶段。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听力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在高级阶段,应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材料。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做好最后的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阶段,教师应抓住商务日语的特点,在听力教学中选择一些商务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熟悉商务用语,提高其商务日语对话的理解能力。在此阶段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日语水平,使教学材料的难度不要超过学生的日语运用水平,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持。

(二)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有同步性

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要与商务日语精读课的进度具有同步性。听力能力的提高通常是外语教学中较难达到的目标。要达到听懂的目的,首先要大致了解,对话中所出现的单词及语法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听力这项技能之前,要首先有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日语精读课是他们获得日语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与商务日语精读课的进度具有同步性,显得尤为重要。

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不能严重滞后于商务日语精读的进度,更不能明显超过商务日语精读课的进度。如果严重滞后于精读课的精读,学生将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不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明显超过精读课的精读也是不可取的,这将导致教学过程无法顺利进行,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后果。这就要求精读课教材与听力课教材的匹配性,可目前这样相匹配的教材却并不多见。今后的教材开发,可以尝试向这个方向发展。

另外,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要与学生的日语能力具有同步性。不同班级的学生,整体的日语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兼顾学生的整体水平,选择与此班级整体日语水平相一致的教学材料。

(三)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有趣味性

听力是外语学习中一项难度较高的任务。它要求我们集中精力,抓住对话中所需内容,同时要留意说话者的语气等。练习时间稍长,就容易出现疲惫及分神等现象。如果教学内容仅仅是课本上的几个对话,将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听力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如日剧及日本动漫等。播放趣味视频,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课堂导入,播放简短的视频。此时可播放如《日本の昔》这样的十分钟左右是一个小故事的视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不会影响正常课本教学内容的进行。二是在听力课中设置专门的视频观看课。可播放日本的经典电影等,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能练习听力,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等。

(四)商务日语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有互补性

此处所说的互补性是指,课堂教学与课下练习的互补性。听力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仅仅靠课堂上所进行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大量的听力练习,使课堂练习与课下练习形成互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材料一般要以课本为主,趣味性视频材料为辅,而课下练习材料应以趣味性强的材料为主,如日剧、日本动漫等。一方面是由于只有趣味性强的东西,才能使学生没有抵触情绪地在课下进行练习;另一方面是由于引导学生看日剧及日本动漫,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看日本原声作品的习惯。学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后,将会主动地看大量日本原声影视作品,这对提高学生听力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要注意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比如可以做听写练习、无字幕观看练习及配音练习等。

三、结语

笔者结合商务日语的教学目的及当前的现状,提出了商务日语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注重阶段性、同步性 、趣味性和互补性的观点。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队伍 政府职能 学院职责

[作者简介]张志平(1951- ),男,陕西富平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学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李鲜玲(1968- ),女,陕西武功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张大田(1958- ),男,陕西长安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80-01

综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献资料可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断层明显、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科研水平不高、来源途径不宽、激励不力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一支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专业教师队伍,有必要厘清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能、明确高职学院的职责。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政府的职能

1.加快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立法,使队伍建设走向法制化。运用法律手段是各发达国家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有效而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做法,我国应加快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立法,保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法制化。

首先,尽快制定职教教师法。目前,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以依据的法律规范主要散见于《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之中。而这些法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的规定基本上是一样的。但由于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活动对象的多样性、职业活动目标的多重性、职业活动内容的多变性以及职业活动环境的多元性,必然使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权利义务、培养和培训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师,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我国的职教教师法。

其次,通过立法构建分级分类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构建分级分类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第一,把职教教师分为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两个不同的级别,在每一级别中又分为基础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两大类。第二,规定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师资格证书获取的条件,并提高高职教师资格取得的条件。第三,使各级各类教师资格取得的条件,满足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并使条件更加的具体化和可操作。第四,实行职教教师资格取得的国家考试,保证教师资格取得的公平性。

再次,在法律层面上,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国外情况来看,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法律上具有很高的待遇和地位。虽然近几年高职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普通高校教师及国外高职教师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建议通过法律的直接规定,建立职业教育公务员制度,使高职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完全按国家公务员施行,直接由国家财政拨款。

最后,立法上把高职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一项强制性义务。我国《教师法》和《教育法》虽然把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教师的一项权利,但是法律中缺乏学院不安排教师进行培训法律责任的规定,从而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往往不能落到实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中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作为一项强制性的义务,以满足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2.加强需求预测,制定实施长期的人才规划。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国外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培养一名高职教师从进入大学开始,基本上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因此,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要加强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定和实施长期的专业人才规划,平衡和满足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需求,防止出现人才断层。

3.建立并逐步完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校外培养培训体系。首先,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尽管从1999年开始,国家确定了多个高等院校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同时还依托大型企业建立了几个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基地仍然缺乏,需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一步建立专门的培养培训基地。其次,实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考培分离制度。实行考培分离,也就是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编写培训大纲,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大纲的要求实施培训,而考核则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专家建立试题库,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考试,以确保培训的有效性。最后,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训的监管。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训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可以依靠行业协会的力量,制定高职教师培训标准,确定培训大纲、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防止培训走过场,保证培训过程按照计划扎实推进。

4.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支持。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要求企业在项目设计、项目建设等活动中必须包含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每年接纳一定数量的高职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给予在高职专业教师培训中做得好的企业一定的培训费用或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等等。

5.建立科学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引导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健康有序推进。职称评定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政府应当建立一套适合高职教师,不同于普通高校职称评定的职称评定制度,引导高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健康推进。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院校的职责

1.高度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内部制度、组织、人员、费用等方面保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

2.成立专业委员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委员会由学院内本专业带头人、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对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新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对本专业教师校本培训进行计划、组织和实施;对本专业教师的校外培训提出指导性建议;对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申请提出建议。

3.积极开展校本培训。首先,实行新教师入职培训计划并减轻新教师的工作量。学院可以制订新教师的培训计划,开发针对新教师的培训课程,筛选优秀教师作为培训教师,组织全体新教师参与培训计划。也可以在学院中设立专门的教师援助日,由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教师向新教师提供持续的指导和支持。在新教师刚入职的前两年内,适当减轻他们的工作量,以使他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培训、观摩、讨论、反思和探讨有利于他们提高和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次,充分发挥本院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其充当优秀教师的孵化器。学院可以通过内部政策,鼓励学术带头人组建项目团队,在承担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并逐步将团队的规模和能力进行放大。这样不仅提升项目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而且项目成员把自己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解决办法再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也提高了其教学效果。

4.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对流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把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去顶岗轮训,被暂时顶替的企业人员可以到高职院校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付又良.新加坡教师资格制度及其启示[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

[2]刘育峰.论职教教师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王振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地位界定问题及其完善路径[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9).

[4]项亚光.美国学区新教师的入门培训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6).

篇9

前言

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是近年来体育工作者讨论较多的课题。在众多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中,多数院校将场馆交由体育工作部进行管理和经营,这种运营模式在高校中十分常见,但在实际调查中经营状况出现了“喜忧参半”的情况。民办高校体育馆的功能具有很大的公益性,将满足学校的课堂教学场地之需。同时,民办高校场馆的建设和运营费用金额巨大,资金全部由学校自负承担,这就对学校产生很大的资金压力。场馆运营盈利性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意义重大,因此,民办高校的体育馆的商业运营部分不可或缺。运营中体育馆的低损耗、高回报、高利润是民办高校对体育场馆运营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体育教学部负责制下的场馆运营模式”是指场馆的所属权和经营权均属学校所有,学校将场馆的经营和管理任务交由体育教学部门,学校制定运营盈利指标任务,体育教学部门负责场馆的维护、对外开放的运营管理及场地场馆的维护与管理,运营的盈利收入上缴学院,学校年终以盈利任务指标考核体育教学部门的一种体育场馆运营模式。而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运营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其中,战略内部因素: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外部因素(“可能做的”):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本文结合这4要素对民办高校实行的体育教学部负责制下的体育馆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一)“体育教学部门负责制下的场馆运营模式有利于形成“责权一体化”

体育场馆的的实用一部分在于教学使用,另一部分为对外运营使用。体育教学部门作为体育馆的经营管理者可以根据教学所需和商业运营所需在场馆的使用上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有利于提高体育馆场地的使用率。同时,体育馆内的场地管理维护责权到位,出现设备损坏问题责任明确,不会出现推诿现象。因此,这种模式将场馆的实用、管理、维护三者统一起来,形成清晰的“责权一体”,有利于校方对体育馆的管理。

(二)利润达到最大化,损耗率降到最低

民办高校在体育馆的运营中会充分考虑到运营成本,体育教学部门对场馆的运营管理首先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使现有的师资进一步得到整合,在场馆管理上得到充分的利用。高校一个体育馆如设置场馆科的话将会给学院增加十几万到几十万的用工成本。同时,如果体育馆的运营部分承租给第三方,那么就会有一部分利润空间让承租方拿走,达不到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再者,由于场馆在体育教学部门下运营和管理,责权明确,体育教师在场馆的运营中会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降低场馆设备和器材的损耗率。

(三)便于场馆体育项目针对性的指导和开展,促进体育消费

体育教师具有较好的体育技能基础,会对运动者进行较好的运动指导和建议。由于高校体育场馆消费群体的特俗性的特点,固定客源大部分为学生,学生的健身和体育娱乐活动具有指导的需求,因此,高校体育馆的运营可以充分利用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和特长及在学生中的亲和力促进体育馆的运营和有偿消费,提高场馆的经营效益。同时,可以成立各种体育活动俱乐部、培训班、举办场馆运营项目相关的体育赛事,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激发运动兴趣。

(四)有利于培养专业场馆运营团队

体育场馆的运营可以提升教学部门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的人员具有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对于场馆的运营管理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团队的管理水平,同时,民办高校具有较灵活的财政分配管理权力,可以利用经济杠杆来调动体育教师团队的经营管理体育馆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经营水平的提升,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管理队伍。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均为高校本科学历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在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体制下,将会形成管理规范的态势。

二、弱势(weakness)分析

(一)运营经验不足

体育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师从专业角度看不是经济专业出身,不具备系统的经济管理能力,对于场馆的商业运营管理和经营相对专业团队而言处于劣势位置。

(二)消费标准

民办高校的体育馆的消费群体五成以上来自于本校的大学生消费,高校场馆对于学生开放的价格标准会低于社会人员的消费标准。大学生体育运动健身消费能力受到其家庭经济水平的直接影响,消费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场馆有偿消费对学生定价一般为市场价格的一半,有的公办大学设立的收费标准会更低一些。这样,民办高校体育场馆对学生的定价就有一定的优惠空间,可以激励和带动学生的整体消费。对于体育场馆的运营,同一块场地同一时间段学生消费实用和社会消费实用其盈利空间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民办高校体育馆的盈利情况受到消费群体学生的直接影响。

三、机会(opportunity)分析

(一)全民健身热带来的机会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在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人们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也越来越越强烈。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健身减肥、竞技体育观赏、体育表演等越来越受到普通市民的青睐。然而,更多人在不断尝试和寻找好的健身方法和舒适的健身环境,城市内建筑的拥挤,城市中的道路汽车的尾气排放污染情况越来越加严重,使健身活动场所显得更加的紧缺,而高校校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整个喧闹的城市里无非是一块健身的“圣地”。因此,民办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占有充足的环境优势,体育教学部门的经营管理在市场开拓中相对难度较低,运营外部环境也较好。

(二)场馆商业运营政策机遇

早在1995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指出,各种国有体育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利用率。根据这一精神,高校应在不影响教学、训练的情况下,向社会开放,为全民健身服务。

1999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通知,更加具体和明确地对此提出了要求。

2009年8月19日,国务院出台了《全民健身条例》,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权益,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更加蓬勃发展,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推动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时鼓励高校场馆对外商业化运营,目前,众多高校体育场馆的商业运营模式成功案例很多,“前有车,后有辙”这也为民办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场馆管理团队提供了参考学习的经验。

四、威胁(threat)分析

(一)激励制度不明显是体育教学部门管理效益最大的威胁

民办高校对场馆的运营部门如果过高的关注成本最低化,会对场馆的运营部门的采取责任大、激励制度小的管理模式,使教学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场馆运营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的威胁,团队的经营主动意识不强烈将直接会影响体育馆的运营效果。

(二)领导思维定式的威胁

在众多人的心目中,体育教师只是会教书的教书匠,不是经济类专业的人才,不适合从事场馆的商业运营工作,场馆的经营形势好与坏在领导的心目中都达不到满意的标准,领导始终会认为专业营销团队会比教师团队经营的效果要好。

(三)运营精力不专注

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部门的教师在课程任务上相对会较重,还有较重的科研压力。这样教师是否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场馆的经营管理是民办高校体育馆“体育教学部负责制”运营模式效果的另一个威胁。

篇10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理论依据;理论原则

中图分类号:GT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10-03

在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和创新历程中,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所谓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就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通过模拟、借鉴银行的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是具有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等功能的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目前,我国较多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对这一制度的构建已进行了多领域和多层面的探索,产生了较多理论和实践成果,但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这一问题的思考上却还阙如,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因此,为适应当今高等教育改革要求,促使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有序健康发展,构建适合自身特色并在实践中可具体运作的“学分银行”制度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依据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依据来自多个方面,如有较多研究者所探讨的银行机制运行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理论等,另外,个性教育思潮的传播、学习自由理论的形成、人本主义理念的张扬和高校战略联盟思想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它们共同为这一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1 个性教育思潮的传播。个性教育是基于人的个性发展而实施的教育活动,自古以来就为东、西方社会所重视。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建立,个性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并日益渗入和传播到各级教育当中。个性教育思潮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其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自由的发展,“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固有的潜能的发挥以及创造精神的发扬,并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正是以这一主流教育思潮为基础并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全面性、创造性、自主性、活动性及主体性等特征体现出两者高度的契合点和相关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性教育思潮的传播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

2 学习自由理论的形成。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自由的学习,尽管不少学者对其内涵有着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当前已形成了一致理解,即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思考和采取行动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状态以及与之相关并支持这种状态的一系列权利。“学习自由包括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学习自由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核心理念,在两个方面产生重要的意义:一是能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的需要,有利于各种类型、层次人才的培养;二是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特个性和高度责任感。学习自由理论的形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即在这一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选择最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3 人本主义理念的张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人性和人道性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把促进和完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已成为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核。“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将人机械化和生物化,提倡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重视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学习者的潜能,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强调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积极意义,把促进和完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该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自美国兴起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念,并在全世界各地得到张扬和发展。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贯彻人本主义理论,既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事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其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无论是“农”与“非农”专业限制的消解,“农”与“非农”学校边界的突破,还是“农”与“非农”学习者学籍制约的革除都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遵循学习者的个性、兴趣及独立的人格等。因此,人本主义理论的张扬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遵循依据。

4 高校战略联盟思想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校之间通过联盟、联合和联动等方式整合教育资源以达到共同发展,高校战略联盟正是适应这一条件而蓬勃兴起的教育发展战略。高校战略联盟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资源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高校战略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问题上的作用则是一致的,“高校的教育联盟使各校的资源得到共享,学科得到发展,成本得以降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是有目共睹的,也生动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由于长期以来社会轻农的习惯性思维、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和内部体制改革的较难深入等原因,造成师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相对薄弱,处在二级单位的继续教育机构在推行继续教育时更是困难重重,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特别是其继续教育与其他高校建立战略联盟在当前形势下非常迫切且意义重大,而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重要内容的“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也只有立足于此,并从高校战略联盟思想吸取其有效的方法、途径及措施等,才能实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促使优秀非“农”教育资源向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进行流动与聚集。

二、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原则

理论原则是指导实践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贯穿制度构建的始终,是制度构建的前提和基础。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虽然与其母体学校――高等农业院校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属性,因此,在具体制度的构建和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遵循与其母体学校――高等农业院校相同理论要求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理论原则。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同样如此,其构建只有根据其所具有的教育目的、任务、职能构成、运作方式等确立相应的理论原则,才能保障质量和发挥效益。

1 统一性原则。在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中必须遵循统一性原则,这种统一主要表现在统一的信息、统一的学分框架和统一的学分运行机理,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既能保证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在构建时能全面而详细地占有各类信息,减少盲目性,也能使制度在运行时保持有序性,同时还能使构建的制度在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统一的信息应包括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所处的地理位置、住所情况、注册的程序及课程信息与学习者的学习协议和成绩档案等,所有的这类信息应该由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和提供学分的院系进行统一的描述,并用统一的文件格式表达出来,这样便于管理和比较,“在‘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范围内,对所有以任何形式参与的学生都要建立统一格式的文件信息,其中包括学生的个人情况、成绩记录、学习的课程等基础信息,还应对学生的个人偏好和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记录”。统一学分框架是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标准和等级级别的规定,是实现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标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与其他院校由于办学目标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体系,相应的,学分标准也存在差异,增加了“学分银行”运行的难度,影响了效率,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在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时在保留主体学分专业学科的基础上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学分框架体系,遵循统一的学分概念、规定和基本原则。统一的学分运行机理是“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的内在运行机制,包括学分存储(记录)、学分认定、学分互认、学分兑换和学分通兑等,这种运行机理也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制度的良性、协调运行。

2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是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构建的首要理论原则,是灵活性、自由性原则的延伸和体现。“开放性具体体现并落实在:具有开放与灵活的人学制、学分及其转换制、选课制、评价制等弹性学习制度;拥有开放性的学分积累,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制度的开放性申请和颁发机构的自由选择以及面向全社会公开、透明、准确的信息公开制度等”。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遵循开放性理论原则就是要求剥离学习者入学时或在学习阶段或在毕业时任何条件的限制,即入学时实行无条件注册,只要学习者愿意,不受年龄、学历、原有专业与入学时间的限制。学习者随到随注册,入学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个性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修完课程后取得相应的学分并随时存储。不仅如此,如果学分需要转账,只要申请从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机构中将已获取的学分取出,存入接受学校的学分账户就可以,当存储的学分修满能取得毕业或结业证书时,学校也应该随时办理。这种强调无障碍的、多样化的灵活性理论原则体现了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追求自由、公平、开放的特点。“学分银行’体系提供的无条件入学、无时间、空间限制等,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且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真正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