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宣传范文
时间:2024-03-13 16:4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培训宣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10-03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全国性的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模式、培训机制、有效培训等议题不断涌现。随着教师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培训内容的不断深入、培训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活动和教师教育话语,已然成为教育研究场域下的热门话题。“教师培训宣传工作”作为推动教师培训项目实施、贯穿项目始终的重要环节往往并不受专家学者的青睐,于是相关研究甚少。面对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如何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放大培训效果、凸显培训文化特色,彰显培训意义、拓展培训范围、提升培训的社会影响力是摆在教师培训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由此,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是: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有哪些?教师培训宣传什么?如何通过宣传工作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文章在总结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教师培训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考触角。
一、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有哪些
在讨论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宣传”进行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逻辑学大辞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一个团体(通常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机构)为了达到影响大众的目的而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的持续的、有组织的游说活动;广播电视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传播一定的观念和论据以同化特定对象的认知与态度,进而影响、控制其行为的一种努力,宣传的最终目的是缩小宣传者与宣传对象之间在观点和态度上的距离;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对“宣传”的解释是:宣传是人们之间主动传递和感受信息的行为;社会科学大词典中对“宣传”的解释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以及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从上述对“宣传”的解释不难看出,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同化宣传对象对某一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活动,具有社会性、群体性、公开性等特征。
由此,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对宣传对象(主要包括广大教师、教师培训同仁)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上,其重要目的是为了传播教师培训项目的相关信息,传递一种思想和理念,树立一种品牌和形象。首先,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有助于参训教师了解教师培训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培训内容和设计思路等,从而建立相关的认知,并在与同行交流时能够传递、传播合理的信息,从而让未参加培训的教师也能间接地了解培训意义和内容、共享培训资源,开阔工作思路。其次,有效的宣传可以帮助参训教师明确培训目标,及时端正培训态度和学习态度,从而促进高效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培训效果,形成广大教师支持教师培训工作的良好局面。由于宣传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特色宣传不仅可以扩大培训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培训机构的社会效益,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师培训文化,深化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促进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师培训宣传工作贯穿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始终,具有“导培、助培、诊培、促培”的作用,明确宣传工作的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实施效益,凸显培训项目的文化内涵。“导培”即项目办结合各类培训项目的特点和学科特色,通过组织举办各类活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推动、引导培训项目特色化实施,并形成相关宣传性成果,如新疆师范大学在“国培计划”项目中开展了“国培计划”课题研究、“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等,从而为“国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活动导向和研究导向。“助培”指项目办对部分学科的特色活动和突出做法予以一定的平台、资源性支持和帮助,并进行重点宣传,力求整合资源,衍生培训效益。“诊培”贯穿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即项目办在统筹管理过程中对各学科班级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反馈,做好日常通报,及时宣传有益经验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培”主要指通过训后跟踪指导环节挖掘典型案例,加强对“学员返岗后成长和变化”的宣传和报道。
二、教师培训宣传什么
教师培训的十大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对象变量、需求评价、主题设计、理论建构、内容生成、过程互动参与、任务驱动、团队建设、效果评价、项目管理 [1]。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则是宣传这些核心要素的合理性、有效性、针对性、全面性、丰富性、新颖性和多样性。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专家团队的构成、培训的硬件条件优势、培训形式、培训成果等;隐性内容包括专家的专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培训文化建设、学习共同体作用的发挥、项目管理团队的服务态度和管理水平等。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培训项目本身进行宣传,更重要的是树立教师培训机构的品牌和形象,凸显培训的内涵建设,传递先进的培训文化理念,实现培训的最大化效益。
工作处处皆学问,一言一行皆课程。新疆师范大学近几年来以满意度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收集了参训教师的培训反馈建议和意见,通过梳理反馈信息发现,往往给参训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启发最深、感染力最强的并不是教师培训课程本身,而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敬业精神和个人魅力、培训机构的培训文化、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等,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参训教师在“隐性课程”中所收获的都是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静态知识观在教育上的一系列局限性,开始用辩证性思维、复杂性思维、生成性思维的观点方法,超越静态的知识观,看待教育中的知识本质和性质,认为知识不仅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等基本性质,还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基本性质 [2]。教师培训宣传工作者应以动态的知识观看待教师培训工作,既要关注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显性宣传内容,也要关注隐性宣传内容,只有显形两手抓,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才更有生命力。
三、如何通过宣传工作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
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旨在“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国培计划”从2015年起将聚焦于“乡村教师”,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发展,突出“雪中送炭、重心下移”,综合运用置换脱产、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混合式培训模式,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面对新变化,教师培训工作也迎来了改革的新挑战,如何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中重塑和优化教师培训工作的文化形象,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将是新一轮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课题。教师培训文化是考查培训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标志,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则是助推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设计先行,聚点跟进”“聚焦主题,以赛促训”“拓展渠道,加强力度”“夯实团队,开拓创新”等宣传工作实施策略将有利于助推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
(一)设计先行,聚点跟进
教师培训项目有长期和短期项目之分,但无论是长期培训还是短期培训,都应在项目实施之前设制定宣传工作方案,设计宣传思路,以确保“聚点跟进”。设计是指在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或者解决问题之前所进行的探究式的系统计划过程[3],教师培训宣传工作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也是一个系统的计划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应包括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媒介、宣传活动、宣传成果、宣传团队、管理制度等几大要素,并且这些要素之间是紧密相关、互为依托的关系。宣传主题往往是根据培训主题确立的,其主题内容是为了凸显培训项目的目标和特色;宣传内容即宣传的材料和信息,它是宣传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培训背景及意义、培训理念、培训经验及特色等;宣传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杂志等;宣传活动即培训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研讨、主题沙龙、比赛、文艺会演等;常见的宣传成果主要包括简报、新闻报道、培训纪实照片、微视频、获奖作品、画册、宣传片等;宣传团队指的是负责宣传工作的团队成员,即宣传工作者;管理制度指宣传工作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如人员分配、时间安排、工作要求等。项目负责人在培训项目启动前可以召集项目管理团队对培训的主要创新做法和特色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预先归纳实施亮点,旨在为宣传工作提供宣传导向,以便在项目实施中聚点跟进,即聚焦创新点和特色之处,从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宣传工作彰显培训文化特色,放大培训的亮点。
(二)聚焦主题,以赛促训
主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某一概念的广义属性,而且也包括了某一概念或事物的关系、原则、理论和规范以及此概念之间的关系,其内涵是丰富的,外延是宽广的。教师培训项目的主题往往是基于培训目标而设定的,即培训主题,如“初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培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等。然而,教师培训宣传工作的主题往往是基于一种理念而设定的,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培训文化理念。教师培训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之旅,我们力求组织的每项活动都应有文化意蕴[4]。自2011年至今,新疆师范大学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学科特色,在“国培计划”项目中,开展了“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微课程作品比赛、师德主题演讲比赛、幼儿园玩教具制作比赛、幼儿美术作品比赛、儿童舞蹈创编大赛、儿童故事创编大赛,讲课大赛等,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为参训教师们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和自我风采的平台,丰富实践性课程的内涵,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的目的。“国培新起点”系列活动每一年活动的宣传主题都不同,以“我与国培(2011年)”“祖国在我心中,国培助我(2012年)” “中国梦(2013年)”“幸福教育・幸福生活(2014年)”“在希望的田野上(2015)”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国培计划”项目中传递、表达着时代意识,充实、丰富着教师培训文化,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参训动力,让每一年的“国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拓展渠道,加强力度
教师培训宣传的渠道主要分为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渠道指的是承训机构内部的信息传递渠道,受众面往往较小,如一些高校教师培训项目的承训学院通过新闻报道等形式在校内进行宣传。外部宣传渠道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杂志、电影等媒体进行宣传。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内容开启了网络的微时代,越来越多的碎片化信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不仅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模式,也产生了微时代的新的阅读价值取向[5]。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形式丰富、管理灵活、多维互动,受众面广等特征,因此,做好新时期下教师培训宣传工作需要注重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宣传的影响力。其次,教师培训宣传渠道应是立体的,即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渠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文化特色和突出做法进行宣传,这就要求宣传工作者要开拓工作思路,不仅要宣传承训机构的经验特色,还要关注参训教师的培训心声和成长动态,力求通过对典型案例的重点宣传进一步凸显培训实效。此外,宣传内容的质量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宣传工作者高度重视宣传材料和信息的质量,并积极与媒体记者进行有效、反复的沟通,确保报道内容与培训的宣传主旨相统一,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从而进一步凸显教师培训文化内涵。
(四)夯实团队,开拓创新
宣无定法、宣必有规,贵在得法。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往往是线性与非线性的完美结合,所谓“线性”指的是宣传工作有规可循,应遵循一定的工作规范;“非线性”则是指宣传工作是宣传工作者思想产物,具有动态生成性。教师学习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索过程[6],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同样如此,宣传工作的水平有赖于宣传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培训项目承训机构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宣传素养,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够对整体的宣传工作安排有清晰的认识、对任务分工有明确的定位,对所需的知识有一定的储备,进一步促进“非线性”培训成果的生成。宣传工作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会的开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主题研讨、头脑风暴、经验交流、成果汇报等;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宣传方案的拟定、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宣传素材的整理方式、新闻通稿的写作技巧、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其次,科学选派、搭配宣传工作团队尤为重要;培训经验丰富的年长同志和精力旺盛的年轻同志都应涉及,有利于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由于教师培训宣传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文化感,因此开拓创新应成为每一个宣传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品质;开拓创新是一种扬弃的创新,并不是对先前宣传做法的全盘否定,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宣传内容的创新上,还体现在宣传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上。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3):1-8.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
[4]潘健.高质量教师培训项目:逻辑起点、内涵特征及其实现策略[J].教师发展研究,2014(18):45-49.
篇2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培训;现状调查;对策分析
卓越的师资培训和教师素质的普遍提高既是民办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了解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情况、广大民办高校教师对培训工作的看法、需求及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以期全面了解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培训状况。
1.问卷调查
根据教育部人事司设计的教师问卷自制了《民办高校教师培训调查问卷》(教师用)。问卷内容共包括20个项目,包括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任现职务以来的培训提高情况及综合情况等。抽取了河南省十所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普通高校为样本,并以中青年专任教师为主,发放教师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0份,回收率为92%。
2.实地访谈
设计了民办高校教师培训访谈提纲,主要召集郑州地区民办高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及不同层次的教师代表,以召开小型座谈会或个别访问的方式进行了访谈和讨论。
3.文献查阅
查阅了近年来河南省及十所样本民办高校制订的有关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培训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公开发表的有关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的研究文章等,尤其对于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困难问题、解决对策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检索,对高校教师培训方面的有益探索也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提炼。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十所民办高校教师培训现状的调研,发现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相关部门和民办高校对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或者没有规范的在职培训。三是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单一,不能适应教师的培训需求。四是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以参加岗前培训和提高学历(位)教育培训为主,高层次培训不足或者没有。上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阻碍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和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三、讨论与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和民办高校应重视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工作
师资培训观念是高校教师培训活动的灵魂。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面临着素质提高的重任。
(1)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同等对待,从政策、法规的宣传到培训经费和制度的落实保障,给予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一定的支持和扶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评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
(2)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加大对相关培训规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只注重人才的使用、不注重培训、师资培训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民办高校应树立教师培训的人才观念,使学校的人力与物力达到最佳配置,且获得资本增值,进而实现学校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
2.建立规范健全的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培训制度的不健全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民办高校应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民办高校和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
(1)政府加强对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宏观调控。设立专门的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信息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支持,并对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估,使教师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培训的权利,保证教师培训质量。
(2)民办高校应健全教师培训的规章、制度和措施,为教师培训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教师培训不同于其他学习,其有效的运转要靠有效的组织管理的参与。教师培训的基础是民办高校。一是民办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类型和办学特点,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制订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长期性的教师培训方案,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二是民办高校应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保障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健全的组织机构内,由专门的人员从事师资培训管理工作。 转贴于
3.建立合理的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
(1)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培训经费是培训工作的物质保障,合理而有效的经费投入是成功组织教师培训的重要条件。[3]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不仅使社会和学校受益,还使教师个人受益。按照效益共享、责任分担的原则,政府、学校、个人应共同分担培训成本,但应确定培训成本分担各方的大致比例。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上,适当地向民办高校倾斜,扶持弱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改变单一的培训经费方式。首先,民办高校将教师培训经费单列,制订经费投入计划,每年以10%~20%的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减轻教师个人培训经费的压力。其次要多渠道筹集教师培训经费,积极争取来自社会的专项捐款,设立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使得培训得以有序展开。三是教师个人也要增加自身接受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
(2)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支持教师培训进修。首先民办高校应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使广大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修提高。其次,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其培训期间工作量的减免、绩效津贴的合理发放及岗位聘任要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尽量减少因参加培训对教师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4.探索培训新形式,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新模式
(1)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由学校自行策划、组织、实施、考核的教师培训模式,是一种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培训。民办高校开展校本培训的优势在于,一是培训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培训较灵活,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二是能较好体现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氛围较好,适合于学校的各类教师群体。
(2)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校外进修培训是一种目标明确、规范、正式、投入较多的培训形式。民办高校应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参加校外各种形式的培训。同时应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民办高校在选派培训教师时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以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进修,包括学历(位)进修、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等,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三是支持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选派教师到重点高校做访问学者、参加高级研讨班等形式为学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另外,国外高校广为采纳的学术休假制度也是民办高校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
(3)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民办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普通高校,大多属于高职教育。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民办高校要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一是民办高校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二是与企业合作,开通“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学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工厂、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4)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师培训。现代远程教师培训模式是民办高校教师培训的新选择,与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相比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一是能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二是可以满足教师自主性学习、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三是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形成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但此模式对民办高校的硬件教育设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也应会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
(5)组织各种灵活的非正式培训。非正式培训是一种隐性的、连续的、随时的培训,没有固定的结构、统一的形式、系统的规划和具体的材料,培训的进度、时间地点和实施管理评价具有不确定性。培训非常灵活也最节约成本,比较适合民办高校中的各类别教师。一是对新任教师可以采取“师徒帮带”式培训活动。学校可以挑选教学水平较高、经验较丰富的年长教师与新任青年教师组成互助互学对子对其传帮带,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二是学校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信息交流,更新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另外,学校可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组织课堂观摩、教学评优、技能竞赛等活动,对教师进行间接培训。
篇3
1、2008年3月28日,由各班主教老师主持召开了新学年新生家长会。
2、2008年6月底,各班老师对幼儿进行了家访,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
3、2008年9月初,针对全园新生,各班老师再一次组织了家访活动。
4、我园每周都及时发放了家园联系册,让家长对孩子一周在园表现,进一步了解。
5、各班老师每月都与每名幼儿家长进行一次沟通(电话或家访)。
6、对于生病的幼儿,我们老师进行电话慰问,上门看望。
取得效果:因为我们的细心、爱心、耐心,使家长放心、舒心,并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满意,对幼儿园的工作非常支持与配合,我们与家长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家长工作:新生家长会
教师培训方面:
1、2008年4月9日我园开展了如何更好的开展英语童话剧的教研活动。
2、2008年4月16日,我园开展了如何更好的开展趣味数学的教研活动。
3、2008年4月18日——19日,王红兵总裁在我园与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两天团队打造。
4、2008年我园全体教学老师在岳阳民院进行了清华幼儿英语培训,在此之前我园也邀请了培训老师在我园进行指导。
5、2008年8月年我园两位老师参加了“湖南省新农村美育课程”的培训。
6、2008年8月园邀请刘鹏老师来我园进行亲子课程的培训。
7、2008年9月19日,我园开展了美术教学活动的教研活动。
10、2008年10月我园兰园长带领两位老师在长沙进行“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培训。
取得效果: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分析孩子的智能特点加强优势,以优带劣,使孩子的智能得到平衡的发展,更突出自己的个性化优点,我们在日常教学当中,要逐步了解孩子的强项、弱项,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更应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抓住孩子的关键期,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总的来说,这些培训我们是受益非浅,意义非凡的。不但让我们对自身的幼教工作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且在专业技能上也有所提高了。我们喜欢这样的培训,也渴望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我们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
教师培训:王总为我园做团队打造
教师培训:李久余老师为我们做团队打造
教师培训:赵静老师进行特色课程培训
教师培训:英语教学培训
教师培训:刘鹏老师指导全园教师进行亲子课程培训
教师培训:教师技能技巧竞赛
课程实施方面:
1、2008年3月底,在开园初,我园通过红缨的4K快速成功方案,在短时间内举办了以《特色展示》为主题的家长半日开放活动。
2、2008年6月底我园以《亲子游戏、互动》为主题,举办了家长半日开放活动.
3、2008年9月,我园以《关爱孩子》为主题,开展了家长半日开放活动。
4、我园采用了《红缨新数学》、《帮我学科学》、《帮我早读书》、《家长作业》及红缨3S课程,选取了《清华幼儿英语》作为我园的英语课程,选取了许卓娅教授的《我和音乐做游戏》作为我园的音乐辅助课程。
取得效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专家多尔指出:“适应复杂多变的21世纪的需要,应构建一种具有开放性、变革性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纲要》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多尔的观点则为我们对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要生活化,应贴近幼儿的经验与生活,要时刻追随孩子的兴趣。我们真切的努力,让课程回归生活。
课程实施:帮我早读书
课程实施:打击乐
课程实施:游泳特色课
课程实施:亲子游戏
课程实施:关爱孩子半日活动
课程实施:亲子游戏互动
招生宣传方面:
我们通过了电视宣传、户外广告牌宣传,市内各小区的摆点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让在园家长对我们进行口碑宣传等
虽然我们的收费在本地区是较高的,但我们得到了家长的认同,生源突飞猛进。
七十二变幼儿园全貌
大型活动方面:
1、2008年4月18日,我园举办了七十二变幼儿园开园庆典活动。
2、2008年4月22日,岳阳经济开发区各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
3、2008年5月中下旬,我园组织了《献给地震孤儿一份爱》的大型捐款活动。
4、2008年5月30日,我园组织庆“六一“快乐伴我成长大型文艺汇演。
取得效果:各类大型活动的安排均由我园老师策划组织实施的,使我们老师的各人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成功的举办了各种大型活动,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也拉近了我们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赞许,增加了幼儿园的知名度。
大型活动:开园庆典上岳阳市副市长欢迎王总
大型活动:六一文艺汇演
篇4
一、“幼师国培”项目的三大瓶颈
1.培训教师的岗位顶替问题。在我省,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岗位编制紧缺,大部分幼儿园存在大量编外教师,根本就没有额外编制教师去补充、代替参培教师的岗位及其工作,在私立园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要腾出一位正式教师来参加培训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2.培训需求的激发与激励问题。在农村地区,由于幼儿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各幼儿园之间的“生源大战”尚未展开,农村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并不是非常强烈。同时,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决定了农村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处在规模扩张、外延发展阶段,要想摆脱这一发展水平还尚需时日。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自身还没有产生向高端幼儿园发展的要求,一般普通幼儿园教师就能够满足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加之,国家对“国培计划”的宣传工作滞后,普通教师参训的热望与要求还未被激发出来,这就更使国培工作面临“需求不旺”的危机。
3.培训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问题。在实践中,由于培训场所、培训形式、培训需求、培训经费等因素的局限,就导致那些优质的实践性课程资源难以被组织进培训课程中来,形成了“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授课形式单一”等弊端,教师也难以得到大量的现场示范与亲身试水实践的机会。更令人担忧的是,市县级单位组织的幼儿教师国培计划项目往往直接依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培训学校来实施,绝大多数课程都是这些机构的培训者来承担,且教学设施简单粗陋,缺乏高素质培训者队伍。即便是其中许多培训者接受过培训者培训,但他们对优质课程资源的介绍常常是复制黏贴式的,很难把课程内容讲活、讲透。 长此以往,“幼师国培”项目日益趋于理论化,容易陷入脱离一线教育实践的漩涡,最终导致教师培训的效能难以得到保证。
二、“幼师国培”项目改进的方向
1.各幼儿园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岗”,为“幼师国培”项目开展提供人事制度支撑。在各幼儿园教师编制设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适当放大幼儿园的编制标准,最好是设立专职的“教师培训岗”,将那些受训幼儿教师及时从普通岗位置换到“教师培训岗”上,为他们参训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2.加快优质示范园的创建速度,从激发幼儿教师的培训需要。国家应该加快农村地区优质示范园的建设速度,切实从“优质理念、优秀课程、优秀教师、优质硬件”四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做好优质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建设工程,并使之发挥示范力与辐射力,形成与周边幼儿园的竞争发展格局,让那些不合格幼儿园在竞争中被淘汰、被兼并。我们相信:一旦优质教育资源竞争的格局形成,幼儿园对优秀教师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强。
3.以示范园为依托,以教师培训机构为辅助,构建“一主多副”型的教师培训基地。在未来培训资源组织中,教师培训机构应该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与理论培训的提供者,而大量实践课程资源应该由一流示范园来提供。因此,培训场所的选定应该坚持“多所一流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复合式原则,努力发挥“一主多副”式培训基地的优势,以此将各类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汇聚起来,确保参训教师能够同时获得高水平理论修养与高水平实践技艺两种专业品质。
篇5
关键词:远教资源利用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must be done:sound institutions,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teacher training, greater use; often carry out research work.
Keywords: distance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use of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以来,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普遍还存在若干不足,首先是设备设施不足。其次是大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强、后续培训不够,普遍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各类课件方面均不熟练。其三是远程教育资源的维护、充实困难重重等。要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使其真正充分为教学服务,我认为,还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健全机构、强化岗位职责
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任务非常艰巨,需要各级领导与时俱进,认真谋划,着力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专门成立由各级领导任组长的“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并且要制定岗位职责,强化各类人员各自岗位上的责任,并设立考核机制,对完成结果加强考核。
二、搞好各学校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
首先,是打破“三种模式”的限制。现有设备基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主要是设备少,班级多,课件不足,教师不会等等。因此学校领导必须在这方面积极投入,为各级学校增添、优化设备设施,比如开通网络、增添投影、电脑、展台,增加教师培训等。
其次,是强化管理员职责,认真完成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教学、教研及维护工作。
1.管理员必须按时接收现代远程教育卫星ip资源,及时整理和制作光盘,及时预告。并填写《远教资源接收、下载登记表》,将下载、接收的信息资源分类,对有用的资料刻录成资料光盘,要求教师使用前必须填写《远教资源使用情况登记表》。
2.仪器、设备保管完好、干净,严格执行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所有教师熟悉各种仪器、设备、机器的规格、性能和使用方法,仪器的保养和维修要求,并动手保养和维修,延长使用寿命。
3.条件好的学校组织教师建立课件资源库。
4.各类学校之间互相加强联系,共享教学资源。
5.作为主管单位——教育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牵头组建本县教育资源库,更好地服务各类学校,本县教育。
第三,是要求教师按时完成远程教育教学工作,备好课、上好课,将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努力做到“能用、会用、好用”,真正的做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
第四,是重视宣传教育。
1.积极向全体教师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点、重要意义和教学思路,宣传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思想、内容、观念和方法,增强老师们的生存危机意识、职业进取意识。
2.教育师生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设备安全和用电安全。保证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内不发生任何责任事故。
3.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经常保持室内通风、透气,防尘、防潮处理,遇阴雨天气,切断总电源,确保设备的完好无损。
三、加大教师教学应用的培训力度
一是学校要变骨干教师培训为全体教师培训,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培训方案。通过培训,使一线教师熟练掌握“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其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是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探索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教学应用模式,从而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和应用效果。
三是培训要以乡级或校级培训为主,因为教师日常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全体教师都派出去培训在实际工作中根本不现实,因此学校要“以点带面”,先培训、培养个别优秀教师,再由该教师培训其他教师,达到整体进步的目的。
四、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篇6
作为直接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管理机构,教师培训学校需要转变培训观念,努力使培训工作贴近中小学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实际,按需施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为保证培训的精准性,我们将年度师训项目计划作为师训最基础的工作,抓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
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我们觉得把握培训需求,应该依据三个源点:
1. 深刻理解上级有关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的需求,发挥培训政策的保驾护航作用
关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国家和各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和法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许多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同行并不是很清楚,有的即使知道一点,也不是很系统。所以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政策和法规,让参与其中的每名工作者熟悉基本的政策和法规,这是我们每年都要做的基本功课。每年在确定项目之前,我们都要组织县、乡、校三个层面的师训管理人员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就是在基层召开需求座谈会时,第一项也是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向领导汇报就更不用说了。这既可以保证工作的方向,也可以达到宣传政策的目的。2014年以来,每年都在做,效果非常不错。我们的体会是,在现行体制下,任何事情如果你没有掌握政策依据,就不可能大张旗鼓,做事就不可能理直气壮。
2. 全面把握党委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需求,发挥培训组织保障和领导指挥作用
湖南省石门县作为省级贫困县、国家武陵山片区重点扶持县,党委、政府对县域教育、教师培训有着特定的管理需求。所以我们认为,准确把握党委和政府的意图,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也是近几年来我们主动去做的事情,是必须做好的一件事。特别是教育局,每年初,我们都要到股室找股长们,问问他们的意见,问问他们的需求和安排,让他们填填项目计划表之类;问问局领导,看看他们有什么想法和要求,请他们作指示。要向分管的县级领导(政府、政协、人大)汇报,介绍基本的政策要求,征求对年度培训的意见,等等。他们站在行政管理的角度又有不同于业务部门的需求。从我们实践情况来看,只要你主动上门,他们都会指示很多。这对后续工作中项目的确定和有效推进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3. 切实掌握学校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发挥管理者和教师培训主观能动作用
教师培训原动力不足是当前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怎么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我们培训者最应该思考的一件事情。为此,我们将开展多种形式的需求调研活动作为工作突破口,全方位了解教师的培需求。就以2017年为例,我们计划培训的项目30项,包括国培6个大项,县本级培训24项,为确定这些项目,年初,我们组织召开了5个层次5场需求调研座谈会(师训管理者、中心学校校长、业务校长、骨干教师、普通教师),组织培训者推门听课128节,发放需求调查问卷1500余份,从培训意愿、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多方面全面了解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培训需求。并对教师们的需求和提出的问题召开了6场需求分析会、问题诊断会,充分分析、论证,写出乡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报告,提出培训策略和设想,层层汇报研讨,最终确定培训项目。
二、着眼于培训前瞻性,力抓培训项目统筹安排
教师培训要解决当前教师专业成长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但是,教师培训应该不啻于此,还应该着眼于教育的未来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教师成长发展,这就要求培训安排必须具有前瞻性。我们觉得,做培训,做项目,一定要用系统化思维去思考。每年的项目,要围绕一个总体目标,解决几个主体问题。所以培训项目的确定一定是综合平衡后的系统化安排。应该关注几点:
1. 对培训需求要进行辩证分析,不能牵就学校校长和教师的需求
调研中得到的需求信息是杂乱的,要组织研讨会认真分析把握,在调研的基础上,诊断、分析,找准真问题,找准真需求,按需求科学设置培训项目。基于石门县教师工学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我们设置了网络研修与校本整合培训400人;基于“希望采用多形式的培训,多提供走出去观摩学习机会和对农村特岗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规范教学行为”等情况,我们设置了乡村小学教师访名校培训、乡村小学骨干校长省外研修培训等项目;基于“培训内容多联系教学实际,要以解决具体的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主,提高教学效率和照顾不同层次的教师;音体美、史地生等短线薄弱学科教师培训机会太少”的客观需求,我们设置了国培项目“县‘送教下乡’”培训420人,并对部分学科采取常德市项目“县‘区域集中联合送教’”的形式;基于“增加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培训,以及如何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培训需求,我们设置并向省国培办申报“送培到县”培训;基于“建设过程性以及成果性资料的交流展示平台,提高资源的使用率”的培训需求,我们设置了“乡村骨干教师工作坊研修”等项目。
2. 对领导机关和领导的需求要统筹安排,一定在项目上要有回应
领导和领导机关的需求虽不能项项都单独安排一个项目,但一定要在项目安排时有回应,可以综合安排在系列项目中,也可以作为一个部分安排在其他项目中。例如,国培计划2016年的初中骨干校长培训、2017年的小学骨干校长省外研修项目,首先就是应石门县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要求而设立的,通过实施情况来看,各方反响非常好;2017年县本级培训24个项目,有13个就是根据年度教育行政管理的需求反复研究以后设立的。
3. 对项目安排要突出系统性,注重轻重缓急
每年的培训项目,要考虑资金支持的可能性、教师和校长利益需求的紧迫性、周期培训的系统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性,还要考虑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的彰显性及培训机构的支持服务能力。要将国培、省培、市培和县培一体化安排,整合培训资源,合力解决几个问题,确保培训效益最大化。如2016年在调研需求时,很多短缺学科如音体等学科教师反映没有培训机会,强烈要求安排培训,但是这些学科教师人数少、培训专家少、组织难度大,2016年确实无法安排。2017年,针对教师培训需求的急迫现状,我们在常德市和湖南省国培办支持下,和桃源县、汉寿县组成区域联合体,取优势学科进行一县统筹、两县协助、整合培训资源,设置相关科目“送教下乡”,每县每个学科培训30人,这样做到了短缺学科教师的培训的全覆盖,很好地回应了教师的培训需求。
4. 对项目安排要有取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肯定会限制我们的培训项目。培训的效用也不是无所不能,要懂得取舍。项目太多完不成,项目一味追求高大上的高端培训肯定也不现实,全部是校本研训肯定也没“声响”。 就年度具体项目来说,肯定需要安排几个“精雕细琢”的骨干培训项目,追求高端、精细;也需要安排几个“大水漫灌”的项目,追求参与面和参与过程。所以,我们的项目,既有访名校的骨干教师培训、校长的省外高端研修、部分学科的送教下乡、初中骨干教师的工作坊研修、送培到县,也有人数多覆盖面广的网络研修与校本整合等。我们觉得,项目要精选,要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和解决的问题确定项目,如2017年我们初定项目时,各块收上来的划项目有58个,多方权衡研究最后确定为30个。
完成培训任务与提升培训实效是要综合考虑的。我们的策略是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全面发力,短线薄弱学科联合发力,优势培训项目精准发力。就是具体的项目,也只能着眼于解决重点问题,按照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素养发展需要提供给他们亟需的培训内容。譬如,在初中语文“送教下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反映,“教育理论内容太多”,向我们建议“是否可以取消教育理论模块内容”。对此,我们进行了辩证分析:教育理论之树长青,教育理论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着引领指导作用,这一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教育理论不是培训内容取舍的问题,而是反映我们教育理论培训没有“接地气”,没有将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有效对接的问题。为此,语文专家组调整培训策略,将原定的2个课时的专家理论讲座改为“微讲座”+现场答疑+小组讨论+论文评比,收到了较好的培训实效。
三、着重于培训程序性,力抓培训项目有效推进
我们觉得,要将我们的工作主动纳入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中去,通过体制的运行又可倒逼工作开展。如果我们的项目,校长不知道,股长不知道,局长不知道,县长(市长)不知道,干部教育领导小组不知道,怎么让人重视?怎么有效开展?所以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割裂我们与社会的联系。
1. 项目确定的过程
需求调研综合分析初定项目项目协商教育局党组审定分管县级领导审核签字县干部教育办公室备案
2. 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的体会是,这样一个流程,既是项目计划确定的程序,也是一个宣传、促动、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过程。经过充分讨论,教师培训工作有些什么政策和要求,必须搞哪些项目,资金安排在哪些地方,怎样管理,该知道的人都能知道了。做任何事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任何融入有个人经历、体验、情感和奉献的东西,总能比其他事物带给人更多的关注和友好的感觉。所以我们想办法主动把“相关人等”拉到程序中来,虽然麻烦点,但有必要,这样后面的工作就简单了。
篇7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师培训;方法体系;平台体系;支持体系
西部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方法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方法体系解决的是培训过程中对于内容、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方法问题,平台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依托方式问题,而支持体系则解决的是培训的保障问题。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做一些讨论。
一、方法体系:实现“三个转变”更新培训方法
教师培训方法主要包括培训课程选择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当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方法体系需要克服原有问题,并实现三个转变。
(一)培训的课程选择:实现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紧贴教育实际”转变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较多地关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介绍,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问题关注甚少。同时,就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特点而言,由于他们长期从事基础性的教学工作,对教育理论的敏感度不高,对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方式方法则迫切需要。因此,单纯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课程观,致使选择的培训内容远离西部农村实际,故而不少教师感觉培训远离教育教学实际、远离自己的工作,对培训缺乏兴趣和学习动机,其培训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服务,这是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在培训课程的选择上必须贴近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必须清楚培训课程对提高教师素质的现实意义,必须让培训课程切合当前西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同时更要清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对于培训也有不同的诉求,他们渴望在培训中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启示。因此,在培训课程观上必须贴近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实际,以此观念为指导选择切合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
(二)培训的教学方式:实现从“重单向讲授轻互动”向“多样化自主学习”转变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正因为西部的教师培训机构长期偏重对农村教师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把培训看作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教师培训中的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针对中小学教师答疑解惑的环节,教学形式呆板,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方法,缺乏互动。在培训中,培训者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接受培训的教师则扮演听众角色,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去,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难以发挥,培训所获取的知识在培训后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技巧。
一般而言,接受培训的目标大致包括三个方面: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提高素质)。也就是说,其最终目标是为了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把别人的教育经验转变成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在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就应该放弃以前灌输知识的“洗脑式”教育,而应该充分发挥培训者主观能动性,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则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对教育教学技巧的培训,则采用案例教学法,让教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相互交流。对教育教学培训,则采用模拟培训法,让教师置身于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中反复操作训练,以此解决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为了保证学习达到实际效果,我们主张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型组织,建立以学习、反思和共享为基础的培训机制。
(三)培训的评价方法:实现从“轻视评价”向“多面评价”转变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不太重视评价环节,把教师接受培训完全理解成一种自愿行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过程和效果评价。这样一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期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就培训过程而言,缺少对培训进行全程控制的机制,培训计划按部就班的实施,但是内容是否实用,培训过程有了问题如何及时得到更正,以及教师的培训成果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转化,培训单位都没有办法了解。
教师培训的评价是推动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动力。评价包括对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和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考核,这是培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协同人事局联合对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测试,以考促学、以考促训,考试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在对培训机构的评价上,应该采取让参培教师评价方式和培训项目竞标认定方式相结合,促进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改进服务工作。这种多主体、多维度、多目标的“多面评价”既能提升教师受训的质量,也能提升培训单位的教育质量。
二、平台体系:发挥多种培训手段的作用
平台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依靠方式问题,这是整个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核心。我们主张在宏观上,发挥多种培训网络的作用;在中观上,发挥西部农村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在微观上,发挥校本教研制度的能动作用。
(一)发挥多层次培训网络的作用
西部农村学校分布相对分散,因此,在培训平台的选择上不能全盘借鉴东部地区和城市学校教师培训的做法。早在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建设三网(“天网”“地网”“人网”)协同促进教师队伍提升的建议。因此,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用好“天网”,由于西部农村学校相对分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互联网可以充分克服因为学校布点分散带来的问题。所谓“地网”就是西部农村学校自身或通过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立与临近地区高水平师范院校在培训业务或培训研究上的横向联系,“地网”的优势是力量雄厚,有利于进行长期合作,因此,西部农村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以当地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机构为中心的,多方面力量参与的、开放灵活的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人网”就是通过人员主动流动形成的培训信息交流网,其优势在于形式灵活,因此,西部农村要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策略,定期选送教师到其他单位或部门接受培训,同时邀请专家或者其他学校的教师来校参与培训。
(二)发挥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
西部地区要积极推进县级教师进修部门与教科所、电大等机构部门的资源整合,促进他们共同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早在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要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积极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电教、教研、教科研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构”,西部农村县级教师教育机构应该按照这一要求加快建设,促使其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平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成之后,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可以发挥三个重要功能:首先,成为当地教师培训的资源库,利用其硬件优势以最快速度收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便于对农村教师进行宣传教育;其次,能够成为联系同级培训机构的中转站,实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也可以实现不同区域教师培训的县域级别的研讨;第三,可以代表县级培训机构展开与就近师范院校和其他有教师培训资源的高校的密切联系(三)发挥校本教研制度的作用
“校本教研制度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校本教研制度是对传统教研机制的改进与创新,能够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保障,可以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重建。”[1]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地区探索出了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实施办法,如赣南老区南康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四线三课”型校本教研运行范式,并于2005年着手探索科研平台,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经验——“健全片区教研机制,激活农村校本教研内需;强化片区研课活动,推进农村校本教研项目;深化片区教研改革,重建农村校本教研文化”[2]。国内其他地区的积极探索对于建立适应西部农村实际的校本教研体系也有着积极借鉴意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其他地区的校本教研经验的时候应该考虑其文化和区域适应性。其他区域校本教研的经验在方法上可以借鉴,在研究成果上未必可以借鉴,这与校本教研活动强烈的本土性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但是对于西部农村的实践却不见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西部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校本教研提供快捷便利的培训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支持体系:多层面协同提供保障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支持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保障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物资支持、组织支持和动力支持三个方面加强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保障。
(一)物资支持:地方政府加强经费投入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与培训缺少专项经费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大多依靠学校和教师分担,对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的资源与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明显不足。”[3]这种情况在西部农村表现尤其突出,经费短缺是制约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瓶颈”,积极探寻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成本分摊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学校分担培训成本。但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再让教师自己为自己的培训买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配合新课改在西部农村的顺利推行,为了支持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安排一定的经费,不再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校收取培训费。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县级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让这些机构的校舍、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文化设施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标准。否则,物资支持不到位,完全有可能葬送整个培训体系建设。
(二)组织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作为
西部农村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调研,制定科学的培训指导方针。西部农村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实际理清区域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把对教师的培训放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上来思考和把握,确保教师培训的工作思路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富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西部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作为,抓好区域内教师培训的督导检查工作,并把这个工作落实到教师培训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切实做深、做细、做透,从而全面、深刻、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落实情况。要意识到,抓落实重在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目标管理,形成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要健全完善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学习型组织,建立教师和校长业务学习档案。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也要落实职能处室,创新工作机制,转变管理职能和模式,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各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投资导向、评估监督等工作。
(三)动力支持:校长教师参与并支持培训工作
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是教师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能不能积极组织好培训关系到教师培训的具体落实效果。所以,要培训教师,先培训校长,以此提高校长组织培训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求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应该有所作为。校长要对教师的培训业绩予以充分的关注,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特色与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校本培训和教研方面,校长必须成为校本研修活动的专业引领者、必须主持和真正参与本校的课题研究。[4]同时,农村教师是培训的主体,教师能否主动学习、自主反思、积极行动关系着培训工作的成败。怎样才能让农村教师肯学习、会学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让他们有学习的“内动力”。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往往就是他们的“动力源”,要不断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这一“动力源”,在实际工作中调动教师继续学习和自主参与培训并谋求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此外,还应该把“内动力”与“外动力”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专业水平考试考核同职称晋升紧密挂钩,从而以“外动力”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教师成长的“动力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应是在方法体系、平台体系和支持体系同步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三者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问题,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提高,为教育服务西部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董守生,魏薇.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意义与价值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7):71-75.
[2]陈清明,连文华,张飞.片区为平台,研课为抓手,推进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4):15-17.
篇8
一、 正确把握农村教师的需求内涵,提高培训有效性
目前农村教师群体普通年龄偏大,虽然知识结构有些老化,但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相对年轻的教师群体,他们更注重提高实效为目的的学习。正因如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培训有效性,必须正确把握农村教师培训中的需求内涵:①为什么要培训;②培训什么;③培训的目的何在。
(1)有效提高教师参训积极性,解决“我为什么要培训”,这是基础。教师培训必须激发教师内心需求,增强主动性。首先,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尤其在湖南省继续教育学分登记走上规范、常态化管理后,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强引导,突出教师资格证定期认证的重要性;其次,定期组织教师外地学习观摩,让教师身临其境,触动内心反思。因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外地教改信息接触少,只有当他们看到一幕幕精彩教学场景,才会引发内心强烈的渴望需求;最后,加强本校学习文化氛围建设。校长、行政班子及骨干教师应积极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议,发挥宣传橱窗作用,要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2)有效提升教育认知理念和知识,解决“我培训什么”,这是关键。教师培训中观念更新至关重要,尤其农村教师,由于年龄偏大,知识结构相对老化,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课堂评价体系等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尤为迫切。具体实践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转变教育理念,适应角色转换;②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完善知识结构;③掌握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模式。
(3)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解决“培训为了什么”,这是目的。农村教师培训需要“直面实践,操作性强”。他们渴望培训的终极目的:通过培训,能使自己教学实践能力不断增强,教好书,做一个让学生欢迎的教师。一句话,要使农村培训有效,必须着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实践中,引导教师发现问题;②实践中,引导农村教师学会反思,追问教学疑难;③实践中,教会教师如何用新理念解决实际问题;④实践中,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寻找实践与理论结合点,形成教研成果。只有实现四方面的目标,方能实现培训有效性,从而达到培训最终目的。
二、创新培训模式,突出长效策略,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有效性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重点在追求实效和学以致用,其培训模式也应“以人为本,按需培训”。 湖南省沅陵县(以下简称“我县”)农村教师培训正是遵照这一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训积极性,保证了培训的有效性。
(1)专家引领,有效实施农村教师的层次培训。专家引领,重在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新理念。一是定期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主要目的引进省内外知名学校先进办学理念,获取办学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二是建立本县名师工作室,做好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及时传播教改新动向。在集中培训实施过程中,我县重点把握好了农村教师的层次培训,主要思路为“抓骨干、带全面、顾两头”。(1)抓好骨干教师培训板块。骨干教师是每所农村学校的领头羊,其示范引领作用十分突出。通过县城集中,在骨干教师中每年评选出全县教学能手,学习外地先进办学理念,激发他们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带动全县农村教师培训热情。(2)抓好区域内通识培训。这一层次涉及农村中小学每位教师,主要采取送教下乡的方式。定期组织名师送教团,巡回各校报告,主要阐释新课程下教学新理念。如2011年新课标实施,我县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巡回各农村学校作报告,既减轻了农村学校培训负担,又如期完成了培训任务。(3)抓好中老年教师培训。中老年教师是各农村中小学一笔宝贵的教学经验财富,他们在培训中各种表现有很大影响力,在实践中,我县采用县域集中分批培训,侧重于经验交流、生活保健、建言献策等培训内容,让中老年教师体会到培训的乐趣,个人价值得到体现。(4)抓好年轻教师上岗培训。作为未来教师的生力军,我们把培训重点放在师德教育、基本功修炼、常规工作指导等内容上。
(2)联校教研,有效实现实践教学取长补短导向培训。联校教研,即建立区域性学校联合教研和强弱校之间联合教研。区域性学校联合教研,我县共划分为七个区,每年各学区定期举行联合教研活动,主要内容为:①优质课评价,有意识分批将各学科精典优质课呈现出来,通过观摩评价显示其亮点;②竞赛课评价,以竞赛方式展示原生态课堂不足,寻找教育教学实践中薄弱点,从而为教学教研寻找突破口,确立课题研究方向,有效解决实践的难点、疑点。通过教研,达到区域内各校取长补短,导向培训的效果。强弱校联合教研,即建立城区内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帮扶机制,重点落实好以下方面:①交流因地制宜教学实施策略。如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等。②学校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共享,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独生子女教育、网络教育有效引导等,让城区与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了解,突出共性,研究个性。③做好送教与求教工作。送教,即优质学校每年选派一至两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带动该校教学研讨氛围,做好示范引导。求教,即农村学校每期派出两名教师到优质城区学校跟班学习,促使其在新环境中,学会思考、学会教研,加快农村教师成长步伐。
(3)驻校教研,有效实现农村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驻校教研,即全县名师工作室与教研室部分成员,利用一周左右时间,进驻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教研指导。目的是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其主要着力点为:①引导发现教学实践存在问题。②学会在理论与实践中寻找结合点,探寻问题的根源所在;引导教师学会反思。③引导教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如何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④如何把教学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提升教研能力。驻校教研是帮助农村教师实现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
(4)跟踪培训,有效弥补年度各项培训的薄弱环节。跟踪培训主要是在年度末实施的一次培训反思,针对本年度的各项培训,作为县级培训机构要做好跟踪调研安排,这是为今后培训计划制定寻找依据,也是保证培训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内容为:①教师培训后教学实践有何改变;②教师教学实践中还有什么问题急待解决;③培训教师的带动效益如何。
三、 突出培训“两策略”,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要保证农村教师培训有效性,除创新培训模式外,还应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策略,必须突出培训“两策略”:①突出主体参与策略。无论何种培训方式,无论培训什么内容,都应充分发挥教师培训主体参与意识,坚决克服过去那种“我讲你听”传统灌输式培训方法。要积极研究互动性运行策略,充分发挥好培训者的主导作用与受训者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培训的有效性。②突出教学反思策略。“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培训实施过程中,要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对教学理论的反思,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学结果的反思。只有反思,才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有欲望才更有培训学习动力,这也是提升培训有效性的一个长效策略。
篇9
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必然给教师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迎接挑战,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但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却仍然困难重重、质量不高,集中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培训者能力不高,校本培训水平低、专业引领难以保证。“研”与“训”分离,加重了学校和教师负担,制约了教师培训质效。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及团队积极探索并实施“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是运用现代学习科学和信息技术,将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有机整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它以校本研修为主体,基于网络环境进行远程学习和资源服务、专业引领和交流研讨,通过远程学习和集中培训着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师能力,通过校本研修跟踪教育教学实践,实现教师培训与校本教研有效整合,提升教师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教师发展,实现了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为有效开展教师培训提供理性思考和经验借鉴。
二、“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目标与适用对象
笔者及团队本着“基于网络环境,基于教师需求,基于教师发展,优化培训课程和校本研修资源,优化学习方式和校本研修指导,优化培训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理念,通过模式的实施,逐步实现下列目标:
1.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着眼新课程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根据培训需求、目标、对象和内容选择培训方式。远程学习提升理论素养,集中培训体会内化感悟与能力,校本研修将理论知识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以教师的校本实践为基础,实现研训一体化,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见上图)。
2.以模式建构理论为支撑,从培训模式各要素上整体系统构建“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现“远程”为主,向“校本”为中心的重大转变。探索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县域“大校本”研修途径和方法,有效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的“三位一体”,形成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
3.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支撑,分析当前“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施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结合本地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实际,体现地域性特点和“本土化”特色。
4.增强教学研修活动的程序性、操作性,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研修活动的步骤和结构关系,深入研究和发现教学研修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等。
几年来,笔者及团队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万名中小学学校教师进行的“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证明,本模式的适应对象为:
中小学校基本具备远程网络条件的、教师具备计算机运用和网络学习基本技能的、以广大农村教师为主体的市县(区)。
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及省市教师培训院校。
三、“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理论与实践成效
笔者及团队坚持研究与实践两方面紧密结合,用研究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研究。“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校本研修、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等。在本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抓住这些核心概念,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模式建构理论、现代学习科学、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校本研修(培训、教研)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从不同的层面开展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和实施策略、产生的实践成效如下:
1.主要观点
(1)“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是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以因特网为载体,通过广阔的虚拟空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一种继续教育。
(2)“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保持了校本研修与教师日常学习和工作紧紧相融的特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校本研修插上了现代化翅膀,使校本研修呈现出全新的内容和形式。
(3)远程教育平台以互动式视频学习系统为主体,网上监控、考试系统为手段,集网上视频学习与网上讨论、交流、答疑、标记和批注等为一体,内嵌实时学习监控、作业考试等。通过这一协同式人性化的学习系统营造了全新的网络学习,提高参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素养。
(4)集中培训包括灵活多样的集中形式,采取讲座式、讨论式、互动式、仿真式等多种方式体会感悟内化知识与提高能力。
(5)立足校本,融培训于教师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中心、行动本位的校本研修活动,引导教师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反思、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任务驱动、行为跟进的过程中,反思实践、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
(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发展和专业化成长,教师培训必须与校本教研实现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整合,仅依靠一个方面发挥作用是收效甚微的。“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也不是教师培训与校本教研的简单相加,而是与教师自己的经验、背景结合,基于教学、在教学中、为了教学的,以教学研修活动为载体的,理论素养与行动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
2.实施策略
(1)网上――网络课程学习与交互,优秀师资、优质资源、先进理念,提升教师教学理论素养。
策略一:专题与聚焦,即根据当前教师培训专题,聚焦教师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策略二:专家与本土,即聘请全国一流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又突出本地骨干教师的实践指导作用。
策略三:跟踪与互动。跟踪参训教师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进行问题指导,引导同伴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的交流研讨。
策略四:过程与结果。既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自主反思、合作互助),又关注参训教师的学习“结果”(理念更新、行为变化)。
(2)网下――校本集中,内化与外化,任务驱动,行为跟进,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行为改进。
策略五:以“三心”为主体的全员参与。所谓“三心”,即校长领导为“核心”,骨干教师为“轴心”,全体教师为“重心”。“三心”是有效开展教学研修活动(载体)的基础保障和必要支撑。
策略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问题培训。就是使教师教学研修活动,必须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诊断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活动”的生命。
策略七:以任务驱动的程式化研训“链条”。这个“链条”,一要具有可操作的程序、步骤,环节具体化、“活动”程式化;二是要在每个环节明确“规定动作”(任务及要求),保障“活动”取得效果。
策略八:以网络为载体的“校本空间”。这是“以活动为载体的研训一体化”的管理手段,是校本教研的网上活动平台,又是学校和教师参与教学研修活动的全过程的“成长记录”和研修成果。
3.实践成效
通过几年来实践探索,“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越来越彰显了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1)网络远程学习的时空自由,校本研修的足不出户,极大地缓解了“工学矛盾”;与院校集中培训相比,参训教师大大节省了食宿和交通等费用的支出。
(2)网络培训平台支持下的“大校本”研修,使同伴互助基于县域范围,多层次教师参与的学习共同体,以及专家、名师在线指导,很好地解决了“低水平重复”问题。
(3)通过“远程”,由专家和名师提供的优质培训课程,结合本地实际的“本土化”研修资源,满足了教师的培训需求,使课程和资源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前瞻性、指导性和适应性。
(4)以有组织的校本研修专题活动为载体,使校本研修聚焦问题、跟踪教学实践,在研修任务的驱动下,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5)现代化的网络管理手段,提升了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监控和评价等方面的功能,优化了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
2004年至今,本县中小学教师12万多人次参加新课程全员岗位培训和“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有效学习内容”“有效学习指导”专题培训,以及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特色与创新突破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有效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研究价值,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
1.“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力图克服院校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两张皮”的问题,整合了“校本”与“远程”,对接了“理论”与“实践”,实现了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的重大转变,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方面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2.“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探索了网络环境下校本研修的新途径(建设“本土化”校本研修资源、建设虚拟化的网络交流学习空间、建设县域网络微格教学系统等)、新策略(县域“大校本”、以活动为载体、“研训一体化”)和新方法(远程分散与集中结合的名师示范、网上协同备课和在线观课议课)等,是校本研修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新经验、新成果。
3.“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根据需求、目标选择培训方式,远程学习提升理论素养,集中培训体会感悟知识与能力,校本研修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能力。它以课外(远程)学习到课内(集中)内化再到课外实践(校本)外化为教育教学技能的现代学习方式,彻底变革了课内学习、课外练习巩固的传统学习方式,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师培训新路。
以农村教师为主体的无为县万名中小学教师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中,掌握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操作性强,实效性高,对进一步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师培训,对组织“大规模、高效益”的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都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五、“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实施与社会影响
1.实施过程
2004年至今,我们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探索,经历了三次飞跃。为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4年开始探索教师远程培训,至2007年自建了包括网上学习、网上考试、互动交流、网上服务等远程教育平台,形成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远程培训模式。
2008年开始我们加大了校本研修研究力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主题活动实施校本研修。形成了“校本+远程+集中”研训一体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
2010年开始探索教师培训专业化,注重培训过程,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价培训结果和监视培训等五个阶段规范性建设,强调培训过程的持续改进。形成了规范化、流程化、细节化、人性化的专业化教师培训体系。
几年来,我们根据各年度培训主题,着力建设远程培训课程资源,一方面聘请檀传宝、伍新春、孔凡哲、王敏勤、王斌华等全国一流专家来无为县进行高端的专业引领,另一方面又组织县内外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各学科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介绍教学经验,制作视频课程供参训教师网上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突出教师岗位实践,聚焦有效课堂教学,2008-2009年度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2009-2010年度开展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2011-2012年度开展了“课堂教学十佳能手”评比活动,2012-2013年度开展了“研课标说教材”评比活动,2013-2014年度开展了“学习设计”评比活动,研训一体、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模式特色日趋鲜明,培训效益日益提升。通过上述活动,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模式、孔凡哲的凝练教学艺术的方法,导学、自主学习等学习模式,已在无为县许多学校的教师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施案例
如2013―2014学年度,我们采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组织实施了全县八千多名中小学教师“有效学习指导”全员培训,模式实践的过程如下:
培训准备:学习指导问题收集,课程资源建设,指导队伍建设(2013年7―8月)。
首先,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学习指导问题调研分析,确认培训目标。
其次,把问题提交给专家,组织专家(重理论引领)和本地骨干教师(重实践示范),按需依标备课,解决突出问题,建设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资源。
最后,为落实跟进指导,建设一支包括培训者、教研员、骨干教师在内的远程网络学习和实践研修的助学团队。
培训实施:第一学期侧重理论学习,第二学期侧重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2013年9月―2014年5月)
第一学期,参训教师通过在线观看北师大伍新春教授、华东师大王斌华教授和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的专题报告,以及培训教材阅读,提升学习指导理论素养,享受全国一流的高端理论培训课程。同时,我们组织本县的骨干教师通过远程方式,按学段分学科介绍分析研究新课程下学习指导的方法和经验,分享实践智慧。
第二学期,首先,2014年3月初至4月初我们将参训教师按乡镇学科分成120个小班,组织120场次的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形式小班化集中培训,将远程学习文本阅读中专家讲授的理论内化为参训教师自己的理论知识,并进而将其“说出来”“做出来”。其次,2014年4月初至5月以开展有效学习指导专项备课活动为载体,把校本研修聚焦于学习设计与指导问题的解决和能力提升上。全县720多个备课组在实践研修指导团队的现场实时、远程非实时的跟踪指导下,在网上、网下的协同学习、交流研讨和行为跟进的过程中,按照“问题诊断个人初撰集体研讨修正设计课堂跟踪反思提升”的基本程序,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有效学习指导集体备课活动。
培训总结。(2014年6月―2014年12月)
首先,按照“个人――备课组(学校)――学区”进行反思与小结,学区在线《培训简报》,笔者所在学校再编辑《工作简报》。同时,我们开展以培训满意度为主的效果反馈调查,各项指标的满意度皆超过95%。
其次,我们通过组织进行“优秀学习设计”评选活动,引导各校、各备课组对集体备课专项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和扎实研究,“把做好的东西说出来”,促进经验提升。
最后,从各中心校(完职中)推选的266篇学习设计中遴选出27篇设计,进行反复的修改加工,拟辑为一册书正式出版。
3.社会影响
“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校本+远程”教师培训丛书》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9年11月、2012年3月正式出版了《集体备课活动荟萃》《有效课堂反思》和《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等三部。“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课题研究2013年3月荣获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05.12)、《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安徽省无为县的“远程+集中+校本”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09)和《网络平台支持下的县域“大校本”研修模式初探》(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5)等几十篇研究文章在核心教育期刊上发表。
2007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在笔者所在学校召开全省师训科长会议暨全省继续教育现场会。2010年1月27日,教育部专家组来笔者所在学校调研教师培训情况,对“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安徽省教育厅在“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中,把“校本+远程+集中”教师培训模式作为基本模式在全省推进实施。
篇10
在实际中,每所高校由于各种原因,针对师资培训工作存在许多问题,笔者经过多年观察,总结出常见的几个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教师培训机会不平衡现象严重。从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来看,中央部委直属的高校教师培训机会多于地方所属高校;重点高校教师培训机会多于一般高校教师;传授专业教师培训机会多于非专业教师;职务高、职称高的老教师培训机会多于年轻教师;热门专业类教师培训机会多于冷门专业教师等等。
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和重点高校由于资金雄厚、信息面广,培训机会多不言而喻。专业老师主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需要具备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时常培训很有必要,非专业老师如行政部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的后勤保障力量,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用现代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同样需要培训。当前,学术届含金量高的论坛或重大科研项目往往会邀请经验丰富、职务、职称高、有份量的人物参加,年轻教师就无缘参加,知识面扩展速度很慢。符合条件的老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想参加,机会白白流失;热门专业相关的研讨会、论坛较多,冷们专业无人问津,不平衡现象严重。
(二)生源降低,培训经费短缺。教育部曾近对高校招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达到1050万,达历史最高,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是在高中就放弃考试出国学习,这也是造成生源减少的一个原因。生源减少学费就减少,师资培训的经费短缺。
(三)培训内容不深刻,“表面文章”现象严重。很多培训班或培训学校开展培训内容目的不是为了传递知识和技能,而是把钱看作唯一目的,培训内容准备不充分,应付了事。教师参加完培训后,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感觉钱白花了,对培训失去了兴趣。对高校师资的培训,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需要一套的完备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宽度。
二、高校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师教学压力越来越大。90后已经开始步入大学校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教育资源丰富、价值观现代化、获取知识手段多样、知识储备量丰厚;与此同时,承担高校教学大多是70后、60后,年轻的老师也是85年以前的年轻人,老师与学生观念相差很大,对同一事物认识层面不同,让学生心服口服难度大,这给高校老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特色办学对特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为了吸引生源,都在想尽办法宣传特色办学,特色办学需要特色人才。引进国内外在专业上有造诣的人才有很大难度,所以从现有教师队伍中挑选合适人员进行培训成为充实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关于加强高校教师培训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高校教师能力的提升与多种因素相关,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创造培训的机会。第一,人事管理部门根据实情制定专业化程度高的培训计划,对教师开展对口的、专业的培训;第二,高校人事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各种扶持师资培训的优惠政策。比如,针对年轻教师考博或者到国外进修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读博或进修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可以作为晋升职称的指标。
(二)努力筹集培训资金,专款专用。目前多数高校师资培训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不足,所以高校行政部门要将落实培训经费落到实处,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为他用;高校人事部门要科学指定培训计划,将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培训。教师个人想进修提高学术水平,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任课课程进行调整,便于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学习。
(三)加大特色人才教师的培训力度。高校教师行业有才能的很多,但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师人数不多,做学术,有个性,才有批判,才有独特见解,才能创新,高校培训要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高校行政部门要改变培训理念,减少传统学科培训机会,增加特色学科培训比重。
(四)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谁拥有优秀人才队伍,谁就在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培养一批帅才、将才,会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素质建设。结合国家出版的相关意见,管理人、财、事的相关部门全部参与进来,从整体上把握培养计划。此外,各高校不要各自为阵,高校之间互相流通,形成一个群体,发挥群体效应。学科是一所学校的名片,学科带头人是学科的代表,加大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整个教育届及社会都要对这支队伍关注和支持,创造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环境,让这枝对于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