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生产关系范文
时间:2023-04-05 18:0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力生产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人就是劳动者,这是整个生产力构成要素当中的最为活跃和核心的要素;劳动资料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改造的对象就是劳动对象,
3、例如:农民拿着锄头去除草,农民是劳动者,锄头属于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草这一自然物就属于劳动对象。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除了这些基本要素外,还有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虚拟要素附着在实体要素上发挥作用,小平同志提出来的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就是对生产力虚拟要素的科学诠释。
4、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利益关系,即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诸多方面和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
5、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指人们在生产过程和生产体系中各处于何种地位,彼此间怎样交换劳动和产品;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是指人们分配和消费劳动产品的方式和比例关系。
6、在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当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直接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并和后者一起决定了分配和消费关系。
7、从动态上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其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反过来,交换的扩大、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的变动,又会影响和改变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在这里要特别注意语言表述,在四个关系生产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为此,我们可以说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消费,而交换、分配、消费对生产的作用是第二位的,为此,我们在表述上用“反作用”。
8、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建立起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篇2
马克思说:股份公司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3页。)。资产阶级就是运用股份公司这一形式,不断扬弃已经陈旧的资本组织形式,来达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关系,以促进生产力,这种调整不会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却能在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中,不断地推动着资本主义向前发展。
一
早期资本主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有限,企业想要发展,只能在个别的分散的生产同一类型产品的小型企业之间进行合并,企业或者在同一部门里以小吃大,或者把许多小公司合并成少数几家大型公司,以达到对某一部门垄断地位,这就是横向兼并所形成的托拉斯组织形式的股份公司,这种托拉斯生产关系能够扩大企业规模使社会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可以使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投资费用,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下半期,在美国东北部地区,从奥尔巴尼到布法罗之间,原有11条各自独立经营的互不衔接的属于中小企业家控制的小型铁路公司,效率低,速度慢,成本高,更不能进行统一的连贯运输。大资本家范德比尔特以其强大的资本实力,把这11条分属不同企业主的小型铁路公司进行了横向兼并,组成了一家大型铁路股份公司——纽约中央铁路股份公司,并增加了五条铁路线,把这些分散的小型铁路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统一的纵贯美国东北部的运输干线。这家铁路公司通过大量横向兼并,形成了运输干线,铁路运输量大幅度增加,成本急剧下降,利润迅猛增长,公司很快就兴旺发达起来,成为一家庞大的铁路托拉斯组织股份公司。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统一干线的形成,方便了地区运输条件,加速了地区商品流通,有力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
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托拉斯组织形式要进一步发展,已不能适应生产力水平的需求,逐渐变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19世纪下半期的美国,在各个垄断集团基本上分割了美国大陆铁路网的势力范围之后,铁路企业为了扩充实力,继续进行横向兼并,就出现了平行运输,交叉运输、迂迥运输和返往运输等一系列不合理运输,大大降低了铁路运输的效率,托拉斯股份公司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是美国铁路运输早期衰落的原因之一。
由于早期的美国资本主义,地区割据严重,开始修建铁路时,有实力在美国大陆兴建统一线路的公司为数有限,大部分是各家公司划地分割。后来,实力强大的铁路公司兼并一些衰落公司,逐步把分割的线路连成一线,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统一铁路线,很快超过了应有的合理限度,这些超过原有限度的平行铁路线带来了不合理运输,造成很大浪费。如美国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原来势力范围主要在西海岸,后来把势力伸向南部,把华盛顿州的波特兰和得克萨斯州的新奥尔良连接起来,不久又兼并了海岸系统铁路公司,把铁路延伸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形成横贯大陆的统一线路,一跃而为美国第三家最大铁路公司,把原来属于其它铁路公司的运量抢夺过去,造成不合理的远距离平行运输,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
资本主义利用股份公司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本组织形式的变换,是通过大量纵向兼并形成的康采恩股份公司,垄断组织通过康采恩把一个部门的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的开采,产品各个工序的制造,副产品的加工以及运输、销售和金融等再生产环节组成一个统一体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能使技术改造有可能实现,能减少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有利于组织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竞争能力。因此成为公司进行资本集中的重要手段。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第二次兼并期间,康采恩就成为股份公司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措施。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经济发展较快,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进行大规模纵向兼并形成庞大的康采恩股份公司之后产生的。
20年代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通过大量纵向兼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完整生产体系的联合企业,控制着勘探、开采、冶炼、运输和销售等所有再生产各个环节,该公司拥有的石油和天燃气蕴芷量大部分分布在众多的亚非拉国家,在20多个国家设有数十家冶炼厂,拥有近百艘油轮,进行往返运输,它的销售机构更是遍布全球,在世界燃料市场上经营着近万个加油站,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康采恩之一,不仅使该公司长期垄断着美国石油工业,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石油工业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专业化和协作关系的出现,这种“大而全”的康采恩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予以进一步调整。于是,一些部门的庞大的联合企业为在零部件和工艺加工专业化生产基础上进行整体装配所替代。
20年代以后,庞然大物的福特汽车公司康采恩联合体已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因循守旧,不思改革,生产就逐步缓慢下降。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公司把原来的联合企业形式进行了组织调整,打破了联合体的格局,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与协作关系,生产很快有了突破性发展,在短时期内就赶上并超过了福特,执美国汽车工业之牛耳。
不管是通用还是福特,由于长期来企业机制运转主要依托于康采恩组织形式,这个统一程度相当高,时间相当长的康采恩,虽然在经营管理上经过专业化经营改造,但痼疾难返,后遗症难治,以致直到二次大战后,很难与日本汽车公司相抗衡,通用的资产额是日本的丰田和日产两家汽车公司的总和,而在汽车生产成本上却远远高于这两家公司,是世界上汽车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厂家,这是康采恩组织形式后遗症所致。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垄断组织继续采用托拉斯、康采恩等组织形式来调整生产关系已不足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他们不得不改弦易辙,另寻出路。一些大型公司兼并了多部门企业,把一些互不关联的部门凑合在一起,进行多样化生产和劳务,形成一个多部门生产的混合体,这种进行多部门经营的多样化企业称之谓混合联合股份公司。这种混合联合股份公司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资本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企业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采取局部调整生产关系的一种措施。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每个部门的垄断程度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这一界限,企业家拥有更多的资本就不可能在本部门内实现资本化,不可避免地使资本流向别的部门,哪里有利可图就流向哪里,哪里利润高,就会集中更多的资本,于是,混合联合股份公司就在这种流动中得以形成。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新部门、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谁能控制这些日新月异的新兴技术,谁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获取高额利润,所以,企业纷纷向新兴产业部门渗透。战后,出现的计算机、宇宙航空、半导体、激光等部门利润高,发展快,成为企业趋之若鹜的部门,钢铁、纺织、铁路等部门纷纷转移阵地,这样,混合联合股份公司就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混合联合股份公司的这些有利因素,对当时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经济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本集团采用了这种混合联合股份公司,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结果。
但是,时隔不久,混合联合股份公司的消极因素日益显露出来。
大规模混合兼并导致企业规模十分庞大,管理体系非常杂乱,流通费用迅速增长,非生产人员比重提高,货币市场上资金漂泊无定,影响资金市场的稳定,加剧了生产、市场和资金的不稳定性,从而造成更大范围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对整个经济起着消极作用,延缓了经济的发展。
一个股份公司原来经营的部门和行业,有着熟练的生产技能,畅通的流通渠道,有保证的销售市场,一旦进入新的领域,生产过程不熟悉,打进新的市场,需要与原有市场保持者进行争夺,难以与之抗衡,很难适应新市场的需求,从而生产下降,利润减少。
整个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长期滞胀局面,对西方经济是一次沉重打击,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从深层次去找原因,正是微观经济出了问题,企业组织内部机制运转失灵,多样化的混合联合股份公司暴露出来的矛盾对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混合联合股份公司日益严重的后果,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从《美国统计摘要》提供的官方资料可以看到,80年代美国兼并实际上是对混合联合股份公司大力调整时期,1986年是80年代兼并的高峰年,与1980年相比,企业的兼并数增长了2.8倍,而舍弃卖出的兼并数为13.6倍,舍弃卖出原来多样化经营的兼并活动比整个兼并行为要大上5倍之多(注:美国商务部普查局:《美国统计摘要》,政府出版局,华盛顿1990年版,第534页。)。
通过80年代股份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原来一些与本企业生产毫无关联的生产部门进行了舍弃,企业结构予以合理化,企业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程度提高。摩根·斯坦尼公司经济学家约翰·保罗斯对美国制造业企业调整后劳动生产率状况研究的结果,1973-1980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6%,1981-1986年调整后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到3.7%(注: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兼并浪潮》,1987年会汇编,第41页。)。通过80年资本组织形式的大调整,为美国企业内部机制运行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就是90年代美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
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飞速增长,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社会化进行了又一次重大调整,出现了跨国公司这一资本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这一股份公司形式之所以迅猛增长是诸多因素决定的。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各个国家的企业都力图用跨国公司这一组织形式,通过世界市场机制,利用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丰富自然资源,雄厚的资本势力,多种人力资源以及优势的市场条件等,把一国再生产过程转移到世界上有利可图的地方去,并以此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社会生产的发展,资本积累的增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控制在少数资本集团手中,国内已有投资市场均已瓜分完毕,争夺国内投资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所费代价相当可观。与此同时,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本日益增长,形成巨额货币资本。这样资本集团国内投资场所相对狭小与日益增长的货币资本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集团手中的巨额货币资本越来越多地在国内找不到有利可图的场所,其结果必然是把资本输往国外,寻求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国家和地区,于是跨国公司应运而生。
国际经济关系最初是以交换使用价值,获取比较利润为主,主要形式是各国之间的贸易。随着各个资本集团纷纷进入世界市场,对世界商品市场分兵把守,彼此割据,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在争夺世界市场斗争中,资本集团为了维护本国市场不受侵犯,广泛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设置了重重贸易壁垒,商品输出受到阻碍。为了打破这一局面,资本集团采取跨国公司形式,越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更多地采用资本输出办法,在国外直接投资,从而占领东道国的市场,并与其它国家资本集团进行争夺。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劳力、技术水平有各自的特点。跨国公司一方面能充分运用本国资源,调动本国技术优势,进行合理配置资源,另方面,能利用本国不足的其它国家的资源,借助国外的廉价劳动力,先进技术,达到节约社会劳动,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同时,世界各地区按照本国本地区的生产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不仅使各国资源、劳动力和技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使用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易于提高技术水平,采用先进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商品、资本、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的速度日益加快,规模迅猛扩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以及互联网迅速扩及全球,把全球各个国家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资本集团有可能克服空间障碍,操纵数千公里以外的复杂的设备,把分散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最优条件组合起来,使得成本低、利润高、市场范围大、协作范围广,这样,在客观条件上具备了规模宏大的有显著跨国性质的资本集团。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得以长期稳定发展,跨国公司功不可没。资本组织形式向跨国公司转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跨国公司转形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把资本主义原有的国内矛盾转换成为全球范围的矛盾,激化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出现了既协作又分工,既联合又争夺,既垄断又竞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这就加强了各国之间矛盾的复杂性。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深化,加强了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联系与矛盾,使各国在生产和金融领域等方面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迅猛增长,传统产业日益衰落,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使得各国资本集团经济利益矛盾加剧,在世界经济形势大变化的条件下,各国资本集团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集团经济实力迅速膨胀,有的资本集团实力处于不利地位,逐渐衰落,各个集团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保住自己实力地位,都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转移,跨国公司的发展进一步激化了这些矛盾。
当前,各国资本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实力以达到国际垄断为目的,集团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个强大的一体化组织,在不断增长实力的基础上,加强垄断实力。各个资本集团都具备强大的实力地位,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如果不进行规模庞大的资本积累,扩大自己资本实力,就不能立足于世界市场,就不能取得优势,就有被对手打败的危险,也就不能保住自己原有的资本,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跨国公司的扩张进一步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
跨国公司是资本集团为了对外经济扩张,攫取最大限度利润,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生产、销售网,控制所在国家的经济的一种国际化资本组织形式,这一组织使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蒙受许多经济上的损失。跨国公司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上依附境地,为外国资本所控制,资源受到掠夺,不能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把污染工业转移到这些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受到毒害;发展中国家的单一经济模式难以摆脱跨国公司的制约,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局面。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所作所为,进一步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跨国公司股份组织形式所带来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却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出现了新的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冲突呈现出新的特征,整个世界难以安宁。
五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跨国公司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跨国公司资本组织形式与横向兼并形成的托拉斯资本组织形式相结合,组成新型的规模庞大的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在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运用新的生产关系调节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社会经济的发展周而复始,事物发展过程仿佛是向原来方向回归,但是,它们都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当今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是在20世纪初托拉斯股份公司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后者是规模小,主要在国内,而前者则规模庞大,具有跨国性质大型股份公司。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新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包罗一切科学领域的创新,不可能在一切科学领域里保持领先,同时,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又必须在科学技术方面占据优势地位,而企业之间尖端技术的转让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家企业要想在同一类产品提高本企业产品的档次,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跨国兼并手段,获得对方企业所有权,增强垄断势力,并掌握最新尖端技术,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矛盾与斗争,各种力量对比在进行大幅度调整与重组,各个资本集团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集团经济实力迅速膨胀,有的集团处境困难,实力相对削弱,各个资本集团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地位,都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转移。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一轮兼并浪潮就是一次势力范围重新组合的战略性兼并,资本集团通过横向兼并机制在同一部门同一产品同一市场上,在世界范围内组成新型的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增强垄断实力,加强集团地位,分割势力范围。当时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封面文章的标题就是,“为了争夺霸权而竞争”,“大些、大些、更大些”,“美国正进行新一轮大公司时代”,其目的在于“扩大规模,控制市场,迎接内外竞争的挑战”(注:[美]《商业周刊》,1995年9月11日。)。根据欧盟官方资料,自90年代以来在欧盟跨国企业兼并中,有一半以上的兼并活动都是在同一部门同一行业内为了扩充垄断势力而进行的横向兼并(注: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竞争政策报告》,布鲁塞尔1995年版。)。美国竞争理论专家迈克尔·波特认为衡量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指标,就看它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
美国飞机制造业一向雄居世界之首,波音与麦道两家大型飞机制造公司控制着世界市场大部分份额,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资本集团为了打破美国的垄断,与美国飞机制造业相抗衡,联合起来组成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在德国生产机身,美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尾翼,最后在法国总装,把欧洲飞机制造业各国优势统一组合起来,形成强大攻势,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对美国两大飞机制造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势头形成了很大威慑,美国飞机制造业称霸世界的地位遭到了动摇,波音与麦道两公司老板清楚地知道只有联合起来、予以合并,增强实力,优势互补,才能维护自己的实力地位。这两公司的兼并是争夺飞机制造业全球霸主地位的严峻斗争,它不仅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而且在欧洲更引起朝野震惊,在这场事关国家命脉的斗争中,欧盟委员会亲自出马予以干预。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欧洲空中客车积极采取措施,与合并后的波音展开了针峰相对的斗争,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原由4家公司组成的1家联盟组织松散公司,目前合并为一个组织紧密的经济实体,成为新型飞机制造国际托拉斯组织,进一步发挥联合优势。
在汽车工业方面,形成新型国际汽车托拉斯股份公司更是引人注目,1998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工业大兼并,是争夺世界汽车工业势力范围,又一轮新的兼并德国的欧洲最大汽车公司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兼并美国3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意义深远。在一个经济部门里通过兼并形成全球性垄断地位的国际托拉斯,波音和麦道的兼并是一个典型,但这次兼并是在一国范围内进行,而奔驰兼并克莱斯勒走在一个经济部门内跨越两个发达国家的特大型跨国公司的兼并,是突破单枪匹马,独来独往传统兼并的一次创举,是资本集团组成特大型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用新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有52家大型汽车公司,到90年代末,只剩下20多家,有人估计本世纪前10年,全球性的跨国汽车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可能只剩下10家左右,说明资本集团利用这种特大型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来调整生产关系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但这种发展趋势将会带来一系列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
*
*
篇3
关键词: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生产;“桥式”管理模式
1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
1.1前者贯穿于后者整个过程
在煤矿生产技术管理项目建立和应用过程中,要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才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过程化保障。对于煤矿生产技术管理项目来说,其贯穿于整个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的主要单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正是煤矿生产技术功用的有效发挥,才能为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的有序化延伸奠定坚实的基础。煤矿生产技术的安全性是维系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标准和基础,也是保证相关工作常规化开展的根本,因此,在煤矿安全生产项目中,煤矿生产技术管理至关重要。另外,正是由于煤矿生产技术管理贯穿始终,其技术结构和应用机制在矿井开拓和开采设计项目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价值。因此,在实际管理项目建立和落实过程中,要进一步研究煤矿生产技术管理的效果,主要涉及煤矿生产项目的巷道布置单元、采区划分单元、生产操作流程以及设备配置单元等。煤矿生产技术管理项目能更好地为安全生产过程提供总体规划以及安排,确保设计项目和煤矿管理效果的同步性和实效性,为煤矿生产安全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只有正确认识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和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才能保证相辅相成的进步和产业优化。
1.2前者是实现后者的根本
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项目中,要建立健全科学化和合理化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结构,保证安全生产的全面升级。技术管理是消除煤矿生产事故和安全隐患的重要机制和措施,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处理,确保管控效果和管理模型的有效性和完整性[1]。需要注意的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可抗力的环境因素对其生产流程以及生产效果产生影响,甚至会严重威胁生产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此,要积极建立科学化、合理化的技术模型以及生产技术管理结构,确保技术管理到位、管理力度升级等。只有从根本上提高煤矿生产技术管理的落实程度,才能对一些危害性较小的隐患给予高度重视,并且提高经济管理效果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维护水平。因为煤矿生产技术管理项目是煤矿安全生产过程的根本和基础保障措施,也是安全生产体系开展的前提,更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项目消除隐患的路径,所以,需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给予技术管理体系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管理效果。
2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优化措施分析
2.1开拓地质勘测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项目
在实际管理机制建立和应用过程中,要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管控机制和管理措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项目符合标准,也为生产结构的建立以及优化奠定坚实基础。也就是说,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项目的管理目标,就要对地质勘测工作进行全面升级和系统性优化,为勘测方法以及目标区域数据信息管理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2]。例如,煤矿管理部门在生产技术管理过程中,要利用相关措施展开数据分析,并且有效绘制数据反映出来的平面图,保证管控效果和管理机制的完整性。地质测量项目不仅仅是地质学系统的分支项目,也是煤矿施工体系有序开展以及全面优化的重要机制,其基本运行原理就是在结合矿床勘察规律的同时,测量相关数据并集中分析。需要管理人员着重关注的是勘测位置、矿产产量以及矿产的前景等,能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效率的同步提升,是节省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重要途径。若从煤矿工作的实际效果出发,则要对其高危险性给予重视,对安全要求展开深度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煤矿工作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地质测量工作的全面优化[3]。另外,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项目落实和开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地质勘测的管理,充分结合GIS系统,对煤矿事故展开遥感预测,确保煤矿事故的实效性得以全面维护和优化。人们利用GIS系统实现安全生产生产技术管理效果的优化目标,确保技术管控机制和技术管理模型符合标准,也为图形处理效果以及相关功能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在GIS图形处理单元运行过程中,利用三维立体参数和程序将施工区域以立体地图表现出来。另外,GIS系统具有非常庞大的数据库,其中涉及地质灾害预测模块、救援数据块模块、法律依据数据库模块以及事故案例数据库模块等,能在建立相关测试项目的同时,为项目提供预测以及救援,以保证整体应用效果和管理措施的最优化。除此之外,GIS系统还具有非常强大的生产技术管理功能,应用在煤矿产业中,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实际价值和优势。GIS系统能实现远程预测,避免数据出现僵化问题,能结合实际情况展开灵活化的分析和解读,真正落实远程功能,对地质专家建立信息数据库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也能为预测信息共享效果的全面升级提供保障[4]。GIS系统能建立动态预测功能模块。动态预测主要是对模拟矿井动态过程和运行结果展开深度预测和集中管理,着重对危险源进行动态预测、对瓦斯进行灾害预测、对热害进行预测等,为动态化数据分析以及模拟技术环境奠定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GIS系统中,数据的连接功能十分关键,运用VB6.0开发平台对项目中提供的组件进行系统化分析,并且实现属性和方法的综合性整合,着重联系重大危险源和应急救援数据库,从根本上显示出相关危险源信息,并模拟灾害避免路线和影响范围,着重处理灾害机制,引导相关工作人员展开深度分析和集中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减少灾害事故,才能为救援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2落实“一通三防”煤矿生产技术管理
在“一通三防”技术管理机制中,要构建完善的通风系统,有效防治瓦斯和煤灰,并且保证防灭火工作的常规化开展,就要结合技术升级机制,展开综合性分析[5]。
2.2.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要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给予一定的关注,确保管理效果和完善程度符合预期,对设计项目、生产布局项目和措施审批项目的全面优化进行集中监督。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要符合标准,并且健全完整,尤其是在通风技术中,系统的建立应该符合专家评定标准,要保证专家评定效果和管控水平符合预期,真正建立健全供风和配风效果,也为生产管理效果的综合性优化提供便利。
2.2.2从基层人员管理效果出发
要从基层人员管理效果出发,确保维护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也为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升级提供便利。只有确保技术结构的应用效果,才能实现整体通风系统的全线升级[6]。要积极建立相应的技术管理框架和应用体系,在最大力度保证人员安全的同时,确保安全意识培训符合实际标准,也能在统筹升级的基础上,实现事实性和法律性的综合性融合,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优化管理效果的同时,为后续管理升级提供支撑。
2.2.3从根本上提高人员的火灾事故意识
在煤矿安全生产体系中,最大的威胁就是火灾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火灾事故意识,在积极落实相关工作的同时,提升工作人员的火灾应急意识[7]。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定期演练应急培训项目,凡是涉及火灾发生后人员逃生路径和突发性因素处理措施都要符合标准,并且实现整体管理效果的最优化。
2.2.4全面优化处理矿井的通风系统
在通风技术管理体系中,要对矿井的通风系统展开全面优化处理,提升矿井内管理人员空气呼吸质量,并且能最大化地满足需求,践行经济合理以及安全可靠的管理路径,结合矿井操作实现通风系统的独立配套,并且保证通风系统进风位置选择效果的有效性。进风井和回风井都是永久性挡风墙处理的重要单元,需要项目管理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展开有效的管控和系统的整合。值得一提的是,在矿井内要合理化应用和控制通风机,保证相关操作的稳定性,也要积极优化管控措施,确保管理模型的稳定性,为项目升级奠定坚实基础。管理人员要在原有抽出式通风结构中运用多种手段对技术结构和相关设备进行优化,并通过购置通风机产品达到矿井通风系统的全面优化和综合性处理[8]。也就是说,在工程项目建立和应用过程中,要综合强化防灭火工作,升级火灾应急预防措施的实效性,不仅仅要进一步强化应急预案应用效果和制订效率,也要对应急预案的制订结构展开深度分析和集中整合,确保系统软件分析和人为分析两者能形成更加具有实效性的执行方针,确保管理体系和GIS系统的优化融合,也为地质情况危险源动态预测和瓦斯灾害预测等项目进行统筹处理,建立动态数据分析机制和控制结构,保证应用模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只有对相关测量分析机制进行整合,才能保证管理效果和控制体系的完整程度,为全面开展测量分析实验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比较全面的测量分析,可以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健全更加全面的应急处理预案,确保管理效果和控制措施的完整程度。
2.3融合新型煤矿生产技术安全管理模型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煤矿生产技术安全管理效果,就要结合实际发展要求,切实维护管理需求,在遵循《煤矿安全规程》原则的同时,确保管理模式符合矿井的开采条件以及经民工不断涌入建筑领域,成为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的主体。但多数农民工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施工技术不熟练,施工标准把握不足,容易引发施工质量问题,影响施工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加之所处岗位及相承担的职责不同,对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进行岗前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还可以增强施工队伍的安全意识,规范施工,从而确保工程进展及质量,减少事故发生,提升安全性。
2.4减小预算误差,降低投资成本
应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及机械费用等进行控制与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减少预算误差,使投资所需成本的预算控制在范围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于企业而言尤为重要的。对于预算工作人员,必须在入职前进行严格的培训工作。
3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建筑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目前建筑业在工程管理方面仍存在比较多问题,比如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较低、建筑工程管理不重视核算工作等。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现状,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对现有的问题进行了解决,保证工程质量,最终为企业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作者:毛兆龙 单位:山西蒲县华胜煤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软鸣.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2).
篇4
[关键词]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生产;关系
中图分类号:TQ0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38-01
化工企业的正常运作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化工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化工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开始不断扩大,同时,化工生产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化工生产技术始终贯穿于化工生产的各个环节,应积极探究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分析问题并找出措施,保证化工生产的安全性。
1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
1.1 生产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化工安全生产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化工安全生产之中,为了保证化工生产的安全性,通常要使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
生产技术是化工生产的基础,化工生产技术管理能够保证化工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安全性,使化工企业得以正常运行,因此,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1.2 生产技术管理能够消除安全隐患
化工企业想要做到安全生产,科学合理的化工生产技术管理是必要的前提,有效的技术管理能够消除化工生产中的安全隐患。化工生产中,很多原料都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再加上高温、高压设备的使用,给化工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生产技术管理,就会很容易使小的隐患发展成大的危险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化工生产技术管理是消除安全隐患的有效途径。
2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中的问题
2.1 安全管理制度未能完全落实
化工原料中存在很多具有危险性的物质,因此在化工生产中,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安全制度进行生产操作。一些化工企业在制定生产规范流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安全管理制度不能完全落实的情况,导致很多违章操作出现。例如,一些不相P人员进入到生产区域,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疏于防护,极易出现安全事故。并且会有一些没有证件的人员直接进行高空作业,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非常容易发生事故。一些企业没有负责人也没有奖惩措施,使得规章成为摆设,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约束力。
2.2 生产技术与设备达标率不高
现阶段很多化工企业的生产技术与设备达标率不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突发事件,对员工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例如,一些化工原料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在生产过程中,会对设备进行腐蚀,因此,需要加强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引进高质量设备,并注意后期维护。
2.3 操作人员素质较低
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对安全生产有着直接影响,在化工生产事故的发生中,有极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很多化工企业并不重视对员工专业技术的培训,实践训练和操作指导也非常少,因此员工很难及时发现技术和设备上的问题,甚至在设备出现问题时,随意拆卸,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
3 加强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和安全生产措施
3.1 提高安全意识
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利用宣传栏以及海报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并根据本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切实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并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配备不同的资料和考核标准。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真实的案例对员工进行教育,引起员工情感上的共鸣,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3.2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要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化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全面地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强化管理制度。切实将管理制度落实下去,对违规操作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并进行安全知识的再次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会出现同类错误。
3.3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在全面精确的制度和规范也不能完全契合现实情况。在实际生产中,具体的操作都需要员工来执行,因此,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性是影响安全生产的直接因素。化工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专业知识教育,并送优秀员工外出学习,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生产技能在生产技术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员工要将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够保证生产技能的正确性和熟练度。因此,化工企业要多为员工提供实践训练,使员工通过系统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3.4 完善设备检修工作
化工企业需要在选择生产设备时,按照本企业使用化工原料的腐蚀性等特点进行相应的设备选取,引进高质量设备,并对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检修,保证员工操作设备的规范性,减少设备的损耗率,从而降低因设备损坏引起的安全事故。
3.5 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
(1) 化工企业事故隐患排查的范围包括 :危及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或重大险情 ;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等 ;建设、施工、检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能量伤害 ;停工、生产、开工阶段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 ;可能造成职业病、职业中毒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 ;以往生产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2) 化工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建立综合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及专项检查等安全检查表,并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各项安全检查。
(3) 应赋予安全生产检查组如下职权 ①进入各部门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部门和人员了解情况。②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
③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 ;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依法责令暂时停产或者停止使用。④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⑤安全生产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的负责签字 ;被检查部门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企业安全部门报告。⑥凡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都要做好台帐记录,责令其定人限期整改到位。
4 结语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化工生产技术管理是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化工企业应深入分析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措施,保证化工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建国.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2015,2(2):126-127.
篇5
从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讲,生产技术系统管理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对各种对象管理,只强调设备的安全运转就万事大吉了,作为一个企业,创造利润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煤炭企业也不例外,然而煤炭企业是资产密集型企业,各种技术系统所包含的设备和有形资产占企业固定资产的60%~80%,包含设备在内的各种资产种类繁多,资产的折旧、维护维修费用成为煤炭企业主要的成本支出。如何确保各种资产完好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故障率,减少设备维护成本、实现安全运营、规范作业流程,在现代煤炭企业的组织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大多数煤炭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的以人工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单纯依赖于管理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来对海量信息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效率低、难度大,难免不出现管理的缺失,对于发现的信息也无法实现有效共享,更不用说实现信息的挖掘和知识的积累,更难于实现有效的经营管理,这种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虽然,很多煤炭企业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也采用了一些信息化或自动化系统,以期提高企业对设备或资产的管理效益,然而,一般意义上的设备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由于其关注的重点不同,或侧重于设备管理,如以设备生命周期为基础的设备管理系统;或侧重于资产管理,如以库存管理为基础的物资管理系统;或侧重于经营成本管理等。上述这些管理系统由于侧重点的局限性,难以综合反映各生产技术系统管理的重点。以传统的设备管理系统为例,常见的设备管理系统一般采用设备生命周期为线索实现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只注重设备从采购到在用直至报废的管理,设备在生产技术系统中围绕设备的运行管理、检修管理和故障管理等流程,对设备状态进行跟踪维护。而从各生产技术系统管理的角度看,管理周期是这个技术系统从建立到撤销的整个过程,即便是管理安装在某一生产技术系统中同一位置的设备,其关注点也不局限于当时在用的那一台设备,而是安装到这一位置的所有设备。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这一位置上所有管理信息的统计和知识的积累,从而形成经验,进而实现系统化管理。
功能位置的概念与内涵
为解决煤炭企业生产技术系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把企业资产管理(EAM-EnterpriseAssetManagement)系统中的功能位置概念引入到煤炭企业生产技术系统管理中。功能位置,是企业资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即资产安装确定的位置,区别于地理位置,并非空间概念,是在技术系统设计阶段根据系统功能确定的相对位置。各种生产技术系统,实际上是资产和功能位置的组合。为实现一定的系统功能,我们把技术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拆解为不同的功能位置,再把各种资产(如设备、设施等)安装到指定的功能位置上,这样就构成了实际的生产系统,通过设备等资产的运转来实现生产,从而产生价值。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各个功能位置构成了技术系统的设计蓝图。而资产是构成生产系统的物质存在。功能位置涉及的主要管理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技术特征。功能位置作为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在系统设计之初,为确保将来安装到某一功能位置上的具体设备或资产符合设计标准,因此需要对这一功能位置进行一系列技术参数定义,以此来表达系统对该功能单元的功能需求和技术要求。定义到功能位置上的这些参数就是技术特征。如“压力等级”、“电压等级”、“功率”等。2)巡检项目。功能位置是各技术系统的基本管理单元,因此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对象也就是这些“功能位置”。为避免出现传统经验式的管理模式,需要对每一类功能位置定义一个或多个巡检项目列表。具体说明每次巡检时必须要检查的项目(如是否失爆、是否漏油等),可以指定每次巡检时必须要记录的技术参数(如瓦斯浓度检测值、电压、电流、液面高度等),也可以指定每次巡检时必须要进行的维护操作(如除尘、注油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一个巡检项目都必须定义巡检周期。3)故障代码。定义与功能位置相关联的标准故障代码,以实现各类资产故障现象的描述标准化、规范化。通过标准化的故障代码,便于针对各类故障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识别设备经常出现的故障的类型,归纳总结故障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基于功能位置的生产技术系统管理体系构建
通过功能位置的引入,将以往生产技术系统管理的重点由以设备为核心管理对象,转移到了以功能位置为管理对象上来,并以功能位置为基础勾勒和描绘煤矿各生产技术系统的逻辑结构,形成技术系统。通过功能位置将不同时期安装到系统的资产联系起来,借助计算机手段来实现对煤矿各技术系统的体系化管理,从而实现生产技术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功能位置的生产技术管理系统是一套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涉及如下功能部分。1)功能位置分类结构管理。煤炭企业生产技术系统纷繁复杂,技术、工艺更新频繁,必须建立一套可维护的功能位置管理体系,用以应对新增技术系统或在技术系统升级改造过程中不断变化功能位置管理需求。通过该功能可以方便的创建新的功能位置分类,管理功能位置的技术特征、巡检项目和故障代码。管理功能位置分类的层级结构等等。2)技术系统管理。由于煤矿生产技术系统的特点影响,每一个技术系统所涉及的管理对象都相当复杂,要将一个一个的功能位置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系统,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方便企业创建各个技术系统,需要建立技术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该模块可以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技术系统管理功能,方便用户添加、删除、变更各技术系统的功能位置,方便维护技术系统功能位置结构树等。3)台账记录管理。该模块建立了资产信息库,记录资产在投入技术系统前的选型、采购等信息;建立了各种工作记录,记录资产安装、变更、巡检、维护、故障处理等事务信息以及资产的启用、闲置、在用、故障、报废等状态,从而方便日后从中筛选,提取信息。4)知识库管理。巡检、维修、故障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利用,是生产技术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系统将常见的故障信息进行汇总整合,形成了针对各类设备故障的表象特征,处理方式的知识库,以指导设备维护人员对设备故障信息的合理诊断,做出正确的维护操作。5)预警管理。该模块为系统提供了各种检测和预警机制,可以方便实现各种功能性预警,如:针对功能位置技术特征与安装到该功能位置的资产技术参数不符的情况,进行资产安装预警;又如针对超周期巡检的预警等等。6)报表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各类报表统计。该模块为用户通过报表管理功能,用户可以自主定义实现与自身业务相关信息的自动统计、校验、汇总与上报,方便企业管理决策和信息挖掘。7)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大量数据的采集、抽取、过滤,借助联机分析数据库(OLAP)系统,对决策主题进行分析、挖掘,从大量数据和选定样本中寻找预测性信息发现变量之间的关联、共性和差异性,实现故障频率分析、故障原因分析、资产利用率分析、资产异动分析、供应商分析以及各种指标的结构分析、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离散度分析等。
篇6
关键词:生产销售管理系统;Visual C++;Internet;SQL Server2000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506-03
Production & Vendition Managing System
WANG Jian-hong1, LIAO Feng2, LIU Pin3
(1.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nd Economy,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8, China; 2. Experimental Center, Jiangxi Manufactur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Nanchang 330001, China; 3. Jiangxi Dayu Vocational Institute, Nanchang 330043, China)
Abstract:This MIS is developed in Visual C++, making use of it's agility, efficiency and following the bisic pricipal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his Production & Vendition Managing System is designed to manage the information of productions, goods, customers, and vendition, has functions of information adding, modifying, deleting, querying, including modules of system/workshops/customers managing, productions managing, vendition managing, and online help.
Key words:Production & Vendition Managing System; Visual C++; Internet; SQL Server2000
1 引言
生产管理主要的功能,便是负责制造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资源的投入企业系统,而产生出客户需要的产品及服务。输入企业系统的包含人员、设备、材料、物料、能源、技术、服务、厂房、土地、资金及政府法令规章、社会及环境的要求等资源或信息,企业系统输出的是企业产出的产品或服务。而企业系统就是我们利用输入转换为产出的机制。信息的流动及传递需是双向的,转换的机制便利用这些双向流动的信息来改善转换机制的绩效,使得转换机制运作的更有效率。
一个现代的企业,要能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能生存且具有其它企业所不能及的竞争优势,才是企业能长久生存之道。成本低、品质好、交货时间短、生产弹性大是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客户门的主要诉求,是难以改变的。生产管理就是要找出如何做好且领先同业的方法,彻底执行,以建立企业特殊的竞争优势,让其它企业可望但不容易学到的竞争优势。
采用生产管理系统对物资的生产及出入情况进行管理,可以方便地完成各类统计,为生产销售人员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这样便于企业对物资流的管理条理化,清晰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
谈到生产管理,我们就会联想到接单、零组件采购、进料数量与品质控制、生产计划与安排、制造与组装、生产调度调查、仓储及交货运输等,这些生产管理的相关活动。然而,生产管理的名称上虽然没有改变,但整个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与做法、使用的工具,甚至科技与创新的应用等,在近十数年中,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由于市场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快速降低,以及因应客户要求的零库存、快速交货、保证品质,而必须建立及执行供应链管理系统。藉助计算机化、信息化、甚至电子化来掌握生产上、资源上的任何信息,才能供应客户接近百分之百的良好制品。满足客户的需求,确保企业长久生存发展及股东投资利润。
2 设计内容
此生产销售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完成公司的产品信息、成品信息、顾客信息以及销售信息的管理,具有对各种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系统模块――保存和处理用户信息,进行登陆时对比密码及更改密码,退出系统等功能,高级用户还具有添加用户的功能。
(2)车间与客户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对车间信息以及客户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
(3)产品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对产品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查询。
(4)营销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对成品信息以及销售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查
(5)帮助模块――关于生产销售管理系统的介绍。
3 方案与实施步骤
3.1 方案
(1)首先设计好数据库,分析整个生产销售管理系统。在数据库中建好将用到的表。
(2)使用VC++ 6.0设计界面,并编写程序。
(3)用ADO连接数据库。
(4)调试,实现最后的功能。
3.2 实施步骤
(1)收集资料阶段。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生产销售管理系统的知识,在此期间,主要工作是从书籍及互联网中寻找资料及范例,借鉴经验。
(2)进一步学习和巩固VC++6.0和SQL Server2000的内容,为下一步着手操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3)编程实现。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编制程序实现该课题的各项功能,需要熟悉开发软件和数据库,需要不断的调试才能实现。
4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本系统通过对公司管理销售工作过程的内容和数据流程分析,设计了以下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1)生产车间信息,包括数据项有:车间编号、车间名称、主管姓名、联系地址、所属工厂、所属部门、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号码、车间主页和备注信息。
(2)顾客信息,包括数据项有:顾客编号、公司名称、联系人姓名、公司地址、所在城市、所在地区、邮政编码、电话号码、传真号码、公司主页和备注信息。
(3)产品信息,包括数据项有:商品编号、商品名称、商品规格、计量单位和备注信息。
(4)进货信息,包括数据项有:进货信息编号、供应商编号、供应商名称、商品编号、商品名称、商品规格、计量单位、商品数量、商品单价、进货信息和备注信息。
(5)销售信息,包括数据项有:销售信息编号、顾客编号、顾客名称、商品编号、商品名称、商品规格、计量单位、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进货日期、折扣和备注信息。
5 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1 车间与客户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这个模块包括2个部分:车间信息管理和客户信息管理,车间信息的最终目的为了提供给生产和销售部分进行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而客户信息也是为了提供给销售部门计划销售的信息。这2个模块都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车间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添加车间信息;修改车间信息;删除车间信息;查询车间信息。
添加车间信息的对话框如图1所示:
图1 添加车间信息窗体
在窗体上放置多个文本框,用来输入车间信息;两个按钮,用来确定是否添加车间信息;多个标签,用来提示文本框中需要输入的内容。
程序首先检查输入的内容是否符合系统的要求,输入符合要求后,检查数据库中是否有重复的记录,如果没有重复记录,则把该记录添加带数据库中。
void CProviderDLG::OnOK()
{
// TODO: Add extra validation here
UpdateData(true);
m_sCompany.TrimRight(" ");
m_sPerson.TrimRight(" ");
m_sAddress.TrimRight(" ");
m_sCity.TrimRight(" ");
m_sArea.TrimRight(" ");
m_sPostCode.TrimRight(" ");
m_sPhone.TrimRight(" ");
m_sFax.TrimRight(" ");
m_sHomePage.TrimRight(" ");
// Make sure all needed info is available
CString sWarning="";
if ( ""==m_sCompany ) sWarning=_T("车间名称");else if ( ""==m_sPerson ) sWarning=_T("主管姓名");
else if ( ""==m_sAddress ) sWarning=_T("联系地址");
else if ( ""==m_sCity ) sWarning=_T("所属工厂");
else if ( ""==m_sArea ) sWarning=_T("所属部分");
else if ( ""==m_sPostCode ) sWarning=_T("邮政编码");
else if ( ""==m_sPhone ) sWarning=_T("联系电话");
else if ( ""==m_sFax ) sWarning=_T("传真号码");
else if ( ""==m_sHomePage ) sWarning=_T("车间主页");
if ( ""!=sWarning )
{
sWarning += _T("不能为空");
AfxMessageBox(sWarning, MB_ICONEXCLAMATION);
return;
}
_variant_t strQuery;
if (m_bAppend || m_sCompany!=m_sOldCompany)
{
// Judge Provider is unique
strQuery = "select * from suppliers where CompanyName='"+m_sCompany+"'";
theApp.ADOExecute(theApp.m_pADOSet, strQuery);
int iCount = theApp.m_pADOSet->GetRecordCount();
if ( 0!=iCount )
{ AfxMessageBox(_T("已经存在此车间记录!"), MB_ICONEXCLAMATION);
return;
}
}
if ( !m_bAppend ) // Not Append, delete old record first
{
strQuery = "delete from suppliers where CompanyName='"+m_sOldCompany+"'";
theApp.ADOExecute(theApp.m_pADOSet, strQuery);
}
// Insert Record
strQuery = "insert suppliers (CompanyName, ContactName, Address, City, Region, PostalCode, Phone,Fax, HomePage, SupplierMemo) values ('"+m_sCompany+"', '"+m_sPerson+"', '"+m_sAddress+"', '"+m_sCity+"', '"+m_sArea+"', '"+m_sPostCode+"', '"+m_sPhone+"', '"+m_sFax+"', '"+m_sHomePage+"', '"+m_sMemo+"')";
if ( theApp.ADOExecute(theApp.m_pADOSet, strQuery) )
{ if (m_bAppend)
{AfxMessageBox(_T("添加车间信息成功!"), MB_ICONINFORMATION);
// Clear all input
m_sCompany=m_sPerson=m_sAddress=m_sCity=m_sArea=m_sPostCode=m_sPhone=m_sFax=m_sHomePage=m_sMemo="";
UpdateData(false);
}
else AfxMessageBox(_T("修改车间信息成功!"), MB_ICONINFORMATION);
}
else
{if (m_bAppend) AfxMessageBox(_T("添加车间信息失败!"), MB_ICONEXCLAMATION);
else AfxMessageBox(_T("修改车间信息失败!"), MB_ICONEXCLAMATION);
}
strQuery = "select * from suppliers";
CTrade_MISView* p = (CTrade_MISView*)(((CMainFrame*)AfxGetMainWnd())->GetActiveView());
p->RefreshProvider(strQuery);
if (!m_bAppend) CDialog::OnOK();
}
5.2 主对话框界面设计
登陆完成后,显示主对话框,对话框采用下拉式菜单与按钮的结合,较方便、简洁。菜单为用户同Windows应用程序间的交互提供了主要的方法,使得用户可以快速地驾驭高层的用户界面结构。菜单包括首项和菜单项。菜单项本身还可以包含弹出式子菜单,以提供到应用程序代码的层次化路径,并可以被禁用、选中,还可以像单选按钮控件一样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菜单应在菜单资源中显示,菜单资源中包含了菜单中所有的首项和子菜单项。可以丛资源编辑器中添加菜单资源。
本系统有5个下拉菜单,即5个模块,分别是用户管理模块、车间与客户信息管理模块、产品信息管理模块、营销信息管理模块、帮助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实现以下功能:用户登陆;添加用户;修改用户密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用户管理模块的添加用户模块,添加的用户为普通的用户,在普通用户的界面下不能在添加用户,其他操作都可以照常进行。添加用户的对话框如图2所示,以及代码如下:
图2 用户管理窗体
void CAppendAccountDLG::OnOK()
{UpdateData(true);
m_sUSER.TrimRight(" ");
// Judge whether user name is null
if ( ""==m_sUSER )
{AfxMessageBox(_T("请输入用户名称"), MB_ICONEXCLAMATION);
return;
}
// Judge whether the user exsists
_variant_t Holder, strQuery;
strQuery = "select * from user_Info where user_ID='"+m_sUSER+"'";
theApp.ADOExecute(theApp.m_pADOSet, strQuery);
int iCount = theApp.m_pADOSet->GetRecordCount();
if ( 0!=iCount )
{AfxMessageBox(_T("用户名已经存在,请重新输入用户名"), MB_ICONEXCLAMATION);
return;
}
// Make sure pwd1 is not null
if (""==m_sPWD1)
{AfxMessageBox(_T("密码不能为空"), MB_ICONEXCLAMATION);
return;
}
// Judge whether pwd1==pwd2
if (0!=pare(m_sPWD2) )
{AfxMessageBox(_T("两次输入密码不一样,请确认"), MB_ICONEXCLAMATION);
return;
}
CDialog::OnOK();
}
BOOL CAppendAccountDLG::OnInitDialog()
{CDialog::OnInitDialog();
((CEdit*)GetDlgItem(IDD_APPEDNACCOUNT_USER))->SetLimitText(15);
((CEdit*)GetDlgItem(IDD_APPEDNACCOUNT_PWD1))->SetLimitText(10);
((CEdit*)GetDlgItem(IDD_APPEDNACCOUNT_PWD2))->SetLimitText(10);
return TRUE;// return TRUE unless you set the focus to a control
// EXCEPTION: OCX Property Pages should return FALSE
}
6 小结
本生产销售管理系统集信息的显示、输入、修改、删除、查询等各种处理为一体,信息维护起来非常方便。一个公司的产品信息众多,销售情况复杂,对这些数据还要进行管理保存,而且还需要了解公司的生产销售状况,工作量可想而知。实现系统的自动化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状况,对数据的管理、保存变得十分简单。利用次系统,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信息,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对其进行修改。
参考文献:
[1]李闽溟,吴继刚,周学明. Visual C++ 6.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0.
[2]求是科技 .Visual C++6.0数据库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
[3]Jon Bates,Tim Tompkins. 实用Visual C++ 6.0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8.
[4]黄维函. Visual C++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习题解析与编程实例[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
[5]兰芸. Visual C++6.0编程事例精解[M].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3.
篇7
一、我厂生产本安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工作还不够务实,在生产和检修中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比较多,安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工作繁忙,员工一天大多数的时间都在与机械设备打交道。因此,对本安体系建设上的认识还不高,本安体系的培训工作还不够深入、不够扎实、不够到到位,在很多环节上还存在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闭环系统。
(三)还有一个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
(五)处理危险源危险源辨识工作是机械检修厂经常要面对的事情,机修的检修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我厂在正确对待危险源辨识工作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与员工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使全体员工员懂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在生产和检修环节违规违章的操作以及一些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还有就是选择一个适合我们这种厂的安全管理模式,一个好的管理模式不但能够使我们厂发展下去,还能很好的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
(二)针对我厂的特殊情况,我们在工作之余必须要强化本安体系的学习和宣传,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基层为单位制定小组进行分配、本部门的体系培训计划,编制培训课件,请有关专家编制本安知识题库,按时对与会人员本安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随机测试,有效促进本安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本安体系应用水平。
(三)原则上来说像我们这种下属厂建立监督管理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厂在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因此,必须要严格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给予严惩,对于那些在安全方面做的好的事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进一步加强管理者的安全生产关注度,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四)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信息的交流,不能及时的处理在生产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信息系统改进,立足目前我厂的实际条件,积极引进先进信息管理技术、有关的软硬件资源。
(五)机械维修厂存在很多的危险源,如何去处理好危险源辨识工作是做好本安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关系着本安体系的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处理危险源辨识工作的方法策略。
三、危险源辨识工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危险源分类
1、化学危险源:包括可燃气体、液体、易燃性物质混合后产生的有害物质等危险源。可能发生火灾、爆炸、职业中毒事故。
2、物理危险源:包括高温、射线、震动等危险源。可能发生中暑、放射伤害等事故。
3、机械危险源:包括动力、制造、传输装置、起重机械、机动车辆、通道等危险源。可能发生挤压、打击、吊物坠落、碰撞压伤
4、电气危险源:包括电气机器配线等危险源。可能发生触电、火灾事故。
5、建筑设施危险源:包括房屋、厂房危险源。可能发生倒塌、下沉事故。
(二)危险源辨识的具体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步骤:
1、危险因素调查。
2、确定危险源
3、危险源的评价
4、危险源分级
5、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使危险源发生事故后损失最小化。
(三)确定了危险源就要积极对其进行防范控制,应采取现代化和传统的安全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干预。
1、在安全系统中主要因素是人,要加强员工思想保证、能力保证和制度保证等方面着手展开工作。树立安全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从岗位培训抓起,以达到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
2、改变结构设计,尽可能避免或消除隐患;减少或限制操作者涉入危险区域,实现环境条件最佳化。
(四)要做好危险源的辨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于根源危险源的辨识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对系统中的能量物质或载体进行分析或测试确定其特性;二是根据以往的事故经验弄清导致各种事故发生的危险源类型,然后到实际中去发现这些类型的危险源。
2、收集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我们要进行危险源辨识,我们首先应收集与本组织的活动、人员、设施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由于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进行危险源辨识的重要依据。
3、正确选用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如现场访谈/观察、头脑风暴、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SCL)、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组织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对于我们这样的机械检修厂来说我认为,现场访谈/观察、安全检查表是两种较好的方法。现场访谈/观察依赖于实践经验,而安全检查表则是系统的理论总结,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危险源辨识得既快又全。
4、注意辨识的充分性和正确处理
为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可以借鉴本单位和同行业以往发生的事故、行业的规定、一些作业文件的安全注意事项、较为成熟的安全检查表或安全评价表的内容。为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还应及时识别或更新危险源。
还有就是由于我们这种机械检修企业的危险源一般属于第二类危险源,人为的失误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处理好危险源的工作我们就必须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他们的业务能力,对他们进行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根据他们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维修知识,同时要培养他们诊断故障和处理故障的能力。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紧跟时代,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机械管理与维修的专业人才。
总之,开展危险源辨识,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因为危险源辨识让我们的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都明白了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所要控制的对象,起到了预先防范的作用,这也为安全生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
【关键词】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0.前言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对规范食品行业生产行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法规,笔者就新机制管理下,如何优化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展开探讨,对贯彻落实方针政策,提升生产效益水平,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1.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规范食品生产环境,应全面推进食品生产许可管理模式与制度的变革、创新。尤其是近年来一些特大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发生,更加应引起我们的全面反思,做好工作机制的完善界定。为全面保障食品生产安全,维护大众身心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各类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管理、乳制品监管规范逐步完善。该类法律规范制度之中,均包含相应的质检许可管理内容。然而基于立法目标以及产生背景各异,导致食品生产许可管理标准存在不一致问题。为此,应做好统筹管理、协调管控,方能优化实践管理效果。随着行政许可标准与执法管理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许可制定的新要求实施,为适应市场环境特点,规范权责,创建质监管理综合系统,应推进食品生产安全许可管理的创新转变。可促进审查工作、批准管理同监督管控的有效分开,提升实践工作水平。
2.强化许可监督管理,提升食品生产质量水平
为强化许可管理,提升食品生产质量水平,应明确地方管理为主体的运行机制,将地方质检机构作为主要的许可管理实施单位。省级部门则应依据相关法规制度与要求明确行政范畴之中分别进行许可管理的具体种类。针对各区域食品生产行业存在的差别性,应令省级单位依据地区发展状况明确三级生产许可的具体管理权限。生产许可管理影响到企业实践生产能效,为实现同企业工商执照管理的有效对接,应在管理办法中将审核同检验互相分开,进而契合工商机构申领营业执照的报领流程。由整体层面来讲,许可管理办法的出台令审查管理的标准条件更加细化与规范化。为强化许可审查以及管理验收,质检总局了审查细则,并涵盖了各类详细的技术标准,令管理工作更为透明公平、科学有效,对于企业详细了解、全面掌握规章体制,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监督极为有利。食品生产企业在取得许可凭证后,应设置契合生产食品类别与总量的加工原料以及食品生产、包装与储存的相应场所,并确保干净整洁、通风明亮,远离污染源。生产材料、设施的应用应做好消毒处理,制定有效的防尘、防腐策略,抑制生产原材料同成品的混放导致交叉污染问题。配置技术以及管理员工应符合生产需要,做好全面培训管理。同时,应进行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完善建档管理,规范材料进货采购、验收管理、生产应用、储存保管以及出厂环节的全面审核,制定安全管控体制。监督管理工作中,食品生产企业应基于许可规定的品种范畴展开生产作业,不应突破范畴限制。应确保生产条件始终满足规定标准,并统筹负责食品安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则应基于自身职权范畴,依法进行生产食品企业的定期核查与不定期检验抽查。同时,应引入现代化信息手段,创建食品生产企业许可管理以及监督管控信息工作平台,为社会大众、企业法人以及各级社会组织单位获取相关资讯信息,制定科学管理策略,提供便利,提升实践工作效率水平。
3.规范落实法律规定,优化实践工作效果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工作的优质开展,需全面落实各项法律规定。对于小作坊、经营摊贩与他类生产食品方的许可管理制度应进一步明确规范,只有获取食品生产许可凭证方能批准其经营。对于没有明确的行政、法律制度与地方法规,为满足行政工作管理需求,应对需要行驶行政许可的,设置临时许可,明确操作细则。可依据区域权利机构制定的规范制度标准,并参照权责合理分工,规范其生产食品行为。对于农产品、转基因、酒类以及乳品等特殊产品,应依据专项法律制度以及行政法制度进行许可证的规定办理。而对于传统食品工艺之外的产品生产,例如借助辐射技术进行食品生产,其许可的管理应依据专项卫生管控标准进行细化管控。针对食品添加剂的许可管理,在遵循质检总局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应同卫生行政管理机构颁布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规定进行有效对接,进而实现规范有序的综合管控,优化实践工作效果。
4.结语
总之,为强化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开创规范有序的生产发展环境,保障社会大众身心健康,应规范许可管理制度的编制实施,提升食品生产质量水平、全面落实相关法律规定,实现各类制度的有效对接互联,方能优化实践管理效果,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制造企业;产品生产管理;效益
一、当下我国制造业生产管理概述
对于我国的制造企业而言,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管理包括整个产品生产流程中的计划、组织或和质量控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范畴和涵盖内容有了进一步扩充,多层次的产品计划和运行管理内容将企业的产品战略、工艺创新、采购制造和最终配送等环节内容全部涵盖,为整个产品服务提供了新的价值管理评测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当代的制造企业生产管理可以视为对于传统企业生产管理的延伸扩展。
伴随着管理范围的扩展,传统企业管理中的直线式职能与生产机构进行重新结合,多与大型生产制造工艺相适应,而在制造产业品种多源、批量缩小的新趋势下,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表现出了层次扩充、环节增加、渠道拓宽、速度减缓以及生产效率和产品适应性下降的情况,在这一趋势下,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体系出了更多的信息化、扁平化和虚拟数字化。在此之中,金字塔模式的信息传递无疑是传统层级式命令下达的创造性发展,多元化的网络构架也让生产组织的管理出现了新的创新。而企业各部门所负责的项目子任务往往也能利用虚拟信息技术实现优势领域中的独立运行,并能在必要时完成合作协调。
二、当下我国造业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1.生产现场状况管控失效
在制造企业中常有出现的情况是销售部对于交货时间的处理失当,由于缺乏准确的时间概念,往往造成交货时间滞后,从而不利于销售、生产部门间的合作和科学化的结算,甚至造成用料多少发生严重偏差的状况,产生生产部门与采购部门的管理无序;而生产部门则可能无法清晰的把控对应的生产线,导致配件安排错位,其最终结果可能影响产品的最终组装。总之,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对于生产前线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否则一旦出现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就有可能造成内部部门间的混乱管理、客户流失、资源浪费以及人力和原材料的无谓浪费,并产生仓库积压。
2.管理程序不对接,工作效率底下
不少制造企业管理部门距离生产现场有相当距离,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具体的生产状况和设备运行时,则需要前往生产现场。当需要了解物料状况又必须前往仓库,这种较长距离的往返会对管理人员造成很大压力,不但会影响工作效率,也容易滋生差错。对于生产人员而言,有时甚至需要在成百上千个配角中进行精密操作,除非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否则不可避免出现用料失误,甚至影响工作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如做染料时需要仔细分辨颜色,长时间工作造成流泪不止)。为了避免这类操作问题生产企业往往只能依靠外请技工,无形中造成了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
3.不注重管理细节,监管缺失
在许多制造企业中,一条生产线由多个工序组成,每个工序又由多个工位组成,每个工位又需要多个人负责,这种多生产线、多工序、多工位和多工人的负责机制中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力的状况,进而影响产品质量,造成一些列后续问题。当面对问题时,管理者往往又无法及时准确地查明问题原因,从而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导致质量问题不清楚、原材料浪费问题找不出对应环节,有关责任也无法追溯。
4.缺乏成本节约和控制观念,浪费严重
制造企业面临的浪费问题一般包括时间浪费、搬运浪费、库存浪费、工序安排不当造成的劳动力浪费、工时浪费、由于产品缺陷造成浪费、操作人员安排不合理造成浪费。针对这些浪费问题,树立成本节约和避免不必要浪费的思想观念意义重大。由于缺乏相应的节约理念,就会导致员工缺乏节约积极性,没有产品质量观念,甚至不去主动维护设备。加之生产线上的产品更换周期性等问题,导致企业成本进步加大,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此类现象如不能及时杜绝,将造成生产管理粗放、管理机制落后、部门之间责任不清,分工不合理。不但不能推广科学的生产改造经验,更可能造成生产管理上的恶心循环。
三、加强制造业产品生产管理的对策
1.优化管理程序,提升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国内的制造企业中代工的生产模式占据多数地位,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价格上涨等挑战性因素,使得企业的管理模式面临出现脱节的危险。因而需要有关管理人员做好管理程序的良性引导,发挥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性作用,优化管理程序,将精益化的产品提升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生产中的管理效率,开展相应的准时化产品加工,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指标,在平准化的基础上以市场带动生产。
2.注重衔接得当,加强现场管理
生产管理流程作为一项前后联系紧密的工作,每一个管控环节都需要有关内容的合理衔接,一旦出现基础不牢或者协调失当的情况,则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浪费情况,破坏生产效率。要依据制造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构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管理方式,依据相应的管理目标加强品质管理与设备维护,做好生产流程中的细化优化管理。
3.加强监管,实施日常监查活动
为了避免生产管理中的细节问题影响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对应的监查工作。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具体措施,明晰每月普查的内容,并在重点时间点或是重点环节实施重点审查。注意发挥盘点工作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按照一定的单位和流程针对日常生产的中问题进行解决,并在检查中设置相应的循环环节,进而以不定期的循环频率提升对于常见问题的管控力度,相关检查工作由主管人员直接指令进行监查,重点针对市场投诉和QA问题。当出现重大问题时,水平展开调查的监查管理活动。
4.做好成本费用预测,树立节约理念
对于生产管理中的长期战略而言,科学化的成本预算同样在生产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科学管理的重点所在。与此同时为了杜绝生产原料的浪费现象,加强员工素质教育,树立节约观念同样必不可少。企业应当在充分考虑自身技术水平和生产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立节约为核心的知道思想,合理预算出成本目标,为最终核算提供有力依据,实现经济效益。这就要求相关制造企业在制定产品预算时对自身企业产品的具体状况有清晰的把握,并根据相应的市场份额和销售状况,综合考量产品的生命周期。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追求成本压缩,则可能适得其反,缺乏对未来状况的预判,导致成本失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制造企业规模庞大,制造业取得长远进步的同时,随着劳动力价格提升、能源资源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加剧等我,国内的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和管理水平优化转变的新环境。因而在这一背景下,就必须采取科学的生产管理手段,发挥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程伟华,滕爱国,蔡晶晶,赵俊峰.生产管理系统设备模型的设计[J].电力信息化,2010(01).
[2]白桂梅,李明照.企业网环境下碳素行业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0(06).
[3]白变香,赵霞.基于信息化平台的生产管理系统[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04).
篇10
关键词:煤矿生产 技术管理 生产安全 关系
1 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
1.1 技术管理贯穿整个煤矿安全生产过程
就煤矿生产技术管理而言,其技术管理贯穿整个煤矿安全生产过程,我们通过运用各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来实现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由于煤矿的生产技术是支持整个煤矿生产工程的基础,技术管理保证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安全,保证生产正常、有序开展,故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技术管理贯穿整个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那么技术管理在矿井开拓和开采设计这方面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而言,主要是对巷道布置、采区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择等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安排实施,而设计又与煤矿地质勘测密不可分,地质勘测的精确、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的安全与否,所以技术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 技术管理是消除隐患的有效途径
煤矿企业如何做到安全生产,科学合理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其有效的技术管理也是消除煤矿生产中事故隐患的有力措施。在整个煤矿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水害、火灾、瓦斯爆炸、煤尘事故、顶板事故等事故灾害一直威胁着生产人员的生命安全,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管理,或者技术管理不够到位、管理力度不够大,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对事故隐患的排除不够及时,那么很可能由一些危害性质小的隐患发展成重大危害事故,从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和工作人员的伤亡。因此,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是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消除事故隐患的有效途径。
2 煤矿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2.1 加强地质勘测管理
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那么生产之前的地质勘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地质测量是指利用地质勘测设备,对目标区域进行详细勘测,通过勘测的方法完成目标区域地质数据的统计,绘制出相关数据反映的平面图。地质测量不仅是地质学的系统分支,也是煤矿施工进行前的必要步骤,更是是矿床勘探的基本技术之一,其目的是运用勘测设备对矿区的规律进行测量分析,其规律主要表现在位置、矿产量及矿产前景,是节省人力、物力的重要技术之一。而从煤矿工作的角度看,煤矿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因此这个行业对于相关安全的要求也很高,要保证煤矿工作的安全,应进行严密的地质测量工作。
因此,要加强地质勘测的管理,我们可以利用GIS系统来对煤矿事故进行遥感预测,运用这个系统是降低煤矿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事故发生时人员避难的良好措施。运用GIS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一是GIS具有图形处理的功能,在其功能中,会将所施工区域的立体地图如实反映出来,给工作者展示出一个视觉可见的矿井结构,系统会通过图中物质的属性和空间系数有效分析,为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决策数据。二是系统的数据库,强大的数据库包含有:地质灾害的预测、处理方法的数据库、法律数据库、事故案例数据库、各自救援数据库等等。这些颇为全面而又强大的数据库的建立,能为预测以及救援措施提供有效的帮助。三是拥有远程预测功能,它可避免数据库中数据僵化,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分析,通过远程功能,我们也可以咨询相关的地质专家,通过他们的分析而使预测信息共享,对进一步完善GIS系统有所裨益。四是系统的动态预测功能,动态预测是指模拟矿井动态过程所产生的后果预测,例如危险源动态预测、瓦斯灾害预测、热害预测等动态数据的分析,在地质活动的动态基础上,通过模拟出相关的技术环节,实行动态模拟计算,从分析数据上有效得出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五是系统的数据连接功能,通过VisualBasic6.0调用SuperMapObjects5.0开发平台提供的组件,运用SuperMapobjects对象和其他VB对象的方法和属性完成将GIS与井下重大危险源及应急救援数据库连接;实现了井下重大危险源分布在地图上的显示功能,并能动态模拟各区域相应灾害的避灾路线、影响范围及灾害处理措施,引导人员及时逃生,同时指导救援人员及时展开救援工作,这为减少和预防煤矿灾害事故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并能进行有效的救援。
2.2 实现“一通三防”技术管理
一通三防技术管理是指,构建完善的通风系统,防治瓦斯、防治煤尘以及防灭火工作,要做好一通三防的技术管理,首先就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管理体系不仅要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也应该尽可能地完善,在安全生产技术的管理过程中,要重点抓好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批关和隐患处理关。在通风技术的管理中,通风系统的建立应该由专家评定,要将通风设施进行合理利用,做到合理供风、配风,并且要对生产加强相关方面教育,从基层人员做好通风系统的爱护和维护,保证矿井的整个通风系统稳定可靠。在防治瓦斯爆炸的技术管理中,不仅在地质勘测时要多运用信息技术来检测可能出现瓦斯爆炸的区域,同时也要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进行定期的检测,从最大力度上保证人员的安全。对于防灭火的技术管理,应该加强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安全意识的培训可以引用相关火灾案例、可以培训火灾事故相关的法律制度、运用事实和法律的结合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警惕性,让火灾的发生机率得到有效扼制。再者应对火灾应急演练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要涉及火灾发生时人员逃生路径的选择、逃生中应对各种突发性的因素、以及逃生唯一出口被封时如何快速进入避难室等。
在通风技术管理中,要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优化是为了提高井内工作人员的空气呼吸质量,也是为了预防矿井内事故发生扩大的重要性措施,其优化的原则应遵从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在每个矿井的操作中,应对每个矿井的通风系统建立独立、健全的系统配置,在通风系统的进风井口位置的选择上,应选择在粉尘、毒害或高温气体分布较小的位置,在进风和回风井和诸多联络巷中要砌立起永久性挡风墙,并且针对各个采区的不同,要在各个采区建立起回风道,回风道应在每个采区都有单独、完整的设立。在矿井的通风机运用上要合理,在原有的抽出式通风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对其进行优化,也可以通过购置最新的通风机产品来达到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作用。
加强防灭火工作就是要加强火灾的应急预防性措施,首先应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预案的制定可以通过系统软件分析和人为分析结合的方式来执行,运用GIS系统对地质情况危险源动态预测、瓦斯灾害预测、热害预测等动态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比较全面的测量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导致火灾发生的各种因素,并且能够针对于此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应急预案。再者,应加强应急演练的工作,如对人员的灭火器的操作进行培训,培训灭火器的使用要领,对于不同灭火器的性能和适应火种的情况加以强化培训等。另外,应对火灾发生进行模拟演练,演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协调、指挥能力,使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有组织地在现场迅速撤离,而对于各种突发性情况模拟要考虑充分,通过演示详细全面的突况,加强人员的应变能力,使得最大程度上在火灾发生时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3 融入新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
新的、有效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虽然仍处于研发阶段,但是,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在原有的煤矿生产技术中做调整,比如改进采煤工艺、运用新的设备、新的材料,通过这些方面的考虑来努力改善井下工作环境。在部分企业中,由于采煤技术和设备都较为落后,因此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也无从谈起,其事故的发生率很高,在20世纪末,我国就对这些技术和设备落后的煤矿企业做出了大力整顿,但是,目前仍有这些企业的存在。所以,要融入新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就应该通过政府干预,加大对技术和设备落后的煤矿企业的整顿,通过采取强制性措施让企业运用更新、更合理安全的采煤设备和技术,保证整个煤矿生产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瞿芳彬.浅谈煤矿生产技术管理与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25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生产成本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