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13 16:4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群运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群经济;传统媒体;发展策略
一、社群和社群经济概念
据《2016年中国网络社群经济研究报告》显示,到2016年底,中国网络社群经济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中国网络社群数量超过300万,网络社群用户超2.7亿人。相关人士认为,中国网络社群用户数量占中国手机网民比例接近40%,但网络社群发展仍处于初期扩张阶段。到底什么是社群?什么是社群经济呢?
社会学中关于社群的定义有很多,广义上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除此之外,社群也可被解释为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社群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社群精神或社群情感。《社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商业驱动力》一书中指出,社群的核心在于连接,借助移动互联网,“彻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基于定位追踪和位置服务,通过随时随地的交互应用,为人与人交互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和体验”。社群经济是指互联网时代,一群有共同兴趣、认知、价值观的用户抱成团,发生群蜂效应,在一起互动、交流、协作、感染,对产品品牌本身产生反哺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建立在产品与粉丝群体之间的情感信任+价值反哺,共同作用形成的自运转、自循环的范围经济系统。
二、社群经济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机遇
(一)传统媒体发展社群经济的优势
1、忠实受众和粉丝
传统媒体在长期传播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大量忠实受众和粉丝,为构建社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长达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期间已经积累下众多受众资源,传统媒体发展社群省去将一般受众转化为粉丝的过程,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拥有较多的社群成员。图书、报纸或电视的受众可以直接转化为社群成员,并和作者、出版社、主持人、电视台等媒体成员共同组成社群,一起探讨某个焦点话题或问题。
2、社群经济变现
传统媒体可以将社群转换为购买力,促进传统出版物的售卖。例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通过图书的售卖让一些很难销售的小众书变得畅销,使其重回市场,得到读者的认可。
3、可靠的品牌形象
互联网相对于真实社会虚拟度高,人们很难建立起彼此的信任,而传统媒体作为官方主流媒体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更容易获取受众的信赖。这也是传统媒体发展社群经济的无形的资产。
(二)传统媒体发展社群经济面临的挑战
传统媒体虽拥有天然的社群运营优势,但长期的传统经营模式也为社群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阻碍。例如,存在对社群经济运行规律不了解、对社群经济不够重视、缺乏专业的社群运营人才等问题。
1、供需模式的改变
传统出版业发展社群经济的一大机遇是通过传统产业链的调整,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过去是传统的供需模式,例如图书出版企业过去是“生产―销售”的产业链,生产多少就售卖多少,这样很难控制滞销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而社群经济下的按需生产或众筹生产使读者、作者、出版商和发行商成为一个社群。在这种模式下,读者成为产业链的中心,出版商和发行商根据社群中读者的需求量进行分批生产,减少了滞销所带来的损失,通过众筹节省了出版方和读者的成本,实现双方互赢。
2、营销方式的改变
社群经济中传统的营销方式由宣传促销成为病毒式传播也是传统媒体发展的机遇。传统的广告营销对受众的作用力愈渐减弱,社群的病毒式传播在一段时间后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例如,社群中对一本书的内容、观点等方面的讨论是话题性传播;推荐给网络社交好友是社交化传播;还有最原始的口碑传播等。这些病毒式传播模式可为传统出版业带来可观利润。对于电视媒体来说,线上线下的粉丝互动以及粉丝间的病毒式传播对于宣传新节目、拉动节目收视具有很强的效果。
3、运营方式的改变
用户时代高度的交互性要求媒体加强与受众的联系,传统媒体可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通过搭建自身的社交群来宣传自己并达到盈利的目的。同时结合成熟的线下运作能力,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社群成员的稳固性和参与性。
三、社群经济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社群逐渐形成 ,并渐趋成为主流经济形态,社群经济还在不断衍生出新的模式,这给传统媒体在社群经济下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并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路线 ,传统媒体应抓住时机 ,进行相应的改变以加速自身发展。
(一)自力更生――搭建社交媒体矩阵
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传统媒体开展线上和线下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传统媒体积极利用好现有的社交媒体资源缩短与受众的物理空间距离,细分受众并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性。为了更好地吸引并服务受众,每一个社交媒体平台都应该坚持服务于细分的受众,使内容传播达到精准,这样一家传统媒体就可以运营若干个社交媒体,进而搭建起有效的社交媒体矩阵。例如,在电视领域,河北卫视就在其微信公众号中推出节目微信矩阵,涵盖有“中华好诗词”、“中华好民歌”、“中华好家风”、“明星同乐会”、“家政女皇”等六个微信公众号,单日阅读量达到8万人次,位居省级以上卫视公众号阅读量第三位,其中“家政女皇”微信公众号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的“2016年全国电视民生服务微信公众号最具影响力TOP10”称号。
篇2
一、社群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社群”主要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因兴趣追求和价值认同、情感交流、相互信任而聚集在一起的相对固定的群组及其社会关系的总称。人对“群”具有原始的趋向特性,基本沿着“部落—族群—社区—社群”的路径演进。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的普及,社群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和价值。③2015年3月杭州发展研究会等机构曾对杭州社群经济状况开展摸底调查,根据对杭州居住一年以上、平常每天接触网络1小时以上、年龄在18-45岁的市民进行调查发现,杭州有97.7%网民日常都会使用QQ、微信、陌陌等社交媒体,有90.2%网民加入了聊天群,而且平均每人加入3.16个群。此外,有超过一半(54.5%)的网民参与过通过微信、陌陌等社交媒体组织联系的线下活动。就具体行业看来,仅杭州市汽车行业,围绕52个汽车品牌共计有152个汽车交友会社群。在消费行为上,有38.2%的网民存在通过线上社群的交易行为,其中有71.6%存在网友间商品买卖,另有33.3%存在网友间技能交流与交换。此外,有41.2%的微信用户有通过朋友圈进行过买卖行为。在线下活动方面,最近一次线下活动人均花费209元,最多的人均花费2000元,最少的人均花费30元。④由此可见,伴随着互联网的新一代(尤其是85后),社群消费已经成为其重要生活方式,这构成了社群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围绕企业产品、魅力人格等而构建的社交网络,是社群经济发展繁荣的催化剂,各种不同类型、各具特色和主题的群由此而催生。而产品或个人的价值观、认同度等心理与情感因素决定群建立的速度与黏度。经济效应则是对社群力量的商业化运用结果。
二、社群化生产方式成为新型经济形态
在互联网作为连接工具出现之后,诸如消费交流社群、创业投资社群、文化社群、健康养生社群等各种内容的社群层出不穷。它们以价值引导、学习交流、生活分享、公益活动等起步,借助企业化运行模式,将社会价值与市场机制直接对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比如当前杭州大量带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区块等都在通过企业和市场的方式运行,如临安太阳公社是一个城市居民观光、体验、享受农村生活的平台,发起人采用社群的方式,以建立信任农业,推动永续生活为理念,把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吸纳为社员,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买卖关系,最终成为一个体现规模经济、产销对接、专业生产、融合发展理念的现代农业企业组织。此外诸如杭州茶友会、蜂窝私董会、云咖啡等,在投融资、创业孵化等各方面推进社会价值与企业运行的直接相融,形成区域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从企业转型需要看,生产方式社群化有助于推动社会要素的组织形式和专业模式新一轮的创新再造。由于社群具有公益属性,是建立在价值、兴趣、情感、分享、信任等基础上的群体,具有高度的生活化场景和人文特征;此外,在社群视野下,产品变成用户评价的产物,是在一次次互动中完成的体验,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也逐渐由单向的价值传递过渡到双向的价值协同。因此企业销售一种产品,首先是销售一种价值,它要求企业为民众需求提供极致服务,并赋予社群的道德和审美意义,从而把社会价值、人文追求、情感依托等渗透进企业发展,这对于企业价值、发展愿景、组织结构、行业发展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社群营销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社群的本质是基于相互信任的人与人、人与产品、人与企业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本身其实是把需求和满足需求的供应方以更高的效率连接起来。社群营销首先就是把这种关系资源释放出来,从而降低企业自身的运行成本,让社会运行的效率更高。通过社群化,企业可以形成高效率的推荐机制,让使用者迅速找到好的产品及实用资讯,通过社群内部的信任,用非市场方式推进资源配置,形成企业庞大的市场对象,从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其次,社群营销方式有助于初创企业迅速形成市场。初创企业往往面临零开始、零品牌、零用户等成长的“烦恼”,起步低,压力大。部分创业成功的企业,则通过社群化重塑自身的行销体系,通过构建网上社区或社交网络,来倡导企业和产品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产品、企业文化、企业家自身人格魅力等,增强社群粘性,构建成企业自身的用户群体,迅速形成企业市场。再次,社群化营销推动传统产品营销向构建品牌社区转变。建立在社群互动基础上的营销,社群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成为企业和产品的宣传者、消费者。可以说,社群是企业“非正式组织”的销售团队。企业社群的建立,其核心就是建立企业自身的品牌社区,让企业的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社群,让每个品牌都有价值导向、故事体验、知识传播。最后,社群营销作为一种兴趣、价值、情感的平台营销,能在民生服务、文化艺术、科技发展、商业运行与人之间形成有机融合力,有助于完善产业价值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杭州微信车队,在没有任何商业机构参与下,部分出租车司机利用微信社交载体社群化,实现自我组织、协调、分工、有序的自我管理,通过培训管理形成服务群,又通过微信连接形成客户群,两者无缝对接,使得服务质量与营运收入得到明显提高。⑤
四、社群经济正在推动新型行业平台构建
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新型社群在推进行业生态环境优化、行业治理平台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与社群结合,是企业对自身商业生态系统构建,它通过构建自身的社群生态,形成自我可持续机制。原先那种假冒伪劣、恶性竞争等极端市场行为,将逐渐失去生存空间,对于推进行业治理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社群经济也在加快推进社区型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各种创意园区、科技园区、电子商务园区等,作为产业、人才、政策的聚集地,正在通过社群化方式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如杭州恒生科技园通过社群方式,推进自然环境生态与产业链生态结合,开设中欧浙江校友会会所、企业家沙龙等园区活动,为入驻企业提供培训、管理、金融、法律等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再如杭州上峰电商产业园,逐步建成一个社区型的电商产业园,园区形成一天24小时的生活圈,园区里规划有特色餐饮,如咖啡、美食、超市等,还包括休闲、娱乐、健身等服务型的配套,做到办公和生活两不误。此外,还有部分园区通过建立线上生活社区,如园区吐槽区、园区创想区等,构建了一个无边界的社群参与区域,为园区各类企业成长和产业融合提供相应载体。总而言之,以社群化推进企业转型发展,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创新来推进企业生产力的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的力量推送着企业的变革和品牌的再造,大中小企业组织正在加速在线化、数据化、社群化。但从总体上看,社群与企业的融合发展方面还处在自发状态,社群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自组织属性。事实上,社群在互联网上存在已久,如豆瓣、myspace、qzone、微博等社交或社区化平台里都蕴含着社群的微观模型。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足够的生态反补机制,早期社群主要呈现为以兴趣为中心形成的松散的组织形式,更多是纯粹精神层面的作用,很少有人或企业通过社群获得经济上的发展。但在当前社群经济已经成为新型商业形态,企业、社群不断融合,社群化成为企业转型发展重要抓手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反补机制进行服务支撑,以更好发挥社群对于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注释:
①具体参见艾瑞克•奎尔曼《社群新经济时代———生活与商业行销模式大进化!》,洪慧芳译,《财信出版》2010年9月15日,繁体版。
②菲利普•科特勒等著:《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毕崇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1页。
③孔剑平主编:《社群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6月版,第13页。
④杭州发展研究会:《杭州市社群经济调查报告》,2015年4月,未刊稿。
篇3
另外也要祝贺今天所有获奖的记者朋友还有企业代表,向你们的专业,还有你们当中少数优秀作品展现的专业精神致敬。
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作一个学术演讲很讨厌,但是贾可博士给了我这样一个命题的作文,讲一下新媒体,特别是企业自媒体发展的路径。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对话、关系、多元生态还有日常生活。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差不多是全世界又一轮新的信息传播革命战略阶段,且在漩涡当中,任何的预言都是徒劳,旧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沉淀就已经烟消云散了,新的东西没法作出任何断言。
走向对话的逻辑
在过去一百年,尤其在最近二三十年转换逻辑当中,我觉得第一个逻辑很清楚,不管怎样定义媒体的角色,它首先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管道、平台。现在我们在信息传播中看到的变化,就是从宣传到说服到对话这样一个转换。
宣传好理解,但是很多我们的从业者还没有分清楚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宣传,基本上都是以甲方的意志,或者是以甲方为中心画一个圆心,画成一个半径想象我们的市场,想象我们的行业,想象未来生活的途径。这种宣传的方案是单向、以自我为中心的。
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我们此前实际上是按照宣传和说服的思维,不是按照对话的观点,来重构我们自媒体的运营体系,重构自媒体运营发展的规格和秩序。
事实上,由于几次评奖的原因,我看到中国汽车行业整个企业品牌传播的近况,大体是内部的甲方、乙方这种相对封闭的自嗨状,行业媒体也加入到这小圈子的狂欢,看到宣传价值观、宣传理性,宣传效率的追求压倒了对对话本身的这种追问。
什么是对话?你拿出来的信息是值得人P注的,是具备对话潜质的,这个才有必要通过新媒体的平台推送过来。
我在学院里,最近几年本科教学遇到很多挑战,这跟企业遇到的挑战有相同之处。什么挑战?不管是大教授还是年轻的老师们,在课堂上不管你讲什么,同学们都在玩手机。我们的学风还是很好,但是同学们玩手机这个情况谁错,不能说学生错了,也不能说老师错了,也不能抱怨这个时代。怎么办?
最近几年整个教学改革,如果说用一个关键词来提炼的话,就是“对话”,什么是对话?老师表达一个观点,也允许同学表达一个主张。我们提出自己的判断,也允许同学们加入这个判断的形成过程当中来。我们之间只有保持对话对流的状态,学生才会把精力放在老师身上。
把这个道理放大,在今天,包括汽车企业在内的商业节奏,如果想让我们的客户、利益相关者重新成为我们倾听者,必须首先赋予他权利,让他成为表达者,我们之间只有对话状态的时候,这种品牌传播才不是单口相声。
我们要从第一层的宣传的逻辑、说服的逻辑走向对话的逻辑。很多自媒体到目前为止仍然在这个层面卡着。
走向关系的逻辑
第二层逻辑关系管理。自媒体,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当我们强调媒体的时候,还是强调信息传播功能,或者说信息传播属性。今天所宣称的互联网时代,或者说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互联网平台比信息传播更重要的特质,是关系的建立,关系的维护,还有关系管理。
事实上,我们传统的企业品牌部门都会设置一个公共关系部,公共这两个字强调的是传播功能,把信息传播开来。事实上,公共关系这个关键词当中另一部分是关系。
我们消费者究竟是谁?市场调研公司给我们提供一些数据,做一些用户画像,比如35岁到45岁上升阶段,受过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等等。但这些人在哪儿?仍然是幻影一般的存在,仍然是无性格的大众。
今天在新媒体互联网平台就不一样,互联网发现了个体,互动的个体,也就是说互联网不但发现了个体,还发现真实社会关系当中的人。新媒体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超越了信息传播,直接进入到关系这个层面,这会发生两个情况。
第一个情况是没关系没传播。多元分散的个体彼此间互动,介于互联网平台产生互动,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如果你不在这个圈子里,你的信息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这个平台。
大家使用朋友圈或者是加入一个群就有这样的体验。经常会看到一个企业特别深情地告诉我说,我们有一个项目做得特别好。有多好?特别特别好。但不管有多特别好,我想问各位,今年央视广告标王是谁?法兰琳卡,赞助费用最高的企业,他们是做什么的?不知道。
如果我们信息不能进入关系网络,不能进入关系管道,就等于不存在。事实上,这个信息就像流水,关系是管道,没有管道的水,其实是流不过去的。
很多传统媒体尝试向新媒体转型,在我们学术界把这个词称为媒介整合,原因在哪?
传统媒体包括贾可博士这本杂志,在转型过程当中,顶多是做到第一个逻辑,就是把它原来信息传播报道的逻辑由宣传转向对话,而很难做到关系网络、关系平台的建设,也就是读者和受众之间仍然没有形成互动关系。
大家目前为止仍然沿着第一个逻辑在展开,而第一个逻辑主要停留还在宣传这样一个阶段,第二个逻辑做得比较少。
事实上,企业内部的结构要调整,我们公共关系部门应该和客户服务部门和企业CRM这样的平台重新整合在一起,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整合在一起,才能和用户建立真实的社会关系。
没关系事实上就没传播,即便传统媒体转型了,不能做到用户的服务和管理仍然是不会成功的。
日常生活
第三层逻辑想提到的是新媒体互联网比较重要的逻辑,即日常生活的逻辑。
传统媒体所呈现、所构建的社会,我们把它称为奇观社会:大人物、大事件、大好事、大坏事,才有可能上报纸、上广播、上电视。刚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人听说我进了新闻系,就说将来就能在电视上看到你了。
事实上,这是个朴素的想法,到现在为止很多企业仍然是这样一种观念,我们要上报纸,要上电视,在《汽车商业评论》、《汽车消费报告》当中露那么一个脸,呈现出来自己的大业绩、大途径、大故事和大主题,是发展当中大的关键节点。
这些反映在我们汽车的营销传播领域,就是我们的广告永远都是宏大主题,比如宁静思远达天下,反映的都是富裕、成功、阶层的上升,体现在画面上就是一个个成功的展示。
我们看到,大家所构造的仍然是奇怪的社会表达。互联网不但发现了主体,还发现了日常生活。互联网基本逻辑就是发现了日常基本运作,我们的表达路线图应该和公众日常生活路线图拼接在一起。
我看到最近两届的汽车类新闻报道的稿件,也包括今年首评汽车企业自媒体传播的稿件,发现两者之间其实有一个断裂,这个断裂仍然漂浮在日常生活路线图之外,仍然试图按照产品主义,商业这套路线在向前挺进,我们注意到大部分仍然以成功为主题,在诉求自己的广告、公关和营销。
可是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过渡到日常生活的时候会发现,成功已经不是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年轻一代中产阶层最在意的事情,人们关注的是美、德行、安宁、喜悦、信条,此岸到彼岸的可能性,不是以前极端社会在意的线性进步观,而是搞一个大的、最牛的、最棒的、最帅的就行了。
走向多元生态逻辑
第四个逻辑是,新媒体和互联网一个重要的价值在于社群的形成和构造,不只是信息传播的问题,也不是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的问题,而是建立一个好的社群。
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比如说刚才看到捷豹路虎获奖,捷豹路虎在品牌传播方面一直做得不错,有时候我在想,捷豹路虎这样一款车,把报纸、广播、电视还有互联网上很多营销传播的投放全砍掉行不行。砍掉干吗?也不说一点不要了,维持一点。
然后,在北京通过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平台,建立两万人,三万人一个社群,在上海、在深圳、在广州、在西安、在成都,在所有重点销售区域,在每个城市建立一万、两万、五万人的社群。
在全国维系三五十万的社群,一年有一亿元的传播费用全花在这个上面,和真实的人沟通、和真实的个体、群体建立多维的社群。这里面我们不谈车了,我们谈健身、谈健康、谈学习,谈的是人到中年之后的卑微和萎缩。我们谈如何在今天这样一个既剧烈、又宏大、又不堪的时代,做到不但是富足的,而且是安详的。
建立这样一个社群,和真实的客体和群体去沟通,建设人的概念,这才是正_之道。我们现在辜负了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技术,我们仍然是把它当做信息传播媒介,以宣传为导向的信息传播媒介,于是,对话导向的信息传播层面还没有出来,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还没有出来,渗入日常生活路线图这点做得不够好,真正意义上社群的建立和维护,还没有全面展开。
这个时代分散着不同的社群,一个又一个的部落,一个一个的圈层,各家企业推自己的产品,推自己的技术主张,都讲自己的欲望,都在讲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己玩的时候太多了,我们应该进入一个生态,或者是创造一个生态。
篇4
2006年3月23日,欧莱雅并购了The Body Shop(TBS)。这个1976年创立,发端于家族作坊的英国品牌与欧莱雅堪称两个极端。以胡萝卜、茶树油、海带素等天然植物为原料TBS长期打的是自然、绿色牌,很少做广告或聘请大牌产品代言人,店铺内多是相貌平平的本地女孩。它坚守"反对动物测试","社群公平交易","唤醒自觉意识","捍卫人权"和"保护地球"等四大价值信条,热衷于各类公益活动。欧莱雅则奉行全球路线,号称有"法国式别致,纽约的态度,意大利式优雅",以高科技产品制胜,通过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标准化的产品覆盖全球市场,引领全球文化。
TBS创始人安妮塔・罗迪克女士曾经带头批判过欧莱雅。上世纪90年代,她在个人主页上将欧莱雅的广告语修改为"我不值得拥有",抨击其雇用"性感尤物"作为专柜销售员,制造美丽假象。欧莱雅旗下十几个品牌因采用动物测试2002年被美国"人道对待动物协会"点名,罗迪克曾因此重申TBS原则,并表态绝不购买通过动物测试的原料。
此项并购案曾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反对者表示遗憾,认为TBS出卖了价值观和原则,自身建立的良好声誉将会因此丧失,甚至指责出售欧莱雅,说明TBS过去的环保努力只是"漂绿"行为。对此,欧莱雅表示,"将尊重TBS的价值观,保持其独立运作、管理连续性;并邀请罗迪克担任集团顾问,分享她在社区商业方面的独特经验"。罗迪克则幽默地说,"当欧莱雅对我说,我们喜欢你,我们喜欢你的道德规范,我们想成为你的一部分,我们想让你来教育教育我们,我欣然同意。"
实际上,合并给两家企业都带来了快速成长的机会,一方面欧莱雅增加了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价值的子品牌,拓宽了业务组合;另一方面,欧莱雅强大的研发力量、丰富的市场经验将增强TBS的产品开发和生产,为其规模化发展提供支撑。更主要的是,TBS的价值观、良好形象将有助于欧莱雅摆脱过去的一些不良形象。
但是,一个年营业收入仅4亿多欧元(20 05年)的被收购企业如何改变一个拥有年营业收入145亿欧元(2005年)的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运营方式和社会形象呢?子公司往往很难按照原有方式来运作,并坚持过去的价值观。
过去的三年,并购至少已经在财务上取得了成功。消费者越来越偏爱纯天然的绿色化妆品,Oddo证券预测,TBS的销售额将以3倍于欧莱雅集团的速度增长,极大地带动了集团整体的盈利能力。并购初的三个月欧莱雅的股价有所下降,但随后一直在上升,若非遭遇金融危机,这个势头将会持续。
绿色先行者
TBS称得上是化妆品行业中绿色革命的先知先觉者。目前化妆品行业所倡导绿色理念,差不多都是由它来最初实践的。利用天然原料来生产化妆品的理念,是TBS创始人安妮塔・罗迪克爵士最早提出的,她还与"绿色和平"积极合作,参与社会和环保活动。1990年她发起成立了慈善组织Children On The Edge,专门帮助东欧和亚洲的残疾儿童。在被欧莱雅并购之前,TBS在五个方面树立了其鲜明的环保形象。
反对动物测试。TBS的化妆品及原材料均不采用动物测试,并对供货商设下"严格限期":任何原材料若涉及在1990年12月31日后使用动物测试,均会拒绝购买。
支持社群贸易。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TBS就建立了第一个社群贸易计划(Community Tradeproduct,CTP)。该贸易计划以合理价格,购买最优质的天然原材料和手工艺品。简而言之,就是公平贸易。TBS与世界各地的贫困国家合作,透过公平贸易,给予供货商应得的合理工资、商业建议和尊重,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截止到2006年7月,TBS已在24个国家与31个供货商合作,成为15,000人收入的稳定来源。
支持女性自尊。TBS不做虚假承诺、不推销炫目的美容概念。他们不使用太瘦或太年轻的模特儿来推广产品。关注女性和儿童权益问题,2003年发起"停止家庭暴力"的全球运动,并在2005年推广到40多个国家。
维护人权。TBS认为不论何时何地均有责任确保贸易以尊重人权和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作为道德贸易联盟(ETI)的创会成员,TBS联合多个非盈利团体、员工工会和零售商共同制订了ETI标准。
保护地球。TBS致力成为注重环保的零售商。推广使用再生资源和天然原材料,并购买由FSC认证的木类产品。积极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产品包装,使用再生能源,通过植树来抵消碳排放,并确立了到2010年实现运作碳平衡的目标。
释放基因活力
在绿色转型上有什么进展呢?TBS的上述原则和价值观受到了集团的严肃对待吗?欧莱雅的2006年、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初步答案。
首席执行官安巩说:"我们相信对价值观的认同,并在我们所有活动中所体现的高道德标准会确保欧莱雅被看成一个负责任且受尊敬的公司。"2007年5月,欧莱雅集团特别设立"首席道德官"的职位,修正并推进集团在2000年订立的"商业道德规范"。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欧莱雅充分披露了其在文化、运营、创新、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并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阐述。
2006年,欧莱雅提出了三重价值观,这也视为安巩上任后的三大使命。第一重,欧莱雅要实现经济上的成功,但这不是全部;第二重,欧莱雅要成为所有员工都能够发挥其个性和专长的公司。要比其他任何公司都更加注重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第三重,欧莱雅要成为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成为可信赖的模范。
欧莱雅的报告详细披露了2006-2007年在能耗、水耗、二氧化碳减排、废物处理、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具体指标。欧莱雅正在努力提高生态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并减少资源消耗。
欧莱雅目前在工厂和仓库的能耗构成仅4%依赖石油、47%依赖电力、49%依赖天然气。欧莱雅还在比利时、印度、德国、西班牙等地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燃料产能、太阳能供热、发电等等。废弃物处理方面,2007年固体废物循环再利用指数上升到94.9%,其中37%重复利用,35%循环再生,23%能源回收,2%销毁,3%垃圾填埋。由于采取清洁技术措施来降低水耗,并重复利用大量废水,欧莱雅2007年的水耗极大幅度地降低。
欧莱雅是行业创新先锋,2005到2007年的全球研发投入,分别是4.96亿欧元、5.3亿欧元和5.6亿欧元,约占总营业收入的4%-5%。在法国、美国、日本和中国设立了四个实验室,雇佣了约3000名科研人员,倡导"绿色化学"的研发思维。历经7年时间,欧莱雅在2007年推出革新成果--名为"Pro-Xylane?"的新抗衰老分子。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可再生的原材料木糖,(一种从山毛榉木中提取的天然糖分)研制用于皮肤护理的全新活性分子。其化学合成过程只有两个步骤,因此非常洁净。该分子的合成过程秉承了绿色化学理论的原则,加之革命性的抗衰老功效获得全球专利。目前该专利已广泛运用到旗下诸多品牌,如兰蔻、赫连娜、植村秀、羽西等等。
2006年初通过并购SkinEthic公司,这是一家生产和销售人体表皮和上皮组织(包括表皮、真皮、角膜等等)的企业,产品可用于生物体外测试。此举使欧莱雅居于皮肤安全性评估技术的前沿,加快了取消动物测试的进程。2007年欧莱雅研究小组宣布发明了一种人造皮肤技术,这种名为"Episkin"的科技有望全面取代动物实验。
欧莱雅以"多元化"为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平。2006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负责任的、可持续的增长,并提出"多元化战略",不仅在研发过程中考虑世界不同人种的皮肤差异,而且在品牌营销中关注不同人群对"美"的不同定义,将不同文化、性别、种族、的差异员工融合在欧莱雅旗帜下,不歧视任何员工。
归纳欧莱雅在2006年和2007年的表现,总体来说,在TBS所倡导的各项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到其商业实践之中。2006、2007年欧莱雅可持续发展报告别加入TBS相关内容,"欧莱雅非常重视TBS可持续发展和道义的形象,欧莱雅希望两者的紧密合作将会共享最佳实践结果。"报告还着重强调了创始人罗迪克的经营理念,对其表示悼念(已于2007年9月10日去世)。正如TBS现任总裁Adrian Bellamy所言,"罗迪克通过她主导的各种社会和环境活动,改变了商业世界,她的灵魂和激情将继续引导TBS。"
作为绿色变革的努力实践者,欧莱雅2005年即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生产环节中持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在并购TBS之后,欧莱雅陆续并购了SkinEthic、Sanoflore,因此并购TBS只是激发了欧莱雅体内原本存在的绿色基因。并购TBS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它"现代消费主义"的形象;并购SkinEthic,解决了在动物身上实验的问题;并购Sanoflore的实验室进一步推动了对有机物质化妆品的研发。
但是,并购TBS确实给欧莱雅增加了内部绿色转型的动力,在价值观上强化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该理念渗透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全球化妆品行业绿色浪潮正在兴起,更多的化妆品牌走向绿色,2007年原生态的化妆品仅占市场销售额的2%,但据预测,在未来5到7年,该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将提升到5%-7%。这也意味着欧莱雅通过并购加速绿色转型,将在未来获得巨大的市场收益,进一步确立可持续竞争优势。
中国绿色公民
自1996年底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凭借先进的营销方式、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准确把握,欧莱雅在华业务突飞猛进,连续六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7年营业收入达到54.45亿人民币,中国已跻身欧莱雅全球十大市场之列。2003年底和2004年初分别收购了本土品牌小护士和羽西,加上旗下18个国际知名大品牌(占集团销售的94%)中的14个目前在华上市,欧莱雅目前在中国共有16个品牌。
欧莱雅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于2005年9月在上海开业,这是继巴黎、纽约和东京之后欧莱雅的又一个创新中心,专门从事中国原材料和配方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并与东京研发中心一起为亚洲的消费者提供最好、最适合的产品。
欧莱雅在华企业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中国运营的三家工厂分别位于苏州、浦东和宜昌,均已通过并严格贯彻全球一体化的ISO质量管理体系。1999年投产的欧莱雅苏州尚美工厂在2006年7月开始实现了100%废料的循环利用,即所有废料都被再利用、回收或转化为新能源,并连续6年达到欧莱雅在环保上所设定的"零填埋"目标。位于上海浦东的美科工厂在建设中,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产废水、生活废水和噪声等的处理设施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并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环保局的"三同时"验收。
篇5
从事电视主持工作的樊登最初在微信群里开始讲书时,没有想到这会成为全国最大线上付费阅读社群的开端。
彼时身边有人请樊登推荐书单,而樊登发现很多人因时间忙碌,书只买不读,于是他拉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直播讲书,“第一个群500人,第二个群1000人”。
第三个群建成时,樊登开始做微信公众号。2013年末“樊登读书会”正式创立,目前以手机应用软件作为平台,用视频、音频、图文来讲解图书,目标是让用户能够每年吸收50本书的核心精华内容,年营收超1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以往,许多传统读书会需要组织者“挨家挨户”贴海报,如今,移动互联网为宣传、分享和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动辄可动员超过百万的读者。诸如“樊登读书会”这样的线上读书会,依托于移动互联网而悄然兴起,打破了地域局限,成为媒介变革时代阅读革命的缩影。“一起悦读俱乐部”创始人石恢认为,“这些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从线上读书社群到内容供应商
从2012年前后起,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线上读书社群开始涌现。
例如,“新阅读研究所”以QQ群作为主要平台,经常在QQ群上举办读书讲座和交流;“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以人人网为聚集平台,侧重网络交流;“心灵之缘”读书会则以声音为主要形式,在音频分享平台上线内容产品。
据上海“慈怀读书会”创始人陈晓峰介绍,该读书会创办于2012年,1年后开始在微信平台上试水,没想到粉丝阅读量一直往上走,如今“慈怀读书会”线上线下会员,已达数百万之多。
迄今为止,国内各读书会基本上都搭建了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以“阅读邻居”为例,发起人杨早告诉《t望东方周刊》,“阅读邻居”每次读书会的内容都会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后在公号。除了文字,每场读书会还会录制视频在腾讯直播App上进行直播。
一些线上读书社群则乘着知识付费领域的风口,转型成为付费内容的供应商,其中,“樊登读书会”是一个典型案例。
时间碎,琐事杂,有阅读需求而缺乏定力,已经成为社会共性问题,樊登的团队看到了公众对于在碎片时间内高效掌握知识“干货”的强烈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模式――以“樊登”的精华讲解作为核心内容,以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在多个平台进行传播。
加入“樊登读书会”的会员,需要付365元年M来获取这些内容,在苹果应用商店内,开通“樊登读书会”应用需要支付388元,这个价格不算低,但依然吸引了大量用户。
2012年末,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创立,截至2017年6月,关注用户超过1700万,长期占据微信公众号500强前五。“十点读书”运营总监廖仕健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十点读书”的盈利来源主要来自于广告收入、电商收入以及付费课程。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网络知识领域,付费内容的生命力与火爆程度远远超过了许多免费内容。
“付费内容一般做得很细致认真,有些免费应用的读书会内容,水平参差不齐,读完也很难从中学习到有深度有内涵的知识。”“有赞”App前端开发工程师易兴旺告诉《t望东方周刊》,身边不少同事是线上读书会的会员,他自己也是“樊登读书会”的会员,出于对精品内容的需要,他觉得付费是值得的。
找到目标人群的需求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易兴旺觉得,“我可以通过线上读书会得到与自身职业相关的书籍的推荐。另外我刚刚做父亲,我和妻子也很喜欢家庭和育儿类书籍。”如今,易兴旺在“樊登读书会”的会费已经续到2019年年底。
对于转型为内容供应商的线上读书会来说,找到目标人群的需求是必解之题。
“对于知识付费领域,用户的需求是真实的需求还是伪需求,主办方有没有搞清楚用户的痛点在什么地方,这是最关键的地方。”“樊登读书会”副总裁孙向利对《t望东方周刊》说。
具有盈利目标的线上读书会,要懂得围绕用户需求去开发项目。寻找到好的文创产品推荐给读者,再去找到好的讲解者开发符合用户需求的课程,内容有干货,就不愁没有用户埋单。
“樊登读书会”市场经理胡鑫告诉本刊记者,“樊登读书会”的用户对象以25岁以上女性居多:“她们愿意花钱加入,足以证明对自我提升是有需求的。”
根据主要目标人群画像,“樊登读书会”提供的内容中有很多家庭类、事业类和心灵类的书籍。
以家庭类为例,其中包括亲子教育类,如《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等。
事业类书籍则包括《关键对话》《向前一步》《非暴力沟通》,心灵类书籍包括《次第花开》《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等。
廖仕健认为:“不同的读书会各有所长、没有可比性,做好差异化服务,不同平台的内容才有收费价值。”
在同类线上读书会中,“樊登读书会”的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樊登的个人品牌效应。
这也符合知识付费领域注重知识精英“IP效果”的玩法,有评论者认为,诸如罗振宇、李翔、吴晓波等人的成功,正是拥有广泛“粉丝基础”并抓住风口的结果。
“樊登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他有天赋在45分钟内把一本书的内容讲透,能把一本书讲得很吸引人,这种模式大受欢迎。”孙向利说,这使得“樊登读书会”成为全国首个采取音频和视频形式,把一本书在45分钟内讲解完毕的商业化运营项目。
把内容做到极致
孙向利曾与一些大学教授探讨读书会的问题,其中一位教授表示,不久前刚参加了某机关组织的读书分享活动,发现整场活动人到了不少,但是内容却很无聊,“大家明显都没有深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
孙向利说:“对于商业化的读书会机构,经营的先决条件就是要遵守契约精神,付费平台对书友作出承诺,就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起步于微信公众号的“十点读书”在2016年粉丝数量涨了1000万,内容付费频道已有近40万付费用户,流水5000万元。
“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认为,完成粉丝量级的跨越“主要就是靠内容”:“你把内容做到极致,发的条数比较多,用户就会在你这里形成一个阅读习惯。”
据林少透露,“十点读书”的内容生产流程是:精选出最具话题性、文字风格鲜明的文章作为头条推送,其余按比例分配1~2篇情感励志暖文、实用性干货文章,以及“十点专栏”原创文章。内容团队每周一讨论本周原创文章主题,确定之后做内容分配,每天产出1~2篇优质原创文章,保证公号的原创内容比例。
出于提升用户体验的考虑,为减轻读者使用手机阅读时因文字量巨大带来的负担感,“十点读书”较早在推送文章中引入了音频。“另外‘十点读书’的特色在于排版做得漂亮,同时是最早一批开办微信公众号的读书平台,享受到了最初的微信红利。”廖仕健对本刊记者介绍。
此外,“十点读书”还建立了包括“十点电影”“她读”“十点读书会”在内的公众号内容矩阵,孵化的知识服务平台“十点课堂”拥有超过19门突破万人订阅的付费课程,其中刘轩的心理学课程接近9万人订阅。廖仕健介绍,“十点读书”仍在考虑未来开发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项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注重线上新媒体营销,“十点读书”与国内多家出版社合作,开展了电商销售业务,包括中信出版社、博集天卷、读客、磨铁等。其中《阿城文集》和《王小波文集》销售额已过百万元。
目前,“樊登读书会”实现盈利的最大支撑点在于其特色内容服务。不过,孙向利告诉本刊记者,“樊登读书会”未来也有可能在电商广告领域进行尝试。
拓展线下空间
林少表示,文化多元的时代,阅读只是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在精神消费领域,可延展的文化空间远比人们想象中要大:“未来,我们希望把‘十点读书’打造成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晚上十点你躺在床上可以徜徉的一个文化空间。”
“很多人说,‘十点读书’不就是新媒体上的《读者文摘》吗?我不这么看。”林少认为,新媒体更重要的是连接,公众号还有很多深挖的空间。
单一通过阅读内容建立起来的连接缺乏黏度,只有多元化的服务,才能带来更强的用户黏性。因此,对于商业互联网时代的线上读书会来说,线上内容更像是一个入口,达到一定基础后,往往会积极地探索与用户多维度接触的空间。
以“樊登读书会”为例,除提供线上内容外,目前还在全国各地和海外部分地区成立了共近600家分会,在线下举办沙龙活动进行阅读交流分享、知识讲座以及亲子、社群活动等,会员人数超过150万。
“这些分会相当于‘樊登读书会’的商。”胡鑫形容。
“樊登x书会”的分会是以加盟形式进入。孙向利认为,这种非直营的方式,是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产出和收益,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这是“樊登读书会”线下活动能够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篇6
业内者称,欧洲成为世界最新的“Fashion Tech中心”毫不奇怪。
在数字时代与传统行业相融合的大潮中,我们见证了FinTech(金融科技)、AgriTech(农业科技)等不断迭代的新宠,如今谈到Fashion Tech(时尚与科技的结合),只要放眼欧洲便可见一斑其潮流涌动――
根据Tech.eu 提供的统计,仅在2015年,就有54家欧洲和以色列的时尚科技公司完成融资、共计4.34亿欧元,平均每笔交易的投资额达800万欧元。在这些投资中,英国和德国(尤以伦敦和柏林最为突出)占据了吸金大王的地位。业界明星企业包括总部设在柏林的Zalando、英国的Asos、出身英葡血统的Farfetch、以及创立于卢森堡、如今运营覆盖近30个国家的Global Fashion Group(GFG)等,其大多数为高街/设计师品牌和潮流服饰的电商运营者,年销售额在数十亿欧元量级以上。
而即使在第三季度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情境中,英意血统的在线时尚零售巨头Yoox Net-a-Porter于10月份高调宣布,将公司技术运营中心迁至伦敦西部原BBC总部的驻地,占地约7万平方英尺,并计划将技术团队拓展至1000人规模。业界认为这“对伦敦而言”不啻于一针强心剂。
Fashion Tech到底是什么?
就如同提起FinTech人们多会想到众筹、电子支付、智能投顾等数字化运营平台,在线时尚零售平台也正是Fashion Tech的一个重要构件;但同时,Fashion Tech的要义有着更广的覆盖:除了时尚电子商务之外,Fashion Tech还可包括智能穿戴与装备,以及数字化的时尚品牌沟通等多领域应用。
在时尚电商领域,Fashion Tech带来的变革之一便是将高端品牌历来砸在昂贵的超模走秀上的投资用于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和效率优化。据Lesara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oman Kirsch介绍说,“整个供应链效率的提升是构成我们强大成本优势的重要推动力:从高效的衣材使用、到(数据驱动的)精准需求预测、再到消减库存、节约实体店运营高企的开销等……这样的效率优势使得我们能够向消费者提供比同品牌市价低20 ? 25%的售价、却又不牺牲任何产品品质。”
而在智能可穿戴与装备范畴, Fashion Tech趋势性的发展是在于从“戴”到“穿”的突围。 据Gartner公司发表的专业报告称,尽管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可穿戴装备的认知还是以智能手环、苹果手表、Fitbit健康追踪器等作为标杆产品,但接下来会大爆发的领域实则是“智能织物”――也就是在人们的“穿”(而不只是“戴”)上作文章;预计2014~16期间会有从10万套向2600万套的飞跃。
难怪英国《连线世界》杂志最近也称,此前市场上的可穿戴产品因实用性不够而未能与消费者真正产生共鸣――这本身也是局限“时尚”与“科技”之间进一步融合的原因,如今业者已经意识到要跳出“配件”的思维模式,而是借助材料科学的突破日趋参与到人们日“穿什么”的选项中来,同时让智能织物也更加具备审美意义。
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到数字化的时尚品牌沟通(Fashion Tech的另一要义领域),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奢侈品不触网”的迷思也会得到解开。麦肯锡公司发表研究报告,不仅表明2009?2014年间全球奢侈品销售的增量主要由电商平台贡献,更指出奢侈时尚品牌与数字化结合的实质性表征在于“即使是在实体店发生消费、也是在网路上经受了洗脑”。
上述报告指出,将近四分之三的奢侈品购买行为受到了消费者网络行为的影响――据麦肯锡2016年实施的“奢侈品消费者途径21个接触点的决策心路历程”调查所得,从互联网搜索到社交媒体、再到实体店到访,消费者倾向于购买他们已经熟知的品牌,活跃的产品评价度也在影响买家喜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从巴宝莉到香奈儿、Michael Kors、路易威登、古驰、拉夫劳伦、赛琳时装,数字沟通已经成为品牌文化整体的重要构件,不少品牌的首席创意官视数字时代的消费者洞察为不可或缺的创作灵感,并在社交媒体上保持与消费者的紧密连结。
伦敦:一心要让米兰、巴黎和纽约沦为追赶者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伦敦在国际上作为一个艺术和商业中心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如今她籍创意与设计、商业与科技天才集聚的生态系统,意欲坐实“一个真正具有技术含金量的时尚中心”之称誉。
此番技术风潮的兴起也与英国时尚界一轮新的动力显现和信心提振正好同步――至少在创意第一线是如此。时尚界的新贵(和新宠)有包括:Gareth Pugh、Erdem Moralioglu(这两位均出自伦敦的创意设计孵化器)、Christopher Kane(他已开始获得国际关注), 以及Marios Schwab、Mary Katrantzou、Peter Pilotto等一批具有造诣的设计师。
伦敦东部也成为了新兴技术与时尚创意交织的典型社群集中地,这里有提供价格低廉的仓储空间、充满活力的夜生活,还有配套的孵化平台和支持型服务机构。
“我们没有斯坦福大学,但我们有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CSM),我们有皇家美术学院。”《连线》杂志英国版主编David Rowan表示。“在伦敦,文化始终是一个利器般的优势;若音乐行业还像以前那样存活着的话,那么或许现代版的朋克们会携一众创意颠覆者们再次掀起一波强势回归……所幸的是,如今文化在设计主导的商业版图中推进和传播亦更加有效。”
篇7
微商被寄予最有可能超越淘宝的新型商业形态,近年来倍受争议。有人说2015年是微商元年,也有说是微商末年。不管是元年还是末年,2015成为微商最为激荡的一年。笔者将这一年称为微商的拐点。即朋友圈向左,平台向右。
媒体质疑,大伽唱衰
像Uber一样,大肆繁荣的背后,却是胆战心惊的乱象。微商的繁荣主要得益于一是微信的发展降低了各种营销成本,使人人电商和社交电商成为一种可能;二是淘宝的pc端的红利期已接近尾声,越来越多的个体用户通过各种渠道尝试不同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朋友圈做生意就是最廉价的“致富神话”,各种隔三叉五的千人大会,万人大会一波接一波。而正是这种“神奇”的“致富神话”和频繁的营销大会,引起了媒体的强烈关注。
“血统”造假、成分造假、暴利惊人”,这是央视首次通过实地暗访首次将微商面膜生产的调查结果以视频的形式公之于众。一时间舆论哗然,业界唏嘘声一片。可以说央视的曝光是微商发展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一次信任危机,某些品牌直接“躺枪”。然而,时隔一个月后央视再次对微商涉嫌传销进行猛烈开火。
这次的火焰似乎更猛烈一些,如果说第一次是对微商“售假”的质疑,那么第二次就是对“传销”的定性。央视将“微商传销”定义为三大特性:
1,做无需加盟费用,直接购买货物就可以成为销售;
2,品牌有多个层级,拿货越多,层级越高,而最高等级的商则需要一次拿货数万元以上;
3,成为后,就可以发展次级,也就是俗称的下线。
每个层级的拿货价格不同,赚层级差价得到的收入要远高于直接销售,越高级别的依靠发展下级获得的收入越多。在央视调查微商致富的玄机就是:“真正赚钱的不是靠零售,而是靠发展下级商,而手段,就是造假和炫富!”
通过央视的报道,大致可以揣摩一下央视曝光的逻辑,从质疑到定性,从产品到会议。按照微商目前的发展来看,下一步有可能曝光的就是某个公司企业。不管央视定义的”微商传销“正不正确,但至少给目前的化妆品微商泼了一瓢冷水。微商要想重新树立信任,恐怕还得有待时日。
不仅主流媒体对微商“不屑一顾”,甚至连某些自媒体人,行业大伽也开始唱衰微商。某知名社群创始人将五月定义为微商末日来袭前的征兆。主要体现在:业绩大幅下滑,团队大分裂。“行业已经进入了杀大咖的阶段,大压货后出货开始变的困难,资金被压制,甚至连过去两年的积累开始回吐,一些性急的大会选择继续投入资金请明星搞活动,陷入了死循环。”
某种程度上,笔者同意这位大伽所表述的这些现象,但对“微商末年”的武断判定持保留意见。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优胜劣汰,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对此也无需大惊小怪。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品牌维艰,自吹自擂
虽然,品牌的进驻可以给微商背书,但目前给微商背书的都是一些化妆品,面膜等复购率高、毛利高的快消品,在一些还在观望的品牌商来说,他们并为做出特别的成绩出来。基本还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在此,笔者举几个例子。
首先,俏十岁“退场”。谈到“微商”,不管是同行还是市场都把“俏十岁”定位为朋友圈微商的鼻祖。生于草根时代,凭借朋友圈的庞大用户基数红利与疯狂广告营销,一年之内的销售额迅速突破4亿,创造了化妆品微商领域的神话。伴随着名声的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假货冲击、价格不稳、管理不系统、售后服务不完善”的质疑和批判。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去年12月,俏十岁突然宣布,将停止微商渠道供货,至今仍然没有恢复微商渠道供货。在微商面膜领域,俏十岁开始离场。
其次,思埠转型。思埠微商可谓步伐有点大。“今年1月5日,新三板挂牌企业广东幸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830929.NEEQ,下称“幸美股份”)股票发行认购公告称,向广州思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思埠”)以每股2元的价格,增发不超过3891万股的股票(含3891万股)。本轮融资为中国美妆行业在新三板领域的第一笔投资,发行完成后,思埠集团将成为幸美股份实际控制人。据悉,按幸美目前规划,2年内拟从新三板转板A股市场(第一财经报道)。”
从重金拿下央视春晚倒计时广告到将成立之初的注册资本由50万提高到1亿元,思埠的步子越迈越大,有业内人士指出,思埠生意经营的核心并不是在卖面膜或卖产品,而是在卖关系模式,不一定到终端,经销系统内部就可实现销售。“真正赚到钱的是上层的人,下层的人压货非常普遍。”从一系列的投资布局动作来看,思埠已经意识到原有模式的风险,或者红利已经被透支,转型“上岸”是必然的选择。
在早年的演讲上,思埠集团董事长吴召国就向记者表示,未来思埠将向微商渠道的平台转型。吴兆国如是描述:从牵手“幸美”的那一刻开始,思埠将不再推出自己的品牌,只和国内顶尖的护肤、彩妆等品牌合作,思埠最终会成为国内最大的品牌运营商。
再次,韩束自导自演。在今年3月的一次微商产业峰会,韩束副总裁、微商CEO陈育新以500万元的赌注挑战传统电商,陈试图以此证明微商渠道要优于传统电商渠道,这一赌局被传统电商云杉资本回应。除了在“赌局”之外,陈育新还不忘在每一次大型的微商大会上推销自己的代言人形象。
“太多误解,骂!冲我来。被坑的!跟我投诉。不管是谁,我尽力帮你。我为微商代言。可做行业标准,可做马前卒。”
以上是陈育新微微商代言的文案,这些煽情的表露,在笔者看来是一种自导自演的作秀和炒作。韩束的这种不合时宜的“微商营销大法”还能走多远?
朋友圈微商撤离,平台微商登场
种种迹象表明,朋友圈微商已走向末路。这种靠层层、压货渠道、透支人际关系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不久前由微盟研究院的《2015年一季度中国微商行业报告》指出(见笔者之前在钛媒体写的《微商变形记:深度解析微商的四大形态和未来的四种模型》一文),微商始于品牌,乱于个人,兴于社群,重构于平台。
篇8
面对庞大的市场,2012年中国视频网站正在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以争取更多的用户,进而赢得广告主青睐。而要赢得用户关注,视频网站力拼综合竞争实力,除了内容为王,还要有很强的运营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中国众多的视频网站中,2011年4月才正式上线的腾讯视频后发先至,通过持续投入加快内容建设,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仅仅8个月就快速步入中国视频第一阵营,是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
产业链源头发力:内容差异化
据悉,腾讯视频2012年将投入巨资采买内容,从影视内容、自制出品和大事件营销三个方面发力内容建设,构建全产业链。2011年4月腾讯视频正式上线后,先后投资华谊4.5亿元、投资文化中国2.1亿元、投入3.6亿元采购影视剧,与华谊兄弟、天娱、小马奔腾、英皇集团等娱乐大鳄进行深度合作,直接介入影视剧产业上游,从源头上确保内容质量,将一流的影视剧作品奉献给网友,给用户提供独特的视频观看体验。
除了确保影视剧的采买质量,腾讯视频的自制出品同样做得风生水起,其《快女微电影》播放量突破了5亿人次大关。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透露,2012年腾讯视频将继续加大自制出品的投入力度,计划在影视娱乐出品、西甲和英超等体育赛事、自制栏目等方面投入数亿元,致力于推出具有原创特色的栏目,最终形成腾讯视频的内容差异化竞争优势。
此外,2012年是伦敦奥运年,网友对于体育赛事的高度关注和时差因素,致使网络视频将在本届奥运转播期间发挥重要的作用,进而带动新一轮的广告投放增长。腾讯视频将在伦敦奥运大事件营销中投入数亿元,通过电视化包装的栏目和引领潮流的微电影,为用户贡献一场奥运视觉盛宴。
刚刚进入2012年,腾讯视频已经引进了《凰图腾》、《新亮剑》、《新永不瞑目》、《传奇之王》、《宫锁珠帘》、《北京爱情故事》、《新西游记》、《大唐女将樊梨花》、《洪武大案》、《怪侠》十余部大戏,同时获得了贺岁大片《大魔术师》的线上独播版权。
通过在内容方面的巨额投入可以看出,2012年腾讯视频的战略指向相当清晰:内容为王,纵深形成自己区别于其他视频网站的内容差异化优势。
内容精细化运营:精准营销
日前,腾讯视频了自己的2012年内容及运营战略。刘春宁表示:“2012年将是视频行业发展的关键年份,网络视频的关注度将再创新高。腾讯视频将继续加大影视剧版权采买方面的投入,不仅会推出近20部独播剧,100%覆盖湖南卫视热门剧集,还会加强与好莱坞和国内各大影视公司的合作。除此之外,腾讯视频将加大独播剧和自制内容的建设力度。”
内容为王早已是中国视频行业的共识,2012年各大视频网站要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势必要在内容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从目前腾讯视频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内容建设可以看出,它在新的一年里大展拳脚的决心。
腾讯视频自2011年4月正式上线以来,率先提出内容精细化运营战略,坚持“海量正版、精品原创”,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入中国视频第一阵营。而在此之前,通过iSEE内容精细化运营战略,腾讯视频已经取得十几部大剧播放量过亿的成绩,尤其是《新还珠格格》的播放量突破了10亿人次,创下中国视频行业的最高纪录。
2012年,腾讯视频仍将通过iSEE内容精细化运营战略,实现差异化运营,通过腾讯智能分析系统进行用户细分,让品牌信息有效地直达目标受众,帮助企业精准营销,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视频行业竞争加剧:剩者为王
全球互联网监测机构Comscore的数据显示,腾讯视频目前已经跃居全球视频网站第六位、中国视频网站第二位。与此同时,腾讯视频的商业价值也获得了市场认可,荣获《综艺》2011年度人物盛典最具商业价值平台奖。
篇9
关键词:手工皮具;小众;营销策略;丽江锦匠
丽江锦匠皮雕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由小麦为主的三位美术院校毕业的毕业生组成,锦匠手工皮艺所有的皮具系列从打版、裁皮、雕花、染色、缝制、磨边整个流程全部纯手工完成,以保证皮具的耐用性和手工产品的限量性。锦匠包包的款式都很出彩,除了商务素面包,还有手工雕花的特色包包,在皮料上分别雕出荷花、藏文六字箴言、唐草纹等,有的包包还雕了东巴文、瓦猫等丽江纳西民族元素。锦匠现在在丽江束河古镇有2家销售门店,白沙古镇有一家店。
与传统的流水线标准化批量生产不同,手工制品往往具有生产周期长、对手工艺人的技艺要求高,精雕细琢费时费力的特点。手工皮雕就有这样的特点,因此,众多手工皮艺品牌处在不温不火,抑或接近温饱的境地。笔者在与丽江锦匠皮雕的创始人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了当前小众手工皮具面临的一些困难,它或许代表了众多手工艺品品牌的困境。
一、手工皮具面临的困境
1.纯手工生产的限量性
由于纯手工制作费时间费劳力,而机器批量化生产的成本低、效率高,正在把单纯的手工匠人逼到绝路。所以,在业内坚持初心、坚持纯手工制作的匠人越来越少。有些手工品牌转型到生产线生产的道路上,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如丽江的红谷皮具,虽然其根源在丽江束河古镇,但其产品都是在广州批量化生产的。还有一些手工品牌坚持半手工,半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式生产
小众手工皮具通常都是一些对皮具有着浓厚兴趣的个人领头进行家庭作坊式生产,“前店后厂”形象的描述了很多纯手工皮艺工作室的现状。从原材料的选用、设计、制作、销售都由一个人完成。其实匠人们专注于制作就免不了花在款式设计、营销上的精力不足。一个手工皮具品牌要包揽全产业链是比较困难的。素人算是国内手工创意皮具的开拓者之一,它一开始也是生产原创手工皮具的公司,但是从2014年开始素人开始由一家产品型公司转型为品牌运营公司。
3.缺乏自主设计和本土元素的挖掘
国内的手工皮具很少有专门的设计师团队。以皮制包包来看,无论是包包格局还是设计风格最多的做法是拆解日本、欧美大牌,进行复制、模仿。而独立创作和对本土的特色文化元素挖掘不够。以锦匠为例,虽然尝试了丽江纳西族元素的挖掘,但是也只是初步尝试,并没有形成主打产品。
4.品牌溢价不突出。
很多时候国内手工皮具不是输在品质上、手艺上,而是输在了品牌价值上,虽然现在手工艺人的品牌观念也都比较强,但是在品牌打造上花的心思不够。品牌的塑造不仅仅表现在初期品牌形象设计、品牌理念的设计上,更需要恒久的耐心去培育品牌的信任度和品牌文化。往往品牌文化带来的就是品牌溢价。然而品牌文化是以传播为前提的,没有传播就没有认知、没有认知也就不存在认同和共鸣。
由于手工皮具需要精雕细琢,以锦匠的一个皮雕钱包为例,其制作完成要经过100多到工序。这就使得手工皮雕要走大众化市场营销路线是比较困难的,瞄准小众市场,另辟蹊径走高端小众路线或许是手工皮雕正确选择。
小众营销其实从属于市场营销学中的stp理论,即市场细分(segment)、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小众营销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比较窄的、聚焦的目标客户群作为营销对象。小众市场的消费者需求通常趋于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零散化。这使得小众市场的营销哲学不同于传统的大众市场营销。当前消费趋势的转型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了小众营销越来越多的空间,这也让许多像丽江锦匠皮雕的手工皮品牌看到了市场机遇。
二、小众营销的机遇
1.新兴消费人群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与自我
当前,在消费者端,80后、90后正在登上社会舞台,成为消费的新兴力量。这一新兴人群从小成长在互联网时代,接收的信息更加多样化,这一代人的消费特点是个性鲜明、时尚自我,在他们身上承载着更加多元的消费主义观念。淘宝《2017年网络时尚消费趋势报告》中显示90后消费群体的金额贡献率成爆发式增长,更重要的是聚焦到专注90后穿搭的iFashion平台身上,可以看到更细致的消费者行为:相比于一般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是“资深达人”,不选择便宜的,而更愿意选择“潮”的;相比于“基本款最实用”,他们更愿意聚焦关注“周末穿啥浪”。虽然目前这些群体的消费能力不及70后,不过再过几年这些年轻的消费群体将会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军。另外,当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力量正在兴起,这个阶层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多元化。这些呼唤个性化的年轻消费群体和追求高品质的中产阶层让小众市场有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2.互联网+小众的手工艺品带来的大市场
根据长尾理论,互联网+小众的手工艺品可能变成大市场。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 Effect)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最早用来描述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的网站的商业模式。他认为把足够多的非热门产品组合到一起,实际上就可以形成一个堪比热门市场相匹敌的大市场。长尾理论中的头(head)和尾(tail)可以看做是两个统计学名词,人们通常只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即关注正态分布曲线中凸起的大部分,而忽略曲线的尾部,这里尾部有两个特点:一是细,这是因为长尾是份额很少的市场,在以前不被重视的市场;二是长,即市场很小,但是数量众多。所以所有非流行的市场累计起来,在网络上可以形成比流行市场更大的市场。因此,很多小众的手工艺品被整合到一个网络上的时候,可能就会打来巨大的市场空间,美国的在线手工艺品网站Etsy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3.微博、微信、论坛、网红直播等带动了社群经济的发展
在传统大众化营销时代,选择大众传媒是首选,但是在小众营销中,选择专业化、精准传播方式会更有效果。在web2.0的时代,人们主动传播信息的能力得到增强。现在每个网民都可以在网上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归宿,从而可以在众多小团体内交流。当今社会越来越彰显个性和意见,兴趣的多元化趋势增强,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亚文化群体兴盛。微博、微信、论坛、直播等社会化社交渠道起到了很好的聚合作用。这些渠道会把兴趣相投、有共同关注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形成长久的深度互动关系。对具有鲜明个性的手工艺品来说,通过社交网络培养转化率高、忠诚度高的客户群成为了可能。
三、小众皮具营销策略
1.私人定制
根据当前的消费者趋于个性化的特点和手工皮具精雕细琢的特点,特别适合私人定制的营销方式。在这个品牌包包随处可得的时代,反而那些定制的、独一无二的、有个性限量包包显得珍贵。所以,瞄准私人定制市场、专注送礼、特别纪念日等特殊需求是小众皮具营销的出路之一。不过,进行私人定制的时候要平衡好订单量和手工匠人制作能力之间的关系,现在有些做得好的手工皮艺品牌面临排单排几个月的现象。
2.消费者全面参与制作过程,产销合一,体验店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在很多行业都有渗透。手工皮艺行业也是比较适合体验营销。手工皮艺的门店一改前店后厂的传统模式,把“后厂”搬到“前店”。从而让消费者亲眼看到皮艺产品制作的原材料、工具、制作的过程。一方面让消费者对产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购物的趣味性和购买的可能性。甚至让消费者亲自参与皮具的设计、制作过程。当然,让消费者亲自参与设计也会涉及到一系列问题。比如:手工匠人专注于教,就无法专注于自己制作,有些复杂的工序要求一次到位,否则得从头开始,就免不了会造成浪费。因此,笔者认为手工匠人大师可以适当培养一批学徒,然后慢慢让学徒负责教授消费者(体验者)制作皮艺制品。其次,做成半成品,让消费者体验制作过程的一部分。通过亲身体验制作过程,随着消费者对皮艺了解的深入,一方面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会增加,另一方面可以重塑消费者对手工皮艺价值的理解。通过体验的设置,培养一批品牌忠诚度高、原意分享、形成口碑的忠实用户对手工品牌来说意义重大。
3.拓展手工皮具的人文价值
当前,手工皮艺制品面临的一个问题之一是品牌溢价不高,自主设计不足。因此,手工皮艺品牌应该积极拓展手工皮艺的人文价值,从而增加品牌溢价。以丽江的锦匠为例,它所在的江束河古镇本来就有600多年的皮具制造历史沉淀。丽江又是具有少数民族文化、东巴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的旅游目的地,有非常多的地域元素可以挖掘,因此,手工皮艺品牌应当注重自主设计,形成自己的主打风格,并根据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在不同季节设计不同系列的风格。当前,消费者对商品象征意义与自我价值的消费远远大于对商品本身基本功能的消费。因此,手工皮艺应该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和品牌故事的挖掘。
4.充分利用互联网这种低成本的营销方式
传统互联网思维仅限于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产品、品牌等。但是这种做法也非常容易使营销信息沉没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之中。如何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做到精准营销是手工皮艺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更加有效的做法是c其你去找消费者,不如让消费者找到你。通过基于兴趣点的专业化社群的构建,让消费者主动搜索到你。这就要求手工皮艺品牌积极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等这些新兴的社会化社交媒体,搭建专业化的、有价值的兴趣交流平台。此外,像Etsy这样专业的在线手工艺成品销售平台聚集了大量喜欢手工制品的优质客户,投放这样的专业网站进行产品销售,可以更精准的找到客户。
5.知情消费,推动透明化营销
在消费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时代,消费者是否购买,去决定于他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当前网红直播经济客户转化率高的原因之一是通过直播消费者可以个人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产品信息、产品背后销售人员的信息。把手工皮雕的制作过程通过直播平台直播,让消费者更直观的了解一个皮雕产品的制作过程、品牌理念、甚至手工匠人的生活状态,会增加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
四、总结
纯手工生产的皮艺制品拥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趋势的变化,纯手工生产的皮具制品迎来了新的机遇。结合手工艺品的特点和当前消费趋势,小众营销或为手工皮具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淘宝《2017年网络时尚消费趋势报告》.
http:///i6389484859030503937/.
[2]克里斯安德森【美】.长尾理论[M].乔江涛等.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篇10
一、互联网治理论坛:一个务虚的机构,逐渐失去了各国政府的关注
互联网治理论坛是解决互联网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要全球性机构。它是在2005年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创建的,是以政府为中心管理互联网和非政府管理互联网之间的妥协结果。作为妥协的结果,一步一步地,互联网治理论坛的做法已经发展开来。互联网治理论坛大会自2006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在日内瓦有一个秘书处。这也激发了区域和国家的互联网治理论坛,学术网络和其他方面的系列活动的创建。
当讨论其他全球治理领域如何能从互联网治理论坛经验中获益时,重要的是记住互联网治理和传统多边主义两者之间的差异。首先,后者,例如气候变化已经逐渐向非政府参与者开放。就互联网治理来说,政府被迫进入一个已存在的非政府组织(如ICANN,IETF和其他实体);其次,互联网治理论坛不是一个决策制定机构。它没有采用国际条约或其他法律文件的授权。它是一个决策成形的论坛,通过它的审议,可以为如ICANN,ITUand WIPO等其他机构采纳决议建立基础。
然而,IGF作为一个务虚的机构,里面议题很多,也有个别问题引发了讨论,但很多议题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因此,可以说,IGF逐渐失去了各国政府对其的关注。不过,作为制定全球互联网域名管理政策的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随着它对互联网治理议题的讨论和延伸,得到了各国政府、企业等代表的各有关利益相关方社群的重视和积极参与。
二、互联网治理的重点进展在ICANN
ICANN于1998年建立,总部设在洛杉矶郊区Marine Del Ray,是一个采用国际化组织形式运营的非盈利性机构,负责在互联网域名系统和地址系统上的政策协调。ICANN形成的政策决议,由IANA人员在根服务器的根区文件中进行体现。IANA(互联网号码分配机构)负责管理互联网核心资源,它有三项职能:1.管理全球域名系统;2.协调互联网协议(IP)数字地址的分配;3.根服务器协议的协调。这三项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联网根的管理权。由于互联网的全球性特点,根的任何改动都影响到互联网在全球的正常运行、特别是互联网在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美国商务部对于IANA的运行有最终的管理权。因为欧盟的反对,所以美国移交IANA管理权。随着IANA管理权移交,顺应着互联网安全与稳定、开放与互通的发展趋势,“同一个互联网 同一个梦想”,互联网治理将迎来新的时代。
三、互联网治理的法律层面
国际上,在互联网治理规则制定方面认为,几乎所有互联网治理问题都有一个法律层面,但塑造一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法律框架仍处在初期阶段。两个普遍的方法是:
1.一个‘真正法律’方法,从烟雾信号到电话,互联网本质上是无差别的对待。尽管速度更快,更全面,互联网仍然是有距离相隔的个体之间的沟通。因此,任何现有法律规则也能适用于互联网。
2.一个‘网络法律’方法,基于假设――互联网引入网络空间里社会关系的新类型。因此,有必要制定用于管理网络空间的新网络法。这种方法的一个论点是,给跨境交流提供便利的互联网的绝对速度和体量,阻碍了现有法律规则的执行。
尽管两种方法都包含有效元素,但‘真正法律’的方法获得优势。普遍认为,相当一部分现有立法可以应用到互联网,对于某些特定问题,真正的法律将必须被调整以适应网络世界。对于一些有限的问题,必须制定新的规则。
互联网领域的立法活动日益加强,尤其是经合组织国家,互联网普遍存在,对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程度很高。到目前为止,立法规定的优先领域是隐私,数据保护,知识产权,税收和网络犯罪。
然而,社会关系过于复杂,不能仅仅靠立法者来规制。社会是动态的,而立法总是滞后的。在当今时代,这个尤为明显,科技发展改变社会现实比立法者所能反应到的要快得多。有时,规则甚至在他们可以被采用的时候已经变得过时了。法律过时的风险是在互联网监管方面需要重要考虑的问题。
四、有关互联网治理的法律层面的进展
一直以来,关于互联网治理的研讨,讨论比较多的国际组织有互联网治理论坛(IGF)、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经合组织(OECD)、亚太经合组织(APEC)、20国集团(G20)、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等。
(一)联合国贸发会关于电商规则和网络法的研讨
联合国贸发会议于2015年3月25-27日在日内瓦曾召开了关于电商规则和网络法的专家会议,其中提到:对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来说,网上交易的重要性日益增长。虽然更加依赖于电子商务创造了重大机会,但是缺乏安全性和信任仍然是这类交易的重要障碍。在线欺诈和数据泄露受到消费者和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要求国家和国际层面足够的法律和监管措施。
发展中国家落后于相关网络法和跨境电商的发展,是因为不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之间的差异而受到阻碍的。
这次专家会议作为一个平台,使各国能够审查其法律框架,分享经验和相互学习。它有史以来第一次呈现出全球在电子交易、消费者保护、数据保护和网络犯罪领域里的法律法规监管的全貌。会议回顾在各种发展水平下的各国的政策和法律制定者及其私营部门面临的挑战。它将给区域组织提供一个机会,诸如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东非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拉美和加勒比经济体系以及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探究关于能提供国内和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框架的统一的合作空间。互动环节将主要由知名法律和行业专家、政府官员、地区和国际机构代表以及非政府组织作重要角色。预期结果是,对于涉及网络法以及如何能促进电商发展的监管框架的建议的最佳实践的认同。它将与其他有关电子商务的进程连接在一起,如在世贸组织,经合组织及联合国主持下的其他进程。
这次专家会议是由联合国贸发会组织的,其已支持了非洲、亚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超过60个国家,准备并/或采用网络法律法规以及通过能力建设活动。
(二)欧洲通过网络新规:个人信息保护新规以及要求各关键性组织采用新的网络安全规则
欧盟于今年4月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新规《一般数据保护法规》(GDPR),被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这一新条例的通过,意味着欧盟对个人信息保护及其监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称当今全球“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最为严格、管辖范围最宽、处罚最严厉、以及立法水平最高的一部法律。紧随其后,今年5月,欧洲要求各关键性组织采用新的网络安全规则,作为世界巨头的第三方支付企业Paypal也被要求必须遵守,这给在线支付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和限制。这一规定,是对网络基础设施适用更高要求的等级标准。
结语
随着网络社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治理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其所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纷繁复杂,汇聚的矛盾点多,当然也更能预见未来互联网经济新的发展机遇,逐渐引起各国政府、企业以及非商业社群的高度重视。互联网治理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可能引发现有各种模式和规则的不断调整,甚至进一步突破,这期间将产生一个个新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此,关于互联网治理规则的研讨,也将是一个发展空间很大,需要持续进行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治理论坛(IGF)官方网站报告
[2]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公共论坛及各社群政策讨论文件
[3]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官方网站报告
[4]欧盟(EU)官方网站报告
[5]《Networks and States:The Global Politics of Internet Governance》,Milton L.Mueller,The MIT Press,2010,Massachuset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