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区域地理范文
时间:2024-03-13 16: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区域地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元认知;区域地理;迁移
认知策略是个体主动采用的用于提高其完成认知任务的效率的方法。加泰勒等人认为,具有较高元认知水平的学习者能够在面对新的问题情境时主动分析新认知情境的特定任务和目标,结合自身原有知识水平,选择最有效的认知策略,并在执行认知策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监视、反馈,及时地修正和调节原有的认知策略,以达到认知活动的目标。
元认知迁移理论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最大的启示就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具体的地理陈述性知识和地理程序性知识,还必须让学习者学会地理学习方法,学会地理思维,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积极地起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即提高元认知的作用。提高学生元认知的各种途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讲解元认知知识可以使学生知道元认知是什么,这是元认知培养的必要环节,但元认知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实际的元认知活动,即有元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体验,才可能使学习者在以后的认知活动中自觉而有效地运用有关认知策略。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深感培养学生地理元认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针对区域地理学习。
一、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准备和形成
初中学生第一次较为完整的接触区域地理是在七年级下册《亚洲——自然环境》和《亚洲——人文环境》中,在这一章中学生不但知道亚洲的自然环境知识和人文环境知识,还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在其后的地理学习中,虽然教材的编排不像《亚洲》那么结构清晰,但是如果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们仍然能够看出相应的地理知识结构,学生学习区域的元认知水平在教师的点拨下不断地形成。
二、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深化和巩固
在八年级上册的学习之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看目录结构,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结构加强印象后再学习各节内容,对于不同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也能有所理解;到了八年级下册通过对中国国内各种区域的学习,对地理知识结构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巩固,也就是说通过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学,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对结构中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也理解颇深,具备了相当的学习区域的元认知水平。从迁移理论角度而言,人教版地理教材既包括基本的原理,还有典型的实例和丰富的变式练习,有助于学生超越仅仅简单累积起来的事实性知识,为学生学习策略的迁移的发生创造了最有效的条件。
三、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准备
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中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地理教材,先单独自学再讨论交流,并由教师答疑解难,深入探讨,最后练习巩固。教师的职责主要为定向指导、重点辅导、难点讲解,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程序如下:
笔者认为,既适合进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学习又适宜检验学生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应该是较为完整的区域地理知识,不管情境如何复杂,它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符合前面所学的各种层次的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常州地理》是一本体例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的乡土地理教材,它的编排完全符合人教版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不仅如此,拓展也很丰富,在学生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地理认知策略的基础上,《常州地理》只不过是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迁移“区域地理学习”经验的机会而已。
四、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实践
在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材学习中,《常州地理》中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以人教版地理教材的有益教学补充——乡土地理资源的形式而呈现出来的,《常州地理》作为教材的系统性则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两年的人教版地理教学后,势必就要对《常州地理》进行系统的梳理,此时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是最合适的一种教学形式,因为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已经非常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读《常州地理》,自行写出知识机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使自己的区域认知策略更为完善,在这个自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系列问题的形式提出要求,让学生自己带着相关问题看书,并就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地给予指导,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如相关问题之一为“常州农业结构调整的自然基础、社会条件和方向等分别是怎样的”,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势必就会找出常州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及原来传统的种植农作物、现有的特色农产品及相应产地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充实了知识机构,而且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对于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又加深了印象,为学生以后进一步了解区域地理知识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最后可用一份专题练习卷来检测学生对常州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区域地理元认知培养的注意事项
有些地理老师可能会认为在一节区域地理课后与学生总结课文的体系结构是语文课堂上的事情,不应该是地理老师干的事情,而这恰恰是建立区域地理元认知的关键步骤,也是最能展示地理学科性质的地方,大部分的学生非常认可拥有一套能够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我们交给他们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对这种学习方法最大的肯定,所以在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深化和巩固阶段,我们得特别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非常善于肯定他们的学习策略。在区域地理元认知的检验实践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写出知识结构,还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结构,以达到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真正理解以及对常州地理知识的真正掌握。这个过程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因为在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有的放矢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乐于探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营造研讨氛围,学生的相互讨论会逐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教师更应有一套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不然,自学很可能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石晓辉.元认知迁移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9):9-10.
篇2
一、教学策略把握“四个关注”
(一)关注区域的地位
区域地理囊括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学中一定要围绕一个重点知识来展开,做到“纲举目张”。这个“重点知识”往往就是该区域的特征和核心,例如,八年级所涉及的地理区域的特征,基本上都在标题中体现了,如,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西双版纳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黄土高原是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等等;对于一些在标题上没有体现的地区特征,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如,台湾是美丽富饶的宝岛或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以及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等等,这样可以以点带面展开。它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学习某一区域以前,部分学生可能已对其有所了解或曾到过这一区域旅游。这些学生对此区域具有一些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往往是区域的某些突出特征,是让学生感兴趣而又最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方面。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去展开教学。但教师不能停留在对这些区域特征感性认识的讲述上,而是一定要上升到“人—地”发展关系的理性认识上,这样才具有探索性,并且可以在探索区域“人—地”之间的关系时把区域各要素一一糅合进去分析,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自然要素。不至于总是按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相关内容这样的线索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三)关注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地理问题。现在实行一个课标、多种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每一本教材提供的内容都仅仅作为教学的资源之一,提供的案例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案例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学习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让学生看到个案问题或现象时,知道从地理价值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例如,①知道区域要素主要有哪些,例如,自然要素主要是位置、范围、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经济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文化包括习俗、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服饰、建筑、宗教等;②知道每个要素包括哪些方面,例如,位置主要有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农业包括耕作制度、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业区、农作物等;工业包括工业分布及工业部门;③知道区域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例如,位置、范围和地形如何影响气候,地形和气候又如何影响水文、河流,进而又影响景观(植物,动物,土壤);④知道综合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例如,自然要素是如何影响着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的,环境对人类又有哪些反馈作用,等等;⑤知道地理事物分布之间的关联性,例如,“气候──土壤──(农作物)生物的分布”“火山──地震──地热的分布”“人口──工业──城市”的分布都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地理事实,还要关注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和变化及其成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的学习过程,而且有些时候学生也有他独特的思维,所以我赞成以问题为中心,抽丝剥茧,剖析问题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纵横辐射,构建问题的外部联系。问题的探究过程着重有以下几方面:1.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其中包括信息判断、现象对比、总结规律、原因分析、概括特征等多项思维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重在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在于如何讲授得好,还在于如何引导得好。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挑选或创设问题情境,依照探究步骤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根据学生的探究进展及时点拨和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料或事实清单,这一点对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很重要。
二、教学过程中注意以点带面和综合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就是围绕一个重点知识来展开整节内容的教学,这个“点”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区域的最典型特征。例如,在关于西北地区众多的地理知识中,干旱的地理特征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它又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文地理现象,因此,对西北地区的学习要紧紧扣住“干旱的环境及影响”这一重点知识展开:干旱的景观──植被(草原、荒漠、沙漠、绿洲),河流(数量少、季节性、内流河);干旱的成因──气候(由东往西的景观变化与降水多少的相关性),在此带出气候的成因──位置、范围和地形;干旱的影响──以牧业(牧场、畜种、产品)为主,农业为灌溉农业(作物类型、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为了要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在人教版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结构分析”部分给我们呈现了每一节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程;素材选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66-01
引言:微课程的主要是指通过十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针对性的精选小部分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和音频,向学生重点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微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明确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层次性,精选教材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赋予了课堂教学的更多的活力和趣味。由于传统的授课形式没有较强的针对性,这种满堂灌的形式难以满足现代的地理教学,因此就引入了微课程教学。微课程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合理选取相关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取素材,充分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一、微课程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经历了不断地更新和改革后,正在朝着更加现代化的的方向努力,教学模式更新相比以往已经大有进展,然而在现代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广大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的适应性;第二,教学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虽然一直在大力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会大打折扣,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够灵活,比较单一,采用相同教学方式,往往只会导致均等化教学的结果。但是学生之间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对于相同的内容,一些同学早已掌握的很透彻,而一些同学可能对知识还一知半解,这样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而通过微课程的引入,不仅实现了教学时间的灵活性,而且还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有较强的针对性。因为它和传统教学相比有更多的反复性和可选择性,恰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微课程可以对内容有较多的可选择性,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学习,对于一些疑难点各个击破,这种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对于教学的调整也是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在只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转变,并且是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从而达到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目的,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素材的选取策略
微课程在素材的选取上遵循小而实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小”就是在课程目标的选取上应该不能范围太广,针对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展开,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去解决一些相关的疑问,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而“实”就是素材的选取要有针对性,可以主要攻克一些重难点,亦或是薄弱的知识点等等。微课程素材在进行实际选取时,应该从这几点着手。
1、展示地理实验现象的素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一些内容的教授是应该借助实验来完成的,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就注定了实验必须由课堂转向课外,这对于学生的亲身体验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微课程教学可以借助微视频或者是剪辑制作等形式就可以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比如,可以将植被破坏引起的泥石流、洪涝灾害或者是沙漠化严重等现象进行微视频的真实模拟,这样会更加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对这些现象有真实的体验。
2、演示完整的练习过程或制作过程的素材。对于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有许多方面都存在“第一次”,比如学生在进行填图练习册的完成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可以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演示,通过录制视频来进行展示,用新的方式将这些练习的具体的思路体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的作业练习提供了很多的的便利。比如地球仪的制作、气温曲线的绘制都可以通过教学方法来进行辅助。
3、帮助学生突破自主学习中难点的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由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些困难,若将这些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程,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有益于课堂的学习和课后的复习,从而对难点进行攻破 。比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这一节内容时, 在课堂中,学生不容易对具体的过程很好的理解,这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是有较高的要求的,通常教师会通过借助地球仪这些教具对地球的公转进行演示,但是一节课的课时是有限的,如果将其制作成微课程,通过“运”存储器进行存储,就可以使学生随时观看,从而达到对难点的攻破。
4、对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记录的素材。地理学科和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户外的学习就显得很有必要。可以利用微视频对一些户外实践活动进行记录,并制作成微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迅速的理解,还能使他们将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对知识深层次的掌握。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户外如何进行方向地辨认、怎样在旅游中正确使用地图等等,这对于地理课堂教学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5、拓展课后内容的素材。由于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一些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都不能通过课堂教学来开展,往往教师都会将其放在课后进行,这为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若能够将延伸的课外内容也做成微课程,那么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增加了对知识的巩固程度。比如,对我国的一些旅游景点可以通过制作成中国简图的形式进行呈现。
结束语:将微课程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与现代课程理念相适应,同时还可以逐步攻克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散学习,再加上其具有时间段,易开展的优势,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阮久平. 地理微课程素材选取的策略[J]. 教师,2014(21).
[2] 曾重荆. 初中地理教学“微课程”理念的运用分析[J]. 新课程学习(中),2014(10).
篇4
关键词:营区、建设、地基、基础
近年来,部队在营房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营区出现了很多现代化建筑。在营区的改建、扩建及搬迁中,营房管理人员经常遇到地基处理的问题,加大了营房管理的难度。上部结构的荷载都要通过基础与地基传递到土层中,因而,地基与基础的安全直接决定了上层结构的安全,地基与基础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营房管理人员的重视。
一、新建营区的地基处理问题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很多部队营区面临搬迁的问题,新的营区往往距城市较远,地基土质往往比较复杂,在这种新的营区里规划营房建设常常会碰到地基的处理问题。地基处理主要是解决地基的强度与稳定性问题、地基的变形问题、地基的溶蚀与渗透问题和地基振动液化问题,其中地基的强度、稳定性和变形问题营区建设中尤为常见。
(一)分层碾压法。该方法不需挖、填土,是最为常见和经济的地基处理方法。常用于处理含水率较低的素填土和杂填土地基。分层碾压法处理地基时注意控制土的含水率,粘性土在进行压实时,土太干或太湿都不能把土压实,只有在合适的含水率条件下才能压实。例如某营区路基施工,路面为粘性土、含水率较高,施工时未考虑最优含水率的问题,在施工机械的反复碾压下,土层变成了类似“千层饼”的形态,土层发生了剪切破坏,后被迫采取别的施工方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根据大量的试验发现,用80~120kN的压路机碾压杂填土,压实深度可达30~40cm,地基承载力可达80~120kPa。
(二)强夯法。该方法用起重机起吊重锤夯实地面,重锤下落时形成巨大的冲击能和冲击波,该方法施工简单、快速、经济,在我国发展迅速。强夯法应用动力密实、动力固结和动力置换原理对地基进行处理,最适用于处理孔隙大而疏松的碎石土、砂土和建筑垃圾,也适用于低饱和的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和素填土地基。某部队营区位于东部沿海城市,新搬迁营区距离海边较近,在建设某四层办公楼时发现地基表层为粉土呈中密状态,厚度约为1.5m;其下为松散的细砂土,厚度约为1.5m;其下为淤泥质土,非常软弱,厚度达2.5m,若不进行妥善处理将成为事故隐患。按常规处理方法需打桩处理,但考虑打桩费用较高,最后采用了强夯的处理方案,现场处理效果良好。但该方法振动、噪音比较大,对周围建筑物影响也比较大,施工时防止对周围建筑物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预压固结法。该方法分为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深度较厚的淤泥、淤泥质土和充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预压法原理为在建筑场地上正式修筑工程以前,先对地基进行预压,使地基产生大量的沉降而压密,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减少实际工程的沉降量。堆载法为在施工场地堆积砂石等材料对地面进行加载预压,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较多采用真空预压法代替堆载法,可节省大量工程量和造价。堆载法应控制好预压荷载的大小、堆载的平面范围和加载的速度;真空预压法应注意砂井的设置和地表密封膜下的真空度。如:某部队营区修建大型综合仓库,该仓库表层为较松软的杂填土地基厚度约为3m,其下位高压缩性泥炭土,厚度约为2m,采用堆载法预压,在建筑场地上堆载了大量砾石和矿渣,在经历三个月后,地基沉降量大50cm,施工后观察实际沉降量较小。
(四)挤密法。该方法是以振动或冲击的方法成孔,然后在孔中填入砂、石、土、石灰或其他材料,并加以振捣成为桩体,按其填入的材料分为砂桩、砂石桩、石灰桩等,其加固机理主要靠桩管打入地基中,对土体产生横向挤密作用,在一定挤密功能作用下,使土体孔隙减小,增加土体,最终增强土的承载力。密实度挤密法主要应用于处理松软砂类土、素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
二.营区建筑地基加固问题
在营区现代化建设中,由于营区面积的限制,很多新修建筑距老建筑距离过近。由于新修建筑往往高度高、荷载大、基础埋深大,往往对周围老建筑形成大的影响。根据新建建筑物对邻近建筑地基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可选取适当的加固措施进行加固。加固时,可根据墙体产生裂缝的形式、结构发生倾斜的角度判断地基发生损坏的大约位置,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固。施工时同时应注意采取适当的加固方法,保障既能达到加固目的,又能节省投资、降低造价,减小不必要的损失。
(一)灌浆加固。该方法通过钻孔将水泥浆、粘土浆和化学浆液等注入地基土中,将地基土胶结固化,从而达到提高地基土承载力的目的。此种方法基本不会改变地基土的结构和体积,在具体施工中应用较多。进行灌浆时,如果地基土为卵石、中砂、粗砂和有裂隙的岩石,浆液可以在压力作用下进入砂和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凝固后将与岩石胶结成整体。在对粘性土、细砂等颗粒较小、孔隙较小的地基土进行灌浆时,这时由于浆液很难进入土的孔隙之中,可采用较高的压力将浆体压入孔隙。施工中,根据地基下土的类型,合理选择灌浆材料和施工步骤。
(二)树根桩加固。用树根桩托换加固基础是以基础作为桩承台。应用桩来加固原有基础的方法。施工时,先用钻机钻孔,钻孔穿过原基础进入设计深度,然后向钻孔中注入水泥浆等材料。该方法适用于碎石土、砂土、粘土和淤泥质土等建筑物基础的加固。由于该方法需施工场地小、施工时振动小、噪音小,应用比较广泛。
(三)锚杆静压桩加固。锚杆静压桩工作原理是利用建筑物自重,先在基础上开凿桩孔,埋设锚杆,借助锚杆反力,通过反力架用手动或千斤顶将预制好的桩逐节压入基础的桩孔中,从而达到加固基础和地基的目的。该方法施工时无振动、噪音,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移动灵活。可在场地和空间狭窄的条件下施工,并可在不停产和不搬迁的情况下进行基础工程处理,在很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圣浩主编.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篇5
【关键词】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时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可见,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成为中小学的重要工作来落实,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是空白,尤其是贫困的民族地区。
以笔者所在学校――一所少数民族独立初中为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再加上生活条件、复杂环境等原因,很多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如何针对民族地区的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由于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学习底子薄,认知能力差,再加上初中课业负担加重,升学压力加大,很多学生恐惧考试,对学习产生焦虑心理,甚至于厌学逃课。焦虑心理又会导致学生自卑胆怯、孤独苦闷、不堪挫折、自卑自虐、引发交往障碍。当极度焦虑时,还会产生心跳加快、直觉异常、肚痛失眠等身体状况。由于少数民族于汉族学生存在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差异,易导致关系敏感,使一些学生产生过敏倾向、敌对情绪与暴力倾向。这类学生人际敏感,经常攻击他人,打架逃学,说谎盗窃,甚至暴力抢劫等,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品行障碍;又因习俗经济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竞争意识不强,易于辍学;还有些贫困学生因担心失学,所以存在忧虑恐怖倾向和强迫症。
二、影响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与民族心理的影响
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地处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大约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42%。人口结构的复杂导致了社会环境的复杂。学校位于集市附近,学生便于与社会青年频繁接触往来,易于出入台球室等场所,导致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学生容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又因少数民族注重经商诵经,又有早婚早嫁的习俗,所以学生容易辍学去经商或诵经或准备婚嫁。这种潜在的民族心理大大削弱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另外,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还存在敌对情绪,学生之间易于拉帮结派,造成人际敏感,出现暴力事件。
2、经济状况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当地百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很多家庭刚解决温饱。因此,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中途辍学回家务农或打工的现象仍不乏其例。这种因贫困带来的失学恐怖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疾患。再加上“重男轻女”现象的存在,很多女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女生总是处于害怕失学的恐惧焦虑之中,学习时显得忧虑重重,注意力涣散。另外,民族地区的学生家长容易忽视无知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与智力开发的严重失衡。再加上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外出打工,留守少年与单亲学生的心理疾患更为明显。
3、学校的影响
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校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考试成绩、升学档次仍是衡量学生优异与否的唯一标准,以“成绩轮英雄”的单一评价机制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健全。同时,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学习压力易导致学生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而与此同时,一些教师用警告、讽刺、揭短、遗弃等手段来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科学耐心的管理指导。这种教育方法的失误,更加加重了学生失误心理障碍。另外,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
4、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导致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心理较为敏感脆弱、自闭压抑、冲动极端。再加上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生理变化的冲击会使得心理变化也错综复杂;产生自尊与自卑、独立与无奈、交往与封闭等种种矛盾。另外,由于处于青春萌动期,容易出现早恋问题,期间会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如疏导不当或受到伤害,极易造成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能力的强弱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三、民族地区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建立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其有效运转,就必须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首先,国家教育部应正式出台有关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同时,组织专家编写师资培训教材与适合民族地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与科普读物。其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指导性。再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
2、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
第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会在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第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和团体咨询。第三,要开展全体教师心理培训,尤其是班主任培训,强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每位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第四,家校联手形成教育合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3、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开展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咨询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推进民族教育,建设和谐班级
加强民族教育,消除民族心理隔阂,促使各民族学生间的和谐相处,友好往来。通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助等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广泛交流,结交朋友,逐步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心,提高学生人际交际能力,共建和谐班级,有效克服紧张敏感、自卑孤单、敌意恐惧的不良心理倾向。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听力困难;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73-02
一、引言
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技能发展和提高的基础。希腊哲学家伊比克底特斯比较形象地说道:“我们有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因此,我们所听是我们所说的两倍。”(Helgesen,2008)保罗・兰金(Paul Rankin,1928;Rivers and Temperley 1978;Oxford 1993;Celec-Murcia 1995,cited in Hedge 2000:228)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在清醒时有70%的时间从事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在交际中,听占交际时间的比例高达41.9%到45%。由此可见,听的能力在语言活动中的重要性。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听力学习的本质认识也在变化,即从一种被动技能(passive skill)到主动技能(active skill)(Helgesen,2008)。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获得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构建会话意义的综合过程。它涉及语言、文化、认知、心理、语用、神经、百科等各方面。在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英语课堂教学普遍非常强调读和写的技能的训练,对英语听和说能力培养意识薄弱且方法匮乏。基于此,虽有学生可以在考试评价中得高分,但听和说的交际能力却极其低下。可以说,听力教学是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最薄弱环节,是制约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进而,听力学习困难的调查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
二、研究设计
基于优化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本研究侧重于对学生听力学习困难中的可控因素进行分析。由此,我们设计、制定了调查问卷,拟定了访谈提纲,对听力学习困难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浙江省一农村初中初二某班53名学生。其中,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53名学生,访谈对象为其中随机抽选的8名学生。
(二)研究问题
1.农村地区初中生听力学习困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问卷共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听力学习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将听力学习困难划分为语言与非语言维度,以“是否”式问题形式调查学生在这两个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对每个维度进行具体调查分析,调查内容涵盖每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并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四级记分制:4=完全符合;3=基本符合;2=不太符合;1=很不符合。共发放问卷53份,收回有效问卷53份,问卷回收效率达100%。访谈则是对8名对象进行团体访谈,重点分析他们各自在听力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
三、初中生听力学习困难因素剖析
通过对学生访谈结果的分析和问卷中每个维度及具体项目进行的百分比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初中生英语听力学习中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听力策略和心理因素四个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1.语言知识薄弱。听力理解是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过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语言基础知识缺陷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首先是语音障碍,包括:不熟悉国际音标,感觉语速过快,不了解连读、重读、弱读等变音规则,不知道语调的不同用法。其次是词汇障碍,包括:词汇量偏低,辨识力差,习惯用语储备不足。再次是语法障碍,主要包括:听不懂长句和复杂句,不会利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句型分析。
2.文化背景匮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对语言国家文化的吸收与融会贯通。胡文仲(1999)指出,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某一语言现象而更重要的是获得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未给予文化背景知识足够的重视。听力材料中涉及很多英美国家历史、风俗、生活等话题,学生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历史知识、生活方式及习惯等缺乏了解,直接导致他们理解困难。
3.听力策略缺失。听力学习策略在听力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帮助听者控制整个听音过程。然而,调查发现仅三名学生表示熟悉常见听力学习策略并能主动应用。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听前不能制定计划,听中不能灵活运用预测、推理、总结、联想、判断、做笔记等策略,听后也不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听力策略的缺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听力学习的困难。
4.心理情感障碍。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主动配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如态度、动机、目的等)直接影响学习效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听力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主要体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信心、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易焦虑等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情感因素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阻碍听力理解。
四、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对策
调查发现学生听力学习困难存在于语言及非语言两个维度,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能力,本节针对学生听力中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夯实语言基础知识。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标准英语发音,克服基本语音障碍;提供不同口音、语调及语速的听力材料,让学生习惯不同的语言韵律,增强语感。其次,教授词汇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正确记忆,增加词汇积累。再次,引导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形成自己的语法知识库,巩固语法基础。
2.积累文化背景知识。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文化讲解及导入,将文化背景知识渗入所讲知识点,寓教于乐。其次,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通过大量输入扩大知识面,积累相关背景知识。再次,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日常习惯等,掌握相关图式知识。
3.教授听力学习策略。首先,教师应辅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听力学习计划。其次,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听前明确目标,激活图式;听中提供不同类型听力材料和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推测、总结、讨论、联想等多种策略,对这些策略进行总结归纳并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听后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复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4.克服心理情感障碍。首先,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听力学习目的和必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听力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其次,通过创设积极的语言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听力材料等激发学生听力学习兴趣;再次,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焦虑心理,提高学习信心。
五、结语
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也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更是听者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构建会话意义的综合过程。它涉及语言、文化、语用、认知、心理等多方面。诸多因素共同决定听力水平的提高不能速成,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注重非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提高。
参考文献:
[1]Hedge,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Rankin P T.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 ability[J].The English Journal,1928,(17)
[3]Rivers W M,Temperley M S.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赫尔格森.听力教学实用技巧[M].刘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彝族地区;初中英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然而,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教育落后的现象,如:彝族地区在初中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为中心”“师资队伍匮乏”“学生被动学习”等现象,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新课程标准是相悖的。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着重分析彝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搭建开放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
彝族地区的初中生面对英语学科有着陌生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搭建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中放松自我,逐渐消除畏难情绪,潜移默化地进入英语教学中来,进而,自主的产生学习意识。如: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初中生爱表现自我、喜欢多样性的特征,来搭建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即将教学内容转化成为游戏、开展辩论会、角色扮演、评书等多种形式,将课堂变为一个“小舞台”,让学生尽情地表演,诱发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进而自主挖掘英语学习资源,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
二、强化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教师在教学中有着引导性的作用,而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其学习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彝族地区由于教师师资力量的匮乏,在教学上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对英语知识的讲解,借此来促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基本条件。如: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自主收集素材的途径、方式,积累自主学习的相关信息;其次,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训练,诸如:让学生轮流当“老师”“英语广角”活动等等,诱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最后,收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相关数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强化策略培训,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反思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我。笔者在教学中一般采取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教学中,每天笔者都会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师生互评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我技能,同时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有效的信息,来充实自己、发展自我。这样,不仅仅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目的,而且对学生的自我英语表达能力也有所锻炼和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彝族地区的初中英语教师,就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篇8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病死率很高。如何提高此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晚期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6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60例,男98例,女62例;年龄38~71岁。经治疗与护理,141例好转,12例死亡,7例未见好转,自动出院。
护理干预
急救: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准备好急救物品及药品,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实施扩容。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型,做好交叉配血及输血准备。
卧位: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床旁常规备吸引器;休克患者头仰卧位,下肢抬高30°;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的腥臭味及残留血渍。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出血先兆,如:口渴、胃部灼热感、恶心、心悸、体温正常而脉搏快等,同时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改变,注意肢体温度,皮肤与甲床色泽。如发现呕吐物由咖啡色转为鲜红色,黑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色泽转为暗红色,肿大的脾脏暂时缩小,如不见恢复肿大,均提示出血未止或再次出血。
做好各项记录:详细记录呕血或便血量;测每小时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小时,输血前补充生理盐水,输血时速度要快,休克纠正后再按医嘱补充血容量。老年患者注意避免因输血、输液过多或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
心理护理:患者对突如其来的大出血缺乏认识,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胃酸分泌增多、胃蠕动增加等,增加胃黏膜的损伤而加重出血;此外,家属的言行和态度对患者的情绪有直接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稳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呕血时护士应陪伴在患者的身边,出血停止后,及时清除血迹、污物,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关心、安慰患者,使其有安全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护理:急性出血期应根据病情确定是否禁食。当患者出现严重呕血伴恶心、呕吐时,必须实行禁食,一般禁食1~3天。当少量出血无呕吐、无明显活动出血时,可进食少量温凉、无刺激的流质饮食或无渣饮食,如牛奶、米汤等,1次不能进食过饱,宜少量多餐。出血停止且大便潜血呈阴性后,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戒烟酒,忌食生拌菜、粗纤维素的蔬菜以及辛辣、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品。
出院指导: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及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劳累,保持心情愉快,如出现头晕、无力、呕血、黑便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出院后定期随访。
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入院后,要首先确定患者的病情、生活方式、经济条件等,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制定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护理干预计划,针对性护理措施,以便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永贤.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8):1011-1012.
篇9
关键词 黄瓜种子;高温处理;发芽率;新疆吐鲁番
中图分类号 S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088-01
植物工厂化生产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北欧的设施园艺[1]。在黄瓜设施栽培过程中,受品种、育苗、栽培等因素的影响,黄瓜的产量低、品质差[2-4]。本试验以吐鲁番地区育苗中心常规种子处理为对照,探讨不同温度处理对黄瓜出苗率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2年8月在吐鲁番市艾丁湖乡设施农业基地进行。供试黄瓜品种:金胚99F1,北京中研惠农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电热恒温干燥箱:DHG-9241A,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育苗穴盘:50孔绿色轻型PVC穴盘;育苗基质:草炭+珍珠岩+蛭石(2∶1∶1);育苗温室:WSBR29445文洛型自控玻璃育苗温室。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温度和烘干时间2个因素,即在设定的温度75 ℃(A)、65 ℃(B)、45 ℃(C)下,分别在电热恒温干燥箱中烘干[5 h(1)、15 h(2)、24 h(3)],通过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吐鲁番地区育苗中心常规种子处理作对照(CK),共设10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2盘。各处理穴盘随机排列,苗期管理一致。
1.3 试验方法
播种后5 d统计发芽率。第1片真叶展平时及5 d后,分别在每个重复内随机选定10株,测量黄瓜幼苗的株高(从根颈到茎生长点之间的距离)、真叶长和宽度,测定幼苗的地上部和根的鲜重[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处理对黄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由表1可知,65 ℃下所有处理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比对照高,其中65 ℃(5 h)处理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75 ℃条件下,处理时间在15 h和24 h时发芽率及发芽势均略高于对照,处理5 h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低于对照,45 ℃下所有处理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比对照低。
2.2 不同温度处理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知,播种后不同温度处理的黄瓜幼苗长势存在差异。作物生长过程中株高的变化可反映作物的生长态势。65 ℃下所有处理的第1片真叶展平时(播种后7 d)的株高均比对照高,其中65 ℃(24 h)处理的株高最高,达到8.33 cm;75 ℃条件下的所有处理的第1片真叶展平时株高均低于对照。播种15 d后65、45 ℃下所有处理的株高均比对照高,其中65 ℃(24 h)处理的株高最高,达15.91 cm;75 ℃条件下的所有处理的株高均低于对照。75、65、45 ℃处理的叶片长度和宽度均比对照大,其中65 ℃(24 h)处理的叶片长度和宽度最大,优势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种子中的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能促进种子萌发[6]。试验表明黄瓜种子在65~70 ℃条件下处理5 h可以有效促进萌发,提高发芽率,其中65 ℃(5 h)处理下的发芽率最高,45 ℃(24 h)处理下发芽率最差;75 ℃以上的高温处理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
播种后不同温度处理的黄瓜幼苗长势现出差异。65 ℃下所有处理的第1片真叶展平时(播种后7 d)和15 d后的株高均比对照高,其中65 ℃(24 h)处理的株高最高,75 ℃条件下的所有处理的株高均低于对照。75、65、45 ℃处理的叶片长度和宽度均比对照大,其中65 ℃(24 h)处理的叶片长度和宽度最大,优势明显。
黄瓜穴盘苗各性状间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各个性状间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黄瓜穴盘苗的质量[7]。本试验中不同温度处理的幼苗长势不同,65 ℃处理栽培的幼苗长势好,株高较适宜,壮苗指数高,利于黄瓜壮苗的形成,表明65~70 ℃能够适应黄瓜种子处理。
4 参考文献
[1] 司亚平,何伟明,陈殿奎.基质物理性质对番茄穴盘育苗质量的影响[J].中国蔬菜,1998(2):31-32.
[2] 苏忠太.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育苗技术[J].蔬菜栽培,2010(17):17-18.
[3] 李明,李佐,杜翠花.干热处理对辣椒携带真菌、细菌防效研究[J].2000,20(1):119-121.
[4] 陈修斌.黄瓜种子干热处理对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J].北方园艺,2002(2):33.
[5] 刘晓虹,周书栋.干热处理对不同黄瓜品种发芽率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8(5):49-50.
篇10
关键词:全域城市化 节约集约 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国土资源部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列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2011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分两批选取了30个重点城市开展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试点。随后,又选取全国20个小城市开展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试点推进,初步建立了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体系,形成了行业标准《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大连市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多年来还没有系统的对全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进行评价。在严峻的用地形势下,为了能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形成新的突破,适应大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沈阳督察局联合大连市人民政府开展了《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政策措施保障情况调研》,下发调研表格收集相关数据,并依据《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尝试对大连区域建设用地进行定量评价,全面掌握大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深入了解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存在问题,支撑相关督察业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考。
1.大连市全域城市化进展情况
2009年9月,为贯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将大连市建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理念。为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大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实施方案》和《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相关政策》3个文件,明确了户籍准入、中心镇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城市化融资、产业发展、考核评估等方面的政策规定。5年来,大连市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城镇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12年底,大连市户籍城市化率达到62.8%,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6%,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比辽宁省高出10个百分点。
2.大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依据《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针对大连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建设用地开展定量评价分析工作,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和理想值,计算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指数,反映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及其动态变化趋势。
根据各项指标计算结果,综合形成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的总指数。计算结果显示,评价总指数高于0.8的有5个区(市、县),分别为高新区、金州新区、甘井子区、普湾新区、长海县,评价总指数在0.7―0.8之间的有4个区(市、县),分别为旅顺口区、保税区、普兰店市、瓦房店市;评价总指数低于0.7的有3个区(市、县),分别为庄河市、花园口和长兴岛经济区。需要说明的是,长海县以海洋渔业和养殖业为主,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同时,可利用建设用地面积较小,经济效益较低。但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数据为全口径数据,因此出现地均投资强度和产出反而较高的情况,导致评价分值较高。花园口和长兴岛经济区处于开发起步阶段,目前是高投入、低产出状态,部分工业项目正在施工建设,建设用地总量大,因此评价总指数比较低。随着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两区的土地利用效益将大幅度提升,评价总指数会有明显提高。
按照区域用地状况定量评价总指数对应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高到低划分土地利用状况类型,依次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评价结果表明,高新区、金州新区、甘井子区、普湾新区、长海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属I型;旅顺口区、保税区、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庄河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居中,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在II、III型范围内;长兴岛和花园口经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属IV型。
3.大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用地理念有偏差,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还需增强。部分区(市、县)政府(先导区)领导错误地认为,土地问题是阻碍经济发展、制约招商引资的主要原因,对严格落实国家土地法规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企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意识淡薄,存在少批多占、占而不用长期闲置等违法违规用地问题。
(2)“三规”需进一步衔接,城镇建设布局有待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之间空间覆盖范围、法律地位效力、审批程序以及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各区(市、县)“三规”没有完全融合。不少乡镇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农民建房随意,宅基地布局散乱,少批多占,村镇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3)历史遗留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多,再开发利用难。目前,大连市有172平方公里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潜力大。这些土地布局较分散,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差,社会管理难度大,影响了城市发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不改造城市功能无法改善、用地集约水平难以提高,实施改造拆迁要价高、补偿难度大等矛盾。
(4)违法占地行为时有发生,执法监管机制需要完善。未报即用违法占地点多面广,农民擅自建房问题严重,公路、铁路等重点工程边报边用违法占地问题突出。尽管相关法规对土地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置办法,但可操作性不强,由于土地执法部门没有强制执法权,往往是清理容易处置难,尤其是执法移交移送途径不顺畅,相关的执法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措施建议
(1)转变用地理念,营造节约集约用地氛围。加强土地资源国情、市情宣传,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良好风尚,把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紧密结合,不断促进用地观念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和土地管理方式转变,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社会共识,共同制止破坏浪费土地行为。
(2)推进“三规合一”,强化规划管控引导。通过制定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各区(市、县)的“三规合一”。加快划分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合理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城市定位有序推进全域城市化,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等部门规划实施,与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紧密衔接。
(3)优化各类用地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不断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实现产业差异化用地标准,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密切协作,优先安排低能耗、环保型工业项目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
(4)激励推动实施,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水平。探索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缩小划拨供地范围。鼓励地下空间开发,明确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配置方式、地价确定、权利设定和登记制度。出台城市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鼓励政策,在规划审批、出让金缴纳、税费征收等方面进行扶持,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5)加强项目批后监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部门联动,加强建设项目批后实施监督管理,督促按时开竣工。制定促进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有效利用的政策,将实际供地率作为安排区(市,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城镇批次用地规模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依法收回闲置土地或征收土地闲置费的规定,加快闲置土地的认定、公示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