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现代制度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现代制度建设

篇1

为了贯彻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上市公司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先行一步”和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重点检查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情况的要求,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共同开展了以公司治理为重点的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检查。

检查工作历经动员、自查、重点检查和总结整改四个阶段。各地证管办、经贸委联合行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组织了1175家上市公司参加了自查,对216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重点检查,检查于9月底圆满结束。

上市公司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股权结构有所改善,股权多元化步伐加快;上市公司独立性有所增强,74%的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或服务使用自己注册的商标,68%的公司自己拥有生产经营场所的土地使用权,近100%的公司有独立的银行账户、独立的财务会计部门,96.5%的公司财务决策有完全的独立性。公司治理结构初步确立;独立董事制度基本建立,实践中正发挥积极作用。截至6月30日,已有1124家上市公司共选聘了2414名独立董事。聘任两名以上独立董事的公司占到20%,70%的公司已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担任独立董事;内控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信息披露质量逐渐提高。77%的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检查显示92%的上市公司近三年都能按要求及时披露定期报告;对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这次检查,也了解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检查中发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大量存在。其中既有控股股东因为关联销售、关联采购等原因占用公司资金,也有上市公司代控股股东垫付各种资金或向其拆借资金的情况。这不仅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中国证监会将积极采取措施,对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不规范行为加以解决。对上述占用资金问题中国证监会将会同国家经贸委报请国务院针对上市公司资金往来及担保行为制定规范措施,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上市公司采取有力措施清理并收回被占用的资金,对资金往来和对外担保行为制定明确的决策审核程序。

从这次检查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可以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借鉴。

――监管工作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在这次检查中各地证管办与当地经贸委、地方政府积极沟通、相互配合,通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协调解决的一致意见,各方齐头并进,共同努力,以求实现对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的联动检查,提高了监管的效率;

――以检查促整改。检查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检查中各地通过发整改通知、培训、外聘专家、调研等各种形式,推动上市公司自身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紧迫性,从企业内部产生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动力,才能将现代企业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仅涉及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还需要整个外部环境的配合。要在整个社会形成讲诚信、守规则的良好风气,并有一套完备的司法诉讼等法律程序作保证,同时各个政府部门、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合力,促进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则来运作,监管部门正积极促成这样的外部氛围,目前已初见成效。

――积极开拓创新,全面推动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以公司治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保障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

下一步中国证监会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1. 配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所有者缺位是长期以来困扰国有企业的一个难题,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多与此有关。随着十六大提出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公司治理中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深层次问题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2.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董事的诚信与勤勉责任。董事会要作为上市公司的中心,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监管中要强化董事诚信义务,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要求负有责任的董事承担个人责任。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健全独立董事的提名、选聘及监督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强化董事责任的新途径,包括建立董事协会等自律机构,充分发挥董事和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积极探索股权激励的有效形式,进一步健全高管人员的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问题。作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尽快出台有关股权激励的规范性文件,并鼓励上市公司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合理的股权激励措施。

4.推动上市公司积极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通过树立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谋求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长期支持,从而提高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和融资规模。处理好上市公司和股东之间的关系,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及其合法权益,进而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要求上市公司树立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观念,同时健全有关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篇2

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玉柴集团,产权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实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与日俱增。企业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经济的活力。在“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的改革思想指导下,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民营企业的政治与法律地位有了显著改善,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WTO的框架下,外商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外资流入持续增加,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最积极的企业群体。国有、民营、外资经济已经在我国经济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国有企业改革作为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在缺乏前人经验可鉴的条件下,30年来以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经过试点,全面推开”的大原则下实现了渐进式的制度变革,取得巨大的成就。今天,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名义GDP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相比,中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一批通过改革改组改造,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新国企应运而生,它们顺应改革和发展潮流,不断突破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坚持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体制和机制转型中不断成长壮大,玉柴集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国营企业制度。在国营企业制度下,国家以所有者的身份对企业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并统一支配其劳动成果。厂长或经理的任务就是按照政府的计划指令和相关政策负责生产;企业为完成生产计划所需的资金由政府财政部门按计划直接无偿下拨或部分通过银行信贷解决;所需物资由政府物资部门按计划和统一价格供给;所需劳动力由政府劳动部门统一分配;企业的产品由政府物资部门或商业部门按计划统包统配、统购统销;员工工资由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发放;企业盈亏由政府负责,技术投入和设备改造由政府统一安排。企业惟一能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把政府配给的资源组织起来,生产出政府计划的产品。这种企业制度导致企业只有社会的统一目的,完全否定了企业和员工对产品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使企业员工失去了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发展的动力。在建国初期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这种企业制度曾经表现出很高的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环境的复杂程度提高,这种由政府统一决策的企业制度必然难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要求,最终退化为政府行政体制附属物。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到中国考察后,宣布了一个举世震惊的观点:“中国没有企业”,实质上就是对当时实行的国营企业制度的大胆批评。

(一)国企改革早期经历曲折探索

1978年四川省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的扩权试点揭开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1979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5个文件,标志着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扩权让利”早期,企业的积极性在利益的刺激下得到了释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试点企业的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1.8%,上缴利润增长7.4%。但是,由于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从基数利润和留成比例的核定都是政府按照企业的不同情况一一核定的,这种不规范性再加上企业缺乏明确的责任约束,这导致了“扩权让利”后期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下降,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与政府的利益博弈,通过加大实物补贴夸大成本等手段回避上缴利润等责任,明里暗里与国家争利。有关资料表明,到1981年,全国工业企业上缴利润下降8.5%,1982年、1983年造成连年的国家财政赤字。

为了扭转企业与国家争利的现象,就必须用一种规范的方法来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于是就有了两步“利改税”政策的出台。由于利改税忽略了国有资产所有权对企业经营权的约束,导致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盲目膨胀,实施效果和初衷背道而驰。第二步利改税刚推出,全国就出现了信贷、投资和消费基金的严重膨胀,引起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过度增长,物价上涨率从1984年的2.8%猛增至1985年的8.8%,国有企业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资金来源有一部分被转化为国家财政负担,国家财政收入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连续两年的滑坡,1986年底利改税就以失败而告终。

为了解决企业增产、财政不增收的问题,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全面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承包制办法是在总结前两轮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企业的责权利等方面的界定比以前更加完善,在实行初期效果显著。1987年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了14.5%,利税总额增长12.9%,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8%。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承包者与发包者漠视国家利益的串谋而导致的利益激励弱化和责任约束软化,1988年国有企业效益开始下降,1989年的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了16.6%, 1990年的利润总额更比上年下降了47.7%。到了1991年,国有企业已有1/3明亏估计暗亏即虚盈实亏者也在1/3左右,大多数企业已是负债累累,许多企业资不抵债,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二)明确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行政性放权,国有企业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内在动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缺乏有效的约束、制衡和监督。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以明显或隐蔽的方式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国有企业已经从缺乏激励的极端状态走出来,到了缺乏监管的另一个极端状态。1992年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改革的总体目标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玉柴率先实践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按照一位从事我国企业改革多年的资深人士的说法,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在早期完全是进两步退一步,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许多不能适应的企业只能被大潮吞没。玉柴集团作为一家地方的国有企业,一直坚持顺应改革发展的潮流,为自己的命运奋力拼搏,30年来产销量增长100多倍;销售收入增长400多倍,被中国企业界誉为“玉柴奇迹”。玉柴集团地处广西边陲,没有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氛围,没有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和区域优势;作为一家独立发动机生产企业,没有“背靠”任何汽车大集团,没有享受国家任何优惠政策,却能够在改革大潮中顺势而上,我们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玉柴抓住了国企改革的重要契机,成功地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成为当初最早实践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之一。1992年玉柴进行了股份制改造,1993年玉柴股份实现了中外合资,1994年玉柴股份实现了美国上市,短短三年内玉柴集团实现的“三级跳”,为股份公司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扫除了产权障碍,也为整个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结合我国国情明确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总要求。玉柴集团在实践中坚持遵照16字方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产权清晰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任何有效率的企业制度都应是产权清晰的,否则必然影响产权功能的发挥,导致企业效率低下。产权清晰不仅是一个法律概念,更重要的是经济体制的范畴,即表现为产权清晰不仅是静态的清晰,还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清晰。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一是指主体清晰,即谁是投资主体要清晰;二是结构要清晰,即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依其投资的比例享有相应的责权利要清晰;三是关系要清晰,即资产的归属、权益的享用等要清晰;四是作用要清晰,即投资者按其投资的比例,建立并规范以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监督与激励等机制。为了实现产权清晰,玉柴集团创造性地采用了“老树发新芽”的办法,将玉柴的资产一分为二,成立玉柴集团公司和玉柴股份有限公司。由集团公司以法人身份在原玉柴总厂基础上以募股设立方式成立玉柴股份有限公司,并持有存量资产折成国家股,同时代管从股份公司剥离出来的一些辅业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这样一来,既符合上市的股份公司产权清晰的规范,又解决了原有国有企业的股份由谁代表和管理的问题。最终使玉柴股份不仅在国内法人股市场成功上市,而且在纽约上市时也得到了国际专家的一致认可。

篇3

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

1.1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内部会计控制其范围直接涉及会计事项各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指财会部门为了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所制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

1.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会计控制是保障所有者利益的关键。因为所有者最关心的是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有效的会计控制作保证,才能使所有者通过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掌握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及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对经营者进行必要的干预。

对于经营者而言,会计控制是实现经营目标、履行受托经营责任的保证。经营者为了履行受托经营责任,需要向所有者提供有关会计信息,同时为了实现其资本的扩张和企业价值的增加,最终达到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也必然会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资金流、物流甚至作业链进行会计控制。

由此看来,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上,既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又有利益上的矛盾甚至对立,从而可能使会计信息需求和利用方面出现差异,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或弱化会计控制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探寻加强会计控制的合理方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控制弱化,就成为解除现代企业制度健康发展羁绊的根本途径。

2.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对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规范财务管理、防范会计违法犯罪、规避经营风险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其健全与否,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

2.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维护企业财产安全的重要条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管理现代化的产物。对一个企业来说,它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检查、自我制约的自律系统。为了有效地保护财产、物资的完整性,应建立验收、领用、核算、记录和核销等各环节的控制,防止贪污、盗窃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2.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最佳方法。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是企业风险防范的最佳方法。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使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2.3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转变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使企业产权关系明晰,保证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财产物资的核算、监督、保管等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与责任,处理好受托经济责任和利益的分配关系。

2.4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从源头上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保证各项法律和规范的遵守。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一些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件。剖析这些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将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及相关票据交由一人管理所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

2.5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的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3.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3.1从立法方面确定企业总监。以委派会计的方式,并明确其相应的法律地位、法律责任及违反会计制度应受到的处罚。

3.2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前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原始记录、财产管理、资金管理、商品计量和质量检验、定额管理、内部会计稽核、内部成本控制等制度,使企业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能按照既定制度和程序对其发生的会计事项进行会计控制。

3.3有层次性、针对性地做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以适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需要。

4.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措施

4.1努力探寻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处的平衡点。有效地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的利益和矛盾。企业会计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使其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如何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能在实现各自追求的期望效用最大化方面协调起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较为典型的是由所有者让渡部分剩余索取权,通过“约束+激励”的会计控制方式,使经营者的报酬与经营业绩挂钩浮动,从而实现了约束和激励手段的统一,矛盾和利益相一致。

4.2建立健全分层次会计控制责任。协调不同管理主体或利益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着多层次的关系,决定了会计控制也必须是多层次的,才能使处在每个层次的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一般说,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层次化体制划分为:出资者会计控制、财务总监会计控制和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控制。

出资者会计控制主要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其控制措施是通过委派“财务总监”来实现。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会一般都下设财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独揽企业财务大权,批准一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本投资,制定企业的长期财务目标,决定高级职员的薪酬,审查企业分配政策,监督检查企业的预算和决算。

篇4

关键词:制度创新 餐饮企业 企业文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餐饮企业开始直面国际企业的强势竞争,企业赖以成长的市场环境开始变得更加不确定,这就要求餐饮企业尽快地调整企业经营战略,以餐饮企业制度创新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餐饮企业的永续发展。

餐饮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内在联系

餐饮企业文化是以餐饮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则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餐饮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物质层文化、行为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及精神层文化四个不可或缺的层次。餐饮企业制度,是餐饮企业精神的承担者,也是餐饮企业行为的规范者。没有餐饮企业制度的依托,企业文化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企业行为也成为失落的个人行为。餐饮企业制度一旦建立,必然成为餐饮企业行为的约束者。餐饮企业精神文化是理想信念,存于员工中的精神状态。餐饮企业行为,是餐饮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餐饮企业制度和企业精神内化于员工行为反映出来的员工在企业中的行为方式。餐饮企业制度是连接企业精神与企业行为的中介和桥梁。餐饮企业制度、餐饮企业精神、餐饮企业行为和餐饮企业物质是共生并存的,餐饮企业一经建立,就有相应的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

文化形成制度,文化也必须通过制度来强化,同时制度体现着文化的要求。文化的变化必然要带来制度的变化。餐饮企业文化是餐饮企业制度的直接依据,餐饮企业制度是餐饮企业文化的外化和制度化。制度化是餐饮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也是建设餐饮企业文化的根本保证,餐饮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与实施效果。

企业制度创新对餐饮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如前所述,餐饮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和企业行为的规范者。那么餐饮企业制度是如何对企业文化和企业行为起作用呢?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的见解: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对餐饮企业而言,员工的统一行为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文化也必须通过企业制度来推动和巩固。

导向和推动的作用。餐饮企业文化由倡导到内化为员工的行为,是每个员工个体的思想转化过程,受制于每个人的经验和思维等方面的个体的差异,故其接受的程度也不同。倡导餐饮企业文化的目的,最终是要求全体员工认同,达到这一目的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员工的自觉性。制度具有规范行为和强化认知的功能,对企业观念的形成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由餐饮企业领导层倡导的企业文化观念,仅有宣传鼓动是不够的。餐饮企业文化精神要内化为员工的思想,最终成为员工行为的精神支柱,才能发挥其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但是,这不是预设的前提,不是仅有宣传就可自觉达到的目的,而是企业实行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结果。只有将餐饮企业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通过规章制度或职责规范予以公布,敦促所有员工遵守,才能使各员工对企业精神和理念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行为,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从而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即使员工接受了观念,而如何化为行动,则需要制度规范来告诉员工该怎样做才是企业精神的表现。离开了制度规范,就难以把企业精神内化为行动,文化观念就只能表现为口号。比如,“服务至上,追求卓越”出现在许多餐饮企业的宣传资料中,而只有在制度层面严格产品质量和管理、规范服务细则,并配之以严格的落实措施,才能使这一意识最终成为规范员工行为的约束力,从而成为餐饮企业追求的现实目标。

强化和保证作用。新的餐饮企业文化被员工接受以后,制度起到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餐饮企业文化从被员工认同到接受,再到成为企业长期乃至永恒的精神支撑,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需要餐饮企业有持之以恒的制度约束。如要推广“日事日毕”的观念,既要宣传和引导,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但如果离开了相应的制度做保证,非但使宣传和教育的成本不断增大,也难以确保这种企业行为持久下去。新的餐饮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要使之潜移默化为企业和员工的自觉意识习惯,需要企业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对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贯彻与支持。如果缺乏制度的支撑,就难以把餐饮企业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广大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即使—时被员工接受也难以持久。

餐饮企业制度创新中的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餐饮企业文化的形成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往往是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而每一种企业制度模式形成和发展也都是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对待国外餐饮企业制度模式,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某种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加以考察。对海外餐饮企业制度创新的吸收和借鉴,要立足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结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创造出适应现代化进程需要的特色的餐饮企业制度。总之,在餐饮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整合中外企业优秀文化。随着我国经济日益与国际接轨,餐饮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餐饮企业不但面临着国内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这使得餐饮企业制度创新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餐饮企业文化建设的捷径之一是学习其它餐饮企业的优秀文化。国外许多著名餐饮企业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在国际市场中有突出的地位、远大的目标,其企业文化也历经锤炼,不是短期内可以照搬的。相反,许多国外优秀餐饮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入乡随俗”,在中国立稳脚跟,无不与其将本企业长期积淀的文化“中国化”密切相关。他们在进军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没有把它在本国和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直接搬过来,而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力求使本企业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整合和再发展。比如,国外餐饮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侧重于以理服人。而中国餐饮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是以情感为本。成功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说明,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不能单纯引进其它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管理形式,而应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及适用条件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要吸收国内外餐饮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同时,要把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注重文化观念渐变的特性。餐饮企业制度的转化可以在外在动力下即时转变,而餐饮企业的观念行为转化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表现为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根植于人的思想深处的文化观念,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转变的诱因、速度、深度和取向千差万别,这一来,新的餐饮企业文化取代旧的餐饮企业文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新制度、新文化与旧制度、旧文化的融合与摩擦必然付出的时间成本。这一餐饮企业文化普遍滞后于餐饮企业制度变迁的特点,要求餐饮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企业的实际出发。我国现代餐饮企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海外的国际知名餐饮企业的企业发展史相比,我国企业在实力、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我国餐饮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现代餐饮企业的文化建设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杨清宇,张礼斌.企业文化内涵的探索[J],内蒙古统计,2006(2)

篇5

摘要: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规范性运作,而想要保证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就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建设,并明确其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中的重要性。管理制度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维护企业内部秩序的核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规范管理的依据。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制度建设,就会导致企业各个部门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具体地说,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评估、立项、起草、颁布、实施、修订的过程,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现状;措施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与职能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规章制度,由此构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包括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决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架构、管理标准及企业文化等。狭义的管理制度通常就是“规章制度”,由企业内部制定,包括管理标准、公司章程、部门制度、员工守则等,用于规范企业的人事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技术、业务流程等活动。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职能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根本职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以环境或条件为基础,一方面是内容标准化,不能违背企业管理任何对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过程规范化,包括全体员工的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所有工作人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都可以实现规范化,否则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在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过程中起着核心纽带和基础作用,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行以及内部各级组织机构的活动,都要在制度的框架中实施,从最高领导层到从事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不能突破企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准绳规范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原则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服务的,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首先管理制度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在建设制度之前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生产经营规律特点,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使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其次管理制度必须是合法、合规的,企业管理者要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制度的建设。此外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企业的管理者要在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管理制度中既要体现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定性要求也要体现定量要求,为后续的执行和考核提供准确的依据。最后管理制度是面向所有的企业员工的,因此管理制度中的相关规定需要清晰明了,方便企业员工了解掌握和遵照执行。

四、我国企业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各项制度间的关联性

在企业对制度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制度,但是制度建设过程较为复杂,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关联性。毫无疑问,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导致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不具备较强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在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企业的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没能够对现实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仅仅是借鉴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制度,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企业所属行业的具体特征,当制度与生产出现脱节的情况时,就会导致制度建设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根本无法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严谨性。

企业在制度建设中由于制度起草或审核把关不严,会导致个别制度前后条款自相矛盾,反映出制度内容的不严谨,给制度的执行造成困难,给企业的管理造成漏洞。制度起草部门在起草过程中大量套用同行业或其他相关业务企业的类似制度,与企业实际管理脱节、治理结构不符,导致管理制度的适用性欠缺,与工作实际脱节,无法起到指导生产经营工作的作用。制度管理部门在制度过程中审查审核不严谨、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审核、评价、的程序,最后导致制度效力不够达不到管理制度的标准。以制度管理要求规范时不被认可,会给企业治理造成一定影响。

(三)企业对风险防范的差异性

企业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风险的影响因素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其带来了机遇,同时还加重了风险因素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从目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情况进行分析,部分企业存在了严重的风险防范机制漏洞,各部门成员未能意识到风险问题对于自身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对风险的评估效果不足的问题。在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活动,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情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无法及时对风险问题进行应对、处理和防范。

(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可靠性

为有效实施内部管理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在经济基础稳定情况下,保证公司管理层与决策人员了解公司现状,完成企业实现决定目标,把那个对外界公开公司内部财务管理能力遵循法律法规具有可靠性,加强人员管理的严谨意识。在实施企业管理内部制度建设的同时,首要工作便是防止会计工作的信息准确性,控制工作信息出现失真性,由此可看出现今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企业能在市场环境中运行完好的状态下,实现企业定下的战略和经营目标。

五、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企业制度体系

企业想要更好地建设制度体系,就必须要了解现实情况才能够完善制度体系。企业制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改才能具备合理性。除此之外,企业处于不断发展和运行的状态,所以企业的具体制度也会经历从适应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关人员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地管理,保证管理的合理性。管理的合理性体现在对企业制度全方位的管理方面。对外部环境的管理包括明确国家出台政策的情况、了解法律法规的情况、理解行业发展特点、发展前景等等。再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企业自身存在着的特点还是企业对战略的选择、对企业文化的选择都需要包括在其中。由于制度建设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管理层次,所以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着眼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进行处理。

(二)优化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根据部分企业内部存在的严重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阻碍了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企业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整理,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强调法人的作用以及监督权,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在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进行运营的同时,体现法人以及监督权的主体地位,为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奠定基础,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另外法人还需要对治理结构进行改善,实现权责分明制度。例如制度的完善,能够避免部门超越权限开展业务现象的发生,保证其能够在正常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工作,确保权力的稳定。通过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可加强上下级沟通,避免权力与职位不对等的情况产生。

(三)加强重视提高执行自觉性

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对管理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关注管理制度建设成果,保证管理制度的时效性和全面性。严格要求具体制度的完善和修订,掌握有效在用管理制度整体动态。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培训,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可以开设讲座、培训班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内部专题会、网络宣传、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熟悉制度内容,掌握制度实质,牢固树立按章办事的理念,增强按章办事的自觉性。管理者和制度制定部门要带头执行制度,将制度管理要求和规范落实到日常管理和业务当中。可以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不执行制度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对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的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四)坚持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

首先是坚持合规性建设管理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管理制度的要求,不得与法律法规及公司制度相违背;要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实际,体现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实用性及合规性。在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得产生敷衍了事的心理,确保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性。在制度建设完善及修订时,要保持全局观念,系统化的考虑问题,保障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性。其次是管理制度建设要在分析现状,充分讨论分析存在的不足及缺项,按照程序开展梳理、修订、评审及,才能确保制度的严谨性、合规性及适用性。再次是树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管理制度是经过严格程序、严谨思想、严肃修订的用于构建企业运行机制的根本,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强制约束力,一旦形成,不得随意修改和违犯; 所有生产经营运转、工作落实均需按此制度办理,否则无法保证其权威性。同时,这种权威性是相对的,当现行制度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时,又需要及时修订。

(五)提高管理制度可操作性

内部管理制度的文本应当是简单准确的,使企业员工可以快速明白制度所要表达的内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内容要注意不可过杂,根据企业的规模确定体系的细致程度,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内部制度体系可以较为简化。针对企业的主要业务以及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活动,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当作为重点,一些经营生产中涉及较少的部分可以较为简略。管理者在构建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先将较为紧急的制度内容确定出来,后续再进行不断的完善。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制度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确保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明确划分员工工作职责

职责工作分工控制通常解释为:对不同员工所分属不同职业进行分离控制工作,若发生某人主要责任工作出现错误行为与舞弊行为,并且可能通过职位便捷性掩盖这一事实的职务,通常情况下称为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的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对业务展开经办工作,授权批准并实施监督与检查工作。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工作中,不相容职务可以大概率的避免发生工作舞弊行为。对不相容职业实施分离工作是展开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措施,基于此类原因,许多企业在进行设立与建设管理制度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划分员工之间的工作职责。企业总体运行的职责需要分段划分清楚,在做到不留死角的同时,还要做到分配责任后人员之间不产生冲突,在员工充分理解自己的权职范围后,了解自己的工作要求有哪些,使员工在工作时所涉及到的职务不产生交叉行为,在制度中明确授权单位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权限与职责,两者之间不允许跨越权限工作。并且应在公司管理中制定奖惩规定,在员工完成工作后加强检查考核力度,保证工作质量与效果。

六、结论

总的来讲,实现企业内控制度,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完善,规范的制度能够促使企业内外环境的稳定,同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洁.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20).

[2]宋雪寒.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9).

篇6

【关键词】企业 思想竞争力 和谐力

现代企业均具备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双重身份,担当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种功能,这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和谐力是现代企业所应该达到的一种应然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培育和优化现代企业和谐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这种应然的价值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效果的过程,现代企业和谐力的优化只有在加强教育灌输、进行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到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才能收到实效,因为“个人怎么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一、加强企业员工的伦理准则教育

培养企业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素。具体的伦理准则构成了我国企业伦理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企业的和谐力,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然而要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只有在上述应然的企业伦理准则转化为企业具体的道德实践后方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否则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强化企业的制度化管理

从根本上讲,企业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源于企业中人的自觉遵守,倘若人类的理性意志完全能够制约人性对待利益的感性追求,那么,以强制为特征的法律和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事实上,在由人构成的企业行为选择中,制度建设在企业发展中仍然发挥中重要的作用。企业和谐力作为一种高尚的企业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倘若不能参透到企业的行为实践中,就会沦为空想,实现这种参透和结合主要靠企业员工的自觉实践,同时需要制度的约束和保障,能够经常性地、以一贯之的落实在现在企业的行为活动中,以保证实现制度的常态化。除了拟定法规和完善监督之外,还需构建公平民主的管理机制,塑造民主、自由的氛围,这是培育并优化企业和谐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契机。

三、构建有序的评价体系

除了强化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实行实效化的激励机制,而且要进行有序的评价体系。对现代企业的制度进行客观、全面、及时、有序的评价,是保障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时节。

有序的评价体系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根据现代企业法制度的性质和特点以及进行评价活动的主体和对象,对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评价方式主要有:

1.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广大消费者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对现代企业的制度化管理进行的评价活动。首先,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结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企业的制度化建设进行定期评价,以督促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的评价具有隐形、自发性,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评价结果会对企业的信誉、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直接造成深远的影响,对推动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的作用,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表扬、肯定的评价能激励企业及员工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批评的、否定的评价则会逼迫企业及员工自觉反省、矫枉过正,促使制度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篇7

论文关键词: 现代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创新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其整体管理水平和整体价值服务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发展的永恒主题。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进行科学创新,对财会管理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法。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

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改革中,企业财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成为一个突出而紧迫的重要问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财务行为。也就是必须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筹措资金、使用资金和分配收益,才能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2)建立企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内在需求

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资金活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主要是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透过价值形态管理,达到实物形态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3)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必须建设财务管理制度

尽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已有多年,但我国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依旧是会计和财务不分、财务仅是作为会计的附庸而存在,其对象仅限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成本费用的控制而已。因此,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筹集资金、用好资金起积极作用。

2、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

企业财务、会计分别设立机构是体制创新的思路,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其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管理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企业、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同,其财务管理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才具有可操作性。

(2)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企业的财富增加越多,越接近于企业的目标。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企业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报酬,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反映利润取得的时间,反映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反映受风险大小的影响。 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方法

企业财务会计体制改革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操作中应当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讲求实效。要充分认清会计环境,遵循国家法令法规,体现效益原则和内部控制原则,有利于和国际企业财务制度衔接,还要考虑到改制中的便于操作。

(1) 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企业的经营者及财务人员都能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同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结合起来。

(2)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培训

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学习班及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市场经济理论和会计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财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使广大财务人员自觉重视职业道德的修养,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做好本职工作。

(3)财政部门要加强指导,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

在现代企业中,公司的财务管理通常与公司的高层领导有关,如总裁、财务总监等,还有一些级别较低的部门主管。因此,财政部门要加强指导,促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避免公司的管理出现漏洞,减少公司的经济损失。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强有利的保障。

总之,财务管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以财务决策为中心,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因此,财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合理地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抓住发展机会,规避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实践的难点,也是会计制度研究的热点。其实践与研究突破应该从高等院校内部财务控制问题出发,探究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机制效应与方法策略,更需要创新研究论域,探索高校财务制度建设与学术制度建设之间的二元关系机制,建立健全学术责权与经济责权的结构关联。其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可聚焦地方高校定位与发展的内在特质,关注制度建设方法经验的推广与特色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总会计师 研究路径

教育部1979年颁发了《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其首次出现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的制度设计:“凡设立一级财会机构的高等学校,根据工作需要,一般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建立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制。”超前设计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大面积推广实施在2011年12月教育部首次启动东南大学等6所直属高校总会计师的公开选拔任命。其后还有2013年3月教育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并任命的第二批武汉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所直属高校总会计师。

2013年11月教育部正式核准公示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其中包括已公选任命总会计师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3所学校再次在其大学章程中明文规定落实总会计师岗位设置。

近年来密集出台政策文件与项目方案有力推动了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设计了 “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教育部2010年12月了《浙江省部分高校建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月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将长春理工大学列入《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改革试点项目之中。还有2011年国家颁布《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与2012年《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都落实了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岗位性质、工作职责以及任职条件等系列具体要求,进一步落实法规细则与工作方案。

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是高校财务内部管理实践的难点,也是会计制度研究的热点。《新形势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价值》(2011)《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作用及有效性分析》(2012)等论文探讨总会计师制度的建设内涵与价值意义,《我国现行高校总会计师的选拔与管理模式分析》(2012)《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设立后的职权分配与责任分担问题研究》(2013)等论著关注了高校总会计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等实践问题。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创建为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平台,同时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将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如何系统总结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内部财务控制的视角深化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内在机制与方法策略是有待进一步推进的实践探索与学术研究课题。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必须关注总会计师制度建设与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契合度与关联性,才能进一步总结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升其推广价值,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论域中,深入推进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地方高校实施策略创新研究。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在于从学理上探究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管理学内涵,从实践上创建地方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方法策略。

从历史发展来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有着上级工作组委派到内部工作岗位设置的历史转变。在内部岗位设置的工作模式之下,我国高校总会计师的选拔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内选式”过渡到“委派制”,又有从“外部公选委派”转向“内部选拔提升”的新趋势。在总会计师选任制度的历史审视视野中,岗位职务定位的内设与提升显示了高校总会计师岗位职务的核心功能。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一方面面临财务控制与经济管理权力的顶层贯通的困难,另一方面有着外部委托督查与内部自主管理的对接平衡难题。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创新应该从高等院校内部财务控制问题出发,深入探索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机制效应与方法策略。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建为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平台,同时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进将大力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效力。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发展对话与融合是其成熟成型的内在力量。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各高校制度的建设中,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选拔有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及经验的内行专家担任总会计师,行使总会计师的各项责任,发挥总会计师在高校管理中的权威领导作用,这正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本土特色彰显。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的实践与研究不能就财务问题说财务,只有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整体视野中才能创新论域空间。其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的实践与研究不仅需要聚焦其与高校学术管理制度建设之间的互动性问题,还需要关注总会计师制度建设与高校自主管理制度建设之间的关联性机制,共同构建学术责权与经济责权的联动结构,建立完善“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丁红运.我国现行高校总会计师的选拔与管理模式分析[J].会计之友.2012(12):107-109.

[2]李娟,邹晓红.新形势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价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8): 83-84.

篇9

 

1、引言

 

1.1建筑施工企业的特性决定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企业的市场竞争后力不足,企业发展举步维艰。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还停留在粗放型管理阶段。分析其原因,这与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基本建设方面的巨大投入与建筑施工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那么,要改变其现状,除完善法制、行业标准和建立现代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外,施工企业要想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走企业精细化管理之路。而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则是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与前提。

 

1.2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机制势在必行

 

多年来,“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始终是建筑施工企业的软肋。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尽管在制度建设上花了很大力气,建了很多制度,但依然没有实现“建立、健全”的目标。其主要问题是制度建设不科学、不系统、不规范,未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制度建设体系。制度的建设通常采用的是“经验判断法”,即由企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来制定企业的管理规则。也有一种是采用“亡羊补牢法”,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或教训后,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采取的对应弥补措施。部门与部门之间也是各自为政,所制定的制度相互之间职责不清、接口关系不明确等情况普遍存在,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管理无序、扯皮、推诿或基层单位无法执行等尴尬局面。总之,企业制度的建设没有按企业的自身特点、规律和全部管理要素系统地进行研究、开发,往往是想到哪建到哪。即便是沉积了多年经验的一些老企业也未必实现了“制度健全”。因此,建立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机制势在必行。

 

2、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管理平台实践

 

2.1制度标准化建设原则

 

制度标准化建设应坚持科学论证、合理策划、规范管理、强力推行的基本原则。

 

科学论证:是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规律,对所有的管理内容定性、定量、量体裁衣,制定出企业制度总体框架;

 

合理策划:是以总体框架为指导,按专业、系统制定出制度建设规划、计划以及实施保障措施,做到制度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企业所有管理内容都必须纳入管理范围,不让任何管理游离于制度之外。管理与管理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实现无缝连接,逐步实现制度管理全覆盖的目标;

 

规范管理:是引入标准化管理模式,形成统一的建设规则、编制程序、格式范本等,将“制度建设”纳入统一的制度建设管理范畴,实现标准化管理,以达到制度在建设过程中规范、在应用过程中既管用又好用的目的。

 

强力推行:是建立一套从培训、宣贯到监督检查、考核评价等全过程的强制性措施,让每一项制度能够落地生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建立制度标准化建设规则

 

标准化管理是指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规则的活动。通常讲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企业管理标准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因此,企业要实现制度体系的标准化建设目标,就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制度建设规则。其基本程序如下:

 

第一步是职能划分、定位。即按照企业管理专业的自然属性进行职能分类,确定相应的管理部门,最大程度地实现专业化管理。如: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管理、设备管理、综合管理等等。

 

第二步是按管理定位进行识别、评价、确定管理要素,即明确管理对象。如“生产管理”可按其自然属性识别、确定其质量、安全、技术、成本、工期控制等管理要素。

 

第三步是根据管理对象,梳理、明确管理内容。如“质量管理”可分解出“质量计划管理”、“质量过程控制管理”等等管理内容;“安全管理”可分解出“施工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安全检查标准”、“事故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内容。而“施工安全管理”还可以继续分解为“施工作业安全计划管理”、“作业许可管理”、“动火作业管理”、“吊装作业管理”、“临时用电管理”、“挖掘作业管理”、“应急管理”等最小专业化管理单元为止。将所有管理要素以此类推,最终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

 

第四步是策划、编制。即根据确定下来的所有管理内容策划、

 

修订、编制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编制内容一般应包括目的、适用范围、定义、管理职责、管理内容、管理程序、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文档管理、附则、相关文件、记录以及设定的表格、模板等内容。要将每项管理制度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谁负责?做到什么程度(标准)?如何监督检查?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功能体现出来。

 

第五步是在制度草稿完成后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可采取集中讨

 

论和向基层单位征求意见等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要求。

 

第六步是在修订、完善后进入企业审批环节。主要由企业管理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制度的合法性、适宜性和充分性进行审核、把关。合法性,即审核制度是否符合相关法规、上级精神等;适宜性,即审核其是否与其它部门、业务关系相协调,接口关系是否明确、一致、可行等;充分性,即审核其制度的表象内容是否满足管理对象和管理要求,是否在管理内容上有遗漏等。必要时应征求专家意见或组织专业会议进行研讨。最后应有企业主管领导或最高管理者批准。

 

第七步是以企业适当的形式进行正式、实施。

 

第八步是由制度业务相关部门组织宣贯、培训、推进。

 

3、建立完整的制度建设监督考核机制

 

制度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的不规范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大量违章、隐患等问题都是常年反复出现且又难以根除的老问题。而其主要原因就是制度执行不力。因此,建立制度建设监督考核机制是制度标准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建立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考核体系,并纳入企业制度化管理。

 

首先由企业管理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检查、考核规则,按标准执行。二是严格考核分级。一是由企管部门定期对各业务部门制度建设、培训、推进情况进行全面监督考核;二是由各个专业职能管理部门承担制度建设与推进的属地管理责任,对所属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专业监督考核;三是基层单位对本单位各项制度的全面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自检自查;四是将企业制度管理纳入企业内控监督部门审计监督监察范畴,实施不定期巡回督察。

 

4、结论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自然法则。当前,建筑施工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能够生存、发展需要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企业管理素质、走出困境的必然条件,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是建立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建筑施工企业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地做好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将会有力的促进企业早日步入可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

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 和谐力 竞争力

现代企业均具备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双重身份,担当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种功能,这决定了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和谐力是现代企业所应该达到的一种应然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培育和优化现代企业和谐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这种应然的价值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效果的过程,现代企业和谐力的优化只有在加强教育灌输、进行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到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才能收到实效,因为“个人怎么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一、加强企业员工的伦理准则教育

培养企业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素。具体的伦理准则构成了我国企业伦理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终极目标在于营造企业的和谐力,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然而要实现这个终极目标,只有在上述应然的企业伦理准则转化为企业具体的道德实践后方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否则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强化企业的制度化管理

从根本上讲,企业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源于企业中人的自觉遵守,倘若人类的理性意志完全能够制约人性对待利益的感性追求,那么,以强制为特征的法律和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事实上,在由人构成的企业行为选择中,制度建设在企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和谐力作为一种高尚的企业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倘若不能渗透到企业的行为实践中,就会沦为空想,实现这种渗透和结合主要靠企业员工的自觉实践,同时需要制度的约束和保障,能够经常性地、以一贯之的落实在现在企业的行为活动中,以保证实现制度的常态化。除了拟定法规和完善监督之外,还需构建公平民主的管理机制,塑造民主、自由的氛围,这是培育并优化企业和谐力、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契机。

三、构建有序的评价体系

除了强化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实行实效化的激励机制,而且要进行有序的评价体系。对现代企业的制度进行客观、全面、及时、有序的评价,是保障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时节。

有序的评价体系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根据现代企业法制度的性质和特点以及进行评价活动的主体和对象,对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评价方式主要有:

第一,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广大消费者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对现代企业的制度化管理进行的评价活动。首先,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结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企业的制度化建设进行定期评价,以督促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的评价具有隐性、自发性,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评价结果会对企业的信誉、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直接造成深远的影响,对推动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作用,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表扬、肯定的评价能激励企业及员工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批评的、否定的评价则会逼迫企业及员工自觉反省、矫枉过正,促使制度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