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制度建设情况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制度建设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 制度建设 国有资产
内部控制制度指的是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控制的一系列程序与方法,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国有资产增值以及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内控制度是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关键
内控制度明确提出了国有资产购置、使用以及处置的具体标准,是国有资产保值的重要保证。与此同时,内控制度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公司结构,对国有资产的运营进行监督与制约,从而保证各项资产的运营安全。另外,由于内控制度的制定、落实均围绕企业目标最大化而开展,因此内控制度是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是资产增值的先决条件。
二、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
(一)意识问题
目前,部分国企领导层尚未认识到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未意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内控制度的强大推动力,甚至将独断专行与内控制度混为一谈,进而缺乏建设内控制度的主动性。
(二)环境问题
良好的宏观与微观环境,是内控制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国企改制后,大部分企业均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在国内起步较晚,各项制度尚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进而导致、独断专权、信息失真等问题频发。
(三)制度问题
我国大部分企业内控制度落后,制度制定缺乏连贯性与科学性,且大部分内控制度主要针对事后控制,缺乏对事前、事中过程的控制。此外,内控制度的制定往往忽略了对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的控制。
三、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阶层学习与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以及国有资产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在领导阶层的认同与支持下,才能真正发挥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宣传、会议、教育等方式,在员工之间形成“内控制度”观念,促使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内控管理过程中来,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优化环境
首先,完善组织结构。彻底改变传统链条过长的企业管理体制,明晰职位、具化职责,畅通信息交流的双向渠道,积极打造合作、协调、控制的组织结构。其次,健全企业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积极营造创事业、努力工作、“能者上”的工作氛围,强化物质激励,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激发员工的执行力与创造力。再次,积极打造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内控制度的建设有重要作用,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引导员工形成价值认同感,促使员工提高工作执行力。再次,打造有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在信息化社会中,应以互联网为依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信息处理的快捷性、安全性与透明度。
(三)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制度建设,是加强内控制度实施的关键。具体对策如下:一是积极出台相应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包括多个方面,例如,计划管理制度、投融资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国有企业需在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遵循合法性、适应性、全面性等原则,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二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必须全面分析企业运行风险,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与控制策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由领导阶层、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生产销售人员等共同组成,通过各阶层、各部门人员的共同分析,积极识别企业运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三是严格监督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是内控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新形势下,必须完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第一,评估企业内控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例如,责任审计实施情况、决算审计制度的实施情况、审核会签制度实施情况以及对原材料、银行账户的不定期抽查情况等;第二,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置,充分发挥审计与监督职能,促使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四是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将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日程,促使培训工作常态化。职工培训不仅能提高员工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还能全面提高员工整体服务效能,并有效促进内控制度的实施。笔者建议,一是明确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形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为员工健康发展提供空间支持;二是从整体上确定员工培训培养流程,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将培训考核结果与员工评优、岗位调动、薪资升降等相挂钩,在择优、公平、竞争原则下,优化科学用人机制,全面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个人与行业的双赢。五是科学考评机制。国有企业必须打破传统“大锅饭”局面,彻底改革以往程序简单、内容笼统的考核制度,积极建立多元化绩效考核体系。结合岗位性质、工龄、任务、贡献等因素,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考评与日常考核,将员工工资与出勤、安全、质量、工时定额等因素相结合,通过量化考核方式,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企的深化改革发展,内控管理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企业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在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资产增值。
参考文献:
[1]陈达明.国有资产安全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3(27)
篇2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结合近年来监管工作的实践,以及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长效机制建设着手,研究和部署工作思路。
一是围绕保障民生安全,强化科学监管机制。从强化监管责任体系、技术监管体系、信用评定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入手,促进餐饮、涉药行业自律,提高科学监管能力。
二是围绕提高监管效率,探索信息化监管机制。面临监管任务繁重和监管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必须从信息化监管入手,破解监管任务和监管力量悬殊、监管手段落后的难题。
三是围绕消除风险隐患,建立风险监管机制。抓实风险隐患排查、紧盯重点企业和严控风险环节三项工作。通过资料分析、抽样检测、实地检查和鼓励举报等方式,积极排查风险隐患,
四是围绕强化监管力度,形成社会化监管机制。做好投诉举报、宣传报道和网络问政三项工作,使公众成为遍布城乡的食品药品义务监督员。
五是围绕夯实监管基础,巩固常态化监管机制。从健全基层网络,夯实监管基础,开展示范创建,加强胶囊监管,落实专项整治,强化教育培训等入手,巩固监管工作。
六是围绕强化队伍建设,建设规范化管理机制。通过改进作风、改革审批、改善监管,规范监管工作,打造人民满意机关。
--------------------------------------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积极探索科学监管长效体制机制
为适应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体制调整新形势,夯实工作基础,促进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科学发展,以来,甘肃省兰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制度废改立工作小组,提出建立体系,加强六方面制度建设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工作协调运转、决策权力阳光、分工科学合理、执法保障保证、监督考评公正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体系,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的突出问题,探索建立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作职责制度。按照以事设岗、以岗定人的原则,重新修订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职责统一。同时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构建基层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是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按照食品药品监管需要,制定日常监督管理办法、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办法、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等,细化工作职责,量化工作任务,确保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形成食品药品监管制度保障体系和企业诚信自律体系的基本格局。
三是加强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预警工作制度。按照突发事件的特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局系统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程序与流程、药品不良反应、药物滥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等,明确不良事件的报告范围及方法、步骤,通过加强值班值守和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对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安全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和快速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雏形。
四是加强依法行政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作程序规定和准入设置规定。按照保障安全,方便群众,促进发展的原则,明确准入条件,制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机关工作程序规定,明确工作流程及各环节的工作原则、任务、方法和要求,完善办文、办会、办事的程序和规定,确保准入阳光运行,执法公平公正,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构成依法严格监管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制度基础。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包括:第一,具有行政管理权的国家机关,比如政府部门,检察院等机关部门,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与经济建设等;第二,具有一定管理职权的事业单位,比如卫生防疫、档案局等机关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对提升工作效率和解决质量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减少管理风险与国家政策的具体实施上也有重大作用,所以对有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和定义好像有点出入?能否再查证?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不足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对内控制度建设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整个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存在很大缺陷。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建设上的偏差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失去本身的重要意义,同时会计核算工作和内控制度建设之间的重要联系被忽略,最终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问题和管理问题都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1]。所以由此可见,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控制度建设不足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员工,导致整个单位的主观认识都出现偏差,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就会失去有效的作用,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应有的管理水平。
(二)内控制度结构不完善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使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而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其自身的特性,并没有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体制改革的速度,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内部控制的内容与结构上,以及对工作任务的适应程度上都没有较强的适应性。另外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虽然进行了建设,但是并非真正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成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一项“产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结构上的缺失使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无论是人为的、还是其本身的问题,都在不同方面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改善措施
(一)加强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中,内控制度建设意识的不足与缺失,包括内控制度的不健全与使用不当,都与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就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从而可以将重要性灌输到单位的每一位员工,保证整个单位对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都有一定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举办关于内控制度建设的讲座和培训班来教育培训单位的员工,保证员工在工作中落实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达到保障资金使用高效率、规避风险和保护财政安全的目的。
(二)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需要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我国国家机关或者其下属单位,其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所以为了保证财政预算和工作执行能够得到制约与控制,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安全保障,更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2]。为了适应内控制度建设,还要建设完善的检查机制,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对需要优化的内控体制进行及时调整,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
(三)改进会计工作
对于改进会计工作,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加强授权控制建设,首先要对各个部门授权批准的具体权限范围、责任、程序流程等各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保证具体工作有相应的单位和个人负责;其次要将授权批准与集体决策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手段,在对待经济事项时要通过事前决策审批才能决定;最后,个级别的管理层领导要在自己所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而具体事项的办理人也要在单位授权的具体范围内办理相关业务,禁止出现各种越权行为。
第二,要加强对实物资产的控制,这主要是因为实物资产是整个单位固有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对实物资产控制的手段包括:首先要对实物财产进行合理科学分配,在实物财产的采购、入库、使用、检测、维修等方面建立具体责任制,保证实物财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关负责人;其次要对实物财产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对财产进行清查处理,保证财产清查的具体范围、组织流程等方面的正规,对财产清查制度的完善就是为了完善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并且这种清查应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对财产的具体盈亏、报废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具体原因,然后根据统计的结果按照固定流程来处理。
第三,要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对关键物件进行保管,比如银行票据、购买物品的发票等[3];其次要对单位的关键部位进行把握,比如资金调度、审批流程、交接手续等;最后要对单位的关键工作岗位进行控制,比如凭证的核批、银行出纳、现金、实物负责人等。
(四)加强审计部门工作力度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机关或者其下属机构,所以需要一定的监督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这样就需要建立以监督为职责的审计部门。
首先要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对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在选用审计人员时要挑选那些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诚信可靠的人员担任,同时还要加强审计培训工作和健全激励措施,保证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要彻底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不被审计单位控制,而是直接属于预算委员会负责,保证审计部门可以放开手脚进行全面审计,向事业单位反映真实的内控情况;再次可以加强内部审计技术的创新,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适应科技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推动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4];最后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可以借鉴美国的督察长制度,对单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审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且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对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人员给予奖励。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不足、内控制度结构不完善、会计内控的失误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加强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完善内控制度体系、改进会计工作、加强审计部门工作力度等方面进行着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篇4
一、不断强化内部管理,狠抓制度建设和队伍作风纪律建设,谈起开展队员素质教育工作。
1、根据公司文化管理年发展要求,结合安全部制度建设实际情
况,对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了严格落实,例如《安全部管理规范》、《×××广场治安、消防事件应急纲要》等,从而使各项制度更趋于合理化和实际化,促使队伍建设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并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且适合实际的安全管理模式,使安全工作的开展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全面促进了管理工作的规范建设。
2、落实规章制度,促进制度建设工作不断发展的同时,组织中
队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各项规章制度的本质含义,认真落实部门管理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将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到实际工作和行动当中去。根据部门实际情况,集中重点学习了《员工手册》、《护场队员岗位职责》、《请销假制度》等内容,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有效树立了队伍“作风严谨、业务更精湛、服务更更完善、保障更有力”的良好形象,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日常执勤工作,积极搞好卖场规范。
1、根据广场实际情况,为确保广场安全,加强了对岗位职责的检查和监督力度,坚持“每日清场制度”和“周边巡查制度”,集中力量对卖场各类摆摊占道,吼货叫卖,吸烟,堵塞消防通道等违规经营现象进行了严格的制止和清理,按照公司《卖场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商管部为规范卖场秩序,维护卖场稳定,做出了大量实有成效的工作。针对卖场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一经发现,及时处理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彻底将各类事故苗头消灭萌芽状态,以确保广场安全。
2、针对广场客流量大,巡逻面广的执勤特点,始终坚持“全面加强、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严格要求队员在执勤过程中认真做到“两勤”“两善于”即勤工巡视、勤检查、善于发现辨别问题、善于处理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广场智能网络监控系统对广场的全面监控,及时调度、处理执勤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体现了“人机联防”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作风纪律建设,不断强化业务技能培训
1、为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素质高”的安全队伍,同时开展“作风纪律大整顿”和“自查自纠”的工作,通过整顿,使全体队员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全面指导他们及时克服纠正,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树立了队伍“精神面貌好、工作热情高、作风纪律严、服务意识强”的良好形象。
2、针对当前治安形势,为确保广场各项规划建设顺利实施,坚持培养一支“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快速反应队伍目标,不断强化队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3、按照训练计划,先后完成了“单个军人徒步队列动作”、“擒敌拳”、“擒配套”等军事训练科目以及“水带连接法”、等消防技能培训科目,树立了“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
4、按照军事训练计划,为检验全体队员军事军事训练效果,在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六月中旬进行了安全部半年军事考核,考核中所有应考人员精神饱满、动作规范、作风严谨、积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训练精神,从而取得了军事考核中队第一名的好成绩,集中展现了队伍良好的军事素质。
四、积极搞好勤务工作
在努力抓好日常管理和执勤工作的同时,认真组织队员严格落实公司相关规定,和各级领导来广场参观等重大事务以及商家举办的时装会的安全保卫执勤任务。
五、努力克服和纠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争创安全工作的全新局面。
1、为切实促进来年各项工作的开展,针对以下问题,须以克服、纠正:
(1)规章制度落实不够彻底,特别是请销假制度;
(2)中队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3)人员整体军事素质不够平衡;
(4)对执勤工作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到位;
(5)队伍的规范和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2、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确保来年工作计划的顺利实施。
(1)进一步抓好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业务素质,发扬队伍优势;
篇5
科技资源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计算机及附属设备资源、制度建设等,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基层人行科技资源利用情况。
一、人力资源方面
1、激励机制滞后,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科技资源的充分发挥。一是基层行的科技岗位人员流动性小,工作人员少。目前支行只设置一名科技人员负责全行的系统维护工作,系统管理员、维护员、计算机安全员等均由一人兼任,基层行的科技工作小到日常维护、换色带,大到业务网络中断、系统瘫痪等,科技人员都得动手操作,往往应接不暇。目前人行的主要业务是在线实时操作,系统或网络故障都要求科技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加上计算机病毒、网络知识不断翻新,要求科技人员全身心投入科技工作,不断地学习提高。由于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人员在单一枯燥的岗位上往往一干就是十几年,支行的计算机人才奇缺,换岗和提拔的机会很少,因为工作无人能接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人员的个人前途和发展空间,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一些科技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希望到业务科室去谋求发展。同时,由于体制的原因,人行多年难以培养出科技骨干。目前基层央行人员平均年龄偏大,绝大多数人员计算机基础差,对钻研计算机技能没有坚定的信心,虽然人行组织过多种培训和考试以培养科技人才,但大部分通过了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难以培养出所需的计算机人才。
2、由于工资待遇和地位低,使科技人员普遍心态不平衡。人行其它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岗位津贴,而科技工作是一项涉及全行性的基础性工作,多年来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津贴费,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技人才的学习、工作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旗县支行目前科技专业归口办公室,由于权限所限,部分科技人员逐步转移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兼职工作上,这样既影响了工作质量,又不便于计算机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
3、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不利于科技人才拓宽知识面。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电子信息步伐的加快,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很难适当当前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需要。目前信息数据进一步集中,因此更加需要科技人员在网络技术、信息管理、数据库开发应用、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维护水平和业务技能。近几年来人行只注重对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对于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岗位培训却几乎没有,影响了科技人员的成长发展。所以尽快掌握现代信息及网络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工作原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是科技人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
二、计算机及附属设备方面。
资源配置与基层央行科技工作实际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在基层人行业务部门均配备了计算机并且要求专机专用,计算机设备多,配置高,但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很低,系统或应用程序无论大小都占用一台计算机,有的程序每月只使用一次或每年只使用一次,有的设备大部分时间都闲置不用,造成硬件资源严重浪费。设备的繁多不但给维护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电子设备维持运转的开销,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了基层内部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制度建设方面
旗县支行在标准化建设、内控制度建设、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西苏支行为例,目前制订的各类制度达82种。但由于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没有将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作为全行量化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一些制度就显得形同虚设。同时受人员编制所限,一些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出现串岗、混岗现象,致使有些制度在基层行不适用,人与计算机、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系统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责权划分、工作内容划分不清楚,给基层行带来了风险。
措施及建议
1、要立足岗位任职资格培训。把握好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这一时机,建立一套可持续的科技人才长效培训机制,突出针对性,强化系统性。在确保集中培训的同时,重点引导科技员工自觉就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培训氛围。只有使科技人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工作人员,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才会极大地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更新用人观念,敢于把基层第一线德、才兼备的科技青年员工提拔上来,为其大展才华创造有利的条件。
2、做好对科技人员的管理工作。在强调科技工作责任的同时,充分考虑科技岗位的特殊情况,对其岗位待遇、晋级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稳定科技队伍,同时要给他们创造学习条件,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
3、上级行在规划信息化建设时必须目标明确,不仅有近期的具体目标,还要有长期的发展规划。要根据各级行实际需要和在确实能够实现的基础上,合理调配使用现有计算机资源,充分利用本单位的资源和数据共享,大力推行办公自动化,实行办公无纸化,要在应用上下功夫,促使电子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避免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篇6
论文关键词: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论文摘要: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订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
洪水资源利用是指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建设和完善滞、蓄、调、引、灌等工程设施,综合采用规划、预报、调度、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实施洪水风险管理,对特定规模洪水的公益性增值利用,具有综合、风险、公益、增值等特征。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洪水风险管理、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河湖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地下水回灌等多种行为.需要调整多重利益关系,亟须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一、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适应洪水资源利用趋势的内在需要
我阚水资源短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日益增加,缺水威胁将进一步加剧,适度利用洪水资源将成为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洪水资源利用在规模和总量上都将呈现日益增长趋势存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包括洪水资源利用规划、洪水风险管理、江河湖泊水库调度、蓄滞洪区优化运用及其补偿、回灌地下水等,需要一系列制度予以支持。这些制度的确立和运作,单纯依靠政策难以完全奏效,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化、法制化.
2.协调洪水资源利用复杂利益关系的迫切要求
在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各级防总、各级政府部门、水工程管理单位、社会公众等多重主体,各主体利益关系复杂而多元。在我国.虽然这些主体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个别时候针对具体事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就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协调各方的利益.发挥法律制度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有效地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活动
3.解决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的关键举措
尽管目前我同已确立了“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的洪水资源利用基本政策,要求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然而前我同存洪水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缺位状态:除了《天津市防洪抗旱条例》等部分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鼓励对雨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之外.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以及各种涉水部门规章均未规定洪水资源利用问题。洪水资源利用法律缺位,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面临着一系列法律瓶颈,严重制约着洪水资源利用的有效开展。为此.在推进洪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
二、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1.确立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洪水资源利用具有利害两重性.其“利”体现在洪水一旦资源化,就可以像其他水资源一样进行兴利:其“害”体现在,除了洪水本身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之外,还可能因为洪水资源化措施的实施带来各种附加风险.如洪水预报误差风险、调度操作误差风险等。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需要适度承受洪水风险,并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而这首先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安全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必须结合实时的工情、雨情、汛情,科学决策、审慎操作.保证度汛安全。
二是统一规划原则,即通过合理的规划,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资源利用的利害关系。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即利用洪水资源时需要注意结合各个流域的工情、雨情、水情,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采取适宜的利用措施,实现洪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综合利用原则.即从全流域通盘考虑,既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河库洪水错峰调度以发挥防洪减灾效益.还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调度增加水库容纳水量及调蓄滞洪水量来提高水能水量利用率,综合增加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
2.确立政府主导的洪水资源利用管理体制
洪水资源利用作为一项有风险的公益性事业,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赋予洪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较强的行政权力,以满足应急管理决策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主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追究者的法律责任.以避免无序利用、不合理利用引发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与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同,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与驱动机制.需要在政府主导下编制专业规划,结合具体的雨情、汛情、工情.科学决策,相机实施。为此.需要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的组织形式、编制主体、决策程序、法律地位和有关机构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机制.规定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执行与监督等。
4.结合洪水资源利用方式设计不同的法律制度
洪水资源利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水库调度.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以及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通过工程措施主动回灌地下水。不同的洪水资源利用方式,其法律制度建设重点存在很大区别:
①对于水库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调度及风险责任承担。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水库等工程的调蓄水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资源,需要改变传统的水库调度模式。建立动态的汛期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动态的汛限水位、调整具体的水库汛期调度方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洪水风险的增加,需要确立相应的风险责任承担主体和承担方式。
②对于区域内河系联网调度、跨区域或跨流域水量调度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洪水资源在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配置、调度以及不同区域、流域之间在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利益平衡。为了尽可能滞留洪水,可以利用联网的河系或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将本流域、本区域的汛期“弃水”调度到其他流域或区域加以储存或利用,这就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并进行相关的水量调度制度建设。由于洪水往往夹杂着各种污染物.因此,在洪水资源调度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与管理污染物。限制污染灾害在地区间转移,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
(3)对于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蓄滞洪区的功能调整和受损者的利益补偿为了合理利用洪水资源.有必要将蓄滞洪区的运用从单一的被动防洪调度转变为主动的蓄洪兴利和错峰防洪等多种形式.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定和实施适宜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促进蓄滞洪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当根据各流域防洪规划、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要求.结合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淹没水深及淹没时间为参数.划分蓄滞洪区的启用级别.确定相应级别的启用决策机构。实现蓄滞洪区分级运用管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立法.依法界定有关区域地方政府作为补偿主体,明确补偿资金的来源,规定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和用途。健全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和管理运作、资金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规范补偿金的发放、使用和监督等。
(4)对于主动回灌地下水而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以及洪水水质的管理问题。有效回灌地下水往往需要修建地下截坝、拦水闸,开挖深井、渗沟等工程.为此需要对回灌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专门的法规标准。此外,洪水在较短的时间内汇集,水质难以控制,因此在回灌地下水的同时。必须采取必要的监督控制措施,保证水质不被污染,以免污染了地下水源,造成新的自然灾害。需要明确可回灌地下的洪水水体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洪水水质检测、报告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利用决策的信息支持力度,完善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的决策机制。对无视洪水水质,强行决策致使地下水体污染的,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5.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为控制或减轻洪水资源利用过程巾可能遇到的突发性水灾损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预案的演练、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各级应急响应中的责任义务与协同机制、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的措施、应急决策后的评估制度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等。
6.其他制度
除了建立、完善或落实上述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建立洪水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跨区纠纷解决机制、水质监测与控制制度等各种制度措施。
三、政策建议
1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在今后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由法律、法规、规章所构成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在法律层面.可通过修订防洪法,增加有关洪水资源利用的条款。如将防洪规划扩展为洪水管理规划,确立洪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地位;明确洪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地方和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在洪水资源利用行动中的沟通与协调,扩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职能;将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由洪泛区、蓄滞洪区向整个防洪区推广.由建设项目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规划推广;在保障措施中,明确洪水资源利用资金的来源,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洪水资源利用投人原则,明确洪水资源利用基金在洪水管理基金中的比例等。在行政法规层面,需要及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合理确定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制度、科学利用制度和损害补偿制度,以促进蓄滞洪区的优化运用:需要在将来出台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建立地下水回灌制度,保障地下水的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缓解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在部门规章层面,为了具体指导我国洪水资源利用实践,可以在有关水部门规章的制定、修改时加入洪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已纳入水利部立法工作安排的“雨洪影响评价分级管理规定”“雨洪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丹江口水库管理办法”“尼尔基水利枢纽库区管理办法”“东平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中规定与洪水资源利用相关的制度。此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及相关地方立法机构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结合本地区洪水资源利用的实际需要,将国家确定的洪水资源利用制度予以具体化。
2.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上下联动路径进行推进。一方面,洪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适宜“自下而上”,由各地方根据情况先行开展相关法规建设,包括制汀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等。通过地方性立法先行.不仅可以满足缺水地区科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的立法需求,而且可以因地制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伴随着洪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推进和各种制度建设的探索,适时“自上而下”,由国家推出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全国范围内洪水资源利用的开展。从洪水资源利用法律制度建设上看.也只有在法律法规层面引进洪水管理理念并对防洪法进行修改,并出台蓄滞洪区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才能表明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真正建立。
3.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在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建没过程中.可以考虑分为三个阶段:2015年前为政策先导与框架确定阶段,重点是由地方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尽快推进已经列人水法规体系总体规划的蓄滞洪区管理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2015-2020年为主要法律制度完善阶段.重点是将防洪法修改完善为洪水管理法:2020年之后为制度进一步健全阶段.重点是进一一步修改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从而逐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洪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体系。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鼓励和鞭策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如沐浴春光,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作为民营事业单位,我国民办高校在成立之初,创办者投资和银行贷款是其主要资金来源,而正常运行经费除了学杂费、住宿费、国家项目经费外,还有社会捐赠、国家教育补贴和其他收入。其经费主要用于三大模块,即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和物料采购。为了使资金更好地筹集和运作,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一、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基础性工作,它关系着民办高校的财务活动以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是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我国民办高校兴起较晚,有关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研究微乎其微,在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我国民办高校还有诸多不足之处。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
关于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无论其创办者还是管理者都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也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各项经费的合理运用[1]。当前,在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严重缺失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追根溯源,这是源于其创办者和管理者对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认知程度不高,错误地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无实际意义,只是流于形式,也很少在财务管理中有所涉猎。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部分民办高校尽管已拥有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是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部分民办高校错误地将一些业务规章等同于会计控制制度,管理制度十分不完善,职责不清、奖罚不分明,稽核范围不够宽泛,执行效果不佳;部分民办高校尚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2]。实际上,在民办高校中像岗位终身制、奖罚标准不明确以及职责不清现象司空见惯,部分民办高校未能充分实现岗位轮换制,还有的民办高校对部门职责及岗位说明未进行界定,这将会给民办高校资金带来风险。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和监督力度不够
部分民办高校尽管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有章不遵,有规不循,只是为了搪塞上级检查,长期将之束之高阁,敷衍了事,处理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制度本身的严谨和刚性荡然无存。除此之外,有的民办高校尽管也建立了监督部门,可审计工作疏于及时性和经济责任界定,使得审计结论无疾而终,无任何威慑性,影响了审计效果,因而在民办高校中,私自挪用公款的现象屡见不鲜,给高校带来的损失不可小觑。
二、加强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至关重要,它事关学校资金能够正常运转,能够提高资金利用率,从而确保资金安全,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
(一)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民办高校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具备充足的教育资金,其能否长远发展直接取决于资金是否能合理、有效、安全地运作,所以说,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而保障财务运作正常化、合理化,使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3]。可以说,民办高校既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又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教育基地,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因而,只有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和资金运行才得以快速发展。
(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在民办高校内部,科学决策的制定要以准确无误的财务信息为前提条件。要想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首先,就要建立科学严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会计处理和结账程序规范化、合理化;其次,明确具体时间组织安排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从而使经济业务往来事项有章可循,清晰明了[4]。同时,为了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将隐患苗条扼杀在摇篮里,民办高校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确保资金无风险。另外,对于民办高校财产物资的运作环节和过程可通过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进行监控和制约,从而实现资源优化整合,以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整体性。
(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是民办高校实现适度微观收益的重要机制
民办高校的教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受教育者的支出,其中高等教育市场是其主要筹资渠道。通常情况下,市场对高校教育的满意度和需求度直接影响着民办高校的筹资能力,所谓民办高校的微观收益就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在确保支出效果最大化和合理使用各项高教事业费的基础上,教育资金能有一定的盈余。通过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既可以提高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资金的利用率,又可以优化配置各项教学资源,实现效能最大化,进而获得适当的微观收益。
(四)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是民办高校实现资金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银行贷款和创办者投资是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当务之急就是确保资金和运作无风险。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避免无关人员对资金的干预和接触,并通过定时盘点、账务核实等措施,使民办高校资金具有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民办高校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对策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控制作用,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篇8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09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13- 02
1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健全的内部控制是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潜在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则是防范错误舞弊行为的基石,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而具体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来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效落实与开展的制度保障,是现代企业内部制度体系构建的基本需求,是维持企业管理制度并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必要途径,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的必要保障和紧迫要求。
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企业内部一切管理活动、业务往来以及发展规划的基础,使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对现代企业而言,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必须遵循相关的原则,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与企业其他经营及管理活动相融合,具体来看,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内控制度要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企业决策、决策执行以及执行监督这一完成过程,覆盖企业所有的业务与活动。
(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企业内控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在全面控制这一基础条件下,对部分重要的业务事项以及一些高风险的领域进行突出强调与关注。
(3)制衡性原则。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内控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在机构设置、治理结构、权责分配以及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同时又可以兼顾运营效率的制衡关系。
(4)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制度要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经营规模、竞争状况、业务范围以及风险水平等保持适应关系,能够依据不同因素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对实施成本和与其效益进行有效权衡,保证内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用相对适当的成本投入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的有效控制。
3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不足与缺陷
目前,经济危机对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的冲击并未彻底消除,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依然比较薄弱,近几年,财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经济犯罪等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的不足。
具体来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从整体上表现为4点:
(1)控制环境相对薄弱。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要素,是内控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直接因素。但很多企业内控环境相对薄弱,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内控意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缺乏合理和完善的组织机制;在缺乏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无法建立起标准、规范且统一的控制准则,内控制度的落实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都无法得到保障。
(2)内控压力不足,风险意识薄弱。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多数企业并没有将风险管理提到相应的高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存在重视度不够、认识不足的普遍性问题,这种缺乏风险管理机制的内控制度,有悖于完整性原则。
(3)内控职责不明确,信息流不通畅。信息流的通畅与良好是保证企业内控制度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能够使内控工作中每一名员工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与岗位义务,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内控工作基本是以管理层的要求为准则,信息因管理层意见的调整而不断改变,这种对信息的垄断使企业内控信息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无法使内控工作中各种行为得到有效的披露和制止。
(4)内控机制不健全。这里所谓的内控机制不仅仅是指企业内控制度,同时还包含企业内控制度落实所必须的考核及奖惩机制。由于考核和奖惩机制的不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无人检查、无人考核,制度仅仅是制度,无法得到落实。也就是说,企业内部控制成为一种形式,在缺乏考核及奖惩机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控制及管理作用。
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和改善的不足与缺陷,加强对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研究,可谓势在必行。
4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
要推动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和加强。
4.1 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良好的内控环境使企业内控制度制定与实施的环境保障,从整体上来看,内控环境包含企业的董事会及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思路,包含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信息系统、权责分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思路等。控制环境直接影响企业内控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同时也影响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现代企业要推动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最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起良好的内控环境,以便于为内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保证。
4.2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并不仅仅是指内部控制的制度规范,企业应该建立起同时包含两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控制度层次,首先是组织制度,其次则是管理制度。这种组织与管理的分离,可以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层次化,而层次化的内控制度体系则能够使企业每一个部门以及岗位人员的岗位行为都处于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之下,不但可以保证制度体系建立的完整性,同时还可以使内控制度的落实得到保障。
4.3 融入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内控制度中,应该对风险管理问题加以考虑,将这种风险管理的手段融入到内控制度体系中。针对企业内控信息在流通与沟通交流上的需求,建立起灵敏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监督引充,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性因素进行控制与管理,当内部控制因素与外部因素有所变动的时候,灵敏的信息系统则可以指导企业内控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对风险进行及时的应对处理,保证内控制度在落实上的有效性。
4.4 发挥审计功能保证内控机制的落实
现代企业应该借助于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对其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相应的审计、考核和规范,建立起内控制度实施的标准,依据该标准开展审计,对企业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内控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关部门或岗位以适当的奖励和处罚,使企业内控制度能够得到全面的贯彻与落实,进而使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使企业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5 结 论
新经济形势下,不管是出于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还是基于对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考虑,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是提升其内部控制质量和内部控制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企业财会信息质量、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所以,针对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加强对内控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研究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艳.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4).
[2]赵志刚.浅谈企业内控制度建设[J].山西建筑,2010(5).
篇9
关键词:35kV变电站;升级改造;制度建设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关键的组成部分,变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关系着电力系统的稳定,我国电网中变电站有6.3kV、10kV、35kV、110kV等等级,文章主要就35kV变电站的升级改造工作进行讨论。
1 变电站改造前实际情况
某35kV变电站为单回路供电方式,变电站内有变压器三台,其中主变一台,型号为SJ-5000/35,备用设备两台型号分别为SJL-3150/35、SJL-50/35,多油断路器若干、油浸绝缘式电压互感器若干,35kV变电设备均布置在户外,6kV侧设备布置在室内,继电保护器用于站内继电保护,RWJ型保险管用于6kV变电设备的过流保护。
2 35kV变电站改造的设备选型及辅助系统设计
2.1 35kV高压设备
35kV高压设备中断路器为SF6断路器,隔离开关为GW5-35W/1250开关,组合互感器型号为JDX6-35W,主备变压器型号均为SF10-6300/35/6.3型。
2.2 6kV设备
6kV设备的开关柜为21面XGN2-12型高压开关柜,柜内配置有两级隔离开关、真空断路器,断路器使用直流弹簧储能操作机构进行操作,主变压器及线路使用LCS600系列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灵敏度、精度均较高,能够实现现代化变电站的“四遥”需求,该系统还能够完成电站的测量保护、故障诊断、通讯调度等等功能,能够即时、精准的测量电路的用电负荷。使用电容装置替换以往的固定并联,可以自动跟踪负荷,分组投切电容,以UPS不间断开关电源系统及DC220V高频开关电源替换原来的DC220V硅整流合闸电源,后台位及系统与通信接口可以实现通信;以铜排替换原有站内开关柜母联铝排,以干式电缆替换以往的油浸电缆。
2.3 辅助系统的设置与布局
变电站周围共设置四组避雷系统,为了防止雷击损坏变电站内的建筑及设备,必须布置接地系统,且为了便于遥测接地系统阻值,接地系统设置时应将接地线进行编号、标识;变电站升级改造时需要将一二次缆沟分开,为了保证变电站缆线及设备安全,变电站缆沟、变电设备与建筑物之间需要设置防火墙及防鼠网,变电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设备温度过高可能会损坏设备,因此变电站改造时需要将通风系统进一步完善。
3 35kV变电站改造的施工组织
改造时应尽可能减少因变电站施工对周围区域供电线路的影响,因此实际改造过程中采用交叉作业、分片改造的方法进行施工。
为了保证新的高压开关柜能够顺利安装,施工人员事先修筑了一个大小适合的操作间,将新的开关柜布置其中,并安装好柜体中的检测回路、接地连接等线路。新旧两种电缆头铜铝过渡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且绝缘耐压性能较差,因此首先将新开关柜出线端的电缆进行连接,然后拉开旧开关柜的隔离开关,并将断路器拆除,新电缆头压在旧开关柜的出线侧。
室外设备安装时,首先将备用变压器回路拆除,然后将新的2#主变压器、室外避雷系统、控制回路等相关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试验合格后,2#主变压器回路系统首先投入使用,尽快恢复变电站所在区域的供电,然后安装1#主变压器回路系统,调试试验合格,进行双主变负荷切换实验、耐压实验等等一系列试验检测。
本次升级改造从原有线路的勘测分析到全部改造完成共历时四个月,改造期间没有造成大面积的停电,改造完成后变电站变压器系统试验调试合格,可以投入使用。
4 35kV变电站的制度建设
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保证变电站正常运行同样重要,因此变电站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完整的值班员岗位责任制度、配电室管理制度、配电室值班制度、要害场所管理制度、巡回检查制度、设备包机管理制度、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停送电制度、消防管理制度、操作票制度等等相关制度,下文对各项制度的建设要点进行简单的归纳。
变电站建立管理制度时,必须明确所有岗位的职责,以免变电站出现重大事故后因职责权限不清晰出现推卸事故责任等不良现象,配电室管理过程中,必须明确变电站所有相关设备的维护管理制度,为相关人员的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交接班制度应该包括交接地点、时间、缺勤等情况的相关内容;值班室、配电室值班制度应该包括值班纪律、值班内容、异常情况处理要求等等内容;要害场所管理制度应明确规定进出要害场所人员的资格、审批管理等内容;巡回检查制度应该明确巡回检查的顺序、内容、路径、次数等要素;设备包机管理制度应包括管理区域划分、维护保养内容、相关人员的管理职责等内容;设备缺陷制度中需要详细划分设备缺陷,并对缺陷处理方法进行明确的要求;消防制度中应对消防设备的采购、管理、火灾处置方案、物资管理方法进行归纳;工作票制度中需要明确阐述工作票的种类、适用范围、工作内容、安全措施等要素;电网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紧急事件,导致停电事故发生,因此停送电制度应详细规定安全技术措施的应用、紧急拉闸顺序表等等内容,以保证变电站人员、设备安全,确保变电站所在区域的供电稳定。总而言之,制度建设十分重要,文章只是就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一些关键制度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对相关管理人员有所帮助。
5 结束语
35kV变电站是我国电网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扩大,变电站的升级改造工作不容忽视,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35kV变电站升级改造的具体措施及制度建设方法,仅对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媛.220kV安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设计[J].广西电力,2012(6).
篇10
关键词:软件质量 制度建设 军队
软件质量关系到软件的使用与功能的发挥,当前军队存在软件状况模糊、互联互通差等不足,严重影响军队信息化建设,降低工作效率,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亟需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军队软件质量水平。
一、军队软件开发主体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军军队软件开发主体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部队在进行工作训练时,为解决工作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自行开发软件,这类软件通常与工作契合度高,所占比重比较低。二是基于军队院校以及科研所开发,这类软件通常通用性好,与部队业务实际结合较密,但是质量水平不是特别高,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军民融合式建军理念以及军队院校、科研所调整改革的发展,军队院校、科研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大打折扣,且其属于“作坊式”开发并未形成规模效应,业务熟练度不够。三是基于地方软件开发服务商开发,这类软件通常质量水平高,但是受制于军队保密制度的影响,目前仅有极少数公司参与且参与开发的领域较窄,未来军事院校计算机等基础性学科将由地方文职人员承担且主要致力于学历基础教育,导致部队、院校及科研所等软件研发人才短缺,军队软件开发主体将主要立足地方软件开发服务商进行。
二、当前军队软件开发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十年是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软件开发架构、开发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这个阶段的产物,软件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软件状况模糊,严重影响军队信息化的整体建设。最近几十年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起步阶段,软件各项内容比较模糊,信息登记不够完整,无法实现有效查询,导致相同功能软件的重复开发,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军队信息化的整体建设。
二是软件的互联互通状况较差,严重影响业务工作效率。统一架构下的系统集成是军队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对互联互通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军队的很多软件都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基础、业务数据库信息不统一,系统信息不能做到互联互通,无法实现实时更新,影响业务工作的开展。
三是软件的配套升级和验收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军队软件的质量水平。为了适应统一架构下的系统集成以及业务工作的发展需要,必须不断地对系统软件进行升级改造与验收,但是目前军队软件的配套升级和验收机制不健全,工作无法得到保障。
四是保密制度建设与软件开发责任人制度不足,限制开发主体的范围。未来地方开发服务商参与军队软件的开发将是常态,但是由于保密制度与开发责任人制度不足,当前仅有少数公司参与,限制开发主体参与范围,不能满足军队建设的发展需要。
三、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军队软件质量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软件备案制度建设,提升软件管理的透明化水平。由于软件信息无法实现有效查询,各个系统、部队存在软件的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要加强软件备案制度建设,将现有软件的名称、用途、开发单位、责任人、适用范围、开发状态、正在使用单位、管理单位、开发时间、下发时间等信息登记统计清楚,强化软件新研与注销的管理,对现有重复软件进行整合升级,淘汰用途功能不符合实际的软件,积极对软件信息进行数据库备案,实现软件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提升软件管理的透明化水平。
二是加强软件质量验收与改造制度建设,提升软件质量水平。当前软件在进行质量验收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模拟实际环境进行现场演示,评审专家通过现场查看进行验收,这种验收方法局限性比较强,往往不能发现软件本身的质量问题,况且模拟环境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将实践检验作为软件验收的主要手段,强化实践检验单位的随机抽选、信息反馈、改正复审、满意调查等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尤其要强化监督检查与检验单位抽选的随机性和保密性,杜绝“串通”事件发生,保障软件的开发质量。建立软件的淘汰与改造制度,明确软件最高使用年限、改造的条件、改造经费划拨标准等各项内容,做好调研论证,积极组织软件的改造完善工作,同时要基于软件备案表对软件进行全程跟踪回访,从而提升软件质量水平。
- 上一篇:征求意见的要求
- 下一篇:防灾减灾自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