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将帮扶我镇困难家庭学生读书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切实解决“读书难”问题,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群众,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谢岗作出贡献。

二、帮扶对象

本镇户籍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符合低保户或低保边缘户条件的家庭在读大中小学学生(幼儿园除外)。

三、帮扶措施

结合我镇实际,采取以下7项帮扶措施:

(一)落实助学金政策。认真执行市关于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在读子女助学金试行办法,按低保家庭在读的小学生每人每年8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900元、中专和高中生每人每年3000元、大专和本科生每人每年7000元,低保边缘家庭在读的高中生每人每年1500元、大专和本科生每人每年35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助学金由市镇两级按8:2的比例负担,每年2月和10月分两次发放。

(二)扩大发放范围。在市助学金试行办法发放对象的基础上,增加对低保边缘家庭在读的小学生、初中生发放助学金,其中小学生每人每年2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300元,由镇财政全额发放。

(三)发放专项补贴。发放学生生活专项补贴,由镇财政每年拔出专款,对符合帮扶条件的学生补贴交通费用和伙食费用;其中低保家庭在读的小学生每年每人补贴180元、初中学生每年每人补贴270元、高中生每年每人补贴480元,低保边缘家庭在读的小学生每年每人补贴120元、初中学生每年每人补贴180元、高中生每年每人补贴360元。

(四)实施助学借贷。对困难家庭在读的大专和本科生或已被录取的准大专和本科生,实行助学借贷计划。由学生家庭提出申请,经所属村委会(社区)初审和担保,报镇社会事务办和镇教育办审查后,可向镇财政申请助学借款,借款额度每人每年不超过5千元。助学借款在学生在读期间免息。借款学生毕业后三年内还清借款的免利息;三年内未能还清借款的,助学借款自毕业起按照银行同期一年借贷利率计算利息;五年内未能还清借款的,余下部分款项及利息由所在村委会(社区)代还。

(五)试行结对帮扶。对低保家庭学生和部分较困难的低保边缘家庭学生,发动组织镇内热心人士进行结对帮扶。结对帮扶工作每年10月进行,由镇社会事务办和镇教育办提出拟结对帮扶学生名单,会同组织人事办、外经办和民营办,动员组织镇内党员干部和社会热心人事进行结对帮扶。

(六)开展勤工俭学。每年寒暑假期,对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的在读大专和本科生(含准大专和本科生),由镇组织人事办牵头,镇劳动部门和村委会(社区)协助,优先组织推荐到镇内企业实习,开展勤工俭学。同时,镇团委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这一载体,组织在读大中专学生勤工俭学,帮助积累实践经验,树立正确就业观,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工作。

(七)优先推荐就业。对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的大专和本科生,凡毕业后选择回镇就业的,同等条件下,镇组织人事办和镇劳动部门优先推荐就业;每名帮扶对象毕业生可享有五次免费推荐就业机会;有关部门还要积极想办法,力争每名帮扶对象毕业生都能实现就业。

四、工作程序

为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要具体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一)调查摸底,掌握情况。每年,由镇社会社会办负责按市要求对全镇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情况调查摸底,依规定确定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名单。

(二)及时调整,增减名单。根据新确定的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名单和上年度在读帮扶学生的就读状况变化情况,由镇社会社会办会同镇教育办对帮扶对象名单进行调整,及时删除不再符合助学条件的学生,增补符合条件的在读学生。

(三)公示把关,建立档案。所有增减的帮扶对象名单,由镇社会事务办在帮扶对象所在村委会(社区)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经公示无异议的,正式确定为帮扶对象。所有被帮扶学生均建立帮扶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四)自主申请,严格审核。凡被确定为帮扶对象的在读学生,均可向镇申请助学帮扶。首先由学生个人或所在家庭提出申请,经所在村委会(社区)初审提出意见,报镇社会事务办、宣教办会审后,符合条件的,送镇有关部门落实帮扶待遇;暂时不符合条件或未能及时落实帮扶待遇的,要解释清楚原因,待条件成熟时及时落实帮扶待遇。

五、其他事项

篇2

一、《义务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

1、思想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法》颁布二十一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实施,在19*年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2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关于深入开展“教育推进年”活动的决定》,教育工作得到了强力推进。20*年*月又实现了“双高普九”工作目标,特别是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后,我市在做好新法律宣传普及基础上,注重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投入,优化资源,规范管理,我市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2、优化资源配置。一是调整布局和优化教育资源。从2001至20*年,我市进行了六轮农村中小学的撤并工作,共撤并132所小学、3所中学,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二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20*—20*年三年我市共投入2100万元建设信息技术,共购置电脑7790台,建设网络教室113间,配备远程教育接收及播放设备345套。

3、实施素质教育。一是深化教育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实施“名师工程”为载体,深化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素质。从20*年开始,全市所有初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进入“课改”阶段。二是加强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20*年我市按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共计拨付161万元用于安排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同时鼓励教师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网络大学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素养。目前,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和99.8%。在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方面,我市正逐步培养一支精于教学、长于管理、富有领导才能和开拓精神的校长队伍。三是加强德育工作,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载体新颖丰富、重点工作突出、育人导向鲜明、法制宣传到位、‘三位一体’家教举措得力”等六大突出亮点,青少年暑期工作更是连续十年被评为*市暑期工作红旗县(市)。

4、完善保障机制。一是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外来农民工子女100%安排入学,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安排6800多名农民工子女在我市中小学就读。二是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协调社区、村委会参与留守学生教育。三是建立家庭贫困学生帮扶制度。我市已兑现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实施“两免一补”的要求,没有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从20*年秋季到2007年春季,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的贫困生有3225人次,免除金额80.4万元;免书本费的贫困生有2469人次,免除金额23.64万元;享受生活补助费的贫困寄宿生有666人次,补助金额26.57万元。

5、加大财政投入。一是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实现了“三个增长”。20*年财政对教育拨款24502万元,比20*年的20773万元增长了17.95%;20*年财政经常性收入51434万元,比20*年的43836万元增长了17.33%;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多了0.62百分点。20*年中学生均教育经费2336.22元,比20*年的1845.75元增加了490.47元;20*年小学生均教育经费2613.54元与20*年的1998.84元相比增加了614.7元。20*年中学生均公用经费3*.95元,比20*年的281.53元相比增加了115.42元;20*年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425.59元,比20*年的2*.33元增加了220.26元。二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市和省财政按4:6的比例分担免除学杂费资金全部到位。从20*年春季开始,我市积极落实省政府的惠民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20*年免除68223名农村学生杂费共计1463万元,2007年免除67307名农村学生杂费共计1352万元。三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切实提高。20*年农村初中每生每年公用经费120元,小学每生每年公用经费40元。20*年农村初中每生每年公用经费120元,小学每生每年公用经费50元,比20*年提高了10元。2007年农村初中每生每年公用经费122元,农村小学每生每年公用经费52元,比20*年各提高了2元。四是落实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意见》,成立危改领导小组,设立危房改造资金专户,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进行专户管理。20*年起我市的d级危房改造项目有22个,拆除危房面积18290平方米,计划新建校舍面积47841平方米,目前已投入13*.2万元,新建校舍面积22447平方米。目前市政府正制定出台《关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不减少,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五是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收归市财政,做到统一、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按照中央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标准,以及省统一规定的职务津贴和岗位补贴标准,纳入市财政预算,通过银行按时足额直接拨到银行开设的教职工个人的工资账户中。

二、当前义务教育工作主要问题

我市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的要求以及与兄弟县(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

农村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薄弱校,城区的优质资源也十分有限,一部分农村学生涌入城区学校借读,造成城区学校难以承受,农村学校也因此造成生源锐减,教师编制和办学经费减少。

二是教育经费投入难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学校公用经费仍然有限,不能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校舍设备维修费、设备购置费等安排不足,校舍、课桌椅等破损无法得到及时修缮,图书、教学仪器、信息技术设备等无法得到及时添置。

三是教师队伍配置调整有待优化

农村教师的编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规模小的学校按生师比例配置教师,难以开足学科;学科结构也不够合理,特别是中学的体、音、美、史、地等学科师资紧缺,小学的英语、信息技术教师更是紧张,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近两年的城区学校向农村招考教师也造成农村有限的骨干教师的流失,加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此外农村教师待遇低班主任津贴少,代课教师工资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学生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学校周围仍然存在各种营业性的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留守儿童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家庭监管缺位,一大部分孩子由于缺乏约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气。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显得过于单薄。农村初中生因对学习失去兴趣跟随父母到工厂打工、外出经商和出国等成为流生的主要原因,使义务教育巩固学额形势依然严峻。

三、下一阶段工作措施

《义务教育法》是新形势下我市加快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法律武器,我们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提高对义务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统筹和实施水平。下一阶段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均衡发展

1、尽快落实农村特别薄弱的学校建设。加快对诸如农业中学、首祉中心校等学校的建设,改变这些薄弱校年复一年、变化不大的学校面貌。同时注重加快初中布局调整步伐,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

2、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城区教师招考结合布局调整进行,招考方法从城乡均衡的角度予以改革,确保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不因招考而流失。积极实施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和骨干教师帮扶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同时根据农村中小学规定课程和教育教学任务的需要,结合在校生数和班额情况配备教师,少于100人的农村学校按班师比1:1.5配备教师,以保证学校正常教师活动的开展。

(二)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建立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尽快落实*市规定的关于在2008年前中学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100元以上,初中达到250元以上,以及对农村边远山区、海岛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下的学校,安排年公用经费不低于15000元,对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学校,安排年公用经费不低于20000元等。

2、安排教学仪器等购置专项经费,并增加修缮经费,满足中小学课桌椅维修需要。

3、加大学校危改项目投入,市政府已着手降低乡镇承担工程配套资金比例,对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按危改工程款不低于5%配套,其它乡镇不低于10%配套,同时,将附属工程列入工程总造价。

(三)提高教师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

想方设法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班主任津贴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予以逐步提高,对代课金按教师工资的平均额予以核拨。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教师们安心工作,解决我市教育人才外流,特别是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比较突出的问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市教师队伍的素质。

(四)依法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1、加大控辍行政力度。市政府近期组织教育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前期调研工作,适时制定出台控制流生的相关规定,督促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送适龄子女到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企业用工持证上岗制度,禁止企业使用童工,对不履行上述规定的家长和企业依法予以处罚。

篇3

在学校董事会、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初中部干群师生团结合作,奋力拼搏,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再次获得广大家长的信赖与好评!

目标引领

初中部行政一班人在学期初明确新一学期学部和各自岗位的工作任务、目标。1·安全目标:落实层级管理目标,各级签订安全责任状,推行首问责任制,力争不出一例安全事故,努力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思品合格率100%。行政一班人必须是学部各项工作的表率,思想上严格要求,正人先正己,要求老师做到的行政干部必须先做好。

2·健康目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视师生课间活动开展,督促做好每天两操、两次眼保健操,指导学生科学用眼,力争近视率不上升。要求班主任、体育老师及时检查,值日学生会干部逐日检查量化分公布,促使学生课间训练到位,确保视力不下降。

3·文明素养:推行文明用语、微笑招呼,尊敬长辈友爱同学。讲究卫生,爱护财产,珍惜资源。

4·学习目标:不断探究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新举措,让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快乐,学有所得,提高学习成绩。初一、初二全县统考或抽考力争高分第一名;初二生地会考力争株洲市全三名;初三中考力争株洲市名列前茅。

5·招生控流目标:小升初提前做好招生宣传,力争生源质量有提升;做好三个年级学生的控流措施,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力争巩固率98%以上。学部留优、小升初宣传提前做好了铺垫,尤其是城区四所小学(____、____、____、____)年末、年初进行了走访,情感沟通与联络,为小升初生源供给提供了有力保证。

6·活动目标:调整假日兴趣班课务,满足学生需求;办好第三届“激扬青春、展示自我”文化艺术节。

到目前为止,除中考成绩未出,其它各项目标均实现。

课堂提质

1·行政例会制、教研活动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备课组每周集体备课已成常态化活动,教务处、教科室不定期抽检并公布检查结果与月考核津贴挂钩。对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学部组织召开对此的专题会议,对问题及时诊断。行政干部明确分工负责一学科工作指导、考核与评价。

2·加强学科组内帮扶-----学部主持了青年教师青蓝结对,教科室出台具体的量化检查评价方案,逐月进行了绩效工资奖励,有力推动了学科组教学研究工作。青蓝结对,师傅手把手教,如语文组谭玉兰和李贻芳效果明显。

3·年级组加强小组建设。如初一年级进行多轮培训:学生全员培训对学习常规、学法指导,小组分工及成员要求;小组长培训,要求、任务清晰、职责明确,培训现场有实际操作指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培训,阶段性信息反馈后再次给予指导与培训,一切工作与班主任管理津贴挂钩。学生处每月对班级文化、信息平台内容的更新有明确要求,必和班级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结合进行。

4·年级组内阶段性的安排班级召开情况分析会,以班主任龙头,针对学情逐一从思想、学习、纪律,全方位进行分析,安排老师找学生谈话辅导,任课老师一起参与班级建设,尤其是初三与初二生地会考群策群力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5·学生练习有效。毕业班教学资料编写、练习及时跟进训练到位,备课组内团结合作,对学困生补差辅导利用零散时间分类指导老师们做得很好,积累一套成功方法如:化学组利用大课间和晚自习空挡时间突击学科学习中薄弱知识点,系统进行知识梳理和基础训练,心血换来年年中考株洲市第一名。

初中学生活波好动,精力旺盛,正是求知接受新东西最快时光。若是引导不当,很容易滋生是非,惹是生非。必须通过系列活动开展,班级目标与文化引领,让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激发求知欲探求新知,激活学生学习欲望、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得到广泛的师生、家长高度认同,增强成就感、

责任感、班级荣誉感,学生个人兴趣与潜能得到最大利用与开发,从而扬起对生活、学习、个人价值取向的热爱与正确定位,感觉正能量在不断补充与生长,使人更具健康、阳光、自信,乐活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初中部每年开展文化类活动:A·各学科竞赛。B·历史知识讲座:一战到底。班级开展讲历史故事会。英语单词比赛。语文经典诵读。春联鉴赏,猜谜语、汉字书写大赛等。物理组的科技制作活动:鸡蛋撞地球。生物组的叶画制作活动。数学组的数学知识抢答赛。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__市人大常委会__副主任带领__市执法检查组,到我市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这是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在此,我谨代表__市人民政府对__副主任及检查组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及衷心的感谢!

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开始施行;20__年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执行。《义务教育法》施行以来,在__市人大常委会与__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力指导下,__市委、市政府坚持依法治教、依法行政,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__市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义务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

1、思想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法》颁布二十一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实施,在1996年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20__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关于深入开展“教育推进年”活动的决定》,教育工作得到了强力推进。20__年5月又实现了“双高普九”工作目标,特别是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后,我市在做好新法律宣传普及基础上,注重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投入,优化资源,规范管理,我市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2、优化资源配置。一是调整布局和优化教育资源。从20__至20__年,我市进行了六轮农村中小学的撤并工作,共撤并132所小学、3所中学,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二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20__—20__年三年我市共投入2100万元建设信息技术,共购置电脑7790台,建设网络教室113间,配备远程教育接收及播放设备345套。

3、实施素质教育。一是深化教育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实施“名师工程”为载体,深化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素质。从20__年开始,全市所有初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部进入“课改”阶段。二是加强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20__年我市按教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共计拨付161万元用于安排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同时鼓励教师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网络大学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素养。目前,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和99.8%。在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方面,我市正逐步培养一支精于教学、长于管理、富有领导才能和开拓精神的校长队伍。三是加强德育工作,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形成了“领导高度重视、载体新颖丰富、重点工作突出、育人导向鲜明、法制宣传到位、‘三位一体’家教举措得力”等六大突出亮点,青少年暑期工作更是连续十年被评为__市暑期工作红旗县(市)。

4、完善保障机制。一是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外来农民工子女100%安排入学,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安排6800多名农民工子女在我市中小学就读。二是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协调社区、村委会参与留守学生教育。三是建立家庭贫困学生帮扶制度。我市已兑现关于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实施“两免一补”的要求,没有一个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从20__年秋季到20__年春季,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的贫困生有3225人次,免除金额80.4万元;免书本费的贫困生有2469人次,免除金额23.64万元;享受生活补助费的贫困寄宿生有666人次,补助金额26.57万元。

5、加大财政投入。一是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实现了“三个增长”。20__年财政对教育拨款24502万元,比20__年的20773万元增长了17.95%;20__年财政经常性收入51434万元,比20__年的43836万元增长了17.33%;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多了0.62百分点。20__年中学生均教育经费2336.22元,比20__年的1845.75元增加了490

.47元;20__年小学生均教育经费2613.54元与20__年的1998.84元相比增加了614.7元。20__年中学生均公用经费396.95元,比20__年的281.53元相比增加了115.42元;20__年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425.59元,比20__年的205.33元增加了220.26元。二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__市和省财政按4:6的比例分担免除学杂费资金全部到位。从20__年春季开始,我市积极落实省政府的惠民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20__年免除68223名农村学生杂费共计1463万元,20__年免除67307名农村学生杂费共计1352万元。三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切实提高。20__年农村初中每生每年公用经费120元,小学每生每年公用经费40元。20__年农村初中每生每年公用经费120元,小学每生每年公用经费50元,比20__年提高了10元。20__年农村初中每生每年公用经费122元,农村小学每生每年公用经费52元,比20__年各提高了2元。四是落实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意见》,成立危改领导小组,设立危房改造资金专户,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进行专户管理。20__年起我市的d级危房改造项目有22个,拆除危房面积18290平方米,计划新建校舍面积47841平方米,目前已投入1396.2万元,新建校舍面积22447平方米。目前市政府正制定出台《关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不减少,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五是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收归市财政,做到统一、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按照中央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标准,以及省统一规定的职务津贴和岗位补贴标准,纳入市财政预算,通过银行按时足额直接拨到银行开设的教职工个人的工资账户中。二、当前义务教育工作主要问题

我市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__市的要求以及与兄弟县(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

农村还存在相当数量的薄弱校,城区的优质资源也十分有限,一部分农村学生涌入城区学校借读,造成城区学校难以承受,农村学校也因此造成生源锐减,教师编制和办学经费减少。

二是教育经费投入难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学校公用经费仍然有限,不能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校舍设备维修费、设备购置费等安排不足,校舍、课桌椅等破损无法得到及时修缮,图书、教学仪器、信息技术设备等无法得到及时添置。

三是教师队伍配置调整有待优化

农村教师的编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规模小的学校按生师比例配置教师,难以开足学科;学科结构也不够合理,特别是中学的体、音、美、史、地等学科师资紧缺,小学的英语、信息技术教师更是紧张,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近两年的城区学校向农村招考教师也造成农村有限的骨干教师的流失,加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此外农村教师待遇低班主任津贴少,代课教师工资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学生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学校周围仍然存在各种营业性的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留守儿童和外来农民工子女家庭监管缺位,一大部分孩子由于缺乏约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气。这些儿童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显得过于单薄。农村初中生因对学习失去兴趣跟随父母到工厂打工、外出经商和出国等成为流生的主要原因,使义务教育巩固学额形势依然严峻。

三、下一阶段工作措施

《义务教育法》是新形势下我市加快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法律武器,我们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提高对义务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统筹和实施水平。下一阶段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均衡发展

1、尽快落实农村特别薄弱的学校建设。加快对诸如农业中学、首祉中心校等学校的建设,改变这些薄弱校年复一年、变化不大的学校面貌。同时注重加快初中布局调整步伐,提高农村学校办学质量。

2、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城区教师招考结合布局调整进行,招考方法从城乡均衡的角度予以改革,确保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不因招考而流失。积极实施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和骨干教师帮扶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同时根据农村中小学规定课程和教育教学任务的需要,结合在校生数和班额情况配备教师,少于100人的农村学校按班师比1:1.5配备教师,以保证学校正常教师活动的开展。

(二)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建立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尽快落实__市规定的关于在20__年前中学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100元以上,初中达到250元以上,以及对农村边远山区、海岛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下的学校,安排年公用经费不低于15000元,对学生人数在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学校,安排年公用经费不低于20__0元等。

2、安排教学仪器等购置专项经费,并增加修缮经费,满足中小学课桌椅维修需要。

3、加大学校危改项目投入,市政府已着手降低乡镇承担工程配套资金比例,对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按危改工程款不低于5%配套,其它乡镇不低于10%配套,同时,将附属工程列入工程总造价。

(三)提高教师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

想方设法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班主任津贴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予以逐步提高,对代课金按教师工资的平均额予以核拨。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教师们安心工作,解决我市教育人才外流,特别是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比较突出的问题,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市教师队伍的素质。

(四)依法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1、加大控辍行政力度。市政府近期组织教育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前期调研工作,适时制定出台控制流生的相关规定,督促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送适龄子女到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实行企业用工持证上岗制度,禁止企业使用童工,对不履行上述规定的家长和企业依法予以处罚。

2、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学校完善巩固学额奖惩措施,做好教师家访工作,做好学校与镇村联系配合工作,有效控制学生流失,同时要求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学习困难学生更多关爱,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安心就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篇5

乘“普九”东风,自2006年国家“特岗”计划实施以来,至2009年秋季,共新增特岗教师48人。中途因各种原因离岗、转岗13人,现在岗35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0%,其中60%以上为大专以上师范院校专业毕业生,本科(含提升后)以上学历占90%以上,共有党员6人,全校教职工平均年龄仅为28岁。这是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团结、拼搏、奉献的骨干教师队伍,承载着学校的希望与重托。“特岗”教师,谱写了xx教育的新篇章。尤其“06特岗”,伴随学校的诞生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与8位本地教师一起,在xx中学的创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年轻的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本着“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理解、发动、依靠“特岗”教师。首先,求师若渴、安顿为先。每学年初进行迎接新“特岗”准备工作时,为了让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旅途劳顿后感到家的温暖,安心工作,总让学校领导不顾节假日、双休日地操劳。为他们租民房找住处、备床铺置被褥、锅碗瓢盆炊具餐具样样俱全。学校根据实际条件,竭尽全力做到“生活落实,思想教育落实,工作安排落实,培养培训落实”,力争有求必应。使他们接之即来,来之即住,住下即工作,很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很快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学校发展,教师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最基本的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学校发展。

一方面,学校搭建了校本培训平台,对全体教师通过以“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以师德水平提高为核心,以教学常规管理要求为重点,以个人专业知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为突破,同时全员参与班主任远程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尤其对非师范专业的新教师,通过教研组的校本研修,采用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等策略,使其快速融入教育教学工作角色,迎头赶上,还有的迅速成长为教学能手。另一方面,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通过多渠道多形式,适时了解他们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切实落实“妥善安置留人、工作待遇留人、培养培训留人、专业成长留人、表彰激励留人、选拔任用留人、情感凝聚力留人”等系列措施。通过“雁群效应”、“木桶理论”等引领,使其树立要有优秀团队,才有优秀个人的意识,逐步增强团队凝聚力。再次,任人唯贤,抓关键“少数”。

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德能绩等综合表现,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领导及时发现培养,选拔任用到教育教学管理岗位。四年来,上级和学校考察任用了政教主任、团总支书记、出纳会计、远教专干、实验室图书室管理员、各教研组长等13人,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力量。学校再通过中层干部、党员同志作新“特岗”的思想工作和业务指导,从而辐射其他,带动全体。在全校班主任中,90%以上是“特岗”教师担任,如“06特岗”万军、季兴洋老师,除完成教学工作任务而外,还担任学校中层领导职务,同时任两个班班主任,只恨分身乏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聂宗福老师,工作四年,党龄五年,被任命为政教主任,主抓学校德育工作。

xx中学建校三年来,历尽艰辛,筚路蓝缕,每上一步台阶,无不凝聚着“特岗”教师心酸的汗水与泪水。在艰难的跋涉历程中,有过困惑彷徨、有过“拼命三郎”的忘我工作、也不乏成功的欢呼雀跃。大部分特岗教师,尤其三位外省老师,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克服工作、生活上的重重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乐业爱生,诲人不倦。给xx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弥补了教师数量,解决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填补了音体美等专业学科的空白,从此歌声响彻校园,各类体艺活动异彩纷呈;给老教师带来思想上哥白尼式的教育教学新理念革命,对少边穷地区农村学校是一次彻底的洗礼。

四年来,肩负“两基”攻坚神圣使命的“特岗”教师,足迹踏遍学校周边6个行政村20多个村寨的千家万户,调查文化户口、扫盲,“普九”宣传,其艰辛不言而喻……。另外,他们不辞辛劳,每年家访300人次以上,每年无偿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1000节次以上,就这样默默的奉献着,将满腔激情挥洒于xx这方热土。2009年7月,我校一位“06特岗”遭受社会无业浪人人身攻击,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坚决维护教师人身安全,以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维护了学校利益。超级秘书网

篇6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在农村地区面临着独特的困难和障碍。文章通过问卷、访谈和课堂听课等方法,调查了云南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现状、存在困难及教学实践探索的情况,并结合云南农村的特点,从初中化学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和评价体系改革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可推进和落实新课标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学;调查;建议

新课标的实施及新课标教程的全面启动对初中化学教学和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教学中也出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条件较落后的农村,一些矛盾更加突出。

据2010年末统计,云南省的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39%。农村与城市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受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对整个云南省教育质量的高低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认识云南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对于推进云南农村学校全面落实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巩固农村“普九”攻坚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方法和实施过程

以云南的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昭通、丽江、普洱、临沧、西双版纳、大理、怒江、迪庆、德宏、红河、楚雄、文山等16个州市参加国培计划的部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以及顶岗实习的化学师范生为对象,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访谈和课堂听课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所在学校的化学教学实施、当地的教育、新课标的执行、新教材的使用及教师教学技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1.新课标下教学实施的现状。超过70%的调查对象所在的农村中学实施初中化学新课标时间都很短(仅1年),实施最长时间(4年)的农村中学不超过5%,且新课改情况与新课标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即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标和新课改的时间短、改进少、与新课改的要求差距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是对化学教师在转变教育理念方面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它既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又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然而,新课标强调的“课外拓展”、“探究性活动”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较难有效实施,如表1,大多数教师会分配学生课后自学,这容易导致新教材中适应、体现新课标的新内容被忽略。调查中,41.7%的农村教师表示从未组织过探究性的课外活动;其他教师表示,组织课外活动的次数较少,每学年1~2次,且大多采用传统演示的教学方式来实施,较难达到探究的目的和效果。

2.新课标下教学实施的主要困难。

(1)转变教和学的理念、方式的困难。由于没有完善的改革体系,以及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经验不足而担心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学任务和考试成绩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主,对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往往“敬而远之”。

此外,云南省的乡村居住人口占64.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70.87%,多数家长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学习较少,且一些少数民族传统和习俗也会干扰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利于家庭对学习的关注和投入。多数学生在中考的压力下,为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依然习惯并愿意充当传统教学模式的配角,把精力集中在做练习题上以强化知识,而对于基础教育改革没有过多的兴趣。如在化学实验中仍有45%的学生很少动手,仅作为助手或旁观者来记录和记忆实验现象。这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

(2)使用新教材的困难。目前,云南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使用人教版教材,该教材涵盖五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超过60%的教师认为“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科学探究”为较难实施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面临着“如何正确把握教材与教学、教材与命题、教材与中考等关系”的困难。而在农村中学,一个化学教师通常要上几个班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任务重;且针对这些新课标和新教材内容,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研读课标和教材、撰写教案、制作课件、策划探究活动、讲解历年考题等。这些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且教学的方法、资源、设备落后,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课标新教材时仍有一定的困难。

(3)教师的教学技能普遍不高。超过50%的教师认为新课标教学目标和要求中较难实现的是“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知识局限性相关。据反映,其职业技能继续教育或与兄弟学校间交流的机会较少;对新的专业知识和科技成果了解少,可查资料少,有时不能完全理解新教材中一些新的学科知识;即综合知识的不足,限制了探究活动的实施。因此,要落实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据调查,新课标实施后,有关部门组织过新课标、新教材的相关培训,包括新课程标准、化学教材、教法的培训。但这些培训的时间较短、次数少、覆盖面窄,仅有约一半的教师参加过相关培训,且仅一次。在一线教学的化学教师渴望且需要得到以下相关培训:化学前沿知识、新教材与新课标的分析与解读、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案例分析、中考评价方式的改革及其在新课标下教学中的落实。

(4)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48.3%的教师表示“设备及药品有限,难以实现探究性实验”;46%的学校仅购买了部分新教材、新课标配套的多媒体设备和课件,50%的学校没有购买,此外,43%的学校仅有一套教学多媒体设备,这满足不了日常教学的需求。

(5)评价体系导向的缺陷。55%的教师认为,新课标实施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仍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68.3%的学校领导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新课标的实施较难实现,教和学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应对考试。教师对主要的评价体系内容改革的期望比例为:①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占51.7%;

②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46.7%;③学科教学技术的提高占41.5%;④校本教材和课程的开发占30%;⑤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占26.7%。可见,亟待改革和落实新课标下的评价体系,以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6)学生的学习基础差、知识面窄,难以理解和接受一些科技新知识和抽象概念。大多数农村学生从未走出过大山,信息闭塞,见识面较窄,对现代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条件借助于实物、模型、多媒体资源、影像等直观教具,仅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黑板板书、口述等),这让教师较难清晰地讲述一些化学前沿的科技知识,学生也很难学习和理解。

3.新课标下的一些教学实践探索。新课改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变关注学习结果为关注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达到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已开展了一些教学探索:①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近50%的教师增加了“学生互动和反馈”、“启发教学”、“小组讨论”,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其学习兴趣。②在上课过程中,近80%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其中,超过20%的教师还会通过多媒体辅助来改善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浅显易懂。③结合农村实际实验条件,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探究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新课标下“化学—生活—社会”的教育新理念。④约30%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开始向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定量评价和评语与活动记录等定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转变。遗憾的是,由于改革实施的时间较短和实际条件的限制,这些教学实践探索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一些建议

1.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转变是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有力武器。根据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以及新教材可知,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均有较大的转变。为达到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可将化学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生产劳动经验联系起来,强化和渗透农药、化肥等农村急需的知识,把科普知识融入课程中,有条件的地方可尝试编写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教材;在实验环节中,可增加家庭式实验的设计和开展比例,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探索的兴趣。这些改进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增强家长培育孩子的信心,能促进教学过程顺利和正常地开展,并实现“面向农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农村教育思路。

2.教师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是实施新课标和新教材教学内容的有力保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知识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①对于现有农村化学教师:可通过加大新课标、新教材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对教学新要求和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并为他们提供一些优秀的探究性活动案例或交流平台(如网络教学资源、城市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帮扶等)。②对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新生和后备力量——化学师范生,在学习期间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训练,如“课前小讲台”、教学模拟、优秀教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化学教学技能训练,使他们在加入农村化学教师队伍后,能将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方式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同时,培训其设计经济成本较低的家庭小型实验的能力,以适应和克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限的困难,实现学生的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

3.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后勤”保障。据调查,目前以考试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已经严重阻碍了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执行。为此,应建立和完善包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在内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和反思,以档案或视频等形式记录并作出发展性的评价,能综合评价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绩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或应对新课标教学要求所采取的合理措施,也可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

新课标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摒弃学习结果,即考试成绩的评价,建议可采用权重比例计算的方法来协调“过程性评价”和“考试成绩”,具体权重比例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讨论和审批,以及当地农村中学的升学要求和学生素质来权衡。

参考文献:

[1]田应福,张丽芳.云南省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体质状况对比分析[J].运动,2012,(46):113-114.

篇7

为进一步加大控辍工作力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全面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控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依法治教,全面落实控辍责任

1、进一步落实乡镇街控辍工作的法律责任。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对“控辍”工作负有主要责任。各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村委会主任(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是当地“控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控辍”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各乡镇街要依法履行控辍工作职责,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每年至少要从办公费中列支2%的经费作为控辍保学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控辍保学工作。要建立和完善“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村(屯)长包户”控辍工作责任制,把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巩固学额工作列入乡镇街和村(居)干部的目标管理和年度工作考核之中,加大奖惩措施,保证政府行为落实到位。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要在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控辍工作。

2、认真落实教育系统的控辍工作责任。市教育局要全面领导和管理好学校控辍工作,建立控辍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构建并实施“教育局机关干部包学校,学校领导包年段、班级,教师全员包学生”的三级包保责任制,层层签定控辍保学责任书,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确保控辍工作落到实处。中小学校是做好“控辍”工作的主体,对“控辍”工作负有直接责任,校长是学校“控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班级“控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各乡镇街和教育局的部署,采取具体、灵活的措施,抓实、抓细、抓好“控辍”工作。

3、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招用童工的单位、拒不送子女上学的家长(监护人)要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罚。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要按照《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核查被招用人员的身份证和学历证书,并进行录用登记,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每年三月份,由市政府牵头,劳动、公安、工商、司法、教育等相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饭店、商场等用人单位进行联合检查,对非法介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进行严处。

4、做好0-15周岁人口的“户口登记册”建立和管理工作。此项工作在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由当地派出所提供0-15周岁人口的户口册和外来人口流动情况数据,由计生部门提供本地出生未申报户口的人员名册,中小学校承担0-15周岁(小学承担0-12岁、中学承担13-15周岁)户口登记册的台帐建立和跟踪管理工作,然后由乡镇街督学汇总0-15周岁的户口登记册,建立电子档案,实行滚动式管理,准确掌握适龄人口状况、组织入学,为实施控辍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规范办学行为,从根本上防止学生辍学

1、科学地进行布局调整。要根据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人口变动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村级小学的调整应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要加强村小同步化管理工作,办好每一所村级小学或教学点,严禁出现因校点调整而产生学生辍学的现象。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寄宿生在学校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和后勤服务,让学生们安心住校上学。切实解决好路途较远学生的上学难问题。

2、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坚决纠正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违规行为,实行常态编班,合理配置师资,严禁分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或实验班与普通班)。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自我,发现潜能,增强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3、加强学籍管理。坚持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制度,合理划定义务教育学校学区,明确每一所学校的学区范围,保证中小学新生入学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认真执行《*市中小学学籍管理暂行办法》,严格休学、转学、借读等审批手续,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电子化管理,及时掌握学生辍学情况,对辍学生要及时记入电子档案。各学校对学生辍学、动员返校、复学等情况要及时做好记录,并形成完整的工作资料。严格执行学籍变动“月报告”制度,每月5日前,各学校必须把上月学籍变动情况上报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和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4、规范课程管理。严格按照《吉林市新课程课时计划》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切实做到“三开”,即开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特别是要保证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等薄弱学科的开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市教育局要加大对课时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决杜绝歧视、羞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的发生,严禁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座位,严禁强行或变相强行让学困生退学、转学和休学。因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导致学生辍学的,要严肃处理。

三、创新控辍思路,不断优化控辍途径

1、加大义务教育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每年的3月和9月确定为全市“控辍保学”活动月,各乡镇街要结合实际,开展以“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白“招收童工是违法”、“不送孩子读书是违法”的法律规定,广大适龄儿童、少年认识“不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的道理。大力宣传通过不断学习改变命运的典型,倡导重教尚学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2、抓好质量控辍。全面落实《吉林市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办学吸引力。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热爱学习。要坚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夯实学生基础,要高度关注“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制定“学困生”帮扶计划,认真细致地做好“补差”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树立学习信心,让他们在学校学有所教,不因学习欠帐过多而厌学、辍学。

3、高度重视家访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师家访制度,班主任、科任教师要采取家长会、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联系。每学期开学前和期中后,要集中进行家访,对有辍学苗头的,要及时访、反复访,真正做到访在前、防在先。对于劝返的学生,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辍学时间合理安排班级就读,并指派教师、学生干部开展帮扶活动,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要将班主任家访工作记入工作量,提高班主任在总工作量中的权重,并尽量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家访提供便利条件。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积极创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完善各项必要的德育设施和文化、艺术、体育设施,精心设计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和谐育人环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表现才能、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平台,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名学生向往的地方。

5、加强初中毕业生升学就业引导。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控辍保学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初中文化课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开设《农业技术》和“绿色证书”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校获得最大的收益。从初二第二学期开始,在班会、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初中学生人生规划和升学指导教育,结合我市实际,介绍经济社会发展对公民素质要求和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情况,宣传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资助政策和就业前景,积极引导和鼓励升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读,使学校里的“易辍生”变成“特长生”。职业教育中心要加强内部管理,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化、多层次办学之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不断增强办学的内涵和吸引力。

6、加强扶贫控辍。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和使用政策,保证所有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按时接受义务教育。继续深入开展“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手拉手”等助学活动。积极动员和鼓励个人、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捐资助学活动,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助学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筹措资金建立义务教育专项助学金,用于帮助贫困家庭的适龄子女完成学业,确保每一个家庭贫困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完义务教育。

7、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切实把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之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依法确保流动人口接受义务教育。重视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品德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家长和监护人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有辍学的苗头,要及时进行教育和劝导。

四、强化控辍措施,确保控辍工作落实到位

1、实行控辍报告制度。各学校要把巩固学额的工作落实到班级、教师,责任到人。科任教师在日常上课时发现学生缺课,应及时报告班主任,班主任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对无故缺课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教师发现学生辍学的当天必须向学校报告,学校接报后当天记录辍学学生名单和辍学时间等情况,并派相关人员与村屯干部共同做好劝返工作,若仍无效时,上报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拒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批评教育,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经济处罚,责令限期送学生返校。对屡教不改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建立专项督导制度。各乡镇街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政府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控辍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学校每季度要召开一次控辍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学校控辍工作。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职能,定期对各乡镇街及学校控辍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各乡镇街督学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力做好辖区控辍工作,要将每一名辍学生的基本情况、辍学原因、劝返措施等情况登记造册,及时汇总上报教育督导室,督导室按乡镇和学校分别统计中小学辍学情况,每学期通报一次。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底,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将学生辍学情况向市政府作出书面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政策措施,确保控辍工作落实到实处。

篇8

关键词: 偏远农村 班级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

作为一名偏远农村初中的班主任,我深切地体会到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复杂与艰巨。针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偏远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对策,目的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当前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多地采取批评教育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提倡淡化了应试教育,学校教育除了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外,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从目前的进展情况看,偏远农村初中教育发展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低下,其根源是农村特殊的地域和文化。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使农民工异军突起,大多孩子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他们却留守故土,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生活邋遢,在校学习懒惰,自律性差,这部分孩子在学校里往往“大事不犯,小错不断”,如上课时干扰他人、顶撞老师,平日里逃学、抽烟、打架等“无恶不作”。他们是班主任的“眼中钉”,班级管理的“拦路虎”。因此,大多数班主任会把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这部分后进生的教育上,常常会大动肝火,毫无情面地批评教育后进生。

(二)过分重视学习成绩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但是,现阶段农村初中的教育仍然围绕“中考指挥棒”转,一个学校每年的中考成绩备受家长、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则把中考成绩作为年终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一项。有人把学校形象地比作工厂,那么班级是工厂的车间,校长是工厂的厂长,班主任则是车间主任,毕业生就是产品。产品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于是“厂长”会下令“车间主任”严把质量关,“车间主任”不敢有丝毫怠慢,自然而然会把班级管理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他们会不断鼓动学生学习。长此以往,遏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了学生发展的失衡。

(三)过分地依靠制度约束

农村初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缺失,因而他们缺乏自信、生活懒散、学习习惯差。还有部分农村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娇生惯养,在家不听从父母的话,在校不听老师的教导。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校园周边的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常常会吸引他们的眼球,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失去理智、淡忘学习、开始堕落。针对存在以上情况的后进生,班主任应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尽可能实行人文管理,以说服教育为主,以制度约束为辅,使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转变思想,步入正轨。但是如今许多农村初中常常为了应付中考,不顾大局,不识大体,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地给每个班级下任务,定指标。于是班主任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惩戒措施约束学生。他们往往对学生严加管理,不容半点瑕疵的存在。他们会要求学生一律按照他们预设好的模式思考、学习、生活,不允许节外生枝。他们认为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堆积知识的仓库。由此看来,农村初中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实行人文管理,过分依靠制度约束,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天性。

二、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实施对策

(一)合理运用教育手段

农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家庭,他们家境各异,经历各异,性格各异,要想把这个大家庭管理得像模像样,就需要班主任艰辛付出,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情况,对症下药。

首先,对于优秀的学生,班主任应高标准、严要求,督促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在学习方面,要求他们吃苦耐劳、勤学严谨;在思想方面,要求他们积极进取、勇往直前;在行动方面,要求他们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其次,偏远农村初中学困生数并不多,约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班主任应准确、全面掌握本班学情并适时调控,借集体的力量帮扶学困生,使其脱困。班主任应制订详细、周密的“培优辅差”计划,组建班级互助小组,让两到三名优秀生帮扶一名学困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另外,班主任还应经常深入班级,个别予以学法指导,使学困生有“门”可入,有“法”可学。最后,对后进生的教育要以鼓励为主。班主任可以精心策划,利用课外活动、班会等时间,在班级内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如:历史知识竞赛、计算机技能竞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象棋比赛、书法比赛等。通过各类活动调节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期间,班主任要留心观察每个后进生潜在的才能,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

(二)人文管理民主管理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多农村初中班级没有形成民主管理的环境,或是匆忙搭建的民主管理形式没有注入民主管理内涵。新时代,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实行民主管理。那么,怎样实行民主管理呢?班级民主管理,班主任应该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班主任的助手,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代表,是班级的主人翁,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好干了。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人翁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班集体就越热爱越关心。

1.责任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基石,是学校对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通过班主任落实。因此,班主任工作的效率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等的好坏。另外,班主任肩负着社会的重托、学校的重托、家长的重托,责任重大。所以,班主任务必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热情投入班级管理工作,才是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

2.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琐碎而又辛苦的工作,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成长,如果没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是管理不好一个班级的。“亲其师,信其道”,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应主动创造各种机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班主任应经常深入班级组织文娱活动,师生同乐。农村学生大都家居偏远山区,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因而寄宿学校。每逢佳节,班主任精心置备礼物,并亲自送到每位学生手里,互致问候;学生生病,班主任主动帮助其就医;学生生活费短缺,班主任应主动接济。如孤儿、残疾、单亲等特殊学生,班主任应理解其心情、尊重其人格,主动找他们谈心、沟通,使其健康成长。总而言之,班主任的一声问候、一丝温情、一个微笑,都能驱散学生心灵的阴霾,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真挚的爱,不管他们身在何处,班主任总会与他们形影不离,班主任是他们学习的帮手、生活的后盾。爱心会使师生关系融洽,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班级合力,这样一来,学生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勤奋学习,老师会在舒适自然的环境中努力工作。

3.耐心班主任是管好班级一剂良药

班主任的耐心表现在对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偏远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低下,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家长过分娇惯孩子,这就使得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旦这些孩子步入学校,形形的问题便接踵而来,加之当前农村初中班额较大,班级就更难管理,这就需要班主任有超人的耐心。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冷静,认真听取他们的解释,然后理清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最后明辨是非,指出错误,使他们心平气和地接受批评教育。

篇9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对象的地区分布不同,有河南、安徽、江西、甘肃、河北、湖北等等;不同研究者使用的研究工具也不尽相同,有scl-90、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小学生)、情绪-社交孤独量表(初中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但是研究结果却较为一致地表明,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低于非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黄艳萍、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各内容量表及焦虑总分均高于非留守组;曾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对人焦虑倾向、过敏倾向评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留守与曾留守儿童间心理健康诊断问卷评分差异不显著[1]。万艳梅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除了在社会期望的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差些[2]。王国防的研究表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非常显著地好于留守儿童[3]。赵峰的研究表明,在总分上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4]。总之,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各个层面上,令人担忧。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张维新总结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托管所模式、寄宿制模式、家长制模式、留守小队模式和卓见成效的江苏模式[5],这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这些实践模式中,缺少心理和教育专家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的活动会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从而使活动效率降低。面对大量的留守学生,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是一条捷径。

每个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应包括心理教育专家2名和心理教育专业的大学生15名。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农村学校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要号召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成立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并进行统筹分配。(2)政府要给与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3)每年政府应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经验交流大会,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服务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网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家关于留守学生的法律法规,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和解决办法,留守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建议以及留守学生与教师、专家的交流空间等内容。

3.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在农村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校,教师们也都意识到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怎样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没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另外,教师尤其是留守学生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较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教师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发现留守学生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使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帮助。

4.在农村学校大力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少研究学者对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一致的观点,主要包括[6-7]:(1)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建立学校留守学生的档案,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2)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3)开设适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4)实行“家长制”。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志愿者。“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5)建立帮扶机制。帮扶包括社会志愿者、校内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帮扶以及留守学生同伴之间的帮扶。以上的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这些策略的提出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的,忽视了如何发展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比预防和校正心理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农村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留守学生的心理潜能[8]。

因此,留守学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9]。作为留守学生的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去发掘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成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示范者。要自信、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治理

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熊亚认为政府应提供公共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城市化进程[10]。徐传新认为政府应该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11]。

留守学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正在成长中的留守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学校的周围也开始出现网吧。对于留守学生而言,网络游戏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留守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总之,政府和学校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们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

[2] 万艳梅,王素芳,马兴好,等.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10).

[3] 王国防.焦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4] 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 张维新.关于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0(30).

[6] 蒋笃君.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和对策.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 马明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8]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5).

[9]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3).

篇10

2009年秋季开始,在四川省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的统一安排下,成都市部分职业教育学校开始承担藏区“9+3”免费教育任务。目前,全市有23所职业学校承担着“9+3”教育任务,在校生4800余人。瑏瑡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从市到各区(市)县都专门成立了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协调小组,政府各部门为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落实“9+3”项目的扶持政策,为提升“9+3”学生的就业能力,专门从政府各部门协调的角度,强化就业服务、通就业渠道,同时加强就业援助。由各区(市)县政府出面、各部门具体承办,与各相关单位和企业协调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9+3”就业促进工作协调小组每年都会为“9+3”毕业学生制定专门的就业方案,并下发到相关单位,要求各协调单位职责分工,或组织学生应征入伍,或帮助学生升学,或开展藏区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工作,或收集市内外各类用人单位就业岗位信息,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对接活动,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和促进学生实现就业。2009级即第一届“9+3”学生已有2192人毕业,其中入伍119人,机关安排218人,事业单位安排116人,选择自主择业138人,1601人进入工厂或企业从事技术工作。①2013年6月,有2010级学生1666人毕业,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协调小组早在3月份就专门发文给成员单位,进行就业任务分解,保障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就业。②

二、成都市少数民族教育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一)高度重视,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入学近年,成都市20个区(市)县中有10个因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尤其是流动人口增长迅速、民族纠纷较多,被列为民族工作重点区(市)县。这些民族工作重点区(市)县,都把开展民族教育工作视为实现民族团结、确保社会和谐、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如郫县、蒲江等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并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民宗局(办)局长(主任)、教育局副局长为副组长,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民族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和协调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问题,并将民族教育开展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做到人人重视、层层落实,最终确保民族教育落到实处。各地民族工作部门积极协调教育局和学校最大化地接收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如郫县每年通过民宗部门协调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达1千多人,为全市最高。其他区(市)县也都最大化地接收来自不同地方的少数民族学生,如龙泉驿区的经开区实验中学自2007年9月起至今,连续6年累计接收甘孜初中藏族学生131人,高中学生16人;③青白江区前进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先后接收彝族学生50余名;④双流县除“9+3”学校外,目前有少数民族学生456人,其中彝族学生211人,藏族学生201人,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分布。⑤

(二)多部门协调配合,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成都市民族教育成功的另一经验是多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招收散插班生的学校,一般都专门安排对口开展教育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教师。民族工作部门在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及时沟通了解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化解学生间因风俗习惯不同引起的纠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郫县民宗局最为典型,作为每年接收阿坝藏族自治州生源最多的县,民宗办领导班子每季度都要到相关学校召开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及时解决在生活习俗、、沟通交流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双流县民宗局不定期组织少数民族退休领导及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优秀人士到学校开展慰问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家一样温暖,并定期向需要帮助的学生发放生活补助,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此外,民族工作部门还积极协助本地教育局及重点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教育工作,落实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优待政策,把优惠政策落实到每名符合条件的中考、高考少数民族考生。同时,全面落实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的助学补助,确保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全部申领到助学补助。

(三)执行就近入学政策,实现无差别接纳除“9+3”职业教育学校、接收散插生学校以及专门开办有少数民族教学班的回民小学和成都三中外,成都市其他学校都是按照就近入学原则,接收校区内少数民族常住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少数民族学生的族别成分没有被特别强调和凸显。除全市针对少数民族身份的学生实行中考、高考加5分的优惠政策,个别区(市)县针对择校少数民族学生给予择校费的优惠外,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教学与管理,都是采取统一编班、学的方式。六城区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基本都散于各个教学班中。郫县、都江堰、双流等少数民族人口较集中区(市)县的学校,接收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学生较多,但基本采取随机分班的形式,实行无分别的育。这样既保证了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学生一样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又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四)教学上统一管理、生活上悉心关照很多少数民族学生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内地,为了更快地使他们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各个学校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上进行了多方探索,逐渐摸索出“教学上统一管理、生活上悉心关怀、学习上分层教学、评价上统一标准”的有效办法。最初,学校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城市生活不熟悉、暂时不适应等具体情况,对少数民族学生另眼相看,在学习及教学管理上,没有像对内地学生一样从严要求,但这种特殊对待的结果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不思上进。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学校都进行了专门研究,最终探索出“教学上统一管理、生活上悉心关照”的管理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风貌有所改变、学习成绩有了进步。开设民族班或接收散插生学生的学校,把少数民族学生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的同时,配有专门的辅导老师,负责对少数民族散插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思想动态等进行密切关注与帮助,及时疏导学生异地就学可能带来的心理上的障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如蒲江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意识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教学到位、关爱到位、引导到位”的“6到位”管理模式,对教师则要求热心、诚心、关心、细心、耐心,“五心”并举,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良好习惯,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养成文明新风。①

(五)营造氛围,形成团结和谐的学习环境成都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民族工作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同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2012年,在成都市培育市级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活动中,把全市唯一一所民族学校———回民小学,一所“9+3”学校———蒲江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成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通过示范点学校的带动,促进以学校为阵地的民族团结教育。同时,各个学校也在校内校外运用多种方式加大对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招收民族生源较多的学校普遍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宣传“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以学校教育学生,以学生引导家长。每年的“开学第一课”,一些学校会结合实际邀请民族工作者或民族问题专家进行学前教育,如郫县在每年3月、9月的入学典礼上,民宗局局长都会亲自深入到“9+3”学校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常识讲座,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引导他们服从管理、遵纪守法、认真学习。②在课程学习中,各学校也会结合实际情况,融入一些民族知识,增强学生对本区域内少数民族现状的了解。如青白江区每年都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邀请《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成都电视台等省内著名媒体对青白江区的民族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题报道,并拍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专题片,在本地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为期一周的播放;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广播等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在青白江区门户网站专门开辟民族宗教栏目,介绍区域内民族特色项目、伊斯兰民族风情和民族习俗,引导广大群众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③

三、成效、问题及对策

(一)少数民族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长成都市紧邻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最大彝族聚居区,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相对而言都远远高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加之国家的优惠政策,使省内大量藏、彝、羌等少数民族子女有条件选择到成都市就学。成都市部分区(市)县又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采取帮扶措施,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和群众受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民族地区学生通过在内地几年的学习,学习成绩、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有了明显提高。散插班生中每年都有几名能顺利考上本校高中,“9+3”免费教育计划毕业生在全市各部门的配合协调下,就业率基本达到100%。

(二)为民族地区教育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成都市教育局通过对口援建、挂职锻炼、鼓励支教、在职进修、短期培训、举办座谈交流、成果共享等多种举措,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如成华区坚持“按需派遣”、“一线支教”的原则,从2000年开始,每年从各学校抽调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后备干部,派到甘孜州的泸定、理塘、德格等民族地区支教,截至2010年共派出支教干部教师180名,深入对口支援学校坚持一线支教,充实教学实力。同时选派人员指导泸定县开展教师教育和教学教研工作,提升当地师资水平。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提升支援地区的“造血”功能,从人才输出的模式,提升为优质管理文化输出为主,由成华优质教育集团校长任泸定县小学总校长,并派集团副校长赴泸定任执行校长。这些措施使民族地区形成了一支在数量和质量上基本适应教学需要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

(三)民族团结教育成效显著成都市大力开办民族班和“9+3”职业教育学校,实行“五心”并举措施,围绕民族团结教育使各项活动主题化、序列化和课堂化。各学校还结合各自校情,开展相应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感恩教育”等主题班会,①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体育比赛、艺术展示、民族年节庆典等活动,使各民族学生切实体会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心生爱国热情,提升了各民族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和责任感,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成都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学位不足的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处于成都市二三圈层的郫县、都江堰等郊县学校,每年接收少数民族散插班学生人数较多,普遍存在着学校容量不足、配套设施和师资严重缺乏的情况。各县每年协调安排民族地区散插生压力很大,如郫县2012年已尽最大努力接收了1004名民族地区学生进入郫县中小学,就目前的情况看,已经出现严重的学位不足,进行学校扩容和延展显得十分迫切。②有部分学校在服务少数民族学生上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如青白江区有回族学生157人,但因资金等问题,回族学生就学学校尚未开办清真食堂。③此外,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增多与少数民族教师师资不足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懂彝、藏等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师严重缺乏,不同程度地影响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沟通和学习交流。学校专业心理教师及了解民族习惯、懂民族心理、能有效调解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学生之间纠纷的民族工作者严重缺乏。学生长期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上的不适引起心理上的不适,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多开展一些心理疏导工作,而多数学校在专职心理老师的配备上,还比较缺乏。通过对成都市开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深入调研,笔者对大、中型城市有效开展民族教育问题,形成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加教育资源,扩大散插生规模是当务之急增加教育资源,确保更多的外来少数民族子女能够顺利入学。以郫县为例,每年由民宗部门协调入学的少数民族人数达上千人,而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多,少数民族子女随之来内地就学的人数也会不断增多,学位日益紧张。增加教育资源、扩充学校容纳量成了当务之急。

(二)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是解决之道在内地办班招收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能享受到跟内地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从成都市的实践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内地接受教育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要想真正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质量,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