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总结

篇1

首先,校长代表校领导和老师向新生表示了欢迎,同时向同学们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规模及校园文化,并对同学们的初中学习生活提出三点建议,要求同学们要为三年的初中生活作一个计划,然后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努力,不虚度青春时光。他希望同学们做到要尽快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珍惜时光,好好读书,做三好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务主任,对教务、学科设置、和学习方法等相关事宜作了详细的介绍。

接着,七年级新生代表发表了激情向上的讲话,代表全体新生表示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做个优秀的中学生,将来报效祖国。

最后,全体新生在会上进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

本次新生入学教育大会针对新生刚进初中时心理压力大的特点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指导,给了新同学们满意的答案,赢得了新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通过这次新生入学教育大会,新生们对初中生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同学们更快地适应初中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篇2

【关键词】大学新生;新生特点;入学教育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过渡,熟悉学校里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白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帮助和引导大学新生在其大学生涯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努力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环,更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当在与大学新生自身特点紧密结合和对当前高校实行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统筹安排,从而提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质量[2]。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针对当前形势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以下探讨:

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主要分为:校史校情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体观念教育和诚信感恩教育10个板块组成。

1.1校史校情教育

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使大学新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和进步,促使大学新生对学校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2校规校纪教育

开展校规校纪教育,使大学新生明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格要求自己。

1.3学生安全教育

开展学生安全教育,针对学校及周围复杂的社会环境,提高大学新生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谨防盗窃、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对大学新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失。

1.4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健康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主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大学新生进行讲授和疏导。

1.5专业学习教育

开展专业学习教育,举行师生专业交流会,专家、校友报告会,使大学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研究目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所认识和了解;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大学新生班主任,帮助大学新生早日掌握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1.6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可以组织到相关公司参观实习,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所需素质,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就业前期的准备工作。

1.7国防教育

开展国防教育,通过开展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培养大学新生具备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生活习惯。

1.8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新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新生找到其大学生涯的目标和动力。

1.9集体观念教育

开展集体观念和诚信感恩教育,培养大学新生确立健康的集体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依赖性强、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的大学新生尽快的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之中,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10诚信感恩教育

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培养大学新生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宝贵品德,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诚信待人、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形式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整体部署,考虑长远,整合利用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各学院的优势;还应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贯穿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年,而不是只在开学后的一到两个星期集中开展,并且做到及时总结经验,与时俱进;更应与大学新生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不能只流于表面,而应当深入的、细致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新生遇到的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教育和辅导,做到由点及面,点面结合,不断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针对性。总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做好规划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对大学新生进行引导。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需要全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长期不懈的思考、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邱荣斌,彭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特点及其对策探讨[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06,(1):64-66.

篇3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环境适应性教育

大学环境是指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客观经济条件,按功能具体分为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娱乐环境。大学新生面临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特殊转变,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气候环境等要逐一适应,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气候变化和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也是大学新生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习环境主要指大学新生有新的任课教师、新的同学、新的教学设施等的差异对大学新生在学习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生活环境变化是指大学生所处的高校环境的变化,具体包括远离父母、独立自主、活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变化。娱乐环境是指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涵盖各种学生社团、体育设施、共同爱好的朋友或同学等。

(二)心理适应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教育主要是做好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大学新生遇到的心理不适应问题主要是由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等变化间接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变化。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优势弱化的落差会加剧大学新生心理的不适应感。在心理适应性教育中,学校举办的大型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等偏重理论知识,教育时间集中在一小段时间内,大学新生难以消化和学习,不免加重心里负担。因为国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认为最需要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缺乏专门的辅导,因此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教育则没有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学习适应性教育

学习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历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形式单一,书山题海、责无旁贷,高考作为唯一的目标,大家不敢有丝毫懈怠。而大学的学习则更多的体现在学习的自觉性、知识的广博性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对于新生来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进入大学之初,大部分学生处于同一水平线。然而由于目标定位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改变,便出现明显的差异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追求的“60分万岁”,导致平时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现象明显,最终导致学业吃紧,毕业一再延期。学霸一直奉行的“我有绩点4.0”,在专业化发展上目标明确,学习成绩优异,但各方面依然均衡发展,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上述现象无不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教育息息相关,因此学习适应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人际关系适应性教育

大学新生从远离长期生活的地方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不适应感油然而生,但是期交际范围较之前变得更加广泛,主要包含宿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朋关系、以及异性关系等几个方面。如何处理好各种人家关系是大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因此,对大学新生加强人际关系适应教育不可忽视。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兴趣各异的同学走到同一个集体中,开始共同的学习和生活,难免产生矛盾。如何恰当地解决这些矛盾,不仅是学校管理者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大学生良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二、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多数院校入学教育时间短,强度大

根据调查表明,国内高校安排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多为一个星期左右,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集中而短暂,缺乏连续性,而在短暂的入学教育环节中,要安排学校开学典礼、学院开学典礼、新生体检、新生适应性教育讲座、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等多种教育讲座,教育形式缺少创新,教育内容枯板干燥。90后的大学生多喜欢接受新事物,对教育形式的要求较高,单一的讲座教育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回避的心理,教育效果欠佳。

(二)入学教育组织部门间缺少沟通,缺乏系统性

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缺少统筹规划和思考,缺少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计划和谋划,以辅导员为主的新生入学教育思想严重,入学教育讲一讲,校园看一看等走过场局面依然持续。入学教育应涵盖学生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科技处、组织部、保卫处以及学院等多个部门,但相关部门以任务的方式下到各个学院,以辅导员统筹安排新生入学教育的情况严重,在一周的时间里,安排涉及近十个单位的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多以集体教育为主,较为深入、细致的个别沟通比较少,缺乏双向沟通,缺少个性化指导,新生与教育者互动的机会极少,影响入学教育的效果。

(三)入学教育内容模式化,创新性不足

目前,国内新生入学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新生开学典礼、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纪教育、专业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在方式上采用传统集体讲座的形式,以至于台上天花乱缀,台下昏昏欲睡,重在教育的形式,走过程,教育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内容,缺少创新。90后新生是一个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在他们大规模进入高校后,传统的入学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与要求,但国内入学教育内容却还停留在原来状态,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因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四)入学教育考试走形式,缺少实际意义

国内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周结束后,都会安排相应的入学教育考试或总结,内容多以校规校纪、安全教育为主,但是很多学校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以降低难度,学生的通过率近乎100%。据调查,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违反学校校规、校纪的情况,甚至有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处理结果尚不清楚。多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以一周为时长,要先后参加近乎10场的讲座,同时预习200多页的学生手册,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

(一)入学教育时间长期化

国内大多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一般只有一周左右,教育内容多、活动集中,时间紧,如此短的时间安排10多场讲座,学生参加每个讲座都是在赶场,会出现20分钟前在一个地点上心理健康讲座,20分钟后赶往另一地点参加安全教育讲座,造成学生身体疲惫,心里排斥的现象,因此入学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出现学生缺勤的现象。建议将入学教育周改为入学教育月,以适应性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应作为辅助手段伴随学生的大学生活,不应局限于任何一段时间。适应性教育应结合学校历史、学校环境、校规校纪进行宣传教育,使其真正适应大学生活,顺利渡过高中到大学的转折期。专业教育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名师、名家、优秀校友大讲坛,提升新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愿景。

(二)入学教育组织专业化

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阶段。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要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方案中,明确入学教育的目标、教育时间和教育责任人,而不能将入学教育作为一项基础的事务性工作,单纯辅导员、班主任等单独完成,组织若干场几百人的讲座就匆匆结束新生入学教育。因此,建议成立相关入学教育组织,专门负责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由学生处、教务处为主、后勤管理处、科技处、组织部、保卫处以及各学院组成专门团队,负责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工作培训,提高入学教育的层次,增加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三)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化

篇4

关键词 统计学 spss 大学教育 新生 入学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更新,社会对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严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四年时光转瞬即逝,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是使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转变,开始准确定位目标规划,完善人格修养,培养综合素质,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证。新生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学期、第一年的“五个一”教育是我们将继续研究和实践的长期课题。以搭建和完善“五个一”的新生教育工作体系为目标,需整合学校和试点院系的各类资源,建立对所设计的各类教育活动的教育效果的测评反馈机制,通过比较研究,对该教育工作体系进行评估与总结,形成新生教育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意义。

本文以北京某市属重点高校为试点,针对新生教育“五个一”中的第一天教育所涉及的新生入校服务机制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以SPSS为工具结合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新生教育常规迎新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作为日后修订入学教育方案的依据,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服务工作。

二、问卷编制与分析

此次某大学新生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根据新生进入高校第一天报到的感受分为三大项、十三小项进行问卷的设计,下发至三个试点学院新生,回收问卷562份,覆盖面广,针对性强,问卷以满意程度对同学进行调研,同时进行了开放式问题及基本情况的设计,调查范围广,包含内容详实,起到了很好的调研作用。

(一)问卷质量分析。

结合spss统计学软件,根据调查回收数据对问卷的问题相关性及信度进行分析如下:

1、信度分析。

是指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一般认为总量表的 信度系数在0.7以上问卷的可靠性较高。如果 过小,可以结合因子分析结果来改善系数。应用SPSS对所有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见下表。

通过上表可看出,信度系数很高,调查问卷是可靠的,数据是稳定的。

2、效度分析。

是指问卷正确衡量研究者所要了解属性的程度。因子分析的效度分析中主要的指标可以看,因子提取的方差累积贡献率,如果因子提取的越少且方差累积率又不低的话(一般如果2个因子达到40%以上的贡献率就算可以的了),就可以认为因子分析的效度还可以接受。

可以用因子分析里面Descriotives里面KMO和巴特利检验(bartlett),KMO的值如果>0.5,则说明因子分析检验的效度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另外,如果巴特利检验的P

通过上两个图表看出,学生问卷的效度评价是很好的,即问卷的难易度和鉴别度都不错,难易度,即被调查认为问卷的难易程度,可以很真实的反应同学们的感知。

(二)数据描述分析。

1、学生样本特征。

学生的样本特征对于满意度的评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就学生的样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性别比例 生源地状况

所调查对象的男女性别比例 有64%的京内生源和36%的京

为3:2。 外生源。

家庭居住地状况 是否为第一志愿状况

有81%的新生住在城镇, 约有77%的学生是以第一

只有19%的新生住在农村。 志愿来到学校的,只有23%

的学生不是。

2、学生满意度指数分析。

上表中,5为最满意,1为最不满意。所以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新生对于学校工作人员的热情程度最为满意,其次为工作人员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成效满意度,然后为新生报到“一站式”的服务模式满意度。最不满意的为整体硬件设施和环境的满意程度。说明学校应该加大对硬件设施的建设。

3、学生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

P值是不显著的,说明性别对于新生对迎接新生满意度是没有影响的。

(2)生源地差异分析。

与性别不同,生源地分析中的P值小于0.05,即认为生源地对于同学们对迎接新生满意度是有影响的。

(3)居住地差异分析。

P值是不显著的,说明居住地对于新生对迎接新生满意度是没有影响的。经研究发现,京内学生满意度略高于京外学生满意度。说明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外地生迎接的服务质量。

(4)学院差异分析。

P值是不显著的,说明各院系学生对于新生对迎接新生满意度是没有影响的。

三、对于高校新生入学服务的相关建议

高校新生入学报到是大学新生教育“五个一”的第一天,也是大学生从高中向大学生活转变、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阶段,根据调查问卷反应分析结果,对于高校新生入学服务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1、在新生入校服务中需注重新生地域差异,尤其对外地生源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入学接待工作;

2、建议校方逐步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新生大学四年生活创造舒适环境;

3、服务过程中应加强服务流程规范化,让新生入校能及时明确需要办理的相关事项,加快办事效率,更快适应校园。

总之,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奠基工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事关一所高校校风、学风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大学新生入校服务是大学生新生教育、让新生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希望各高校重视起新生教育、新生入校相关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六生,冯用军.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数学方法.科技出版社,2009.

[2]衷克定.数据统计分析与实践―spss for windows.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 高职班主任 新生入学教育 教育方法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包括多个层次:校级、院系级、辅导员和班主任。那么在校级、院系入学教育的基础上,班主任可以从新生入学适应不良常见的问题出发,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班主任层面做好入学教育。从事高职高专班主任工作多年,我带过很多届新生。我结合经验,从班主任这个层面谈谈如何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1.介绍大学生活,开展适应教育

新生入学适应不良是发生在新入学时,由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所导致个体的适应不良[1]。主要表现在生活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学习不适应、目标不明确等。这些问题能否妥善处理直接影响大学教育成果,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自身角色和目标定位。

1.1积极适应新环境。

由于进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陌生的城市,可能没有了父母的呵护,对周围的一切都不了解,这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变化。

面对新生生活适应不良的情况,我们指导学生重新制订生活计划,对周边的环境做细致调查,向同学介绍其他院系,鼓励学生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看看,给自己画一张环境地图,使学生对学校有全面的了解,发现学校的美丽,喜欢自己的学校;建议学生每天给自己留一个小时处理生活琐事,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自觉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1.2掌握大学学习方法。

升学后,所要学的知识不断增加,难度不断提升,很多原有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可能都无法适用于新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向新生介绍大学教学的特点,让他们慢慢适应大学教学方法并且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建议他们接受任课老师的指导,并且向高年级同学请教学习经验,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订学习计划,根据专业学习的要求、教师教学的风格等具体情况,逐步形成与自己水平、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以自学为主,平时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上有难点和重点,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某些学术问题,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等,培养学习能力,学会使用计算机和工具书,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习能力,达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目的。

1.3建立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新入学,面对自己的必然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由于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与他人初次接触时,会因为个性差异,旧有生活环境的差异,在交往或处理问题时引起各种矛盾。因为失去了旧环境中的伙伴,会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1]。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鼓励学生在第一次班会上设计好自我介绍,尽可能让学生最快认识并记住自己,并组织学生举办宿舍交流会,鼓励他们尽早认识全班同学。这样就会很快学会与同学交流沟通,班上同学关系比较融洽,增强凝聚力。他们要把握交往机会,学习沟通技巧,并且介绍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及人缘型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教会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1.4合理调整情绪,规划大学生活,恰当树立新目标。

高职生与其他同龄的在校大学生一样心理发育未成熟,人格特性的可塑性较强,心理冲突表现明显,有许多心理问题有待解决。进入大学学习是令每个学生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情,但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总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且情感上敏感、脆弱。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程度不同,就业与继续升学深造的局限,更导致他们对未来迷茫,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很多新生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值很高,不切实际,真正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生活远不如想象中那样多姿多彩,每天要自己处理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要适应各种各样的新的人际关系,产生巨大的失落与无助感。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可能会不断发生各种心理冲突和矛盾,需要学会调节和控制心境,力图在一定的环境变化中求得情绪的稳定。班主任要教会学生一些调控情绪方法的方法,建议他们学习一些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提高文化知识素养。感到烦躁时,可以听一些柔和的音乐,使心情平静下来。而感到忧郁时,可以听一些激昂的音乐,使自己兴奋起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或文化娱乐活动,有效转换大脑兴奋中心,使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得到必要的休息和调节。

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也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前提条件,我们鼓励学生在一开始就要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恰当的新目标。

2.培育健康性心理,快乐成长

高职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在性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对性并无正确认识,加上社会上不良信息及诱惑无法杜绝,大学生自制力差,分辨力弱,容易盲目跟风,且无自我保护意识,心理承受力弱,一旦有变故就易产生严重后果。

我们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讲座或座谈会的形式,讲解何为“性”,何为“爱情”,介绍男性及女性的性生理差异,性心理健康的表现,男女性心理差异,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性心理偏差,教育他们培育健康性心理,快乐成长。遇到问题时要“不耻下问”,向父母、老师或同性年长者请教或阅读相关图书,这样可以增长性知,促进性心理健康,不要通过黄色影视片或书刊或网络获取性知识,以免被误导。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新生入学教育的理念,实现教育方式多样化,在教育内容上更有实用性及针对性。

篇6

【关键词】 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办学理念,以“培养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它不仅拥有与其他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办学宗旨和办学使命,同时也拥有着特殊的生源群体。如何能快速把握地方高校学生特点,在最佳时期,采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入学教育,使其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对于是否能扎实推进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新生走进大学校门、开始求学之路的第一课,是大学生打好基础、完成角色转变、树立信心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纪律观念、行为准则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实效,对于引导大学新生尽快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国内外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1、国内地方高校入学教育的现状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各大地方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都非常重视:

一方面,各大地方高校每年都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入学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黄山学院程轶宏等人在入学教育中引入“导师制教育”,即建立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度,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大学新生的学业导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由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他还强调实行“‘生态位’教育”,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辟一条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通过为新生量身定做新生入学教程、请各学科专家进行讲座、开展新生素质拓展训练和军训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全方位的入学教育;另一方面,各大地方高校也在进行入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陈岸涛教授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强调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新生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来自学校的各方面的信息,而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理论性、趣味性、情感性的活动去培养学生从内心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由此引导学生主动的去融入大学的文化,享受大学的生活,去思考自己需要从大学的沃土里吸取哪些养分,帮助自己成才;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的王文娟老师建议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他认为尚未满足的需要将驱使人的行为,不同层级的需要构成了一个层次化的整体系统,驱动主体不断地追求高层级的需求。

2、国外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从国外情况来看,美国应该是发展起源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国家,16世纪开始实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上世纪70年代真正开始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美国的新生入学教育目的在于使新生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从新生做入学准备(甚至更早)便开始,一直到大学一年级结束,是一个持续影响的过程,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由多部门配合完成,具有高效、持续性、整体性等特点。在入学教育的时间上,哈佛大学等一系列名校都将入学教育时间定为4周,有的学校甚至把入学教育的时间提前到新生报到之前甚至更早,并且贯穿整个大学一年级;二是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如何上大学”,“怎样学习”,例如某些高校会在开学前一周制定内容丰富的辅导课程,包括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以及宣讲美国的本土文化等;三是在教育形式上,灵活多样,特别是知名校友参与入学教育效果较好,例如德保罗大学和当地政府合作的 “校友信息及知识共享”项目,通过建立完备的校友信息库,为每位新生和知名校友搭建起沟通的平台,确保每位大一新生都能得到“校友导师”在专业学习以及就业方面的帮助;四是在教育对象上,学校将学生家长也纳入入学教育体系中。以哈佛大学为例,学校邀请新生家长用书信的形式向院长介绍孩子的特点和家长的期望,帮助学院在室友搭配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新生。同时,学校在新生入学中对学生和家长进行爱校教育,主要是通过邀请新生家长来学校参观宿舍、认识子女的同学和同学父母、就业处跟家长交流就业问题等形式增进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同。

二、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入学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缺乏连续性和长效性

如今,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重视并开展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入学教育普遍都集中在开学前一周左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新生进校时,对生活、学习、环境等都有强烈的憧憬,大都处于茫然和探索适应状态。短时间的教育能对新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很多教育内容对他们来说可能会空洞。因为在专业发展、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和疑惑可能会在未来四年中慢慢显现出来。短时间的入学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今高校的入学教育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长效性,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应该贯穿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并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2、入学教育内容设置缺乏整体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校情校史介绍、学院介绍、专业介绍、学籍管理规定、军训安排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新生必须要了解的知识。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内容应该纳入入学教育知识体系之内。比如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诱惑的抵挡、自我定位的确立等等。这些问题是从高中“三点一线”父母学校管教式生活中走出来的新生最容易碰触到的敏感问题。

3、入学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互动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入学教育多采用集中式、灌输式教育,基本上都仅限于集中全院的所有学生或是分专业开展课堂式教育,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受教过程之中。很多高校在入学教育时仅仅将新生看成是教育客体,进行单向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单向的教育比较主观,缺乏与新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难以了解新生的所需、所想、所求。同时,单一的教育形式也显得枯燥乏味,容易给学生造成走过场的印象。

三、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对策

1、明确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目标

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提高新生适应性目标,即通过入学教育消除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使新生尽快的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转变学习和生活观念,开始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全新的面貌和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大学生活;第二是发展性目标,即引导新生认识大学、融入大学、掌握大学,帮助新生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对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主客观的实际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初步拟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努力与发展方向;第三为自我实现性目标,地方高校的入学教育必须要体现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理念,要将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树立“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意识,帮助新生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2、合理制定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入学教育方案的制定要紧紧围绕入学教育的目标,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首先,为提高新生基本适应能力的需求制定方案。当今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生活自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总体偏弱。因此,进入大学后,学校应该从生活上、心理上和学习上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具体来说,实现适应性目标的方案迎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一是要做好生活环境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包括介绍校园及周边环境,详细告诉他们有关就餐、住宿、就医和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二是要做好规章制度方面的指导教育,包括统一组织学校新生手册,做好校规校纪的教育,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良好行为规范;三是要做好新生心理适应指导教育,帮助新生了解和正确对待可能存在依据新生需求,制定入学教育方案的心理不适应现象,并介绍一些自我放松、调整的方法和策略,及时解决心理方面的适应问题,同时要指导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四是要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新生进入大学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入学教育方案应重点向新生介绍大学的教学特点、专业学习的要求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新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就业去向,掌握学籍管理、学位授予、考试规定和学分等方面的规定,了解学生奖励评优的种类和具体条件要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其次,为实现新生发展的需求制定内容方案。目标是个人所期望的成果,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它是人发展的方向动力所在。许多新生在高中阶段把考上理想的大学作为奋斗目标,进入大学便实现了原有目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要帮助新生确立新的目标,找到新的理想和梦想。具体来讲,方案中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进行校史校训教育,帮助新生理解大学,激发爱校热情,找到榜样力量;二是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确立政治上的追求目标;三是培养新生责任感和成才意识,将自身的成长和学校、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其内在成才动力;四是通过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新生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引导新生思考如何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发展,指导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初步拟定个人发展规划,激发新生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热情。

3、积极探索新形式,提升新生入学教育实效

不同的入学教育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以提升相应的教育实际效果。可以分为讲座、报告、会议为主的群体密集式课堂教育形式,座谈会和小型交流会为主的分散式互动形式,示范性、验证性和启发性为主的言传身教方式,以及情景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等。具体来说,讲座、报告、会议的形式适用于常规的安全教育、校规校纪、入党启蒙等内容;座谈会和小型交流的方式对于专业教育、学习方法、职业引导等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适用于新生心理疏导、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培养等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系列化活动,让新生在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的情景中感受大学;学校、学院邀请优秀学生回母校为新生讲述成功经验以及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师言传身教等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典型事例的示范性、验证性和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反响和共鸣,效果良好。

4、延长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跨度,将入学教育分为 “启蒙期”、“强化期”和“消化期”

短时间的集中教育不能完成新生对大学的了解和适应,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跨度应该向两端延长,分为三个步骤展开。初期入学教育应提前至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校门之前,集中入学教育应安排在开学后的前几周,后续入学教育应延续、拓展到整个大学期间。新生入学教育的三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启蒙期:从学生接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就应当对新生开始进行学前教育,例如学校通过制作和发放内容详实的新生入学指南,让学生和家长提前了解学校概况、大学的精神和校园文化、大学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随录取通知书邮寄学校的明信片和邀请信的形式,邀请家长跟随孩子一同到校参观,增进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情感,培育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强化期:新生入学后,在前两周系统性地开展入学教育,通过对校情校史、学校发展、学院情况、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学生手册等方面的介绍和梳理,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强化这些内容在新生头脑中的印象,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方面建立起更加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

消化期:新生了解和适应大学需要有一个过程。因人而异,这个过程也许会经历一学期、一学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因此,在新生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去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在形式上,学校可以不定期的举办校园专题讲座,学生座谈会或者经验交流会,并且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资源的利用,搭建网络平台。不要局限于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是要整合资源,模块化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5、部门协同、师资整合,为入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内容,仅靠某个或某些部门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新生入学教育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并按照预期方案统筹推进。在入学教育的实施者上,不应该只是学工系统工作者,还应该吸收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人员以及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加入教育工作队伍。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上合理排序,内容模块上合理分布,力量联动上合理统筹,实施主体上资源整合。确保学校各个职能部门联动、学校与学院专业教育联动,这样既能彰显学校整体实力,又能体现以专业为立足点的学院特色,从而提高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由于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具有特殊性,必然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特点,认清当前地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采用最适合与恰当的方式进行入学教育。地方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明确教育目标,依据新生需求制定入学教育方案,并积极探索新形式,提升新生入学教育实效。同时还应延长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跨度,协同学校各部门部门、整合优秀师资,为入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扎实推进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为学生的大学生涯和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洁. 新生入学教育存在问题及工作方法[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7)111-112.

[2] 季宜敬, 何学军, 杨琦.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内容及方式探究——以南京工业大学的实践为例[J]. 高校辅导员, 2010(4)46-48.

[3] 庆承松, 陈发祥. 澳大利亚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 中国地质教育, 2007(3)34-38.

[4] 张敏. 浅析当前大学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1(8)341-342.

[5] 谢金梅. “90 后”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及与其相适应的入学教育方法[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5)47-48.

[6] 程轶宏等. 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 价值工程, 2011(2)224-225.

[7] 张京, 谷赵, 姜茉然. 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 教育管理, 2012(5)238-239.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 新生入学教育 现状 探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第一学期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至关重要,新生要在这一学期里完成角色的转变,融入大学校园生活,这对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帮助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新生入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各高校重要教育内容之一。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确定人生目标,重新找到学习生活的动力。对于绝大多数的同学来说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进入大学,意味着目标的实现,生活变得迷茫,学习动力减弱,这对刚刚进入大学的他们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确每个人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入大学只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途径,要实现人生目标只有更努力,帮助学生找到努力学习、积极拼搏的意义。

2.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给新生科学系统的专业指导。对于新生来说,专业的选择不是听从父母、亲戚朋友的建议,就是进入大学时专业调剂而来,哪怕是自己选择也是从网络上获得的部分专业信息,对专业了解比较片面。很多学生既不知道这个专业要在大学里学习那些东西,需要锻炼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又不知道这个专业学出来做什么。这样下去既不利于学生搭建合理的专业结构,又不利于将来的就业。科学、系统的专业指导就尤为重要了,它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明确本专业培养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成为行家,又要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好规定课程的同时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大的发展潜力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3.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给予新生及时的转换指导。大学新生从应试教育为主的高中,忽然来到培养综合素质为主的高校,往往有着诸多不适应。而入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新生实现“转换”,即从单纯的学生往社会人角色的转换、学习方法由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方式的转换,思维方式由单向型向多向型、立体型、开放型、创新型转换。从而帮助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新生入学教育可以给新生系统的心理指导。新生由单纯的环境到了复杂的环境里,他们的心理往往是不成熟的。他们遇到一些问题,心理往往有较大的波动,由此引起的悲剧数不胜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可以教会他们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如何化解所出现的负面情绪,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为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5.新生入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新生入学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校奖学、助学等规章制度,又可以让学生明确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二、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成因

新生入学教育是每年新生进校各大院校所必须开展的常规工作之一,它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当前各大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校史校情教育、校纪校规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丰富,但教育效果不佳,体现在对校纪校规不清,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以后就业方向不清楚,没有学习动力、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安全事故频发。这使得学校认真准备的课程成为形式,为以后的教学、学工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入学教育周期较短。各大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往往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有的是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周,有的则是贯穿在军训期间。这段时间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入校的新鲜劲还没过,对此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事不关己,然而等过了一段时间,不适应表现出来以后,新生入学教育已经结束。

2.新生入学教育教育形式单一。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把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课堂的客体,把大量的理论知识单一地灌输给学生,缺乏互动,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且有些内容并非通过一两节课的讲解就能让学生掌握的,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停地加以引导。

3.新生入学教育缺乏层次感。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往往是在规定时间内把所有内容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的同时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而言,如此巨大的知识仿佛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急需掌握的,这样下来很多内容却没能掌握。

4.师资不足,教育理念不稳定。在入学教育中,除专业介绍由相应专业负责人或资深教授来完成外,多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老师、学生辅导员担任,有的还包括学生干部,人员不固定,随意性很大。不仅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办学理念、专业发展思路等因个人的理解不同而异,这种散漫的局面导致学校或学院没有类似于中心思想的理念,不能形成凝聚力。

三、改进新生入学教育思路与方法

1.尊重认识规律,实行长期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不应该是学生进校时的短期的常规工作。新生从踏入高校到完全熟悉高校,专业的认知,专业思想的确立,学习方式的转变,安全意识的形成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可能短期就能完成的。我们应当尊重人们的认知规律,实行长期的教育,将新生入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相结合,注重随时、随地、随性的教育,形成课堂上理论教育,生活中矫正强调的教育机制。

2.科学的设置教育内容,使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具有整体性、层次感。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是学校的工作人员根据以往学生入校时存在的问题总结而来的,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开学开展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入校的新鲜劲还没过,对什么是大学没有感觉,在这个时候就要把大量、关联性不大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不仅不重视,听起来也不认真,即使认真听了,在这个阶段也不知道如何使用。我们可以科学系统地设置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使它符合学生熟悉新校园的过程,让学生感觉我们所讲解的内容符合当前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认真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3.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应将新生看成纯粹的教育客体进行单向灌输,忽视新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要加强双向沟通,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学生接受知识非常容易,而且不容易忘记。

4.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在提升新生入学教育教师素质的同时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在新生入学教育之前对参与新生入学教育的人员进行培训,在明确每个内容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注意事项。与此同时,我们要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新生入学教育仅靠学生工作这一条线同志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教学、后勤、党务、群团等工作密不可分,与广大教师的师表作用密不可分,与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参与密不可分,入学教育必须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才能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新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6):91-92.

[2]梁振聪.大学新生教育的新思路[J].文教资料,2009(3):209-210.

[3]刘廷辉,刘亚轩.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J].辽宁师专学报2006(2):55-56.

[4]庆承松,张勇.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篇8

Abstract: The new students are now facing many problems, therefore, new students education will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rticle from the University conduct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life guidance, Xue Xi counsel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Gaisha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ntrance Education main content, and highlighted the new ways and methods of school education.

关键词:新生 入学教育

Key words: Freshman Students

作者简介:刘钧艳(1979-),女,山东海阳人,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从事中日西学比较研究。

一、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问题

(一)适应环境问题

大学新生在进入校园后,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这一系列的变化逐渐使他们原有的习惯、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被打破而无所适从。与中学时代不同的是,大学生活的衣食起居条件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初次远离父母、家庭的新生而言,是一个挑战。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他们的中心只是一个“学习”,而大学里的交往就不那么单纯了,关系分师生、同学、异性、社团等,新生们远离往日熟悉与密切的人际关系,天天面对着自己无法选择的同班同学和室友,对于缺乏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的大学新生来讲,新的交往容易产生隔阂。

(三)学习问题

考上大学的大多在中学期间学习成绩较好,往往是老师的骄傲、家长的宠儿、同学的榜样,听到的多是赞扬声和过高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信心满满,具有很强的优越感。但进入大学,他们的成绩不都像在中学时那样占据绝对优势,不再是班干了,老师的表扬少了,不再有羡慕的眼光投在自己身上,于是突然觉得昔日风光不再,心理优势荡然无存,第一次体验辛酸、痛苦、彷徨、迷惘,产生从未有过的困惑。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面对从未体验过的新环境,大学新生会萌发出强烈的好奇感,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陌生感。最近几年,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不断报道了大学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退学的消息。退学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退学学生没有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心理上无法适应新的生活,产生心理疾患;学习上,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还有就是对专业的不满意、对就业前景的不了解等等。[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他们在正式全面接触这些新环境之前,对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三、入学教育的内容

(一)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刚入学后,新生普遍会出现心理落差,理想和现实之间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差距。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课程和讲座的方式,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理论教育,帮助广大新生了解心理健康与智商、心理健康与情商、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出现心理问题如何化解以及自助、互助途径等等。同时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让新生了解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或者这样的环境更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2.积极引导新生,帮助新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很多新生在入校之初,对大学生活抱有美好的期望,但是由于角色转变较慢,很多新生很难适应大学生活。为此,辅导员应该多与新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同时,组织开展各种经验交流会。这会很好地帮助新生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让新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

(二)对大学新生进行生活指导

1.让新生自主寻找校园生活中的乐趣。新生觉得大学生活无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大学校园里的各种活动不了解。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可请有关人员专门介绍学校的社团、英语角、各种讲座和各种文艺演出等有关情况,让新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这会让新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对大学生活也会充满信心。

2.培养新生的独立、自理能力。培养新生的独立能力,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独立做事的能力,要求新生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应该亲历亲为;二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新的环境,新生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他们善于开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和解决问题。[3]

(三)对大学新生进行学习辅导和专业教育

1.学习方法、方式的转变。让新生充分认识到大学的学习方法、方式与高中的不同,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最直接的方法是主动寻找任课老师的帮助。当然也可与同学一起探讨,直到问题的解决。另外,大学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十分丰富,可通过查阅书籍和电子信息系统来解决问题。

2.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新生刚开始接触的都是基础课程,所以对自己的专业要干什么、怎么干都充满了好奇甚至困惑。对于新生来说,学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邀请本专业的专家、学者、有作为的校友等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背景、学科专业特色、社会地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及科研情况、主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课程设置、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3]

(四)对新生进行引导,改善人际交往

鼓励新生消除陌生感,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新生多数都是外地生源,部分新生由于对环境和同学的陌生而产生恐惧感和孤独感,以致无法安心学习,因此,这个问题最好在入学初期就得到解决。新生都是初次远离父母、远离家乡,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强,大多数新生也没有住过集体寝室的经历,突然间面对来自各地的陌生同学会感到很不习惯,时常还会因为不同个性、不同生活习惯发生一些不愉快。因此,新生入学初期,无论是领导还是辅导员、任课老师都要对新生给予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要经常深入寝室、课堂,与新生交心谈心,了解新生所思所想,为新生排忧解难,同时要仔细为新生做好各方面的介绍和解释,使他们尽快熟悉环境,适应本土生活;还要充分利用晚上休息和军训休息时间组织新生做些小游戏或拉歌比赛等活动,帮助新生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和距离,同时还要教导新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以及宽容、忍让的道理,最好打印一些有关同学之间、寝室内部和睦相处的资料,专门抽时间组织新生学习,使他们顺利地度过心理不适应期,尽快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五)安全与法制纪律教育

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人身安全教育,刚步入大学的新生都想对学校所在地有更多了解,可能会独自或三五成群到处游逛,所以很容易发生危险,要告诫他们尽量在校园内活动,如果要离开校园最好找老生陪同,以防迷路丢失或对环境、交通路线的陌生而发生意外。其次是财产安全教育,初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的新生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自己掌管较大数目的生活费和一些贵重物品,或多或少都有些不知所措,要告诉他们除了每月支出的生活费用以外,其余的钱全部存入银行,而且密码不要用生日或手机号等容易破解的数字。如此之类的细节,都要一一教给新生。再次是消防安全教育,要教育新生,不私接电线或使用大功率电器,并要教给新生一些消防常识,一旦发生意外首先切断火源,扑灭火苗,同时拨打119或学学校卫处电话。有关安全教育问题还可以摘录一些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组织新生学习。

四、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

(一)抓住迎新契机,做好入学教育初步准备

新生入学教育应当针对新生思想实际,有的放失地进行,切忌泛泛而谈。这要求我们必须先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在迎接新生时,院系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都要认真观察新生的特点,对每届新生形成初步的判断,为接下来的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奠定基础。

(二)抓好新生的军训工作

军训不仅锻炼的新生的体格,更重要的是磨砺他们的意志。在新生进校后及时开展军训,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品性和习惯基础,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也能重塑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新生改掉许多不良的习性。

(三)以军训为基础,抓住本校特色,加强制度教育

新生进入高校后,其生活、学习、工作和作息都需要自我管理。但他们中有不少人都养成了依赖父母和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如果一开始就放松对他们进行校纪校规教育,不严格要求,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继续发展,经常出现违纪现象。让新生养成把遵守规章制度当做一种习惯。

(四)发挥学生团体自主性,做好新老生经验交流

通过院系学生会自主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让老生中的优秀同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事迹说服教育新生,有时胜过我们领导、老师模式化的说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提高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应当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不断改进、创新。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才能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杜艳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M].2004.12.

篇9

关键词:高职新生 入学教育 班级目标 良好班风

引言

班级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对于高职新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如何做好高职新生班级建设,使其尽快完成从一名中学生到一名大学生的转变,融入大学生活,值得我们思考。

1.重视军训、入学教育

军训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环节,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也使他们加强了班级的荣誉感和个人的责任感。入学教育则是学校协助新生完成身份过渡及入学适应的重要环节。我院新生来自全国各省市,成长环境差异明显,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新生在从中学走进大学时普遍存在着入学适应方面的问题,面临着来自新环境、新角色的挑战。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之一。新生入学教育搞得好坏、成效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好坏。

我院新生入学教育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的模式,即新生入学后,学校用大约一周左右的时间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入学教育内容分成校纪校规和学校管理制度学习、学分制及选课知识培训、学校介绍及校园生活适应与培训、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班级管理与党团活动等几大模块。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风,整洁文明、亲密互助的宿舍风气,促进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健康成长。

2.班级建设内容

有了一个好的校园环境,更要营造一个好的班级氛围和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班级集体,是促进学生奋发学习的基础条件。

2.1建立新生班级工作助理制度

班级工作助理是为进一步强化新生学生工作,探索大学一年级班级建设新思路的又一制度性尝试。我院通过从二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充实到新生班级中去,每个新生班级各配备男女两名同学担当班级工作助理(我们称小班)。他们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建设,充分地发挥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经验优势,帮助新生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

在新生报到之初,班级工作助理通过见面会、下宿舍等方式建立起新生和他们的联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在军训期间主要完成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熟悉学生的身份优势,迅速地了解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普查和发掘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这样的工作,为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学生干部的选拔做好铺垫。在班委产生以后,为以班级为单位的工作的开展和新生各班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平时,助理们以学生的身份多与新生交流,及时向班主任反馈情况,为新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指导。

助理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班级工作,视野更加广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在担任助理时得到的锻炼更为他们自身的班级工作积累了新的经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日益成长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已有多名助理成为各自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不断推动着新生班级建设的深入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2.2明确班级建设目标

在学生入校之初,班主任通过查看档案,电话访谈,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细致掌握。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其成员均有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期望和追求。合理的班级建设目标能够使班集体不断发展,是激励班级成员团结奋进的主要动力。明确的目标,对班主任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使之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对班级管理的效能。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确立班级建设目标。

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群体在向共同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便可形成凝聚力、战斗力、感染力,从而使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进步。教育者首先要从建立班级目标着手,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在目标确立和调整过程中,逐步完善班级的建设。

2.3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应结合学校学院规定制定符合本班级干部选拔制度,从入学始就让班级每名成员明确班干部选拔条件、程度等。其次是如何选拔班级干部,特别是班长、团支部书记是班级建设的重要核心。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骨干和核心,是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是班级建设的生力军。新生入学之际,通过学生档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召开班会对新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指定两个临时班委负责学院与班级之间信息的传递,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综合考察班级同学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工作态度,采用学生自荐、民主选举、班主任把关等办法,选拔出作风正派、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为同学服务的班级干部,针对能力、爱好和特长的不同合理地赋予他们合适的工作岗位,并要求他们处处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

班干部包括各宿舍的室长,要求入党(入团)的积极分子,是实现班级目标的骨干,班主任要依靠他们,大胆地使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放手使用他们的同时,也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学生干部,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自身素养,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对学生干部进行传、帮、带,也可以邀请专门的老师及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干部对他们进行培训,帮助学生干部总结经验教训,教给他们一定的工作方法,正确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培养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并善于与人合作,尽快适应所担负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3.抓纪律促班风

一个班级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是很重要的,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影响到集体的凝聚力。因此,纪律严明才能带好一支队伍。

班风和班级文化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班风和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也是难点,必须提早着手,长远规划,长期营造。班主任可以指导同学们通过设计班集体的班旗、班徽、班级口号,编辑制作班刊、班级网站,开设班级博客等方式,共同建设文明、和谐、进步的班级氛围和班级文化。

班级制度的设计是班集体建设的保障。一个班集体要有一个较好的班级制度设计。无论是奖学金评选、党员发展推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还是学生综合考评等活动,不仅需要有一些标准和规章,而且需要同学的民主参与。辅导员要按照学校的相关制度规定,结合班集体的具体特点,制定出符合班集体的便于操作的细则。用制度来规范同学的行为,解决同学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指导班级的建设。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集体是在集体活动中培养起来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是在集体活动中得到充分培养和体现的。在班干部竞选中,就要求每个班委成员要在一学期里开展一次有意义的班级活动,要特别注意寓思想教育于每个活动当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集体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是班集体建设的重点。要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班会是一种重要的集体活动,它可以不断强化同学们对班级的认同感,促进大家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帮助辅导员直观掌握同学们的动态,方便处理问题。

重视传统文体活动的开展,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一年级的班级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具有好奇心和参与意识,但也很容易出现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无法融入宿舍、班级生活。通过组织拔河比赛,班级间的球类对抗赛等传统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虽然形式上常规,但是这些活动可以将新生组织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很好地起到舒缓压力、排解抑郁的作用。有特长的同学可以充分地发挥特长优势,其他同学可以通过组成“亲友团”等形式融入活动其中,这极大地加快了班级同学间的交流,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使新生在一种紧张但愉快向上的氛围内适应大学生活,逐步形成积极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各班的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结语

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一个具有明确班级目标,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完善的班、团委干部队伍,良好的班风,各种学生群体相互激励、共同发展的大学新生班级,必然使新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同时也为实现大学班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一、新生在大学适应性阶段存在的问题

新生在入学后的过渡期内所表现出的不适应情况是多方面的,并且这种表现因人而异,程度上也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情况。

1.生活上的不适应大学生活的独立性,如自主、自律、自理等,既是大学生活特定条件所决定的,也是学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的大学新生普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真正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独立生活时,许多新生出现了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在生活上脱离了长辈的呵护,不能合理安排好日常生活,其生活基本陷入无序状态,表现出懈怠情绪,并产生颓废思想。

2.心理上的不适应首先,多数大学新生在高中时是班上的佼佼者,有较强的优越感。但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学,自身具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自我评价的误区和“中心”地位的失落,致使一些新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障碍”。其次,由一名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在心理上需要一个调适过程。最后,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他们看着昔日成绩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纷纷进入较好的院校或较好的专业,心理上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甚至会产生弃学念头。

3.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与中学在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沿用中学学习模式,会造成学习上疲于应付,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少学生适应不了快节奏的大学学习形式而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大学阶段强调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较多。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一些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去充实和完善自己,表现出空虚、无聊的情绪,产生莫名的烦恼。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后不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得他们学习成绩下降,失去以前的优越感而产生落差情绪。

4.发展目标的不适应中学阶段,学生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考大学。学生周围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容不得他们在学习上有一点懈怠。到了大学,他们主观上有一种要“歇口气”的思想,客观上大学宽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误认为可以松口气了,不少新生奋斗目标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跟着感觉走。

5.人际交往与课余生活的不适应大学新生在中学时期人际交往面比较窄,范围往往在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如父母、老师、同班同学等。进入大学后,这与高中时期“两耳不闻窗外事”相比有明显差别。在全新的环境中,新生迫切需要与班级学院的同学交流沟通,走进社交场合,结交更多的朋友,以一种开放的态势去和人接触。但是,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一些新生产生了社交恐惧心理,要与学校各方面的人员打交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恐惧、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的现象,随之也会出现某些孤独与压抑。

6.理想与现实落差的不适应步入大学校园之前,大学对于中学生来说充满着神秘感和新鲜感。通过书籍、媒体以及老师、家长了解到:大学是一个金碧辉煌、令人神往的科学殿堂;大学是一个环境幽雅、情调浪漫的伊甸园。于是他们顽强拼搏、寒窗苦读十二载终于踏进了大学的校园,可这时才发现校园是那么的平常,周围同学是那么的普通,生活也是那么的平淡,随即心理的落差出现,难以适应大学生生活现状。

二、案例研究的实施过程和措施

大学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能否顺利度过适应期,对大学新生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若有些问题处理不当或认知错误,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进一步,就会阻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问题,教育引导他们尽快走出“迷惘”,迈好独立人生的第一步。基于上述背景,本案例负责人和参与人在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期间,以华北电力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级新生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发展和提高,结合该专业新生入学时的实际情况,树立“面向对象,立体整合,快乐导入”的理念,对如何开展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新生而言,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参照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环境的突变,使得不少新生在踏入高等学府后难以适应新环境,如学习目标迷失,还有心理调适不当、人际交往困惑等等。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组主要着手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努力。

1.开展主题讲座2009年10月开学伊始,在做好一般的常规性入校教育的同时,本课题组还专门举办了几场针对新生的适应性主题教育讲座。这些讲座的主讲人包括本校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深教授、心理学教师以及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这些讲座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围绕着“大学怎么过、大学怎样过好”这个主题,从经验和理论上新生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讲解,并进行现场交流和沟通。这一做法起到了打预防针和舒缓剂的功效,让同学们有了心理上的准备。

2.新生咨询调查为了充分把握新生的实际思想状态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新生入学半个月并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本案例组利用院系心理实验室的一些便利条件,采用专业测试软件对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同时还通过问卷和谈话的方式进行调查。测试和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发展规划、环境适应、自我意识等几个方面。结果显示,同学们整体上还是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情绪比较大、现实和想象中的大学落差比较大、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发展目标不明确等。其中两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是:一个新疆民族班的学生觉得专业不理想甚至萌生了退学的想法;还有一个来自云南的学生,高考时是当地的佼佼者,上过光荣榜,可来大学一比较,比自己优秀的还大有人在,强烈的反差也带来巨大压力。

3.总体交流、重点沟通在咨询调查的基础上,本案例的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总计进行了60多人次个别咨询,主要就“人际关系、新生适应、学习规划”等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同时,针对一些典型同学进行了重点沟通,比如对那名想退学的新疆同学,案例负责人多次推心置腹的与他交流,将本专业的优势以及往届毕业生的发展做了透彻的分析,使其情绪在一定时期得到了稳定。

4.充分组织和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会组织对新生认知有很重要的影响。为此,本课题组通过所在院系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加强适应教育,科学塑造大学新生群体。在新生开学不久,就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了学习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交流会等专项活动。此外,还鼓励本班同学积极适当的参加一些社团组织,在参与这些组织活动中认识学校、适应学校。如本班有一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与同学交往较谨慎,也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而参加社团组织一段时间后,随着与同学、老师交往的增加,人也变的开朗积极多了。

5.注意与学生家长沟通大学新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也是一个心理断乳期,因此,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面齐抓共管,共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针对新生入学出现的情况,本课题组也积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电话和邮件等一些形式,就新生面临的一些问题加强和新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支持力量,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所在院系还计划建立学校—家长互动平台,以期建构学校和家庭良性互动的机制。

6.举办新生读书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发挥书对新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在新生中举办了读书会,要求同学们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充分准备和仔细阅读,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各自的读书情况,在书籍中寻找解决各种问题的答案。

三、案例研究的效果及启示

上述措施是案例负责人在承担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探索总结,一系列的措施为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专业新生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迅速进入新角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专业的新生没有出现一例新生心理障碍或其他不适应问题。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迅速的投入到新的学校生活中,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绩。在喜迎建国60周年的活动中,以本班同学为主组成的合唱团举办了“庆祝建国60周年专场演出”活动,在学校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中,本班在全校300多个班级中脱颖而出,荣获综合评比第9名的好成绩。部分学生还成为学校和系里一些组织的新骨干。新生读书活动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主管领导还专门拨款1万元经费支持同学们把读书坚持下去。总结整个案例研究过程,在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上,可以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

1.高度重视入学适应教育大学入学教育是帮助大学新生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入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其所处的新环境,为他们开始新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引导。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除了常规的一些教育外,如:形势政策教育、学校历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育、军事训练等,针对新生适应,大学的入学教育还应该包括适应性教育。各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之一。要通过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学习适应等适应性教育,帮助大学新生认识大学、认识自我,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去。

2.创建学校全员参与模式新生入校时最先认识和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此他们在引导新生角色转换及适应大学环境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学生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加强与新生的沟通、交流和了解,及时把握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真诚的去关心和帮助新生,增强学生对辅导员、班主任的信任感。同时还要认识到,在入学教育的实施者上,不应该只是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唱“独角戏”,要尝试多种管理模式,要引导建立全员参与模式,形成全校教师对大学新生教育的全员参与,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另外,学校要注意创造条件调动高年级优秀学生的积极性,选拔一批学业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学长分配到新生中。通过高年级学生对自身经历、规划、认知的介绍,引导广大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其成为有效的新生辅导员。

3.密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良好有效的适应性教育是各个方面的合力作用结果,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对于新生的适应性教育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各位家长不能因为考入大学,而对孩子放手不管,相反由于孩子外出上大学,家长们更要了解和关注孩子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注重对孩子的引导,运用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授给子女一些有关独立生活的常识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家庭的帮助,既能满足新生因第一次远离家乡而必然产生的思念父母亲友的心理需要,又能尽快提高新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学校也应当与学生家长建立一种经常性联系机制,使学生家长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动态,有的放矢的进行劝导和教育。

4.做好班集体建设团体归属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良好的团体能让其成员感受到归属感。而高校学生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基本团体单位,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基层组织,是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在入学适应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班集体建设得好,能使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较快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完善。班主任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多到班级教室和寝室,组织建设宿舍公约、班级公约等,并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的目的。同时,帮助班级组建班委会、团支部,并对其工作给予关心和指导,使班委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努力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的班风,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样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会充满乐趣,一些不适应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5.活跃新生的课外生活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增强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能提供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能增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远离家乡到外地求学的学子来说,课余活动能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减少学生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此外,在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降低学生对社会的恐惧感,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