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联动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联动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舆情联动机制

篇1

【关键词】网络舆情;长效策略;联动机制;疏通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5)23-0285-01

1网络舆情处置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阶级矛盾,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都会导致网络舆情。而在一些比较敏感的社会矛盾,例如教育、医疗、环境、社会道德等问题上,网络舆情爆发的频率更高,波及范围更广,对社会影响更大。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以及随意性,这就导致了网络舆情难辨真伪,社会问题体现集中,如果相关政府和机构不能友好、正确处理网络舆情,最终不仅不能让舆情平息,而且还容易导致相关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权威受到挑战和威胁,升至爆发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例如在2012年夏季关于中日“”事件的舆情问题,由于不能在最短时间里最有效解决舆情问题,最终在国内多个城市发生了严重的“对日敌对行为”,对许多中国持有的日本产品进行了打砸,而且随着舆情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境外分裂分子对中国内部进行一系列的分裂行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形象。类似的舆情事件还有许多,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快速、有效处置网络舆情,不仅可以有效消除舆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对于维持和巩固公共秩序,保护绝大部分群众的利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网络舆情处置的原则

在现今的网络舆情中,主要暴露了民情、民意与社会建设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就是政府在行使管理的过程中一些错位,越位,甚至是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非法交易等。长此以往,公民在与政府的不对等交流中怨气积累越来越多,最终在一定的舆论事件中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讨论与共鸣。在政府服务百姓的博弈过程中,由于政府所出台的政策或者自身的行为不能满足或者违背公众的需求,公民借用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最终导致网络舆情的发生。所以往往在处置网络舆情的时候,要促进诉求的最好解决,并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还有提高管理能力。所以在处置网络舆情的原理上可以看到:①要将导致舆论产生的事件尽快平息下来,切断继续传播的途径和平台。②充分理解舆论事件中的诉求,然后有针对性地满足和解决诉求,使网络舆论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③完善诉求产生所爆发的管理漏洞,做到解决一件事,完善一类事,以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产生。所以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置需要遵循这些原则,另外在舆情发生过程中,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在舆情发生的初期就解决,但是网络舆情具有隐蔽、传播迅速的特点,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所以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网络舆情发生前及发生后第一时间预警,进一步减小舆情传播。

3网络舆情合理处理的长效策略建议

针对目前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政府对待网络舆情的长效策略应该是由紧急处理转化为常态处理,建立长期机制,联合众多部门进行联动。对于一些社会建议类的网络舆情不能堵、截、避,而是要敞开大门进行疏、补和引导。引导群众以后再有相关问题可以通过正确的途径进行申述,不能利用过激的行为或者做法来制造舆论,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团结。在网络舆情处置的形式上,需要建立制度化,规范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在这方面要尽快进行立法,在我国现今的舆论立法中,还没有一部法律明确提出来关于网络舆论的处置意见。所以往往面对这种网络舆情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细节之处都会是漏洞,毫无处置办法。虽然在2013年通过的《解释》中对于一部分网络舆情做出明确的认定与定性,但是由于在中国舆情处置过程中所涉及的部门和机构相对较多,所以只有完整出台一部关于网络舆情的规范法律才能保证在网络舆情中涉及的人与事得到合理的解答和处置。对于舆情的合理处理的长效策略应该是要不断总结,对成功处置了的网络舆情进行总结和归纳,再在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舆情处置的模式,这样可以对下一次舆情爆发后的处置工作做到胸有成竹。对待网络舆情的处置需要建立责任制,这样可以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监督和管理,在各级政府部门中,要明确舆情处置的责任,将网络舆情的处理纳入工作考核中,对在网络舆情处置中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奖励,但是对于在网络舆情处置中失职的人员也要追究其责任。这样既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能有效约束工作人员的不作为行为。

4结束语

网络舆情处置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相关部门需要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将网络舆情处置常规化,才能制定出网络舆情处置的长效策略。资助项目: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自治区网络舆情对自治区政府形象的影响研究”(13BSH002);自治区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基于纹理合成的破损藏式古壁画/唐卡图像修复算法的研究”(Z2013B28G28/02);本文受助于:信息协同化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篇2

新媒体的政治参与,使现行的政府运作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形成一定的舆论合力后,还会促生新的舆论方向。如何把握新媒体时代社会治理趋势,将激涌的民意控制在目前国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在实现民意充分表达的同时,又避免因民意的过度表达而冲击政府权威、引发政治冲突,这将考验政府在新媒体时代的执政智慧。

一、新媒体对舆论工作格局的影响

1.弱化信息把控优势。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和聚合方式的变革,也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和形态,弱化了社会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新媒体的技术特性不仅模糊和重新界定了过去所谓“主流”、“非主流”和“权威”、“非权威”等概念,还改变了人们评价社会公共话题的参与模式。这种依托于新媒体(主要是网络传播)的公众意见自成体系、自由表达,体现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的能力大大加强,也使得以往信息不对称传播的方式得到改观。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新媒体帮助公众实现形式权力的突破,初步完成社会权力的再分配。

2.破坏意识形态建构。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利益问题,往往和思想认识问题交织在一起,并通过一定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目前,新媒体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传统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凝聚能力下降。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反映到社会心理层面,就是人们排斥和怀疑正统思想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信息“阻隔”功能和强大的网络语境颠覆性,严峻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3.消解政府权威与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互信度,是社会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的重要资本,这种资本需要长期的互动才能累积起来。与传统媒介生态下的舆论监督不同,网络舆论生态因新媒体的存在而使地方政府的“公关管控”存在巨大的风险,突发事件因危及到民众切身利益,普遍会带来舆论的负面反馈,进而推动民众与政府“不自觉对立”。在舆情演变的过程中,各种价值理念、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自由自主、快速无序传播,不仅造成舆论溯源困难,还导致网络事件的变异,给社会管理带来极大的困扰。

4.抬升舆论引导成本。

网络等新媒体作为一种自发性的意见表达形式,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或形成舆论强势,满足公众“知情”和“表达”的诉求。如果不能理性引导公众有序合法地表达自己,不仅会大大抬升引导舆论的成本,还将使培育舆论“自我净化”的努力化为乌有。新媒体的出现,要求社会管理者把网络舆论场作为了解民情、掌握民意的晴雨表,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质与量的关系、快与慢的关系,积极考虑民众的接受范围、舆情的承受能力,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上探索网络时代危机应对方式、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二、新媒体管理运用难点及弱点

1.信息甄别。

新媒体(主要是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虚拟性、交互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性,导致社会事件在传播上的矛盾对立。网上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倾向相互交织,形成了多种舆论杂合形态。由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目前信息不需经过严格的审核与核实,这就导致通过网络传播、报道的消息内容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公众面对网络上大量的舆情信息感到困惑、迷惘,造成人们是非观念模糊,舆论导向的控制力减弱,给舆论引导工作增添了难度。

2.利益诉求。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同时,由于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各种利益诉求和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矛盾纠缠在一起,社会管理者对敏感问题处置稍有不当,就有可能通过网络等新媒体造成大范围的负面影响。

3.社会情绪。

舆情事件传播的速度、规模和方式,不仅取决于事件的社会背景和性质,还与网民群体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密切相关。政府部门对社会情绪的安抚和正面回应,已经成为政府引导舆论,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公共事件中,部分群体本来就对社会或单位存在着对抗情绪,他们通过网络的偏激、情绪化甚至是煽动性的言论很容易受到关注,引起众多有关因素的卷入,使社会舆情复杂并且难以控制,成为舆论关注的难点,引导处置难度加大。

4.治理理念。

相对开放的舆论格局,使各级党委、政府面临较之以前更为严峻的考验。在一些地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面对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显得很不适应,舆论引导能力明显不足,凸显出执政能力中的“短板”。有些地方政府习惯用排斥社会参与的权力机制,来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政府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技巧还严重滞后。以什么标准对近年来网络突发事件进行性质界定,如何从整体上把握网络突发事件产生机制及传播模式,如何正确地、有效地引领社会舆论,变得难度更大。

5.引导技巧。

面对各类突发事件,一些社会管理者满足于立竿见影的治标功夫,疏于或懒于从治本方面进行“活血化瘀”的疏导,在化解各种显性或隐性的不稳定因素方面存在本末倒置现象。部分领导舆情意识和能力欠缺,对社会舆论中的民声、民意、民智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不屑于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网站和网民社会责任缺失,也不清楚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强化网络媒体和网民的社会责任,满足于对公众进行生硬的灌输式传播,难以担负引领社会舆论的大任。

6.联动机制。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公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多元信息的制造者与参与者,话语权和权的下移使受众也具备了自我议程设置的能力。部分领导在如何构建中央与地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动机制方面思维僵化,对媒体联动机制缺乏全面的、辩证的认知。不知道怎样把握网络监督的“度”,也不清楚如何把握舆论引导、情绪疏导的时机和火候,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发挥新媒体监督功能、作用之间摇摆不定。

三、如何形成新媒体管理合力?

1.转变管控思维,适应社会需求。

在新媒体营造的舆论感染力作用下,“广场式舆论”更容易推动民众做出简单追随的行为,旧有的管控方式和思维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治理需求。新媒体制造着各类信息,引导着社会舆论,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政治取向和行为,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刺激公众的情感反应,进而导致事态失控。新媒体时代是全民提供线索的时代,民众关心并调查政府在做什么,官员遭遇全面监督和直接批评成为一种常态。新媒体的发展将迫使政府部门转变管控思维,认真学习新媒体知识,积极消除新媒体恐惧症,努力避免封堵方法和“鸵鸟”态度。

2.优化治理模式,理顺工作机制。

近年来,公共行政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不断加剧,新媒体催生的公民社会日益壮大,使得传统政府治理模式日益显现出濒临危机的征兆。新媒体以更充分、更快捷的暴露危机的方式给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带来冲击。舆情危机的产生,既因转型社会中的结构性矛盾引发,也因新媒体自身的特点导致。基于当前网络舆情治理的瓶颈,亟待创新社会化、法制化的多元治理模式,只有各个政府行政单位之间理顺工作机制,实现归口管理、专人负责、信息互通、协调联动、综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才能得到及时、高效、合理的应对和解决,舆情应对工作才能跟上新媒体的脚步,才能与网友的情感合拍。

3.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传播秩序。

新媒体的管理,既要考虑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也要兼顾国家安全和公民权益保障。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媒体的专门法律,有些间接可依据、可引用的相关法律,但用起来不趁手。因此,可以考虑在完善现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以法律或者行政性法规的形式,建立权责对应的新媒体管理法律体系。在信息聚合与扩散不断提速的新媒体时代,各级政府很有必要理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营造健康良性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规范传播秩序,加强对舆论的引导。

4.新旧媒体互动,拓展宣导空间。

在很多舆情事件中,互联网等新媒体都在扮演着为大众、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角色。特别是在传统媒体因为种种顾虑而缺席或反应迟钝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充当急先锋的角色,成为网民自发爆料和集结舆论的平台。在新媒体时代,既往的议程设置理论根据现实有所修正,只要选准突破口,新旧媒体相互借力,就可以借助新媒体优势,扩展报道互动新空间,将受众接受信息和接受导向的过程融为一体。社会管理者借助新媒体搭建统一的开放性平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既提升了报道价值,又满足受众深层次的需求,将是优化政府治理模式,重构正面舆论的自主性和传播力,通向善治的一剂良药。

篇3

【关键词】网络伪舆情;成因;现状;消除对策

一、网络伪舆情发展现状及成因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出现的新媒体,成为反应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互联网载体使网络舆情表达快捷,多元化,还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因此使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便捷。但由于监管部门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空位,再加上网民身份的大众化隐匿性和自律意识不高,这导致了网络伪舆论的不断出现。

(一)网络伪舆情及其预防发展现状

2015年5月中旬,一则“娃哈哈、可口可乐等牛奶饮料含肉毒杆菌并可能导致白血病,被紧急召回”的消息在微博、微信上被疯转,“白血病”、“肉毒杆菌”、“召回”等关键词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让家长对这些乳制品饮料闻之色变。26日,针对此事,南国都市报记者向多部门进行求证。相关专家表示,无直接研究证明肉毒杆菌与白血病有关,该微信内容纯属谣言,同时提醒市民切勿随意传播。

近年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凭借其快捷性、互动性等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网络伪舆情也随之应运而生,层出不穷。除了“牛奶饮料含肉毒杆菌”事件外,还有赴新疆旅游每位游客奖500元、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等事件纯属虚假消息,全部都是网络伪舆情。我国目前网路伪舆情预防现状如下所示:1.伪舆情监测预警手段落后,伪舆情治理思路不当;2、伪舆情判定缺乏标准体系;3、国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机构缺乏。

(二)网络伪舆情产生根源分析

1、环境因素

(1)网络发言的公开性与匿名性,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公众的舆论空间,网络发言具有公开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而且不受地域、阶层、文化程度的限制。因此,网民在获知信息后,可以针对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包括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等等积极传播信息、表达观点和互动交流。

(2)网络传播信息的快捷性,传统媒体受到新闻管理要求或者是报道时效、方式的局限,无法报道一些事件,而网络媒体基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无界等特点,往往成为第一时间的信息者。

2、管理因素

(1)首先,作为强制性的法律不多,且存在等级低,效力有限,实施上有立法空白等缺陷;同时,作为自律性的规范也不多,而由行业制定并执行的准自律和准法律的管理规范占据了主导地位。(2)其次,网络虚拟机构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包括公安机关、宣传机关、电信企业、工商部门等。但真正起到管理监督作用的部门很少,加上各部门没有相互协调形成联动机制。(3)最后,政府部门的引导力度不够,没有掌握舆论主动权。面对涉及到公众利益的网络伪舆情,一些地方政府选择了冷处理的方式,没有解除危机,反而招来更多非议与流言。

3、网民因素:(1)网民自身认识的偏差和行为的随意性是网络伪舆情的基本原因;(2)网络水军恶意炒作信息。

二、消除网络伪舆情的对策

(一)提高网民自身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舆论的引领者、政治的参与者和社会的监督者,其自身素质在消除网络伪舆情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1、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制度优势,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网络信息和伪舆论传播的泛滥,唤起了人们对高品质言论的追求,就像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时候,人们更需要从“品牌”中寻求保障一样,人们对政府部门有较多的信任和依赖。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影响面广泛的优势,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2、完善相关立法,加强法制管理

我国需要一系列完整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和网络舆情监督法规,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

3、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是个虚拟的大环境,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匿名制”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只有逐步实现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舆论监督,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网络伪舆情。通过用户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登记,可以追究发帖者的法律责任。网络实名制可以减少政府在进行网络舆情监控时的难度和成本,有利于广大网民形成文明习惯和责任意识。“这体现了互联网监督部门的意识,是政府公共权力的要求。”

(三)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

我国应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培养出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舆情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能力,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和模型,对社会心理与网络语言文化有长期观察研究的专业人才。

篇4

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是威胁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主要突发公共事件之一。当前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系统运行后,新的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工作已完成。为落实公司《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演练要求,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公司整体应急处置能力。按照要求,公司于6月份全国安全月“应急预案演练周”期间,开展了一次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现结合本次演练谈谈开展好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的几点做法。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重视是演练成功的关键。供电企业要确保电网安全运行,不发生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各供电公司电网调控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是处理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主要机构。公司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是应急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领导重视才能有效的调动公司各单位有效资源和应急演练积极性,演练工作还能充分展现公司领导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领导指挥职能。面对公司生产、营销、后勤等众多的单位、部门参加演练,只靠应急部门来组织、协调是不现实的,所以开展大面积停电演练要紧紧依靠公司领导,取得应急领导小组的支持,在各分管领导的组织协调下实施。特别是电网进入迎峰度夏关键时期,公司把应急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开展一次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公司领导多次指导演练筹备工作,演练方案、演练剧本编制工作,参与修改和讨论演练脚本。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任总指挥、分管应急副总经理任副总指挥的演练指挥小组,领导支持为确保演练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精心组织、事前沟通。

大面积停电预案演练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检验公司各有关部门、各单位应对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协调机制和处置能力,从演练中取得经验,从而提高处置大面积停电事件的能力。演习小组认真编制了大面积预案停电应急演练方案,为使演练取得实效,通过与参演单位进行有效的事前演练沟通,达到培训演练单位,提高各部门应急处理的水平。在公司召开参演单位讨论会后,公司领导带队,调度、运维、安监、后勤等各专业管理人员参加,分别到各参演单位和县公司研讨,就电网运行方式、演练科目及故障设置、演练程序、停电后怎样发起演练及先期处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通过沟通不仅达到演练的目的和效果,而且起到了促进各单位细化了本部门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取得较好的演练实效。

三、突出演练的针对性

根据本公司电网结构和本地区发生大面积停电的可能性,结合信阳地区夏季强对流雷雨天气特点,本次演练模拟因强对流雷雨天气造成城区主要220千伏变电站主设备损坏后失压和东部2个县主网大面积停电情况下应急处置。信阳地区地处大别山区,恶劣天气时有发生,所以模拟强对流雷雨天气造成大面积停电符合实际和具有现实意义。

本次演练设1个主会场(公司应急指挥中心),4个分会场(信阳220千伏变电站会场、220千伏潢线路掉串故障处置会场、县公司农网低压线路恢复供电会场、县公司95598应对处置现场)。主会场应急指挥中心和分会场分别邀请市政府应急办、安监局、能源局等政府部门,显示了政府对各突发事件处置的行政指导职能和评估,对展现供电部门供好电、服好务职责具有重要意义。主会场、分会场以及各参演单位采用桌面推演和现场实战方式,上调下演、整体联动,突出了演练的针对特点。

四、技术保障有力

本次演练设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及同步演练点。如何保证演练点的图像、声音传输到市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也是演练成功的关键。在2010年,公司就建成了一套完善的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系统。此次演练,我们充分利用此套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主会场与4个分场的画面、声音传输,展现了应急会商、应急汇报、应急指示、应急处置工作布置场景。

通过3G“侦察兵”系统可以实时把各演练现场画面传输到应急中心。依靠公司信通公司设备技术人员,有力的保证演练设备的可靠运行。在演练前的设备联调时,分会场与主会场的图像发暗、声音啸叫,网络信号时有时断现象都一一克服。为了保证演练质量,演练当天技术人员分3组分别在不同设备机房蹲守、做好现场实时技术保障。信通公司就演练不同情况编制各种技术处置措施和备用方案,事前还进行了备用方案演练,确保了演练成功。

五、区域协作联动。

区域电网安全、可靠地运行必须有一个实效、实用、实际的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由于电力应急抢修、专业性强,救援、事故处理工作难度大。建立有效的应急救援抢修联动机制区域,做到统一指挥、分级联动、互相支援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联动切实有效。

本次演练剧本设置了政企联动机制,供电公司向市政府汇报电力负荷紧张时申请有序用电汇报场景,争取电网事故停电处置时,得到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演练还设计了在县级供电区域受灾严重时,本县抢修力量薄弱,人员、设备不足,申请市公司救援和相邻县公司间区域救援场景。在接到县公司应急抢修物质支援申请后,市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演练小组向物质部门发出调配电杆、导线、配变等应急物质指令。同时指令部分县公司调配抢修队伍、车辆、技术人员对受灾县公司进行支援,争分夺秒的开展电网抢修,尽早恢复供电。区域联动演练较好的检验和实践了政企、市县、县县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六、及时评估总结

篇5

关键词:血站 网络舆情 舆论危机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1]。少数网民通过对公权力机关公信力的质疑,流露出冲动、激愤、不满等负面情绪,很容易放大渲染,对民众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产生情绪低落、埋怨、激愤等负面舆情。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在群体中,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个体精神被群体精神取代,个体放弃了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2]。因而,群体行为可能是突然和极端的,智力过程可能是初步的和机械的,部分网民有时不能看清问题本质, 极易被人蛊惑,导致非理性的言行,甚至被人操纵,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为此,如何更好地认识网络舆情问题,找出当前舆情应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而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营造新形势下血站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1.网络负面舆情的特点

网络负面舆情具有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被认为是社会平稳的晴雨表,以近期的“郭美美事件”为例,很多市民认为血站是红十字会的下属单位,对红十字会的误解也极大损害了他们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事件发生后,我省献血者比上年同期下降30%-40%。由此,不难看出,是网络放大了网民的质疑,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由于微博、论坛、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的快捷、信息更加的多元化,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和虚拟,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有以下特点:

1.1复杂性。互联网天然开发,发言者使用虚拟身份,加之目前相关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还较为欠缺,互联网已经实际成为少数网民的发泄情绪空间。网民内容比较广泛,往往鱼目混杂。

1.2直接性。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大多开通了评论功能,网友可以直接回复,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捷和双向化,特别是近来手机上网增多后,舆情、传播呈现出更加方便快捷的态势。

1.3互动性。网络事件能够转化为舆论焦点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规模、大范围的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应对的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1.4突发性。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1.5偏好性。目前,在网络中,干部、公务员、基层政府等都普遍的受到公众关注,一旦出现负面新闻, 指数迅速升高, 形象会立即受损,公信力也就迅速下降。

2.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主要不足和难点

由于互联网成为舆情的主要载体[3],而网络舆情有别于传统舆情的诸多特点,增加了血战宣传和管理部门合理应对的难度。

2.1舆情处置方式落后。对于网络负面舆情的引导控制,血站相关负责科室非常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实践经验,多数情况下只能对负面舆情进行冷处理,工作较为被动,忽略了对现实发帖民众的正确引导,存在次生舆情危机的可能,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2.2舆情监控专业人才缺乏。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民众面广、不易检测等特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敏感性和过硬的网络操作技能。基层卫生部门的网络舆情导控一般都由办公室负责,办公室人员兼职做网络舆情导控工作,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受过网络传播方面的专业培训,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应对口径不统一,缺乏与舆情导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也不具备对网络上突发事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如何解决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基层卫生部门做好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关键。

2.3舆情导控缺少配合。目前,虽然部分基层卫生部门配有负责舆情导控的工作人员,但是相互之间缺乏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而根据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实践,每天晚上8 点至凌晨1 点之间是网络舆情爆发最多的时间段。而此时正是非工作时间,并且多数负面舆情都有一定的的隐蔽性,较不容易识别,很容易误判为无害信息而漏过,因此对于网络舆情导控所形成的格局使得舆情导控效率偏低,检测成效不够明显。

2.4主流媒体对事件失声。发生重大的事件时,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由于受到新闻管理方面的一些限制,难以抢先报道。特别是对网络舆情关注的热点,如社会阴暗面等,多数主流媒体经常采取选择性回避的态度,很少有主流媒体组织专家或者以新闻会等方式解释。这就给各种偏激的言论留下了乘隙而入的空间,造成传言远比正面的主流的言论传播的速度快、波及面广的现象。

3.加强网络舆情应当对方式的对策

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舆情现状,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3.1加强专业人员培养。舆情信息的采集离不开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但做好舆情导控工作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做。因此,要加大对舆情导控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模拟训练等形式,不断提升舆情导控人员对于舆情的分析和处置能力,做到正确化解矛盾和引导舆论向健康方向发展。

3.2维护自身形象,争取社会支持。当前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广大群众对无偿献血知识的了解的不够。血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从思想和意识上积极对待网上的各种质疑声,能做到和网友进行耐心细致地解释和沟通。充分尊重网民的意见、观点,与网民平等沟通、平等交流,平时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随时随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传。尤其要注重与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在有影响的网络论坛设置板块,日常参与网友的问答和讨论,并做出解答。

3.3制定科学严谨的网络舆情预案。详细而周密的预案能保证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网络舆情上报制度,一旦危机爆发,必须快速反应,有效迅速地处理,才能化危机为转机。同时,将可能在网络上被恶意散播的、针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舆情进行分类,查找相应的政策法规、科学依据,做好详实记录,以备使用。

3.4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增加民众现实投诉途径,通过加强接待、报刊宣传和民意调查等方式增加与民众的沟通,积极回应民众诉求,采取不同形式与发帖人进行直接沟通(比如:在论坛中以站内信的形式或邀请网友到血站参观、座谈),畅通途径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舆论。开放阳光通道,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辖区内大型网络媒体设置阳光血站专栏,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能够在血站遇到突发舆情时统一口径,避免不利的“传闻”扩散,并全权处理相关事宜。

参考文献:

[1]敖琴,苏丽.浅谈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J].湘潮,2011,06:61-63.

篇6

一、深刻认识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创新社会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多样多发,影响稳定的案件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认真履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职责,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建设,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使社会发展与自然、经济环境都均衡统一,切实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其次,创新社会管理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国家和服务型政府,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管理服务是人民群众权益得到保护的最基本的实际需要。很多社会问题,都和政府部门管理服务不到位有关。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找准服务大局、服务稳定、服务群众的结合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公正执法,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统一。

再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应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度,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站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二、切实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目标原则

(一)目标任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中,按照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要求,进一步找准监管服务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结合点,是当前各单位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全员维稳责任制、基层基础建设、执行力建设,积极参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着力破解运行机制不畅、管控能力不强、资源整合不到位、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切实在建立健全社会维稳组织体系、社会矛盾化解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服务工作体系、社会舆情引导体系、社会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工商实际,认真谋划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

--坚持服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做到服务为先、民生为重,关注民意、集中民智,回应民声、维护民利,努力实现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把握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健全长效机制,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实效。

三、突出社会管理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社会维稳组织体系。认真履行工商职能,积极参与镇乡街道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立"一格三员"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二)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体系。以构建"大调解"格局为抓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隐患排查和维稳工作形势定期研判机制,热情接访,主动约访,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推行网上、联合接访、法律援助、现场调解、、心理疏导等新型工作机制,提高初信初访办理化解效率。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确保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常态化、制度化。

(三)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深入开展"三治一优"活动,进一步完善以110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各类突发性事件预防处置工作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工作体系。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和控制机制,健全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大力加强网上服务大厅建设,提高各窗口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发挥消费投诉、行风热线等平台作用,构建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平台。

(五)建立健全社会舆情引导体系。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及时上报涉法涉诉信息;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网络协同监管、应急处置、外联合作、舆情导控和涉网案件协办机制。

(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公众生产生活安全。充分发挥个私协会作用,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工作。

四、程序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部署(2011年11月至12月)。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统一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相关责任。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市委决定在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商所要高度重视,按市委总体部署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各单位按实施方案进行责任分工,积极探索,完善措施,健全各项制度,力争取得实效。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认真总结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和取得的成效,梳理好的典型和做法,及时进行推广。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工作部署、信息汇总报送。

(二)明确职责,合力推进。细化分解项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科、室、所和个人,定期汇报进展情况,研究项目推进工作,解决存在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方案制定,综合协调等日常工作。

篇7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突发事件;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297-02

据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而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的最新互联网调查显示,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美国学者费姆·邦茨认为,“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受众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载体, 其影响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网络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网络引导着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

一、网络舆情的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指的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扩散、传播性强。网络时代使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打破,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而网络媒体可以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消息,具有及时、信息量大等特点。而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的一大族群,在查看新闻、搜索信息、跟帖评论、邮件收发、软件下载、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网络活动中,是最长时间、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一个族群。他们善于利用QQ、MSN等聊天软件,博客、微博、论坛、网络社区等各种的载体形式,转载、评论和分享各种所关心的事件,从而使信息短时间内扩散到网络世界及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近几年又以微博的转播速度最为惊人,往往一个事件或受关注人物的言论,能在一小时能转发上万条。

2.随意性高,可信度低.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介失去了信息的垄断权,在网络世界,只要愿意,人人都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分享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在没有经过任何监管机构的审查便可,致使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未经证实的信息,而网络匿名性的特点进一步助长了这些未经证实甚至于虚假的信息在网络的传播。可见,随着网络信息供给量的增加,其可信度却并未提高。

3.互动性强,影响力大。而网络的另一个特点是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与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使一个双向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通过互动及思想的交流,网民很容易在某一事件中找到与增加观点相同的人,即使观点存在差别,也能在不断的互相交流中,产生相同的思想感情并达成共识。而一些没有自我观点的网民则更容易盲从于已达共识的言论,从而使更多的人对这一个事件产生相同想法,致使这一想法成为这一事件的主流观点,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声势的网络舆情。

而这种情势进一步发展,会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所谓“群体极化”倾向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既是对某一事件,刚开始并没有任何偏向或者有着某些偏向,受到经常浏览的网页的主流观点的影响或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同的群体,以致其偏向继续移动,从而形成极端的观点。最终失去控制,影响社会稳定。而高校学生虽然充满爱国激情、政治敏感度高、思想开放活跃,但由于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尚未完整建立,又具有思想波动大、不成熟,又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充分认知、行为非理性化等特点,在网络空间的频繁交流,同步互动,论点争论中,对网络舆情的是非分辨能力较低,或多或少必定会被网络舆情所感染和影响,这使高校学生成为最容易被诱导,被网络舆情所影响的一个群体。

二、就事件我校采取的措施

此次的事件,就体现了网络舆情扩散性强,随意度高,影响力大的特点。由于高校学生有着高政治敏感度,对时事、社会事件又有着高关注度,而这种社会时事事件的网络舆情中的刺激性信息,往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应,并迅速通过QQ、MSN等通讯软件形成串联,从而极有可能演变成一次高校突发事件。在此次事件中,全国大多城市的高校学生都通过网络互相联系,通知,并举行了游行等抗议活动,但也有部分学生和社会人士在各种抗议活动中失去理智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做出伤害他人人身安全的违法事件。

在此次事件中,我校采取了一些很有效的措施:(1)关注时事动态,及时了解事态的进展。(2)做好预案,提前做好发生突发事件的准备。(3)让班主任,辅导员等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并及时上报给学校各级领导。(4)学校由上至下采取责任制,加强(尤其是九一八前后)的值班工作。(5)九一八当天确保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去向,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6)九一八后,开展班会活动,讨论怎样理国,并要求上课老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7)各级召开会议,阐明事件的持久性,要求各级教职工不要松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动向,及时疏导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爱国。通过此次事件,我校掌握的一些经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利用网络的特点,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以应对各种高校突发事件。

三、在网络时代如何应对高校突发事件

1.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做到事前预防,科学应对,事后总结。所谓事前预防,就是学校应该时刻关注校园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中学生的动态,及时捕捉一些有苗头,有倾向性的问题,并在网络中给予正确引导,将此不和谐的苗头尽早消除。

所谓科学应对是指网络舆情一旦出现不可控制的苗头,要及早启动预案,做到第一时间分析舆情内容及性质,预想舆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对预案做出修正及调整,切勿机械运作,一定要科学灵活应对。事后总结是指要客观的评价每一次的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并对存在的不足的地方加以改善及调整,以应对不同性质的高校突发事件。

2.老师应在网络、课堂及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高校中,老师的言论往往对学生有着较深的影响力,有时老师的一句无心言论,会把学生导向错误的一方。在现代网络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师大多通过QQ群、校园网等网络手段与学生沟通,课后及网络上的言论更需注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避免过激的言论与行为。在平时应大力宣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3.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管理网络系统。信息的收集对于有效防范高校突发事件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信息收集和管理网络应该是一种从学生到领导、从领导到学生的通畅的信息传输系统。所谓从学生到领导是指从班级调查员(心理委员)—班长—辅导员—各二级学院领导—学校领导的信息的完全畅通。从领导到学生则是指:学校领导——学校各部门—各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学生的信息传达体系。我校已建立了这样双向的体系,且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之中。

我校还可建议网络的信息收集管理系统,设立各级匿名信箱,使师生的各种意见都能第一时间快速的接收并加以处理,使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

四、结论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之下必须注重网络舆情的发展,做好网上与网下教育的结合, 在获取网络舆情中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点。总之,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开辟新途径、新课题来更好的适应这一新的时代变化,否则,网络时代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难以进行。

参考文献:

[1] 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

篇8

关键词:微信;微课;视频;舆情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093-03

Based on the Lesson WeChat Platform of Medical Development and Applied Research

LIU Sheng-zhen

(Shangqiu Medical College, Shangqiu 4761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WeC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f new high-tech products of novelty, is undoubtedly WeChat application subject.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micro information content correct judgment, often follow forwarding, false information is likely to be in the form of "butterfly effect" to stir the society as a whole.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grasp the online pub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initiative, using WeChat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course of medical colleges, richcultural life of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spirituality, and interesting. With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medical micro class the future medical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one of the main methods of continue education.

Key words: WeChat;micro-lesson; video;public opinion

前微时代的发展现状,高校内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微信信息泛滥传播,一些不良分子利用学生相对单纯,对微信上面传播一些不良信息,不加以甄别就进行传播,从而造成不良后果。针对上述情况,如何合理利用微信平台,即能让学生利用微信平台传递正能量,提高学生对微信信息的甄别能力,利用学生对微信的热衷,如何将医学微课搬上微信这个平台,增加一条学生与专业课老师互动学习的渠道是本课题小组的研究思路。

1 微信现状分析

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微信手机聊天软件,随着手机移动网络及WIFI技术的发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话、视频聊天、发送文件、图片进行沟通交流,而微信所以微信成为一款经济实用的聊天工具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下面通过2015年微信官方的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微信现状。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基本上98%以上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微信作为特别的通讯工具。在自习室、操场、餐厅、校园内的各个角落随处可以看到“低头族”。

2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社交网络载体的多样化和多功能化,大学生已经不在满足于打电话或发短信的交流方式,而是选择功能更强大,操作更简洁的微信作为通讯方式,微信具备的全时性传播、即时到达受众、多媒体传播内容、交流成本低、传播效率高等特点对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1]。与此同时,微信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又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下面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探讨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2.1积极方面的影响

微信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友圈,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够通过“查找附近的好友”及“摇一摇”[2-3]搜索附近的陌生用户,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微信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所以一些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吐露出来,在学生压力大的情况下,微信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泄的平台。有些同学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与别人进行交流,有了微信平台以后,不需要面对面的进行交流,通过班级微信群发现,有些平时不爱讲话的同学,在微信群里非常活跃。所以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敞开心扉与人交流的平台。

通过微信平台,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身能力,微信平台的即时通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最先进的学习平台,扩宽大学生的视野,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死书,读死书情况,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平时就开始锻炼自己的新闻阅读能力,培养实时资讯的敏感度,早早了解国家大事,看清国家就业形势,当为自己的就业提供帮助。

辅导员通过班级微信群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班级管理。以我校为例,每个班级都建立有班级微信群,每位同学可以适时利用班级微信群了解学校动态,辅导员可以通过微信群向学生传达学校相关文件,通过学生朋友圈,了解每位同学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证。

2.2消极方面的影响[4-5]

2.2.1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

微信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给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等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环顾校园,无论在教室、自习室、操场、餐厅、宿舍任何地方,学生只有听到微信息的提醒,不自觉地就会拿起手机翻看,自控能力差,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晚上不能及时休息,有些同学看微信至深夜,第二天上课打瞌睡,没有精神,对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2.2.2交友不慎

微信“摇一摇”可为大学生功能,对于陌生人好友传递的信息,如果不提高警惕,加以甄别而轻易取信,即便是极少数的个体,其造成的危害也可能是极其严重的。因此,微信必然对大学生的交友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不良信息的跟风传播

大学生热衷于微信朋友圈,而微信朋友圈的私密性鼓励了舆情表达的随意性。大学生微信使用者对其微信朋友圈使用的私密性的主观认可,常常让微信使用者个人觉得自己社会情绪和政治观点的表露,不会受到指责,不会遇到阻碍。相反,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这促成了发声的随意性;大学生毕竟年轻,一直处于舆论的前沿,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于自己朋友圈中发表的言论进行随意传播,有的大学生认为即使信息是谣言,也并非自己原创,所有可以随意转发、任意传播;还有的大学生偏爱刺激,对谣言不加细辨、不问真假、盲目跟风炒作。如此种种错误认识和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谣言信息的传播力度,扩大了谣言的危害程度。

3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把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

3.1建立多个微信群

校园内建立各个微信平台,校微信群、团委、学生处及各个班级建立多个微信群;对不同专业学生建立微信平台,如临床系微信平台、护理系微信平台、口腔系微信平台、各微信平台专人专管,所有微信群必须以书面材料到校办公登记备案,公众微信群群主由各系部、各办公室专人担任,班级群由辅导员建立,所有加入人员必须认真审核、实名制加入,确保微信群内所有舆情都能查到根源,有据可查。群主时刻关注微信群动态,对微信群所有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发现不利因素能够做到及时上报,正确处理。

3.2微信群管理制度

微信群的管理是核心问题,决定着正确利用微信传播信息的关键,必须制定完善的微信管理办法,以保证微信平台“洁净”的运行环境。

3.3建立微信联动机制

依托学校职工微信群、团委、学生处、班级“微信群”建立联运机制,职工“微信群”由学校所有职工实名加入,学生处、团委、班级“微信群”由学生干部、团委干部、各班级学生实名加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师生员工利用微信群,通过手机拍摄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发送至该群,并附上W校突发事件的简明扼要的文字描述,更直观、更清晰的展示了工作动态与现场情况。通过微信群,相关单位会快速做出反应处置,借助线上共享信息“快捷”的优势,实现联动配合,大大缩减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3.4微信舆情检测

微信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止2013年年底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但是随着舆情信息覆盖面积的扩大,使人们不能及时收到有效的舆情信息,面对海量微信内容,查找相应的微信就需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面对此现状,可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实现微信舆情监测,通过微信元数据抽取技术与情感分析技术,使用户能够对微信订阅号等内容进行监测采集,自由增加监测公众订阅号,而且对公众订阅号文章自动识别抽取,能够正负评价情感分析。通过舆情知识库,让用户能够及时地得到分析报告,做出相应的决策。

4 开发医学微课,通过微信传播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1医学微课发展现状

最早提出“微课”一词,最早见于佛山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对此的报道,其全称是微型视频课例,简称微课。[6]自2010 年以来,我国微课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迅猛 发展的过程,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微课制作在医学院校中没有得到广泛开展,主要原因是专业课教师对微课制作软件不熟悉,而本课题组成员全部计算机专业人员,利用现有的校园网数字化平台,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无优的技术支持。目前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微课使用现状分析如下。

4.2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微课兴趣

通过调动专业课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资源作为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在微课制作时,可以制作一些实验课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中看到微课视频中自己的老师在做实验的情况,鼓励教师、学生录制实验课视频,课题组提供后期制作,激发教师学生对微课的兴趣。

4.3专业课微课制作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短小精悍”的鲜明特点,所以在选题时一定要“小而精”,一般选择“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临床病历分析”作为医学专业微课主题。

4.4制作实验、临床病历分析微课

因医学院校招生人数年年扩招,大的班级人数都在200人左右,对于医学实验课来讲,一个实验要分小组、分班级讲述很多遍还会造成学生记不清细节,不可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或多次动手操作,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将一些实验课、临床病历分析等录制成微课形式,记录实验老师每一项操作步骤,并做好配音和后期的剪辑。对教师而言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穿插教学,避免重复性的工作。

4.5微信平台运行微课视频

通过上阶段的调研发现,无论从学生或都是专业课教师角度,都对微课视频在微信平台运行有强烈的需求,对专业课教师而言,可以减轻劳动量,避免重复性的工作,对学生而言,微课上传微信平台,对于实验细节可反复观看,在微信上观看微课程具有新鲜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实时性。教师和学生的强烈需求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动力。

4.6提高微信群的关注度

课题组邀请部分专业课教授进入本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现场答疑,每周固定星期二为答疑日,每周一公布下周答疑教授信息,学生可由充足的时间去准备问题。

上传视频多样化,除课题组录制的专业课微课视频、实验课视频、病历分析视频以外,收集学校现有各个专业的微课视频、鼓励教师、学生对专业课实验课视频进行现场录制,由课题组成员完成后期制作及审核,课题组成员对网络上所有医学类视频进行收集、整理,所有视频上传至数字资源库,最后完成微课视频在微信平台的顺利传播,从而保证微信平台视频的实时更新。

5结论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建立微信群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微信群联动机制,通过微信舆情检测软件,实时分析关注大学生微信舆情动态,找到了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把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的方式方法,传递微信群正能量;合理利用微信群,将医学专业课分专业制作各式各样微课视频,即丰富了我校数字化视频资源库,又可借助数字化校园网络实现与微信平台的无缝对结,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1]胡蕊.大W生微信使用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4(1):76-81.

[2]杨婷.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华章,2014(1).

[3] 翟臻.浅谈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无线互联科技,2013.

[4] 机遇与挑战院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15(9).

篇9

县教体局要加快推进全县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工作进程,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县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继续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专项监督工作,对各中小学校工程进度及存在问题,按月调度,每季度进行督查通报。县住建局要按照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支持政策,加快危房改造进度。县财政局根据我县危房改造任务,积极申请中央和省、市专项资金,按标准拨付县本级补助资金。重点对危险场地上的住房和D级、C级危房实施改造,逐步解决困难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协助指导危房改造户办理相关建设手续,为需要搬迁异地重建改造户协调解决建设用地。严格危房改造档案管理,实行一户一档,对确定改造的危房,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尽早投入使用。县科技局要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确保各类建设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一般工程要按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设抗震设防要求一个档次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逐步建立地震行政许可服务的县乡联动机制,实现抗震设防城乡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消除各类地震隐患,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措施。县安监局要结合省、市安全生产重点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违法行为。县水利局要对全县水资源抗震能力、设防等级进行全面摸底排查,进行登记造册,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制定治理方案,限期整改。一旦遇险,能迅速应对,排除险情,确保群众安全。县政府应急办要会同县科技局、发改局、安监局、教体局、住建局、水利局、国土局等部门组成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组,对各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安全、河渠加固、厂企治理等工作。要加大对重点单位关键部门和部位地震应急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位。

县教体局要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和演练制度,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疏散能力。要把应急避险知识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地震、消防等灾害的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利用暑假时间做好对各类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切实强化地震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不断增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县、乡镇、单位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日常演练,密切协作机制,提升装备水平和协同作战能力。要加强对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指导,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二是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演练,切实增强地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充分利用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以及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立具有必要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为群众应急避险提供安全保障。四是积极开展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的紧急自动处置技术应用研究,切实提升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五是尽快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对乡镇、部门应急指挥系统调查摸底,已具备视频会议联网条件的进行设备联调,实现部门间、现场与指挥中心间音视频互联互通,最大限度的实现应急物资、装备、队伍等信息共享,切实提升地震应急决策指挥和处置能力。六是科技、国土、水利、安监、公安、气象等部门和电视台、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推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预警、灾害信息机制和平台,尽快将地震预警、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安全生产等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向社会,使公众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了解各种突发事件信息,有效消除公众疑虑,做好防灾避险工作。加大对网络舆情和坊间传言的关注和甄别力度,充分利用新科技传媒手段,及时澄清地震谣言,维护社会稳定。切实强化重大活动和关键时段的地震安全保障工作。

篇10

一、微时代背景下网络社会呈现的新变化与新特征

网络社会是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公共领域和大众空间。手机作为网络终端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使网络社会的舆论氛围、传播路径以及公众的行为逻辑和思维方式发生重要变化。

1.自媒体特征与自主开放的话语权。在微时代的网络社会,人际交往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平等地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信息不再由自上而下单一传播,而是在多元互动基础上交汇扩散。这种“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特征使人们享有的话语权和获取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也使民众对政府活动和公共事务更加关注,话语数量和影响力往往爆发式增长。

2.信息内容的泛娱乐化与碎片化。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手机应用程序,在微时代以迅猛之势占据了网络社会的话语主阵地,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手机掌控下的微时代,信息传播被赋予了娱乐化的属性,快餐式的网络娱乐消费成为常态,广场式的全民狂欢在网络空间此起彼伏。与之对应,网络信息传播呈现碎片化,出现垃圾信息泛滥、热点信息频生的现象。

3.交互式的传播方式和隐蔽性的信息源。从传统治理环境下的人与人对话,到微时代的人机对话,政府、网民的互动进入了公开与隐蔽交织的网络环境。这种博弈突破了现实条件下的身份、地域、层级限制,使信息来源呈现高度的隐蔽性,容易导致对网上言论的监督无门,使网络成为滋生虚假信息的温床。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因其高度隐蔽,一度成为犯罪分子便捷的作案工具。

4.与现实社会的高度融合性和互动性。网络社会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存在和发展的,由网民以虚拟身份进行社会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但却是立足于社会现实,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微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兴起,使网民的线上活动与线下生活高度融合,网民可以更轻易地通过社交网络即时信息,召集具有相同意向的网民在线下群聚,演化为实际行动,甚至导致发生。

二、政府治理能力在微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着政府和公众话语权的整体格局,政府在网络社会舆论中的参与更趋复杂、充满变量,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1.信息传播的管控难度加大。网络社会治理的首要问题,是对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管控。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异常迅速,真伪辨析难度更大、引导管控风险更高。从近几年影响广泛的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处置过程看,政府部门对自媒体的应对与管控难度很大,往往是被动应对,甚至管控失效、负面效应激化。

2.网络非理数量激增。手机的大范围普及,使网民的主体趋向低龄化、低学历化和低收入化。活跃于虚拟社会的“主人翁”,普遍存在公共理性不足的短板,容易将简单问题极端化、个人问题社会化、民生问题政治化。以网络谣言、信息欺骗和网络暴力为代表的网络非理日益增多,成为政府网络社会治理的“三座大山”。

3.舆情危机应对能力不足。近年来,因政府不当决策或公职人员不当言行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就应对成效来看,虽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将负面影响降低甚至正向化,但大都呈“自成自灭”的波浪式发展状态,政府的应对措施实际是失效甚至负面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删字诀”和“拖字法”,治理和应对能力不足,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提升政府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的实现路径与转型对策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面对日益复杂、敏感的网络社会形势,必须优化治理、加快转型,加强引导和规范,以实现善治。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网。应尽快出台一整套网络法规体系,保证网络信息在自媒体上的、运行、反馈和转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规范政府在网络社会里的管制行为,约束公民在自媒体上的言行秩序,重视保护互联网包括自媒体上的人格权和知识产权,防范和整治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非理。

2.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优化自媒体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最根本的介质。政府治理要重点打击违法信息,澄清虚假信息,引导低俗信息,传播正面信息。要注重从技术手段上加强对不良信息的防范和管控,有效管理搜索引擎、网络媒体和电信运营商等,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

3.加强网络资源整合,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探索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创建基于大数据的政府公共服务移动互联平台,推进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官方手机应用程序等对接共享,打造全方位、便民化、常态化的网络问政体系,实现政府服务在自媒体平台的整体拓展,发挥集群化和矩阵效应。

4.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网络技术水平。政府要及时转变治理思路,基于微时代的网络社会特质,对原有的互联网管理部门和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科学整合职能职权,提高党政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培养网络技术应用人才,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网络治理协调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2月)[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孙静.论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观察与思考,2015,(3).

[3]苏伟刚.自媒体时代政府网络治理新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

[4]李景怡.论大数据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6)下.

[5]陶鹏.微时代背景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求实,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