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综合调整性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的综合调整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法的研究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WTO规则下的更加完善的市场体系中,经济法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将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认为经济法之作用就在于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系统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施加直接、导向性影响;同时有效实现经济效益和充分体现社会公平。
[关键词] 经济法; 综合系统调整; 经济效益; 社会公平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法的研究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不再仅关注我国自身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发展,而是如何将我国融入WTO这样一个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运作机制之中。因而我们不仅要探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更要分析世贸组织所确立的规则,亦即世界其他国家业已形成的一般规律,以WTO所确立的全球通行的交易规则为背景对经济法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做出重新认识。本文拟就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法的功能问题,谈一些看法,。
回顾经济法的起源与发展,我们不难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与滞后性,排除市场竞争障碍,制定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其功能就是对付社会经济发展中因市场失灵引发的经济危机。而在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直接刺激了社会主义经济法的出现。那时的经济法,功能也比较单一,即作为国家推行经济政策、实现经济计划的手段。在改革开放前的我国,经济法实质上已经成为国家行政权力命令的翻板。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经济法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它具有其他部门法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来。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当我们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而思考我国经济法体系构建,当我们最终决定“入世”并已经面对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法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了。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情况是: 由三个总协定(货物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总协定)及下属附件和许多专门协定构成。WTO及其法律体系的宗旨,是逐步减少和消除成员方政府以关税、数量限制、管制立法和其他国内立法与行政措施设置的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其他对国际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扭曲行为;通过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协定,规定所有成员可以接受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和所允许的国内贸易保护措施,逐步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①。其主要职能有三: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规则以及组织多边谈判。其主要原则也有三: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透明度原则。世贸组织的所有成员方和申请加入方最重要的义务承诺,就是接受世贸组织规范对国内政府贸易管理活动的约束,接受世贸组织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查机制和透明度制度对国内贸易行政活动的监督。
通过上述世贸组织的基本情况,我们不难看出WTO规则是以民商法为根据确立的,其核心就是推进自由贸易、使各成员在此过程中谋求各自的发展。然而,WTO的实践也不断提醒我们,仅有民商法规制是不够的,纯粹的贸易自由,必然导致垄断、倾销等诸多妨害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不合理现象产生。因而在WTO达成协定的同时,各国都会或多或少做些保留条款,并且一定限度之内的贸易壁垒也被视为是可以接受的。这实质就是经济法手段的运用。以民法为基础、经济法为保障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为世界多数国家的发展所证明。因而,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也应在依靠民商法作基础性调整的同时,辅以经济法的保障。让经济法扫除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障碍,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并进行宏观调控,将一个没有“瑕疵”的市场还原给民法去调整,成为民法调整经济关系的“环境法”。
加入世贸组织,将使我国面对一个完全的、绝对的市场运作体系,经济法在其中所特有的功能将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经济法能够以全局观念,对社会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系统调整,并实现“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分工细化与社会协作强化的对立统一。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经济关系必然同时朝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不断跟进。这就要求法律对各类具体的经济关系既能区别对待,进行分别调整;又能一视同仁,进行综合系统的调整。传统法律部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正是按分类调整和分段调整进行的,但彼此间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协调性。这就需要运用具有综合系统调控功能的经济法,综合协调国家、市场、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模式。
以全局观念综合调整是经济法特有的功能。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关系复杂多样,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日益加强。经济法正反映了经济关系分化与综合两个方向发展要求,实现了微观规制与宏观调控手段的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众多的具体的部门经济法分别调整各类经济关系,另一方面又从总体上对各种具体经济关系进行全面综合调整。1、在微观规制方面,经济法运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责任法等法律对社会经济进行个别调整,干预私人经济,保护市场中的弱者,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例如,反垄断法的适用,可以保障有效竞争,提高经济效益和保障经济公平;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可以保障市场主体营利行为的正当性,促进经济的良性运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可以保障弱者的权益,实现社会正义,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在宏观调控方面,经济法运用财政法、金融法、税收法、投资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法等法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方针和原则这些根本方面进行综合调控,使整个社会经济均衡高效地发展。例如,财政法的适用,从总体上调控经济运行;金融法的适用,从总体上调控货币资金的运行;税收法的适用,可以调整社会分配,限制或激励某个行业的发展;投资法的适用,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集中于重大建设项目;产业结构调节法的适用,可以干预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加速现代化从而推动全面经济增长。
篇2
从总体上说, 目前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第五个宏观调控周期,这个周期的起始是 2003年9月。由于这轮调控的主线是“管住土地,管紧信贷”,因此要想了解中国经济现在的运行情况也需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我们对目前经济形势的一个判断是:目前货币政策的基调已从“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财政政策从“积极”逐步转向“中性”,调控尚无结束的征兆。
从2004年6月以来,各种关于4月以来的调控措施已经奏效的说法或许是值得商榷的,毕竟政策从出台到奏效存在时滞,很难想象当月的政策对当月或来月的宏观数据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更愿意从一年来各种综合调控措施来看这些政策的效果。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大落的危险性在上升之中。
2004年1到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3月份是43.5%,4月份是 34.7%,5月份是18.3%。从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的情况看,1~3月份同比增长 31%,4月份增长5.9%,而5月份则下降 15.7%!这种下落速度是历史上少见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高达52%,投资增长的绝对数并不多,因此如果固定资产回落的速度继续延循1~5月份的轨迹,那么投资的大落就难以避免。
第二,信贷波动情况也隐含着令人忧虑之处。
在经历了2003年上半年信贷的急剧扩张后,目前信贷紧缩力度有所强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4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目前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如果信贷收缩的力度继续延循1~5月份的轨迹,那么全年广义货币M2和信贷规模的同比增速将仅为12.5%和 14.4%,而央行全年的调控目标是17%。回顾1997~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M2增速低于12%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因此信贷大落的隐忧也是存在的。
第三,目前宏观经济的回落应视为一年来综合调控的结果。
目前宏观经济走势的回落,与其视为今年4月份以来各种政策的综合效果,不如视为一个从2003年3月到2004年4月的“大起大落”的政策波动过程。
“大起”可以形容为由于对2003年非典的影响估计过于悲观,结果从2003年 3~7月期间,各种投资项目仓促上马、信贷快速扩张的过程;
而“大落”则可形容为自去年9、10月以来信贷规模增幅显著下降,2004年4月以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逐步回落的过程。或者说,2004年4月以来的各项措施加速了。当然是否目前宏观经济已有大落的隐忧,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半年度和三季度的数据。
“投资过热”背后的那只手究竟是什么
从我们了解到的种种信息来看,引发第五次综合调控的关键因素,不是消费和进出口的异动,而是明显的投资热。
我们的研究表明,“投资过热”的本质是:一在于行业准入不足;二在于资源中长期战略规划不足。行政式的调控措施,延迟了问题的暴露而不是解决了问题本身。
第一,目前被列入投资热的行业同时也是回报最高的行业。
在关于哪些行业投资过热的时候 改委列出于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煤电油运等行业,如果观察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利润增长数据,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投资过热的行业,也就是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4年l~4月份,实现利润增幅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 6.98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2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06倍;有色金属冶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3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9倍。
第二,投资过热行业的特征之一是国有垄断。
如果投资过热的行业,其较高的回报率不能被有效稀释,那么这些行业仍然将继续引发民间投资者的投资冲动。仔细观察这些过热行业,不难发现两个典型特征,即要么在这些行业中,国有企业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要么这些行业,在中国是严重资源短缺形态。
1、对于国有垄断造成的投资热,抑制过热的治本之策.是对各种所有制的资本打开准入的大门,摊薄垄断利润、打破行业垄断。遗憾的是,至今对某些行业投资热进行调控时,很少将抑制短期投资和打开行业准入结合起来。相反,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热衷于强化审批、限制供给、提高价格、这种措施只能治标,并使得这些行业在调控稍微放松时面临投资热再度复燃的威胁、
2、在这些国有垄断行业进行的投资热整顿具有明显的所有制歧视。1~5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逐月下降过程中,下降的主要是非国有性质的投资,5月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同比增长 33.3%,仅比4月下降4个百分点,因此投资大落的主体主要是非国有经济部门。
发间资本的迫退为外资和国有企业腾出了更从容不迫的利润空间。目前,宝钢、马钢等几乎所有知名的铁企业集团的产能扩张都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此外,外资进入钢铁行业的热情也颇高,例如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镀锌板有限公司日前有大连正式投产。
如果抑制投资热和强化国有垄断了不幸结合,偏离了市场化的基本向,那么在今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这些目前被掩盖的弊病会被更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三,投资过热行业的特征之二是资源短缺。
正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依赖本国资源来支撑,百中国经济增长又必然需要耗用较多的外部资源,那么抑制投资以压低的这些自然资源的需求,并不能缓解资源的短缺程度。换言之,如果目前10%的经济增长使这些瓶颈行业难以支撑,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则今后五年,可能6%的经济增长就足以使得这此些行业不能承受。
简要的回顾是:投资热伴随着这些行业不正常的高回报,这些行业的特点要么是国有垄断,要么是资源短缺。治理垄断造成的投资热,有效手段应有是市场化的行业准入,而不是强化垄断格局和固化垄断利润分配。治理资源短缺造成的投资热,有效手段应是以国际化视野,及时确立资源利用的中长期战略,而不是画地为牢和耗尽自身资源。
粮价持续上涨的隐忧
从今年年初至今,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日用品的物价不断上涨已成了街头巷尾时时议论的话题。
作为判断否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5月列达到了惊人的4.4%,创7年来新高。因此,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中央行能否有效调控物价成为重要命题之一。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物价取决于粮价走势,因此,看清了粮价走势就基本上可以了解居民消费物价走势。
初步计量结果表明,自1998年6月以来,居发消费物价的走势和食品价格走势高度相关,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中,除了房租价格微涨之外,只有食品价格在大涨,而和非食品价格走势关系不显著。那么粮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交织着短期和中长期因素,短期因素之一是,截至到2003年,中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减产。2003年中国粮食库和当年消费量的比率,处于 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即便2004年的粮食消费不增长,要确保2004年粮食供求平衡,也需要粮食增产10%以上。
短期因素之二是,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占当年全球消费量的比率为13.9%,较历史平均水平的20%为低,而中国的粮食采购政策又高度不确定。考虑到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并且迄今风凋雨顺,因此夏粮和秋粮的丰收已是定局,下半年粮价的相对乎稳可能使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短期内走平。
那么中长期因素是什么呢?
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似乎难以避免。中国农民人均耕地一亩半,种植小麦或大米的种子、化肥、农药和护理等每亩成本至少在400~500元,而每亩产粮收入不会超过1000元,即便考虑到农业税费的减免和种粮直补,农民种粮的每亩收益也不会超过500元,大约和进城―个月的打工收入相当。所以中国作为人多地少的国家,产粮不是优势,在目前的粮价下,继续保持极高的粮食自给率,要么因种粮不挣钱而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要么进行粮食种植的直接补贴,导致财政负担日重。而目前的主要农产品价格,甚至还没有恢复到1994年的水平。
因此,如何遏制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中长期内的快速上升成了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确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念,而新型的粮食安全观念又取决于以下―些考虑:
一是逐步增加粮食进口应该和农民自愿、主动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和保护基本农田结合起来,以免损害农民利益;二是粮食安全方面,关键是保护耕地不被蚕食而不是耕地上种植什么、即“藏粮于地”,而进口粮食,对中国而言,几乎等同于进口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三是考虑到在新型粮食安全观下进口粮食的保障供给,可以通过中国政府和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政府双边换文,中长期合作的方式进行,中国提供中长期粮食进口合约并适当锁定价格风险。
由此可见,中国居民消费物价取决于粮价走势,这是国情所决定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鉴于粮食需求价格弹性甚小,央行继续紧缩银根的政策对粮价走势基本不产生调控作用,如果不能用开放和全球的视野形成新的粮食安全观,粮价上涨将持续,并在两年内有突然下跌的危险。理由之一是目前美国粮食交易方面,大豆、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均开始下跌,并且期货跌幅大于现货;理由之二是中国历来有粮食“涨三年,跌七年”的周期性循环。
未来一段时间综合调控中应予关注的政策趋势
限于篇幅,我们无法系统地继续分析其它问题,例如对消费和外贸、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只能简要地对未来一段时间综合调控中,应该关注宏观走势和相关政策趋势进行前瞻讨论。
第一,警惕经济“大落”和随之而来的滞胀威胁。
从1~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而言,值得警惕之处颇多而可盲目乐观之处颇少;从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来看,不由内部自主调控决定的色彩颇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外部资源制约和冲突可能日增。
因此如果继续出台新的大力度的综合调控措施,有可能使得我们在失去经济稳健快速增长的同时,很难避免通货膨胀的持续高位徘徊。
第二,这轮综合调控不能只“重热不重冷”。
在这轮调控中,基本特点是重热不重冷,过热的投资被抑制下来了,但长期以来应该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并未出台,使得服务业和农业持续处于“冷”的状态。
目前中国服务业是长期偏冷的行业,从1989年以来,服务业的GDP所占比重情况没有明显的改善,始终只在30%~34%之间。2003年,中国第三产业仅增长 6.7%,增速较之前两年还有所回落。对服务业冷滞状态的长期缺乏关注,已经给解决国内就业压力带来了困难。从这一点来看,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呼吁的“紧紧抓住我国服务业1.4万亿商机”,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热点。
此外,农业也属被冷落的行业,在 2004年第一季度投资高涨和政府高度关注农业的背景下,农林牧渔的投资仍然仅仅增长了0.4%。如果不冷热兼治,那么结构调整就无从谈起。
篇3
一、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部门法学
随着经济法在我国的发展不断壮大,然而现在很多主张传统法学理论的学者和专家都不赞成将经济法独立出来。如何定义经济法部门的概念,确定经济法为独立的部门法,就要遵循固有的法学研究传统,即讨论研究经济法是否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只有独立的调整对象,才能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在否定经济法具备独立调整对象的观点中,较为典型的有如下几种:①综合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分属于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概念;②学科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法规运用各个基本法手段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规律的法律学科;③经济行政法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全部或部分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济关系,或归行政法调整,或在行政法下设立一个新的行政法分支,即“经济行政法”。
目前在学界基本都承认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仍然是“调整对象说”,但是调整对象不应受到调整方法异化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具备一下条件。首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具备“共性”的,这个共性就是“国家管理(调整、干预)经济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其次,具备这一共性的法律规范已经达到十分庞大的规模,任何人都不可能视而不见。此经济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发挥着对国家经济的规范和调整作用。
二、经济法不同于民商法
既然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那么它和民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首先,两者都不同的调整对象。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法律。其次,在利益本位上也是不同的,民法是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而经济法则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第三,在法律规范的性质上看,民法基本山是由纯粹的民事法律规范组成,而经济法是以行政法律规范为主,逐步扩大民事法律规范的作用,并辅以适当的刑事法律规范(当然鉴于刑事法律规范的特殊性,可将其视为经济法与刑法的交叉或主要归属刑法部门研究)。第四,在法律责任上,民法的责任形式多为民事责任,注重事后补偿性,经济法则不同。第五,在调整方法上,民法主要采取民事调整方法,经济法采取的是以行政性调整方法为主。
三、经济法治建设内容
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讲,经济法治的核心在于民主与法治,同时这也是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在国内经济法实施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即经济法与经济法治建设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形势下,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治经济,其存在核心在于对经济法治有着非常深切的要求,因此应当维护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法治建设。当前国内市场经济要求集中、民主发展,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保持经济集中前提条件下,应当恢复、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经济法治建设。所有法律法规自身都有对责任予以细分、规划,并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法治建设,要求经济法以责任为本,对国家、组织、个人以及整体利益实施全面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公权力的实施,才能有效维护合法权利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繁荣昌盛,这对于经济法的不断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经济法的发达必然是民法的体现,这样可有效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法不仅可以促进民法的发展,而且也可以通过自身优势来有效弥补民法其功能上的缺点,以实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我国经济法治建设
第一,加强经济法治建设,体现民生发展要求。实践中,若想真正实现民生经济,首先应当树立公平的发展理念,通过对经济的干预与宏观调控,来保障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秩序。经济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在于服务民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改善和保障民生已经成为经济法体系的重要内容。经济法所秉承的是社会本位、整体利益为重点,同时也是国家干预经济市场发展失灵以后的应对策略,因此表现出经济、社会两个方面的属性。
第二,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以保障民生。民生财政在民生问题的解决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它是一种简单的财政方案,但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却并非只是增加财政投入那么简单,它要求以民权保障为核心,构建民生权利保障财政机制。
第三,加强经济法治建设,不断改善民生。在当前的形势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民生的代名词,并始终处于经济法的保障之下。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专业合作社,并在土地利用规划、用途管制、发展权储备以及发展权税收领域,对农业用地加强合理的规制,在不断确保农业用地发展权的同时,有效协调地方政府、农民以及集体利益关系。同时,民生问题并非只是指农民,还包括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随着经济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当前城镇经济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有经济法维持秩序,可确保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它与其他部门法尤其是民商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在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法律学科在调整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市场主体及他们之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对民商法的一个明显价值超越。
篇4
海岛的意义不仅在于岛屿本身的资源,而且还是中国防务体系中的前哨阵地,因此开发海岛对加强海洋工程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和工农业进步以及国防建设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88—1995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海岛综合开发试验,完成了《全国海岛综合调查报告》。1988年4月海南岛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海洋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2003年1月粤(广东)海(海南岛)铁路正式通车,完善了海南岛同雷州半岛的综合运输体系,促进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岛,海南的现代化对保卫和开发中国南海区域具有重大意义。1996年国务委员在第二十四届世界海洋大会上致辞中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享一片海洋,热爱海洋就是热爱人类自身,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因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模式,为解决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重视对海洋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初步建立了由近海到远海、多部门合作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警报系统。二是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三是制订海洋环保规划,中国先后制订了《全国海洋环保“九五”(1996—2000年)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海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四是开展了对海洋污染的整治,国家遵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对不符合标准的沿海的厂矿企业限期达标,否则令其搬迁、停产或关闭。五是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59个、海洋特别保护区2个,为保护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贡献。
曾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联合国将1998年确定为“国际海洋年”,对此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确定了“迎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的主题,组织了有史以来以海洋为主题的最大规模的公众宣传活动。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中央有关部门下达文件,由交通部牵头成立筹委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筹备活动。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出会的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指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即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的“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通过“宣传郑和、学习郑和、弘扬郑和”的一系列活动,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海洋观的普及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海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看中国海洋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在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中国在走向海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年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提醒我们:在国际海权竞争激烈、海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海生态环境频遭污染的背景下,制订和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仍需全方位、多视角的审慎思考。因此今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贯彻党的十精神,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管理。一是要加快转换海洋经济发展体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海洋经济管理法规,依靠政策、法规、金融利税等有效手段加强管理,以便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和规划。三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自觉服从和顾全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局,遵循国家统一的海洋政策,并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沿海地区及相关内陆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海洋领域的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努力发展重点海洋产业,以点带面,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效益。一是要扶持海洋高科技产业,并以其为龙头,形成海洋产业的中坚力量,带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将提高效益放在首位,走科技兴海之路,重视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三是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以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并积极探索新的可开发资源,特别是要重视中、远海资源的开发。
第三,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海洋产业群不断增值扩大。一是要大力加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和滩涂种植业等)。二是要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包括海盐和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船舶制造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深海采矿业等)。三是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四是要积极支持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包括海洋生物开发产业、海洋能利用业等),使之在海洋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有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海洋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协调发展,并形成大的海洋产业群和重要的海洋基地。
第四,要调整海洋经济开发的顺序。鉴于目前世界和中国周边海洋权益的激烈争夺,为了尽力保存国内资源,确保能源持续供应的可靠性,必须改变过去“先沿海,后海上”“、由近及远,梯次推进”的开发顺序,而应调整为:先海上,后陆上;先远海,后近海;先海外,后国内。
第五,要加强海洋服务业的保障作用。海洋经济发展受到海洋自然条件限制很大,因此发展海洋气象业、海洋保险业、海洋救捞业、海洋金融业等海洋服务业非常重要,特别是要加强海洋观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以减轻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六,要大力开展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国际合作。海洋经济是与国际经济联系非常紧密的领域,在海洋石油业、海洋采矿业、远洋渔业、远洋运输业、造船业等方面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提高竞争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第七,要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一是要防止酷渔乱捕破坏资源,改进捕捞技术和方法,为海洋捕捞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二是要建立各种海洋环境保护区,保护好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为海洋农牧化的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扩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区域,发现新的油气资源。四是要坚持深水港湾必须深水深用的原则,以便用于不同规模的港口建设。五是一切适宜于旅游娱乐的岸线、海滩、浴场和水域,都要预留下来,以保证海上旅游娱乐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六是要促进沿海岛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把沿海岛屿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与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篇5
关键词:现代民商法;系统调整观念;必要性
民商法能够调解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使各个主体能够承担自己的义务同时也能够执行自己所应有的权利,保证经济社会有序的发展。传统的民商法不属于公众法律,是一种私人法律。它的调节作用是指,在没有矛盾出现时,任其发展,不去限制其发展,当有矛盾产生时,就会对诉讼事件进行处理并且处理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是针对那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对于社会中各种经济活动行为没有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也就是传统的民商法在调节上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完美的处理相关经济活动行为,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种经济活动行为,需要对现代民商法进行树立系统调整观念,从而对一些事件进行合理的处理。
一、现代民商法树立系统调整观念的必要性
(一)传统民商法存在的问题
民商法调解经济活动中各主体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传统的民商法只有在经济活动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后才会发生作用,处理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基于此,现代民商法需要在传统民商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树立系统调整观念,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无法调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出现,更好的调解经济活动中各主体间的关系。
(二)限制现代民商法的原因
传统的民商法是私法,现代民商法在传统民商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变成了公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经济社会中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传统民商法已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经济主体间的关系,适应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完善。为了更好的处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顺应社会的发展,现代民商法已经在传统民商法的基础山演变成立公法。民商法成为公法进而树立系统调整理念能够更好的调解社会经济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树立系统调整观念
民商法是民法与商法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民法,又包括商法。民商法能够调解经济社会中的各种关系,但是却有其自身的缺点。按照中国法律的划分方法,传统民商法属于私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解各经济关系,但是却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调节。法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顺应社会的发展,能够很好的调解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关系。传统民商法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能够很好地调解传统环境中各种经济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中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民商法已经不能很好地的处理现代社会的经济关系了。基于此,传统民商法慢慢的转变为现代民商法,并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民商法也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社会经济关系,需要再一次的对民商法进行改革,树立系统调整观念。
三、民商法调整观念的表现
现代民商法是在传统民商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传统民商法已经有了如下方面的进步:
(一)物权法
现代民商法中的物权法相对于传统民商法中的物权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现代民商法对物权有了明确的保护方法,对相关的条例规定做了明确的指示,能够避免由于概念模糊或其它不确定性引起的矛盾。现已有法律明确规定,当物权受到侵害时,物权所有者有权申请避免损害。主体可以在受到损害之前就扼杀掉相关损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害的发生。
(二)民法
民法建立了相关机制,能够调整相关的经济关系,还对民事行为能力做了统一的介绍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各个主体间为了凸显安全,将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排除在外。民法相关规定提前预防,对诉讼期间、时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样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民法中还加入了诚信,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诚信,社会经济活动也离不开诚信。
(三)侵权责任法
相对于传统民商法,现代民商法中的侵权责任法也得到了改善。侵权责任法的目的在于避免权力受到侵犯,同时消除掉承担责任时的各种危险,保护各权益主体的权益是符合国家法律的,并且能够全面了解侵权责任,避免责任被侵犯。民商法在立法工作中加强了树立系统观念。
四、结语
现代民商法是在传统民商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传统民商法有了一定的完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民商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调整社会经济关系。民商法树立系统调整观念还不够完善,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人们还没能全面了解和利用民商法。现代民商法树立系统调整观念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民商法,最大化民商法系统调整观念的作用,调整好我国社会经济关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舒.现代民商法应树立系统调整的观念[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11).
篇6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 招标控制价 博微软件
为适应日益激烈市场竞争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客观要求,规范建设市场招投标程序,本着“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的指导思想,达到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的目的,建设部于2003年2月17日颁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已于2003年7月1日实施。这是我国在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上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改变以往传统以定额为依据、施工图预算为基础的定额计价模式,实行“量价分离”的原则、运用综合单价法,按工程实体的净值计算工程量和按基本单位计量有利于公平竞争、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担;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动建设市场的改革。
为了使得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尽快推广,结合电力工程建设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2006年了《电力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简称2006版计价规范)。在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均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试点应用,安徽省公司选定220kV杨桥输变电工程为我省工程量清单应用试点工程。通过试点工程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国家电网公司与2011年以企业标准形式了《输变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下简称2010版计价规范),将在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中全面实施。笔者有幸参与了安徽省首个工程量清单应用工程220kV杨桥变电站工程的试点工作,采用2006版计价规范及博微电力工程量清单计价2006变电版软件对于该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及标底(2010版计价规范称招标工程控制总价)的编制,现将应用中的一些不成熟看法总结如下,供参考。
1、工程量清单的含义
(1)工程量清单是一组描述拟建设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规费项目和税金项目等名称和相应数量的明细清单及表格。
(2)工程量清单是按照招标要求和设计图纸要求,将拟建招标工程的全部项目和内容依据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子目分项要求,计算分部分项工程实物量,列在清单上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供投标单位逐项填写单价用于投标报价。
2、工程量清单的作用
(1)工程量清单是编制招标工程控制总价、招标控制价、投标工程总价、投标总价以及确定合同价的依据。
(2)工程量清单是工程结算时调整工程量用以计算竣工结算价的依据。
3、工程量清单的要求
(1)工程量清单必须依据行业定额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划分及计量单位的规定,设计图纸、施工现场情况和招标文件中的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2)工程量清单应由取得工程造价咨询等级证书,接受委托从事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活动的企业—工程造价咨询人进行编制。且需由取得《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及《电力工程造价专业资格证书》,在该企业注册从事建设工程造价活动的专业人员签署。
(3)工程量清单应当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
4、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传统定额计价的区别
(1)传统定额计价是由前苏联引入并沿用了几十年的一种计价模式,其基本特征就是价格=定额+费用+文件规定,并作为法定性的依据强制执行,不论是工程招标编制标底还是投标报价均以此为唯一依据,承发包双方共用一本定额和费用标准确定标底价和投标报价,一旦定额价与市场价脱节就影响计价的准确性。定额计价是建立在以政府定价为主导的计划经济管理基础上的价格管理模式,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对工程价格的直接管理和调控。定额计价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于规范建设市场,确定计划价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计价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国曾先后提出了“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量价分离”、“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等多种改革方案。但由于未对定额管理方式及计价模式进行根本改变,以至于未能真正实现量价分离,以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后来亦曾提出过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但实际上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的市场环境,一步实现完全开放的市场还有困难,所以仍然是以定额计价的形式出现,摆脱不了定额计价模式,不能真正体现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自身条件自主报价。
(2)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属于全面成本管理的范畴,其思路是“统一计算规则,有效控制总量,彻底放开价格,正确引导企业自主报价、市场有序竞争形成价格”。跳出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计价模式,依靠市场和企业的实力通过竞争形成价格,使业主通过企业报价可直观地了解工程造价。
(3)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不仅在表现形式、计价方法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从定额管理方式和计价模式上都发生了变化。首先,从思想观念上对定额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多年来我们力图通过对定额的强制贯彻执行来达到对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这种做法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初期,的确是有效的管理手段。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这种以政府行政行为作为对工程造价的刚性管理手段所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要寻求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从定额管理转变到为建设领域各方面提供计价依据指导和服务。其次,工程量清单计价实现了定额管理方面的转变。工作量清单计价模式采用的是综合单价形式,并由企业自行编制。
5、博微电力工程量清单计价2006变电版软件的应用
本文以220kV杨桥变电站工程为例,采用2006版计价规范及2006版概算定额编制了该工程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招标控制价以及竣工结算价。
5.1 新建清单工程如何选择创建方式
新建工程软件提供了三个创建方式可供选择:电子标书、工程标底和投标报价。其中电子标书为编制工程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工程标底系由造价咨询企业编制的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为施工企业编制的投标文件中的投标报价。若造价咨询企业受项目法人委托既编制电子标书,又编制工程标底时,可先编制工程标底,待完成后通过软件转换为电子标书。其方法为通过点击菜单栏“文件”中的“转成电子标书”,软件弹出“转换成电子标书”的窗口,通过提示操作即可转换成功。无需编制两次。
5.2 正算和反算清单组价方式的区别
清单组价有正算和反算两种方式,正算是先算单位清单的价格,即录入完成单位清单工程量的消耗量,计算出的数据,列入到清单单价中乘以数量得到合价。反算则先算合价,即录入完成整个清单工程量的消耗量,计算出的数据,列入到清单合价中除以数量得到综合单价。笔者认为反算比正算稍便,试点工程即用反算法计算。
5.3 安装工程定额材机费的调整
安装工程定额材机费国家电网公司定额站每年均要,更新较快。编制招标控制价或投标报价时要注意实时更新到现行标准。其调整方法为通过点击项目信息中的项目属性设置,选定工程参数中的设置安装材机调整系数,设定需要的调整系数即可。
5.4 综合单价综合范围的确定
合理的确定综合单价综合范围不仅能够减少计算量,而且能够降低结算时产生争议的风险。比如建筑工程主变压器油池可把油池、钢格栅、预制砼支蹲以及卵石综合在一起形成主变压器油池综合单价;安装工程软母线安装可将软母线的安装、中间跨线的装置性材料费、两端的耐张绝缘子装置性材料费综合为每跨的综合单价。
5.5 建筑工程现行材料价差及机械台版价差的调整
选定项目数据下的材机分析,在菜单左上方选择“建筑”,然后在菜单上方选择“消材”可对现行材料价格进行调整,选择“机械”可即对现行机械台版价格进行调整。
5.6 分系统调试费与施工单位配合调试费的录入
(1)分系统调试费的录入:在“清单编辑”的“措施、其他、零星编辑”中选定“其他项目”,可见序号3“分系统调试费”选项,点击下方出现“分系统调试费消耗量列表”即可进行编辑录入。
(2)施工单位配合调试费的录入:软件中无施工单位配合调试费项目,该费用属于招标控制价及投标报价的范围,故需增列项目,其方法为在“清单编辑”的“措施、其他、零星编辑”中选定“其他项目”,然后选择“投标人增列项目”根据提示增加费用,注意取费基数可由清单费用中安装工程费链接,不需手工输入。
5.7 批量导出报表
由报表管理中导出报表只能导出当前界面的一张报表,若需批量导出报表,则需在报表列表上右击弹出菜单,选择“批量导出报表”,选择您需要导出的报表,点击“开始导出”即可。
篇7
关键词:流通方式 货物周转量 计量经济学 OLS回归分析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1990—2010年共21个我国货物周转量及不同运输方式下线路里程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得出铁运、公路、水云以及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影响程度,对提高我国货物流通效率提出一些规范性建议。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的收集
本文数据均通过我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的查询获得,选用1990—2010年我国货物周转量以及铁路、公路、内河航路和民航运输线路里程数据对上述建立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三、模型分析与调整
1.模型的参数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OLS估计。
(1)经济意义检验
(2)统计意义检验
2.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修正
3.异方差的检验与修正
(2)异方差的修正—WLS
4.序列相关性的检验与修正
5.模型最终分析
四、总结及建议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不同运输方式对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影响程度,通过OLS回归分析可得,对我国货物周转量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铁路运输,其次是公路运输;水运方式在α=0.05水平下对货物流通效率呈现负影响,因为本文被解释变量为货物周转量,衡量的是货物流通效率,而不是货物量,水运以其容积大,在货物量上的影响很显著,但由于其运输线路的特殊性以及运转的复杂性,所以水运方式呈现负影响。基于实证分析结论,对提高我国货物周转效率提出一些建议:
1.综合调度最佳的配送线路和运输方式
在流通配送中,要达到高效率流通,做到时间最少、距离最短、成本最低,必须综合调度最佳的配送线路和运输方式。只有合理完善调配运输线路与运输工具,才能不断加强产销衔接点,缩短运输线路,节省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减少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2.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传统运输工具
由回归方程可知,对我国货物周转量影响最为显著的主要是铁路与公路运输方式,在一定的运输距离下,运输工具要充分快捷、迅速。因此建议要加大货物运输工具的投资力度,积极改善传统运输工具的装备配置,提高传统运输工具的运转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及运输风险。
3.提高“节约历程法”在货物流通中的应用水平
“节约里程法”的基本思想即是几何三角形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在运送货物时,首先要估计各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计算连接各目的地到同一线路上的距离节约值,之后确定初始运输方案的运输线路及运输费用,合理安排运输方式以达到节约里程的同时节约运输时间,减少运输环节及成本。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D].科学出版社.2010(6)
[2]庞浩.《计量经济学学习辅导》[D].科学出版社.2011(3)
[3]李如姣.“节约里程法”在某物流公司配送中心的实际运用[J].科技资讯.2008(11)
[4]戴群艳.对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中国商界.2010(7).第202期
[5]于航.基于节约里程法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车辆路线的最优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4)
[6]王珊.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9)
[7]童光荣.《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D].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
篇8
(1)计划产业法。计划法主要调整计划主体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要的政策目标等国家计划的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产业法则主要调整为了实施国家计划,在如何确定和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投资、金融、财政、价格法。
(3)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管理法。
(4)对外贸易法。对外贸易法主要调整国家在对外贸易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旨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5)统计法。统计法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在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公布、监督和保存统计资料的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会计法和审计法。纵向分层理论是从宏观调控的调控层位和具体制度环节出发,把宏观经济法按照调控的层位、次序、环节的递进,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起宏观调控法体系。
如有学者将其分为关于宏观调控手段的法律和关于宏观调控主体目标、程序、协调运作等综合问题的法律。这些分类均从某一侧面对宏观调控法的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把握,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从国民经济这个复杂的大系统的特点来看,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四大环节中的许多部门和单位构成,以及它们通过市场相互联系制约,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围绕宏观调控目标,运用多种经济政策,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配合调控手段来看,宏观调控法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二、宏观调控法体系的研究及现状
(一)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理论学说的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由于我国宏观调控法的体系的纷繁庞杂以及尚未形成一致共识,所以在有关于我国宏观调控法的相关研究中宏观调控法体系理论的研究和宏观调控法体系构成学说是讨论得比较多的热点。现阶段的具体学说大致有举例说、实践需要说、成分说、任务说、范围说、多种标准说以及分层说等等。
(二)我国宏观调控法体系理论学说的几次构建模型
(1)横向分支理论模型。这种理论模型是从宏观调控法的构成要素出发,来对宏观调控法体系进行界定的,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具的由调整对象论、具体内容组成论、目标功能论、调整方法论几种基本观点组成。
(2)纵向分层递进理论模型。这一模型是从宏观调控制度的调控层位和具体制度环节出发,把宏观调控法按照调控的层位、次序、环节的递进,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宏观调控法自证体系。具体的代表观点包括有轴线分层系统说、分层系统说、功能分层系统说、目标分层系统说和宏观调控立法系统说等。
(3)多元标准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是针对单一的划分子部门法的标准没有办法对我国宏观调控法体系的建构进行多视角的全面阐述而产生的理论模型。其代表性学说包括多元标准说、综合与手段标准说。这种理论模型将宏观调控法体系建构为宏观调控主体法、宏观调控手段法、经济杠杆法、宏观调控监督法。可以说这种理论模型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其对宏观调控法体系得涵盖范围的认识狭小且不完整,导致此理论模型也缺乏全面性。
篇9
市场疲软与反弹是我国现阶段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现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本文拟从市场疲软与反弹的基本认识,法律调整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确立综合法律调整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解决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有效途径,以促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一、衬市场疲软与反弹的基本认识
市场疲软是治理整顿的初始效应,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错综复杂。其直接的表层原因主要是:第一,治理整顿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在初步控制了消费膨胀和降温过热经济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引发了市场疲软。第二,抢购风潮的超前购买和超量购买所形成的滞后效应,是商品销售额下降,出现市场疲软的又一主要原因。第三,银行实行保值储蓄、提高利率转化了一部分购买力,也转移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对商品滞销,形成市场疲软起了推动作用。第四,由于消费心理偏执,出现消费行为的攀比和趋同倾向,随着国家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由盲目的、一哄而上的抢购,变成一哄而一「的持币观望性的不买、少买和迟买,这无疑加剧了市场疲软。在形成市场疲软的表层原因背后,还隐伏着更深层的原因:第一,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市场目前积压和短缺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现状决定的价高利大的单层供应结构不能适应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决定的多层次消费需求结构。一方面消费者需要的一些商品因薄利而脱销断档;另一方面高档消费品过量供应而中低档收入的消费者又购买力不足。这种结构性矛盾,决定了商品滞销、市场疲软出现的不可趁免性。第二,购买力分流,非商品性支出,转移了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这是促成市场疲软的另一个深层原因。除了金融资产多样化,个人购买股票、债券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购买力外,其它如住房商品化、工商业者投资将消费基金转为生产基金、个人旅游的发展,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个人自费学习进行智力投资等都分化了一部分消费购买力。另外,国外进口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国内商品质次价高也是导致市场疲软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市场疲软是几年来经济过热的产物,它给社会带来的负效应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在由于商品销售领下降幅度大,滞的面广,大大增加了资金占用量,阻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使得因财政紧缩和信贷紧缩带来的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更趋严重,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使经济走入低谷。同时,我国市场疲软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形成了买方市场,而是消费者由于种种原因持币待购,并且消费者手持现金和增长的储蓄,随时可能因市场波功而转向市场,造成消费需求对市场压力的增大,月备现疲软后的反弹,破坏市场的稳足。但市场疲软毕竟是治理整顿的阶段性效也它虽然使我国经济陷入丁困境,但川则思变。市场疲软所揭示的矛盾和篓露的问题表明,它又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对进一步抑制经济过热,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彝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理顺经济秩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f一厂找国是短缺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并未缓和,l洒且)’刊立结构失衡、通货膨}J长还术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市场疲软只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和局部的商品滞销,并未真正形成买方币场。相反,l汀场疲软后反弹现象的出现却具有很大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第一,日前我国存在着积压与短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产品不适销对路,出现市场疲软是必然的,但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恰恰是这个结构性矛盾表明我国居民消费购买力远未得到实现,加上有效供给不足,所以市场随时会出现反弹的可能。第二,就供应方面而言,山寸市场疲软,不少企业资金紧张,生产速度下降,甚至由于开工不足,被迫停产,这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关系的紧张,1司时,商品库存严重不足,其枢纽和蓄水池作用明显减弱,消费者手持货!!3量与商品可供量比例大大失调。这种市场疲软后供求矛盾未缓更紧的情况,很容易异致市场反弹。弟三,由于1989年下半年以来物价涨势趋缓,利率下降,保值储蓄对消费者己吸引力已经不强,并且如果不再实行保值储蓄,这势必会使一部分消费者由储蓄保值转为购物保值。再加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因素未彻底根除,而消费者的心理脆弱,预期心理容易扭曲,一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抢购风潮,造成更大的消费膨胀。第四,为了使经济走出市场疲软的低谷,中央和地方各部门都在采取和准备采取一系列启动市场复苏的措施,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这些措施若运用不得当,再加上上述各方面因索,就会使市场疲软后出现回升过猛,销售过旺的局面,出现新的经济过热,•建国以后40年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允分说明了这种潜在可能性的存在。因此,我们在促功市场复苏,走出玻软的同时,更应警惕市场度软后出现的反弹。i司样,市场反弹也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其正效应是有助于启动市场复苏,结束疲软状态,促进企业资金周转,减轻购买力对市场的压力。但市场反弹往往是回升过猛、销售过l压,若缺乏必要控制,就会出现新的物价上涨,加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使国民经济大起大落,造成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这又是市场反弹的消极效应。以上我们只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J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成因。进一步的探析表明,之所以有诸多经济因索导致市场疲软,是因为经济运行诸多环节缺乏法制。我国目前法制建设状况,与经济友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远远不相适应,这是造成经济运行无序、市场疲软的更深层因京,而且在一走意义上讲,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从各方面探讨治理对策,特别是从法律习L制角度探讨治理市场疲软与反弹的对策,就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二、法律调整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市场疲软与反弹的种种成因表明,市场疲软与反弹并不是偶发性和一时性的经济现象,诸多经济结构性矛盾隐伏着市场出现循环疲软与反弹的可能。因此,治理市场疲软与反弹在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的同时还应着重解决形成市场疲软与反弹的结构性问题,而建立和完普法律调整机制的着眼点也应是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即产业结构和产.钻结构的矛盾,以各种法律措施来确保产‘!犯结构和产l汀;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彻底恨治市场疲软和反弹的终极日的。就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状态而言,建立和完善法律调整机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立法和执法两大方面。就立法而言,经济运行诸多环节无法可依的现象,表明立法工作的大量性和艰巨性,为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以下几种法律更函需出台,以成为治理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有效对策。第一,尽快制定投资法。以法律形式确立投资的纂本原则、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布局、投资方式、投资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来保证国家投资的有效性,杜绝盲目投资,乱上项目,以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投资结构直接造就产业结构。几年来,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规模失控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是形成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深层结构性因素。解决这个结构性因素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以法律规范投资行为,严控格制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因此,在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投资法的制定一也是迫在眉睫。在制定投资法时,应明确以确立和维护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为其根本宗旨。前一阶段,新旧投资体制交替过程中所出现的投资膨胀,主要是过于依靠市场调节功能导向,而忽视了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整。实际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能舍此取彼,而是有机地相互协调,并运用各自的功能,在不同方面,不同阶段,为着同一经济.目的服务,任何一方面的欠缺或结合的不完善,都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就目前而言,市场出现疲软与可能性的反弹,表明宏观调整失控造成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比较奏效的治理措施,是国家加强对投资结构的宏观调整,并通过发挥投资结构的功能来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此外,投资立法还应以保护和促进投资体制改革为其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法律约束,使投资行为科学化,进而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科学化,以利于市场运行有序,防止出现疲软与反弹这种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第二,加快进行预算立法,将国家预算纳入法制轨道。形成市场疲软与反弹的结构性因素是投资失控所造成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而出现投资失控,不仅在于缺少一部投资立法,国家财政预算软化和失控,缺乏法律的依据和制约,也是其深层原因之一。因此,在加快投资立法的同时,预算立法也必须同步进行。预算立法应着重包括下面儿个内容;(1)由法律明确中央和地方制定预算的权限和责任,严格规定预算的编制、审议、批准、执行和调整的程序,强化预算管理,硬化财政预算约束,从而抑制经济过热行为,解决消费膨胀,理顺市场秩序,预防疲软,降低反弹系数。(2)国家决算是全年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国家预算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强化决算管理是解决预算软约束的重要一环。因此,决算立法也是预算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明确规定决算管理程序,保证预算执行情况审核的严肃性,严格规定各级决算编制,审查、批准的权限和责任,确保收支结算平衡的真实性,以防预算紧、执行松所造成的经济失控。(3)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共同构成国家财政资金的管理,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预算内资金管理的功效。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弱化,是前一阶段基建投资过热、消费基金膨胀、特别是集团购买力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故此,加强预算外资金的法律约束,是健全预算立法体系的必然要求。法律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的种类、使用范围、管理原则以及审核、指导、监督的程序。依法对预算外资金进行规范化管理,避免出现预算内紧、预算外松所造成的经济混乱。(4)预算法还要对预算监督和检查做出明确规定。预算监督检查,是预算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强化预算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必要措施。因此,预算立法应当以严肃的预算监督检查制度和必要的法律责仟来强化专门机构在预算方而的审查、监督和检查职能,增强经济决策人的预算法制观念,促进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花,避免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市场疲软与反弹对经济的冲击。第三,加快进行物价立法工作。市场物价关系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特别在目前,市场物价稳定与否,对健康地启动市场复苏,走出疲软又防止反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通过法律严格物价管理,抑制通货膨胀的工作显得非常紧迫。根据国家治理整顿的政策,作为治理市场疲软与反弹的有效对策之一,物价立法的重点应是完善物价督理制度,强化物价管理机关权限,理顺物价管理秩序,使物价的制定、执行、调整、监督和检查有法可依。以法律的严肃性,确保物价稳定、市场稳定,从而消除消费者预期心理的偏执,避免消费者由于物价不稳而进行的忽冷忽热的消费行为给社会和经济造成震荡,以期达到市场走出疲软低谷又有效地防止反弹的真正目的。第四,尽快制定信贷法。市场疲软与反弹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有效供给差,加剧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信贷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杠杆之一,对治理市场疲软与防止反弹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加速信贷杠杆的法制建设进程,则是理顺信贷秩序,充分发挥信贷作用所必需。目前,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这一核心,信贷立法应重点解决的间题是;(1)通过信贷立法,明确银行信贷自,以法律措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不正当干预,保证信贷的独立性,杜绝不合理的投资贷款,优化产业结构。(2)通过规定各种货款的条件,引导企业发展方向,控制贷款资金投放,进而控制盲目投资、盲目发展、盲目生产,减少滞销商品,增加有效供给,克服市场疲软。(3)针对目前市场疲软而消费购买力对市场的压力却又逐渐增强的双重矛盾,依法合理地确定调整储蓄存款利率的标推、方法、原则、依据,以期既成功地启动市场又有效地控制消费购买力再度膨胀所出现的反弹。(4)根据治理整顿的产业调整政策,依法确定调整贷款利率,规定差别利率和优惠措施,真正做到在资金上对应发展的产业、产品予以鼓励和支持,对应限制的产业和产品予以制约,实现国家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宏观调节,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进程,从深层结构上治理疲软防止反弹,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第五,加快进行集资立法。在财政信贷双紧缩的情况下,企业集资对缓解资金供求矛盾解决效益好的企业资金紧缺问题,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具有积极的效应,同时,企业集资对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转移消费购买力对市场的压力,防止市场疲软后的反弹,也具有积极的效应。但如果对企业集资缺乏规范化管理,非但不会产生增加有效供给的正效应,反而由于集资盲目、混乱,造成集资资金分散化和流向不合理,出现该保的企业保不了,该压的企业压不下的局面,影响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而且容易引起消费基金周期性膨胀,加大市场压力。特别是由于集资高利率冲击银行的储蓄存款,形成现金“休外循环”,冲击了银行运转机制,导致银行调节能力减弱。因此,必须通过法律规范,调整集资行为,依法确定集资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规定集资种类、方式、用途、规模、期限、利率范围和审批监督程序,控制集资资金投向,把集资纳入正常的经济运行轨道,促进集资规范化。进而充分发挥集资的积极作用,依法抑制盲目集资所造成的消极效应,抑制消费膨胀,防止疲软后的反弹。第六,尽快制定公司法。十年改革,使国民生活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个体经济的发展,使个体户手中掌握着数量可观的消费资金,对加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缺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手中持币量的增加和过旺的消费需求,_如大了市场的压力,威胁着市场的稳定。日前,我国需要的公司立法内容广泛、任务艰巨,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法律调整,广泛吸收居民、个体户的消费基金,使其转化为生产资金,扩大社会生产力。这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又有益于预防消费购买力对市场的过旺需求所出现的疲软后反弹。在公司法里,明确规定私营企业的法律地位,成立条件,以及开业、歇业、变更的登记审批程序。此外,作为有效法律措施之一,还应重视分期付款买卖对市场走出疲软状态的积极作用,正确评价托收承付制度有利于银行的监督管理作用,完善《经济合同法》和《银行结算办法》。还应进一步完善旅游立法、教育立法、房屋立法,规范、调整、引导居民的非消费支出行为,分流消费购买力,缓解消费购买力的高度集中对市场的压力,防止在市场疲软后又出现反弹。作为一个健全的法律调整机制,只有立法环节是不完善的,执法环节也应居于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优化产生结构和产品结构,治理市场疲软,有效防止反弹的实际,除了上述的立法要严格执行外,以下几种法律的执行工作也必须着重加强:首先,严格执行税法。税法作为主要的经济调节法律,保障和促进着税收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由其职能决定,税收有着双重功能,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功能和调节经济的功能。而调节经济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税种、税率和减免税的设置与调整,扶持应发展的产业,限制应限制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二是通过健全奖金税和消费税制度,控制和引导消费行为,抑制消费膨胀,有效地防治市场疲软与反弹。为能充分地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功能,第一步先完善税收立法,科学地修改、设置和健全税种、税率,尽快出台税收征管法,保障税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进而在健全税法的基础上,强化对税法的严格执行,公民、法人要树立纳税意识,依法纳税。征税机关更应严肃法纪,依法强化税收管理,严格遵守减免税的原则、条件、范围等,明确各级减免税的权限,严格使用优惠措施,增加鼓励与限制的透明度,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依法防止和制裁偷税、漏税和抗税的行为,从根本上扭转税法软化和税收软化所造成的不能有效地发挥税收杠杆调节作用的局面。其次,严格执行《企业法》、《破产法》、《技术合同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调整产业结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产业结构进行增量调整,通过增加所需发展产业的投资,扩大生产力,来优化产业结构。这种调整方式,我们在投资立法、集资立法和信贷立法等方面已经论及。另一种是对产业结构存量进行调整,在不增加新的投资前提『,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和结构存量流动机制,通过在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进行正常的转产、破产、兼并和联营等经济活动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和产品生产集中度,合理发展企业规模,达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的月的。若发挥这种调整方式的功能,则需要相应的法律调整机制为其必要的保证。(1)严格执行《企业法》,明确企业产权关系,建立企业产权有偿转让制度,促进产业结构存量合理流动;(2)严格执行《破产法》,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优胜劣汰,进行企业破产兼并,促进企业结构优化;(3)为配合《企业法》和《破产法》的有效调整,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促进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机制的建立,完善企业破产后失业人员的安置保障措施,(4)在诸多生产要素中,技术进步决定着产业生产率的高低和产业结构存量的流向,因此,必须完养和执行《技术合同法》,依法调整科技成果的转让,促进技术市场的发育,推动生产要素向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发展水下户决的企业流动,优化产业结构和产舒:结构。再次,严格执行《标推化法》。国内产品质量差,国货信誉低,是产品库存大量积压,市场销售由热变冷,出现疲软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依法规范产品质量管理,严格执扎《标推化法》,依法进行产品质量的分级、审批和,严格产辞:质量标准的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的权限和程序,遵守各类产品质量标准的监督检验,以完备的奖惩制度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货信誉,扩大产品销售,以利于启动市场,走出疲软。另外,国际形势的影响和国际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也是造成市场疲软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和完善涉外经济立法工作,以法律调整我国进出门业务,大力吸收外资,发展国内工业,提高国货信誉,也是必要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使法律真正得到贯彻实施,也是市场疲软与反弹法律调整机制间题一个不可忽视的方而。
篇10
水资源研究,乐此不疲
1984年,怀揣着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证书的蒙古族姑娘张彤,放下书包,穿上工装,走进了首都水务建设的队伍当中,开始了水资源的规划工作。
俗话说,“现实永远是理想的挑战者”。
光阴似箭,一晃就是近30年。张彤回忆她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时任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老主任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只有具备全面知识,广泛了解项目,规划才能高瞻远瞩。”这些话她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并把从事的每一项工作,甚至每一次校核都看作是锻炼自己的过程,虚心向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学习请教,遇到困难不畏缩,面对压力勇承担。
张彤深知,搞水利规划,一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二要坚持与时俱进,三要具备忘我的敬业精神。以此为信念,她在一次次历练中成长,基础越发坚实,技术越发成熟,一个个科技成果因此应运而生。
1989年,设计院承接了亚洲开发银行(ADB)和国家科委合作的“北京-天津水资源研究”技术援助项目中最大的子题“北京市水资源研究”,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地表水、地下水和自来水联合调度模型的研究,其主要成果由中方来完成,任务艰巨,成败关系重大。
开题会上,老院长将最难啃的骨头交给了还不是工程师的张彤,这无疑是对她寄予了最大的信任和鼓励。她深深感到担子重、压力大,一切都要从头做起。那时编程计算机要到外单位租用,单位离家很远,她却要每天第一个走进机房,最晚一个离开单位。
当时张彤的儿子只有两岁,她无暇顾及。她自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腰痛难耐时,她怕大家看出她的疼痛,就勒上宽腰带以此支撑起身体,坚持工作。
那个时候,困难如座座大山似的压在了她的头上。但她坚信:天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克服一个困难就离成功靠近了一步。她严格按照外方专家的工作时间表推进工作,与时间赛跑。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她完成了模型改编等数十个方案计算分析,与水文地质公司和自来水集团数据整合等工作,提出实现地表水、地下水与自来水厂进行联合调度的既科学又经济的技术方案。
成果表明,通过联合调度,可使中心区2000年枯水年2.39亿立方米的缺水得到满足。该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科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张彤用她的智慧、勤恳和不断超越的精神,赢得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国际合作,也使她在水资源研究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彤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她的潜能被不断激发,先后多次参加北京市重大的水资源规划与研究。她在市水利局的重大项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为保北京市城市供水安全,需要密云水库留有11亿立方米备用库容的科学成果,成为目前应对连续干旱的措施之一。
她主持完成了《缺水型大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研究》,该项目是科技部与相关教育机构合作项目,为国家《“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的“能源、资源与环境”重点合作战略。该项目以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缺水型大城市水资源供水安全的难点问题,建立供水网络智能型调度仿真模型,研究可持续能力和水管理综合策略。
作为《南水北调北京市市内配套工程总体规划》的总负责人和规划编制人,在规划之初,张彤就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要用好千里之外的宝贵水资源,必须抓住两个“机遇”,通过规划实现两个“战略性调整”和三个“提高”。即紧紧抓住南水北调引水入京和城市空间向郊区拓展的难得机遇,实现全市水资源配置和供水系统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外调水与本地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常规水源与应急水源联合调度能力,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全面提高大型自来水厂双水源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完善生活生产供水条件;全面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遏制地下水超采,改善生态环境。她带领本单位项目组,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来水集团、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团结协作,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26213”的总体布局、投融资方案和各项保障措施。目前该规划已成为配套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她还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应急备用水源地管理保护政策研究》《北京市水资源经济社会评价体系研究》《“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水资源保障及建设节水型社会目标、思路及措施研究》等,完成省部级项目50余项。
为此,张彤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其他省部级奖项9次。2001年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获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荣获2006-2007年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荣获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优秀建设者银质奖章……
政协委员工作尽职尽责
张彤的本职工作是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职工作是政协委员并担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常委。
张彤与水结缘,在第十、第十一届政协期间,张彤利用业余时间挑灯夜战撰写的政协提案共计29篇,大部分提案都是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例如《尽早建成城市环路供水系统》《建议尽快编制北京市城乡供水管理条例》《抓紧建立北京水博物馆》等。
2011年,张彤在参与完成了市政协《关于首都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的某一天,对我感慨地说:“目前北京市的水资源状况令人担忧,不仅牺牲了生态环境,还使保障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承载压力巨大。解决资源问题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强化水危机意识,严格水管理,提高水效率,实现量水发展。”
我说:“是啊。近期的暴雨,再度暴露出北京城市排涝功能的缺陷,以及排涝措施过于简单的弊端。您作为专家,有什么高见?”
她没有了往日的腼腆,而是胸有成竹地说:“要解决城市排涝问题、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控制雨水径流污染、营造良性的城市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
我说:“怎样弥补目前城市排涝功能缺陷?”
张彤斩钉截铁地说:“必须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城市排涝系统应统一规划,推广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先行规划好地面、地下空间,将雨洪控制利用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公共场所强制推行下渗、滞蓄、集雨设施蓄存雨水……”
在2013年1月21日召开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她除了提出有关生态环境“雨”“水”“雪”的老提案,还提出了关于“养老”和解决法院执行工作的新提案。
会下,她积极参加市政协组织的关于首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的调研活动。
- 上一篇:教师作风整顿自查报告
- 下一篇:班级安全自查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