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务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财务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财务的问题

篇1

【关键词】村级财务;财务公开;管理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扶持,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民主管理意识的不断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的使用与管理也不断深入。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进行改革,村级财务管理接受来自内部的审计监督与外界的民主监督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财务公开的措施、办法、标准等也成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村级财务管理中,从涉及村级财务的相关人员来说,由于个人素质与思想道德问题,我国村级财务管理中村级干部存在以公谋私、暗箱操作,利用项目开发损公肥私,将农村集体“三资”据为己有的现象,任意支配,公款吃喝严重,接待费用超标,报批手续不健全、没有严格的管理办法和管控措施。集体资产被损坏、挪用、私用、平调。财务人员由于受基层干部的领导,听从领导的错误指挥,缺乏职业道德,不严格按照财务人员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去完成工作。部分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水平较差,业务能力只停留在简单的账目记录,对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账实不符、帐帐不符、错帐连篇、漏帐严重、财务账目混乱。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不会使用财务管理方法对财务进行有效的控制,更不能及时发现账目存在的问题。由于财务人员数量有限,会计和出纳不分开设立,容易出现舞弊、侵吞公款等现象。同时由于财务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不按照要求进行装订与保管,缺少财务记录的原始依据。审计人员对财务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对财务监督工作负起责任。从村级财务体系来说,村级组织管理体系不合理,由乡镇农经服务中心进行财务“双代管”,同时又让其负责审计监督工作,财务与审计部门不独立,造成审计质量下降,再加上农村数目较多,项目庞杂,“既吹哨又跑步”的管理体系显然存在弊端。从村级财务的工作方法上来说较为落后,会计电算化的水平较低,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财务计算、统计的准确性。同时,村级财务管理没有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和计划管理,随意性支出较大,不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2.村级财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

村级财务公开一般是将笼统数据汇总在一张纸上,然后在公开栏上进行粘贴,在财务公开的内容中没有对资金的各项支出与收入进行详细的说明,农民看不懂也说不清,更没有有效的手段进行监督和查明。村民委员会由于组成人员大多为本村村民,有的成员与基层干部或财务人员有亲属或朋友等关系,对此事不便深究,另外由于本身对财务问题也不了解,大多也没有对财务监督真正负起责任。相关人员对公开的财务信息不进行任何解释和沟通,即便发现问题也不处理。村民普遍认为村级财务公开就是为了走个过场,是给别人看的摆设,因此引起了农民的很大不满。由于资金问题以及科学技术问题,村级财务没有建立村镇网络平台,不能利用财务软件将财务数据直接汇总和上报至上一部门或监督检查部门,也没有建立村级财务公开的网站将各村的财务数据在网上进行公布,农民没有办法真正的参与民主管理,或是只停留在结果管理而没有深入到过程管理之中,村级财务公开没有真正做到实处。同时,由于财务信息中有很多存在可以上下调整的空间如发包项目、出租资金、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开的财务内容只出具表面甚至是虚假的数据,对实质性的内容不公开且不详细,财务公开的意义缺失。

3.村级财务公开的建议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与思想教育宣传。首先要从财务出现问题的源头抓起,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杜绝公款消费、等问题。制定法律法规将基层干部和财务人员的管理纳入法律范畴,用法律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对发现问题的人员和组织进行严厉的惩罚。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一方面对遵纪守法的行为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是将已出现问题的反面例子作为教育素材,以儆效尤。端正相关人员的态度与思想,从根本上杜绝营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加大监督力度,扩大社会监督,使媒体和农民都参与监督。(2)制定严格的财务公开制度。制定可行的财务公开制度,将财务全面预算、财务计划、资金筹集、资产和投资明细、各项收支、收益以及分配,农民承担的农业税、水电费、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以及以资代劳款等具体内容进行细致统一的规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号逐项逐笔公布,使农民可以根据公开的财务内容对资金的来源与去向清楚明了,真正做到村级财务公开,避免走过场现象的发生。建立奖惩机制,对发现问题的人员进行奖励,提高民主参与的积极性。(3)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的职能。相关人员做好沟通工作,对财务公开内容中存在的疑义及时进行解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建立或由村民委员会成员组成民主监督委员会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检查,定期或抽查现金,银行存款、物资、产成品、固定资产的库存情况、有关财务帐目、收益分配的编制,公积金、公益金、福利费的提取与使用,管理人员的工资确定与发放,承包合同与其它合同的签订。

【参考文献】

[1]缪喜玲.河南省村级财务公开现状、问题及原因[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2]崔月美.关于村级财务公开的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0,(8).

篇2

关键词:高校后勤集团 财务管理 社会化改革

1.引言

1999年11月,第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等6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获得通过,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幕。这次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后勤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不仅提高了后勤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了后勤的服务质量,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财务管理是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后勤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断深化和逐步推进,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受原有事业单位体制的影响,后勤财务管理却远远不能满足后勤集团的发展需要,因此,如何建设后勤财务管理,提高后勤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后勤的服务保障作用,已经成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2.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后勤财务核算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制度仍不够规范,尚未形成统一的后勤财务核算与管理体系,以至于财务人员对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理解上有一定偏差,加之自身业务素质不够完善,导致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不一致,意见不统一。这不仅会加大工作难度,还会直接影响到财务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建立一套符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财务核算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2.2后勤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改革的意义是为了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后勤资产的经营效益。而多数后勤集团在改革后并没有完全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在实际工作中,缺乏风险意识和激励机制,导致个别亏本现象的发生。但同时高校后勤服务要贯彻“公益性”及“三服务、二育人”的工作方针,为学校的后勤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也就是说,高校后勤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发挥服务作用,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2.3后勤财务监管机制不健全

相比较而言,后勤财务比高校财务涉及广泛、复杂,信息量大,账目繁多,不同业务的财务核算也不尽相同。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后勤财务监管机制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得力,制度落实不到位,财务控制难度大,使得财务资金利用不合理,进而导致了集团效益的滑坡和资产的流失。

2.4后勤财务产权责任不明晰

虽然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了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后勤集团,且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模式。但很多后勤机构只是更换了名称,后勤财务并没有与学校财务完全脱离,后勤资产与学校资产相互交织,改革不涉及产权改制,产权不明晰,权责不分明,不利于后勤集团与市场接轨,使得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难以实现。

3.优化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3.1加强财务资金管理

资金是一个公司正常运转的血液。后勤集团经过社会化改革后,目前仍处在发展阶段,资金收入由拨款制转变为收费制,资金来源渠道还不够宽阔,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加强资金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此高校后勤可以设立内部银行,兼顾银行金融和集团经营双重管理,集团各实体进行贷款、投资等项目均通过内部银行办理。建立内部银行后,各实体须开设内部银行账户,方便集团加强对各实体资金的统一管理,发挥集团内部融资优势,实现资金相互调剂余缺,使资金得到优化配置,这样不仅能够缓和集团内部资金不足的矛盾,还能大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集团经济效益。

3.2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后勤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要加强成本核算。过去的后勤财务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有关法规进行财务核算,基本上不计算运行成本。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革后的后勤集团首先要树立成本核算意识,通过全面了解集团服务所需要的实际费用,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如餐饮中心,不能依靠提高食品价格来增加收入。其次要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引入招标机制,转变服务理念,提高竞争意识,增加收入渠道。如食堂、超市的承包,门面房出租等。同时在财务的支出上,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支出,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成本。最后要建立成本核算制度,依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标准进行成本核算,实行财务管理企业化。

3.3明晰产权责任关系

要建立具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后勤集团,一个重要前提是明晰产权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确立学校与后勤在国有资产中的地位,做好后勤资产的评估工作,核定资产价值,资产的经营使用权归属于后勤,学校则拥有资产所有权,统一管理学校的固定资产。在对学校资产与后勤资产进行界定时,应组织好相关部门对后勤集团实际拥有的资产进行核实与产权登记。明晰产权关系的同时,后勤财务也应明确与学校财务之间的业务权限和责任,学校财务部门要从整体利益出发,合理、恰当地核算与分配经营成果,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后勤财务要按照学校有关要求,在指定银行开设账户,负责集团部门资金的统一存储,方便集团的资金调度。

3.4健全财务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后勤财务监督管理机制,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后勤财务监管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对后勤集团财务的监管。学校应对后勤的经营管理方式及财务核算方法等要有全面的了解,协助审计部门定期对后勤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并加强指导工作。第二,集团对其内部财务的监管。如水电中心、餐饮中心、采购中心等,要建立详细的账目,严格管理原材料的采购及使用,要做到仓库经常盘点,废旧材料及时处理,同时还要注意成本的控制,防止浪费。在内部监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第三,师生对后勤集团财务的监管。可以建立消费者监督体系,让广大师生加入到对后勤财务的监管队伍中来,促进后勤提高对老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质量。第四,后勤财务人员对内部财务的监管。财务人员的基本职能就是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后勤财务账目繁多,传统的手工记账已经无法适应后勤财务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财务电算化管理,这不仅缩短了核算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账目错误,也加强了财务人员的财务监督职能。

3.5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会计行业也在不断的变革和进步。这就要求后勤财务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财务管理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自身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手段,对会计理论知识、财务核算方法、后勤经济环境和经营管理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打造专业化财务人员团队,为发展中的后勤集团发挥其职能作用。

4.小结

建立一个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是一项庞杂的工程,需要后勤集团、高校以及社会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发展创新,不断完善后勤管理体系,提高员工素质,为后勤财务管理的完善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尽快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建敏,刘华.改革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的意见[J].中国农业会计,2008(8).

[2]温惠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以及对策[J].事业财会,2007(3).

[3]辛艳芳.关于高校后勤财务工作的科学管理分析探讨[J].科技信息,2007(14).

篇3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立法现状 新会计准则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发生并购形为日趋增多,合并报表也存在许多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编制合并报表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合并范围以及合并日期的确定。在不同条件下,会计人员做出的判断也不相同。研究有效的合并财务报表方法十分重要。

一、我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立法现状

从1995年《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颁布以来,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相关规定也在逐步完善。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联合并购现象增多,已成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此条件下,合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是信息使用者迫切希望的。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弥补了此前我国合并报表的一些不足,确定了企业合并的范围,使我国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理论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范了对不同类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规范了企业合并交易问题。我国企业兼并重组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在立法和实际操作上还有很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二、完善企业合并中关于实质控制的判断

现阶段,很多企业对形成合并及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相关规定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更加系统和完善。在企业合并中,关键的问题就是关于控制权的确定,而关于控制方面的问题还存在许多不同看法。

(一)合并日期的确定

在实际情况中,关于购买方实际上已控制了被购买方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且合并日期的其他条件均能达到准则的要求,但其中因工商证照等尚未办理变更的情况大有存在,因此,很多企业对于是否合并还存在不同意见,一些企业编制报表时,以暂时控制为由,不并表,没有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和经营情况,也给利润操纵留有一定空间。

(二)关于实质控制的判断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其最为基础的是对于财务包括的控制。比如,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半数以下的表决权,却依然需要把该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归为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内。然而,新准则在关于会计实务方面,并没有明确提出如何判断实质控制的标准。由此,企业即使不能够满足原有情况,依然在实质上对被投资企业拥有控制权。

一些企业通过公司章程或协议,要求一方能进行合并财务报表,而违背了新准则关于控制的定议,仅是单方认为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往往忽略了控制的主体应是唯一的,而不是两方或多方控制。

(三)关于失去控制权的判断

关于失去控制权的判断也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原子公司,根据新会计准则不应当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很多会计人员都持有不同看法,清理组成员若由股东指定的人员组成,那么清算过程中股东仍享有对剩余资产的处置权以及相关收益权,即使在清算期间不能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相关经营活动,但并没有实质影响股东原具有的控制权,因此有部分会计人员认为,对自行清算中的原子公司仍应纳入合并范围的看法。

三、如何规范企业合并报表的一些建议

规范企业合并报表,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的信息质量和投资者的投资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还应该加大对于相关内容的政府监管。

(一)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需增强

提高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质量,企业透明度增强,企业的合并财务报表才能够更明确的被投资者和政府监管部门识别,从而利于企业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企业合并类型的选择要规范

企业合并的会计方法在会计学界一直都有争议。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制度设置方面是基于控制而进行的,在下一步的完善过程中,应该给予“互斥关系”进行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制定。一方面是各方面的资金流动,另一方面是原股东并没有失去对经济资源的控制权。

(三)更深入的分析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合并范围问题

新会计准则中在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确定方面,是根据相关的“控制”规定制定的。在实际过程中,可以从多维度将“控制”进行具体化。在对企业是否对被投资单位形成控制的时候,需要将被投资单位的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等进行充分了解,另外,对于当期因购买子公司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合并范围变化的时候,除了将合并范围的变化情况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批注外,还需要将判断依据进行批注。

四、 结束语

关于企业合并中合并财务报表的问题,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问题之一。我国在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合并范围方面,已经对需要重视的问题提出了分析,与此同时,还应该将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才能够更好的完善财务报表。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本身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二者并非必然的联系。企业合并往往会引起合并财务报表方面产生问题,而这并不是必然的。只有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才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与不足 对策与建议

一、前言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其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在竞争中求的生存、发展的空间,企业必须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企业向市场投放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因此企业应从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企业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虽然在财政部提出要求企业、单位必须每年都要编制部门预算,但目前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对预算管理认识普遍存在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预算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高,执行不彻底,有效控制和监督机制尚待完善等诸多问题。同时对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财务部门属于企业非主流部门,受重视程度低,在编制预算过程中,众多部门认为预算管理与其无关,就是财务部门分内之事情,财务部门缺乏足够权限争取到其他部门配合,无法将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升为全局性管理活动。缺乏足够支撑的预算质量管理可想而知。

2、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不少企业、单位内控制度尚不够完善,从设计和执行上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首先,很多企业、单位的投资决策随意性大,缺乏重大财务事项讨论和审批制度的制约。其次,项目实施后,缺乏有效追踪和问责制度,项目投资效益难有保证。再次,原料、设备付款审核审批制度设计不完善,无法发现违规违纪行为。最后,收费核缴、退费处理程序存在缺陷,容易使一些别具用心之人有可乘之机,给企业造成损失。再者,部分企业单位虽然内部控制设计很好,但缺乏可靠的贯彻执行做保证,造成制度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3、企业风险意识淡漠

随着中国加入WTO,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外来竞争压力不断加强。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中国企业能够比较从容应对风险,得益于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但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受诸多方面的影响,如重视程度、人员素质、管理技巧等,使得财务管理大多局限于出纳、结算等日常工作,无法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工作发现财务风险,规避财务风险。同时,不少企业由于财务管理手段落后,财务人员无法建立有效的甄别风险的机制,直到风险发生前一刻,才察觉,贻误了规避风险的最好时机。

4、企业队伍建设方面

企业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为企业、单位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与财务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有关。财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存在的重要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务从业人员基础理论比较薄弱,知识更新不够,工作质量难以保证。(2)从人员数量上,仅能保证日常正常需要,对于预算管理等内容的编制,缺乏充足人力支撑,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3)财务从业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财务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在编制源头和贯彻执行上,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管理可以通过编制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方面的预算,加以内部控制来保障决策方案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以保证企业实现其制订的经营发展目标。企业编制预算应该本着“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编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影响企业收支的因素,安排好各项资金调度。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为财务部门提供编制预算的相关材料,保证预算编制质量。(2)一般来说,编制预算时间越长,预算越要具备一定应变能力,也即具有较高预算弹性。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有关数据资料和最新信息对收支情况进行预测,以便应对不时之需。当面临新情况出现时,可以采取适时应对措施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注意预算管理的反馈。只有知道预算管理的效果,才可能在下一步预算编制过程中实现资源更为合理的优化。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进行控制,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是比较重要的。首先,从设计源头应该聘请资深人士涉入到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之中,这可以说是聘请有水平的外援来从设计之初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性,保证设计内部控制不违背设计根本要求。其二,严格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再完善,如果不执行到家,那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三,提高技术手段。外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了足够可能。

3、加强财务活动的分析和评价,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对已完成财务活动进行总结,这本身又是为下一步的财务预测工作提供前提数据。对财务活动的分析也可为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分析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一般来说,企业在前两个方面的工作做的相对较好,此处不在赘述,仅对后一个方面,也即风险管理展开论述。首先,财务风险的管理要坚持弹性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势必要求财务管理针对财务活动中的不可确定因素做合理应对,在财务管理追求准确和节约的同时,企业应该留有充足的余地以避免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动性能够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贯彻优化原则。财务管理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寻求最优的过程,它通过不断分析、比较和选择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的。因此,合理权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命题。企业必须承担合理的风险,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强化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手段。财务风险从萌发到产生再到恶化,都将在某些财务指标的变化上体现出来。因此,科学利用财务分析工具可以识别和预警潜在的财务风险,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4、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财会知识更迭速度也是日新月异。如中国会计准则在几年内出现了多次变动,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迫在眉睫。其一,企业领导需转变管理观念,从源头也即引进更多人才,对原来相对较为陈旧的局面形成冲击。其二,应该对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给以物质和精神激励。如对财务人员参加工作后续教育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对获得职称的财务人员,早日聘任等。最后,财务人员也应该对目前社会发展对自身要求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不断的从专业技能、写作、计算机操作及运用能力等多个方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便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征兆,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

四、结束语

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求生产、求发展,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显得愈发的重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完善不仅可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信息,同时也可降低企业风险,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当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提高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优化企业全系统流程,构建起更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培宁.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管窥[J]财会月刊,2005,(08)

[2]陈晓红.浅谈知识经济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6,(03)

[3]宋本强.试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J]企业经济, 2007, (04)

篇5

关键词:高校;基建;财务管理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与之相配套的高校办学的基建投资也相应扩大。笔者所在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过去的十年的发展中虽相对落后于其他北京高校,但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好地改善,十年间学校的基建投资超过了三亿元。2016年,学校平谷新校区开始筹建,随着新校区基建项目的上马,大量资金投入新校区,也给学校基建财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加强基建财务的管理是基建财务人员应该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建议,以期对未来工作有所帮助。

一、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财务人员配备不齐,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整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中,基建财务因其业务量相对较小等原因,领导并未设置专职基建财务管理人员,一般都由财务部门其他会计人员兼职,笔者亦是这种情况。在接触到其他高校的从业人员,基本无一例外。作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相对基建财务核算方面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从业人员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基建财务人员参与基建项目不足,不能很好履行财务监督管理职能

在很多高校,财务人员只是履行支付审批的功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日常会计核算,财务人员基本不参与项目前期的论证、申请以及项目概算的制定和合同的变更,导致对整个项目缺乏了解,接触到基建项目时已是最后的支出环节,只是被动地根据基建部门的请款申请单进行支付。因此导致财务的监督管理职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三)学校各部门协调不足,各自为政,严重影响基建财务管理效率

高校基建项目涉及到学校多个部门,分别有基建部门、财务、审计和资产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基建部门对工程进度的预估不准,导致工程进度款要么是没到位,要么就是到位了支出不完,审计部门对工程的全过程审计不够重视,节约资金的意识不足,也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带来很大压力,资产部门招投标工作不及时会影响项目推进的速度,如果各部门各自为政,对基建项目不够重视,都会极大地影响基建财务管理的效率。

(四)基建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多样,资金到位、支出进度和基建项目进度不一致,造成资金使用错配,提前付款等违规行为

基建项目的资金有多种来源,主要有财政性资金、自筹资金两大部分。财政性资金相对管理严格,对支出范围和时间进度均有要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工程进度的预估不足,可能会出现到位资金不足或者资金不能按照财政部门要求的支出时间进行支付,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调整预算协调筹措资金,容易形成资金错配;另外为避免财政资金超时收回的情况,可能会在工程进度未达到要求时提前违规支付。

(五)多种原因导致基建项目无法及时完成竣工决算

基建项目投入使用后应按照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申报竣工决算,但由于多种原因,却无法进行报竣工作。比如项目施工过程中变更较多,导致洽商变更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竣工结算无法完成;项目未按一些管理部门要求,无法取得项目验收许可;工程概预算审查不严,执行不严,超概情况严重等。

二、改进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针对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办法和建议

(一)科学设岗,配备专职专业的基建财务人员,加强对基建财务人员的培训

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置专职的基建财务人员,聘请专业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主动学习理念的教育,使其熟悉工程建设相关知识,对基建项目的概预算编制、工程造价管理以及工程材料等各种费用支出是否合理都能做好专业的判断,更好地行使基建财务管理的职能。

(二)提高基建财务人员参与基建项目的程度,将基建项目小组中纳入财务人员

学校基建财务人员应改参与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招标阶段、合同制定、施工阶段以及竣工决算的各个阶段中去,充分了解项目申请、建设的整个过程,为自身做好会计核算,固定资产决算和最后的报竣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

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及时有效完成本部门应该完成的工作,同时应加强沟通,形成良好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各方都能掌握项目进度,确保项目最终顺利完成。

(四)做好工程进度和资金申请进度之间的协调,规范资金使用

基建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科学预测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与财务部门协商合理制定资金计划,作为学校申请和筹集资金的依据,出现工程进度问题,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重新规划资金的申请,因财政性资金未到位而由自筹性资金垫付时,待资金到位时应及时与上级财政部门申请资金归垫。对工程量未达到支付条件而迫于资金支付进度的压力时,也应与上次管理部门沟通,切勿擅自决定,违规提前支付。

(五)针对可能遇到的竣工决算问题,提前沟通,防范于未然。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基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坚实地保障,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霏.高校基建会计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金融经济,2010(24).

[2]王广辉.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1(02).

[3]董卫军.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J].中国总会计师,2012(03).

[4]张阳.关于如何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8).

篇6

摘 要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本文从财务预警的涵义出发,分析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种类、预警体系的构建,最后提出企业财务危机化解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财务危机 财务预警 财务指标 措施

一、财务预警的涵义

后危机时代站在企业财务的角度看,进行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强化财务管理、避免财务失败和破产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企业财务预警是指借助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二、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

(一)财务预警方法

1.Z-score辨别模式

Z模型的研究步骤是首先选定企业的样本,最初的样本由66个企业组成,分成两组每组各33个企业。 [1]其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式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反映资产的流动性与规模特征;X2=留存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累计盈利状况;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反映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X4=权益的市场价值/总债务的账面值,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X5=销售总额/总资产。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

2. Logistic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以其假设前提少,判别精度高,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之一。其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应用了二元概率函数,来计算危机事件发生地概率。在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中,logistic模型如下:

Yi=β0+β1x1i+……+βkxki

Pi=l/(1+e-yi) 式中,Yi代表第i家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i=O或l,O代表正常企业。l代表财务危机企业,xki代表第i家企业的第k个财务比率,Pi代表根据Logistic模型所估计出来的第i家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3.BP人工神经网络

BP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是Rmealhart和Mclelland等研究并设计的、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一种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其结构主要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组成,各层由若干个神经元(节点)构成,每一个节点的输出值由输入值、作用函数和阈值决定。[2]网络的学习过程包括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两个过程。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传到输出层,经作用函数运算后得到输出值与期望值比较,若有误差,则误差反向传播,沿原先的连接通路返回,通过逐层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减少误差。如此循环直到输出的结果符合精度要求为止。

(二)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研究,对于制造型企业的财务指标的选择,应着重考虑以下五个财务指标:

1.常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1)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负债保障倍数=总资产/负债总额

(2)负债水平指标

净权益负债率=负债/净权益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钱利润 /利息费用

=(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

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西方财务理论认为这是第二阶段杠杆效应)

(3)盈利能力指标

企业盈利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净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权益

=总资产收益率*资产净权益倍数

总资产净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

资产净利润率=净收益比率*财务杠杆系数*资产利润率

资产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折扣率-退货率-折让率)]

净权益周转率=营业收入/净权益平均值

(4)资产营运能力指标

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高低,即各项资产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既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了管理者的工作业绩,其指标反映如下:

存货周转率=消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1+增值税率)/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资产平均余额

(5)发展能力指标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一个时期主营业务收入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

这些财务指标的比例关系分别反映了公司的获利能力、资金运营情况、现金偿债能力、企业股权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负债之间的关系、企业总资产创造现金流量方面的能力。

三、企业财务危机化解的几点措施

(一)加大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利用率

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务控制能力,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管理的能力,深入开展清欠清收工作。

(二)快速完成债务重组,解决当前主要问题

全面完成公司债务重组工作,积极推进公司债务重组工作,妥善处理公司逾期贷款及担保问题,为公司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加大资产整合力度,实现资产经营创新

司应该进一步加大资产整合力度,盘活闲置资产与不良资产,力争在资产经营管理制度上实现创新,提高资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提升相关资产的经营质量和盈利水平

(四)以创新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新品开发

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积极研发高附加值的高端薄膜产品,做强公司薄膜主业。

参考文献:

[1]岳上植,张广柱.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研究.会计之友.2009(1):79-84.

[2]上官鸣,马邵利,陈小超.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两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比较研究.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8.26(2):143-146.

[3]王宗萍,张慧淑.关于几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比较.2006(4):136-137.

篇7

【关键词】财务预算 目标与侧重 基本框架 问题

从理论上来看,财务预算编制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只是将期视作程序性的工作,财务预算基本上沦为无实际意义的费用计划书,其重要性实际排列于生产、市场销售工作之后。

出现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在于企业并没有真正发现财务预算工作的意义,财务管理部门也没有真正掌握财务预算这一战略工具。

一、财务预算的目标与侧重

财务预算是对企业预算年度内的资源获取和分配的安排,既有战略上的意义,也有实务中的意义。财务会计是以对外报告为目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财务预算应以提供管理信息为目标,侧重于收付实现制。财务预算要重点把握好企业的总体资源平衡,通俗地讲,就是要保证资金面的收支平衡。

二、财务预算的编制的基本框架

财务预算编制的基本框架在众多专业教材中都很清晰了,本文并无新颖之处;我们在明确了财务预算的目标、侧重点之后,对编制框架的理解就更加清晰、明确,相当于发现了这一框架真正想实现的任务:

(一)资金的来源编制:销售收入预算

(二)资金的耗费编制:生产成本预算、期间费用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

(三)资金的平衡编制:来源和耗费相抵后,对盈余和缺口进行平衡,或贷款或分红

将上述业务预算综合后,就是一份重要、实用的财务预算。至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就其实质性意义而言,基础性的财务预算更为重要。

三、财务预算的执行问题

既然将财务预算定义为资源预算,就要将资源切割到各业务部门,刚性执行。最典型的莫如国家预算,实际就是对各级事业单位进行资源分配,一旦对预算完成相关程序,批复下达,极难有调整的空间。

作为企业财务预算,也应以此为借鉴,在完成预算初稿,充分与预算执行单位进行交流调整后,一经正式下达,不得轻易调整。

在下达预算前,必须对预算进行认真分解,将综合性预算分解为易理解和易操作的分块预算,销售收入预算譬如税赋,成本费用预算及资本性支出预算譬如财政拨款,这样比喻就更形象了:谁都想少缴税赋多要拨款。因此,财务预算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如果明白了财务预算的重要性,重视财务预算管理部门的作用,企业的预算工作就上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当然,企业也会从中获益。

企业预算强调与国家财政预算拥有一样的刚性原则,但企业毕竟不是国家事业单位,面临着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财务预算管理部门协同预算执行单位要审时度势,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对预算执行进行监测、分析、纠正偏差,预算刚性原则不意味着僵化预算。

再完美的预算也不是万能的,在遇到重大变化时,企业很可能采取重大财务举措应对,以确保预算目标,也可能收缩目标,极端时也会面临财务失败。

不管怎么说,财务预算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了一份竭尽思考的资源配置计划,在编制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各种极端的情况,对企业而言,不失为一次经营年度开始前的“沙盘演习”。由此,我们可以再次体味财务预算的实质意义,它并非可有可无的“花瓶。”

四、财务预算的考核问题

对于考核,已存在很多指标,如传统的利润指标、可控成本、部门可控边际贡献、投资报酬率、经济利润(EVA)。

(一)传统的利润指标

被诟病的较多,其优点是直接从会计报表中取数,方便快捷,缺点:(1)、以绝对值为考核指标,没有考虑不同单位的资本规模,投入产出比;(2)、权责发生制下的利润指标的质量不稳定,有较多的会计操作空间。

(二)可控成本指标

优点:对没有实行完全独立核算的生产单位适用,考核方式简便。

缺点:一是基准指标确定不易,既要依据历史成本数据积累,又要考虑用历史成本考核未来预算成本的适用性。例如:三年前生产资料价格和当前的价格是有很大差别的。二是要受限于项目类型差别的限制。例如:在沿海地区建造房屋与在西部地区建造房屋的成本投入是明显不一样的;三是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的划分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三)部门可控边际贡献

其优点不用说了,其缺点还是可控与不可控的划界科学性。

可控成本指标和边际贡献指标都基于“成本性态”这一概念,即依据成本与生产量是否存在类线性函数关系为标准,划分成“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原则上将“固定成本”视为部门不可控成本,从而不予考核。

成本性态理论是一种比成熟的管理会计理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受限性较大,原因在于:一是现实的成本性态远比数学模型复杂,在实务工作中要准确区分两类成本,难度很大;二是要在财务会计系统中再建立一套管理会计系统,必然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四)EVA指标

又称经济利润、经济增加值,实际是在传统的会计利润基础上进行调整,先将金融活动影响予以剔除,将会计利润调整为经营利润,再扣除资产占用成本,获得经济利润。EVA指标对股东来说,比利润指标更加公平,因为它既扣除了融资利润和资产占用成本,也考虑了投入规模,是企业实际比上一会计年度“增加的利润”。

缺点: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EVA指标也一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EVA本身是会计利润指标的变形,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可以通过调节会计利润影响EVA指标,这在实务中已经得到验证。

五、结束语

基于对资源配置预算的认识,我们在进行财务预算执行的编制、执行、考核时,要重视收付实现制,要重点分析预算执行是否增加了企业的资源,是不是优质资源增加了。这里的资源,可以视为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之和的代称。从财务会计实务看来,纷繁芜杂的会计准则既完善了会计对实务的解释能力,也无意中遗留了滥用会计政策的空间,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实现了两者的实质性趋同。

与2006年以前的旧准则和旧会计制度相比,现行准则的规定更加流畅、简洁,但是,对资产公允价值与职业判断能力的强调,实际上弱化了“稳健性”原则。从已知的案例来看,即使是设计的比较全面的EVA指标,也可以通过美化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来实现粉饰,尤其是利润指标,对EVA指标影响很大。有时候,利润指标很好看,但是看一下现金流量表,就会发现经营现金流量指标很差,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就是企业在掩耳盗铃。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所以,预算考核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是很有必要的。

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原因 控制风险方法 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34-02

1 引言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在经济运行中遇到的种种不确定性,使企业的预期财务收益无法实现的过程。财务风险的大小与企业经济损失的可能息相关。如何监控财务风险,以及如何处理不良贷款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作为直接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以及经济效益的手段,财务风险管理成为了企业运营资金的重要内容。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为目的的经济手段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解决此类问题将是本文深入探讨的核心。

2 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源

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各种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例如市场风险、利率变动风险、价格风险等等均属于外部因素;筹资规模、资金来源、融资方式、融资次序安排等属于内部因素。具体而言,可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内部结构管理紊乱

只要企业从事财务性的活动,必须有财务风险存在。据调查,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风险意识薄弱,这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以信贷的发生为主要特点的买方市场中,企业的经营能力不足,内部管理紊乱,出现盲目增加销售量的情况而产生很多应收账款。长此以往,对于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最终会变为损失,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组织结构建设,使之成为高效的管理队伍。

2.2 权责关系不明确

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权责不明确将导致管理体制发生混乱。一旦发生权责不明等问题,便会导致管理混乱的现象,最终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财务管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不明确往往发生在企业内部之间。在资金使用、利益分配问题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甚至在更高级别的业务管理之间也会发生权责不明确的现象。企业在资金管理上的漏洞也是导致财务资金面临风险的重要原因。

2.3 管理决策欠缺科学

针对上文提到的科学化决策,如果企业在采取措施时科学性不足,而科学性不足的决策易导致决策失误,也是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有一根源。依赖于经验做出决策的现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层出不穷,这同时也意味着采取的措施中主观性太强,使企业承担了部分财务风险。然而,科学的决策是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前提,决策科学的结果往往是企业能够在管理的范围内获得预期的收益,给企业带来实在的经济效益。

例如,在资产投资的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对投资项目的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加上对经济信息掌握不全面等基础上做出决策,结果往往是投资决策失误的频频发生。由于缺乏认识风险的能力,一旦决策失误和盲目经营多次发生,企业也将面临着重大的财务风险。如企业的投资回报降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减弱等现象将频繁发生等。

2.4 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一旦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发生,这很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研究表明,持续的通货膨胀,将导致资金贬值。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状况将发生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其影响下企业的生产资金面临短缺,同时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继续上升。倘若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超过了企业的预期,亦或是超过了企业财务风险承受能力,则企业将会面临损失。

当前企业面临的通病中有以下几个:部分人员管理水平低、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善、负责人的基础管理工作不足等,所有的这些将将减弱企业的财务系统对抗外界风险的能力。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在遇到外界环境变化时将会科学地做出决策,对所遇到的风险做出积极的回应,继而回避掉财务风险。

3 控制财务风险的方法

由于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众多且错综复杂,对于定性和定量指标(一般使用概率和数理统计方法),由于在财务风险中两者会同时出现,因此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应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上,本文主要列举以下几种:

3.1 风险转移法

风险转移法在保险中用得很广泛,一般是指企业通过某种形式将风险转接到其他的组织和个人。在担保市场中,风险转移法用在了各个环节,其原理就是通过风险转移使双方承担项目的部分风险。例如,在我国证券市场是,企业在进行IPO融资时,往往选择某个证券公司帮助其融资,这样可以将融资失败的风险转移到承接商身上而使自己面受风险。采用风险转移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风险让给他人,避免企业发生重大损失。此处的风险包括了风险的全部或者仅仅是指部分风险。对于将闲置资产通过租出或售出的方法转给其他人的企业,其目的是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到承租人或购买方,此方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2 风险回避法

风险回避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在企业面临选择时。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对于企业的富余资金往往会参与其他方式的投资,以此扩充企业的投资收益。此时企业面临的选择主要是方案的评选,在一般的财务管理活动中,为了保证稳定的收益,企业往往会自动规避一些风险很大的项目,而愿意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对于某些特殊的项目,企业甚至不愿意参与那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会选择风险回避法进行财务风险管理。

3.3 风险分散法

与前文的风险转移法类似的是分散风险法。两者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两者的目的都是降低风险的概率,以及减少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不同点在于两者在运营模式上不同。风险转移法主要是通过风险转移,将风险的发生对象发生了变化,使每个对象承担的风险量大大减少。而风险分散法则是风险始终发生在一个主体对象上,不同的是主体经营对象的风险发生了变化。例如,对于单一经营的企业,一旦经营产品的销售环节发生问题,或是销售环境发生变化,将会造成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风险分散法的策略是进行多样化经营,把产品的质量分类提高,这样适应于应对复杂环境的变化。在资金使用上也一样,长期投资的风险比短期投资的风险大,所以在选择投资期限时,可以综合考虑。当然,高风险也意味着更大的营收潜力,应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期望收益。

3.4 风险降低法

财务风险降低法是指在财务风险客观存在的前提下,采取措施以减小财务风险。此处的财务风险降低法与前面的三种有本质的区别。此处的风险降低主要指的是风险发生概率的降低,也就是企业通过多种方法经营以减少、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例如,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生产线、增加设计质量、开发新产品等等,其目的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竞争中降低产品挤兑的风险。此处,企业同样也可以建立一个风险基金以减轻风险损失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

4 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控制措施,笔者通过经验和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4.1 拓宽资金来源,抵御风险

所谓拓宽资金来源主要指的是借款增加和贷款增加。企业的财务资金风险归根结底表现在现金流的断裂。因此,为了防范此类风险,必须拥有足量的现金流一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在借款中,应该尽量保证长期借款的稳定,这样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同样,贷款中也应该尽量保持长期贷款,因为短期贷款的增加并不增加企业的短期净现金流。因此,企业应重视现金流的作用,通过拓宽资金来源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财务管理能力。

4.2 提升科学决策,规避风险

科学的决策产生前提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尤其是针对风险中存在的定性指标,要通过数学分析才能得到量化的结果。在财务风险的管理过程中,随时面临着科学的客观性与人为的主观性之间的抉择。为了达到科学决策,需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系统地识别,继而采取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包括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等,其目的是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轻风险产生的损失。

4.3 采用多种形式,分担风险

防范风险的方式有很多,采取的形式也各异,本文列举的形式有一下几种:

(1)成立风险自保机构。所谓风险自保机构,主要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分散风险的范围,使损失减少。而自保机构的作用就是充当承担风险的对象,用以分散企业的部分风险。

(2)通过周转方式转移风险。所谓周转方式主要包括转移所有权或者出租使用权等方式。

(3)通过保险公司。与前者的自保机构不同,此处的方式是把风险分担给除自己以外的人,行为主体不一样,这也意味着各主体将获得的收益也不同。

4.4 强化管理能力,降低风险

此处的管理能力包括了财务管理能力,当然还包括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的其他能力,如组织、协调、控制等等。针对前文所提及的科学决策以及专业化分析等,都属于管理能力的范畴。在财务管理中,常用的方法有落实资金情况、强化资本支出、拓宽资金来源等等。在强有力的资金管理下,容易增强管理者对资金的控制,严格收入支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5 分析内外环境,避免风险

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并避免产生财务风险。“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也是一样。风险的产生往往是由内自外,或是由外至内。因此在防范此类风险时必须做到深入分析,细致入微。在充分掌握内外风险动态的基础上,以应对因其不断变化而造成的财务管理损失;认真研究和分析财务管理宏观环境,把握其趋势和格局,减少了因环境变化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事业单位不断的改革和深化,对其财政管理的改革进程也应该相应加快。目前,事业单位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便是对财务方面的管理,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因此,要充分重视对事业单位具体财务管理状况的研究,强化财务管理,对财务行为加以规范,充分合理的利用资金,尽可能提高其使用效益,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1财务管理意识和观念较差

事业管理部门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不能够真正的领会财务管理的职能,存在较大问题。由于部分领导没有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者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导致了财务监督职能不能够得以发挥,时常会出现违规行为。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较低,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够深入,对相关财务管理理论了解不到位,没有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1.2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缺乏规范性

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财产清查制度,不能及时进行实物盘点,难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致使财产的丢失和损坏问题频繁发生;不能正确认识财产管理的重要性,往往只注重物品的购置而忽略物品的管理,单位缺乏相关管理机制,造成财产管理混乱、权责不清、手续不全等问题;不按法定程序对各项资产进行购进、调拨、报废等报批;部分项目不通过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就自行进行采购,行为不够透明公开,核算也不够规范。对财务管控仅流于形式,开设会计科目缺乏反具体明细账。

1.3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对内部的监督和制约不够完善,缺少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的职责不够明确,难以发挥较好的财务核算和监督职能。收支审批存在着较大的个人意志,批示管理由领导进行,制度形同虚设,工作效率不高。

1.4预算管理薄弱

一些单位对预算编制不够重视,随意对开支范围进行扩大,将开支标准提高,将资金转移,虚列支出,超发奖金福利。进行预算编制时没有进行客观的分析,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脱离于实际,难以实现预算的真正意义。在进行审批时,相关审批制度不够严格,任意扩大开支,难以按照预算执行。对资金的用途进行随意更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年终决算与预算严重脱节,不能反映预算的执行状况,导致预算的计划控制作用难以很好的体现出来。

1.5会计核算缺乏规范性

事业单位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十分粗糙,凭证的内容和格式不够规范;记账凭证不够详细、准确,难以说明业务的具体情况;总账设置不规范,使核对产生困难,明细账缺少摘要,账薄记录方法不规范;账务设置不够全面,账务和实际情况不符,违反规定要求,结余科目难以反映事业单位真实的状况;职务不能很好的分离,有时一人兼任多个职务,不能合理分离;对票据的管理不够条理,造成混乱。

1.6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

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待提高,相关人员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再教育,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仍有待加强。部分财务管理工作者未能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培养,素质较低。

2.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2.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理财意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起新的理财观念和竞争意识,不断进行财务创新,尽量降低成本,争取将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手段,将资金运作行为进行规范,不断提高其使用效益。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在认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最好的决策,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风险加以分析和控制,最大程度上的规避风险,减小损失,扩大收益。

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的培训,提高其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培养复合型人才。

2.2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第一,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充分明确责任归属,保证固定资产的完好性,对于造成损坏丢失行为的个人要酌情惩罚,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是工作有法可依。第二,强化固定资产具体的管理措施,固定资产的采购需列入预算,避免重复购置等问题,对不同渠道和方式取得的资产有登记入账,并定期进行核查清点,加强对固定资产的保养,延长使用时间。

2.3加强内部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的加强首先需要对内部财务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事业单位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对分工进行明确,开展岗位责任制,有专人负责核算工作。

2.4规范会计审核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对原始票据实行稽查制度;做好账薄记录工作,按照规定建账入账;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监督,完善审批备案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将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开。

3.总结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较为薄弱,有着诸多问题需要改进。随着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财务管理的进程需要加快,应该要转变观念,提高理财意识、加强预算和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相关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为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作者单位:河北省沽源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朱英.探讨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2,(27):187-188.

篇10

关键词: 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不仅要考虑当前,还应审时度势。这样,才能兴利除弊,防患于未然。作为企业,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更是如此。“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以财务预算为核心,财务预算是驾驭企业最主要的缰绳”,这是企业管理者们在实践中早已取得的共识。因此,抓紧缰绳,确保驾驭目标方向准确,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短期,轻长期

有些企业在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只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发展目标,使各期编制的财务预算衔接性差,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不相适应。调控目标短期化,是一种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经济效益,轻资源深层次开发的粗放行为,把可持续发展当成短期成本来控制,强化的是一种短期行为,弱化的是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家去争做“短跑冠军”,不愿做“长跑健将”。这种行为极大损害企业科学发展的方式,非但没有引起重视,反而一次次要求提高这种政策的执行力。恰恰相反,执行的越好,损失就越惨。

(二)重部门,轻整体

正如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一样,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也由财务单一型转变为多部门复合型。但也有部分非国有企业尚未具备真正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实际参与程度较低,加上对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观念,没有将组织经营的各单位、部门和相关阶段有机的结合起来,财务预算工作最后都被迫落在财会部门,财会部门关起门来画表格、定盘子。这种缺乏整体观念的预算管理,往往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和前瞻性。

(三)重静态,轻动态

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多数企业对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等仍采用传统的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编制,所有的预算指标在执行过程中都保持不变,运行结束时将结果直接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这种静态预算编制方法适用于业务量波动不大的企业。当企业销售量、价格和成本等因素变化较大时,静态预算指标则表现出盲目性、滞后性和缺乏弹性,难以成为考核和评价的有效基准。所以,企业应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加强动态管理。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实现与日常管理的衔接,使管理人员始终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企业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

(四)重编制,轻控制

主要表现在:预算保证书上手印一摁,责任状上姓名一签,就基本万事大吉。以文代控,以包代管,用“形而上学”落实预算目标的单位不在少数。不分析生产变化、不考虑市场价格浮动、不对照前因后果,就是死抱预算方案,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些企业的业务招待费、会议费支出,表面上每年有预算,其实年年在上升、在超支。特别是当企业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预算已不能实现时,既无相应的应急预案,更没有及时做出调整,使脱离实际的预算成为管理的“装饰品”。

(五)重客观,轻主观

部分企业在预算指标分配时,企业上下一片东奔西走,上下齐心找领导,发动大家做工作,讨价还价蔚然成风。年终考核时,更是四面出击,挖空心思找客观,努力寻问找挖潜。预算指标考核兑现时,本应以实绩应对考核,变成了以问题、客观“挖潜增效”。结果是“问题战胜了方案,客观战胜了主观”。文件硬、执行软成为预算考核的软肋。

二、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以战略目标为指导,以完善制度为重点,强调财务预算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的资金运动所作的具体安排。可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能够使企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预算管理之前应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同时完善制度是基础,民主管理是方向。一是要摒弃只顾眼前不讲长远、只重显绩不重潜绩的各种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结合相应的政策法规,成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如财务预算委员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负责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事宜,并确定企业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三是要强化民主管理,提高各单位、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动性,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让民主管理从口号变成实际行动。

(二)以完善“三个结合”为切入点,强调预算与执行的结合

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表明,财务预算从编制、执行到管理,不纯属是一种财务行为,更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可以包揽的。没有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没有相关部门、单位的配合,财务预算就成了空中阁楼,花拳秀腿。

1.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的结合。固定预算的特点是符合业务水平比较平衡的项目。弹性预算的特点是比较适用于变化较大的项目。通过财务与生产部门的结合,对固定费用或随业务量变动不大的折旧、管理费用等,采用固定预算编制,强调的是对一种水平法的控制。对于随业务量变化较大的材料、燃料等费用,采用弹性预算编制,强调的是对变动过程的控制。通过这样的分级预算编制,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模式,细化完善了预算的内容,丰富了管理的方式,做到了收支配比。

2.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的结合。增量预算的特点是考虑了历史成本,但却不注重现有的资源数量。零基预算的特点是不考虑历史成本,重视现有的资源数量。通过财务与企业管理部门的结合,对于自然灾害、社会援助等预算之外的费用,根据整体的预算盘子,及时进行调整和综合平衡,确保预算的约当进行,强调的是对突发成本的控制。对于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经营费用,则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上级给多少,就编制多少,上面给下多少,就花多少,与历史数据脱钩,强调的是对现有资源的配置。通过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使预算更贴近实际。

3.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的结合。定期预算的特点是以基期为出发点,缺少连续性。滚动预算的特点是以连续为特点,具有持续性。根据这个特性,在预算的编制中,把资金、成本、利润等当期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在“一切收入进入财务的笼子,一切支出纳入计划的盘子”中编制实施预算管理,做到控制当年、盯着明年、规划后年。强调基期发展的同时,又强调未来的发展,解决管理中重短期,轻长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