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的养殖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猪的养殖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猪的养殖问题

篇1

关键词:乡镇;生猪;规模养殖;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4-0041-02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靠生猪养殖来进行支撑,可以说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整个畜牧业的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在推动整个生猪规模养殖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管理不规范、防疫规划不合理,在养殖过程中消毒不到位等,这都是阻碍乡镇生猪规模化经营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猪质量进而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整个生猪行业的安全养殖是关乎国家的猪肉食品安全的,因此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1 乡镇生猪规模养殖的现状

1.1 生产总量不断增加

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在畜牧业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生猪规模养殖的不断扩大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随着近几年来对畜牧业的重视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畜牧业的生产总量不断地增加,已经成为乡镇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以笔者所在的乡镇为例,2015年生猪的养殖头数是4.5万头、29户专重户和规模养殖户,与2013年的3.9万头、17户专重户和规模养殖户相比就有了一定数量的增长,与2000年相比则增长了160%,可见乡镇生猪产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1.2 标准化养殖逐渐形成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标准化养殖体系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逐渐形成,农村的散户养殖基本消失,代替的是以乡镇生猪规模养殖为基础的养殖体系的出现,这种养殖模式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以兽医服务为基础的生猪规模养殖模式,因为兽医是畜牧专业人员,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特性,制定合理的免疫、消毒程序,并针对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标准化养殖体系,进行适度的规模调整,能够更好地扩大生猪的产量,提高生猪的质量,形成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1.3 养殖品种不断优化

随着乡镇生猪规模养殖体系的不断形成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都要求生猪养殖品种的不断优化,目前在本地生猪养殖主要采取的是“杜长约”外三元杂交生产模式,这是适应市场需要而优化出来的品种。

2 乡镇生猪规模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猪疫病暴发的趋势

生猪疫病的暴发趋势是比较多样的,在一些小型的乡镇养殖场较容易出现疫病的流行,比较常见就是流行病多发,如猪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腹泻以及伪狂犬病等,而且这些疫病一旦暴发很难抑制,也不受季节的影响,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疫情。一旦疫病得不到及时控制,很容易出现病情加重或病毒出现变异,引起新一轮疫病的暴发[1]。虽然在有乡镇兽医驻场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比一些小型养殖场抵抗疫病的能力要强,但是如果缺少科学的管理措施依然会出现这种状况,特别是会出现各种疾病的交叉感染,这不仅影响整个生猪养殖的规模和质量,还会对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2.2 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生猪疫病的防治首先是彻底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另外要做好防止疫病扩散的措施,但是考虑到整个乡镇的人力和财力,很少有养殖户会使用投药方式提前预防疫病,大部分都是在疫病出现后才进行防治,这样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在疫病防治上也都是照抄照搬一些理论,缺少自身的实践经验。且养殖场为了节省资金,都是根据以往经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而没有及时吸收其他养殖场的先进管理经验,无法做到资源共享。虽然乡镇养殖场对于动物疫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在动物防疫后如何减少应激和对抗体进行监测等方面缺乏经验和指导,容易出现免疫效果不佳的现象。

3 加强乡镇生猪规模养殖疫病防治的措施

3.1 加强对疫苗的监管

在进行生猪规模养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关疫苗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因为疫苗是预防生猪疫病的主要手段。其次要针对各个规模养殖场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养殖场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只有保证疫苗的质量才能保证疫苗的效果。另外要对疫苗的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督,保证做到头头注射、只只免疫,且要做好相关的记录。

对于一些多发的生猪疫病,要及时对症下药,而且要对生猪建立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在发生疫情时要及时诊断,从疾病的根源进行治理,在疾病消退后要保证疾病不会出现反复的状态,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并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3.2 加强规模化养殖的消毒及日常维护

建议兽医进驻生猪规模养殖场,这样能够建立相对规范的日常化管理模式。建立这种模式首先是能够加强对生猪疫病的预防,做到提早预防而不是被动治疗,从而减少日常疫病的发生,建立健康的生猪生长环境。另外,加强日常的消毒和维护都有利于改变目前生猪养殖卫生差的现状。许多疫病的发生都是由于卫生条件不佳引起的。要真正减少疫病的发生,要按季节变化添加中草药做好生猪保健,并且要建立生猪养殖的日常管理模式,从源头上减少疫病的发生,以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问题意识;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5-01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假、大、空"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升学的工具。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更不懂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正是在问题的寻找、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有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研究者、发现者。由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研究性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

何谓"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

培养问题意识,需要对问题产生的类型及它在教学中的体现有所了解。问题的产生按情况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创造型。

⑴呈现型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个或几个问题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去思考。这是教学中较典型的问题情境,也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缺少的途径。呈现型问题往往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设问"来体现。

⑵发现型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由自己发现,而不是由他人提供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⑶创造型问题情境:这类问题仍由学生提出,并为将来从事创造性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教师教学过程中精心策划的"设问",巧妙引导的"质疑",就能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发挥问题在高考政治复习中的作用,要求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的政治复习课教学传授-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依托,以背景为衬托,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学、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这种问题意识呢?

1.教师要精心设问,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来讲,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价值性,以此来促进学生思考。在高中政治复习中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于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教师要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配合知识点讲解,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

政治课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自由地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设计关键的问题,提供感悟的契机,创设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

1.1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1.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设法让学生钻这个"空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愿意多提问题、思考问题,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例如,在教学"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框时,就问道"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那么,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吗?"同学们开始愣了一下,接着课堂就像炸开了的锅,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我才得出结论"联系的普遍性具有条件性"。

1.3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独占课堂45分钟,尽量采用少讲、精讲、将重点的方法,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提问。对浅显易懂的内容一般不讲,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懂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每一堂课都留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这种纵向提问方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问、讨论、辩论。从而造就一种既独立思考,又相互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

2.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1要指导学生从丰富的背景资料中获取和演绎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想办法尽可能的让学生获得存疑质疑的丰富的背景资料,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查阅、调查、咨询、整理背景材料,为挖掘、发现和提出问题提供相关条件,然后在引导学生从已理解的问题上延伸或演绎出新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分析知识点相关问题。如进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教学时,让学生这样去获得相关问题的背景材料。(1)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因。这点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阅读或在阅览室借阅有关书籍获得。(2)分析或设想解决港澳问题的战争和和平方式的不同结果。这要求学生主意后果的分析。(3)以问题的方式进行相互交流,话题为"我所知道的香港或澳门"。通过以上方式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港澳问题的背景材料,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从这些背景资料中挖掘出"一国两制"的经济、哲学因素,然后提出问题。这就给比较枯燥的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如醍醐灌顶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便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制并存是否影响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解决为什么难于港澳""两制并存有没有时间限制"等一系列较为贴近时代现实的问题,从而进入探索、思考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篇3

一、树立问题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决定人的行为。人的一切行为或活动都由人的主观意识所支配。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产生问题探究活动。因此,无论是谁都要有问题意识。

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只要有问题意识,就能更好地提出问题。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可以说,树立问题意识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关键因素,应该加以培养、长期训练,让问题意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

从教师层面来讲,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就是在自己的脑海里要有数学问题的思想意识。只要有这种意识,就能更好地驾驭数学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就能体现数学问题,就能时时处处注意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展开一个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角的知识》一节时,一是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作角?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二是在探究新知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的分类。此时,教师可以提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在学生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时,教师就可以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板书完了,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之后,教师再问: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总之,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心中要树立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实现最大化。

二、构建数学问题

一切问题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精心构建。那么问题从哪儿来呢?笔者认为,其来源有几个途径:一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自己提出的问题,二是课本中编者拟设好的一些问题,三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些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构建数学问题呢?有什么方法呢?要从何着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落实:

(1)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提问。数学知识是比较连贯的,比较系统的。每一个新知识都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都是由旧知识派生出来的。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在新旧知识点上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学习“米的认识”时,就可提出“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

(2)可以在每一个知识点上寻找原因,问个“为什么”。特别是一些数学概念,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是怎么形成这样的概念等一些知识性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出一些值得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例如:①某一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就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提问。②一种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就在算理上下功夫提问。③某一应用题应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列式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多种或更好的解法?抓住主要问题提问。

(3)可以学习某个知识点或某一项内容之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揣摩,加深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与巩固。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不知它的作用,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学它,是否是为了简便计算等有关的问题。

三、引导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呢?笔者认为:

一要营造兴趣探究氛围。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有兴趣,就有动力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1)表扬鼓励。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时候,结合当时的教学情境,进行有的放矢地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2)设置悬念。悬念可以吊起人们的胃口,唤起学习的兴致,学习亦然。当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途径还有很多,在这时就不一一列举。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基础知识;阅读技巧;自检自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26-01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入学水平差异较大,尽管在以前的英语学习中为阅读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但在进行阅读实践时仍然感到困难,他们渴望找到一种可行的学习方法, 老师这时如不注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话, 他们往往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培养学生尽快掌握阅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及方法呢?

一、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补充学习和实践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不知如何根据自身英语水平,尽快缩小在大专阶段学习英语上的差异。目前高职学生正在使用的《实用英语》课本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而编写的英语教材,课文语言简练、规范,题材丰富,易于理解。可有些学生学起来仍然很吃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基础知识薄弱。表现在词汇量小,对语法基础形式的变化等没有掌握,弄不清句子成分及其修饰限制关系。因此,要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就要注意:

首先,重视英语基础知识的补充学习。学生的英语双基是靠听,说、读、写训练出来的,由于基础差,只做课本上的练习是不够的,增加练习量很必要。由于学生缺乏对语法知识的系统了解,遇到问题不知是属于语法相关的哪一部分,因此,还要注意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自学方法,为阅读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注意培养他们掌握学习词汇的方法,包括结构词、常有词汇及词汇的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法、构词记忆法等等。要启发学生利用音、词、义的特征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结合起来,把瞬间记忆和长时间记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再就是要注意多实践。在听说训练中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精读、泛读要并举

精读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方法之一。精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精读可以学到语音、语法、词汇等。老师和学生通常都很重视精读而往往忽略泛读,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学习课文,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仍提高很慢。这就给我们了一个启示,即学好了课文并不等于学好了外语,精读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讲,学过的生词、词组及语言点等总是记不住,而且就是记住了,阅读时仍会碰到自己没掌握的词汇、短语及语言现象,理解有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只精读课文,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每篇课文都会出现新的语法、词汇、语言现象重现率很低,而且每篇课文面向的广大学生具有多样性,照顾的面再广,仅仅依靠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精读课文的作用是有限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其他途径学习英语,巩固和扩大逐渐增长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即“泛读”。

所谓泛读就是要广泛地阅读。大量的阅读,语言重现率自然会大,精读所学过的知识肯定能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出现,达到巩固和练习的作用,这是泛读的作用之一。精读课上一般只能讲一些语法规则的基本用法,对于各类句子的变化和长句、难句,必须通过泛读来逐步适应和掌握。这是泛读作用之二。一般常用的泛读方法有:

1.略读,即阅读时采用跳跃式的阅读方法;2.扫读,即在浏览全文时注意快速索取文章的重点信息和所需要的细节,对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一带而过;3.猜读,及通过文章上下文猜测词义,不中断阅读过程,从而了解文章的内容;4.悟读,即在阅读过程中领悟文章字里行间的深表层意思,注意阅读和理解文章的标题、主题句、开头和结尾等段落。

泛读的目的是扩大知识范围,因此,阅读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吸取文章的信息上,抓住主题句、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三、要重视阅读技能实现项目的授课内容及练习

《实用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语言交际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基本要求》中要求高职学生应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它不是普通的练习,切不可忽视。它不仅使已学过的课文知识和技能得以实践,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还为今后走向社会能够学以致用,为部分学生升入本科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因而还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增加练习内容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吸收。此外,通过教学实践,我更加体会到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把阅读实践内容与写作实践练习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各种阅读技巧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注意培养学生学会阅读技巧的运用

(一)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将阅读技巧运用到阅读中去。在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练习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将所学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去。随着学生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会学到各种各样的阅读技巧。诸如寻找段落主题句、文章段落大意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识别作者的观点以及根据文章提供的细节与事实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果等等,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这些技巧进行阅读,就会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

篇5

关键词:生猪;转型升级;规模化养殖;路径;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92-04

生猪产业是关系国家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受成本上涨、环境压力增大、供求关系波动以及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以散户养殖为主的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福建全省有7个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猪调出大县(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福建省生猪养殖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结合国内外生猪养殖发展的趋势和福建省生猪养殖的现实条件探讨福建省生猪养殖转型升级的路径对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生猪养殖业总体发展形势

1.1 世界生猪养殖发展趋势

生猪养殖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世界生猪生产养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逐渐趋向工业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第二,猪品种和类型不断转变,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第三,饲料工业发达,加大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第四,采用饲养管理新技术,如采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种猪繁育体系、杂交优势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高效益饲养管理新技术。

1.2 我国生猪养殖转型发展趋势

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 000亿元以上[1]。2012年全国猪肉产量5 335万t,年末生猪存栏47 492万头、出栏69 628万头[2]。根据USDA2013年5月推出的预测报告,2013年我国猪肉消费量预计将达到5 261.5万t,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50.2%,远高于第二大的消费地区欧盟27国和第三大的美国。而我国对猪肉的进口依赖度极低,每年进口、出口占消费量比例仅为1%~2%[3]。

虽然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但生猪养殖产业化水平落后,市场集中度极低。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2010年我国生猪出栏头数在3 000以上的养殖场出栏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为15.4%,出栏规模在50 000头以上养殖场年出栏占全国比重仅为1%。从养殖场(户)数来看,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95.71%,50 000头以上全国仅有121家养殖场(户)(见表1)。而美国2011年生猪存栏量达到5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为78%,存栏规模50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达到54.7%;日本存栏规模在3 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占比低于美国,但也达到了56.3%。与产业化程度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潜力空间很大。在生猪养殖业技术壁垒方面,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技术壁垒较低。虽然近几年养殖专业化水平在提高,规模化养殖不断兴起,但总体上农户圈养、散养仍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一直把规模化养殖作为生猪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加以扶持,实践中由于生猪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升,散养模式的机会成本逐渐加大,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大“小、弱”养殖户的风险,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经济效益的体现以及规模化养殖下游加工销售渠道的拓宽,生猪规模化养殖趋势日益明显,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上升。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按业内认定的标准,规模以上为500头)的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生猪数量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为34.54%,与1990年以前散养模式年出栏生猪占比达到90%相比有很大进步。散养户的不断退出,为规模化养殖留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十二五”期间我国更鼓励大企业进入,促使生猪养殖业朝规模化、信息化、集约化方向整合。未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和资源与资本的全球化,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潜力更大,但同时也面临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等转型升级的压力。此外,从地方政府的意识层面看,普遍存在不支持和实际反对扩大生猪生产规模的意识和导向。生猪养殖不用纳税,不仅不能为各地政府带来税收,反而带来大量污染,地方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去配套上级相关扶持政策,大多地方政府实际上没有动力去发展生猪养殖业。

2 福建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2.1 总体状况

近几年福建省的生猪养殖发展比较快,10年前福建省的生猪自给率还很低,猪肉要靠从外省调配,但是目前福建生猪量不仅可以自给自足,每年将近一半的富余生猪还卖到广东、浙江、江西等外省。

从规模上看,福建省生猪规模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养殖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福建省生猪业总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80%以上,2009年生猪业产值超过了200亿。2010年,福建省大小猪场(户)共611 591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户)有7473个,占总数的1.22%(全国为0.36%),这些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总出栏数的52.36%(全国为34.54%),年出栏5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424个,10 000头以上的148个,10 000头以上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总数的10.14%(全国为6.63%)(见表1)。年产10万头猪的特大型养殖企业有光华、鸿达、南阳、福丰、森鲜猪场等,还有计划年产50万头的南阳猪场等。从产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龙岩、福州、漳州、泉州和南平等市,五个地区的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近8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猪养殖业正逐渐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

从养殖水平看,福建省生猪饲养技术居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在行业中有相对优势。2012猪肉产量155.55万t(占全国总量的2.92%),年末生猪存栏1 340.86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82%)、出栏2 069.05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97%)[4]。生猪年出栏率159.4%(全国生猪年出栏率平均为 146.6%,且为历史最高)。2010年福建省平均每头母猪出栏大猪14.42头(全国平均为13.3头/母猪)。种繁育体系日臻完善。全省共有200多家种猪生产企业领取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基本满足全省养猪业发展对种猪及猪苗的需求,猪苗外调减少。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每年扶持多个标准化示范场,国家也连续数年资助部分标准化场建设。

2.2 突出问题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福建省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也面临着土地与环保的双重关键制约、疫病防控难度加大、养殖综合成本上涨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业与技术服务体系滞后、地方政府缺乏实际支持动力等问题,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在土地问题上,福建省用于规模化养猪的土地资源缺乏,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而传统生猪养殖占地多,污染大,“猪肉要吃,生猪少养、不养”已成为一些沿海县市,特别是工商业发达县市心照不宣的“发展战略”。

第二,在上游饲料供应上,饲料粮(玉米、豆粕、麦皮)几乎全部要从省外调入,饲料粮供应受省外制约,而且价格比其他省份更贵,饲料资源没有优势。

第三,在环保问题上,福建省政府出台了比较严格的环境及水源保护要求,全省养猪业目前每年产生近1 000万吨猪粪、1 700万t猪尿和7 000万t的养殖污水,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上福建省的山形地势和种植习惯,由于没能形成种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猪粪污染问题还无法有效消纳解决。

第四,在养殖规模上,全省仍以小规模和散养户为主。2010年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规模和散养猪场有604 118个,占总数的98.78%,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91.18%,出栏生猪占总数的18.99%(见表1)。小规模和散养猪场,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存在添加违禁药物,乱用抗生素等现象,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所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证。随着今后城市超市供应猪肉进货渠道朝订单农业发展,小规模猪场将更难生存。

3 福建省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路径

3.1 总体思路

根据国内外生猪养殖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保障生猪产业安全与稳定发展的战略,结合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确立“控制总量转方式、丢小扶大提质量”的发展主线,坚持规模大小适度化、生态养殖无害化、科学生产标准化、效益提升产业化,着力解决生猪养殖中的规模分散问题,缓解养殖带来的生态压力,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逐步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场”等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推进福建省生猪规模化养殖走生态型、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生猪养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3.2 主要路径

3.2.1 加强污染治理,促进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 采取“一拆、二控、三治、四关、五转”手段,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综合措施,推进阶段性生猪养殖业污染集中整治工作,运用生物、工程、生态等多种治理模式,有效控制生猪养殖面源污染。

强化属地管理,建立以乡镇(街道)为主的养殖业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把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依法治污,土地、林业部门切实加强对养殖场用地、林地审批管理。环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现有规模养殖场的环保审批工作,加强对新、改 、扩建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估审批及环保“三同时”管理,对“未审批先建设”的养殖场,应依法予以处罚或予以关闭。同时,加强对规模养殖场排污达标情况的督查监控,对违规超标排放养殖场依法收取排污费。强化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养殖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对未批新建的养殖场坚决予以依法取缔,特别是对违法在禁养区和禁建区内抢建的养殖场的,坚决予以和行政处罚[6]。

3.2.2 坚持标准化生产,突出疫病防治 巩固提高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制定标准化、高水平的养殖发展规划,尽快建成标准化示范场,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通过改造使规模养猪场、养殖小区广泛应用标准化技术。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提升集约化生猪生产水平。在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养殖过程、产品检测、屠宰销售等各个环节逐步探索建立标准化规程,强化标准控制,提升整体实力[7]。建立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逐步建立猪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的要求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做大产业品牌,增强产业素质。

做好疫情监测和疫病防治工作,保障疫苗安全供应,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和扑杀补贴机制。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兽医防疫人员的待遇。落实强制免疫制度,对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严格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建立重大动物疫情快速扑杀补贴机制,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处置、控制疫情。

3.2.3 发展立体农业,推动生猪养殖产业生态型发展 积极引进总量控制新技术和项目综合利用技术,以发展生态养殖模式为重点,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养殖场。重点发展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液转化能源,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实现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各规模养殖场的生猪生产规模、地理位置,采取种养结合、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多级氧化塘、堆积发酵等多种处理方式,综合利用生猪粪便等废弃资源,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鼓励养殖场采用“猪-沼-果(草、林、菜、粮)”、生物发酵床等“零排放”生态治理模式,实现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扶持猪粪便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鼓励沼气发电和粪便加工生物有机肥等,按照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立体农业的发展方向,合理组织生猪养殖,促进循环经济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3.2.4 加强产业链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依托龙头企业,突出抓好生猪良种培育和供应,将良种作为生猪产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加快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养猪业协会为平台,做好生猪养殖服务和销售信息沟通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做强饲料兽药产业,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全面推行高效、环保、安全型饲料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产业。推进生猪屠宰加工等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完善和推广以养殖排泄物为原料发酵沼气为村民、公司员工提供生活燃料,为欧柑、烟叶、蔬菜、百合花等提供肥料的做法和经验,发展现代生态养殖模式。适时建设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生猪养殖粪尿制作有机肥料。

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安全饲料生产、无公害生猪养殖、生猪养殖污染综合防治、生猪疫病快速诊断和监测等技术服务工作,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狠抓技术技能培训,加快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企业和农户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实现生猪市场价格预测等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生猪的产销衔接,建立物流服务,稳定销售渠道。通过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分工合作,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猪养殖发展的路子。

3.2.5 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场”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扶持壮大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生猪产业的区域布局,重点培育带动力强、在业内知名度高、品牌信誉好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从事产品深度开发。针对福建散户养殖较多的特点,引导和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企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加工企业、种猪繁育企业、饲料供应企业参与生猪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探索建立“龙头企业+规模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多种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订单”进行生猪收购、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养殖模式内养殖企业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拓展市场、降低成本,提高养殖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 关于尽快上市生猪期货遏制肉价上涨的建议[N],证券时报,2007-11-26.

[2] 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 李方新.变革中的生猪养殖业-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生猪养殖[N]. 华泰证券,2013-08-28.

[4] 福建省统计局.2012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5] 王有木.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福建畜牧兽医,2009,31(6):43.

篇6

关键词:养殖技术;空间环境;健康养猪

近些年来随着生猪养殖产业逐渐规模化、集约化,生猪饲养量迅速增加,随时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本文就如何进行健康的生猪养殖进行探讨。

1建设良好的生猪养殖的生长环境

1.1合理设置养殖场所

首先,要选择一个良好的养殖场所并进行合理的设置,猪场应避免建在潮湿、阳光不充足、迎风、地势低、水资源较少、交通不发达的地方。还要远离人口密集的地方,适宜建在人口稀少的郊区。同时,猪场在进行设置时内部要合理规划,统筹兼顾,方便猪场的养殖生产活动。

1.2合理处置污染物

猪场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污水,如何合理的处理这些污染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饲养前应先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原则是要在保证环境卫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废物的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成本。粪便和污水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产生沼气,还可以用作农作物的肥料。

2健康养猪

2.1不合理的粪便、污水处理方式

猪场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和粪便,这些污水粪便如果不经过合理的处置随意排放,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会使周边的水源、土壤产生污染,滋生大量病菌,危害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应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2.2环保投资,处理设施

在现代的养猪产业中,养猪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污染物需要经过机器设备的特殊处理才能够排放或者再利用。但目前投资于污染物处理方面的资金还不足,应用于处理污物的机器设备也不齐全,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542019.10相关企业的监管和扶持力度,企业方面也应加强投资建设,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紧抓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3养殖技术方面问题

3.1养殖生猪集约化模式不足

养殖集约化,无疑是一种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有效养殖方式。消费者对生猪肉的需求不断扩大,企业也尽力的减短生猪的生长周期。但在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生猪在饲养过程中的生长需求,是不利于生猪健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

3.2养殖生猪规模化模式缺陷

近些年来随着饲养成本的增加,养殖生猪企业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在缩减成本的情况下,创造可观的经济利润。逐步将饲养模式由人工饲养转变为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标准化饲养,近一步降低人工成本和人员投入,

4结束语

篇7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猪养殖业又在畜牧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临沂市是以生猪养殖业作为主要畜牧产业,生猪养殖历史悠久,遍布该市各县各个乡(镇),但规模化、标准化起步较晚,长期处于以家庭散养和小规模生产为主的状态。近年来,临沂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临沂市生猪规模养殖场的数量迅速增加,传统畜牧业养殖方式正在被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替代,生猪存出栏量快速增长,生猪养殖业发展潜力巨大。临沂市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临沂市生猪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国生猪及其产品价格的不断变化,国家对生猪养殖业的投入不断增加,重点扶持规模养猪业的发展。临沂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优化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转变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强化技术支撑,引导广大农民进行生猪规模化养殖,在加速粮食转化、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种植业和相關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近年来,临沂市畜牧业生产特别是养猪生产已经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但在实际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养猪效益不显著,严重影响了生猪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生猪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

产业链比较短。从产业链各环节看,临沂市生猪养殖虽然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是肉制品加工的企业比较少。并且产品形式多以鲜肉和活猪销售为主,涉及深加工方面的产品比较少,产业链相对较短,目前生猪生产仍处于产业链较低环节。

生产结构不合理。从生产结构看,一方面生猪养殖以传统养殖方式为主,饲料转化率高的养殖方式较少。另一方面家庭小规模养殖仍然占较高的比例。生猪养殖作为产业链中的基础环节,目前并存着家庭小规模养殖、适度规模养殖和规模化养殖企业等三种模式,虽然适度规模养殖的观念已经被大力的宣传,但是在山地地区家庭小规模养殖仍然占绝大多数,调查中显示,这一比例约占80%。在平原地区,适度规模养殖所占比例较高,大约占到养殖户总数的70%,而年出栏量千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户和养殖企业所占比例还不到养殖总户数的3%。

养猪设备不规范,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大多数养猪场的母猪产床仍然采用钢筋焊接和金属编制网式的床面,对母猪的肢蹄伤害非常大,缩短了母猪的使用年限,增加了淘汰率,有的养猪场甚至在床面上铺设木板及利用木板制作仔猪的保温箱,这样既不利于仔猪的清洗消毒,又因为猪合内湿度比较大,木板极容易霉变甚至腐朽,然而这些设备的使用时间一般不会超过5年就需要更换,既不利于生猪生产又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临沂市生猪养殖业的科技经费与发达地区相比投入不足,使养猪业的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直接投入生产要素的作用大大减弱。

饲养问题

目前,生猪的饲养环境比较差,例如在房屋边的空地处随意搭建猪舍,栏舍结构不合理,非常简陋,并且面积小,夏天炎热不透风,冬天寒冷漏风,严重影响了生猪的生长和健康:有的养猪户养猪,猪粪不及时清扫,有的甚至将清扫出的粪污堆放在栏舍附近或路边,一到夏季,苍蝇满地飞,一到雨季,污物遍地流,并且很多养猪户没有消毒设施或者消毒不彻底,从而导致了环境污染、猪病发生率增加。

生猪用料喂养不科学,有些养猪户用自家产的农作物粉碎后与预混料进行配比,混合后来喂猪。这种饲料往往营养不全且比例失调,有时甚至会因预混料搅拌不均而引发中毒。有的养猪户甚至不分性别,混群饲养生猪。根据经验,猪只因性别不同,生长发育的程度也不一样,而养猪户一般不分猪只性别、大小、强弱,进行混群饲养,从而导致了同群中的大欺小、强欺弱,互相争食、争水等现象,影响了生猪的采食和生长发育。

防疫灭疫意识淡薄

防疫意识不强。有些养猪户一般不注重疫苗的注射,生猪养殖只是凭行情,靠运气。常规免疫的认识严重不足,造成许多仔猪、怀孕母猪及部分育肥猪不能得到应有的免疫,尤其突出的是仔猪,在购买时不注意是否做过免疫,这是部分养猪育肥大户失败的重要原因等。用药不规范。有些养猪户在生猪生病后,大多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自己盲目用药。消毒措施不严。养猪户一般对猪舍及其周围的环境不进行消毒或者在生猪出栏后进行一次消毒,有些养猪大户虽然有消毒意识,然而常常由于消毒前污物的处理、消毒药的选择、消毒方法、消毒药的浓度及作用的时间等原因导致消毒效果不是很理想。

临沂市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生猪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临沂市的生猪产业结构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状况不利于该市生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亟需对现有的生猪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要大力推行规模化养殖,从而实现从散养到专业户、规模化方向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分散饲养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而规模化养殖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生猪质量的必要基础。规模化养殖,要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产品销售及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规模化养殖,要从猪群组成和周转方式、饲养方式、饲养密度、清粪方式、饮水方式及饲喂方式等方面制定出合理的生产工艺,除考虑畜牧兽医技术要求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外,还要有利于防疫和环境改善的合理工艺,如采用“全进全出”的转群制度和相应的猪舍建筑或专业场的设置,采用“干清粪”的方式和相应的设施等。总之,有规模才有效益,有规模才有市场,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规模话养殖已经是大势所趋。

加快生猪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一定要加大养对生猪养殖的政策扶持。首先,根据国家相關的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适当调整农村土地的利用规划,要确保生猪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的用地。其次,要把粪污处理设施纳入小区的建设当中,要采取国家政策扶持、地方设施配套、小区农户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共同筹集用于环保设施建设的资金,通过多种处理方式,实现生猪粪污处理的资源化、无害化。同时,养猪场修建粪便净化池、安沼气池等要给予一定的补贴。最后,金融机构要扩大贷款的规模,把规模养殖场作为信贷的重点,财政应安排专项的资金解决养殖场和大户的贷款贴息,逐步扩大小额贷款的规模,简化贷款的程序,改进担保方式,放宽抵押条件,为农民发展生猪养殖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

推行标准化生产

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包括肉猪生产场地的环境标准,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的安全生产标准,疫病防治、兽药安全的使用标准及检查检测标准等。鼓励种猪生产企业的带动作用,并且与各区县的商品养猪场建立集团型的联合体,从而形成安全肉生产基地。要采取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猪资源、统一生产模式、统一防疫制度、统一品质检测、统一调配商品猪及统一屠宰上市,从而形成半密闭式、一体化的生产销售体系。还要加强对养猪场、专业饲养户的用药管理,尤其是加强对预防疾病使用添加抗生素、违禁药物的监控,从而确保生猪的安全饲养及安全生产。

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建标准化养殖小区。要重点考虑建设人畜分离的安全生产小区,保证人与畜的生存环境不受到污染,同时要加强对猪合环境的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要建设生态型的养殖小区,要发展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适合临沂特点的养殖小区建设模式。还要开展环境净化和污染治理關键技术的攻關,目前猪场环境的建设已经是势在必行。猪场环境取决于生产工艺、场址选择、场地规划布局、猪舍建筑设计、饲养管理设备选型配套、粪便污水处理和利用及兽医卫生防疫等,不仅对猪群生产力、健康和产品品质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影响,所以必须要从因地制宜、考虑建筑设备投资及能源消耗等方面采取综合的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设施化。要对那些离居民区较近、饲养条件较差的养猪散户进行分类指导,分别进行改建或拆离,大力改善饲养环境,提高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积极引导科学养猪。新建较大规模的养猪户则应规划建设养殖小区,新的场址要选择在地势高、干燥、向阳背风处,水源充足,水质好,交通方便又距离公路1km以上,距离居民区500m以上的地方,猪场的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密闭通风隔热,母猪、保育猪、育成猪舍及净道污道要分开,冬天要遮风,猪舍要有一定的高度,夏天要安装通风换气设施、屋顶喷淋等降温系统。

生产规范化。加强对饲养环境的监测控制,饲料采购、配方及兽药的使用等都需要登记造册,建立档案。饲料配方中应该禁用“瘦肉精”,限用高铜、高锌,少用抗生素等,出栏前1个月应停止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严格规范饲料安全和用药安全,同时抓好生猪各个环节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饲料成本一般占养猪成本的70-80%,要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根据不同饲养阶段给予相应的营养水平,应积极补充后备母猪,让猪群质量达到最优化,要从源头上抓好生猪管理和安全生产。

生猪良种化。要选择以高产、成长快、瘦肉率高、饲料报酬高及屠宰率高的品种为发展目标,淘汰落后低能的生猪品种,形成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为主要品种生产格局,这样能较好地发挥生猪生产的潜能,提高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养猪户的收入,在实际经验中,广大养猪户也切实体会到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

粪便无害化。养殖业离不开种植业,种植业要依赖养殖业,种植业是养殖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求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要有山地的承包,其他养猪户也要有一定的山、农田地来发展多种经营和立体生态养殖,从而消纳所排出的粪污,同时要普及养猪户沼气工程,临沂市目前已建沼气池3300多口,大大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并且又提供了清洁能源。要逐步推广“人工清扫猪粪-漏缝地板-少冲洗”的生猪养殖模式,减少猪粪的排放,实现粪污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努力做到种养结合的零排放。

加快提高疫病防控水平

防疫要制度化。在管理上要安排合理的饲养密度,实行全进全出,限制人、动物、车辆的流动及进场。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日常的定期消毒包括消毒池等,要把定期对水塔进行清洗消毒作为消毒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做好灭鼠灭蝇及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引进猪一定要检疫隔离,加强对疫病的检测。在用药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将治疗性用药转变为预防性用药。并且必须要根据猪场的实际健康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每月都要制定免疫计划,同时做好监测工作,还要做好主要病毒性疫病的免疫工作,如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及圆环病毒病等现有疫病的净化工作。

提高防疫免疫意识。提高养猪户的防疫免疫意识,要加强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媒体积极宣传普及预防疫病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生猪疾病,减少疫病对我市生猪生产的冲击和影响。要牢固树立“有收无收在防疫,收多收少在管理”的养殖理念。要充分利用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工作的契机,邀请上级有關的专家对乡、村级动物防疫员及生猪饲养专业户进行业务技术培训,还有省委农办每月举办的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来提高养猪户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树立“管理、环境、饲养都是防疫”的观念,提高饲养和安全生产的总体管理水平,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帮助联系科研院校的专家对饲养专业户进行直接指导,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为提高生产水平提供技术的支撑,努力营造出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肉食类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同时,国家政策鼓励畜禽养殖发展(如能繁母猪财政补贴政策),农村畜禽养殖业得到大力发展。在此过程中,文成县的畜禽养殖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生猪数量大增。前几年,文成县的生猪养殖业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然而,这种无序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给文成县城人民和温州市500万人民饮用水源安全的“大水缸”——珊溪水库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提出严峻挑战,对饮用水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当前,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市收集整理、县两级政府和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笔者对文成县的生猪养殖污染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本文展现文成县生猪养殖污染现状,分析当前文成县在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就污染治理提出肤浅的对策建议。

一、文成县生猪养殖污染现状

(一)生猪养殖的基本情况及分布

文成县地处浙南闽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支撑的欠发达县。畜禽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文成县得到快速发展,这其中又以生猪养殖为主。根据笔者调查和农业部门统计的数据,截止2011年底,文成县生猪养殖量110962头,其中母猪存栏数20482头、肉猪26163头,具体情况如下表1:文成县生猪养殖调查统计表。

表1 文成县生猪养殖调查统计表

从表中看出,文成县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黄坦、南田、大峃、玉壶、百丈漈等5个镇。该5镇生猪98046头,占全县生猪总养殖量的88%,存栏母猪19076头,占全县总量的93%。据统计,全县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567个,其中黄坦镇302个、南田镇99个、玉壶镇41个、百丈漈镇33个、大峃镇32个,该5镇合计507个,占全县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89.4%。

(二)文成县生猪养殖污染现状

近年来,文成县生猪养殖业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猪肉市场价格上涨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共同刺激下,在黄坦镇母猪养殖给农民群众带来不菲经济收入的“示范”下,文成县的南田、百丈漈、玉壶、大峃等镇农民群众纷纷加入生猪养殖“大军”,生猪养殖得到快速发展。然而,这种无序发展,养殖污染物未加合理治理,直接排入溪流汇入河道,造成水质不断恶化,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体发臭发黑。黄坦坑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黄坦镇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302个,每年大量养殖粪便和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黄坦坑,在枯水期的时候,整条河流严重污染,黄坦坑地表水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对下游珊溪水库饮用水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10年5月,珊溪水库就因承包期届满,承包人大量捕食藻类鲢鱼,同时黄坦畜禽养殖污染物大量排放,曾一度出现藻类异常增殖现象。与此类似,南田镇有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99个,主要集中在玉泉溪上游的光明村、十源村,该镇大多数养殖场采用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有处理设施的也只有单一的沼气池,养殖场普遍采用冲洗栏舍的方式冲洗粪便,养殖废水直接向玉泉溪上游排放,导致玉泉溪上游水体变臭发黑,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文成县其余50头以上的养殖场主要分布在玉壶镇金星社区桃坑村,百丈漈镇篁庄社区镇头村、西段村,大峃镇中樟社区的茶龙村和周南社区的中南村。这些珊溪库区养殖场尚有很多未实施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和建设沼气池、氧化塘、人工湿地等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部分已经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却没有加以管理或者严重超负荷运载,导致现有的部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二、文成县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纵观文成县生猪养殖业发展态势,笔者以为,导致污染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农牧脱节,养殖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

我国传统的养殖业是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养殖废物通过周围农田施肥、果蔬施肥以及环境自然消纳,能够保持良性循环。但是,近几年,文成县随着规模化生猪养殖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城郊和附近水域转移,造成农牧严重脱节,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养殖者不种地,粪便不能及时消纳,粪便作为一种农业有机肥资源不能及时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农业生产大量使用高效化肥和文成县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导致农业种植者不愿意使用畜禽粪便有机肥,养殖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养殖废弃物处理失去了原来传统的出路,从而出现养殖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向附近水域,形成养殖污染。

(二)养殖规模远超库区环境容量,引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文成县不少乡镇,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不讲科学发展和生态发展,只有发展目标,没有总量控制指标,从而步入环境污染、治理无举、发展受阻、民怨沸腾的境地。在局部养殖密度严重超出环境容量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先后引发。如,黄坦镇母猪养殖量远超环境容量, 而引发了下游珊溪水库局部库区藻类异常增殖现象;百丈漈西段村、镇头村以及上游南田镇的五原村局部区域集中养殖超出环境容量,也曾一度出现百丈漈水库部分水陆交界处藻类异常增殖现象。文成县生猪养殖规模远超库区环境容量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正逐步暴露出来。因此,对文成县生猪养殖实行总量控制势在必行。

(三)污染治理经费投入不足,设施单一不配套

文成县从2006年开始逐渐试行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起初是先从1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开始修建沼气池,然后逐步向规模小的养殖场开展。但修建沼气池的前期投入较大,而且又难以给养殖业主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导致养殖业主:一是不愿投入资金治理污染;二是治污设施建设标准不落实,“小马拉大车”。治污设施建设不搞可行性研究,随意建一个沼气池,从而导致污染物排放量与治污设施处理能力不配套,治污效果差,达不到治污标准,造成大量清洗畜禽体和栏舍场地产生的污水不能有效实施净化处理,更谈不上达标排放,导致直接污染附近水域,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黑发臭,严重危及养殖场周围水体的质量和居民的健康。据统计,在文成县众多养殖户中,以中小养殖户为主,这些养殖户一般都是养殖几十头生猪为主,经济实力有限,仅靠自身投入很难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他们大多没有修建化粪池和沼气池。如百丈漈镇水库周围的西段村、镇头村的养殖户,畜禽粪便只经过畜粪池便直接排放,严重影响天顶湖水库水质,给当地群众安全饮水造成潜在危险。

转贴于

(四)环保意识淡薄

广大农村的基层干部对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防治畜禽污染的措施不到位,导致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染严重。此外,农村大多数生猪养殖户不懂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笔者在基层环保工作时,曾对黄坦镇驮岙村、新康村和南田镇的五源村共3个村40户小型养殖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畜禽养殖废弃物防治的含义,只有12.5%的养殖户比较清楚,65 %的养殖户不够清楚,而有22.5%的养殖户不清楚。可见,广大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淡薄和总体素质低下,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污染治理经验和防治措施,严重影响了文成县生猪养殖废弃物治理的进程和成效。

三、推进文成县生猪养殖收集整理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珊溪水库是温州500万人民饮用水源的“大水缸”,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现任陈德荣市委书记、陈金彪市长先后来文成县专题督查调研珊溪水库水源保护工作。可见,抓好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保护水源地水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就文成生猪养殖污染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积极开展循环利用生猪养殖废物,变废为宝

生猪养殖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肥料,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变废为宝。要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治理原则,全面推广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清洁养殖方式和农牧结合生态型治理模式。如在过程控制中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末端治理通过“果园养殖业”、“畜禽-鱼塘”、“畜禽-沼气-果园”等模式的农牧结合生态型治理模式,积极引导养殖业从传统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如黄坦镇占里村沼液利用示范项目和文成县新伟养殖有限公司综合整治项目,充分开展循环利用畜禽养殖废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占里村沼液利用示范项目主要采取以发展“猪-沼-菜”、“猪-沼-粮”、“猪-沼-苗”、“猪-沼-水生植物”、“猪-沼-竹”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整治养殖污染,通过建设氧化塘,种植茭白、聚草等水生植物以及绿化苗木等,变畜禽养殖废物为资源。文成县新伟养殖有限公司用猪粪制造有机肥,粪末和猪尿发酵产生沼气经过压缩进行沼气发电,沼液用于灌溉金银花、蔬菜和养殖水生动植物。

(二)依据环境容量,逐步削减总量,优化发展布局

文成县是珊溪水库重要饮用水源地,根据有关规划,文成县的畜禽养殖为2.26万头生猪当量的环境限制总量,因此,生猪养殖规模远超环境容量。针对文成县养殖总量严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文成县政府早在2006年就颁布了《文成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划分规定》,但是除了大峃镇、黄坦镇等部分乡镇根据《划分规定》要求分别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外,大部分乡镇均为明确进行划分。因此,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划分规定》对禁养区、限养区进行划分,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从根本上解决盲目发展、随意扩张的问题,通过关停拆除禁养区养殖户削减养殖总量,对被关停拆除的养殖户给予适当补偿,同时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养殖户转产转业。对于限养区的养殖场,首先,我们要鼓励养殖户转产转业;其次,坚持适度集中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优化养殖布局,要以能否消纳所产生的畜禽养殖废物为出发点;第三,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引导位于溪流附近、建成区、居民集中区等敏感区域内的养殖户进行适度集中,有利于集中处理畜禽废弃物。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投入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政府在重视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也应在养殖污染治理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应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投入。据测算,每头母猪需配套建设3.2m3的沼气池和4.8m2的氧化塘,根据笔者多年基层工作接触估算,建设1m3的沼气池需要约700元,1m2的氧化塘100元,每头母猪仅建设沼气池和氧化塘的污染治理投入约为2720元,因此一个100头母猪养殖场的治污设施投入需27.2万元,这还不包括土地政策处理和排污管网投入,可见养殖污染治理投入的成本很高,而养殖产业本身利润低,治污投入又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从大多数中小养殖业主的经济状况看,其抽出资金治污的可能性小。因此,政府应着眼综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投入,给予治污设施建设一定的资金支持。如在黄坦镇已开展实施的“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污染处理技术改造,养殖户及时清扫干猪粪,由集粪中心统一收集加工成有机肥,政府部门通过生态补偿资金给清扫猪粪的养殖户每吨200元的财政补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政府应该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和补偿机制等多种方式引导养殖业主不断加大治污的投入力度,将养殖污染治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其他农业基础设施等统筹规划,加大对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使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四)强化宣传教育

首先抓学习。把环境保护法规、知识,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等纳入基层组织、干部的学习内容,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举办畜禽养殖户环境知识培训班等,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养殖户的环保法规、知识水平。转贴于

其次,抓宣传。充分利用各乡镇、社区的有线电视、广播,开辟环境保护专栏;环保、畜牧、司法、宣传、教育等部门开展环保知识送下乡活动,向广大养殖户发放环境保护宣传资料,播放环境污染案例分析电视片,举办群众参与性强的环保知识竞赛,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第三,抓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提到议事日程,做到环境保护天天讲、时时讲,切实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环境意识,树立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观念。此外,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组织基层领导和农民参观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镇或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交流畜禽养殖废弃物管理经验,激发他们参与养殖废弃物管理的热情。

(五)完善地方法规和标准,依法治污

尽管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法规、办法和标准,为畜禽环境污染的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实用的问题依然存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一是在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配套制定一些相应的操作规范,使养殖污染治理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加强畜禽环境污染执法队伍建设。推行执法责任制,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使畜禽污染控制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篇9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生产,提出了加快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并把发展生猪产业确定为全市畜牧业发展的第一产业。在这种发展思路的引领下,目前我市生猪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20__年,全市生猪存栏98万头,出栏生猪134万头,全市生猪产值137683万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5%、占农业总产值的11%,猪肉产量占总肉类产量的66.8%。由此可见,生猪生产在我市产业化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准确把握畜牧业生产态势,研究分析当前生猪产业情况,更好地指导生猪产业的发展,我们深入生猪养殖专业大户、养殖户、饲料加工企业、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场)及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

一、生猪生产情况

(一)养殖及生产现状。当前,我市从事生猪养殖的群体有三种:一是规模养殖户(场),其特点是以养殖良种猪为主,规模一般在年出栏、存栏100头以上,由于投资大,规模大,市场风险对其冲击最大;二是生猪养殖专业大户,其特点是以养殖良种猪为主,规模一般在年出栏、存栏10头至100头之间,价格涨跌对其影响较大;三是农户家庭分散养殖,其特点是家庭养殖以土杂猪为主,一般一家出栏、存栏10头以内,受市场的冲击相对较小。目前,全市现有729个养猪场。重点扶持了一批原种猪500头以上的原种猪厂,二元母猪300头以上的扩繁场和年出栏商品猪200头以上的育肥场。

(二)加工销售现状。我市现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点)42家,其中市区10家、县区8家、乡镇屠宰场24家。截止上半年,全市已加工生猪887139头,同比增长39.4%,销售猪肉66317吨,同比增长36.9%,猪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销往外地从20__年的6500吨增加到20__年的6800吨,增长了4.6%。

(三)饲料、兽药生产现状。我市暂无兽药生产厂家,兽药经销场所分布广泛,经销的建曲、止泻散、胃肠活、二妙丸、三苏片等品种,基本上满足了我市生猪养殖户对兽药的需求。现有各类饲料加工厂70余家,年生产能力达80余万吨。生猪饲料品种主要有母猪料、大猪料、乳猪料、配合料、育肥料、浓缩料等品种,产品主要销往本市及周边各县(市),为生猪生产养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市场价格现状。全市猪肉价格自20__年由18元/公斤(均价,下同)持续上涨后,一直高位运行到20__年4月份,最高单价达24元/公斤,后经过多次涨跌反复,至20__年7月才基本稳定在22元/公斤左右,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猪肉价格将继续保持目前水平。

(五)养殖保险现状。全市生猪养殖保险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农民自愿,政策支持,以险养险”的原则,保费来源本着“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民)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推行实施。今年中国财险保险公司试点开展生猪养殖保险,现已为260户规模养殖户6万余头商品猪及母猪进行了投保,保险金额6039万元,已决案件1055件,已决赔款132万元。

二、生猪生产取得的成效

目前,全市推行了以养殖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利益为纽带的多方共赢机制和集金融支持、良种推广、政策保障、技术服务、风险防范为一体的生猪养殖产业化系统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形成了共识。

(一)发展思路清晰,工作措施得力。

年初,在市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把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和畜牧项目建设列为全市“十项重点工程”。按照“规模饲养带普养,大户带小户,公司加农户”的总体发展思路,我市加大了对生猪生产、屠宰、肉制品深加工企业和种猪生产企业的引进,产业化畜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江苏雨润集团、山东金锣集团、四川四海集团等一些实力较强的全国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同时,我市加快了种猪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了对养殖龙头企业的招商,相继有森宇种猪场、星河种猪场、万达种猪场、金诚种猪场等一批万头生猪生产企业建成投产。这些龙头加工企业群体和种猪场的落户极大地推动了我市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二)生猪防疫及品种改良工作登上新台阶。为抓好生猪防疫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市先后召开了畜牧业生产推进会议、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和饲料及动物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组建和完善了有关畜牧兽医人员、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参加的监控队伍,做到了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同时加大了排查力度,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确保了防疫工作的落实;在品种改良,着力推广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三元杂交猪为主导品种,生猪优良品种率已达90%,三元杂交商品猪已达70%以上,生猪质量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了“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增加效益”的生猪发展目标。

(三)深入开展科技进场入户工程。我市已经连续二年在全市开展畜牧科技推广年活动,制定了畜牧科技推广活动方案,全市通过办班培训、讲座、技术人员包场、包户等形式,普及推广现代化、标准化畜禽生产管理技术,畜禽标准化养殖先进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去冬今春举办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170余期,培训人员近2万多人次;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科技进乡入户等活动10多次,无偿赠送各种科技资料1.5万余册。省畜牧局、省奶业协会在我市分别举办生猪、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3期,邀请加拿大种猪协会会长王爱德先生、华东农学院养猪专家开展养猪科技专题讲座等,参加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生猪的人工鲜精配种先进技术已在全市全面推广,全市已建立了15处生猪人工授精站,还有8处正在筹建之中。

(四)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加快。今年进一步加大规模养殖大场、大户、小区的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原种猪5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二元母猪300头以上的扩繁场和年出栏商品猪200头以上的育肥场,以这些规模养殖场、户、小区为基点,全面普及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此外,我市还重点抓了2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为

典型,下发了《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档案》,并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对每个养殖小区(场)派驻了监管兽医,强化了技术指导和监管措施。全市已发展养猪小区149个,养猪大场(户)637个,专业户10435个。饲养量超万头的种猪、商品猪场达10个,种猪场47个。现有种猪场47个,其中省级重点种猪场5个,原种猪场3个,全市原种猪达8000多头,二元母猪达到18万头。(五)大力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狠抓投资环境建设,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培育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税收、用地、信贷、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围绕提升畜牧产业化发展水平,集中精力把畜产品加工企业群和养殖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围绕项目建设抓服务、抓协调,全力组织推进,抽调精干力量为项目建设服务,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佳木斯市北方金锣公司于20__年9月建成投产,设计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森宇牧业于20__年招商落户我市,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种猪存栏已达2200头,每年可以向市场提供优秀种猪1.2万头,商品猪2万多头。20__年该企业与加拿大合作投资2500万元合资建设的中加森宇伯乐种猪育种中心于20__年10月12日正式投产,成功引进加系原种猪628头,与加拿大同步育种,现已成为我省原种猪最多规模最大的种猪生产企业。据6月末统计已产仔3800头,预计8月份开始将投放市场销售。雨润集团签约在我市桦川县建设一个万头种猪场和二个5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目前,雨润集团200万头生殖屠宰加工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1月份可建成投产。在全力抓好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南京雨润集团已经确定在桦川县投资建设2个生猪饲养量为5万头的大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和1个万头的种猪场。前期手续基本完成,计划万头种猪场今年建成投产。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养猪行业逐渐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六)金融部门全力支持生猪产业的发展。佳木斯农村信用联社严格把握贷款投向和投量,遵循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的信贷政策,坚持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养猪专业户为重心,以生猪养殖基地为支柱,以生猪加工屠宰龙头企业为载体的信贷支持原则,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大力推广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生猪养殖。对资金需求相对更大一些的生猪养殖专业大户,信用社根据其具体情况,将授信额度扩大到20万元,以满足其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需求。20__年佳木斯信用联社信用社发放授信贷款1650万元,所有授信贷款无一形成不良或欠息的情况。

三、生猪生产存在的问题

我市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仍存在着大量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养殖规模较小,自身发展缓慢。多年来,我市养猪业规模小,多为农户零星分散饲养,饲养量占全市90%,加大了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同时农户市场信息闭塞,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市场对生产、销售的导向作用弱,养猪业靠自身滚动发展非常缓慢,特别是在目前养猪效益较高的情况下想要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农户有发展畜牧业的强烈愿望,但投入大,农户没有资本金积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认为投资畜牧业风险大,有惧贷心理,加之贷款额度小且手续烦琐,未建立长期有效的信贷机制,很多具有一定规模和丰富经验的场户及加工企业融资困难,无力扩大再生产。畜牧产业项目少,资金整体投入不足。

(二)养猪风险大,盈亏难以把握。市场风险、疾病风险是养猪的两大风险,也是导致生猪饲养量增长趋缓的主要原因。生猪生产受市场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养猪户普遍认为市场行情很难把握,生猪疾病难以控制,因而不愿意养猪,由此导致恶性循环,使养猪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自主发展的能力,部分农民害怕养猪,纷纷向更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行业转行。

(三)生猪养殖成本增大,养殖产业化程度低。饲料原料价格在年初以来不仅没有下滑,相反总体呈逐步上升态势。玉米价格涨至0.73元/斤,增长21.7%;小麦麸涨至0.88元/斤,增长17.3%,浓缩饲料涨至2.9元/斤,增长26.1%。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生猪饲料价格不断走高,从而使养猪成本也相应提高。目前以规模养殖户饲养一头育肥猪为例,每出栏一头100公斤重商品猪需要成本1200-1300元(不含基础设施投入)分别是:仔猪成本500-550元,饲料成本600-700元,兽药成本20—30元,水电费等其他成本15元,散养户的成本更高,如果市场行情不好,还可能导致亏损。养猪尤其是散养户投入产出率一般不高,收益不太稳定。当前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生猪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很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疫病时有发生,标准化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四)生猪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生猪生产、收购、屠宰加工、猪肉销售这四个环节本应该有机联系,实际上这四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却不均衡,以一头200斤重的生猪为例,养殖户经过四个月的养殖,每头可赚100-300元,肉类加工大户从农户手中收购,按7元/斤计算,收购价为1400元。屠商购买的猪宰杀后,出肉率一般达70%,即出肉140斤,除去工商税费、屠宰费、检疫费及运输费,可赚20-50余元。生猪销售方面,销售业户以18-19/公斤购进,经分割后销售每头可赚30-50元。屠宰、销售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收购、销售价格,生猪产业的风险过度集中在养殖环节,形成了"养猪半年,不如屠夫半天"的说法,大多数人有了养猪还不如卖猪划算的想法。

四、生猪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畜牧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和商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是承农启工活商的中轴产业。在我市大农业内部,畜牧业是增速最快、发展潜力最大、自然条件最优越、后发优势最强、覆盖面最广的产业。可见佳木斯要在农业上有更大的突破发展,应率先发展生猪产业不可忽视,做大做强猪经济,用猪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拉动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早日把佳木斯建成全省生猪生产大市,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政策导向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生猪产业在我市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当前生猪产品价格处于上升期的时机,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生猪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一是做好生猪补贴工作。如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落实,今年,我国已将能繁母猪补贴由去年的每头50元增加到今年的每头100元,做好能繁母猪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就显的有为重要,及时将相关补贴如实兑现到农户手中,在保护生猪养殖户利益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二是做好生猪保险工作。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制度的深入,广泛动员和组织养猪场(户)参加防范疫病等风险的保险,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养猪业户保险意识,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潜在风险,通过保险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要让养猪业户人人都能认识到保险的作用和实惠。彻底解除大规模养猪场(户)的后顾之忧

三是做好生猪贷款工作。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满足全市生猪生产贷款需求。银行要通过积极主动的调查研究,掌握辖区生猪存栏量、需求量,以及生猪生产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信贷需求和信贷投放情况,确定银行的支持规模和资金投放额度,有针对性地支持生猪生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信贷服务手段,为对象户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并实行贷款优先、服务优质、利率优惠等信贷优惠政策。加快落实信贷支持及财政贴息政策,加大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信贷资金投放力度,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另外,对于大规模养殖场政策要对其相对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如建猪舍的用地问题、扩大规模的贷款问题,与市内外、省内外的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市场购销合作关系,消除市场风险等问题,形成有循环经济特征的发展模式。而对于养殖小区、养猪合作社和养猪大户则应到其象规模养殖场发展,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力度,确保生猪产品稳定供应。同时,对小规模散养户要加强引导,千方百计提高其标准化饲养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扶持规模发展。

各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使企业全身心投入发展。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加强龙头企业的牵引能力,促进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增强抵御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是重点培育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市场服务、资金扶持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生猪产业链,完善与现代养猪业相适应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三级配套的良种猪繁育体系,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

二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科学引导生猪养殖,形成统一规划及行业自律,理性投入生产,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切实保护猪农和生猪养殖企业的利益。帮助企业加强管理,抓好资金、生产、营销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收费项目。

三是牵线搭桥引进技术,引进项目,鼓励屠宰企业改进设备技术,扩大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养殖模式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是建立以农民互助为主的组织保障机制,鼓励建设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由过去农户散养为主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模式的转变进度,不断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提高生猪标准化饲养水平,促进生猪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五是设立政府专项补助资金,对生猪养殖业户给予相关的经济补助和政策支持,建立对养殖户的补贴机制。当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农民养猪亏本的情况出现时,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养殖专业大户适当的补贴,避免出现生猪断档的现象,同时政府可采取减免生猪加工、销售税、费负担等措施,以减缓猪肉及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确保生猪市场价格的稳定。

3、加强疫病防控,确保产品质量。

一是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含量。加强防疫部门队伍建设,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检测新机制,认真做好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养殖技术辅导班,不断推广养殖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生猪疫病防控新规范。通过每年对村干部和养殖户进行实用养殖技术培训,做好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基本达到村组有技术人员。

二是同时加强兽药饲料市场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对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与检测水平。

三是加大必要的设备投入,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和环境的管理,严格检疫和消毒以及疫苗管理、饲料管理、兽药管理和政策法规应用,加强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禁止病死猪交易,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4、完善市场信息机制,构筑生猪“产供销”新秩序。

一是商务、物价、农业、工商、畜牧等部门要加强对猪肉等副食品的生产、需求和价格的监测,通过对生猪产、供、销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科学分析,总体上掌握本地区大致所需猪肉销量情况,及早做出市场预警预报。运用电台、电视、报刊等形式,定期生猪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和关联企业正确认识市场规律。

二是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和联系,以倡议、提醒、告诫等方式,正确引导相关组织与经营者遵守法律法规,加强价格自律,规范价格行为。

三是建设销售绿色通道,加强市场监管。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交易行为,完善生猪专业市场,打击压级压价坑害农户的行为,切实降低农户的市场交易成本。

篇10

关键词:财政补贴;母猪保险;猪蓝耳病;困难补助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40-01

1 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原因

(1)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成本提高。在过去的几年中,因粮食价格上涨等一些原因,猪饲料的价格一直在上涨。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必然引起养猪成本的提高,进而生猪,猪肉的价格也会提升。且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必然由消费者承担上升价格的大部分。

(2)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供需失衡导致均衡价格提高。前几年的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生猪养殖户的亏损比较厉害,在生产者缺乏市场信息和对未来市场缺乏预测能力的原因下,部分养殖户便不再愿意养殖,从而导致今年五月份之前的生猪存栏数量部分缩减,在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下猪肉价格的上涨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可以说供需不平衡是这次价格上涨的最主要的原因。

(3)猪疫病频繁冲击了生猪供应市场。生猪疫病的流传也对我国的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会造成母猪流产),对我国持续低迷的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打击,使本来脆弱的生猪养殖业雪上加霜。由于小户,散户养殖户无力防治生猪疫病,只好退出生猪养殖,正在养殖的也因这些疾病而遭受巨大损失,所以生猪数量减少,猪肉价格上升。

2 相应的财政政策的措施

至十月份,中央已经出台10项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初步建立了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1)建立母猪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促进生猪的生产。一方面,国家财政拨专款支持对有繁殖能力的母猪建立重大病害,自然灾害等的保险制度,加大对生猪疫病防治体系的支持。另一方面,建立母猪饲养补贴制度,国家财政依据参保的母猪数量,原则按每头每年50元的定额补助标准,给母猪饲养户给予直接补贴。

(2)建立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制度的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生猪生产条件,加强防疫服务和贷款风险,保费等的补助方面”。此制度的规则在于“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所以其主要用于规模化养殖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支出,以及用于生猪养殖大户购买种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财政贴息等。

(3)建立和完善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减轻疫病对生猪产业的冲击。对因防疫需要组织捕杀的生猪,国家对养殖户给予补贴,并对宰杀过程中的无害化处理给予补助。如同因非典建立起来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此次生猪疫病也促进了我国建立起来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利于我国今后生猪产业的发展。

(4)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中专生等困难人群给予补助。由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副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中专生的生活水平影响最大。国家在调控猪肉价格的同时,也注意到解决其造成的影响。 “对低保人员,中央财政将增加补助4.7亿元,对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央安排补助资金2.8亿元。”

3 现有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对政府已经实施的财政政策,我们将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其效应。

(1)母猪保险和补贴制度有利于降低养殖户的成本,提高其养殖的积极性,但是在短期内会增加财政负担母猪保险和补贴制度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首先,母猪价值大,得病率高,是养殖户得宝贵财富,母猪一旦死亡,将是养殖户承受巨大经济损失,有了母猪保险制度,就使养殖户多了一种保障。另外,母猪饲养直接补贴制度将使养殖户直接受益,增强养殖户抵御成本上涨风险的能力。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市场猪肉价格的回落。如图1所示。

①因饲养成本的上升,饲养风险加大,5月份,猪肉供给曲线由S移动到S1,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

②由于政府的财政补贴,成本下降,供给曲线由S1向下移动S2,均衡价格由P1下降到P2,由此可见,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确实能够促进猪肉价格的下降。

但是,我们也看到,短期内的各项财政补贴,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不利于财政的稳定。

(2)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但其只能作为短期的调节政策。作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之一,此政策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生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利于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现时猪肉市场上猪肉的供给。但是,这种财政鼓励政策只能作为短期政策,缓解暂时的供需不平衡,等到我国的猪肉市场已经平稳了之后,该政策的继续实行会引起新一轮的供给过剩。

(3)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生猪养殖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 应该说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只是我国畜牧业防疫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随着生猪公共防疫服务体系的建立,养殖户的的风险将大大降低。因为疫病导致的养殖户减少问题将得到解决,在生猪的供应周期波动将趋于平缓。

4 稳定猪肉价格长效机制的财政政策选择

(1)建立稳定副食品价格波动的财政专项资金。比如说,每年财政可以抽出部分收入,建立为稳定猪肉价格的专项资金,当价格发生波动时,可以立即专款专用,这样就避免了因突发事件而导致政府财政的负担的突然增加,有利于财政的稳定。

(2)长期来看,要通过财政政策措施加强对生猪养殖专业化,规模化的的支持。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生猪散养是造成生猪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财政加强对生猪养殖规模化的支持,促进生猪养殖的专业化,规模化,才能抵御风险,保证猪肉供给的稳定性,进而从根本上保持猪肉价格的稳定。

(3)建立猪肉储备体系,健全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猪肉储备制度。如同粮食储备,关系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应建立相应的储备系统。一般说来,中央储备主要满足应对突发事件和救灾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局部应急和保证节日市场供应。猪肉储备要发挥蓄水池作用,在市场供大于求、猪价过低时,要增加储备数量,缓解农民“卖猪难”的矛盾;在市场供不应求、猪价过高时,要增加投放,缓解市民“买猪难“的困境。

总之,在此次此次猪肉价格涨价事件中政府运用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的能力也越来越熟练。

参考文献

[1]王国清.税收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