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校园建设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等校园建设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校园文化;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81-02
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媒体形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传播媒体,是人们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媒介。新媒体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日益多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现如今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交流平台纷纷兴起,如QQ、微博、微信等,这些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校园逐渐的发展为自媒体用户的核心圈。而我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建设水平严重落后于教育的实际需要。因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巧用自媒体工具,构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内在发展需求、具备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课题。
一、分析自媒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
加强自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文化、立德树人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一)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文化、立德树人教育的要求
众所周知,高校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身的心健康发展。但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校园文化建设满足不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利用自媒体传播的覆盖面积广、渗透力强等特点,加强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的宣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在自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好自媒体潜在的教育功能,增强其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导向作用,从而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的提出,为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另外,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指明了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需要全面的利用先进的自媒体技术,积极的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旨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和渠道,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能力下,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体系。”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把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从而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新动力。除此之外,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将自媒体的优势与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实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富强、民主、文明;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爱国主义:敬业、诚信、友善”的提出,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价值观指导,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据调查,大学生利用自媒体进行信息收集、归纳等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浏览本校校园网的时间,而且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长期下来,学生会形成不良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起到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并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同时又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很大,不仅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依托自媒体网络平台,在传播主题、传播渠道以及受众反馈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积极的探讨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优势,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全面的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一)自媒体承载的内容更多,能够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量的需求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报纸、学生刊物、宣传栏等)相比,信息储量更大,而且可以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自媒体信息进行实时的更新与传播。众所周知,传输快捷、交互性强、信息量大是自媒体主要优势。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自媒体的运用,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传播力。互联网、网络通讯传播方式灵活,传播的内容丰富,视频、动画、音效等传播形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有助于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力,有助于激发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兴趣,进而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自媒体具有强大的潜在教育功能,教育辐射范围更广
传统媒体下的校园文化往往比较单调,难以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功能。而自媒体时代,可以实现校园文化的交互传播,传播效果具有颠覆性。高校各部门、各级组织团体均可以搭建自媒体平台,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从而有效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的覆盖面,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另外,利用自媒体,能够激活开放的校园文化活力,而且自媒体可以及时进行更新与升级,及时的纠正校园文化的错误,随时随地的共享校园文化建设成果。通过微信、微博等的互相转发,扩大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从而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三)自媒体的运用有助于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
自媒体能够起到联结受众、信息传播者的作用,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不再局限于教师或者领导,学生也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可以自由地、自主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话筒”。自媒体操作简单,无需经过多种复杂的程序,有利于构建完善地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平台,利于全面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
三、发挥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注意事项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指导
自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指导,通过构建个人――学院――学校自媒体平台,将学校官微、各学院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自媒体连接起来,形成强大的自媒体网络体系。然后主动进行话题、议程的设置,并且营造积极、活跃的舆论氛围,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
(二)更新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这就要求树立新的教育观,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与学生展开良性互动,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与互动,从而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三)构建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自媒体传播行为比较自由、自主,需要依靠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体系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优良的校园文化渗透,加强学生对自媒体的科学认知,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传播行为,尽可能地净化媒体环境,形成强大的四级联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监督体系,及时地纠正不良信息,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身心损害。坚决制止严厉打击网络不良行为,为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和谐的人文环境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自媒体时代,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技术、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人文环境的构建,以符合广大师生的心理需求为着眼点,推动各个自媒体的整合,将自媒体潜在的教育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打造最优秀的校园文化。
自媒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立足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以及身心发展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构建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充分的发挥自媒体优势,全面的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5-130.
〔2〕施小娟,王亚彤,等.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02):291-291.
〔3〕黄坚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4〕任晓菲.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5〕Shi Zhisheng.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media age [J].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2013, (07): 41-42.
〔6〕Tang Xiaoli. Accurate grasp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ampus media, play a good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the campus culture [J]. electronic magazine (Teacher Edition), 2014, (16): 271-272.
〔7〕王文杰,侯学然.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28):150-151.
篇2
【关键词】 高校 制度文化建设 思考
【作者简介】 周兵,二炮指挥学院政治工作学硕士研究生;桂剑国,二炮指挥学院政工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工作哲学;刘兰兰,二炮指挥学院政工系讲师。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和塑造,它可以有效约束师生的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对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意义
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全面育人的内在需求,能够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科学化建设水平、规范师生理性化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过程中,创造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在制度形成、运行过程中凝练的行为规范意识和制度导引意识,处在校园文化结构的中间层,是显性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潜在的精神文化之间的纽带,包括高校的领导决策制度、教学科研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人际关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以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存在,体现高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机制,以及深层的行为规范方式和特殊的人才培养要求,其作用是将外在的纪律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可以说,制度文化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对其他部分的校园文化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2. 提升高校科学化建设水平的客观需要。高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基地。高校的科学化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随着高校科学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必须坚持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加强科学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不仅要重视加强法规制度有形成果的构建,也要重视营造制度文化建设无形的氛围,打牢高校正常秩序的坚实基础,促进高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通过建立完善、人性化的制度文化环境,促进高校更科学顺畅的发展,广大师生会拥有更好的学习资源、发展空间和健康的心理氛围,促进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教师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培养学生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文化人格。因此,要加强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法制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校的科学化建设水平。
3. 规范高校师生理性化行为的重要保障。作为参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师生员工,他们的理性化行为是自身良好品德重要的外在标志。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对师生员工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到“催化剂”作用。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通过构建科学、民主、人本的制度文化体系,运行宣传、教育、监督等机制对师生员工产生潜在的心理动力,促进高校规章制度的内化,营造一个规范有序、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引导大家按照统一的准则自觉地约束自己,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消极的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促进师生员工发挥参与高校建设的主体作用,对于确保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转,对于培养合格的人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
准确把握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现状,深入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是明确努力方向、找准具体措施、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 法规制度构建成果显著,但制度文化意识相对薄弱。规章制度作为高校制度文化的外在依托,对师生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各高校按照“以人为本,德才兼备”的要求,重视搞好法规制度的顶层设计,确保高校科学发展的高起点。制定了一套涉及领导决策、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人事考核等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法规制度建设的有形成果显著,特别是近年来各院校不断促进教学制度改革与创新,推行教师聘任、职称改革、完善教学评估制度等,大大提升了制度建设的时代水平,依法治校理念深入人心。但高校在制度文化的培育上还不够深入,制度和文化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缺乏文化内涵支撑,特别是一些没有整体的和长远眼光的制度,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致使师生无所适从;有的制度没有跟高校的核心价值关联起来,少数制度条文未能很好体现高校的核心理念,特别是与高校教育目标任务需求结合不紧,导致他们得不到师生的认同和内化,并没有能够成为制度文化;有的“刚性”管理意识多而“柔性”感染意识少,制度文化育人机制相对滞后;有的师生注重对有形制度成果的遵循,对制度文化的无形成果,即有形的规范体系所体现的无形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和心理倾向等,关注不够,自我培养意识不强;有的高校教育层次多,时间长短不一,人员成份复杂,更迭频繁,少数学生对高校规章制度的内涵认知不清,心理认同不够,致使有形制度与无形价值没有形成有机结合,影响了制度文化的影响力。
2. 制度文化建设稳步推进,但体系配套无缝衔接不够。近年来,高校上下强化依法治校理念,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制度意识,健全完善规范配套的法规体系,打牢高校正常秩序的坚实基础,制度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制度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特点,具体规章制度的形成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加上专业人才匮乏、时间仓促等原因,对一些交叉领域的工作,没有沟通协调就单独出台规定,导致规章制度概念性多而操作性少、描述性多而规定性少、经验性多而创新性少,甚至出现制度与制度之间相互抵触、同现行法规制度相悖的情况。同时,由于各个高校特点鲜明,制订制度相对独立,特别是部门立法较多,难免造成制度的配套兼容不够,由于制度之间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和连贯性,延缓了其本身建设的进程;以系统性不足的制度为基础形成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整体性不足的缺点明显存在,必然导致制度文化的隐性规范功能相对弱化。另外,法规制度的定、改和废相对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少数高校过于强调管理,制定相应的“土规定”、“土政策”,在管理上不断加码,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制约制度文化发挥桥梁作用。另外,一些法规制度设置的防范底线偏弱,在确立行为标准的同时,对违反法规行为还缺少相应的惩戒规定,导致违规成本过低,特别是一些不构成处分的行为时常得不到有效追究,助长了个别人的侥幸心理,影响了法治精神的贯彻深度。
3. 制度文化约束氛围浓厚,但部分师生参与热情不高。在高校强化依法治校,推动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各校上下遵章守纪的意识不断增强,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出于管理的需要,有些制度非立法单位制订,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忽视被管理者和学生的参与权,没有实现制度文化由“外在制度”向“内在制度”的根本转变;有些制度对师生存在重义务轻权利的倾向,缺乏对师生切身利益的整体考量,不能很好地体现民主性、合理性,导致师生对制度缺乏认同感与信赖感,也难以内化为良性的制度文化;另外,有些教职员工,关注学术和事务性工作过多,对“与己无关”的制度创建兴趣不大,在制度试行过程中提不出修改意见;有的学生存在“过客”心理,不能做到以高校为家,虽然对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私下里有些建议,但缺少参与精神,没有通过合理渠道反应上来,影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效果。
三、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各院校党委领导要充分认识其在思想政治建设和人才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整体规划,搞好顶层设计,不断建设质量和水平。
1. 注重教育引导增强心理认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这是制度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师生员工对制度文化建设心理认同的外在体现。要完善大家对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参与机制,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采取多种形式,既搞好法规知识的正面灌输,也注重隐形制度文化思想锤炼、道德约束和心理导向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心理认同感,让广大师生认识到自己的发展和学校紧紧相连,息息相关,不断增强组织的亲和力,使制度对于师生由“让我遵守”变成“我要遵守”。坚持逢会必考,围绕制度落实开展警示教育、先进典型宣传等,组织学生采取发放宣传材料、编演文艺节目等形式进行宣传,培养学生自觉的守律精神。好的制度文化氛围能够达到对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应充分利用板报、橱窗以及校园网络等宣传途径,把《学生管理规定》、《科研规章制度》等法规制度文本提供给师生学习。同时邀请名师、名家进行宣读辅导,组织先进典型传授经验,紧扣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核心,引导师生牢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筑牢思想防线,自觉用法律制度规范言行。此外, 在新法规出台之机,要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加以修改,增强法规的科学性、合理性,增强大家的心理认同感,自觉培养守法品质,强化主动参与制度文化建设的意识。各级领导要带头学,干部要主动学,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动认同制度、严格遵守制度、自觉执行制度的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自主学习
东莞一个月的跟岗学习,感知体会到学校中层领导执行力对学校发展、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学校中层管理者要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的发展。我们在办好自己学校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转变教育办学观念。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挖掘自身潜力,走内涵发展之路。
下面对照东莞中学初中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谈一些今后的工作设想。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东莞中学初中部作为省一级学校,它除了弘扬“严、勤、细、实”的东莞中学精神,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继承东莞中学百年文化传统外,更重要的是东莞中学人能够积极营造人文校园。这几年里学校相继举办了“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和科技节”。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套不断完善和改进德育、教学法、科研、教师、后勤等多方面的管理制度,对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作为团场学校,我们秉承着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社会的责任。我觉得学校管理一刻也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制度第一,在学校里最有权威的应该是学校制度而不是学校领导。作为领导,首要的责任是维护制度,建设制度,为制度服务,为制度效力。建设一个好的学校制度,营造执行制度的人文环境,用制度规范行为、凝聚人心,从而达到学校兴旺发达的目的。这应该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最终目的和全体教师所期盼的最佳结果。为此尽快建立以下制度。
二、教师评价管理制度
1.基本理念
(1)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2)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3)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4)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2.实施步骤(以一学期为一个周期)
(1)在学期初,通过全体教师大会,学校管理者和被评价教师拟定评价过程的具体框架。进一步明确教师评价的目的旨在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而不是为了对教师作出评判或者奖励、处罚,从而消除被评教师的种种疑虑。
(2)让教师进一步明确一学期教师评价的整个过程和步骤,使评价双方做到心中有数。
(3)确定评价的重点,探讨评价信息和数据收集的种类(主要是师德水平、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三个方面)、渠道、方式和步骤,确定征求意见的人选。
(4)收集信息。收集信息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键阶段。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必须大量掌握有关被评教师的信息,只有大量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发展性教师评价才有坚实的基础,被评教师才会对评价结果心服口服。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1.学生主动参与
根据人们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应有■以上的学生主动参与时间。
2.合作学习
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必须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3.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区别指导,分层教学,而不是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4.鼓励创新
在有效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四、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1)课堂驾驭能力;(2)实践操作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
五、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为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形成学校特色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制定以下制度。
1.教务处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
2.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学校教务处申请。经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才能确立。
3.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和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负责老师在开课一周内按要求写好《课程纲要》并及时上交教务处。
5.授课教师要加强临时班级的管理,每次上、下课都要点名,并将学生的到位情况报教务处。
以上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如果进一步将之从观念角度加以归纳,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适应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要求的现代教学观。
篇4
今年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后勤管理处党政领导班子遵循“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顺利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和日常后勤保障工作。同时,根据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把握契机,深化改革,加强队伍建设。一年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后勤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廉洁自律、服务素质、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获得了今年年鼓楼区房屋整治小区出新先进单位、南京市节水先进单位、校运会团体第一名等多项荣誉,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廉政建设与行政工作相结合
后勤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党员和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院纪委组织的廉政教育录相片,开展反腐倡廉和纪律教育。尤其是下半年新一届领导上任后,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强班子建设和宣传工作力度,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工作有条不紊,形成合力,上下齐心协力干事业,成为学习、工作、廉政建设的带头人。大家勤政廉政意识加强,并在实际工作中完善和落实各项廉政建设制度。主要有:(一)办公会民主集体决策;(二)加强公开招标合同管理,如学生超市招标;(三)推行物资的“阳光采购”和集中采购,如学生床上用品的采购;(四)财务管理、奖金分配公开;(五)坚持礼品礼金上交制度,今年上缴礼品礼金价值约5500元。从机制上避免人为因素和不正之风,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加强与职工的沟通,提高管理透明度。
二、转变观念,职工队伍建设初见效果
新任班子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对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也常抓不懈。数次召开会议,加强思想教育,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并着重对现任11名科级干部进行了考核。考核工作受到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制定详细方案,经过开会动员、本部门述职修改、全处大会述职接受民主测评、院系科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综合意见反馈等步骤,发扬民主,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找出差距,认准方向,改进工作,考核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后勤1个办公室、4个中心的负责人岗位面向全院竞聘工作,力图选拔出更胜任、更年轻的同志上岗。竞聘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共有20位同志报名参与,经过前后两轮演讲,面试答辩和民主测评,大家普遍对未来后勤发展做了大胆构想,将有8名同志脱颖而出。此次竞聘,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淡化了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强化了后勤干部的全局意识、岗位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优意识,这是后勤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后勤人事制度改革的开篇,考核竞聘工作的圆满结束,有助于提高后勤整体素质,逐步形成民主、健全的干部工作运行机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后勤分工会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组织职工开展排球、唱歌、舞蹈等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组织职工参加校运会,有力地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三、抓住重点,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
坚持为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尽可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后勤全体同志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注意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将后勤服务工作做细,将水平做高。在确保日常服务保障的同时,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学院重大的工作任务中经受住了考验和锻炼,服务水平在不断总结中逐步提高。
1、工作早计划 ,早安排。上半年完成三味书屋节水系统的技术保障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暑假高温期间,完成对古平岗校区改造工作,清理、粉刷教学楼和食堂,拆洗换装日光灯、吊扇、门锁、晾衣架等等。
3、家属区1#、2#楼平改坡工程中,多方协调,妥善解决各住户的要求。
4、在学院各项重要事项中,加班加点,仅校园管理科一年累计加班达405个工作日。
(二)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学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做出了重要贡献。
1、今年6月25日,一场大雨使教育技术楼外地窖水涌入大楼负一层,造成积水约1米深,大楼的配电柜泡在水里。处领导和技术楼的每一名工作人员,严密组织,夜以继日的工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保证了大楼办公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2、古平岗校区食堂由于承包金较高,经多次谈判,在开学前半个月方签订下协议,立刻与原承包人进行交接,改善环境,组织招聘工作人员,确保在新生报到前完成了所有工作,保证了师生伙食的正常供应。
(三)加强与社会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关、协作,节约经费,产生效益。
1、加强与水、电主管部门联系,为我院用电争取享受居民电价,节约支出约70万元;将学院门面房的营业用水由按学院总用水量30计价调整为小表计量收费,仅此一项,每年为学院节约经费12万元;争取到减免超计划用水加价5万元等等。
2、与区老城环境整治办公室多次交涉,为我院要回相关补偿款126万元。
3、平改坡、教学楼亮化工程节约近50万元。
实践证明,后勤队伍识大体、顾大局,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基础,是一支经受得住考验的、值得信赖、能战斗的队伍。
四、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迈出第一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大势所趋,目前,后勤管理处用发展的眼光,求实的精神,重新整合职能部门,变原来的“科”为“中心”,目的在于淡化行政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为未来企业化运作打下基础。这仅仅是后勤体制机制改革迈出的第一步,未来高校后勤既具有企业的经济属性,更具有为师生服务的社会属性。通过稳步推进,确保达到学院稳定,群众满意,后勤职工乐意,领导放心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预期目的。
篇5
【关键词】师资队伍 教学环境 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技术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更应该掌握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总体战略部署,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师资队伍的培养
一支具有能适应信息时展趋势的新的教育观念,具备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新型能力要求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周期短,而许多专业教师知识水平却相对静止,计算机专业又是新兴专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或夸夸其谈,不能动手指导学生上机操作,逃避学生的提问,所授知识与社会应用脱节;有的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但是欠缺讲课的艺术,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讲述给学生,学生听起课来缺乏兴趣,加之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学能力不高,致使学生毕业后的能力与企业的用人标准有一定的差距。由此看来,学校必须要下工夫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师资水平。首先,学校要端正办学态度,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将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加以改正;摒弃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对教学思想、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信息化。第二,提高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教师们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校可以设置培训制度,由专业带头人,组织教师针对职校生的特点,对专业技能、讲课艺术等方面进行培训,培训完毕后进行考核,校领导不定期的到学生中去调查专业教师的教学情况,认真分析并反馈到教师中去,及时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定期组织教师对计算机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或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到学校讲学,让教师知道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和什么样的人才,使教师教学有针对性,教授的知识才能不脱离实际。专业教师也应该多接触企业,多关注IT人才市场。学校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平时注意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开展内容丰富的教研课,办出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特色。第三,注重教研能力的培养,教与研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教育科研的方法,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转变“教研分离”的传统观念,帮助教师掌握由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而派生出的新的研究方法与技能,使教师增强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二、教学环境的建设
由于社会各个领域对学生计算机掌握的技能和程度的要求不同,所以职业技术学校对计算机的硬件条件设施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最基本的办公软件,到一般的设计软件,甚至一些编程软件,都要求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达到一定的配置要求。所以要求学校具备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系统和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等硬件设施。要达到这些标准,从前期的投资和后期的维护上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学校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投影、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进行计算机教学,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中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们更快的入门。
三、教学模式的重构
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课堂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模式化、教条化和静止化。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越来越低,可以独立发挥创造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计算机教学课堂改革的重点是要在师生中倡导并树立个性化的教学观。要结合职业教育课程富于实践性的特点,多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破除师生之间的距离与隔膜,增强师生间的合理交流和互动,积极地改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创造活力;调整原有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仅要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为量化目标来定位学生的能力,更要多多关注他们的个人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心理、情感状态、能力与创造力的提升等非量化的指标,这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真正体现。
篇6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活动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具备复杂性的特征,其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社会、自然和规范等。该学科的重要观点,是注重教育活动和环境的作用及关系,只有明确两者作用,处理好两者关系,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效能。篮球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协调好教育生态环境,做好优化工作,从而推动我国教育生态学发展。
1、教育生态学理论统述
1.1、教育生态学的含义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把生态环境和教育相融合,联系两者的机理作用与对方间的关系,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达到研究和发展的目的。
1.2、教育生态学的作用原理
限制因子定律。教育生态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对自然限制因子起到一定的扩张作用,让其变成社会中的精神因子。教育生态领域发展中的限制性因子包括两点,分别为信息流和能量流。如果能量流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时,就造成教育生态系统的质量和规模和质量受到限制。适度原则及耐度定律的相互结合。教育生态学发展过程中的规模和数量,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有着密切联系。如果不能实现两者发展速度上的相互统一,给教育生态学的发展构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教育生态学发展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耐度的发展目标,并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生态位原理。为实现教育与其他系统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标,要对其输入一定的能量。这种情况下,就要做好合理分配,此过程中包含两种关系,即排斥与竞争。在相同的生态位中,激发事物斗志,实现积极进取是竞争的重要表现。但在实际过程中,竞争和排斥,会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因此,要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作用分析
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包括三种,分别为规范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开展篮球教学活动时,要注重结合三种生态环境,以确保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持续、稳定和安全发展。
2.1、规范生态环境的作用
规范生态环境,又被称作精神环境和价值环境。所谓的规范生态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展现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其包含内容较为广泛,如、民族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科学技术、风俗习惯、艺术和社会思潮等。规范环境是制度环境的一种,既是人类所特有的,又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规范生态环境是以自然和环境为前提,其可作为一种条件,起到决定篮球教学活动发展的作用,又可作为一种制度,保障篮球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非独立性是篮球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要在规范生态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内规范生态和外规范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价值观。创设制度性的规范,充分展现其文化价值,陶冶学生情操,达到体育教育文化目标是规范生态环境的教育目标。创设的规范环境,其作用多以文化层面体现,不仅展现了人们与篮球有关的心理认知,又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从而推动篮球教学活动开展。
2.2、社会生态环境的作用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教育的动机取决于社会生态环境,由教育内部组合、教育群落、社会和家庭构成,与科技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社会生态环境比自然生态环境更强调“社会化功能”。就学校教育而言,社会生态环境包含多个方面,如篮球专业的经费状况、课程设置,教育学生的技术手段,学生与同学、家长、教师的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生活和学习现状等。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态环境,因此,在创设社会生态环境时,必须有国家政策作为保障。
2.3、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
一切物质的基础是自然,就篮球教育自然生态环境而言,要注重创设物质条件。自然环境包括教育物质环境、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方位等。学校自然生态环境一般为硬件建设,主要包括生活、生产和教学基地,教学基础设施,学生的绿色成绩、建筑质量、装修风格、建筑功能和建筑面积等。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到学生参与的任何一项活动。构建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还可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审美能力,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起到重要作用。
3、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关联性分析
从生态体系来看,构成该体系包含多个因素,各个因素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就教育生态环境而言,各个因子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既存在联系,又具有独立性,从而决定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各个因子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篮球动能,养成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篮球教学活动中,任何一个因子不可缺失,只有确保各个因子同时存在,才可保障篮球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各个因子的关联性,充分发挥各个因子的作用,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场区意识的培养。要想完成此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有优越的场地设施作为前提条件,同时,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就教育生态环境各个因子作用而言,各个因素具备较强的独立性,例如,教师队伍,教学活动风气,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给予学生有关篮球技术方面的指导,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总结和归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4、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分析
4.1、规范生态环境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规范篮球教学,能够提高篮球教学效果。高校篮球文化,融合了娱乐文化和竞技文化,其既可让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教学活动中,又可加强教师与篮球文化的内在联系。高校开展篮球教学活动时,影响其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会风气。在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同时,注重舆论导向的把握,从而构建良好的生态氛围,以促进篮球教学的发展。
4.2、社会生态环境
社会生态环境中,政策体制直接影响到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体制,保障高校篮球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完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强调学生思维的扩展,学生可创新篮球要领及技术,使其有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3、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学校器材和运动场馆间的生态建设、整体建筑规划以及自然环境建设。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人的塑造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建设校园时,要融入学校的思想和制度,加强户外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建设,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措施分析
教育生态环境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其质量决定着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效果。要想提高高校篮球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要不断的改进生态环境,使其更加系统化。通过上述教育生态环境分析,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包含多种因子和维度。任何一个因素缺失,都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在对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时,不仅要强调高校内部与外部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又要重视内部各个因子的协调发展。优化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生态环境时,要结合自身本校的特色,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及条件,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方法论、价值观和参与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行为,使其满足体育教育理想变化的需求。例如,开展趣味的体育比赛,设置体育专栏和体育角等。开展篮球教学活动时,要联系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育过程情景化和自然化的教学目标。篮球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优化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和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响应,还需要国家制定一些政策给予支持。国家可以制定一系列条文规定,确保学校建设校园时,重视篮球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建设。由于我国地域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于相对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国家要给予大量资金方面的援助,从而起到优化生态环境的效果。篮球作为竞技体育的一种,正因为其赋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才展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气场。因此,在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时,要对其进行规范,不断注入全新的文化内涵,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舆论对于教育生态环境而言,起到关键性作用,在优化过程中,要给予舆论支持,从而推动篮球教学改革。
总结
教育生态环境对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规范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是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学活动效果,需要完善各个生态环境,以加强高校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培养。与此同时,国家和学校要重视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制定一系列措施,并认真贯彻和落实,从而营造优质的生态环境,实现篮球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詹朝阳.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
[2]沈云激.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研究[J].林区教学,2014,(10).
[3]魏钦.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4]叶琴.江西省普通高校定向运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
[5]刘亚楠.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篮球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3,(21).
[6]刘瑞玲.大学篮球文化对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0).
篇7
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发现人才、利用人才、依靠人才成为国家冲破阻滞、向前跃进的关键力量。而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人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是对国家人才战略方针的贯彻和落实,是新形势下转变会计职能的必然要求,顺应了会计工作发展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尤其是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决策效率和治理效果,事业单位肩负的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职能无法完全发挥,阻滞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降低了百姓的幸福感和便利程度。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就是要通过人才建设带动会计工作发展,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实现全面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目标。
二、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管理现状
(一)思想守旧,人才建设环境不佳
同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由于自身的公益性,缺乏营利性冲动,失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动力,故而也就对于业绩分析、预测、风险评估等财务工具的热衷程度不高。因此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对管理会计的先进性和重要性根本就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也觉得单位内部不需要引入这种管理方式,自然也就不需要管理会计人才了。此外,事业单位领导普遍对财务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仅限于满足正常的财务活动需求而已,客观上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建设环境不佳。
(二)标准缺失,人才建设方向不明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对于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许多事业单位缺乏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在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上沿用以往的财务会计人员标准,换汤不换药,管理会计人才建设难以取得实效。并且,由于缺乏明确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人才建设过程中也往往难以分清重点、辨明主次,人才建设方向不明。
(三)管理疏漏,人才建设混乱不堪
当前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性不高,具体到财务人员而言,经常是一个财务人员退休或调岗了才会补充一个新的财务人员进来,这种沉闷、僵化的人员管理机制不利于人员的流动和更新,也不利于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建设和培养。而且,由于财务人员长期处于同一岗位,不免心生倦怠、丧失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对会计人员的监督。
(四)培训滞后,人才建设成果不著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缺乏计划和目标,经常是想一出是一出、今年有明年无,工作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人才培养内容滞后,过度照搬照抄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内容,缺乏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需求的反映和解决,培训内容实践性不强。培训方式老套,缺乏新意,会计人员本来工作任务不轻,在沉闷、老套的培训环境下难以保持学习热情。没有及时对培训情况和培训成果进行反馈,致使问题不断重复。
三、健全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思想重视,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搭好“台子”
提高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认真组织学习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及相关系列解读文件,深刻认识管理会计工作对于加强事业单位治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内涵的认识,增强对管理会计工作及人员建设的重视。财政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动事业单位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组织举办学习班,对事业单位分管领导和财务人员分别培训,推动管理会计工作和人才建设更快更深入发展。在内部营造良好的人才建设氛围。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员的聪明才智,事业单位要加强宣传和动员,积极构建和弘扬正能量文化,催动和激发会计工作者的革命创业热情,鼓励和引导会计工作者转变会计观念、更新会计知识、提升会计技能、加强会计学习。探索管理会计理论创新。积极借鉴企业管理会计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目标和任务特点,探索适合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方法,为管理会计工作者提供有力武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考核机制,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倒逼事业单位革新和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二)合理评价,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制好“尺子”
探讨构建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以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务为基础,系统总结实践经验,设计构建科学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经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视角,探索和研究管理会计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条件,如会计核算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决策参与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等。加强同国际权威管理会计人才模型框架的对比参照,并加以借鉴利用。建立人才评价体系。明确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目标,合理界定评价人员、评价内容,找准管理会计人才评价的“基点”。在已经明确的管理会计人员评价内容基础上,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和业务实践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评价方法。注重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反映和评估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起全面、真实、系统的综合评估体系,并以此开发和改进人才评价系统。科学制定人才选拔标准。在人才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岗位需求分析,合理设定人才准入门槛,严把“入口关”。在内部组织开展关于会计工作者的调研,摸清会计人才培养现状,找准需求,制定全面、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计划。
(三)科学管理,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筑好“池子”
健全人才层级设计和管理。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才分类、分层,建立起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人才层次发展机制。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同高校展开合作,确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课程,并积极承担会计实践教学,共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招聘活动,选拔成绩优秀、能力出色的管理会计人员。人才选拔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宣传和媒介工具,拓宽人才选拔范围,扩大人才选拔基数。加强专家库建设。在多层次人才体系的指导下,注重引进和吸收高层次的管理会计工作者。健全专家人才的选拔程序和选拔方式,建立内部专家库。财政部门应当以地区为单位建立区域专家库,并加强不同区域之间专家库资源的共享。完善人才考核管理。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改革,打破僵化不变的人事管理机制,积极向企业学习,建立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畅通人员晋升渠道,构建起同管理相适应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日常管理。科学制定财务管理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健全会计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严格会计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定期对管理会计活动检查。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倒逼管理会计人员提高专业能力和规范会计行为。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精心培养,为管理会计人才建设架好“梯子”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人才调研,对事业单位内部人才进行摸底调查,充分了解会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水平等,倾听和搜集会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建设实施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和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现状,结合单位财务工作实际,按照目标的难易程度分层次制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长期、中期和近期计划,指导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合理设计培训内容。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注重面向未来,侧重实务。在培养内容设计上应当注重对会计人员信息分析、预测、决策、控制、规划等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帮助会计工作者提升财务分析、风险管控、绩效评估、组织管理及决策分析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和渠道。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展开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如组织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等。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加强对自我的继续教育。健全培训效果考核。注重培训期间的情况反馈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搜集和整理培训效果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和内容。组织培训成果考核,合理设计和选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构建“点、线、面、体”的立体化培训成果考核体系。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障碍;建设机制;心理契约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03-03
一、教学团队概述
团队协作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管理形式,指组织内部人员在一定共同基础之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利用组织成员的技能和特点展开的共同协作。团队成员之间强调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使每个人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形成整体优势,达到1+1>2的增值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各专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被严格区分开来,各种知识领域的交叉和融合使得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需要不同专业的背景的教师共同协作、完成目标。因此,在团队协作理论基础上,为了达到知识最大化,我国高校中出现了围绕教学而组建的”教学团队”,即指由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体,通过教师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团体合作,达成教学资源的整合,使教师的个人力量形成教学合力,从而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传统的高职高专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是孤立存在的,每位专业教师独立完成一门课或者是某一课程的某一部分,整个教学过程是单独的、封闭的。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往往在处理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应对不及,不利于学科的整体发展,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教师的优势不能最大限度发挥。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对于人才培养、教师个人发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障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团队建设也已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根据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情况的调查访谈,发现现存的教学团队在其运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陷,使得教学团队整体优势得不到最大化的发挥。
(一)制度障碍
从高校产生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应始终把教学放在中心地位,然而从调研中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有所偏颇。在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中,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的量化标准与教师个人的职称、奖励、晋升等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使大部分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个人科研中;或者对于教学的考评以课时量作为教师绩效的杠杆,而忽略了教学的质量。在这种考评制度中,教师在有限精力下无法进行更多的教学研究和改进,不利于教学团队这一协作组织的合作研究和团队建设。
(二)团队文化建设滞后
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思想的支配下,强调个性和自主化成为了高校课堂的重要教学观,而团队合作性却被忽略和轻视。学生的培养不是靠单个教师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群体的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团队成员之间互助协作、取长补短才能完成这一系统性工程。校园团队文化是校园文化与团队精神的统筹和融合,是价值观、管理制度、组织目标、道德准则等各方面的统一体现。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教学个体对自主性的过分追求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强调,使得团队精神缺失,难以形成相互信任和支持、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最终使团队优势难以发挥,团队发展难以持续。
(三)教学团队结构矛盾突出
教学团队结构的合理性不仅指教师在年龄和职称方面,在“双师素质”教师、专兼教师方面更要注重其合理配置。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职业教育”的属性使得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社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要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在这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下,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教学团队成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教学水平,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优秀“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校内技能培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聘请校外相关企业或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实践课程教学和实践工作指导,形成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双师素质”以及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但根据调研访谈,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成员结构配置矛盾突出。1、虽然目前教学团队成员“双师素质”比例已经达到教育部门要求,但是大多数教师也都是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实践工作的流程和环节不熟悉,无法进行学生的实践学习指导,不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2、目前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管理存在着一定问题。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开讲座、作报告,给学生带来社会实际工作中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但是兼职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上有所偏差,从而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失衡情况,给学生带来“忽视理论教育、重视实地实践”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些兼职教师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兼职作为自己的谋财之路,视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与不顾,从而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建设留下了无形的障碍。
三、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元素
系统论创始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它的核心是系统的观念”,他认为,过去的认识论把人作为一个机械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并做出反应的摄影机。
系统论主要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各部分简单相加或者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概念表明了“系统”包含了以下内容,即相互联系、作用和依赖的元素构成了一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定的功能。元素之间有机的组合使得一个有效的系统产生“1+1>2”而非“1+1=2”的特殊效应,这种增值效应效应也正是一切优秀教学团队追求的目标。
那么根据系统论的“元素”概念,有效教学团队中的元素指的是哪些方面呢?
(一)教学团队目标
作为一个团体组织,受团队成员认可的、富有价值的目标是整个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石和灯塔。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在设定其组织目标时一定要把高职教育理念和特色融进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确定其团队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不论是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或者项目教学团队,都要考虑高职教育的社会要求和发展趋势,以高职院校强调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突出的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为基础,推动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实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二)团队成员结构
团队的核心元素就是团队成员,团队目标是通过团队成员具体实现的,团队计划是由团队成员实施执行的。团队成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扎实的知识基础与专业技能,这种优秀素养是一个团队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教师是教学团队中的核心力量,教学团队需要团队成员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取长补短,发挥各自长处,实现智慧增值。
1、教学团队的年龄和职称结构
为了实现教学团队在知识、经验、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的互补性,开展“传、帮、带”工作,团队成员应该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有所差别,形成梯队态势,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以老带新、相互帮助,对团队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支持,帮助提高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教学团队的教师性质结构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走出自己特色、进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这一目标,教学团队在教师性质结构上必须明确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校外企业专家的聘请相结合的这一目标。
团队教师性质的结构若不合理,便很难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这种结构合理性不仅仅是指数量上,不是说“双师素质“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要强调质量。针对前文提到的“双师”特征不明显、只有理论知识、不熟悉实践的环节和流程以及兼职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有偏差、给学生带来对理论教育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在教师结构中凸显的矛盾,使得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成了为了组建而组建的形式主义,难以适应教学改革需要。因此教学团队在成员的选择上一定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以及实践工作技能,注重提高和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优化团队的整体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
(三)团队成员协作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知,团队是一个“非加和”系统,若想产生“整体>局部之和”效应,必须依赖于系统内各元素即团队成员的积极协作。对于教学团队来讲,成员间的良性协作必须在以下基础之上,即相互信任、学会尊重、善于交流、彼此负责。
信任是建设一个高凝聚力、高效团队的最重要因素,当信任形成以后,会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安全需要,使人们获得了安全感,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秩序,使一个人的行为具有更大的确定性,那么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会给团队成员带来正面影响,即对团队精神、团队文化的认同,对团队制度的服从,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负责并不是团队带头人的个体义务,而是指团队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心,其中包含着合作性、主动性以及化解矛盾、接受批评的态度。由于对于教学团队来讲,面对的对象不是一个机械的项目或者课题,而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具有责任心是一个教学团队的核心。对于团队成员的交流则是要求团队成员善于倾听、有效表达,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和欣赏,而且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
(四)团队负责人
对于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来说,团队负责人首先要熟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和职业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教科研方向和道路;其次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不仅能够以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还能对教学团队中的其他队员进行指导和帮助,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再次是拥有优秀的职业素养,这是形成团队凝聚力重要条件,不仅能带给其他教师自信心和积极性,而且负责人的这种榜样作用还能够带动其他教师在实际教学科研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最后是领导能力,需要懂得如何管理和协调,懂得如何分配教师个体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等,一个较高水平的团队负责人能够带领全队教师在教科研上更上一个台阶。
四、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
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影响其功能发挥的因素较多。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主体的特殊性,那么如何创建优秀教育团队则是高职院校亟欲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教学团队制度设计
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依赖于外在的环境制度氛围和教学团队自身建设体系。教学团队的建设制度在不同高职院校会受到本校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结合学校的人事分配和培训、资金支持和资助、教师队伍发展计划等具体制度来营造一个利于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对于教学团队自身的建设体系,则要针对教学团队中的构成要素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运作规程,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团队建设绩效,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便利、营造空间。
(二)心理契约的建立
“从实质来看,契约实际上就是交易双方达成的一种规则规制双方交易的制度安排”,即是双方或多方协议认可并承诺遵守的行动规则,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未能履行义务时的惩罚措施。在我们的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指的并不是法律层面的外在契约,而是指心理层面的内在契约。
心理契约是一种主观心理约定,指团队及成员之间的隐形的、不成文的契约,团队成员个体为整个团队付出了什么、又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这样一种非正式的内隐的约定形式。心理契约精神的本质在于诚实、守信、责任,在于其所蕴涵的平等、信任、权力和义务等一系列规则,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利益需要,符合人们的精神追求,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从而转化为人们的一种内在精神。心理契约虽然不是外显的、不受法律保护的,但是它却是无价的团队凝聚力。团队合作只靠外在规则去约束是很难实现团队绩效的最大化的,内在心理契约这种柔性化的管理却能激励团队成员、使其产生归属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在制度的刚性管理虽然能对团队成员产生约束,但这种被“强制”的行为常常是没有感彩的消极行为;而心理契约这种柔性管理则能让团队成员产生积极的自觉行为,有强大的内驱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对于教学团队而言,其心理契约主要表现在团队成员对于教学团队的心理期望以及对团队的责任。一般来讲,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是心理契约的双方契约人,团队成员通常对团队有很高的期望,期望得到大家的信任、公平的待遇、有价值的努力目标、同事的帮助和宽容、个人发展机遇;而团队负责人的心理期望就是团队成员最大潜能的发挥以及团队成员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由于这种契约关系的维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团队成员,即团队负责人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期望,那么维系契约关系的纽带将会断裂,导致团队人心涣散、成员流失。
那么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如何去建立团队与成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呢?
1、确立“以人为本”的团队价值理念
从心理契约中的“激励”功能来看,有效的激励能够满足团队成员的心理需求。团队负责人应该承认教师个体在教学团队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工作的伙伴关系而非科层制中单纯的上下级关系,教学团队对于教师工作的认可以及给予他的回报是团队负责人对团队成员心理期望的实现,不管是物质上的金钱报酬,还是精神上的关于工作发展、教研水平提升,这些回报都是团队成员期望的尊重。这种“以团队成员为本”的价值理念将会促进和引导心理契约的良性建立,实现教师与团队的良好互动。
2、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往往由不同知识领域、不同教育、工作背景、不同专业以及校企不同单位的成员组成,若不能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则不能实现优势发挥,良好的沟通则是实现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有效途径。团队成员通过沟通可以了解教学团队的目标、特色和资源,了解其他教师的意见和观点,让专职教师提高其“双师素质”,让兼职教师对高职教育理念更加熟悉;在了解别人的基础上,团队成员也会更加大胆的表达自己,从而使整个教学团队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积极的状态。
3、建构良好的团队愿景
前文中提到团队文化建设的滞后、团队合作被忽略和轻视已经成为了教学团队建设的障碍。团队成员对心理契约的违背与团队文化的“硬伤”是密切相关的,而良好团队愿景则是优秀团队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有价值的团队愿景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带来强大的团队驱动力,产生有效激励效果。
4、选择高素质团队负责人
高职教学团队的负责人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合理分配团队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调节团队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矛盾、使其变成良性冲突,让每个成员都愿意为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在心理契约中发挥着指引、鼓励对方契约人的作用,是团队心理契约的巩固者。
(三)健全教学评价监督机制
对于教师的考评要冲破传统制度的束缚,不仅要完善个人业绩评价制度,还要把团体业绩和奖励与教师个人的利益相联系。对于个人业绩评价制度来讲,要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把教研放在第一位;而对于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一味的只看课时总量,而要把关键放在教学质量上,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指导和教学研究。团队的业绩和奖励也要与教师的个体利益挂钩,以教师在教学团队中承担的工作和岗位为依据,对教师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与回报,调动其为团队效力的积极性。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才能真正对教学工作产生监督和激励的作用,才能帮助实现教学教研的本质目标。
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关键则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建设中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新生力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并不是依靠几项规章制度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教育行业所有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发挥教育行业这个大的教学团队的功能和作用,才能真正完善高质量教学团队的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冯?贝塔朗菲著,林康义,魏宏森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9.
[2]彼得?圣吉著,郭进降译.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3]程恩富,胡乐明.新制度经济学[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87.
[4]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篇9
首先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调查显示:将近3年的新课程改革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新问题、新困惑也层出不穷,诸如,教师所面临的困难、课程资源匮乏、评价制度滞后、课堂教学改革不尽人意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专家的指导是不够的。实践证明: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它是素质教育的需求。陈至立在20*年6月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由此可见,重视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就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基于自己学校的现实,寻找自身的办学出路和办学特色,这就热切呼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就迫在眉睫。
它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总结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时明确提出:“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并且还指出,“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
1、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2、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尤其是科组有效运作机制的研究;
3、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4、校本教研队伍的建设;
5、小学校本教研制度的专业支持与条件保障;
6、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评价指标和监控、管理机制。
研究本项目的科学意义
1.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对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发展的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2.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9月试行以来,已有3年了,20*年将全面启动新课程。对其试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找到切实有效、可行的途径去解决,实践和经验证明:校本教研必不可少。本课题对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一探讨,并尝试提出教师校本教研能力发展的策略,为今后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借鉴意义。这是本文所力图实现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本质上就是应用教育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真实问题,因此,它是本项目中比较适宜于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当在持续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研究的意识”贯穿于日常的具体教学生涯中。我们认为,行动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主要用于问题诊断过程和课题立项阶段的多角度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2)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的试验研究日志及教学反思录、试验课的课堂观察记录、师生互动情景的数码照片记录、教学录像片段记录、教师和学生的个案研究等。
研究实施的几个步骤:
1、筹备阶段(20*年12月—20*年元月):广泛宣传,制定方案,召开开题会,教师学习,访谈,确定试点学校,初步实施等。
2.项目实施阶段(20*年元月—20*年10月)队伍建设,科组运作,专题研讨,现场交流、外出学习参观,检查总结评比等。
3.项目评估、总结阶段(20*年10月—20*年12月):对项目进行评估,完成项目研究总报告以及成果的集结和资料的整理等。
四、课题的实施和成果
几年来,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实验学校的各个科组和每位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在此期间,探索出了一套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适应本校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富有时代特点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起有效的科组运行机制,使科组活动能够具有研究和学习能力,并且成为每个教师发展的舞台;形成了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评价体系和监控、管理机制;完成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建设了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有序和高效地开展。
1、规划到位。教研室从全县角度,客观分析我县教研现状,制订全县校本教研三年中期规划,提出对各实验校、各校学科组的具体要求,并设计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各校校本教研工作。学校各科组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让教师主动构建个人成长历程,激发内在成长动力。教研室要求实验校全体专任教师人人制定一份详实的《个人成长计划》,此计划既是学校“教师成长档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成长计划》是以一学年为周期,要求教师从师德、教育、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基本功等方面拟定自己的发展目标、确定互助伙伴,并制定达标措施。
2、组织到位。建立起以学校、教研组、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科研处负责、教研组抓落实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这个网络运行畅通。
3、制度到位。
首先,为规范各校的校本培训,教研室先后出台了《扶风县校本教研室制度建设制度汇编》小册子,内容包括: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章程、学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学习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学校校本教研检查制度,对校本教研的活动进行宏观上的指导。其次,各实验学校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4、人员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县教研室教研员的包片抓校、蹲点制度。为搞好校本教研,县教研室全部致力于教研工作,从领导到教研员,根据各自的责任权限和他们的特长,他们分别参与到基层学校相应的教研组,支持教研组长工作。向组长全面分析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他们既能看到教学上的优势,又能明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研组长以及科组成员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指导教研组长根据目标一步步地探讨实践。平时要求每一位蹲点的教研人员还必须参与教研组的活动,与组员同学习、同讨论、同研究。坚持随堂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结束时,还要帮助教研组总结教改经验,以巩固研究成果,激励教师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在科组自评、成果展示的基础上,评出优秀教研组。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加强教研室对各实验学校教研组活动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及时发现和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先进教研组经验,创设良好的教研环境氛围。
在各实验校,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集体备课备课组长负责制。即各教研组的活动由组长负责,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学校领导各联系一个组,指导并参与各个组的教研活动。
5、激励到位。
各校制订了针对教研组的考核内容,主要从教研组的思想建设、活动情况、承担公开课的情况、科研成果、“学生的得奖情况、资料的积累、教研组活动记录、学习内容、公开课教案、科研论文等方面进行考核,还有加上平时教学常规检查的情况和行政人员对教研组活动的评价,这些方面对教研组进行考核。这样做到了过程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县教研室每年对各校教研组工作进行总评,评出优秀教研组,并对其进行奖励。
(二)、创新教研活动形式,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课堂案例式教研
案例式教研分为自研式汇报课、出外学习课堂实录、多人同上一堂课。
自研式汇报课:
每个学期每位教师在校内上一节研讨课,要求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体现研究的价值,凸现自己的研究特点。
出外学习课堂实录:
教师出外学习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针对教学实录谈自己的感想,引发其它教师的共鸣,形成共同参与并提高的局面。
多人同上一堂课:
两三位教师上同一个内容,按照各自对教材的解读进行40分钟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演绎;这样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给教师们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调控等之外,更需要临场的教学机智的发挥和对课堂教学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节课这样的教研形式对教师业务成长有真切的帮助,让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营造了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
通过多种途径的案例式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讨、亲身体验,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边教边悟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课题组在学校教师中开展“边教边悟”活动,要求老师们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写下来,教中悟,悟中学,学而后教。通过边教边悟,营造了学习研究的氛围,提升了教师们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而又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合理的规划。
经验分享
教师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有了各自的实践体验,就需要进行经验总结。总结之后也需要我们给一个平台给他们进行经验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学期在教研组内都有一次经验分享,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进行展示。
(三)积极开展各类专题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大赛活动
为配合*市教育局开展的“强师兴教”工程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我县教研室每年组织开展一届“教学新秀能手”大赛活动。按照市上赛教要求的几个环节,组织一系列教育教学大比武、大练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一般情况下,我县的大赛安排在每学年的下学期进行。步骤为:10月份,全县性说课比赛,由教师的说课和听者提建议构成;11月份,分科组的精品课大赛,以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为主;12月份,思课活动,由教师的反思和答辩组成;来年1月份,个人和科组分别总结。最后评选出县级“教学新秀能手”,来年推荐上市参赛。
教研活动专题化
专题化主要是指每次活动再不是随意地指派几位老师上几堂公开课,然后大家评议评议完事,而是代之以有明确的研讨主题,而且这个主题还必须是这门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求通过研讨,能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得出相关结论。
各实验校教研组每学期都有专题研究的任务,在一学期贯穿始终。我们将一个学期的研究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落实到教研活动,成为教研活动的一项主题。如全县小学语文科组20*学年的研究专题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在这个研究任务之下又分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型模式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式研究。
“五个一”工程
为了使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迅速成才,各实验校应积极开展教学练兵活动,努力实施“五个一”工程。“五个一”是对同一教学内容从备课、说课、上课到思课、评议一气呵成,其中前四项由同一教师完成,评议由科组成员完成。每个教研组每周推出一至二位教师,轮流进行,其余教师参与听课评课。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对“课”的设计实施、评价有一个完整的体验,与教学实际衔接紧密,对提高教师对“课”的驾驭能力有明显实效,也有益于及时发现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的实施,为年轻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建设学习型教研组。
1.加强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学习型的教研组在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教研组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课例研究。制定教研组长学习制度。每月固定教研组长学习的时间。教研组学习制度,每周安排有各教研组的科组活动时间,科组活动的内容分为思想和业务学习两方面。建立异校交流制度。每个学期和省内外知名学校的教研组至少交流一次。
2.开设科组大讲坛活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科组成员的凝聚力,使科组内形成互相研讨争鸣的学习氛围,使科组内的老师主动热情的参与科组活动中来,各实验校开设了科组大讲坛活动。科组成员就共同关注的问题确立一个主题,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交流百家争鸣各取所需,通过汇总解决共同的疑惑等。在科组充分活动后,利用全体教师共同学习的时间,科组可以推举出几个主讲人就这个主题进行演讲,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说明,台上台下可以互动,质疑问难。集体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组员参与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师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得到发挥,团队整体水平大大提高。科组大讲坛由“个人活动”转变为“团体活动”,发挥了团队精神,实现了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的有机统一,科组讲坛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质的飞跃。
3.建立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建立一个面向学科各个成员的教育资源系统势在必行。建立扶风教研网,在网上创立科组主页,具体分设五个大类: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外出培训、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平台是论坛。具体操作是每次活动,先由组织者发主贴,上面分别有活动的通知、主题、意图,然后是执教老师跟贴发教案、说课稿或者是教后反思,接下来是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跟贴进行评议,甚至可以是针对有些老师评议的讨论。教师还可以将优秀的CAI课件放在网上,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可以方便地查阅自己在教学中所需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下载,这样能大大地拓宽获取知识的空间,扩展信息来源。
(五)、专业引领,不断提升教师的各种能力。
1.专业引领我们深知,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因此,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一方面创立校本教研制度十余种,对各校的研究进行引导规范,另一方面,要求各校要以建构校本培训为平台,积极倡导研修与实践相结合,反思与借鉴相结合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每个周三下午教师政治业务学校时间,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例如各实验学校*学年下学期的教师培训分为三个大的主题:2、3月份为校本教研时间,4、5月份为科研理论学习时间,6月份为发展性评价学习时间。时间为每周三下午两个小时。几年来,我们不但邀请了省内外有名的学者教授前来授课,还积极挖掘我室教研人员、各校教学名师的特长和潜能,让他们介绍自己成长的历程和教学的经验等,我们不仅仅从理论上引导教师,还展示教师中个性化的和创造性的工作。
2.课题研究学校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各实验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教研组为研究基地,提高教师搞好专题研究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各校在学校总课题的带领下,每个科组都有自己的专题研究。每个专题都有一群成员在实践、在研究,从而在全校形成了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教科研景观。专题研究的开展在教育科研上,以科研促教研,使科研贴近课堂、贴近师生、贴近学校,从而带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积极把握研讨的机会。各校积极承办各种研讨活动。在承办研讨活动中,给青年教师提供锻炼舞台,让他们展示自我,提升自我。我们要求教师空课时间主动参与各项活动,主动与兄弟学校的同行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几年来,全县各实验校共承办各种研讨活动二十多场次,接待来自八方的朋友,这既是对他们的展示、提升,也是对他们的指导鼓励和鞭策。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相关成果:
部分和获奖。论文《以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在*市校本教研工作暨先进教研组表彰会上公开交流,并在《*教研》上公开发表。
完成了一套可供全县教师使用的校本教材《小组合作学习》。这套书已经在我县使用4年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校本丛书已经编辑成册。这套书有汇集学生获得市级以上作品的《绿意盎然》;有汇集教师发表获奖文章等的《绿苑涛声》和图文并茂的体现学校多年来办学特色的《绿满校园》,成为我校绿色文化的沉淀。
体现我县校本教研成果的《不待扬鞭自奋蹄》,设有“课题研究、制度建设、边教边悟、教育反思、成长笔记和教子有方”栏目,充分体现了我县各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我持彩练当空舞》则收集整理了我县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本册子从“成长笔记、团队奋斗、读书人生、师徒对话”等方面详细介绍校本教研机制研究的实践和成果。
建立扶风教研网,为教师提供教研的平台,收集教师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此网站的点击量和排行正在逐步上升。
教师队伍:我县自*年起参加*市“强师兴教”工程的*市教学新秀能手大赛,连续三年,已有80多名教师获得市级教学新秀能手殊荣。他们在我县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领头作用越来越明显。
五、开展校本教研的几点体会
1、在本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最难、也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使教师养成不断学习和思考的习惯。除去工学矛盾不谈,学习资料的不足、不系统,缺乏针对性,也是严重困扰的问题,所以我们会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购置相关书籍光碟等,为教师配置电脑,为教师尽可能的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引导教师逐步成为研究者。
2、部分教师一时很难接受新的观念,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采取同伴互助、专家引导培训、个别谈心等的方式和教师一起学习和进步。
- 上一篇:企业制度建设情况
- 下一篇:卫生院群众满意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