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猪养殖技术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养猪养殖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生态猪养殖的意义
1.1有利于促进猪肉品质的提升
传统养殖技术中,饲料当中添加了过多的铜、锌等金属元素以及抗生素药物,对猪肉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同时危害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有的养殖场受到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影响,盲目追求猪的生长速度以及瘦肉指标,从而忽略了猪肉的味道、色泽。生态猪养殖避免了这些问题,避免了猪肉中有害物质残留,提升猪肉品质。
1.2实现更好的环境效益
每年养殖场都要产生污染物,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周围的环境就会受到严重污染。而发展生态养殖技术就可以利用沼气池能源对猪粪便进行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为农民提供生活燃料,经过发酵处理过的沼液还可以作为浇灌植物的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不仅解决环境的污染问题,而且还促进了能源和资源充分利用。
1.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生态猪的养殖成为了养殖市场的重要趋势,生态猪的养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着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有利的促进了猪肉品质提升,同时也有利的促进了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我国猪肉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2生态猪养殖技术
2.1遗传改良技术
我国在当前生态猪的养殖方面引进了国外优质品种,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但在风味和口感方面不完全符合我国群众的需求;而国内的某些地区生态猪养殖在风味和口感方面很好,但瘦肉率和生长速度却较低,所以需要优质选育和杂交技术,让优质品种有效结合,从而为我国持续发展的生态猪养殖提供遗传基础。
2.2生态饲养技术
生态猪养殖过程中要考虑养殖场周围环境和气候,利用早期断奶隔离分段饲养技术,科学的隔离母猪和仔猪,根据生长阶段不同实施不同的饲养。同时,对生态猪要适当放养,在猪舍附近草地或山坡上放养,保证猪肉品质。
2.3远程监控技术
生态猪养殖过程中在猪舍安装自动监测控制器,设置生态猪养殖的相关参数,对猪舍内的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全天候监控,每隔10min将监测到的数据发送到数据库中。养殖人员通过数据库技术,对猪舍内环境进行监控,并及时调整,从而保证猪舍内环境最佳状态。同时也可将生态猪相关信息,例如品种、免疫状况、健康状况等信息相结合,如果有疫情可以快速追溯到源头,从而降低损失。
2.4沼气综合利用
生态猪养殖场所应选择地势较高,通风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沼气池应相对较低,这样有助于猪舍中污染物排放到沼气池当中。经过沼气池发酵杀灭污染物中大量细菌,生成的沼气为农户提供煮饭等能源,沼液可以做有机肥料浇灌农作物,减少化肥用量,间接增加了经济效益。
3我国生态养猪养殖的发展趋势
3.1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在生态养殖产业中应用的较多,在供料、采购和防疫等方面按统一要求和规定,由公司向农户提供原料以及品种。但此模式也有弊端,虽然保证了猪肉品质,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生产的规模化,这跟真正的生态养殖有一定差距,同时养殖户福利和效益方面缺乏完善管理体制。
3.2自然放牧与种养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利用自然资源充分,生态猪有更宽的活动场地,喂养方式方面应该用较多的自然食物,此模式能最大限度保留生态养殖原始性,同时动物粪便等污染物浇灌了周围植物,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用量,养殖环境的生态性得到保障。
3.3立体养殖模式
篇2
(辽宁省灯塔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1113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物类食品的安全更是受到广泛的重视,相关畜牧养殖者以及研究学者纷纷寻求一些有效措施来保障动物类食品的健康安全。除了防治动物流行疫病举措以外,还对养殖技术进行了刻苦的钻研与探索,终于摸索出生态猪养殖技术,这种养殖技术不仅有效改善了畜牧养殖的环境,而且还有效满足了人们对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的需求,因此,在这种技术背景下,生态猪动物食品将会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
生态养殖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动物养殖环境的卫生,而且还会涉及到动物喂养饲料方面,同时,还会涉及到疾病防治、资源高效利用等,故本文将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具体操纵进行分析与介绍,为广大研究学者以及畜牧养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生态猪养殖技术水平。?
1 环境卫生的处理?
养殖户首先采用有机垫料填满猪舍的地底下方,并且对其及时进行翻埋,从而使得猪的粪便以及污水等通过有效发酵而分解,进而达到零排放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猪养殖对水资源与农田的污染系数。另外,还需要保证猪舍的干净、通风正常等相关问题,以保障猪舍环境舒适、卫生,进而为猪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大大提高了畜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 饲养原料的来源?
养殖户需要建立完善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并且从自身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获取天然食物,然后将这些天然食物投喂给猪,从而使得猪通过摄取天然食物而提高自身的营养健康价值,进而为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畜牧养殖者需要在生态猪饲养原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与维生素,以提高生态猪的免疫能力与抗病能力,进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产量,为畜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3 生产加工过程分析?
生态猪生产加工过程对整个养殖过程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生态猪的生产以及流通等过程建立完善的追踪体系,例如:其包装、贮藏以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全面跟踪,从而保障动物类食品的健康、安全,进而有效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继而为市场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4 饮用水投放措施?
生态猪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且饮水具有提高动物猪抵抗疾病能力的作用,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给予足够的水,并且在水中投放适量的抗生素与食盐。所给予的水应确保干净,从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健康成长,其中,食盐本身具有着较强的杀菌作用,故在饮用水中投放适量的食盐对动物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 疫病防治工作?
一般情况下,养殖户除了给予猪绿色健康饮食、舒适居住环境以外,还需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这是由于疫病不仅大大降低了生态猪的自身价值以及标准,而且还严重损害了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做好相关疫病的防治工作。当发现动物猪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联系兽医对其进行诊断,并且做好健康猪的隔离处理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其他健康猪进行疫苗注射,以实现预防和控制疫病扩散的目的,为生态猪的产品质量以及其价值提供有力保障。?
篇3
【关键词】 辽宁沈阳,沈阳204医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
随着生殖生物学领域的不断拓展,人类辅助生殖也相应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自世界首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婴儿诞生以来[1],该技术已开展了约三十年。但是,尽管IVF已成为目前治疗不孕不育的完善方案,其成功率仍然较低。大部分的胚胎死亡似乎发生在移植前的培养阶段,仅有50%的体外培养胚胎能在第六天发育到囊胚阶段[2],移植后的胚胎发育为胎儿的比例也不足15%。为了提高妊娠率,将多个胚胎一同植入时,却导致了多胎妊娠率的大幅升高。因此,如何通过改善培养条件、优化配子质量和开发新的胚胎筛选技术以提高胚胎种植率一直是辅助生殖实验室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1 胚胎的体外培养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优化培养基,可以改善IVF胚胎的体外发育和胚胎的植入率。通过降低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浓度、添加氨基酸和生长因子可以提高囊胚形成率和细胞数。在IVF胚胎的培养基成分改良上,已经没有多大的研究空间。据报道,即使使用无葡萄糖培养基来改进胚胎质量,妊娠率也没有升高[3]。
人类胚胎在植入前的发育期间,营养需求的变化为:卵裂早期主要是对丙酮酸的需要,随着发育的进行,逐渐转变为囊胚期对丙酮酸和葡萄糖都有较高的需要。受精卵在早期发育阶段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发育所处的体内环境发生了变化,因而导致了胚胎营养需求的上述变化,也因此促成了囊胚阶段培养基和序贯培养基的问世[4]。随着这些新型培养基的出现,新的胚胎筛选技术也接踵而来。
2 胚胎的筛选
2.1 植入前胚胎的遗传学诊断(PGD) PGD是在胚胎植入子宫前对其进行遗传性障碍的诊断。PGD可以降低父母将遗传性疾病传给子女的风险。常规的胎儿诊断是在妊娠12~16周,通过绒毛膜绒
毛样本或羊膜穿刺术对胎儿进行检查。如果胎儿有遗传缺陷,夫妻双方就要考虑终止妊娠。一种替代途径是,从IVF后的8-细胞阶段胚胎中取出1~2个卵裂球,用荧光原位细胞杂交融合(FISH)或PCR对这些细胞进行分析,确定有遗传缺陷的胚胎。只有那些通过PGD检查无遗传缺陷的胚胎才能植入子宫,这样就避免了妊娠终止。第一例通过此项技术的试管婴儿出生于1990年[5],之后通过PGD检查出生的健康孩子已超过150个。
FISH可以对处于分裂间期或中期的完整细胞核中的特殊染色体进行检查,以鉴别胚胎的性别(这对于避免X-染色体的伴性遗传疾病十分重要)和检查染色体的非整倍性(如Down氏综合征)和主要的染色体畸形(如染色体易位)[6],而用PCR技术扩增特殊的基因序列可以对单个基因的进行检查[5]。尽管用于PGD的单细胞PCR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但其精确性和可靠性仍会受到扩增失败、污染和等位基因缺失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新的PCR方法正在被不断研究评估当中。经过有效的PGD循环,大量的卵母细胞都需要回收处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卵母细胞都会受精、卵裂,进行有效的活体检查并被确定为适于移植。
自从这项技术被首次应用于临床[5],对人类胚胎的更深入检查就显示了胚胎中细胞间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包括相邻的正常细胞和异常细胞。在4日龄的人类胚胎中,约有60%的胚胎含有一个或多个双核细胞,约40%的胚胎含有染色体异常的细胞,包括单倍体、多倍体和非整倍体[7]。这种镶嵌性对PGD的准确性有严重的影响,因为通过胚胎生物观察取出的那个用于分析胚胎的细胞,并不一定代表胚胎中其余细胞的状态[5]。许多研究组从8-细胞胚胎中取2个细胞进行分析,以加强诊断的可靠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50%以上的PGD都是用于伴性遗传疾病的诊断,并且是在性别的基础上做诊断。在这种情况下,镶嵌性不一定会导致诊断错误,因为一个胚胎只可能是男性或女性,与镶嵌性无关。总的来说,FISH使用多探针进行检测,在分析中一定能够观察到两个X标记或一个Y和一个X标记(还有一个用以确定倍性的常染色体标记),以精确诊断性别。
用基因产物(mRNA)而不是基因本身进行胚胎遗传缺陷诊断的可能性正在研究中。这项研究涉及开发高灵敏度的RT-PCR技术,应用于单个卵裂球中的RNA的分析。目前仅从卵母细胞胞质中取样而不是整个卵裂球中获得足够确诊胚胎缺陷的mRNA的研究有望取得成功[8],但是,母体卵母细胞中的RNA的存留时间超过了胚胎基因组启动的时间,这可能会对诊断造成影响,而且相应的技术也尚未成熟。
2.2 胚胎非整倍性的筛选 在妊娠第7周发生自然流产的病例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60%,显著高于同期引产胎儿的3%~9%的发生率[9]。这一发现提示,胚胎的非整倍性是导致移植失败进而使IVF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在形态正常的人类体外发育胚胎中,20%左右患有不同程度的染色体异常,且这种异常导致了植入前胚胎的凋亡,大约70%的凋亡胚胎是异常胚胎[7]。在试图提高移植率的探索中,进行移植前胚胎筛选的可能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对那些年龄较大的患者和IVF反复失败或习惯性流产的女性,移植前胚胎筛选更为重要。
研究已表明FISH技术结合胚胎的活体检查可以显著提高妊娠率[10],尽管FISH在提供间期细胞核信息的方面有很大的优点,但仅有有限数量的染色体可以随时进行分析。因此,目前从细胞中获得完整的染色体信息的最有效方法是选取染色体组型最明显的中期的细胞核继续分析,但到目前为止从单个卵裂球细胞获得中期信息的常规方法仍有相当高的技术要求,这使得中期的可分析比率非常小。然而将卵裂球细胞与一个完整的或去核的哺乳动物卵母细胞融合,则可以在>90%的情况下产生明显的中期[11]。随着光谱图像的进步,对单个细胞中的23条染色体或极体的分析得以实现。这项技术允许对染色体数量上和结构上的异常进行检查,且无需借助探针,也就省去了复杂的生产特殊化探针的过程。
与PGD一样,上述方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用于分析的细胞相对于整个胚胎的代表性有多大。近乎40%的人类胚胎存在镶嵌现象[7],即形成含有正常的二倍体卵裂球与异常的非整倍体卵裂球的混合体。这些非整倍体细胞以后的命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它们在胚胎发育中将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被淘汰还不得而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卵母细胞非整倍性的发生率不断升高,这被认为是造成IVF成功率随年龄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年龄较大的女性来说,用胚胎遗传疾病的移植前诊断技术对非整倍胚胎进行筛选,是很好的提高妊娠率的方法。
2.3 卵母细胞质量的筛选 Van Blerkom等[12]曾提出小鼠和人类的早期胚胎的发育活力与线粒体的代谢能力有关。他们认为,胚胎自身的线粒体的复制要到着床以后才开始,而父本的贡献又很小,所以植入前胚胎完全依靠母体通过卵母细胞遗传下来的线粒体提供能量[12]。卵母细胞中mtDNA的缺失和突变可能会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影响能量生产,使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凋亡,导致染色体片段发生畸变或胚胎发育终止[12]。
为了提高IVF反复失败的女性的卵母细胞的质量,将MⅡ期的供体卵母细胞的胞质移植到成熟的受体卵母细胞中,以使发育不良的卵母细胞和胚胎恢复正常的生长能力。Cohen等[13]报道了第一例胞浆移植试管婴儿的诞生,此后,全世界有30多例胞浆移植试管婴儿相继诞生[14]。但后来有报道指出,在同系列的17个胞浆移植胚胎里有2个胚胎出现染色体组型异常,只有45条染色体,一条X染色体缺失(X0) [14],因此,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开始引起广泛重视。而且,发育中的胚胎应该是三个基因型的组合体,即来自父母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以及来自供体的部分或全部的线粒体遗传物质。不仅如此,供体卵母细胞还可能引起mtDNA的重排,应该将这类胚胎淘汰。当然,在细胞核移植和胞浆移植应用于常规的临床实践以前,还需要做更多的实验性工作。
细胞核移植的目的也是治疗线粒体疾病[15],对于因卵母细胞质缺陷造成反复性胚胎死亡的女性,可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将其MⅡ期卵母细胞的核体取出,植入去核的供体卵母细胞中,以弥补其细胞质的缺陷。
3 胚胎的移植
提高妊娠率的一种途径就是更准确地选择具有发育潜能的胚胎。一种方法是在IVF后的第2天或第3天进行胚胎移植,此时胚胎处于2~8细胞阶段。将胚胎按照形态学标准和发育速率进行筛选,挑选发育最快且形态最佳的胚胎用于移植。尽管胚胎的形态与囊胚的形成率以及胚胎的着床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仅凭形态和发育速率来挑选胚胎仍是一种不准确、不理想的方法,因为单凭可视的早期卵裂情况还不能准确的反映胚胎的继续发育潜能。另一种方法是将胚胎培养5~6天,形成囊胚后进行移植,这样既能进一步的判断胚胎的发育潜能,同时也能保证胚胎与子宫内膜之间的同步性。已经有研究证实,染色体异常的早期卵裂期的胚胎发生凋亡的几率非常大[7],不能顺利着床。然而,尽管只有小部分的人类囊胚存在全部染色体异常的情况,但很多囊胚中存在很大比例的异常细胞,并且容易出现嵌合体现象[16]。
囊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各中心报道不一,一般都在45%~65%以上[4]。而一项对1 299例患者的随机性双盲的前瞻性的研究报道,胚胎在第2天和第5天移植后的妊娠率分别为25%和28%,没有显著性差异。Huisman 等[17]研究显示,胚胎在第5天囊胚阶段进行囊胚移植,每个胚胎的妊娠率为26%,而在第3天 8-细胞阶段移植,妊娠率为18%。
在对大量本地品种的啮齿动物和牛的后代症状进行观察,发现体外培养对其胚胎的基因表达和印迹[18]的影响较大,从而推断人类胚胎的延期培养对胎儿和成人健康可能有危害。但是,最近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人类胚胎的囊胚培养对婴儿的出生重并没有影响,然而对后代的性别确有影响,表现为男性胎儿的比例增加[19]。这可能是由于男性胚胎发育较快,在对第5天的囊胚进行移植时,往往选择发育较快的胚胎,从而造成了性别比例的失调。
4 小结
目前,IVF-ET的妊娠率似乎不可能达到自然受胎率的水平,但是,更好的胚胎筛选技术的发展仍为达到自然受孕率带来了很大希望,在更准确的判断和选择有活力且遗传正常的胚胎的同时减少多胎妊娠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近20年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胚胎的体外培养技术和体外筛选技术的也不断完善,这些为提高不孕患者的妊娠率和(或)产率到来了革命性的意义。但在过去的十年中,这些技术在没有足够的动物研究做基础的情况下,就被莽撞地用于临床实践,并试图取得妊娠和活产的成功。年龄最大的IVF孩子才二十几岁,最大的冷冻胚胎和ICSI孩子也才十几岁。目前还无法预知这些新技术是否会在未来的时间内对患者生育能力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更无法预知对其后代的生育能力和身体健康是否有不良影响。因而,探究一系列完整便捷准确的胚胎筛选技术是值得我们辅助生殖工作者所关注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 Steptoe PC,Edwards RG.Birth after the re-implantation of a human embryo.Lancet,1978,2:366.
2 Hardy K,Spanos S,Becker D,et al.From cell death to embryo arrest:mathematical models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 development.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2001,98:1655-1660.
3 Coates A,Rutherford AJ,Hunter H,et al.Glucose-free medium in human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a large-scale,prospective,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00,72:229-232.
4 Gardner D,Vella P,Lane M,et al.Culture and transfer of human blastocysts increases implantation rates and reduces the need for multiple embryo transfers.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07,69:84-88.
5 Handyside AH,Kontogianni EH,Hardy K,et al.Pregnancies from biopsied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sexed by Y-specific DNA amplification.Nature,1990,344:768-770.
6 Conn CM,Cozzi J,Harper JC,et al.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for couples at high risk of Down syndrome pregnancy owing to parental translocation or mosaicism.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2002,36:45-50.
7 Munné S,Weier HU,Grifo J,et al.Chromosome mosaicism in human embryos.Biology of Reproduction,2003,51:373-379.
8 Steuerwald N,Cohen J,Herrera RJ,et al.Quantification of mRNA in single oocytes and embryos by real-time rapid cycle fluorescence monitored RT-PCR.Molecular Human Reproduction,2000,6:448-453.
9 Boué A,Boué J,Gropp A.Cytogenetics of pregnancy wastage.Advances in Human Genetics,1985,14:1-57.
10 Munné S,Magli C,Cohen J,et al.Positive outcome after pre-implantation diagnosis of aneuploidy in human embryos.Human Reproduction,2006,14:2191-2199.
11 Willadsen S,Levron J,Munne S,et al.Rapid visualization of metaphase chromosomes in single human blastomeres after fusion with in vitro matured bovine eggs.Human Reproduction,1999,14:470-475.
12 Van Blerkom J,Sinclair J,Davis P.Mitochondrial transfer between oocytes: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mitochondrial donation and the issue of heteroplasmy.Human Reproduction,1998,13:2857-2868.
13 Cohen J,Scott R,Schimmel T,et al.Birth of infant after transfer of anucleate donor oocyte cytoplasm into recipient eggs.Lancet,1997,350:186-187.
14 Barritt J,Willadsen S,Brenner C,et al.Cytoplasmic transfer in assisted reproduction.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2001,7:428-435.
15 Tesarík J,Nagy ZP,Mendoza C,et al.Chemically and mechanically induced membrane fusion:non-activating methods for nuclear transfer in mature human oocytes.Human Reproduction,2006,15:1149-1154.
16 Ruangvutilert P,Delhanty JD,Serhal P,et al.FISH analysis on day 5 post-insemination of human arrested and blastocyst stage embryos.Prenatal Diagnosis,2000,20:552-560.
17 Huisman GJ,Fauser BC,Eijkemans MJ,et al.Implantation rates afte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transfer of a maximum of two embryos that have undergone three to five days of culture.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00,73:117-122.
篇4
2011年12月2~4日,全国科普惠农生猪养殖技术协作网成立暨技术交流会在成都市召开。来自全国生猪主要产区的12个省、自治区的近百个从事生猪养殖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参会。会议邀请北京市农科院、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荷兰NEDAP公司和山东省养猪专家组的四位专家做了《低碳养殖技术的应用》、《现代规模猪场规划设计和猪舍环境控制技术》、《规模化养猪繁殖障碍控制技术》和《荷兰王国养猪业经验借鉴与智能化技术在现代养猪业的应用》专题讲座,参会代表与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专业交流互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华亨泰丰循环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和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养猪协会代表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6年,对于支持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取得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我们着力关注加强长效机制的建设,从以往自上而下的评比表彰工作,向建立跨区越域、同行同业之间的横向联络与技术协作发展,为此,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和中国农技协动议,组建“全国科普惠农生猪养殖技术协作网”。在本次会议上,各有关省科协、省农技协以及参会的生猪养殖技术协会、养猪科普示范基地,都积极支持组网工作。参会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全国科普惠农生猪养殖技术协作网”,并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了协作网的组织机构,该技术协作网是一个专业的、非营利性、非法人科普社团,由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或进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储备库的、长期从事生猪专业技术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自愿组成。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作为支持单位,对技术协作网单位提供宏观政策、技术服务与指导,搭建网员单位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全国科普惠农生猪养殖技术协作网”的成立,对于促进科普惠农先进单位以行业归类、跨越区域开展横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保证生猪生产的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等都将具有推动作用。
会议还讨论通过了《协作网章程》和《在网员单位开展科学安全生态生产倡议书》,民主推选出协作网第一届理事长单位和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副主任张晓军作会议总结,并就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组织实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建设与发展、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等问题作专题发言。
(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
篇5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生态养猪;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m)08-985-01
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把畜牧业建设成为环境良好、以人为本、自然社会资源合理利用、产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型畜牧产业。所以,必须从产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适度规模养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为探求解决当前养殖业主要面临的三大难题(质量安全、效益提高和环境治理)带来的药物残留、能源缺乏、饲料短缺、疫病频繁和环境污染等已成为限制我国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发酵床养猪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正在兴起和提倡的新型养殖模式,它以全新的概念、采用高新微生物发酵技术,遵循动物生态福利的自然规律,符合国家无污染、零排放养殖要求等,受到各级各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重视。采用该法饲养的动物(猪),具有疾病少、抗病力强,成本低,节水省工、肉质好、药物无残留、口味好、圈内无异味等诸多优点。因此,开阳县龙岗镇大金公司从产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适度规模养猪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解决了当前养殖业主要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猪场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排泄物对水体、大气、土壤及生态系统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 应用微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的必要性
1.1减轻环境的污染,提高畜产品质量 通过微生物降解处理猪粪尿,为保护生态环境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我国是猪肉生产大国,猪肉消费占人们日常肉类消费的60%,但我国猪肉出口量却极其有限,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猪肉产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药物残留超标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社会上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我们生产出更安全、更优质的猪肉产品。利用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可提高猪的抗病力,减少疫病的发生,避免药物残留,提高猪肉品质。因此,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目前,各类动物疫病有220多种,其中,一些是人畜共患病,这些疫病不仅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还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畜禽养殖业污染与人畜共患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人畜共患病的主要传播载体就是畜禽粪尿排泄物。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在发酵降解猪粪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将病原菌杀死,从源头切断了疫病的传播,降低了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1.3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使畜牧业经济步入恶性循环。因此,畜牧业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原则。畜牧业在生产大量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环境状况,这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关系到人类长远生存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坚持发展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既推动畜牧业高速发展,又要解决养殖业的污染问题。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利用微生物系统中的生物降解处理生猪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变废为宝,为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途径。
2 龙岗镇大金公司生态养猪的循环经济实践
龙岗镇大金公司结合国内外多年养猪经验,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完善和改进了该公司猪舍建造和饲养管理模式,形成了系统的生态养猪技术。它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以养猪业为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发酵微生物对猪排泄物的科学处理,实行农牧结合,做到科学利用、互相促进,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的养猪系统工程。到目前为止,该公司使用发酵床面积达到17000m2,年出售商品猪2.4万头,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取得成绩 公司生态养猪技术经过近几年的使用推广,在取得了零污染零排放的显著成果之上,不仅增加了养猪场的效益收入,而且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为纵深推进生猪产业向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化快速发展,使之实现“五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生产。该公司现建有种猪舍5000m2,标准化商品猪舍16400m2,其他建筑(饲料加工房、办公楼、员工宿舍、兽医室、采精室和门卫消毒室等)等共8000m2,建筑面积共29400mm2,定位栏800个,产床250张,能繁母猪存栏1 200头,商品猪存栏7 000多头。
2.2科学管理 采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流程,建有严格防疫制度和人事管理、销售等管理制度,粪污采用沼气池和发酵床方式进行处理,通过项目创建,公司将新建猪舍等相关设施,可存栏能繁母猪1400头,年出栏育肥猪达到2.4万头以上。发酵床养猪技术是该公司养殖技术和工程技术用于现代养殖业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发酵床养猪技术“以猪为本”,追求动物体(猪)内外生态环境的和谐、优化和健康。利用发酵床微生物菌群降解转化猪粪尿,消除氨气等异味,从源头上解决猪粪尿污水的污染,创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使猪肠道内有益菌占主导,抵抗有害菌生长;有益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抗菌肽、酶、益生素等,可提高猪的免疫力、抗病性和饲料的利用率;猪粪中有益菌数量提高,可增加发酵垫料中有益菌的来源和数量,促进猪粪尿及时、快速分解,延长发酵床使用寿命。同时,发酵床和微生物发酵产生热能,适合冬季养殖环境的温度。
篇6
10月27日,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审理并宣判一起环境行政强制及行政赔偿纠纷案。据了解,这是该庭成立以来受理并宣判的第一案。
该案系一起环境行政强制及行政赔偿纠纷案件。去年6月13日,海口市人民政府下发《海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关闭并拆除养猪场的通知》,认定吕某在位于永庄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从事养猪活动时,排放了养殖废水、生活废水及养殖废渣,要求吕某在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自行组织关闭并拆除养猪场,并将所有生猪搬离永庄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吕某则认为自己的养猪场于2006年建成,一直采用无公害生态环保养殖技术进行养殖,并未向水源排放养殖废水、生活废水及养殖废渣。且所采用的养殖技术达到零排放标准,故未对水源或周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因此,吕某起诉至法院,请求撤销《海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关闭并拆除养猪场的通知》;并要求海口市人民政府就拆除其养猪场的行为给予行政赔偿70万元。
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查明,吕某经营的养猪场至今未办理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属于非法经营,判决驳回吕某的诉讼请求。吕某不服,向海南省高院提出上诉。该案曾于8月23日在省高院公开进行审理。
经过现场勘察和补充调查,经海南省高级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省高院环保庭10月27日公开宣判。法院认为,吕某经营养猪场养殖出售种猪未取得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许可,也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其经营行为属于非法经营。海口市政府在其行政职权范围内,经过法定程序,针对吕某的非法经营行为作出关闭拆除通知的行政行为并无不当。因此,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篇7
[关键词] 肉羊 设施养殖 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192-01
一个科学的养猪场的设置方案对于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效地组织养猪生产,保证良好的兽医卫生条件,预防传染病的爆发,合理应用土地及促进生态平衡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养猪场环境应具有合理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畜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便于执行各项卫生防疫工作和组织生产,能够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完整的养猪场设置方案应包括养猪场场址选择、场内规划布局、场区卫生防疫设施等项内容。
一、养猪场场址的选择
选择养猪场的场址时,应根据养猪场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饲养管理特点以及生产集约化等基本特点,对地势、地形、土质、水源以及居民点的配置、交通、电力、物资供应等条件进行全面考虑。
1.养猪场应地势高燥
场地至少应高出历史洪水的水平线以上,其地下水位应在2米以下。这样可避免雨季洪水的威胁,减少地面潮湿,有利于猪体热调节和肢蹄发育,避免有害昆虫、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袭。
2.地势要向阳避风,并有适应的气流。这样可保持猪圈温度,避免污浊空气积滞。
3.地面要平坦并稍有坡度,以便排水、排尿,防止积水和泥泞,地面坡度以1-3%较为理想。
4.地势要开阔整齐。这样有利于建筑物合理布局,缩短生产线,加强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
5.场区的面积要根据猪的种类,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重试和饮料供应等因素确定。一般每头繁育母猪占地280平方米,每头育肥猪-30平方米。建筑物在场地中的面积应为总场地的10-12%。
6.养猪场的土壤应选择透气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抗压性强的砂壤土类,而砂土类和粘土类都有一定的缺陷。
7.养猪场的水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量充足,能满足养猪场内人、畜饮用和其他生产、生活用水。水质良好,不经处理即能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源。便于防护,不受污染。取用方便,设备投资少,处理技术简便易行。
8.养猪场的设置还应考虑它与社会的联系,比如与居民区的联系,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等。养猪场的选择,必须遵守社会公共卫生准则,使养猪场即不污染社会,也不被社会所污染,它应处于居民区的下风处,地势低于居民区,但要离开居民区污水排出口,还要离开化工厂、屠宰场、制革厂等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企业的下风口、排水口或附近。
9.养猪场应交通便利,从防疫卫生的角度考虑,与主要公路的距离至少保持在100-300米以上,应有专用道路与公路相连,通向水源的道路不应与主要道路交叉。
10.养猪还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靠近输电线路,并备有后备电源。
二、养猪场场地规划与建筑物布局
养猪场的功能公区直接影响着基建投资、经营管理、生产的组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还影响着场区小气候状况和兽医卫生水平。因此,在所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分区规划与确定各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是建立良好的养猪场环境和组织高效率生产的必要前提。
1.养猪场的分区规划
养猪场通常分为三个功能区:生产区、管理区和病畜管理区。生产区包括猪舍、饲料贮存、加工、调制建筑物等;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畜产品加工及职工生活福利建筑物与设施等;病畜管理区包括兽医室、隔离舍等。
各区的划分即要考虑生产的有机联系,又要有利于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一般根据风向和地势将各区按以下顺序划分:
这样配置,可保证养猪场产生的不良气味、噪声、粪尿及污水污染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因病畜出现而使疫病蔓延,同时也可防止同于人员流动而影响家畜卫生防疫工作。还要防止居民区和管理区的生活污水和地面泾流流入生产区,以上各区间的距离应不少于300米。
1.1生产区内要按种猪群、幼猪群和生产群分区。各群要在不同地段、分区进行饲养,种猪群和幼猪群应设在防疫比较安全的地方,不同猪群间应保持较大的卫生间距,一般在100-200米。饲料库的设置既要有利于饲料的运进,而又不需要外面车辆进入生产区内,还要与猪舍保持最短而又最方便的距离。还应设置在地势高燥处,保证兽医防疫卫生要求。猪粪尿及废弃物的堆放、处理和利用,应符合卫生标准,防止蝇、蚊孳生和污染环境。
1.2管理区因与社会联系密切,故应靠近居民区;同时应与水源、饲料供应地、电路、交通线及销售网点保持最近距离,负责场外运输与场内运输的车辆应严格分开,场外运输车辆和与生产无关的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管理区与生产区应加以隔离。
1.3为防止疫病传播和蔓延,病猪管理区应设在生产区的下风和低势处,与猪舍保持300米的卫生间距。病猪隔离舍应尽可能与外界隔绝,应有单独的通路与出入口,应与猪舍至少保持300-500米距离,处理病死猪的尸坑和焚尸炉等设施,应与猪舍保持300-500米距离,并严密隔离。病猪管理区的污水和废弃物应严格控制,防止疾病蔓延和对环境的污染。
2.养猪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
养猪场建筑物布局是否合理,对场区环境状况、卫生防疫条件、生产组织、劳动生产率及基建投资等都有直接影响。
养猪场建筑物布局一定要与本场的生产任务与标、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饲料需要量和饲料供应情况、兽医防疫卫生要求、环境保护等因素相适应,而且要根据本场的具体条件,确定建筑物的形式、各类、面积和数量。规划场区的建筑物布局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根据生产环节确定建筑物之间的最佳联系。养猪生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种猪的饲养管理与繁殖。②仔猪的培育。③商品猪的饲养管理。④饲料的运进贮存、加工、调制与分发。⑤猪舍的清扫、粪尿的排除及运走、堆贮。⑥产品的加工、保存、运送。⑦疫病的防治。上述过程需在不同建筑物中进行,彼此发生功能联系,可用下列模式图表示。
2.2遵守兽医卫生和防火安全的规定。为保证兽医卫生,建筑物之间应持一定的卫生间距,一般为30米。另兽医室、病猪隔离室、焚烧炉等应处于地势较低和下风处,并远离猪舍、人畜通道、露天水源和饲料库。运料道、牧道与除粪道不能交叉。还要保证不污染环境并有利于猪群防疫安全。
篇8
[关键词] 猪 健康 养殖 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70-02
引言:健康养殖就是指在一个干净、没有疫病、饲料安全、畜舍规范、饲养者无病的条件下执行畜牧业养殖行为。由于在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猪的健康养殖技术的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找出合适的对策来进行猪的健康养殖,从而促进我国的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更高的收益。
1 猪的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在当前社会,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制度都得到了完善,消费者的权力也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如果生产的猪不是健康的,会对于企业的正常发展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度,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我国的各个企业发展到现在,正处于竞争的关键时期,而进行猪的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就是一个机遇,如果把握的好,可以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占有优势,从而更好地在市场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获得更多的收益,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猪现阶段的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造成环境污染
在现阶段的养猪过程中,很多的饲料都使用了过多的添加剂,因此排放的废物中也会含有氮、磷等元素,并含有大量的病菌。在猪场废水进行排放的过程中,大部分猪场都没有对这些污水进行处理,然而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污染,也对周围生长的植被造成了破坏,从而导致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
2.2 饲料配比不科学
我国北方地区的很多养猪场在进行猪的喂养过程中,饲料的配比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考虑到猪的实际的生长、生活需求,使得很多猪在生长的过程中会缺乏某些营养物质、某些元素等,容易出现各种疾病。而且,随意的使用饲料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猪场环境的污染。
2.3 仔猪断奶过早
通过对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猪生长的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过多的减少断奶日龄,仔猪的体质会比较弱,容易患病,并且生长情况也不好,体型也会比较小。而且仔猪的断奶日龄越大,断奶与之间的时间间隔就会越短。如果盲目的将断奶日龄提前,母猪在期出现的时间就会大大的延后,这对于获得高产量来说是十分的不利。而且,如果在母猪产猪后二十四小时之内就进行断奶处理,母猪会出现卵泡囊肿的现象,会造成母猪不规律,时间推迟,期延长这样的情况,这对于保证仔猪的产量是不利的,而且生产的仔猪更容易患病。另外,还发现胚胎的存活率与断奶日龄也是有关系的,随着断奶日龄的减少,胚胎的存活率也会大大的降低,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来保证胚胎的存活率,减少断奶日龄不仅不能够保证获得高产量,还会降低产量,并且产出的仔猪生长情况不好。这是由于产后泌乳期缩短而恢复不好造成的。所以说,不要过多的减少仔猪的断奶日龄。
2.4 疫情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
对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养殖场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养殖场都没有制定相关的疫情控制措施,在疫情出现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发现,造成疫情的大范围传播,导致大量的病猪的出现,甚至会出现大量的猪死亡的情况,严重影响到猪的质量和产量。
3 针对猪的现阶段的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注意环境保护
在猪场的废水排出的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净化措施,保证废水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各类物质的含量没有超过水自身的净化能力。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相关的变废为宝的措施,可以建立沼气池,通过利用猪的排泄物来保证沼气池的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能量供应。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更好地保证猪场的环境清洁,降低猪出现疾病的可能,促进猪的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
3.2 进行科学的饲料的配比
在猪生长的过程中,要对猪饲料进行科学的配比,保证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都有不同的饲料供应,满足不同的生长需求,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猪的产量。另外,在饲料中不可以滥用添加剂、抗生素,要保证饲料的科学性、安全性,从而保证猪的正常生长。
3.3 适当的减少仔猪的断奶日龄
适当的减少仔猪的断奶日龄是十分的重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母猪的利用强度,通过将断奶的时间提前,母猪繁殖的时间间隔就会减小,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可以获得更高的产仔数。而且通过减少仔猪断奶日龄,还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消耗,是十分的重要的。因此,在减少仔猪的断奶日龄的过程中,要保证有充足的技术支持,保证不会影响母猪的繁殖能力和仔猪的体质情况,确保猪的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
3.4 制定相关的疫情控制措施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很多养猪场中都要制定相关的疫情控制措施,保证在出现疫情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并能及时的切断传染源,避免出现更加严重的危害。而且,在出现疫情之前,也要采取合适的对策,及时的对棚舍进行清洁,及时对猪进行疫苗接种。要注意,在接种疫苗的时候要选择要质量保证的疫苗,不要为了省钱选一些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总结:通过上文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猪的养殖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且掌握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了合适的解决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猪的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畜牧业的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各项科技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因此,在之后的养殖过程中也会不断的发现在畜牧业方面,在猪的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进行相关工作的人要不断地发现这些问题,并且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来促进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更加进一步保证获得更高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章红兵,李君荣.浅谈猪的健康养殖[J].家畜生态学报,2007,06:143-145+166.
篇9
[关键词]养猪产业 调研 建议
为进一步了解阳高县养猪产业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规划未来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制订可行的发展规划,促进养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阳高县畜牧兽医中心的统一安排,笔者深入全县各乡镇,对全县养猪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
一、养猪业的发展现状
阳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煤都大同的近郊区,历史上曾是中原粮区向草原牧区的过渡地带,属半农半牧区。全县辖7镇6乡,256个行政村,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全县国土面积16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船万亩,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1.6亿公斤。
养猪业是阳高县的优势产业,是山西省养猪大县,历届政府一直把生猪发展作为全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尤其是2004年我县被列入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县之一后,阳高县委和县政府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依托优势,强化领导,制定措施,攻坚克难,强力推进,畜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势头。2009年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53.2万头,2010年12月底,预计全年生猪饲养量可达到60万头,其中存栏量达到27万头,出栏量达到33万头。
纵观全县养猪业的发展历史,该县养猪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养猪历史悠久,基础好
阳高县养猪业有着悠久的历史。199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建设的十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1992年“五化”养殖模式在市繁改站的组织下在北徐屯乡示范推广,涌现了以北徐屯范富、项学存为代表的养猪大户,带动北徐屯成为全省养猪大乡。2003年后,一大批民营养猪场孕育云阳大地,养猪小区、养猪大户逐年增多,首先是基业养猪场的建成,随后永佳养殖场,龙泉科技养殖公司,智鑫养猪场相继建成。计委“蔬菜大棚”演变成养猪小区,整个区域有29个养猪户,其中200头以上的有9户,小区内经常保持生猪存栏5000多头,最高时达到7000多头。大白登镇张园村在养猪大户张守山的带动下,形成全村养猪,户均60多头,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猪专业村,全村农民靠养猪脱了贫致了富。
2.生产方式向规模化迅猛发展
纵观阳高养猪业,全县主要有庭院式养殖、专业户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三种生产方式。虽然庭院式养殖仍在全县养猪业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是随着标准化养猪小区、养殖园区和大型养殖场不断兴起,规模化、集约化和工厂化生产方式逐步凸显出来,占据畜牧业生产地位越来越高,尤其从2001年该县被列入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县之一后,政策支持、资金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大力推动了全县规模养殖的建设步伐。目前,全县已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31个,圈舍面积6.5万平方米,投资近6000多万元。2010年又引入北京顺鑫农业股份公司投资近2亿元建设种猪繁育场项目,现已建成在北徐屯乡柳家泉建成1个,投资9650万元,2011年在大白登镇曹庄村建设同样规模的猪场1个。全县养猪业由养猪大县向养猪强县步入发展。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县畜牧部门一直坚持“良种服务中心、点、技术服务站和繁改员”四级辐射的繁育体系建设,现已建设良种繁育基地6个,猪人工授精点34个,依托6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技术服务站,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仔猪,形成“纯种公猪、二元母猪、杂交肉猪”的良种格局。截至目前,全县人工授精率已达到78%,良种的覆盖率已达95%以上。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高
经过多年来的投资建设,全县基本建成县、乡、村(场、小区)三级防疫网络的动物防疫体系。一是县级防疫体系建设。县防治站现有人员8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2007年争取省级投资80万元,建成动物疫病监察实验室,购置各类先进仪器设备30多台件;二是乡镇防疫体系建设。全县乡镇中心站共有6个,全面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每站配备了冰柜、冷藏箱、喷雾消毒机等防疫设备。全县基层站现有在职技术人员72人,2008年基层人员发放全额工资;三是村级防疫体系建设。全县选拔村级防疫员249人,落实了工资补贴,做到了行政村1人,养殖量大的村2人。
动物防疫工作中,全县严格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技,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工作方针,坚持季防月补的防疫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做到边防疫、边发证、边上标、边登记,一畜一证一标识,家禽一户一证,确保了防疫高标准、高密度、高质量,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抗体监测合格率达70%以上。
二、存在问题分析
1.散养方式仍占有主导地位
阳高县畜牧生产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饲养模式,逐步步入规模化、集约化和工厂化方向发展,但是,专业户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方式占全县饲养总量不足30%左右,传统的庭院式养殖仍然是是我县养殖业的主要经营形式。
2.养殖户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阳高县大多数养猪户多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水平比较低,初高中毕业生占极少数。多数人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知识,只是模仿别人跟着干,即使是在村里公认的养猪能手对现代养殖技术知之甚少,这样从事养猪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3.种猪繁育体系仍不完善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种猪场6个,猪人工授精点34个,年可出栏二元、三元杂交仔猪40多万头。但是,品种混乱、盲目引种问题普遍,品种退化、血液混杂或纯繁等问题依然突出。
4.市场应对能力低,波动性大
阳高县养猪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农民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还未充分发育,所以养猪业在产业链中仍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同时市场预警缺乏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在行情低迷、风险来临时缺乏有效的应急防范措施、反应滞后,“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象普遍,养猪业发展波动性很大。
5.疫病防护意识差
疫病控制上“重治轻防”的思想严重。把疫苗当作灵丹妙药,认为一旦疫苗打好就万事大吉,把疫苗当作药物来治疗;缺乏持久有效的免疫制度化管理措施,图方便、凭经验,缺科学依据,再加上疫苗市场管理混乱,个别兽药销售部对疫苗质量、贮存以及使用知识缺乏,冷链条件简陋,以次代好,免疫失败现象突出。
6.基层防疫体系建设与养猪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我县各乡镇中心畜牧兽医站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善了办公条件,落实基层兽医人员工资,但是面对日益繁重的畜牧工作,基层站设备简陋、疫苗保管和运输的冷链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少、素质低等问题突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已满足不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三、建议
1.科学布局,加快公猪站和人工授精站点建设
提高公猪站和人工授精站点建设门槛,规范资质化管理,对全县现有站点进行注册登记,取缔不具备种公猪饲养条件的养殖场或养殖户,培植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技术过硬的的种猪生产企业,以生猪良种供应能力和良种化水平,加快生猪良种推广力度,杜绝疫病传播。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养殖户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和培植生猪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延长生猪生产的产业链,提高畜禽产品加工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扶持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建立养殖基地,成立养殖协会等生产经济合作组织,推行订单生产,提高生猪生产组织化程度。
3.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尽快建立我县畜牧市场信息监测体系,要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进行适时监测,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规避市场风险。
4.转变生产方式,走出庭院养殖
充分利用雁门关畜牧经济区项目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扶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科学合理引导小区建设,改变传统的庭院养殖方式。
5.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电视、广播、报纸技术讲座和技术咨询、科技入户工程、送技术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应用养殖新技术,推行健康养殖、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提高养殖户、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增加养殖效益。
篇10
1.21世纪健康养殖的观念
健康养殖的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海水养殖界提出的,以后陆续向淡水养殖、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渗透并完善。健康养殖生产的产品首先必须为社会接受,是质量完全可靠、无公害的畜产品,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其次,健康养殖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再次,健康养殖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良性的,其生产模式是可持续的,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体现了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本文由收集整理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三大效益共同兼顾。
2.健康养殖迫在眉睫,必不可少
随着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着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畜牧养殖自身的生态结构和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使得大部分养殖存在许多问题。
2.1违反规定使用饲料添加剂以及滥用抗生素
部分猪场为了片面追求利润,从促生长、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发,超量或违禁使用矿物质、抗生素、防腐剂和类激素等。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耐药性,残留和过敏中毒等一直是长期的危害,这些现象在我国还较为善遍,造成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不信任,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业形象。
2.2养殖破坏环境现象日益加剧
部分猪场污水不经处理,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超高含量的氨、磷等直接排入河流,将严重污染水源,同时猪场恶臭在空气中散发,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和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3疫情的净化和控制任重道远
猪场的疾病控制是养猪生产的保证。猪场疾病复杂,猪能引起人畜共患的疾病达25种之多,为控制疾病、猪场不得不大量使用药物,造成药物的滥用和残留。
人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研究新养殖技术、方法等来减轻养殖环境压力,保证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国内外健康养殖的发展现状
3.1国外健康养殖发展状况
随着健康养殖理论得到广泛理解与接受,其研究逐渐展开。在对可持续发展畜牧养殖的概念,发展战略和研究领域进行广泛探讨的同时,在健康养殖某些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一系列法规和健康管理办法,从总体来说,国际上健康养殖的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
3.2国内健康养殖发展状况
国内的动物健康养殖主要是以“集约化畜牧业”的形式体现,“集约化经营”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经营”可行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集约化两种。当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牧业的集约化主要是劳动的集约化,今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集约化将逐步转变资本集约化为主的经营。
4.我国动物健康养殖与国外发展的差距
4.1基础设施、设备差距
我国畜牧养殖业尤其是工厂化养殖过程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而国外的先进工厂化养殖如微机控制技术,一切环境监测管理和饲料、饮水、药物投喂均为自动化。
4.2养殖技术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畜牧养殖技术普遍落后,国外大多采用传化效率高的人工优质配合饲料,不易传染疫病,饲料供应来源稳定,受自然因素影响的程度低。
4.3管理水平存在差距
我国畜牧产业落后原因①对养殖品种的养殖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盲目追求高产;②环境控制手段落后,动物药品使用混乱,某些兽用药物残留问题严重,疫苗开发落后;③饲料技术在畜牧养殖中,大多数养殖品种的营养及饲料研究薄弱;④畜牧养殖健康管理等待认识和普及。
4.4意识概念存在差距
国外发达国家注重人类生存环境与畜牧养殖的协调,早已形成健康养殖意识,而我国的畜牧产业普遍还处于传统型养殖状态,养殖户的素质普遍还比较低,不注重养殖技术的提高,并且环境意识不够,健康养殖的概念根本得不到体现,而一味地蛮干。
5.我国动物健康养殖应解决的问题
5.1进行养殖品种的优选工作,培育新一代优质品种
在大力提倡科学养殖的同时应积极开展良种引种、选育、自育、自繁等工作。具有较强的抗病害及抵御不良环境能力的养殖品种,不但能减少病害发生机会,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同时也可避免大量用药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培育开发抗病、抗逆的养殖品种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5.2提倡健康养殖模式,开展科学饲养
养殖模式包括养殖品种选择、饲养密度、投入产出水平以及畜牧养殖和其它生产方式的结合等诸多方面。在各种养殖模式中,应重点研究多元养殖、生态养殖低耗、高产的健康养殖技术工艺,开发环境清洁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
5.3进行高效饲料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技术
饲料是畜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是影响畜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应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料投喂技术,如计算机控制的饲料投喂技术,自动投喂技术等,保证动物生长需要,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5.4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
我国畜牧养殖中的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增多,用药量增加,药效降低,用药量又加大的恶性循环,对动物健康,畜产品安全甚至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6.我国动物健康养殖发展的方向
6.1进行绿色畜牧产物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和开发
绿色畜牧饲料是指使用对动物和人类均安全的饲料,生产出的畜产品是安全的,开发酶制剂,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后,补充了动物体内自身内源酶的不足,促进了饲料中营养成份的分解,进而加速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微生物制剂饲料添加剂简称生物添加剂,可以补充饲料营养成份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饲料口感,提高饲料适
口性,促进动物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
6.2粪便和废弃物处理技术
逐步发展工厂化养殖,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实现控制温度和光线全部使用配合饲料,粪便和废弃物推行无害化处理,养殖粪便和废弃物指标达到排放标准。
6.3提高我国动物养殖的集约化养殖技术
完善其养殖技术的配套性,如饲料养技术、环境保护技术、防疫体系、养殖设备的可控性等。
6.4加速发展集约化养殖方式及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
研究适宜于大面积推广的健康设施及其配套粪便和废弃物再处理技术,研究适合于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可持续养殖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培育出能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养殖品种的抗病、抗逆新品种;开发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无公害动物药品和疫苗;开发适合于不同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品质的系列优质饲料,饲料饮水投喂设备及投饲技术。
6.5积极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技术
按照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和养殖技术规范,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切实抓好无公害畜产品生产。
6.6建立和健全检疫系统和质量监控系统
加强畜禽疫病监控和测报工作及防疫检疫,在全国范围形成一个能适应大流通、大规模、集约化现代养殖特点的动物防疫检疫网络。建立和健全畜产品质量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法律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行政执法体系等三大体系。
- 上一篇: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作风建设自查自纠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