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

篇1

[关键词]山东省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教育均衡

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膨胀,随之而来的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成为青岛市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2004年,青岛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育局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青岛市教育局出台了《青岛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青岛市中小学入学条件、程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权利和义务、学校的责任等内容作了进一步规定。为深入了解青岛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落实情况,2008年10—12月,我们对市内四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以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青岛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主要经验

通过与学校领导座谈和市内四区教体局提供的有关资料,调查组了解到,青岛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从2004年春季开始,青岛市城区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逐步开始免收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青岛市就学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收费项目、标准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相同,对家庭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减免有关费用等办法进行资助;二是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继续升入高中,报名规定、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教育教学、参加团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市常住户口学生享有同等待遇;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市接受完义务教育,经考核合格,由流入地就读学校发给相应的学业、学历证书。

(二)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

青岛市教育局明确要求,在规定的班额内,有空余学位的学校不得拒收居住在本校招生区域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对于符合入学条件但没有联系到接收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保证其入学。为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报名,市内四区教体局坚持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分配、统一收费。各区都建立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如:四方区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指定17所小学就近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李沧区、市南区对一年级新生入学采取了集中报名、统一调配的办法确保外来务工子女按时入学;市北区提出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门槛”入学,保证其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三)各区、各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

青岛市市南区莘县路小学、北京路小学、四方区洛阳路第三小学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专门确立了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科研课题,对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许多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调查中我们感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认识到位、责任感强。正如北京路小学王校长所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政策,区教体局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把事情办好,对得起这些孩子。”

(四)教师们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意识较强

与其他孩子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还要关注他们放学后的去向和表现;不仅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甚至人身安全。市南区北京路小学曾经有一个孩子,因为家长欠了债,债主到学校跟踪孩子逼债,为了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段时间里轮流值班亲自负责孩子的接送问题。在我们抽样调查的洛阳路第三小学、青岛第六十二中学等学校都有教师给予外来务工子女更多关爱的典型事例。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薄弱学科(如英语)的问题,各校教师都自发地进行义务辅导,帮助这些学生尽快赶班级进度。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岛市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快速增长,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带来很大压力

青岛市教育局2004年制定的《青岛市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基础教育工作实施细则》颁布以来,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把自己的孩子接到青岛接受义务教育。近年来,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逐年递增,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内四区小学和初中学校接纳能力已经接近饱和,特别是在外来务工人员较集中的李沧区,现有学校已无法继续满足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相对就近入学的需求。

(二)如何确保政策落实到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

调查中,我们发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长期在青岛市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拿不到工作合同而使其子女享受不到相关政策。二是在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证明中,存在着虚假证明、花钱买证明的现象。许多学校反映,从外来务工人员报名登记的情况看,有关部门对暂住证的办理疏于管理,不做实地调查。这些问题反映了青岛市在外来务工人员管理上需要一种公安、社区、学校联动机制,否则会影响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落实。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背景值得关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背景是影响其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是56.4%的被调查学生有过或长或短的留守经历,留守期间由老人或亲属照看,造成教育空档,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明显缺失,纪律意识比较差;二是有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农村孩子”或“外来户”身份而产生自卑心理,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往:三是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学校教材不衔接、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上掉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困难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甚至辍学;四是频繁变换学习环境也是孩子不能安定学习的直接因素,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过转学经历的达到41.9%,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受教育的质量;五是外来务工人员中离异、再婚家庭较多,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一些学生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染上了说谎、逃学、偷盗等不良行为,有的甚至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混在一起。这些都增加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难度。

(四)外来务工家庭家校联系不够通畅,给学校教育管理增加了较大难度

大多外来务工者文化程度较低,多从事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小本经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且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的家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或“不按点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与班主任座谈中,老师们较多地提到孩子在学校中发生情况时经常联系不到家长,家访时会发现只有两个孩子住在一起。很多外来务工者从来不与老师联络,还有部分外来务工者不办理任何转学手续就将子女转回原籍或转到其他城市就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很难有效控制学生的去向。

三、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义务教育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投入,合理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两个为主”实现的根本前提是公办学校有充足的容纳能力。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入学子女还将大量增加,现有公办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能力已接近饱和。这就需要政府对学校布局进行适当调整,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资源。一是要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教育资源;二是要在对城市未来人口波动和教育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基础上,加强新建学校规划与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要加强城郊结合部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区域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紧张现象;三是市、区政府要统筹协调,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条件。

第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制度建设。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社区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公安部门、社区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做好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和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人口基数,这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准确数字,从宏观上把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真实需求,科学地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我们可将暂住人口登记与外来工学龄子女登记并轨进行,参照流动人口“暂住证”的发放方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放“流动入学证”,以作为其入学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定期了解区域内流动儿童基本情况,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登记和定期核对制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第三,深入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规律,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班主任、学科教师、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在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背景、思想状况和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价值体系、心理状态、社会角色等方面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特别是要加强习惯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篇2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教育政策

2008年秋,我国政府在农村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城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此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该由谁来管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我国政府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主要采取“两个为主”政策:“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这一政策问题在于:一是与就近入学政策相矛盾。2006年6月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12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就标志着对户籍地政府而言,承担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但对于非户籍人口子女因为其户籍不在流入地政府管辖范围之内,加之《义务教育法》没有对流出地政府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实际上,这就代表着流出地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没有责任。

二是与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相矛盾。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7条指出:“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而“两个为主”政策事实上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将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责任转嫁至流入地政府的身上。这种管理体制最终导致了流出地政府无任何责任,而流入地政府消极落实中央政策的问题。

此外,国家统计局在进行统计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列为流动人口,而不属于户籍人口数;教育部门对入学率、巩固率或保留率的统计也以户籍人口为统计口径。这就造成了一些地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地区可以不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将“两个为主”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以及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各自的责任,形成良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协作机制。第二,在教育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加强与公安、财政、劳动保障等机构的沟通,从宏观上把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流动情况、教育的需求等,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张家港市教育局就成立了一个专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进行协调管理的科室,按照“挖掘潜力,积极吸纳,平等对待,热情服务”的原则,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真正得到落实。第三,修改义务教育法,改依户籍地就近入学为依居住地就近入学。第四,国家统计局应该改变统计口径,将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改为以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以引起流入地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重视。第五,开展强有力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专项督导,全力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从长远来看,国家要彻底消除二元户籍制度,逐渐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本地户口与非本地户口的界限消除,建立全国统一的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义务教育经费究竟该由谁来埋单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政策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投入体制自身存在矛盾。从现有体制来看,这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其实是由中央政府出面,把流出地政府对其户籍人口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转移到流入地政府身上。同时,中央政府又将自身应该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支付给流出地政府,凸显出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性。在教育投入大为增加却没能获得相应补偿的条件下,流入地政府只能够采取消极抵制的举措。

二是对于户籍地(流出地)政府而言,承担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具有“属地问责”的强制性质,但是流出地政府则视流出的儿童少年为“泼出去的水”,根本不愿意再承担任何经费投入和管理责任。流出地政府因此既得到了国家应该承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又被“豁免”了对流出儿童的义务教育责任,自然乐得逍遥。对于流入地政府而言,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虽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属于“非户籍人口”,因此流人地政府往往把接纳非户籍学生入学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加之,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持续快速增长,若严格按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流入地政府就会普遍面临巨大困难,如财政压力巨大、教育用地紧张、学校校舍不足、教师资源短缺等。流入地政府面对这些困难,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消极抵抗”。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流出地政府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为流入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财政税收,其子女理应享有与流入城市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人地政府则认为: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为本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财政税收,但是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本地学校就读,需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支付巨额费用,给本地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些费用包括: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教职工编制增加经费、教职工工资经费、学校建设经费等。因此,流入地政府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现行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已经造成了“流人地政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多,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的情况。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政府要将“两个为主”具体化,明确规定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中的合理比例。其中,至少流出地政府应该将国家支付流出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拿出来,实现学生在哪里就读,就在哪里享受国家给予自己的相应义务教育经费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的合作机制。第二,实行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制度。即将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支付给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由流出地政府按生均经费直接分配给每位适龄儿童,并以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的形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哪个学校就读,就由这所学校凭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到有关金融部门兑付为本校教育经费。第三,实行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为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政府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一是根据各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数量进行统一标准的转移支付;二是加强教育审计力度,保证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第四,国家可以考虑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对流人地义务教育经费进行适当补贴;或者通过发行教育彩票,将所得收入用于支持流人地政府更好地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第五,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救助基金,帮助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弱势群体,以使之有更多的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缩小本地居民子女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差距。

从长远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教育银行。总行设于北京,隶属教育部与人民银行,各省市自治区设立分行,各区县设立支行。其主要负责对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的收支掌控。另一方面,建立由国家统筹义务教育经费,形成中央政府埋单,地方政府管理的新机制,依据实际就读人数,划拨经费。再者,建立以纳税人身份为基础的免费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体制,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机会、过程与结果上的真正均等。三、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怎么衔接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流人地与流出地义务教育时教材对接的难度。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流入地或流出地教育的难度。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完流入地义务教育后,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回原籍就读的问题。回原籍,学的与考的都不一样;不回原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面临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即便如此,在高考逐渐实现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严打高考移民、大学录取新生存在区域差异的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仍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同时,流入地政府也面临十分棘手的问题: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参加高考,势必形成高考移民潮;不允许,又将导致大批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滞留本市,加大就业压力,或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流,形成新的留守儿童大军。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建议有条件的流入地政府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大门,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建议可在四个直辖市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较多的地区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的试验,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报考流入地高职。第三,在过渡阶段,暂时可以实行双重高考制度,即可以由流入地考试部门单独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人地参加高考,但用的考卷是全国统一的考卷或流出地的考卷,考完后由流出地组织录取工作。

长远来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考试院。除了具体统筹负责各级各类考试外,我国可以模仿西方的水平考试(例如托福、雅思、GRE),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水平考试研究的力度,逐渐建成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级的水平考试库。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不一问题,又会解决在此地学习也能在彼地参加考试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打破、区域教育差异的缩小等,逐渐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利在流入地或纳税地上高中、考大学的目标。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籍及队(团)籍如何管理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政策的缺失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籍与队(团)籍管理规定,这就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各有各的章程,各有各的管法,各有各的规定。二是流入地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常常是项目不一,条目不一,这些都亟待进行统一管理。

(二)政策建议

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卡,实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卡与队(团)籍管理卡的完全统一。另一方面,建立国家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与队(团)籍管理网站。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建立专一的、规范的、统一的学籍与队(团)籍电子卡,将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入队及入团情况等统一登记、统一管理,做到全国一盘棋。

五、如何防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过程中遭受隐性排斥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目前,伴随着各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更深层次的隐性排斥问题日益彰显。例如,许多流入地重点学校不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招收范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身份大多被界定为借读;设置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单独编班;不单独编班而单独编组;在排座位、评奖、评优、考试竞赛、文体活动、入队入团等方面存在歧视。

此外,各地推行新课程改革,出现了教材不一、教学进度不同与教材难度差异等现象。这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了教材适应上的困难,进而造成课程歧视。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也使之遭到隐性排斥。

(二)政策建议

第一,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禁止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各种歧视政策与做法,以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在学校内享受到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

第二,实施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与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五大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基于此,各级政府都必须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任何学校都必须平等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

此外,近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又出现了三个新问题。一是由子女随外来务工人员迁移向外来务工人员随子女迁移问题。即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哪里教育优质,外来务工人员就到哪里务工的情况。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黑中介问题。即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专门通过帮外来务工人员或老乡的子女办证,来助其子女在教育发达城市入学,并从中渔利。这一现象为顺利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罩上了又一层阴影。因此,流入地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真正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顺利入学,同时又制止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违规入学。三是金融风暴的冲击令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返回流出地。这一方面导致了有些流人地学校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流走而出现教室、教师过剩现象;另一方面则导致流出地学校人满为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关键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它与城市管理、户籍制度、税收政策、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多方联动,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孙向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与地方政府作为的个

案研究:基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红蕾工程”的实地考察

篇3

(一)营造关心爱护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氛围

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把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同等对待,在全社会自觉形成尊重、爱护外来务工人员的良好氛围。

1、坚决禁止各种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乱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禁止以各种名目向外来务工人员加收任何费用,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发现违规者,由有关部门予以严厉查处。

2、公安等部门要严厉查处企业和有关单位强行扣押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证和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各村(居)联防队要文明执勤,不得随意扣押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证及限制其人身自由。

3、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外来务工人员的氛围。各部门在推选代表、评选先进时,要合理分配外来务工人员名额。外来务工人员可参与本地区劳动模范等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享有党代表的推荐,依法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选。

4、区政府每年“五一”节开展评选“优外来工”、“爱企业员工”和“诚信用人单位”活动,组织举办各种技能竞赛,评选“十佳岗位技能手”。网络站频道要设立专栏,每周固定时间宣传用人单位或务工人员的先进事迹,对有的用人单位及社会欺诈外来务工人员的不良、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曝光。

(二)组织实施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计划

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计划”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相关信息,推广培训、服务、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做到外来务工人员进辖区求职有门路、上岗有技能、权益有保障。落实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补贴政策,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免费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基本服务。通过政府组织的劳动预备制、劳务输出和技能提升等三大类培训,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

(三)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同等享受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费用列入教育经费预算,财政部门按学校实际在校生数(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核拨公用经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就近入学,坚决禁止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歧视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各种入学手续。

(四)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医疗卫生保健和医疗保障工作

将外来务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管理,强化对其健康教育聚居地的疾病监测,落实国家关于特定传染病的免费治疗政策。增加预防保健经费投入,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的适龄儿童纳入免疫规划,免费接种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三联、麻疹、乙肝、乙脑、流脑等7种疫苗,对居住时间累计一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按常住人口管理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五)改善外来务必工人员的居住条件

对办理《暂住证》或《居住证》并在本辖区连续居住满5年、签订劳动合同、固定住所、无违法犯罪记录的暂住人口,在本人自愿的基础上,准予将户口迁入实际居住地派出所。对获得区级以上劳模、先进工作者或被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或被聘为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员、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本人要求户口迁入的,有合法落户住所的准予落户。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条件。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应考虑建设统一管理、供用人单位租用的员工宿舍。在我区企业就业五年以上,具备以下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享受购买经济实用房待遇。(1)连续三年以上被评为市级先进;(2)持有高级技能证书;(3)在区级以上技能竞赛中三次以上获得前十名。

(六)做好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按照有关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已婚男女青年、孕产妇与儿童享有与本地人口同等权利,免费为育龄群众落实基本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做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妇科病等宣传和优质服务工作,落实相关部门在计划生育方面的综合管理与服务。

(七)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热情服务。

1、各相关部门要继续落实劳资纠纷管理机制,专门设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投诉窗口,及时解决劳资纠纷,接待外来务工人员投诉。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法》的宣传和监察。督促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坚决查处拖欠或无故克扣职工工资等违法行为;及时做好各种劳资纠纷案件的调处、裁决。

3、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集中对违法经营企业的查处,从源头上减少劳资纠纷等侵害外来工权益事件的发生;安全、卫生、消防、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生活条件的监督和管理,切实改善员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篇4

一、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问题的思考

1.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甚至学习环境和学习动力、意志等受到影响,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越来越多。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88.2%的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

3.社会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加剧了农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爱教育环境的改变。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主流,随着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土地承包政策的新变化,尤其是交通现状的改变、人们就业意识与思维方式的更新,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特别是党的就业政策和各地外来务工人员政策的变化,加剧了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数量的增多,也带来了社会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新问题。

二、教育对策

1.要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是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思想教育、品质养成教育、个性思维教育与学习积极性教育的主体,更是体贴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的良师益友,甚至是第二个父母。因此,班主任除加强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的需求了解和掌握外,更多的是通过亲情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学会体贴父母、体贴同学、体贴爷爷奶奶的养育辛苦、体贴教师教育的辛苦,自觉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去。

2.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是一个群体,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一个班级中这样的学生会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比例的大小由实际所决定。因此,教师要做好他(她)们的学习教育,必须进行科学调查,通过发放明白纸、问卷、走访或者谈话、作业批改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将其归类引导、针对教育或者开辟心理辅导等多种渠道,强化学习、做人教育,纳入整体教育之列。

3.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学科教育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思想、学习、品质养成、做人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对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教育中,要紧紧依靠学科教学,如语言、数学、体育等,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人物、事件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内在动力,看到自己成才的希望,积极融入学习集体之中,适应新时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篇5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以下简称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各项工作平稳有序。

但自2010年9月开始,我们的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发现校园内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一些新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经常三人一群、五人一伙进出教室、共同上下学,与本地学生的冲突时有发生,不同户籍地的学生之间也会发生冲突,有时甚至集体与老师发生冲突。这是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始料不及的。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基本来自于我校生源地和附近乡镇的一些公办小学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独立校区或独立设置的班级。

二、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谓的新形势是指公办小学设置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所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目前的称谓很多,专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主要是指随父母来富阳工作的非浙江省籍的在应学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一般生活在农村,户籍在老家。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

所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是指公办小学随着本地户籍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教学资源得到较大的释放,为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教育,将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到某一个校区。并设置专门的校区领导机构,委派了专门的教师。本文无意讨论此类校区设置的合理性,只对由此对初中教育管理产生的效果进行讨论。

3.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按一定法律、章程建立起来的,有法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共同体。

三、教育对策

随着富阳市教育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大量本地户籍学生的外流,使得我市农村公办小学的教学资源出现闲置现象。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招工越来越困难,而就近安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为我市企业招工的一张新名片。而且,随着初中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人数比小学阶段增加不少,本地籍学生固有的优越感更加外露,以及在学校的正式群体不能得到充分的地位,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负面效果极大地表现出来,导致出现了前文中提到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各年级组与校长室、德育处、教务处、心理辅导站等联合讨论,决定主要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继续坚持本地籍和外地籍学生混合编班制度

新入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主要来源就是公办小学专门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校区,这部分学生,甚至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被歧视了。因为他们认为不论是学校的硬件,还是学校的软件都不能与本地户籍学生就读的校区相比。升入初中后,他们把这种情绪也带进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本地籍和外地籍学生混合编班的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这样一些学生:户籍是外省的,但从出生之日起就一直住在父母打工处,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其实与本地人除户籍外已经毫无区别。因此混合编班应该是初中学校坚持的一项制度。

2.及时向永丰校区了解相关学生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处理问题应有针对性

应该说初中学校对于公办小学设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门校区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但其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始料不及的。因为公办小学设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门校区也是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同时避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离群、产生孤独感,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成为初中学校和班主任的首要工作,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对学生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查看学生档案、学生的成绩报告单或者是学生的成长记录册上,而是要及时向小学班主任当面请教了解这些学生在校的表现,尤其是在学生中的一些小头头(即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的情况。因为要解决一个非正式群体带来的负面效果,其核心人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是有学校出面搭建平台,如中小学教师联谊会等,而且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要运用各种方式到小学向学生的小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优缺点。

3.加强和创新家校联系工作

加强家校联系,畅通信息渠道,统一培养目标,引导家教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家校联系本》的作用,班主任教师每天必须察看《家校联系本》的内容,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掌握信息及时反馈,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利用网络建立师生交流,家长与老师交流,父子交流的课堂,互传信息,以心换心,沟通理解,传授家教知识和方法。要求教师经常性地电话家访,信息传递,培植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对个性明显的学生我们也要及时抽出时间上门家访。按照学校规定定期召开家长会,创设亲子互动情境,搭建亲子互动平台,让学生与家长学会沟通,增进父子情感,建立家长会月汇报制度,精心准备、认真组织好每次家长会。

4.及时转化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做到为我所用

初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由来已久,对它的研究也很深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共同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同构成学生人际关系的总和,在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效。

作为班主任,我充分认识到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人际关系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同学友谊的建立、发展、加深,对于帮助同学们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有着班级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使其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首先,扶持那些对班集体建设有益的非正式群体。一般来说,那些对班集体建设有危害性的非正式群体,能立即引起班主任的注意,而那些不妨害班级工作的非正式群体,在班主任眼中往往默默无闻,其结果可能会自生自灭。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那些经常聚在一起的同学就会发现,他们或者喜欢同一门学科,或者热衷于同一项体育活动,或者有同样的特长等。对于他们的共同活动,班主任表现出高度的热情,给予支持和鼓励,在条件成熟时,帮助他们将小群体升级为正式的班级组织。经过班主任给他们“正名”,小群体的活动会由原来的自发转变为自觉的、规范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因此获得明确的角色地位,从而对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同学们之间的友情也可能因此而得到升华。

其次,要化解那些对班级有害的非正式群体。常见的这类非正式群体,大多是由学习成绩较差、品行过失较多的学生组成,其主要表现是共同违反班级纪律,如集体迟到、旷课、进网吧玩游戏、同外班同学闹纠纷等等。化解这样的小群体时,其一是认真研究小群体中起“头领”作用的学生,通过对他的教育转化,使其带领小群体集体转化。譬如在2010级的七(2)班中存在着拥有15个同学的以马同学为小头头的小群体,马同学人很聪明,比较矮小但很讲义气,在这一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威信很高,经常欺负一些本地籍的弱小同学。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他和他的一些同学在永丰校区就读期间经常被校外的一些小青年敲诈,经常为此而打架。因为比较聪明,能出一些主意,也比较愿意帮助与他同病相怜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因此他能团结一帮子人。我们通过家访,发现他对他的父亲比较害怕,但他父亲又比较忙,每个星期差不多只有一两天能与儿子碰面。通过我们与家长的多次联系,他父亲答应花一定时间来管教马同学,我们班主任和老师也经常鼓励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马同学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马同学的感召下,与他关系很密切十四五位同学改变了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改进。二是根据他们的特点,不断地设计一项又一项适合于他们的班级小组活动,使他们旺盛的精力常有用武之地。基于灵桥镇是中国民族艺术(书画)之乡,我们邀请灵桥镇书法协会会员老班级进行书法讲座,并当场收下了几个徒弟,其中就包括几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学校也非常支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校教务处联合各年级组一起组织开展了美术组具体指导,以小组(3~5个人)为参赛单位的“舞动的青春”墙体画比赛,学生反响很好,也成为我校的一项特色。三是进行必要的行为控制,如根据其活动规律,出其不意在其活动的时间内找其谈话、安排其完成一项任务等,以此限制其活动,时间一长,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会自动瓦解。在新生入学后,德育处下发了《灵桥镇中学学生一日常规》,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在发现情况仍然未有好转的情况下,结合富阳市中学生成长记录册中期中评定组织了学生进行一日常规的考核,这对学生触动很大,因为成长记录册有类似于档案的作业,这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在乎的。另外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做这些小群体“头头”的思想工作时,做到个别谈话,一对一交流,使学生免除了很多谈话的顾虑,马同学很怕他父亲这一情况就是我们班主任在进行个别谈话时从别的同学那里了解到的。

5.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适合学生的生活化处理

说到底,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能考出令自己、老师、家长都满意的成绩,但学生的基础不一,尤其是浙江省与其他省市的教材版本不一致,难易度也不一致。这就造成学生对学习有一种畏难情绪。我们全体老师在学校的要求下,提前一周备课,在备课时特别注重对教材进行处理,在适合的情况下将班级里学生的户籍地所能联系的一些知识都放到教案里。通过一定程度的了解,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也有能回答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有程度深浅不一的满足感。学生的成绩提升后,注意力会集中到学习中来,不会再去做一些与学校制度相悖的事了。

篇6

【中图分类号】 G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22―01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随之而来的与流动人口相关的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而异地高考,则成为教育领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的的关键环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和保障下,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异地高考的探索和试点工作。

一、甘肃省的异地高考政策概述

2012年12月甘肃省出台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甘肃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对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在甘参加异地高考的情况进行了条件说明。参加甘肃省高考的前提条件为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同时,《方案》还就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试资格公示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自2013年起,甘肃省异地高考政策分为三步用三年时间逐步实施。三年来,甘肃省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考采取的是稳步有序地逐步放开的政策。2013年,要求外地务工人员本人及子女均具有三年以上我省户籍,且子女具有我省高中连续三年学籍的,可在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2014年开始,外地务工人员在甘肃省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其子女可在甘肃省报名参加高考,但考生仍须具有甘肃省高中三年学籍和三年我省户籍。2015年进一步放开,只需要随迁子女具有甘肃省连续高中三年学籍的,就可在甘肃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二、甘肃省的异地高考构成要素

家长准入条件:从甘肃省的异地高考政策来看,家长的准入条件包括:住所、职业、社保以及户籍等4个方面。在2014年在家长准入条件中取消了对户籍的要求。

学生准入条件:甘肃省对学生准入的最基本要求为具有甘肃省连续高中三年学籍。可以看出,甘肃出于避免“高考移民”和维护本地考生的利益,对异地高考考生的学籍和户籍均做了规定,明确了年限。

执行方式:执行方式是指政策的具体实施时间、方式与步骤。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区),甘肃省、青海等西部省份对异地高考方案持谨慎态度,采取过度和渐进的方式,逐步实施。

三、 甘肃省的异地高考政策现状分析

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且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和贫困山区由于历史因素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因此,甘肃省可以归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流出地,流入我省的随迁子女相对较少。

从两年数据来看,我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以农村考生为主,其得到的教育资源是相对不足的。以我省临夏(州)、庆阳市为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投入不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教育资源本就十分紧张,无法满足当地考生需求时,在当地学习和报考的随迁子女获得的教育资源就会十分有限。大多数随迁子女集中在我省的高职(专科)批,重点批的人数比较少,说明这类考生在在高中阶段没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大学阶段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比例也会较低。

四、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

1. 促进了教育公平。异地高考的根本原因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衡,教育机会和质量不公平。异地高考的常态化是体现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机会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基石,也是保证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前提。我省异地高考政策保证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甘肃享受与甘肃籍学生同样的入学、中考、高考等权利,保证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平等。在高考录取阶段也没有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报考院校和报考批次做限制,在高考录取的时候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篇7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教育教学 点滴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他们的子女也随父母来到城区入学,而对于这些随着父母来到城区就读的孩子们,他们相对城区孩子来说,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再加上家庭教育及环境等原因,相对而言,他们属于学校人际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如何让这些孩子很快的融入崭新的班级,使他们迅速适应城区的教育方式,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消除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呢?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尝试做了以下努力,供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1.走进内心,用爱感化

这些孩子来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群体之中,面对语言沟通的障碍、家庭条件的差异,在心理上他们往往表现出自卑、压抑、焦虑;在学习上,他们往往缺乏信心,基础较差,经常受到家长的指责、同学的歧视,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作为教师,我应该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多理解,多帮助,多宽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当我们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我们,从而主动接受我们的教育。如李某是从河南老家转入我班的,刚来时自制力很差,坐不住,对学习不感兴趣,没礼貌,为了去除他的这些缺点,提高学习效率,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闲谈,拉家常,谈我的童年,跟他说我在小学时也是一位不太遵守纪律的学生,后来我是怎样改掉坏习惯的事。还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发现他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渐渐地,李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开始和我交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成为"亲密"的朋友。然后我就针对他的缺点实施教育,在我的关心,鼓励之下,经过一段时间,他改正了缺点,现在已是一名好学生了。

2.寻找症结,因材施教

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家长的教育观念等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要"正视差异,因材施教",并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孩子。根据各自的病症,寻找症结,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一个外来务工子女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努力:针对学习基础较好,能力尚可的外来务工子女,我主要引导其多看课外书,多参加实践活动,多独立思考问题,并能在课余帮助差的孩子,以提高自学能力、帮差能力。针对学习态度尚可,但基础较差的孩子,主要加强学法指导,课外适当补习基础知识。针对字迹潦草、学习态度较差、学习兴趣淡薄的孩子,适当减少作业量,注重书写格式,降低知识难度,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李某在学习中呈现动作慢、反应慢、字迹潦草等症状,究其根源是因为他在家乡时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导致不能独立识字,朗读能力差,无法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许多作业都不能独立完成,做作业耗时长,考试成绩差。我首先从汉语拼音给他补起。让他每天认读几个拼音,并结合认字,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基本上能独立拼读。成绩也提高了,也激发了他的学习的积极性。

3. 营造氛围,友情促化

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全新、陌生的群体之中,内心孤单,最需要朋友,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班级氛围。以促进外来务工子女更快地融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并发动全班同学和他们做朋友,架起友谊的桥梁,在各方面帮助他们,为了让他和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我鼓励他和其它同学在一起学习、游戏,我还找其它的同学谈话,鼓励他们和外来务工子女坐同桌,结成互帮互助的对子,每天督促并辅导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帮他们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提高学习效率做基础。同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和关爱。以及友情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并逐渐改正缺点,努力进取。

4. 家校沟通,促其转化

篇8

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变化趋势

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当中,宁波市吸纳外来人口的总数排在第三,仅次于广州和深圳,外来人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为提高城市吸引力、稳定外来人口,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服务为主,兼顾管理”的工作思路和理念,采取提供“1+X”综合服务包、积分落户、促进社会融合等一系列措施,为外来务工人员构建了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开放的城市公共服务软环境,逐步形成了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服务的宁波模式。截至2010年6月底,全市外来人口共40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0%。其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将近350万,自由经商和务农人员15万,儿童、老人等随行人员39万。近年来,随着宁波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公共服务软环境的不断改善,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一是总量大、增速快。全市外来人口从2004年到2009年增加了181.08万,年均增加36.21万。其中,外来务工人员从2004年到2009年净增加了154.55万人,年均增加30.91万。二是文化程度低、技能水平不高。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1.31%,高中及中专占22.30%,大专以上仅占6.40%;无劳动技能的占69.36%,具有初级技能的占22.18%,具有中高级技能的占8.46%。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均较低,大致可以用“两个70%”来概括。三是“80后”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在现有外来劳动年龄人口中,“80后”有175.94万,占48.08%;“90后”42.67万,占11.66%。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就业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一系列的变化。四是儿童、老人等随行人员增速快。根据2009年统计数据,宁波市外来人口中劳动年龄以下人口从2004年的3163人剧增到2009年的241138人,增加了75倍多,年均增加155.1%;劳动年龄以上人口,从2004年的10501人快速增加2009年的36841人,增加了2.5倍,年均增加28.86%。五是长期居留比例高。研究显示,外来人口在宁波长期居留、终生居留的倾向高于其他城市。在宁波市居住5年以上长期居留者的比例为44.38%,其中居住10年以上的比例为11.60%。自2000年开始到目前,大约有36到40万外来人口终生长期居留下来,居住5年以上的长期居留外来人口超过155万。

二、外来务工人员变化趋势对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形成的压力和挑战

(一)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以教育为例,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宁波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育设施建设规划,逐步提高公办中小学接纳比例,免除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杂费。但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急剧增加,教育领域的资源瓶颈日趋凸现。从2010年春季入学情况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总数是22.8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例由1999年的3.1%增长到34.4%。其中,公办学校接纳16万人,占70.6%。在北仑、江北等区就读的外来学生人数已超过本地户籍学生,相当于在原有的教育资源基础上,学生数量翻倍。各县市普遍存在着经费、土地、校舍、师资等资源不足问题。

卫生方面,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人群也极大增加。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人群中外来人口的比重超过70%,造成基层医疗机构在编力量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据测算,“十二五”时期,为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在全市需投入120亿新建医院。另外,外来人口的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近年来一些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疟疾、麻疹、结核病等又有蔓延的趋势,艾滋病防控难度加大。同时,宁波市公共卫生资源严重紧缺,仅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两个单位及下属机构。如果“十二五”期间外来人口再增加300万①,医疗卫生方面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的问题日渐严重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强,维权意识以及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诉求不断提高,对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资源配置提出了更多挑战,这点在教育领域尤其明显。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本身流动性强,其随迁子女就学的流动性也很强。入学学生数量的不稳定性对各级教育部门制订事业发展规划和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难度。此外,随着政策覆盖和落实范围的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入学要求也日益提高,目前30%就读于民办学校的外来学生要求转入公办学校,并且希望就读于市属、区属重点的公办学校。此外,外来人口对教育政策的需求从原先的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这些新情况对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政策的推进都形成一定的压力。

(三)统筹人口发展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

外来人口规模和结构存在较强的不可控性,对当地统筹人口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宁波市外来人口中妇女有181.5万人,占44.9%。近年来外来人口中妇女的生育规模越来越大,从2004年的11202人增加到2008年的40821人,已经接近户籍人口的出生规模,外来人口在宁波的出生率也从2004年的5.27‰上升到2008年的11.35‰,超过户籍人口的出生率。随着“十二五”期间外来人口的继续增加,外来人口的出生规模将远远超过户籍人口的出生规模,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婴幼儿防疫等方面将带来更大压力。

(四)潜在社会不安定因素转为现实风险的压力陡增

宁波市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比例达到2∶3的水平,78.6%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在租赁房屋内,缺乏组织化和社会化的平台和渠道,总体处于无序状态,极易被人通过同乡、劳动利益等因素利用,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职业层次、生活水平、社会融入等方面存在落差,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社会心理脆弱的问题,围绕外来人口的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频发。从2005年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看,在全市刑事案件中,外来人口发案人数平均占到79%以上;在全市看守所羁押人员中,外来人口平均占到75%以上;在全市监狱服刑人员中,外来人口平均占到67%以上;在市劳教所收教人员中,外来人口平均占到74%以上。目前市政法编制都是按户籍人口配置的,在外来人口继续增加的情况下,社会治安和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五)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刚性日益增强

研究表明,根据2000年到2008年宁波市财政支出和总人口规模关系,全市财政支出的人口增长弹性为4.4492,即:人口增长1%,将带来财政支出增长4.45%。按此计算,由于外来人口的增长,全市财政支出在未来几年将保持7%到13%的增长率,围绕外来人口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每年将增加107亿到153亿元。尤其随着将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逐步推进,宁波市在外来人口方面的财政支出将会进一步提高。

还以教育为例,按目前外来人口中劳动年龄以下人口的增长速度,预计到“十二五”末,将有约40万人要接受义务教育。如果40万人全部采取新建公办学校接纳的话,则:按照每校标准规模24班、每班50人计算,需新建学校337所,按每所学校占地30亩计算,需要用地10110亩;按每校建设经费0.3亿元计算,需财政资金101.1亿元;按师生1∶15计算,需要增加教师2.7万人;按每位教师待遇10万元计算,每年需要财政投入27亿元,对当地财政而言,压力巨大。

三、对策建议

宁波市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宁波市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对全国推进城镇化发展、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进一步转变社会事业发展方式,更加充分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破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供给瓶颈,并为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真正从职业到身份彻底转化成市民构建良好的基础环境。

(一)多渠道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改变单纯由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政府主导、财政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前提下,通过购买服务、发展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志愿服务等方式,扩大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的渠道和领域,鼓励和发动包括用工企业、民办社会事业、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志愿服务者等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弥补供给缺口,提高供给效率。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

进一步加大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力度,以社区为单元、以功能为基础,加强共享共建,重点发展功能完备的综合设施,提高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鼓励功能和覆盖人群相近的服务机构进行合并和资源重组综合机构的建设。加强对人口流动的动态监测,改革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方式,由按行政区划配置转向区域覆盖,综合服务人群数量和服务半径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适应城镇化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和建设标准。

(三)加快推进社会融合组织建设

外来人口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较低,而当前我国现行的社会服务和管理体制基本上都以户籍人口为基础,已无法适应外来人口增多的大趋势,必须促进社会服务和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拓宽服务人群,尽可能用体制内平台(如居民自治组织)或可控的体制外平台(如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吸纳外来人口,提高其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区服务和管理网络,以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社会融合组织,逐步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区服务和管理的范围。进一步完善新老居民共同参加的民主议事程序,拓展民意表达渠道和维权途径,搭建外来人口民主参与平台。采取适当形式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等,为外来务工人员营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和归属感的城区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完成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身份重构和角色转换。

(四)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测算方法,在测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时,充分考虑人口流动因素,特别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尽可能做到“费随人走”,适当加大对接纳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地区的财政补助力度,有效调动地方各级政府改善辖区内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父母;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84-03

一、研究的背景与视角

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中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半年以上,孩子交由祖辈、同辈监护,甚至无人监护的未成年人。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普及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逐步形成,农村中出现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向城市转移。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在增多,目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从在北京举行的“2009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 800万人,约占我国儿童的16%,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 000多万人。①

本文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主要利用现有研究中的相关资料和大连市妇联在2010年进行的大连市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资料,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是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对于外出务工父母人力资本的影响;二是留守儿童现象的存在对于留守儿童自身人力资本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对父母人力资本的影响

(一)减轻父母的居住负担

当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在一个全新的、不熟悉的环境中,安排生活、寻找工作是他们的第一要务。由于大部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制造业和服务行业能够提供集体宿舍,没有子女在身边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很方便地解决住宿和生活问题,很快投入到新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二)提高父母的求职竞争力

对于孩子不在身边的外来打工者,他们寻找工作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他们可以凭借没有孩子负担的优势,选择干加班、倒班的工作,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增加父母的人力资本价值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接受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职业技术培训是现实和可行的提高人力资本价值的根本途径。没有子女在身边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闲暇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以便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和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水平。

三、“留守”状态对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的影响

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绝大部分,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未来我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研究表明,处于“留守”状态下的农村儿童,由于父母不在他们身边,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对此,我们从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留守状态影响的利弊分析。

(一)对学习的利弊影响

1.对学习的有利影响

通过调查得知,“留守”状态下的儿童,没有了家长强有力的监控和检查,要学习好,就全凭自己学习的自觉性;要学习好,就必须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根据2010年大连市妇联的留守儿童调查,被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占到了91.9%。这个数据说明,被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父母不在身边的影响,相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反而更增强了这些儿童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

2.对学习的不利影响

根据大连市妇联的留守儿童调查,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97.6%是由祖辈抚养,这种隔代监护产生许多教育问题。从该调查中得知:首先,学习监管少。在日常辅导和家长对于学习的关注程度上,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家人经常过问学习情况的只占45.9%,家人经常检查作业的比重只占29%。其次,课外读物少。课外读物作为丰富儿童课余生活和增长学识的重要补充,在儿童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不经常和从不购买课外读物的占76.6%。

(二)对心理的利弊影响

1.对心理的有利影响

心理状况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儿童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成才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而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根据大连市妇联的留守儿童调查,当同学遇到困难时,留守儿童中有99.2%的人愿意帮助;有86.2%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身边的人很关心自己。可见,留守儿童普遍具有爱心和合作意识,普遍能认识和体会到被关爱。

2.对心理的不利影响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根据大连市妇联的留守儿童调查,被调查留守儿童中有48.8%经常为许多事情感到心烦。当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父母,父母不在身边,可能会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成长缺乏适时的引导。

(三)对行为的利弊影响

1.对行为的有利影响

良好的生活和健康习惯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相对独立的环境可能有助于这些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大连市妇联的留守儿童调查显示,被调查留守儿童中96.7%愿意参加学校的劳动,86.4%能够帮助长辈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具有较好的劳动习惯。

2.对行为的不利影响

对大连市留守儿童调查显示,被调查者57.6%有早晚刷牙的习惯,88.4%的儿童超过10天洗一次澡,说明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有待改进。留守儿童由于居住在农村,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加上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健康意识较为淡薄,致使疾病成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升人力资本的对策

(一)提升外来务工人员人力资本的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力资源素质是影响已经成为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不仅有助于提高就业企业的绩效,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而且可以推动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1.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居住条件

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解除他们不能带子女进城的后顾之忧,可以使他们更大地发挥工作热情和提高工作积极性,更稳定、更持久地投入工作。这项工作正在得到国家的重视。

2.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性制度建设

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保证外来务工子女在入学、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享有同样的待遇。通过劳动合同法等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问题,新《劳动合同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有关单位应该认真执行这一规定,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带薪休假,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回家探亲成本。

3.增加对外来务工人员技术与技能培训

用工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服务,以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一方面,由流出地政府和组织提供培训,在外来务工人员进城之前提供咨询与引导,对农民有组织、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技术培训、操作培训;另一方面,由流入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员工的培训,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流动提供帮助。

(二)提升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关系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

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和亲情,对儿童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就儿童的学习、身心发展等情况,多沟通、多监管。父母不但要注重儿童的物质生活,也要注重儿童的精神生活。

2.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为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留守儿童心理关怀和教育、监护体系。全社会都要关心和关爱这个特殊群体的儿童,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担负起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梳导和健康教育的重任;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职能。

3.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监护人应注重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鼓励留守儿童多参加劳动和集体活动,加强对传统美德的教育。学校要保证食品、住宿卫生条件,预防疾病的传播。加强对留守儿童良好卫生习惯的宣传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农村应提供多重的医疗卫生资源,保证留守儿童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

参考文献:

[1] 李星贵.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 [J].农村经济,2007,(8).

[2] 程承坪.非智力因素: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J].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 1999,(8).

[3] 马明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安徽蚌埠市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9,(12).

[4] 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1).

[5] 万明钢,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 雷万鹏,杨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与政策选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

[7] 熊亚.公共政策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0,(1).

Study on the rear children phenomenon under the view of the human resource

SHAN Yi-bin,JIA Wei,LU Hong-yan

(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篇10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一位来自泸西县的姓袁的学生家长打电话反映,亲戚家的小孩今年考上了云南农业大学,但家里比较贫困,想询问一下,教育厅能不能帮助解决一下生活费和学费问题。

就这位家长反映的问题,周荣回答道,我们的承诺是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首先,针对大学新生,我们开放了绿色通道,任何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一新生都可持录取通知书和相关证明办理入学,学费和其他费用都可以缓交;其次,我们有包括“减、免、奖、助、贷”等手段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助学体系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其中,“贷”是指地方贷款;“助”是指包括国家、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在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同时,贫困学生还可以享受减免部分学费的优惠政策。针对袁先生反映的情况,首先希望你亲戚的孩子可以主动与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院分管领导主动取得联系,如实反映情况。同时,我也将督促教育厅分管负责人尽快到云南农业大学具体了解情况,并及时与你取得联系。

多措并举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特殊教育依旧是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听众反映,自家孩子身体残疾,想咨询一下特殊教育的相关政策。

对此,基础教育处负责人为听众进行了解答。省委、省政府历来对特殊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从2012年开始,省政府便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我们还积极推进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的建设,对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让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有一技之长,使他们在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同时,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残疾儿童,我们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举办特殊班作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中心建设,切实贯彻送教上门和医教结合,采取多项措施来保证残疾儿童的入学率。

针对医教结合的问题,周荣强调,近年来,我省推进医教结合的力度很大。我们已经确立了昆明五华区、玉溪红塔区、大理市、文山市4个医教结合的试点,目前看来,试点的效果很不错。医教结合的推进不能仅仅依靠教育部门,还需要卫生、残联、民政等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因此,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下一步,我们将把医教结合和送教上门工作作为今后特殊教育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相信在“十三五”期间,我省医教结合和送教上门的覆盖面会进一步扩大。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

直播过程中,周荣还针对听众普遍关心的职业教育问题与听众进行交流。

周荣表示,职业教育在教育精准扶贫当中起到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是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的抓手。当前,教育厅正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一是以全省应用型本科院校、院系、高职院校和16个州市职业教育园区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制定了《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扶贫专项规划》;二是制定了《云南省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计划》,以服务脱贫攻坚战略为目标,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着力补齐职业教育的短板;三是投资375亿元,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工程。

同时,周荣还向听众介绍了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相关优惠政策。周s说,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主要是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政策为主,省政府奖学金为辅,学校和社会资助及顶岗实习为补充;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已经形成。

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相关政策

有来自昆明的听众打来电话,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相关政策进行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