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解决方案

篇1

关键词:应急指挥;三网融合;保证安全;降低损失

近年来,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公共安全、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公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危害,如果应对不利,往往就会产生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及时、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害,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研发的系列应急平台解决方案,以数字化预案为基础,具备综合协调、临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调度指挥、应急培训演练等诸多符合应用管理业务需求的功能集,能够帮助应急指挥部门建立统一指挥、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截至目前,该系列应急平台已经在中央八部委以及江西、安徽、江苏等五个省市的重要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应用平台、指挥调度平台、安全支撑平台和大量行业综合应急解决方案,为国家及时、高效应对突发事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新指挥手段 改变传统应急指挥方式

众所周知,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应急指挥工作往往就是与时间赛跑,以实现及时有效地援救,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生命及财产的安全。但是,传统应急指挥是以被动式的响应为主,通过人工报警等手段启动应急预案,总是难以在第一时间掌握事故情况,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援。尤其一些紧急性更高的突发事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救援,往往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单一化、被动式的应急响应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应急指挥业务发展的需要,亟待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保障和预防控制体系。

结合应急指挥的现状及需求,国家级信息领导厂商航天信息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业务积累,以软硬相结合的公共安全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实践化预案技术为支撑,从应急平台体系顶层设计入手,紧密结合应急管理业务,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应用平台、指挥调度平台、安全支撑平台和大量行业综合应急解决方案。应急指挥系统作为一种全新的可视通信交流方式,具备直观、快速、信息量大等优点,可以有效加快突发事件的信息传达及沟通效率,极大地提高决策速度,从而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援。

预案数字化 应急全盘智能管理

应急指挥工程在我国尚属新兴行业,通过应急平台建设,主要解决提供或者提升信息汇聚、信息整合、信息共享、信息展现分析、快速反应等方面的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对于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国际先进的应急指挥手段。

航天信息研发的应急应用平台以数字化预案为核心,提供强大的应急业务管理和应急智能决策能力,实现了应急业务过程的可视化展示和分析,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信息与总结评估等功能。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预案模型能够全盘调出应急所需的基础数据和应用服务,使应急预案贯穿于整个应急管理流程中,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在应急管理各个阶段的作用。

三网融合 实时高效调度指挥

应急指挥是一个覆盖面广、涉及多部门协同的工作,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现场各类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为指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传统应急指挥过程中,指挥中心对事件现场的实时情况掌握较少,往往无法及时获取现场的视频画面;同时,分散于不同地点的领导、专家、应急队伍之间,只能通过手机、对讲机、视频会议等通信手段进行沟通,而难以进行统一的会商,导致整个指挥调度工作效率低下。

航天信息研发的三网融合指挥调度平台通过现有的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三大网的有机融合,对综合语音平台、综合视频平台进行资源调度,达到不同网系间的语音互通和视频数据资源要素的共享,实现了音视频资源的 “一网联通”和“一键调度”,为应急平台的指挥通信、数据传输和共享、远程会商与协调、图像接入等多种调度业务功能提供全面保障,使各级指挥决策人员能够真正做到“看得见、听得到、调得出”。这一高效、协同、可视化的应急指挥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全面的感知、智能的预警与统一接警、高效的会商与决策、快速的处置与善后,做到快速协调跨部门资源,高效应对处理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和影响。

服务八部五省 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如今,航天信息应急平台系列解决方案已经在国务院办公厅总值班室、国家核应急响应系统、国家民政部减灾中心、国家环保部环境卫星减灾中心、中央党校应急指挥仿真实验室、江西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安徽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北京奥运安保周界安全项目等多个重要区域或项目中成功应用,系统运行稳定,成效良好,并曾荣获中国应急管理信息化技术创新奖。

篇2

林业森林火灾是林业的重大灾害,会给森林资源造成巨大的危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森林防火的工作就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性公益事业和基础事业,因此,森林防火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尤为重要。由于林区内地广人稀,有线通信、移动电话等通信方式有局限性,为了保障林区防火工作的需要,需要建设森林防火的专业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是保障森林防火指挥部门组织指挥和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确保森林防火指挥部门完成防火扑火任务的重要条件[1]。

无线通信系统传输距离远、抗毁性强以及可快速部署等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提供强有力的通信保障。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汶川等多个县级重灾区公网通信系统全面阻断,抢险救援人员通过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人员调度指挥[2]。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也确定了无线通信的数字化进程。

森林防火数字无线通信系统建设的整体思路如下:

构建超短波、短波、卫星通信等多种系统相互补充的无线音视频通信平台;构建统一调度指挥平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指挥,保障日常防火需要;构建应急通信指挥平台——在扑火现场以应急通信车和便携式通信设备快速搭建前方指挥中心,即可建立与后方指挥中心的信息通道,又可同前方通信盲区以便携通信设备组成的临时通信网进行互联互通[3]。

1 系统组成

林业数字无线通信网主要包括超短波通信网、短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系统和应急通信保障车几个方面,为森林防火提供了多种通信手段。超短波通信网为日常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在扑火应急方面超短波通信网结合便携通信设备、卫星设备和应急通信保障车可迅速在火场组建起以火场前指为中心的应急通信网络。系统应用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超短波无线通信网

2 超短波通信网建设

2.1 数字同播系统

2.1.1 数字同播系统介绍

随着无线通信专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决日益增长的着专业无线通信用户的需求和日益枯竭的频谱资源之间的矛盾,新一代数字标准应运而生。基于数字技术标准的同播系统实现了模拟向数字的平滑过渡,从根本上解决互联互通及数字加密的困扰问题;尽可能保持了模拟系统原有的特色及使用习惯,发挥数字产品的优势,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4]。

(1) 数字同播系统采用12.5 kHz TDMA双时隙,相对模拟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缓解了频率资源紧张的局面;

(2) 数字同播系统采用大区制,建网成本低;

(3) 数字话音,抗干扰能力强,语音质量更好;

(4) GPS功能,终端有GPS定位功能,数字同播系统可实现GPS调度管理功能,对林业用户特别是扑火队员在紧急情况下更能保障其重大生命财产安全。

数字同播系统是为满足森林防火对专网通信的需要,解决用户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一种很好的专网通信解决方案。为了更好的切合林区应用,数字同播系统将充分利用并沿着集中式系统和分布式系统的混合组网,有线链路和无线链路的混合组网以及模拟模式和数字模式的混合组网方向发展。

2.1.2 林业数字同播系统解决方案

林区日常预防工作是林区为单位开展工作,需独立运行的通信网络;火场应急无线通信强调统一指挥、步调一致,要求具有调度指挥功能的多级通信网络。所以适合森林防火的应急无线通信网应该是在日常预防工作以县(林场)级为单位能独立通信,在有扑火任务时能立刻根据实际需要组建从火场到火场分前指、火场总前指的多级通信网络。

本方案设计了以县(林场)为单位组建数字同播系统网络,并在县林业局设置调度指挥中心,这是森林防火应急无线通信系统的骨干网络;在省、地市到县分别组建省?地市级、地市?县级的数字同播网络。省?地市级数字同播网通过调度管理平台分别同各地市?县级数字同播网络互联;各地市?县级数字同播网同样通过调度管理平台同各县(林场级)数字同播网络互联,实现了省、地市到县(林场)的行政级调度指挥网络。根据省、地市、县(林场)等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在省?地市、地市?县级的数字同播网络采用有线链路(比如E1、光纤等);在县(林场)级的数字同播网络采用无线链路(比如网络电台、网桥、微波等)。

数字同播网组网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省、市、县三级数字同播组网图

在火场应急通信保障上以县(林场)级数字同播网络为骨干构建火场分级调度指挥无线通信网络。一般分为三级通信网络,一级通信网为以背负式中转台、背负式电台和对讲机等组成的扑火队专用通信网络;二级通信网为以火场分前指便携基站与临时中继站、应急通信保障车和背负式中转台组成的火场前指同扑火队进行联络组成的火场通信网;三级通信网是火场总前指通过县(林场)级数字同播网络与各火场分前指便携基站组成的调度指挥网。一、二级通信网络通过背负式中转台与前指便携基站与临时中继站、应急通信保障车等实现组网联通;二、三级网络通过便携基站同数字同播基站实现组网联通;三级网络通过数字同播网可实现与后方指挥中心的组网互联。

2.2 无线链路系统

2.2.1 无线链路种类

数字同播系统基站互联可通过有线IP(专线、E1、光纤等)和无线IP链路解决,满足数字超短波数字同播系统需要的无线IP链路包括网络电台、网桥、微波和卫星。

2.2.2 无线链路比较

无线链路比较见表1。

上述表格仅列举一般情况下的技术参数,不完全概括所有设备和情况。

2.3 数字超短波便携通信设备

2.3.1 便携式设备介绍

背负式中转台主要应用于应急火场组建火场一级通信网络,可快速方便的在火场以扑火队为单位组建临时通信网。

(1) 支持数字和模拟两种模式,能兼容现有常规模拟系统,保证模拟产品向数字产品平滑过渡;

(2) 支持多种呼叫方式,包括个呼、组呼、全呼、紧急呼叫;

(3) 具备北斗/GPS定位功能;

(4) 灵活组网,支持数字与模拟系统互联互通,能与固定基站组网中继,也能单独组网中继;

(5) 适应野外作业,防尘、防潮、防震、防雨淋等特性;

(6) 具备良好的 便携性。

便携基站主要应用于应急火场组建火场二级通信网络,在火场分前指非常适用此设备,可围绕各火场分前指组建应急通信网,即可方便的实现一、二级网的联通,也可实现与火场三级通信网(火场总前指)的接入。

支持数字和模拟两种模式,能兼容现有常规模拟系统,保证模拟产品向数字产品平滑过渡;支持多种呼叫方式,包括个呼、组呼、全呼、紧急呼叫;具备GPS定位功能;灵活组网,支持数字与模拟常规互联互通,能与固定基站组网中继,也能单独组网中继;适应野外作业,防尘、防潮、防震、防雨淋等特性;具备良好的便携性。

2.3.2 便携式设备组网应用

便携式设备应用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便携式设备组网图

背负式设备应用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背负式设备组网图

3 无线视频传输系统

3.1 系统介绍

视频技术应用到森林防火工作中是提升森林防火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对扩大监控范围、及时发现、及时扑救和提高指挥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林业视频应用主要在几个方面:

森林防火指挥中心视频会议指挥调度;火场实时无线视频传输;遥控摄像监测林火。

下面重点介绍依靠超短波通信网络实现的火场实时无线视频传输系统。

无线视频图传系统采用的是COFDM调制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调制技术,可在非视距条件下进行有效传输,COFDM技术对噪声和干扰有着很好的免疫力,绕射和穿透遮挡物是其核心技术;在无线视频传输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5]。

采用COFDM技术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具有良好的非视距传输和高速移动传输性能,能提供高质量的实时图像和声音。通过车载或便携式设备可灵活、迅速地将现场实况声像直接传输或通过转发台,经有线(光纤、网络)或无线(卫星、微波、网桥等)链路回传至指挥中心。

3.2 无线视频传输解决方案

本文介绍的无线视频传输系统采用先进的COFDM调制技术,非常适合在森林防火中应用。传输系统包括三部分设备,分别是视频采集设备、车载接收/发射设备或便携综合监控指挥平台设备、基站接收/发射设备。

视频采集设备一般是背负式的便携设备,由单兵背负进行火场视频实时采集,是前方的音视频采集发射设备,将采集的图像发送到车载接收设备活便携综合监控指挥平台;

车载接收/发射设备是配备在应急通信保障车上设备,火场视频可经过车载接收设备接收,并通过发射设备或卫星、无线链路等设备发送到后方;便携综合监控指挥平台是适合于部署在前指或火场前方的便携式设备,可在火场前方实现视频监控指挥,也可以配置在应急通信保障车上;

基站接收/发射设备用于建设转发台,组建专用的视频传输网络。

便携综合监控指挥平台设备是一款可与视频采集设备一起配备的便携设备,可单独携带也可配备到应急通信车上,使用方便。

本文提出的视频解决方案是依靠超短波基站建设视频传输网络,即利用超短波基站覆盖,在基站加设基站接收机,通过超短波网络无线链路将视频图像回传至后方指挥中心。

4 应急通信保障车

4.1 应急通信保障车建设目标

应急通信车即应急通信系统示意图如图5所示,其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小型化,这里的小型化并不是针对常规状态下的应急通信系统。常规情况下,系统是大区制的、广泛覆盖的,基站设备复杂,功能完善,可以满足工作要求。在特殊情况下,诸如地震、洪水、雪灾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面前,基础设施部分或全部受损,这时的应急通信设备需要具有小型化的特点,以便迅速运输、快速布设、节约能源;

快速布设,作为专用专网应急通信系统,应该具有能够快速布设的特点。

图5 应急通信系统示意图

节能型,由于某些应急场合电力供应不健全,完全依靠电池供电会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应急系统应该尽可能地节省电源,满足系统长时间、稳定的工作;

移动性,指挥调度中心可以随时接入到应急系统中。指挥调度中心可以达到指挥调度车辆、飞机,小到笔记本电脑、PDA等移动设备,利用无线链路远程监控整个系统;

简单易操作,应急通信系统要求设备简单、易操作、易维护,能够快速的建立、部署、组网。操作界面友好、直观,硬件系统连接端口越少越好。所有接口标准化、模块化,并能兼容现有的各种通信系统[6]。

同时,据GA/T528?2005《公安车载应急通信系统技术规范 》要求,省市级应急通信车除包含语音、视频、供电等子系统外,还应包含卫星通信、公网通信等系统,实现现场的音视频指挥调度以及与后方指挥中心的信息共享。

4.2 林业应急通信保障车

综合通信指挥车如图6所示。

5 无线通信技术在贵州林业的应用

根据贵州省地理环境和林区分布,结合现有的网络资源,贵州省的数字无线通信系统采取三级网络结构。在贵州省9个市(州、地)、89个县(市、区、特区)、10个省厅直属单位及省森林防火办公室共109个单位建设数字基站123个,以满足贵州省林业森林防火无线通信的需求。

图6 综合通信指挥车

数字无线通信网络的建设以省市县三级调度管理中心为系统架构:建成了从贵州省林业厅到各市州林业局的数字超短波通信网;建成了从市州林业局到其所属县林业局的数字超短波通信网;建成了从县林业局到下属林场、林区的数字超短波通信网。

平时各个县林业局独立管理自己的人员,实现人员的到岗查询、巡护联络以及信息的及时汇报,在发生火情的时候,可联动各个县或是各个市州单位进行统一的调度指挥。由于贵州省林业范围广,环境复杂,通过补充的移动中继台、背负式中继台、应急通信包、车载台等设备解决了基础通信网络存在的信号盲区问题。项目建成后,贵州省森林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指挥综合能力将得到了显著提高。

6 结 论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专网通信解决了森林防火“听得清、看得见”问题,在森林防火上应用集音视频为一体的综合调度指挥应急无线通信网是必然趋势,合理的应用解决方案可为森林防火工作的预防、监控和扑火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俊亮,张连生,肖非.我国森林防火无线通信的现状及今后的工作思考[J].森林防 火,2004(3):35?36.

[2] 孙玉.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 张伟,赵建伟,崔晓菲.如何搞好森林防火应急通信保障[J].森林防火,2011(1):53?56.

[4]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做好超短波对讲机专用频率落实工作的通知[M].北京: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201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20815?2006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篇3

中国行业信息化贡献人物奖

罗敏静,广州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1991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1993年进修中山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硕士课程,2003 年进修EMBA 课程。1993年3月创立广州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998年被广州市黄埔区科技局评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7年被广州市竞争力论坛组委会评为“2006中国广州经济年度百杰人物”。

8月23日,深圳主题公园世界之窗灯火璀璨,这是一个铭刻友谊和竞技的青春舞台,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这里降下帷幕,自从8月12日深圳湾畔的世界之门徐徐开启以来,深圳这所美丽的智慧城市就向世人展示了她科技、创新、智能的一面。而在这成功赛事的后面,却是有不少企业及其领导者为这次运动会提供了先进的系统、产品以及创新的理念。广州智能科技发展公司的总经理罗敏静就是其中的一名幕后英雄。

多项赛事显身手

继独立承担第16届广州亚运会视频会议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开发建设项目之后,广州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又在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担当重任。作为大学生运动会赛事系统开发和系统资讯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广州智能科技公司为大运会提供赛事管理指挥调度系统开发及集成和赛事指挥调度系统咨询设计。

据了解,广州智能科技还为大运会的赛事指挥调度系统整体架构设计提供了专业的咨询服务。该系统运行在主运行中心MOC(又称“指挥调度中心”),拥有该系统的MOC就像是整个大型活动的大脑,指挥赛场内外大大小小的事情。MOC是赛时指挥调度、运行组织的信息平台,汇集了比赛场地、赛程赛果、奖牌榜、城市地图、道路交通、气象信息、接待抵离、城市视频监控等全部信息。另外,MOC 还是紧急事件决策中心,一旦发生紧急事件,系统能够立即对现场实时监控,并根据需要进行指挥调度、处理解决问题;如有重大问题需要市领导决策,MOC能马上成为领导指挥调度的工具,其中的辅助决策功能为决策者提供参考解决方案或资料,以便决策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合理决策,再协同安保、城市运行等部门下达指令并实施,同时将事件解决的进展情况反馈给决策者。可以说这套系统在大运会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受到了组委会的肯定和表扬。

从2004年广州新白云机场成功转场的小试牛刀,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完美呈现,再到2011年深圳大运会担当重任,一路走来,广州智能科技领先的技术实力得以充分展示,在大型国际赛事信息化服务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步伐愈发坚实稳健。

18年来的坚持

广州智能科技公司始创建于1993年,主要从事协同应用平台、电子政务系统、区域智能运营中心等咨询、开发、服务及系统集成。从 2000年开始,智能科技公司由系统集成商向应用软件商转型,以区域级智能综合信息平台为建设目标,坚持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客户进行组织提升及战略实施的核心价值理念,为增强组织协同能力和竞争能力做出了贡献。

智能科技公司的会议室里陈列了多年获得的荣誉,如中国信息协会颁发的“2011年中国应急管理信息化技术创新奖”、亚组委颁发2010年广州亚运会“信息通信保亚运,众志成城铸辉煌”锦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2010年度“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典型解决方案奖”等……

公司的创始人,获得了“2011年中国行业信息突出贡献奖”的罗敏静总裁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作为一个民营科技企业,我们一直在创新的路上迈进,虽然这一路走来很曲折,但是这坚持的结果就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逐渐为政府、大型赛事机构、大型企业等接受,能够应用信息技术为公共服务创造价值,是我们所有智能科技人的骄傲。”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广州智能科技从2000 年起,凭借先进的技术、完善的解决方案以及在业界的领先地位,先后研发了多套协同应用软件系统。这些产品均通过国家级鉴定及客户应用验收,早已投入多家企事业单位正常使用。在该基础上,公司近几年又集中优势力量开发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区域应急管理系统、安全事件管理系统等;同时,结合机场等领域精细化运营指挥系统,在城市组织运行管理的模式上创新,成功开发区域智能化运行中心,并在亚运会及大运会的指挥体系及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目前,广州智能科技经营的“智能动力”品牌的内涵已从“协同效能加速器”向“智能服务社会”发展。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广州智能科技将把基于物联网数据采集及智能分析系统的新一代产品开发结合到智慧城市及智能化组织的建设中,在政府、大型机构的城市管理及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社会智能化、城市信息化发展。

广州智能主要产品

智能运营中心信息平台:该平台有效协调“人”、“组织”、“系统”间的关系,面向管理层及领导层的关键需求,整合各种数据资源,结合组织信息化运作模式咨询服务。

城市指挥中心信息系统:该系统使政府管理职能部门可以很方便地将城市作为单一系统来查看和管理。既可把城市看作单一整体,同时又能拆分为许多互联互通的子系统。

篇4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解决方案

优点 该方案属于大型城市应急响应中心系统,适合公安、消防、急救、交通等面向公众的应急服务部门。

实现业务软件与平台的无关性,是应急应用中的一大特色。该方案中的iEMS软件平台能够集成多种硬件设备以及各种数据接口,可以将原来多种业务平台、多种设备集成到一个应急联动系统的总系统平台上来,实现多个部门、多个专业中心的整体联动,并有效地缩短系统集成时间和降低成本。

国内的通信体制复杂和混乱又是应急系统建设的一大挑战。该方案以阿尔卡特在通信领域的优势,提出了集PBX交换系统、350M无线常规/集群系统、800M无线数字集群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数据网络、视频网络为一体的解决方案。

方案平战结合,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与12345城市热线管理相结合。方案中提出了全民信息化的服务,这是对现有应急系统建设的改进。方案根据大中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体系与职能,提出了包括建设一个中心、改造一批系统、搭建三个平台、开发五大应用系统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构想。

方案中提出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实现应急系统可扩充的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能够以标准服务的方式响应上层应用的跨部门资源请求,屏蔽基础信息资源、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资源的分布性和异构性,根据具体需求获取相应资源,并以统一的格式或规范提供给上层应用。

该方案基本符合中型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框架。整个方案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构建一套应急指挥系统的初步设法方案,理解比较准确,内容基本合理,其中提出搭建三个平台、建立五大技术系统的设计考虑有其独特认识。而且交钥匙的商务模式也是在国内应急行业首次提出。

不足 整体设计思想方面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体现得并不充分。数据库系统建设方面方案论述得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对已有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充分结合。此外,预测预警、恢复与重建属应急机制建设范畴,该方案将其作为单独一套系统考虑,但对系统建设内容表述得却过于笼统,不很具体,因此难以确定其有效性。特别是该方案在国内未有实例,其设计想法仅在欧洲有过应用,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与国内体制、机制的有效结合,难以充分验证。另外,建立集中数据库存在数据更新的问题,建议采用集中数据库与分布数据库相结合的模式。

东方正通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优点 该方案是针对城市政府应急平台及专项应急平台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方案采用J2EE架构开发方式,并采用ArcGIS、Oracle10g、weblogic9等成熟的中间件技术,是一套集成了webGIS平台、空间数据库引擎、CTI中间件的信息系统,很好地满足了城市应急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需求。

该方案的应用背景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平台,是针对特大型城市的应急管理系统而提出的,适用于直辖市的政府应急、各类专项应急、市政应急管理等,但方案如能适当精简,在中小城市也将有用武之地。

北京市应急系统建设是具思考性的,这一方面在于用户本身丰富的经验和理性的思考,也在于集成商技术整合能力和业务理解能力。因此,北京的应急应用方案值得关注。本方案抓准了应急系统建设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应急业务模式和信息资源整合。应急业务模式是由应急业务的体制结构、职能划分、流程控制等要素构成,是系统建设的“指南针”,国内应急系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该方案在北京的实践和总结,如“七大机制”和“3+2”模式,对全国同类系统建设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信息决定指挥,信息资源整合则是系统建设第一原则,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是“盲人摸出大象”的惟一办法。

该方案在技术实现上,强调了基于行政架构的应急应用,现场应用支撑要尽快配套。对大部分事件而言,现场战术指挥与控制是至关重要的。该方案能很好地满足应急管理的实时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需求,采用分层架构,实现模块间强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思路,方案中提出采用工作流、联机分析、GIS等服务为基础的支撑平台,可以为城市应急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值得关注的是,该方案提出了通过Web页面对交换机进行有效控制,系统采用CTI技术,开发了基于Web的控制JavaAPI接口,这是对现有设计方案的一大改进。

不足 方案中提出了在系统实现过程中将采用一系列成熟的中间件技术,但是对于中间件的集成方式描述不足。方案的整体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反映得不够突出,看后缺乏对整个系统的全面了解。其中对个别功能描述和技术细节的罗列过于具体,特别是软件部分有点像产品介绍,因此方案显得不够简洁、清晰。在成功案例中,部分内容介绍与实际情况有不符之处。但该公司确实承担了北京市部分区县和部门的应急平台建设工作,对此项工作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易泰达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信息平台技术方案

优点 该方案结合了应急指挥和信息管理两方面的需求,对城市的一个特定区域,相关人员可依据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以及各种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现场人员可以获得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服务,其中涉及了多业务警种、控制力量的协同作战,可实现应急指挥调度过程中各业务系统之间的联动,并具备了很多应急管理所需的应用功能。

在该方案设计中,确立了应急联动业务协同、平战结合、易于推广的总体设计思路,应急管理体系与技术系统并重,所提出的系统方案功能比较完整,结构比较简单,具有易管理和维护的特性。

方案将网络技术、语音通信、视频监控和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在一起,采用跨平台的技术处理各类城市应急事件,方案内容比较全面,技术比较实用。该方案已有应用案例,已经发挥了一定的效益。

不足 该方案未能阐述信息资源建设与数据仓库建设用以支撑辅助决策的理念和实现方案。另外,在预测预警和决策指挥的辅助智能支持方面稍有欠缺。

太极公司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

优点 该方案提出了全国公共卫生应急这一纵向体系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一个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向下覆盖全国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分布式信息化网络。

该方案是一个平实的、实用的技术方案,以实际应用需求为核心,系统功能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案提出了指挥体制与应急机制的建立、技术平台的建设、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与维护制度建设,从整体上把握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架构,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建设方案。

由于卫生专项指挥部这类应急管理业务体系复杂,本方案提出了“平台化”思想能适应这一情况。为应急管理提供系列工具,由用户根据当时的应用需求来进行模块组合,满足当前多变的业务需求,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扩展能力。另外,方案中提出的组件化设计思想,便于系统日后的升级与维护。方案中提出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基于GIS、DSS与OSS三个子系统,规划建设一个综合信息门户、三个系统平台与三个核心业务应用平台的设计想法很有特点。另外,该方案中就系统表现层的功能提出了元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其实现有助于异构信息的共享。

卫生部应急指挥系统已经在卫生部部署上线,目前已处于试运行阶段。经过了SARS、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应急事件的考验。根据系统平战结合的设计理念,卫生部应急办相关行政人员在“平时”运用该系统进行值班、预警、预案管理等日常业务的处置与管理,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相关领导及指挥人员将使用应急指挥系统提供的决策与指挥支持功能,进行事态分析、资源调配、人员派遣等,从而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准确而迅速的处置。

在建设原则当中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体现得不充分。在“条块结合”方面方案设计内容较少,没有充分考虑国家部委与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系统各类信息资源的充分衔接问题。此外,该方案缺乏整体系统架框,对关键技术的阐述较少。

不足 建议方案应更条理化、系统化。对一些公用性的功能做一定的梳理,为形成产品作铺垫。建议总体技术架构、系统架构等关键部分能够搭配图例进行形象的说明。方案中对于系统技术的实现描述不足。部门管理一般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而行业资源往往开放性不足,该方案需要在技术上高度关注此点。

中兴通讯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方案

优点 该方案是典型的“呼叫――响应”应用系统。紧急呼叫服务是城市应急系统的重要类型,适合于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等面向公众提供紧急救援服务的政府部门。

该方案是基于中兴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构建的比较完整的应急响应系统,具有接警、处警、反馈、监控、协同等功能。国内城市急系统建设一个最大的难点在于建设跨部门的城市无线集群通信系统,除了公安等部门具有覆盖相对完整的集群网络之外,其他部门基本不拥有完整的无线网络,离开了有效的无线通信网络,指挥系统终究是离散的和封闭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 第一是模拟集群系统在政策上已经有明确的限制,第二是投资问题,数字集群系统的建设成本高昂。中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oTa无线集群系统,为国内应急用户提供了城市、行业、小区和移动等模式的建设方案,在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内无线集群系统由模拟体制向数字化体制迁移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

该方案的突出特点是多种通信方式相结合,属于以应急指挥通信为核心的模式。方案利用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系统,并结合宽带数据网络和传输网络系统,实现了接/处警、呼叫中心、计算机辅助调度、视频监视/会议等功能,指挥调度方便快捷。方案重视项目的综合集成技术,体现了通过统一集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及互联互动。符合目前我国应急处置与指挥系统的实际需求,在技术上具有集成创新的特点。

不足 在与应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软件系统方面有所欠缺。如果能够细化方案,从基本的“呼叫――响应”应用延伸到更多的应急应用模式,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必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迪爱斯

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优点 该方案属于典型的城市应急中心系统,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是其核心业务内容,其业务定位和技术结构比较适应大中城市的需求。该方案是一个以公安指挥中心为主导的应急指挥系统方案。通过“物理分离、逻辑集中、信息共享”的原则对现有各类指挥中心进行整合,构建以应急联动中心为核心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

在应急业务方面,该方案对大中城市跨部门、多层次的应急联动需求理解准确,业务流程清晰,重点支持以城市应急中心为关键节点的“四级两维”应急体制结构。采用“统一接警,分类处警、社会联动”的运行模式,构建横向互连、纵向贯通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符合当前实际和未来应急系统建设发展要求。

方案中技术部分着重介绍的基础设施、业务支撑和业务应急三层逻辑层次结构清晰、准确、全面。

方案依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将社会综合服务功能融入应急指挥系统中,既满足战时应急指挥的特殊需求又满足了平时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方案基本是一个完整的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框架,其设计中考虑到了建设城市应急联动备用中心,增强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该方案在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系统中成功实施,参观后感觉良好,基本满足了平时的基本公众服务和战时的应急指挥需求。

不足 目前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多以办公厅为主导,通过整合城市相关力量和社会公共资源,实现对城市突发事件的总体处置。办公厅应急平台应依照总体预案,涵盖应急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集成信息管理系统。

该方案偏重于事中的应急指挥与处置,建议加强应急事件的事前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与事后的评估分析等功能。该方案的结构层次明晰,但是对于系统的实现描述不足,建议增加此部分的说明。另外,该方案如果能够总结为成熟的应用,在技术上提供标准化的功能服务接口规范,对于维护大型系统的生命周期将更有意义。

该方案所介绍的部分内容已在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但该方案对省(自治区)一级应急系统设计却显得针对性不强,因此,国内其他省(自治区)一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过程中,对方案中的内容还应做一定程度的筛选,不能盲目照搬。

鹰图公司

基于平台化与产品化的应急指挥解决方案

优点 鹰图公司围绕着应急指挥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也比较灵活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通过对警用、消防、防汛、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指挥流程进行提炼与总结,吸纳了不同领域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业务特色,形成了相对通用的设计方式和架构。方案在硬件基础支撑方面,在数据维护、数据存储、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方面,在电话接报处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无线通信调度和电子记录存储等应用系统方面,以及运行保障技术等方面都有所考虑。

这是一个基于平台化与产品化的应急指挥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若干技术问题的解决,所提出的方案基于应急指挥的一般需求,旨在提高应急处理的信息保障提供能力。

方案重点阐述了利用Intergraph(鹰图)公司的产品,构建统一平台,提供实时信息服务、 自动反应以及标准化处理程序。其多机构协同指挥和异构数据互操作等功能比较丰富,技术方案比较完整,在功能设计与实现途径上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不足 方案在一些具体实现方式上不十分明确,同时方案缺乏实用案例介绍,对如何整理和积累信息资源进行数据挖掘,以提高决策服务水平也未提及。

广州金鹏

110社会联动系统解决方案

优点 该方案是典型的“授权型”城市应急联动解决方案,特别适合于以公安体系为基础的城市应急联动构建模式,大城市可用,中小城市也可用。城市应急系统构建,国内有多种模式,最成功的模式就是以公安为核心的多部门应急联动模式。由于公安系统本身就是城市重要应急响应部门,有成熟编制、装备、职责和运作,因此,这种模式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构建快、运行效率高、流程成熟、风险小。国内许多的城市应急系统都是以这种模式为设计目标的,如广州、上海等。

该方案通过一个具体的设计实例给出了以“多警合一”接处警为主的联动系统架构。这种模式在很多地区公安系统开展较早,该方案为一个城市的公安、交警、消防、急救、交通、公共事业等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不同联动单位的性质和功能要求进行统一接处警、综合处警或城市紧急状态的处理。

以公安为中心的应急模式,较多地体现了城市应急响应服务的特点,如果与国务院要求的预案体系相结合,解决相关的运作和技术问题,该方案会成为比较完整的城市应急解决方案。

不足 该方案强调大系统概念,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把多警合一等多个系统纳入一个平台,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急平台,应用于一般规模的城市中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较大规模城市或更大区域将受到制约。

北电公司

城市应急系统建议方案

优点 该方案主要论述了城市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在城市应急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以光传输网络或光以太网搭建城域有线网络框架,提供传输平台并以无线网络作为传输末端进行有力的补充。

北电公司基于城市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融合所提出的城市应急系统方案,认真分析了应用需求,注意了依据我国国情和公安部“金盾工程”及“科技强警”的总体规划,以及各地公安部门推进“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因此需求分析比较细致和准确,在设计思路中注意遵循了如下原则:

(1)应急系统不仅仅是信息平台,而且是需要提供“未来”灾害发展趋势、预期后果、干预措施、应急决策、预期救援结果评估,以及全方位监测监控,具有发现潜在威胁的预警功能的系统。

(2)应急系统不仅仅是指挥平台,而且是为应急管理服务的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手段的系统。

在方案设计中,重视利用北电城市宽带无线接入网络与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融和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视频监控和信息系统技术的综合集成,处理各类城市应急事件,方案所设计的系统具有高可靠性、支持多种接口及信令和开放性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不足 方案中论述了应急预案中规定的一些环节,并引用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对应急平台一些分析,但与该方案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方案没有针对应急所需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城市应急技术方案评析总结

■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苏国锋

应急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有系统和在建、计划建设系统上的衔接。目前的大多数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业务系统建设和科技应用的关系问题。欠缺对应急管理业务特性的全面性把握,以至于对应急平台建设缺少足够的指导性,不同厂商建设方案和效果差异很大。

全国统一和因地制宜的关系问题。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需求分析,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应急管理实际需求都是有很多差异的,应急平台的核心是应用系统,其应用系统要与需求分析紧密结合,才能在应急管理中发挥效用。

硬件和软件建设关系问题。存在技术运用不当、过度运用或应用不足,目前普遍的问题是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和信息建设; 另外的一个典型问题是公共安全技术的应用存在较大欠缺。

关于应急平台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可能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立足于既有资源的整合。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依托电子政务系统,尤其是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进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理性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领域都开发了很多业务系统,有很多与应急直接相关,可以整合应用,节约资源;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网络已比较健全,应急管理更注重信息共享和协同应对,应急平台需要互联互通。

2.稳步推进标准规范的制订。目前,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在应急平台建设过程中,都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相关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和业务标准规范,以保证实现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互联互通。但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标准的出台需要一定过程。应当通过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实践,逐步形成规范标准后再加以推广应用,这样的标准规范更科学更合理,也才会更具有指导意义。综合考虑到权威性和其他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应在国务院应急平台和其他典型地区和典型部门应急平台的实施过程中,以及在科技部和标准委相关标准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稳步推进相关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总体而言,应急平台的标准化不在于强求硬件设备的一致,而是要保证在应急管理流程方面规范的一致。其一是遵循已有标准规范。要遵循通信、网络、数据交换等国家标准,规范网络互联、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等建设工作,采用国家的人口基础信息、社会经济信息、自然资源信息、基础空间地理信息等数据标准规范。其二是新建标准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消息报送、业务流程、实时数据接入、数据库内容与同步更新、预测预警模型规范、术语标识和数据共享等标准化体系,保证国家应急平台技术体系一致。

篇5

关键词:监控安防;信息化;人防 物防;技防;联防

中图分类号:TU855

1 监控安防信息化建设背景

随着安防系统在各行各业受到普遍重视,企业、校园、银行、园区、酒店、交通、机场、工厂等企业级安防系统得到了大力应用,为用户安全防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多数单位的监控安防水平低下,一般都是使用简单的摄像头进行人员监控,信息化水平低、处理能力低下,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足,信息联网共享更是无从谈起。纵观当前企业级安防系统的现状,急需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各子系统相互独立,缺乏联动

安防子系统如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报警系统等都是相互独立的,不能满足安防整体管理的需要。迫切需要实现安防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化”的管理,实现整个安防系统的相互联动,使整个安防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充分提高企业级安防的技防水平。

1.2 已存在监控安防系统架构不合理

系统组成模式混杂,模拟、数字到高清等多种监控模式混用很难实现系统融合。安防用户需要从实际应用为向导,需要安防系统具备良好的兼容性、扩展性和稳定性,合理选用构架,并实现各种模式的综合集成和应用管理。

1.3 监控安防缺乏视频智能分析技术

对重点敏感部位需要更好的监控安防技术手段,需要对各种事件如盗窃、破坏、入侵和其他可疑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理。需要应用视频智能分析技术使传统的被动监控的模式转化为主动监控,根据自身安防需要设置各种规则,对各种可疑事件和行为进行分析报警,并联动视频图像记录行为过程,提高安防应用水平。

1.4 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功能尚未实现

安防管理的终级应用是实现领导决策和应急指挥,虽然部分单位已经搭建了安防子系统,但是只能实现视频监控等常用功能,无法实现指挥调度,当发生紧急状况时,领导和监控人员只能通过各自经验进行通报、指挥和调度。处理流程不规范,容易遗漏重要环节。效率低下,紧急状况不能在第一时间高效处理。

2 监控安防信息化建设原则

监控安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主要为企业、校园、银行、园区、酒店、交通、机场、工厂等公众服务单位的信息化综合应用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及管理解决方案。因此,监控安防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适应性原则

适应公众服务单位的业务管理模式,遵循现行的国家及我省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

2.2 兼容性原则

与目前已存在的监控安防技术及管理技术相兼容,与目前的各个站点级及各区域建设的安防系统相兼容。

2.3 先进性原则

借鉴国内监控安防应用相关的技术规范,借鉴其他省市监控安防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及技术规范,以技术先进性和管理先进性为基础,采用适度超前的原则,代表以后监控安防应用的发展方向。

2.4 安全性原则

可以保证监控安防信息化平台的可靠、稳定、安全运行,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

3 监控安防信息化建设内容

3.1 硬件支撑环境的建设

监控安防信息化平台将在保障系统稳定可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有序的对现有设备进行检测及更新,对于一些核心设备如服务器、传输设备等进行新购,既满足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又尽可能的节约建设成本。

3.2 网络系统的建设

目前许多单位已逐步建立了部分的站点级的监控安防子系统,但是各系统之间相互孤立,另外各个站点级单位也是互相独立,这些系统间、不同站点间的联系基本都是依靠人工方式进行。作为一个全省联网、多系统集成的指挥管理平台,监控安防信息化平台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网络系统作为支撑,它将充分利用现有的站点级网络设备进行网络方案设计,新建与完善这些系统间、站点级间的网络链路,并通过合理的路由策略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

3.3 软件系统建设

根据业务需求开发省级、市级、站点级通用监控安防及指挥调度管理软件平台,并实现三级联动功能。

3.4 环境监测系统建设

建设一个全面覆盖用户网络所有核心机房、汇聚层机房、重点和非重点接入层设备间,集动力、环境、设备、消防综合监测、调控、监视软硬件平台于一体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机房远程监测管理系统。

4 监控安防信息化应用展望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图像处理、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监控安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园区、校园、机场、交通、商业建筑等公众服务单位,一般进出人员复杂、流动量大的公共场所,24小时全天候开放,监控安防也越来越重要。加强公众服务单位安全防范管理,维护公众服务单位的正常治安环境,对公众服务单位安装网络监控系统,对重点部位加强监控系统并和报警系统联动,已经成为大多数公众服务单位技防建设的共识。

监控安防信息化建设应用目标如下:

4.1 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监控安防信息化平台实现为站点级进行应急预案和指挥调度提供相关信息获取、应对措施选择、事件分析、命令,具有预案管理、事件信息获取、资源管理、信息共享查询、快速评估、事件分析、命令、现场指挥、动态显示、信息公告等功能,实现应急指挥过程中达到“通信畅通、现场及时、数据完备、指挥到位”的目标。

4.2 实现集成化综合调度

实现向各级调度员提供包括视频、语音、图像、数据、会议式交互等全方位形式的调度方式,满足各级指挥调度员的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能够满足现场感和交互感,使他们能够面对面般的交流,能够自动获取需要的数据、信息、现场以及交流工作的平台,保障通讯调度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S].

[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S].

[3]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GB20815-2006)[S].

[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S].

[5]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S].

[6]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GB16796-1997)[S].

[7]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S].

篇6

关键词:应急联动;指挥调度;触控指挥;移动GIS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7010802

0 引言

随着全国数字化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应急指挥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应用系统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了互联互通、上下衔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城市管理、市政养护等对综合保障能力要求较高的部门迫切希望通过选择综合性、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建立分布性广、互动性好、应急性强的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目前,指挥调度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简单地被动了解事件故障,手工输入工单来安排管护部门去处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暴露出响应速度慢、交互性差、资源浪费等弊端,无法体现出应急联动和全局调度的优势。因此我们迫切希望能引入新的技术,打造新一代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以实时动态数据、可调度力量、各种应急预案和综合预测分析结果等信息为基础,支持指挥者制定出正确的资源应急指挥方案,并且调度指令能明确、快速地传递给相关人员,实现全局统一协调指挥,有效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1 新技术提供新理念

1.1 新一代平板电脑

近年来以苹果公司的iPad产品为代表的新一代平板电脑迅速崛起,其新颖的使用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我们日常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完全打破固有的鼠标加键盘的输入模式,引入了更符合我们日常习惯的手写和触摸操作方式,体现出其移动办公的优势。同时它具有轻薄的机身,良好的人机交互、出色的无线互联能力等特点,在各领域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应急联动指挥管理是一个需要大量联动协调的工作,对分布式移动应用要求非常高,传统电脑与智能手机存在的种种弊端很难满足无线应用需要。而平板电脑就是一种能够替代以往产品的移动应用终端,该终端拥有更大的显示界面、更强的稳定性、更优越的性能、更好的使用体验等特性,将为应急联动提供一种便捷、强大的移动应用利器。

1.2 多点触控技术

对于触控技术我们都不陌生,很多应用已涉及银行、医院、学校、手机等方面,但这些都只是单点触摸控制范畴。而如今多点触控技术也已经进入主流应用,它是一种通过各种硬件设备实现人机交互的技术,能同时接受来自屏幕上多个点进行的人机交互操作,在没有传统输入设备下进行对计算机的操作,体现了人性化操控接口的未来趋势。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让使用者真正投入到应急调度工作中的最佳操控方式,超大的多点触控屏幕和全新升级用户控制方式为轻松控制提供了可能,所有资源分布位置得到统一的展现,有效地协助指挥者进行决策分析;领导通过动态标绘等简单操作轻松制定行动方案,调度人员和资源快速到达现场,这有利于操作者进一步融入指挥角色,有效地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1.3 地理信息分析和移动GIS技术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很多场合下只是一个地图展示的摆设,在实际应用中无法为领导者提供辅助决策功能,没有体现出GIS应发挥的作用;同时,在应急联动管理中,由于受到分布式终端性能制约,主台与分布终端信息不同步,致使很多情况下业务处理人员无所适从。

随着GIS产品的日趋完善,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空间分析和移动地理信息功能都能被引入到实际指挥调度应用中来,包括以事件为中心进行周边影响范围分析、人员和资源分布分析、最佳路径分析等都能为调度员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帮助。同时,移动GIS也支持多种设备的无缝接入,为各种事件处理提供可靠、及时、有用的地理信息,保证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上传下达。

2 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应用

2.1 应用场景

新一代指挥调度系统是全方位、立体式应急联动调度系统,它将融合分布式技术、多点触控技术、移动GIS技术、全球定位等技术,通过与无线网络紧密集成,构建成为应急联动指挥调度平台。

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手持iPad的监督员负责对城市设施运行健康状况进行巡查,当设施发生盗损状况后巡检人员迅速通过平板电脑将突发事件现场文字及多媒体实时状况提交给应急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运行有数字拼墙和多功能触摸屏,通过灵活、直观、可视化方式实现将巡查人员、车辆、设施和物资等实时分布位置展现在电子地图上。当中心系统接收到事件信息时,自动以突发事件位置为中心进行指定半径周边分析,统计影响范围、影响人口等信息,并显示出距离该事故点最近的人员、车辆和物资,以及他们到达事件处理中心的最佳路径。多个指挥者可以根据实时分析结果,通过触摸式标绘调配各种资源,选择要调度的人员、车辆并绘制指定的路线,同时将现场情况和处理要求立即下发给承办人iPad上。此外,应急平台能够随时间变化动态展示事件的发展状态,跟踪处理全过程,支持指挥者随时调整调度方案。

指定的承办人根据平板电脑上接收到调度指令和指引路线迅速赶往事发现场,同时通过查阅设施CAD图,根据资产信息和制定的预案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承办人将完成情况回传给指挥中心,系统根据应急事件评估模型对应急过程前、过程中和过程后的人员、物资部署指挥等进行综合评估,为下一次指挥行动决策提供预案支持。

2.2 体系结构

根据系统应用场景设计,新一代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的系统架构由指挥调度中心、无线通信网络和移动分布处理系统组成。

(1)指挥调度中心。该中心主要负责事件信息收集、决策分析和资源指挥调度工作。通过多媒体触控屏幕集中动态显示事件发展状态,并将应急事件发生具体情况和应急处置信息传递给相关人员,实现协调指挥、动态调度、有效监督,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效率。

(2)移动分布处理系统。支持多种平板电脑无缝接入,终端上部署有分布式移动处理系统,主要负责将突发事件现场的实时状况提交给指挥调度中心,同时也接收指挥调度中心的应急派遣任务,使应急联动调度变得更加简单。

(3)无线通信网络。该系统作为应急联动通讯系统中重要环节,承载指挥调度中心和移动分布处理系统之间的数据无线交互,所以我们选择覆盖地域广、接入速度快、数据信道宽、通讯可靠性高的3G网络作为通信的载体,从而保证各种信息的有效传输。

2.3 系统功能

基于系统应用场景模式设计和系统整体体系结构规划,应急联动指挥调度平台主要由两部分系统组成: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和移动分布处理系统。

2.3.1 指挥中心系统功能

指挥中心系统是整个应急联动调度的枢纽,主要负责数据收集、实时分析、应急规划、资源指挥和善后评价,功能包括有信息展示、动态标绘、空间分析、综合查询、调度规划、指挥调度、处理评估等。

(1)信息展示。系统在地理信息平台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展示媒介,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各类专题数据,包括地图信息、资源分布、影响范围、处理状况等。通过时间感知数据,实时变化动态展示事件的状态,揭示内在发展规律,方便用户对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为应急联动指挥调度提供支持。

(2)动态标绘。支持将事件、人员、车辆、物资等通过多点触控在地图上进行标绘,通过强有力的系统表现力,使操作者更好地融入指挥角色,实现多级应急指挥的协同调度,更加有效地协助指挥者进行决策分析,从而准确快速的指定行动方案。

(3)空间分析。指挥调度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为领导提供了辅助决策的功能,在整个系统中占据举重轻重的位置。系统支持非固化的分析处理步骤,以应急事件或标注点为中心,实现周边缓冲区分析,包括影响区域范围分析、影响人口分析、影响单位分析、可调配资源分布情况,为调度指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调度规划。根据事件发生地点具置,帮助指挥者快速选择、按照最优路径调配各种资源,并且还能依照危险发生的类型,基于GIS建立影响范围和趋势模型,快速指定调度措施。

(5)指挥调度。将人员、车辆和物资等信息的实时分布位置展现在大屏幕电子地图上,结合调度规划制订方案和事件发展情况,通过触控屏幕选择资源,将事件发生情况和应急处理命令传递给指定负责人,快速调度其至指定位置处理问题。

(6)综合查询。通过多种查询手段包括图形查询属性和属性查询图形以及多种条件组合查询,获取道路、 人口、市政、建筑等设施资产信息,为指挥调度提供基础数据。

(7)处理评估。应急处理能力评估是针对指挥调度全过程的综合评估,通过建立各种评价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整体规划、资源部署调度、处理效果等进行量化评估,最终形成应急联动指挥评估报告,实现对指挥能力的评定和考核。

2.3.2 指挥中心系统功能

移动分布处理系统部署在分布式平板电脑终端上,保证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指令的上传下达,为现场事件处置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主要功能包括联动标注、数据查询、同步更新等。

(1)联动标注。分布系统与指挥中心建立联动关系,当指挥中心选择相应责任人并绘制最佳路线后,该责任人平板电脑上将自动显示该事件说明、任务目标、规划路径,指导业务人员去处理事件,有效保证决策的快速下达和应急响应的及时性。

(2)数据查询。支持对当前位置和友邻单位分布位置的识别,以及支持对故障设施资产信息的查询,包括对维修手册、技术文档、CAD设施图的现场翻阅,为顺利完成任务提供必要保障。

(3)同步更新。当应急事件涉及维护、更换设备时,系统支持将新地理数据、资产信息等要素快速录入绘制,通过实时更新全局GIS数据库,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

3 结语

作为新一代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在GIS 的紧密结合下,将调度规划、触控指挥、移动处理等功能融为一体,更好地体现了指挥调度系统的应用价值。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了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的应用场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和功能规划。虽然本系统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始终与应用相结合的设计思想是很可取的,这势必成为未来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系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国.国内外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数字集群;TETRA系统;组呼;调度台;高效无线调度通信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07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37

1 概述

与公众移动通信发展相对应,集群通信系统作为专用移动通信(PMR),亦有其重要市场定位与需求。

原国家无委于1992年1月30日了“800MHz无线集群通信系统频率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国无委(1992)3号文)拉开了我国集群通信系统发展的序幕。2000年12月,信息产业部了我国《数字集群共网通信系统体制》,确定TETRA和iDEN两种技术体制为我国发展数字集群的推荐体制。其中,基于TETRA技术制式的数字集群在我国发展尤为迅速,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已建有北京正通、北京轻轨、上海公安、宁波港、天津水利、天津安全、天津轻轨、天津地铁一号线、深圳地铁、广州地铁、广九铁路、新长铁路等十多个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目前政府和企业日常工作中采用的主要通信手段是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小灵通。没有可供跨部门指挥调度、协同工作的无线调度网络,部分单位自用的模拟集群专网由于技术老旧、功能单一,网络相互隔离,覆盖范围有限,运维成本高,无法满足全市统一的通信指挥调度。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各单位对数字集群调度系统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

由此可见,数字集群指挥调度系统是政府部门管理和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2 TETRA系统概述

2.1 什么是TETRA

TETRA的全称为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即陆地集群无线通信系统,是一种共享资源、共用信道设备及服

务的高效无线调度通信系统,主要适用于具有应急联动、日常指挥、调度等相关移动通信需求的单位和部门。

2.1.1 TETRA系统的结构。它是一种复杂的混合语音和数据通信服务的网络,包含有多个交换机以及多种网络元素:DXTip交换机、BS100基站、CDD配置数据服务器、TCS连通服务器、ACKS/AKES用户认证及加密系统、GGSN数据分组交换、NAT4 NetAct网管平台、LAN/WAN网络、PSTN/PABX用户互联、DWS调度台、计费中心。

2.1.2 TETRA系统设计。兼容TETRA系统标准,适用于混合语音和数据通信的环境,具有强大的可扩展网络架构:(1)小型网络(交换机

2.2 TETRA与公众网的区别

TETRA是一种专业网,这些用户一般以个体或集体用户为用户单位。与公众网相比较,专业网更强调组呼、广播呼叫、紧急呼叫、强插强拆和不同的呼叫优先级别等调度指挥功能,如表1所示:

表1 TETRA与公众网区别

2.2.1 组呼。

组呼原理:TETRA系统支持使用自己的TETRA制式一般的呼叫,无线用户在一个开发的信道上体验一个类似组呼。它们都是按下PTT键来起呼的,系统在相关手台所在基站内,准备着适当的基站和信道。当用户结束通话,并且一段时间内无其他组内其他用户呼叫的话,信道被释放,其他用户也可以使用PTT键继续申请信道。系统能够保证同时只有一个人在通话,允许下一个呼叫,为其准备资源。当系统的资源分配完毕后,系统会生成一个队列,所有的呼叫按队列申请资源。在半呼叫的情况下,用户只能接受调度台的呼叫,排队请求资源与调度台进行通信。

组呼的两种通信模式:

第一,集群模式操作(TMO):(1)TMO是在TETRA网络中的操作模式;(2)MS被TETRA系统登记;(3)MS被TETRA系统控制;(4)MS可以使用所有允许使用的可用的网络业务。

第二,直接模式操作(DMO):(1)用于两个移动台之间的直接通信;(2)使用TDMA结构和简化的呼叫建立信令;(3)如果有加密,使用静态密钥加密。

组呼的三种应用场景:

第一,单一网络内包含多个用户组织:(1)多个用户组织共用一个网络;(2)每个用户组织单独使用系统提供的服务,互不影响;(3)用户组织内终端用户,群组,呼叫权限控制权独立;(4)节省网络系统建设和网络运维管理投资。

第二,同一组织的内部通讯:(1)单一组织内统一管理终端和调度台,给群组和个呼用户分配权限;(2)组织内提供群组服务,分别定义包含不同数量的终端和调度台;(3)可根据不同的属性定义群组,如群组区域、使用部门等,并提供不同的呼叫权限;(4)根据需求给不同的用户定义相应个呼或群呼的呼叫权限、优先级以及调度台的管理和通讯级别;(5)支持组呼和个呼服务、多种个性化服务,如状态信息、短数据业务(SDS)或与外部系统的互通等;(6)每个用户可以归属于不同群组,每个群组也可以包含不同的用户。

第三,不同组织之间的通讯(EADS TETRA系统允许不同组织之间的可控通讯):(1)组织间有通用的协作组;(2)调度台具有权限,能够管理不同组织内的用户并与之通讯;(3)不同组织间的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个呼;(4)采用FSSN和MSISDN等可选用户号码规划方案;(5)限制组织内用户对外部组织的调度台用户不可见,且禁止其访问组织数据;(6)可以临时性的允许外部组织管理特定的内部用户;(7)组织间通讯同样包含组呼和个呼服务,状态信息、短数据业务(SDS),与外部系统的互通等个性化服务。

2.2.2 调度台。调度台是实现用户和用户组属性管理及动态重组的服务器,也是数字集群网独有的设备。TETRA系统的调度业务有以下四个特性:

第一,通信特性:(1)一个组和多个组中的通信;(2)个呼;(3)紧急呼叫;(4)状态和SDS(短数据服务)消息;(5)来往于PSTN/PABX的呼叫;(6)与外部系统的通信。

第二,无线用户跟踪。

第三,组成员管理。

第四,管理特性。

调度的作用。当发生事件时,公共事件应急机构的调度员和其他指挥中心人员能够迅速地注视到任何有组织的响应。调度员的任务就是给单个无线用户或组无线用户分配任务或者创建并管理这些组,与此同时还应该注视事件是如何发展的,并决定还需要什么新资源。

EADS的TETRA调度解决方案。适用于指挥和控制室的EADS DWSx,适用于几个调度员共同工作来管理队(组)的调度中心。可以自动地共享调度台之间的信息,而不需要特殊请求,还可以支持调度员参与的任何端到端加密(E2EE)通信,增加通信的安全性。可以通过E1或者ISDN用户线连接到基础设施。适用于小型调度中心的EADS DWSi,更经济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小型或单站调度指挥中心的需求,然而还能够提供最高级的服务。通过拨号ISDN用户线连接到EADS的TETRA交换机。典型应用包括远程单站调度中心、临时或移动调度中心,以及为指挥和控制室应用的备份安装。利用现有的电话线,不需要附加的线或者传输设备,就能够提供ISDN连接。

EADS DWSr无线数据调度,能够在移动环境下进行调度。当不能使用永久固定链路的调度台时,无线解决方案是唯一的选择,还适用于不需要先进调度功能而需要保持低成本开销的部门。现场的指挥者可以改变通信特性来满足当前状况的要求,例如通过修改优先级或者组成员。调度员。调度员是在PMR网络中管理户外操作的人。通常调度员有一个特殊的图形化工作站――调度台系统,辅助他控制户外通信。图形工作站能够帮助调度员更容易地完成通信过程,并浏览和监控户外每个移动人员的状态。调度员登录调度台进行调度网管理或通信指挥调度。调度员负责管理户外移动人员的无线电通信,向这些人员任务命令、指令,并通过声音或数据消息接收户外人员发回的信息。

3 TETRA网络的优势及应用

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相比,专业的数字集群共网通信系统具有一系列特殊功能,如快速接入、团组通话、私密通话、调度、强行插入、强行拆出、脱网直通工作等功能,可以满足专业群体用户的特殊通信需求,这些都不是公众移动通信系统所能比拟的。通过TERA网络建设统一、高效、反应敏捷、安全可靠的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以提高政府部门应对各种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和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指挥调度能力和防范处理能力,并通过共享指挥平台和基础信息,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公共安全保障,为市民生活提供便捷及时的综合服务。对提高市政府的信息获取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指挥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十分必要,也是当前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共同任务。近几年来,数字通信技术发展很快,相比之下,原有的模拟集群通信系统存在的问题也就逐渐显露出来,如技术落后、设备开始老化、频率利用率低、网络容量小、系统功能不全面等问题使得网络不能适应当前各部门对新业务的需求。与模拟集群通信系统相比,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具有以下明显优点:

3.1 频率利用率高

数字集群系统采用先进的话音编码、调制和多址等技术,在相同的频率情况下,可以容纳更多的用户,一般是模拟集群的几倍至几十倍。在目前频谱需求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这一优点尤为重要。

3.2 提供语音与数据集成服务

数字集群系统将话音、调度、数据、短信息等各种业务通过手机接收和发送,还具有提供传真和图像信息的功能。

3.3 网络控制和管理更为有效和灵活

数字集群系统具有漫游和越区切换功能,可以跨区组网满足全国联网的要求。由此可见,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逐步取代模拟集群通信系统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TETRA语音数据业务(ETSI EN 300 392-2)[S].

[2] TETRA原理[S].

篇8

    警用移动通信作为警务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一直得到公安部通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警用移动通信装备历经警用基本级、功能级、自动级三个阶段,发展到如今的集群通信系统,MPT-1327警用模拟集群系统仍是当前的主流装备,已经自上至下覆盖到大多数的县级城市,而作为数字集群代表的TETRA系统也在多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及沿海发达城市建成使用或正在规划建设中。从整个警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来看,从模拟到数字的转移是必然趋势。

    TETRA系统本身是成功的,它达到了数字移动通信专网对话音指挥调度通信的要求,这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正通网的良好表现中已经得以验证。但TETRA网相对小区制的电波覆盖特性和高技术复杂度、高昂的设备制造成本,使它并不适合在全国公安系统内大范围铺设。TETRA系统的核心技术(如安全加密技术等等)仅掌握在少数国外厂商手中,不会向中国开放,也是影响TETRA系统在公安行业推广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快速及时地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是全国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公安部门在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置突发事件以及事后救援工作过程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有效地解决公安部门在全面应对突发事件活动中所遇到的技术保障难题,显得更加突出和迫切。现有的警用移动通信系统在承担公安应急通信指挥保障工作时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如跨行业间及公安系统内部门之间互联互通没能很好实现,不利于部门联动和协调统一指挥;通信指挥业务分布在多个承载平台上,应急处置时需要调动的资源很多,往往不能快速建立,部分业务使用公共网络,容易受到损坏和破坏;现有的应急通信技术体制并未统一,没有明确的设备和承载业务规范,缺少快速建立和自主组网的能力;语音、数据业务不具备加密功能,信息安全受限于现有技术体制,不能完全解决,制约了警用移动通信指挥系统的发展。

    公安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改造的重要性,同样在不断提高行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公安部门的工作方式也因此逐渐发生着改变,从传统的固定场所办公到越来越多地采用移动办公,以加快警务保障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提高工作效率,这必然对警用移动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发展警用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将面临新的业务需求的挑战。

    二、警用集群通信系统面临的新挑战

    (一)数字化通信能力需要全面提升

    集群系统在以指挥调度为主的警用移动通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模拟集群在公安系统得到广泛使用,其优点是技术复杂度低,成本相对低廉,易于普及,但也存在业务种类受限、数据业务能力低、频率利用率低、保密性差和抗干扰能力弱等诸多问题。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话音质量改善、频谱利用率显着提升、安全保密性增强及有一定的数据通信能力等。全面提升集群系统的数字化通信能力更显着的特点在于:可与先进的宽带无线接入网异构连接,便于接入计算机通信网络,从而整合不同技术构建统一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

    (二)多媒体通信能力需要全面提升

    现行的集群系统以语音调度功能为主,数据传输能力有限,但是公安行业在日常警务工作或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得到”,更要“看得见”、“看得清”。虽然数据及图像传输业务可以通过其他网络实现,但是通过警用移动通信系统实现数据及图像功能无疑是最机动灵活、安全可靠的方式,在统一的调度平台上实现多媒体一体化的通信指挥能力。新一代警用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提供语音调度、数据调度、高速数据查询、图像实时采集、现场视频监控等多种业务协同的融合调度能力。通过数据业务和视频业务弥补语音业务在准确性、可记录性方面的缺陷,从而实现全数字化的、多媒体一体化的、可记录及可追溯的、事件驱动的指挥调度和协同作业流程。

    (三)安全防护能力需要全面提升

    目前的警用移动通信系统,尤其是无线语音调度系统,基本没有采用通信加密,在警务保障和处置突发事件时,公安部门的指挥调度通信很容易被人窃听。TETRA数字集群系统由于国外政府对我们不开放加密接口,到现在为止也无法使用国产加密算法,所有的移动警务通信对国外的专业机构完全是透明的,这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新一代警用移动通信系统需要设计具有多个安全等级的分级服务机制,提供包括机密性、鉴权、身份认证、审计、过滤等安全功能。使用安全认证、密钥协商及管理、空中接口加密及数据完整性保护、端到端信息内容加密、无线链路数据加密等安全机制,全面提升警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四)快速组网能力需要全面提升

    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具有时间的不确定、地点的不确定、范围的不确定、容量的不确定和环境的不确定的特点,因此对应急通信系统的要求也非常高,必须具备全机动运输方式所要求的条件(自行或者便于装卸、运输、部署和开通);系统具有自主组网和快速配置功能,系统的节点应能灵活设置,覆盖范围可大可小;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可以配置不同的业务功能。目前公安系统使用的通信车、指挥车及应急通信系统都缺乏组网能力,通常只能解决小范围的覆盖。

    (五)互联互通能力需要全面提升

    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往往需要政府多个部门以及包括公安、武警、消防等多警种的协同作战。很多部门都有自己的专用通信系统,使用的频段也各不相同,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保证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有效协调和统一指挥调度,是警用移动通信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新一代警用移动通信系统在数字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还需要整合连接各种通信系统资源,架构统一的运行应用平台,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三、警用移动通信的新技术标准

    为了进一步推动警用移动通信模拟向数字的转移,公安部早在2008年就着手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警用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系列标准。在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的主持下,部分在公安移动通信市场有影响力的厂家和技术专家,成立了“中国公安无线通信数字化改造咨询委员会”和“PDT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推动警用移动通信的新技术体制警用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的技术研究和标准编制工作。

    警用数字集群(PDT)系统标准的制定一方面参考相关的国际标准,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公安业务的实际需求设计。PDT系统在实现全部MPT-1327模拟集群功能的基础上,吸收了TETRA、P25数字集群系统的长处,并根据公安集群通信多年的应用经验加入自己的特色功能和应用模式,有充分的创新空间。

    PDT标准满足建设全国性网络的要求,联网标准针对中国公安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可以适应公安行政管理的要求,也可以使不同厂家的系统能够无缝互联。PDT系统支持国家范围内各省间的多基站、多交换节点网络互联。

    PDT系统支持多基站自动漫游(支持移动台通话过程中自动漫游),完全兼容MPT-1327模拟集群系统,支持模拟集群系统向PDT系统的平滑过渡和升级。

    PDT系统制定了完善的安全加密解决方案,完成了相关安全设备的研制。使用国产加密算法支持用户鉴权和端到端语音加密功能。

    警用数字集群(PDT)系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

    ?数字语音,指挥调度功能为主

    ?大区覆盖,全网自动漫游

    ?中心设备采用IP数字交换技术

    ?向下兼容模拟集群,确保平滑过渡到数字集群

    ?使用国产加密算法,自主安全加密技术

    警用数字集群(PDT)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目前公安部已经了《警用数字集群(PDT)通信系统总体技术规范(试行)》标准,该系列其他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也基本完成,系列标准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

    ?空中接口呼叫控制层

    ?移动终端

    ?安全

    ?互联技术规范

    ?兼容性测试

    PDT系统每载波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9.6kbps,对数据业务的支持能力有限,尤其是系统不能满足用户对高速数据查询、高清图片传输和实时视频监控等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四、警用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发展趋势

    从近期对国外的技术跟踪分析,高速分组数据、高清图片和实时视频的传输同样是国外警察部门迫切需要在警察通信系统中解决的问题,面对相同的业务需求,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成为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首选。美国警察通信语音调度业务仍然使用P25数字集群系统,宽带无线接入业务使用LTE系统,通过多模式终端,在应用层整合多媒体业务,以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我国则提出融合数字集群技术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打造全新的专业移动通信网技术标准——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系统技术标准。

    国家对新一代专业移动通信网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中设立了多个与“宽带无线多媒体集群系统”相关的课题,从技术验证到标准化研究,涵盖了对新一代专业移动通信在系统架构、宽带无线接入、音视频编解码、安全、终端及芯片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今后,国家将对新一代专业移动通信网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化给予进一步支持。

    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是基于宽带无线通信技术,采用多媒体业务形式,以指挥调度功能为主的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宽带多媒体集群系统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需求:

    ?高效的指挥控制能力

    ?实时的系统响应能力

    ?高度的安全防护能力

    ?灵活的机动重组能力

    ?按需的资源共享能力

    ?多种业务应用能力

篇9

财务数据显示,佳讯飞鸿经营业绩在近3年持续稳定增长,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1.57%。本次拟向社会公众发行2100万人民币普通股,发行数量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募集资金用于投资“多媒体指挥调度系统项”等项目。

行业龙头地位优势明显

佳讯飞鸿是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已获得国防通信网设备器材进网许可证及欧盟CE认证等多项认证,承接了多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并参与了指挥调度通信产品标准的制定。公司研发能力突出,已完成了硬件产品开发平台建设,拥有6项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专有技术、软件著作权22项、已注册或被受理的专利185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公司可视化调度指挥系统和FH-V088应急通信综合接入系统已被认定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

从国内外竞争格局上看,目前国内指挥调度通信产品市场,以美国哈里斯、佳讯飞鸿、江西联创、以色列塔迪兰等厂商的市场份额位于前列。而佳讯飞鸿连续多年在铁路、国防、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整体市场份额达到10.4%。并为包括国庆60周年阅兵、北京奥运安保、“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项目、“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探月工程、青藏铁路建设、“长城2号”国家反恐演习等在内的国家级重大项目提供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及服务,具有高认可度和品牌优势。

不仅如此,随着佳讯飞鸿分销渠道建设的不断完善,2007-2009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增长19.66%和21.20%。从毛利率来看,随着多媒体指挥调度产品、应急救援产品及防灾安全监控产品等毛利率较高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的拉动,公司综合毛利率呈现出上升态势,盈利能力稳步增长。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为满足管理沟通方便、快捷、高效的要求,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已经成为各应用领域保证业务运营高效、安全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交通运输的运行调度、国防的作战指挥、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各行业或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组织都需要便捷、高效的通信指挥,都离不开指挥调度通信系统。作为通信网络的一部分,是其日常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通信设备,被众多企业纳入了信息化投资的重点进行规划和建设,其市场规模随着信息化建设整体投入的提高也相应增加。2009年,中国指挥调度通信产品市场规模已达到21.50亿元。在未来3年,随着本行业下游行业经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新兴应用领域的不断出现,行业市场的规模将继续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3.20%。据数据预测,我国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市场未来2年的总规模将达52.30亿元。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植入改造;面向对象功能封装;基于4G应急通信;前线感知;无人机火场侦查;侦查联动

中图分类号:U463.6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2.031

Front Vehicle Fire Command System Based on Perception

FU Li-hong1,LU Yong2,LIU Jie3,YAN Zhi-qiang1,GAO Yang1

(1.Forestry Bureau of Jixian in Tianjin, Jixian,Tianjin 301900,China;2.Anhui four hit electronic Limited by Share Limited , Hefei,Anhui 230000, China;3.Tianjin Forestry Bureau, Tianjin 300074, China)

Abstract: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equipment,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and other implanted transformation, object-oriented package functional design, build fire front perceived information object. 4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based command car-centric network environment, reception, management, scheduling, front man image transmission, the UAV detection, fire factor acquisition, staff positioning awareness information, and through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utomotive front-aware scheduling system dispat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e front and Investigative linkage.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 implant reconstruction;object-oriented function encapsulation;based on the 4G emergency communication;the front perception;the front perception;investigation of linkage

1 森林防火业务特点

森林防火有其自身的特点,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需求。

1.1 突发性和应急性

森林火灾的发生由多种因素造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森林火险预警既不同于洪水气象灾害,可以观测形成灾害的渐变过程,也不同于交通事故,可以定量评估高风险路段。森林火灾固然有其内在规律,但往往由随机事件触发产生,很难准确预报。

森林火灾发生初期,火情变化快,越早处置,控制越容易,损失也越小,即“打早、打小、打了”。这就体现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应急性特点。它要求我们在火情发现的初期,做到快速、全面了解并通报火情信息,进而集结队伍,下达调度指令,实施处置。

1.2 区域广阔性和信息分散性

无论是火险日常的监测,还是森林火灾的扑救前线,都是在野外广阔的区域内完成。系统需要的信息分散在崇山峻岭之中;同时,系统管理的对象,例如人员、设备、物资等也分散在这个区域内。

森林防火工作需要采集、管理的数据类型非常丰富。包括视频采集设备获取到的视频信号、扑火队伍之间的电话或对讲机音频、指挥员需要了解火场地形地貌的地图数据、车辆人员定位的位置信息、火场环境状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分别以不同的形态产生、用不同的方法获取、在不同的载体上存在,并以不同的格式传输管理。

区域分布的分散,尤其是在环境恶劣、地形复杂的区域,形成信息通信传输困难;信息类型与格式上的分散,也加剧了信息统一整合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两者为构建信息化系统制造了巨大的客观限制。

1.3 动态性

更加重要的是,森林火灾是个剧烈变化的过程,扑救指挥中的数据信息也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各类数据信息必然随着过程的推进,不断更新。例如描述火场态势的过火面积、火烧迹线、队伍位置、物资损耗等数据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产生,描述周边环境的音视频、气象因子等数据也在不断变化。

在实际的扑救指挥中,只有获取动态、实时、准确的信息,才能有效支撑科学决策。相反,静态、滞后的信息不但没有意义,而且具有很大的危害。

2 面向对象实施信息化植入改造

火场前线环境由各类元素的实体综合构成,每个实体都影响着火场演变的进程。笔者把火灾扑救各个环节中的一些相对独立的实体叫作对象,它们本身蕴含与火场相关的信息或影响,并且能够被别的实体使用、操作或改变。对象可以是个人、设备、应用系统等扑救力量,也可以是林地、道路、火点等客观事物。

那些本身具备或能够产生信息化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一系列操作的实体,就是我们森林防火实战指挥平台所要面向的对象。信息系统可以面向的对象越多,指挥平台对于火场态势的掌握就越全面,指挥决策的准确高效就越有保障。

笔者通过开发手机端的应用系统、车载嵌入式终端、单兵装备加装信息模块等方式,并开发基于穿戴式应用的设备,对火场对象实施信息化植入改造,将其整合到指挥平台中,形成一套可以将触觉深入火场一线、将指令传达到单兵的一体化实战指挥系统。

2.1 火场环境部署信息节点

针对实战指挥的实际情况,越向前线延伸,越需要精确的信息化支撑,但是往往由于系统架构及网络覆盖的因素,越成为信息化的盲区。正是由于这样的信息化需求与设计的怪圈,造成了大多数森林防火的指挥系统缺乏活性,甚至根本在实战中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浪费了国家大量的投资。

将信息盲点转变为信息节点,让构成火场环境的对象成为获取信息、接收指令的信息终端,是解决信息指挥系统实战需求的最终方案。

信息节点设计开发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信息节点应在火场持续获取相应的信息,并将信息按照实战指挥平台统一的格式规范要求进行数据化处理,便于传输、存储、管理;

其次,信息节点应能够接受处理指挥平台依据不断汇集的火场信息分析处理后,下发、反馈来的信息或指令,实现信息数据的闭环处理;

最后,信息节点之间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相互信息交互。

2.2 面向对象封装操作功能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是将数据及与数据有关的所有操作封装在一起。借用这个概念,将构成实战指挥平台的信息节点作为对象,将其产生的数据,以及与对象的交互操作进行封装设计。

由于火场因素的复杂多样,所以我们需要控制的数据和指令也多种多样;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与通信介质完成不同类型的数据和指令的操作。针对不同的功能,考虑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不同的方法,这样的设计思想我们称之为“面向过程”。

而我们的设计原则,则是实施封装后,当这些不同的操作功能面向同一目标,我们可以面向对象直接操控或进行数据交换时,而不必再关心具体的操作步骤、网络通路、设备调用等技术手段。

例如,当一辆运兵车作为信息节点后,我们查询车辆的信息、调阅其采集的视频信号、对讲机或手机通话、北斗短报文通信等等操作,我们都可以在指挥平台界面上,直接选择定位其上的图标即可完成,而不用借助系统平台范围之外的技术、设备或其他系统实现,甚至需要在两个系统之间通过人工或额外的导入导出操作。

3 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火场感知的车载前线指挥系统是火情前线现场指挥调度的信息平台,用来完成应急前线指挥调度各项工作,是火灾扑救现场的前线指挥调度中心。系统以通信指挥车或前线指挥所为载体,实现前线指挥与一线扑火队伍的通信和视频传输,并通过无线网络同步数据至后方指挥中心,建立一条前线与指挥中心的数据链,到达前后方火灾扑救信息互联互通的目的,从而有效解决扑火队伍听不到火灾指挥调度命令,决策者看不到火场态势的“聋”和“瞎”问题。

森林防火车载前线指挥系统是后方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有机组成,依托通信指挥车为载体整合各种信息资源,通过无线传输(特殊情况下可通过卫星传输)将实时的图像、声音、位置等数据信息回传到指挥中心,前线指挥利用获取的各种信息资源,指导现场救援,形成前线综合指挥单元。另外,还支持多调度台协同调度,可以构建前线指挥和指挥中心实现异地协同调度,极大的提高协同扑火指挥的能力(图1)。

3.1 构建火场前线感知系统

火场前线的数据动态而多样,系统利用不同技术手段,实时获取火场信息,并将各类信息相关联,进而数字化的描述火场态势,支持指挥决策。

系统根据不同类型的感知,分别获取视频影像、音频通讯、环境数据、目标定位等动态信息,并以地理信息数据为背景统一展现,实现在同一场景下,描绘出全方位、多层面、动态的火场态势。

3.1.1 无线单兵应急图传系统(图2) 无线单兵应急图传系统通过单兵背负操作与移动指挥平台之间实现实时点对点的音视频传输。通过采集火场尤其是扑救现场环境的音视频,以主观视角让指挥员直观高效地掌握火场及人员动态。

系统能够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实现视频、语音、数据等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实时同步传输。具有覆盖范围广、灵敏度高、移动性好、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强、传输数据率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突出等显著优点。

3.1.2 基于无人机火场侦查系统(图3) 无人机火场侦查系统可以让指挥人员在扑火扑救过程各个环节,随时起飞无人机,以垂直俯视角,观察火场全局,了解火场态势及人员队伍分布情况,解决由于视角问题可能忽视的危险和动态。

无人机在森林防火的应用,可以涉及森林巡检、近地侦查、指挥调度、余火清理、灾损评估等整个过程。结合蓟县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我们在设计火情侦查无人机系统时,还应该考虑到与现有指挥平台的整合,将无人机作为扑火指挥中火情采集的有效手段,成为整个指挥调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成如下功能:

(1)森林火灾巡检

(2)近地侦查

(3)扑救指挥调度

(4)余火清理

(5)灾损评估

3.1.3 火险因子采集系统 火险因子采集系统用于采集林区或火场的气象因子数据。气象各要素直接与火险等级有关。

根据使用场景,系统分为日常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手持式气象采集系统。无人值守气象站负责相关林区的日常数据监测,监控分析所在区域的火险等级。手持式气象采集系统配备用于指挥车,扑火指挥时,动态采集火场环境信息,成为火场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组成包括森林火险监测气象子站、一套完整的中心站数据收集、管理系统(站)、基于北斗通信与公网双模的通讯系统。

火险监测站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通信模块、防雷保护装置、系统电源(含后备电池及充电单元)、密封机箱、支撑杆和业务网络软件系统等八部分组成。系统支持北斗网络及GPRS、GSM、3G无线公网等通讯方式。该系统具有实效性高、可靠性好、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子站质量监控等诸多功能。

监测要素为风向、风速、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五种气象要素(气压、地湿为可选要素),可完成自动供电、数据采集、存储、通讯、数据分析等,能够满足灾害性天气监测和多种形式气象服务的要求。

基于北斗通信的自动气象站(图4),是利用北斗的短报文功能,分包定时的将气象数据传输到林业局控制中心,并在其气象业务软件上实时的显示,此系统是双向控制,上行数据可以远程对气象采集器进行采集日期操作、清除采集器命令、采集器复位、采集器重启等命令,下行数据每隔1小时气象采集器自动的向北斗数据进行数据发送,基于北斗通信的自动气象站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具有双向通信功能,进行远程校时、控制;

(2)无人值守,气象数据整点自动上报;

(3)对气象五要素(风、温、湿、压、雨)数据进行自动采集。

3.1.4 护林员定位管理系统 “护林员定位管理系统”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PAD)嵌入式技术与北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在林火扑救信息应用领域的边界扩展,构建个人的移动综合信息平台。它的装备应用,使得一线战斗人员由原来的信息盲点跃升为系统应用中的信息节点。前线人员通过它采集上报瞬息万变的火场动态,时时接受指挥中心的指令调遣,从而真正实现系统的实战调度指挥功能。

系统是以“日常巡护,防火应急”为目标。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以巡山护林为主要任务,记录护林员的日常巡护轨迹、出勤情况等。发生森林火灾后,则主要以配合扑火队伍与前线指挥的需要,采集和上报火场实时信息,感知火场信息,实现联动指挥。

通过嵌入式开发与设备改造,针对扑火车辆、个人通信工具和其他装备实施信息化植入,使其成为火场感知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成火场与指挥部的信息交互,有效的降低灾害的损失和人员的风险。护林员定位管理系统是将手持设备如笔记本电脑、PAD、智能手机等与北斗相结合,并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实现在野外环境下的数据采集、地形查询、实时通信等功能。

3.2 基于4G指挥车应急通信系统(图5)

系统基于4G网络协议,以指挥车为中心,配合通信箱中继组网,在火场前线快速构建自组网络,实现信息通信的动态覆盖。

同时指挥车亦作为森林防火信息平台的通信中继,一方面负责通信、接收火场各类感知信息,多维度、多层面地监测火场动态,另一方面利用公网、北斗或者卫星通信网络与指挥中心信息同步,交互操作,实施指令的上产下达。

4G-LTE采用了先进移动通信技术,包括正交频分复用(OFDMA)、自适应调制与解调技术、智能多天线技术(MIMO)、波束赋形技术、分布式发射与分级式接收技术、自适应重传机制(HARQ)、发射功率自动控制技术。利用这些技术,4G-LTE可以很好地满足无线专网覆盖面积广、终端数量多、速率传输时延小、上行速率高、高安全性等关键要求,非常适合构建无线应急通信网。

无线宽带集群行业专网解决方案是基于成熟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技术平台,采用OFDM、MIMO等多种TD-LTE先进技术以及定制的专业宽带集群技术,同时具有专业集群通信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数据传输以及多媒体调度的能力。无线宽带集群专网解决方案可以承载火场前线各类感知系统业务数据实时交互、协同作业的需要,尤其是音视频信息的调度指挥、现场视频回传等多种业务。

3.3 车载前线感知及调度平台系统

车载前线感知及调度平台系统依托通信指挥车为载体整合各类火场感知信息,是现场指挥调度的信息平台,用来完成应急前线指挥调度各项工作,是火灾扑救现场的前线指挥调度中心。系统以通信指挥车为载体,实现前线指挥与一线扑火队伍的通信和视频传输,并通过无线网络同步数据至后方指挥中心,建立一条前线与指挥中心的数据链,到达前后方火灾扑救信息互联互通的目的,从而有效解决扑火队伍听不到火灾指挥调度命令,决策者看不到火场态势的“聋”和“瞎”问题。

系统主要以感知火场信息,第一时间获取汇总全方位的火场综合信息,并通过网络快速传输至指挥中心应用系统。系统利用可触控的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指挥调度系统。

前线感知及指挥调度平台系统利用车载微波和无线3G技术建立视频和指挥数据的通信网络,功能上提供扑火队伍北斗定位、查看车载微波视频、调阅空间地理信息、协同扑火队伍指挥调度等功能,在指挥前指完成火场区域资源的信息数据整合。

车载北斗指挥机可实现对现场持有北斗终端扑火队伍进行实时定位,并通过车载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定位在地图上,直观了解队伍分布,为队伍调度指挥提供有力信息。

车载微波视频主要用于接收无线图传回传数据,实现移动单兵视频采集信息在指挥车即可调阅查看,为前线指挥提供第一手火灾现场实时画面。

车载工作站用于部署森林防火车载前指系统,用于整合指挥前指异构信息系统,提供空间地理信息、北斗短报文首发、扑火指挥等功能,实现前线协同指挥,并通过无线3G网络同步相关火灾信息数据至林业局指挥中心,建立前后端数据信息链的双向通信。

系统采用可触控GIS平台实现对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卫星图片、航拍数据以及防火专题空间等数据进行统一加载,实现数据的分层管理,利用多点可触控的方式直接操作地图进行前线指挥。

3.4 侦查联动触控展示系统

系统利用车载触控屏实现前指与火场信息对象的在线联动。将构成火场扑救体系的各类、各级目标以直观的图标方式标绘在影像地图背景下(图6)。

动态管理与指挥车建立网络通信的前线信息对象。包括多路视频、指挥席的连线开闭、选择多路车辆、人员、火场感知系统的连线、调用等。

基于面向对象操作功能封装,我们将功能键直接标注在信息对象之上,让指挥人员仅关注所需了解、管理、调度的对象本身,而不再关心功能实现的具体操作步骤。前线人员实施火场感知信息的侦查采集时,操作配套的侦查终端系统的同时,车载触控屏完成同步界面的展现,让动态信息直观、直接、实时展现在火场态势中。

系统提供决策席联动批注功能,即决策领导可以通过客户端系统,将批示、标注、辅助绘制等操作结果联动展现在大屏上,方便会商决策与指示传达。

参考文献:

[1] 胡星红,何小梅.基于GIS的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J].江西测绘,2015(3) :55-57.

[2] 刘宝龙.3S技术的森林防火系统研究[J].北京农业,2015(25) :105-106.

[3] 董中强,郑海霞,徐芙枝,等.中国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河南农业科学,2002(11):8-9.

[4] 卓文飞.我国微观农业信息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