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畜禽养殖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畜禽养殖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畜禽养殖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 防治

一、畜禽养殖业对水体的影响

随着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日趋规模化发展,使畜禽养殖业污染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迅速增加,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已经出现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2010年2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告》显示,畜禽养殖业排放化学需氧量1268.26万吨、总氮102.48万吨、总磷16.04万吨、铜2397.23吨、锌4756.94吨。粪便产生量为2.43亿吨,尿液产生量为1.63亿吨。畜禽养殖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不容乐观,治理整顿迫在眉睫。由于目前大多数养殖场离水源很近,对水体的影响更加直接。很多养殖场都建在河岸、水塘边,部分养殖场虽建有化粪池、沉淀池,但大多数是简单处理,效果不尽如人意,污水从化粪池直接排入河流的现象极为严重。目前畜禽养殖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水质:一是畜禽用水所致的污水直接排放;二是雨水冲刷推放的废物导致的污染物流失。[1]畜禽养殖排放大量的氮、磷会加速水体的营养化,并富集各种微生物、有毒物质及致癌物质。不仅给当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危及农村饮用水水源和辖区内主要河流的水质安全。

随着广东省畜禽养殖业从附属产业逐步跃升为独立的产业,形成了以猪为主,全面发展的新格局。但由于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滞后,沿海集约化畜禽养殖废水排放量和有机污染物排放量增长,造成水环境污染和农村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2005年广东畜禽养殖废水中CODcr就已占到全省废水CODcr排放总量的9.6%,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2]

二、畜禽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工作,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议事日程,虽然近年我国在立法上做了许多工作,但相对于越来越严重畜禽养殖污染而言,立法显然还是滞后的。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污染措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

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立法中,仅有《畜牧法》对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作了少量规定,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1年5月公布实施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虽然对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作了少量规定,但其法律效力不够。该《办法》规范、调整的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即常年存栏量生猪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和牛10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在此规模以下的小型养殖或放养养殖不在《办法》调整范围内,小型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在国家法规上存在盲点。

例如,广东省畜禽养殖以中小规模养殖场为主,按照目前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广东省许多养殖场不能涵盖其中,导致仅52.6%的规模畜禽养殖污染能得到控制。按照国家标准,广东仅有约55%的蛋鸡规模养殖、48%的肉鸭规模养殖、30%的肉鸡规模养殖可以纳入到标准控制范围,而肉牛规模养殖只有1.47%属于控制范围。

(二)销纳空间不足,治理效果欠佳

多数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多建在大、中城市近郊,废物排放量大且集中,城郊无足够土地销纳,加上农牧分离,种植严重脱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市已基本没有合适的土地供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三)畜禽养殖污染意识淡薄

对于畜禽养殖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广大农民及养殖户普遍存在意识不强,知识缺乏现象。传统养殖习俗、规模养殖企业环境治理设施的缺乏、村民环境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淡薄,使得农村地区畜禽粪便和废水随意排放。加于当前畜禽业正处于微利时期,而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需要相当多的投资,农民和畜禽经营者难于承受。[3]

三、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资源及气候条件丰富,区域性特征明显。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大,加之各地畜禽养殖业发展情况、饲养规模、环境状况不同,现有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范调整的对象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但是小型养殖场、养殖户却为数不少。因此,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养殖业管理办法和措施,从而细化法律法规。

(一)从严格环境法规入手,加大监管力度

2009年8月广东省实施的《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管理范围,体现了更为严格的环境要求,尤其是对珠三角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要严于国家及广东省其它地区的排放标准。从而使清洁生产工艺得到推广,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有效减少养殖业污染物排放。主要措施表现为: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控畜禽排污总量,实行严格的畜禽养殖环评审批制度。

对畜禽养殖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其布局、污染途径、影响范围进行科学评价,环保部门严把审批关,加大项目审批监管力度,在合理调整区域环境容量和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及规模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及适养区。禁止在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等地建设畜禽养殖场。凡新建、改建和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合理规划布局,办理有关环评审批手续,从源头上规范养殖业的发展,控制畜禽养殖环境。

二是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管。

县、乡(镇)人民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对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环保部门要认真履责,对违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对有较大影响的环境违法案件,在依法处理的基础上公开暴光,对不能达标排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挂牌督办、限期治理。

三是建立常态的环境监测和动态监察机制。

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察工作体制、机制和方法,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成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中心,赋予相应的执法管理职能,将畜禽规范化养殖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的源头防控,规定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要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对未办理环保手续或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的养殖户,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和处罚。

(二)运用环境经济手段治理畜禽污染

许多国家不仅运用法律手段,而且还运用补贴、税收、押金退还、环境债务、排污许可交易等经济手段防治畜禽污染。在西方国家有很多成功实践经验。如日本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拨出一定的额度来防治畜禽粪便污染。英国和丹麦为使粪肥能安全地储存越冬,分别承担农民建造储粪设施费用的50%和40%。荷兰为促进过剩粪肥运往缺肥区,对距离100公里以上和50公里以上的给予运输补贴。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匮乏,对动物性产品的需求还远大于对环境需求,养殖业还是一个弱质产业,存在执法难问题。因此,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立法中,应鼓励采用环境经济手段。充分考虑业主的利益诉求,以经济杠杆强制推进治污。实行谁排污谁付费、少排污少付费、不排污不付费还有奖励。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养殖成本,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这就在客观上促使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治理污染,尽快实现达标排放。

实施“以奖代补”,通过高额奖金引导企业治污。收来的排污费反过来用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企业治污效果越好,奖金越多;治污行动越快,奖励越高,这无形中大大提高了业主治污减排的积极性。对污染量少,难于监测的可以照饲料量征收少量的畜禽养殖税。

(三)加强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一是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村组干部、养殖业人员的宣传教育,认真贯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强化生态农业建设,提高畜禽养殖场环保意识,推广使用有机肥料,改变农户用肥习惯。二是加强对规模畜禽养殖企业、重点养殖大户的污染防治培训,帮助建设和完善相关污染防治工程,传授生态养殖、科学养殖的新兴实用技术。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营造全社会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防控的浓厚氛围。[4]

参考文献:

[1]钱易,陈吉宁.农村环境污染的系统分析和综合治理[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P73.

[2] 邓惠玲.养殖业发展模式正在重塑[N].中国环境报,2010-5-31(5).

篇2

1.畜牧兽医行业人员身体健康存在隐患

从动物饲养到屠宰,中间有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畜牧兽医行业人员的参与。但是在众多环节中,很多兽医行业人员没有医院出示的身体健康证明,存在安全隐患。如果饲养环节的行业人员患有人畜共患的疾病,就很有可能将疾病传播给动物。在动物屠宰过程中,很有可能传播给已经检疫过的动物肉产品上,这样的肉制品就存在潜在病毒危险,造成人畜共患病的传播。

2.市民追求新鲜肉制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很多家禽,人们更多的是选择新鲜的肉产品,而不是购买经过检疫的合格肉产品。出现了现买现杀的场景,很多市民在菜市场上选择鲜活的家禽,通过现场宰杀来保证肉产品的绝对新鲜。但是很多市场上的家禽未经过动物检疫部门的检疫,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农贸市场人流量大,屠宰家禽时羽毛乱飞,污水乱排,很容易造成人畜共患病的传播。

3.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从事畜牧养殖者众多,每年国家投入资金不足,再加上相关政府部门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监督不到位,屠宰场和畜产品加工单位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而没有投入资金来建立完善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导致我国在畜牧兽医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滞后。

二、带来的危害

1.严重威胁国民的身体健康

由于我国畜牧养殖的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差,对畜禽的粪便及污水不能进行很好的处理,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里,严重的影响水质,直接威胁身体健康。畜禽产品存在安全隐患,人们食用后存在潜在的危险,间接的威胁身体健康。

2.增加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难度

近年来,不断的出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的动物疫情,暴发的养殖场大多是污染严重、管理不善导致的。我国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上每年都在加大力度,但是由于很多养殖场卫生状况恶劣,给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的难度。

3.给我国畜禽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带来压力

当前畜牧养殖的畜禽产品已经满足国内市场的消费,甚至出现畜禽产品的过剩,进军国际市场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由于以前出口的畜禽产品因有毒有害而被很多国外市场拒绝。我国正在努力的改变现状,但是由于在畜牧兽医卫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产品的质量也存在安全问题,给我国畜禽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带来巨大压力。

4.阻碍环保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建设环保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我国的畜牧兽医卫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严重,与建设环保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完全不合,严重的影响环保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对策

1.规范化对畜禽屠宰和肉制品加工

首先政府要实施相关的保障措施,对于不合格的屠宰场严厉打击。并通过相关政策逐步的取消小型屠宰场,建立大型的、安全的机械化屠宰场,并禁止在农贸市场进行现场宰杀交易。同时要对市民宣传,提高市民的卫生防疫意识,购买经过动物检疫部门检疫过的畜禽产品,不要现买现杀。

2.规范化养殖

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特点,对畜牧养殖集中化,统一划分土地,建立养殖区。养殖区的统一规划有利于管理,能够有效的对疫病进行防治,为改善畜牧兽医卫生状况打下坚实的基础。

3.政府加大对畜牧业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每年要有专门的资金用于畜牧业扶持,通过对污染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畜牧兽医卫生现状,避免了环境污染。同时可以利用产生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沼气可以为养殖户提供能源,发酵的残渣还可以作为农用肥料,符合我国环保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4.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我国畜牧兽医卫生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畜牧兽医卫生认识不足,可通过不同的形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得人们认识到畜牧兽医卫生的重要性。同时要对一切与畜牧相关的人员培训教育,让其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进行作业。

四、结语

篇3

一、划分依据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3.《关于进一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4.《县城市总体规划》

5.《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6.《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7.《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分类区划管理

畜禽生态养殖综合治理总体实行区划分类管理,分别为禁养区、限养区和非禁限养区。

1.禁养区:指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规定的禁止畜禽养殖区域。

2.限养区:指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规定的限制畜禽养殖的区域

3.畜禽养殖非禁养区是指除禁养区、限养区以外区域,原则上作为畜禽养殖可养区。

三、分类区划范围

(一)畜禽养殖禁养区范围

1.城市建成区:北岙城市建成区内。

2.水源保护区:县、乡镇(街道)重点饮用水源的一、二级保护区内。

3.风景旅游名胜区:县级以上旅游风景区和历史文物遗迹保护区的规划红线内。

4.交通干线、主要县级交通主干道两侧外延50米范围,乡村公路两测外延20米范围。

5.公共场所:学校(不包括私人培训机构)、医院、乡镇街道卫生院200米范围内的区域.

6.已经规划的工业区包括杨文工业区、南塘工业区等100米范围内的区域.

7.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

(二)畜禽养殖非禁限养区域

《县精品农业十年规划》划定的农业精品园区,为我县非禁限养区域,详见附图。

(三)畜禽养殖限养区范围

禁养区和非禁限养区以外的区域为畜禽养殖限养区域。

四、保障措施

(一)广泛宣传,公众监督。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特别是要大力加强面向农村的宣传,及时报道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畜禽养殖污染事件和治污典型,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声势。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是保护和改善我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依据,县人民政府将根据划分要求,把任务指标作为目标责任制,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部门进行考核,做到任务具体,责任到位。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尽快制订关停、搬迁和整治方案,做到统一规划,逐个落实。

(三)完善法规,严格执法。县环保局应加大执法力度,对各类畜禽养殖场依法进行排污申报登记,经审核批准后发放《排污许可证》,并加强监督检查,各类畜禽养殖场做到按照《排污许可证》核定的排放总量排放污染物,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养殖场依法严厉查处。

(四)树立典型,稳步推广。县环保局、农林水利局等部门应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指导和管理,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广干湿分离、沼气化处理、有机复合肥加工、养殖—沼气—种植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进一步加大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力度,促进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篇4

一、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畜禽养殖场(户)无统一规划,选址不合理。农村现有畜禽养殖场(户)基本是在农户自己或养殖公司的指导下建设而成的,大部分是依河两岸的溪流河沟而建,在空间布局上呈现随意性扩张、布局散乱,甚至与居民区穿插布局,就近养殖,就近居住的现象。污染处理设施未建设或不完善即投入养殖,产生的废水、废渣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汇入流域中,不仅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城市集中饮用水源的环境安全。

2.污染措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目前农村畜禽养殖场(户)基本属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无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在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对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3.农牧脱节,粪便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制约,绝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户)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即使有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的,也因面积不足,而无法全部进行消纳处理,造成较严重的农牧脱节现象。多数养殖场(户)为降低成本,将养殖场地选择在交通便利,离村庄、公路较近的地方,进一步加剧了农牧脱节,粪便资源未有效综合利用。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畜禽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应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将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抓出成效。

1.加强畜禽养殖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畜禽养殖场(户)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要引导畜禽养殖场(户)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治理,防止任意排污现象的发生。要本着“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使广大畜禽养殖户明白自己肩负着治理环境、消除污染的责任,从而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减轻和消除;也促使从事畜禽养殖户及早注意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

2.加强环评,严格准入。要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必须对畜禽养殖业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依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其布局、污染途径、影响范围进行科学的评价,环保部门必须对环评严格审批把关,提出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和总量控制指标,从源头控制新增污染源。 加强项目审批的监管力度,规范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养殖业的发展,控制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今后,凡新建、改建和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当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环保审批手续。手续须按以下程序办理:

(1)规模化养殖场(指养殖规模在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100头以上的牛、3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及其他相当规模的畜禽养殖场),需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提报相关部门和单位(镇(街)、农业、畜牧、国土等)签署初审意见后,报区环保部门审批。

(2)小型规模的养殖场(大棚)(指养殖规模在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下的猪、100头以下的牛、3万羽以下的畜禽养殖场及其他相当规模的畜禽养殖场) 填报项目审批申报表,经相关部门或企业及所在村委会初审后,报区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现场勘验、审核后审批。

(3)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或小型规模的养殖场(大棚),项目主体工程与污染处理设施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污染处理设施必须经环保、畜牧等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3.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在对畜禽养殖业进行规划时,必须避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教区、城镇居民区。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符合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要求。养殖场应设在环境敏感区域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并远离主要河流上下游干支流,远离村庄集中饮用水源地,远离村民居住区。对禁养区内已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限期搬迁或关闭。

4.按照养殖规模,建设标准的污染物处理设施。环保、畜牧部门与有关企业共同论证。对新建、改建、扩建和已建的畜禽养殖场,按养殖规模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即建设一处带有顶棚的粪便堆积发酵场,一处污水沉淀池,周围带有围墙,顶部带有钢架和水泥瓦结构的顶棚,防止雨雪水进入导致粪便溢出横流。规模在8000只以上的可适当增加容量。无论是新建或已建的养殖场,对能按要求进行配套建设带有顶棚式的粪便堆积发酵场和污水沉淀池的,经区环保、畜牧和有关龙头企业及禽业合作社验收合格后,由企业和禽业专业合作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粪便堆积发酵场和污水沉淀池的改造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

5.环保、畜牧、农业、工商、国土等部门。在农村畜禽养殖业规划阶段,农业、国土等部门必须考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考虑养殖业规划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环保部门必须依法对环评进行审批,畜牧、工商等部门要根据环保部门的前置审批核发有关证件。在畜禽养殖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环保部门还要加强“三同时”管理,对养殖场排污状况定期监测,对造成严重污染的,要限期停产治理。对向水体特别是饮用水源地排放废渣、废水的,要依法严惩。

篇5

为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维护公共卫生,落实报检制度,切实推进产地检疫工作的开展,依据《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目标任务

以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为契机,以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开展,保护人民群众动物性食品安全,达到开展产地检疫的镇(处)、村达到100%;规模化养殖场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屠宰场(点)产地检疫证回收率达到100%,畜禽标识回收率达到100%;交易市场动物产地检疫证明持有率达到100%;运输动物持证率达到100%;凭动物免疫证、畜禽标识出具产地检疫证明率达到100%;同时,农村散养动物产地检疫率达到95%以上。

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

认真做好《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通过发放告知书,明白纸、小卡片等形式的宣传单,使开展的产地检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促进养殖场(户)能够主动报检。

(二)整合队伍

县、乡、村三级检疫、防疫人员,要认真学习《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业务知识,严格规范检疫操作。乡镇基层分站检疫人员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产地检疫工作,村级动物防疫员协助检疫人员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要组织专门人员监督管理基层产地检疫工作,及时解决产地检疫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三)建立产地检疫报检点

报检点的设立要以方便报检,有利于开展产地检疫工作为原则,每个镇(处)设置报检点不少于3个。设置要求:1.现有站均设为产地检疫报检点;2.在养殖密集区设立产地检疫报检点;3.在交通要道路口设立报检点;4.报检点统一挂动物产地检疫报检点的牌子,统一喷刷报检公示栏。

(四)全面实施动物产地检疫报检制度

从2013年9月1日开始对养殖场(户)实行产地检疫报检责任制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与养殖场(户)签订产地检疫报检责任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散养的动物在出售前,养殖户要向管辖区域村级动物防疫员或检疫员报检,检疫员凭畜禽标识和动物免疫合格证进行检疫。没有产地检疫证明、没有佩戴畜禽标识的动物,一律不准出售、调运、屠宰。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畜牧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产地检疫工作领导,成立产地检疫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障产地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动物卫生监督所要建立检疫申报受理管理制度,公布检疫申报受理电话,明确检疫申报受理权限和范围,做好检疫申报受理工作。

(二)统一工作程序

1.要认真做好免疫注射工作,认真填写《动物免疫证》,建全动物养殖档案,完善猪、牛、羊等畜禽标识。

2.动物出栏时,养殖场(户)要向管辖区域村级动物防疫员或检疫员报检,由检疫员到养殖场(户)实施检疫,回收《动物免疫证》,检查畜禽标识佩戴情况,脱落的重新加施畜禽标识,及时核销、变更畜禽养殖档案。

3.屠宰场点凭《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或《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畜禽标识进场,无检疫证明和畜禽标识不得进场屠宰。

4.《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可在全市范围内流通。

5.动物产地检疫收费依照文件执行,不得随意降低或抬高收费标准。

6.设立全县统一的报检调度电话。报检电话要保持24小时畅通,接到报检电话后要及时指派检疫员到现场进行检疫。

(三)规范管理、强化监督

1.动物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对养殖场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免疫和出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加大对所有从事畜禽及其产品收购的屠宰、加工、储藏、经营的单位和个人监督检查力度,打击逃避检疫的违法行为。

(四)严格奖惩措施

1.检疫员要在规定的区域内从事检疫工作,并按规定收费,对违反规定的将按省、市规定严肃处理。

2.各分站产地检疫量以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前县畜牧办自报存栏数为依据进行考核。

3.为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报检工作积极性,从村级动物防疫员直接报检所收取的检疫费中提取20%,作为村级动物防疫员协助开展产地检疫工作的误工补贴。

篇6

关键词:畜牧业;环境污染;命令控制;经济激励;综合养分管理;环境承载;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X50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3.003

Developing Tendency in Animal Husbandry in China and Its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ov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ZHAO Run, QU Qingbo, FENG Jie, ZHI Suli, DU Huiying, LI Aixiu, ZHANG Keqiang

(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 Started from three different scenes of region, species, yielding approach, developing state and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national animal husbandry wer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Two main causes led to the pollution, namely, lacking of scientific formulation and layout, separation and out of balance between planting and breeding together with simple and rough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ways were analyzed. In line with 2 policy varieties, order control and economic motivation, different scales of pollution precau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4 issues were overviewed, which involved of shortage on environmental load criteria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nutrient management, unclear basic data of pollutant, weak implementing force and unavailability in normalization, incomplete long-term evaluation mechanism. Four proposals including scientific industrial formulation and layout, setting up the system integrated informative administration in animal husbandry environment with contamination monitoring and warning, increasing policy support and sound economic motivation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system of precaution and control over the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were put forward finally.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order control; economic motivation; comprehensive nutrient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load; monitoring and warning

伴S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化,在市场拉动和政策引导下,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整体趋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然而,受养殖数量快速增长、养殖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因素的影响,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耕地有限的东部沿海养殖密集区粪便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有学者指出,区域布局不合理、种养脱节、生产方式落后、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成因[1-4],但鲜见从全国畜牧产业发展层面针对环境污染特点及国家污染防治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梳理和剖析。鉴于此,笔者尝试从区域布局、主要畜种、生产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概述畜牧业发展态势,比对分析环境污染特点,阐明造成污染的主要成因、防治政策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多年研究与实践提出对策,为下一步我国畜牧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1 我国畜牧业发展态势

1.1 区域养殖分布密集

从全国畜禽养殖分布情况不难看出(图1),由北向南以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这8省份的主要畜种(猪、牛、禽)的养殖数量居多,这些养殖大省规模总和均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其中,生猪养殖集中在四川、河南、湖南、山东、云南、湖北等省份,其中四川省2014年生猪年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10.73%,位居首位;奶牛养殖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份,其中内蒙古2014年奶牛年末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15.42%,位居第一;肉牛养殖主要集中在云南、河南、四川、湖南、辽宁等省份,其中云南省2014年肉牛年末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9.68%,位居第一;家禽养殖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辽宁、河北、四川、湖北等省份,其中河南省2014年家禽年末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11.85%,位居第一。

1.2 产业发展趋势规模化

十多年来,伴随养殖结构调整和养殖方式的转变,规模化养殖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主要生产主体[5]。主要体现在:一是畜禽规模养殖户数显著增加,2014年,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奶牛年存栏10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蛋鸡年存栏2 000羽以上,肉鸡年出栏10 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数分别相比2002年突增(图2);二是规模化养殖程度明显提升,2014年,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2%,45%,28%,69%,73%,比2002年各增加了32%,33%,10%,41%,36%。

1.3 生产方式加速转型

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加速转型,主要体现在饲喂和清粪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粪便收集方式也逐渐向机械化和环保化方向发展。祝其丽等[6]对全国144家规模化猪场清粪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干清粪方式占比最高,为63. 0%;其次是水冲粪,占23.6%;水泡粪方式仅占3.4%,而且在小型猪场一例未见。朱宁等[7]对我国5个蛋鸡主产省份(河北、辽宁、山东、湖北及四川)402个规模化蛋鸡场清粪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人工清粪方式占50.50%,刮板方式占49.50%,两种方式比例相当。董晓霞等[4]对我国奶牛优势产区65家规模化奶牛场的调研结果表明,48.4%的奶牛场采用机械清粪方式,43.8%的奶牛场仍采用人工清粪的方式,7.8%的奶牛场同时采用人工和机械清粪方式。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对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养殖环境、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畜牧业环境污染特点

2.1 污染物产生量地区分布不均衡

许多学者围绕畜禽养殖粪便产生量、污染物负荷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关系进行了统计概算。据林源等[8]统计,2009年河南、山东、四川、内蒙古、河北和云南6省区畜禽粪便产生量均超过1.10×109 t猪粪当量,占全国总量的42.33%,以河北、河南、山东等为代表的中东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养殖密集区和污染源产生地。杨飞等[9]统计了2009年各省畜禽养殖氮污染物负荷,结果显示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地区畜禽氮污染产生量^大,河南、四川、山东3省最为突出,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单位耕地面积氮污染负荷最重,这些地区农田和水源地环境都面临着较大污染威胁。仇焕广等[10]统计了2010年各省畜禽粪便排放和污染情况,结果表明畜禽粪便污染最严重的3个省份分别是河南、四川、山东,占全国总污染量的28%。张绪美[11]的统计结果也表明,畜禽规模养殖与污染中心仍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

当然畜禽粪便的污染情况不仅取决于污染总量,更重要的是单位耕地面积的畜禽粪便污染量。对于耕地面积较小的省份,即使畜禽粪便产生总量少,其单位耕地面积的畜禽粪便污染负荷仍然可能很大。仇焕广等[10]的研究结果指出,浙江省虽然畜禽粪便污染总量仅为0.05×109 t,但由于其耕地面积小,其单位耕地面积的畜禽粪便污染量高达2.72 t・hm-2;而、青海、宁夏、新疆由于畜牧业欠发达,且耕地面积大,因此畜禽粪便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张绪美[11]的研究得出,北京、广东和福建是环境压力最大的3个省(市)。以上研究表明:我国畜禽粪污产生总量大,尤其在东部沿海、中部养殖密集区的规模化养殖程度高;污染物产生量突出的省份亦即养殖密集区域;单位耕地面积污染负荷量大,粪污产生范围广,但地区之间分布并不均衡,有较大差异。

2.2 畜种间污染物产生量差异大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畜牧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和2015年《中国畜牧兽医年鉴》,估算出2014年全国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的粪、尿、化学需氧量(CODcr)、全氮(TN)、全磷(TP)等主要污染物的产生量(图3)。2014年我国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的粪尿产生量分别为3.75×109,2.59×109,0.81×109,2.18×109 t,所占比重如图4所示。相比其他畜种,家禽的粪便产生量最大,但是肉牛和奶牛的粪便产生量之和大于其他畜种;生猪的尿液产生量最大,将近2.5×109 t。这与林源等[8]对2009年我国各类畜禽粪尿产生量的统计结果相似。

以奶牛和生猪两个产污量最突出的畜种为例,统计2014年全国各省份的粪便、尿液、COD、TN、TP的产生量,测算得出以下结果:如图5所示,四川省生猪养殖污染物产生量最高,占全国的近1/10,其次是河南和湖南;如图6所示,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奶牛养殖污染物产生量较大,三省区奶牛粪尿产生总量占全国的45%,其次是山东、新疆和河南,奶牛粪尿产生量占全国总量的28%。这一结果与先前统计的各省份养殖分布情况相一致。

2.3 不同生产方式污染物产量差异明显

除不同地区、不同畜种产污量有较大差异外,不同生产方式对于污染物产生、产排路径及粪便的末端处理与利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郭卫广等[12]对四川省的调查发现,2013年四川省采用干清粪方式的养猪场占71.1%,其次是水冲粪占27.6%。以干清粪方式进入水体的CODCr、TN、TP、NH3--N负荷量分别为(20.28,4.58,0.81,1.07)g・d-1・h-1;而通过水冲粪方式进入水体的CODCr、TN、TP、NH3--N的负荷量分别为(314.60,26.29,7.67,12.27)g・d-1・h-1,差距显而易见。干清粪工艺粪尿中的养分损失小、肥效高,且污染物含量低,易于末端净化处理,是相对理想的清粪方式。在规模化奶牛场,通常采用机械刮板或铲车来清粪,但粪尿、污水全部混合清出,使产污量增加且污染物浓度增高,但相应可减少清粪频次,降低人工成本。董晓霞[4]通过对伊利和宜昌的规模化奶牛场调查得出,人工清粪产生的尿液和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远远低于机械清粪。朱宁[7]调查发现,我国蛋鸡场清粪方式主要包括人工、刮粪板及传送带三种清粪方式,且人工清粪方式其污染物浓度远小于其他清粪方式。

3 畜牧业环境污染主要成因

从我国畜牧业总体发展态势及环境污染特点梳理中不难发现:一从地域分布和环境容量上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部毗邻大城市周边的地区是畜禽养殖场密集分布区域,显然也是污染物产生量最突出的区域;二从养殖畜种上来看,以相对养殖量比较,规模化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牛、猪、家禽,测算结果显示产污量也与之相对应;三是大中型畜禽场大多偏好机械干清粪工艺以节省人工成本,但由于粪尿、污水混合且需要定期冲洗粪沟,对后期固液分离技术要求相应提高,而小规模养殖场人工干清粪的做法能实现源头控污和p量化处理,且经济适用,值得提倡,但其中有少数仍沿用传统水冲、水泡粪方式的养殖场,污水产生量大且污染物浓度极高,可能对环境更易造成影响,不容忽视。结合上述几点,分析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方面。

3.1 缺少科学规划布局,农牧脱节、种养失衡

实地走访中发现,养殖场主仅根据市场情形与地方政策就自主决定养殖何种畜禽、养殖规模、畜舍结构空间、设施建设位点等事项,且由于土地承包经营,大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没有配套可消纳畜禽粪便的耕地,只养不种;而种植经营者大多也是只种不养,同一地区种植的作物品种、耕作时间、施肥时期和施肥量与养殖生产各不统一,导致种养业“各自为政”,农牧脱节现象严重,粪便资源化利用途径受阻。

在这种各自独立进行成本核算的方式下,一方面种植户为降低劳动成本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贫瘠、结构破坏、逐渐失去可持续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畜禽粪便无法得到利用而依法又必须进行处理。同样为降低治污成本,养殖户倾向于就近堆放或排放到附近的沟渠坑塘,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恶性循环。欧盟某些国家有值得借鉴的做法:一是根据农场耕地面积折算出施肥量,同时根据拟养殖畜种、规模、方式折算出粪便产生量,让农场主明确养殖规模上限和作物轮作类型及方式;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预测5~10年间粪肥施用可能带来的环境变化情况,给出农场主不同生产经营方式的选项,以帮助自行选择可改善环境条件同时保障生产率的途径。由此可见,小到一个园区、大到一片地域,对种养业及延伸产业链条整齐划一十分重要。

3.2 经营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生产水平不高

饲喂是决定畜产品数量大小与品质好坏乃至畜牧业稳定长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畜牧养殖饲料利用率较低,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精准饲喂水平相比有不小差距。在西方国家,生猪养殖先进水平的料肉比为2.4∶1,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地方能够达到3.5∶1;肉鸡养殖世界先进水平的料肉比为1.6∶1,我国只有2:1~2.2∶1;蛋鸡养殖世界先进水平的料蛋比为2.4∶1,而我国是2.6∶1~3∶1。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粗脂肪和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粗蛋白质含量较高[13]。

实地调研中:许多传统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落后,畜禽采食、饮水、产排粪尿等空间集中狭小,养殖密度高;缺少专门的粪水收储设施,简易的铲车与手推车式的人工清粪方式,容易将粪便到处散落,粪尿多与垫料掺混难以清理,畜舍内养殖环境条件差;通风、采光条件有限,圈舍内屋顶、栏架等处腐蚀严重,工作环境恶劣;猪圈、鸡舍、挤奶厅/待挤间等区域的冲洗水使用无度,使得后续处理难度大大提升;场区内脏净道交叉,粗放简单的生产经营方式给场区内外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4 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及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针对畜牧环境污染防治运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命令控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类型[14],旨在通过政策干预将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命令控制即通过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等方式来约束养殖从业者的行为;经济激励即通过绿色补贴的方式来引导养殖业主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并做到有效处理与利用。

4.1 命令控制型政策

自2001年起,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及操作规范,内容覆盖了产前发展规划、选址布局、基本设施建设要求、生产管理操作规范、粪便排放标准、相关评价审核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15],在一定程度上对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国家层面相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总共有9部,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出台的《畜牧法》,至今已有10年的历史。在该法出台之前,虽然《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业法》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这5部早已实施,但其中法条及历次修订版中都未见专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具体内容,而在最新修订版中则分别针对畜禽废弃物的收集、储存、处理与利用均做出了严格规定。近3年内陆续密集修订、颁布了7部针对性法律法规,其中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的条款最为细化严格,成为首部针对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并辅以针对水体、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项行动计划,充分彰显了国家治污的决心,并将畜牧养殖污染防控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但由于土地紧张、种养脱节、管理水平有限、市场波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养殖全程中生产环节的投入比重超高,养殖从业者本身无力应对环境问题的管控,亟需政策引导畜牧产业的加速转型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适应国内外市场大环境,同时要逐步转变政府“输血”为企业“造血”,以保障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单凭政府一味的“输血型”资金支持或者高成本的环境监管来控制污染都将是难以为继的。

第二,基于上述立法框架,国家环保部、农业部分别出台了指导性规章制度,具体包括《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0)及《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2011)。内容重点覆盖圈舍布局、清洁养殖、粪水的收集与储存、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与监管等方面,上为法律规定的落地实施提供保障,下为治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工程技术规范及标准提供依据,指导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然而,在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办法的具体执行上,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存在脱节;发展生产型畜牧业仍然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点,而非以环境友好为基准,从源头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及畜舍建造环节进行顶层设计,农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缺少有机衔接[5]。

第三,依据上述规定,国家环保、农业、质检部门组织相关技术单位编制了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分别从场区建设、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与评价、粪污治理与利用视角提出了环境标准和操作办法,为畜禽养殖场、施工建设单位、环境监管部门、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及科研单位提供技术参考。从中不难看出:一方面随着养殖规模加大、集约化程度提升、畜禽舍内生产性能提高,配套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提升,相关规定针对性在加强,对应的指标参数也愈加详细具体,逐步实现污染防治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改善养殖场内外环境;另一方面,现阶段大中型B殖企业也在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国内外市场行情变化而加快转型,比如从分散经营的养殖小区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养殖场,从单一追求产量过渡为兼具品质及环境友好,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集约经营,同时配套可消纳粪便的农田等。为此,现行的技术指标、参数也应当适时调整、修订,以应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养殖发展特点,同时通过监测、评估等基础手段辅以长效支撑。

4.2 经济激励型政策

面对严峻的畜牧养殖环境问题,近10多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以沼气工程和制有机肥为主的经济扶持政策,鼓励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据李景明和薛梅[16]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建成沼气工程累计56 856处,对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自2004年起上海率先试行对商品有机肥的扶持政策(对生产和使用有机肥按照施用面积大小和购买数量一次性补贴)以来,全国各省市、区县也都结合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和资金,鼓励企业农户联合开发有机肥产业市场。2008年4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有机肥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财税[2008]56号),对农业施肥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14]。

此外,我国环保部门还出台了将征收的排污费用于奖励主动治污的养殖场的办法,涉及用于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扶持利用猪粪、牛粪做有机肥的企业。如国务院2003年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存栏规模大于50头牛、500头猪、5 000羽鸡鸭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向所在地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并缴纳一定的排污费,对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按规定收取超额排污费。”再如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制订了《关于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对重点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畜禽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从2007年起,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要优先安排并达到环保部门相关要求,剩余资金可适当安排猪舍标准化改造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14]。这些绿色补贴专项支持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一些地区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行动的有序开展。

然而,众多实例表明:环境补贴政策多集中在粪污处理设施及配套设备的一次性投资上,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实施对养殖场资金直补或以奖代补,资金渠道、补贴方式单一;专项补贴项目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具有较强经济基础的地区,包括江、浙、沪、京、津、鲁等地,具备配套资金长效实施的地区不多;补贴政策作用范围有限,真正享受到补贴的养殖场尚处少数,侧重畜牧环境污染防治的补贴专项资金无论在畜牧、环境、农业还是其他产业领域中占比极小,多缺乏长期稳定支持;现行补贴政策大多仅按照畜种和规模分配补贴区间,并不十分科学且易造成分配不公。

4.3 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畜牧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显见许多不足,总体来说原则性规定较多,可操作性规定较少;限制约束性政策较多,经济激励性政策较少;定性描述较多,定量指标参数较少;加之畜牧业污染排放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农户和养殖企业缺乏降低污染排放的适度激励,同时,由于监督和控制污染排放的成本过高等原因,导致一些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17-18]。综合现行政策和技术办法,梳理4方面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缺少以综合养分管理为依据的环境承载标准。如前述,农牧结合、养分平衡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现行条例、办法仅从原则上规定“将畜禽粪便肥田农用,应当与土地的消纳能力相适应;处理后的粪便作为土地的肥料或土壤调节剂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其用量不能超过作物当年生长所需养分的需求量;在确定粪肥的最佳使用量时需要对土壤肥力和粪肥肥效做测试评价,并应符合当地环境容量的要求。”尤其现行的施肥标准并未明确指出在不同的地形气候、土壤类型、作物种植模式下环境可承受的粪肥容纳量,更未对粪便施用的方法、时间、数量、频次给出量化标准,相关的农用政策和技术规定上相对粗放,可操作性不强。

第二,基础底数不清。畜禽养殖产排污量是决定粪污治理路线和效果的核心,虽然目前通过国家颁布的《2010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公报》中给出的产排污系数进行估算是可以相对准确地获得这些基础底数的唯一途径,但当时的数据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是系统构建畜牧养殖业环境综合防控体系的重要瓶颈。

第三,现行标准规范未上升至立法层面,且没有指导性说明,执行力和可操作性不强。目前的有关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管理规范都只是部门法规和行业标准,养殖场及粪便加工企业自觉遵守的较少,在实践中广泛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例如,有机肥料还没有国家标准,目前执行的是2011年农业部颁布的《有机肥料NY525―2011》行业标准,但农业生产中普遍施用各种非商品化有机粪肥,这些有机粪肥来源广、成分复杂,难以管控,缺乏必要的行业管理和质量监测[5]。同时,现行技术标准、规范条款中,均没有对应的操作方法说明来指导标准的正确使用,尤其是标准颁布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编制过程,以及量化规格参数的出处,令读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易导致盲从。此外,目前排污费征收标准不高、不具体、不量化,对一些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来说排污费标准相对于处理成本来说仍然偏低,威慑性有限,无法真正起到约束作用。我国城郊和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还比较薄弱,很难控制偷排漏排,处罚力度低,许多畜禽养殖场宁可象征性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再投资环境污染防治。

第四,长效全程评价机制不完善。我国尚缺少针对现行政策、制度、技术等污染防治对策的长效评估办法和标准,亦鲜见对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所依据的基础数据支撑严重不足。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相对完备的监测评估体系,国内起步较晚,缺乏全国范围或区域尺度的统一规划,监测标准不全面,自动化监测能力和信息系统构建分析亟待加强。加之,涉及养殖场环境类项目的实施,往往对项目实施准入条件和治污技术设施与设备运行效果的科学评估不足,易导致项目实施不持续,诸如沼气工程建而不用、用而不管,终成“晒太阳”工程。

5 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5.1 科学规划产业,合理布局场区

对于种养脱节、养殖规模超过环境容量的问题,需结合国家畜牧业发展规划及环境污染防治规划,以农牧结合、养分平衡为基础,发展种养业适度规模,建立“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的生产经营模式[19],推动畜牧业乃至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养殖场圈舍结构布局不仅仅要从动物健康、性能提升、疫病防御等生产角度来设计,更重要的是从环境视角出发,考虑污染物的减量收集、有效处理处置及最终出路,同时尽可能节省人工、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等不必要的重复性投入,确保养殖企业健康发展。

5.2 建立畜牧业环境信息化管理与污染监测预警体系

进一步完善全国畜禽养殖污染源普查数据库,推动耕地土壤与作物种植大数据库的建立,尤其要强化对种养优势区域环境的长期定位监测,建立畜牧业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及时并全面掌握重点区域畜禽养殖规模、污染源分布、污染物产生量、污染防治设施、粪便收储与利用方式、农田面积、作物类型、轮作与施肥方式等基础背景值及动态更新情况。通过大数据集成分析,逐步建立畜牧业环境污染预警体系,具备即时污染风险信息的能力,为国家畜牧业环境污染综合防控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5.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经济激励机制

根据不同地区畜牧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扶持力度及在农业生产补贴中的比重,科学测算环境补贴标准,制定效果评价办法。综合考虑包括养殖类型、养殖规模、清粪方式、粪便利用途径等在内的关联因素,逐级细化并筛选重要影响因素,对不同情形畜禽养殖场各环节的成本投入、预期与实际收益详细测算,并对重要利益相关方的支付意愿和受偿意愿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做到客观、科学核算环境补贴标准和比例。同时,细化综合评价标准和办法,为出台兼顾适用范围广但重点突出的弹性政策制度提供指导。

5.4 完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寻求兼具成本投入最小化、处理路线多元化、适用范围广谱化的技术模式是我国未来畜禽规模养殖环境污染防治的必然发展方向。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国家科研单位和地方龙头企业联合对生态养殖方式、污染物减量化及沼液安全农用技术标准的研发投入,建立因地制宜、因畜而异的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侧重不同区域农业环境条件与畜禽粪便承载匹配能力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起适合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养分平衡体系,从而确定适宜的养殖规模和生产经营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军香,林海.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考与对策[J].饲料工业,2015,36(13):1-4.

[2]仇焕广,井月,廖绍攀,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现状与治理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2):2268-2273.

[3]孟祥海,张俊飚,,等.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与环境治理政策综述[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1):1-8.

[4]董晓霞.奶牛规模化养殖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马永喜.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技术经济优化研究――以北京北郎中村为例的生态经济模型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0.

[6]祝其丽,李清,胡启春,等. 猪场清粪方式调查与沼气工程适用性分析[J]. 中国沼气,2011,29(1):26-28,47.

[7]朱宁,秦富. 畜禽粪便清理对规模养殖场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以蛋鸡规模养殖户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14(5):4-12.

[8]林源,马骥,秦富.我国畜禽粪便资源结构分布及发展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5.

[9]杨飞,杨世琦,诸云强,等.我国近30年畜禽养殖量及其耕地氮污染负荷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5):1-11.

[10]仇ü悖廖绍攀,井月,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的区域差异与发展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2013,34(7):2766-2774.

[11]张绪美. 我国畜禽养殖及其粪便污染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D]. 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8.

[12]郭卫广,雍毅,陈杰,等.四川省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物排放清单[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4):14-19.

[13]王兆军,张怀成,刘键,等.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有效防治途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1):72-74.

[14]郭晓.规模化畜牧业控制外部环境成本的补贴政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5]李冉,沈贵银,金书泰.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环境政策工具选择及运用[J]. 农村经济,2015(6):95-100.

[16]李景明,薛梅.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10,28(3):1-5.

[17]王修川,袁新国,王腾.试论循环经济及畜禽废弃物资源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8):155-157.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坚持“治旧控新、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快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进程和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二、工作目标

到年底,全面完成市区年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牛存栏10头以上、家禽存栏3万羽以上养殖场(户)的污染治理任务,市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水平达到7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深入推进生猪存栏100头以下、牛存栏10头以下、家禽存栏3万羽以下养殖场(户)的污染治理工作,逐步走上农牧结合的良性循环道路。

三、工作措施

(一)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推广生态种养模式。按照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环境可承载的原则,抓紧完成《市区畜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合理控制养殖总量,不断减少散养量,提高规模化程度,优化畜禽养殖结构。稳步推进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向生态养殖小区集中,逐步实现生活区和生产区分离,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提升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探索研究畜牧养殖业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从2010年6月开始,新建、扩建、改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小区)必须采用农牧结合或者生态零排放养殖模式。

(二)严格准入条件,加快治理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新建、扩建、改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准入条件,对新建养殖场(户)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畜禽养殖业的无序发展。对已建畜禽养殖场(户),要按照“两分离(干湿分离、雨污分离)、三配套(干粪池、沼气池、沼液储存池相配套)、零排放”的要求,完成限期治理任务。

(三)建设收集处理中心,提高养殖污染治理成效。按照“户聚、村收、乡(镇)处理”的原则,在每个养殖专业村建立1-2个干粪场或集粪中心。以乡(镇)为单位,按生猪存栏2-4万头,或牛存栏200-400头,或蛋禽存栏200万羽配套建设1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的标准,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畜禽粪便收集配套服务体系,乡(镇)组建收集队伍或委托处理中心,配备必要的收集人员,负责一定区域内干粪的收集及污水的综合利用。

(四)严格执法,提升养殖污染的监管水平。按照市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相关规定,年底前,全面完成禁养区养殖场(户)的关停转迁工作。依法实施规模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对已建成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养殖场(户)做好畜禽排泄物的治理工作,加强督查,确保治理设施正常有效运行。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达不到要求的养殖场(户)依法予以查处。

四、扶持政策

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经费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对市区养殖场(户)的以下六类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一)生态养殖园区建设补助。对新建猪(牛)-沼-果(菜、稻)等种养结合生态型零排放模式、“发酵式”生态零排放养殖模式的规模养殖场,奶牛存栏50头以上的补助10-30万元,生猪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补助10-20万元,蛋禽存栏5000只以上、肉禽每批次出栏10000只以上的补助5-10万元。

(二)工程建设补助。养殖场采取排泄物污染治理的,按照市本级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程补助规定给予补助。养殖场采取沼液生态循环利用的,对建设项目中的建设材料(输液管网、槽罐、贮肥池、沼液输送泵)、沼气灶具及储气柜等关键设备购置,按照市本级高效生态循环示范基地专项资金规定进行补助。

(三)畜禽粪便处理设施补助。对畜禽粪便处理所需的生产设备和沼液、粪便等装运专用车,列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参照农机具购置政策进行补贴。

(四)施用有机肥补助。农户施用市区企业生产的有机肥,每吨补助300元。

(五)畜禽粪便收集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补助。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的干粪场或集粪中心,每个补助1-3万元。

(六)新技术引进和推广补助。对引进和推广的治污新技术,进行全额或部分补助。

实行畜牧业扶持政策与养殖业污染治理实际成效挂钩制度,达不到污染治理要求的养殖场(户),一律不得享受政府各类扶持政策。对不履行污染治理义务、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场(户),按照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婺城区、金东区和开发区财政也要安排一定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对以上项目和项目的管理、后续服务进行补助。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农业、环保、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婺城区、金东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分工明确、各方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畜禽养殖场(户)是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要求,切实履行防治职责。婺城区、金东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作为本区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要认真抓好养殖场(户)整治、“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畜粪收集处理中心建设、农牧结合及生态循环利用等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及时制订污染防治计划,做好规模化养殖场治理的指导、协调和政策处理工作,把好治理工作的验收关。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委会要切实承担起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清洁、监管等工作,逐一落实规模养殖场(户)的治理方案。

(三)长效管理,确保成效。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婺城区、金东区和开发区要建立、健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内部环境管理制度和工作台帐,建立一场一档的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措施。积极开展村民自治监管体系探索,建立环境保护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管理,巩固治理成果。

篇8

1.1农业面源污染呈严重发展趋势

我国2007年的化肥用量约为5100×104t,是1980年的4倍。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大量施用化肥,由于使用方法不当,用量和时期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仅为35%,造成肥料养分的极大流失,部分下渗和随地表径流汇入江河,造成地下水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水质变差,全国80%以上的河流不同程度地受到氮肥污染,直接影响居民的饮用水安全;2007年全国农药用量约为162×104t,利用率仅为30%,土壤中的残留率高于50%。同时,有机农药的大量不科学施用,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威胁食品安全。虽然2009年农业部检测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的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6%以上,但接二连三发生的海南豇豆因农药残留让众多农户损失严重,海口市民因吃了农药超标20倍的大白菜上吐下泻,青岛传出因食用有机磷农药残留超标的毒韭菜中毒事件等等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1.2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日益加剧

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在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的同时,大量的畜禽粪便却留在当地成为一大公害。据统计,全国畜禽粪便年生产量已达30×108t。农村畜禽养殖场大多建在村民院内或村子周边,人畜混居,无任何粪便处理设施。圈舍周围臭气熏天,养殖户与邻居饱受其苦;粪便处理设施不足,粪便露天随处堆放,雨天雨水冲刷,粪水恣意横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粪便滋生大量蚊蝇,易引发疾病流行。据统计,我国猪、牛、羊三大类畜禽粪便COD年排放量为6900×104t,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的5倍以上,养殖业的污染已不容忽视。

1.3农村室内外环境质量不容忽视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村住房多数修盖一新,宽敞明亮。但由于村庄缺乏统一规划,没有排污管网和垃圾收集设施,大部分农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落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意堆放和当街倾泼的状况基本未变,垃圾腐败臭味充斥各个角落,室内苍蝇横飞;农村生活仍以传统的薪材、煤炭为主,一日三餐生火做饭,居室内烟熏火燎。柴煤的直接燃烧使农户室内烟尘严重污染,检测发现家庭室内悬浮颗粒物质高于2倍的国家标准要求,CO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的数倍,冬季更甚。

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

2.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滞后

针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各地都有《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畜禽业污染管理办法》,但环境保护执法职能分散在农业、畜牧、环保等各个部门,既有交叉重叠,也有空白断档,部门之间互相制肘、推诿、扯皮;有些部门虽然法律赋予其执法责任,但其内部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承担此项工作,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来保障工作的开展;农村环保执法面对的是广大农村,覆盖面太大,不确定性太强,违法案件难以及时了解,违法人员觉悟低,抵触情绪大,增加了不具有强制执法能力的人员和单位的执法难度;最主要的是各部门对农村环保还不够重视,工作力度不够,表现为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和打击作用。

2.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欠缺

国家长期以来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很少,乡村自筹资能力又十分有限,无力建设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没有设施,农民只能随意丢弃、随便倾倒,村集体又无收集清运的资金、人员、车辆,形成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垃圾包围农村”的局面。

2.3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

农村经济虽有所发展,但仍相对落后,农民忙于生计,无暇顾及环境问题;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对环境现状、污染危害认识不足,认为环保离自己很远,与自己无关;农村环保执法缺失,农民的行为无拘无束,不受任何限制。

3农村环境治理建议

3.1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地要千方百计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加快修建垃圾分类收集池、垃圾处理站,规划铺设排污管网,建设污水净化系统,支持各村配备垃圾收集人员及车辆,逐步引导农民垃圾分类入池、污水定点倾倒,开展垃圾、污水的发电、制肥等无害化处理和可再生利用。

3.2制定农村环保制度

各地应针对农村环境及执法现状,加强立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出台奖励和处罚措施,成立专门的农村环保综合执法部门,各乡村配备协管员,构建上下联络畅通、反应迅速快捷的执法网。做到有法可依,强化执法,对违法行为加强说服教育和打击处罚,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3.3推广标准化小区养殖

各地应对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做出规划,简化审批手续,积极探索建设机制,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制开发,强化小区管理服务能力,尽量吸收养殖户入园入区。进行统一的秸秆青贮,统一的防疫管理,建设中小型沼气工程对粪便进行处理,既可提高养殖效益,又避免秸秆焚烧和粪便乱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4推行秸秆转化项目政府补贴

建议对秸秆还田、青贮养畜、饲料饲草加工、固化燃料等转化实施财政补贴,让农民舍不得焚烧秸秆,促进秸秆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篇9

一、梅州市畜禽养殖业的排污状况

根据全市污染源普查情况,我市2010年,畜禽养殖场共1495个,猪出栏量2528518头,奶牛存栏量916头,肉牛出栏37166头,蛋鸡蛋存栏3294091只,肉鸡出栏52954904只,鹅鸭存栏量31480只。养殖场污染物主要有尿液、残余粪便、饲料残渣和禽舍冲洗水等,养殖场的粪污中含有大量的COD、N、P、SS、致病菌等成分,据去年全年的数据统计,养殖场排出的COD2.77万吨、氨氮0.28万吨、总氮0.69万吨、总磷0.11万吨。这些污染物不进行适当处理,直接进入天然水体、农田就会严重污染环境。

二、产生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原因

(一)业主环境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环境治理措施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梅州市的养殖场业主环境意识比较薄弱,大部分养殖场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且排污设施简陋,畜禽粪尿及冲洗场地的污水缺乏正规的处理设施和综合利用途径。

(二)规模小目前,梅州市畜禽养殖场以“个体养殖户”的形式为主,这些养殖场覆盖全市各县区,点多面广,且大多数养殖场由于规模小,普遍存在着选址不当,布局不合理,真正大规模的养殖场不多,这种状况给环境造成的压力比较大,环境管理的难度较大。

(三)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缺乏政策扶持畜禽养殖业是微利产业,而进行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特别是要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管理办法》的要求,畜禽规模养殖场的迁移和进行污染治理设施,单靠企业自身投入难度较大。梅州市对畜禽养殖的生活废弃物进行了有机肥和沼气生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但在市财政政策等方面缺乏支持,阻碍了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治理的快速发展。

三、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

(一)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畜禽养殖业产生对环境有影响的废气主要为恶臭气体。恶臭气体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尿或其废弃物所产生的难闻气味,主要成份为氨气、硫化氢和一些低级脂肪酸,这些恶臭物质能够影响人畜的生理机能,刺激人畜感觉器官,并产生不快的感觉,以至影响工作效率、畜禽生长发育和人体身心健康。且这些恶臭气体,会造成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使大气质量下降。

(二)对水体的污染畜禽养殖场中高浓度、未经处理的污水进入自然水体后,使水中固体悬浮物(SS)、有机物和微生物含量升高,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群落组成,使水质变坏。粪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将通过水体或通过水生动植物进行扩散传播,危害人畜健康。此外,粪污中有机物生物降解和水生生物的繁殖大量消耗水体溶解氧(DO),使水体变黑发臭,水生生物死亡,发生水体“富营养化”,这种水体将不可能再得到恢复。

(三)对土壤的长远影响养殖废水中高浓度的有机物和氨氮会使土壤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当废水排放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便会出现降解不完全和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严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其原有的基本功能;作物徒长、晚熟或不熟,造成减产、甚至毒害作物使之出现大面积腐烂。此外,土壤对病原微生物的自净能力下降,不仅增加了净化难度,而且易造成生物污染和弊病传播。

四、防治措施

(一)加强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做适当的调整,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纳入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规划,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及环境功能、环境容量上对养殖业进行产业布局,并先期考虑污染影响及治理成本。

(二)完善环保审批手续对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环保设施等条件要严格把关,督促大型养殖场做好规划布局、场址选择及相关设施的配套完善,并制定落实畜禽废渣、废水综合利用方案。在场址选择上,远离居民区和水源;对养殖场污水处理,加快设施建设,并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对场地进行防渗处理,确保地下水不受污染。严格执行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广东省技术监督局2009年1月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环保部门的“环评”报告。

(三)大力推行环保养殖模式针对在传统饲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将畜牧养殖与沼气工程、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粪便、污水发展沼气工程,并应用于基地和附近农户的生产生活,同时将剩余的沼渣作为肥料用于绿色蔬菜生产,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技术、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与畜牧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生产成本,同时能使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实现畜牧产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大力发展畜-沼-果(林、茶、蔬菜、稻、鱼)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从而达到以畜促沼,以沼促农,以农促畜的生态良性循环模式。加大宣传推广扶持力度,发动引导规模畜禽养殖户建设沼气池,示范推广“发酵床”养猪,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减轻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

(四)对现有大型畜牧场进行改造,推行工程治污通过在现有规模猪场内建设与畜禽存栏量相配套的沼气池等治污设施,采用粪尿分离、净污分流工艺,对猪粪进行烘干发酵处理后生产有机肥,对养殖场污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用于农田施肥,努力实现畜禽粪污处理的无害化、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

篇10

一、养殖业生产发展基本情况

1.畜禽养殖情况。据统计,2010年全市共出栏生猪190万头,牛2.1万头,羊65.5万只,家禽1110万羽,全市畜牧业总产值突破26.6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2%,农民人均增收103元。全市生猪养殖户23501户,生猪养殖经济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25.34%。

2.发展规划情况。2010年市政府制订了《浏阳市养殖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划定了禁养区、控养区、适养区;制定了《浏阳市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管理办法》,加强规模养殖场的建设审批与监督管理。以遵循资源依托、市场导向,遵循集约化经营、整体规划,遵循科学布局、综合调整为“十二五”养殖规划制定原则。到2015年,全市主要养殖业发展目标:生猪出栏195万头,肉牛出栏6.0万头,羊出栏75万只,家禽出笼1500万羽,养殖业总产值27.0亿元。

3.标准化规模养殖情况。按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五化”核心要求,制定了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计划三年内建设12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近两年来,先后有湘东黑山羊原种场、富华生态原种猪扩繁场等11家养殖场被评为省、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目前,浏阳市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300家,其中,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20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2011年9月,省畜牧兽医水产局将浏阳市列为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建设试点县。

4.养殖产业化经营情况。全市养殖产业化体系逐步完善,先后成立了养猪协会、畜禽流通协会等多个养殖社会合作组织。以“浏阳河、百宜”为代表的饲料加工龙头企业,以“新五丰永安养殖场、百宜原种场、清泉养殖场、富华养殖场、穗丰养殖场、龙华禽业公司和凯歌禽业公司”等为代表的养殖龙头企业,以饲料经营和畜禽销售为依托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组成浏阳市养殖业“产、供、销”全链条发展模式。2006年,浏阳市成为东莞生猪定点供应基地;2009年,在湖南率先获得上海市场准入证;2011年,有12家生猪规模养殖场与湖南红星盛业食品公司签订产销合作协议,实现订单生产。养殖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

1.养殖污染现状。畜禽养殖污染主要以生猪、牛等排泄量大的牲畜粪尿和冲洗污水为主。据测算,全市生猪养殖粪污排放总量约100万吨左右。

2.养殖污染治理情况。2009年,市政府制定了《浏阳市生猪养殖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市畜牧局、环保局联合组建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办公室,对存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和部分500头以下养殖场开展集中整治工作。经过三年治理,已完成养殖栏舍治理面积约60万平方米,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比率达50%。治理原则:一是责任主体原则。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养殖户是养殖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承担养殖污染治理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因地制宜原则。针对畜禽养殖品种、养殖规模、治污模式,分类确定治理方案,实施科学治理;三是资源利用原则。畜禽排泄物是资源,要通过科学治理,合理利用,既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技术措施: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低成本”原则,以综合利用为主,设施处理为辅,按照“治旧控新、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原则,大力推进养殖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进程。

3.治理模式。种养平衡治理模式:粪污干湿分离后,干粪进入固体粪污堆积池堆积发酵,污液进入沼气池发酵。发酵后的干粪、沼液用作苗木、果树、蔬菜、水稻等的肥料。该模式适合大、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治理成本较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达标排放模式:粪污干湿分离后,污液进入大型沼气处理系统进行发酵处理,沼液进入污水处理工程进行一系列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沼气可用于供热或发电,沼渣及发酵后的干粪用作肥料或有机肥原料。生物垫料治理模式:利用生物垫料发酵床中的有益微生物迅速降解猪粪尿,并利用发酵热杀死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微生物菌群,从而达到粪污无害化处理,用过后的垫料可用作肥料或有机肥原料。该模式适合大、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对环境基本无排放,治理效果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但成本高、管理难度大,而且生物垫料对生猪生长、防疫等也产生较大影响,如裕丰强养殖场等。

4.治理措施。加强法规宣传,推广治污实用技术。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及配套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制定科学的污染防治技术方案,督促养殖户对栏舍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使养殖污染治理成为广大养殖户的自觉行为。合理规划布局、调优畜禽产业结构。按照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环境可承载的原则,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制度。在合理控制养殖总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优化养殖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准入条件,提升污染监管水平。严格执行“三区”规划原则,全面关闭禁养区内的所有养殖场;对禁养区外的规模养殖场,责令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实行规模养殖场登记备案制度,督促其完善污染处理措施,确保排污达标。对排污不达标的责令限期治理,整改到期后仍不能达标的坚决予以关闭。不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的,责令其停止养殖,依法拆除相关设施;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强对新建、改扩建养殖场的审批监管。

二、存在的问题

1.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不到位。自2008年开展“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以来,已累计完成对460家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治理。但到目前为止,只有部分规模养殖场建有污染物治理设施,大部分没有相应的治理设施。

2.污染物治理设施建设的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管理部门的职责模糊不清。相关职能部门由于责任和分工不明,导致了管理上的错位和缺位,造成了养殖场建设监管不到位,建设验收不规范,技术把关到位难等现象。

3.相关政策缺失,行政监管手段乏力。对生猪存栏量在100头以下的养殖场和散养户的管理,国家还没有适用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给相关部门的执法和指导带来困难;对养殖户违规排放等现象,缺乏村规民约等约束机制,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手段,对违规排放的处罚没有跟上,致使养殖污染治理成效还不明显。

4.污染治理成本较大。养殖污染治理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治污设备的建设和运转费用高,多数养殖户没有足够的资金持续投入污染治理。

三、对策与建议

1.严格项目审批。对新建养殖场,在规划土地使用和污染治理等方面,要从空间分布、规模控制等方面把好关,引导农村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强规模养殖企业扶持项目资金使用监督,确保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