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力系统;制度体系;管理;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41
[中图分类号]TM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52-01
为贯彻执行国网公司通用制度,巩固“三集五大”改革成果,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制度层级为壑、制度标准分而治之的状况,以国网公司总部通用制度相关工作为契机,切实组织公司各部门和基层单位做好总部各批次通用制度的实施落地及配套工作,开启公司一体化制度标准体系建设的新历程,为公司“百年老店”基业长青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1 通用制度建设情况
自开展“三集五大”制度体系建设以来,公司坚持“先立后破、总部统领、依法合规、权责明确、便于考核、过程管控”的建设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工作要求,狠抓组织机构建设,为切实加强总部通用制度实施落地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宜阳公司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主管副职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市公司的工作要求,并明确专人对公司现有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的摸底。以国网公司通用制度相关工作为契机,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运营为手段,对现行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立、改、废修编,确保制度全面覆盖、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建立起以办公室牵头协调、各部门全力配合落实的制度执行实施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宜阳公司按照国网公司及省公司、市公司制度建设工作要求,积极完成前三批256项通用制度后本公司规章制度梳理和宣贯工作及各批次通用制度征求意见工作。落实率达100%。
2 专业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宜阳公司的管理制度2007年以前比较散,只是部分主要专业:安全、生产、经营、考核方面制定有管理制度,其他方面基本没有,2007年我公司启动了河南省一流县企业建设工作,由各专业管理部门对照一流标准要求及实际工作需要,修订完善局规章制度247项,其中经营管理68项、党委工作21项、生产管理80项、安全管理33项、综全管理45项。2012年,在国一流建设期间,宜阳公司安装标准化管理系统一套,对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补充,并将规章制度上传至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查询、动态管理。
从公司制度的数量和涵盖的管理职能来看,相对来说比较健全严密,尤其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比较规范,维护了局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标准、规章制度建设和执行,未能与“三集五大”体系完全统一接轨,上级制定的有关管理标准、规章制度在县公司缺失,自行制定的各类标准和规定不能与市公司有关规定保持一致,部分上级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不能顺利贯彻执行,导致管理不够精细和规范;二是上级要求废止以前的原物资管理办法,但新的物资管理办法未下发,县局无法开展工作。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省公司要求,各部门主要职责均有相应的规章制度落实,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以“制度与业务相对应,制度分解匹配到岗位”为原则,对公司“三集五大”体系下业务名录和岗位职责进行梳理,初步实现了各层面职责分配与各项业务流程统一到国网通用制度为主、公司自有补充制度为辅的管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进一步补充制订制度、修订完善制度、清理废止制度、明确管理要求的制度基础,基本做到制度对业务、对岗位的全覆盖,促进了公司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2013年3月公司进行了制度的梳理及汇总工作,7月进行了制度建设和管理情况的调研工作,并与市公司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学习,9月第一批通用制度下发;2014年2月下发第一批10项制度、第二批通用制度及第三批第二部分制度;3月下发第四批通用制度;6月下发第五批通用制度;7月下发第三批第一部分通用制度。宜阳公司分别对每批国网公司通用制度进行了宣传、培训、执行、考核。
3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3.1 存在问题
第一,通用制度宣贯培训方面。一是制度转发虽然及时,但转发形式大多数通过OA邮件,缺乏严肃性;二是通用制度的宣贯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制度的执行方面。公司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对各单位的制度宣贯、培训、执行、落地虽然有监督、有指导、有反馈,但监督力度还有待加强。
第三,制度与业务、岗位的全覆盖方面,存在业务管理要求不够明确,各岗位制度认知数量不够精简,制度条款对公司岗位、业务的匹配不够精确等问题。
第四,规章制度的制发管控机制还需完善。对于通用制度意见征求、差异条款报送工作,一些部门还存在不认真、不重视的情况,个别部门对于公司补充制度的制订存在随意性。
3.2 改进措施
第一,进一步加强公司规章制度宣贯培训力度,创新宣贯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努力实现员工应知尽知;进一步强化培训、考核,使公司各级干部员工认识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进一步完善公司各部门协同和沟通机制,进一步强化执行情况监督考核,探索建立监督考核长效工作机制,保障公司制度管理的良性运转。
篇2
一、意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影响
当前是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过度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及网络化的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面对着许多新的服务和技术难题,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目前已不能适应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新模式还没有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分析、修改制定新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公共图书馆对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进行专门研究的还很少。一般公共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还主要沿用老的制度,只有少数公共图书馆较为系统地修改、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因此,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的新模式还未形成,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研究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是不可避免的,传统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必须向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的趋势发展。
(二)现代开放性信息服务管理实施的新影响
在加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建设中,新的现代开放性信息服务的管理实施,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项目增加,服务的时间延长,服务的领域拓宽,服务的管理增大,这就需要图书馆在管理上应有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来保证其顺利实施。公共图书馆必须尽快创建一套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目前,通过实施图书馆舍改造工程和自动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已经实现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计算机化管理,正在全面推行“藏、借、阅、咨询一体化服务”新的开放性管理机制。在新的现代开放管理模式的实施中,我们急需要有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来加以保证。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体系模式的构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在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转变过渡的阶段,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面临着新的主要问题是:
(一)公共图书馆传统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与突破问题
在传统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化公共图书馆过渡中,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如何更好地适应由传统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转变的过程,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研究,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补充、修改与完善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设研究,使传统的图书馆规章制度部分更加完善,发挥其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管理体系的制度创新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现代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管理制度的创建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现代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和电子出版物的收集与订购、分类与编目、利用与管理等制度。只有结合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情况,制定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才能适应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传统管理制度与现代化管理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公共图书馆传统与现代化管理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不断优化与创新,使公共图书馆传统的制度资源与现代化制度资源优化互补,形成特色,实现优化配置,加强公共图书馆制度资源建设。
三、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一)公共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原则
从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研究的整体上看,构建原则主要有:科学原则、系统原则、完整原则和实用原则。
科学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主要原则,是实现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优化配置公共图书馆制度资源,营造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管理环境,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新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的关键。为此,要坚持科学原则,认真总结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发展中的新经验,新问题,建立新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现代图书馆制度资源的建设。
系统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重要原则。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模式的构建时,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为前提,自觉地坚持系统原则,体现系统性的新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使新制定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更加全面与系统,形成体系。
完整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原则之一。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研究制定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要结合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完整原则的研究,建立制定、补充和完善图书馆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适应公共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管理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
实用原则也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重要原则。新制定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要体现实用原则。是否实用?我们认为,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通过实践检验新制定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实用性。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来源于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因此,我们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时,一定要坚持实用原则。
(二)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
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研究在要以科学性、创新性、目的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为核心,努力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制度创新。加强和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
科学性是说公共图书馆现代管理必须要有一系列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的指南与工作实施的准则,是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的性是在制定新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中,我们要有明确的目的,紧紧围绕着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总目标,规划与建立公共图书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对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确保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逐步实现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连续性是要注意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总结原有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利与弊,改进不足的方面。通过进一步地修改与增补,使新制定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更趋于完善与合理。
可行性是指制定新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要符合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客观规律,适应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要有利于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具有可操作性。
(三)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基本架构
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公共图书馆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公共图书馆文献管理制度体系及公共图书馆现代服务管理制度体系。
(四)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实践
在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中,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公共图书馆应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业务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员,规定考核办法,保证贯彻执行”的精神,采取措施.保证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实施。
篇3
在加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建设中,新的现代开放性信息服务的管理实施,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项目增加,服务的时间延长,服务的领域拓宽,服务的管理增大,这就需要图书馆在管理上应有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来保证其顺利实施。公共图书馆必须尽快创建一套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目前,通过实施图书馆舍改造工程和自动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已经实现公共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计算机化管理,正在全面推行“藏、借、阅、咨询一体化服务”新的开放性管理机制。在新的现代开放管理模式的实施中,我们急需要有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来加以保证。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体系模式的构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在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转变过渡的阶段,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面临着新的主要问题是:
(一)公共图书馆传统管理制度体系的创新与突破问题
在传统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化公共图书馆过渡中,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如何更好地适应由传统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公共图书馆转变的过程,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研究,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补充、修改与完善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建设研究,使传统的图书馆规章制度部分更加完善,发挥其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管理体系的制度创新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现代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管理制度的创建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现代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和电子出版物的收集与订购、分类与编目、利用与管理等制度。只有结合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情况,制定新的现代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制度,才能适应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传统管理制度与现代化管理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公共图书馆传统与现代化管理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与研究,不断优化与创新,使公共图书馆传统的制度资源与现代化制度资源优化互补,形成特色,实现优化配置,加强公共图书馆制度资源建设。
三、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一)公共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原则
从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研究的整体上看,构建原则主要有:科学原则、系统原则、完整原则和实用原则。科学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主要原则,是实现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优化配置公共图书馆制度资源,营造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管理环境,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新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的关键。为此,要坚持科学原则,认真总结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发展中的新经验,新问题,建立新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现代图书馆制度资源的建设。系统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重要原则。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模式的构建时,我们应以系统论的观点为前提,自觉地坚持系统原则,体现系统性的新的基本要求,进一步使新制定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更加全面与系统,形成体系。完整原则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原则之一。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研究制定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要结合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完整原则的研究,建立制定、补充和完善图书馆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适应公共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管理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实用原则也是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构建的重要原则。新制定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要体现实用原则。是否实用?我们认为,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通过实践检验新制定的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实用性。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来源于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因此,我们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模式时,一定要坚持实用原则。
(二)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
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研究在要以科学性、创新性、目的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的特点为核心,努力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制度创新。加强和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科学性是说公共图书馆现代管理必须要有一系列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的指南与工作实施的准则,是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目的性是在制定新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中,我们要有明确的目的,紧紧围绕着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总目标,规划与建立公共图书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对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确保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逐步实现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连续性是要注意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总结原有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利与弊,改进不足的方面。通过进一步地修改与增补,使新制定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更趋于完善与合理。可行性是指制定新的公共图书馆规章制度要符合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客观规律,适应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要有利于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具有可操作性。
(三)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基本架构
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包括公共图书馆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公共图书馆文献管理制度体系及公共图书馆现代服务管理制度体系。
(四)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实践
在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中,结合公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公共图书馆应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业务工作规范,明确岗位职员,规定考核办法,保证贯彻执行”的精神,采取措施.保证现代公共图书馆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实施。
四、结论
篇4
一、做好安全文化背景分析,是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供电企业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不仅领导重视安全,而且全力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并制定了相当细、相当严密的规程、制度,特别是对各单位的考核几乎都和安全生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重视安全生产的舆论氛围已是相当浓厚了。但是安全事故依然不能杜绝,仍然处于“发生事故―整改―检查―再发生事故―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中。
我们目前比较多的是从上到下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推动安全生产,较少文化的思考,因而安全生产管理总是徘徊在贯彻规程、落实制度上,而没有上升到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境界。应该说,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的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要实现根本的安全,最终的出路还在于安全文化,用安全文化塑造每一位员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使员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才能确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
二、培植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为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们首先要树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价值理念,树立科学的安全态度、认识,以及伦理、品德和情感,必须对企业的安全有使命感,必须有确保安全的信念和踏踏实实的行为方式,形成自己的安全价值观。在工作中,我们应树立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员工是企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关爱生命,尊重员工的生命权,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不仅是员工自身生命安全的需要,而且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安全工作普遍存在于企业生产和员工生活的每一个时段、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做好安全工作不仅是安全工作者的责任,而且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做好安全工作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所谓“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2.“预防为先”的理念。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要敢于超越传统,坚信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在工作方式上要把对生命的被动拯救转变为生命的主动关注,以万分的努力,防止万一的损失;在工作方法上,要居安思危,积极预防,突出事前风险评估,确保本质安全化;在工作运行上要系统防治,标本兼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防治。
3.“持续改进”的理念。持续改进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受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技术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劳动保护能力还不高,一些员工的安全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实现安全的目标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的思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4.“体系管理”的理念。“体系管理”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安全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纳入体系化管理,才能步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的轨道。运行上我们要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模式实施程序化管理,同时要把各种常规的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工作融入整个体系,优化管理结构,理顺管理层次。
三、加强安全管理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安全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任何先进观念的落实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来支撑。在确定了供电企业的安全精神文化后,须重新认真审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模式,改革与精神文化不相适应的部分,用正确的理念指导制定制度,用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模式体现和支持安全生产理念,合理组织安全生产,严格执行安全规范,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1.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文化。安全标准、规章制度是以文字的形式对各项生产操作和管理工作的规范作出规定,是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不同专业和工种的安全技术标准,对规范安全操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一些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需要进行修订,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健全完善包括各专业工种在内的安全技术标准,做到按标准规划设计、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施工操作,建立健全包括综合管理、专业管理在内的规章制度,如安全激励约束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考核制度等,确保各项标准和制度与时俱进,必须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2.规范安全生产的行为文化。安全标准、规章制度是具有强制意义的安全规范,只有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与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把这种“强制”融化于全体员工的工作和生产活动中,使岗位行为规范得以“内化”,才能建立起一种职业行为习惯和出自内心的自我规范。总的说来,领导干部要做到:关爱生命、关注健康,落实承诺、履行责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遵章指挥、统筹兼顾,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专职安全人员要做到:在安全教育上注重实效、不走过场,在安全检查上细致认真、不留死角,在安全考核上公正公平、不谋私利,在落实法规上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在治理隐患上扎实彻底、不遗后患;要求岗位员工做到:遵守安全法规、落实安全制度,掌握安全要领、规范操作行为,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爱护安全设施、协调人机环境,注重劳动保护、保障身心健康,自觉关注安全、推动持续发展。
3.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物质文化。所谓物质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持续提供超越生产岗位员工期望的发展空间和报酬,让员工永远有自豪感。供电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生产单位,尤其运行人员工作生活比较单一,交际范围小。所以供电企业首先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倡导简单而真诚的人际关系。其次要尊重每一位普通员工的个性化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最后要鼓励他们在工作之外追求身心的健康,追求家庭的和睦,追求个人生活内容的极大丰富。
四、加强安全文化的保障体系建设,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供电企业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安全文化的四大保障体系建设,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1.加强安全文化的管理体系建设。我们在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制度的衔接和制度的落实。有制度不落实,问题出在管理上。我们常说:“管理是对事不对人。”没有科学管理的理念,就会对人不对事。进一步延伸下去,就是挫伤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安全问题应该“小题大做”,更应该对事不对人,要严格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加强安全文化的责任体系建设。现在,企业上下各级都签定了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实际上并未完全落在实处,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落实责任制就是要使各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真正具有安全的责任心,对安全工作“沉下去”,特别是各级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必须经常深入到生产作业现场,熟悉和了解本单位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把安全生产责任真正落在实处。
3.加强安全文化的培训体系建设。良好的安全局面取决于员工的业务素质,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的运用。2009年我局全面启动了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大力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建立了一整套运行机制。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安全知识,不等于就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更应注重“应知应会”,做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所以,我们目前正在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每个岗位、每个人进行一次安全操作标准化训练,严格考核,持证上岗,实行末位下岗制;还大战旗鼓地开展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大比武、突发事件处置演练等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篇5
在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和频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提速、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数字档案信息大量产生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各级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应对敌对势力觊觎和窃取我国核心档案信息资源的客观需要,是应对近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档案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客观需要,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多发现象波及和威胁档案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应对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导致档案信息安全矛盾凸显的现实要求,是应对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带来的新隐患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从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维度来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涉及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物化在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技术、人员等诸多支撑要素来看,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和谋划,全方位地整体推进。
一、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档案馆库是保障档案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库建设,改善档案馆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库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级等方面的刚性要求。目前,在国家即将启动中西部档案馆建设工程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档案部门要抓住机遇,充分考虑坚固、安全、环保、实用等因素,严格遵循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把档案馆库建设好,筑起保障档案安全的坚固防线。在设施设备方面,《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有关视频监控、门禁、火灾报警、消防、温湿度监控、恒温恒湿、周界防护、电子巡查、通讯、计算机安全等系统建设的新要求,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涉及档案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落实,同时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下工夫,不能有“椰子效应”,即在政策的“硬包装”之下存在一个执行的“软内核”,从确保国家核心信息资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完善各项涉及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把安全至上的理念物化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中去。
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损毁和影响的能力。按照《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各单位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所能设想到的各种突发灾害、突发社会事件到来时怎样抢救、保护档案制定出方案,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按预案办事。每年不定期按预案进行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置的执行力。加强《档案馆灾害防治工作指南》的宣传贯彻,用以指导各级档案部门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实施重要档案备份制度,是提高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影响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俗话说,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重要档案实行多套异地备份的制度,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更加重视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完善档案利用安全保密制度,处理好档案开放和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提高档案利用过程中本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更多关注信息公开、改善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同时要加强对利用档案的审查监管工作,不该提供利用的档案坚决不提供,能利用副本的尽量利用副本,保障档案本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
完善受损档案抢救制度,对突发灾害、事件以及自然老化等因素造成档案损毁的,一定要尽快对破损档案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避免造成更大损失。正在实施中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如何把国家补助的专项经费切实用好,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估,加强对各项抢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是落实档案抢救制度的关键所在。
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当从设备、网络、系统、数据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以完备的防范体系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万无一失。电子文件是一种易被改动、易被窃取、易于传播、易于消失的信息,特别是它还是一种不能直接识读而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设备和软件才能被读取的信息,必须在不断攻克相关关键技术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真、保密、保存、保读取等巨大难题。
三、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加强战略研究,从国家层面整体谋划并实施国家核心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战略。加强档案安全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不断提高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充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加强档案防灾减灾策略、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受损档案抢救修复技术方法、电子文件真实性保证和长久保存方法、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等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攻关,不断提高档案安全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能力。抓紧研究制定档案安全科研规划,将有利于从宏观上加强组织和统筹协调,推进档案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工作规范、快速、有序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档案安全保障相关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四、加强档案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提高档案干部整体素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对档案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培训,强化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普及档案安全保障基本知识与技能,推介国内外档案安全保障的最新成果,培养造就一支责任意识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安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为档案安全提供完善的机制体系保障
当前,我国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安全保管和利用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应当大力推广,并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促进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的持续提高。
重要档案馆际互备制度的提出与实施,极大地降低了档案馆备份基地建设的成本,加快了档案备份制度落实的步伐,得到了各地档案部门的拥护和积极响应。目前实施重要档案互为备份制度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南京市与哈尔滨市档案馆、天津市与广州市档案馆已经签署协议互建馆藏重要档案数据备份基地,云南与贵州省档案馆、北京市与陕西省档案馆、山东与湖北省档案馆也基本达成了意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异质备份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完善了网络和新技术环境下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机制。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非传统威胁上升。在当前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等现实条件下,强化数字档案资源异质备份机制,有利于化解网络黑客侵袭、数字载体脆弱、信息平台升级等可能带来的系统风险,有效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篇6
【摘要】2008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中国企业建设并有效执行内部控制体系。文章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入手,就内部控制的效益和成功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因素等方面,对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行分析。
【关键词】意义;效益;建设;内部控制体系
实践证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必备“武器”。近几年,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美国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COSO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我国国资委2006年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财政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紧锣密鼓的制定,企业也在不断地认识、建设并有效地利用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看,内部控制的控制重点就是企业风险,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控制关键风险点来实现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的、具有更高层次和综合意义的控制活动。如果离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所谓的风险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因此,鉴于中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尚未构建或构建不完善,笔者主张中国企业应先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通过对该体系的有效执行,实现对企业主要风险的管理。
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来自于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
学术界不同学派关于战略的观点和假设等不尽相同,但都承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所在。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认为,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地保持其竞争优势,必须通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而制定的战略能否最终实施,取决于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有效执行。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但对企业战略目标起到了强劲的科学支撑与持续保障作用,还使企业具备识别和管理整个企业多种风险的综合能力,这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不确定性与盈利的波动性,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严格而清晰的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企业组织制度、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企业破产制度和外部保障制度等。构建并执行这些现代企业制度内容,都需要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因为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
自2004年年底以来,“中航油事件”5.54亿美元的亏损、中储棉10亿元的亏损等国有资产接连不断的巨亏噩梦,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由于这一系列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使人们意识到切实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已到了危及企业生存的刻不容缓的地步。
(四)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是要和国际上大多数企业处于基本相同的经营环境中。但从国外企业的风险管理实施进展看,自美国SOX法案对在纽约上市的公司提出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后,许多国际大公司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逐步建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不断缩短与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加大投资并购等业务的成功率。
(五)投资者对企业预期的要求
投资者包括现实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他们的目的基本都是取得预期的收益。而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有效率和有效益的经营、循规守法进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这正是实现企业收益的保证。循规守法主要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保证企业的保值、增值,最终实现投资者的利益预期。
(六)国内外法律法规的要求
首先是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管理风险。法律法规是需要企业遵循的,所以,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是中国企业到国外上市的法规要求。比如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必须遵循SOX法案,该法案中最难操作、最复杂、耗费成本最高的404条款要求所有到美国上市的企业建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二、企业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将获得的效益
企业建立的目的是盈利,内部控制体系也必须为企业带来效益,企业才有动力愿意去实施这项工作。在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企业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效益。
(一)通过理顺关系来解决企业现存的管理问题
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企业在梳理各业务流程时,首先要对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通过分析识别,将企业历年累积的管理问题挖掘出来,并通过风险清单的方式进行明示;其次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评估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及风险的特性等;最后要对症下药,对识别出的管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业务流程梳理明确权责关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可见,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发现和解决现存的管理问题,并对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做好铺垫。
(二)通过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果
如果企业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毫无疑问会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或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最终会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就意味着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三)通过企业增值来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实践证明,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及其有效实施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内部控制的缺失则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安然、世通等的破产都是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给投资人造成了巨大损失。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企业价值,最大化投资者利益。内部控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而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价值回报。
三、中国企业成功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具体构建阶段和长期实施阶段。由于企业各种环境因素会发生变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制定就不可能一劳永逸,而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订。但不管是在具体构建阶段还是长期实施阶段,企业要想成功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把握以下关键因素,并尽可能做到。
(一)力求管理层高度重视,并将高管的重视制度化
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司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大力配合。例如,董事会的承诺与投入能极大地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经理的素质、品行关乎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实践证明,企业有效的管理是从高层开始的,所以,企业应该在相应的规章制度中将高管的重视和参与制度化,以有效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
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将高管的重视和参与制度化,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高管能够积极支持风险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实施:
1.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并由董事长及CEO等高层管理人员任组长;
2.协调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3.强化业务操作的合规观念,结合内控要求,明确部门职责,优化部门设置;
4.通过全员会议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将风险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5.形成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设计和执行给予有力的监督和指导;
6.由CEO等高级管理人员亲自听取内部控制和风险报告。
(二)构建严密的组织保障,落实内部控制职责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相应的组织保障,即企业应成立各级内控机构,落实内控职责。一般而言,内部控制机构至少应该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各层级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体系环境。各层级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涵盖企业决策和管理者(如董事会、CEO、CFO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经营系统、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部门。由于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特点、管理风格等也不同,具体设置时,风险管理的机构和职责也不同。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内部控制机构必须有专门或指定机构,并将内部控制最高决策机构设在董事会。图1为董事会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从图1可以把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职责归为风险管理的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各相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第四道防线——外部审计和公共监督。这四道防线构成严密的内部控制组织保障,各司其职,真正的落实内部控制职责。
(三)整章建制,构建体系化的制度保障
在大力倡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都是按照经验和习惯行事。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要构建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要有体系化的制度保障。当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后,企业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制度建设的问题。
1.固化建设期已经规定的规章制度。在构建期,企业会有许多规章制度,例如《沟通访谈管理办法》、《工作纪律管理办法》、《培训管理办法》、《文档管理办法》等,其中有许多是适用于企业长期实施阶段的。所以,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成功后,就应着手对建设期的许多规章制度进行重新审视,按照长效机制的要求对其进行修订,并将其固化,使其在今后的内部控制工作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这些制度并非不变,需要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对其进行评价和修订,进而有效地指导企业解决长期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及时形成长期实施阶段的规章制度。长期实施阶段的规章制度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主要应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涵盖所有业务的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建立风险控制的责任制度;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建立长期的检查制度;重新规定企业的培训制度;建设风险管理报告制度等。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成功后,企业必须着手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定制和完善,以保证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执行。
(四)形成科学的项目管理
由于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精心设计,管理好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在内部控制实践中,企业一般会把各个环节称之为一个项目进行管理。美国项目管理学会认为一个有效的专业项目管理者必须具备范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及综合管理能力。将内部控制看作一个项目进行管理,可以从系统的角度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例如通过范围管理,使内部控制覆盖公司可能遭受风险的所有层面;项目的时间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最终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人员管理的宗旨就是要使企业的所有员工(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全部朝着有利于达成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等等。
(五)坚持持续的培训宣传
内部控制体系是靠人去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所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应是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管理者还应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便满足职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期,内部控制项目组一般会采取集中培训、会议交流、内部网页、问题解答、电话热线、信息简报等形式多样的宣传贯彻方法,使大家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达成共识。进入长效机制后,培训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因为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中;另一方面,对现有流程的维护等工作也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可见培训在内部控制设计、实施和长效机制中自始至终应贯穿于企业的管理中。
(六)保持定期的内外部沟通
篇7
当前国库制度体系建设的概况
(一)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具备。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1989年财政部、人民银行又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对国库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等进行了明确和规范,赋予了国库对税款收纳、退付、库款支拨、财政存款账户的开立等业务的监督管理权限;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律地位,规定各级国库需要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预算支出的拨付;2003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将经理国库确定为人民银行的十三项重要职责之一;历时1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2014年重新颁布,继续保留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责,至此,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二)国库规章制度的顶层建设框架已经搭建。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是人民银行第一次以“行长令”形式为规范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相关业务行为而制定的部门规章,赋予人民银行国库对有关金融机构办理国库相关业务的检查监督和处罚权限;2005年根据国库业务的发展,先后印发了《国库会计管理规定》、《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处理手续》(简称“三个办法”),系统性地明确了国库会计人员管理、国库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账务组织、核算业务操作流程、资金清算处理手续等事项;2011年总行国库局在全面梳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总库制定基本规则或指导意见,分支库制定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的思路,重新印发了《国库会计管理基本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国库监督管理基本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国债管理工作基本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和指导性文件,完成了国库制度的顶层设计。(三)基层国库制度建设得到有效加强。近年来,按照总行的制度建设思路,基层国库在认真学习贯彻上级行制度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辖区业务状况,以总行相关制度框架为蓝本,制定出台本辖区相关业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业务操作规程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将规章制度覆盖到国库业务处理的各环节,并在业务操作中加以落实,严防各种资金风险。另外,对于新拓展的业务,基层国库基本能结合新业务特点及运行模式,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做到业务处理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当前国库制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一是国库顶层制度操作性欠佳。2011年,总行在对历年印发的国库制度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重新出台了系列规章制度,五年来,通过外部对国库业务的检查及国库系统内部的横向检查,发现各地国库对同一项会计管理业务的处理存在诸多差异,究其原因:一是总行层面下发的国库制度原则性较强,要求不具体、不明确,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业务操作,直接影响国库会计标准化管理。二是基层国库制度细化存在差异。基层国库在细化自身的规章时,因对总行制度框架理解的不同,对制度的细化和执行也不同,如:仅就对账而言,《国库会计管理基本规定》要求账务核对后,经办人员应在有关账、表、对账单上签章证明,实际执行中有的国库加盖名章的同时加盖对账预留印鉴,有的加盖名章和单位公章,有的国库只加盖名章,在总行对每项制度无细化标准的情况下,各地国库只能依据自己的理解作为标准来指导工作。三是国库改革和创新业务缺乏制度约束。近年来,为全面履行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责,部分基层国库办理了社保基金、工会经费征缴及政府性资金直接支付等业务,各地国库业务创新的内容、做法不一,总行对这些业务未下发统一的规章,基层国库只能自行摸索制定业务管理和操作规程,导致创新业务的操作流程、会计核算手续不统一,甚至存在漏洞,不利于创新业务的顺利开展。(二)部分操作制度修订不及时。随着国库信息化建设和国库业务创新步伐的加快,各级国库未能根据国库业务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相关国库制度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如:《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管理办法》于2001年印发,经过15年的发展,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内容和业务处理模式发生改变,在原有国库经收业务、支库业务、乡镇国库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库集中收付业务,税款收缴由手工操作变为财税关库银横向联网,但《商业银行、信用社国库业务管理办法》至今未做修订,现有制度已经无法覆盖国库业务的各个方面;商业银行、信用社乡镇国库业务资格作为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后,对乡镇国库业务资格及业务上的管理从总行层面未跟进出台新的办法,制度建设存在盲区;对新设开发区、经济区、及功能区国库的设立无相应的制度依据,影响国库机构的健康发展。(三)个别规章制度的部分条款操作性不强。各级国库在落实国库制度时,发现部分条款无法实施。如:《待缴库税款收缴管理办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待缴库税款’专户不得用于办理税款的退付,其借方发生额只能为缴库数额”,且‘待缴库税款’专户按征收机关开设,实际操作中,如发生串征收机关的情况,不通过“待缴库税款”账户借方进行调整,将无法办理税款入库;《国库信息处理系统税收缴库业务处理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第三项要求清算国库按“预算级次打印电子缴税入库清单,作相关待报解账户记账凭证附件”,实际操作中,某些清算国库作为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下辖支库、乡镇国库近百个均接入横向联网系统,若按制度要求按预算级次打印电子缴税入库清单,每天需要打印几百张甚至上千张A4,极大地增加了业务操作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四)国库监管职能缺少可操作的法律规章。一是国库监督无法律依据。《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虽明确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责,但关于国库监督职能无任何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的部分条款虽对国库监督作了明确,但仍缺少法律层面的保障,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履行不畅。二是个别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国库自身印发的规章虽有提到国库对预算资金的监督,但缺乏监督的具体操作流程、监督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方法,特别是对集中支付银行、办理预算收支业务过程中涉及财政、税务部门的违规业务如何协调处理没有明确,对未能列支预算支出科目的借款、还款、往财政专户、融资平台的拨款、特殊业务退库应提供的资料等无详细的规定,制约了国库监督职能的发挥。
加强国库制度体系建设的建议
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 依法治企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石油企业依法治理、依法经营、依法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要通过有效措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置于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构筑法律防护体系,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依法治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干部职工对依法治企的认识不够
当前石油企业干部职工的依法治企意识离法制化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方式,习惯“凭经验、凭传统”办事,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很少从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去考虑。对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条件下,加强企业依法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依法治企性质、内容、作用认识不清;对实现依法治企的途径、方法、措施缺乏实践探索,“讲法不用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1.2 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石油企业的规章制度很多,但总体上来说,规章制度很不完善,有些经营管理活动还无章可循,有些规章制度内容已陈旧过时,或在内容上相互矛盾、相互冲突。规章制度离标准化差距较大,没有形成科学体系,这与目前石油企业深化改革的形势很不适应,也与我国加入WTO形势不相适应。
1.3 企业的依法治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有不少石油企业都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很多企业也有依法治理的规划和实施的具体措施,依法治企工作开展得也很不错,也出现部分依法治企的典型。但总体来看,企业目前依法治理水平还是比较低,与我国对企业依法治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依法治企的必要性
2.1深刻理解依法治企的具体内涵。依法治企,简单地说,就是依据国家法律、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来治理企业。其中依据国家法律、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是基本前提,治理是手段途径,实现企业遵守法律、规范运作是最终目的。
2.2 依法治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行依法治企,就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对企业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具体地讲,就是赋予企业内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以“法”的概念,并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贯彻下来。依法治企有助于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经营风险,切实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2.3 依法治企是适应法律环境变化的迫切需要。目前,国家法制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依法治企的紧迫性进一步凸现。从国家近期颁布和已列入立法计划的法律来看,我国法制建设对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已开始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特别是对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加强依法治企的具体对策
3.1全面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全面推进依法治企,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治企意识和能力,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建设起着决定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所以要通过培训等手段不断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素质。
3.2加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程,也是规避法律风险、控制纠纷案件发生的重要手段。建立法律顾问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起草和审核企业重要规章制度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重大投资、重要经营活动、资产处置、改制改组、知识产权管理等一系列企业内部法律监督制度,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建立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合同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使合同管理合法、规范、有序。
3.3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法律法规调整的领域越来越宽广,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也更加复杂,风险无处不在。要根据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认真分析生产、经营、安全、环保等各个领域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形成制度,强制执行,消除隐患,远离纠纷,确保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4加强过程监督管理,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企业能否真正实现依法治企,除了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外,更主要是体现在执行力上。企业的生产经营规章制度,只有执行,才能体现它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在日常工作开展中,要将执行与监督结合起来,对执行情况加强有效监督,开展自查与互查,依照制度规范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确保企业成员按照制度要求的规定落实各项工作。为避免日常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层层落实、有效监督,实现企业规范管理。在推进企业发展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在面对问题时,要不回避、不隐藏,敢于直面,主动寻求解决方法,通过定性量化的分析,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科学的依据。
篇9
【摘要】:目的 探讨乡镇卫生院对于防控体系建设在控制预防传染病暴发流行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依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论述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各部门职责和专职防疫人员的职责 结果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应当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监测报告,并向当地百姓做好预警咨询。乡镇卫生院负责防控体系建设的人员不仅要注意内部常见致病菌的监控,同时要积极防控检测和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结论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是乡镇卫生院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途径,加强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建设对提高医院防治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能力,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 传染病,防治
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对于传染病防治的意识相对不足, 易引起传染病发生流行。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广大农村地区传染病疫情检测的第一道观察站,在农村防治传染病的发生蔓延中起到重要作用。乡镇卫生院早发现、早报告疫情,为各级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控制传染病疫情在农村蔓延提供疫情信息,。[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增多,促进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新老传染病双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一些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例如性病、耐药性结核和血吸虫病;新的传染病也接踵而至例如SARS、H1N1、禽流感、手足口病。传染病防治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在农村防治传染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下面就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和传染病防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1. 乡镇卫生院的防控体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乡镇卫生院更要建立起基本的传染病检测组织,院长为组长,并明确组内其他成员职责。同时要建立健全一些防治传染病的相关制度例如传染病分诊制度等。并且要严格按着传染病防治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考核业绩,进而才能保证各负责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对于分诊标志的设置及向导要明确,特别是对于农村一些人遇到传染病往往容易惊慌失措,所以在疫情爆发流行必要时,可以派专人进行疏导分诊。将疫情的蔓延降到最低限度。
2. 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职能
2.1 建立传染病预防的快速反应能力
农村地区是传染病防范的重要区域,由于农村的一些特殊情况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的建设可以快速的对一些突发事件做作出反应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防止疫情的蔓延扩散。乡镇卫生院的防控体系,可以每天迅速的将疫情进展状况以及控制治疗状况进行上级报告,进而提高了医院对于传染病的及时有效地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对传染病的相应防范措施,为医院迅速对传染性重大疾病的暴发流行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为预防控制赢得了先机,更有利于传染病的控制。
2.2 疫情报告职能
通过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的建设,进一步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人,首诊医生及时向防控体系小组汇报,然后直接以电话形式和信息化处理向上级报告。防控体系相关部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数据采集,依照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和时限(甲类传染病<2小时;乙类传染病<6小时;丙类传染病<12小时),有条不紊的及时上报各级单位和部门。
2.3 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指导职能
大量的流行病学特别是近几年来频发的大规模传染病等资料显示,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不被人们重视,这就导致了传染病有机可乘可迅速传播开来。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的建立完善就是要通过基层的广泛性及时发现疫情进行早期预防控制,特别是早期散在传染病病例的控制中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疫点处理、督导检查、效果监测。坚持实行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防控体系小组进行疾病各个处理环节的专业指导,特别是对于一些现场处理、消毒、隔离、防护等技术要点。
2.4 监督检查职能
在传染性疾病暴发时,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要强化监督职能,对医院关于传染性疾病处理的各环节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记录总结。同时对于医院的防控硬件设施建设例如隔离诊室和病房的建设及相关仪器设备的配备督导,进而规范医疗行为,加强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各项措施。
2.5 宣传教育培训职能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要积极的进行传染性疾病相关预防和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对于院内的职工,重点是职业防护相关的注意事项,使医疗工作人员进一步熟悉院内感染一些疾病的传播特点和传播途径等,做好有效的预防。同时还要走进基层社区,让更多的寻常百姓对于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当出现疫情能够进行正规有效地就诊,不恐慌并能及时向医院报告反映。
3. 疫情突发时如何确保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发挥作用
3.1 防控体系小组建设和设备投入
健全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组织建设,防控小组领导成员由院级领导担任,进行专人负责日常疫情报告检测任务并及时上报,保障疫情检测体系的完整顺畅,应对重大疫情能及时准确的上报。硬件设施同样需要跟上,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配备,计算机的应用,疫情门诊病房及防护服等配备,一些疫情药品的储备要进行及时补充,检验检疫仪器的配备要到位才能更准确的进行疾病的检测定位。
3.2 专职人员培训
良好的防控体系的建设,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应当依据相关的传染病卫生法规和制度进行学习贯彻。将医院的防控体系的成员进行专业化传染病知识的相关培训,进而加强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储备,并进行考核,对专业化人才持证上岗制。防控体系专职人员除了院内一些感染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对传染性疾病的具体防治办法和处理措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条例、以及重大灾害医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3.3 与其他相关科室协作
乡镇卫生院控体系建设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需要与医院其他科室的紧密配合,进行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对于疫情的检测和处理对策需要与医疗部门和门诊工作人员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疫情和听取他们的一些建议。对于体系建设应用中的防护实施等建设要搭建后勤与医疗工作之间的桥梁,让彼此充分了解共同建设好设施保障。对于疫情检测中的信息处理和交换要同信息化部门及时沟通,了解最新防控体系软件设施的应用。在重大传染性疾病来临时,只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人员和各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更好的把握赢得疫情控制的先机,及时将疾病的危害和传播性降到最低甚至彻底的控制住。[2]
新时期建设好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高素质人才队伍,精良的设施仪器,科学化的管理,在传染性疾病来临时才能更有效的应对防止疫情蔓延,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篇10
一、指导思想
为了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和扩散,从根本上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致力于建立一个现代化的防疫、检疫、监督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采集免疫、产地检疫、道路监督、屠宰检疫四大业务环节的信息,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平台汇集到中央数据中心。遵循“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工作方针。尽而达到疫病监控和防治的目的。
二、组织机构
为切实搞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县畜牧兽医局成立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由张玉光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三、方法和措施:
2009年根据畜牧兽医局统一部署,在总结2008年田园、温泉、卡斯、柯街4个乡(镇)共8个村,32个合作社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春、秋两防同步在全县开展二维码耳标佩带及识读工作,完成生猪佩带率达100%,牛、羊任务数100%。
(一)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具体实施动物标识及溯源体系建设,确定信息员。负责县、乡、村人员培训;负责检查指导乡(镇)二维码耳标佩带及识读工作的实施,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
(二)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确定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和规范使用溯源设备。做好二维码耳标佩带、防疫、检疫等相关工作信息的录入和传送。
(三)08年非试点的乡(镇),要采取试点,形成以点带面开展此项工作。
(四)在年末完成任务数100%。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要确定一名信息管理员,确定后报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四、保障措施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崭新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工作涉及面广、法规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繁琐工程,我县被列为全省29个试点县之一,因此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要高度重视,要认真按照畜牧兽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一)组织保障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是溯源试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具体组织实施。为确保溯源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乡镇要成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各乡镇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二)制度保障
- 上一篇:人力资源制度体系建设
- 下一篇:自查自评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