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测机构自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检验检测机构自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检验检测机构自查报告

篇1

 

为了加强对《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的学习贯彻,我部门结合自身岗位职责进行自查工作。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      由于产品种类繁多、检测项目众多、分析方法复杂等因素,导致在检验报告录入中出差错的概率较大,常见问题如下:基本信息不全。检验报告的基本信息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商标、质量等级、生产日期或批号、生产单位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和地址、样品数量、样品状态、检验日期、检验类别等信息。一份合格的检验报告至少应包括这些基本信息,它是所检产品的身份特征,缺少任何一项将给所检产品的认定带来争议,从而影响报告的法律效力。但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常存在漏填、错填等现象。如:有的产品有质量等级的要求,但在检验报告中却未体现;有的将生产单位“××市××食品厂”写为“××××食品厂”而漏掉了“市”。诸如此类看似很小的问题,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检验报告的有效性。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检验种类繁多,报告数量巨大,导致出具报告人员没有多余时间进行第二遍检查,进而出现上述问题。

为了加强报告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在制度上规范。出具一份高质量的食品检验报告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制度为基础。针对检验报告所制定的制度,应涉及从抽样到报告出具整个过程,包括抽样、运输、贮存、检测、原始记录、出具报告各个环节。每个环节应根据不同样品所需要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细节条款。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检测过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达到规范化、制度化要求,最终确保检验报告的质量。

二、      由于每天的接待量非常大,接待人员有时难免会有不热心、不耐烦的情绪出现,对前来办事人员一次性告知不够。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有些消费者对我们的工作管辖不了解,对检验范畴不清楚,认为我们故意刁难,便脾气暴躁、出言不逊的,致使我们接待人员也难免会有抵触情绪出现。

     为了进一步加强窗口人员的工作热情,我们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度是要靠人去执行,而思想是执行效果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有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制度才能得到好地执行。这就要求各检测机构逐步培养职工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最大程度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篇2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主题就是高举质量振兴旗帜,加快建立全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动员全省质量监督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质监事业的发展,开创我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新局面。刚才,全才同志和宗超同志简要回顾了20*年全省质量监督和执法稽查工作,全面部署了20*年全省质量监督和执法稽查工作的各项任务,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就四个方面的问题强调几点意见。

一、服务大局,锐意进取,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在过去一年取得新成效

20*年,全省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局党组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把关,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在促进我省产品质量提升,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定期监督检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所提高。按照“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原则,统筹协调,安排部署了全省产品质量定期监督检验计划。对全省41个省级、11个市级、81个县级质检机构下达了20*年定期监督检验任务。重点监控了食品、农资、建材、煤炭、节能产品、环保产品、装饰装修材料等与我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对全省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二是充分发挥了监督抽查的有效性。主要围绕食品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公共安全等重点产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地区以及重大节假日的时令性产品开展了监督抽查。加大了对农资和能源产品的抽查力度,强化了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安全保障。发挥了监督抽查的有效性,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是加强了对质检机构的监管。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对检验机构的检验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检验机构的检验水平和人员素质;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修订产品质量检验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级共同努力,全省检验机构建设明显加强,检验行为比较规范,检验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四是国家免检产品的数量又创新高。我省20*年有18家企业的19种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资格,是国家免检制度实施以来最多的一年。至此,全省形成了38个企业、42种产品的免检产品产业群。这一产业群的形成,对扶优扶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五是深入开展了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执法打假工作。全省各级质监部门以食品质量安全为主线,重点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制假售假行为;以落实辖区打假责任制为抓手,专项整治食品、农资、建材、煤炭、成品油等产品的质量问题;着力从源头打击和防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活动,建立和完善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六是强化了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针对危险化学品的特点,对危化品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明确了监管的工作思路和重点,加大了监管力度;同时,还加强了对危化品罐车的专项整治工作,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七是机动车安检机构资格管理工作成绩明显。通过对机动车安检机构实行资格认可和监督管理,有效地规范了机动车安检行为和安检市场,为全面履行机动车安检机构监管职能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省局党组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产品质量监督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在进一步推进实施质量振兴,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法制建设,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改革和完善监管制度,不断提升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仍然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必须再接再厉、奋发有为。

二、认清形势,务求实效,为推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开创新局面

产品质量监督是我们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政府赋予的行政职权,对生产、流通领域的产品实施质量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今年,也是我们质监工作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当前,质量监督工作任重道远,仍然需要明确工作目标,加大工作干劲,切实增强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有效性。

一是要增强定检计划的严肃性。定检计划是省局对各级质检机构下达的指令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文件,是根据我省产业特点和产品现状,依据各级质检机构的承检能力,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形成的。各级质检部门、检验机构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维护定检计划的严肃性,自觉遵守计划,严格落实计划。严禁超范围检验,严禁超标准收取检验费,严禁不检验就出具检验报告,严禁擅自变更定检计划规定的检验时间,严禁重复检验、重复收费。同时,要注意定检计划执行的覆盖率,不能因为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检验计划的执行,留下检验死角。要树立质监部门良好的行业形象,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是要强化产品质量检验的科学性。检验机构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为履行产品质量监管职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了检验服务,在规范企业的生产、销售行为和提高产品质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目前的检验机构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检验工作中,部分检验人员伪造检验数据、篡改检验结论、依据主观臆断出具检验报告;一些抽样人员将随机抽样变为随意抽样;少数检验机构擅自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开展监督检验、出具虚假证明及与检验业务无关的证明、擅自泄露行政执法和监督抽查的有关信息。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今年,各检验机构要在寻找自身差距,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检验机构自律机制上下功夫,促进检验工作科学公正,检验结果客观准确,检验行为规范有序。一要按照《GB/T1548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有效运行。二要实行科学的抽样与检验制度,实行抽检分离。三要建立检验报告规范制度,确保检验报告清晰、准确、合法。四要建立检验样品和备样的保存制度,保证样品的追溯备查。五要实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六要实行定期自查报告制度,报告本年度工作质量、能力建设、水平提升等。七要建立实施检验工作责任考核制度,实行“谁检验、谁审核、谁负责”。

三是提高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目的,就是监督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整体水平,防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入社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结果,是一项宝贵的信息资源,具有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消费者的社会作用。即服务政府,为政府全面掌握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服务企业,为企业整改,完善自律机制,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依据;服务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放心满意的购物信息。但是,目前在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仍然存在着重点不突出、有效性不强的问题,需要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在今年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首先要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增强监督的针对性。要着力提高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性,强化对涉及食品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通信安全等七类安全产品的监督;要着力提高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性,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督力度;要着力提高服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性,加强对节能产品的质量监督;要着力提高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性,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民群众安全健康创造和谐环境;要着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性,强化对优势产品和支柱产业的服务能力。其次,要加大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力度,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要严格执行检查结果的公告制度、曝光制度、整改制度、处罚制度、办培训班制度,真正达到检查一类产品,整顿一批企业,提高一个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目的。对质量低劣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要加大曝光力度,依法责令停产整顿,整改复查仍不合格的,坚决依法予以关闭;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区域性质量问题,探索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缺陷产品及时退出市场,防止引发大面积质量滑坡,造成重大损失。

三、突出重点,综合治理,不断提高从源头抓打假的工作力度

打假治劣是推进以质取胜,促进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是维护质量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打假治劣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严峻斗争,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思路必须创新,手段必须强化,措施必须得力。

一是要落实打假责任制,建立权责一致,定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实施辖区打假责任制作为落实“从源头抓质量,提高工作有效性,从基层抓落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有效途径,增强打假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按照“属地管理、分工负责、监管下移、强化基层”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严密有序”的执法打假责任网络。在工作中,要做到科学划分监管区域,进行责任分解、分片负责、责任到人,形成严密的打假网络。要加强执法管理和考核力度,紧密联系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辖区责任制的实现途径。建立和完善打假治劣长效机制、联动机制、预警监控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执法打假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科学指导。

二是在区域性质量问题整治中,要有重大突破。在区域性质量问题整治中,今年要重点解决好运城的果脯蜜饯、农药,吕梁的白酒、小水泥,大同、忻州的地条钢,吕梁、忻州的化肥和运城、临汾的土炼油等屡打屡犯问题。要加强引导和服务,综合运用经济的、市场的、行政的手段,提高重点产品的产业集中度。要加强对辖区的生产加工活动的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力度,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部署、早预警、早实施、早处理、早见效。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企业的取缔力度。要着力抓好重点区域的整治,坚决防范辖区内发生较大规模的制假活动。对因监管不力导致辖区内发生区域性、规模性制假售假行为的,要坚决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三是要继续抓好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专项执法检查工作针对性强、效率高、见效快。各地在专项整治中,一要突出重点区域,把监管的重点要放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特别要通过建立乡镇工作站、打假下乡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整治力度,切实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要突出重点企业,把小作坊、小企业和发生过质量问题的企业作为重点,同落实辖区打假责任制一并安排,加大对易发生假冒伪劣产品的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三要突出重点产品。20*年专项执法打假工作重点是食品、农资、建材、汽车配件、地条钢、黑心棉、土炼油、节能产品等。同时,要加大对垄断行业、农村消费市场和农民消费品的监管力度。在打假执法中,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做到四结合,即:要把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结合起来;要把打假治劣与监督抽查结合起来;要把打假治劣与行业自律结合起来;要把打假治劣与新闻宣传结合起来。

四、突出创新,狠抓提高,不断加强技术机构的建设

检验机构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各级质监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推进检验机构的能力建设和行风建设,提高检验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规范检验行为,促进检验机构建立自律机制,确保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科学、公正、廉洁、高效。

一是要制定检验机构战略发展目标和规划。要按照全省产业布局,调配检验资源,适度调整技术机构布局,在检测能力建设上突出区域经济特点,进一步完善以国家检验中心和省级技术机构为龙头,市、县技术机构和区域试验室为基础的检验检测体系。要分类指导,合理配置资源。要强化国家检验中心和省级技术机构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鼓励省级技术机构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尽快做大做强。要完善市、县级技术机构和区域实验室面向企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基础平台作用。市级技术机构要以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技术装备上、技术能力上和人员水平上达到本地区同类检测机构的先进水平;县级技术机构要加强计量基础性和通用型项目建设,并在食品领域和涉及健康、安全等产品集中的县(市)建立特色产品区域性检测实验室。

二是要观念创新。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进一步树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克服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发展建设、忽视发展质量的落后发展观。要切实树立“技术专业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观念,走“讲专业、讲管理、讲服务、讲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做到“三个转变”,首先要由一味追求检验范围的广度,追求检验项目的数量,向重点加强检验特点、重视业务水平和检验质量的方向转变。其次要由事业创始阶段过分追求业务收入,向提高业务利润率和创造社会效益性机构的方向转变。第三要由“十五”期间重点加强基础建设、设备仪器等硬件设施,向“十一五”期间,一方面要有所侧重地加强硬件建设,更要着力从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入手,建立长效发展机制,追求高水平、高层次发展的方向转变。

三是要技术创新。各级检验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根据自身已有优势,确立拳头发展项目,在科研开发上下功夫,在拓展业务的深度与专度上下功夫,通过实现技术创新,带动检验机构逐步向以应用型为主,拓展基础研究为特征的科研型检测机构发展。要加大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完善质检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提高质检技术工作水平。

四是要管理创新。要按照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内部体制改革,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管理制度。要通过管理创新,强化自我积累和良性循环的发展能力。要着眼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优势产业特色,合理配置检验资源。要增强闯市场的能力,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增加检验收入的做法。要建立重实绩、重贡献、重成果、重效益、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努力形成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帮助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执行水平,做到严格履行程序,严格执行制度、严格按标准要求开展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