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运营背景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的运营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的运营背景

篇1

维C平台由围绕移动数字媒体构建的一系列平台产品组成,其目标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移动数字媒体生态环境。维C平台创造了真正符合智能终端用户体验的新媒体表现格式,让内容能够以多维度、多层次、多媒体的互动方式呈现。本次的“天智阅读”、“天智触动”、“天智广告”三个平台产品则从不同层面解决了移动媒体的商业运作问题。

“天智阅读”为媒体客户提供一站式移动数字出版整体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产品形式灵活多样,即有书架式,又有资讯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赋予新闻出版媒体独立运营的商业能力。这一媒体独立运营的模式使得媒体拥有独立品牌、独立定价、独立管理、独立以及独立推广的权利,其云服务的平台架构使媒体可以低门槛、快速地进入移动数字出版运营领域,成为新产业格局中真正的新媒体运营服务商,这在整个中国出版行业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和激动人心的改变。

“天智触动”作为为媒体提供渠道销售与推广的内容商城,是面向用户的移动阅读门户(APP),目前已可在苹果公司的App Store下载使用。 “天智触动”具备强大的内容表现力、庞大的用户群积累、高品质阅读体验以及用户互动等特点。用户点击“天智触动”就像进入了内容商城,里面有琳琅满目的图书和杂志。而“天智触动”独有的“店中店”模式也为国内各家杂志社、报社等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市场销售渠道。

篇2

[关键词]三网融合;电视;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9.2-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288-01

一、三网融合概述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将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信号编译成统一的数码进行传输、交换和分配,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大容量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带宽、传输质量和低成本。同时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大网络及其终端通过软件变更,最终可以支持各种用户所需的特性、功能和业务。利用同种网络开展多种业务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不仅仅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更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三网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统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在国外,“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欧美各国纷纷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允许广电业务与通信业互相渗透。可以说,“三网融合”已经打破行业的平静: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尝试提供网络电话VoIP业务;电信运营商用IP视频业务反击。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电视媒体必然面临创新发展和升级转型的挑战。

二、三网融合下电视运营突破的必要性

在现今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电视传媒的产业创新融合,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及明晰的产权分配。同时,在媒体内容的数量及质量方面,均要不断转变以适应多变的媒体融合要求,促使技术服务方面达到人性化,媒介内容服务做到人性化。另外,媒体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是对电视传媒服务的二次营销,是为了使影像传媒资料得到足够的利用与再利用,使媒介资源的使用更加科学环保,并利用有效手段使资料鲜活起来,且以新的姿态成长面众。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内容是电视传媒方面的重要资源,这一点是任何新兴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在其衍化中应当借鉴相关的新媒体运作形式,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媒介推广形式,促使传媒产品内容拥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及品牌影响力。对媒体内容的大力整合,是传媒市场产业开发的基础,应当足够充分地把握文化产品的创新力度及生产力度。首先应当就节目的形式做好创新,构建一体化的系统研发体系,深化内容制作,充分满足广大受众的个性化信息获取需求。同时将内容推进市场倾注资本进行运作,也成为电视媒体在发展中所需进行改革转型的关键。只有做好市场化转型工作,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本进行内容方面的生产制作。其次有效地做好电视传媒业的现实开发,加强对各类媒体资源的整合,实现与新媒体的工作对接,能够促进电视传媒的立体化品牌传播,增强电视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度。

三、三网融合下电视运营模式探究

1.多通道的媒体内容运营平台

加强媒体内容的研究开发,建立多形式多通道的内容开放运营平台,满足音视频产品多终端的渠道内容需求,已成为当前三网融合中广播电视行业必然的改革要求。三网融合,不仅充分对运营商播送的需求进行了满足,同时还大大满足了交互式网络电视播送及互联网与移动电视等各类媒体内容的播送需求。通过业务统一分发平台,运营商能够有效地避免自身多发平台带来的不利因素,可以十分便捷地将所获媒体内容在业务分发的平台中做出分散下发。这一平台操作简洁,便于管理。

2.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合作

当前,有线网络全面深入的双向改造,极大地推动了媒体互动业务的滋长,再加上数以万计的家庭用户,使互联网内容在发展中全面充分地进入到了有线网络中,实现了有线网络媒体和媒体内容提供商间的合作交流。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间的模式结合,主要运用于互联网媒体视频方面。此模式对于节目播放的渠道进行了有效的拓宽,能够从根本上增加节目收视,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因此,在当前的网络电视中心改革发展中,应当主动把握这一优势条件,将传统电视媒体掌握不了的剩余消费者,进行最大可能的把握实现,促进价值利润的最大化,构建广告价值为主,用户费用为辅的模式。网络电视台虽有显著优势,但是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相应的挑战,诸如在当前存在着诸类网络视频媒体,如何有效地做到同此类媒体正面攫取用户资源,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沉淀来完成。

3.与手机媒体之间的合作

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受众既为媒体信息消费者,同时也是媒体内容的生产传播者特性,例如短信及视频的传播。这样一来,受众主体特性及自身选择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手机媒体的运营并不仅仅是为了受众群体单方面的内容需求,而是需要大批的手机信息用户群体所存在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这便要求手机媒体供应商必须就内容方面进行多元差异化的批量生产,以满足广大用户的个性化使用需求。在通常情况下,手机电视内容是通过对传统的电视传媒内容进行压缩编码,进而同步播放的过程。这对广大手机用户所追寻的媒体信息个性化要求根本无法满足。因此在当前的电视媒体发展中,必然计划好新媒体战略转型,构建针对手机用户媒体信息内容生产的精英团队,将三网融合的视角从运营商方面转向用户方面,以手机屏幕作为主要的信息接收终端,实现电脑屏与电视屏和手机屏的三屏无缝对接,随时随地为手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个性内容。

4.三网融合下的数字版权管理分析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用户自身的消费选择权利也相应的多元化。无论是广电媒体或者电信媒体,用户均可以依据选择而获取服务,不会因为行业及区域等因素,对用户的服务选择带来障碍。而对于网络电视的提供者来讲,只有提供更优良的服务及质量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用户,同时,高质量的内容也是收入与利润的保障。数字版权管理不但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营销体系及数字内容的管理形式,它有效地打破了一次购买终身受用的传统内容购置模式,将具备高价值的数字内容细化为多梯层次的定制购买形式,满足不同阶层用户的消费需求,实现对数字内容的定向营销。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能够良性地将内容数据业务的生命周期控制在内容运营商的手中,从而增强业务运营方面的精细化管理。

结束语

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组成个体间必须就自身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做到技术与内容方面的调整与磨合,在共同的努力协作中找准定位,协调分配好利益关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补互赢,促进电视传媒运营机制新模式的形成。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电视运营也将朝着更加全面,促进我国繁荣昌盛的正确方向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尚光亮:三网融合下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篇3

《意林》《读者》等均为当前国内著名的期刊杂质,创办时间久远在文学圈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主要针对文学爱好者出版,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期刊杂志。新媒体背景下期刊杂志在产品形式上做出全新改革,各类期刊杂志应用信息化技术在产品类型上得到丰富,实现纸质媒体向电子期刊杂志层面过渡。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电子期刊体系,对纸质杂质期刊出版也造成很大的竞争影响,电子则指更能够满足不通方向使用需求。传统期刊杂质受新媒体市场环境冲击影响严重,急需转型并丰富出版模式,利用新媒体资源扩大营销范围。

2传统期刊出版面临的困境

不转型没有出路

信息化时代到来电子产品充斥着市场,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也受其影响发生很大转变,面对新媒体发展环境,传统期刊媒体如果不能快速转型,必然会被市场所探讨。传统期刊出版在产品方面以纸质内容为主体,内容编排也过于陈旧,新媒体环境到来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很大转变,传统期刊出版流程较长,经过这一流程最终出版的产品在信息时效性上得不到保障,自然产品销量也因此受到影响。电子书阅读携带都十分便捷,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期刊出版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产品类型已经与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出入,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未来发展也将会因此受到影响。不转型便没有出路,转型又面临着人才与技术方面诸多难题,这些问题均为当前电子刊物发展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充分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发展计划才能得到落实,而开展转型计划更应该探讨具体方向,从技术以及人才管理层面加以优化。

传统期刊广告宣传受到冲击

传统期刊发表中会进行广告招商,通过广告也会带来一部分利润,而处于新媒体背景下,很多客户选择网络渠道进行产品宣传,例如微博自媒体,这一新媒体渠道成为广告宣传的主要方向,不仅宣传效果更好,在成本上也有明显降低。传统期刊出版缺少广告投资,收益受到明显冲击,对于这样的工作开展环境,各项控制管理任务进行都会因此受到影响。期刊出版在宣传效果上更是受到新媒体环境冲击影响,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原因在于关注纸质杂志媒体的人群越来越少,因此在宣传效果上也有明显下降。面对这一冲击影响,传统期刊在经营理念上需要做出转变,适应新媒体市场环境才能更稳定的发展。

传统期刊出版经营理念落后

传统模式下的期刊出版在经营理念上过于保守,并没有体现出新媒体环境下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处于这一环境各项管理控制任务在发展效率上都会因而降低。经营观念落后导致创新出版模式难以在期刊发行单位落实,逐渐被新媒体市场所探讨。期刊出版不仅要坚持主题与理念,更要迎合市场需求做出转变,而传统期刊出版经营中却十分缺少这一理念,在其中并没有体现出优化改革与市场变化,逐渐导致经营能力下降。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也十分不理想,逐渐被新媒体市场环境排挤到边缘化,面临着综合竞争能力下降的尴尬局面。处于新媒体环境下所开展的各项综合经营理念,充分探讨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规划措施,未来发展效率也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并促进管理计划得到更好的发展完善。基于传统期刊出版中所存在的问题,下面文章将重点从创新发展对策层面进行探讨。

3传统期刊出版创新策略

借助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

处于新媒体背景下所开展的传统期刊出版转型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产品宣传,增大传统期刊杂志影响范围,面向新媒体环境展开宣传,将网络平台下信息传输高效性体现在其中,宣传范围扩大后影响能力自然也会因此得到提升,解决传统模式下期刊产品宣传范围较小的情况。利用新媒体环境的同时,更应该保留传统期刊杂志的主题,在内容编排上考虑读者喜好,通过创办创新传统期刊杂志来帮助提升积极影响能力,为杂志提升使用效果打下稳定的信息宣传基础。新媒体平台中各项资源的整合利用都要以满足期刊出版需求为前提,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促进新媒体资源在其中得到更有效利用,这样才能解决传统期刊出版当前所遇到的困境问题,并促进传统期刊出版在效率与收益上均得到进步提升。杂志媒体自身就具有广告效果的优势,杂志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会使读者粉丝比较容易产生正面的好感。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低成本特征

基于新媒体环境中所开展的杂质期间宣传,可帮助提升最终收益,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来帮助建立读者交流平台,基于这一前提可以拓展更多的期刊业务。例如付费项目的资源下载与共享,使期刊文献在网络环境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利用,实现线上线下更好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前提下开展的各项资源整合利用也能得到保障,使新媒体环境与传统期刊出版行业之间更好的融合,处于新媒体发展环境下,各项资源整合利用在效率上有明显提升,推展功能开发也增大了传统期刊服务性能,满足收益需求后在最终的成本控制上更加理想,为传统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计划建立有效的平台基础,这也是解决当前问题有效措施。传统期刊出本中所遇到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不适应导致,基于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资源以及网络平台便捷性,自然会有明显突破。

大力发展新媒体运营平台

篇4

关键词:IPTV 广播电视 电信 互联网

一、我国IPTV发展现状

IPTV作为电视新展现形态的数字新媒体,日益被用户所看重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与全球IPTV快速发展大趋势一样,随着国内运营商IPTV试商用的地区与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广大消费者对IPTV认知程度的提高,在用户规模总量偏小的基础上,我国IPTV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态势,IPTV用户总数已经从2004年的4.6万增长到2007年的120.8万。2008年以来,虽然处在电信业产业重组的诸项事宜未落定而造成不利影响的背景下,我国IPTV用户总数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底,全国IPTV用户数突破300万,与上年同比增长超过1.5倍。

IPTV等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发展印证了电信业的媒体属性。就电视内容本身而言,与传统电视(有线、无线、卫星)相比,IPTV并无区别。由于网络互动性特征的存在,让IPTV更方便地提供视频点播、互动游戏等交互式增值服务。电信重组改变了现有电信运营商的格局,中国电信将是IPTV发展的先行者,中国联通是IPTV业务的追随者,中国移动将凭借其资金实力,将IPTV作为发展固网业务的主要手段,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助力。

二、我国IPTV存在的发展问题及其政策原因

IPTV代表着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我国IPTV发展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庞大的宽带用户群是IPTV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何在宽带用户中大力发展IPTV用户,是电信企业等IPTV运营主体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IPTV是集互联网、电信、娱乐于一体的新型业务,它涉及PC终端和电视机终端。因此,传统的单一电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IPTV业务发展的需要。从2003年至今,经过6年多的运营,我国IPTV运营商仍然面临运营模式和生态链的问题,如内容、运营模式、收费模式和生态链等,依然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各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完全适合IPTV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与IPTV类似,从全球来看,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融合性业务商业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盈利的根本除了成本因素之外,扩大用户规模及提升其ARPU成为关键。数字电视的发展就是如此,仅依靠传统的广告盈利也有很多问题。

数字内容是IPTV等数字新媒体吸引用户的根本动力之一。随着数字新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和人均媒体消费的提高,内容为王的日子即将来临。但是,我国IPTV主要运营主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国有电信企业在内容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我国互联网上混乱的版权状况和免费的业务形态,对IPTV内容价值形成较大压力。部分IPTV运营企业已经遭遇知识产权费用过大等问题;当前IPTV传播的内容主要以传统电视节目为主,新颖的、有吸引力的数字新媒体内容还相当缺乏。实际上,我国的传统电视节目也不能满足观众对媒体内容的渴求,只有15%左右的电视节目是首播的自制内容。

IPTV具有区域竞争市场特征。从竞争的角度来讲,每一个IPTV运营商所面临的竞争对手首先是当地的广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IPTV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当地的广电系统。目前,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从党建、农教等行业性业务入手,逐渐拓展与电信在IPTV经营上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层次。

三、我国IPTV发展趋势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任务。我国广播电视、电信和互联网等不同的网络设施产业,正加快从产业分立走向产业融合的步伐,是产业发展大趋势。在此背景下,随着2008年新一轮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包括IPTV在内的三网融合性业务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

IPTV竞争优势来源于其个性化、人性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和互动形式。随着应用的不断普及、市场规模的扩大,IPTV市场将吸引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和增值服务提供商的进入,他们将为内容的创新、业务模式的探索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TD-SCDMA的大规模商用和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3G已经走入大众市场。从用户角度来看,3G终端可以成为IPTV用户终端的有效延伸。借助于3G终端个性化,IPTV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将会得到极大释放。

随着新一轮电信重组的完成,运营商不同的发展战略对IPTV的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对于三大全业务电信运营商来讲,IPTV都会是其业务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获得IPTV牌照的5家IPTV牌照运营商已经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发力IPTV;而广电运营商通过数字电视双向改造和互动化也在推进向数字新媒体转型。2008年底,我国拥有300万IPTV用户,到2011年,我国IPTV用户总数将达到2200万。

产业共赢是IPTV和数字电视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IPTV的媒体属性要求IPTV运营商以市场为基础,以网络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合作。IPTV业务运营的核心问题并不在接入带宽上,而是在内容上,这是电信的弱项。因此,要满足市场需要就必须发挥IPTV与数字电视的功能互补性。除功能互补之外,还表现在覆盖区域的互补上。在那些有线电视不能覆盖的地区,IPTV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IPTV是下一代网络(NGN)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也是未来数字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业务形态。随着ICT的发展,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电视机终端和PC终端都可以同时连接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在接入互联网的同时能够接收数字电视广播。多种接入方式并存,保证以最优的方式提供单播、组播、广播和双向交互业务的发展,满足数字新媒体的需求,电信与广电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必然实现。IPTV和数字电视运营主体应该摒弃成见,相互借鉴对方发展战略、运营经验,共同推进三网融合,形成合产业共赢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促进我国IPTV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篇5

关键词:中国广播 广播理论 理论研究

2011年,中国广播是在国家“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一年。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中国广播进入了多元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年,广播理论研究继续沿着务实与理性的方向拓展,与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结合得愈加紧密。2011年的中国广播理论研究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广播产业化发展与经营、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广播媒介批评、广播战线“走转改”实践等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热情和较多的关注。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和数字技术不断影响着媒介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2011年是国务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第二年,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借助新媒体衍生出一些新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形态。相关研究一致认为,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媒介融合为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有学者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出现多种衍生形式,如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广播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了用户对多形态信息传播的接受需求,传统广播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恰恰成就了广播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优势。研究指出,“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是广播媒体恒久不变的追求,它要求广播从业者以创优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将内容做好、节目做精。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广播将会以传统广播为主,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为辅的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向前推进,每一种广播形态都有其生存空间和受众市场,但不论形态如何衍变,坚持按广播的传播规律办广播,强化内容建设都是未来广播发展的第一要务。①

有研究者提出“内容为王是广播生存之本”,随着今后“内容”作为知识产权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内容仍然是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广播对抗新兴媒体的“重兵器”。如何生产出符合市场、技术、时代和群众需求的内容成为解决广播生存的关键性问题,基于广播受众用户化、收听碎片化与内容分众化的趋势,广播在内容生产上应充分体现个性化需求,培养节目品牌和主持人品牌,拓宽新媒体思路,让广播进入更为广泛的传播环节。②还有研究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信息及节目资源,建立媒体资料数据库与用户分析数据库,对音频资料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结构化入库,以满足多媒体受众对内容选择的需求。

二、广播产业化发展和经营研究

2011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配合国家近年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国广播业置身于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又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广播业依然面临着经济体量小、收入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寻求破解良策。对此,有广播业者对广播产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进行了思考,相关研究一方面对产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审视,另一方面对我国广播产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研究指出,广播产业经营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链短,延展性、辅业务弱,发展后劲不足,专题广告收入比重过大增加了经营风险,对外合作、资本运营手段少,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规模效应,广播电视横向联合呆滞,广播呈现弱化现象。在广播产业化过程中,事业产业切割不彻底,市场运营方面存在欠缺等。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目前传媒业的发展态势及政策环境,有研究者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提出突破发展瓶颈的设想和建议,即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产业发展理念,以政策为先导,以资源为基础,以机制为保障,通过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调整和资源业务整合,培育产业运营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广播产业。③

广播经营研究涉及广播经营的宏观内容、发展策略、广播营销、品牌经营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广播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打造专业频率广播、推动广播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广播经营的重要策略。有业界研究者就以北京交通广播的品牌发展之路,对广播产业化经营进行了思考,提出应利用媒体优势,扩大外延,形成产业链。研究指出,广播进行市场化经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其他产业是可以尝试的路径。在不改变主业的基础上,立体利用资源获得多重收益,利用媒体资源优势涉足其他领域,是一条值得探索但又要慎重尝试的道路。在整个媒体市场风云变幻的态势下,广播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中夺得先机、拔得头筹,是需要不断认真求索的课题,需要当代广播人深入探讨、仔细论证,在总结经验教训和汲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④

三、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

篇6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篇7

融合通信 业务场景 网络路由 VoWiFi

Research on Typical Personal Service Scenarios and Network Routing Organization Solu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ited Communication

FENG Xing-hui, YING Jiang-yong

(1. HNDZ, Zhengzhou 450003, China;

2. Beijing AsiaInfo Wisdom Data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876,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ited communication around the globe, the progress of China is relatively slow. Four mains challenges are confronted by domestic operators to develop RC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analysis on current research fruit academic circles, two cont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focuses. One is the service requirements and typical scenarios of personal future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ite communication. Another is network routing planning solution driven by service requirements.

united communication service scenario network routing VoWiFi

1 引言

从融合通信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来看,2014年年中以来,中国移动对外亮相的动作相对频繁,高调且具有代表性。

2014年6月,中国移动在年初版本的基础上修订后了《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V2版》,提出4个目标,分别是融合通信“三新”成为国际标准(“新消息、新通话、新联系”);“三新”业务全球互联互通;“三新”终端成熟商用;“三新”业务2015年正式商用。

2014年10月,由国内2家公司(中兴通讯、菊风)承建中国移动个人融合通信项目。

2014年12月,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三新・和”自有品牌手机 ,支持融合通信是其主要特色之一,业界亦普遍认为2015年是中国融合通信元年。

2015年7月,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慧镝在GSMA会上提出今年将重点推动“VoLTE和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落地,强化社交化、多媒体化来支撑“三新”功能。从目前的进程来看,国内5个城市已完成网络部署,主流系统设备已具备VoLTE产品化能力,但终端芯片的新技术跟进速度相对缓慢。从2015年7月开始,中国移动定制机入库测试要求1 500元以上的终端必须支持VoLTE和RCS,10月后1 000元以上的终端必须支持VoLTE和RCS。

综上,预期国内用户很快即可使用RCS终端并享受“三新”业务,但从全球来看,国内运营商RCS发展速度比较缓慢,2009年GSMA公布RCS计划后,多个欧洲运营商积极响应。如2010年英国沃达丰、法国Orange、德国电信、西班牙Telefonica及意大利电信等联合推出即时通信系统(Joyn);2014年全球17个国家的28家运营商推出Joyn服务;2015年全球85家运营商承诺年底前提供RCS服务。总体来看,未来国内运营商发展RCS面临4个方面的主要挑战:一是运营商融合通信中的“新联系”(以中国移动为例)属性偏重“工具”,缺乏社交元素,未来如何掌控用户社交圈是成功关键之一;二是运营商的体制和机制仍是发展阻碍,负责融合通信运营的主体面临多方博弈,未来命运及发展路径存在未知数;三是当前国内仅中国移动积极推进融合通信,RCS发展成功需要跨运营商运行,因此如何打破运营商之间的壁垒走向开放并处理好利益分配亦是发展难题;四是如何保障用户体验及附加值的提升。

2 研究综述

2013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融合通信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领域分布较广。

从模式角度看,蒋远[1]提出运营商融合通信发展模式包括3种,分别是纯OTT模式、与OTT合作模式、基于VoLTE和RCS国际标准模式。中国移动将选择“标准+非标”的发展模式,即以国标为主,以飞信、彩云等成熟自有、定制产品作为融合通信社交能力的补充。同时蒋远将融合通信、传统通信、OTT业务进行对比并归纳总结出运营商发展融合通信的挑战和机遇。孙亮等[2]认为构建以关系为中心的融合通信创新模式对运营商转型至关重要,该模式的几个主要趋势包括从业务为中心向用户为中心转变;统一号码的新型通信录是核心;以云服务为切入点提供跨平台的数据处理及备份服务;以内容为中心提供基于SoLoMo的个性化、本地化及体验一体化内容服务等。

从策略角度看,赵晋伟[3]在分析VoLTE优势及运营商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基于VoLTE融合通信的举措包括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供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建立以流量经营为核心的支撑体系、以一站式服务实现精细化流量经营、推动流量应用新场景的发展。何叶[4]认为融合通信与互联网及其他行业的新业务均属融合通信范畴,并围绕NTT DoCoMo“中期愿景2015”列举其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移动医疗、O2O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从产品角度看,韩建亭等[5]对比互联网企业与运营商的视频通信业务,认为终端非定制化、管理流程互联网化等“去电信化”,是运营商融合视频通信产品成功的关键。关开进[6]研究IMS如何满足企业、家庭和个人在融合通信方面的需求,其中,建议面向家庭和个人提供RCS业务体系和基于IMS的VoIP业务。

从专利角度看,李国红[7]阐述了融合通信相关技术的国内专利申请趋势,深入分析国内申请人和腾讯公司专利储备情况,最后从知识产权角度提出运营商开展融合通信业务的建议。

从安全风险角度看,常玲等[8]深入分析了“新消息、新通话、新联系”的安全风险并从技术和业务管控的角度给出融合通信不良信息防范策略。

从技术角度看,谢斌[9]分析了RCS和VoLTE在IMS网络和相同终端上共存时的业务场景和用户体验。杨林等[10]认为要从建设要求、建设策略、系统结构等角度提出融合通信技术应用方案。张达等[11]阐述了RCS和VoLTE发展历程,认为VoLTE与RCS融合是必然趋势,针对融合过程中各终端厂家在APN配置、协议栈架构、业务融合等关键问题未达成一致的现象,提出终端VoLTE与RCS融合解决方案建议。吴斌等[12]分析了“新消息、新通话、新联系”的业务标准功能和非标准功能,对现有业务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改造方案。王凡等[13]认为融合通信是话音、消息和通信录等基础通信业务在4G下的升级,提出互通网关方案实现融合通信与即时通信(IM)为代表的OTT业务互通方案。施月玲等[14]利用JNI(Java Native Interface)研发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融合通信终端且样机交由某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试用反馈良好。

综上,本文从2个角度进行创新性研究:一是融合通信背景下的个人未来通信需求及典型场景;二是业务需求驱动下的网络路由规划方案。

3 融合通信背景下的个人未来通信典型

业务场景及技术要求

从融合通信愿景看,围绕“三新”,未来参与通信的主体将主要包括人、物、企业和信息等4类,各类主体之间可以实现“无限”通信。笔者观点与《中国移动技术愿景2020+白皮书》有所差异,该白皮书认为“信息”处于人、物、企业三者中间,为了更好地理解,笔者认为“信息”与“物”类似,未来可以成为某类通信主体。参照该白皮书,笔者认为面向通信主体自身及之间的数字化服务主要如下:

人与人:未来通信服务;

人与信息:数字内容及信息服务;

人与企业:行业应用服务;

人与物:智能家居服务;

企业与企业:企业信息化服务;

企业与信息:数据能力开放服务;

物与物:智能物联网服务;

物与信息:社交化物联网服务;

物与企业:产业信息化服务;

信息与信息:数据资产运营服务。

融合通信背景下的万物互联愿景如图1所示。

限于篇幅及精力,笔者重点围绕4个通信主体中的“人”这一通信主体,认为未来可期望的融合通信典型业务场景及技术要求如表1所示。

4 融合通信背景下个人未来典型业务场

景中的网络路由组织方案

围绕关于“人”通信主体的典型业务场景,主要涉及“三新”主要功能,笔者结合项目经验,以中国移动为例提出场景中涉及的路由组织方案。需要说明的是,人在未来与其他不同通信主体进行连接、沟通时,网络中的融合通信终端的前端或者后端可能会增加一部或多部相应的终端设备(如可穿戴设备或微型传感器等),但对于笔者将要阐述的融合通信网络路由组织方案无产生明显差异,基本原理不变,故按照最基本的网元组成情况进行阐述。

4.1 用户接入及认证鉴权路由方案

(1)用户接入

用户通过融合终端接入网络并使用“三新”业务。终端接入网络时需要完成2个步骤,分别是终端配置服务检测和业务入口检测。融合通信背景下的个人未来通信服务接入流程及规则如表2所示。

(2)用户注册

以中国移动为例,“三新”终端用户将采取双注册机制,具体情况为:一是针对VoLTE业务,通过LTE IMS APN接入运营商各省公司的IMS进行注册;二是针对VoWiFi和新消息等,采取接入融合通信业务集中建设模块进行注册。融合通信背景下个人未来通信服务的注册流程及规则如图2所示。

(3)认证鉴权

融合通信业务包括Native和APP两种终端形态,其中Native可读手机卡中的鉴权信息,而APP则不行。业务类型分为IMS和非IMS两类,按中国移动的《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V2版》,IMS业务采取AKA(卡认证,即Native终端业务)和Digest,非IMS业务采取GBA(卡认证,即Native终端业务)和统一认证。

4.2 VoWiFi路由方案

从中国移动初期情况看,针对融合通信的Native和APP两种终端形态策略不同,初期只开放VoWiFi业务的仅包括对APP用户,不包括Native终端。同时初期仅支持VoWiFi用户作为主叫的情景,而不支持VoWiFi用户作为被叫的情景,视初期方案运行情况,后期会考虑适宜的改进方案。初期具体路由方案如下:

(1)VoWiFi用户作为主叫或被叫的场景

如果被叫处于online状态,则路由在融合通信IMS域内疏通;如果被叫offline,则按被叫用户类型(指VoLTE用户或CS用户)路由至各省IMS域或CS域。

(2)VoWiFi用户作为主叫且中国移动IMS用户(包括VoLTE用户、固网IMS用户)作为被叫的场景

互通流程在与省IMS域I-CSCF间的Mw接口与融合通信业务接入模块之间。

(3)VoWiFi用户作为主叫且中国移动CS用户作为被叫的场景

主要采用“就近出IMS”策略;从具体流程来看,指从融合通信MGCF、IM-MGW对中国移动CS被叫号码进行MAP查询后,入融合通信平台所在省CS域CMN,由CMN根据现有原则进行路由。

(4)VoWiFi用户作为主叫且其他运营商或铁通用户作为被叫的场景

采取“中国移动CS域转接至其他运营商或铁通网络”的策略;从具体流程来看,指从融合通信MGCF、IM-MGW入融合通信平台所在省CS域CMN,由CS域根据现有原则进行路由。

4.3 新消息路由方案

(1)融合通信中的文本消息路由方案

从融合通信终端支持的文本消息类型来看,主要包括传统短信(SMS)和即时消息(IM)两类。针对发送场景,优先统一使用IM发送,仅无IP连接情况下使用短信进行发送。针对接收场景,采取“各自归属负责”的策略,有效避免切换和通信域的选择,即通过传统短信发送的文本消息由传统短信接收。通过即时消息发送的文本消息由即时消息接收。

从融合通信中的文本消息实现方式来看,即时消息由基于IMS的RCS实现;传统短信的实现方式则包括3种,一是适用于“2G/3G终端或4G双待机终端”的CS SMS;二是适用于“4G CSFB终端和VoLTE定制或非定制终端”的SMS over SGs;三是适用于“非定制VoLTE终端”的SMS over IP。

(2)融合通信中的多媒体消息路由方案

针对多媒体消息发送场景:RCS终端默认不发送传统彩信,多媒体消息以新消息的形式发送至AS服务器端。

针对多媒体消息接收场景:如果收方为RCS终端,无IP连接时先将多媒体消息离线存储,直至有IP连接时使用即时消息发送;如果收方为非RCS终端,则采取传统方式,即收到推送的传统短信提示并在短信中附带下载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一是针对发送方发送的传统彩信,接收方直接接收到传统彩信;二是为了保障用户体验不受影响,新消息显示是不区分传统彩信和即时消息的。

4.4 新联系路由方案

未来随着运营商转型进程的加快,融合通信技术不断演进,“新联系”围绕个人融合通信需求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衍生出来的新业务将多种多样。“新联系”衍生业务承载的平台均为非SIP平台,因此路由的组织原则及形式统一为“终端与服务器侧”通信的策略。图3列举了几种常用的新联系业务功能(分为基础和扩展)、场景及路由方案:

图3 基于典型业务场景的新联系业务及路由方案

4.5 互联互通及漫游路由方案

参照中国移动的《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V2版》中所提的简述要求,笔者提出的互联互通及漫游路由方案的建议如图4所示。

5 结束语

多年前,国内运营商纷纷提出战略转型,从近年来OTT业务势如破竹的发展劲头看,运营商战略转型效果并不突出。纵观国际先进运营商发展轨迹,运营商发展规律符合“三条曲线”模式,从含义看,三条曲线依次指以话音、短彩信为代表的传统移动通信业务,流量业务,应用及内容数字化服务。从当前国内运营商发展情况看,第一条曲线已达顶峰并开始下降,此时发展RCS终端及业务正好拉升第二、三条曲线。融合通信业务发展好坏与客户体验及评价息息相关,因此RCS只有符合业务场景才有可能取得大发展,本文梳理出典型业务场景及技术要求,同时提出网络路由组织方案,供运营商及产业链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 蒋远. 融合通信助力运营商转型[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1): 1-5.

[2] 孙亮,朱鸿文,郑桂玲. 关系视角下的电信运营商融合通信模式研究[J]. 现代营销, 2014(11): 28-29.

[3] 赵晋伟. 融合通信:VoLTE技术特征及发展策略[J]. 上海信息化, 2015(3): 72-74.

[4] 何叶,. NTT DoCoMo的融合通信之道[J]. 通信企业管理, 2015(4): 36-37.

[5] 韩建亭,柯卫,万象. “去电信化”融合视频通信产品方案分析[J]. 电信科学, 2012(5): 92-98.

[6] 关开进. 浅谈IMS技术应对融合通信需求[J]. 通讯世界, 2015(9): 3-4.

[7] 李国红. 融合通信专利现状分析及相关知识产权策略初探[J]. 现代电信科技, 2015(2): 68-72.

[8] 常玲,赵蓓,杜雪涛,等. 融合通信安全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研究[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1): 10-14.

[9] 谢斌. 终端VoLTE和RCS的共存研究[J]. 电信技术, 2013(9): 71-74.

[10] 杨林,于富东,李宝岩. 融合通信应用方案的研究[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4(10): 73-76.

[11] 张达,张婷,戴国华. 终端VoLTE与RCS融合方案研究[J]. 移动通信, 2014(14): 28-31.

[12] 吴斌,黄嘉,王丽秋. 融合通信时代业务网发展策略研究[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5(1): 15-18.

篇8

关键词:新媒体 政府 公信力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正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冲击了旧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也使社会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同时,新媒体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新媒体和政府公信力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教授:“新媒体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新出现的媒体形态,如互联网上的很多媒体业务都是新出现的媒体。二是非传统媒体由于新的技术手段而进入媒体,如手机从通信工具成为媒体。三是传统媒体领域新的机构、新的重组。传统媒体数字化以后导致运营理念、运营方式和运营对象的改变,如广电的数字化。”

(二)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信守对公众的承诺,从而获得公众内心上对政府的运作方式、政府人员的行政行为以及与政府行政行为相关的整个社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一是从事社会公共管理的政府,一是社会公众。政府公信力建设对于政府形象的塑造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一)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1.政府官员媒体素养缺失,缺乏新闻意识

例如在突发事件面前,政府官员没有及时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缺乏新闻意识,部分政府官员观念仍然落后,缺乏新闻意识和媒体素养,不具有交流沟通,调解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面对公众的诉求,一是官员们采取拖延、躲避、推诿的态度,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政府形象受损,政府公信力下降。二是政府政务公开不全面,只做足政府公开的表面功夫,没有真正做到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三是由于缺乏应对媒体的能力,许多政府官员在应对媒体时表现出的恐慌心理。政府对新媒体的利用也是缓慢谨慎的。

2.政府缺乏新媒体利用的理念

由于受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传统的指令与接受的行政方式理念牢固,使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中,仍然采取单向传播的方式将信息传播公众。行政传播多采用指令、指示、发放红头文件等方式使信息在各部门,各政府机构间沟通。通过开会,发放文件,领导讲话或新闻的形式将政府的政策或精神向媒体发表等过于程式化的形式,没有起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事实信息能及时有效的抢先报道,显然政府在事实信息传播中更为滞后。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舆论制造谣言,国外媒体借机扭曲事实将事件抢先报道,而政府却没有及时地权威公告,等到不得不报的时候才报道,势必群众会对政府产生怀疑,使政府公信力下降,政府的形象受损。

3.政府采取消极的态度应付媒体舆论

由于新媒体信息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及互联网具有虚拟的特点,因此群众可以畅所欲言,发表各种观点。在新媒体背景下产生的群众舆论,政府往往采取抵触,消极的态度,认为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是散布谣言,煽动群众不满情绪的平台,可能会引发更大的舆论争议,不利于政府公信力建设。

(二)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1.政府官员现象严重,缺乏责任意识

一些政府官员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借职务之便,,现象越演越烈。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政府官员行为不断通过新媒体媒介频频曝光,这也暴露出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存在漏洞。不仅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也引发公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

2.政府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化,政府对于事件报道的回应速度慢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化。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一些政府并没有使信息公开透明化,而是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公开,对政府形象不好的信息刻意隐瞒甚至不报,存在暗箱操作现象。面对一些社会突发事件,往往是新媒体在最短最快时间播报出来,而在群众引发热议舆论后政府才出面回应。这些方面都使公众对于政府公信力产生质疑,进而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3.公众政治素养低,社会舆论具有不确定性

当政府过失行为在网络传播报道时,很多网友借助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进行大肆传播个人对政府过失行为的不良情绪。例如微博的出现,用户可以随时发表观点、图片,视频等,也可以转发、评论。但是有一些素质低下的网民借助微博平台散布有关政府不良信息的谣言,网络的传播使谣言散布扩大化。而这些虚假信息使公众对政府存在一定的偏见和误解,错误了解和评价政府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新媒体背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

1.新媒体背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积极影响

首先,由于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以其受众广,互动性强,涵盖信息量大等特点,扩宽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参政渠道,使公民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价,表达心声。这有利于推动社会民主化建设,同时也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其次,通过新媒体媒介,公众可以以发表舆论的形式对政府的行为作出评价,从而将政府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而公众形成的巨大舆论会给政府造成压力,促使政府正确的履行职责,提高政府及政府官员的工作绩效,保障人民的利益,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新媒体背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中可以使用匿名,因此网民在发表言论时无需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网民可以在任何场合情况下随时发表言论,并且不考虑言论带来的后果,这样会使不法分子借机传播谣言,散布不良信息,影响社会和谐安定。如果政府试图控制舆论,掩盖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就会使公众产生质疑,使政府公信力下降。如果政府不能有效控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样影响政府的威信。

三、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政府及官员应转变执政理念,与时俱进,重视利用好新媒体,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面对社会重大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习惯采取掩盖,躲避的态度,利用权力阻止信息传播。首先,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目的在于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应在最佳时机掌握信息公开的主动权,主动出击,在第一时间内主动信息,针对虚假信息,政府应及时出面澄清,权威信息,使谣言止于公开,稳定民心。其次,要完善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度,扩宽听证面,公平公正的公开听证结果,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政府应出台基于新媒体的法律法规,对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网络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和说明。目前许多网站都实行实名制注册,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可扩大实名制的应用范围。另外,要严格要求实名认证。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信息可公开的范围,同时明确没有依法实行信息公开的处罚措施。此外对于个人利用新媒体各种信息的行为,法律应明确解释是否属于谣言,散布不良信息的行为,严格和明确不法行为的处罚措施。最后,政府应加大对新媒体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每个公民在新媒体背景下遵循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维护好政府的公信力。

(三)建立政府回应机制,加强与群众互动

各级政府在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时应积极深入调查,取证,及实地向群众作出处理回应。这充分体现了维护人民利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如果政府对于群众意见迟迟不肯回应,则群众会质疑政府的行政能力,对政府造成不信任。政府应向群众全面地提供信息,反映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结 束 语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成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桥梁,中国政府及官员应转变执政理念,与时俱进,重视利用好新媒体,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重塑政府公信力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引用日期2013- 03- 4].

[2] 管文虎.共建和谐世界与两种社会制度和谐相处[J].社会主义论丛,2007(2):20.

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1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新要求

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以及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与广泛普及,已经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使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都产生了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1],手机上网已成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这就导致传统纸媒逐渐走向了萎缩。那么,传统纸媒如何生存、发展,继续发挥其功用?唯一方法就是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这就推动了原本单一化的纸媒逐渐走向了融合,媒介融合也就应运而生。何为媒介融合?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他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在以数字、网络以及电子通信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以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2]蔡雯教授的解释虽然偏向宏观性的理论阐释,但他的理论性阐释中突出了媒介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具备媒介运营能力。我们结合申报传媒公司新媒体采编招聘岗位要求,具体分析一下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变化。一是对新闻敏感性、文字功底、团队合作等要求是不变的。二是对新媒体运营能力提出高要求,要精通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新闻用语、营销方式。三是没有明确学历的要求,反而突出岗位人才的媒介融合的特性。首先采编岗位融合,采编不仅仅是文字、图片,更重要的是视频,这就是媒介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其次是市场运营与采编的融合,甚至是不同运营平台的融合管理,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新闻传播教育的“老问题”更加凸显

新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培养方式与信息技术脱节,师资队伍总体上缺乏媒体工作经验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媒介融合时代会更加凸显。媒介融合更加突出了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能力,不少高校也在积极回应媒介融合,教师讲课经常会提及新媒体、媒介融合,部分学校也设置了媒介融合的课程。但由于媒介融合发展时间不长,当前新闻传播方面的教师在进行专业学习时,还未出现媒介融合,因此,他们在媒介融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处于摸索阶段,尚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案。因此,他们采用的方式,也仅仅是添加了一些媒介融合的内容,或许能暂时地满足媒介融合人才需求,但从长远来看,很难真正促进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2现有理论教学模式难以适应

媒介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由于上述“问题”一直未解决,高校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设备等依然偏向于理论教学与传统主流媒体,因而与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运营不相适应,从而使得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难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并未从时展的角度调整、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是其重要原因,固守于传统重理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或者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局部的、碎片化的“修补”,很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新媒体人员[3]。

3媒介融合时代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途径

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力与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媒介融合广度与深度会日益增加,新闻报道内容、形式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元,培养新时代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除了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人文精神、新闻理想与新闻职业道德等,本文认为高校迫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创新当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3.1与时俱进,更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目标是行动的指导,新闻传播教育“问题”的存在,与高校教学理念、目标未能与时俱进地调整、更新有很大关系。为此,我国高校应基于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重新审视当下的复杂传播图景,突破“采、写、编、评”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媒介融合、大媒体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探索适合具体的培养目标[4]。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上,一要增开新媒体、媒介融合等专业课程,早期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课程内容,但最终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课程结构;二要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新媒体、社交和移动互联网、数据新闻等;三要更新教学资源,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组建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传播实验室,如VR技术、AR技术、MR技术等新媒介技术,革新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叙事模式,从而突出新闻的真实性,提升大众对新闻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3.2突出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新闻传播学的生命,其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实践教学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校内开设实践课堂,结合校内开设各种微博、微信、官网、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如重庆某新闻学院开设了“传媒新视角”“编导派”“咪点儿”“淘学猫”“视说新语”“欧了”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基础。第二步各个高校要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还应积极发展定点合作教学的新闻媒体,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平台与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在校期间熟悉各种媒体新闻传播的异同,并培养其新媒体运营的能力。两步走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每一步都很难,每一步都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师资队伍的组建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方面,高校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激励高校教师在新闻传媒领域内进一步深造,并要求每位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媒介融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有人才引进计划,从国外聘用优秀传媒人才,从国内传媒引进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多管齐下,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10

关键字:新媒体;动画;人才培养;教学

媒体作为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与记录的必备机制,始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媒体,主要是指建立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而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娱乐性促使动画开始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上大行其道,“新媒体+动画”的全新组合也显露出勃勃生机,新媒体的出现给动画产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没有出现之前,动画只能通过电视或电影等传统媒体播出,但制作动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动画的制作在精度和准度上有了新的标准,产生了不同于传统影视动画的全新的审美效果。此外,由于新媒体动画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动画的播出平台拓展到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观众可以适时、互动地点播新媒体动画。

一、新媒体动画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不同于传统的动画运营模式,新媒体动画的运营模式使得动画的销售渠道更加多元、播出渠道更加广阔。同时,新媒体动画在制作成本和周期上都较传统动画更为节省,因此,网络和手机运营商也在密切关注新媒体动画这个新的市场盈利点,积极为新媒体动画的传播提供互动开放的平台。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动画产品消费大国,尤其是在互联网用户达到1.23亿、手机用户达到近5亿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否认新媒体动画已酝酿出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突增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使得从事新媒体动画的创制人才形成了巨大缺口。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新媒体动画专业或与之相关的课程。然而,从动画自身的特点来讲,成为动画行业的高级人才,需要既懂策划又懂市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而新媒体与动画的结合对动画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更加强调掌握相应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与此同时,对于原本就缺乏动画创作和经营人才的中国动画产业来说,新媒体动画人才愈发显得紧缺,新媒体动画的运营人才培养依然处在摸索阶段。

现阶段,高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着重于新媒体动画的制作人才,而大部分新媒体动画的创意与运营人才则需要从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成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动画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新媒体艺术特性不符等问题。随着新媒体动画产业的发展,新媒体动画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结构调整。我们应该大力培养“订单”式的人才,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该培养什么人才。

二、当前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当前新媒体动画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且新媒体动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因此,各高校普遍在本专业的定位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结合近两年我校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实践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情况,我们将这些问题做了如下归纳:

首先,新媒体动画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新媒体动画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系统讲授关于传统动画理论基础知识及制作技术,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整个新媒体动画产业、运营模式、网络及移动通讯平台等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前者的教学实践活动,而忽视了学生对行业和市场的了解。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盲目的被动学习局面,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之间的脱节。

其次,新媒体动画属于文化产业部分,“创意先行”是其发展与振兴的核心部分,这也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目前,从行业发展来看,虽然新媒体动画市场的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但是,如果缺乏好的形象和作品,很难吸引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从而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促进新媒体动画市场健康强劲地发展。如何让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高水准的原创力,并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是我们在教学过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再次,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新媒体动画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讲,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结合我们近两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以及对相关高校的考察可以得出:目前,各高校新媒体动画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新媒体动画的实践教学成为课程体系中一个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新媒体动画专业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的理想诉求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校的动画专业在教学及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国家大力发展下,动漫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适时地对动画专业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新媒体动画专业方向,并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环节中摸索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然而,面对发展的新媒体动画专业,我们没有理由停下前进的脚步。只有不断完善新媒体动画专业建设,有效解决本专业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中的上述问题,才能使我校在新媒体动画专业方向的发展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并走在全国的前列。

专业方向要科学合理的开设和建立,要从学理入手。我们既要考虑新媒体动画的学科原理、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方法,又不能忽略新媒体动画的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新媒体动画是建立在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型信息传播媒介的平台之上的,而动画学科本身又是一门对技术性操作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型学科。这些基础决定了新媒体动画专业是科技型、技术型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电脑软件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的教学重点。

然而,正如上文我们提到的:从动画的自身特点来讲,成为动画行业的高级人才,需要既懂策划又懂市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而新媒体与动画的结合对动画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要掌握相应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此外,新媒体属于新兴事物,其依托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媒体动画技术也因为计算机技术及各种软、硬件的不断开发而提升,这使得我们无论是在教学设备的配置上还是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都无法紧赶上瞬息万变的行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可见,单一偏重从技术角度进行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是造成学校专业教育和市场人才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及对上述问题解决方案的主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