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

篇1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物业管理企业在人员招聘上往往招聘那些低素质、低能力、低学历的社会人员,他们没有最基本的应急事件管理基础知识,对于应急事件处理上缺乏科学的指导,一旦出现应急事件,他们往往无法正确处理。加上物业管理企业对于人员应急管理培训方面缺乏有效管理,更加使得他们在应急事件管理上出现问题。另外,很多物业管理企业在应急事件管理设备配备上存在问题,设备配置较低,设备数量无法满足需求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业管理企业应急事件管理的困难度。

任何企业都必须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体系下进行,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在城市小区居民安全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然而,有些物业管理企业由于对于应急管理缺乏深刻的认知,加上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最终导致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总体来讲,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应急运行体系这三大部分。很多物业管理企业仅仅在其中之一或之二体系建设上有所进步,但是很少能够建立健全这三大应急体系,即使三大体系健全,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实施与执行力方面也存在着重大问题。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应急预案体系指的是根据有可能发生的或者发生过的突发事件进行相应的预测,并针对突发事件发生特点与原因制订相应的计划与方案,保障应急事件发生时,物业管理企业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应急预案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物业管理企业总体预案、针对某项应急事件的专项预案,各部门预案以及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在制订应急预案体系时应注意,应急事件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现象,防止照搬照套,同时增强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之后,物业管理企业要做的就是做好对于应急事件的管理工作。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集中所有力量进行应急事件处理工作。同时,物业管理企业还要实施领导责任制,强化物业管理企业领导对于应急事件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加强对于应急事件处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应急事件处理意识与责任。另外,针对消防应急预案、电梯故障应急预案、暴风雨天气应急预案等不同的预案,明确应急预案类别,增强针对性防范。

物业管理企业应急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应机制、公众的沟通与动员机制、资源的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等等。通过建立健全这一系列的应急运行机制,从每一个细节做好物业管理企业应急事件的处理与管理。同时,加强对应急事件处理技术的研究,采取具体技术措施,做到化解风险于无形,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保护工作。

篇2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long-term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at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of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enterprises and business increase make enterprise must do careful research when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 A good business is a close-knit organization, and is a whole system that includes closing internal relations, information channels,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flexible and rapid response.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needed to go step by step, advanced scientifically, finally realizing the system operation.

关键词: 管理体系;企业;系统;建设;

Key words: management system;enterprise;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17-02

0 引言

管理体系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系列管理运作有关的经营战略、运营理念、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程序标准等一系列构成的有机整体。

1 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

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它的推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不断的积累基础上进行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是对整个管理框架进行梳理、设计、调整和指导,不负责具体规章制度的起草和拟定,因此企业必须有各方面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这是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没有这些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不能忽略这一点。因此企业管理工作不能进行跨越阶段的跳跃,不能脱离实际片面追求高层次和一步到位,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

2 管理体系的结构设计

一个体系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体,各个部分又各有不同的功能和定位,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结合需要有严密的接口,部分与部分的合理联合运作需要一个能实现整体功能发挥的连接系统或一体化结构。我将整个管理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进行划分,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各不相同,可以将其称为横向的分层设计和纵向的分模块设计。

2.1 体系分层 体系的分层正是从纵向结构进行区分,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管理体系可以分成若干个层级,这规定了管理体系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定位。根据从上往下的分层,分成如下:

2.1.1 概念层 这一层级主要识别的是管理体系中的概念部分,概念部分指的是集团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企业宗旨、企业战略、企业价值观等等。这是一个精神层面或者说纲领层面的东西,是企业文化核心的部分,这一层面的内容是其他一切设计和工作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衡量判断其他一切经营活动的最高准则,它内化为组织中的个人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2.1.2 定义层 这一层级是根据第一层级的内容,融合组织目前的管理文件进行的识别和划分。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是管理体系中的管理文本的建立。这一层及所要回答的包括:

a我们的企业都有哪些方面的工作?

b我们的各个方面是如何运转的?

c我们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

d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e每个部分的范围和职责是什么?……

2.1.3 操作层 完成了基本定义层的建设之后,下面进行的是操作层的建设。操作层的内容是具体的管理步骤和程序,所要形成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细则、程序文件还有操作文件。这一层要达到的是回答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a每一项工作是什么流程?

b各环节之间是如何衔接的?

c我该如何操作?

d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或者我要做到何种程度?

e如何奖励和惩罚?……

2.2 模块划分 模块的划分是从横向上对集团公司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划分,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比较大的模块:

2.2.1 财务管理体系 主要是财务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所参与的工作环节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以财务管理部门为主制定,包括预算决算、收付款、融资担保、实报实销、报表分析、审计等有关财务的工作都包括在内,影响范围涉及企业所有资金、资产相关环节。

2.2.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部为核心,各部门相关,涉及集团公司所有的人力资源引进、激励、开发等的工作的管理体系。所有有关人员引进、内部晋升、薪酬福利、岗位变动、考核奖罚、计划生育、人事档案等的工作都包括在内,涉及企业所有员工。

2.2.3 生产管理体系 以生产部为核心,设备部、供应部、技术质量部等为重要部分,各车间生产运营为主要架构,涉及集团公司生产运行、质量提升、物资收发、安全环保等工作相关的管理体系。作为生产企业,这是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

2.2.4 营销管理体系 以市场管理部为管理部门,包括营销、采购、贸易等部门主要参与。涉及集团公司所有与商品交易往来有关的工作和环节的管理体系。

3 管理体系建设实施

3.1 体系初建 体系初建主要是文件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在于建立标准和字面上的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3.1.1 识别 识别过程是与管理体系建设的分层和模块划分是相关联的,即通过对各方面管理内容的研究,来识别出各管理环节所属的范畴,从而在逻辑上予以分层和划分,继而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思路。

3.1.2 建立管理文本 这一过程需要与各个部门进行密切配合,从管理体系的整体出发,建立起管理体系运行的全过程机制,确立总的原则、方针和政策,规定基本的运行规则。

3.1.3 建立程序文件 建立程序文件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各个部门对自己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和规定,然后进行整合。

目的:形成有价值文件,对管理体系中所有管理环节和工作内容、职责分工进行规范和指导。

依据:ISO体系文件、集团公司制度文件等。

步骤:a.根据模块划分确定分工;

b.各部门根据分工进行岗位工作描述;

c.各部门根据分工进行内部流程梳理;

d.各部门根据分工规定程序文件;

e.整合各部分程序文件,形成程序文件目录。

3.1.4 建立操作文件 这一过程和上一过程是密切关联的,是在上一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对具体的工作过程步骤和操作行为进行规定,其依据是集团公司各种操作规程、手册等,其建立步骤和上一过程基本一致。

3.2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工作实际上是体系文件中所包含的规定性工作,而实际上广义上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仅是体系文件形成的工作,而是包括大量的后续工作。前期体系文件的形成是根据目前已存在的工作流程建立的,而且只是一个体系文件,其运行情况和合理与否不得而知,因而要想进行彻底的管理体系建设必须进行彻底的管理评审工作。

3.2.1 管理评审工作我将他分为两个阶段:

①清除“bug”阶段。Bug,计算机编程中的术语,是指过程中隐藏的问题、缺陷、漏洞等。这一阶段的管理评审工作,从工作目标和出发点上都是为了清除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bug”,目的是确保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是基本的也是基础性的阶段。

②“化茧成蝶”阶段。我将管理体系运转中质量的提升成为“化茧成蝶”,即希望通过这一阶段的管理评审工作实现集团公司管理质量的飞跃。具体可以参考“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一些原理,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一步一步的提高。

3.2.2 管理评审工作步骤

①前期准备工作。

a.确定评审成员,成立评审团队;

b.制定评审方案;

c.设计评审工具;

d.召开启动会议。

②评审实施。

a.文件评审;

b.现场评审;

c.汇总结果,形成评审报告。

③后续工作。

a.召开评审会议,总结汇报;

b.进行纠错和改正;

c.纠错效果评估和改进。

3.3 体系文件更新 在上一过程——管理评审工作结束之后,纠错和改进过程完成之后,相应的根据成果进行体系文件的更新工作,使体系文件也相应得以改进。

4 几点建议

①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长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开展必须树立决心,不间断不随意中止,保证彻底性和执行性。

②开展过程会面临很多困难和协调问题,必须获得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强力推进,各部门确保积极配合。

③目前缺乏专业人员,有必要进行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以ISO体系为基本,以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主。

④需成立专门的工作团队,全身心投入工作。

以上是根据作者多年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产生的成果,具体实践应用还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另外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最终是要实现系统化或一体化,这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也是“两化融合”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兴倍.管理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8-9-27.

[3]李建华,傅立.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4]张国雄.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现代管理技术—系统工程[J].上海企业,1984(12).

[5]唐启来.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步骤[N].中国包装报,2007(11).

[6]秋实.标准化管理的中国式思考[N].医药经济报,2007(7).

篇3

关键词:机械;实训基地;实训;安全

1.问题与原因

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给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机械类实训基地而言,目前普遍缺少类似生产企业的生产安全保障措施,给操作者、仪器设备的安全乃至社会的安全带来隐患。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现阶段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的关于机械实训安全保障措施,暂时停留在根据现象、根据经验出台的规定及措施,系统化的实训安全体系及保障措施有待完善。

实训基地的使用部门与分管部门安全责任不清,具体执行时出现扯皮等现象,使实训安全具体落实效率不高。

缺少关于人身、仪器设备、水电火及其它等安全预案。

潜在或产生实训教学不安全行为的四种主要原因是:对实训安全的认识态度不正确;缺乏安全知识或操作不熟练;管理上的欠缺;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环境。

2.实现机械实训安全的基本途径[2]

对设备工作位置的要求:如,设备的位置应安全可靠,使操作者的动作合乎生理要求;设备的工作面高度应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

实训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安全措施:如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对加工区易出事故的因素进行约定。

实训教学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如,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安全督查;仪器设备的检查。

3.体系建设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存在的问题,宜制订既能符合实训基地的安全实训教学,又能兼顾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安全生产意识的实训安全体系。基于此,宜由实训基地所在部门承担起内涵管理责任;学院根据自身实训条件,配套相应政策及资金扶植,建立起一套专业的保护操作者、设备及环境体系,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3.1安全范围的划分

主要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空气污染及噪音环境及其它配套设施,划分责任区域,实行定人、定机的管理制度;空气污染及噪音是多数院校忽略的,应从源头及监控上做起,担当起社会责任。

3.2仪器设备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

主要包括仪器设备危害及安全操作规程两个方面的内容。仪器设备危害包括:机械危害的因素,机械伤害的形式,机械伤害的结果,机械事故的原因,机械安全的基本要求等。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使用规程、使用守则[3]、设备的维护管理等。根据仪器设备操作特点及实训教学要求,制订上述两方面的规章制度。

3.3加强操作者的劳动保护措施

根据各职种的安全操作要点,结合实践教学要求,重点强调与监督“三个要求”,即工作前的要求、工作时的要求、工作结束时的要求,落实三个要求到实训教学过程中。

3.3.1规范各工种劳动保护用品范围

如,车床、铣床及磨床工种:防护眼镜;劳保鞋;口罩;工作帽;工作服(带紧袖口或配套袖)。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工种:防护眼镜;劳保鞋;工作帽;工作服(带紧袖口或配套袖)。钳工工种:防护眼镜;劳保鞋;工作帽;工作服(带紧袖口或配套袖)。电切削工程:绝缘鞋;工作帽;工作服(带紧袖口或配套袖)。

3.3.2规范各工种个人劳动保护用品标准及管理办法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学生自己配备的部分,二是学校给学生配套的部分,并细化学校配套部分的管理办法。如:学生自己配备的部分:劳保鞋(或绝缘鞋);工作帽;工作服(带紧袖口或配套袖)。学校配备的部分:口罩(标准:一个学生一次实训一只);手套(标准:一个学生一周一副);防护眼镜(标准:定学时更换,一副眼镜寿命标准按单个学生累积120学时计;意外损坏由使用者负责,自然损坏不计)。管理方式:购置口罩、手套及眼镜的经费纳入实训耗材费用之中,由学院库房统一管理;或学校统一采购及统一管理。

3.4目视化管理措施

主要是通过视觉传达作用,利用人的大脑对所看到的进行简单判断而产生“对”或“错”的结论的管理方法[1]。图示标识机械实训场所安全提醒及应注意的问题,加强实训现场实训安全的目视化管理主要实施手法包括:示意图形,颜色标识,数字化识别,展示牌及声音提示等。其主要管理的对象包括:整个实训基地的目视化管理,如整体颜色、道路规划、文化宣传及区域划分等;实训现场的目视化管理,如实训班级与实训工种管理、实训教学进程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工具管理及物料管理等。参加5S管理办法,进行目视化管理的推进。具体到机械类实训基地上,目视化管理的内容如下:

机械设备类:设备名牌及状态的标识;电气控制箱的标识;电力安全警示;设备清扫与维护方法;设备注油点标识与管理方法;油供给标识等。工具类:颜色标识不同用途的工具;防尘物品放置方法等;安全规范类:禁止类标识;保护性标识;警示性标识;消防栓标识;消防疏散标识等,如通道、油品存放、用水用电用气等其它提示性标志。

3.5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安全建设

实训安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制度及规定要融入到日常的实训教学过程、课程实施中。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训安全相结合,实训指导老师宜在几个方面重点强调:一是把握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的安全教育与总结;二是严格遵守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着装符合要求;三是把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与实训操作步骤、产品生产实训结合起来;三是安全有预案机制。

3.6其它配套条件的安全建设

配套实训基地主要仪器设备实训室的,还有其它辅助装置,如空气压缩机房、砂轮房、下料房及油品存放区等。这些辅助装置有压力、噪音、灰尘、异味、电及火等隐患或危险。除了要有专门的存放位置之外,还要与实训教学的仪器设备一样,定期检查及维护保养,对不符合国标安全的,要立即整改。

职业院校机械类实训安全与工业企业生产安全一样,都涉及到人身及设备的安全。要做到无事故或少事故,在参照企业及5S管理的基础上,制订符合自己单位实际情况下的安全责任体系并切实履行这些,是保障实训安全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胜军,刘海亮主编.制造业目视管理标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篇4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1.不断更新理念

笔者所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策划,组织广大教师有针对性地研读相关高职教育文件和理论,听取专家报告,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增强实践教学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的制度保证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的各个模块,增设职业能力课、综合实践课等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50%以上。针对各专业核心课程,均编写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积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审核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

(3)探索运用新模式、新方法,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成化,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环境中,使技能实训在模拟仿真、实践操作训练、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等环节中顺利完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进一步规范顶岗实习工作。制订《学生提前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方案》;整合原有表格,制作《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和《教师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记录本》;改革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鉴定、学生顶岗实习记录和学生实习报告三部分组成;积极推进成建制顶岗实习工作,目前已有投资与理财、应用电子、服装设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成建制赴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了学生顶岗实习计划。

(5)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投入,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笔者所在学院已初步建成符合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综合实训、课程实训需要的15个校内实践基地,改善了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6)积极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专业建设长效机制。学院各专业结合实际,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同时,聘请了企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共225人,担任实习指导老师;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

(7)创新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改变一卷定分数的考核方法,强调形成性(过程)考核,考核的重点由知识向能力转变。

(8)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确定了实践教学检查工作制度,强化“计划管理、检查监督、总结评价”三个环节。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

1.校内实践教学管理

(1)实行三级负责制。教务处、评估督导办协助主管院长对全院的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和教学督导,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各系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与管理。

(2)校内实践基地管理采用分块管理模式,实训(验)室按系部设置,各系负责本系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接受教务处的监督和指导。

(3)制订了《校内实验实训室管理办法》,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按要求完成了规章制度的上墙工作。同时,印制了《实训室使用记录》《实训室卫生检查记录》等11个规范实验实训室日常管理的表格文件。

(4)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明确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要求。建立科学严格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可控。

2.校外实践教学管理

(1)在学院统一领导和指导下,由各系与企业相关部门共管,学院教务处统一协调。

(2)明确校外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纳入学院整体实践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并不断完善。

(3)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各专业派出实习指导老师,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实习,全面了解实习情况;建立院领导、教务处、各系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定期走访实习学生和企业的制度,不断总结经验,确保教学质量。

3.规范实践教学档案管理

篇5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近年来,烟草工业企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和日趋严苛的法律风险,必须大力加强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努力形成一套方法科学、管理有效、特色鲜明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烟草工业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一、充分认识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烟草,实现烟草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的内在需要;是维护和巩固烟草专卖制度,规范烟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推进烟草工业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烟草工业企业要站在维护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依法治国的总要求上来,坚持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确立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工作原则

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是烟草工业企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重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以下原则去推进:

1.坚持服务中心工作的原则。

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企业法律风险控制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关系,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任务,将法律风险防控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和保障。

2.坚持系统防控的原则。

企业法律风险发生于烟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法律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因此,必须按照全员、全面、全程防控思路,充分调动各部门、各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系统、科学、高效的防控体系。

3.坚持重点防控的原则。

着力增强防控措施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防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多发、易发的重大法律风险,如重大决策法律风险防控,管理规范法律风险防控,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控,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控,采购管理法律风险防控,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控,烟草控制法律风险防控。

4.坚持审慎管理的原则。

法律风险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时,要坚持审慎管理的原则,在尊重法律、保持诚信的前提下,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同时要与烟草工业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

5.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

积极适应烟草工业企业内外部法律环境变化,按照持续改进的思想,不断更新、完善和调整法律风险防控方法,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大胆创新,恰当反应,确保法律风险防控与企业内、外部环境法律变化相协调。

三、科学划分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阶段

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笔者认为,必须合理划分各工作阶段,才能顺利推进。

1.导入学习阶段。

开展导入培训,宣传学习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知识,全面领会、准确把握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各项要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营造氛围,为扎实开展后续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2.重点推进阶段。

根据确定的防控重点,结合企业实际,实行“专项负责制”,确定主导部门,由主导部门发挥各专项工作的牵头作用,积极开展法律风险防控工作,为后续阶段工作推进摸索经验。

3.全面深化阶段。

按照“全员、全面、全程”梳理的要求,在总结重点推进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从生产经营、内部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组织发动各相关部门、岗位、业务流程人员全面查找、收集法律风险,做到法律风险防控全覆盖、无空白。

4.总结提升阶段。

在全面总结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烟草企业工业实际,建章立制,让法律风险防控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动态化。

四、认真开展法律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提升等工作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律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应对、监督和检查等流程开展工作,有效推进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

1.认真开展法律风险识别。

法律风险识别是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按照“谁在岗、谁识别、谁负责”的要求,全面排查、识别企业内部各岗位法律风险。各岗位人员在开展法律风险排查识别时,要对照所在岗位的职责,认真梳理本岗位涉及的管理活动或业务活动流程并进行分解,合理划分和确定每项流程包含的环节或步骤,对照法律风险表现形态,逐一判断各项管理、业务活动中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并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引发该风险的具体行为,确定法律风险涉及的法律法规、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等因素。

2.认真开展法律风险评价。

法律风险评价是指根据法律风险分析结果,确定法律风险等级的过程,目的是为法律风险应对做出决策。在开展法律风险评价时,要按照法律风险水平的高低对法律风险进行初步排序和分级。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综合考虑近年来发生的法律事件等因素,采取部门集体会商等方式对初步排序和分级的结果进行适宜的调整、确定。

3.认真制定法律风险应对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资源配置类;(2)制度流程类;(3)标准规范类;(4)技术手段类;(5)信息类;(6)活动类;(7)培训类。卷烟工业企业在制定应对措施时,应结合企业实际,应对措施应明确、具体、可操作。同时要与业务流程优化、规章制度完善相结合,切实发挥防控法律风险的作用。

4.认真开展改进提升工作。

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后,应及时监测法律风险信息,并收集体系运行建议,努力做到构架科学、功能完备、作用明显。同时还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办法,根据内外部法律环境变化,不断完善,做到管理动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实现持续改进提升。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优势,探索“互联网+法律风险防控”,不断提升法律风险防控水平,真正发挥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永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操作实务[D].法律出版社,2012,9.

篇6

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对于传染病防治的意识相对不足,易引起传染病发生流行。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广大农村地区传染病疫情检测的第一道观察站,在农村防治传染病的发生蔓延中起到重要作用。乡镇卫生院早发现、早报告疫情,为各级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控制传染病疫情在农村蔓延提供疫情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增多,促进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新老传染病双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一些基本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例如性病、耐药性结核和血吸虫病;新的传染病也接踵而至例如SARS、H1N1、禽流感、手足口病。传染病防治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在农村防治传染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下面就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建设和传染病防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一、乡镇卫生院的防控体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乡镇卫生院更要建立起基本的传染病检测组织,院长为组长,并明确组内其他成员职责。同时要建立健全一些防治传染病的相关制度例如传染病分诊制度等。并且要严格按着传染病防 治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考核业绩,进而才能保证各负责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对于分诊标志的设置及向导要明确,特别是对于农村一些人遇到传染病往往容易惊慌失措,所以在疫情爆发流行必要时,可以派专人进行疏导分诊。将疫情的蔓延降到最低限度。

二、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职能

(一)建立传染病预防的快速反应能力

农村地区是传染病防范的重要区域,由于农村的一些特殊情况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乡镇卫生院新时期防控体系的建设可以快速的对一些突发事件做作出反应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防止疫情的蔓延扩散。乡镇卫生院的防控体系,可以每天迅速的将疫情进展状况以及控制治疗状况进行上级报告,进而提高了医院对于传染病的及时有效地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对传染病的相应防范措施,为医院迅速对传染性重大疾病的暴发流行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为预防控制赢得了先机,更有利于传染病的控制。

(二)疫情报告职能

通过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的建设,进一步不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传染病人,首诊医生及时向防控体系小组汇报,然后直接以电话形式和信息化处理向上级报告。防控体系相关部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数据采集,依照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和时限(甲类传染病<2小时;乙类传染病<6小时;丙类传染病<12小时),有条不紊的及时上报各级单位和部门。

(三)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指导职能

大量的流行病学特别是近几年来频发的大规模传染病等资料显示,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不被人们重视,这就导致了传染病有机可乘可迅速传播开来。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的建立完善就是要通过基层的广泛性及时发现疫情进行早期预防控制,特别是早期散在传染病病例的控制中人员防护、消毒隔离、疫点处理、督导检查、效果监测。坚持实行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防控体系小组进行疾病各个处理环节的专业指导,特别是对于一些现场处理、消毒、隔离、防护等技术要点。

(四)监督检查职能

在传染性疾病暴发时,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要强化监督职能,对医院关于传染性疾病处理的各环节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记录总结。同时对于医院的防控硬件设施建设例如隔离诊室和病房的建设及相关仪器设备的配备督导,进而规范医疗行为,加强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各项措施。

(五)宣传教育培训职能

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要积极的进行传染性疾病相关预防和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对于院内的职工,重点是职业防护相关的注意事项,使医疗工作人员进一步熟悉院内感染一些疾病的传播特点和传播途径等,做好有效的预防。同时还要走进基层社区,让更多的寻常百姓对于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当出现疫情能够进行正规有效地就诊,不恐慌并能及时向医院报告反映。

三、疫情突发时如何确保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发挥作用

(一)防控体系小组建设和设备投入

健全乡镇卫生院防控体系组织建设,防控小组领导成员由院级领导担任,进行专人负责日常疫情报告检测任务并及时上报,保障疫情检测体系的完整顺畅,应对重大疫情能及时准确的上报。硬件设施同样需要跟上,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配备,计算机的应用,

疫情门诊病房及防护服等配备,一些疫情药品的储备要进行及时补充,检验检疫仪器的配备要到位才能更准确的进行疾病的检测定位。

(二)专职人员培训

良好的防控体系的建设,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应当依据相关的传染病卫生法规和制度进行学习贯彻。将医院的防控体系的成员进行专业化传染病知识的相关培训,进而加强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储备,并进行考核,对专业化人才持证上岗制。防控体系专职人员除了院内一些感染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对传染性疾病的具体防治办法和处理措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条例、以及重大灾害医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三)与其他相关科室协作

篇7

(1)拒绝服务攻击

服务器是整个专用网络的核心支撑之一,不仅运行着多种保障专用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的网络管理服务与系统,还存储了大量的网络共享信息资源。这就使得拒绝服务攻击成为针对服务器的网络威胁之一。使用必要的安全防范技术,降低或消除网络中拒绝服务攻击出现的概率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病毒

病毒具有传播速度快、爆发迅猛、数据或系统破坏力大等特点,一旦专用通信网络中出现病毒,不仅会影响到整个网络内用户的网络使用,还有可能造成网络内信息资源的严重破坏。使用多种病毒检测与防治技术来增强网络用户和网络节点的安全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用通信网络资源信息管理体系建设

通信网络的畅通与稳定,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着手,建立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和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

(1)技术体系建设

专用通信网络可以分为物理层、系统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等几个层面,每一层均具有其结构和功能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可以采用适当的安全防护技术来保障网络内信息的安全。物理层涉及的主要内容为保障各硬件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防灾防干扰能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建立线路或设备备份机制,确保出现设备故障时可以及时切换服务设备,如为核心设备提供不间断电源保障等;提升和进一步完善网络设备的运营环境,如及时查看和调整网络机房内的温湿度等。

系统层涉及的主要内容为保护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做好访问控制管理,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另一方面要做好系统的安全配置。网络层涉及的主要内容为网络信息的安全,如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与保密性控制、网络层用户身份认证等。应用层涉及的主要内容为网络用户信息资源使用安全防护。如用户终端系统的安全防护、基于网络数据的应用控制以及用户数据传输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等。

(2)管理体系建设

提升专用网络资源信息管理效果除了建立技术防护体系外,关键在于增强网络信息安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管理制度等方面。

1.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与完整,这需要通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来规范网络用户的行为,规范各项信息业务的操作与使用。制度是一切管理的基础。如建立网络保障制度、病毒防治制度、网络使用规范、数据信息安全保密制度等。

2.强化网络管理与组织体系,明确安全队伍中各人员的工作职能,做好通信网络管理知识培训,确保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相关工作的稳健开展。

3.规范网络使用规程,将安全、保密以及规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如电子设备入网管理、存储功能设备的网络资源读取管理、外来数据传输操作规程、UPS电源的操作规范等。

4.完善应急预案。设置场景模拟突发状况并针对该状况进行应急演练可以有效评估与总结现有网络资源信息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调整和完善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应急措施,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组织人员恢复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降低或避免损失。

篇8

【关键词】创新;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为我国企业认知以来,经过学习借鉴和实地建设阶段,现在已向深化提高阶段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认同,甚至一些企业还把文化建设作为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次革命”。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在知识量、信息量剧增,知识化、智能化成为经济增长关键因素的今天,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企业创新文化内容及其构建

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其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自我鲜明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与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是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而形成的关于创新的一系列知识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企业创新文化是由不同的层次内容构成,其核心是创新价值观,它包括创新环境、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观念等几个方面。

“在企业向创新主体转变过程中,创新文化的建设比某个具体的创新内容更重要,因此,企业自主创新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这样才能构建出健全的企业创新体系,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2006年8月16日召开的首届“数字中国·创新年会”上如此表示。

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建设更是贯穿于单位创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通过影响管理者和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等,对科研院所的创新起着内在的、无形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自主创新”的号角吹响神州大地。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各类科研院所也开始关注自身的创新文化建设,在环境整治、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形象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具有强烈自身特色地创新文化。主要有: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服从、服务于国家目标的献身精神,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严格的质量文化,超前的探索意识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民主氛围。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一)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

(二)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发展有效结合。

三、创新文化建设涉及的创新管理最新理论

(一)开放式创新

麻省理工学院的亨利.切斯布洛(Henry W. Chesbrough)教授基于对实践的研究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open innovation model),是指全球化背景下,在一些产业或领域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与内外研究开发机构、供应商、相关机构、用户等进行学习与合作,进而实施创新。

(二)创新生态系统论

创新生态系统论是从企业仿生学角度解释企业创新的一种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纳尔逊和温特创立的创新进化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其认为:企业自身的创新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它与其他企业的创新系统中的多样性,同时它又是所栖息的更高一级的产业创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同产业的创新系统又是区域创新系统或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企业内部孵化理论

企业内部孵化理论由加里.哈梅尔(Gary Hamel)首次提出,该理论是受风险投资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启发而形成,认为企业最高层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孵化出绝妙经营创新的组织结构,设计出新的环境刺激创新的发生,提供各种支持帮助创新行为获得最大成功。

(四)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创新研究

一些学者将复杂性理论引入创新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创新理论。德.梅耶(De.Meyer)和皮特(Pich)总结了复杂性创新的两种主要管理模式,即修正法和选择法。我国的董静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两种方法的选择与创新阶段和行业有关。在创新构思和计划阶段,选择法应用较为普遍,随着创新的深入实施,修正法逐渐成为主流方法;机械、化工、医药等行业较多的使用选择法,在信息行业,修正法使用率较高。

(五)全面创新管理

2002年,浙江大学,许庆瑞等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认为全面创新管理是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价值增加)为最终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文化、制度等)的有机组合与协调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郑刚进一步将全面创新范式的内涵概括为“三全一协同”,即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全时空创新和全面协同。

(六)创新的S曲线理论

创新的S曲线理论由理查德.福斯特(Richard Foster)提出。该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组织在掌握创新机会以发展创新的问题上,提出了S曲线(见图1)作为一项预测的工具,从而掌握创新发展的最佳时机,以利于企业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S曲线显示了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资源(如资金、人力、物力等)投入及其投资效益产出或回收之间的关系。

四、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科研院所应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基点,以科技创新为本,以原始创新为核心,以集成创新为重点,以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支持,大力推进需求牵引,牵引需求互动,产学研结合,融理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于一体的创新文化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聚合创新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

(一)构建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管理体系

科研院所应持续完善创新文化的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文化的体系建设的实现主要集中于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资源的投入与优化配置等方面。其中组织管理是培养长信文化的手段,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形成创新文化的保证,创新资源的获取与优化配置是形成创新文化能力的基础。

(二)加强和完善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

在现阶段,科研院所设置和构建的创新制度文化应包括:创新组织体系设置、创新的行为规范、创新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激励制度、创新的考评制度和创新的约束制度等。这将保证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优化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资源配置

1、强化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关键人才专项开发工程,人才接力工程,全员职业生涯开发等重点人才工程,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成长人才,以创新项目为平台,以创新团队建设带动创新人才培养。

2、发挥科技委的智库作用

科研院所都建立了科技委,全面开展战略研究,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技术决策咨询,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等,应充分发挥专家群体咨询、参谋和技术支撑作用。

3、构建支撑自主创新的系列平台

科研院所映不断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产学研联合等途径,促使科研院所的研究产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新文化体系建设。

4、建立良性循环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

应合理安排本年度自主创新经费预算,纳入本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一方面认真精选能够带动和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着力提升创新含量和高科技附加值;另一方面,重大、重要和关键自主创新项目的管理又促进了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产品实现、产业和效益形成。

(四)适用于科研院所的三阶段法创新流程设计和结构化创意管理

自由的环境对于创新是需要的,事实上,创新与企业生产、营销一样是企业的一项基本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将规律转化成流程可以提高创新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提升创新活动的成功率。科研院所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计自己的创新流程,如三阶段法。

创意的产生是有一定流程,其中结构化创意流程(SIM)就是被很多企业和产业成功地运用了20年之久的创意产生流程。

(五)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评估与激励

企业开展的创新类型主要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衡量创新文化的指标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在设计评估指标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将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从价值链角度可以将创新活动分为投入、转化、产出和成果四个部分。创新文化指标还应从组织架构和指标内容角度共同组成一套指标体系。有关资料表明指标总量最好控制在15-20个之间。同时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都应配合应用。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科研院所应更加重视创新文化建设中激励机制的建立,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制度激励和文化激励有机结合,可以探索制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选评先进人物等激励制度,鼓励一线人员遵循规律大胆创新,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真正为创新提供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创新文化建设比具体创新更重要[N].中国经济时报,2006-08-18.

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而实验室的安全事故有其固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实验室安全存在不少隐患,其原因在于安全管理欠佳。因此,要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增加不定期安全检查的频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无风险的实验环境。因此,认真分析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总结管理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

近年来,为适应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环境监测机构纷纷开展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然而,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规章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很多工作尚在不断的摸索之中,还普遍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例如:有不少单位还没有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部门,很多都是由单位实验室的质量控制部门或其他部门的人员兼职管理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对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极为不重视。此外,实验室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不断增加。

1.2安全硬件设施不到位

目前,我国很多单位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非常大。大部分实验室都是由于资金不足,相关设备仪器陈旧;例如:一些单位在配置硬件设施时,忽视了洗眼器、应急喷淋装置、灭火器、通风管道、通气线路等设施的良好配备。此外,调查发现,有很多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消防设施配备严重不足,按规定,实验室应配备固定式灭火系统或移动式消防器具,但因资金缺乏而未配备或配备数量不足,已配备的消防设施又因维护不到位,致使其功能丧失,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1.3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当前,少数实验室不注重抓安全管理,在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之中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难以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工作人员未能树立起应有的安全意识,导致安全管理体系难以得到完善。例如:在监测实验室,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自觉性差。在实验室内随手将废弃的有毒有害试剂倒进下水道;生物安全柜内实验用品过多,堵住通气格栅;戴污染的实验手套直接接听公用的办公电话;在实验区内进食;将防护服穿出实验区域等。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却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2 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议

2.1完善和健全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制

毋庸置疑,完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建立安全的实验室环境的重要基础,为此,相关单位可以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与管理方法。同时,各监测站还要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度的内容要尽可能涵盖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工作人员管理、菌(毒)种及样本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等,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努力使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

此外,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后,还有落实责任制,严格按照规章执行,进一步明确职责,防止出现责任不清的现象。

2.2加强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环境监测实验室应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并减少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危害。为此,环境监测实验室要依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在工作间内,各种仪器和样本的分布要合理,防止出现交叉污染的情况。对于环境监测必须要用到的各类器皿与试剂一定要分类存放,含有剧毒的试剂必须存储在指定的保险柜中,并交由两个及以上的人分别保管。此外,我们各级领导应高度关注监测站实验室建设,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适当添置一些必备的安全设施,更换一些过于陈旧的设备,为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降低污染排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3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是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引导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构建单位、实验中心和实验技术人员、实验者的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加强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力度。在安全管理中要加大监测工作的监督、检查、整改和责任追究的力度;在执行层面上要运作规范,依法按章办事,工作落实到点到位。最后,制定以实验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的各项详细的的管理标准,并在管理中严格贯彻和执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在环境监测实验室里是十分重要、必不可缺少的。随着环境监测站实验室任务的日益繁重,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实验室内各种复杂危险因素的威胁也日益突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文章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若干对策。针对这种现状,就要求环境监测站的各级主管部门要不断强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瑶.实验室环境管理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S1).

[2]乔晋忠,张丽萍.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09(1).

[3]方淑琴.加强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探讨[J].才智,2010(5).

篇10

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可复制和广泛应用推广,可以采取质量管理、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等体系建设的类似做法,成立专家团队,做好管理会计的顶层规划设计,制定能形成体系的管理会计应用标准,划分行业、层级、管理类别,制定配套指引。该体系标准既要包括通用管理体系的要素,例如:管理目标、组织机构及职责、配套规章制度、管理流程、评价指标及标准等,又要包括管理会计体系的标准要素,例如:会计信息支持或共享、工具手段、改进与创新、管理人员素质等。同时,基于企业成功经验或按标准要素的重要程度,可对管理会计体系标准要素设置权重分值,通过独立、客观的中介评价机构,对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进行达标评级认证。

二、制作企业成功实践案例集

先进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来自于经济活动实践,可操作性强,对其他企业的借鉴参考价值较高。因此可以搜集选取企业优秀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包括实践中出现的失败教训或曲折过程,将其归纳总结、分门别类,形成典型案例集。同时,为了增强可读性和指导性,在总结管理经验之前,可以先对经验总结的整体框架和要素进行规范,包括:管理背景、基本的理论思想、主要做法、取得的经济效果、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配套的规章制度、建设过程及里程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未来改进方向等。在案例集形成后,通过视频、文字及表单等媒介和培训、宣传、研讨等形式将企业管理会计的优秀经验进行推广,以逐步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整体应用水平。

三、加快培养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管理会计对岗位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既懂管理会计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可以考虑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对优秀的财务人员实行多岗位培养锻炼,不局限于财务审计相关岗位,可以适当选取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创新、质量管理等非会计的管理岗位上短期任职;二是选派优秀的技术工艺、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学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融入管理会计理念;三是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也能锻炼人才,企业可分批选派管理人员去先进企业接受中短期培训,或直接从事管理会计具体岗位工作,通过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实践来发掘培养人才;四是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将管理会计专业的授课和企业工作实践结合,这样既能解决企业人才短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促进学员知行结合,获得更为具体、直观的实践经验。

四、努力推进管理会计语言的通俗化

与财务会计报告不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更多是企业内部机构和人员,相对而言,使用者对会计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尤其是制造企业中生产一线的工人。管理会计要想富有成效地付诸企业实践,获得企业各方面的广泛认同接受和支持配合非常重要,而管理会计理念要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管理会计信息能够被各责任单位听懂和理解才是关键。因此,应将管理会计的专业语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管理语言,使管理会计的语言通俗化。

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现有的管理理论和思想大多来源于经济社会的具体实践,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罗伯特·卡普兰的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管理等。我国管理会计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应从长期所处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可选取3~5家典型企业并与其进行长期合作,开展管理会计实践研究。最好同时选取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企业和正在建设完善管理会计体系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定期开展现场调研,带着问题和研究课题在企业实地观察、访谈、调查、测试等。运用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同时把企业典型的实践活动形成教学案例,从中逐渐提炼出管理会计理论并不断将其完善。

六、注重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阶段、生产模式不同,管理会计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也存在差异,管理是有成本的,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尤其是在将管理体系嵌入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要综合权衡信息产品的性价比。国内ERP、BI等管理会计软件的价格相对较低,但功能上有较大局限性,国外软件功能强大,产品和实施费用相对较高。企业不能盲目地开展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要在管理效率效益、信息系统适用性和建设支出中进行权衡,分阶段地建设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七、倡导实践应用中的理论思想适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