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完善公司制度体系建设

篇1

上海石化经过近四十年的制度建设,已经形成了覆盖公司治理、内部风险管理、专业管理等各项制度,从股份公司成立初期的1995版制度到目前的2008版制度,其中都蕴含着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以及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以法治企、规范内部管理的痕迹。目前,公司层面的制度(含职能部室系列文下发的管理细则)有360余项,二级单位层面承接的公司制度约各有100~200余项不等,各基层单位层面的个性化管理细则约各有10余项,再加上各专业的操作法、工艺规程、安全规程等技术性规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风险控制、企业稳定、队伍建设等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随着企业外部竞争的日益加剧,总部对制度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公司内部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对制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公司制度建设工作现状分析,在制度建设的架构设计、层级与分类等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统一性等方面有待改进,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综观公司制度建设工作现状,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出四个方面的管理现象:

一是公司制度顶层设计存在系统性不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公司层面以公司文件的形式颁发制度后,由于某一个制度所覆盖业务范围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强等原因,为了弥补不足,会不断制订新的补充类制度或增加操作性的制度,有些还以部室系列文的形式颁发,通过打补丁的形式,补充原公司制度设计的缺陷,一个公司制度需要几个补充制度支撑。一方面,使制度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因补充制度在不同阶段、不同形势下推出,难免会出现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存在交叉、真空、甚至矛盾的情况,尤其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办理一项业务可能需要查找好几个制度,甚至会出现不知按哪一个版本的制度办事的情况。

二是管理制度设计时存在合理性不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公司专业管理制度全部是由公司专业部室负责制定,由于单个部室难以把握企业全局性,对部门之间责、权、利难以全面界定,而制度制定部门、相关专业部门、制度执行部门之间在制度前沟通不够顺畅,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共识,所制定的制度难免出现职责界定发生一定的偏差、业务流程设计不够合理、业务环节偏多、业务链条偏长等情况,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尤其当存在利益驱动因素时,会出现公司利益部门化的倾向,从而使责、权、利不能完全匹配,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三是制度管理上存在不完全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公司制度建设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年度计划,有些制度在制修订时还存在没有经过事先订立计划与审批程序,在制度下发前也没有经过会审和会签程序;有些制度的制修订前也缺乏必要前期准备工作,如开展制度有效性的评审、征求制度执行者和相关部室的意见、对制修订有关情况的说明等,在这种情况下颁发的制度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够周全的情况。尤其是如果缺乏公司法律主管部门的审核,还有可能出现所制修订制度缺乏合法性要求的情况。

四是制度的格式、业务分类存在不够规范、标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公司目前制度存在按专业部室进行分类,不是按业务类别进行分类的现象;公司的制度格式是参照国家法律法规条文格式编制,还没有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所要求的格式进行编制,与国际上一些著名公司、与公司面临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二、公司制度建设内外部环境分析

1.总部对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

2010年,总部提出了企业特色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初步构想,其中对制度建设提出了制度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计划,并成立了设计团队,初步完成了制度标准化框架设计,并在总部层面、部分企业局部进行试点。在取得阶段成效的基础上,2011年,在总部层面和所有企业进行全面推行,并由总部统一设计开发了制度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于公司正在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一方面所编制的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的时间紧、工作量十分巨大,另一方面管理制度作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支持性文件,需要与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建立必要的钩稽关系,在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前难以完成对接关系,如果在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编制过程中,再同步进行制度的标准化改造,势必影响工作质量。

2.公司体制调整后对运行机制配套完善的要求

公司按照总部《关于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运行管理模式要求,通过近年来的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和实践,已经基本完成专业化集中管理和“公司-管理部-车间”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专业化、扁平化、规范化”体制完善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如何按照总部要求和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做好体制调整后的运行机制配套工作,抓紧实施制度标准化改造和建立制度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事事讲规则、行事依制度”的工作氛围,全面提高公司企业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3.一体化管理体系对制度建设的要求

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对公司所有文件进行受控管理,其中文件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管理性制度、技术性规定、业务发生过程产生的记录等。制度受控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对制度要进行识别和标识,另一方面,对制度从立项、制定、审核、审批、编号、发放、存放、作废、回收、评审、修订、再审批等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防止作废制度非预期使用所产生的风险。目前公司制度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

三、公司制度标准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任务

1.制度标准化建设的定义

所谓制度标准化是根据总部要求,将传统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有机融合,按照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建立统一的标准化制度体系。

2.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的意义

建设制度准化制度体系既是公司贯彻落实总部特色管理建设的战略意图和须定期完成的目标任务,也是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中对支持性文件管理提出的必要条件。更是公司配套体制调整,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现实需要。

3.公司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公司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一个方针、实现两个目标、达到三个统一、强化四方联动。”“一个方针”是指将先进管理思想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体现总部和上海石化的管理意图;“两个目标”是指通过制度标准化、信息化,实现制度与业务相匹配,提高制度执行力;“三个统一”是指统一制度架构,统一制度模板,统一制度管理流程;“四方联动”是指制度制定方、管理方、信息化方和制度执行方联动,保证制度落地执行。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应遵循“统一、规范、实效、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与总部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又要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机融合。

4.公司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按照公司2012年内建成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并通过QHSE三标认证的目标,以及在一季度完成制度标准化改造任务的进度要求,全面高质量地完成用一套文本支持多个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

四、公司制度标准化建设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与原有制度的关系

制度标准化体系对制度的标准化提出一整套管理要求,如对制度的框架、结构、分类、格式、模版、编号、全生命周期管控等均有具体的要求。公司对制度的标准化改造工作不是推倒重来重砌炉灶,而是尊重公司原来的制度,对原来优秀制度的继承、完善和有所创新。是按照总部的制度标准化建设要求,在对原来优秀制度继承、完善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整合并进行标准化改造。

2.处理好制度的纵向横向关系

制度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公司三级管理模式,对能够在公司统一的制度进行一级策划分级实施。如对考勤制度、门卫制度等能够在全公司统一的制度仅制订公司级制度,不再制订二级单位级、装置车间级制度。对各二级单位有个性化管理特点难以在公司层面统一的制度,考虑建立公司级与二级单位级的二级制度,并由公司决定二级单位的承接要求。对基层单位尽可能不制订管理制度,确需要制订个别操作性细则的,需经二级单位批准,并用相应的业务流程和流程图客观反映出价值链的内部业务模型、业务领域和业务活动,逐步解决制度重叠、矛盾、真空、交叉和制度衔接等存在的不足问题。制度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同类业务的管理要求,对同类业务要在设计制度时尽可能考虑整合,尽可能打破部门界限,避免因同类业务不同分管部门而产生多个不同的制度或类似的制度。如对规范现场临时动土、动火、入槽、用电等管理方面的内容可考虑整合在一个制度中。对规范同一类对象如承包商管理要求方面的内容也可考虑整合在一个制度中。通过将公司业务按总部12项A大类(包括细分的中类和小类)、18项B大类(包括细分的中类和小类)规定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对分类的业务在纵向上细分,与制度管控业务相匹配,使制度与业务形成关联关系。

篇2

【关键词】三集五大 安全管理 专业化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改变机制,构建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县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从综合办公室整体划出,与生产技术部合并,组成安全运检部。市公司营销(农电)、调控、运检、基建等部门作为安全保障体系成员,将安全管理范围延伸至县公司,实现了对县公司安全垂直管理,充分利用市公司的管理优势,不断提高县公司的专业管理水平。县公司亦对应成立安全运检部、发展部、调控中心等专业管理部门,原供电所分离为供电所、配电检修中心,并作了具体的职责分工,组织机构上满足了安全生产专业化管理的需要。

(二)深入调研、分析县公司安全管理现状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市供电公司制定《“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等3个方案,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缺失风险、安全管理弱化风险、员工注意力分散风险、常规安全生产风险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逐一分析评估,确定了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以安全责任为主体,县公司对涉及机构调整、人员调配等可能影响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的问题,加强宣传和风险防控工作,按照“不立不破”原则,超前分析试运行阶段人员思想动态变化,逐步开展业务交接,杜绝管理真空;按照“现任负责制”、“工作随职能走”及“责任追究”三原则,全面梳理各专业部门需移交的职能及业务,出具书面交接清单,明确交接的权限、职责和工作内容。

(三)完善制度框架,统一制度标准,打造一体化制度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县公司安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县公司缺少清晰有效的规程制度体系框架,二是市县公司之间、各县公司之间规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公司组织市、县公司开展安全规程制度的梳理工作,及时公布有效的规程制度清单。针对市县公司和各县公司规程制度差异性较大问题,启动了县公司安全规程制度标准化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制定并了《县级各类人员主要安全生产岗位职责》、《县级供电公司安全工器具管理细则》、《县级供电公司安全稽查管理规定》、《县公司调控中心标准化工作细则》等规程制度,明确了一批可直接适用于县公司的规程制度。在制度规范化中,突出安全管理的同质化,市、县公司在管理的流程、执行标准、档案资料等方面均按统一模式执行,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执行的差异性。

(四)强化监督、提升对县公司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市供电公司将县公司的安全管理与市公司基层部门同等对待,在安全监督管理中全面覆盖县公司。市公司每月组织开展对县公司的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和考核,对严重违章现象组织召开现场会,而且邀请其他县公司相关人员共同分析讨论。在各类安全专项隐患排查、监督检查活动中,如外包工程、防误闭锁装置、安全工器具管理督查等方面,市公司对县公司按同步督查、同步通报和同步考核的原则进行监督管理。

市公司运检部每周组织县公司参加的生产协调会,统一审查县公司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作业风险点及预控措施,并协调相关问题;市公司安监部每月组织县公司参加的隐患排查例会,各县公司按模板汇报隐患排查工作开展情况及隐患的管控、治理措施,推进隐患排查工作在县公司的常态开展。

以完善预案体系为渠道,县公司对四大类的32个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进行编制,建立起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体系。在“三集五大”导入磨合期间,为及时、准确、有效地让一线员工了解“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情况,确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县公司利用网络,实施飞信群发信息的方式,发送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员工思想动态、“事故案例分析”、“施工现场危险点、危险源辨识”“争创文明员工事迹”等为内容的信息,将班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并使此法常态化、经常化,以每日一温馨提示,极大带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避免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公司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共开展应急演练12次,参演人员300余人,查找出“安全生产”、“交接工作”、“人员失误”等9大部分12个风险点并同步制定了应急措施,为降低电网安全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五)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县公司安全组织机构和监督管理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市公司积极开展县公司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以培训为先导,致力夯实安全“内驱”。县公司累计参加安全教育培训536人・次,开展全员安规考试,合格率100%。进入新模式导入阶段后,县公司编制了《“三集五大”体系全员岗位适应性及转岗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开展适应性及转岗培训考试,培训计划完成率100%,培训覆盖率100%,考试参与率100%,实现了三个百分百目标,有力保障了“五大”体系导入新模式后相关生产工作流程的安全实施。

市公司制定调度监控人员的持证上岗管理办法,规范市县公司监控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市公司调控部门组织开展了县公司调控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持证上岗考试工作,选调县公司方式人员到市公司进行轮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县公司安全管理专业化的思考和建议

(一)县公司安全监督和保证体系划分不够清晰

“三集五大”后,县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将安全与运检部合并为安全运检部,造成实际工作有交叉情况,不利于安全监督人员独立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原因是县公司都有内部考核机制,如监督人员发现了保证体系的问题,自己所在部门被考核,自己亦受牵连。往往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际工作中,安全监督的外因作用倒逼安全保证体系的内因作用,甚至有的人既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亦从事安全监督工作。(安全运检部副主任兼安监员)

建议:县公司设置独立的安全监督部门。

(二)专业化管理尚需更加细化的清晰的管理界面(职责分工)

从大的层面看,县域110千伏变电站、110KV线路资产上缴,资产界面清晰,县公司营销、生产管理界面亦明确,但真正实现安全的专业化管理,很多细节的管理界面还需明确。如:目前县公司10千伏及以下电网设备运维管理采用营配分离模式进行,即配电检修中心负责10千伏线路和配变运维管理,供电所负责低压线路和客户运维管理,但对于高低压同杆架设线路电杆的运行、检修管理,配电变压器与JP柜的运维,实际工作中存在交叉或真空管理。又如:110千伏变电站上缴后,县公司运维的10千伏\35千伏线路的运行、检修、故障处理,负荷转移,专线用户供电方案的制定等问题与市公司的流程衔接都存在问题。

措施:进一步讨论、分析,科学制定流程,再培训实施。

(三)农网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点多,管控难

这些年,县公司所承担的农网工程任务十分繁重,安全风险凸显。一方面,工程进度要求加快,另一方面,物资供应不及时(原因是一个项目物资往往来自不同供应商,供货时间相差很大,材料不齐又无法施工)、民事协调越来越难。施工队伍为了减少成本,造成工程集中赶工期、短期抢进度,甚至不按照县公司统一计划施工,便失去了监控。因而出现无票工作、监护不到位,许可手续、停送电联系缺失等严重违章现象。

建议:参照基建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办法,形成一环套一环的科学管控机制,立项、可研(设计)、招标、施工等环节要能衔接,特别是解决好材料供应难题。

(四)现场作业标准化差距较大

近些年,省公司花很在力气推进现场作业标准化,对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控制作业风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通过对县公司作业现场的检查来看,离标准化差距还很大,如标牌、围栏设置不正确,安全交底不开展或留于形式,工作监护人参加工作失去监护,三措一案编制留于形式,倒闸操作中单人操作、唱票复颂不进行、解锁随意等。这些违章现象在安全规程、制度中都有明令禁止的规定,但就是不能完全执行,究其根源,还是专业化管理开展不深入,需要在实施专业化管理时推进标准化作业,达到规范化目的,从而杜绝违章现象。

措施:将安全规程、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制定标准化作业的指导文本,再进行培训、推行,特别是在配电线路、台区的工作,要结合县公司的现状,做到可操作、易执行。

篇3

截至2013年,我国农垦系统土地面积为36.5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186万亩,约占全国耕地的4.5%,拥有1785个国有农场,1361万人口,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200多家,约1万亿国有资产(不含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生产总值5800亿元,人均纯年收入1.2万元。农垦系统分布在全国31个省份,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多数垦区还承担区域内行政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有经济的重要力量。

(一)企业主体数量多,分布行业广泛

根据《中国农垦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3年底,农垦拥有独立核算企业5404家,其中农牧企业1779家,占企业总数的32.92%;工业企业1298家,占企业总数的24.02%;建筑企业509家,占企业总数的9.42%;运输企业227家,占企业总数的4.20%;以批发贸易为主的商业企业1591家,占企业总数的29.44%。从产值看,第一产业产值1750.1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29.5%;第二产业增加值2613.22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44%;第三产业增加值1574.23亿元,占农垦总产值的26.5%。

(二)以农业公司为主,经营主体实力强

农垦拥有职工家庭农场、企业公司、合作社等多种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但农业公司是农垦农业经营的主力。目前,农垦拥有农业公司约1万家,合作组织5440家,职工家庭农场113万户,85%的耕地由职工或职工家庭承包。2014年农垦有65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①,其中,国内上市公司9家,拥有股本金98.88亿元,是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重要代表。

(三)与管理体制对应,组织形式多样

除新疆兵团外,农垦还有集团制和属地行政化管理两种管理体制。按管理体制分,2013年全国有17个垦区实行企业集团制管理,实现生产总值3840.5亿元、利润141.8亿元,分别占全国农垦的64.7%和87.9%,实行集团制管理的垦区均为农业公司组织形式。实行属地行政化管理的垦区,正在以优势农场、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组建各种形式的专业化农业公司,如河南黄泛区农场的地神种业、湖北农垦现代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四)多种所有制并存,注册登记类型丰富

目前农垦已培育一大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并催生出一大批民营企业,形成了股份制、有限责任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截至2013年,全国农垦累计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约1万家,出售、破产、兼并、关停国企1.3万余家,非国有经济比重超过46%,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格局。在农垦6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19家,占29.2%;有限责任公司36家,占55.4%;国有企业10家,占15.4%;内资企业61家,占93.8%,中外合资企业4家,占6.2%。

(五)集中于农垦优势产业,拥有规范生产基地

农垦农业公司以国有农场为依托,拥有管理规范的生产基地,并集中于农垦优势产业。以65家农垦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为例,除上海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商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农副产品销售为主业外,其他企业均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加工原料集中于粮豆、牛奶、橡胶、畜禽、甘蔗、种子种苗、果蔬等农垦优势产业。2013年,农垦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基地种植面积2911.80万亩,养殖奶牛、猪、羊、鸡、鸭等畜禽3.95亿头(只);上海鲜花港主营鲜花产量1.1亿株;龙头企业从基地采购的原料占企业加工总量的71.5%,其中,有28家企业达到100%,占企业总数的43.2%。

(六)利益机制多样,形式类型丰富

农垦农业公司与农场、职工家庭、带动农户形成了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垦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例,65家重点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321.10万户,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5.18万户,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以合同制方式带动农户188.64万户,占58.75%;以合作制方式带动农户54.69万户,占17.03%;以股份合作制方式带动农户8.17万户,占2.54%;以其他方式带动农户69.61万户,占21.68%;有56家企业按照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占90.3%;61家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占98.4%。

二、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基于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现状,在实地调研代表性垦区和国有农场的基础上,采用历史演进和系统归纳的方式,从组织方式、运行机制、成长路径等方面分析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农垦公司制农业的典型发展模式

“企业集团+产业公司+国有农场+职工家庭农场”是农垦公司制农业的典型模式,该模式是农垦不断深化改革,并逐步适应市场发展而形成的。目前有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云南、陕西、宁夏、甘肃、南京、昆明、广州等17个垦区采用该模式。“企业集团+产业公司+国有农场+职工家庭农场”“大集团套大农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农垦公司制农业组织模式的典型代表,对应的运行机制是“集团公司制+股份公司制+股份制或国有独资+职工租赁经营”。农垦公司制农业典型模式是农垦“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延伸,典型模式存在于土地规模比较大,产业基础相对好,产加销一体化程度高的集团化垦区,也能较好地涵盖属地行政化管理垦区的农业经营。

(二)农垦公司制农业模式的运行机制

农垦公司制农业典型模式的运行体系可以从三个层次、两个方向考查,具体为:(1)在底层,以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家庭经营为主,农场职工或职工家庭规模化承包土地,从事专门化的农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该层次目前正积极探索合伙经营、集体经营和公司经营等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2)在中层,以国有农场为核心,实行统一的农资供应、作物布局、农机作业、农技推广等措施,提供全覆盖、全过程的组织化生产经营服务;该层次目前正不断强化各类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比较优势。(3)在顶层,农垦集团公司掌控战略决策、资源配置和管理控制,主导整个农垦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产业公司负责培育和经营垦区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纵向一体化,目前正在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益。(4)纵向上,以国有农场、产业公司、企业集团为链接,通过产业化经营,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分散层次的平行主体发展。(5)横向上,以家庭农场为基础,通过国有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组织形式,实现生产主体的规模经营。

三、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推进了农垦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农垦农业现代化,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需要不断提升

集团母公司、产业公司是农垦公司制农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的主要力量,但与国内外一流农业公司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反映在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从公司主体发育看,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普遍具有先有农场子分公司,后有产业公司和集团母公司的逆向组建特点,行政因素在集团制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农垦企业治理结构、管理框架不完善,集团母(总)公司管控协调能力不强,在垦区发展战略制定、资产管理、产业规划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业公司在资本运营、技术创新、产品营销方面缺乏高级专门人才,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产品加工能力不强,市场开拓不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推动农垦优势产业发展的作用未有效发挥。

(二)主体间利益联系不紧密,需要创新完善

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经营各主体长期博弈均衡演变的结果。随着农垦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各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方式由以土地承包经营、产品交易为主向资本产权、服务契约、市场交易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转变。由于农垦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时间相对较短,各经营主体利益表达尚不充分,满足各方利益、实现共同发展的机制仍在构建中。在集团化体制中,母公司、总公司在内部交易中存在压低子公司、分公司产品价格问题;加工销售专业公司与职工家庭农场利益联结中主要以产品市场交易为主,缺乏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深层次利益联结机制。

(三)职工家庭农场规模不足,需要适度扩大

适度扩大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提升农业规模效益以及增加职工家庭收入,实现农垦职工收入2020年翻番的要求。在人地关系相对紧张的垦区和农场,农场职工土地承包租赁主要依据农场职工数量,实行土地均分承包,同时,由于国有农场所处区域经济社会一般相对落后,劳动力转移渠道有限,大量职工家庭子女转移到农场工作,造成人均耕种土地面积下降。同时,由于农场职工土地承包租赁经营期限相对较短,不利于农场土地向有资本、有技术的职工家庭农场流转,不利于培育新型农场农业职工。

(四)财政支持体系不完备,需要顶层设计

现代农业发展要靠科技和政策,政策是推动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垦具有区域性、社会性、跨行业性等多种属性,兼具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等多项职能,具有多种农业经营主体;财政支农政策是否应该覆盖农垦,管理部门存在争议,导致农垦不能及时享受相关政策。以农垦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例,政府部门对其是否具有公益属性,公共财政是否应该支持,一直存在争论,各地实践不一,相同的政策在垦区执行不同。以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项目为例,截止2013年,该项目仅覆盖至新疆兵团、黑龙江、广东、湖北、陕西、河北、河南、湖南、辽宁、广西等10个垦区,而享受政策的部分垦区,标准被降低,如新疆兵团和黑龙江垦区按6个示范县、广东农垦按1个项目示范县予以资金支持。

四、完善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更好推动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针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深化农垦体制改革

改革是推动农垦发展的巨大红利,应继续推进垦区层面集团化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借助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国农改〔2012〕4号文)机遇,按照公共管理职能与生产经营职能分开、分离原则,促进农垦集团公司由管理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加强农垦经营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改善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增强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和投融资能力。按照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方针,整合农垦经营性资产,培育壮大产业公司,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垦主导产业竞争力。加强农场生产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农垦核心竞争力。

(二)培育壮大农业公司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公司是农垦公司制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以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为重点,对农垦农业公司进行改造。规范和完善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度分权、强化监管的经营决策机制以及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发展混合所有制,对集团母公司、产业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推进农垦管理职能转变,将农垦企业集团和产业公司打造成专门从事资产经营和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三)选择适合的农业公司发展路径

农垦农业公司建立和发展有三条发展路径,分别是从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性公司,改制为集团制企业(农业部农垦局,2008);围绕垦区主导产业组建产业化、专业化公司,或将农场改制为子分公司,通过自下而上的模拟股份制经营组建公司。各垦区和农场要结合自身管理体制特征,选择适合的公司发展路径,具体为:集体化管理垦区可采用企业集团发展路径;非集团化垦区要以优势农场或优势农场核心产业为基础组建产业化专业化公司,整合资源,发展产业;对于分散经营的家庭职工农场,可将农垦土地承包方式由职工家庭承包租赁向模拟股份制承包体转变,组建农业公司,再向公司经营转变。

(四)完善农垦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有效发挥农垦农业经营体系作用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农垦公司制农业经营特点建立符合农垦农业发展需要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垦农业经营体系活力。继续完善土地、水、机械等资源、资产的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资源、资产经济效益。探索扩大资产产权、产品服务契约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完善产权控制下集团公司内部的交易制度,规范合同契约运作方式,鼓励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

(五)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

适度扩大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增加职工家庭农场经营收入。稳定农场职工土地承包租赁经营关系,适当固定土地配置,延长职工土地承包经营期限;推动农场职工承包租赁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本、有技术且乐于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和职工家庭农场集中;健全和完善垦区社会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农垦企业职工全部纳入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范围,为农场职工转移就业创造制度环境;大力发展垦区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组织,完善农垦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提供外部条件。

(六)制定农垦农业发展专项政策

篇4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民营企业在新形势下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市民营企业中,推行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具体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以“明思路、强管理、促规范”为工作重点,“提素质、促转型、优发展”为主要目标,从根本上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的水平,实现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13年,全市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合理、规范,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竞争实力进一步加强。其中,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基本建立涵盖战略管理、治理结构、岗位职责、制度规范、内部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面上中小企业在2013年前初步建立起内涵组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制度,努力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化,制度规范化,规范精益化。

三、实施内容

以建立战略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为重点,主要在五个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

1、战略管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经济发展的环境,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对企业的战略方向、目标定位以及实现途径和手段,制定5年发展规划,为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明确方向和重点;建立有效评价体系,根据市场、经营情况和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度,规范决策程序,确保战略目标顺利实施。

2、组织管理:根据《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和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制衡、优势互补的管理机制;造会3进一步优化现有组织管理结构,减少管理层级,科学设置管理架构;积极动用战略联盟、虚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组织形式,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岗位设计与职位职责:从公司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工作分析和职责划分,进行合理的定编、定岗、定员,从上到下,形成包涵组织结构、部门职责、定岗定编、职位说明和人力资源考核为一体的完善的《职务说明书》体系,为企业的规范管理打好基础;

4、基础制度建设:在明确公司战略、核心业务流程和责任体系基础上,建立起包括人力资源、资金、成本、生产、技术、质量、投资、节能、安全、营销、企业信息化建设等规章制度,并不断强化规章制度的管理体系,优化规章制度的内容体系,加强规章制度的组织保障及其与其他体系的融合,从而为企业正常经营管理提供必须的制度规范。

5、内部监控机制:建立健全内部跟踪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监控机构,参与企业重大经济项目的投资、企业招(投)标、企业重大基建技改项目建设及较大经济合同的执行等重要事项,负责企业一切运营行为的监督和纠偏,确保企业按照规范体系运作。

四、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2009年底,各县(市、区)、市直各开发区完成1-2家企业的试点工作,2010年在5亿元以上企业中全面推开。5亿元以下企业推行时间由各县(市、区)、市直各开发区自行决定。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全市经贸系统要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指定专人负责,落实职能科室,配备专职人员,按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2、强化宣传引导。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宣传报道,特别是要宣传管理水平较高、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企业的管理理念、经验、模式、方法和手段,在全社会营造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良好氛围。

篇5

池源,男,1957年生,汉族。1982年8月获得东北财经大学财务会计专业学士学位,1999年2月获得天津大学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75年参加工作,历任辽宁省理化测试中心会计,东北电管局财务处会计师、副科长,东北电力集团公司财务部综合价格管理处副处长、财产资金管理处处长,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财务部副主任、审计部主任、副总审计师兼领导干部管理部主任等职。2005年10至2006年5月,任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审计师兼人事董事管理部主任、党校副校长。2006年5月至今,任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当前,《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已下发,企业加快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日前,《中国总会计师》就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情况采访了公司总会计师池源。

《中国总会计师》:池总,您好!首先请您结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你们企业的实践,谈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池源: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效益和竞争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已经转移到重视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上,即转化到企业面对外部多变的市场所具有的及时、有效的应对能力上,而这种能力只有依靠企业内部各系统的多种功能与知识的有机结合才能生成。因此,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的使命变得更加重要。近年来,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高度重视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在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制度建设和绩效考核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保障企业经营发展和财务稳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总会计师》:贵公司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池源:一是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健全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公司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制定《预算管理办法》,优化预算管理流程,确定“两下两上”的预算编制流程,充分发挥预算资源统筹调控的作用,积极推动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的有机融合,推行业务预算的全链条管理,细化业务预算实施阶段,将预算管理由事后控制转为事中控制,动态监控业务预算执行,预算管理更加科学精准。加强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对公司现金流量预算实行月预算、旬调度、日安排,即按月编制流量预算,按旬上报资金需求,按日进行资金拨付,并实行“零余额”管理,实现现金流量预算与会计核算的紧密结合,与融资计划的有序衔接。加大预算执行的考核力度,制定了公司预算执行重大偏差报告制度和考核制度,对重大偏差事项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偏差事项报告的条件、报告要求以及考核规定。加强预算执行动态分析,及时跟踪内外部经营形势和本企业经营状况的重大变化,增强预算的预警水平和管控能力。建立预算项目储备库,制定项目评级审查标准,实现项目预算与现金预算相衔接,预算总额和明细项目相吻合,增强预算编制支撑能力,提升了全面预算管控的精益化水平。搭建财务规划预测模型,测算模拟公司未来核心财务指标,合理控制资金投入和资本成本,满足优势化管理需要。建立基于利润总额和资产负债率的投资能力测算模型,从财务角度对年度投资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投资计划与财务管理的衔接。

二是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结合企业管理实际情况,积极搭建以“操作处理规范、业务流程标准、应用集成通用、信息反映多维、系统功能实用、技术架构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一体化财务信息工作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为载体,细化、固化财务标准,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建立考核通报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数据质量和财务管控能力。借助财务信息化平台,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实现了财务决算在线审核、“一键式”报表自动生成、预算财务、业务集成等功能,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是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制定了企业运营管理成本标准,以“调控成本总量、监控业务分项、严格标准体系、实现集约高效”为目标,以作业标准和动因分析为基础,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耗用状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主要环节的标准成本体系,并以标准成本为依据,预测成本需求、编制成本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分析成本差异、优化作业活动,将成本管理责任向一线延伸,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成本管理,公司还根据作业设计和物价水平变化情况,定期对标准成本体系进行修订。提升成本管理的科学化、精益化水平。实现公司成本支出标准科学、过程可控、信息可比、投入有效。精确核定成本标准,体现成本水平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现成本预算管理从历史成本法向零基预算法转变,完善了企业技术经济标准体系,有效深化、细化了预算管理,为企业厉行节约、降本增效、缓解经营压力提供了重要保障。激发了成本管理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实现了成本管理由总额控制向分项控制转变、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由财务部门为主控制向财务业务部门共同控制转变,提高成本管控的深度和细度。

四是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财务评价对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具有的源头导向和过程抓手的“双重”作用。依据全过程管理理念,重点在财务评价管理体系的指标设置、过程控制以及持续改进方面下工夫。在指标建设环节,与公司目标愿景紧密联系,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果性指标与过程性指标、财务绩效指标与财务能力指标相结合,强化源头导向作用;在评价过程环节,注重多维评价手段并举,强化过程控制作用,提升精益管理程度;在结果分析环节,注重延伸至业务前端和深入至底层责任单元,同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财务评价的其他环节。运行机制保障方面。对财务评价过程中指标设计、数据收集、过程分析、结果反馈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优化,对于结构化流程,借助信息系统进行固化。同时制定了《财务评价操作手册》、《财务内部控制评价手册》等相关配套制度,确保了财务评价有效运行。企业还定期就财务评价的应用、指标内涵、业务流程、系统操作以及评价结果分析等事项开展培训交流,巩固财务评价专业基础知识。邀请高校等科研机构和业内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拓展财务评价的外延知识。开展资产经营典型经验对标活动,树立标杆典型单位,强化典型经验推广应用,绩效管理导向作用显著增强,促进企业内部各单位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中国总会计师》: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核心还是人才培养工作,贵公司具体做法有哪些?

池源: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立足于财会人员队伍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人为本、务实创新、重在提升的指导思想,努力提升财会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素质,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的财会队伍。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注重财会人员职业发展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完善技能培训、人才培养和干部选拔机制,推动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通过强化职业道德培训、树立先进人物典型、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有效增强了财会人员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在企业中营造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和诚信守法、勤俭节约的理财文化。企业多次与财经高等院校合作举办财务培训班,提升所属单位财务负责人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水平。完善优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通过公开竞聘、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选拔综合素质高、业务技能过硬的财会人员担任预算、成本、稽核评价等重要管理岗位。鼓励财会人员提升学历职称水平,2013年公司33名财会人员通过会计硕士入学考试,较好地提升了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公司财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总人数的70%以上,具有中、高级会计师职称人员达到总人数的50%以上,二十余人具有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职业资格,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在企业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6

关键词:会计诚信 缺失 对策

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诚信,遏制会计造假,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1 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会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并控制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且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多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向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2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在当今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在我国,《证券法》对股票发行人未按有关规定披露有关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规定了行政和刑事责任,但没有提到民事赔偿问题,难以使违规者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正因为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这就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添加了动力。

2.3 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监督不力,是导致会计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

注册会计师在客观上需要他们维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保护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却使我们大失所望。不论是安然事件,还是银广厦事件,莫不与独立性问题相关。审计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通常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和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师事务所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丰厚的咨询收入,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从而也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必然。

2.4 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集团公司绝对控股,股东大会就成了大股东会议,由大股东说了算,这样就很难保证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这种公司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3 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3.1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审核供给者的诚信度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据此评出信用等级,这给了诚信供给者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这包括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对供给者的监督,以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3.2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目的在于抑制供给者获取不正当得益的愿望,如果供给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的,使用者可以起诉供给者,要求惩罚并给予赔偿。同时,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切实从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为。

3.3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管理,建立诚信档案

注册会计师信用体系,应包括:以《注册会计师法》和《会计法》为指导,以独立审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以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以内部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以检查指导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职业道德管理体系。为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实施,应当设立专职机构或人员对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履行职业道德准则情况进行检查,把优秀的和不良的都记入诚信档案,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提高注册会计师履行职业道德准则的自觉性,保证做好各项工作。

3.4 注重会计文化建设,培养会计诚信氛围

会计文化的建设是培养会计诚信的根本。会计文化主要指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等与会计相关的各类人员的教育上,注重诚信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考核和评价。此外还需与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相结合。

3.5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会计诚信建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控制和引导经营者的行为。企业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总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所有会计人员只要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一定会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有机统一的会计诚信环境,摆脱目前所面临的会计诚信危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对策

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诚信,遏制会计造假,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1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2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会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并控制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且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多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向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2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在当今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在我国,《证券法》对股票发行人未按有关规定披露有关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规定了行政和刑事责任,但没有提到民事赔偿问题,难以使违规者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正因为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这就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添加了动力。

2.3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监督不力,是导致会计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

注册会计师在客观上需要他们维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保护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却使我们大失所望。不论是安然事件,还是银广厦事件,莫不与独立性问题相关。审计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通常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和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师事务所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丰厚的咨询收入,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从而也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必然。

2.4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集团公司绝对控股,股东大会就成了大股东会议,由大股东说了算,这样就很难保证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这种公司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3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3.1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审核供给者的诚信度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据此评出信用等级,这给了诚信供给者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这包括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对供给者的监督,以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3.2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目的在于抑制供给者获取不正当得益的愿望,如果供给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的,使用者可以供给者,要求惩罚并给予赔偿。同时,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切实从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为。

3.3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管理,建立诚信档案

注册会计师信用体系,应包括:以《注册会计师法》和《会计法》为指导,以独立审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以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以内部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以检查指导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职业道德管理体系。为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实施,应当设立专职机构或人员对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履行职业道德准则情况进行检查,把优秀的和不良的都记入诚信档案,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提高注册会计师履行职业道德准则的自觉性,保证做好各项工作。

3.4注重会计文化建设,培养会计诚信氛围

会计文化的建设是培养会计诚信的根本。会计文化主要指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等与会计相关的各类人员的教育上,注重诚信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考核和评价。此外还需与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相结合。

3.5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会计诚信建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控制和引导经营者的行为。企业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总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所有会计人员只要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一定会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有机统一的会计诚信环境,摆脱目前所面临的会计诚信危机。

参考文献

篇8

黑龙江省的诚信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规范和完善,如何让诚信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有效的作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继续深入开展失信企业曝光工作,惩治失信行为;加快推进政府信用建设,以政府诚信带动企业诚信和社会诚信,同时加快诚信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诚信建设政策体系。

一、建立健全垦区企业制度

(一)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

科斯(R.H.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研究表明,市场和企业都是执行协调职能,因而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机制,无论是运用市场交易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的行政协调机制都是有成本的。当企业组织行政协调费用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就会扩张,使原来由市场交易进行协调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变成由内部行政协调形成的现代公司制企业。

企业信用的最终确立要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促使一个企业的效益、利润与经营者的收益相互关联,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够对自己的生产经营高度负责的完全行为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维系企业信用关系的必要条件。要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垦区企业真正成为具有法人财产权的市场经济主体,可以保证所有者对工商企业和银行运营的督导机制,防止银行和企业经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损公利私或进行其他舞弊和诈骗活动,从而理顺各种信用关系。

(二)规范企业破产制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健全,一大部分没有竞争优势又无市场发展前景、无核心竞争品牌,管理不善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并走向破产是必然的。企业破产已经成为企业法人退出市场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同时,通过企业破产可以重新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企业的改革与重组、确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纵观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其他省份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中的经验可见,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借助政府在政治、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最大限度发挥其对社会信用的启动和指导作用,才能助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政府发挥监督作用,促进信用评级机构的建立

信用评级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用评估业在全世界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信用评级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信用评级按照评估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企业信用评级、证券信用评级、项目信用评级和国家信用评级等四类。企业信用评级包括工业、商业、外贸、交通、建筑、房地产、旅游等公司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信用评级以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组织的信用评级。信用评估业在我国经过1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是很不健全。

信用评级涉及财务问题、企业管理等专业问题。信用评级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优良的信用评级模板。因此,黑龙江省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级活动。政府要监督评级机构采取国际先进评级技术和评级方法,提升评级管理水平,保证信用评级质量。在建立信用服务机构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以确保信用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针对黑龙江垦区的具体情况,营造有独立影响力的中介信用评价组织,要制定包括信用管理、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息披露、行业自律及相关责任等内容的法律法规,使信用评价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普尔、穆迪、慧誉等国际性评级大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信用评级构成挑战,但却能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升级。

(二)政府制定与社会信用适应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当征集、管理、使用等有关的信用法规,使信用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主要包括关于信用信息采集、披露、使用、信用服务机构的运行规则等方面法规的制定,如《信用报告法》、《社会信用信息法》、《征信管理条例》、《信息披露条例》等。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证。黑龙江垦区处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期,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制定信用规划、整合信息资源、改善信用环境、加强信用监督等方面。黑龙江省比较重视法律法规建设,2007年12月1日,黑龙江正式出台了《黑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使用办法》,使企业信息公开及使用实现了有法可依。

三、建立个人诚信制度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诚信的缺失正在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屏障。诚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黑龙江省的诚信体系建设的推进工作亟待加强,社会诚信环境对于个体的诚信度影响很大。黑龙江垦区建立信用体系必须着眼于系统库建设,结合垦区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信用体系模式,建立起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个人信用制度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用体系。

(一)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信用档案是保存个人信用情况的原始记录,它作为一种对个人诚信的有效控制手段,既可使记录对象获得向社会展示其诚信的媒介,又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诚信稽考的途径,也是监控个人诚信的重要手段。对不讲信用,不讲诚信者要限定活动空间。在填写个人资料时,填上信用栏目。对没有信用,没有诚信的人要他们付出代价,只要有不良记录在案,个人信用“打了折”,以后办起事来也就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特别是银行,以后将会更好地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此一来,欠账的“老赖”将很难再从银行借出一分钱。

(二)要抓好信用思想建设

篇9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en carried on in construction units, however, it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exploratory stage in the electricity supervision enterprise. From key points of safety producti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n all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supervision enterprise, this paper discusses construction process,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the focus of the system operation, the measures of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e security system.

关键词: 电力监理;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Key words: power supervision;production safety risk management 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29-03

1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概述2012版

南方电网公司通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以下简称安风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基建安全科学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各基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安全管理责任,有效控制基建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南方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水平。

①2010年12月,南方电网基建【2010】28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基建部分)》的通知。明确要求安风体系实施范围包括各省公司所属各承建公司基建工程的各设计、施工、监理和调试单位。并提出建设思路、目标及要求。

②监理企业开展安风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监理企业走在安风建设的后发阶段,前者供电局和施工单位已经运作了几年时间了,可以说运作较正常了。但是监理企业尚未开始普及开展建立体系。目前就几家单位在做试点工作。

2 必要性和目的

随着电力监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方在安全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电力监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也陷入了困境。

出于内部需要,电力工程监理公司自身安全管理需求,必须要把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否则逆水行舟。沿用老一套的安全控制方法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所以如何更好的管理安全生产,是摆在所有电力监理企业面前的最大的困惑。

内外需求的作用下迫使监理企业需要引进和运用先进、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提升公司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及人员安全风险意识,降低安生生产带来的风险,达到符合行业规定和要求的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3 体系核心思想

安风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风险管理为主线,一个规范化、系统性的持续改进过程。核心内容为:

①全员参与。这是安风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前提。部分人员一听到体系的名称就直观地认为这是公司里安全管理部门做的事,应该是安监部或质安部干的活,与自己无关,不用关心和理会。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和错误的思想。安风体系责任部门可以设在安全管理部门,但是整个体系建“关注事前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的转变。尽量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我们做这个体系的目标之一。

②体系要素实现PDCA循环,体系运转机制有效运转,实现整体的持续改进。建设和运作必须靠所有一线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来实现,需要全公司从领导层开始到一线员工的大力推进才能真正发挥安风体系的作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

③超前预控。将防范事故的关口前移,实现了从传统安全生产“关注事后分析与控制”向通过“5W1H”工具将管理工作向精细化、量化转变,实现管理要求的落地。

④安风体系的建设不搞形式主义,要结合实际工作,注重实效,主要采取完善和改进现有措施和制度执行的方式进行;同时,体系建设要结合项目管理的要求,体现持续改进的目的。

4 建设流程

监理公司作为2012年度安风建设试点开展单位,一定要先试先行,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推进安风体系运行,但要注意的是各部门侧重点不同,按照公司各部门的职能划分,相应地把体系各要素相应的划分到各部门来主抓或重点开展,其最终目的是借助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公司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公司的总体竞争力。

①体系启动和初次培训。体系的启动必须由监理公司最高管理者认定主要牵头负责部门。一般都是直接任命安全管理部门即质安部或安监部来牵头负责该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再接下来就必须开展安风体系建设的概念性的培训工作,且该培训必须面向全公司,公司领导、中层、各部门主管和总监必须参与。

②初定建设方案,建立体系组织机构。初定安风体系建设方案,确定“取钻”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推进计划、实施过程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组织机构中应包含两个组织: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必须把公司管理层全部纳入领导小组,作为体系建设的有力保障。实施小组必须确保各部门均有人参与其中,确保体系能在全公司范围内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③标准知识培训,管理工作标准文件编写。在编写标准文件前必须对实际负责的实施小组开展标准知识培训工作。包括标准知识内容培训,还有标准编写规范等,统一思想。确定标准文件编写清单时需要确定哪些要素与电力监理工作有关联的,哪些可以忽略。

管理标准必须包含所有应有的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因为策划阶段有缺陷时,外审时打分将会有先天的缺陷,接下来将是惩罚性的打分折扣。但又必须避免脱离实际,把做不到的事项都列进来,造成有计划做不到的困局。

4.1 开展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整个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很多工作都是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的运用。风险评估一般采用SEP法来开展。基于监理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①监理自身风险:包括监理办公环境和监理人员本人的安全风险。②施工现场监理风险: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施工现场风险指的并非施工单位所产生的风险。而是指由于监理工作失误导致产生施工风险而对应产生的监理责任风险。这里可以运用成熟的成果:南方电网编制并成熟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可以把评为中等以上的施工风险作为监理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通过这种间接导入可以大大减少风险评估的工作量,且能避免大量的缺项。值得注意的是:施工的风险等级结果通过监理风险评估后得出的等级很可能不一致,如:施工危害评为高风险对应的监理评估等级可能是低风险或可接受风险。

4.2 体系文件,体系文件全员培训 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基本上把体系文件都编制出来了,体系文件通过监理公司最高领导者批准后正式,同时做好体系文件的全员培训。让所有员工都了解体系,并按照体系的做法开展工作。把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4.3 三大员培训与任命 “三大员”就是安全区代表、内审员、事故/事件调查员。安全区代表在整个体系运作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际体系运作里很多检查与发现、事项落实均由安全区代表来执行。安全区代表的工作量非常大,最好能以独立的岗位来开展。任命前必须对“三大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符合要求,才能上岗。

4.4 安风体系运行 体系运行关键要及时开展各管理工作标准的落地。按照三部曲来开展:①现场环境检查;②组织编制现场改善计划;③落实计划,分配到各部门完成改善。

体系运行中发现标准与实际开展不符合时,必须要及时修改标准使之与实际相符合。特别是资源分配不足以满足体系运行需要时,必须及时向上反映,以尽早解决问题。质安部要定期组织对体系推进的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新制度、新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4.5 内审员培训与任命 内审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才能任命上岗。内审员建议配置6人以上,以方便内审时成立多个内审小组,满足内审时间要求。

4.6 内审、外审 2012版体系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审,初次内审必须覆盖所有部门,所有要素,所有工程项目。如项目数量过大,可以抽取几个典型由内审小组亲自审核,其余项目则采取交叉互相审核的方式开展。

若内审认为可以达到建设方案所定目标时,向相关部门提出外审要求。

5 安风体系建设关键

5.1 安风体系与三标、公司现有制度、网省公司制度的高度融合 安风体系绝非独立于三标等现有体系以外的第“四标”,而是与ISO三标、国家标准、南方电网公司现有制度、监理公司现有制度的高度融合的体系。体系所包含的管理工作标准均来源于实际工作,但又有所完善和提高。把这几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5.2 不能拘泥于安风体系的固有框架,在实际应用中大胆删除不适用要素 尽量满足确定下来的要素要求,但又要与实际相符合,宁可与体系要求有差距,也不可造假,生搬硬套。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实在没办法时可以采取弱化该要素要求的方式来迎合要素要求。

5.3 培训宣贯 如果说体系建立是重点的话,培训宣贯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了。整个体系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在培训宣贯的情况,因为培训是制度能落地的前提,是全员参与的关键所在。宣贯培训要采用多种形式来开展,如召开公司级全员大会宣贯、小班教学局部培训、考试、看视频等方式来开展。其中小班局部培训效果最好,互动较多,能较好吸引注意力,能产生较多的共鸣。

5.4 切实执行落实 实体操作,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这里需要有良好的执行力。且在实际执行中肯定会有些问题存在,毕竟标准文件量大,编写得难免有点疏漏的地方,所以就必须要有更新、修编制度的需要了。

5.5 公司各部门通力合作配合,良好沟通,达成共识 安风建设绝不是质安部的事,要破除这个误解。安风体系的建立必须由各部门共同努力,因为安风体系包括了公司绝大部分的运作内容,包含从前线一线监理人员到市场综合后勤人员等。把全公司用一个体系来贯穿下来。所以对于公司的管理、运作也是一次提高,明确公司的运作流程、各部门的职责和各岗位的职责等。

5.6 安风建设盘点会议 安风建设还有一个关键点——领导高度重视。必须有最高领导组织每月召开一次安风建设盘点会议。因为这是一个原来没有的体系,需要从0开始建立,难度和资源需求都很大。需要每月召开一次会议,重点是:对照安风建设方案进度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必要时由总经理重新分配资源以便完成工作。

5.7 严肃考核和协调机制 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安风体系考核办法,使各项工作形成闭环管理。各相关部门及监理项目部,要形成好常总结,常汇报与常交流的习惯,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协调和处理,保证安风建设开展进度处于在控状态,达到预期的效果。

6 结论

首先要先明白为什么建立安风体系,虽然这是一个费时、费心、费力的工作,但是他能体现一个电力工程企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并将这个形成一个体系,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使电力工程监理企业能在电力工程里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失去了安全就等同于失去了竞争力和先进性。

在实际操作里最核心的要数PDCA循环了。在每项工作里必须体现该精神。只有通过安风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而安风体系建设与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在加强安风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同步进行,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才能整体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志伟,监理企业多项目管理模式应用探讨,科学之友,2010/07.

篇10

关键词:HSE体系建设 持续改进 管理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西方部分大石油公司从行为学分析和危害管理的理论人手,把“以人为本,线性管理、风险控制、持续发展”的HSE指导思想融入企业的管理运行中,开发出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HSE管理体系,现已公认为国际石油界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共同遵守的规则,参与市场竞争的准人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应该是高度统一的。在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回报的同时,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大力推行HSE管理体系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必然选择。

二、HSE管理体系的要素及相互关系

HSE管理体系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及其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突出强调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

1.危害和环境因素是HSE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是HSE管理体系的基础,是整个HSE体系运作的核心部分。只有全面、系统、细致地对生产过程和施工作业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获取企业HSE管理现状的真实信息,才能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以削减、消除危害和风险。

HSE管理的目的应是控制事故的发生,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是危害和不良环境因素,要想控制事故的发生,必须首先进行危害识别和环境因素识别,控制危害和不良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所以危害和环境因素是HSE管理的核心。

2.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是实现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

HSE目标、指标是组织为将内部危害所带来的风险降低至某种程度而制定的,管理方案是实现这些目标、指标的计划方案。根据风险评价结果,考虑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考虑技术方案,财务、生产及商业要求,相关方的观点,过去所建立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过去所发生的事故、事件及不符合记录,管理评审的结果,制定其HSE目标、指标。在制定出目标、指标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方案的实施,降低职业HSE风险,取得HSE绩效,使HSE状况得到改进,在HSE管理体系运行的PDCA循环中,不断地去实施,从而使HSE绩效达到持续改进。

3.运行控制和维护是控制其风险的关键步骤

体系中运行控制和维护条款要求,公司制定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程序,用于识别与所认定的、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有关的运行、活动及设备。针对这些活动进行规划,确保他们在规定的条件下执行。这就保证了给公司带来风险及可能导致事故的危害都属于受控状态。HSE管理体系中的运行控制程序,严格规定了组织运行活动中的运行标准,这种标准是避免事故发生的保障条件。

4.明确组织机构、职责及资源是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必要前提

HSE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均是围绕组织机构,以其各自的职能和层次展开。明确各组织职能与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规定其作用、职责与权限,是HSE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同时实现标准的每一要素要求都有赖于相关责权人员的参与和执行,有赖于相关资源的充分保障。这样,HSE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保持就将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员工联系起来,体现了全面系统、结构化的管理特色。

三、加强HSE体系建设是公司安全文化的有力依据,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保障

1.HSE管理体系指导企业安全生产策略的意义

在应用HSE管理体系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策略方面,还有如下意义:

1.1企业HSE体系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对策,它对于预防事故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

1.2企业HSE体系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以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素质为最主要任务,因而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性意义;

1.3企业HSE体系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境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1.4HSE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一个企业预防事故、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需要我们从长计议、持之以恒,急功近利、半途而废是不可取的。

2.HSE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强力保障

在人的安全素质中,安全观念文化是最根本和基础的,而领导者和决策者的安全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安全观念文化是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根本和前提,很多传统的安全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观念。HSE体系建设其实就是为了构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而建设安全文化的目的是提升社会和全民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人类的安全生存水平,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