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阳光工程的宏观调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提高城市竞争力,要抓好体制创新,构建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行政本制和工作方式的创新,文章提出了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具体要明确政府服务弄的职能,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后三个转变,加快推进政企、政资分开的改革步伐,加快行政审批改革,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
城市发展环境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决定一个城市的实力和地位。随着城市之间在硬环境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决定城市竞争竞争力的主要是软环境。新时期城市经济发展,要再创体制新优势,重点应放在宏观层面,放在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上,其主体是政府自身,着力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也就是说,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行为方式的创新。高效率地提供社会公共产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政府效率,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树立服务观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虽然已经发生很大转变,但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要求。首先表现为政府职能和角色的错位,政府尚未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中完全摆脱出来,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现象仍比较严重。而本应由政府行使的维护公共秩序、市场秩序的监管执法职能,却投人力量不足,存在缺位现象。其次表现为政府行政效率低下,透明度差。在行政管理中过多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使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成本过高。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使市场主体经营活动难度增大。行政管理缺乏透明度,还滋生着腐败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障碍。政府如不能及时转变职能,提高效率,为企业搞好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那么面对入世后新一轮的外资投入,新一轮的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我们将陷人被动,失去机遇。因此,推进体制创新的核心,应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能定位,进行政府管理创新。要解决政府在行政管理上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公共服务上来。要破除公务人员中存在的“当官”即“管人”、“管企业”、“指挥”、“命令”等居高临下的计划经济的行政意识,树立起市场经济下平等、服务的公仆意识。要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上,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外资资源的流人。要加快政府行政体制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使世贸规则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行政、行政公开、行政效率等基本原则深入人心,使政府行为明晰化、法制化、透明化,从而建立起高效、廉洁、公正和服务型的政府形象。
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
在加人WTO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的新形势下,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从计划经济的政府管理转变到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世贸规则的管理上来,要求政府科学决策和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并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将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到更加注重发展生产力上来。要着眼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切实加强战略性研究工作,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要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有竞争力的率先发展。二是将宏观调控从行政计划管理为主转变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来。让企业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政府则通过健全市场体系,制定执行政策法规,对社会和市场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在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政府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但要间接管理经济。要强化对市场的监管引导,做好对企业的支持服务,为市场机制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强化收人分配调节,从结构上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三、加快推进政企、政资分开的改革步伐
首先要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营运新体系,通过政府—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有参股、控股企业三层营运体系,有效隔离政府与企业的直接联系,使政府对国企由直接行政管理转化为间接的产权管理。其次要加速国企的战略重组和布局调整,尽快从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退出。第三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财政资金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同时必要的财政投资功能和项目要尽可能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承包等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完成。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从实物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变,实现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化配置。
四、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改革审批制度是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点和职能转变的核心,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绝不能“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把政府权力变成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把不该由政府机关审批的事项坚决减下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对必要的行政审批,要有法可依,不能随便设置;并且要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制约机制;要规范操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明确责任,避免随意性。要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加快接轨性改革。对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要实行“一站式”办公制,税外收费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票据,统一缴交。
五、实现“阳光工程”,使城市资源、国有资产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增值
城市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城市政府最大的一笔国有资产。经营好这笔国有资产,是增强城市财力,提升城市功能,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善用政府资产经营城市,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盘活资金,这是城市建设应做好的大文章。大量事实证明,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工程项目建设,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这几个方面,如果“暗箱”操作,极易滋生腐败行为,也是发生恶性腐败案件最多的领域。如何既要搞好经营城市,又能防止权力寻租行为,实施“阳光工程”是一条有效途径。实施“阳光工程”,就是各项交易要实现全程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操作,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要公开招标拍卖;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要实施公开招标采购;产权交易要进入市场公开竞价;公交路线、出租车牌照使用权公开拍卖等。有形建设市场必须与政府管理部门彻底脱钩,实现人员、职能分离。政府采购管理部门与集中采购机构分开设立,形成制约机制。坚决制止和纠正招标、投标中弄虚作假、权钱交易等行为,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规范化招投标办法。实施“阳光工程”,还可扩展到人事干部选拔、户外广告牌使用权拍卖、矿产资源开发、公房租赁等诸多领域。实施“阳光工程”不仅能使经营城市获得最大的效益,并且能从源头上堵住腐败,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达到集财力聚民心的良好效果。
篇2
一、主观题的性质和特点
“主观”表现:
一是提供参考答案(以突出要点为主),但允许考生作不同的回答;
二是阅卷教师有不同看法和评分标准,在阅卷中,允许有规定范围内的评分误差。
主观题的呈现形式:以材料(或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考生文字描述作答的一种题型。
题型特点:信息容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主观性试题得分偏低的主观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
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
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
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
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
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问题
思维的发散不活:认准一点 不及其余
思维的聚合不准:信息干扰 题眼难破
思维的逻辑不严:分析不实 推理不顺
4.解题方法未掌握
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
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5.语言组织表达不清
书写潦草,难以评判;术语不准,词不达意;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三、应对策略
1.要树立一个当代意识,做到熟记并能准确运用近年来社会热点中的高频用语
这一直是高考政治学科的最大特色――经济常识(科学发展观意识、扩大内需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宏观调控意识、企业效益意识、“三农”意识、金融体系意识、市场秩序意识、贸易保护主义意识、对外经济意识、科技意识、自主创新意识、经济结构调整意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识、新型工业化道路意识、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哲学常识(联系最新热点,考查思维方法),政治常识(民主法治意识、决策科学民主意识、权利监督意识(“阳光工程”)、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国家意识、民族宗教意识、政党意识、综合国力意识、国际关系意识)等。
2.基础知识准备
(1)要求依纲据本,再次以高一、高二初学者身份,回归教材,弄清难点、易错点,准确理解,有详有略,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知识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一遍理解与记忆。可运用知识结构图、知识专题图,以逻辑的方法、回忆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的巩固复习。因为,看书有止境,做题无止境。
(2)对做过的统练、期中、期末、一模、二模、三模及往年试题必须进行自己的归纳和总结,尤其注意:①选择题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要牢记,注重克服你的弱点和缺陷,不能在高考中重犯。②主观题都是值得我们掌握的重要社会热点。需要记住的是:题目的材料内容(大概)、设问的角度、运用的知识、解答的角度、层次和语言。这样,以专题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加以记忆,以不变应万变,并会举一反三。③从题目中再强化知识的记忆和解题的思路。特别是从答案中启发你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实际联系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3)一定要注意老师在讲评试卷时强调的、归纳的、补充的一些知识,特别是最基本知识的解释,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如易混、易错知识的辨别与讲解)。
3.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
4.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班的一次考试在试卷讲评中来具体应用)
篇3
一、 **土地市场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化,如何盘活土地,抓好土地储备交易工作成为经营城市的一大课题。为此,我们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改造旧城、开发新城工作中,为实现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完善土地储备交易制度方面结合县情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成立机构 建章立制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产生是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调控土地二级市场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由于我县城镇规模较小,布局分散,城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建设资金短缺,过去长期实行无偿、无期限的土地使用制度,大部分存量国有土地以划拨方式进行转让,非法入市现象严重,应征土地出让金随意减免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大量国有土地资产流失,政府难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也为土地交易中的“暗箱操作”提供了瘟床。针对这一情况,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XX]15号)和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39号令)等文件精神,依法规范土地市场,确保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XX年8月,我县成立了土地储备交易中心,隶属**县国土资源局,定编5人,主要从事土地征收征用、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国有建设用地出让等工作。
确定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是接受县政府委托实施国有土地资本运营工作的法定机构,代表县政府对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统一征收、储备、经营和管理,做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同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县国有土地收储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县国有土地收储运营程序》和《**县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为规范有序地实施土地储备交易提供了保障。
(二)清理整治土地市场,优化土地储备交易环境
XX年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土地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下发相关通知,针对一些地方土地管理松驰,制度不健全,土地市场混乱问题,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为优化土地储备交易环境,我县以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为契机,抓好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促进土地市场建设,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明确划拨供地范围,切实抓好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自XX年以来,我县就完善土地储备交易机制,加大土地市场配置力度,连续推出了一系列举措。结合我县实际,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的土地管理“五统一”的原则;根据土地市场的变化,及时修改我县的城镇规划区基准地价,并就土地储备范围、土地储备工作程序、储备土地的处置程序等内容进一步明细化、规范化;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城镇规划区内土地管理的通告》、《关于加强土地市场秩序管理、严禁非法买卖土地转让土地的通告》,坚决冻结县城区内建设用地的供应和审批,查处非法买卖、转让土地。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搞好土地收购储备和规范土地市场提供了法律法规支持。
(三)多形式并举,广泛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
为使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县在宣传力度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收到很好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土地国情、国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采用书写张贴悬挂标语、出动宣传车、利用网络、广播电视、举办专栏板报、演讲比赛、印发资料、召开座谈会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每年开展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宣传活动,使全县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我县国土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白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以此增强土地忧患意识,全面提高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自觉性。这样,使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更加深入人心,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也为我县推进土地储备工交易工作和规范土地市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认真履行职责,实施土地交易“阳光工程”
招拍挂出让国有建设用地是《土地管理法》、《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39号令)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公开土地出让的方式。法律规定,经营性用地必须实行“招拍挂”。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着力于挂牌出让精心打造土地交易“阳光工程”。全县经营性用地挂牌出让一律实行市场化运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并通过《中国土地网》、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张贴公告等形式对外公告,实施阳光交易。参加竞买土地者有县内、县外,州内、州外,也有省内、省外的投资商、开发商。每宗地挂牌出让公告期满后,有两家以上要求现场竞价,均由县政府牵头组织新区建设指挥部、国土资源、建设、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联合举行现场竞价会,在媒体上交易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成立以来,严格按照规定对国有土地实行统一征用、储备、经营和管理,依法按程序对全县经营性用地实施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自土地储备交易成立至今的5、6年时间,**县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在**县国土资源局的领导下,以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合理流转土地资源为工作出发点,供应国有建设用地32.4840公顷,其中划拨21.39公顷,出让11.0940公顷,收取土地出让金5054.2625万元,为**县城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解决了72个党政机关及社会团体单位的办公用地问题,为**县城特别是县城新区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土地市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土地市场建设正处于发育起步阶段,经过五年多的培育和规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出让供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供地的比例还有待提高。由于行政行为和部门利益驱动,在发展经济、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等方面供地操作不够规范,低价出让、甚至减免出让金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土地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还有待加强。土地市场发展的前提是政府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但社会上部分人员国土资源政策、法律意识淡薄,违法占地、随意占用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少数开发商与乡(镇)、村违法私自签订用地协议圈占土地搞建设,多头分散供地久治不绝,影响了政府对土地供应宏观调控的实施和耕地保护。
三是由于我县是一个较为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年供地量不大,竞争力不强,加上收购土地的资金无来源,财政提供不了专项周转金,银行贷款困难,造成收储资金无着落,从客观上给土地“招拍挂”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四是土地私下交易行为比较突出,少数单位和个人为逃避税费,不依法申报办理变更手续,部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原划拨土地直接非法入市或用于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造成土地交易市场混乱。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国土部门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外部的诸多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建设项目用地选址随意性大,未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选址,在项目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往往实行规划跟着项目走,随意调整规划。多数情况下,用地单位或个人忽视城市规划,认为只要获得政府批准的土地,建设过程中随意性较大,不严格执行供地过程中的规划设计要求;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不够,宗地管理无法实现,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的职能不到位,政府不能集中统一供地,多头供地现象依然存在,使“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三是一些单位和个人对土地政策、法律法规意识不强,违法占地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乡镇过分强调发展经济,随意提供工业用地,只顾当前利益,不顾长远计划。为引进资金,兴办企业,一味迁就企业不合理要求,以牺牲土地和农民利益为代价,不要求企业主严格地完善依法用地手续,造成农村土地市场混乱。四是缺乏土地储备资金,从而对老城区企业改制、划拨用地改变用途等国有土地管理的难度加大,无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五是利益分配既不合法又不合理,征收的土地出让金未按上级要求管理、分配使用,致使在应对上级检查时捉襟见肘。
三、解决**土地市场建设问题的对策措施
规范土地市场就是政府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国有土地,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资产,实现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行为,它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上述我县土地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从发展和规范土地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大力宣传规范土地市场、实施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重要意义,为深入推进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土地公开供应制度。建立土地市场集中统一供应制度,国有土地招标、拍卖制度和依法行政工作制度。促进土地“招拍挂”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三是要同相关协作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土地招拍挂工作中的问题,完成供地前期规划、供地后期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验收工作;建立统一协作关系,共同促进和培育规范的土地市场。
篇4
一、公共资源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整体上看还存在运作经验不足、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到位的现象。
2、管理不集中和监管体制不健全。分散的管理导致滋生腐败。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建设、国资、国土等部门都设有自己的配置交易机构,负责监管公共资源配置交易的活动。而交通、水利、公路、城管等部门监督的工程,仍然游离在进场交易之外,自己的资源配置自己招标,很难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不仅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也容易产生“权利寻租”。同时。多头监管的形式弱化了监督。从形式上看,政府部门统管着公共资源,但是各行业的行政主管,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所以制定适合本部门、本行业的监管规定,自成体系,从而导致市场主体无所适从,从而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增加成本,降低行政效能。
3、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政府部门对信息的、资格的审查、开标的评标等制度规定不详细,程序操作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同时由于受到专业部门的限制,专家库专家面太窄,人数少,保密性差,很容易相互“勾兑”串通。还有个别单位无视有关法律规定,明招暗定,弄虚作假。而且由于评标委员会没有依法“独立”,又没有操作性强的评标、定标细则,导致评标、定标缺乏客观标准,随意性大,感情因素、行政色彩浓,这就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土壤。
4、思想观念的转变还未到位。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这项工作开展以来,部分单位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这是目前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意识不强。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公共资源配置交易工作的健康发展,制约了监督效能和交易效益的发挥,导致了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腐败。因此,防范和遏制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腐败,改革公共资源配置交易管理与监督体制、监管机制和运作方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防范和遏制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腐败问题的对策
1.要统一思想认识。公共资源配置工作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广大群众干部关注关心的热点、重点和焦点,所以各级各部门应要切实、高度、重视地抓好此项工作。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实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是优化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体制机制、改善投资环境、从源头防腐促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实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近些年来,为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监察机关按照“公平竞争、公开有序、公正诚信、廉洁高效”的目标,致力于建立规范的招投标运行机制,致力于建设优质便捷的招投标服务平台,把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工作纳入集中监管平台,初步建立起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减少“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等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力地推进了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的良性发展,从而更有效地防范和遏制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腐败问题的产生和蔓延。
2.要健全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事物,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特殊国情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建立竞争、供求和价格机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借助市场化机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才能够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交易市场的价格、价值确定的功能,信息聚集、辐射功能,中介联系、服务功能,平等竞争、激励功能,资产配置、重组功能,市场监管、防腐功能,等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功能有两个:一是价格、价值确定功能,能使交易各方围绕市场竞价展开活动,尽量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二是市场监管、防腐功能,能使掌握公共资源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谋取不正当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减少、的机会。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还能够将市场的效率优势和国家的政治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公共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在计划经济的时期,政府掌管的公共资源常常被看作是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无偿性、共享性的公共产品,往往重投入、轻产出,重建设、轻经营,重社会利益、轻经济效益,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审批具体的资源配置,而是通过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授权,发挥市场竞争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防范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滞后性所带来的弊端,遏制腐败分子在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侵犯,从而达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说,搭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创新,还能够有效防止公共资源使用和交易中腐败问题的发生。
3.要规范运作机制。规范的运作机制是保证市场化改革沿着健康轨道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防范和遏制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腐败的有效手段。我们在启动每一个改革项目前,都应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周密的实施方案,先谋后动,规范运作。同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汲取成功经验,召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反复征询意见,形成相关的配套制度,并成立相关的委员会,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在积极推动改革实践的同时,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明确了有关公共资源项目市场化配置的实施范围、操作程序和工作规则,为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提供制度保障。要出台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提供公开公平的交易环境。在推进平台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平台的规范化运作作为重要环节,重点突出“推、统、管”三个字。“推”,就是把所有能推向市场交易的公共资源全部推入交易中心;“统”,就是对进入交易中心的项目,实行统一运作,实现程序、信息、结果“三公开”,使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进行;“管”,就是抓住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加强监督管理,对干预招拍挂、搞虚假招投标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查处。
篇5
20__年12月19~21日,由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经济日报农村版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三农’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市、区)的党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的140多名代表应邀参会,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农”问题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和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及政策建议。
一、对中国“三农”问题的重新认识
对于中国现阶段产生“三农”问题的根源,与会代表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这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殊的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的高增长率使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聚集,加剧了农业的弱质化程度;加上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制度,加剧了“三农”问题。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在于日趋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且在制度背景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这种经济差距必将呈现“马太效应”,进一步降低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从这一点来说,“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包括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的培训、农民向城市转移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且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这些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鉴于此,党的历届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为着眼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
对于这方面的情况,有代表指出,尽管20__年中国农业出现普遍丰收的喜人局面,但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仍不能掉以轻心,一些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农业生产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是农业自身基础薄弱。部分粮食主产区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二是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得不到有效提高,特别是有些地方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技推广体系濒临解体的边缘。三是农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受耕地资源和市场环境的双重约束,加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结构调整无所适从。四是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硬化。土地资源的逐年递减和人口的逐年增加,导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针对粮食安全问题,代表们认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处理好粮食购销市场化与粮食宏观调控的关系,这也是新时期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粮食始终是个大问题,粮食产量既不能少也不能多,促进粮食生产必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抓粮食安全,重点是要提高中央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制度和中央、地方两级粮食储备制度,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吞吐、平抑波动的功能。
此外,代表们还就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农业产业化与订单农业、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乡镇企业的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三、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
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这一框架下,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和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手段,财政支农理应有更大的力度,发挥更大的作用。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中国也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完全有能力也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财政支农不仅有总量不足的问题,这与财政收入能力相关,而且还有改善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效益的问题。代表们认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财政支出要重点向农村倾斜,使农民公平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财政支农要致力于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财政支农的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的比重。实践证明,对农民直接补贴,直观明了,而且资金管理相对简单,易于落实,农民十分欢迎;而间接补贴,管理复杂,资金使用环节多,易于出现支农资金非农化、改变利益主体的问题。
由于近两年来中央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农民受益颇多,农民收入增速也一改多年来的下降趋势,特别是20__年,很多地方农民收入增长水平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也有代表认为,20__年农民收入的增长除惠农政策的作用之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但很难保证其持续性,况且现在农民收入的“大头”在非农收入上,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创造条件,多方拓展渠道,确保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提高。
四、提高农民素质与转移农民
推进农村全面小康,首先要解决“钱进人出”的问题,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代表们认为,目前,阻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市民化的主要因素,除了城市“壁垒”太高、城乡就业不平等的政策规定之外,农民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城市生活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换个角度来看,一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都只是外部因素,当外部条件得到改善之后,农民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还有赖于内部因素即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富裕农民就必须转移农民,要转移农民就必须教育和培训农民。20__年初,农业部等六部委已联合制定了《20__~20__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将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范围。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做好相关规划,拟定专项支出 计划,以财政资金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从20__年起实施的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实践中效果显著,如果能继续坚持并扩大范围,相信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针对当前农民教育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代表们认为,应尽快改革教育和培训投入机制,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要努力探索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要整合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普通中专、农校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建立适合农民需要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基地;要在技能证书、劳动准入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促进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和法规。
五、制度创新与农村全面发展
篇6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基建; 内部控制; 途径
一、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现状
(一)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对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教育投入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财务风险较大
近年来,高校基建项目日渐增多,投资越来越大,贷款额度越来越大,财务风险越来越高,内部控制难度越来越大。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对高校基建投入过大引起的巨额贷款等基建内部控制缺失报道层出不穷,如《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12期何忠洲等发表的《吉林大学负债30亿》等。基建超常规的巨大投入,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收取学费所得资金根本是不可能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贷款融资。目前,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合理,财政投入远远跟不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近10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10.86%到2006年的20%左右,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口号喊了14年还是实现不了,而一些高校对基建的规模和贷款风险认识不足,基建和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结构不合理,基建规模和贷款额度远远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教育投入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高校甚至濒临破产边缘。
(二)基建立项及招投标不规范
个别高校无立项报批手续,擅自动工修建,一些高校甚至采取先施工后招投标的“先斩后奏”方式,形成既成的立项事实;一些高校盲目攀比,复制或拷贝一些“豪华校园”模式,本来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扩建方式就可以满足学校发展之需,但偏爱搞“花架子”工程,非重建不可,从而出现重复建设;一些高校为了规避政策风险,采取“化整为零”的变通方式,将项目细分为若干小项目,在工程招标过程中,甚至出现同一施工单位的相关人员分别代表几家施工企业招标的现象。
(三)基建投资计划性较弱,甚至无预算
一些高校建设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盲目扩大项目规模;一些高校因委托资质较差的设计单位,致使项目实施和竣工后严重超出预算;一些高校将自行采购的重要设备、材料通过“询价”而未依法通过招标采购,增大了工程采购成本;一些高校在办理工程结算审核中,对采购的设备与材料再加价,把施工单位在造价中已计取的学校代垫付水电费在支付工程款时重复付费,从而增加了工程预算。
(四)缺乏基建内部控制制度
一些高校在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招投标制度;在项目资金预算拨付前,没有建立健全项目资金预算编制制度和项目投资效益预测分析报告制度;在资金拨付中,对于财政预算、工程进度、专款专用、工程预决算审核和经常性监督与专项检查监督等方面,缺乏严密的监控制度。
(五)工程预决算监督薄弱
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对超出部门预算运作的高校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监控和纠正;政府审计职能部门对于高校基建内部控制缺失等等问题较少进行行政干预和督导;高校内审机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内审监督名存实亡。
二、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和高校微观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合理控制基建规模
国家对高等教育宏观调控,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使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缓解高等教育因扩招所带来的资金紧张难题;同时,改革大学治理体系,强化项目审批制度,防范高校举债追求规模扩张所出现的风险,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发展。
高校微观管理方面,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化经营和非企业化管理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内部管理,合理控制基建规模,强化风险意识,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对工程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高校对基建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要把高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高校的经济实力与实际偿还能力,从高校总体角度确定基建的规模、贷款项目和贷款额度。
(三)规范工程招投标程序
建立健全严格的、规范的工程招投标程序。基建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要实行招投标制度,项目工程仪器设备、材料实行公开招(议)标和政府采购制度,使高校基建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阳光工程。
(四)树立成本意识,强化基建预算管理
从工程开工到工程完工,都要树立成本意识,严格控制成本开支,加强中长期规划和中长期预算,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和预算体系,确保项目不超支和基建预算的刚性,实现以预算促降耗防风险的目的。
(五)建立健全基建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核算规范、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提高对风险的预警能力。规范工程项目决策程序、责任制度和工程预付款审批制度,对项目招投标、承发包、工程预决算等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建立健全工程、财务、内审、管理相互制约、密切配合的运行机制和严格的绩效考评与奖惩制度,做到制度管人、管事,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努力降低各种风险。
(六)加大基建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力度,突出自我评估与外部审核的监督机制
高校基建内部控制需要依赖政府的正确引导和适当的政策干预等外力构建高校贷款的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高校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检查;加大高校内审的监督力度,积极化解各种风险,对工程项目进行全程监控,使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置于审计部门的监督之下;加强内部审计对基建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
三、某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的经验
某高校通过实施有效的基建内部控制,节约工程资金2 000多万元,节约率超过10%,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应用。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基建项目前期的施工设计管理和施工图预审工作,控制项目投资额
组织专家会同财务、审计、基建、技术、投资、规划等人员认真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项目的规模、建筑标准、设备选择、配套系统、资金筹措等等;对拟建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经济效果预测,全面规划建设项目,客观、科学、合理地作出论证和评价,合理选择设计方案,以此达到严格控制工程投资额的目的。
(二)加大基建资金支付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率和投资效益
针对基建内控存在的突出问题,财务部门提出了《关于加强二期扩建工程基建投资管理的建议》,并出台了相应的《基建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工程建设资金拨款申请表》。
1.关于加强二期扩建工程基建投资管理的建议
建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程监理部、工程指挥部、总工室、投资审计部和财务部。各部门的人员配备和主要职责如下:
(1)工程监理部:配备3人,主要负责监理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2)工程指挥部:配备5人,需具备施工员资质。主要负责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审核工程项目的质量与进度,做出工程开工和竣工计划,审核工程量增减及施工方案的变更并报批,负责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及完工工程质量验收。
(3)投资审计部:配备3人,部门负责人需具备工程师资格,其他人员包括审计人员。主要负责审核工程项目合同价有无增减及增减原因和工程项目的质量与进度;负责工程项目的计划编制,编制工程项目预算并送审,审核工程项目进度,代表学校对工程量增减的签证确认及施工方案变更的审批,初步审核工程项目结算,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负责工程项目招标过程的一切工作。
(4)总工室:配备3人,具备工程师资质,负责学校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布置、设计并送审。主要审核工程合同价、工程质量与进度是否客观真实,负责组织对重大设计方案变动及设计变更的审批工作,对招标文件、工作计划进行审核并提出意见等。
(5)财务部:配备3人,主要负责工程款的审核及支付,并参与拟定和审核合同、协议、预算决算,负责资金运作的安全和工程建设资金的会计核算工作。
2.基建资金支付管理办法
(1)基建资金范围,包括向银行贷款、基建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
(2)基建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和要求:一是项目前期报建工作必须遵循基本建设程序,并是已列入政府批准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取得开工手续的项目。二是依照《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必须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三是编制的招标文件,工程投资50万元以上的,必须经过市政府相应职能部门参加召开的专题会议确认;50万元以下的,由学校招投标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确认。四是学校必须采取封闭编标,50万元以上的列入政府批准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工程项目的编标;50万元以下的附加工程项目编制标底则由学校招投标领导小组对其负责保密工作。五是项目评标过程中必须有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加,50万元以下的附加工程项目必须由学校招投标领导小组80%的人员参加。项目中标后,必须将中标通知书、标底预算及已签订施工合同复印报送市财政局和学校财务部门,作为支付工程款和项目结算审核的依据。
(3)基建资金支付实行基建资金分配调度小组审批制度。资金分配调度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和工程指挥部、投资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也可邀请市财政局领导参加,各系部处室负责人可列席参加。资金分配调度会一般在每月15日由工程指挥部组织召开一次,由分管财务的校领导主持,讨论下月的基建资金支付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经校长审核签字后报财务部门,据此支付工程款和其他费用。
(4)加强基建资金监管。财务部门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基建资金分配调度小组审批制度的规定对学校负责,向校长报告资金运作情况。财务部门必须把施工单位与工程指挥部相互审核一致的工程结算单据再次审核无误后,方可支付工程款。
(5)基建资金支付程序:一是施工单位当月完成的工程投资,经监理部门签证后,在当月20日前报工程指挥部。二是工程指挥部按支付工程款的审批程序严格审核各施工单位完成的工程质量与进度,并汇总填制资金分配情况表,提出应向施工单位支付的工程款金额,并于24日前送财务部门。三是资金分配调度会对汇总填制的资金分配情况表进行讨论,审定后按规定支付工程款。
(6)原则性与特事特办规定。在市财政局或审计中介机构未确认工程结算造价之前,支付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项,原则上按实际完成投资额的80%以下支付工程进度款;同时,依照工程项目进度和双方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遵循特事特办的原则,即提前或延付工程款。
(7)工程量增(减)的审核。因设计变更需增减项目工程量的,工程指挥部必须及时将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减)方案报学校招投标领导小组和市财政局备案。工程量增加在5万元以下的(不含5万元),由工程指挥部根据设计单位变更通知、监理确认、学校领导审核确认、中介机构编制预算确定;工程量增加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不含10万元),由工程指挥部报学校党委讨论确定;工程量增加在10万元以上的,原则上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
(8)工程项目结算审核和竣工项目财务决算审查。一是工程项目完工并通过质量验收合格后,工程指挥部必须在3个月内把工程结算资料通过财务部门送市财政局进行结算审核,并由市财政局确认工程结算造价。二是工程项目竣工后,6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报市财政局审批。三是对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的项目,单项工程竣工,并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可编制单项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报市财政局审批。
3.某高校工程建设资金拨款申请表见表1。
【参考文献】
篇7
刚才市发改委(市大项目办)通报了今年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任务,这是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上下沟通衔接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确定的。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抓好落实,怎样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意义重大。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对*年全市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1415”的目标,突出强调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又专题研究了今年的重点项目建设,李亚市长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放在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交通能源、装备制造、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建成或开工了一大批重点项目,使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许平南、许尉、许禹、许扶、禹登、郑石等高速公路相继竣工通车,巩固提升了我市的交通优势。泉店煤矿、首山一矿、东城区热电厂、河南造纸法烟草薄片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以及许继电气城、*卷烟厂技改、黄河集团大颗粒金刚石生产、森源集团技改等项目顺利实施,将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农村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城乡电网改造、乡镇卫生院等惠民利民、改善民生的项目,逐年推进并投入使用,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在一批重大项目的拉动下,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去年全市GDP达到850亿元,增速达到14.5%。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是分不开的。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对于我们*而言,抓机遇、求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实实在在抓项目建设。市委五届五次全会要求坚持依靠项目顺势而为、承载投资,依靠项目促进创业、改善民生,依靠项目增强后劲、加快发展。市政府要求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思想,任何时候都不动摇、不松懈。为什么提出这些要求?因为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最终要靠项目来支撑。项目是资金、技术、资源、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载体,有项目才有投资,有投资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就业和税收。项目是抓手,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整合生产要素、催生市场主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发展条件、积聚发展后劲。在当前的情况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要谋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关键靠项目建设、投产和发挥效益。二是促进产业升级的现实选择。我市的经济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产业层次低、服务业比重低、对外开放程度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靠项目建设。要新上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并要将这些项目向“一带九区二十个产业集群”集中,发展集群经济,实现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约节约利用,以此招鸾引凤。三是顺应宏观调控的必由之路。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集群经济,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些思路,归根结底要靠项目这个抓手来落实,靠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的项目来落实。
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克服困难,加大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二、千方百计确保全年建设任务的完成
今年,市政府共列重点项目110个(含城建打捆项目),总投资435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68亿元。在这110个项目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97个;亿元以上项目80个;5亿元以上项目1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我们还安排了重点前期工作项目35个,涵盖了工业、服务业和交通能源等领域。从投资看,今年的重点项目建设任务是历年来最重的一年,比去年增长了28%。为了进一步搞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地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千方百计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一)坚持和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一要坚持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建设责任是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的根本保障。项目单位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好资金筹措、施工组织等工作,确保项目按照既定的工程网络计划推进。同时,要将重点项目纳入各地、各部门的责任目标,各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和市直主管部门作为项目建设环境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项目外部环境的协调和督查,解决好项目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涉农关系、配套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严厉打击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偷盗破坏、漫天要价等阻挠施工的不法行为。二要坚持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今年是我市的“环境创优年”,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效能提升为主线,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市监察局(市优化办)要继续加大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的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市影响重大项目建设效能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许办〔*〕38号),建立长效机制,明确专门人员,与市大项目办密切配合,搞好对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优化工作的督查。在环境督查中,要敢于重拳出击,对不作为、乱作为的单位和有关人员严肃处理,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三要坚持重点项目建设汇报制度。市大项目办要及时掌握全市重点项目的运行情况,摸清问题,搞好分析,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意见,并定期向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汇报。四要坚持重点项目建设协调制度。根据重点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环境优化情况,市政府及时召开重点项目建设协调会议,针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突出问题,研究解决方案,由市监察局、市大项目办、市政府督查室督促落实;对逾期未落实到位的单位或个人,市监察局要依据有关纪律和规定严肃处理。五要坚持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的督查制。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市大项目办要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的督查,做到事前督查明确目标、事中督查解决问题、事后督查跟踪问效,着重督促项目责任单位、项目单位合理组织施工,确保重点项目按照预期的目标向前推进。市大项目办作为市政府的重点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敢于协调,敢于碰硬,敢于解决疑难问题。六要坚持主管部门领导责任制。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主管的重点项目加强领导、协调和服务,对项目建设的进度承担领导责任。
(二)集中抓好新开工和计划竣工项目。今年的110个重点项目中,新开工项目有74个,计划竣工项目(含当年开工并竣工的项目)51个,跨年度的续建项目15个,因此,今年的建设任务集中在新开工项目和计划竣工项目上,任务非常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地抓好实施,保证新开工项目按时开工建设,计划竣工项目顺利竣工,不折不扣地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74个新开工项目中,32个项目计划在一季度开工。禹州电厂二期工程、*500KV变电站、*铁矿、*德创电器电子公司开关电源生产线、*施普雷特机电公司PU板材生产线、河南瑞贝卡公司新型化纤发丝生产线、中原国际大酒店等21个项目,已经提前开工建设。许继配电有限公司变电站及低压配电产品生产线、*远东传动轴有限公司等速传动轴总成生产线等11个项目,要加紧准备,及早开工,尽快形成施工。许继电气城二期、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卷烟厂技改、平禹煤电公司九矿等53个项目,要对各项准备工作优化安排,争取提前开工建设,形成上半年大部分开工、你追我赶抢进度的施工局面。
东城区热电厂、河南神火集团*泉店煤矿、平宝煤业首山一矿、河南造纸法烟草薄片、天昌国际烟草有限公司技改、许继集团配网及调度自动化设备研发制造、中石油集团成品油管道*段、上海商贸城(一期)、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超硬材料制品生产等51个计划竣工项目,要倒排工期,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年内竣工,早日产生效益。
新峰一矿技改、许继集团直流输电换流阀和控制保护设备国产化基地、河南森源集团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生产线、*万向钱潮有限公司万向节生产线、*恒源发制品有限公司发制品生产线、万里物流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二期)等续建项目,要继续加强管理,科学合理地优化工程网络计划,尽量往前赶工期,节省时间,节约成本,力争早建成、早见效。
春节已经临近,各项目单位特别是东城区热电厂、泉店煤矿、*铁矿、禹州电厂二期工程等建设任务比较大的项目单位,要合理安排节日期间的建设工作,在照顾好职工生活的同时,做到进度不停、投资不减。市大项目办的全体工作人员,在春节期间要保持通讯畅通,随时准备为项目单位搞好服务。
(三)切实解决好项目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是土地问题。最近几年,土地问题越来越成为项目建设的瓶颈,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求破解之道。市国土局要多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和用地指标支持,在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占补平衡”,及早置换出建设用地指标;同时,要紧紧抓住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机遇,及早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尽可能多地争取用地指标。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东城区和项目单位,一定要及早谋划,把土地向园区倾斜,向“一带九区二十个产业集群”倾斜。二是资金问题。*年,国家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给项目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要破解这个瓶颈问题,就要求我们多方着手,综合考虑解决融资问题、信贷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抓紧搞好银企对接,争取信贷支持。各商业银行要向上级银行积极争取信贷指标,对*的信贷投放不能低于全省其他省辖市的平均水平。要坚持完善每季度的银企洽谈会制度,确保银企对接的渠道畅通。要继续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合作,进一步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使项目融资的渠道更宽更广。2月1日,我市将与驻省金融机构举办新春联谊活动,市发改委、市人行等单位要做好会议筹备工作,银企双方对今年的重点项目要充分对接,争取收到良好效果。三是环保问题。随着转变发展方式的深入推进,环保工作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市环保局要积极向上争取环境容量指标的支持,在项目建设中,做好环评、环保监测验收等工作,把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管理和稽察。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对新建项目的工程设计、工程进度、投资规模、建设和监理队伍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阳光工程”,杜绝暗箱操作。要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项目和使用国债、财政等政府资金项目的稽察力度,特别要对交通、水利、社会事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内投资额大、社会影响面广的项目,深入进行稽察工作,发现违规问题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确保政府资金的有效使用。市重大项目稽察办(市大项目办)要把项目稽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都要选择部分建成的项目进行稽察。*年,几条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对此,市大项目办、市监察局等单位,要及时组织稽察,确保工程“阳光”进行。在稽察中,要制定稽察计划,做到稽察之前有方案,稽察之后有报告,发现问题有整改措施,整改之后有明显效果。
(五)积极谋划和储备一批大项目。*年,我市在重大项目谋划上实现了良好开局。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我们谋划了烟草、电器、汽车等10个重大前期工业项目。通过努力,部分重大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铁矿已经开工建设。同时,经过深入谋划和包装,灞陵桥整体开发项目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年,我们及时调整,安排了35个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就是要继续加强科学谋划项目这项工作,多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拉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质量高的项目,及早规划、论证,使项目建设不断档、不停步、接替有序。各相关单位要加大支持力度,安排专门资金,抽调专门人员,积极主动地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工作。
三、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各地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为载体,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发展后劲。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项目建设都不能动摇的气魄和信心,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下大力气、下苦功夫、真抓实干,坚决完成预定目标。要顾全大局、协调合作、群策群力,不断提高项目管理工作水平。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分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抓重点项目建设上,主要领导也要经常过问,及时分析研究,及时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重大问题,着力在资源配置、资金拨付、配套条件等方面优先向重点项目倾斜,为项目建设创造宽松、优良的外部环境。
(二)狠抓环境优化工作。一是落实好既定措施。近几年,为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我们针对决策执行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和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等环境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效能提升,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市效能告诫暂行办法》、《*市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市影响重大项目建设效能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文件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建立了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便于操作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奖惩兑现,从机制上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为项目单位排忧解难,真正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加强重点项目的周边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建设环境要由项目所在地政府负责,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服务,为重点项目开设快速通道,做好征地拆迁、供水供电、安置补偿及安全保卫等工作。对以各种理由推诿、扯皮或干扰重点项目施工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对一些无理阻挠重点项目建设的村痞、村霸等恶势力要给予重点打击,以净化优化环境,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三是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工作。*电视台、*日报、*晨报要开辟专题和专栏,报道各地各单位在项目建设工作中的新举措、新思路、新局面,报道各部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报道干部群众昂扬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态度消极,失职渎职,造成一定影响和损失的部门及单位,要敢于曝光、敢于点名批评,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篇8
一、“十五”农村改革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十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起步的五年,是农业农村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增强
“十五”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粮食生产经历了连续下滑和恢复性增长的变化。为发展粮食生产,中央出台了“两补贴、三减免、四保障”等扶持政策,**年和**年连续两年粮食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粮食亩产连续两年超过600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五”期间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年与**年比,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粮食增加4公斤,蔬菜增加96公斤,肉类增加9.4公斤,奶类增加14.5公斤,水产品增加5.1公斤。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加丰盛了。
2.农业生产布局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优化
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国农业已表现出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的明显趋向。农业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高。从2002年开始,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对13个优势农产品进行了区域布局,启动了41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目前,水稻优势产区产量占到全国的75%,小麦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3%,棉花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7%。农产品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年优质稻占稻谷面积的64%,优质专用小麦占48%,优质专用玉米占37%。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至**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带动农户8454万户,户均增收1202元。
3.农村改革在突破二元结构束缚中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是农村改革的攻坚阶段。农村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加快市场化进程来展开,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税费改革步伐不断加快,2600年来农民种地交纳农业税的历史已经宣告终结。随着主产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我国形成了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农村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占据主导的基本格局。
4.农民收入在爬坡中实现较快增长
农民增收困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十五”时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3%,比“九五”提高了0.6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十五”时期农民收入还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增收格局,突出的有三大亮点:一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年13个粮食主产省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二是农民务工收入稳定增加。**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增长17.6%,对增收的贡献率为55.5%。三是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断增大。目前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年农民从畜牧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比2001年增长了34%。
5.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在统筹城乡中得到发展
“十五”期间,国家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投资修建农村公路,全面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国家投资35亿元用于农村沼气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1700万户,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生活条件。
6.农业对外开放在挑战与竞争中取得新成绩
农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58.3亿美元,比**年增长1.07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向外输出了杂交水稻栽培、沼气、水产养殖、农机具等实用农业技术和装备。一些企业赴境外投资或合作办厂,迈出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和市场的重要一步。
“十五”农村改革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不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十一五”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第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如果农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城市的和谐,更要有农村的和谐。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出路也在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扩大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创造需求,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看,建设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与农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如何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加强国内产业的保护也值得关注。
第三,从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又是《规划》实现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降低。目前,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没有减弱。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具有多功能性。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和社会功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才能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项任务打好基础。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要使农业和农村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新农村建设14项重点工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加大农业改造和农村建设的力度,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趋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三、做好“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十一五”时期,要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10000亿斤的目标,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努力构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效机制。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力争到2007年建设5000万亩标准粮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2008―2010年再新建设标准粮田1亿亩,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100亿公斤左右。要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搞好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2.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十一五”期间,要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为带动,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全程监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控检测。要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手段,建设大市场,联结大网络,搞活大流通。重点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全国农产品流通网络。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积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3.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能力。要积极培育主导品种。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启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争取到2010年对10亿亩农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应用节约型技术。
4.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十一五”期间,重点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建设。目前,农业部依据《农业法》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规定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规范运行将起到引导作用。农业行业协会是架设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今后要一方面抓发展,一方面抓改革,通过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健全功能,使协会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
5.着力培育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十一五”期间,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力争五年内对一亿农民进行各种类型的系统培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村青年开展示范性培训。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对生产骨干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职业院校,争取用十年的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具有中专学历的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培训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篇9
一、一定要把政策机遇抓住用好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各级应对危机政策措施的不断推出,交通事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如果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挑战大于机遇,那么可以说对交通建设的影响则是机遇大于挑战。综合分析,我县交通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一是扩大内需的机遇。目前,国家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并把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了拉动内需的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原则和具体措施,将进一步增加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公路建设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10年将安排交通建设投资达920亿元,今年计划安排370亿元。这些政策上的支持、投入上的倾斜,将有利于交通部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多上项目,有利于缓解资金、项目等瓶颈制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前物价整体回调、建设成本持续下降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交通新一轮大发展。
二是体制改革的机遇。今年推进大部制改革和燃油税费改革是国家加快交通部门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国务院已组建了交通运输部,通过改革全面整合公路、水路、铁路等资源,统筹推进城乡各类交通事业发展。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将转移到省、市、县三级。同时,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取消了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建立了依法以税筹集交通发展资金的长效机制,彻底改变了交通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收费搞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大部制改革和燃油税费改革,将促使交通部门更加充分地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实现监管与服务方式的转型,对建立新型交通管理体制是一个机遇。
三是沿江开发的机遇。随着省委、省政府加快省会经济圈、*城市群和沿江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沿江北岸开发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完善,省“*”规划建设的无繁长江大桥、庐铜铁路、北沿江高速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京福高速铁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将会加快实施步伐。此外,我县还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利用这一优势,我们规划上报了沿山大道等交通建设项目,这些都为我县加大交通项目争取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域公路网络体系,加快建立积极融入长三角的立体交通网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抓住机遇靠什么?靠的是实干,不干一切都是空谈。今天参加会议的都是乡镇负责同志和部门负责人,是交通建设的执行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希望大家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效的措施,扎实抓好各项交通工程建设,促进交通事业快速发展。
二、一定要突出抓好项目工程建设
一是实施要到位。一要实施好内资项目工程。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大好机遇,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力争有更多的计划进笼子、项目进本子、资金进盘子,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同时,对中央新增投资的交通项目工程,各乡镇和项目单位要抓紧落实项目建设任务,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要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倒排工期,强力推进。二要实施好重点交通工程。今年全县重点交通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湖青路和石黄路工程,续建赫高路、陡黄路、襄刘路等工程,完成通江大道10公里大修和县乡油路40公里大修工程等。对于这些交通重点工程,要全力加快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开工、早建设;要全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争早竣工、早见效;要全力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力争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三要实施好“村村通”工程。今年是“村村通”建设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一年,全县要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350公里以上。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抓具休,要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班子,由分工干部、村组干部、群众代表组成,严看死守每个路段,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符合要求。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今年是“村村通”整体推进的最后一年,今年的任务必须确保完成,如果拖到2010年,政策如何变化、如何调整,很难说。农村有句土话叫“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希望大家要珍惜机遇,加快进度,力争把工期往前赶,全面掀起“村村通”建设热潮。
二是投入要到位。加快各项交通工程建设,筹措资金是关键,资金落实不到位,加快交通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把解决建设资金作为交通发展首要位置来抓,群策群力,广辟筹资渠道。一要争取上级投资。今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加大了交通建设投入,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积极跑省跑市争取项目资金。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交通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主动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的联系,超前做好项目策划,切实扩大项目储备,同时会同县发改委等部门积极做好项目编报和资金争取工作,形成“上报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推进机制。二要加大财政投入。交通建设的投入主要是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县财政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投入规模,继续对“村村通”等农村公路建设实行以奖代补,乡镇财政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投入力度。在以奖代补方面,我在这里强调一下,我们绝不搞平均分配,谁建设得快,就先补给谁;谁建设得多,就多给谁。三要吸引社会投资。去年,在二坝开发区华谊煤化工项目配套道路建设上,我们采取“BT”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几条主干道路,既缓解了资金压力,也加快了建设进度。我认为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借鉴并推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交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金投入我县交通事业,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四要鼓励农民投工投劳。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通村公路建设投工投劳捐资,但是决不能违背群众意愿,不搞强行摊派和集资,不能增加农民负担。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投资效益。
三是质量要到位。首先在招投标管理中,要严格审查竞标单位的资质,选择有实力、讲信用、会管理的施工单位,对于装备落后、力量薄弱的施工队要坚决清理出场,对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路段,坚决重来,并要对施工单位予以处罚。其次在工程质量监管中,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层层落实责任制,完善工程监理制度,严把工程质量验收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每项道路工程都建成质量过硬、群众满意工程。
三、一定要切实抓好交通管理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交通安全管理。要针对我县交通安全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各类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加大监管力度,突出对重点时段、重点场所、重点车船的安全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运输行为。要加大隐患排查,对发现的交通安全问题及时整改,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特别要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认真抓好69道标准化渡口建设工作,加强渡运管理,确保渡运安全。
二要全面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大家常说“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只建不养路变样”。各级财政投入大量的资金,辛辛苦苦修好的路,如果失去管养,很快产生问题,日积月累农村公路就会丧失通行功能。因此要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新办法,继续完善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三级养护责任,不断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在搞好养护的同时,要加大反超载治理力度,强化对路面的监管和执法,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三要努力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我们应该看到运输市场特别是客运市场还不稳定,经营主体不集中、黑头车从事非法营运等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运输市场秩序。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市场、有利可图。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运输市场专项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要从源头上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治超工作成果。要积极探索农村客运市场管理的新路子,加大运力投放,做好班次设置,提高通达深度,方便群众出行,从根本上形成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四、一定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一要加强领导抓落实。交通工作事关全局,要组织好、建设好、管理好,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交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和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深入抓的工作机制。县交通部门要积极为乡镇做好服务,加强指导协调,加强信息上报和进度督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强化工作考核,把交通建设列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分值,严格兑现奖惩。
篇10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系 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是农村综合变革又一新的起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涵盖农业、教育、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学科的庞大系统工程,是我党针对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与高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如何整合高等农业院校的知识优势,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高等农业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高等农业院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关键。
首先,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农业人才的基地。我国具有极其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城市每年新吸收农民工约在四五百万,每年有农村高考入学的学生也多达二三百万,他们毕业后绝大数都留在城市工作。也就是说,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农村向城市输送的劳动力就多达六百万,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横跨教育、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发展的特殊性,担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高等农业院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农业专业科技人才,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大批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农业管理、生产、科技和教育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独立建制的高等农业院校已成为发展科学文化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专门人才的基地。
其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学知识创新、基础研究和国家关键技术攻坚的主力。高等农业院校是知识生产的源头,其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形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经过高度分化之后又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态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明显,而新知识的增长点就出现在这些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上。另外,高等农业院校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基础,先进的科学研究设施,这是知识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借助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图书情报资源,通过教师和科研人员,甚至包括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可以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无形的新科学知识和成果。高等农业院校在知识的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除了在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中发挥作用外,还通过参与建立高新技术园区、释放基地等方式把学校中的新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村中去,使之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
再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高等农业院校参与知识传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新学科、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多层次、多形式进行产学研相结合,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技术保障。
最后,高等农业院校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它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决策思考;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产出的科研成果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要求
(一) 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
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输送源,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增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要按照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要求,对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认真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生产、加工、营销、管理人才,所以高等农业院校在这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教学制度
首先,转变政府管理高等农业教育的职能。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改革政府管理高等农业院校的方式,强化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减少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
其次,确立高校的独立性和市场主体地位。依法落实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增强高等农业院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高等农业院校逐步建立与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面向社会和市场,寻求自身的发展。
再次,引导高等农业院校正确定位、突出特色、分类分层次办学。不同的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特色、传统和外部需求等科学地定位。国家给予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科学地核定各类型学校的规模、投入,制订符合各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的质量评估标准。各类学校及其所举办的各种性质各种层次的教育,应研究其内部规律和外部需求,努力发展提高。
(三)不断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首先,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业与创业意识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加强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材建设。制订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材改革总体方案,对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进行指导。
再次,全面推进高等农业院校弹性学习制度。积极进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试点,全面推行高等农业院校弹性学习制度。适应高校弹性学习制度的建立,逐步改革和完善高等农业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高等农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鼓励学生跨校、跨学科、跨专业选课,逐步实行学分互认等。
最后,进一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招生制度,坚持执行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农科专业,并使农业人才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优惠、保护政策,切实做到减免学费、政府补贴。国家应设立农业人才培养基金或农业教育捐资助学基金,用于资助贫困优秀生完成学业并回到农村服务。允许地方院校自主跨地区招生。
(四)调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进一步调整农业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积极发展农工、农理、农经、农文、农管交叉的专业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而且要重视向适应性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空间延伸和海洋开发农业、新能源农业、文化消费型农业拓展,使学科、专业总体布局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
(五)创新办学形式,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放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高等农业院校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高等农业院校要转变观念,创新办学形式,实行“开放式”办学,走产、学、研三者相结合、一体化的道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除积极发展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外,还要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职教育、成人高等专业证书和各类培训教育,在拓宽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途径的同时,拓宽高校自身的办学路子。
(六)开展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在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努力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另一方面,学校要按照市场需要,创新模式,拓宽渠道,开展富有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当前,要着重开展好以下几项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骨干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发挥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也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我们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贵友,刘志民,等.道路 模式 战略——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卢良恕.面向新世纪的农业与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展望[EB/OL].http://qzhagri.org.
- 上一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 下一篇:制度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