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计划

篇1

1 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高职学生规模的不断攀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在高职中也逐年增长。

我国高职学生资助体系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且为高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项资助工作在深化过程中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资助的途径还比较单一

当前学生资助的不足在于资助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资助项目缺乏有机整合、资助政策未能满足经济困难学生主体性需求、资助在区域性、校际性差异明显等,因此我国高职学生资助途径应从单一走向多元化[2]。

1.2 高职资助过程中注重于物质解困,而精神解困匮乏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资助更多的是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角度来考虑,对贫困学生思想、人格等方面状况的关注以及相关的心理援助相对缺乏,忽略受助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1.3 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

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存在的家庭基础差、社会关系少、经济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等因素,对其就创业带来诸多影响;由于现实中的限制和观念上的束缚,就业时往往存在选择岗位偏差、签约时间迟缓、签约率偏低[3]。

1.4 受资助学生综合能力存在“软贫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其接受的教育处于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在综合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动手实践和发展创新的不足已成为制约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可见仅解决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需求[4]。

1.5 学业帮助力度不够

学习是摆在大学生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经济所迫要解决其经济问题影响了学习,有的因为自身底子薄而出现了恶性循环。当前高职院校对于优秀学生的培养选拔下了大气力,而对成绩落后的困难学生群体关注不够。

2 基于“微创新”理念的“五位一体”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模式

100年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一种新组合”的创新理论,并指出创新是事物发展内在的因素,这对理解学生资助创新同样具有借鉴意义。2010年周鸿?t提出“微创新”理念,认为微创新的关键:一是从小处着眼,二是快速出击。

当前学生资助工作应该在以上创新的基础上从更微更深之处着手,关注结构性、服务性微创新,寻求突破,深化育人内涵,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在此提出“经济扶助?心理帮扶?就业指导?成长助推?学业辅导”五位一体育人型资助模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资助,切实做到生活上扶助、精神上激励、就业上指导、能力上助推、学业上辅导,从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实施资助的同时,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受助学生的教育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2.1 雪中送炭,分层次实行经济资助为根本

首先要做好常规资助。学校通过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认定,根据其困难程度采取不同措施给予经济资助。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励志奖学金为辅的形式解决学费、住宿费;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为辅的形式解决生活费。积极倡导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通过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广泛开拓助学经费渠道。其次是开展暖心资助,采用人性化工作方式开展资助工作。

2.2 贴心服务,注重心理帮扶为灵魂

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机制。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可联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共建贫困生心理健康动态预警系统,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管理办法。

首先是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进行危机干预、救助,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调适、争做生活强者的意识,真正将困难视为磨练自己意志毅力的宝贵财富,力争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恶性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精神脱贫。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增强其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文体、竞赛等活动,加强与他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其搭建展现自我、服务他人的平台,从而激发其自信心和创造力。

最后是在心理关怀方面,定期举办专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通过个别辅导或团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康人格。

2.3 促进就业,提升就业指导为核心

就业成功与否,关系着资助育人的成效,也关系着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通过校内外、课堂内外、集中与分散、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选课指导和环节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鼓励非毕业班学生参加就业服务活动,不断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建立困难毕业生档案,开展分类指导。根据学生情况,区分不同类型,开展“一对一”就业支持工作。

最后是提供经济补贴,缓解就业压力。学校可以设立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资金,重点补助特别困难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减轻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经济压力。

2.4 授人以渔,助推学生成才为目标

资助育人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从“输血”到“造血”,实现真正意义脱贫。

首先是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生存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助,在自助中成长,使其具备自食其力、自我生存的基本技能。

其次是建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征信管理系统,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成绩、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综合表现等多方面纳入全方位的成长档案库,进行全程成长考核帮扶。

2.5 全程跟进,开展学业辅导为保障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等特点,建立一套“全面指导、全程跟进”的帮扶机制。根据学生学习困难程度,建立“一对一”及“一对多”学业辅导模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动力。提供帮扶的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难点并探究学习方法,同时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2

(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困难

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帮扶工作的前提,目前高校对于认定经困生的工作多采用申请加审核的方式,学生自愿提交申请并上交材料,学校对学生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以确定帮扶对象。但这种认定方式存在一定的瑕疵,其中不少本身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自尊心等原因不愿提交申请,还有一些家庭并不困难的同学贪图经困生帮扶资源,故而假开证明,挤占经济困难学生名额,这也就导致了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经济困难学生名不符实的现象。

(二)部分经困生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和经济压力,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少数同学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自卑是经济困难学生的一个典型心理特征,也是他们心里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会直接影响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许多经困生与普通同学相比,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敌对,虽然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吃苦耐劳精神,单他们的内心很脆弱,他们感觉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o法真正融入到身边群体当中,形成自我封闭,有力与集体和群体生活之外等弱点。经困生的精神压力非常大,感到焦虑,难以表现应有的青春活动、缺乏自信、勇气,破坏正常的心理活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三)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就业环境严峻

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因成长环境贫困,因此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组织协调方面、实践创新方面普遍较差,并且对就业工作环境、薪酬条件、福利待遇等方面期望值过高,有些经困生在择业中畏惧竞争,急于求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比常人更加无法承受,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与魄力。他们多数选择毕业直接就业。在诸多原因之下,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是高校经困生帮扶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

(四)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对经困生帮扶力度和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在党和国家关怀和社会的支持下顺利完成学业、但是,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将得到的资助视为理所应当,是国家和社会的义务,故而自己无需感谢任何人,他们将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资助看成是自己应得的以贫困为借口,生活上过于依赖资助,不思进取,学习得过且过,自主意识不强,而且这部分同学如果没有获得相关的资助,不但不会从自身出发去寻找原因,反倒怨从心生。

二、经困生帮扶工作的解决方法和几点建议

(一)保证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公正性

学校通过多种渠道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以进行帮扶,从而保证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其中,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工作是对经困生资助的重要前提,关系到学生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要格外重视公平、公正、公开以及程序原则,要严格遵循相关资助政策和评定程序,精心研究、反复讨论,综合各方面建议及意见,确保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将国家的资助真正落实到家境确实困难、学习优秀的同学身上。每学期相关的学生工作人员都务必及时更新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库,适时家访,摸查学生的家庭经济动态情况,实现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互结合。

(二)加强对存在心里问题的经困生的心理辅导

高校辅导员及相关教师要不定时地同经济困难学生交流思想,深入了解每个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负担,以便随时掌握他们的动态心理。学生工作人员要及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析和开导他们因为家庭经济贫困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鼓励他们敢于直面现实中的困难,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对于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经济困难学生,则需要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另在平时对这一部分同学重点关注。

(三)努力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引导贫困生客观认识自我,全面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清楚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最终帮助贫困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就业指导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我们要指导他们降低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帮助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这样将有利于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贫困生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大学生开展教育辅导和实践培训,帮助贫困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树立远大目标。

篇3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历经14年的不断扩招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优势。但也可以看出,由于当前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加上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影响国内许多行业,现在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毕业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更是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在经济、社会、人际关系等资源上已经处于下风,如何根据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做好就业帮扶体系,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当前的就业环境

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开始扩招,到2013年5月为止,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见,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2.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源于“老、少、边、穷”,也有部分来源于城镇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就业竞争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但他们缺乏来自家庭和其他社会渠道的人际关系网支撑,所获得的就业信息自然不及其他有相关资源的学生,故而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下风。

(2)求职不仅要考验学生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也是对经济实力的检验,无论是求职所需的服装、简历印制、交通费用等,还是毕业后离校的住所租赁,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对于没有还完国家助学贷款或是欠着学校学费的毕业生而言,还需背负着还款的现实压力。

(3)由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受限于当地薄弱的文化、教育条件,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身命运成为他们一致认同的理念,即便为了补贴生活努力工作可从中获得宝贵的社会阅历,但是与其他学生相比,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前沿技术、技能、理念仍处于下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也需要有适应当前社会的理念与敏锐思维。

(4)在心理方面,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心理有以下三点:自卑心理、就业期望值高、浮躁心态。

第一,长期的物资匮乏与经济收入不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当大学最后一年来临,在求职竞争中面对自身社会关系、资金支持乃至个人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使之勇气、进取精神受挫,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的合理就业定位。

第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困乏的经济条件不满,将上大学视为摆脱贫困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希望通过四年的努力获得人生成功。然而,这种心态会造成毕业生在择业时忽视自身的现实能力与就业层次的匹配,一味地追求高薪酬、有名望的企业、单位,无形中把自己的选择范围都限制在一个不宽泛的小圈子里。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大多时候已超过了他们当前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对于超越自身能力的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状况的择业定位,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浮躁的心态。这让他们在择业受挫之后产生抱怨社会不公的心态,认为现在的连连失利都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进而影响到继续就业竞争的拼搏心态,无法再耐心继续找寻新的出路。

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自身所需准备

这几年,“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常见词,所谓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指高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与社会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现象并存的就业矛盾。

造成当前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调整周期较长,而且这些都受制于高校的教学场地、硬件设施、师资的现实情况,在当前社会产业转型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自然难以及时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解当前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

1.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特点

(1)将报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为自身的经济并不充裕,故而这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优先看重的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酬,尤其是在珠三角这类经济发达且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用人单位的薪酬与是否提供住宿等这些都成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重点关注的信息。

(2)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都在校内努力地学习、奋斗,多多少少获得了奖助学金或是其他荣誉,尽管如此,这些学生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但却不愿意把自己艰苦、伤痛的一面表露出来。因此,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也看重用人单位是否尊重他们、融洽程度如何、管理是否人性化。

(3)选择创业不多,倾向稳定职 业。选择安稳职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来说,能给予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家庭与未来的发展。也许这类工作的薪酬相比其他而言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这类工作给予的安全感、稳定性很符合他们在陌生城市奋斗的心理。

(4)吃苦耐劳,懂得感恩,用人单位较认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已经饱尝艰辛,在校期间的获得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经历,让他们明白感恩与吃苦耐劳,这些优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认可、欢迎的。

在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之后,工作、政策若要取得成效仍需要经济困难毕业生在踏入激烈的就业竞争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2.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前所需的自身准备

应该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做好以下几点准备,这样才能让政策、措施生效。

(1)认知准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必须正确面对自己现实的贫困事实,这不是短期内通过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所能改变的。同时,更要树立一个端正的就业观,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目前的能力,客观地制定自己当前力所能及的就业目标。其次,对于当前的就业环境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摒弃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做好面对失败不气馁、不灰心,持之以恒战斗到底的准备。树立对自己现有实力的信心,并且不断去提升,因挫折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会让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2)知识准备。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无论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各种人文科学知识乃至其他科技知识,都是帮助毕业生获得心仪职位的必备理论武器。多种类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且不能中断的过程,面对就业,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和笔试、面试技巧。

(3)能力准备。个人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中起核心推进作用,这与知识的准备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应当从入学伊始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除了应对专业课,还要积极地去考取各类型对自身未来就业有益的专业资格证书,从课内到课外全面锻炼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

(4)心理准备。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打击,就业不是人人都能一帆风顺,当前形势下要正确面对现实,抛弃对就业目标薪酬水准高、稳定等当前难以企及的目标。

当学生自身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那么根据这些群体的就业特点、心理特点所制定的政策、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1.政府的就业支持政策

政府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服役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道路与选择,也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储备人才、吸引人才的作用。

(1)“三支一扶”政策。该政策于2006年2月颁布,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实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相应该政策前往工作地工作的期限一般为两年时间,结束后如报考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均可享有规定范围内的优惠政策。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来源。该政策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部和联合实施,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从东三省、中原地区到海南岛再到西部等22个省、区、市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志愿者在前往工作地服务过程中,国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加分与专门的保险。

(3)大学生征兵政策。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从入伍到退役后的学业、就业。这些政策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入伍,国家按照限额返还学费和助学贷 款;入伍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和安排技术岗位时优先考虑,如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优秀者可提拔为军官;退役后考公检法单位优先录取、考研究生按政策加分;退役后由地方政府负责接收安置。

2.学校的就业政策支持

学校作为国家就业政策的具体执行单位,除了实施这些全国范围的大政策,也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一系列的就业帮扶政策。

全国高校十余年的扩招不仅带来了数量逐年攀升的毕业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随着这一数字不断攀升。

当前国内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成功就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其他毕业生面临的压力、焦虑相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因经济困乏的原因而显得更加沉重。这个群体的就业工作不但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发展有影响。在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和资助工作需要联合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通过各渠道进行帮扶,而且要将“育人”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在物质、教育方面都相关联的体系。

(1)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发挥学校教育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不能忽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

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团总支、学生会的作用,不能仅仅将学生集体活动视为丰富课余生活与活跃校园文化的载体,还要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调能力、交际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等,达到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及早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赢得主动权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一,培养、鼓励新生在入学伊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准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逐步改变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性格与习惯,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适时调整自己的规划。第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商情商、组织协调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所拥有的特长等因素找准自身定位,树立起未来竞争的信心。第三,多了解自身当前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多参与各类规模招聘会,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3)提升自身技能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更应该多参与各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不仅能对学生个人起到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还能锻炼参赛队伍的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因素,赛前的指导也是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交流的最佳途径,参赛团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巧。

(4)学校帮扶政策。当前的就业帮扶体系运行良好,但是并无太多特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就业帮扶体系为例:第一,针对毕业班会连续举行多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还有其他优质企业的介绍会;第二,提供各类招聘会的信息、门票;第三,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一对一谈话,并对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以供参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其实有着覆盖面广、内容充实的优点,是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结果。针对广大毕业生的各类讲座,根据各学院的专业不同,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宣讲,从宏观的就业环境到微观的个人求职技能介绍应有尽有,而且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疑问,也会通过现场的互动环节作解答。企业招聘宣传会则是直接将优质的就业渠道开放给各位毕业生,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毕业生了解自己心仪的单位有什么需求,自身应该如何做准备。每当有招聘会,学校基本上都会为毕业生提前准备好门票,方便毕业生通过这类大型活动求职。每隔一段时间,各个二级学院的就业小组经过筛查都会发现一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这些学生均会安排政工干部、领导谈话,用最直接的方法了解这些学生仍未就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就业信息进行参考。

以上这些就业帮扶的程序,能做到全员覆盖,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完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整套程序,目前针对这类毕业生的措施主要有两项: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专场招聘会门票和给予经济特困毕业生就业补贴。但是这些措施都只是从物质上进行帮扶,如何在思想上对这类毕业生进行广泛、针对的教育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面向所有毕业生的传统帮扶措施外,可对当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以下措施进行帮扶:①新生入学之处,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度过第一年的适应期后开始寻求自我定位,开始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②通过团学组织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集体实践活动,从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③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并提供相关的实习、培训乃至就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业并对所在企业产生有益作用。④与就业、创业机构合作,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各种准确、优质的就业信息,让他们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当前的市场劳动供需状况。⑤对这个群体的毕业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举行各类群体辅导活动或是一对一谈话,内容重点是对抗挫折、树立信心、认识自我。重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脱贫”。⑥对于经济极度困乏的毕业生,直接对其进行应急式物质资助,确保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陷入无法就业的困顿。

四、结语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工作应不仅仅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而要长期地追踪、了解、关怀。也许这个群体在当前并不会产生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将毕业生工作与助学工作相结合持久地进行,终将能让这些起步艰辛的年轻人奋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这对社会、对学校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未来财富。

参考文献:

[1]胡 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多元化引导帮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

[2]龚 曦.“资本”缺失与心理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3(15).

[3]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2011(05).

[4]彭仲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准备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1).

篇4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适逢盛夏,繁花似锦。为了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在我校赴平凉市xx区团委挂职团干部的努力下,校团委与xx区团委建立了“校地结对,携手共进”基层团组织结对共建关系,为此,校团委、学生会特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xx区的目前有孤儿或单亲儿童80余名,家庭困难学生1000余名,很多孩子因为家庭困难甚至都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失去一生中最重要的受教育的机会。在此,校团委、学生会向全校师生倡议,伸出您温暖而有力的双手,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将激励他们鼓足勇气,战胜困难,重新张开理想的风帆,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充满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伸出您的手,伸出我的手,给贫困学生一个奋斗的理由。爱心的火炬会在您的手中传递下去,只要我们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改变命运,将会有更多人的命运被改变!希望工程真诚期待您的参与!行动起来吧,用你我的爱心去点燃希望,播撒阳光!

此次活动推荐方式一为:“一对一”结对帮扶。您可以选择资助一个小学生每年资助200元;初中生每年资助300元;高中生每年资助400元。资助形式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资助读完所在阶段学业。资金直接发放给受助的困难学生,由xx区团委向受助人发放载有资助人和受助学生信息的“结对帮扶卡”,受助学生直接向资助人汇报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资金去向明确、用途清楚。您也可以在资金帮扶之余,和困难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推荐方式二为:“城乡结合,共同成长”计划。您还在为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不知稼穑艰难、不懂自强自立感到焦急吗?您还在为您讲的那些忆苦思甜的话语不被孩子理解而无奈吗?建议您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和一名农村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使两个同龄的但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两个孩子成为朋友,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相信多了解农村,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困难,对您的孩子成长将会带来很多帮助。

为了更好的开展此次活动,学校将于8月5日至8月20日在xx区开展结对帮扶仪式,欢迎您的参与和关注。

联系单位:

联系人:

电话:

联系时间:

共青团xx大学委员会

xx大学学生会

XX年8月5日

XX爱心结对帮扶活动倡议书

驻区各企业:

近年来,在国内外投资者和区内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广州开发区、萝岗区的经济发展飞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自20xx年以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连续四年位居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首位。XX年,地区生产总值947.66亿元,同比增长20.18%;财政总收入228.91亿元,同比增长21.51%;工业总产值2451.34亿元,同比增长22.33%;工业利润242亿元,同比增长33.60%。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区城乡差距仍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九龙镇28个行政村和分属五个街的18个转制社区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存在相当数量的困难群体:有的因为孤老残疾而无法自理自立;有的因为家境贫困而无法上学升学;有的长期失业没有收入来源;有的虽有一技之长,但因缺资金、缺项目,在致富的路上步履艰难。据统计,我区28个行政村和18个转制社区中,年集体经济收入低于6万元的贫困村有15个,年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34个村、社区;全区共有低保户1178户、3411人,贫困学生732名。

企业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单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企业发挥生力军的作用;我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企业积极的参与和鼎立的支持。在广州建设全省“首善之区”进程中,开发区、萝岗区应先行先试,勇当先锋,努力争当“统筹城乡发展攻坚区”。在此,特向驻区各企业发出“结对帮扶,共建和谐萝岗”的倡议:

让企业与农村、企业与转制社区携起手来!结成“一帮一”的帮扶对子!在扶危济困、安老助孤、助医助学等方面伸出双手,奉献爱心!发挥企业在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村和转制社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用实际行动真心关爱、真情帮扶社会弱势群体,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为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而共同努力!

欢迎驻区各企业登录“结对帮扶,共建和谐萝岗”专题主页,进一步了解我区村情居情,并积极报名参加结对帮扶活动。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联系邮箱:

活动网址:

区委组织部

区企业建设和服务局

区总工会(企业党委)

区国有资产管理局

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赤道风”为你整理了这篇品牌爱心助学项目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慈为人心 善举助学——“红天使助学计划”事迹材料

“红天使助学计划”是砀山县青年公益联合会开展的品牌爱心助学项目,于2010年5月正式启动。“红天使助学计划”志愿服务项目不仅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和留守儿童进行资助,还组织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们和留守儿童开展志愿服务,传承志愿精神,帮助他们全面健康发展。社会各界对“红天使助学计划”给予了大力支持,10年来,已有700余人次参与,组建志愿者专业队伍16支,年筹集资金10余万元,对100余名儿童开展了助学计划,并与160名贫困儿童结对子帮扶,活动覆盖到50多个村庄和社区。

一:实施背景

砀山县地处四省交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较多,2010年时,仍然有很多儿童和青少年,他们或面临着失学的威胁,或徘徊在校门之外,或过早地步入社会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看到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砀山县青年公益联合会的志愿者们百感交集,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能够挽救更多的失学儿童和青少年,挽救更多的祖国的花朵,给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让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成为国家的栋梁,给他们提供学习的帮助。并且希望打造一个透明的有影响力的助学的公益平台,整合公益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具有特色的助学活动。

二、实施举措

1.做困难学生的“红天使”。2010年,“红天使助学计划”开始资助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每月给予生活费100元,并资助学校1000元作为学校年终发给学生的奖学金,鼓励孩子们进步,志愿者们与孩子们交朋友建立长期联系,鼓励孩子们上学。经常性开展捐赠图书、文具、桌椅,按一校一年1000元的标准捐建基础体育物品(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每年资助学校200元报刊费等活动,旨在为帮助那些无法与同龄人一样读书的儿童和青少年快乐成长。目前,已对100余个贫困家庭适龄儿童进行“红天使助学计划”,每年助学资金达10万余元。并在砀山县16个镇(园区)结对子帮扶160名家庭贫困学生,每人每年获得助学金在1200元—3600元不等,资助活动一直持续到贫困生高中毕业。在整个项目活动中,志愿者既是项目的走访者、审核者、监督者,更是项目的资助者,全程参与,项目更加透明,更具社会公信力,从而在整个过程中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帮助。

2.“爱心成长包”暖童心。多年来,“红天使助学计划”携手本地企业,在重要节日时,走进全县各个学区,开展“情暖童心爱心成长包”活动,为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送去“爱心成长包”,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送去一份关心关爱。“情暖童心爱心成长包”活动除了发放成长包以外,还增加了儿童成长课堂活动。在活动现场,志愿者老师为孩子们教授心理健康知识,预防近视知识,手把手地与孩子们游戏互动。现场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和笑声,游戏的方式既传递了知识,又不失趣味、浅显易懂,就连一旁的小学老师也表示受益良多。时间是短暂的,陪伴是有限的,但爱心是永久的,志愿者的爱将如种子般,永远留在孩子们心中,激励着孩子们去努力,看着孩子们的笑容,听着孩子们的笑声,这是一种享受,是志愿者付出的收获,是孩子们未来道路上的动力。

3.大小志愿者齐志愿。“红天使助学计划”志愿服务项目,除了召集社会各界人士担当志愿者,还广泛发动那些曾经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加入志愿服务大家庭,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砀山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曾经的贫困学生已经不再贫困,但是他们没有忘记过去志愿者们的帮助,怀着感恩的心,投身“红天使助学计划”志愿活动中来。大小志愿者们在一起不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如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环保活动,先后收集废电池10万余节,发放宣传单4万余份,环保袋2千多个。

篇6

关键词:学困群体;农林院校;帮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70-02

一、大学生学困群体的形成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1988年的定义。我国学者辛自强、俞国良(1999年)对其做过四点框定:概念的集合性,包括学业、心理发展等诸方面的困难,是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群体属于异质群体,表现出“学习差”和社会性发展不良或心理行为问题,需要特定的教育和治疗;它是可逆的,依靠合适的教育训练可以改变;可以贯穿于毕业发展过程中[1]。

在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的形成原因中,大学生都经历高考的洗礼,基本可以排除智力因素如记忆障碍、阅读障碍、运算障碍,在部分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策略和方法上暴露出的问题也较轻。农林院校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的形成原因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有诸如由于农林院校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偏远地区,学习基础较差;有较为浓厚的厌学情绪,主要源于对学农学林没出息的主观臆断和对专业的无厘头式的不喜欢;以前没接触或很少接触网络,入大学后对网络着迷,荒废学业,使农林院校学习困难群体多伴有网瘾。

二、大学生学困群体长效帮扶机制的理论基础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实质区别就在于“平等因素”与“公平因素”的区别,凡是共同享有的、共同承受的、共同面对的就是平等因素,而与其工作职责目标紧密统一的,必须按工作成就成绩分层次、分等级享有、承受与面对的则是“公平因素”。

按照双因素理论的叙述满足了保健因素则会使员工不会不积极,但也不会使其积极,且过度的保健因素的满足反倒会滋生惰性;同时给予其激励因素会使员工很积极,但不给予其激励因素也不会使员工不积极。所以,双因素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告诉了管理层:尽管在人们需求需要与其责任目标相统一的条件下人们才会有积极主动性,但有些需要需求形式是难以完全满足或只能给予其基本满足的,而有些需要需求形式尽管不是员工内心里主动追求的,但却能最大激发其满意满足程度,进而由此最大程度激发其积极主动性[2]。

根据双因素理论,针对大部分大学生学习群体来说,大学提供基本的食宿条件、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教学楼等硬件资源、学分制下选课的自由和课余时间的自由支配、助学金等等,这些可归为保健因素;大学设立的优秀学生奖学金、针对特殊专业或国家扶持专业的专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各种评奖评优多以优秀的成绩作为基本条件或前提条件,等等,这些都可归为激励因素。

应该说,大学现有的保健因素基本满足了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诉求,激励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尤其是国家奖学金的设立,激励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斗志和劲头。

可是这些对于学习困难群体是失效的:大学的激励因素,对于大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不起作用,大学的保健因素,反而成为学生困难群体产生的温床。

本课题组所在学生工作组对所在学院2001年起至今12年间的学习困难学生档案进行梳理后发现,所在学院的学习困难学生发生率在5%左右,最后不能如期毕业的(含延期毕业或做结业处理的)约占0.3%―1.6%,成功转化率约在66.66%―93.33%;实践表明:破坏学习困难学生的大学保健因素,例如停掉降级或退学试读学生的助学金,或说服其配合班级帮扶或使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兼职特别是体力劳动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为矫正,以及学校以往对不能成功转化的学习困难学生的刚性制度,等等,让其产生危机意识,改善其思想和行为模式,反而可以起到大学激励因素的作用,基本可以使其实现成功转化。基于此,以双因素理论的反用为基础,建立学习困难群体的长效帮扶机制,对于农林院校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的转化有着明显的效果。

三、大学生学困群体长效帮扶机制的构建

以双因素理论的反用为基础,建立“五位一体”的学习困难群体长效帮扶机制,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式,旨在减少学习困难学生发生率,并通过外在强力的保健因素的反作用,促使学习困难学生自身思想觉醒,从而自觉或配合年级辅导员或班主任修正自身学习行为,提高其自身学习能力,最终甩掉“学习困难学生”的帽子。

第一个维度,做好社会方面的工作。做好社会公关,树立大学形象,尤其是向社会传达“大学并非可以‘混’,学分制会导致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不达标而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的理念。例如,在大一新生刚入校时,适时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向家长传播学校优秀的历史、文化,优秀校友及学校取得的光辉成就等,有利于树立大学良好形象,传播大学理念,从而降低学生因学习成绩不达标而休学、降级、退学或结业处理甚至引发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公关的成本和难度。

第二个维度,做好家长方面的工作。针对所有学生家长开展定期联系,以学期为单位通报学生学习成绩;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家长开展实时联系,通报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状态、进步状况,与家长积极互动。无论是减少学习困难学生发生率的定期联系,还是促进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率的实时联系以及相关转化措施,高校都要高度重视并得到学习困难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争取家长的配合;通过学习困难学生家长调整期望值,改变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过分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好转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维度,抓关键期――大一第一学期。重点抓好第一学期考试,从考试纪律到考试成绩,力求在所有学生中形成一种观念:大学的考试纪律是刚性的,绝对碰不得;大学的考试要是通不过,不是能力的问题。开展“寻找我的成长导师”活动,让学生在高年级学长\学姐、任课教师或政工干部中选择一位自己的成长导师,遇到疑惑,可以有一个比自己经验丰富的人倾听自己并出谋划策。开展朋辈成长活动,在班级内或寝室内三人为一组,采取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方式,谈论自己的成长点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3],将大四的考研和就业情况传导至大一,增强大一新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促使大一新生尽早为毕业去向和人生规划做好准备。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和学团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所有大一新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相关培训和模拟赛,通过这些活动或竞赛的实践,引发大一新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术的热爱。

第四个维度,学校教务部门建立预警机制并在实践中刚性执行相关规定。具体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学期为单位,对于补考后仍然未通过课程学分积累达到警戒线的学生,下达学业预警告示单(含该生的基本信息及具体学习数据),要求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第一次被下达学业预警告示单时该生可申请由本人独自处理)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到指定地点签署该学业预警告示单。第二层次:以学年为单位,对于补考或重修后未通过课程学分积累达到降级或退学的学生,正式下达学籍处理通知书,要求由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至指定地点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个维度,学院年级辅导员或班主任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并进行分类、定型和处理[4]。对于由于心理问题引发学习困难或兼有心理问题的学习困难学生,将其送至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或专业医院对心理问题先行治疗;对于确实不适合在本专业学习的学生,进行转专业;对于情况较轻的,年级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定期谈话、督促,通过行为矫正实现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情况的好转;对于情况较重但可以通过帮扶实现好转的,年级辅导员或班主任可以制订和实施包含发挥党员、学生干部和班级机构的作用对其实施“一对一”帮扶,或使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社会兼职特别是体力劳动,或限制其上网时间等为基本内容的长期行为矫正计划;对于情况较重且学习困难学生本人缺乏自制力的,邀请其父母到校伴读;对于情况较重且在校期间帮扶机制起效甚微的学习困难学生,可以尝试让其休学,至社会参加工作锻炼的方式修正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促其成功转化;对于情况较重但学习困难学生本人不以为然拒不配合帮扶或只想在大学里“混”的,坚决给予退学处理。

参考文献:

[1]刘丽,杨颖.学习困难生研究述评[J].教育前沿:理论

版,2008,(1).

[2]Roger.双因素理论[EB/OL].[2013-10-02].http://ba-

/history/id=46582901.

[3]刘春蕾.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及其转化路径探索[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6).

篇7

关键词:资助;模式;思想政治教育

一、资助工作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

按照资助要求,勤工工资占比应该严格控制,目前勤工占用学生时间过多,要严控勤工经费比例,进一步用于学生职业技能项目,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助学贷款和临时性困难补助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新生入校后,由于心理包袱不肯申请助学贷款,造成入校后生活困难。低保家庭学生,生活来源全靠政府a助,如果得不到相应的物质帮扶和精神鼓励,就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和适应困难。因此,迎新中需要增加问卷调查、日常了解、军训深入谈心、班主任下寝帮扶等环节,切实帮助家庭困难学生。

(三)精准认定,落实资助规范性难度较大

由于大学生来源广泛,家庭情况各异,如何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因此,做困难学生档案、认定工作、勤工选拔、义务劳动监管等方面应加强规范性。

(四)公益劳动奉献意识不强,爱心传递通道不畅

每年二十小时的公益劳动时间,可以结合专业优势,但学生奉献精神不强,存在着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的现象,使得爱心传递通道不畅,学生感恩意识不强,导致最有活力的群体责任感不强,缺乏担当精神。

(五)制度缺乏创新,难以与时代特征和95后大学生特点相适应

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政府对大学生的扶持,但多年不变的资助模式,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少积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达到资助育人的真正效果。

二、依托资助模式创新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健全资助制度,提升资助成效

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特色。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发展性资助和学习型组织有效融合,以项目制形式制定技能提升制度,解决了资助和人才培养“两张皮”现象。形成多渠道、多专业、多技能,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一个完善的资助体系应是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以能力资助为重点的系统。该制度的实施也加强了发展资助管理,整合了分散的项目类型,将资助活动项目化、模块化、标准化。提高了学生工作经费和资助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以合理组队为前提、科学管理重效益、技能提升为实效、创新创业促发展为主线,积极推动高校人才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

实施勤工存折制度和爱心工时卡制度,是资助创新的生动体现,爱心工时卡和勤工助学存折制度有效提升了贫困学子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获得了尊严和存在感,实现了从物质助人到精神育人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学子义务劳动和勤工俭学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了感恩情怀,并将之践行在感恩活动中。

三项资助工作的创新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了未来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从学校供给侧的角度进行了有益尝试。将发展性资助融入到技能提升项目,导向明确,通过技能提升发挥资助育人促就业功能,为未来改变家庭困局打下基础。一是与现有人才培养政策形成完整链条,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有助于提高技能水平,缓解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错位。三是引导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坚持“保人才质量是基础、防眼高手低是重点、促创新就业是目标”。资助围绕人才培养具有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一专多能,提高职业转换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二)建立资助程序性档案记录,坚持做精作细

建立资助程序性档案,开展“诚信、感恩、励志”三大主题教育,通过班会、宣传栏、微信平台等多渠道宣传,让学生饮水思源,懂得感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积极参与资助征文、微电影、摄影作品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奋发图强、励志成才,逆境成才。

(三)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资助体系的高效和规范

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推动工作,学校和二级学院应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议,部署和审核学生资助工作;各班成立学生资助评议小组,班主任任组长,年级辅导员任副组长,普通同学占比一半以上,具体负责本班的资助工作,明确职责,通力协作,共同做好班级学生资助工作。

(四)落实责任追究制,扎实开展奖、助、勤、贷工作

高校资助具有金额大、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要落实到部门,责任到人。要求系部各司其职,严格评审标准、规范操作,做到不漏报、不虚报,评审过程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结合平时表现、认定档次,班级评议和公示、学生科和教务科初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党政联席会议通过,院网站进行公示等环节,扎实开展资助各项工作。

(五)积极开展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及发展性资助活动

为消除后顾之忧,为家庭特别困难学生在院内设立勤工岗位,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开展资发展项目,给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平台。资助模式创新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不断改进资助工作,开拓创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好服务。

创新资助模式,大力开展资助规范化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精神性资助的沙龙活动,做到长期与短期、集中与分散、基础与应用相结合,以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理论学习、基地实践、专家辅导、经验分享、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资助工作助推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营造“尊重钻研、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育人氛围。首先,资助要致力于学生创新,让在校生充分利用资助体系建构和体悟职业的精髓、内涵,让他们掌握更多实用技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贫开发力度,兜住和筑牢底线,助人自助,帮助每一个家庭困难学子实现梦想,通过资助活动的深化发展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武力勋.胡象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效果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2):75.

篇8

一、基本情况

2019-2020学年度全县中小学校共17所,其中:小学15所,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数4122人(小学生2686人,中学生1436人);教师353人(小学教师264人,中学教师89人);小学净入学率99.8%,初中净入学率98.7%,小学五年巩固率96.98%,初中三年巩固率112.02%;小学招生467人,初中招生501人。全县幼儿园15所,在园人数1286人,教师54人。

二、重点工作

(一)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

继续落实“六+二”长责任制”,建立完善“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受疫情影响,3个文化技能培训中心的100名辍学少年儿童于4月20日开学。落实辍学学生劝还、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严格按照2018年县制定并下发的《县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600余份。

(二)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2400万元。续建香格里拉镇双语幼儿园,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93%;投入资金2205万元,续建24所乡村幼儿园,投入资金225万元,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50%;续建县中学教学辅助用房、学生宿舍、厕所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90%;投入224万元,续建巨龙中心校学生宿舍、食堂,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95%;投入170万元。续建赤土中心校教学辅助用房,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90%;投入110万元,续建贡岭中心校教学辅助用房,目前完成工程总量的85%。

(三)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1.稳步推进免费教育。大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计划,实施幼儿保教费,免费午餐补助计划,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生均公用经费4122人、351.3万元,1-6月份完成拨付80万元;幼儿保教费97.18万元、1286人,1-6月份完成拨付53万元;学生取暖费4122人、82.44万元,1-6月份完成拨付38.19万元;营养餐4122人、313.27万元,1-6月份完成拨付75万元;寄宿制生活补助3136人、533.12万元,1-6月份完成拨付265万元;午餐补助1265人、101.2万元,1-6月份完成拨付47万元。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招生统筹管理。2020年计划招生“9+3”40名、中职20名;完成州上下达富民安康高中招生目标,目前正在开展中考政策宣传。

(三)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3.资助高校生完成学业。一是在线申请特别资助;对升入高职、专科预科、专科、本科预科、一般本科到重本的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升学当年每人一次性资助500,1000、2000、3000、4000、5000元;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专科、本科),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连续资助直到学业结束。2020年计划资助中职生200人、大专以上80人,资助金额42万元。截止目前,完成春季中职学生资助157人,资金7.85万元。大专学生资助时间9月份开学后开展工作;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020年计划完成生源地助学贷款60人,贷款金额42万元,贷款时间9月份开学后开展工作。

4.发挥教育基金作用。推动教育扶贫基金发挥作用,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资助,确保解决贫困学生在享受有关资助政策外的就学困难问题。2020年计划资助300名学前幼儿、义务教育、中职以上学生,拨付资金50万元。截止目前完成学生资助224人(其中,学前教育36人,义务教育186人,受疫情影响,目前尚未开展中职以上学生资助工作),资金16.68万元

(四)推动扶贫宣传进校园活动

使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扶贫、脱贫意识。指导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的情况下,利用班会、团会等形式向中小学生讲解扶贫工作的背景、基本形势,政策,并通过学生向家长做好宣传。

完成时限:常态化

(七)推进对口帮扶成效

1、泸州市对口帮扶

(1)县在岗教师培训学习工程项目年度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含增量资金调增安排10万元),组织县中小学骨干教师10人次以上到泸州市优质中小学跟班观摩教学,带班实习;组织开展教育管理、教学专业人才培训4期100人次以上,推动帮受双方教学交流学习等,受疫情影响推迟到9月份开展。(2)县义务教育救助基金项目年度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用于资助约100名品学兼优贫困农牧民学生,解决与义务教育直接相关的特殊困难。目前尚未拨付。

(3)县教师结对提升提能工程项目(全域结对项目),截止目前纳溪区教育体育局选派送教送培人员共计17人,为我县培训150余名管理干部与骨干教师,选派优秀初中毕业生10人到泸州纳溪高中学习(招生工作未开始,9月份才能完成),创建了4个特色研修室与学校。

2、攀枝花机电学院对口帮扶

加强对接,攀钢集团资助县教育奖励基金160万元。

3、市对口帮扶

加强与市教育局对接,已选派1名优秀教师到学校挂职学习。县中与市十一中已结对,继续做好学生联谊和送教工作(疫情影响,该项工作未落实)。落实好援建项目建设资金,已达成15万元资助意向。

(七)培训工作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根据国家、省、州对培训的要求,2020年计划完成教师国培、省培、州培、县培300人次。目前完成培训400人次。

(八)信息化建设

持续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加力推广智慧教育云平台,加快资源引进与开发,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向边远农牧区输送教育资源。今年以来完成金珠镇牧区重点寄宿制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采购与县中学课桌椅采购项目招投标工作,两个采购项目预算资金100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完善教育扶贫领导小组,指导各股室开展好教育扶贫工作。

(二)严格目标任务。严格按照方案中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列出时间路线图,明确完成时限,责任落实到人,加快扶贫项目推进,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篇9

[关键词]学分制 高校 学困生 帮扶机制

[作者简介]严洁(1977- ),女,上海人,中国计量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82-02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推进,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剧增,大学生个体在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分化。由于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心态等主客观原因,造成学业成绩达不到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基本要求,因大量课程未获得学分而受到学业警诫、退学警诫、退学、拿不到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学业困难大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数量日渐攀升。“学困生”群体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不仅给自身的未来发展带来阻碍,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为“学困生”群体建立一套有效的帮扶机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学困生”概念界定

西方国家视学业困难为生理、病理现象,我国和前苏联则视之为教育和社会历史现象。美国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是指在获取与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或算术能力上表现出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异常者。前苏联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是那些比其他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日本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为学习成绩显著低下的孩子。我国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是学业成绩在一门课或两门课以上显著落后于一般水平的正常学生,不包括弱智、身体残疾和情绪困扰的学生。

二、学分制下“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分制亦称学分绩点制,是以学分来计量学生学习完成情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具有三个优点:一是灵活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选择在校攻读年限;二是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选择修读课程、修读时间、课程任课教师;三是交际范围扩大化,学分制下的班级几乎成为编制上的一种形式,选课方式使学生的交际圈扩大。学分制的缺点是学生的自律情况受到挑战,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产生困难,步入“学困生”群体。经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我们分析出导致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自身原因。一是对专业厌倦。高考时,多数学生的志愿选择取决于高考分数以及教师、家长的建议,很少有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在这种情况下,志愿选择与兴趣爱好的矛盾显露。部分学生对就读学校所学专业产生排斥心理,对专业感到厌倦,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学习,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就读学校及所学专业,总觉得是因为高考没考好才到目前就读的学校学习该专业,进而抵制甚至放弃专业学习,最终造成学业问题。二是学习动机缺失。部分学生高中的读书目标是考大学,进入大学后,没有制定新的学习目标,导致行为散漫、无心学习,由于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接触不到专业课程及专业课教师,导致不能及时了解所学专业及专业前景,部分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缺少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动力。三是事务繁多。这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由于精力投放出现严重偏差,过度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如参加学生会和多个社团、在校经商、出外打工,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力,但在学业上却不思进取,以至“红灯高悬”荒废了学业。四是缺乏自制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在教师及家长的监督、督促下学习,成绩优异,到了大学后,受外界诱惑,部分学生浪废时间,沉迷于网络,或谈情说爱,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出现学业问题。五是学习能力欠缺。这类学生突出的特点是学习用功,但由于以前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学生群体中处于落后状态。六是心理障碍型。这类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却无法有效学习,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按时参与教学活动,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使得学习始终处在落后状态。

2.客观原因。一是任课教师原因。部分教师备课马虎,上课时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忽视师生间的探讨与情感交流,学生对教师缺乏认同感,认为上课学不到知识,导致行为散漫、无心学习。二是管理原因。学分制实施后,班级几乎成为编制上的一种形式,班主任的管理不再是高中时期的精细管理,而是一种粗线条管理方式,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与状态。另外,由于很多宿舍是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混合宿舍,学生所学课程以及上课时间有所不同,造成一些学生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三是家庭原因。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影响,无心学习。

三、“学困生”帮扶机制的建立与对策

1.建立规范学业预警制度。第一,入学预警。通过加强专业教育,激发学生专业情感。在新生入校之初,学校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熟悉学校,大体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了解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同时,通过专业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讲授生动案例,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第二,确立名单。利用各种渠道(如QQ、短信、微博)、各种平台(如学工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根据“学困生”群体的成因及特点,对有可能形成“学困”的学生,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到预防在先。

2.针对个体,及时转化。根据“学困生”自身原因产生的困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转化:第一,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激发学习动机。对这类学生,主要由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帮扶。班主任通过在班级中开展理想和成功教育,明确大学生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任课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困生”在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另外,专业教师对行业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可以将学生缺乏了解的就业信息、社会用人信息等客观准确地传达给“学困生”,使其产生危机感,自觉主动地开展学习。第二,树立榜样作用,合理制定生涯规划。要由高年级学生骨干进行帮扶,通过成功案例帮助这类“学困生”对大学四年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让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合理地安排各种活动,分配学习时间。第三,加强行为引导,缓解网络依赖。这类“学困生”是重点帮扶对象。要为他们配备以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为主的帮扶工作者,监督控制这类学生的上网时间。建立课堂点名制度,对旷课行为进行矫正。上课时重点关注这类学生的听课状况及质量,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第四,提供学业指导,激发学习信心。对于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的学生,主要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结对帮扶,由任课教师教会学生怎样预习、听课、做题、复习,怎样定计划,并对计划严格监控,改变其学习方式,在短期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对这类学生要进行持续的学习激励,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第五,提供心理帮助,提高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型“学困生”的矫正策略主要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为主。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掌握这类学生的生活规律和睡眠情况,及时和心理咨询人员以及专业教师沟通情况。帮扶者还应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帮助,营造友爱、温暖、互助的集体氛围;使他们学会宽容、悦纳自我,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他们在遇到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时主动咨询和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玉环.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8(1).

篇10

在新疆兵团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兵团交通局计划处从1997年开始帮扶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在近20年的扶贫工作中,兵团交通局计划处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加大扶贫力度,帮助农场改变出行条件、解决缺水难题、改变学校面貌,而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和招商引资扶贫等工作,帮助柳树泉农场摘掉了贫困帽子。

订计划 抓落实

长期以来,兵团交通局领导先后多次带队深入农场,对柳树泉农场的优势及贫困原因进行调研,并与农场干部职工座谈,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帮助农场解决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查找到贫困的原因后,兵团交通局计划处会同农场党委共同研究制定脱贫致富措施: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种植结构,改种经济作物棉花、葡萄、红枣、核桃等;修公路,改善出行条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升经济发展后劲。

为把对口挂钩扶贫工作做好、做实,真正使扶贫工作长期持续有效,兵团交通局成立了以局长、副局长为正、副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计划处,并指定专人常驻农场负责对口扶贫工作,并制订确保工作顺利实施的各项措施。

想要富,先修路。为帮助农场加快工业化进程,兵团交通局计划处加大公路建设的帮扶力度。近年来,投入3000余万元,帮助农场工业园区新建道路13.5公里,大大改善了农场工业招商引资环境,现已有8家大中型企业落户园区。2015年,兵团交通局计划处又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场光伏园区新建道路,改善园区通行条件。截至目前,光伏产业园区在建企业3家,总投资20亿元,实现并网发电,将成为十三师最大的光伏产业园区,为农场每年带来1200万元的经济效益,提供1500余个用工岗位。

自2001年至今,计划处帮助农场做好路网规划,先后投资2800多万元为农场修建公路70余公里,农场公路连接国道、省道,贯通场区,延伸至营区、连区、居民区,通到职工家门口,纵横成网,极大地方便了农场职工群众的出行。

兵团交通局计划处帮助农场确立了“兴牧扩园强连”战略,着力把农场打造成“特色园林团、庭院团”。长期以来,困扰农场的大问题就是缺水,农场地处百里风区边缘,四周戈壁环绕,世代还沿袭着主要依靠坎儿井浇灌的灌溉方式。兴修水利才能解决瓶颈问题。计划处根据实际,投资200多万元用于农场水利建设,修建涝坝、防渗渠,更新机井配套,发展喷灌、滴灌等,在农七连、园艺一连、农十连建了5个防渗涝坝,并对原有的坎儿井进行增挖、维修,为柳树泉农场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水源供应,每年为每户职工增收1000多元。

目前,农场已种植葡萄22000亩,红枣10000亩,核桃6500亩,园林面积达90%以上。2014年,农场销售鲜葡萄近1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特色园林团正在向优质高效园林团转变。

兵团交通局计划处根据农场的实际需要,加大干部职工的培训力度。经过详细地入户走访,计划处以干部选派作为工作切入点,3年来,共为农场培训干部67人次,培训职工400多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农场干部管理水平,使职工开拓了视野,转变了观念。

转观念 强素质

随着第二、三产业发展,为提高各行业劳动者素质,兵团交通局加大对职工群众的培训力度,改善科普设施,改变科普工作条件,争取资金,建设科普基地。先后投资200万元新建高标准观光大棚,安排技术人员为困难职工传授大棚种植技术,26名贫困职工在设施农业就业实现增收。大棚上缴收益全部捐赠给团场学校用于资助困难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3年来共资助11名中学生至高中毕业。目前,观光大棚引进的热带植物已开花结果,不仅成为“观桃花、品草莓、赏热带植物”旅游节的旅游热点元素,也成了学生最喜欢去的科普学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