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市公司制度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上市公司制度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会计诚信 缺失 对策

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诚信,遏制会计造假,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1 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会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并控制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且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多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向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2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在当今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在我国,《证券法》对股票发行人未按有关规定披露有关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规定了行政和刑事责任,但没有提到民事赔偿问题,难以使违规者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正因为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这就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添加了动力。

2.3 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监督不力,是导致会计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

注册会计师在客观上需要他们维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保护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却使我们大失所望。不论是安然事件,还是银广厦事件,莫不与独立性问题相关。审计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通常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和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师事务所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丰厚的咨询收入,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从而也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必然。

2.4 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集团公司绝对控股,股东大会就成了大股东会议,由大股东说了算,这样就很难保证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这种公司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3 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3.1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审核供给者的诚信度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据此评出信用等级,这给了诚信供给者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这包括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对供给者的监督,以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篇2

论文摘要: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诚信,遏制会计造假,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目前在会计领域中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撼动了会计诚信基石。如何重塑会计诚信,遏制会计造假,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和规则建设,而且必须积极倡导诚信精神,建立会计诚信体系,才能提高会计诚信度。

1 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同的信息。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会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并控制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且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多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向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2 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是会计失信的动力

在当今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在我国,《证券法》对股票发行人未按有关规定披露有关信息,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规定了行政和刑事责任,但没有提到民事赔偿问题,难以使违规者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正因为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这就为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添加了动力。

2.3 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监督不力,是导致会计诚信危机的直接原因

注册会计师在客观上需要他们维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保护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案件却使我们大失所望。不论是安然事件,还是银广厦事件,莫不与独立性问题相关。审计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要求它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通常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同一客户提供审计和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师事务所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丰厚的咨询收入,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从而也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了必然。

2.4 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由于改制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第一,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集团公司绝对控股,股东大会就成了大股东会议,由大股东说了算,这样就很难保证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必要机制来保障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上没有实现真正分开,导致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造成控股股东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这种公司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会计信誉度低的根本原因。

3 会计诚信缺失的对策

3.1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

建立会计信用中介机构,审核供给者的诚信度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并据此评出信用等级,这给了诚信供给者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完善会计信息的供给制度,这包括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和对供给者的监督,以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3.2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目的在于抑制供给者获取不正当得益的愿望,如果供给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重大损失的,使用者可以起诉供给者,要求惩罚并给予赔偿。同时,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机制,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切实从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为。

3.3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管理,建立诚信档案

注册会计师信用体系,应包括:以《注册会计师法》和《会计法》为指导,以独立审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以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以内部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以检查指导和档案管理相结合的职业道德管理体系。为保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实施,应当设立专职机构或人员对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履行职业道德准则情况进行检查,把优秀的和不良的都记入诚信档案,作为奖优罚劣的依据,提高注册会计师履行职业道德准则的自觉性,保证做好各项工作。

3.4 注重会计文化建设,培养会计诚信氛围

会计文化的建设是培养会计诚信的根本。会计文化主要指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等与会计相关的各类人员的教育上,注重诚信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考核和评价。此外还需与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建设相结合。

3.5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会计诚信建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控制和引导经营者的行为。企业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总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所有会计人员只要真正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一定会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有机统一的会计诚信环境,摆脱目前所面临的会计诚信危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关联企业;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监督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一、关联交易涵义

对于关联交易的定义,不同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理解也是不同的,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关联交易是指公司或其附属公司与在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占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关联交易是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制及总分公司制得到广泛运用时出现的,在各国的公司运作中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当许多公司开始走上集团化的经营道路时,关联交易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外国企业的进入,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日常经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法律概念,关联交易涉及到财务监督、信息披露、股东权益保护等一系列法律环境方面的问题。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一)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现状及其缺陷。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是指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与各个以母公司利益为基本点的主体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为了争取上市,母公司将其“优质资产”剥离成为上市公司,而人员、财务、资产等却没有彻底分开,使得这些上市公司存在先天的对母体强烈依赖的局限性。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关联交易是不可避免的。

(二)在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严重的缺陷: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充分。上市公司对其关联交易予以披露时,信息量都很少,一般只披露关联企业的主营业务、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关联方的法定代表人、关联方的经营性质、关联交易的内容、数量、价格、金额,结算项目金额、条款和条件等一般性资料,没有披露交易金额占企业总收入的相应比例,未结算金额占总体未结算金额的相应比例,交易要素的定价政策等等,也未披露决定该定价政策的基本因素及其与市价的可比性,以及该项交易对公司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对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充分的现象,影响了人们对上市公司的真实了解,严重影响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以致整个证券市场都受到质疑。

三、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

(一)披露的必要性。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从经济、法律、利益等多方面影响着会计监督。在经济上,关联交易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节省上市公司的信息成本、监督成本和组织管理成本等。在法律上,我国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为不规范的交易提供了可钻的法律空子。在利益上,关联上市公司之间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实现利润转移,不但粉饰了业绩,以虚假销售来实现收入的增加,而且通过资产重组来调整利润,同时利用关联交易来逃避税收。关联交易的存在既影响到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又影响到国家的利益。因此,对关联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显得特别重要,也就存在披露的必要性。

(二)披露的内容。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应严格按照要求对其有关交易信息进行披露。关联交易披露要求企业在对外披露财务报表时,不仅要在个别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事项,还应在合并报表中分别按关联方类别披露集团内部的关联方关系及交易金额,属多层投资控制关系的关联关系及交易应披露到最低级企业。

四、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关联交易披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我国上市公司中关联交易披露不合理,不够真实、不够充分的局面是由多方面导致的,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改进,使披露逐渐走上合规的道路。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原因:1.利益驱动是产生上市公司披露不规范的主要原因。2.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全为不公正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可能3.证券市场相关的制度安排不完善是上市公司粉饰会计信息的外在诱因。4.社会审计机构没起到应有的作用。5.证券监管力度不足。

针对我国目前关联交易的特点及监管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的监管经验,吸取其中适合我国关联交易监管现状的优秀做法,对加强我国关联交易监管,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平稳、快速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完善《公司法》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规则。建立健全惩罚机制,加大惩处力度,保证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不仅要对公司予以处罚,更要对董事会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将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结合起来运用,强调责任到人。

第二,加强《证券法》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关联交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充分、及时披露所有重大关联方交易事项。

第三,促进对审计机构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针对审计执业不规范的问题,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加大对违规CPA和事务所的处罚力度,加大事务所改制步伐。

第四,应加强人们对关联交易信息的重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各级监督机关应加强对关联企业的监查力度,督促关联企业进行正常的关联方交易,并对交易做出详细的披露。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各中介机构执行相关法律制度情况及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不同形式的检查或抽查。

参考文献:

[1]葛树澍.2003:信息披露:实话实说,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

[2]聂守艳.2007: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的界定比较,辽宁行政学院报

[3]谢国珍.2006: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规制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4]所得税宣传手册

[5]郭卫东等,2007:论关联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国管理信息化10卷11期

[6]杨行.2007:新会计准则下关联方交易研究,中文核心期刊

[7]谭广柱,2008: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其信息披露,产业与科技论坛第7期初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策

“信息披露”的英文表示为“information disclosure”,其中“information”源自拉丁文“informare”,有“报告”和“通知”的涵义;“disclosure”则为“公开、公示”之意。所以信息披露也被称为信息公开。上市公司需公开的信息主要是招股说明书、各种定期报告和临时公告等。信息披露包含信息披露数量和信息披露质量两方面的内容。信息披露质量是指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与其基本面的相关度、及时度、可靠度等。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带来诸如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保护投资者相关利益等好处。可见,信息披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正如美国大法官路易斯・布兰戴斯曾在其著作《他人的金钱》中写道:“公开是救治现代社会及工业弊病的最佳良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正、透明、及时、准确和完整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但多年以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顽疾,虽然我国相关监管机构及部门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予以多方积极防范,《证券法》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也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事后处罚措施,难以起到有效威慑作用。因此,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已成为决定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

在我国,虽然财政部从1999年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显示我国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正逐年提高,但同时也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较多,比如财务舞弊现象非常普遍,花样层出不穷,视盈余管理为家常便饭;信息披露违规问题严重,自愿性披露水平较低。更有胜者采用欺瞒手段对外公布虚假信息,给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方造成巨大损失,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1 信息披露不真实

这是最为严重和危害最大的问题。就我国而言,虚假披露情况可谓屡见不鲜,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一己之私利,公然对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人为操纵和控制,对外披露失真信息,减少负债、夸大利润,遮盖存在的问题,美化公司形象,给投资者以公司经营业绩良好、运作正常且盈利能力强等假象,以达到类似获得配股资格等的目的。对投资者、债权人及中小股东而言,或者难以对信息真实度进行判断从而无法决策,或是被动相信并接受了失真信息并做出错误决策。这会使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阻碍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数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银广厦”一案中,银广厦从1998年至2001年期间通过伪造相关文件及票据,通过少计利息、管理费用及经营费用,多提固定资产折旧、多计营销费,以利息冲减财务费用等手段累计虚构销售收入104962.60万元,少计费用4845.34万元,导致虚增利润77156.70万元。其他诸如红光实业、黎明股份、琼民源、东方锅炉、四通高科、飞龙实业、中国高科等等公司的违规虚假披露行为,还有众多尚未被发现的上市公司,仍在操纵着对外信息的披露。

2 信息披露不充分

当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没有对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充分的披露,而是报喜不报忧、避重就轻地披露对己有利的信息,隐瞒部分事实,甚至是重大事实,夸大利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及中小股东,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2004年6月17日遭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哈慈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因为对总额达8.3亿元,占其2002年未经审计净资产的110.9%的关联交易进行隐瞒,未作披露。此外,由于受到传统会计的约束,我国上市公司通常只重点披露能用货币计量的资产,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非货币性计量的资产却不进行披露;对或有事项特别是预计负债方面揭示不明确、不充分或回避揭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开或隐性占用配股资金,缺乏对经营风险的揭示等。

3 信息披露不及时

我国规定的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法定披露期限比西方一些成熟资本市场的要求更短更严格,但就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状况来看,虽然绝大多数公司基本能在限定时间内披露业绩报告,但不论是季报、半年报还是年报,大多数公司均拖到最后一刻披露,部分公司甚至晚披露,而且对重大事件也是能拖就拖绝不早披露。比如重大的兼并收购案、股权转让、关联交易、债务纠纷,或是为他人提供巨额担保等重要财务活动,虽然已经发生,但上市公司不及时公告。

4 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条例》为主体,以《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准则》等为操作标准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在维持资本市场秩序、推进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改革发展速度加快,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日趋多元化和多样化,期货交易、股票价格指数、基金组合等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资产重组、市值配售等新业务层出不穷,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难以跟上形势,造成政策真空。

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建议

由于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需从微观及宏观层面多层次探讨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公司透明度

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关键要从如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采取措施鼓励并保证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如远程会议以及累计投票制的实施,切实发挥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利机构的作用,加强其对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施加压力,防止大股东垄断;其次,可通过相应措施,比如给予董事一定比例股权,使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更具有责任心,强化董事会职能的发挥,并使其保持一定独立性,理顺与经营层的关系;最后,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从而保障公司内部机制的高效正常运作并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2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及注册会计师综合素质

提高公司会计人员及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是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会计人员及注册会计师普遍综合素质不高,亟需加强。一方面需完善二者的后续教育培训,包括专业知识与道德素养,不断更新综合业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诚信的职业道德理念。另一方面须完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加以监

督并建立公司财务内控制度,保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执行的管理方式开展工作。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建设

前文提到,由于证券市场发展速度快,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难以跟上形势,因此,需加快研究和制定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政策法律体系,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当然,急不可躁,合理、严密、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需通过各方专业人士通过严谨论证来完成。此外,还应从法律制度上加大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罚力度,在逐渐建立民事责任相关追究制度以及股东集体诉讼制度的同时,考虑加大刑事责任的追究惩罚力度,使得造假成本远高于其所获利益,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4 强化外部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低下与监管不力关系较大,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在当前市场经济、法制经济不完善,诚信缺失的形势下,需加大监管力度、严格监管手段。首先,应强化证监会的职能,考虑逐步将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证券监管权利收归证监会,以解决效率迟缓、执行不力的问题,形成全国唯一、权威高效的证券监管机构,并不断完善机构设置,如设置专门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复查评估的部门,定期抽查,并制定相应的奖惩规则,对胆敢“试法者”严惩不贷。同时赋予证监会查上市公司银行账户等权力,并建议立法机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做法,考虑修改法律,赋予证监会违规行为人、追究其民事责任的权力。其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加大其违规处罚力度。尤其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体制缺陷及独立性缺乏的原因,成为违规重灾区。财政部、中注协以及证监会应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实施更为严格和具体的约束。再次,引导和加强媒体的宣传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给上市公司制造高质量披露的压力。最后需提醒的是,除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外,还应加强事前预警和事中监控,尽早发现问题,避免实质损害的发生。

篇5

【关键词】 会计诚信 缺失 构建 诚信体系

会计诚信是会计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重树会计诚信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条件。通过认真分析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究如何构建我国会计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会计诚信的内涵

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会计诚信包括会计行为诚信和会计人员的诚信两个方面的问题。诚信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一切制度和规则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支撑,成熟的市场经济就难以建立起来;诚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

2. 我国会计诚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会计诚信体系的构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提倡的就是“诚实守信”。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就越重要。发达繁荣的市场经济更应讲求“诚信为本”,所以说,诚实守信是维护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

2.2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诚信就是为人诚实,无论做人还是做工作,都要讲信用。会计诚信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管理人员的诚信性。会计工作者只有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才能主动地遏制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主动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公正地为会计资料使用者服务,维护国家、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2.3会计诚信建设是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会计管理工作是以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和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为基础来开展管理工作的。如果连会计信息都是虚假的,那么就是最健全的制度、最规范的基础工作,也都失去了意义。

3. 我国会计诚信体系的构建

3.1健全法律制度,优化法律环境

3.1.1建立健全有关会计诚信法规体系

会计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不但促进了我国法律建设,同时也促进了诚信建设。公司治理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的现象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司法》进行修改,改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的状况,从制度上消除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部因素。同时我国还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现实情况,制订可实际操作的《信用法》。

3.1.2加大对会计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

应将情节严重的会计信息造假在《会计法》和《刑法》中界定为犯罪行为,补充规定信息造假的刑事责任。同时我们还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能使造假者不敢造假,真正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

要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民事处罚力度。虽然我国出现了许多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起针对公司造假真正实施的民事赔偿案例,股民还没有得到违规公司的一分钱赔偿。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

3.2完善会计诚信监督体系

3.2.1加大政府监督力度

加大政府对会计行为的监管力度,改变“民不举,官不究”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降低名义上的要求,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解放大多数企业,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唯一责任人。加大对企业负责人强迫会计人员造假账的处罚力度,使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集中打击关键目标。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分化打击目标。因此,为了改进会计制度建设及会计制度的出台,需要研究司法会计,提高立法和司法的科学性及会计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3.2.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会计诚信内控机制

目前我国还处在经济转型期,纯粹的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上市公司改制不够彻底,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制约体制,公司治理应该努力解决好下面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即“一般独大”现象,有可能导致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2)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应采取必要的机制来保障其发挥应有的作用。(3)规范公司制度,规范公司财务,避免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从而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事件发生。

3.2.3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督作用

加快审计立法的进程,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统一的法律体系来约束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为。法律上需要作出规定,明确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失和审计舞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首先需要完善审计委托制度。可以探讨审计费用由上市公司事先解缴到当地证券监管部门,然后由监管部门统一向各会计师事务所结算的办法,让注册会计师独立于公司管理当局,从而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其次注册会计师在为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时,不能同时为客户提供内部控制设计、记账、纳税或其他影响独立性的服务。如果管理咨询收入超过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的50%以上,应考虑审计与咨询机构分立。

3.3促进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市场化改革

会计诚信体系的主体之一是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它以自身的信用和必要的资本承担经营责任,以独立、公正、客观、平等的第三者身份为社会各界提供会计信用服务。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在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对会计中介服务组织进行深入的市场化改革,建立会计诚信的评价机制,使会计中介服务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

3.4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会计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要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会计法》规定,“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潜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即对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岗前职业道德教育,即对进入会计职业前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三是继续教育,对已进入会计职业的会计人员行的继续教育,包括会计人员自我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与诚信建设时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法律与配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会计人员诚信意识的逐步加强,我国的会职业信用环境会大大改善,诚实守信会逐渐成为会计人员的自觉行为,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崔天培,宋健,马春英.谈我国会计诚信危机[J].沈阳大学学报,2007(4).

[2] 冯卫东.试论构建会计诚信体系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9(2).

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供需缺口;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8日

一、金华市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5年12月末,金华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6,890.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9.84亿元,同比增长3.41%。各项贷款余额为6,127.1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3.81亿元,同比增长6.87%。全市企业贷款余额为3,733.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5.55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3,284.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0.77亿元。金华市(含辖属县市)小贷公司36家,注册资金92.1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353.73亿元,纳税5.03亿元。而上市公司仅21家。

金华市金融业增加值不断增长,金融机构单位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金融系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运用结构欠合理。信贷资源过多地流入房地产行业和证券市场,挤占实体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空间;二是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由于规模、财务等天生缺陷的限制,小微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有限。尽管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巨大融资需求仍得不到解决;三是贷款产出效益不断降低。有研究表明,金华市金融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在逐步提升。这说明贷款的产出效益下降,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减弱。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加快了产业的聚集,增加了居民的教育、购房等消费和伴随这些消费的信贷需求。目前,金华市城镇金融业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在城镇建设中发展缓慢。金华市城镇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小额信贷和惠农贷款,但这远不能满足城镇化过程中急剧增长的金融需求。

二、金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异质性金融需求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突破经济增长的桎梏,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建设新型城镇。而在此过程中,金融服务的支持必不可少。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金华市城镇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金融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代农业产生的金融需求。现代农业意味着农业产业化,即公司制度在农业中推进。这将导致农业的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加之农业本身的脆弱性特征,现代农业对巨额保险的需求大大提高。然而由于初始保险成本和风险过大,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不愿踏足这一领域。

二是新型居民住房和教育产生的金融需求。新型城镇建设必将改变传统农村居住和教育方式。传统农村的居住和教育比较节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较少。而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大家对新型居住和教育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

三是产生的资本要素转换需求。随着我国的推进,村镇居民镇集体宅基土地、自建住房、小企业厂房等产权的厘清,城镇居民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业,产生的土地要素向资本要素转换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此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需求。

四是新型城镇的支付方式创新和理财需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也异军突起。然而,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和网络建设的落后,加之城镇居民对互联网技术不甚熟悉,传统城镇的支付方式仍很落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建设,必然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知识能力,随之产生巨大的支付方式创新需求和理财规划需求。

三、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新型城镇建设政策建议

从金华市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和供给状况来看,和新型城镇建设过程的金融需求相差甚远。巨大的供需缺口,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共同协作努力来满足消除,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以人为本,打造普惠金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普惠金融就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大力建设城镇金融基础设施,加强新型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城镇居民共享现代经济改革的成果。

2、以市场主导,财政引导,拓展城镇企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多渠道推动股权投资和融资。建立城镇企业互助基金,加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为一地区、一产业量身定制专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个性化城镇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中小企业信贷成本。放宽城镇金融准入门槛,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稳定民营经济的资本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3、借力互联网,推动智慧金融发展。智慧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紧密结合形成的新兴模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互联网金融成本低、效率高,然而互联性强、风险也很大。新型城镇建设必然要抓住网络互联技术,推进城镇建设和金融发展。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行业标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建设好金融大数据系统。政府部门要积极探索建设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与服务。

4、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特色城镇、特色产业。努力创新新型城镇化特色金融产品。各大金融机构,尤其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当深入当地调查研究产业形势和企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信贷支持方案。积极扶持特色产业,建立专项信贷计划。根据金华市各县各镇不同的产业环境和金融环境,实施差异化发展、打造产业的特色投融资平台。完善城镇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资本要素的顺畅流动。金融机构应在做好传统金融服务业务的同时,努力拓展资产配置、财务管理、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形式。

5、建设适应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金融监管模式。政府部门要做好宏观协调发展,着力于社会信用环境优化,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抓紧土地、户籍、财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各方面协调发展。对于微观主体,要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等,约束管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则应该组织设立专职部门,调查研究获取新型城镇化各领域的最新金融创新信息,监控城镇金融发展状况,不断提升监管创新能力。针对城镇金融创新及潜在金融风险特征,采用功能监管模式对金融风险进行日常监控与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符永鑫,邢苏颖.城市包容性发展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关系的文献综述[J].商,2012.8.

篇7

【论文摘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企业改革和国民经济稳健推进的重要条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客观上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以财政部的名义向社会公布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曝光了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很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质量和市场经济秩序。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程度。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集中表现,其具体形式五花八门、错综复杂,主要可以归纳为:

1.资产不实。主要有人为随意虚增资产;资产损失未进行及时处理,如期末不进行盘点,该处理的存货损失不处理,虚增资产;资产应摊未摊,如待摊费用、低值易耗品等不摊销或少摊销,虚增资产;少提折旧以虚增(减)资产。

2.所有者权益不实。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影响和提高企业信誉,注册资金很大,而实收资本长期不到位,甚至有的企业随意抽逃资金,形成资本空壳;有的任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虚增资本公积。

3.利润不实,主要有多计收入。一些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追求政绩,采取多结转收入的办法;另一些企业领导为了逃税,采取隐瞒转移收入、多列支费用、多转成本,企业为了达到少缴所得税等各项税金的目的,挤占虚列成本费用。

4.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一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也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会计法》贯彻落实得不到位。虽然新《会计法》颁布以后,普遍对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了《会计法》的培训,但应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习不认真。同时,《会计法》的贯彻落实是一个过程,致使企业没有真正按照《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会计工作。

2."委托-"制的固有缺陷。企业所有者将经营管理企业的权利委托给经营者,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制。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效用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等特性,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

3.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主体行为日益多样化,会计程序和技术方法不断科学化,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多数对会计理论缺乏系统地学习,对会计的核算原则、方法认识不全,理解不透,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对加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建议

针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问题,作者建议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其目的是通过惩治违纪、纠正失误、治理失真、严肃法纪来促进企业强化财务核算,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一)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政府监管力度

在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即使是在实现公司制改造的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中,国家控股企业也占多数。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股的比例一般都在70%以上。因此,政府作为投资者和所有者,理所当然地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一方面出于研究制定和调整完善政策的需要,要获取充分依据;另一方面,要了解和监控企业执行财会、财政、税收政策情况,以维护所有者合法权益,使国有资产良性运行,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另外,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机构投资者相对较少。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分散的投资者力量不突出,他们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和牵制力不是很大。因此,作为政府部门的证券管理机构,在证券市场既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对会计信息进行规范、监管的职能机构。

因此,最关心企业会计信息的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他们最能对企业会计信息施加影响,同时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的主体。财政部门是政府的经济综合职能部门,是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者,这在新《会计法》及有关规章制度中已有明确规定。因此,对企业会计信息及其质量的规范、监督和管理,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各级政府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财政等会计监管部门要定期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其他财务专项检查,实现会计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和执业监管

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一批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由兴到衰、直至消亡的例证,往往是毁于注册会计师失信问题,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其执业水准,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1.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体系。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入手,着力解决好注册会计师行业抓业务和抓职业道德"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广大从业人员增强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自律意识,使之能规范执业,正确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好地行使社会监督职责。

2.加强行业监管体系建设。会计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会计行政管理部门侧重严把审批会计师事务所入门关口,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坚决不予审批;行业协会侧重严把注册会计师入门关口,严肃考试制度,严肃查处弄虚作假骗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行为,对年检不合格的执业注册会计师,要撤销注册。

3.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体系。制定会计师事务所考核评价指标,并据此定期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为政府部门、企业选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信息平台,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依法经营,诚信执业,使当前存在的出具虚假审计验资报告、卖牌子卖章子卖签字、滥设分支机构、挂名兼职、跨所执业、抵毁同行、以个人名义挂牌为他人举办会计师事务所等有损行业形象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多措并举,完善企业会计监督管理机制

1.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委派制。对国有企业采取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委派制的办法以控制企业内部人造假等行为,是克服"委托-"制缺陷的有效措施。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委派制,能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避免经营失败的突发风险。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在产权明晰基础上的三权分立、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篇8

【关键词】民营经济 现状 制度 对策

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企业成功的原因也有很大区别。

1、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初期

这个时期一般被称为“寻租”阶段。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10年,短缺经济使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卖方市场的状态。

2、20世纪90年代初期

这个时期称为“一招鲜”阶段,中国从短缺经济走向了过剩经济。在一些最先开放的行业,例如家电行业,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消费者开始享有选择权,也就是对产品有了差异化的要求。

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这个时期企业进入“全面竞争”阶段,市场真正从“过剩经济”快速走向“饱和经济”。“饱和经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产能过剩。中国绝大部分的行业都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产能严重过剩的结果就是价格战。在这个阶段,企业想保持领先地位,需要高层次的创新能力、系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架构的搭建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企业家才会真正关心如何建立“基业长青”的企业,也只有在这个阶段之后,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好企业”。

从我国企业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系统的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这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必须做好相应的转变。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向自然垄断行业拓展,涌现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

过去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主要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而现在已经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在冶金、汽车、电力等行业,已经出现投资规模为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私营企业。在道路桥梁建设、城市环保、公共交通等领域,不少私营企业成为了大型项目的中标者。

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会员民营企业统计,我国前500家大企业大集团的平均资产规模为12.9亿元,销售收入14.1亿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预测,未来五年,民营企业的规模将继续明显扩大,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规模可能增长50%以上,户均资金规模可达250万元左右;规模私营企业的户均资产和销售收入规模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行业分布看,2006年度“民营企业500家”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具有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63家企业入围,占12.6%,数量位居第一;其次是建筑业有58家。而在2004、2005年度曾连续两年位居行业第一的纺织化学纤维制造业则只有50家,位居第三;其后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45家;另外批发零售业42家、综合36家。

2、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

在组织形式上,非公有制经济从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逐渐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过去非公有制企业大都是个人、家族制企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已开始自觉实现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治理水平逐渐提高,并积极利用资本运作实现跳跃式发展。2002年,在全国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已达到174万家,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实收资本、营业收入已分别占到私营企业总数的46%、50%、68%和64%。2005年全国已有200多家私人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左右。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全国工商联调查表明,超过1/3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股东大会,超过1/2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董事会,超过1/4的民营企业设立了监事会。

3、整体发展较快,但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直比较快,现在仍保持着良好势头。2003-2005年,上规模的民营企业的地区分布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比重较低。3年来东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的数量分别是1770家、1674家和2172家;中部地区则分别为337家、302家和358家;西部地区分别为161家、143家和158家。

4、逐步向国际市场进军

过去,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以国内市场为主。随着国家近年来逐渐放开私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一大批私营企业的业务纷纷转向国际贸易。私营经济进出口业务发展非常迅猛,速度不仅高于全国,还高于外商投资企业。2003年,私营企业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52%和157%;2004年1月-10月,分别增长101.8%和76.6%。浙江民营经济出口已占全省出口的约40%,超过国有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浙江省出口第一军团。

5、民营科技企业引领民营经济新方向

目前国内已有5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与5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区域龙头企业大都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全省85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95%以上。在广东省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总企业数的80%以上,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数量从去年底的4740家增加到目前的5015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从190家增至262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半以上。

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及对策

1、转换政府职能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执行政府职能时经常会出现“越位”、“缺位”或“错位”现象。新形势下,要避免出现这种混乱现象,实现政企关系合理化,政府职能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进而逐步改变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权力过大和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局面。政府应该坚持依法行政原则,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做好执法和监督,维护正常的经济环境,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按照“精简高效、行为规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手续、审批环节和规范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优质、低成本的服务。

2、打破行业垄断、地方保护,保证公平竞争

市场竞争规则是保证市场主体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竞争的行为准则。就民营经济发展而言,改善竞争的体制环境首先必须清除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医疗、民航、通信、住房、水电、煤气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产品或服务质低价高的问题相当突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供给的相对不足(不排除垄断提价因素)。而这些恰恰都是行政性垄断极强的部门,整个社会都在为行政性垄断无奈地支付过高的“成本”。内需不足、过度竞争、供给短缺、结构升级等一系列经济问题都与此有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社会筹融资体系发达以及成本收益的变化,许多传统上只有政府才介入的领域都在转由民间资本介入。而且,引入民营经济对于提高经营效率、缓解财政压力具有积极作用。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扫除了制度障碍。但是,我国大部分传统基础领域依然维持着较强的行政性垄断,对民营企业的进入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发展民营经济,重在给予民营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按照市场原则向民间资本开放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所有可能领域,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序竞争,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调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要致力于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要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和守法经营,逐步规范市场运行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精神,继续推动在基础领域引入民营经济的实践,并逐步扩大到金融、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

3、完善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制度体系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一直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而这种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开始迅速发展。在我国民营企业开始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的时候,产权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完备而规范的产权保护制度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成功的精髓。(1)政府在贯彻执行宪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突出强调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维护各市场主体的平等、合法权利。在立法原则上应由过于偏重管制转向注重权利与责任、义务对称、重视权利的授予和保护,重视产权保护对于构造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的基础作用。只有保证各类性质的不同产权在市场交易中的平等权利,良好的信用关系才能得以确立,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才能真正形成。(2)细化有关产权保护的法律。有效的产权保护,必须有一系列相关法律对财产权利、责任以及遭受侵害后的诉讼、法律适用等内容进行明确、具体的规定。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或者虽有规定但过于简单,很难实现对产权的有效保护。因此,政府应针对现实经济关系变化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重点、有步骤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使产权保护切实得到贯彻和实施。

4、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资金匮乏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中央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同意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银行还是更多地向大企业投放贷款,而没有向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放开代款业务。从内部情况来看,民营企业一般都是从自身的积累起步发展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靠自身积累或者是从亲朋中借款,所以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本钱小、底子薄的问题,缺少银行贷款所必需的担保品,导致从银行渠道贷款融资的空间就非常小。

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和社会集资曾是民营企业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经过近年来的金融整顿,民营企业原有的融资渠道关闭了,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配套的融资体系又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很困难,尽管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企业上市不再由政府推荐,预示着将有更多的民营背景的公司能够上市融资,但对于大多数规模很小的企业来说,其企业现状根本不具备上主板的条件,而创业板的退出还在讨论中。因此民营企业从股市直接融资仍然很困难,债券市场的情况则更明显。

由此可见,政府应进一步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大力推进民间融资。除了在政策上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之外,最根本的还是发展民间融资,本着“民资民用,民用民资”的原则,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向非公有经济投资。同时,国有银行应改变对民营企业的“惜贷”心理。

要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应加快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逐步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实现民营企业信用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以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依法纳税为重点,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评估和管理体系以及企业信用信息依法披露制度。(2)应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分散和化解担保风险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也可以由政府成立第三方的担保公司或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服务。(3)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各类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商业机构。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070038。)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第三卷(2005-2006)。

[2] 2006年度中国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3] 陈永杰:非公经济面临十大突出问题.北京中心企业网。

[4] 2005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5] 民营经济高歌猛进民营企业出口促进网[DB/OL],2004。

[6] 吴晓磊: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1)。

篇9

关键词:联通;内控制度;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第404条款规定:在美上市企业必须保证公司管理层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应控制程序充分有效的责任体系,同时提供管理层最近财务年度对内部控制体系及控制程序有效性的证明及内控机制评价的报告。如此苛刻的条款几乎成了所有在美上市公司的一道“坎”,中国联通作为在美国、上海和香港同时上市的公司也不例外。为满足萨班斯法案的要求,自2005年末开始,中国联通着手进行内控建设,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更是重中之重。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中国联通结合公司特点和控制重点,逐步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体系,并于2007年顺利通过了外部审计师对中国联通的内控审计,从2008年开始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完善内控体系,以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中国联通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一、梳理业务流程,制定《中国联通内控制度规范》

在诸多繁杂的工作中,流程梳理无疑是第一步,联通总部将各项业务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梳理,制定了《中国联通内控制度规范》,内容涵盖公司的经营管理、IT系统控制、投融资管理、财务监控、法律法规监督等,涉及资本性支出、收入、成本费用、资金及资产、财务及信息披露、其他等6个方面共351个业务流程,并用文字、流程图、风险控制文档等多种形式,将各业务和事项的风险类型、控制目标、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控制频率加以规定和说明,形成与经营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各省及各地市分公司依照总部内控流程进行本地化,既要满足萨班斯法案的要求,更要达到加强管理、降本增效的要求。《中国联通内控制度规范》使企业员工了解和掌握了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情况,同时也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并加强对权责履行的监督。

二、制定《中国联通财务与信息披露关键控制》,防范与控制财务报告风险

为规范和统一各分、子公司财务及信息披露的流程,满足公司内部管理、会计核算和对外信息披露的需求,防范与控制财务报告风险,中国联通制定了《中国联通财务与信息披露关键控制》,详细列示了财务与信息披露环节必不可少的一些关键控制。对风险的控制频率分为随时、日、周、月度、季度、年度。风险的控制类型分为预防性及发现性。从凭证的录入、往来账的核对、共同费用的分摊、一次性调整和非正常会计事项的调整、业务的计算、财务相关账的控制等环节进行关键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制定《财务报告编制规范实施细则》,强化财务报表分析

(一)按月报送财务分析报告。月度财务分析报告以集团口径合并损益表项目分析为主。为规范月度财务分析,联通总部制定了月度财务分析报告模板,对损益表项目分别设置了重要性水平,对波动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项目,按其程度自动提示为“需重点说明”、“必须说明”和“需要关注”的项目。各级分、子公司完成月报编制后,对上述三类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项目进行合理性分析,并说明变动原因。合理性分析从会计处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生产经营对财务数据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目的在于防范由于会计处理的不正确、不及时而导致的财务报告错报和漏报风险。

(二)报表编制完成后,对报表数据的准确性、数据之间逻辑关系的合理性、报表的完整性等内容进行审查

1、利用财务软件、ERP和报表软件的功能,设置了会计报表逻辑性、合理性校验公式。总部根据不同时期需审核的重点,不定期修订会计报表校验公式。各级分、子公司对校验公式审核出现问题的报表项目,记录分析并查找原因,通过更正会计处理错误、查找和解释报表数据异常原因等方式,解决会计报表审核中出现的问题。在季度会计报表审核完成后,上报《会计报表审核说明书》。

2、季度、中期和年度财务报告初稿完成后,组织相关财务人员对财务报告进行会审,并形成相应的会审记录。

3、年度财务报告是公司一年经营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涉及到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级公司在年度财务报告初稿完成后,组织市场、信息化、人力、运行维护、网络建设等部门,对年度决算进行会审,并形成相应的会审记录。

4、上报季度财务报表时,同时报送其他相关说明材料,包括《会计报表审核说明书》、《业绩分析报告》、公司负责人签署的《声明函》、公司财务负责人签署的《声明函》等。

四、强化职责分工,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中国联通在确定职责分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参照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制定了适合本企业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暂行规定》,涉及的内容有货币资金、营业与收款、成本费用、采购与付款、存货、固定资产、工程项目、筹资、对外投资、担保、信息系统处理等11个方面。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根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暂行规定》,一人不得办理某项业务的全过程。办理各项业务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并结合岗位特点和重要程度,明确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轮岗的期限和有关要求,建立规范的岗位轮换制度,防范并及时发现岗位职责履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风险,以强化职责分工控制的有效性。

五、建立反舞弊控制及监督机制,确保财务信息真实

反舞弊工作是公司内控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准确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联通制定了《反舞弊暂行规定》,建立反舞弊举报机制和控制程序。中国联通总部监察室为公司反舞弊举报受理中心,负责受理公司范围内舞弊行为的举报投诉和来访接待,并组织相关的舞弊调查。各级分公司同时要建立反舞弊机制,明确举报渠道和受理程序,并报上级公司监察室备案。

(一)明确舞弊的定义和主要表现形式。舞弊是指采用欺骗、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公司利益,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1)虚假财务报告,即导致财务报告不实的故意行为;(2)收受贿赂、回扣,挪用、侵占资产等行为;(3)违反规定或未正确履行职责,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且故意隐瞒损失事实的行为。

(二)明确反舞弊的职责。公司各级人员对防范、控制和监督舞弊行为负有责任。各级主要领导是反舞弊工作第一“责任人”,应严格履行职责,以建立有效的反舞弊责任体系。

(三)实行责任追究制。公司对发生舞弊事件的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包括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领导责任是指负有相应领导职权的管理人员在其主管或分管工作范围内因失职、失察导致发生舞弊事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隐瞒损失等应承担的责任。直接责任是指公司管理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因直接操作或参与相关决策,或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他人等舞弊,以及未履行、未正确履行职责等过失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隐瞒损失等应承担的责任。对发生的舞弊行为,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处罚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包括行政处分、免职、解聘、解除劳动合同等纪律处理,触犯法律的,将移送司法机关。

六、加强风险评估,预防财务报告失真

中国联通存在大量的风险,为此公司制定了《中国联通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办法规定了评估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风险控制责任。

(一)评估和防范的主要风险

1、经营效益和效率性风险。即由于投资决策或经营决策失误以及运营效率不高可能导致公司运营效益及效率低下的风险。

2、财务报告失真风险。即由于各项经营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经营数据不准确,导致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未完全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符合实际情况而造成财务报告失真的风险。

3、法律法规遵循性风险。即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没有全面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或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改变可能对公司业务发展和经济利益产生较大影响所带来的风险。

(二)定期组织风险评估,落实风险控制责任。通过公司或部门办公例会的形式及组织专项调查和抽查有关合同、控制流程等方式组织风险评估。围绕确定的公司发展目标,揭示风险和控制缺陷,并分析判断其对公司经营发展以及财务报告的影响程度。对存在的主要风险,明确风险控制目标,明确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业务流程控制及有关管理制度规定等,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落实风险控制的责任,提出控制措施实施及整改的责任部门,将风险控制的责任和控制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处室、工作岗位和人员。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经营活动能够严格按照内控措施规范执行。

目前,中国联通从总部到省级、地市、县级公司都按照总部的统一规范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每年覆盖全部单位的内控复核性测试、覆盖全体人员的层层培训、上级公司将内控体系建设纳入对下级单位的考核、每年定期的更新等措施,确保了整个集团公司内控体系执行的有效性,也从规范性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滨州市分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5.

[2]潘秀丽.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2001.6.

[3]冯均科.不同产权结构下内部控制效率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8.

[4]甫瀚公司.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指南:信息技术风险及控制常见问题解答.

[5]杨有红,胡艳.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对接.会计研究,2004.10.

[6]王璨.《萨班斯法案》及其修订.现代经济,2007.1.

篇10

一、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不佳

根据德勤2007~2010年连续四年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与监管机构的一系列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要求相适应,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持续性的进步内部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同时,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企业普遍认识到了内部控制在风险防范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而现阶段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大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第二,大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系统缺乏或不完善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第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充分

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并维持有效是管理层的责任,管理层亦有责任将内部控制信息予以披露,以满足投资者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的信息需要。于忠泊等(2009)和宋绍清(2010)的调查都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总体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宋绍清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提高幅度大幅度低于强制性信息披露程度,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愿披露动力不足。

大部分公司都能按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但是信息含量相差较大。周勤业(2008)研究发现,在海外交易所同时上市的公司信息披露内部较为详细,可能是由于海外的相关法规完善的原因。也有不少公司用一段话带过,只说明内部控制比较完善,既没有说明相关负责部门,也没有说明其内部控制覆盖了哪些方面。杨玉凤(2010)的研究也发现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普遍偏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差距较大。

可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还是为了满足监管的外生需要为主。而非企业积极主动之行为。而且根据信息披露情况推断,一些公司可能并没有成体系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说有形式主义之嫌。

(三)内部控制评价不积极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公司“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也就是说,聘请外部独立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是企业的自愿行为。而德勤(2009)所做的调查显示,约29.41%的企业聘请了独立会计师对其2008年度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审计并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且均获得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林斌等(2009)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好的公司越有动力通过对外披露内部控制独立审计报告向市场传递其优质的信号。所以,对于另外70.59%未进行内部控制外部审计的企业,一方面,可能出于审计费用的考虑,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意味着,大多数企业仍对其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效果的信心不足。

总而言之,我们从三个方面的考查得出的结论都是相似的,那就是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效果难以尽如人意。为了深入分析导致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重新审视。再度认识内部控制。

二、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认识

(一)会计控制先行,管理控制滞后

内部控制思想可以说是古已有之,但作为现代内部控制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发展却并不均衡。会计控制从产生到发展,得益于审计的发展,要优先于管理控制。根据美国著名会计历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所著的《会计思想史》的记载内部控制是所有古代簿记系统的核心特征,一些审计程序会被用来发现由于不诚实和疏忽所引起的损失。从查特菲尔德的描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未将控制与审计进行严格的划分,事实上他认为内部控制与审计是相伴而生的。从18世纪二十年代海南公司破产事件开始,直至20世纪末期,人们寄希望于审计在解决公司制问题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推动了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时,对公司内部控制实行审查被当作是提高审计有效性的一种手段,所以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更多的是限于审计领域,为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会计控制为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1963年在《审计程序说明》第33号中明确:“注册会计师应主要检查会计控制”。对于管理控制,只是在足以影响财务记录可靠性时才予以审计。

会计控制的目的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为了满足企业外部人员,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人的控制需要。而管理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者的控制需要。与会计控制发展所具有的强大的外部推动力相比,管理控制的发展动力更多的来自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缺少了法律强制执行的保驾护航,管理控制的实施是企业的一种自发行为。是否执行管理控制以及执行效果如何取决于企业对于管理控制的认识程度。受企业管理水平及管理者素质所限。中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控制意识尚未存在。

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发展不均衡最明显的后果表现在企业把内部控制等同于会计控制。实施内部控制仅仅是为了满足外部监管需求、满足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披露的需求,而不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内部控制的实施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信息不畅控制不灵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进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在控制系统中存在着被调节系统和控制器两个基本要素,并通过信息传递将二者相连接。控制器将信息输送到被调节系统,信息反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控制器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对被调节系统的信息再输入,最终使被调节系统产生满足要求的信息,从而达到控制的作用,以取得预定目标。企业中的控制活动依据控制论的最基本原理展开(见图1)。

内部控制的三种基本形式,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对信息有着不同的利用方式。事前控制属于前馈控制系统,是利用所能得到的最新信息,进行认真、反复的预测,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事前控制要求要有大量的、准确的、有代

表性的信息以便准确预测。事中控制通常与经济业务处理体系是一体化的,为了有效地对作业活动进行有效的事中控制,需要不断地在业务活动过程中采集相关信息,并更为强调信息的及时性。事后控制属于反馈控制,它将被调节系统输出的执行结果信息与控制标准信息相比较,发现偏差并找出原因,拟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对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是事后控制的关键。

通过内部控制各要素关系图,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与沟通是连接各要素的纽带内部控制各要素将无法聚合在一起,内部控制将无从谈起。信息沟通是否顺畅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良好的控制系统首先必须解决信息保障问题。

目前大家对内部控制中信息沟通的作用认识不足。当由于内部控制失败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发生后,如安然、中航油等事件,我们会从缺乏监督、权利失衡、制度漏洞以及道德风险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但极少会提到这些问题是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而不能及时地得以发现并制止。而且根据德勤(2009)的调查显示,有52.94%的企业认为,缺乏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雍俊宏(2009)所进行的抽样调查也表明,企业在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方面存在横、纵向以及与外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75%的企业没有一个开放和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三、针对内部控制问题的建议

(一)超越会计控制走向管理控制

根据德勤(2009)的调查研究,仅有29.41%的被访谈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监控并降低成本和费用。在管理者看来,为了满足外部要求而实施的内部控制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以及企业的成本和费用。管理人员还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还可以为“我”所用,健全的管理控制还可能带来经营效率的提升、资产的保全等一系列潜在收益。所以才会出现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企业被动的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执行力不足,控制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形。

如若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纠正内部控制向会计控制一边倒倾向。管理控制同样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管理控制的目标是保证资产安全、提高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所以会计控制“主外”,直接用于满足外部需要;而管理控制“主内”,直接满足内部需要。如果内部控制当中管理控制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在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同时,也能大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那么管理层执行内部控制时必然会由被动变主动。

当通过严格的会计控制得到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之后,并不应该停止,紧接着将其运用到管理控制当中,以其监督与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有效的内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浪费、贪污等行为,避免企业资产的流失,节约企业的成本费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紧密配合,使内部控制不再是企业的额外经济负担,而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

我们相信,大力发展管理控制,通过内部控制效益的显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而言将不再是一种外部强制,而转化为内生需要,从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加强内部控制实施效果。

(二)打通渠道,加强沟通

鉴于信息与沟通在内部控制中的特殊地位,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过程当中势必涉及对信息系统的完善或改造。在此过程中应尽可能把内控的流程和风险点固化到信息系统中,将内控信息化。信息化绝不仅指购买计算机、构建局域网抑或是上马某软件系统,这些仅仅是信息化的基础条件。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实现信息的合理有效流动才是信息化的主旨。如何能够让恰当的信息,以恰当的形式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恰当的地点?这些问题的解决远比创建信息化基础条件要来的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