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职业技能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的职业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技能

篇1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篇2

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属于国家级一类大赛,自2003年至今,已举办四届,每三年一届。本届大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由各省(区、市)组织实施,各工种决赛计划于今年9至10月间举行。

据全总经济技术部负责人介绍,本届大赛遵循经济发展急需、应用范围较广、从业人员较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原则,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传统手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工种,又增设了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紧贴企业和职工队伍实际的工种。设置的5个工种中有4个属于“互联网+”范畴或与之密切相关,动画绘制员就是今年新设立的赛项。

大赛总裁判长金福吉表示,本届大赛突出了引领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关注基础性技能。如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都是影响现代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作为传统赛项的焊工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则属于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种。尤其是焊工从业人员中农民工较多,大赛有助于调动广大农民工学技术、练本领的积极性,为他们搭建岗位成才的平台。

大赛更关注以赛促学,沿用以往成熟做法,提前公布样题和技术文件,带动基层广泛开展职工学习、练兵、比武活动。此外,还将尝试引入媒体和大众评委,保证比赛的公开透明。

值得一提的是,各工种决赛前5名,将按照相关规定,由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直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获得各工种决赛6至20名,可直接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已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可晋升技师职业资格。

“要成为制造强国,必须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全总经济技术部负责人表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一线工人切磋技艺、交流技术、提升技能、快速成才的重要舞台。据统计,前四届大赛累计吸引4000多万职工参加;大赛带动各级地方(行业)各类比赛广泛开展,2011年至2014年,有8953.68万人次职工参加工会组织的各级技能比赛,423.82万人次职工晋升了技术等级。

(本刊记者 赵晓丽)

【备战全国大赛各省市技能大赛相继展开】

北京:启动“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2015年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日前正式启动。据介绍,本次技能竞赛共涉及58个工种,其中焊工等5个工种的比赛将直接纳入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北京选拔赛。本次大赛还将加大对优秀选手的奖励力度,优秀选手不仅将被纳入市总工会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获得相应奖金资助,还将获取“北京市职工高级职业技术能手”证书,并优先推荐申报“首都劳动奖章”。

(杜琳琳)

山东:举办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日前,由山东省总工会、科学技术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省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正式启动。

本次大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由各市(大企业、省行业)组织实施,各工种决赛计划于今年7月至8月间举行。在工种设置上,本届大赛设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动画绘制员5个比赛工种。

(王振宇 郭一博)

吉林: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开赛

日前,由吉林省总工会、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吉林省委员会、省妇女联合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学技术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的2015年吉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进入实施阶段。

据介绍,本次大赛设焊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动画绘制员3个比赛工种,采取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各类企事业单位一线在职职工(不含院校教师)均可报名参加。大赛分初赛和省级比赛两个阶段进行。初赛由各地组织实施,各工种省级比赛计划于今年7月份举行。

(李晗)

福建:举办网络安全技能竞赛

福建省总工会、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福建省委近日决定联合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福建省第一届网络安全职工技能竞赛。

竞赛由理论知识和上机技能操作两部分组成,参赛对象主要为福建省基础电信企业、增值电信企业从事互联网运营、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人员。报名的选手应持有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无此证书人员须从事本职业五年以上,经单位推荐,竞赛组委会审核后方可参加选拔赛。决赛将于9月举行。

(丘永清)

商丘:启动产业聚集区技能大赛

日前,河南省商丘市总工会正式启动产业聚集区职业技能大赛,希望通过技能大赛推动产业聚集区企业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引领和带动全市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十万职工技能大培训、十万职工岗位大练兵、十万职工技术大比武、十万职工素质大提升”,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推进商丘跨越崛起建功立业。

市工会为此次大赛做了充分的宣传发动和准备工作,他们向企业和职工广泛宣传开展技能竞赛的重要性,着力营造“学业务、练技术”的浓厚氛围;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和应知应会要求,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按照中、高级工的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标准,制定竞赛的技术文件和评判标准,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为企业开展技术比武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传志)

福州:举办2015年职工劳动竞赛

日前,由福州市总工会、福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办,福州市公路局承办的2015年福州市职工劳动竞赛(交通公路养护专场)在福清龙田举行。

福州市公路局各县(市)公路分局和直属分局派出8支代表队共40人参加了本次竞赛。竞赛内容包括理论考试、路面清灌缝、路面裂缝修补等。比赛中,各参赛队积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展示了“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新型养护队伍的良好素质和形象。

(王绮萍)

太原:举办第十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近日,由太原市总工会、太原市科学技术局、太原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太原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举办,山西省司法学校和太原市新发展速录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太原市第十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速录师比赛在山西省司法学校开赛。

篇3

【关键词】呼叫中心;全媒体;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设计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全媒体信息的多方位应用,呈现出信息瞬息万变、渠道高速交互的局面,提供给消费者多样化的信息源和多元化的信息量,同时开辟了网络互动交流平台。随着电子商务移动端的建设和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企业将线下实体业务扩展为线上线下一体化,以增强客户体验,因此电商客服类职位的需求日益显著。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客户服务的课程设计只有顺应时代变化,在基于现代呼叫中心运营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全媒体的服务需求,增加电子商务客服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制订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一、全媒体电子商务呼叫中心的内涵

一个全媒体电子商务平台的目标,是要建立多媒体接入、一站式平台融合服务的网络营销模式及服务网络,包括传统语音呼叫、邮件、短信和新型微信、QQ、微博和互联网电子商务。在这个平台上,建立与客户接触的不同渠道,涉及与客户接触的不同周期和不同媒介,如咨询、服务、投诉、销售等。通过全媒体信息多元化、渠道智能化的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进而使之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服务平台和互动平台。电子商务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全媒体呼叫中心是信息媒体和通信渠道的统一融合,并提供统一的接入、路由、排队、服务、处理和回复的综合通信服务。它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又比传统的互联网更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比如,网络与电话的结合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电话中不能产生视觉影响,只有声音,而网络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环境,具备互动性强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将是一场视听盛宴,全媒体呼叫中心是未来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全媒体电子商务呼叫中心客服项目运营的条件

(一)构建运营中心

全媒体客户服务中心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光速增长,原始的呼叫中心,单靠语音沟通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业务需求:以往的企业只是单纯地通过普通语音坐席来了解客户体验、处理客户意见,没有监测和洞察“互联网+”时代各种全媒体渠道,所以对市场态势的变化和异常不敏感,这种工作方式效率低,无法适应极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客户服务和营销上的覆盖,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汇聚、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辨析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深入挖掘到消费者的购买初衷,还原购买场景,进而预测市场经济变化的形势,只有切实感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并增加用户体验,才能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和品牌的影响力。如何在中职学校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构建可实现正常运营的全媒体呼叫中心?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工作,首先参观考察了多所中职示范学校,结果显示,同类学校中并没有可参考的样本。其次我们把目光投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的各企业,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与传统环境下开展客户服务工作相比,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并具有一些新的行业特点。最后就是一些大型的呼叫中心,他们正在尝试为电话以外的多媒体电子沟通手段制订详细的运营及管理计划。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尝试设计席位、购买设备,建设电子商务呼叫中心。

(二)设计运营流程

基于全媒体呼叫中心的电商客服项目运营流程主要有两种,一是面向客户的关键流程,二是面向服务的关键支撑流程。面向客户的关键流程包括呼入服务流程、呼出流程、内部升级处理流程、危机处理流程及信息收集反馈流程。关键支持流程则是为了确保关键流程实施的实效性,从招聘和培训员工,到监控业务流程、规范现场管理等,切实保障了员工的服务质量。为了打造实战商业化的实训环境,首先明确业务及管理规则,保障客户服务的专业性和一致性;其次通过项目调研、实施、评估、分析,不断完善改进以对原有各项流程进行优化,归纳和创新了12种全媒体客户服务常规流程,包括:业务流程、工单服务、业务测算及排班、业务异常应对、投诉处理、线上问题处理、知识库维护和改进、持续流程优化管理、常见问题及预防、持续评估改进等。在运营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在实训中遇到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服务水平指标经常被简单地当作呼叫中心的绩效指标或目标。事实上,它确实是全媒体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呼叫中心所有重要活动预测、排班、执行的决策基础。

(三)管理运营人员

从历年的中职电商专业对口就业的信息以及顶岗实习检查的数据来看,专业的电商客服岗位缺口很大,且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流失率相当高。电商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招聘信息,突出人员的基本要求,如语种、技能要求以及岗位职责;第二是收集招聘信息,进行面试,包括语音测试、表达、倾听、沟通能力测试和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和文字录入技能测试;第三是培训,包括公司项目、管理制度的介绍,安全教育和业务的培训等;第四是进入试用期,在此前期,监听人员和班长将对新进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考评,这段时间内班长要主动了解和信任新招的人员,做好辅导工作。如果合格将会被正式录用,录用后根据录用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同,会安排一系列的针对员工个人成长的培训,比如:入职关怀,可以稳定新人情绪;心理辅导课程,可以帮助客服人员舒缓负面情绪;企业文化参观,可以建立企业的归属感。电商呼叫中心的客服人员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这将直接影响客服人员流失率的高低。第一是技能培养,在一线人员中提拔优秀人员进行其他技能业务培训,结合其个性特征及培训结果综合判断其可成为哪个业务组的后备补充人员,为其职业能力的提升打造基础。第二是精英培养,为团队中专业表现优秀的员工提供公司内部或外部的专业技能提升培训课程,帮助其进行个人能力的成长。第三是储备干部培养,在一线人员中提拔优秀人员结合其个性特征、适合发展岗位进行有意识的培养,通过储备干部管理培训合格后,成为管理团队的储备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可获授权承担一定管理工作,提升应变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的职位提升夯实基础。

三、基于全媒体呼叫中心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首先,我们以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的工作岗位职能为导向,配合实际的工作项目,或者模拟工作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工作体验,突显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同时注重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型课堂,而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的项目教学模式,进一步实现与行业岗位职能的无缝对接。其次,以全媒体呼叫中心客服的主要工作内容来进行项目设计和制订考核标准,学生的实操过程即为客服实际工作过程,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来源于实际工作,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综合能力运营特点。我们希望项目内容具备普遍性和实用性,使学生通过项目训练能适应一般电商客服岗位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

客户服务作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面向呼叫中心坐席代表、客户服务代表(CSR)、电话营销员、客户经理等客服类职位,系统地教授客户服务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职业素质。通过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化媒介,如电话、QQ,聆听客户需求,应对各种异议和投诉,进而化解客户的抱怨;同时能针对产品的特点设计说词,进行主动营销,从而胜任电子商务行业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等工作。

(三)课程内容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导向,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商客服类岗位的实际需求,系统讲授客户服务领域的知识,增加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后续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遵循了“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学生主体”的原则,较好地贯通了“用项目模拟工作环境,用任务训练职业能力”的思想,课程设计体现实际岗位需求。以实际工作内容为基准来设计各种训练项目,学习实践过程反映岗位工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和听力训练、抱怨与投诉处理、网络营销、情绪管理等。

(四)课程组织形式

本课程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演练,通过教师的引导,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协商互动来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视班级人数进行合理分组,强弱搭配,每组5-6人,同时选出组长,有效组织小组成员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通过岗位角色扮演,把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素质巧妙地蕴含在一个个项目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提升岗位技能,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在此过程中,教师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和裁判者,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与此同时,独创项目实训周,引入企业人员和真实项目,首先让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如业务流程、产品信息、软件操作、工单填写等培训。其次,由熟练的企业客服人员一人对应一个小组,进行演示和实操指导,并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与教师一起进行辅导。最后,由真实的企业考评分数替代一部分的课程考评分数,体现真实有效性。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引入,全媒体呼叫中心所要承担的工作职能更加多样性,同时具备智能化、信息化、复杂化等特点,消费者对信息时代客户服务的要求随着媒介的不断更新和演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在产生巨大的改变,单纯依靠传统的客服热线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的呼叫中心正在成长为功能更强大的全媒体服务平台,因此,中职教育的电子商务客户服务课程也将把各种媒体的应用融入课程的学习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溪.呼叫中心运营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水云.中国呼叫中心产业的发展与规范[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3]周哲敏.多媒体呼叫中心在线客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

[4]严青红.浅谈中职电商客服人员的培养模式[J].职业,2016(21)

篇4

达内时代科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职业教育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及领先的职业教育产品体系,具备丰富的职业人才技能培养资源及经验。在10余年发展运营过程中,达内在线上及线下营销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与此同时,达内在网络营销人才招聘过程中,发现难以招聘到同时具备实操能力及营销素养的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这也是众多招聘企业面临的难题。而百度营销大学则依托百度先进的核心技术团队,并以“让营销人都懂互联网营销”为使命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网络营销人才。两大行业巨头在持续的合作以及网络营销课程研发探讨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达到高度一致。,因此,双方深入合作,百度营销大学授权达内网络营销学院为培训合作伙伴,共同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网络营销人才。

双方合作后,百度将为达内网络营销学员提供“百度凤巢系统”全真模拟账户及相关教材,让学员直面真实SEM操作。百度营销专家也将亲临现场教学,提供最贴合企业需求的专家级课程。在达内参加网络营销培训的学生,毕业合格后将获得百度营销大学颁发的互联网营销职业认证证书。

百度营销大学

百度营销大学由百度于2012年创建,依托百度先进的核心技术团队,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并不断完善互联网营销课程及“互联网营销模拟系统”。学生通过互联网营销的模拟训练,能够快速掌握互联网营销基础操作,加速积累互联网营销实战经验。

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亿元级外资职业教育领军企业

达内时代科集团是中国高端职业教育与人才服务领导品牌,由美国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日本集富亚洲JAFCO ASIA和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 VC三大国际投资基金投资。

达内时代科集团从不到10人发展到在全国30多个城市拥有近100家分子公司,累积培养输送的IT技术人才已经超过12万,缔造了中国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十一年的发展历程中,达内成功运营IT职业教育领域的十一大产品线及数百个网站。集团内部的营销与运营体系,覆盖从线上到线下,传统媒体到新型媒体等各个领域,在营销实战中建立了成熟的营销管理与运营体系,具备成功的集团化营销管理思想与实践。同时,达内时代科集团在营销人才招聘、甄选、培养、训练、职业发展上形成了成熟的人才内生机制。目前在职营销团队超过2000人,拥有逾百位在实战营销中持续成功的资深管理人员。

达内时代科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职业教育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及教育经验。同时,达内依托强大的资金实力、运营实力、品牌实力、专业实力,结合内外部优质营销资源,成立网络营销学院并致力于专业网络营销人才的职业教育,引领中国网络营销培训与教育行业的发展。

达内网络营销学院是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旗下子品牌,学院依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全程项目实战式教学,通过做营销驱动学营销,重新定义中国网络营销职业培训标准。课程涵盖营销理论、营销型网站建设、搜索引擎优化(SEO)、搜索引擎营销(SEM)、社会化媒体营销(SMM)、移动媒体营销(MMM),电商平台营销(EPM)等营销渠道,同时以行业应用及项目实战贯穿始终,并配备职业素质素养、就业特训营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职业发能力,培养懂营销,会策划,精技术,擅实战的复合型实用网络营销人才。

达内网络营销学院师资介绍

达内网络营销学院师资团队开创网络营销职业领域先河,设立创业与营销导师团,专家讲师团,实战教练团、特聘实战教练团,IT技术支持与设计指导团。在创业指导、营销项目实战、行业拓展、复合技能培养等多维度打造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创业与营销导师团由资深风险投资人、企业家、资深媒体人、资深营销管理人员组成,由达内时代科集团创始人、CEO韩少云先生亲自挂帅,力邀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先生等行业知名人士鼎力加盟,他们将丰富的创业、企业管理及营销经验融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最贴合创业需求的创业指导与营销指导,同时让学生在战略的角度上理解网络营销、拓展行业视野。

专家讲师团均具备多年营销教学实施经验,通晓网络营销理论与技术体系。将为学生详细讲解营销型网站建设、SEO (搜索引擎优化)、SEM(搜索引擎营销)、SMM(社会化媒体营销)、MMM(移动媒体营销),EPM电商平台营销等营销领域的专业技能,并将策划与编辑、数据分析与监控、行业规则与标准融入课程。

实战教练团均来自营销管理一线,是正在带领市场营销团队的副总裁、营销总监,营销经理,有至少7年以上的市场营销实践与管理经验,实际每年操盘营销费用在千万级、亿级以上。在不同营销领域均有自己独特见解与实战理论体系,他们将丰富的营销实战经验进行剖析讲解,并将其操盘项目作为课程案例,为学生提供贴近企业需求的营销理论及项目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真正的企业项目运作流程及思路,

篇5

为了让学生了解网络营销课程的设置、企业的岗位需求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本文分析了《网络营销》课程中如何运用“岗、赛、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并介绍了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基础和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

“岗、赛、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网络营销教学改革

0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了高校应该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此后,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中强调实践环节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我校电商专业的《网络营销》课程引入了“岗、赛、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挂钩、技能竞赛培养纳入日常的实训环节,使学生在充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在课堂上初步了解对口专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同时参与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关“岗、赛、课”人才模式的解读,“岗”是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赛”是指将各级别的技能竞赛融入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课”是指课程内容体系和授课方式。

1《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网络营销》是电商的核心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特别注重该门课程的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1.1教学过于理论化

《网络营销》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发展性和实践性,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闭门造车,没有深入电商企业去考察,也没有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导致在教学中过于理论化。于是学生缺乏一些实际的动手操作训练,即使设置了一些实训项目,也只是简单的企业网络营销推广分析,没有具体的实战项目。

1.2实践教学课程不能与时俱进

《网络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与电商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相衔接。例如有些企业的网址变动而在实训中没有更改,有些企业官网已经被百度等搜索引擎收录,但在实训过程中还让学生反复提交等现象。而电商稀缺的新媒体营销人才的实践内容却没有涉及到。

1.3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缺乏系统性

目前《网络营销》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不灵活,所设计项目只是考查一些独立知识点,很难体现系统性,并且缺乏营销实践环节。就目前湖南省的电商专业技能抽查而言,网络营销部分只有搜索引擎推广这一部分,内容单一、题目简单,严重滞后于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要求。网络营销涉及的内容广泛,这样要求教师必须把电商专业知识连贯起来,这样才能形成该课程的系统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实施“岗、赛、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具备的条件

2.1电商沙盘和C实习网站资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校电商专业引进了北京中教畅享公司的电商沙盘。该软件是一款模拟实践的博弈对抗性教学软件,四人经营一个店铺,分别担任店长、运营主管、推广专员和财务主管等四个岗位开展网店运营和与竞争对手展开博弈,软件最后会根据各项考核指标将店铺的经营成果以得分的形式展开比较。C实习是电商技能提升与实习就业对接平台,该平台提供线上学习交流、线下实训课以及就业等服务,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在协助老师组织网络课程的同时,为大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指导并专注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成长型网络学习互动平台。以上两互动教学平台已经被运用了几个学期,教学效果较之前有所提高,能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证明“岗、赛、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2.2专业教师的企业调研和顶岗实习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实践基础

专业教师的顶岗实习不仅是各大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是教育部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技术要求。为了更好了解网络营销工作岗位设置、岗位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电商专业每年都安排一部分老师去杭州调研和顶岗实习,这样可以深入了解对口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熟悉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通过企业具体的技能培训,找到课程教学与求职就业两者之间的融合点,更好地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教学中,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就业-友好型的优秀人才奠定了教育基础。

2.3教育部的技能竞赛推广为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竞技氛围

教育部、各省教育厅把职业技能竞赛的成绩作为评定院校优劣的标准之一,同时也是教师评定职称的加分项目。这样的推广力度增加了院校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竞争氛围。课程主要有电商沙盘竞赛和“博导前程杯”电商运营大赛,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班级竞赛,然后电商专业竞赛,优胜者参加学校竞赛,最后胜利的团队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技能比赛。严酷的比赛、高竞争力和高淘汰性的体验在提升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我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可谓是双赢的选择。

3“岗、赛、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在《网络营销》课程中的应用

3.1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

网络营销课程体系主要设置了网络信息搜索、网络平台建设、企业网络推广、网络创业实战、网络贸易实战五大职业岗位。通过细化网络营销的不同运营阶段,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网络营销工作过程中的不同技能点,实现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衔接。比如,电商沙盘大赛主要是考察学生网店经营能力,“博导前程杯”电商大赛分为电商运营赛项和跨境电商赛项也包含了电商的五个岗位的设置要求。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能够了解电商岗位的基本职责,熟悉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授课模式与技能竞赛对接

我校电商专业的授课模式主要采取组队运营、组间对抗的竞赛型授课模式,在课堂竞赛过程中融入网络营销基本知识。电商沙盘主要由店长、运营主管、推广专员和财务主管等四名学生组队来开展店铺运营工作,在与其他小组的店铺进行激烈竞争和博弈的同时,不断更改采购、推广等运营方案,最后以系统计算的最终得分来排名成绩。“博导前程杯”电商运营大赛是以五人为一组,然后学生基于数据魔方提供的初始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在合理分配初始资金的基础下完成商品采购、网店装修、商品上架、SEO和SEM等网店推广工作,最后净利润最大、现金流最高的团队获胜。通过这些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3.3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我校的考核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而且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还有额外的加分项。具体内容见表1。将过程性考核纳入课程考核后,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进一步的提高。

4总结

篇6

关键词: 岗位群; 专业群; 移动互联网;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0-70-03

Abstract: Mobile Internet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Internet. It represents the developing trend and direction of the Internet. Aiming at the demand and the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indust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quirements of vocational ability of the mobile Internet vocation groups by analyzing the mobile Internet industry chain. It starts with the idea of building and sharing of specialty groups, focuses on the reform ideas and methods of building mobile Internet curriculum system of "basic courses+professional courses+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vocation groups; profession group; mobile Internet; build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0 引言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与产业职业岗位联系紧密,通常会以产业内部分工特征划分高职专业,以“产业”对应“专业群”,“岗位群”对应“专业”,“岗位工种”对应“专业方向”,如此定义专业群系统对应的外部关系,可以对专业群、专业和专业方向做出准确的界定、设置和建设,也为高职院校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

我校原有计算机专业群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计算机类专业。自2009年开始,学校瞄准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需求,陆续开设了数字媒体和网络商务方向,但各个专业方向各自为政的状况日益明显,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学生跨界能力培养方面缺少协同,无法构建专业群集群优势。2013年为切合杭州市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新开设了移动互联网专业,并以此为核心专业,全力构建移动互联网专业群,这也为原有的三个老专业注入了活力,让其重焕青春;2014年成功申报了杭州市重点实训基地-移动互联网实训基地。同时,学校于2014年实施计算机专业大类招生,为移动互联网专业群搭建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平台。

1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最终目标就是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取并处理信息的需求,其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融合。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广泛存在为终端层、软件层与应用层三个层级;移动终端层主要由部件和整机两大部分构成;移动软件层主要包括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数据库、移动安全软件、移动中间件;而移动应用层是发展变化最快、最能影响用户体验感受的,也是企业商家关注最多、着力发展的层级,其按类别可以分为语音增值类、效率/工具类、应用分发类、生活/休闲类、位置服务类和商务财经类共六大类业务(见图1)。

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主要有网络服务商、平台运营商、终端制造商、信息服务商、应用开发商等五类企业[2]。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中心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从初期2004年的以网络服务商为主导,到2009年以平台运营商为主导,2011年以终端制造商为主导,现在已经逐步发展为以信息服务商和应用开发商为主导。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应用为王的时代,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应用开发者,因为对于移动互联网用户来说,真正关心的不是网络、平台和终端,而是应用。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6亿,手机上网使用率超过8成,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巨大的用户基数,使得移动互联网人才的社会需求井喷,未来5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量将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递增;仅就2014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仅应用开发类人员的需求量就超过200万,但实际从业人员到岗率不到35%,用人缺口巨大。

2 移动互联网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我们对浙江省杭州市移动互联网行业企业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岗位调研,总结出适合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四类典型岗位群:终端软件开发岗位群、移动网站开发岗位群、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岗位群和商务运营管理岗位群,并在此基础上联合企业专家共同深入分析,总结各岗位群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结论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群的培养定位是:以当前社会对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为主导,以培养移动互联网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以移动互联网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具备适度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开发、移动网站开发、移动数字内容服务、移动商务运营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移动互联网人才职业素养要求

移动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人才要求整体较高,除了要求有较强的技术能力,还要求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素质特征。

⑴ 勇于创新精神。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需要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一个新兴行业蓬勃生命力的根源所在。移动互联网行业随时都会有新产品、新应用问世;随之而来的新技术、新模式、新营销、新需求等崭新事物都是对过往的颠覆性创新,没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借鉴,创造性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⑵ 跨界复合能力。移动互联网结合了移动通信和传统互联网两个不同的行业,本身就是行业复合的结果,此外还在很多传统行业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应用,因此从事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需要具备行业跨界、技能复合的能力,其个人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最好能具备多向思维,例如移动互联网商务运行人才需要具备跨行业、跨学科、跨媒介、跨渠道的行业跨界能力;而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最好既熟悉手机平台,又熟悉互联网编程,对C语言、Java等编程语言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就是所谓的技能复合能力。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⑶ 学习适应能力。互联网行业本身极富变化,是一个日新月异、快速迭代的快节奏行业,移动互联网更是将这种特性推向了极致。新应用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得到快速普及,也很可能在高强度的快速竞争中很快走向没落,客户需求和市场环境时刻都在极速变化,竞争对手无处不在,各类产品多如牛毛,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移动互联网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如此方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⑷ 个性化实现能力。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获得认可的产品都只能是强调个性化、具备鲜明特征的产物;从产品对象、用户需求,到功能架构、界面设计,乃至操作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是能更深入地接近终端用户的捷径所在。

4 移动互联网专业群课程体系

根据以上移动互联网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网人才职业素养要求的分析,我们构建了我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它是以“基础素质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岗位群实践课程”为模式的课程体系。图2是移动互联网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

图3-图6分别是专业群所对应的终端软件开发岗位群、移动网站开发岗位群、移动媒体制作岗位群以及移动商务运营岗位群等四个岗位群的课程组成[5]。

⑴ 终端软件开发方向。其岗位群实践课程如图3所示,专业基础部分是Java程序设计和移动互联网概论、移动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必修课,是为终端应用编程打基础的重要课程;移动互联网概论和移动操作系统是为了让学生熟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了解Windows Mobile、Symbian、Android、ios这些常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为后序的编程课程作好铺垫;Android 程序设计基础以及后续的Android媒体编程和网络编程是本方向中最重要的课程,从面到点介绍了主流终端软件开发的方法和主要应用;最终以综合实训的方式来开发具体产品,关联并强化所学技能。

⑵ 移动网站开发方向。其岗位群实践课程如图4所示,该方向将移动网站的开发划分为前端技术和后台技术。前端技术以网站前端技术为入门,介绍了移动网站前端开发的基本方式,并辅以在移动网站开发过程中使用广泛的HTML5与CSS3、JavaScript技术。而C#程序设计、Ajax程序设计和移动WEB应用开发以较容易掌握的技术为切入点,介绍了动态网站搭建的主流技术。最后通过移动网站开发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生产出具体的产品。

⑶ 移动媒体制作方向。其岗位群实践课程如图5所示,由于移动媒体以影视和动画为主,所以该方向的课程也围绕这种媒体的制作展开。美术基础和数字摄影技术作为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和构图能力;素材处理培养学生的影视、动画素材处理技能;三维模型制作、三维动画技术介绍了动画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视听语言、动画特效技术和影视后期处理培养学生处理视频的基本能力。最后通过移动媒体制作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⑷ 移动商务运营方向。其岗位群实践课程如图6所示,该方向选取了目前移动电子商务中最流行的微商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以移动商务与网络营销实务、微店运营与推广作为核心课程,重点介绍了微店从建立到推广的整个过程;对微店装修从技术的角度介绍了微店设计的基本手法;搜索引擎营销作为移动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创新创业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的移动电子商务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引下,探索了传统计算机类专业群转型移动互联网专业群建设中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方法,力求摸索出一条让计算机类专业重获生机的改革道路。基于岗位群的移动互联网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人才培养的起点,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生的兴趣培养及职业素养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此,建议可以采用大类招生分阶段培养的模式[7],学生在完成基础素质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学习后,根据兴趣特长和学习基础进行专业方向分流,进入岗位群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以达到差异化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6-39

[2] 李婷.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简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3.6:9-12

[3] 刘晓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249-251

[4] 顾卫杰.服务地方新兴产业发展的高职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5):130-131

[5] 戴浩.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云+端”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软件,2013.34(5):150-153

[6] 罗健文.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计算机专业群建设[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3):75-76

篇7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法;对接;职业能力

1 传统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

电商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商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现存知识、技能全部来自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电商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授理论体系往往滞后于当前,二是缺乏具有实践知识结构的专业教师。因此,导致传统教育传授的电商知识,与企业实践和需求脱节严重,出现下图的状况:

从上图可知,社会需求的电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体系结构与学校培养的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学校对电商人才培养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笔者以“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项目教学为例,对实施岗位对接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 项目教学在“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2.1 教学项目对接岗位能力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以淘宝网开店、家庭在线商务运营、阿里巴巴商务项目运作等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实施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其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重新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发展职业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能实现从一个“校园人”到“准老板”或“准企业人”的转变,实现“校园”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具体对接内容见下表:

2.2 项目内容的选取对接具体的工作岗位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紧扣当前电子商务岗位的具体需求,以目前电子商务运作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载体确定每一项目的学习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予以对接,突出专业学习的发展性、实战性。各项目选取的内容与岗位的对接见下表:

2.3 项目教学的顺序对接工作流程中的技能由低到高的层次

本课程项目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在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依据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从基本技能的提升到管理运营能力的培养,从基本应用能力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模仿到实战,以达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项目“成功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是我们学习的第一项,着重是让学生了解典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运作流程及基本的操作能力。在第一个项目的基础上,我们通过项目“电子商务网站策划”让学生从交易流程的角度来分析电子商务运作平台设计的依据、思路,让学生能将商务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在前面两个项目的基础之上,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开店”,让学生在实战中提高网店运营的相关技能。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四个项目“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管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企业电子商务运作的流程中,培养学生协调、管理的能力。

2.4 项目的组织实施

项目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辅之启发引导法、循序渐进法、合作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如在教学项目——“成功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学习任务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三人一组,每组选一组长,由组长分配具体的案例分析任务,最后由组长形成PPT汇报稿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在提交后,我们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PPT的讲解与点评,组与组之间的成果比较增强了每个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 “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3.1 “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首批精品课程

在近几年,我们的教学团队认真探索,深入改革,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基本形成了对接典型就业岗位的、突显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项目。2010年10月,该课程成功申报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院学院级精品课程。2011年11月,在总院组织的中期检查中,该课程在31门精品课程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取得了“优”等评价。2012年11月,该课程顺利通过了总院组织的终期检查,取得了“优”等评价。

3.2 学生的就业对口率有了显著提升、校企“过渡期”明显缩短

在2009年上半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开设“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课程。从2010年6月份,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电商06级的学生进行预实习时就显现出来,当时有多名同学生到上海的电子商务公司工作。目前,06级、07级的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单位的电子商务运营主管,08级的部分预就业学生,在上海、杭州等地的电子商务企业独自运营天猫商城、当当网店、京东网店等,运营实绩较好。

3.3 学生的创业取得一定成效

从2009年下半起,电商06级在网上开店成功迎来了第一单,实现了校内创业销售“零”的突破。目前,有10多名学生在网上开店,其中最好的已达到了五钻。

4 结束语

尽管“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课程的项目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完善。如课程开设的项目一定要随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校企合作的项目应增加。我们相信,要使学生适应与专业职业对应的第一岗位的工作需要,必须坚持“能力训练与岗位对接”的基本原则,开展“指向具体、措施有力、指导到位和过程强化”的教学训练。这样,我们学生一定会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认可。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培训基地;高速铁路培训;培训质量

经过近年来持续发展,上海铁路局的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路网规模和装备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全局营业里程达到896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628公里,预计2015年底将达到3400公里,高速铁路网初具规模,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快速交通圈初步形成。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对运营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南京职工培训基地主要承担上海铁路局线路、桥梁工种的高铁养护维修人员的培训,现就我基地的一些做法和探索与大家分享,以期开拓思路,共同提高。

一、完善机制,实行项目管理

完善需求分析机制。面对高铁人员培训新课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组织专业师资主动深入现场,加强高铁培训需求调研,实施“三个对接”,即与路局业务处室对接、与运输站段对接、与职工个人对接。完善持续改进机制。成立攻关小组,开展QC攻关活动,定期总结分析高铁人员培训的进展和得失,针对培训学员基础薄弱、培训师资不足、高铁演练设备缺乏、培训手段单一、培训教材不匹配、评估方案不完善、学员管理不到位等薄弱环节,制定对策,重点突破,分层实施,持续改进,不断完善高铁人员培训项目。

二、规范组织,确保培训质量

1、加强计划管理

组织专职师资和路局业务处室、运输站段的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培训需求、职工素质基础、高铁维修养护以及高铁运行组织的特点,认真对照和依据《铁路职业技能培训规范》,《铁路职业技能资格性培训实施性教学计划》,从培训内容、授课师资、课程安排、培训实施、培训考核等方面,做到有据可依、有规可循,从而有效的保障高铁培训的规范性、合法性。

2、加强教学管理

组织承担培训教学任务的专兼职师资,开展集体备课和集体说课活动,突出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方法、教学组织、知识点衔接等方面进行集体探讨与研究,从源头把关,统一标准、规范实施。下面是《高速铁路道岔》的教学设计,在开展高速铁路线路维修岗位培训项目之前,由培训基地和路局工务处联合,对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授课师资、课时分配等进行审查,确保培训质量。

3、加强学员管理

严格考勤管理,杜绝无理由请假缺勤。定期与送培单位进行沟通联系,学员考勤记录,及时送达送培单位,送培单位根据考勤情况,严格进行考核,对严重违反培训管理规定的学员,上报路局,取消培训与考试资格,由送培站段对其进行处理。

4、加强考试管理

严格按照路局资格性培训的相关管理制度,对重点培训项目,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各级各类培训的考试,应根据培训目标、培训性质的具体要求,区分不同系统、工种、岗位,分项目、分类型组织实施,增强考试的科学性,维护考试的严肃性。

5、加强质量管理

一)加强质量管理,组织培训质量评估。

(一)目的与意义。通过制定培训质量评估办法,对培训项目实行有效的评估,有利于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现不足,通过分析,为了科学评估培训质量,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培训学员和送培单位的满意度。

(二)评估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并重的原则,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简便易行、注重实效的原则。

(三)评估范围。在本培训基地培训的管理类培训、知识类培训、技能类培训等培训班级的培训质量。

(四)评估内容:包括教学质量、学员管理质量、后勤服务质量。

(五)评估形式:座谈会、填写《培训学员满意度调查表》、《送培单位满意度调查表》、教学资料评估、听课评课等形式。

(六)评估流程及办法。1、培训项目负责人根据培训的需求、内容、目标、形式以及时间等因素确定培训班级的类型,并据此确定评估办法和形式。2、培训实施后,培训负责人根据确定的评估方法,在培训中期召开培训学员座谈会,在培训结束前三天内进行培训学员满意度调查,及时收集培训质量评估数据,征求培训学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有关科室和人员应积极配合培训质量评估工作。

(七)评估结果反馈与应用

1.培训项目负责人在培训质量调查和收集工作结束后两周内撰写培训质量评估报告,并在完成评估报告一周内将评估报告有关信息反馈至相关科室和人员。2.接收到评估结果反馈的相关科室和人员针对评估报告,在两周内提出相应改进并落实。3.培训基地领导根据评估报告,明确培训组织管理、教学质量、学员管理和后勤服务中主要的成功经验以及不足之处,作为奖惩的参考依据。4.培训教师应根据评估报告了解学员和送培单位对培训教学情况的意见,提高授课水平、改进授课质量。

二)培训质量评估报告

下面是某一期培训的培训质量评估报告:今后培训考试的建议和想法。根据本期培训考试的实际情况,对今后的培训考试提出提出以下建议和想法:1、适当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可以让学员学以致用。2、适当安排现场教学,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3、由于培训时间短,课程紧,上课时可重点突出或专门安排时间复习4、适当改善后勤服务质量,让学员住得舒心,吃得安心,学得用心。5、加快高铁实训场地的建设,建立标准化演练基地。

篇9

学校是全国唯一在校生全部为高中毕业生的技工院校,也是合作地铁公司最多、输送毕业生最多的职业院校,还是全国职业院校中委托培养比例最高的学校。学校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北省特色技工院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第十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学校被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扶贫办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紧贴市场需求,打造特色专业

学校在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认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同时,积极开展产业发展前景、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并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发展定位,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到了“专业开发瞄准产业、专业建设紧贴产业、专业拓展跟踪产业、专业服务适应产业”。

以服务双轨行业为宗旨,学院紧贴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转型,确立整体布局、骨干带动、梯次展开的专业建设机制。坚持以岗位需求定专业、完善专业,增设淘汰机制,坚持开发新专业与调整传统专业并举,发挥专业集群化优势,坚持以示范院校项目重点专业为引领,带动所有专业实现持续均衡发展,形成了以城市轨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为特色,以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重点,以有轨电车司机专业和通信信号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补充的专业体系。

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被评为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品牌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被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加强师资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除加大师资队伍引进力度外,还通过送培、深造,教研活动、示范讲座、竞赛评比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与西南交大联合举办了在职研究生班,共有近30名教师将系统接受3年的硕士课程学习,每人2.5万元学费由学校承担。

与此同时,学校每学期安排30多名教学和学生管理骨干利用寒暑假到相关铁路和地铁企业现场学习,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外专家库。目前,学院已初步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达到8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达25%,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达25%,多名教师被评为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名教师。

强化实训环节,突出技能特色

学校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形式,把企业的生产模式引入教学,把课堂搬进实训车间,使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更新相结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建设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城市轨道车辆模拟驾驶实训中心”“城市轨道车辆检修实训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中心”等实习实训中心,充实完善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贴近现场实际的实习实训设备。

同时,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地铁车辆构造与检修仿真实训软件,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和车辆检修员等岗位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建设走在全国同类学校前列,得到合作企业的充分认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学校在广州、武汉、南京等地铁公司建立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铁路、地铁企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争取企业参与,实现深度合作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就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班深入铁路、地铁等“铁”字号用人单位,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宣传学校办学优势,多方争取企业认可。经过不懈努力,在巩固铁路培训市场的基础上,先后与武汉地铁、广州地铁、南京地铁、成都地铁、苏州高新有轨电车等26个城市的28家轨道交通企业和10多家铁路运输及工程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以华中武汉为中心,华南、华东地区为主干,辐射全国地铁城市的就业市场网络,成为全国铁路和地铁行业较有口碑的运营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争取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与企业共同负责订单班的组建、教学、管理、实习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大大缩短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用人单位岗位标准与员工管理零对接,基本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招生工作上,实现招生即招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标准、共同组织面试、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在教学上,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共同选定培养教材、共同组织生产实习;在学生管理上,实行企业兼职辅导员制度,引进企业员工管理准则;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与企业采取“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办法,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培养质量评估上,共同制定标准,共同参与验收,并共同负责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管理。

严把进出关口,突破招就瓶颈

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订单培养为抓手,较好地解决了招生就业难题,形成了“招生旺、就业畅”的良好局面。招生过程中,学校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对生源文化基础、身体条件、综合素质的要求设定招生标准,并通过一对一的面试程序,全面考查学生气质形象、语言表达、纪律意识等综合素质。严格执行审批报告制度,按照规范流程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录取工作,确保了生源质量。

学校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紧紧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来选择推荐就业单位。与企业完善了优胜劣汰机制,共同负责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和检查,学校每学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实表现、个性特点反馈给企业,企业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使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近五年,学校年均招生2000人以上,全部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在高职高专一批线以上,且男生身高170cm以上、女生身高160cm以上,视力等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较好。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90%的学生在入校第一年就落实了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而且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稳定、工作环境优良、工资待遇较高,订单班验收通过率普遍在98%以上。当前,全国大部分地铁公司的首批驾驶和检修人员都由该校培养,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地铁公司的业务骨干,上百人经过自身努力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2003届毕业生葛绍平凭着在校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武汉地铁忠于职守、勇挑重担、乐于奉献,连续两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现任武汉地铁集团运营公司团委副书记。

创新教管模式,提升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教学过程一体化、技能训练职业化、校园文化企业化、班级文化班组化、学生思想员工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共同负责订单班的组建、教学、管理、实习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大大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得到了合作企业充分肯定。

在教学上坚持专业设置与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大力推行模块化、一体化、情景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专业课教学严格遵循课堂理论讲授、仿真软件演示、仿真模拟操作、现场实际训练“四步骤”。 同时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出版专业教材36册,自编培训教材和讲义150余册,制作一体化教学课件150余个,自主开发10多套仿真模拟操作软件。文化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在学生管理上严格实行专职辅导员制度,突出德育特色,营造“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企业文化灌输为重点,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和员工标准,强化“学生思想员工化、班级文化企业化”教育理念的灌输和渗透,逐步进行职业意识和素养的教育和提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加强第二课堂、寝室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业余党校建设,积极搭建丰富多样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铁路春运和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在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广大学生经受了磨练,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良好教育,受到铁道部、人力资源保障部和省直机关工委的好评。

适应企业需求,积极服务社会

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培训方针,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培训,包括铁路企业培训、人力资源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等,近三年累计培训达1万5千多人次,为区域经济创新驱动、铁路行业转型发展培养了紧缺人才。

学校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行的教育模式,将鉴定培训融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复合型、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三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5594人次,毕业生“双证率”为100%。

篇10

你更可能未曾想过,在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沿海海域上,很多和你年龄相仿的、和你子女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遭受着惨无人道的虐待和奴役。

这些现象,被美联社记者Margie Mason、Robin McDowell、Martha Mendoza、Esther Htusan看在眼里,她们用一年多时间收集掌握了各种证据,照片、视频、行船记录…… 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采访到那些被奴役的工人,同时追踪并记录下了血汗海鲜由捕捉到运送至欧美市场的全过程。

最终,在4月18日揭晓的、有着新闻界最高荣誉之称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中,这四名记者凭着《血汗海鲜》的报道,夺得该奖项的最高荣誉“公共服务奖”。

事实上,这篇报道自去年3月25日美联社以后,便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数据显示,该篇报道后不到半年,就已有超过2000名劳工被从各个岛屿和工厂里被解救……

现代奴隶岛

正如文前我们向读者友情提示的“可能从未想过”,即便已有多达2000名劳工获救,但这仍然只是东南亚黑暗海鲜业的冰山一角,而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片段,对于长期在此开展强迫劳动、非法运营的捕鱼业来说也不过历史一瞬。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供应链里,你无法知道端上餐桌的鱼是由谁捕捞的,很多时候这同时也掩盖了一个看起来会残酷的事实:你吃的可能是奴隶捕来的海鲜……

相信任何一位看过《为奴十二载》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帕茜被鞭打的那个长镜头,实在太令人震撼了,摇晃冗长的镜头给人心理上不可放松的折磨,可谓是全片的亮点所在。而对于这些长期被奴役、被监禁的捕鱼工来说,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每天都要承受的巨大的痛苦和恐慌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从美联社记者一年多调查的记录中,可以发现:被迫每天工作20-22个小时、如有抱怨就会遭到有毒的鱼尾鞭打、深入零下39℃的冷藏室工作、长期的忍饥挨饿……

其目的也再明显不过:让他们夜以继日地出海捕鱼,然后将捕获的海鲜运到全球市场。不管这些海鲜最终是出现在各国的大型零售商店里供顾客选用,还是出现在一些高级的餐厅里供食客品尝,这些拥有多艘捕鱼船的捕鱼公司都能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甚至前面提到那些专门负责殴打监督的监工也能分得一杯羹。

《为奴十二载》里另一个笔者最喜欢的部分则是肖夫人跟帕西说的一段话,只有忍耐才能看到希望。的确如此,只有能忍的人才能成为胜利者,而对于在东南亚从事黑暗海鲜业的捕鱼工来说,能像上述被营救的2000人一样逃出去的,毕竟都是少数。

更多人需要等待的命运是:可能在船上致残,也可能被丢进大海丧命。对于死去的劳工,海岛上的雨林往往就是他们生命的归属。

而那些被营救出来的,回家时一身伤病、身无分文,这也意味着经历长久的身心创伤后,面对依然贫穷的家庭,他们仍要去寻找新的工作。

孕育着文明和希望的海岛,对于他们而言,也不过只是一座漂浮的监狱。

全球供应链的补丁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海鲜最终是流向餐桌、还是走上超市,捕鱼业的全球价值链在东南亚沿海的渔船上悄然完成了最关键的一环。

在美联社记者通过卫星全程追踪本吉纳血汗海鲜的运输过程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海鲜被捞上船以后就被集中到一艘冷藏货船上。半个月后,这艘船抵达泰国最大的渔业中心并分销到不同的渔业公司,最终流向全球市场。

尽管在对外的各项声明中,在公司的价值使命中,很多渔业公司都宣称不会购买血汗海鲜,但谁能说得清是否就有血汗海鲜通过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手段越过一些审核和监管流向市场。

血汗海鲜堂而皇之走上餐厅、走上零售超市、走入千家万户,是谁在幕后隐身和失位?谁又能站出来去补位……

应该说,首先失位的是畸形的竞争机制和不合理的成本压力传导机制。

伴随着跨国公司范围的延伸,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机销售等各个部分都分布在不同国家。疯狂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资本的逐利嗜利的本性进一步放大,导致许多企业将较多不合理的成本压力转移给上游供应链,而供应链末端在利益的驱使下也更加容易铤而走险,通过非法措施削减成本、增加收入。

以东南亚血汗海鲜为例,众所周知,随着东南亚出口业的增长,包括缅甸、柬埔寨和泰国的年轻劳动力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危险工作。这种情况下,专门寻找、招募非法移民劳工的人开始采用更为残酷的手段,不光雇佣儿童与残疾人,甚至谎报工资、绑架移民也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随着近岸渔业资源的枯竭,很多渔船也不得不行驶到更远的水域进行捕捞,对于捕鱼公司来说,长途捕鱼无疑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种情况下,使用奴隶劳工就成为降低成本的一种选择。

其次失位的是:缺乏监管的全球供应链和不负责任的消费方式。利益可以跨越合规、超越法律。在实打实的好处面前,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供应链所必需的一些认证、质检等监督手段荡然无存,可追溯、可问责的机制形同虚设,直接导致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秩序轰然坍塌。

而同时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伤害的,还在于终端的消费市场。俗语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对于这些已列入黑名单的产业和企业,选择用脚投票,让它生存还是死亡是我们可以为这些奴役的工人所能做的最实在的事。

事实上,无论是前期爆出的雀巢公司支持奴役劳动和人口贩卖体系以制造其Fancy Feast(珍致)猫粮罐头,还是为沃尔玛和家乐福提供成衣的孟加拉国服装厂火灾致使近百位女工死亡,抑或是国内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抑或是近期谈的纷纷扰扰的无冲突矿产法令等,都将问题和答案指向了同一个问题:

全球供应链都在出问题,谁能出来打个补丁补位?

以笔者之见,首先能打个大补丁的就是国家贸易的手段,例如针对血汗海鲜中打击人口贩卖不力问题,泰国被美国列入2014 年人口贩卖报告黑名单,这可能导致美国取消对泰国的国际援助。2015年4月,欧盟将泰国定为“不合作”国家,因为泰国对自己的渔业监管十分不力。

此外,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其供应链管理也是当务之急。这不仅包括了强化市场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和作用,同时还应建立起可追溯、可问责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指标。在这方面,2010年11月1日ISO 26000可以说是标志性事件。其中就对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从组织实践、信息披露等维度提出了方法和路径。

近两年,国际范围内包括供应链、劳工等社会责任问题频发,全球也都在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补丁,从这个角度来看,反思国内近期引发热议的CSR已死的话题,可以说“CSR不仅没死,还会活得好得很”!

媒体戴上皇冠

打开朋友圈看看,搜索栏中输入“血汗海鲜”,除了对于东南亚黑暗捕鱼业的起底,最为人津津乐道和值得点赞的就是对美联社四位记者的一些描述了。

需要在爆炸性大新闻和劳工安危之间,在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之间,在个人荣誉和社会公德之间做出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事。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小概率,所以才更能体现和彰显人性的伟大和不凡。

上面的四道选择题,美联社的四位记者给出的答案可以说都打了满分。这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媒体行业、媒体从业者社会责任更多的思考。

社会责任,即为社会组织对自己(决策、实践)行为带来的影响负责。公众对于媒体行业及其从业者社会责任存在更多一致、取得较多共识的说法无外乎两点:其一,要发挥好弘扬正能量、引导新风尚的作用,对共建和谐有序、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民族和气、国家生气贡献力量;其二,要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对于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中立的报道,发挥好媒体协同共治的建设性作用。

而这无论与普利策穷极一生追求“调查、校验”的原则,还是与普利策新闻奖背后“客观、公正、正义”的内涵都是不谋而合的。

但要在职业的道路上划对自己的选项,要一生都能坚持这样的操守,何其不易,尤其是在新媒体、新通讯手段、新传播技术、新传统规律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媒体的社会责任还应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其一,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应该说很多时候媒体从业人员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没有什么冲突,做一个好的选题创意,推崇一种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社会得到及时提醒,个人收获成就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近年来,同样也出现了记者虚假报道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做出失实报道对个人造成中伤的现象,这无疑就是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无论是职业赋予的,还是社会赋予的)。

其二,处理好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同前一种情况类似,这二者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较强的职业技能有利于提升职业道德。但很多时候新闻从业人员也都会遇到美联社四个记者遇到的情况:从职业技能来说,关于血汗海鲜的报道应该及早发,而且可以保证会取得轰动性的效应,但从职业道德来说,可能因此让2000多劳工置身危险的处境。

这多少有些类似社会责任理论中时常提到的一个现象:我只要做到合规合法,就没什么问题,但却不一定是负责任的。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的观点就是,对于任何职业而言,人性和人道是最大的职业素养,而责任、情怀则是最大的职业操守。

其三,处理好传承媒体精神和善用新媒体平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