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制度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享制度体系建设

篇1

(一)A集团的背景介绍

A集团作为省属的国有大型投资集团,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新型城镇化建设、房地产综合开发、实体产业经济和金融服务板块等“五大支柱”产业格局。在其业务拓展的过程中,A集团不断探索并创新其财务管控职能体系建设,以更好地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应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

(二)A集团财务管控职能体系的建设历程

A集团财务管控职能体系过去的建设历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核算为基础的基本职能体系建设阶段。A集团成立之初,财务管控职能体系以基础的财务核算及资金支付为立足点,建立基础制度体系,规范核算账务处理,负责财务信息披露,以公司法人为单位办理资金支付。

第二阶段,以全面预算为抓手的管理职能体系建设。随着A集团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展,生产经营的计划性要求进一步提高,原有的核算为基础的财务管控职能已无法满足其管理需求。因此,A集团在这一阶段建立了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的管控体系,企业经营以预算为归口,通过预算明确其发展目标,通过预算监控执行,通过预算落实经营考核。

二、A集团原有财务管控职能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两个阶段中,A集团的财务管控职能体系基本实现了集团财务集中管控的目的,同时也较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但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战略面临转型,原有的财务管控职能体系显现出一定的问题。

(一)核算管控职能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首先,财务信息化的认同程度较低,普遍认为财务核算仅仅依托财务记账系统即可反应财务信息,没通过进一步建设财务信息化,实现对财务核算信息资源的充分挖掘。同时,财务核算因为信息化处理程度不高,?е滦畔⒈ㄋ汀⒐蚕硇?率不高,不能够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和有用的信息。其次,集团核算管控职能与业务的衔接度不够,财务核算信息与项目建设管理系统、产品销售系统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信息的处理过程耗时较长,信息处理存在偏差,无法有效和准确地利用财务信息资源。最后,会计处理规则没有统一,导致同一项业务在不同法人主体中的核算处理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核算的管控职能。

(二)经营业务复杂,预算管控与业务衔接度不够

首先,预算管控没有全方位地渗透经营管理的各方面。A集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旨在“管全面,全面管”。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财务岗位职能及专业限定,除了投融资业务以外,项目建设、产品销售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业务环节对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够,预算编制较为粗放,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力度不够。其次,预算对经营业务的指导力度不够。随着经营业态越来越多,专业程度越来越高,全面预算的编制数据量与日俱增,预算执行分析不能有效地提取账务核算信息,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预算工作日渐偏向于统计工作,而非管理工作,无法真正通过预算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指导。

(三)面临新环境,财务管控职能缺乏战略导向

A集团作为大型投资集团公司,面临宏观经济处于战略机遇期的经济新常态,集团的发展战略也顺应新环境及时调整,一方面依托实体经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另一方面用好金融手段,充分发挥资本纽带作用。在新环境下,作为集团管控核心抓手的财务管控体系,依托原有的管理职能已无法适应集团的战略转型。一方面,原有的财务管控职能偏重于过程中的控制及事后监管,前端的战略指引力不足;另一方面,原有的财务管控职能,无论从财务人员配置,还是岗位职责设置方面都没有充实行业研究以及经济趋势研究的职能,导致在经营决策过程中,缺乏方向性指导。

三、A集团财务管控职能体系优化改进方案

(一)优化改进方案的总体思路

针对集团整体战略转型的要求,总结原有的管控职能体系存在的问题,A集团提出了如下优化改进思路:建立四位一体的财务职能体系,在集团财务管理总部下设四个职能部门,即战略财务部、预算管理部、资金管理部及核算共享部。财务管控职能分为三大类: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以此充分发挥集团财务管控的战略支撑及服务保障职能。

(二)优化改进后的财务管控职能

上述改进后的财务管控职能体系通过规范各部门职责建立了更为科学、协同力度更高、更具有战略支撑的集团财务管控体系。其中,战略财务部以“立足政策和行业研究,支撑集团财务战略”为核心价值,履行以下部门职责:负责行业研究及市场分析、负责统筹集团财务相关管理制度、负责资产管理及税务筹划、负责财务信息化及人员管理。预算经营部以“促进集团经营能力提升,合理配置集团经营性资源”为核心价值,履行以下部门职责:负责集团全面预算动态管理、负责预算体系建设、完善集团预算管理制度、参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效益评价、拟定年度竞争性资源分配方案。资金管理部以“维护资金链安全,创造资金管理效益”为核心价值,履行以下部门职责:负责全集团融资及担保管理、负责制定集团资金相关管理制度、负责集团整体资金调配和跟踪、负责集团资金效益管理。核算共享部以“支撑业务扩张、实施财务监控”为核心价值,履行以下部门职责:负责制定全集团核算工作流程、负责制定集团核算相关管理制度、负责核算账务、报表分析及资金支付、负责配合审计及基础风险管理。

四、A集团财务管控职能体系优化改进的意义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体系建设 对策

现阶段,制度缺失使得人民银行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信息采集、更新,还是成果运用等诸多环节都十分尴尬,这极大地增加了基层央行信用信息的采集成本和难度,影响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的面临诸多压力。以怀化市为例,从2006年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来,怀化市中小企业贷款获得了一定增长,截至2010年12月31日,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达137458万元,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由于中小企业信用基础薄弱,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仍然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强制度创新,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怀化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怀化市有中小企业6458家,占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已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2010年,怀化市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254.46亿元,增长23.8%,占全市GDP的38.6%;完成利税16.5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64.84%;创造就业岗位25.4万人,占全部企业平均从业人数的85.2%。

为帮助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防范信用风险,同时也为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和发展机会,降低融资成本,怀化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怀化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信用信息在政府相关领域应用的通知》等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基础建设、信用档案库建设、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建设的制度性办法,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截至2010年12月末,怀化市已有2072户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为辖内金融机构了解中小企业基本情况、还债记录、负债状况、担保情况等信息提供了较为方便地查询服务,节省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贷前调查的时间和成本。截至2010年12月末,已有471家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信贷资金36540万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14.6%。

二、怀化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难。人民银行从2006年开始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中小企业数据征集和更新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与更新仍是困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突出难题。目前,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主要是从商业银行以及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采集,由于部门自成系统、条块分割,信息重点不一、标准不一、更新时间不一,导致信用信息共享渠道不畅、信息资源分散,采集与更新难度很大。从怀化市的实践来看,在目前法律并未明确赋予人民银行相关权力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信息采集主要依靠基层人民银行与“兄弟单位”的协调来实现。由于这种协调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与更新很难做到及时、准确、有效。

(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产品使用和推广难。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根本就没有财务报表等情况比较普遍。因此,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的数据有的是会计临时匡算的,其真实性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难以评估,信用评价难以建立,信用档案作为企业的“经济身份证”、“信用名片”的作用难以体现。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失真资信评估机构无法快速地生产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信用信息产品,形成有效供给;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质量不高,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产品得不到商业银行等融资方的认可,潜在的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的现实需求。从怀化市的实践来看,由于缺乏权威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难以给企业融资带来助力,许多中小企业对信用信息采集、评估不大关心和不予配合,尤其是与银行无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更是拒绝提供信用信息。

(三)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机制贯彻与落实难。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但其目的、管理内容以及约束力并非专门针对征信行业,对社会上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和约束体系,征信制度只表现在有关部门的一些规章和一些没有广泛约束力的文件中,缺乏有效、系统的法律惩治制度。从怀化市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虽出台了一些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措施,但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失信行为的界定、失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异议的申诉处理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法理依据,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只能停留纸面,很难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三、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

综合怀化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加快推动建立以信息采集更新、信用状况评价、融资企业培育、政策扶持引导、多方共享合作、持续风险监测、呼吁推动法制进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路径是当前的必然选择。

(一)提高强制性制度创新的层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诱致性制度变迁在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制度供给滞后的弊端。为此,需要逐步发挥强制性制度变迁优势,以弥补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不足。一是适当提高制度创新层次,强化制度约束力。在现有省市级层面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上,建议由人民银行总行与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协商,直接通过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征集中小企业信息。二是由人民银行总行会同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部委联合发文,指导各地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使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有依据,便于人民银行分支行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尽快出台征信法规,赋予人民银行采集企业信用信息的法律地位,规范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行为,为全社会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一个强力组织和框架。

(二)提升制度变迁主体的预期收益,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成果的使用和推广。一是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为地方党政服务的功能。利用系统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地方党政制定地方产业政策、及时把握政策实施动态,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反馈给银行和担保机构。提升数据库指标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金融机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三是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引导、协调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信用评级较高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对信用好的企业,在产品宣传、融资授信、证照年检、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支持,在贷款授信、贸易结算等融资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对信用差的企业,要向社会公示,提高失信成本,督促其守信履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局面。

(三)建立健全征信法律法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激励惩戒机制的建立。加快立法进程,制定一套统一、完整、系统的专门法律,明确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通过经济、行政、道德乃至法律手段激励守信行为,惩处失信行为。一是完善系统功能,激发企业对信用信息的有效需求。在完善现有信息系统功能基础上,加大基础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大力推行“征信+信贷”模式,实施融资培育,使入库中小企业在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从征信体系建设中得到实惠,形成信息采集、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二是拓展信用报告使用,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要在政府采购、政策担保、财政贴息、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招投标、资质认定、行政许可和企业评优等方面制定使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的制度安排,通过政策导向和叠加,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对失信企业进行惩戒。对失信企业依法进行负面信用记录公示、警告提示、限制信贷、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行政司法处罚等惩戒,使失信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带来不便。

参考文献:

1、孙工声;《打造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2010年第1期《中国金融》。

2、董卫荣;《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3、《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民建淮南网;2010年4月1日。

篇3

(一)社会信用体系内涵和社会治理创新的表现

社会信用体系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社会治理创新主要表现:一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治理的主体不再仅为党政部门,而是多元主体,也包括各类非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民,多方参与互动、相互合作、各自发挥相应的作用。二是社会治理方式多元化,不再是仅依靠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是要依靠党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三是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它是不同的社会主体的彼此关系和运作方式的创新。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制度可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制度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社会治理创新依赖合理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其中一项就包括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本制度也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需建立的基础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以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为依据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电话号码、银行卡等实名制度;违法犯罪记录与信用、职业等相关联,对守信奖励和对失信惩戒制度;对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的信息保护制度等。

(三)社会信用体系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重要工具

它可以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系统的工程。它的建设既需要党委的领导,政府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市场的运作。

它可以促进社会治理的方式创新。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下,以信用记录作为对公民、社会组织等管理的数据基础,让信用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直接挂钩,实现社会治理高效化,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方式。

它可以利于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通过建立奖励诚信,惩戒失信的机制,可以解决经济、社会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成为成熟的信用经济的基础制度,可以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社会治理机制的一次重大创新。

二、社会信用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各类主体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一)推动政府部门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实现职能转变。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提升监管的水平和效率,实现社会治理创新。

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实现政府监管方式从法制、道德的传统手段向法制、道德和信用机制综合运用转变。过去政府部门对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仅采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监管处罚作用有限,也不对外透露处罚信息。这很难触动一些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的根本利益。而采用新的信用监管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财政部、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等也分别以不同形式或模式对企业及个人实施信用分类监管。

例如:全国工商系统从2003开始,个体户、企业、商品综合市场分类监管。充分运用企业登记和日常监管信息建立健全企业数据库。特别是建立并开展持续的诚信激励与失信惩戒信用制度。工商部门对诚信企业向其他部门推送,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安排专项资金、银行信用贷款和信用担保、企业上市融资,在工商注册、税务等方面相应给予优先或便利。对于严重失信企业,纳入失信“黑名单”,除了进行行政法律手段惩治,进行重点高频率监管,提升监管的效率。

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推进政府监管部门从单一部门转变成众多部门和行业联合监管。过去各个行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交流不够,起不到真正的联合监管。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都共享,在法规技术标准之下,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方面信息记录和实现信息共享监督。例如,有信用记录的污点,被列入失信黑名单的某家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和公开,被众多机构和公众了解。这家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工商、税务列入重点监管的对象,别的企业不与其合作,客户不购买其产品,难以生存和发展。

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推进政府监管时间从事后临时监管向即时、长效监管转变。利用建立及时更新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政府部门可以突破事后、个案监管。过去在社会主体出现失信等问题以后,政府部门才实施监管惩戒。现在政府部门可以依托信息化手段,及时监管市场主体的动态,一发现有失信违法等现象的可能态势,即可进行事前监管。而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社会主体一次失信、违规即可记录下来,可以使政府部门了解社会主体长期的情况。

4、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以推进政府监管对象上,从个案监管到全面、重点监管转变。例如:工商部门通过信用评级数据库对不同等级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重点监管,只需对信用状况差的企业进行重点、高频次监管,对信用状况好的商户进行免检、少检,实现了政府部门的高效监管。

(二)有利于激发市场的活力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市场交易中,经济主体之间常常存在着信息不完整不对称,由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主体内在驱动力在缺乏约束机制和约束软化情况下,很可能采取隐瞒、欺诈、违约的方式获取最大利益,需要专业化的信用服务行业收集评价各种信息,交易之前防范风险。信用服务行业可以起到创新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通过信用服务机构的评价,信用好的企业,信用等级高,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金支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匹配。这样依靠市场自身就可以进行自我治理,是一种创新。

(三)有效激发社会组织进行社会治理创新。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行业协会、商会以会员为对象,通过开展诚信宣传、制定行业职业道德标准和规定,建立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公开和共享行业的信用信息,针对企业开展基础管理、财务能力、履约状况、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完善守信得益、失信惩戒机制。企业信用自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提高,行业竞争秩序走向规范,走向诚信经营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的社会治理创新。

(四)实现企业、公民等公众参与的自治性的社会治理创新。

1、实现企业自治的社会治理创新。

在信用体系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家,企业也都普遍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维护整个市场正常秩序。这也是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我国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建立这个自治的管理制度。

2、实现公民自治的社会治理创新。信用管理让公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注重个人行为,以免留下不良信用记录,影响生活。这将推动公民自觉遵守各项经济、社会的规定,做个诚实守信的人。因为守信的人在这套制度奖励机制下将会在各项经济、社会活动中受益。这将极大地减轻政府部门为了解决社会失信等问题做出的大量行政工作。

三、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法治化、精细化

(一)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法治化。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依赖配套的法律制度,才能很好实施。而法治正是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模式。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正常运作,需建立以下系统的法律制度:统一的信用编码管理法律制度;信用信息公开、收集、保护、运用制度;信用服务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都可以为我国在新时期内实现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基本制度。

(二)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实现精细化。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途径。它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就是实现对个人、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运用大数据进行常态化、标准化收集相关信用信息,根据相关评价模型进行量化的评级。根据不同的评级,不同的社会主体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不同的政策,从而把道德标准量化,实现精细化的社会治理。

四、社会治理创新需以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各省市地区、政府部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广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制度。

根据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经验来看,这是一项覆盖面广、影响到经济、社会、政治等众多领域的基础性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不能理解为政府的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它的建设要以政府为主体。因此也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重点领域的建设。各省市地区需要全方位去推动,现在有些地区也先行一步,率先展开了试点,有了初步的成效。而在经济领域的推动力度上,更需要全社会的企业都要参与进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二)推行统一的信用代码制度,加强建设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进一步实现信息共享和融合。目前来看,信用信息系统包括三大数据体系:行政管理信用监管信息体系、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商业协会信用信息体系。未来只有通过三大体系信用信息共享交换,通过实现区域数据库和全国的联网,及时有效地向全社会提供和信用信息,通过严格的制裁措施,让不讲诚信的社会主体承受难以承受道德、经济和法律代价,进而产生“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联动效应,才能有效地形成社会诚信自觉。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烟草商业企业

烟草商业企业为实现“卷烟上水平”的战略部署,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以实现从政企合一的企业向现代商品流通企业的转变。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经历了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价值创造导向内部控制制度三种形式。我国于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表明,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规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分为企业层面的控制以及业务层面的控制。

二、烟草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现状

1.进行资产整合,为内部控制提供组织保障

在治理结构上,烟草行业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改革,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在近几年来,烟草行业对非主业资产进行了剥离,同时取消了县级公司的非法人实体,开展物流非法人实体化运作。这些对行业内资产的整合,进一步理顺了产权关系,实现了专业化经营的垂直管理体系。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是加强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2.在行业内推行对标管理,强化绩效考核控制

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全面开展对标工作的意见》,开始在全行业推行对标管理,定期对标指标,分行业先进值、平均值以及同期值,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以期达到经营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对标管理增强了企业的绩效考核控制,是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3.加强预算控制

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9年颁布实施了《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印发烟草行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工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规程(暂行)的通知》,确立了全行业全面预算管理框架。预算编制的内容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以及资本预算,对重要项目还要编制专项预算;于2014年颁布实施了《烟草行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指南》,引导行业各单位逐步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体系。至此,烟草行业全面预算制度体系初步完善,编制-执行-评价预算管理流程闭环初步形成。预算控制是一项重要的控制手段,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4.加强信息化建设。

国家烟草专卖局一直致力于烟草全行业的信息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行业内的业务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信息共享。负责采集卷烟采购、入库、销售信息的营销大集中系统与负责会计信息处理的用友软件系统能够通过接口软件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各项控制活动均嵌入在了信息化系统中,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国家局开发了预算管理系统、资金监管系统、专卖证件管理系统、统计管理系统等。最重要的是,烟草行业网络安全体系也已经初步成形,网络信息安全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稳定安全的信息系统也是一项重要的控制手段,确保资产安全目标以及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

烟草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资产快速增长,规模不断增加,但是,烟草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却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不清,制度不成体系。其次,内部控制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再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观念比较落后,没有形成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现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还是财务报告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烟草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改进措施及建议

1.关于企业层面的控制

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能够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规划、执行、控制、监督的基本框架。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应当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设置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与责任权利分配体系。虽然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均设有审计派驻办,但是审计派驻办实行的是“双重领导,垂直管理,监督驻地,参审异地”的派驻审计体制,由此可以看出,审计派驻办的主要职能并非参与本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因此,本文认为,应在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同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在本公司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同时,烟草商业企业应当全面梳理本公司的内部组织规范,根据业务需要分配责任与权利,编制组织结构图、岗位说明书以及权限指引等内部管理制度文件,以使公司的发展战略能够与财务安排、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以及技术管理相匹配。

2.关于业务层面的控制

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全行业内推行了对标管理、预算管理以及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宣传促销三项检查”以及内部监督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均是公司在业务层面的重要控制活动。但是烟草商业企业在业务层面的各项控制活动并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是自成体系。因此本文认为,要加强烟草商业企业在业务层面的控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将各项经济业务的控制活动进行整合,并且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控制,减少随意性。例如将控制资金活动以及预算的资金监管系统与财务软件进行对接,使得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财务报告以及全部预算能够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将“三项检查”工作中的控制关键点内嵌入办公自动化OA系统,以使授权与审批能够和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工程项目等控制活动一体化。

其次是要加强企业的合同管理。由于烟草行业长期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导致了烟草商业企业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必须注重合同的风险管理工作,要建立合同谈判小组以及法务部门,审核合同的合法合规性,必要时也可以聘请法律顾问来降低企业的合同管理风险。同时企业也应当注重合同的流程管理,将合同签订的流程与各岗位的职责范围以及不相容岗位予以制度化。

3.关于风险管理

烟草商业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将质量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予以整合。2006年9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关于烟草行业全面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标志,烟草行业开始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由此可以看出,烟草商业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是比较有经验积累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识别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这些都是风险导向的管理方式,值得借鉴。因此,本文认为,烟草商业企业必须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深度融合,借鉴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内部评审、管理评审、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等先进的管理方法,持续开展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四、结语

总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现代化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能与企业自身素质相匹配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远.我国价值创造导向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008.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信用体系 建设

一、理论基础

(一)减少信息不对称

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指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进行有效配置。在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能够顺利传导至金融机构,一旦出现失信行为,金融机构能及时发现并追究。

(二)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按照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为获取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申请贷款前采取行动,尽力掩饰风险,展现自身优势,风险最大的合作社往往申请贷款最积极,从而产生了农村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行为。

(三)降低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的经济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交易成本高低。借贷双方在签订合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交易成本,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时,这种交易成本通常会明显增加。

二、制约因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形式影响信息采集

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法人企业,但因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物,金融机构通常以农户联保贷款对合作社社员授信,社员将资金交合作社统一使用。

(二)金融机构各自为阵影响信用信息共享

发生信贷关系时,由金融机构自行对合作社进行信用评定,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评级标准大相径庭,以致评级结果不能对农村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三)奖惩机制不完善影响信用体系建设成效

现阶段,农村司法执行效率低下,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问题突出,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维护。金融机构虽已采取了相对简单的失信惩戒措施,如,取消或降低授信、提高利率、诉讼等,但对逃废债务人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制裁手段,使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三、体系设计

(一)信用体系建设与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需要地方政府主导,统筹协调金融、财政、工商、司法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从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同时,农村经济的地域性特征、农村信用信息的多样性,以及征信系统建设的成本,使得目前没有必要建成全国统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信系统数据库,而应以具备相似经济特点的区域为单位。

(二)信用信息采集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的采集包括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两方面。基本信息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行填报。信用信息涵盖合作社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商标和知识产权信息、金融机构的不良记录、逾期贷款等资信状况,主要通过工商部门征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采集。

(三)信用评价体系设计

1、设置信用评价指标

在对信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应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征信系统的使用方,共同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五大原则,突出导向性指标设置权重,制订一套与合作社提升发展相适应的指标体系。

2、制定信用评价办法

将合作社信用评价等级分为AAA(信用优良)、AA(信用良好)、A(信用稳定)、B(信用波动)、C(信用低下)和D(信用破产)六个等级,对信用评价等级实施比例控制,AAA、AA、A级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90%,B、C、D级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10%。

(四)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报告查询,信用评定情况查询、统计和分析,以及各类信用档案按金融机构网点口径统计查询。从保护信息安全与共享角度综合考虑,系统建设初期,只对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开放,由人民银行按季将信用等级评价结果抄送相关部门。

四、相关建议

(一)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管理平台

建议由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牵头,组织开发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信息、信用等级、贷款授信以及不良记录等内容纳入信用信息库统一管理。

(二)拓展信用评价结果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工商部门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履约等评价指标,在驰名(著名)商标申报认定、“守合同、重信用”推荐评选、工商分类监管等工作中作为重要依据;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结果全面纳入金融信贷、合作社金融授信体系;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制定方案、主动对接,突出重点、增量扩面,注重创新、破解难题,着力扶持、优化服务,发挥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金融支持的有效对接。

(三)合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

整合行政职能和社会资源,形成合力,通过多种手段,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深入推进。运用电视台、报纸、网络、金融机构网点等的宣传合力,重点宣传信用信息征集的重要意义,营造氛围,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信用评价;通过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政府统一授牌,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组织检查、建立通报机制、与“信用村、信用乡镇”评价考核相挂钩等措施,确保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四)健全信用体系建设考核机制

建议政府部门和人民银行联合制定辖内统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现场与非现场考核制度,对相关部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考核。将信用资料的录入、信用等级评定、征信信贷提示告知等全部纳入考核体系,细化规范考核项目,引导鼓励相关机构重视并做好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闫真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分析[J].征信,2010,(11):63-65

篇6

关键词: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 措施 财务管理

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属于企业进行财务集中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其是将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地区的实体会计业务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向各个业务部门与单位来供应标准化服务的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就成为各个企业谋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性

当前,各个企业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下几个地方:其一,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运营成本。将各个地区的业务与资源进行有效的集中,能够有效减少重复岗位的支出;针对财务流程进行优化能够有效缩短工作时间。其二,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促进企业标准化进程的发展。其能够将企业各个地区分散的管理活动与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能够为企业进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业务流程以及统一管理提供良好的平台,在统一、标准的财务核算流程的指导下,企业自身的财务管控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三,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一偶笑提升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财务共享中心当中拥有不同地区或者有关子公司办事处的全部财务信息,信息汇总、分析等工作能够更为便捷,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更为容易。其四,建设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有效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有效集中企业的有关财务职能,能够促进企业新业务的建设更为效率,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规模扩张能力。

二、传统财务管理与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差异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国家或者区域的CFO下属分支机构A B、C 等多个分支机构的财务经理,并且在各个分支机构的财务经理以下又会分别设置管理会计或者财务岗位,而在其之下还会设置出纳岗位。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则主要可以划分为报表与总账团队、资金管理团队、内控审核团队、旅游费用团队、应付账款团队以及应收账款团队等众多根据职能进行划分的队伍,管理更为科学化、专业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统一的标准制度、平台系统,并且是规模经济,而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结构更为协调、独立、扁平,并且资源更为集中,相应的成本更地,流程更为规范。

三、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措施

(一)调研、分析以及决策

每个企业自身的管理特征与实际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必须要针对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所要实现的目标实施研究,其最终的结果是内部控制、流程制度支付、组织变革以及后续IT系统运行的重要依据,并且能够推动共享服务模式的最终形成。

业务调研,指的是通过专家咨询顾问、软件开发商共同掌握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必须要注重收集以下几点信息内容:当前业务运转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内控管理薄弱部分;各个业务流程当中所需要的审批流程、报表信息、表格以及单据;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实际业务流程;岗位职责、岗位描述、内部控制要求、管理模式以及财务管理组织架构等。

模式研究,通常包含下面几个地方:业务评价体系的需求,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风险控制的需求,制度与流程的标准化与统一性需求,保证IT系统的数据支持与接口,研究管理层与各个业务机构的现实需求,研究企业所处的内外部财务管理情况,研究并构建企业共享服务模式的详细类型。

决策,所谓决策主要指制定整个项目的详细计划,主要包括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实施的范畴,而解决方案包含软件功能与业务功能的测试与匹配设计,业务流程与业务分析,讨论、审批最后顺利制定解决方案。

(二)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关键要素

1、构建新的业务流程

建立健全业务流程是企业通过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来实现自身业务与信息数据有机整合的目标。而这个业务流程的构建应当严格遵循下面几点基本原则:财务分析与基础业务分离、财务信息系统集成、财务流程模块化、财务流程标准化、数据信息全程共享以及财务数据业务化。

2、利用IT提高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效率

通过利用IT平台,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能够统一储存企业总部的财务制度,企业各个区域的其他部门只能够查看,而无法随意改动,通过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有机整合,使得财务共享中心存储的信息资料更为完整、规范。

3、建立健全财务体系建设

一套完善的财务体系是保障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有序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企业构建一套囊括营销财务、企业产品财务、分公司财务等有关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的保障,使得企业能够始终针对自身的财务体系实施不断的调节,保障相应的财务体系能够与企业自身制定的战略相符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处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构建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各个企业充分掌握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情况,通过参考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保障跨地区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洪林.中国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1:23-25

篇7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78-02

校园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信息化体系包含信息种类繁杂,服务对象多样化,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服务保障体系来保证校园网络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适用性。[1]28长春中医药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十余年时间,在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立足现实需求,确立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建设与发展策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学校网络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二五”期间,学校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教学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化。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骨干千兆,百兆到桌面”的网络架构,有线校园网覆盖校区的全部楼宇及学生公寓,建设了服务器虚拟化平台,保障学校网站、各部门二级网站、各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维护师生员工校园网络的顺利接入与使用,满足师生员工使用网络的需求。建成多媒体教室、全自动录播教室、计算机实验室、语音实验室等上百间信息化教室,建成多媒体教室远程集控系统,实现多媒体教室远程管理、远程服务教学、远程辅助录播、课堂教学展示、远程教学观摩,满足信息化教学与管理需求。

1.2 网络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建设了校园一卡通平台,实现与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计费系统、财务系统、多媒体集控系统、智能电控系统等原有校园应用系统的对接,并建立了迎新系统、网上电子支付平台等应用系统,建设了卡务中心、自助圈存机、自助补卡机等校园卡服务设施,实现了新生报到注册、食堂消费、校园网缴费、银校转账、图书借阅、机房上机、电费缴纳、开启多媒体教室设备、会议考勤等功能,满足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管理等各方面需求。搭建OA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了校内通知、网上公文审批、网上财务报销审批、网上会议室申请等数十个办公流程的网上审批和处理,实现了办公的便捷化和自动化。

1.3 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建设了共享数据中心、数据清洗与整合、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四大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实现了数据标准的统一、数据的实时同步与共享,整合了校园各信息化应用系统,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授权和安全审计,实现单点登录,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教学、办公、财务、选课、成绩、缴费、图书借阅和一卡通等学习和生活全方位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2 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

2.1 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省内高校和行业院校,与国内一流高校差距很大。带宽不足导致无法满足师生对网络速度的需求,一些网络应用不能有效开展。在目前移动设备成为主流的时代,无线网仍没有达到全校覆盖,无法满足师生移动学习和移动办公需求。

2.2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不尽完善

除了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策略保证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软硬件环境的安全之外,在保障数据信息和内容的安全性方面有待加强。

2.3 网络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尚未健全

尤其是网络应用与服务范围、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与保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尚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2.4 网络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作为全校网络信息化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服务范围广泛,服务用户量大,目前信息网络部人员有限,不足以充分满足为全校师生提供快捷的网络信息化支持与服务的要求。

2.5 缺少网络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很多高校已具备规范、便捷、全面的“一站式”综合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我校尚未建设能够提供诸多网络信息化服务内容、涵盖多种通信手段和沟通方式、能够提供实时咨询、预定和受理服务的综合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

3 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目标

以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和为部门、院系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在构建坚实的支撑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基础上,构建以“资源开放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校园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化服务意识,全面建设校园信息服务资源,大力开发信息化服务应用项目,培养信息化服务专门人才,[1]29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的综合水平达到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前列。

4 学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策略

4.1 网络优化与升级改造

将互联网接入能力扩展至万兆,实现IPV6的多种应用。建设覆盖全校的无线局域网,使得在校园任何角落都可以接入互联网,实现移动学习和移动办公。为用户提供高速、便捷、形式多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系统性地提高人均信息资源的获取量。[3]

4.2 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容灾能力,加强校园网抵御各类外部、内部攻击的能力,保障网络系统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不受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证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保证网络服务不中断。保护信息资源和各种核心数据的安全性,保护用户的隐私权。为校园网用户提供更多正版软件资源和防治病毒的软件资源。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3]加强对校园网用户的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

4.3 建立网络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搭建服务平台,为师生员工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综合网络信息化服务,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内容和服务资源,提供多种通信手段和沟通方式,提供实时咨询、预定和受理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效率。

4.4 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

完善管理体制,通过规范和制度的建立明确规定管理部门的职责,规定网络应用与服务、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与保密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标准与责任,保证网络信息化服务与用户需求相契合,保证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服务交互之间无缝连接,促进网络信息化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5 加强网络信息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重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人员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发挥调动人才潜能,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明确信息化服务保障人员分工,积极创造条件,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领域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保证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4.6 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通过培训指导,帮助教师转变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态度,促进教师的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的提高。帮助教师掌握各类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办公效率。帮助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理念,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量化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形成培训评估考核机制,保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4.7 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随时随地可得且易得、大量且优质的学习资源,推动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其数字化学习的能力。

4.8 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从组织、人员、经费、技术等方面保障以上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领导和主管部门对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大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在应用软件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提高应用部门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投身到网络信息化建设中,不仅是提出应用与服务需求,还可以为建设过程提出改进意见,网络信息技术部门在技术上给予充分支持,保障各项举措的顺利实施。

5 结语

长春中医药大学网络信息化建设将迎来“十三五”加速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提高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才能够为改善网络信息化服务质量、优化网络信息化建设效果提供良好的保障,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有效地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服务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勐,李颖晖,钱岑,等. 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 国防科技, 2008,29(6):28-29.

篇8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 研究

一、完善资产管理体制建设

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制度建设必不可少。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监督管理体制,由财政局及相关部门主导下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同时对运行中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资产的收益。机关事业单位对资产直接管理,在财政部门监管下进行资源配置和处置国有资产。机关事业单位严格行使资产的使用和占有权,在使用过程中尽职尽责的做好资产的日常使用和维护工作,保证资产的使用寿命,并承担其相应的安全责任。力争以最少的投资实现最大的财务效益。探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出租、出借、对外投融资方面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用有形的货币价值进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记账工作,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保证资产的效益和安全。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财务价值的最大化,必须对资产的更新、报废进行严格控制,进行资产评估,方案必须按程序审批后方可进行更新报废,以避免国有资产浪费。

二、推行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三结合体系建设

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推行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三结合体系建设能够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塑造资产管理的新模式,达到三位一体的最优结合,提高预算的合理性。通过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资产管理中严格实行资产的采购、出租、出借、报废环节的控制实现资产的合理优化配置,严格进行制度建设和审批流程,杜绝一言堂现象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在机关事业国有资产预算编制审核过程中,强化部门监督,实行责任追究,结合资产现状和运行状态及实际需要,盘点激活资产的最佳利用效率,防止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超标配置和重复配置现象的出现。利用财务管理的各项手段将资产价值化,真实反映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从而达到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目标。

三、探讨实行机关事业单位资产整合和统筹调拔制度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行政效能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办公设施不断完善离不开国有资产的强有力配置,从而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现代化、规模化、人性化、高效化的能力显著增强,资产配置逐步提高,资产规模日趋扩大。但在资源配置中超标配置、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等问题时有发生,不利于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财政厅联手建立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共用平台”就是资产整合和统筹调配最成功的案例。为此建立资产共享、调配、整合、使用、出租和转让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比如建立健全公物仓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集中管理可有效避免重复配置,以有偿转让和无偿调拨的方式既可以节省财政资金,同时可以使国有资产获得收益。通过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可以极大防止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实现。大型资产诸如高精端设备购置成本高、维护成本高、专业操作人员多,通过整合可以充分实现物尽其用的效果,一方面资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大大节省了财政资金,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一举多得。探索实施大型会议和活动所需资产的联手采购和保管机制,实现规模批量采购降低成本的目的。集中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可以重复利用,对建设集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

四、实行动态化的资产报告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离不开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网上实时动态上报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能够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国有资产信息。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形成联动机制,便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动态掌握资产的状况、配置组合、有效的财物价值、资产收益、资产利用效率等相关要素,通过财务管理体系体现资产收益价值的相互关系和有效信息,实现资产的动态化、实时化监管体系。进一步运用财务手段、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互通的网络机制,便于国有资产购买、使用、处置等诸多环节及时作出相应。

五、国有资产其他管理模式探讨实行绩效考核

十要求创新思维模式,进行政府绩效管理,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各地都在探讨,对于机关事业单位非营利性部门难以用经济效益进行衡量,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和建立健全各类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绩效考核指标可从资产的数量、质量、资产完整性、安全、效率、效益、产出比等进行权重分解和细化得分目标。优质、高效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能够实现最大限制的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进而合理、优化、高效配置资产,体现科学性和价值性。通过资产完整性建设,保证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和价值,保证国有资产不被挪用和流失,实现投入收益的最佳回报率,进一步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实际操作过程中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在组合各机关事业单位资产调拨方面及时实时动态掌握资产的使用状况、及时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互利共享,并对资产的以上性质进行评价。资产效益的最大化尽量体现在财务价值通过各类财务评级指标进行核算,在计取收益的时候考虑固定资产各项财务成本,力争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回报。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资产价值的提升体现在资产的先进性、资产的有效利用率、资产存在的后备力量和增值空间、发展前景等。在追求财务价值的同时考虑好无形的社会效益,找准财务管理的平衡点,实现最优组合。

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必须具有良好责任心并懂业务的专业管理人员才能更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国有资产的使用安全。

篇9

关键词:社会信用;泛珠;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48-02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12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保证经济有序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海南正面临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第二次重大历史性机遇,新的历史机遇对海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

一、新的历史机遇对海南信用体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以旅游业为主要方向的发展战略要求微观经济主体具有较强诚信意识

现代旅游业是海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海南是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要把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海南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到12%以上。消费的异地性决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消费者选择旅游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兼具精神层次的旅游消费,又具有较强的替代性,风险规避者的游客很难青睐信用缺失的旅游景区。因此,海南要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类经济主体必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做到诚实守信。

(二)以金融业为新兴支柱产业的规划要求海南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国务院44号文件还要求海南要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并给予海南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了至2020年,要把金融业发展成为海南重要支柱产业的目标。众所周知,金融业是以信用交易为对象的行业,无论是银行的存贷、股票债券等金融票据的买卖,还是保险、期货等市场操作,都是资金、权益等跨时交换,信誉和履约是保证金融交易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历史经验表明,信用好则金融活。19世纪50年代的伦敦在新教伦理、个人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影响下形成了优良信用环境,最终助其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因此,海南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必先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三)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的规划概念要求海南建设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在近年获批的多个国家级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唯一一个冠以“国际”概念的区域发展规划。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明确要求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要提高国际化程度”。旅游业的国际化既包括旅游设施的国际化、旅游企业的国际化,也包括旅游服务的国际化。要达到国际化标准,旅游服务供给者必须做到诚实守信。如国际化旅游胜地香港、新加坡等地通过推出诚信旅游产品,建立诚信旅游机制,构建完善的信用征集机制等系列制度安排来打造诚信、健康的旅游市场。海南要提供国际化的旅游服务,同样要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作为支撑。

二、推动“泛珠”地区信用体系合作机制建设合作的思考

经济越发达,信用活动越频繁,经济与信用之间的互动关系越紧密。随着“泛珠”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合作机制建设日益紧迫。海南要立足自身实际,共同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旅游业是一个以少数龙头企业为骨干、集聚众多中小企业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在旅游业发达的海南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90%以上,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将促进海南旅游业发展,提升旅游业管理服务水平。一是探索成立“泛珠”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制。通过与担保机构开展授信再担保、联保再担保、异地互保再担保业务,为“泛珠”区域内各类中小企业提供增信服务。二是探索建立供应链融资信用评价体系。供应链融资具有跨地区、跨行业性质,加快供应链融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有利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防范金融风险。泛珠各方可以共同探索建立供应链融资评价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供应链成员建立客户资信管理系统、信用销售管理系统,引导供应链成员加强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征信机构的沟通联系,提高其信用等级。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依托专业评级机构,联合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机制,实现对优秀中小企业的批量筛选推荐。四是适时推出中小企业增信融资培育计划,筛选确定重点培育中小企业,组织相关部门对该企业开展信用意识、公司治理、财务会计制度、贷款申办、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其信用意识和竞争能力。五是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的联动机制。

(二)开展农村和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合作。2011年海南农业实现增加值为659.15亿元,占GDP比重为26.2%,为“泛珠”九省中最高。目前,海南正在按照国务院2009年44号文件要求,充分利用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因此,开展农村和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是推动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发展国际旅游岛的必然要求。一是探索开展订单农业主体信用评定。征信部门可以会同工商、农业、质监、渔业以及“泛珠”区域的订单验收方,根据订单产品质量诚信、履约诚信、交易诚信情况,评定产生不同级别的“守订单、重信用”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和农户,并向获得级别较高的订单农业主体颁发奖牌和证书。二是探索开展蔬菜瓜果类企业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中介评级、信息公开”的原则,委托信用评介机构对蔬菜瓜果类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1]。三是利用征信系统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议金融机构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作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个人征信系统、农户信用档案的作用,将农户个人信用报告作为“泛珠”九省地方政府评选优秀农民工的重要参考[2]。四是积极开展“征信+信贷”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对信用村、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高、期限放宽、利率优惠、简便手续”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户增强守信、诚信的意识。

(三)开展旅游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开展旅游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为海南建设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一是构建区域无障碍诚信旅游机制。共同推动政府部门建立起目的地与客源地互动的诚信机制,鼓励九省旅行社组建诚信联合体,共同抵制旅游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确保提供“优质优价、质价相符”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二是推动建立旅游业专项信用档案。推动“泛珠”区域内征信部门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合作,共同建立旅游企业、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跨区域的专项诚信档案,并实行诚信公告制,及时公布相关诚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三是探索景区信用新的监管模式。依托信用中介机构,开展对景区区域信用环境、地方政府在景区的信用管理、景区管理公司的信用管理、景区内经营单位信用状况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实现从对单个企业的信用监管向对景区整体的信用监管的转变。四是探索研究旅游业信用技术指标体系。尝试推出旅游业信用等级、信誉指数等技术指标,客观反映区域内旅游业服务主体的综合实力、服务水平、服务记录、客户满意度。

(四)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协调机制合作。一是探索建立“泛珠”九省内的信用投诉处理机制,推动信用行业组织在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上的合作,形成信用统一的服务行业标准和规范。二是探索建立“一处守信、处处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区域信用激励制度和信用惩戒制度。三是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区域信用信息共享长效机制,逐步扩大信用信息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泛珠”地区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组织、公用事业单位以及金融行业信用管理数据库系统的信用信息对接共享[3]。

参考文献:

[1]倪培元.合作共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1(11).

篇10

[关键词]农村信用;农户;农村金融机构

近年来,浙江省内各地区纷纷启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和农户信用评价,扩大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农村地区的应用,推进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农民信用意识,增强了农村基层党政干部和涉农金融机构与广大农民的联系,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浙江各地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待今后进一步得到解决。

一 浙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信用资料的采集难度大,评级基础不扎实。首先,农村合作金融积累的贷款客户资料数量少、质量差、不系统,不能满足信用评级的需要。其次,信息不完整,农户等农村经济主体大多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没有详细的财务资料可借鉴,信息采集只有通过对村民的调查获得,采集的信息资料不全面。第三,有些农户可能会瞒报、虚报信息,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信用评估结果出现偏差。第四,信用评级信息的更新机制不完善,信息更新速度滞后,难以准确识别农户信用身份,影响了信用评级工作的开展。

2 社会参与度不够高,评级结果不够权威。目前的农村信用评级主要是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开展,只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的依据,属于银行内部评级范畴,因此社会参与度不高,不够权威。具体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地区信用评级缺少政府的支持和认可。第二,评级授信只对贷款申请者具有约束作用,没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第三,评级授信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评级的组织实施、评级结果、对外等都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单独承担,属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评自用的性质。

3 没有专业的农村信用评估机构,信用评估人才缺乏,评级标准不规范,人为因素占较大比重。能否真实反映农户信用状况,是信用评级的关键,但至今未形成一套科学的农村信用评级标准,信用评级主要由村级评议小组根据参评农户的道德品质、信用记录、经营能力、经济实力、贷款偿还能力等情况综合评定。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涉及法律、金融、会计、统计等各种知识,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户家庭状况千差万别,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也给评级标准的形成带来困难。

4 部分地区各个相关管理部门缺乏联动机制,相关征信数据条块分割,不能有效共享,个人和企业的有效信用征集数据广泛地分散在税务、工商、银行等机构中,这些机构由于长期的管理分割,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造成这些数据被分割封锁在各个部门,这给调查相关信用数据增添了负担,也阻碍了统一的信用体系的建立。

5 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为征信业务活动提供直接依据,信用资料采集、披露等环节均无法可依,农户信用信息征集的征信主体不具备法律赋予性。在缺乏法律规范和依据的情况下,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户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和使用等方面受到较多制约,增加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难度。

二 推进浙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信息服务系统。银行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征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推进农村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提供重要依据。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息维护、更新与管理,尤其是健全信贷管理的各项制度,为企业和农户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

2 要进一步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战略工程,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尚未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更需要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积极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沟通,形成统一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工商、税务、各乡镇政府等多个部门的力量,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形成相关部门联络畅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社会化格局,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

3 提高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各农村金融机构要给农户以更多的信贷倾斜,对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等措施。只有让农户感受到信用体系建设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农户参与信用评级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4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各农村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联手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可能出现的新的违约农户制定出相应的制裁措施。同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按照农村金融机构对信用户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各金融机构对信用户发放贷款风险的补偿,在坏账核销、地方税收减免、财政性存款等方面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政策支持,为信贷支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5 强化信用法制建设,做到征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应该加快信用、征信立法,尽快出台信用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信贷征信管理权,依法管理社会信用活动,完善信用体系相关的制度法规建设,增强金融信用市场法律制度的确定性,为信用市场行为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和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孔祖根,施茜,潘丽青,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思考――以丽水市为例[J]浙江金融,2009,(12)

[2]李建华,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金融协调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0,(6)

[3]孙亚,唐友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