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篇1

确立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宏伟蓝图2012年4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将以四方区、李沧区为重点推进七区统筹,以平度市、莱西市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县域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乡镇(街道)合并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农村产权、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和户籍管理等改革,构建城乡互动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国家东部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青岛市将坚持规划先行、服务下沉、循序渐进、和谐集聚原则,在五市规划建设大约1000个3000-5000人的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上半年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年内开工建设100个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完成50%以上。此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补助资金,市级财政给予每个新建新型农村社区一次性奖补资金200万元,支持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新型农村社区特色园区建设补助资金,给予每个完成规范建设的特色园区一次性奖补资金200万元。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区市予以等额配套。1.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体路线图2012年8月,青岛市在黄岛区和胶南市召开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暨农村住房建设现场会。会上下发了《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路线图。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是:“两区共建、三个集中、四个融合”。“两区共建”,即要将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和集约化的特色经济园区一起规划建设,在解决好农民居住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三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四个融合”,即有序实现社区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其中,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要做到“八有”:有社区组织办公场所、有综合服务厅、有卫生室、有警务室、有幼儿园、有党员远程教育室、有文体活动中心、有综合超市等商业服务设施。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坚持以人为本,让群众满意;坚持配套完善,市场运作;坚持依法办事,创新体制机制。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青岛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新型农村社区和社区特色经济园区“两区共建”为重点,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有序实现社区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领、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彰显特色、分类推进、农民主体、组织保障的要求,着力打造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心村融合型等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与建设规划结合青岛市总体部署与要求,各区县立足当地实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与建设规划,以规划引导新型农村建设工作。在充分考虑现有村庄规模、发展水平、地缘关系、历史沿革、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3000—5000人、服务半径1.5—2公里的规模,将现有的5400多个行政村整合为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例如,胶南市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原则,结合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和乡镇合并试点,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基础配套,编制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总体布局和建设规划,把全市980个村居规划成为183个新型农村社区。多类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青岛市各区县探索出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心村融合型等多种类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实现方式。城中村改造型,结合城中村改造工程,对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村庄,积极推进村集体股份制改制,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和资源,重点采用“多村一社区”模式,实现集中改造。小城镇集聚型,以建制镇为依托,引导镇驻地周边村民和其他有条件的村民向镇驻地聚集,做大镇驻地规模,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建设新型社区。功能整合型,对产业园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内的村庄,适合整合,建设以集中居住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新型社区。龙头企业带动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企业与周边村庄联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融合型,对暂不具备上述集聚条件的村庄,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产业关联、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等原则,确定合理服务半径,将几个村庄融合为一个社区,提升中心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成果,完善水、路、电、气、暖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由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组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服务融合。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就业指导、社会救助等各类公共服务,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和经营体系,组织社会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生产生活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有社区组织办公场所、综合服务厅、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党员远程教育室、文体活动中心、综合超市等“八有”标准。2.4渐进推进社区组织改革与建设坚持社区建设组织先行,多村合并、仍保留原行政村建制的新型农村社区,要成立新型社区党委,同时成立新型农村社区民主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党委领导下,负责社区建设和自我服务。在基本实现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的社区中,适时依法撤销社区民主协调委员会和社区所辖各村村民委员会,成立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经济融合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适时启动原行政村股份制改革,坚持资产不平调、资金不平分、债务不平摊和资产所有权不变、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原则,按照农民自愿、民主决策的要求,对原行政村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设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和管理。对社区建设中新形成的资产,按照股份化要求,量化到每个社区居民,进行股权登记,实行股份制管理,逐步实现社区经济融合。加快新型农村社区特色经济园区建设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社区采取直接投资、土地入股等市场化手段,规划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或服务业园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实现社区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农村、社区、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为内容,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人民满意站所建设为抓手,全面、客观、公正的督导各村、社区、事业单位工作运行情况,充分发挥督导工作的督查和指导作用,推动全镇各单位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仙女”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督导对象

按照分类督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镇农村、社区、事业单位督导工作。依据镇2007年度农村、社区分档晋级定级排名,随机抽样,确定今年下半年督导的对象有6个村、4个社区、两个事业单位。分别是:勤丰、七闸、三和、新民、黄庄、长红等6个村,云峰、南苑、东苑、张纲等4个社区,农机站和企管站。

三、督导内容

1、班子整体运行情况。按照着力增强五个方面能力的要求,看班子的凝聚力、公信力。一看“班长”对班子的驾驭能力,是否决策民主、政令畅通;二看班子成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是否经济有增长、发展有速度;三看班子成员思路创新、工作创新的能力,是否开展特色工作、有亮点的工作;四看班子成员对上级和本级党政组织决策部署的执行能力,是否工作到位、效果明显;五看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否既独挡一面、又相互配合;六看班子组织结构情况,是否交叉兼职、效率提高;七看班子成员走村(居)入户情况,是否结对帮扶、群众满意;八看班子清正廉洁情况,有无违法违纪问题(包括工资、福利、奖金的确定和发放、养老保险以及“三费”的标准和使用)。

2、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查镇党委、政府下达本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完成任务的可行性,看经济工作的增长点、社会事业的闪光点以及行政工作的亮点。

3、市、镇各项重点工作和突击性工作完成情况。针对发展高效农业、开展三大合作、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国家环保和卫生城市、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园区建设、服务城市建设以及防违治违等重点工作,查组织网络、计划制定、责任分工、工作进展和完成效果情况。

四、督导要求

1、加强督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人民满意基层站所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督导小组要制定督导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督导工作。

2、督导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在组织面上督导工作的同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村、社区和事业单位深入剖析、长期跟踪,及时发现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提高督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要建立对农村、社区、事业单位督导工作的有关制度。对被督导单位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整改建议并限期整改,要将督导结果及时公开,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督导过程中发现有违法违纪问题的要严肃追究。

篇3

    【摘要】文章在阐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途径,并针对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存在的三大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湖南;乡镇社区体育

 

随着“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贯彻实施,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乡镇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一项公共事业,它不仅涉及到乡镇社区文化、医疗、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与农民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对于增强广大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乡镇社区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有着重要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湖南乡镇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任务

贯彻国家有关体育和乡镇社区工作的法规及方针政策,发展体育事业,增进湖南农民的身心健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目标,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倡导和推广适合湖南乡镇社区特点、科学、文明、健康的健身方式,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健全业余训练体系,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加强乡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改善和提高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发展适合湖南乡镇社区特点的健身产业,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乡镇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一项公共事业,政府是发展农村乡镇社区体育的第一责任主体。政府要从站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高度上,统筹兼顾、分级管理,明确责、权、利,建立健全符合湖南农村实际的乡镇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1.政府宏观调控,依法治体。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要依照体育相关法律法规,发展和管治乡镇社区体育,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体育健身,使体育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体育行政部门明确职能,加强领导。体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体育工作的机构。体育行政部门要肩负发展乡镇社区体育的重任,对乡镇社区体育进行投入、组织和管理。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要赋予乡镇文化站管理体育的职能,在越来越多的乡镇建立文化体育站,配备文体专干,为乡镇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3.基层体育组织专人分管,重在落实。发展乡镇社区体育,必须加强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农民体育指导站、农民体育健身点等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健全乡镇文化体育站,进一步完善县级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体系,特别是与社区联系最为紧密的乡镇干部中要有专人分管体育工作,乡镇体育俱乐部、指导站、健身点等要专人管理,并配备体育指导员,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组织,锻炼有场地;有条件的社区要建设好文化体育室。

(二)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运行机制

乡镇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是开展乡镇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序。国家体育总局总结多年来农村体育活动的经验,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以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针对目前湖南乡镇社区的实际状况,乡镇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可概括为: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建立小城镇、乡镇、社区三级运行网络,以小城镇为龙头,乡镇为中心,向社区辐射。

1.发挥各级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民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政策的结果。因此,国家理应侧重保持社会整体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维护农民的切实利益;政府应当转变态度,站在服务与保障的双重立场,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排忧解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应采取“一个为主四个依靠”的政策,即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各部门,依靠基层,依靠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要通过宣传、试点示范、经验总结和逐步推广等措施,推动乡镇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逐步开展。

2.建立和完善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开展乡镇社区体育活动,必须首先建立健全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体育指导站等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有条件的县可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乡镇社区可以建立体育指导站。县、乡镇、社区要适时建立和发展体育健身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应根据当地条件安排场地设施,制定工作计划,结合其他文化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安排一定的活动经费。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和乡镇社区应当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和体育健身点的管理,并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特别是要以乡镇文化体育站为中心,发

挥其阵地作用,以体育积极分子为骨干力量,带动乡镇社区体育发展。

3.发挥农民体育协会的纽带作用。农民体育协会由于其组织的自发性、业余性,有相当的积极性和号召力,体育行政部门在组织农村体育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农民体育协会的意见,放手让他们去组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农民体育协会要主动争取县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把自己的活动纳入统一规划,使活动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探求科学的乡镇社区体育运作方式

乡镇社区体育活动应当坚持与乡镇社区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相结合,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以及科学文明的原则,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1.  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政策,在场馆、经费等方面,保证对乡镇社区发展体育的投入。开展好体育先进乡镇和体育先进社区的评选,以先进带动后进,不断提高“四大件”体育设施的标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加,各级政府应相应地增加对乡镇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大修建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把体育设施建设统一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去。新兴集镇的体育设施建设必须与集镇总体建设相配套。

2.开展调研,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方式。积极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实地调查研究,把握乡镇社区体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乡镇社区开展体育活动要照顾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一是要仔细研究他们生产劳动中身体运动和生理负荷的特征,开发出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二是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项制宜地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工作。因时就是要区别农忙与农闲、春夏与秋冬以及平时与节假日等;因地就是要考虑湖南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因人就是要开展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等特点的体育活动;因项就是把农民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只要农民喜欢、有积极性的项目,就要鼓励、支持和发展。

3.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做好乡镇社区体育工作。湖南乡镇社区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展乡镇社区体育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富裕地区,如长、株、潭等,要鼓励农民自己投资,帮助他们树立“花钱买健康”思想,建立体育团体,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路子。贫困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帮助农民改变传统观念,立志、立教,促进扶贫开发。对湘西地区要加大扶持力度,尽快贯彻实施“雪炭计划”。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

(一)人力问题

1.体育人才匮乏。目前,湖南乡镇社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体育工作一方面留不住体育人才,另一方面专业体育人才不愿意来,以致乡镇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人才奇缺、比例失调,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

2.体育人口稀。体育是整个社会在温饱问题完全得到解决之后,尚有余力去寻求发展的一个领域。据最新研究资料表明,湖南现阶段乡镇社区78%~85%的农民仅仅局限于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根据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他们不可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加之,农民知识层次低,他们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不足,甚至错误的认为他们所从事的体力劳动完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根本没有必要再进行体育活动。

(二)物力问题

物力问题是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必须正视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利用“体育彩票”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全民健身工程”的投入,但对乡镇社区体育方面的投入仍远远不够。与城市相比,湖南乡镇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特别是湘西地区,农民根本就没有从事体育活动的体育器材和场馆。绝大部分地区除了学校有一些最为简陋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任何公共体育设施了。

(三)财力问题

财力问题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来讲是一个苦涩的现实。众所周知,体育发展程度和社会经济水平密切相关,体育被看作是一种余暇度过方式,有闲有钱才可能有体育。由于政府行为的影响,城市与农村严重的二元分割,使得我国农村自1995年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国民生产总值的飞速增长主要在城市和工业,而且其代价正是广大农村和农民的贫困。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的湖南乡镇社区体育,失去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形同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基本对策

(一)增强农民体育意识,扩大乡镇社区体育人口

    虽然在现阶段湖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体育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但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比较差,加之,目前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还未完全纳入市场,所以,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仍然要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了解当地农民对体育的态度和需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乡镇社区体育人口发展规划。同时,应加强宣传力度,多渠道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形成体育健身习惯,

从而扩大乡镇社区体育人口数量。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壮大乡镇社区体育队伍

乡镇社区体育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因此要立足本土,走自主培养道路。要加快乡镇社区的体育人才培养步伐,逐步形成体育人才培养制度;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教师、军队复员退伍军人、初高中毕业回乡青年及其他体育爱好者的骨干作用,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管理,联络相关教育培训部门,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体育人才,面向乡镇社区,服务乡镇社区。同时加强带动工作,一级带动一级,壮大体育人才队伍。 

(三)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完善乡镇社区体育体系

一是国家财政。湖南各级政府要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多予少取、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契机和根据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关于“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体育总局体育彩票公益金实施“雪炭工程”的机会,加大对乡镇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二是社会资金。湖南乡镇社区体育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走产业化道路,使各种有利于乡镇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积极因素形成合力,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资金。

    三是自筹资金。广大农民群众自筹资金是(下转第47页)(上接第20页)发展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重要财力来源。乡镇社区体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等经济发展了、靠政府投入了”再来发展的“等、靠”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资金富足了,乡镇社区体育才有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我们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三位一体”的乡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保障体系。

五、结语   

体育是经济的产物,乡镇社区体育扎根于农村经济,湖南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程度与湖南乡镇社区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湖南乡镇社区体育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由于 “三农”问题是我国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以致乡镇社区体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体育系统本身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长期努力。乡镇社区体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吴振华,田雨普.关于中国农村体育若干问题的断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5,(6).

    李泽群,王冬冬.农村体育[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

    陈宁.论农村体育的新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陈宁,周挺.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挑战与制度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湖南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农村、社区、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能力作风建设为内容,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人民满意站所建设为抓手,全面、客观、公正的督导各村、社区、事业单位工作运行情况,充分发挥督导工作的督查和指导作用,推动全镇各单位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仙女”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督导对象

按照分类督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镇农村、社区、事业单位督导工作。依据镇2007年度农村、社区分档晋级定级排名,随机抽样,确定今年下半年督导的对象有6个村、4个社区、两个事业单位。分别是:勤丰、七闸、三和、新民、黄庄、长红等6个村,云峰、南苑、东苑、张纲等4个社区,农机站和企管站。

三、督导内容

1、班子整体运行情况。按照着力增强五个方面能力的要求,看班子的凝聚力、公信力。一看“班长”对班子的驾驭能力,是否决策民主、政令畅通;二看班子成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是否经济有增长、发展有速度;三看班子成员思路创新、工作创新的能力,是否开展特色工作、有亮点的工作;四看班子成员对上级和本级党政组织决策部署的执行能力,是否工作到位、效果明显;五看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是否既独挡一面、又相互配合;六看班子组织结构情况,是否交叉兼职、效率提高;七看班子成员走村(居)入户情况,是否结对帮扶、群众满意;八看班子清正廉洁情况,有无违法违纪问题(包括工资、福利、奖金的确定和发放、养老保险以及“三费”的标准和使用)。

2、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查镇党委、政府下达本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完成任务的可行性,看经济工作的增长点、社会事业的闪光点以及行政工作的亮点。

3、市、镇各项重点工作和突击性工作完成情况。针对发展高效农业、开展三大合作、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国家环保和卫生城市、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园区建设、服务城市建设以及防违治违等重点工作,查组织网络、计划制定、责任分工、工作进展和完成效果情况。

四、督导要求

1、加强督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人民满意基层站所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督导小组要制定督导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督导工作。

2、督导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在组织面上督导工作的同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村、社区和事业单位深入剖析、长期跟踪,及时发现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提高督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要建立对农村、社区、事业单位督导工作的有关制度。对被督导单位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整改建议并限期整改,要将督导结果及时公开,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督导过程中发现有违法违纪问题的要严肃追究。

篇5

1 农村社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很多省市都已经开始了对农村社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进行大力的建设,这不仅将所有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同时也便于农民学习先进的职业技术,因为农村社区培训实际上就将培训给直接送到农户门口,农户可以就近学习。现如今,我国很多省市在这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使得更多的省市加入到了社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中,但是在发展建设中,一些省市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体现如下:

第一,某些省市领导依然不够重视,因为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一些省市领导更多的关注城市建设,教育经费也倾向于城市,这就导致农村社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明显不足,不仅缺少场地,还缺乏相应的硬件设备。正是如此,我国的农村社区职业教师的水平普遍不高;第二,教师专业能力不足,这与培训资金不足有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教师自身没有实践经验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农民越来越多的是选择进程务工,城市中的很多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非常高,比如保安、物业管理、汽车修理等,但是因为教师通常是来自毕业生,很多教师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通常都是边教边学,其教学水平可想而知;第三,管理体制不健全,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哪一个省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农村社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再加之,各个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所以农村社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也不一,有些地区各方面制度建设已经相对完善,但是有些地区甚至还未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第四,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并不愿意长久的成为农村社区职业教师,另外,很多教师没有相应的职称,交通、住房也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很多优秀的职业培训教师只能选择离开。

2 加强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随着农业生产逐渐的实现了机械化,很多农村劳动力闲置下来,因其没有相应的就业技能,即使到城市务工,也只能出卖劳动力。但是如果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能够掌握相应技术,进城务工时,就可以选择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收入也会增加,也就能够满足家庭的日常开销。农村社区职业培训可以帮助农民工更好的就业,这就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也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短期上看,农村社区职业培训可以提高每位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而站在长远的角度来看,职业培训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经济的作用。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成功开展培养的大量专业人才,必然会为当地的企业注入强有力的力量,促进当地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大量优秀技术人员的聚集也会吸引更多的外地企业的投资,这必将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促成当地经济的腾飞。

3 加强农村社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提高认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

发展农村社区职业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离不开有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协调,所以,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社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要加大投入力度,把农村社区培训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大力提高硬件建设,建设与现代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相关专业实训基地和实践操作设备。二要促成资源整合,探索多部门联合办学的道路,加大职业培训机构与当地基础教育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充分调动各方资源。

3.2 努力创造条件引进专业人才

人才是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瓶颈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适当放宽吸纳人才的条件,积极引进各种人才,特别是“双师型”人才。一是要吸引那些高学历的人才,现代的工人绝不单单是靠体力干活,还要靠头脑,所以,农村社区职业培训不仅要培训技术,更要提高农民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二是要大胆吸纳在某领域具有过硬技术的老工人做实践老师或者技术顾问,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缺乏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工人的言传身教是不行的。三是要加强城乡交流,请进来,走出去。建立农村社区职业培训与城市的职业学校互相交流的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

3.3 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制度是工作的保障,发展农村社区职业培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政策。这是提高现有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农村社区职业培训的各项工作都能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表彰先进,惩罚落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待遇。农村待遇较低,这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尽力提高教师待遇。并要疏通教师个人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渠道,为教师个人的发展铺平道路,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交通、住房、子女入托等问题,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篇6

关键词:定向培养;传染病学;教学改革

我校是浙江省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工作的首批三所招生高校之一。为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人才岗位需求,学校在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多项教学改革和实践,传染病教学的改革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一、传染病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医学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在传染病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我国传染病的疾病谱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一些经典的传染病被消灭或明显减少,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并发生大流行,如近年流行的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SARS、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学传统的课程安排已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教材内容也相对滞后。

2.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仅限于理论,教学效果不佳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常常很难找到与教学计划相匹配的病例,使临床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仅限于理论,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方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书本、课堂为中心,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重书本、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不能满足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4.缺乏专业教材

目前使用的教材为国家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教材中缺少针对农村社区中常见传染病处置的具体内容,尤其缺少家庭消毒隔离、预防接种技术、社区健康宣教等农村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急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改革措施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传染病处置的重大需求,我们在传染病学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

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结果,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修订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优化传染病学教学内容。重点介绍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一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对经典传染病中已经得到良好控制、发病率很低的传染病则作为自学内容或者在鉴别诊断中简单介绍,使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补教材中所缺少的农村社区中常见传染病处置的具体内容,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农村社区传染病的“防”和“治”。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根据为农村社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常见传染病和多发传染病采用PBL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法等。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PBL教学法主要用在疾病的诊断中,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角色扮演法则通过模拟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岗位工作能力,引导学生早期进入社区医生的角色。对在实习、见习中由于时间、空间限制较难见到的传染病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教学实习中“无病可教”的尴尬。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和助理职业医师等资格考试的要求完善传染病学试题库建设,在考试内容和试题形式上进行改进,减少记忆题,增加思考题和分析题,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对传染病学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了综合岗位工作能力,能较早地进入社区医生的角色,为适应今后的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健敏,沈清,高榕,等.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 为新医改提供基层人才保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8-20.

篇7

经区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沼气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我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以确保顺利完成今年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生态家园助理员、2005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村支部书记、2006年建池重点项目村支部书记、全区沼气技工代表。市农委对我区这次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很重视,根据会议安排,我将代表区政府分别与各乡镇签订2006年生态家园工程建设责任书;下午和明天一天区农委能源办还要对各项目村支部书记和沼气技工进行系统性培训,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明确形势,确保领导责任落实到位

今年对我区农村来讲是个特殊的年份,有两件关系到农村今后发展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第二件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我们一定要借助于这样大好形势之“东风”,扬起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之“帆”,把我区的沼气事业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为此,各地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式,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切实加强沼气国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担负起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的领导责任。我将代表区政府与各乡镇街道签订“2006年生态家园工程建设责任书”,区农委能源办也将和各项目村签订2006年沼气国债项目建设责任书,签订责任书是推进工作的手段,更是落实工作责任的方式。既签了责任书,也就立了军令状,那么就要切实担负起项目建设的领导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是建设第一责任人,要善于统揽全局,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具体抓,敢于负责,勇于挑重担,切实抓实抓细。各项目村支部书记要结合本村实际,紧紧围绕建池目标任务,把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心,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实行党员户、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建池,做出表率。区农委作为区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项目建设主管责任,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承担起项目建设任务。区能源办是项目法人,要扎扎实实地负责好项目实施工作,避免因为工作不到位而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影响项目效益的有效发挥,从而影响贵池项目区的整体形象。同时,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做到分工不分家,都要对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给予关注和支持,并与各自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放在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确保项目任务落实到位

根据国家农业部、发改委《关于下达2005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的通知》的精神,今年我区将承担2005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总投资540万元的任务,其中中央投资144万元,地方配套72万元,农户自筹324万元,项目共涉及全区14个乡镇18个村1800户。目前,省农委、省发改委已将投资计划下达到我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一池三改”建设水平为主要内容,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充分认识到国债项目建设的严肃性,在认真领会《关于下达2005年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的通知》精神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建池任务。要通过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方式,层层抓落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项目建设任务落实率达到100%,资金到位率达到100%,“一池三改”成功率达到100%。为此,各地要尽快将建池任务分解落实到村,落实到户。各项目建设单位要根据省里下达的2005年国债项目建设任务,抢抓当前有利的建池时机,集中力量抓好项目建设,实现一个村一个村抓落实,一户一户抓落实。各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不得随意更改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确保按项目计划标准和要求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三、要进一步创新方法,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推进我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为民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人居环境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区上下务必认清形势,创新方法,确保我区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

一要切实保证项目建设质量。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也是项目建设的形象,是项目能否延续的关键。各地要坚持质量标准,确保项目建设一批,成效一批。要坚持建池标准,严格落实“一池三改”,要坚持技术标准,按照建池技术标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要坚持职业准入制度,从事沼气施工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沼气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要坚持招标制度,对关键设备和主要建池材料要进行招标采购,提高工程建设的透明度。

二要注重沼气技术综合利用。各地要转变工作思路,通过实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与改水、改厕所、改圈、改厨),实现沼气技术综合利用。沼气综合利用必须坚持与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发展畜牧业相结合。沼气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是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有效形式,而畜牧业的发展必将有力推进沼气事业发展。因此必须坚持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思路建设沼气。沼气建设要集中连片,这样既有利于技术指导,又有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要坚持走市场运作的路子,通过刚刚成立的贵池区沼气协会协调运作,有效解决沼气户后续服务问题。要引导经济富裕村和富裕户提高建池档次,将沼气建设与太阳能等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互利互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发挥沼气池使用效益,提高沼气池的综合效益,让农民从中得到长期持久的实惠。

三要全面落实项目管理制度。2004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制定出台了《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省农委也制定出台了《安徽省2004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实施意见》、《安徽省户用沼气项目建设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安徽省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验收(试行)办法》、《安徽省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各地在项目实施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农业部和省农委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严格要求,规范管理,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工程建设进度与质量符合国家要求。

四要严格项目建设财务管理。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应设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各地要严格执行此项规定,各项目单位一定要建立专户,设立专账,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按审批程序运作,坚持“一支笔”审批;资金帐目一律在区里建账,实行报账制,决不允许以拨代支,将项目经费直接下拨到乡村,决不允许白条入账和大额现金支付。所有项目村都要按照村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公开国家政策、计划任务、补助标准和建设条件;公布自愿建池户名单;公开物资采购价格、分配情况等,做到公开透明,家喻户晓。

五要加大工作检查和督查力度。今年,要依然加大项目检查、督查力度,确保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区能源办要定期组织专门的项目检查组,深入乡镇,进村入户,明查暗访,特别是对资金落实、公示制度、建设质量和技术服务等进行跟踪检查,对存在问题要及时发现,迅速整改,追踪问效,通过加强项目检查、督查等手段,保证建池的数量和质量。今后,对项目的检查督查工作要形成制度,规范检查程序,提高督促检查的质量。各项目村也应加强自查工作,通过自查,促进项目建设。各地要认真检查政策落实情况,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篇8

一、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度认识。

少数干部群众在对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上仍有偏差,对政策研究不够,了解甚少,没有认清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真正意义。(1)是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认识不足;(2)是对农村社区的职权范围认识不够;(3)是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存有消极状态;(4)是部分村民对农村社区概念认识模糊,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配合社区管理服务的主动性不强。

2.新型农村社区服务配套设施欠缺。

目前,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打破,政府的很多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延伸到农村社区,市场化服务进入不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还相对滞后,与农民快速增长和日趋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有的公共服务职能虽进入了农村社区,但技术力量和质量保障不够。另外,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配套方面还不健全,农村社区居民还不能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生活服务。

3.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障碍。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涉及群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现有社区管理体制还不适应这些变革的要求。部分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完善,社区与原有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尚未彻底理顺,存在着体制交叉和职能错位,出现多头管理或者漏管现象。同时,在社区建设要求、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建设投资上过于依赖外部和上级政府部门。

二、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合理规划、完善布局。

新型农村社区及服务建设,绝不是单纯的拆拆建建,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编制,综合考虑历史人文因素和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园区规划等相衔接。首先,要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的地域分布特点和居民间的社会文化联系、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采取不同的社区布局模式来规划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其次,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农村产业化、现代化需求,确定各地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建设标准,创新并丰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布局的模式。

2.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制度。

(1)是要建立规划论证制度。在每一个社区建设前,必须进行规划和专家多次论证,反复征求群众的意见,方可申报。(2)是要建立审批制度,每个农村社区及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必须经政府进一步核实,完整每项的手续,方可批准,坚决杜绝无证先建、无钱先干、群众不搬迁、设施不全等问题的发生。(3)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制度。(4)是要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体制建设的绩效评估机制。(5)是要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以奖代补制度。(6)是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和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当前,农村社区及其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沿袭传统的“财政支持一点、老百姓集资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做法。但是“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绝不可能大包大揽。要想确保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以公共财政供给为主,村组集体、私人、中小企业和民间机构多方参与的供给体制和机制。(1)是要突出政府主导;(2)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农村社区服务;(3)是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银行积极开发适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4)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

4.培育社区服务人才。

目前农村社区服务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不能满足社区服务要求,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完善等问题突出,是制约当前农村社区化管理的重要障碍,要加强对现有社区人才队伍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吸纳和储备人才,构建农村社区服务人才梯队。(1)是构建人才培训体系;(2)是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3)是建立农村社区志愿者激励制度。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应有含义和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承接和延伸了城市社区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路径,对于化解基层一线社会矛盾、提高基层尤其是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建设和谐稳定的基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栋.我国农村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0,3:79.

[2]丛正等.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11,3:71.

篇9

近年来,县政府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按照“试点示范、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措施,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实践,集中开展了以建阵地、优环境、促服务、惠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设施落差”,使农村生活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城乡和谐发展,建成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和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县,受到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我县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彻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特别是在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顺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农民幸福安康、农业持续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多谋福祉,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

1、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强大合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支持。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推进。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相关制度体系,明确责任目标,形成“县委正确领导、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密切配合、镇村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努力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搞好社区建设的信心,切实克服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思想,把社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全速推进。通过典型示范、样板引路,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使群众从内心深处认识、认同和接受农村社区,努力营造群众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良好氛围,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2、坚持规划先行,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一是坚持城乡一体,详细规划。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聚居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等原则,以镇村规划、产业规划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结合新一轮行政村撤并,加快研究制定全县农村社区建设的详细规划。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充分考虑当地交通条件、资源配置、生态环境等因素,使社区建设既要服务方便群众,又与未来区域发展方向相一致。对经济富裕、村庄规模较大的村,直接建设成为农村社区;对村庄规模小、居住分散和设施滞后的村,通过整体搬迁集中到镇区,联村合建社区;对于地处深山区和自然条件差的村,通过移民搬迁,实行联村共建,在县城建设中心社区。三是坚持创新模式,量力而行。将农村社区建设与当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打通城乡之间、农村社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渠道,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同时,依据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水平等实际,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不搞大拆大建。

3、整合各方资源,实行农村社区建设多元投入。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财政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筹集资金,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在积极争取省市补助的同时,财政部门要列出年度社区建设专项预算,建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重点对工作进度快、聚集人口多的农村社区进行奖补。二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则,将农村道路、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等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起来捆绑管理和使用,实行综合配套重点投入,集中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项目和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综合运用土地、补助、贴息、奖励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篇10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改革试点 城乡一体化 服务均等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已成为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满足农民这方面的要求,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况

“安居才能乐业”。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东部地区富起来的农民普遍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迫切希望尽快改善住房条件。据调查,超过八成的农户有意愿在三年内建新房,在新一轮农民建房热潮到来之际,鲁、豫、川、鄂、苏等省纷纷出台政策,规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重科学规划,加强合理引导,支持农民建新房,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些省份的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扩大了农村消费需求,对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逐步实现城镇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省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途径,概括起来主有是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实行村庄合并,建设农村大社区。这一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最多,主要是进行村庄之间的迁移整合,实现资源服务的优化配置,建设农村大社区,即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统一建设标准,将几个自然村整合为一个村,通过政府财政支持、政策支撑,对搬迁农户进行相应拆迁补助,通过公正考察、民主评议选出低保户与贫困户进行国家补贴,引导农民积极摆脱旧危房,改建新房。两个或多个紧邻的村庄,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实施社区化改造,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最大化。对于深山区、滩区等生活环境恶劣、自然地质灾害多发、不适宜居住的散居户和村落,进行整体搬迁,选择条件较好的村庄入住,形成新社区。

二是实行旧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原有规模较大、规划相对合理、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村庄,不需要进行村落规划的变动,可以在原有村庄环境基础上,加强对基础设施和相关教科文卫体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美化村庄自然环境,完善设施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于城市及县城中的城中村,主要是依托城市及县城,按照城市的相关规划配套要求进行改造,按照规划启动新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美化建设工作。

三是实行产业带动,实现依托发展。对于产业聚集区内的村庄,要依托聚集区产业优势,利用好相关的资源和政策优惠,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聚集,整合村庄资源,实现村庄建设与产业聚集区的双向带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首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山东省兖州市将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在综合考虑原有村庄布局、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与耕地保护的基础上,按照方便生活、方便生产、方便服务的原则,参照城市社区规划标准,实行“村为基础、乡镇协助、县为统筹、市规划部门指导”的运行机制,制定了体现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

其次,明确各方建设责任,调动各方力量齐心共建。按照各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一规划,明确建设中的各方责任,建立调动各方力量齐心共建的长效机制。在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由地方政府负责主导建设,农民出工出力;社区住房方面,由政府规划部门负责设计,村“两委”负责实施监督,村民自建,政府适当补助;对于暂时无力解决资金问题的农户,各地政府通过协调信贷给予支持,由金融机构贷款给农户,政府给予贴息,帮助农户解决建房资金不足;部分相关的配套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捐赠赞助,发挥好企业的社会责任。

再次,调动农民积极性,参与政策决策,建言进策。四川宜宾在农村整合建设中,采用了访问农民现状,寻求建立农民与村官密切联系的路径。每次村情会议合理安排时间,避开农民农耕、收获等重要时段,另外,做到信息传达到位,争取每家每户及时得到信息。

最后,努力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权益,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房屋概念比城市更为深刻,农民一般会将房屋作为自己唯一有价值的财产,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农民的房屋财产权,尊重农民自主意愿,充分讲解各种信息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在拆迁补偿费方面,尊重农民意见,根据实际进行相应补偿。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对农村社区设施建设,在征得农民同意进行建设后,积极建设社区设施,努力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均等,使农民感受到社区的温馨和便利。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投入压力较大。财政扶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数据显示,按照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入住10000人计算,预计每个社区道路硬化、通信电力改造、自来水引入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需要投资2000万到3000万,人均2000元。按山东济宁市规划,截至2020年要建成756个新型社区,不包括建房补贴和其他补助支出,仅公益基础设施一项就需要投入大约200亿元,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二是法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来看,由于社区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产物,城市中对低收入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并不适用于社区居民,部分经济困难的家庭财力匮乏,无力参与旧房改造,无法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收益。在土地流转方面,由于按照目前的土地法规和相关政策,要坚持“占补平衡、只增不减、质量不降”的基本耕地红线,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周转时间只有1年,时间太短,变动性太强,不利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再利用。

三是整合支农资金问题。综合来看,自2008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以来,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期间全国共建成村级公益事业项目63万个,新增村内道路97.21万公里,修缮村内公共活动场所900多万平方米,水渠26.11万公里,新建村内垃圾收集点6.47万个,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中央财政投入的477亿元奖补资金仍显偏少,比重偏低,难以满足地方建设实际和群众的需要。而且对于村庄合并、搬迁和实现占补平衡后适当新增加的土地,需要进行复垦成为耕地,这方面需要大量资金,而部分土地复垦整理项目资金不能申请到的土地,仅能够依靠地方财政自筹解决。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措施

强化一事一议,推广财政奖补,加强对试点的扶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关系到农民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关系到生活劳作的环境问题,更关系到城乡政策公平和农民的权益如何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新型社区建设应该加以综合管理考量。

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央的“十二五”规划,在全国所有省(市、区)全面展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加大对农村新型社区试点的支持力度。各省试点地区农村坚持现有基本经验的正确方向,应进一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的奖补机制。根据各地预算执行情况,按程序适当增拨奖补资金。同时中央财政占政府奖补资金的比例提高到40%,努力将政府对农民筹资筹劳的奖补比例提高到50%以上,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完善农村土地住房相关政策。在进行新村建设中,应该结合新村社区的实际状况,按情况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延长土地增减挂钩周转时间,增加周转指标,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单独管理。同时,借鉴城市对低收入家庭实施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建议在新型农村社区进行试点,使农村每一个经济困难家庭也能入住农村新型社区,逐渐与城市居民的社区保障制度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