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责任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2 18:1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管理责任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管理责任制度

篇1

一、考核要求

1、人身伤害事故为零

2、火灾、设备事故为零

3、环境污染事故为零

4、操作事故为零

二、考核内容

1、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令、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时刻督促检查劳动纪律、工艺纪律的情况,对本大班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2、精心准备,统一调度,合理指挥,落实生产调度会上确定的安全生产措施,事故隐患整改措施,确保生产安全稳定。

3、遇到生产中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危险紧急情况,先处理后汇报,严禁违章指挥。

4、认真按规定进行巡回检查,发生事故或发现事故苗子迅速组织排险抢救,并及时向生产部和公司领导报告。

5、在汇报生产情况的同时要汇报安全情况,参加各类事故的调查分析。

6、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如实填写调度记录。

三、考核与奖惩

1、本责任书由公司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进行检查考核,公司设立专项安全生产奖励基金,用于安全生产考核、安全生产竞赛、三级危险点检查等考核奖惩兑现。

2、年度完成本责任书的各项考核指标,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安全管理达标,给考核单位第一责任人、主管安全的领导和专职安全员进行奖励。

篇2

【关键词】饮用水;质量;安全;管理

尽管我国近年来在保护水环境方面成效显著,但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饮用水源的环境污染已经或正在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工业污染源依然存在;农林业生产与畜禽养殖对水体的污染;保护区内随意倾倒垃圾等现象依然存在。必须切实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饮用水源地的安全。

一、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

水源布局一定要合理,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一些高标准的水源工程,保证群众在特大干旱年份有水吃。要十分珍惜深层地下水资源,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时,一定要做到采补平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结合造林绿化

将饮用水源地周围林地全部划为生态公益林或水源涵养林,严禁一切采伐、打枝割草、采挖野生植物等影响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人为活动;严禁新开果园等毁林行为;严禁在饮用水源地周围和上游区域内新上直接影响水源水质的工农林业项目,对饮用水源地成片林郁闭度0.3以下的疏林和残次林进行补植造林。并强化林政资源管理,规范林木采伐、木材运输秩序,有效保护饮用水源地的森林资源。

三、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项目及环境管理

1.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水源地保护中,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使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长效化管理。在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要坚持把好每个关口。

2.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施工管理体系,通过法律和法规等手段对项目施工进行监管。针对农村饮用水工程的特殊性,要严格按照基本的建设程序,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进一步规范管理,实际工作中我认为给水工程就是一个在建项目施工中最重要的工程,给水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饮用水工程的顺利进行和用户使用的便利。

3.要对工程原材料加强管理控制。很多工程渗漏都是由于原材料的质量不过关而引起,排水管材料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选用管材时应严格把关,要求包装完好,注意是否有砂眼、裂痕,包括管件的承插口及存水管、检查口、清扫口等配件质量情况,发现有缺陷,或有疑虑,则可通水试验,严格控制施工用的原材料质量。

4.强化事中管理,把好项目“审批关”。一方面,要坚持以“环评”说了算。侧重五看:一看区域规划;二看投入规模;三看环境容量;四看项目性质;五看工艺流程。在项目环评上,要严格实行了环评质保单制度,无论企业或投资者在什么地方、委托什么单位进行环评,环评单位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受理的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杜绝弄虚作假现象,杜绝各类污染源的产生。

四、建立管理责任制

根据工程所有权的明确归属,应建立明确的管理责任制。林区饮水工程应根据工程大小和受益范围,建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管或兼管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集体举办或联办饮水工程,也可承包给有专门技能、工作责任心强的个人进行管理,签定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做到奖惩分明。

五、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常规化

1.环境监测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水源地的监测,把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作为环境监测工作重点。要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水量水质并重,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一是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要根据各级部门的规划、制度,制定严格环境监测计划,包括监测点位、监测频次、监测项目等等.

2.要扩大水源地环境监察范围和领域,加大对各类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跑、冒、滴、漏等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转及超标排放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要注重林区养殖业特别是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要协调农业、林业、矿管、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激素,搞好退耕还林、退果还林,倡导和发展生态农果业和有机农果业,保护好水源地保护区山体、植物等生态环境,防止滥采滥伐,防止水土流失,搞好危险化学品运输的监管。给水同行应突破思想禁锢,迎困难而上,为改善林区居民水质做出贡献。

六、关于净化管理

1.污染较重的水源的要达到新制订的水质标准就要突破现有的净化工艺,而社会发展到现在,人工合成有机物日益增多,对人类的危害也日渐严重。根据建设部测定浊度、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4项合格之超过98%。这4项标准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可保证居民不发生水致传染病,但却忽视了有机构污染问题,有机物多了必然引起色、臭、味感官性能的问题,水质不好,那么不应该要居民适应我们陈旧的水质标准,应该由我们提高水质去适应居民的要求。

2.活性炭吸附技术最能有效的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并且可使致突活性从阳性转为阴性,将是今后净水首先应考虑增加的深度处理技术。另外生物预处理技术对氨氮、亚硝酸盐氮有很好的去除(80~95%),对铁、锰有相当效果,对有机物(15~20%)有一定效果;对色、昧也有一定效果。

总之,逐步控制点面源污染,创新饮用水安全工程投人和管理机制,明确林区安全工程的准公益性和有关产权,科学合理制定水价,进一步健全完善饮用水安全的有关优惠政策,响应十健康饮水号召,促进饮用水安全问题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我国城市郊区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和水污染形势。城市郊区现行的水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通过对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所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改革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的对策。 

 

城市郊区指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周边区域中所形成的,其特征、结构和功能介于传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社会、经济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叉地带。城市郊区是城市发展的最具有生命力的区域,现行城市郊区水环境的严峻现状严重制约了城市郊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郊区半工半农的产业特点和以农村集体管理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使其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相较于普通城市和农村具有复合型的特点,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对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破解城市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瓶颈”问题就显得格外紧迫。 

一、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管理体制,水环境管理与发展不相适应 

现行郊区水环境管理实行的分散式的管理体制,水资源、水污染等管理分属不同部门,水环境管理责权交叉多,难以统一规划和协调,部门间管理工作缺乏有效衔接,造成了水环境管理的脱节,割裂了水环境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不利于水环境综合管理,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管理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关于水环境管理的法律实行的是水污染和水资源分立立法的形式,部分立法内容存在交叉甚至冲突。目前,我国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涉水部门多,部门起草立法时缺乏综合平衡,立法实践又先后,缺乏通盘考虑,涉水法律存在交叉,妨碍水环境管理的法律执行。水环境管理的立法现在注重实体性立法,缺乏程序性立法,造成实体性立法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对于水环境管理的概念缺乏必要的界定,可操作性较差。 

(三)水环境管理运行机制缺失 

1.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水环境管理的要求 

政府在水环境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实行以行政管理为主的高度集中的调控政策。水环境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界限不清,水环境管理主要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造成了水环境管理工作具有片面性和不可持续性的特点,单独依靠行政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水环境管理的需要。 

2.水环境管理经济手段运行机制缺失 

市场机制是微观领域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各种税、费、补贴、信贷等是水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在水环境管理相对薄弱的城市郊区,经济手段的实施由于管理力量的薄弱,制度规范的缺失造成实施和监管难度较大,制约了水环境管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3.监督及参与机制缺失 

我国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责任制尚不健全,地方政府在水环境管理方面兼有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监管动力不足,造成了水环境管理执法不力、监管不力的结果。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方面的参与机制并不健全,水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尚待健全,公众的水环境知情权落实不够,对水环境规划和水资源分配等参与不够,参与渠道和方式落实不够,缺少公众参与监督的有关规定,不能建立起公众监督机制,使得水环境管理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 

二、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存在矛盾及分析 

(一)水环境整体联系性和水环境分散管理的矛盾 

整体性和联系性是水环境的自然属性,是水环境实行统一管理的必然要求。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阶段造成我国水环境管理实行分立管理的现状,导致了水环境管理各职能部门权责交叉、利益冲突。水环境管理职能的割裂、水环境管理职能界定的不清晰,造成各职能部门在进行水环境管理的时候不能够充分考虑水环境整体公共利益,造成了在水环境管理立法出现交叉,个别条文冲突的现象。 

(二)水环境管理与城市郊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分析 

城市郊区是地区经济的增长点,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带,同时也是水环境管理力量薄弱的地带,水环境管理制度尚待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矛盾日益尖锐。郊区经济发展以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在各地重视本地国民经济发展,努力增加本地税收的推动下,造成政府对水环境管理的执行性大打折扣,水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三)水环境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的矛盾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造成了我国水环境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现状,水环境管理受政府施政方针的影响较大,水环境管理以政府投入和政府推动为主,缺乏可持续性。市场机制在微观层面上是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客观上要求改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在水环境管理中运动员、裁判员身份不分的现象。 

(四)城乡二元结构现状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是资源和福利城乡间分配的不平衡,公共物品的不均衡分配是直接表现之一。城市郊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区域,具有较强的水资源需求和水污染治理要求,但是城市郊区公共资源投入不足造成水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制度缺失,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重的现实状况日益严重。 

三、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改革的对策 

(一)城市郊区水环境集成管理 

水环境的分散管理割裂了水环境的整体性和联系性,部门间的分权管理使水环境管理的各个方面缺乏协调和配合,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构建以政府统领的水环境集成管理的体制,整合管理资源,统筹管理涉水事务。实行水环境的城乡统一管理,实现水环境管理的部门间的集成、地域间的集成、管理内容的集成、管理对象的集成。推进水环境管理体制创新,推行区域水量和水质的统一管理,调整目前水环境管理部门为事业单位性质,增强其行政权力,赋予其财权、事权,加强对涉水事务的协调能力,确保执行的有效性。实现郊区水环境管理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回用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二)加强城市郊区水环境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级水环境管理法规体系建设,根据水环境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特点,统筹规划水资源和水污染管理立法。完善地方各级水环境管理制度,注重对水环境管理综合性立法,统筹考虑各部门和水环境资源相关单位利益。注重地方水环境管理的程序性立法,明确界定水环境管理的权责。建立水环境管理审批、运营、监督机制制度的建立,推行许可证制度。进行郊区水源污染防治立法,完善取水权、排污权交易立法。加强水环境管理的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管理效率。 

(三)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对水环境管理运行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明确进行水环境相关权利界定,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建立完善水资源相关权利的市场交易制度,特别是个体与群体的取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丰富水环境管理的组织形式,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水环境管理的投融资制度,推行水环境管理涉水者治理模式。丰富产业组织形式,实行推行股份制、出租、拍卖、委托经营等形式提高涉水企业的运行效率。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丰富水环境管理调控手段,推行系统的水环境管理税、费、补贴、信贷等经济手段,加大水环境调控经济手段的研究,特别是级差税、费以及绿色信贷方面,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产业园区的建立,促进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参与和监督机制 

加强水环境管理集体和个人的水环境知识宣传和教育,发挥管理对象的监督和参与作用,是做好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起水环境相关单位、个人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参与和监督机制,丰富参与渠道,可以以水环境监督委员会、用水协会、节水互助小组、水环境管理听证会等制度形式,加强水环境管理监督。对涉水事务执行过程和涉水企业的运作过程舆论指导、决策建议、运行监督,形成良好的水环境管理的参与氛围,进行提升水环境管理效率。 

(五)将水环境管理与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城市郊区是地区经济的增长区域,也是地区社会管理资源的薄弱区域,高耗水、重污染的工、农业单位是造成郊区水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优化郊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结合地区水环境特点,鼓励发展低耗水、低污染的工、农业产业,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优化利用相结合,将水文化建设与水景观建设相结合,打造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推进城市郊区的城镇化建设,实现郊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佃红.浅谈农村水环境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j].治淮,2008,(2):42-43. 

[2]毛春梅,施国庆,黄涛珍,丁守森.淄博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7,(6):75-79. 

[3]杨继富,李久生.改善我国农村水环境的总体思路和建议[j].农村水利,2006,(5):21-24. 

[4]许玉明.全面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6,(1):63-66. 

[5]曾维华,张庆丰,冯艳,杨志峰.中国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12):92-95. 

篇4

(重庆市茶园工业园区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 401336)〖HJ*1/2〗

【摘 要】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按照现代企业运行规律,通过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以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提出了创新的原则和方案。

关键词 管理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Chen Wei

(Tea Chongqing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Chongqing 401336)

【Abstract】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nd corporate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govern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by optimizing the produc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configuration and dynamic manag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project contract, economic and soci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project elaborated the necessity of proposed innovative principles and programs.

【Key words】Management innovation;Construction projects;Project management

1.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施工的主战场,不仅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造就和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摇篮,更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所在。为了确保安全、优质、按期向顾客提品,同时为了实现效益目标,施工企业一般都会及时组建集团指挥部、子公司项目经理部及其所属施工队的分级管理机构。实践证明,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施工管理、质量监控、安全保证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也存在管理人员冗余、机械设备和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等问题。随着生产日益复杂化,项目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鉴于这种情况,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创新,不断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

2. 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通过向广大职工反复深入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促进广大职工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清除计划经济影响。以此为基础,改革机构设置与部门职能,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项目管理经营机构。从机构上,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市场合同部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有利于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强化合同管理的控制功能,克服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相脱离的弊端。对于施工管理部,赋予其在合同约束下对现场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全方位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职能,有利于形成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解决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改变“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的局面,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专设工程技术部,以适应工程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需要,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为建设一流工程和创造最佳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机关报的机构设置和职能界定,与我们预期的目标基本一致,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初步实现转换,并显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3. 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1)建筑工程项目通常规模比较大、分项工程或单项工程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项目又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始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它的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有效机制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有效灵活的组织体系是实现工程项目的四控制(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四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保证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2)建设承包公司对项目部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和合同履约要求进行资源配置,下达生产计划和各项经济技术各核指标。以保证实现预期的项目管理目标。我们还逐步建立健全了一套项目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规章制度,其内容包括:明确项目管理责任人及建设承包公司与各施工生产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项目管理行为,制定项目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等,促进了项目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4. 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四大机制

(1)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在建设一流工程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支一流的施工队伍。首先要建立竞争机制,广泛实行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竞争淘汰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使机构保持旺盛活力。通过竞争机制,可以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提高工作和办事效率,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2)第二要建立约束机制,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项目管理将会失去控制而难以为续。在建设承包公司党政工作、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了使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发生效力,还应该建立各项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奖惩,促使人们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施工作业,促进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水平的提高。

(3)第三要建立监督机制,围绕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这一中心,切实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要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与责任追溯系统,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加强对劳动和、物资材料及机电设备的干预,建立三大市场 ;同时加强对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和管理费四大成本的控制。

5. 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1)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把公司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负责合同成本目标的总控制。通过对合同单价的分解、调整、综合、平衡,确定内部核算单价,提出目标成本指导性计划,对作业层成本运行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二级单位作业层负责执行管理层制定下达的目标成本分解指标,严格按照内部核算单价控制成本消耗,自负盈亏。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技术人员优化施工方案,改进技术措施,鼓励能工巧匠开展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为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总经济师以合同为依据,组织编制施工成本预算计划,确定项目目标成本,并负责层层分解和监督成本执行情况。总会计师对项目成本运行及实际消耗状况,对项目施工进行成本核算与成本分析,计算和反映项目盈亏,检查成本控制目标是否实现,并总结成本控制的经验教训。

(2)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要对职工进行质量重要性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开展质量宣誓活动,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用铁的手腕,铁面精神和铁的纪律来确保施工质量。在对质量事故责任者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设立高额奖金,用以奖励工质量好的单价和个人。为更好地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建立施工质量档案管理系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

6. 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1)提高的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2)为了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我们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并作为上岗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所有业务人员均应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

7. 强化安全文明施工

(1)近年来重大恶性事帮发生频繁,引起我国政府、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落后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阻碍国家基本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行业较差的安全管理状况导致了生产率降低、成本上升、工程质量水平降低、建设周期加长等。

(2)施工企业应当始终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基本经营方针,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事故零目标”推进活动。我们在项目部设有现场经理,工程总管和总工程师。下面分设安全健康与环境主管(经理),费用控制与计划主管(经理),劳资主管理,采购经理,施工经理,合同主管六个部门。安全部门有3位安全工程师,还有紧急救护医务人员,实行安全健康与环境一体化管理。环境管理包括评估、监测、教育、现场实施与监督检查;安全管理包括施工安全、交通安全、机械安全、消防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等;健康管理包括工业卫生(防尘、防毒、防噪音)、现场卫生,生活卫生、医疗救护等。(3)总之,只要与安全、健康、环境有直接关联的,安全部门都管。

8. 结语

篇5

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起党工委统一领导,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强有力的领导机制;二是制定各项城市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市、区的有关精神和工作要求;三是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与质量。

二、营造舆论氛围。一是通过大小会议宣传发动、布置“城市管理年”的各项工作;二是组织各社区居委会、有关机团单位出城市管理宣传知识墙报(板报),印制、派发城管宣传资料、单张,开展广泛的宣传,提高机团单位和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的了解和认识;三是组织开展社区城市管理论坛,听取各界意见,发挥全社会的创造性和力量,为城市管理献计献策,共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优化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工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仅靠城管科或城管中队力量是不够的,管理的力度也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调动各方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一是加强与工商、派出所等城市管理相关单位的沟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不定期召开重大建设管理事务协商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让彼此发挥所长,更好地促进城管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与区职能部门的联系,贯彻区的有关精神与工作要求,对街道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本着“属地管理,守土有责”的原则,及时反馈给区有关部门,并跟踪、督促,防止事态严重。三是发挥机团的作用,通过召开会议、上门拜访、派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让机团单位了解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参与进来,并定期召开会议,及时通报情况,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确保各阶段、各专项任务的完成;四是深入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把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城市管理年”目标上来,切实把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重要工作来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城市管理责任制。城市管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要城市存在,城市管理就必须配套,因此,在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避免为了解决一时问题,而遗留历史问题。主要做法:一是加快推进旧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夯实城市管理基础。把旧城区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环境改善和谐社区整治后,引进小区物业管理;已覆盖物业管理的小区要一手抓稳固,一手抓提高,引导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楼)成立业主委员会,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二是做好城管进社区工作。去年底街城管中队已经在社区建立“一区一员”制度,公示了责任人的姓名、联系电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接下来就是如何加强管理的问题,要做到管理网络进社区、管理内容进社区、管理手段进社区、法规宣传进社区,密切城管与社区的关系,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三是对“六乱”等现象,要从根本上进行管理,重点抓好主要大街、肉菜市场周边以及重点“窗口”地区的整治,通过深入到位的宣传、规范化的管理,使“六乱”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避免突击管理所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四是加强对街道环卫站、消毒站的日常管理,全面落实责任制,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提高保洁率,加大除四害消杀工作力度防止疾病传播,全面改善旧城区环境,建设和谐社区。版权所有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耳目[1],起着为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执法提供有效证据、为环境科研提供翔实数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环境信息等作用。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由国家、省、市、县四级组成的立体监测网络,环境监测已从传统的技术层面全面融合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之中[2]。“十二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依然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3]、公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的严峻形势。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同样也面对监测任务日益繁重,监测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加之环境监测对象具有点多面广,成分复杂,随机多变,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不易准确测定等特点。环境监测机构如何在完成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始终坚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的原则不动摇,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每个监测机构面前。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4],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涉及环境监测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既是管理工作,也是技术工作。通过调查分析,近年来,尽管环境监测机构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与当前环境监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足。

1.1质量意识依然比较淡薄

在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中(尤其是基层监测机构),提到质量管理,普遍会认为这是质量负责人和质量管理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和人员无关或关系不大。有的机构或人员还会认为质量管理部门采取的质控措施是找监测技术人员的麻烦,人为增加工作量或提高工作难度,工作中存在抵触情绪,致使质量管理工作的推行难度较大,执行力较差,取得的成效不理想。

1.2质量管理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监测技术发展步伐

近几年,监测领域不断拓展,饮用水源地全分析、土壤环境监测等已成为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例行监测任务之一。为确保工作顺利完成,各级监测机构都加大了培训力度。但是,总结2011年~2014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年度培训计划可以看出,4年来总站共组织了约120期监测技术培训,其中涉及质量管理的仅5期(其中4期仅省级监测机构参加),占比4%。各级监测机构质量管理人员(尤其是地市级和县级)知识更新缓慢,技术覆盖面比较单一,对有机分析、重金属分析、土壤分析等新技术、新领域要求不清楚,更无相关工作经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1.3质量管理手段单一

实际工作中,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工作更多地关注分析测试环节,对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和运输等环节普遍关注较少,且分析测试环节较常采用的质控手段基本以平行样、加标样和标样考核为主。另外,上级部门能力验证和质量核查最常采用的方式是标样考核。而现阶段,我国标准样品研究机构较少,标准样品存在种类少、品种单一、基体简单[5]、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各级监测机构基本都是从同一研制机构购买标准样品,对样品结果范围基本清楚。因此,实施标样考核不能真实的反映监测机构或人员的真实水平,致使考核失去意义。

1.4质量管理让位繁重监测任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阶段,监测领域不断拓展、监测要求不断提高、公众环境诉求不断增加,各级监测机构任务都比较繁重,很多时候都处于疲于完成任务的状态。笔者在多年参与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时发现,许多监测机构都因人员紧张、任务繁重等原因导致部分基础工作落实不到位。比如机构在申请新项目、新方法或新进人员上岗前,方法确认工作落实不到位;未对本机构采用该方法所需人、机、料、环等进行符合性确认,直接引用,对方法深入理解不够,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不能正确分析和处理,从而影响监测工作质量;再如,部分监测机构对于量值溯源结果未进行确认,致使部分溯源结果不满足计量法要求或工作要求,监测数据合法性无法保证。

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两高司法解释的出台、新环保法及其配套管理办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等的实施,监测数据将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可以决定排污者是否受到相应行政处罚,而且还可以决定排污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是否触犯刑法。同时,新环保法规定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或失真明正典型,监测数据质量问题在法律层面上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随着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的不断加强,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真实性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对监测机构实现三个“说得清”能力是更高的挑战,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势在必行。

3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得知,环境监测工作既面临任务日益繁重、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也存在质量管理手段单一、质量意识不高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不足等问题。这都迫切需要环境监测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既是一项技术工作,又是一项管理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入手,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

3.1高度重视、全面树立质量意识

一般来说,领导重视的工作在实施进度、实施效果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成效,就必须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①提供人财物保障。质量管理人员要积极向领导灌输质量管理意识,取得领导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具备有干事的物质条件;配备充足的有经验的人员,确保具备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员条件。②出台必要的奖惩政策。为鼓励和鞭策员工重视和参与质量管理,环境监测机构有必要出台质量管理相关的奖惩政策,对干得好的部门和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不重视、工作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部门和人员给予适当惩罚;全面树立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氛围,确保质量管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3.2推行质量管理责任制

质量管理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6],把质量责任从上到下落实到部门和人员。①推行制度化管理。在质量体系中不但要明确质量管理机构的质量管理责任,而且要明确其他职能部门及各级人员的质量管理责任,并明确质量管理隶属关系,真正做到人各有责、物各有用、事各有人管。②推行内部通报制度。由质量管理部门对各级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和完成质量进行记录和监督,定期通报,并将通报结果作为评优、目标考核的依据,以强化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推动质量管理落地生根。

3.3切实做到管理与技术高度融合

监测数据质量提升,不能靠单兵作战,必须充分发挥团队整体力量。监测机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质量管理贯穿于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包括任务布设、样品采集、样品测试、监测报告编制,以及物资保障等,既有管理工作,更多地是技术工作。要提升监测质量,必须做到管理与技术的高度融合。①强调质量管理人员深入监测一线。要求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重视管理工作,还要加强技术学习,走出办公室,多到企业、多到现场、多到实验室,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性地开展质量管理工作,避免质量管理出现偏差。②质量监督落到实处。质量监督是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运行至关重要的环节[7]。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运行有效,关键在质量监督员是否进行充分监督。一方面质量监督员要编制质量监督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及时形成监督记录。另一方面质量管理部门要对质量监督员工作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对监督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研判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整改措施或整改效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充分运用监督结果对质量管理工作重点进行调整或补充,确保质量监督取得实效。

3.4多手段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管理工作既是技术性工作又是管理性工作。实施质量管理的目的是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质量[8]。环境监测机构应从管理和技术层面采取措施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①建立监测分析方法的适应性检验长效机制。最近几年监测机构队伍不断壮大,新进人员较多,国家颁布的新方法也较多,方法适应性检验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确保监测人员充分了解分析方法的特性,正确掌握实验条件。②开展多种比对监测工作。通过开展人员比对、方法比对、仪器比对等工作,将仪器、方法、或人员等因素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监测工作质量可靠、结果正确。③高度重视现场质控工作。加强现场使用仪器设备校准、监测点位布设、现场样品测试、样品输送等环节质量控制,确保采集样品的代表性。④强化督促检查。质量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对实验室条件、质量监督、仪器设备管理、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及时预防和纠正。

参考文献

1牛航宇,陈善荣,徐琳.关于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环境监测,2015,31(3)

2陈斌,赵岑.环境监测转型发展现状分析.中国环境监测,2013,29(6)

3周宏春.绿色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环境管理,2015,3

4彭刚华,梁富生,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中国环境监测,2006,22(2)

5柏仇勇,胡冠九,袁力.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中国环境监测,2008,24(4)

6吴邦灿,李国刚,邢冠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7李国刚,池靖,夏新,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指南.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一、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施工企业的一种生产行为,主要是指施工企业对所实施的工程项目所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规划、协调、组织和控制行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有项目设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安全管理、项目现场环境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等。随着我国土木施工项目的不断发展,项目施工单位面临着更为严格的管理标准方面的要求。因此,企业为了应对这一变化,纷纷改变原先陈旧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

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

1、工程施工技术落后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不够先进或者技术实施不规范,而引起的质量问题经常出现。主要有:错误的使用施工设备,或者使用不规范,导致在进行基础性建设过程中,对细节性的注意事项认识不足,致使在进行施工时,没有把隐蔽的建筑物进行良好的整合施工,使加固、支撑等事项进行得不顺利,把基础性的建筑施工环节遗漏掉。

2、监管员工、施工员工素质低

如今土木工程的监管员工所具备的状况大多数素质较低,忽略有关施工管理,大部分人觉得施工进程的管制就是监理工作的范畴,对于工程勘测、计划、探究等方面的阅历贫瘠,并不注重这些层面的问题,很多监制员工在工作方面具有应付的形式。现实状况中有些土木工程存在质量缺陷大多数是因为监制不恰当导致的。想要确保土木工程企业的进步需求,使在土木工程施工工作的员工逐渐变多,施工员工的文凭、年纪以及能力水平等具有较大差别性,大多数是因为施工员工的素质较低造成的,这样就导致了在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难题。

3、施工过程环境问题

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给城市带来了较大的环境公害,随着时间的推延这些问题更为严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有害的气体、空中的粉尘、施工中的噪声及强光、杂乱的施工现场、丢弃的渣滓物、建筑工程的高空坠落物以及一些突发事故等。此类问题将会给居民意理、生理带来严重的伤害。降低因土木工程施工带来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增强施工环节监管,每个环节的施工应采取积极管理措施,防止出现环境问题;二是引进科学的施工技术,主要是应用环保施工技术来减少大气中的粉尘、地震、废弃物、有害气体、噪声、高空坠物等不同的施工公害;三是运用预制装配施工计划,该计划能够明显降低粉尘、噪声、废弃物等给环境形成的毁坏;四是选择质量好的工程资料,主要是为防止施工过程呈现气体污染。

4、安全施工的管理问题

最近几年,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市场发生安全事故,而且频率和数量比远远高出西方发达国家,这个很明显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众所周知,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高空露天作业,外界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以及自身操作的不规犯性等问题致使土木工程项目自身就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但是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几乎有九成以上的施工安全事故是因为施工人员不遵守作业规范、违规操作等人为原因造成的。而这些问题大部分与农民工和临时工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是因为这类弱势群体,没有经过系统长期的安全培训,防护能力和安全意识较弱,因此从农民工和临时工在思想上就不重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安全监管人员的失位也会造成施工事故的发生。

5、工程项目未能有效实施项目法人制

当前我国多数行业的项目法人制均未能得到实现,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土木工程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有些法人制运行是综合了建设管理、项目集资、商业运营、借还贷款等一体化管理,有些法人制运行是将集资建设与商业运营分别交由两个单位进行管理,并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通常由上级直接任命,且禁止在同一单位长期工作,这类短期的工作状态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也对土木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6、未有规范性合同管理

一方面是甲方的问题,往往出现制定条件不平等合同的情况,恃强凌弱。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发展不成熟,导致虽然甲方制定了损害乙方施工企业利益的合同条件,但是施工企业通常情况下不会提出异议。为了保证盈利与生存,施工企业往往会选择尽最大可能节约成本,便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工程的质量随即受到严重影响,形成“豆腐渣”工程;另一方面是施工企业的问题。

三、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

要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积极地推行土木工程管理责任制,这是加强土木工程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的主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土木工程的建设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工程项目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具体项目管理与合同管理的难度也在不同程度加大。因此,迫切需要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进而打破传统的管理误区,明确每个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真正落实到各个施工过程中去。

2、提高施工人员和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素质

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该对施工人员举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使他们具备项目施工所必需的技术,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以促进施工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外还可以通过采取激励措施,并实行人性化管理以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对于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则采取精神激励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管理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升职等激励。

3、采取先进施工技术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对施工进度和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要求,根据工程总体结构分析,合理选择使用先进施工设备和施工技术,同时在引进外来先进施工技术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施工技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实际施工状况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加快施工速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施工质量。

4、对工程施工环境进行优化

工程现场的施工环境直接体现出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并且会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态度造成间接地影响,因此,要对工程现场的施工环境进行优化。首先,要严肃工作纪律,对施工技术措施进行改进,对施工人员的生活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树立起施工人员文明施工的态度和观念;其次,根据自身工程的具体特点,对于一些影响工程质量的外部环境因素最大程度地控制,例如对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脏、乱、杂等情况,要尽量保持施工现场中的材料都堆放整齐,设备停放有序,还要保证道路畅通,及时关注施工气象情况和信息,制订出科学的施工周期表等。

5、对建筑项目成本进行有效、严格的把关利润率的大小

对于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来说是一项反映工程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的土木工程市场中施工单位在竞标以后,收入基本上是固定的资金难以后加于是对工程项目资金成本的严格有效控制基本成了利润率提升的唯一方式因此对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的有效、严格控制成了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这就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因此,现代化的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应该严格施工管理、规范施工进度,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以促进施工工期和工程质量的协调。

参考文献

[1]李浩.浅谈土建工程施工的控制与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4).

篇8

【关键词】管理创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作为企业施工的主战场,不仅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造就和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摇篮,更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所在。为了确保安全、优质、按期向顾客提品,同时为了实现效益目标,施工企业一般都会及时组建集团指挥部、子公司项目经理部及其所属施工队的分级管理机构。实践证明,这样的管理模式在施工管理、质量监控、安全保证及资金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也存在管理人员冗余、机械设备和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等问题。因此,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创新,不断深化施工管理体制改革。

1、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首先要改革机构设置与部门职能,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项目管理经营机构。从机构上,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市场合同部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有利于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强化合同管理的控制功能,克服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相脱离的弊端。对于施工管理部,赋予其在合同约束下对现场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全方位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职能,有利于形成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解决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改变“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的局面,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专设工程技术部,以适应工程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需要,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为建设一流工程和创造最佳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机关报的机构设置和职能界定,与我们预期的目标基本一致,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初步实现转换,并显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2、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规模比较大、分项工程或单项工程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项目又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始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它的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有效机制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有效灵活的组织体系是实现工程项目的四控制(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四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保证工程项目三大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3、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四大机制

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在建设一流工程的同时,努力造就一支一流的施工队伍。首先要建立竞争机制,广泛实行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竞争淘汰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使机构保持旺盛活力。通过竞争机制,可以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提高工作和办事效率,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第二要建立约束机制,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项目管理将会失去控制而难以为续。在建设承包公司党政工作、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了使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发生效力,还应该建立各项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奖惩,促使人们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施工作业,促进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水平的提高。第三要建立监督机制,围绕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这一中心,切实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要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与责任追溯系统,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加强对劳动和、物资材料及机电设备的干预,建立三大市场 ;同时加强对人工费、材料费、设备费和管理费四大成本的控制。

4、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把公司作为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负责合同成本目标的总控制。通过对合同单价的分解、调整、综合、平衡,确定内部核算单价,提出目标成本指导性计划,对作业层成本运行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二级单位作业层负责执行管理层制定下达的目标成本分解指标,严格按照内部核算单价控制成本消耗,自负盈亏。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要对职工进行质量重要性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开展质量宣誓活动,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用铁的手腕,铁面精神和铁的纪律来确保施工质量。在对质量事故责任者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设立高额奖金,用以奖励工质量好的单价和个人。为更好地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建立施工质量档案管理系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

5、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提高的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6、强化安全文明施工

施工企业应当始终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基本经营方针,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事故零目标”推进活动。我们在项目部设有现场经理,工程总管和总工程师。下面分设安全健康与环境主管(经理),费用控制与计划主管(经理),劳资主管理,采购经理,施工经理,合同主管六个部门。安全部门有3位安全工程师,还有紧急救护医务人员,实行安全健康与环境一体化管理。环境管理包括评估、监测、教育、现场实施与监督检查;安全管理包括施工安全、交通安全、机械安全、消防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等;健康管理包括工业卫生(防尘、防毒、防噪音)、现场卫生,生活卫生、医疗救护等。总之,只要与安全、健康、环境有直接关联的,安全部门都管。

篇9

1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的意义

1.1有利于促使工程建设全过程强化环境管理。在工程建设期间,环境管理主要针对环境保护审批环节和竣工验收环节进行管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弱化了对工程施工环节的环境管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节是影响环境的关键环节,如勘探、选址、取料、加工等均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所以只在竣工验收环境进行环境管理,已经无法挽回施工阶段带来的环境问题。为此,必须实施环境监理制度,确保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贯穿于水利水电工程整个建设周期内,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成效。1.2有利于保障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环境监理方是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不受业主、施工单位的干预和制约,能够保证监理工作的公正性和自主性。环境监理依据监理合同,根据业主委托的监理内容,督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单位从被动治理污染,转变为主动预防污染、过程治理污染,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有效减少施工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若在施工中发现环境问题,则要求施工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强化对工程所在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环境监理有权参与工程有关重大环境问题的决策,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促使各项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落实到位。1.3有利于实现工程建设生态效益目标。环境监理能够维护好业主与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使工程环境保护工作顺利通过环保部门的验收,杜绝施工中因存在违反环保法的行为而受到环保部门处罚。此外,环境监理负责监督管理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能够保证环保工作规范化开展,促使水利水电工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重目标,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平,保障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2环境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1构建环境监理监督体系。1)环境保护进度控制。进度控制是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进度进行监督管理,需满足同时设计、施工、运行的要求,确保环境保护实施进度与工程建设进度趋于一致。在进度监理中,要制定环境保护规划,要求施工单位采取高效环保的施工技术措施。若施工单位延误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进度,则环境监理单位可采取经济处罚措施,并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在限期内整改。2)环境保护成本控制。成本控制要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总投资要求开展监理工作,建立起专项的环境保护资金,对该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专款专用。在资金调配和使用中,严厉查处擅自挪用资金的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环境监理单位还要落实管理责任制,明确监理职责,认真审核施工方案,做好支出计划与实际支出的分析比较工作,找出资金支出的不合理之处加以纠正。3)环境保护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要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合同要求施工,使已完工的工程符合环境保护验收要求,杜绝新环境问题的产生。在质量监督中,环境监理要监督施工单位的各项技术措施、施工工艺、施工材料、机械设备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确保工程施工与环境保护相统一,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破坏。2.2明确环境监理重点。1)废水污染监理。监督检查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等废水排放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要求砂石料施工产生的废水进行自然沉淀,待符合排放标准后准许排放;要求混凝土施工中产生的废水采取间断排放方式;对施工人员较为集中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系统;适当延长基坑内的废水静置时间,减少废水中的悬浮物,并在废水中加入中和剂,避免废水污染附近水质。2)废气污染监理。环境监理要定期检测施工区域内的空气质量,要求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在土石方爆破施工中,采用粉尘量少的爆破技术,并及时洒水避免粉尘飞扬;在施工材料运输中,要求尽量使用密封罐车运输,若使用敞篷车运输,则要在施工材料上面覆盖篷布;选用达到国家防尘标准的机械设备,减少尾气排放量;严格控制石灰装卸、砂石料加工、水泥装卸、混凝土搅拌产生的粉尘,及时采取洒水降尘措施。3)废料污染监理。远离生活饮用水源至少60m之外设置垃圾集中堆放点;在垃圾堆放处设置挡渣设施,避免垃圾散落到河流或水库中;定期清理施工区域内的公共厕所,并进行消毒杀菌;分类堆放建设垃圾,定期对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并采取集中处理措施;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妥善处理危险固体废物。4)噪声污染监理。在机械设备中安设减噪降震装置,做好机械设备保养工作,降低运行噪声;砂石破碎施工采用橡胶筛网;若工程位于居民区周边,则要求运输车辆禁止鸣笛,不可在夜间使用高音喇叭;定期对施工区域的声音环境进行监测,确保场地内噪声符合国家标准要求。5)水土流失监理。环境监理要求施工单位严格落实水土流失控制措施,对渣场、料场、道路、施工现场进行分区管理;及时回填取料区域,根据原有的生态条件对植被进行恢复;将废渣运到渣场,平整渣面,并覆盖土,恢复渣场的植被;根据道路使用要求,在道路两边种植防护树木,对大坝、电站区进行绿化;加强对土场周边植被的保护,在取土后要避免出现山体滑坡现象。6)生态环境保护监理。不允许破坏施工区域内的林木,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不允许捕猎野生动物;若在施工中发现珍稀的植物,则要在林业部门的配合下,对珍稀植物进行迁移。若不便迁移,则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对植物设置保护区域,加强施工人员教育,使施工人员自觉保护国家珍惜植物;在施工区域内禁止捕杀珍贵水生生物,当遇到鱼类繁殖期时,要对滞留在基坑内的鱼类进行捕捞放流;若在施工区域内发现文物景观,则尽量维持文物景观的原貌;若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会威胁到历史遗迹的安全完整,则要采取转移保护措施。

3结语

环境监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贯穿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全过程中,确保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目标。为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单位必须履行自身职责,监督管理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加强对废水、废气、废料、噪声、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监管,避免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智恒.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7(1):124-126.

[2]王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应用和环境保护[J].吉林农业,2014(9):74-76.

篇10

【关键词】施工现场管理;工程质量;强化措施

引言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涉及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对此,在严格遵循综合性管理、动态性管理及科学合理性管理的原则下,全面而有效的落实现场施工管理的重点内容,一手抓管理的执行、一手抓制度的建立,做好环境管理、设备管理等工作,为现场施工创建良好的环境,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一、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综合性管理原则。对于施工现场管理而言,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具体划分为三类:1.经济性管理与技术性管理;2.组织管理与目标管理;3.法制管理与企业行政管理。对此,施工现场管理应遵循综合性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施工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实现全方位的实时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二)动态性管理原则。施工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处于动态下的技术、人力资源、施工设备等,都强调施工现场管理应遵循动态性管理原则。做到因时而动的管理形态,以适应施工现场的变化极易市场的需求。

(三)科学合理性原则。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应严格遵循科学合理性原则,确保各方工作科学化,符合现代施工现场管理要求。同时,作业流程、施工操作方法等,都应做到合理,提高施工现场的资源利用,控制好施工工程质量。

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而优化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把握关键环节及施工流程,全方位把好施工建设关。对此,严格遵循上述的三大管理原则,务实施工管理的以下重点内容:

1.针对施工各阶段的特点及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是工行现场管理。并且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循动态性的管理原则,实现对资源配置的优化、施工效率及效益的最大化。这样一来,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确保了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2.我们知道,施工生产及交易活动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对此,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应充分的认识这一点。在工程投标、施工及验收的一系列环节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协调配合,便于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全面而有效开展。

3.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强调管理工作的务实开展。对此,首先需要对现场管理工作的性质有充分的认识,以及工作复杂性的心理准备。由于施工生产具有流动性的特点,造成施工中普遍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技术及行政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现场管理人员有效开展工作,组织协调好,为施工质量的把关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的措施

施工现场管理是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安全施工的有效手段,对于施工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在于如何践行好三大原则,务实管理重点内容,构建全方位的现场管理形态。对此,笔者从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化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的若干措施,以确保工程质量。

(一)提高现场施工管理的认识,抓好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现场施工管理是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安全及进度。对此,企业应提高现场施工管理的认识,将其作为企业的大事来抓,确保各环节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在规范各方行为的同时,调动施工中的有利因素,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与此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处理,进而在确保工程质量的过程中不断地务实现场管理的目标。

(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施工的现场管理效率。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由于施工的变化性、复杂性等特征,强调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性。施工现场比较庞杂,单单依靠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难以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故。对此,需要发挥好现场管理工作的作用,在管理中践行“人本”理念,不断地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思想道德品质等,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优化施工现场管理队伍的建设,在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教育,进而在工作中管理严格,具有良好的职业责任心。所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狠抓安全施工环节,确保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开展。毋容置疑,安全施工是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此,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从各方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如重点强化施工机械、用电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并强化安全教育宣传,确保施工操作安全进行,避免人为因素而发生安全事故。

(四)落实施工现场设备的管理,确保现场施工处于有序开展的状态。施工设备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建立完善的管理责任制、保养制度,以及安全保障制度,全面而严格的控制各施工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确保施工设备处于最佳的运作状态,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并且,施工设备也是频繁安全施工、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也就强调施工现场设备的管理,不仅是安全施工的需求,也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需求,应强化相关管理工作力度。

(五)落实文明施工的需求,强化现场施工环境的管理。施工环境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有重要的影响。对此,强化施工现场环境的管理,创建文明施工的良好环境,势必有助于施工工作全面而有效开展。首先,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现场的环境进行有效的处理,如施工现场污染物的处理,严格避免施工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其次,建立完善的现场环境管理制度,特别是对施工现场的噪声、灰尘等的有效处理,避免这些污染因子造成的严重危害;再次,为施工人员创造良好的施工及生活环境,确保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施工质量、减少了人为因素的施工事故。

结束语

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的质量及经济效益的获取。强化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开展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此,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务实开展,应抓好施工的方方面面,将各环节施工管理的重点落实到位,并建立相应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优化当前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慧君.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19)

[2]黄天虎,陈怡娟.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