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赔员范文
时间:2023-04-09 17:1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索赔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设单位 索赔防范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评标原则以低价中标的占多数,所以很多投标企业的竞标时的想法是:先中标,然后再设法索赔以提高效益。作为业主方管理人员,应该从主观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熟悉建筑法律法规,合同文件;客观上工作细致认真,尽量避免由于自己的工作不到位或疏忽给施工企业提供索赔依据,根据笔者所见所闻,以下事项在项目进程中如果疏忽就容易被索赔:
(一):在索赔的防范方面:
一、设计方面:建设单位应该要求并核查设计院的设计方案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而且要与地质情况、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并且施工上可实施,否则,中标后的施工企业可能会很大程度地原设计方案,使后续工作变得不可控;在招标过程中提供的设计图纸深度应该符合施工要求,不能遗留很多问题待招标以后再补充,诸如:详见深化设计,详见二次设计等等标注要尽可能少,因为这些待解决问题往往在正式图纸出来后引起许多矛盾从而带来索赔。
二、招标时设备、主材的控制:为控制质量或达到预定标准,招标时发包方会指定工程中某些设备、主材,这些被指定的设备主材一定要经过市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大致的价格范围,市场存量能满足本工程需求等。否则,小小的疏忽也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举例说明:某建设单位改造某综合性大楼,招标阶段,建设单位分管领导为外立面干挂石材从各供货商提供的样品中选了一种颜色非常漂亮、报价又相对较低的花岗岩,因为上级及有关领导对该样品材料颜色非常满意,送样品的潜在供货商又保证货源充足能满足需要,所以建设单位分管领导就没有对该样品的来源和市场情况进行调查,而直接将该样品封样进行招标。某单位中标后进行施工,施工单位按样品进货过程中,发现封存的样品是低档材料进行高温染色加工而成,因为该染色工艺,样品材料不能用于本建设项目,而按样品对应的颜色找花岗岩,市场上虽然也能找到,供货量很少,产地偏远,不能满足该工程需求,最终因建设单位指定材料的问题,被施工单位进行索赔,重新确定材料因为受时间、设计风格等多种因素制约,造成该建设项目造价提高,工期拖延。
三、签证时间方面: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对承包方提交的需要发包方确认的事项比如深化设计图纸、材料设备的品牌、规格型号、颜色外观等方面的确认要及时,否则容易被承包商工期索赔。
四、场地方面:场地移交要及时,如果有其他构筑物、建筑物(包括没有及时动迁的电线杆、坟场、周边影响施工的管线等),招标时应该明示,并表明处理方式,列如是否需要投标单位将该部分内容列入报价,按清单报价还是按其他项目报价等等。
五、资金方面:建设单位应该及时支付预付款、进度款及其他应由发包方承担的费用。变更签证价款依照通用条款,亦应与进度款同步支付。
六、进度控制方面:建设单位要提前把工作做细致,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发停建、缓建指令。否则不仅会被工期索赔,还会被索赔窝工损失、机械闲置等。
七、理清发承包方的职责范围,不属于发包方管理范围的(例如承包方的场地布置、修改承包方原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等),不干预,更不可下达书面指示干预,否则本应该属于承包方应尽职责义务范围的事项,因为建设单位的干预给承包方提供索赔依据。
八、对于发包方直接指定的分包人,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应做好衔接工作,包括场地、临时设施、分包工作起始和完成时间等等,避免分包单位工作延误影响总包进度或妨碍总包施工而被索赔。
九、甲方供应材料设备应按时到货、质量合格,甲定乙供材料设备的品牌、规格型号、价格应该及时确认。
十、关于工程变更:包括发包方指令的变更和设计单位出具的变更指令,如前所述,在招标前建设单位因尽可能将工作做细,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但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几乎不存在没有变更就完工的工程,工程变更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不得不发生变更时,建设单位应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讨论研究,对工程中已完工的部分尽可能不返工或少返工,采取最优化方案等,将变更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十一、保证外部施工条件,避免非正常停水、停电和交通中断等,如果无法避免,应尽早通知施工单位,力争将停工时间控制在最短和停工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
十二、注意现场签证的把握:凡招标清单、预算定额或间接费定额或有关文件有规定的包含在工作内容之内的,均不得另行签证。若把握不了,可向本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咨询,或委托其参与解决;现场签证的内容、数量、项目、原因、部位、日期等要明确,价款的结算方式、单价的确定应明确商定清楚,任何模糊的内容都会给事后承包方的索赔造成借口。
(二)、在处理索赔过程中
一、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平时应该做好工作笔记,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均心中有数,当收到索赔报告时,先核查该索赔事实是否存在,防止承包方混水摸鱼捏着索赔事实的得到索赔。
二、假如承包方索赔报告的事实确实存在,建设单位则审查所提出的索赔有无法律依据 ,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理由一般是下述理由的一项或几项组成:
a)发包人违反合同给承包人造成时间、费用的损失;
b)因工程变更造成的时间、费用损失;
c)由于监理工程师对合同文件的歧义解释、技术资料不确切,
或由于不可抗力导致施工条件的改变,造成了时间、费用的增加;
d)发包人提出提前完成项目或缩短工期而造成承包人的费用增加;
e)发包人延误支付期限造成承包人的损失;
f)合同规定以外的项目进行检验,且检验合格,或非承包人的原因导致项目缺陷的修复所发生的损失或费用;
g)非承包人的原因导致工程暂时停工;
h)物价上涨,法规变化及其他。
建设单位管理人员针对承包方提出的索赔条款,对照合同文件,严格审查其索赔依据是否合理合法,要注意所谓合同文件,并不是仅仅指订立的书面协议书,合同文件包括: 1)本合同协议书; 2)中标通知书; 3)投标书及其附件; 4)本合同专用条款;5)本合同通用条款;6)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7)图纸; 8)工程量清单; 9)工程报价单或预算书。10)合同履行中,发包人承包人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合同文件。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应本着忠于合同精神的原则,把不符合索赔条件的都予以驳回。
篇2
【关键词】索赔;索赔处理难点;处理原则
“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口号越来越深入承包商的内心了。这个口号也验证了索赔对于承包商的重要性。不仅仅对于承包商索赔越来越重要,而且对于业主来说,索赔也成为自我保护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的水平整体不高,索赔能否成功也成为合同双方关注的重点。索赔的成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提高索赔的效率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1.对索赔的误解
1.1对索赔最常见的误解是把索赔看作是对对方的惩罚,通过对对方的惩罚谋取自己的利益。其实索赔只是工程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或)时间补偿的要求。是对自己的实际损失要求补偿的行为,不是对对方的过错进行惩罚的行为,不是自己盈利的机会。索赔是一种自我保护、确保自己利益的手段,不是伤害对方的利益机会。
1.2把索赔看作是一种会伤害双方合作关系的行为。目前我国国内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索赔并不是很多,索赔多是发生在工程竣工结算后,如果业主不及时支付工程价款,承包商讨要未果的情况下,承包商会到法院进行诉讼,诉讼的过程中把施工过程中应该进行的索赔进行一揽子索赔。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建筑市场竞争太过激烈,承包商怕得不到项目或者索赔影响和业主之间的关系,导致合作破裂。当结算结束承包商无法追要到工程款的时候承包商觉得自己应该自我保护,没必要维持双方的关系了,才进行一揽子索赔。
1.3认为只要是实际发生的客观事实都可以索赔,忽略了索赔证据的收集或者收集的证据无效。要进行有效的索赔或确保索赔成功,索赔证据的有效性非常重要的。索赔过程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之一就是承包商拿出的索赔证据如现场会议纪要没有业主或监理工程师的签字,或对监理工程师的口头指令没有及时签字确认,在索赔处理的时候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就会否认证据的有效性,根据争端处理的证据原则,这种情况下承包商则无法成功索赔。
2.索赔事项处理的难点
随着合同双方索赔意识的增强,目前工程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索赔发生。索赔处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有的索赔双方能达成共识,有的索赔事项双方往往很难达成共识。索赔之所以难以达成共识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工程合同不完备。一方面是由于合同存在重大事项的漏项。虽然我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建设部于1991年3月联合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并以此作为范本鼓励各方使用,但在工程实践中,采用或参考该示范文本的合同并不普及,很多的单位仍然在使用简单的有很多漏项的合同。由于合同文本的不完备导致索赔发生的时候双方没有解决的争端的依据。这样在索赔出现的时候,索赔结果就可能因争端解决人员不同而不同,出现比较大的分歧。另一方面在实际工程实践中还有一些事项由于涉嫌违法而无法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如黑白合同、垫资等,这就导致争端事项出现的时候受损失的一方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2.2证据存在瑕疵或证据缺失。虽然合同中有详细约定,合同实施过程中,双方不注意证据的收集,导致很多变更或指令变得无可查证。或者收集的证据存在瑕疵如只有一方签字或者只有复印件等,导致在索赔处理的时候无法作为有效证据使用。
2.3合同条款歧义。虽然合同有约定,但是对合同的约定双方存在歧义,当争端事项出现的时候对合同的解释无法达成共识。
2.4管理授权问题。很多索赔事项的发生是由于索赔发生的时候一方提供了“有效”的证据,但是证据因为“授权”问题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如监理工程师签字的有效性、业主代表签字的有效性。很多业主会在监理合同中约定监理工程师的权限,通过约定取消监理工程师的某些常规的权利,此时监理工程师的签字的“证据”就有可能不会得到业主的认可,进而导致索赔争端。
2.5无效合同。由于建筑行业中某些工种技术要求低,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法律又规定了相关的执业资质,这就使得挂靠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合同法规定的无效合同的情形出现。在我国工程实践中最常见的无效合同是由于承包人无资质或超越资质承包,或者应该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情况下签订的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下文简称解释)第一条明确了无效合同的情形,同时在第二条、第三条明确了合同无效下的索赔处理原则。但是由于该解释认定了此类合同无效就导致了很多索赔细节的处理变得无合同可依,导致更多的争端的出现。
3.索赔处理的原则
索赔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的项目合同条款比较完备,那么相关的索赔处理相对简单,有的项目合同非常简单,很多关键事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清楚,还有的项目可能根本没有书面合同,双方之间仅仅是口头约定,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双方对很多事项的处理会产生分歧形成争端。在进行索赔或索赔处理的时候,如果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则能有效提高索赔解决的效率,保护双方的权益。
3.1合同原则。合同作为双方就工程实施事项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共识,是项目实施的第一标准,也是索赔处理的最高标准。在进行索赔处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查看该索赔事项相关的合同约定,如果合同有约定就要按照合同约定处理,除非约定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合同无效,第五十三条的免责条款无效,第四十条的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之一。如果合同没有约定可以按照行业惯例或国际惯例,或相关法律的约定进行处理。
3.2实际损失原则,或者证据原则。由于建设项目的特点,使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在签订合同时无法预料的情形,由此带来很多变更,影响双方利益。为了确保双方的利益,合同双方都会对相关事项提起索赔,双方就索赔事项可能会发生争执,解决这种争执的基本原则就是实际损失原则,即谁主张权利谁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损失,证据得到双方认可,则此部分索赔可以得到支持,否则不能得到补偿。基于这种索赔处理原则,就要求双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收集有效(双方认可的)证据。
3.3项目整体利益第一原则,项目整体利益第一原则通常会被人们忽略。合同双方在进行索赔和反索赔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忽略项目的整体利益,过分强调双方的经济利益或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了项目带来的其他效益。如公益项目或公共项目相比其经济效益来讲,可能及时投入运营使用带来的社会效益会更重要。但是很多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双方的分歧导致项目停工,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的损失却被忽略了。
3.4双赢的原则。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非自己原因被索赔的情形,在处理这种索赔事项的时候,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直接拒绝,而是本着双赢的原则进行处理。如必要的时候给对方以一定的道义补偿。如采用固定总价合同时,如果变更过多,虽然按照合同约定合同价款不能进行调整,但是,业主应该知道当承包商成本增加过大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给予合理的补偿,则承包商可能通过其他手段,如偷工减料等降低工程质量的措施确保自己的利益,进而损耗项目的利益。此时业主应该给承包商以道义上的补偿来确保项目的利益。
4.提高索赔效率的途径
要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合同双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签订完备的合同。在工程实践中一般合同文本由业主提供,很多业主会错误地利用这种权力,认为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的设定来转移自己的责任而故意遗漏某些条款或设置对承包人非常苛刻的转移自己责任的条款。实际这种条款的设置在争端发生的时候,很难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反倒是过多的风险转移为提高工程合同价,如果风险事件没有发生反而导致业主的损失。因此签订尽可能完备的合同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最大的利益保护措施。
4.2明确管理组织权限的划分。对于业主来讲对承包人说明确业主代表和监理工程师的权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发生。对于承包人来说可以通过了解业主方人员的权限来合理地保护自己及时取得有效的索赔证据。
4.3加强合同管理,及时收集有效证据。依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要想索赔成功,证据就成为必要的前提条件,证据的有效性是索赔成功的唯一保障。在收集证据的时候注意证据的时效,在合同约定的时间界限及时收集证据。同时注意证据有效的条件,及时取得签字确认,同时注意签字人的权限保障签字的有效性。
4.4坚持项目利益第一的原则。在索赔事项发生的时候,双方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证明事项的发生不是自己的责任,积极地进行索赔和反索赔,严重时甚至导致项目停工,给项目的整体利益带来重大的损失。双方特别是业主在进行索赔事项处理的时候应特别注意项目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这样就能在保护项目利益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为了在非业主原因导致承包人过大损失的时候,为了项目的利益,给承包人以合理的经济或其他补偿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5.结论
随着建设项目各方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索赔被提高到空前的重要程度。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对索赔还存在着误解,这些误解导致索赔的失败。结合工程实践,目前我国索赔处理的难点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合同文本不完善或合同无效、管理授权不明确、索赔证据无效等,要实现索赔争端的公正公平解决,必须设置索赔争端处置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索赔处理时必须依据合同优先的原则根据有效证据对争端依据合同约定进行处理。在双方进行索赔决策的时候应当遵循项目整体利益第一原则。为了提高索赔的效率要求双方尽可能签订完备的合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明确双方人员的权力范围,为取得有效证据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3
>>>案情回放
夜里开车轧死无名男
2006年10月30日晚上,家住崂山区南窑社区的王某开车沿崂山区枣山路由南向北行驶,行至建豪建材公司处时,车从躺在路上的一名无名男子身上轧过,致对方抢救无效死亡。经崂山交警认定,王某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此后,警方多方寻找死者的亲属,还在报纸上发了公告,但死者的身份一直无法确认。2007年11月6日,崂山检察院以交通肇事罪对王某提起公诉。
>>>庭审现场
是否逃逸成争论焦点
11月21日上午,崂山法院公开审理该案。在庭审中,王某陈述称,当时自己只是看到了前方有一个“东西”,并不能确认是人,车辆颠簸了一下,他下车查看时才知道车下有人。
公诉人提出,当时110民警到达现场后询问了王某是不是他开车轧了地上的人,王某并没有承认,因此王某主观上存在逃避法律责任的意图,其行为构成了逃逸。最后陈述时,王某表示自己承认交通肇事行为,但不承认是逃逸,同时他表示愿意进行民事赔偿。法官宣布休庭,将对此案择日宣判。
>>>检察官详解
为何由检察院当原告
在本次庭审中,记者注意到,崂山检察院有两名检察员出庭,但是他们两人的身份却不一样,一个是以公诉人的身份出现,代表国家机关支持追究被告刑事责任;另一个则是以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身份出现,要求追究肇事人王某对无名男子的民事赔偿责任。
在刑事部分,作为公诉人的张检察员一一举证,认为王某的行为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追究刑事责任。而在民事部分,代表检察院出庭作为原告人的贺检察员向法院提出了30余万元的民事赔偿请求。
检察院当原告为无名被害人向肇事者索赔,这在山东省属于第一例。11月22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崂山检察院民行科有关负责人。据介绍,案件移送起诉后,崂山检察院认为,公民的人身权益受法律保护,王某应承担刑事责任,同时还应该对其提起民事诉讼,但该案中受害人已经死亡,其亲属又无法查明,致使民事赔偿诉讼程序的诉讼主体即原告缺位,而根据我国《宪法》第129条,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检察院应当以原告身份代为诉讼,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这种民事诉讼也可以理解为公益诉讼。鉴于无名男子的亲属情况不明,其他诉讼请求无法主张,检察院暂对死亡赔偿金提出请求。
据介绍,该笔赔偿一旦实现,检察院将对赔偿金托管,如果最后没有亲属认领,会作为公益款项用于公益事业。本报记者 刘建
■观点碰撞
法学专家认为此举于法不符
篇4
施工索赔的基本原则
(一)以合同为依据原则
索赔的提出首先应该以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存在有效的合同条款为基本依据。合同是当事人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包含双方权利义务的基本内容。索赔的要求提出是非合理、合法,合同条款应是第一位的判断标准。
(二)实际损失原则
实际损失,是从经济学角度,运用成本费用理论来分析损失,它应该包括至少两层含义:一是损失必须已经产生或者必然产生;二是这类损失必须能被反映在成本费用之中,并构成经营成本的一部分。
实际的经济损失或者权利损害的存在是提出索赔的前提条件。在索赔处理过程中,坚持实际损失原则,也符合索赔所具有的补偿性质的基本要求。
(三)合理分担风险原则
风险就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而且风险客观存在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合同是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对风险的发生进行预测,而更为重要的功能是依据合同能够对风险发生之后的损失进行合理的分担,索赔就是因承担了本不应该由自己承担的风险损失而向对方要求补偿的行为。风险的合理分担也是民法以及合同法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当合同对风险的分担与实际的风险损失二者之间不相匹配甚至严重失衡而显得不公平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则出发,对风险责任进行合理的再次分配,使其达到或恢复一种公平状态。公平、合理地分担风险责任,是成功索赔所期待的理想结果。
(四)有理有据的原则
索赔是一方向另一方所取补偿的权利请求,因此,对于索赔方来说,索赔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对方对其要求的承认,即俗称的“买账”。如果对方拒不买账,对于索赔方而言,接下来的索赔工作中将会出现更多的阻碍,导致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的恶化,甚至提出诉讼。因此,为了避免不愉快的事件发生,在索赔事件发生之后,索赔方应该尽量的做到以据说理、以理服人。索赔的理由与事件应该充分,索赔证据应尽可能确凿。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五)友好协商原则
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从预防的角度考虑,我们应当尽量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同时,索赔事件发生之后,双方更应该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进行沟通和互动。毕竟建设工程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一旦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破裂,合同解除带来的不仅仅是当事人合同目的的落空,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的权益。由于索赔关系到发包方与承包方的切身利益,索赔谈判就成为双方解决索赔问题的常用方式。为了达到索赔成功,应该在索赔活动中坚持友好协商的原则。
施工索赔报告编写要求
编写索赔报告需要实际工作经验。索赔报告如果起草不当,会失去索赔方的有利地位和条件,使正当的索赔要求得不到合理解决。对于重大索赔或一揽子索赔,最好能在律师或索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编写索赔报告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索赔的事件真实、准确
索赔报告对索赔事件的描述应该真实、准确,这关系到承包方的信誉和索赔成功的与否,对索赔事件描述不实、主观臆测,或缺乏证据,都会影响到业主和工程师对承包商的信任,给索赔给索赔工作造成困难。为了证明事实的准确性,在索赔报告的后面要附上相应的证据资料,以便于业主和工程师核查。
(二)逻辑性强,责任划分明确
索赔报告要有逻辑性,将索赔要求同干扰事件、责任、合同条款、影响形成明确的逻辑关系。索赔报告的文字论述要有明确的、必然的因果关系,要说明在客观事实与索赔费用损失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计算准确
索赔报告通常在最前面简明扼要的说明索赔的事项、理由和要求的款额或工期延长,让工程师一开始就了解自己的全部要求。接着再逐步的详细论述事实和理由,开展具体的讨论方法或计算公式,列出详细的费用清单,并附以必要的证据资料。这样,业主或工程师即可以了解索赔的全貌,又可以逐项深入地审问索赔报告、审查数据、检查证据资料,较快地对承包商的索赔报告提出自己的评审意见及决策建议。
对于施工费用索赔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符合合同规定的原则
费用索赔必须符合合同的相关规定,如符合合同规定的补偿条件的范围,在索赔值的计算中必须扣除合同规定应由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和承包商自己失误所造成的损失;符合合同规定的计算方法,如合同价格的调整方法和调整计算公式;以合同报价作为计算基础,出合同外另有特殊规定,费用索赔必须以合同报价中的分部分项工程单价、人工费用单价、机械台班单价及费率标准作为计算基础。
(二)符合会计核算的原则
费用索赔中常常需要进行工程实际成本的核算,通过计划成本以实际成本的对比得到索赔值。实际工程成本的核算必须符合通常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例如成本项目的划分及费用的分摊方法等。
(三)符合工程惯例的原则
费用索赔的计算必须采用符合人们习惯的、合理的计算方法,要能够为有关各方所接受。
(四)充分准备好计算资料
在索赔报告中必须出具所有的计算基础资料、计算过程资料作为证明,包括报价分析、成本计划和实际成本、费用开支资料。在计算前必须对实际的各项开支、工程收入及工地管理费和总部管理费等做详细的审核分析。
施工索赔的策略
建立施工索赔理念认真学习索赔方法与策略,在施工过程中成功索赔来维护自身利益,下面集中介绍施工索赔中用到的策略。
(一)树立索赔理念的策略
在市场经济和设计多变、施工生产的特定条件下,发包方和承包企业共同承担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当承包商向业主提出索赔时,业主不要大惊小怪,应视为履行施工合同的一次正常业务;而当业主向施工企业提出索赔时,施工企业也应同样对待,实事求是,寻找证据、以理据争,不可无理取闹。所以树立正确的索赔理念是面临索赔的重要策略。
(二)在谈判时的休会策略
当谈判过程中,出现低潮或障碍、即将或已经陷入僵局时,有谈判双方或一方提出休会,以缓和气氛,各自审慎回顾和总结,避免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从休会时机的把握来讲,可以在休会期间冷静分析形势,及时修整谈判策略和方案。
(三)权威专家指导策略
若索赔工作产生对立,双方又不肯让步时,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索赔专家的力量或委托专门的咨询公司来处理,以帮助承包商寻找所在国家的法律 、政策和条令,整理有关资料,以增强承包商提出索赔要求的份量,这样有利于冲突的解决,并公正地处理索赔问题。
篇5
人才培养定位
更明确地说必须强调以下两点:第一,在掌握理论基础方面,和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有区别。研究性大学主要是为研究生教育作准备。注重理论的学术性,在学习中强调专业方向的纵向发展。和综合研究型大学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方面的要求要降低一些,独立学院的学生应该更侧重与知识的应用性学习,在掌握一定程度理论的基础上,更注重在实践环境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语言能力。第二,在专业应用方面,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在各行业中应用人才,从事的是高技术的应用型工作,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这与我国高职院校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有很大的不同。相对职业技能教育来说,它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较强。在对学生的技能、操作层面的要求大体和高职院校是一致的,不过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专科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紧密围绕专业进行,而独立学院更强调在一定的学科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上比高职高专的学生要深厚宽广。
日语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独立学院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必须制定出既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又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是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应用型市场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独立学院必须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标准,突显自己的特色。3.1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能力是日语专业学生的最重要的一项技能,也是日语人才培养中最基本的要求。从目前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来看,听、说能力恰恰是他们最薄弱的环节。日语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多数都能通过日语能力1级考试,但是,到了工作岗位,别说胜任翻译工作了,由于听不懂、说不出,就连和日本人交流都很困难。在听、说这方面,用人单位表现出最大的不满,也是往届毕业生在工作中最大的障碍和遗憾。具备很好的听力和流利的会话能力是区别日语专业和非专业学生日语水平的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因此,在课程制定中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学的重点,使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听、说能力方面掌握过硬的基本功,突出专业学生的特色。在一、二年级基础阶段,课程设置以拓宽专业基础,强化语言基本功为重点,培养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听力训练在初始阶段,由于学生尚未掌握听的基本技巧,一般采用放录音或听写的形式,训练学生听的基本技能。到大学二年级,除在听力教室播放录音之外,适当添加多媒体影视课件内容,在逐步掌握听力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听力训练。会话课一直由外教老师讲,从最基本的发音到简单的日常会话,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标准的发音和地道的日语简单会话。到大三、大四很多日语专业就不再开设听力和会话课,而我们独立学院大三一直开“高级视听说”。此门课在教学要求和目标上要超过专门性技能课的“听力”与“会话”,在日语场景对话中把听力和会话融为一体,突出了听、说方面的综合性。大三上学期主讲内容有日本语能力考试听力模拟练习、通过多媒体教室播放日本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以及专题报道。大三下学期主要针对就业学生讲解、播放日本公司的职场对话。第一个目的是提高日语听力会话能力,第二个目的是了解日本的职场文化。播放日本NHK、TBS新闻广播和视频新闻以及多媒体影视课件,通过模仿视频录像中的语音对话,体会在不同环境中要表达同样的内容也会根据人物的不同有不同的说法,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日语环境中学习掌握日语的正确表达,培养听、说、译的综合能力。口译课是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它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推理和联想等方法,讲课内容包括新闻报道、专题采访、职场会话,也可以直接模仿谈判现场、大型的国际会议同声翻译。日语口译课是将听力课、会话课直接打通,创造一个综合的平台将听和说、听和译的训练交替进行。根据就职的需求,增加应用性课程独立学院的日语毕业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站稳脚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合理设计市场需求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以“日语能力+专业方向”为特征设置课程结构,以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为核心。从目前社会对日语人才需求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日语教师日语教师的用人单位一般是外语培训学校或企业的日语培训部门,主要的对日语初学者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日语教育,日语培训学校的日语教学和大学院校的教学不一样,它是一种集训式的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使学员们非常集中有效地掌握一门日语,大部分学员是以参加日语能力等级考试,或者是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所以日语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之外,还要了解和日语相关的各种考试规则、内容和考试技巧。所以,在大学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有必要增设日语教学课程,或者以短期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日语教学的基本方法,把握外语教学的最新动态,了解和日语有关的各种考试,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日语翻译、助理、文员对于当前的日语专业毕业生来说,日语翻译、助理、文员仍是就业选择的主流方向。日语翻译能力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笔译,另一方面是口译。四年级开设的口译课为学生的就职多开了一条渠道。这门课以学生的翻译实践为主,进行各种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口头翻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模仿各种会议、谈判、讨论、演讲等实际场景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了解和掌握口译的相关技能和技巧。根据日式企业各种助理秘书、文员的职业要求,除了扎实的日语基本功之外,还应掌握办公室秘书。文员的基本知识,具有和职业相关的基本礼节和素质。所以大学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有日语的基本课和专业课,还要有基本素养课,或者在教师讲课时传授给学生一些办公室用语以及电话接听的礼仪等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工作必备的素质。日语销售、管理、技术人才日语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等职位是目前社会急需的热点。这一类职业不但要求日语基本能力,还要必须具有相关销售、管理、技术知识与能力。所以,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增加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选修课,学习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知识。有关销售、管理和软件工程师的相关课程,在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师范类院校的管理学专业都已开设,为我们独立学院的学生提供了方便,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可允许独立学院的学生到其他大学选修。修得一定的学分可以取得第二学位,也可以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为学生毕业后的就职提供有利条件。日语IT行业基于日语IT行业人才需求的紧迫性,我们学院除了应保留和发扬“精读、会话、听力”等基础课之外,还开设“IT日语”和“科技日语”课程。为了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允许学生到外校、外系选修计算机应用、编程、软件研发和测试等课程,学习实用性强的计算机类选修课程,例如,日语环境办公自动化、动漫设计与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编程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我们独立学院的理工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多数已开设,学院正在逐步开放相应的政策,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篇6
目前社会高技能、应用性的人才,迫切要求高校影视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知识结构日渐多样化。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因由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且只有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才能够逐步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对于人才培养而言,高校要实现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呈现多层次。当前的影视发展形势及影视人才需求要求的人才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的实务技能,又要既有一定的人文精神与艺术素养。因此,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当注重能力多层次的特点,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多元化教育达到自己能力的高点。
多元化需求为高校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背景之下,对于影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逐渐趋向于应用型、综合性人才,传统的人才观念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对影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其一,要求突出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主要强调学生的日常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应当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广泛依靠社会各界优势教育资源,从一种高层次的认知和多元化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影视专业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积极运用社会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对学生加以熏陶,逐步激发学生创作意识与灵感。此外还应积极运用影视界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随机教育,推促复合型影视人才培养。
其二,要求注重一专多能。单一专业教学难以实现对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新形势要求学生在充分考虑学习精力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可适当选修其他方向或选修其他专业,即可在毕业时实现双文凭。例如让播音专业学生锻炼主持能力,新闻专业涉猎编导领域,摄影专业课涉足编辑制作方向,通过这种交叉式的教学方式可实现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进而更加全面的体现个人人生价值。
其三,要求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只有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培养高质量人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教学中实践环节。此外,学校应当逐步构建各种层次的仿真实验室、模拟播音室、电视台,各种类型演播厅等等为学生进行仿真模似演练提纲硬件保障,不断启发学生的实践创作思维其四,要突出课外教学。仅依靠课堂学习和校内实训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各界组织的各种摄影展览、主持人和播音员比赛等公共节目,使学生能够将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将专业课程知识与时间动手能力紧密结合并付诸行动,进一步培养动手、创作、创新以及沟通能力。其五,注重协作、协调配合。在具体影视制作实践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操作空间,并将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协调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纳入到影视专业实践之中。其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其通过完成一定的项目或任务获得更多的经验体会,这对于复合型影视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高校影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现实条件下人才需求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代影视教育培养的主要问题,有许多的应届毕业生无法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影视的脱钩现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严重问题,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人才培养的导向偏移影视专业的学科培养特色就是适应性要强,技术性要强,既可以培养学术人才,又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但要以实践型人才为主,正是这个教育理念导致当前我国影视教育培养方向的偏失。全国高校都在努力建设研究型的大学,可是这对于大学专业学科的建设并不利,只是对科学成果的进步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还会因为盲目的向高端推进而导致中端受阻,从而影响本科生的基本素质和研究生的基础知识。由于研究型教育模式的主导作用,本科教育在当前教育制度下逐渐被的边缘化,从社会需求来讲,单位总是期望自己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够非常能干,但目前本科层次的教育学生的文化储备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造成了当今就业难的问题。
2.人才培养的非专业模式创作是影视的灵魂,制作是影视的根本。因此对影视人才就必须得有非常强的专业能力,既要能够赋予影视思想上的灵魂,又要能够进行专业化的静心制作。这就要求目前的高校培养忽视那些照猫画虎的非专业因素,而要更加注重专业基础的培养。当前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就是,本来不具备影视专业的办学条件,却非要开展影视专业,理工类,师范类学校都开展影视专业,这大大增高了内地电影影视专业就业的难题,内地的许多影视专业的老师甚至没有拍摄过电影,以至于学生毕业了也没有摸过底片,这简直是进行教育应付,让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
3.人才培养的定位模糊当前学校并不能有效的定位人才培养的标准,不能够很好的立足于本来的办学条件来培养未来的社会人才,也不知道将来学生会成为那种影视工作者,或影视实务者,或高校教师。这就导致很多学校不能对学生的培养进行良好的定位,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教学组织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差距,导致培养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在今后的培养中,要明确培养出竞争能力的人才,但当下的状况刚好与预期目标相反,各种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够明显,无论办学条件还是层次都无法产生比较有特征的产品,这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影视人才特殊性的需要。
多元化需求背景下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目前,河北省的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对影视实践课进行积极的探索,希望可以充分地尊重市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影视人才,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很多种:
1.校企合作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培养模式之一,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今后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学校与企业进行教育结盟,不仅仅能够解决学校和企业之间学用结合的学习方案,而且可以解决学生工作问题,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今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当前省内的很多高校都在进行这样的合作。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需求模式进行办学,这样相比传统教学更具目标性。既可以满足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又可以满足企业的人才培养。当前学校的校企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把企业的项目内容让学生作为资源进行练习,企业指定相关的人员对学校进行管理。另一个就是让学生到企业中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熟悉工作流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这将成为影视专业未来发展的良好方向,河北保定学院、河北软件学院等都对此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p#分页标题#e#
2.案例实践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指以企业直接发生的案例为教学背景,让学生充分从实际的工作中得到训练,这是一种对真实工作的培养和有效模拟,这种训练能有效的培养影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一些标准演播厅的修建后,教师把作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组织,自己安排在演播厅内完成作业,摄像机、灯光等都是在真实的环境中由学生自己操作而完成的,这样学生真实水平可以得到极大的锻炼。但是很多高校并不具备这样的硬件资源和案例,但可以根据自己自身具有的资源进行案例教学。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人才培养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11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达16507.4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8%,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势必需要充足的、高素质的、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相配套,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远达不到市场需求。据统计,2011年我国连锁行业的管理性人才短缺至少65万人,而高职院校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如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欠科学、实践环节易忽视等原因,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
二、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是输送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以我国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连锁店的需求每年将递增30%。而实际增加的连锁店数量却远远小于这个数字,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很多高职院校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连锁业管理者普遍学历偏低、知识结构比较老化。系统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知识、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尤其缺乏,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在短时期内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加快理论研究,更要理论指导实践,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社会上大量连锁企业对连锁专业人才的需求,给高职院校的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如今很多连锁企业对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有大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保障,在连锁专业的教学和建设方面有更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深度的校企合作能有力推动连锁专业在课程教学、实训体系、社会服务方面的提升,即加速了人才培养的进程。还有中国连锁协会的加盟,每年度对高校连锁专业教师的培训,给予了高校老师学习的平台,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水平。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体培养模式选择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 高职校园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岗位的人才,并与企业洽谈,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进行个性化的招生,或将在校学生转化为订单式,双方共同培养,保障合格人才供给,学以致用。这种模式具有就业岗位针对性强、学习实效性强、降低培养成本的特点,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订单培养”管理机制,加强与连锁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学管理跟踪与服务水平,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推崇,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二)“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模式是把一学年里传统的两个学期变为三个学期,即两个理论学期和一个实践学期,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分学期、分学年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这种模式首先实现了“学做结合”,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每个连锁经营项目内容的设计均以完成某个工作任务为目标,要求校内的实验实训和校外企业的实训相结合。其次实现了“产教结合”,高职院校每年配送教师到连锁企业顶岗学习,或者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参与教学。“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比较灵活,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学过程,在操作过程中,要考虑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要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共赢,“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
(三)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大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实验实训课以后进行的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经验的重要途径,是推行高职院校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作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顶岗实习,首先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能够亲自体验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文化等,可以检验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实习结束后,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补足所存在的问题。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种模式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细节工节,如: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注重顶岗实习中的指导协调工作,完善顶岗实习结束后的总结评估工作。
四、结束语
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才缺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才培养迫在眉睫。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一定要从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计划培养学生。可以选择“订单式”培养模式,“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同时加强和企业合作,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真正发挥好高职院校、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和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其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终解决连锁专业人才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宋海宁,曹金华.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3]郑艳.浅谈商业连锁企业人才的“零距离”培养[J].商场现代化, 2010.6
篇8
关键词双元制模式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Exploring into the Pattern of Dual-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NG Xuefang
(College of High TECH XUST, Xi'an, Shaanxi 710109)
AbstractDual-System is a famous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Mr. Hu Bo, a German expert in education, thinks that: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better to be called a "thought", which focuses on practice and skills for the future work and study, than a sort of education system."In China, the study on the pattern of dual-system is still limited to the high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s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focusing on the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only fe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gage in it. Based on our own advantages, our college has put emphasis on how to combine the thought of dual-system with college education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essence of German dual-system seriously, aiming at exploring a practicable and achievable dual-system suitable for colleges.
Key wordsthe pattern of dual-syste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ining; exploring
0 引言
双元制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其突出的特色就是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人才供需情况、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调整,使其“拟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落后,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服务。近年来,国内研究介绍德国职业教育的文章和书籍不少,在一些地方还建立了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验点,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国对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多集中在一些高职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中,针对的对象主要是高职人才的培养,而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很少,付诸实践的更是凤毛麟角。
1 我省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省三本院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2010年共录取新生29915人。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普遍的提法为“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为:在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人才服务面向的区域上,立足与为区域经济服务,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类型等实际情况。与传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大区别就是注重实践。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实践,但基本上仍无法摆脱传统本科教育的模式,未形成有三本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成为我省三本院校今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
“双元制”中的“一元”指的是学校,另“一元”指的是企业,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两者相结合从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企业通过实训教师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及必要的职业经验;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有关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元制教育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正与三本院校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相适应。
另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过剩,一方面,大量的大学生,特别是应届大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一方面,企业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一定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环境的中高级技术人才。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传统的大学教育普遍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将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环境,积累工作经验,从而适应当前社会人才需求。
3 我院对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普遍上多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不具备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技能,找工作更为困难。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将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成合乎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随着我们对“双元制”模式理解的逐步深入,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计算机专业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设施的配置等方面,必须凸显行业能力和技能需求。尽管“双元制”是世界著名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但由于制度、文化等诸多差异,在引进过程中不能全盘照搬。我院利用已有的条件和实践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3.1 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与从业理念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应让学生了解现在的就业情况,让他们有紧迫感,端正学习态度,打好理论基础,认真在企业培训,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改变他们的从业理念,应更加理性的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3.2 转变教育理念,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和培训体系
“双元制”的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我院近几年一直采用3+1模式,3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1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培训。根据教学情况和同学们的反应来看,这种模式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同学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得不是很好,培训没有针对性,没有很大程度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提高同学们的实际能力。综合以上情况,我院继续采用3+1模式,利用它的优势,充分发挥“双元制”模式的精髓,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真实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院准备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进行调整,加大实习、实训比例,充分体现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充分发挥企业培训的能量,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实际能力。
理论教学的内容要根据职业需求进行调整,使其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从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重新调整,进行模块化教学,为以后的培训打好理论基础,并在教学中时刻与实际相联系,避免纯理论教学。
实习、实训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不以学科为核心。认真选择培训企业,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通过和培训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调整好培训内容。学生在培训期间的身份就变为员工,按员工的规则来要求他们,培养规范化的工作习惯,改变学生那种懒散的、粗心大意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使企业培训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能较好地步入工作岗位,顺利就业。
3.3 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双元制”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具体包含的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即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地重获得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善于引导、帮助和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会学习”,变依赖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与此相应,学生也要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主导的传统学习方式,掌握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习自觉性。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组织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是主动地获取者,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4 加强教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教师资队伍
我国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在大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有机的结合,导致毕业生知识应用能力差。因此,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双师型人才,一方面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一些好的工程师来做兼职教师,把企业的实际经验带到学校。
3.5 继续加强产学研的教学模式
学院自成立以来,着眼于长远发展,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锐意常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
基金项目:2009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9BY88)
注释
赵居礼.英国双元制大学的办学特点及启示――以曼海姆双元制大学为例[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0(2):1-10.
篇9
【关键词】 药学;经济激励;二次分配;信息化
国家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将药师列入医药卫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范畴,指出药学专门人才急需紧缺状况非常严重。并且近年来民众合理用药意识不断增强,对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等方面更加关注;卫生部推行的临床药师工作模式也深入人心;多数临床医护人员认为非常需要临床药师,有必要听取药师的意见[1]。从而民众及临床医护人员都迫切需要大量药师提供相关药学服务,更放大了药师人才队伍的匮乏情况。而且就本院实际情况来说,近5年因各种原因去职的药师就多达12位。在这种前提下,构建良好工作氛围,培养稳定药学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才是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由此医院建立了经济激励措施,根据综合考核结果,定期以科室为单位发放经济激励。并在科室内部将经济激励二次分配给个人。
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卫生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遵循国家要求,为建立客观、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手段,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工作氛围,通过合理拉开经济激励的分配档次,形成科内小组之间、工作人员之间的良性竞争态势,从而优化药学团队建设,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作者在单位经济激励的二次分配上做了探索。
1 药学人员情况
第三二二医院药学人员组成复杂,开展窗口较多,管理难度较大。职称上从药士、药师、主管药师到主任药师层次齐全,在岗人员年龄上从18到54岁均匀分布,学历层次上从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均有相当数量人员,身份类别上有现役军人、军队职工、非现役文职人员、非编工作人员及临时工作人员等,按照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大概分科主任、班组长、临床药师、审方发药(摆药)药师、采购员、库管员、会计、送药工人等。人员组成非常复杂,工作量的分配不是很均匀,每次经济激励的二次分配计算及发放周期较长。
2 二次分配的计算方法
人员分值×每分金额即为奖金数额。
2.1 人员分值计算方法 设定每日出勤天数的固定分值,人员分值=(出勤天数×日出勤天数的固定分值)×人员系数。出勤天数直接按照出勤表单统计即可。日出勤天数的固定分值由科室内全体人员讨论后决定。人员系数为药学人员经济激励二次分配中合理拉开档次的关键所在。设计人员系数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工作(质量)目标考评、职称、在本科室工作年限、民主测评。如以百分制计,经广泛征求科室人员意见后,四个方面的权重分别定为工作(质量)目标考评40分,职称25分,在本科室工作年限20,民主测评15分。按月或季度进行考评测评后统计计算。在兼顾公平效率的大前提下,考虑到有军队职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因历史原因,职工多为低学历、从事非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所以设计人员系数时未考虑学历;另外按照同工同酬原则,不区分身份类别。
工作(质量)目标考评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如业务学习讲课及科内定期测评等、药品核心制度如《处方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药品的储存养护情况、帐物相符情况、特殊药品管理情况、差错事故情况及各班组登统计资料完成情况等。
职称方面即按不同的职称等级设定不同的分值进行统计计算。
在本科室工作年限按照实际工作周年设定不同分值后统计计算。
民主测评分两种方式进行,各班组长由本班组人员统一组织测评以及药学部门负责人结合本班组的患者满意率调查结果测评。普通工作人员由本班组内成员统一互相测评。
2.2 每分金额的计算方法
总经济激励金额÷全部药学人员的总分值即为每分金额。
2.3 其他方面 负责的工作量较多的人员,在按“2.1”项下计算出人员分值后,另外酌情加分,发表著作、文章等也另外酌情加分。所加分值参照每日分值由全体人员讨论决定。另外尚有其他加分以及扣分等情况。
3 信息化支撑工具的开发
为便于计算,提高经济激励发放效率,设计开发了信息化支撑工具(系统)。系统体系结构设计采用B/S结构,开发工具为微软的Visual Studio 2010,开发语言Visual c运行环境为Windows XP系统。该系统简便易用,利用该系统,整个药学人员经济激励二次分配计算过程可由熟练掌握电脑的普通工作人员完成。
系统为模块化设计,主要分为分配发放、系数计算、既往统计三个模块。其中分配发放模块用于管理每月(季度)的经济激励的分配发放,系数计算用于按照“2.1”项下分值计算方法计算相应系数分值等,既往统计用于统计对比既往历次分配发放情况。
系统采用Excel表格做为数据设计基础,当工作人员维护完成“2.1”项下相应客观数值后,可自动完成全体人员的分配计算,计算准确快捷,规范确切,避免人为因素可能引起的偏差,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并可以简便导出分配结果。
4 小结
医院推行经济激励措施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工作人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使广大患者得到更多实惠。根据专业技术、工作(质量)目标考评等对药学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完善经济激励分配方法,有利于充分挖掘工作人员的工作潜力,有利于药学部门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医院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信息化支撑工具使用简单、运行稳定可靠,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可推广到医院的各个专业、科室使用。
篇10
一、财政与金融有效对接在培育优质项目源上的必要性
项目源是个非具体的概念,它的内涵取决于风险投资进入的时间:投资于种子期,项目源就是一项处于萌芽状态的技术或新兴企业;投资于发展期,项目源的程度就相对前者有所发展;投资于成熟期,项目源即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成熟性。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所编制的《2006年中国风险投资业调研报告》可知,有69%的投资项目数属于扩张期和成长期,且成长期的项目数比例延续2005年的增长趋势,比例值升至49%。种子期项目数比例与2005年保持一致,仍然没有扭转前三年调研结果中出现的逐年比例下降的态势。虽然《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已经掀起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扶持种子期项目的浪潮,但是从目前的调研结果看,效果还没显现出来,种子期项目融资水平依旧不足。
事实上,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项目源,随着风险的降低,已经淡化了风险投资的主要作用。发展风险投资,若立足于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促进科技企业的繁荣这方面,我们必须加倍重视种子期的项目源。但现实是,真正具有风险投资意义的处于种子期的项目是不能被称作优质项目源的。原因即:使实验室里的一项发明变成一个项目的“种子”且具备了一定的风险投资条件,这其间工作所需的投入是无法由发明者承担的,私人机构也是不会轻易触及的。风险投资机构不愿投资于多数种子期的项目,并不是因为此项目源没有可以预见的良好预期,而是由于实现过程中的风险超出机构的承受能力。这极容易失败的关键性投入只有一个人可以承担,那就是国家。所以,政府必须承担起培育优质项目源的任务,寻找财政与金融的有效对接办法,培育处于种子期的风险投资优质项目源。
二、风险投资大国以色列在政府培育项目源上的成功经验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色列风险投资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迅猛发展阶段,其发展速度及取得的成绩令世界各国感到震惊。其风险投资所募集的资金由1991年的5,800万美元增至2006年的15亿美元。以色列对种子期项目的投资规模逐年增大,2004年已达到1.08亿美元,约为2003年的2倍。
在培育风险投资优质项目源方面,以色列政府意识到政府作用的重要性,创新了一种政府支持下的“孵化器”模式。“孵化器”是由以色列政府设立的非盈利组织,其目的在于通过向处于高新技术早期阶段的发明者、创业者提供为期两年的经营场所、资金、经营管理、业务开拓、产品销售等支持与帮助,使经过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身逐步产生对风险投资者的吸引力。
“孵化器”由政府、各种投资机构及私人投资者共同投资形成技术孵化基金的资本源,由科研机构、发明者及创业者向“孵化器”提供项目,构成技术孵化基金的项目源,孵化器的具体日常经营管理与投资运作由孵化器管理中心完成,政府所提供资金直接流向孵化器,再通过孵化器管理中心间接流向被孵化企业。政府投资的基金有着明确的用途和使用方式:管理中心的工资、房租、办公费等全部费用,每年约20万美元;每年向每个被孵化企业提供其全部费用(总额不得超过18万美元)85%的资金。政府所提供的资金不在企业持股,而要以限制性贷款的形式用销售收入偿还。新技术由发明者、创业者提出,由孵化器管理中心董事会审核,最终由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批准后,针对每个项目执行新建一个企业。每个孵化器能容纳10~15个处于早期阶段的企业,每个企业要包括2~5名进行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新设立的被孵化企业的原始股权结构为:50%归发明及创业家所有;10%归未来关键性雇员所有;20%归有关基金的投资者所有;20%归孵化器所有。孵化器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是寻找、筛选项目;二是对项目进行投资前的考察评估等工作;三是向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提供材料;四是组建新企业;五是在两年的孵化期内,向企业提供经营管理、监督控制、业务开发、市场营销等支持,并有权对被孵化企业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
从1998年以色列政府开始实施“孵化器”模式,到2000年孵化器预算资金已达3000万美元,累计孵化项目792个。孵化成功的项目达592个,在进一步发展中成功的项目达308个,平均每个项目吸引投资130万美元,累计吸引投资3.2亿美元。正是由于以色列政府在项目源还不能达到风险投资标准的时期,给予财政上的大力支持,通过孵化器顺利实现了财政与金融的有效对接,为风险投资市场培育了大量优质项目源。
三、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我国种子期项目源的培育模式
对我国来说,“孵化器”这一概念并不陌生。近年来,很多集团公司在各地建立众多“技术孵化基地”,但这些机构与以色列政府的“孵化器”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多是服务于集团自身产业发展的一个部门,如天津鑫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基地孵化器,建立目的是为集团自身上下游企业链条提供技术支持。
还有一种是以政府名义设立的“孵化器”,如天津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它起到的作用也与以色列的孵化器不尽相同。它只是一个政府的中介部门,通过交流把科技企业介绍给投资人,只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并不能达到“为高新技术项目早期阶段提供固定期限的经营场所、资金、经营管理、业务开拓等支持与扶持”的作用。
那我们也改换政府职能,把天津高科技转化中心办成同以色列“孵化器”一样,可以解决问题吗?答案肯定是不可以。建立类似政府部门,对于我国现阶段实情来说是不现实的。高科技技术范围广阔,包括:生物医药、计算机科技、机械建材,等各个方面。我们不可能建立一个中心,适合培育所有的项目,具有各方面的专家及各种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经验,国家投资也是有限的。
既然如此,充分考虑在我国的可行性,笔者建议,建立“孵化器招标”制度。
在“孵化器招标”制度中,政府的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变身招标组织人,针对每个处于种子期的高科技项目或企业,建立相应的招标标准和计划书,向社会招标可作为其孵化器的机构。有相关管理经验并达到招标标准的企业、个人、投资机构都可以竞标。这个孵化器在政府的一定财政支持下,对创业企业进行为期两到三年的孵化,为项目提供部分资金,进行经营管理、业务开拓、产品销售等工作。
到期后,如果项目或企业达到当初计划书上约定的目标,即已经使这个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了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吸引力,那么此项目的孵化工作即达到成功。作为孵化器的企业、机构、个人,可从下一步的风险投资活动中退出,并从风险投资资金中得到较高补偿。政府作用到此为止。如果到期孵化失败,政府损失的资金也就只暂停在这个点上,不会像原来扶植一项技术或技术企业那样投入长期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