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球范文
时间:2023-03-20 16: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月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在地球形成后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得到更多事实证据支持的说法是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围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说”。
2、月球正面大量分布着由暗色的火山喷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击坑,形成了广阔的平原,称为“月海”,实际上“月海”中一滴水也没有。月海的外围和月海之间夹杂着明亮的、古老的斜长岩高地和显目的撞击坑。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尽管它呈现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实际很暗,反射率仅略高于旧沥青。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历法编制、文学艺术和风俗传统等产生重大影响。
3、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称为潮汐锁定),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转总是受到一个极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给地球自转“刹车”,长期积累下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的自转周期越来越慢,一天的时间极其缓慢地增长,大约几年增加1秒;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缓慢地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每一年远离地球大约3.8厘米。月球与太阳的大小比率与距离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视大小与太阳几乎相同,在日食时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阳而形成日全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2,月亮底下跳舞 - 形影不离
3,月亮里的桂树 - 高不可攀
4,月亮地里晒谷子 - 阴干
5,月亮地里走路 - 没影子
6,月亮娃咳嗽 - 没谈(淡)
7,月亮当镜子 - 太把自己看大了
8,月亮下看书 - 沾你的光了
9,站在河岸捞月亮------白搭工
10,盼月亮从西出--没指望
11,中秋的月亮——光明正大
12,中秋节的月亮——又大又圆
13,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14,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15,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16,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17,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18,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
19,月亮跟着日头走——惜光
20,月亮底下跳舞——形影不离
21,月亮里的桂树——高不可攀
22,望江亭上度中秋----近水楼台先得月
篇3
关键词:音乐;鉴赏;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31-01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有遗传功能的,一些劣质的价值观会毁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前程。教育是传授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音乐鉴赏课在传授价值观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重视音乐鉴赏课在审美价值观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突出情感体验。”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审美教育逐渐成为了音乐教育的核心。那么,什么是审美活动呢?
歌德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艺术及其教育的的首要价值就在于教人用审美的眼睛看世界,给人的灵魂以活力。”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育应该是真理的阳光,它用民族的、时代的、世界的、自然的音响震撼着人们的心弦。它教化感动人们去改邪归正,并使之爆发出生命的火花。在我国古代,孔子的礼乐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的根本之道。相传孔子闻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听郑声即痛斥为亡国之音。音乐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使人的心灵发出震撼,产生共鸣。所以必须在音乐鉴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鉴赏是建立在学生听觉感知的基础之上,借助学生以往的审美体验的情感积累,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性地感受音乐美的一种活动,体现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受,理解并判断,评价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审美感受和教学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设计思路,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真正寓美育于音乐教学中。
二音乐鉴赏课的审美价值观教育
1、教师在审美价值观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有诸多的风格,流派,形式体裁等中国民族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就体裁而言,高中音乐教材就有合唱,交响曲,浪漫曲,套曲等,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源,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教师要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教师的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美的感受和启发。音乐鉴赏课的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活动。
教师的综合形象在审美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综合形象分内在美与外在美。内在美是根本,他包括教师的学识,品德等。若一个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没有多少内涵或者品德出现问题,那么学生便会觉得可笑,无美可言了。外在美指的是外在形象,包括服饰,语言,动作等等。
2、学生主动参与是关键前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音乐活动,是审美价值观培养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试想,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音乐知识,音乐在他们心中毫无生机,那么他们的情感的浪花就无法自由自在地飞腾,这朵小小地浪花就会凝固,消失,审美价值观地培养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教师在培养学生地主动性中发挥着重要地作用,这里就涉及到教学艺术了。比如在戏曲篇中,本来现在学生对戏曲兴趣不浓,那么怎么让学生喜欢这节课,主动参与呢?握先从京剧音乐概说开始先介绍京剧,然后找了几个脸谱让学生辨别什么是生,旦,净,丑。学生面对着五花八门地脸谱,兴趣浓厚,当然下面地教学就好进行了。
学生地主动参与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表现为课外。音乐是一门特殊地学科,是一门给人美地学科,生活处处有音乐。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内课外,才能真正地把音乐与美融会贯通.
3、美感的获得与强化需要动画结合。
篇4
【关键词】热球;月经过多;人文关怀护理
【中图分类号】R864.3【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46-02
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月经过多是妇科的常见病症。近年来,热球子宫内膜消除术已逐渐成为月经过多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本研究对?例月经过多患者施行热球子宫内膜消除术,并在术前及术中术后做好人文关怀及相关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选择2004年6月~2006年8月间在我科行子宫内膜消除术的月经过多患者,年龄38~52岁,平均年龄46.36±2.85岁,并符合以下条件:①排除妊娠;②无生育要求;③无生殖器炎症及畸形;④无子宫内膜癌等器质性病变;⑤无子宫壁手术史;⑥无凝血功能障碍。
2 方法
术前护理:①设立登记本,做好患者相关资料登记及相关事项告知,以便疗效追踪。术前常规进行阴道外阴冲洗,遵医嘱输液。②认知护理。提前5分钟做好术前准备,然后再向患者简单讲解手术程序及其安全性,手术所需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适,解释出现不适的程度是受情绪及注意力等影响的。鼓励患者提问并耐心解答,以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感。③情绪护理。播放一些轻音乐或悦耳的流行歌曲,讲些患者感兴趣的事,告知患者放松的方法,以利患者放松身心。
手术过程采用TB(热球)型子宫内膜治疗仪行子宫内膜消除术。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及探宫腔,然后将已预热好的热球囊放入宫腔,仪器按电脑设计程序运作,运作完毕,取出热球囊,手术结束。手术所需时间约3~5分钟。热球仪结构见附图。
术中护理术中注重人文关怀护理。由于热球的刺激患者常出现下腹不适,个别有恶心、呕吐等,使患者产生紧张。护士应陪伴在旁,与患者交谈,倾听其感受。有意识地握住患者的手,轻抚其头部或肩部,以示安慰及鼓励,指导慢节律深呼吸,放松全身、腹部肌肉及大腿。引导患者继续听播放的音乐或歌曲,音乐可使植物神经兴奋性下降,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及情感反应,可分散注意力,减轻恶心、呕吐[1]。
术后观察术后让患者卧床休息1~2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腹痛的部位及程度,观察有无阴道流血及血尿等情况,注意有无邻近组织的热损伤等并发症,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讲解术后注意事项、复诊的时间及意义。
随访术后追踪1年。随访时间: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半年、1年。了解患者在月经量、周期及痛经等方面的改变。
评价标准有效:为治疗后月经减少到正常量(16~30片卫生巾/周期),少量(6~15片卫生巾/周期),点滴量(
应用SPSS通机软件进行X2检验。
3 结果
疗效126例患者经热球子宫内膜消除术后连续追踪1年,月经量及痛经方面的改善有非常显著意义(P
3.2 无发生邻近组织热损伤及感染等术中术后并发症。
3.3 患者能配合手术及术后追踪。
4 讨论
4.1 热球治疗的原理。子宫热球内膜治疗仪是用热烫灼的原理。TB型子宫内膜治疗仪有设置好的自动控制程序,热源是一次性药筒隔膜袋中的治疗液。通过治疗控制单元把加温到预定温度的治疗液泵入球囊内进行子宫内膜热修复治疗,再把温度降低的治疗液吸回加热,如此反复进行。以热效应均匀地作用于宫腔表面,达到凝固、剥离、去除子宫内膜的目的。故热球仪治疗亦称热球子宫内膜消除术。
4.2 热球治疗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热球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的月经过多有效率达95.24%,治疗前后效果非常显著(P
4.3护理体会。
4.3.1 人文关怀护理可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5]。术前、术中及术后除做好常规护理外,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是重要的一部分。术前要创造轻松的环境,倾听和理解患者的想法,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安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术中护士的陪伴、照顾与鼓励,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对手术的耐受度。播放音乐有助于缓解紧张,减轻术中的不适感。
4.3.2 术后观察是及时发现手术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4.3.3 要建立疗效追踪流程。术前应做好患者的相关资料登记,口头及文字形式告知患者具体的注意事项及复诊的意义和流程,保证疗效追踪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Waldon EG.The effect of group music the rapyon mood states and cohesiveness inoncology patients.J Music Ther,2001,38(3):212~238
[2] 卢丽娜 宋俊玲 等.热球子宫内膜治疗仪治疗月经过多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3):181~182
[3] Romer T, Muller J, Foth D. Hydrothermal ablation~a new simple method for coagulating en~dometrium in patients with therapy resistant recurring hypermenorrhea. Contrib Gynecol Obstet, 2000,20:154
[4] Gervaise A, Femandez H, Capella~Allouc S, et al.Thermal balloon ablation versus endometrial res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Hum Reprod, 1999,14(11):2743
篇5
关键词:国家主权、主权限制、身份、契约
一、主权是国家的身份
主权是一个法律概念,因为它隐含着可被强制执行的规则;主权是一个复合型的法律概念,因为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法律规则:在一国之内,主权超越任何其他社会成员的意志;在国际社会,各国地位平等。
主权既是一个国内法上的概念,又是一个国际法上的概念,但相比之下,人们通常是在国际社会的范围之内,从国际法角度来讨论国家主权问题;在国内法上,主权并不是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概念。然而,无论在国内社会还是国际社会,主权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内容,与其说是权力,不如说是身份。
权力与身份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权力通常是指某主体从事某项可以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的能力;[1] 而身份则是指某一个体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的法律关系。[2] 我们在谈论国家主权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通常并不是国家的某项行为是否会产生法律效力,我们关注或强调的是国家与其他国内社会成员或国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关注的其实是国家的身份。 [3]
国家在国内社会中的身份与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是有区别的两个问题。当我们在国内社会的框架下谈论国家主权的时候,我们意欲强调的是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成员的意志会高于国家的意志,任何其他实体的权力或权利都在国家的主权之下。因此,国家主权的概念这时所表达的含义其实是代表国家的那一部分人或机构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当我们在国际社会的框架下来谈论国家主权的时候,我们意欲强调的是任何国家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将自己置于其他国家之上。这时,国家主权所表达的含义是国家之间的关系,至于是哪些人或机构代表一个国家则在所不问。
国家主权的概念是后来所创设的,但国家的身份则是与国家同时出现的。由于主权的概念比较好地概括了国家在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的身份,因此,虽然也产生出“国家身份权”及“国家人格权”等概念,但却并未得已流行。
国家的身份应该是首先产自于国内社会。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国家是阶级分化的结果。在经济上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地位,创设出军队、监狱、法庭等国家机器。虽然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意志表述为国家的意志,并将其解释为全社会的意志,但“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4] 这种与人民大众相分离并且必须由人民大众予以服从的“公共权力”即是主权,也就是人们现今所说的“对内主权”。
关于国家主权的产生依据,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之外,其他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也对主权的产生依据作出了解释。布丹被公认为近代主权理论的创设者,他认为主权是从人民中分离出来,并超越人民。[5] 洛克是议会主权理论的倡导人,他把一个国家中的议会作为国家主权的承担者。洛克认为议会主权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法。人们为了避免自然状态下的战争,便订立社会契约,把在自然状态中由个人行使的权利交给一个社会性权威机构去行使,这个机构就是一个立法机构。[6] 卢梭也认为国家是契约的结果,但他认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全体。“主权在民”成为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载入了许多国家的宪法。
无论是议会主权、人民主权还是在此之前的君王主权理论,都不能掩盖一种事实,即主权的承担者或行使者与他人是分开的。分开的主体而又存在着某种约束关系,于是人们自然会想到以契约理论对此加以说明。如果说契约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国家权力最初与人民大众相分离这一过程,那么,它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代民主社会中代表国家行使主权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与司法机构)与人民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政府必须在人民授权的范围内行事;对政府在人民授权范围内所的指令,人民必须服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国内社会,主权是产自于契约的特定机构的身份
当国家间的交往尚属偶然的情况下,不会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国家主权的概念;当国家之间的弱肉强食不仅是一种实践,而且还被某些理论所承认的时候,[7] 也不会产生国家主权的概念。国家主权的呼声一定是首先出自于相对弱小的国家;而国家主权的概念能够被普遍接受,一定是国家间的交往已成为日常现象,个别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任意行事不仅不被其他国家所接受,也无法为这些个别国家带来长远的利益。事实也正是如此。被称作国际法之父的荷兰学者格老秀斯是最早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论述国家主权的。他之所以更强调“对外主权”,显然是为了反对西班牙对荷兰的侵略,争取荷兰在国际上的独立身份。他还一再劝告世人,即使是最强有力的民族,也只是在一个法律社会中才感到安全。如果谁为了暂时的利益而违反法律,谁就是自我毁坏了自己未来的太平城堡。[8] 另一位著名的早期国际法学者也是以国家主权来阐释国家的平等地位的,他说:“侏儒和巨人都是人,小小的共和国和最强大的王国同样是主权国家。”[9] 各国主权平等这一国际法中的基本原则在当代国际法律文件中也一再得到重申。联合国大会1970年10月24日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规定:“各国一律享有主权平等。各国不问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之平等会员国。主权平等尤其包括下列要素:(a)各国法律地位平等;(b)每一国均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c)每一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d)国家之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e)每一国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f)每一国均有责任充分并一秉诚意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10] 显然,该宣言对国家主权原则的阐述也着眼于国家的地位或身份的平等,也是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角度申明了国家主权的含义。
国家因主权而地位平等,主权的概念确立了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身份。“各个国家按照它们的性质在权力、领土等方面肯定不是平等的。但是,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它们在原则上是平等的,尽管它们可以有任何差异。这是它们在国际范围内的主权的结果。”[11]
如果说在国内社会中主权代表者的身份是通过契约确定的还值得商榷的话,那么,认为国际社会中各国的平等身份是通过国家间的契约确定的当不会受到太多的质疑。确立主权国家地位平等的规则是国际法规则。国际法规则的创设无非是两种方式:国际条约的制订与国际习惯的生成。国际条约是国家间明示的契约;国际习惯是国家间默示的契约。如果我们把主权平等看作是一项国际法强行规则的话,那么它也将约束那些反对这一规则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应认为这一规则是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集体约定。
二、国家行为受到限制并不一定是主权受到限制
在国内社会,主权是最高的权力,因而可以说是不受约束的权力;而在国际社会,主权仅表明一国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的身份,因此,主权这一概念即已表明它所受到的限制,即:一国的权力不能超越其他国家之上。这种限制可称之为“主权扩张限制”。
但我们通常所说的“主权限制”还不是这个意义上的限制,我们通常所关注的是一国主权是否可在原有范围内受到挤压(可称之为“主权不足限制”)以及如何对此加以解释。
在实践中,国家受到限制或约束的情形是很多的,从某种贸易管理措施被要求取消,到政府大选接受国际组织监督,以至领土被他国占领。上述现象有时被不加区分地一概视作“主权限制”,这其实并非准确。国家受到限制不等于主权受到限制。
我们可以把国家受到的限制分为自愿限制和非自愿限制。自愿的限制通常不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因而并不违背国际法规则,非自愿的限制的合法性则需要具体考察分析。
国家可以通过国内立法等单方行为和与其他国家订立条约等双方或多方行为,自愿地限制自己的行为界限。例如,一国可以单方面地放弃本国军队的组建,一国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而放弃本国的货币发行权。当国家自愿作出上述选择时,不应将这种选择视为“主权限制”,恰恰相反,这正是自主行使主权的表现。
在另外一些场合下,国家行为受到某种限制并不是自愿接受的,而是外来的、强迫性的,例如,其他国家对某一实行种族歧视政策的国家实行禁运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封锁,一国不经另一国同意而对其领土实施占领。由于这种限制违背了受限制国家的意志,剥夺或部分地剥夺了该国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成员的平等身份,因而应视为是对国家主权的限制。非自愿的主权限制应有合法与违法之分。简单说来,被国际法所承认的对他国主权的非自愿限制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第一,被限制主权的国家违反了国际法的规定,例如,对他国进行侵略,从事或纵容国际恐怖行动;第二,实施限制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的限制行为遵循了正当的程序,例如,依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行事,或者在遭受他国侵略时予以反击;第三,所实施的限制与被限制主权的国家所从事的不法行为相称,即:实施限制不应超过纠正不法行为和恢复正常状态所需的程度。如果一项外来的主权限制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应认定其为危害他国主权的违法行为。
三、全球化使国家置身于更多的契约约束而并未减损国家的身份
全球化都在哪些方面对国家带来了影响呢?人们可以列举出很多,例如:全球化使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约束;国际组织从国家手中拿走了许多权力;跨国公司在迫使国家让步;个人正在逐渐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从而可以对抗国家;环境等跨国问题需要国家间日趋紧密的合作等等。上述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在越来越多的情形下,单个的国家已经不能独立地作出决策,而在几十年之前,没有人会怀疑国家有这种独立决策的能力。于是,人们开始以“主权萎缩”、“主权让步”、“主权消亡”等言语来解释这种现象。但事实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觉得自己已经力不从心。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学者们的阐释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和个人是否已开始动摇国家的主权者身份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日益突破国界的限制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的权利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跨国公司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据统计,目前跨国公司的年生产总值已占西方发达国家总产值的40%,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约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60%。跨国公司还控制着75%的技术转让、8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全世界100个最大的经济实体中,有一半以上是公司,而不是国家。[12] 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海外利益,往往会借助本国政府的力量向其他国家施加某种压力,要求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为宽松的管理。个人也开始在国际社会寻求空间,这主要表现为人权的国际保护机制已开始形成。国际法不仅要关注国家的权利义务及其公正程度,而且还要关注个人的权利义务及其公正程度。“在世界范围内提倡人权保护,根本的目的还在于提高公民个人利用国际人权法来对抗国家和政府的能力。” [13]
但无论是国家对公司管制的放松还是对个人权利保护的增强,都不能认为是国家主权的地位的削弱。从国家与公司间的关系来看,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须依据一国法律设立,取得某一国家的国籍,从而置身于某一国家的管辖之下。虽然国家对公司的管制(特别是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有放松的趋势,但国家与公司的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没有任何改变。国家可以通过降低关税、简化许可程序、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来鼓励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获取更多的利润,但与此同时,当公司的行为可能破坏环境、限制市场竞争、违背本国的外交政策或不利于本国的国家安全时,国家对公司的强制将是毫不留情的。从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来看,已有相当数量的国际人权公约的存在,但个人的法律地位首先还是由一国的国内法所确定的。依照地域来对居民进行管辖是国家同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特征。从国际人权公约对国家所确定的义务的模糊以及国家在开放人员的国际流动方面的谨慎,就可以看出,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不会允许个人在国际社会取得足以挑战国家的地位。因此,国家对公司管制的放松和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的增强只不过是国家在新的形势下对自己行使权力的方式的调整,而这种调整既可以通过单方面的国内立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对外缔结国际条约或参加国际组织的方式进行。 [14]
(二)国际条约是否在限制国家主权
全球化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国际条约的迅速增多和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展。从1920年1月10日到1945年10月1日国际联盟实施条约登记和公布制度的25年中,在国际联盟登记的条约数目为4834项;而根据联合国2002年5月在其Internet网页上公布的资料,截止到1998年4月,经联合国登记并公布的条约已超过1900卷,计40000余项,而且,新汇集的条约仍以每年100余卷的数量增长。二战结束以来所缔结的国际条约已深入到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从在政治到经济,从外交到军事,从人权保护到环境保护,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领域都存在着条约所确立的规范。
国际条约的大量产生及其覆盖领域的扩大使得国家不能再像先前一样独立地进行决策,因为它必须考虑已经通过条约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但能否就此认为国际条约在限制或剥夺国家主权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这是因为:
首先,如前所述,对外订立条约是国家主权的一项具体内容。正因为主权使得各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平等,国家才拥有对外订立条约的资格。前常设国际法院于1923年即曾声明:“法院拒绝承认,国家在缔结任何承允采取或不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条约时是放弃了它的主权……。参加国际协定的权利,是国家主权的一种属性。” [15]
其次,条约对国家的约束是国家之间的彼此约束,而不是其他实体对国家所施加的约束。通过缔结条约,国家虽然承受某种新的约束,但同时也获得它先前不曾获得的利益。
再次,条约对国家的约束并非是绝对的,且不说每个条约都可能包含例外条款、免责条款,即使是那些条约所要求的必须履行的义务,也并没有一种外来的力量可强制国家实际地履行这一义务。国家可以选择是实际地履行某一条约义务,还是不履行义务而接受他国的报复或对其他国家提供补偿。
最后,国家既然可以缔结和加入条约,也就可以在其认为适当的时候退出条约。当国家认为它参加条约所获得的利益小于它基于条约所付出的代价的话,它自可以依照条约所设定的程序退出该条约。
(三)国际组织是否在弱化国家主权
二战之后的一个新的国际现象就是国际组织的增多及其作用的增大。世界上已存在着数以千计的国际组织,大概每个国家都具有某一国际组织成员的身份。无庸质疑,政府间国际组织对成员国的影响通常甚于国际条约对缔约国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似乎已被有意或无意地夸大。例如,有人把国家主权和国际组织的关系比作一张带有大小不同洞孔的白纸,其中纸好比国家主权,原本是完整的;大大小小的洞孔则如同被各种全球的和区域的国际组织所侵吞的主权成分。[16] 其实,这种看法是很值得怀疑的。
首先,尽管政府间国际组织通常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但这种国际法主体资格是成员国政府通过条约方式予以设定的,因此,国际组织尽管在主体资格方面可以同成员国的资格相分离,但它毕竟是成员国的合意的产物,成员国不会因为创设了国际组织的人格而使其自身的人格受到损伤。
其次,成员国让渡给国际组织的只能是主权者的某些权力或权利,而不是主权本身。[17] 如前所述,国家主权其实指的是国家的身份、国家的人格;只要国家正常存在,主权就不容许有任何减损。但主权者的权力或权利,或者说主权性权力或权利是可以转让的。许多国际条约对主权(sovereignty)和主权权利(sovereign right)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正说明主权这一概念虽然在汉语中隐含着“权力”或“权利”的概念,但它有别与法律意义上的“权力”或“权利”。
再次,即使是欧盟这种高度发达的国际组织,也没有产生销蚀成员国主权的后果。虽然欧盟的成员国已经将货币发行权这种最能体现国家主权的权力都交给了欧盟组织,但也只能将此理解为成员国选择了别样的行使货币发行权的方式。不是每个欧盟成员都必须选择欧元,而且,即使加入欧元货币体系,成员国仍有退出的权利。正如有的外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国际组织,既然有加入和退出的自由,就不能说是对主权的限制。 [18]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国际组织不仅会影响成员国的行为,也会影响非成员国的行为,例如,1991年底,欧共体部长理事会要求凡是想获得承认的前南斯拉夫的共和国向欧共体提出附有宪法副本和有关承诺的申请,由后者进行评估,而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等均按时提交了申请;再如,1999年初,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并对南联盟进行包括海上石油封锁在内的各种经济制裁。如果说前一种情形可以解释为前南斯拉夫共和国自愿接受欧共体的限制或影响,从而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后一种情形则完全是一个国际组织对一个非成员国家的主权的违法践踏。
(四)其他国际问题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许多人还从国际环境保护、国际金融危机的预防以及危险性技术的扩散等问题的研究,论证国家主权所受到的限制或侵蚀。的确,国家在上述各个领域中的合作已变得日趋频繁和普遍,在这种合作中,国家之间的约束也会日益加深,但是,只要这种合作是国家自愿参与的而不是外来强制的结果,那么就很难将其看作是主权的弱化,或主权被侵蚀。因为这种自愿的合作或者是通过条约进行的,或者是通过国际组织进行的,而国家通过缔结国际条约或参加国际组织的方式行使某种权力正是主权的表现。 [19]
结语:全球化使得国家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紧密,而频繁和紧密的联系需要有明确的规则,[20] 于是,国际条约与国际组织便承担起确立规则的任务。当人们发现国家日益受到条约和组织的制约时,便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主权弱化”、“主权销蚀”和“主权让渡等。但事实上,由于主权其实是国家的身份,而不是某定的权力,因此,主权是无法“让渡”的,可以让渡的只能是主权权利或主权者的权利;主权也并没有被“弱化”或“消逝”,实际发生的只是主权行使方式的改变。因此可以说,在全球化趋势下的今天,国家只是承受着更多的契约义务的约束,而其主权者的身份并没有出现任何改变。转贴于
注释:
1.依据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的解释, 权力(power) 是“the legal concept of entitlement to do something of legal force and effect”,见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 by David M. Walker,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80, pp973.
2.依据Black’s Law Dictionary的解释,身份(status)是“the legal relation of inpidual to rest of the community”, 见Black’s Law Dictionary, by Henry Campbell Black, fif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1979, pp1264.
3.已有学者指出:主权的概念一直被用来标明国家的总体功能。见:Ingrid Detter,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 1998. 4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114页。
5.见约瑟夫.A.凯米莱里 吉米.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李东燕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22页。
6.见程虎:《国家主权及其当代命运——一种全球化的分析范式》,载于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18页。
7.例如,某些西方学者曾在国界的确定方面提出过“自然国界说”,认为各国应该以自然赋予它们的天然屏障,诸如高山、大河、海洋作为国界。没有这种天然屏障的国家有权寻求和取得这种天然屏障作为自己的国界。这种学说显然在为强国的地理扩张提供理论依据。见高树异、吴琦、李春福:《国际法讲义》(上册),1981年2月,第188-189页。
8.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绪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140页。
9.转引自赵建文:《关于国家主权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演进》,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113页。
10.依据《联合国章程》,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决议,一般而言,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联大决议可以表述出国际习惯法规则。这一段规定的英文表述为:”All states enjoy sovereign equality. They have equal rights and duties and are equal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otwithstanding differences of an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or other nature. In particular, sovereign equalit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elements: (a) States are juridically equal; (b)Each state enjoys the rights inherent in full sovereignty; (c)Each state has the duty to respect the personality of other states; (d)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political independence of the state are inviolable; (e)Each state has the right freely to choose and develop its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ystems; (f)Each state has the duty to comply fully and in good faith with its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and to live in peace with other states.”
11. [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275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2.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载于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35页。
13.莫纪宏:《论国际人权公约与国内宪法的关系》,CASS-KAS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关系学术讨论会(1999年,上海)会议论文。
14.非政府组织也在某些领域对国家行为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参见:Edith Brown Weiss, The New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 In Nandasiri Jasentuliyana, Edited,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5, 67-69.)但从与国家的关系上看,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与公司和个人的地位大致相同。
15.转引自[英]M.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汪暄等译,1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6.转引自曾令良:《论冷战后时代的国家主权》,载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第114页。
17.有学者指出:国家可以向国际组织让渡某些主权功能(sovereign functions),但这绝不意味着主权的任何部分的永久出让。见:Ingrid Detter,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 1998.484.
18.[日]寺泽一、山本草二主编:《国际法基础》,朱奇武等译,14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篇6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指通过分析语篇的形式来研究话语、意识形态以及权力三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本文将以费尔克劳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基础,对滴滴公司的《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一文进行话语研究,从而展示话语背后的隐含意义,唤起读者的批评性阅读意识。
【关键词】网约车 意见稿 语体链 互语 语言分析
2016年10月8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公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以下简称网约车)的经营服务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对此滴滴公司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这篇文章。费尔克劳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包括互动分析和结构分析两方面。互动分析又包括互语分析和语言与符号分析。本文拟从话语结构和话语互动两方面对《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一文进行分析。
一、话语结构的分析
滴滴指出本文的目的在于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同探讨。但是滴滴并没有直接把反对意见提供给相关主流媒体平台,却把这篇看法简单地在自家公司的公众订阅号这种可控评论的媒介上。这种封闭的发文途径并不能有效地和社会各界沟通,当然也不是商榷的正确方法。从语体链来看这篇文章:北上深各地网约车征求意见稿―滴滴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民众评论―媒体对滴滴发文的看法。这些不同的语体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同时该语体链也体现了话语秩序中的权力导向,即政府主导。政府在这次话语实践中首先网约车营运的管理措施,但诸多措施都会有损滴滴的利益,滴滴处于话语的想要通过发文来例证自己的贡献,引起群众的共鸣,从而影响政府的决定,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二、话语互动的分析
1.互语分析。这篇文章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政府此举存在的具体弊端、滴滴公司给社会就业带来的巨大推进作用以及滴滴符合分享经济的发展路子。首先滴滴先对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提出点对点的质疑,并给出自己的理由;再次推销自己软件的优点和不可替代的拉动就业的积极作用;最后通过引用总理和交通部副部长的话来证明滴滴相应国家的号召,符合分享经济的发展路子。这三部分彼此相互联系,共同产生出这个对政府征求意见稿的看法一文。这就是费尔克劳在2003年提出的“互语”现象。从互语的角度来看,滴滴虽然以商榷的语气出发撰写整篇文章,但是并没有提出自身的不足,和为什么政府会主张调整网约车的经营方式。所以这篇文章并不是和公众讨论,而是想通过此文营造出利于自己的舆论导向,试图影响政府的相关决策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2.语言和符号分析。
(1)情态分析。韩礼德在1994年提到,情态系统可以表示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的真实性所承担责任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滴滴持有的商榷态度理应是不确定地,但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显然、将、莫让”等可以体现情态的字眼,均表达了如果实施征求意见稿中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就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这种文章只能让公众体会到滴滴只看到自身利益而不能自省的不良企业形象。
(2)语气分析。Thompson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如陈述句来传达消息,也可以用语言如疑问句来传达对消息的需求。全文通篇均为陈述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没有体现商讨的疑问语气。所以该篇文章并不是在讨论政府的约束条件该不该实行,而是在推销自己的意志,即该意见稿所涉及的条目弊大于利,应该修改。
(3)引用分析。从文中可以找到一些引语,如“国家7部委颁布的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身份和价值,鼓舞了我国互联网移动出行行业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革新的决心与创新的力。”、“总理也指出,分享经济是拉动增长的新路子”等。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滴滴认为自己是在为人民服务,是分享经济的积极响应者,而且国家7部委都支持,那么各政府的交通委的此次改革一定存在问题,不然就是违背民意,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小结
滴滴公司身为行业的“独角兽”,理应以商榷的口吻《关于网约车征求意见我们的一些看法》一文,但却在自家平台上利己性文字,其没有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车主因不认识路而增加车费;专车出现大规模影响出租行业;滴滴和优步合并之后价格上涨,议价翻倍等。因此通过以上的分析,滴滴有必要看法一文进行相应地修改。首先,此类文章滴滴应该在相关有影响力的报纸,网站上,而不是只在自家可控评论的软件公众号上,理应让更多的读者,媒体参与商榷讨论中。另外也应该给相关政府发邮件表明自己的看法。其次,滴滴应避免全篇陈述语气和多使用商讨性文字。并且要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探讨、分析政府提出改革的原因,最后给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可信性,达到和有关部门商榷利己利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Analysis Discourse: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and Arnold.1994.
篇7
关键字:音乐;人才培养;基层文化;高等院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基层文化特别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蓬勃发展。高等音乐专业院系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高地,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的前沿阵地,在培养基层文化人才方向上优势明显,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和基层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如何在高校学习和基层文化需求之间找到结合点,并且如何找准自己定位,满足基层文化不断发展的人才需要将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一、基层文化建设人才需求现状研究
人才是发展文化建设事业的关键。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硬的文化队伍。目前,全国乡镇街道文化站约3.8万个,占乡镇级区划总数的92%。基层文化队伍总计约391万人。专职人员共24万余人,其中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剧团约16万人,占总数的67%。在乡镇街道文化站8万人,占总数的33%。但就目前而言,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本身对文化工作不甚熟悉,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有限,使之难以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总的说来,目前基层人才队伍普遍情况是:第一、基层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大专本科学历及以上专业人才稀缺;第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程度较低,无职称现象明显;第三、年龄结构老化现象尤为严重,已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局面,急需青年人才加入;第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较为缺乏,缺乏懂艺术的高效管理人才;第五、文化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部分专业技术强的人才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岗位,造成人才缺乏现象严重;第六、没有有效的形式政策来吸引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文化人才扎根基层,使得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基层文化单位无人可招。以上情况足以说明基层文化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提升专业素质,加强时代气息,尤其需要当代高校音乐艺术类大学生挑起繁荣基层文艺的重任。
二、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状况研究
那么作为高校来说,在培基层文化所需的音乐人才方面大有可为,义不容辞。高校音乐专业从办学特色上就注定了与其他专业的不同,并从课程设置、艺术实践、对外交流、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特色性。具体说来,高校音乐专业培养的服务地方人才中有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技能型: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演唱演奏能力,能够在基层文化中担任重要角色。如在民族乐队中担任指挥、领奏等。
2、 理论研究型:对民族民间音乐及音乐史论相当了解,能够把握基层文化的发展动向,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有独到之处。
3、 创新创作型:具有一定的作曲理论知识,熟悉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有较强的编排导演能力,能够创作出贴近基层生活、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作品。
4、 教学组织型:有一定的教育知识背景和扎实的音乐学基础,能够在基层群众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的群众性音乐活动,从而传授音乐知识,活跃音乐文化氛围,如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等。
5、 技艺复合型:拥有较高的的音乐专业技术,较高的人文艺术修养,能够独立完成教学、编导、创作和理论研究等任务的新时期新文化人才。
三、 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基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要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开设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现地方特色。作为地方性大学的艺术学院,要紧密联系地方资源优势,在培养计划中专门开设地方课程,如“地方音乐历史与文化”、“地方音乐形态研究”等等,并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出发,开设了“群文艺术组织与管理”、“基层文艺”等课程。还要建立实践基地,服务地方。立足地方,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地方高校艺术学院发展的有力保证。
四、 对高校音乐大学生的启示
作为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适应基层文化要求?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技能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 首先要树立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决心和信心。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就意味着责任的坚守,在开展活动中就要面临很多城市遇不到的困难,需要我们要有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队伍不能随意调动,只有树立扎根基层的理念,才能在基层扎好根,开展好工作。
2、 其次要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的学习。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老而又丰富的各地民间音乐反映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怀的无限崇尚,也反映了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民族精神,至今仍然保留着中华民族生存过程中最基本、最精练的文化信息。
3、 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还要加强专业人文素养。地方性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大多有两种情况;一部分会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将担负起传播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另一部分将会成为群众文化事业的管理者,传播者。肩负着保护、挖掘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4、 一定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深入民间,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包括艺术采风,文艺演出,调查研究等等。不断了解基层民众文化需求,探讨基层文化发展方向,学习民间音乐艺术,并及时用于理论创作和表演之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技能,不断反思自己自身情况,尽可能的提高各方面水平。
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基层文化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脉相传,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大学音乐学子在基层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郝向明;农村音乐工作的思考[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
篇8
日食是一个异常的天体,我查了查关于日食的资料,太阳是因为由于月球、地球运行的轨道都不是正圆,日食是一个异常的天体,我查了查关于日食的资料,太阳是因为由于月球、地球运行的轨道都不是正圆,日、月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太阳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就是上可分成本影因为这个本影,才导致的日食。
在暑假中,有一次我无意从新闻中发现关于日食的新闻。在新闻中,我惊讶的发现:日食是多么的美丽。像一个黑色的鼓,旁边带一点金色的花边,金光闪闪的,无比的华丽。你可不知道,当时你可不知道,我快要晕了。我嘟囔道:什么日食啊?一点都没有刺激性。我朝天空眺望,心想:这回的日食肯定会像我想象中的一样!
我兴奋地坐在阳台上,细心观察日食。大概快接近中午时,我看见太阳慢慢地变成像月亮一样的形状,我兴奋的叫起来,跳了三下,准备用摄像机拍下来。我很遗憾,这次的日食还是像新闻中的很相似,但是我仔细观察了一番,才发现原来日食是多么美丽。当日全食时,整个画面除了一个金边,一个黑影……当我想到这,我总会觉得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似乎除了这两种颜色以外,就没有其他颜色了。经过这件事以后,我每当想这件事的时候,总觉得是不是我观察的有些粗心。我有些后悔我那时候的想法,日食的确很美,像天堂的门,像金色的鼓,美丽的金边,总会让我想起上帝,金色——多美丽的颜色呀!……
另外我还搜集了一些关于日食的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地球上月影里的人们开始看到阳光逐渐减弱,太阳面被圆的黑影遮住,天色转暗,全部遮住时,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恒星和行星,几分钟后,从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开始生光、复圆。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食。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部分发生日环食。发生日全食的延续时间不超过7分31秒。日环食的最长时间是12分24秒。法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为了延长观测日全食的时间,他乘坐超音速飞机追赶月亮的影子,使观测时间延长到了74分钟。我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是光在天体中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不是每次都发生日食,发生日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因为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5°9′的夹角。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就能发生日食,这是要满足的第二个条件。日食记录,公元前一千多年已有确切的日食记录。由于月球、地球运行的轨道都不是正圆,日、月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太阳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伪本影(月球距地球较远时形成的)和半影。观测者处于本影范围内可看到日全食;在伪本影范围内可看到日环食;而在半影范围内只能看到日偏食。
月球表面有许多高山,月球边缘是不整齐的。在食既或者生光到来的瞬间月球边缘的山谷未能完全遮住太阳时,未遮住部分形成一个发光区,像一颗晶莹的“钻石”;周围淡红色的光圈构成钻戒的“指环”,整体看来,很像一枚镶嵌着璀璨宝石的钻戒,叫“钻石环”。有时形成许多特别明亮的光线或光点,好像在太阳周围镶嵌一串珍珠,称作“贝利珠”(贝利是法国天文学家)。
无论是日偏食、日全食或日环食,时间都是很短的。在地球上能够看到日食的地区也很有限,这是因为月球比较小,它的本影也比较小而短,因而本影在地球上扫过的范围不广,时间不长,由于月球本影的平均长度(373293公里)小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384400公里),就整个地球而言,日环食发生的次数多于日全食。
……
篇9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就是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或人造天体。月球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亲自登陆的第二个星球,它是迄今为止人类研究最彻底的一颗天体,但事实证明,关于月球的媒体依然数不胜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月球是研究地球、地月系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对象,也是人类实现向外层空间拓展的理想基地,同时也是研究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学、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和材料科学的理想场所。
月球探测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国际月球探测发展规划通常按照“探、登、驻”三步走的策略来制定,在完成无人月球探测工程之后,实施载人登月工程和月球基地工程,是人类实现对月球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关于月球基地的概念有很多种说法,通常我们把在月球上建立的可供人类长期居住、生活及开展各种技术试验、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的各种基础设施统称为月球基地。按照建造阶段的不同,月球基地的发展要经历无人月球基地阶段和载人月球基地阶段。如果不特别指明的话,本书中提到的月球基地均指可供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载人月球基地。
近年来,在每年由国际宇航联合会(IAC)主办的国际宇航大会上,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出月球基地的建设规划设想。到目前为止,已有近千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了月球基地的建设方案,同时还提议联合建造国际月球基地。从公开的资料来看,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洲空间局等国家和组织,都提出了建设月球基地的规划设想,并为工程实施作了积极准备。
1 月球基地的任务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月球基地任务进行了大量开放式的论证,结果可归结为人类社会资源和能源的重要补给站、特殊环境的天然实验室、特殊材料的生产基地、对宇宙空间的天然观测站、深空探测的中转站等,其最终目的是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探索浩瀚的宇宙。综合多国科学家的认识,可将月球基地的任务归纳为月球科学研究、月球资源开采利用、科学试验平台、月基空间观测站和载人深空探测中转站等五大任务目标。
(1)月球科学研究
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已有50多年的历史,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分布和空间环境等建立了初步的认识,但总体来看这些认识还非常有限,远远无法达到利用月球、开发月球,建立人类新的生存空间的目的。通过建立月球基地可完成诸如月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表面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近月空间和月面环境、月球和地月系的起源与演化等月球科学的研究,也是研究地球、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有效途径。
(2)月球资源开采利用
能源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将是未来威胁人类生存的首要大敌。目前,科学家正在寻找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并将希望寄托在太阳能和核聚变等清洁高效的能源上。月球拥有丰富的氦3和太阳能资源,很可能成为未来人类新的能源基地。此外,月球上还储存着丰富的硅、铝、钛和铁等,也是未来补充地球矿产资源的巨大仓库;还可通过矿石提炼方法获取月壤中的氢和氧等,直接生产飞行器所需的推进剂等。
(3)科学试验平台
月球没有大气,也没有电磁波的吸收与辐射,仅有弱重力场,使得许多无法在地球上开展的研究、实验、制造和加工,都可在月球上完成。例如,可持续研究钙元素在弱重力场环境下在人体中的循环情况,从而改进关节炎疾病的治疗方法,以及改进心脏和动脉疾病的治疗等;研究在低重力环境下进行晶体的生长,从而研制生物制品、特种材料等;人类在地外长期生存时需建立自给自足的受控生态循环系统,月球基地可进行低重力环境下植物多代繁殖、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等技术的研究和试验,这对于验证由植物人微生物组成的循环生态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4)月基空间观测站
在月球上建立空间科研基地,进行空间天文学等研究,将有助于人类认识月球、地球和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月球背面是放置天文望远镜的理想场所,其稳定的地质构造,没有大气干扰、光污染,以及永久阴影区的极低温度,都是天文观测值得利用的绝好条件。月球正面永远面向地球,在月球正面建立观测站,可以对地球实施长期监测。此外,月球基地也是监视对地球构成潜在威胁的小天体的观测站,可作为早期预警的前哨站。
(5)载人深空探测中转站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基地将成为人类进入深空的跳板和中转站。由于月球没有大气、磁场,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的1/6,因此从月球上发射大型航天器,相较于地球容易得多;可以在月球上实现对航天器的建造、组装、维护和补给,并从月球或月球附近直接奔向深空。此外,月球也是开展人类长期宇宙航行任务的最佳实验场,可以完成诸如生物再生式循环生态系统、宇宙长期航行心理学、低重力环境医学和星体表面探测作业系统等的研究与实验。
2 月球基地的类型
关于月球基地的类型有许多不同的划分方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按照可移动性来划分,可分为移动式月球基地和固定式月球基地。
2)按照基地与月球表面的结合方式,可分为地上基地、半地下基地、地下基地。
3)按照使用寿命来划分,可分为临时性基地、半永久性基地和永久性基地。
4)按照建筑材料划分,可分为利用充气可膨胀展开结构的柔性月球基地、硬结构式的刚性月球基地,以及利用月壤建筑或者在月球溶洞中构建的建筑式月球基地。
5)按照对地球供给的依赖程度,可分为完全依赖式、部分依赖式和自维持式。
6)按照使用用途划分,可分为能源开发基地、农业生产基地、空间制药基地、深空探测中转站以及军事战略基地等。
3 月球基地的发展阶段
月球基地的发展过程通常是初级月球基地(也称为月球前哨站、月球科考站)中级月球基地高级月球基地月球工厂月球移民区。
由于人类到目前为止对月球的认识和理解还较为有限,因此基于现在的航天技术水平,月球基地的建设过程往往较为复杂,建设周期通常较长。从容纳数人的初级月球基地建设成为可容纳上百人的高级月球基地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如果最终建设成为月球移民区则需要近百年的时间。
(1)初级月球基地
初级月球基地,也称为临时性月球基地、月球前哨站、月球科考站等,最多可容纳6~20人在基地内作短期停留(几个月),使用寿命1~10年左右,基地的物资供应,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基本完全依靠地球。基地可以是移动式的,也可以是固定式的。它的主要任务目标是进行近距离科学考察,安放各种月球科学探测仪器,对月面矿石开采、材料制备利用等进行实验,此外还对未来可使用的闭环生态系统进行各种尝试性实验验证。
(2)中级月球基地
中级月球基地,也称为半永久性月球基地、半永久性月球科考站、长期月球前哨站等,最多可容纳20~50人,航天员可在基地内作长期停留,使用寿命在10年左右。中级月球基地一般具有可扩展、可维护的功能,可以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科学探测考察,其中航天员主要在基地附近进行考察,机器人承担远距离收集样品和安装仪器等工作。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验证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建立技术试验基地开展地质科学、生物医学实验等,利用实验性天文望远镜进行深空天文科学研究,对月面资源进行开采和简单加工,有可能生产飞行器所需的推进剂。此外,能对氧、水和食物等消耗品实现部分原位资源利用,开展长期的航天医学和生理学研究,建立起半循环生态系统实验室,为人类长期开展星际航行任务作好准备。
(3)高级月球基地
高级月球基地,也称为永久性月球基地,最多可容纳50~100人,使用寿命可达30年左右。高级月球基地最主要的特征是物资供应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其驻月人数较中级月球基地增加较多,可以进行多种月球矿产资源和月球能源的开发,建设多种先进的地质科学实验室、生物医学实验室、先进的天文观测基地,能够进行推进剂、陶瓷/金属/硅材料生产,特色生物制品合成;可以利用月壤构建各种基地组成部件,基本建立起封闭循环的生态系统。
(4)月球工厂
月球工厂设想能容纳100~250人左右,使用寿命30年左右。月球工厂已经形成循环封闭的生态系统;能够大规模地生产氧,电力与能源全部自给自足;除开采月球矿产以外,还要负责生产一些中型设备,这些设备除供应月球移民区的建设外,还供应对太阳系其他行星和天体的开发之用,作为人类深空探测的中转站。
(5)月球移民区
月球移民区的建设是将数个高级月球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超大规模的月球基地网,最终形成月球移民区。全部建设完毕可能需要30年时间,以后就将成为人类在月球上一个永久性的定居点。移民人数初始时是几百人,到后来可能达到几千人或几万人。月球移民区的最大特点是各项生活、实验、工作的设施和消耗品等均已实现自给自足,月面移动交通工具丰富发达,可以轻松自如开展地月间往返运输。
4 小结
实施月球基地工程,能够加深人类对月球的理解和开发利用,是实现人类探索深空,最终移居其他星球的重要环节。人类的参与带来了机器人等无法比拟的智能优势和好处,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复杂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在地外天体的生存和工作问题,将产生众多的新系统、新技术,因此可以预计月球基地工程的技术难度将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项航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