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治理范文
时间:2024-03-12 18:0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体育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城市社区体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区体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分析视角,探讨通过构建城市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来解决问题,并分析这一过程中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1多中心治理及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
1.1多中心治理的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这场改革推动了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治理”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应运而生。
关于治理的定义,西方学者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的说法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他们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者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一定义为我们描绘了当代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传统政府“单中心”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统治格局,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参与的多元的权力中心。“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治理方式也是多元的,通过各主体间合作、协商、建立伙伴关系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1.2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
社区体育活动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出现,80年代中期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国家体委等五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对社区体育进行了界定,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根据这一定义,社区体育服务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增进社区居民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全面健康;社区体育服务的对象是以街道办事处划分的全体社区成员,不仅包括社区的居民,还包括社区所辖的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其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场地及器材、开设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指导、体质监测、体育服务信息、体育活动的组织服务等。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指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和非政府部门(社区所辖各类机构、私营体育服务企业、体育社团或居民)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共同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治理。
2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
2.1突破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体制障碍,要求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
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一开始就是政府行为,并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了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三级管理系统。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政府工作职能,社区居民委员会接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在具体工作中,二者的职责界限模糊,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因此,我国的社区服务从一开始就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将促使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发生转变。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全能政府遇到市场经济挑战的情况下,重视政府之外的市场及社会力量,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中心格局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而社区体育所独有的地域性、自愿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社区体育服务更加适合采取多中心治理的体制,除了需要代表政府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外,还应当有更多的私营体育服务机构及非营利的体育社团参与社区体育服务。非营利组织所具有的公益性、自治性特点,能保证其在提供体育服务过程中,解决一些政府和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
2.2突破社区体育发展的资源瓶颈,要求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
从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来看,场地、经费及人才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政府经费投入有限,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场馆设施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等问题。除了物质和资金条件,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离不开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参与和指导及有关的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管理,他们的数量及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体育发展的质量、深度和广度。但是,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体育人口来说,我国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人数少、指导率低,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我国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大部分管理人员都兼任多职,很难在社区体育工作上投入很多精力。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以天津市为例,全市晨练活动站的体育指导者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不足30%。
社区体育的多中心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场地设施、经费及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多中心的治理框架下,社区所属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均可以成为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这些单位尤其是学校向社区提供体育场地、设施,是解决场地、设施短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一些社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天津市马场街社区本着双赢互动的原则,与社区内外的机关、院校、部队、医院、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与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共建了社会实践基地,为居民提供日常健身咨询、健身技能培训、体质检测等服务。与天马集团、水利局、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干部俱乐部、自然博物馆等12家单位达成协议,通过无偿或低偿等方式,向社区开放35个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达到11500平方米。每年的社区运动会和大型体育竞赛都利用这些单位的场地和设施举行。
3政府在构建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过程中的责任
社区体育多中心治理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自发形成,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社会力量和市场发育均比较薄弱的国家,推行这样的管理模式,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3.1转变职能,培育社会和市场力量
多中心管理模式必须贯彻“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把政府过于集中的权力分散开来,以纵向放权实现层次化管理,以横向分权实现社会化管理,将体育管理体制从现在的线性结构改为矩阵结构,从行政命令式的“垂直管理”改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矩阵式管理。政府承担体育的宏观管理、体育总目标和政策的制定、政策调控、经费支持等职能。其中,社区体育的基层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由主办体育转为主管体育,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整个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开发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培育社区体育组织等。
培育社区体育非营利组织。健全、自主的居民自治组织既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也是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主要力量。因此,要确保社区自治的各项权利,发挥社区在体育服务方面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应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综合管理权赋予社区居民委员会,使之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会组织。
引导市场力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根据居民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对于一些基本的需求,可以由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以免费或低收费的方式提供,对于一些个性化的高层次的体育需求,政府可以调动市场力量加以解决,走产业化的道路。政府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场地、税收等有利条件。
3.2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形成体育观念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未被更多社区居民所采纳。由于社区体育具有较强的个人余暇性和自由性,决定了对社区体育的发动、组织和管理不能做硬性干预,而主要应从刺激其体育需求,调动其参与积极性着手。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地向辖区居民宣传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开展健身知识咨询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意识。通过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的积极性。
3.3投入经费,保证社区体育服务的公益性
由于社区体育利益的外溢性,公益性是社区体育的一项本质特征。政府在鼓励各方力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同时,应保证社区体育公益目标的实现。维持社区体育发展的均衡性,逐步增加对社区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王旭光,等.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4):30-33.
篇2
一、社区建设与社区权力配置:理论与现实的比较
在社区范围内,划定合适的政府(广义的政府,后文同)权力边界涉及到社区公共权力的界定,这是一个权威组织同社区自治组织的分权问题。在规范的理论背景下,社区权力配置及其运作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外是两个一是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做支撑,二是运作过程中对相关理论的曲解或者背离。大体总结起来,政府与社区公共权力关系的理论主要在三种意义上被广泛地运用:
(一)作为政治发展理论的构架,侧重于政府权力的权威地位,主要形式是政府的作用介入社区生活。
这一理论认为,社区不仅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源泉,也是考察现代社会权力的重要场所,因为社区本身就是国家、政府和社会相互作用的重要领域。美国学者韦尔什说;“城市政治是否具有良好的功能往往反映出国家政治是否具有良好功能的问题。”
由于城市社区建设涉及到市民的全部生活,它在政治生活上的表现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发展的系统过程:一方面是国家政治的渗透,另一方面是城市社区居民的政治诉求。社区就这样内含着国家的政权权力和市民的政治权利两个空间,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区建设。联合国1960年出版的《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文件指出:社区发展是政府和市民的双边合作的行动,它有两个条件,即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参与。联合国文件精神反映的是社区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过程,政府用社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地方政治的发展,并对行政领导、资源动员、政策倾斜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等给予支持以外,还以财政支出和福利服务的方式介入社区的生活之中,以实现政府对社区的控制。当今发达国家大都以此构架作为社区发展的政治政策的理论支撑。显然,政府介入社区的管理生活决非中国才有。
事实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从概念的提出到实施,改革首先触及的就是社区公共权力同政府权力的关系。比如:20世纪90年代时,为了满足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社区建设的核心围绕如何实施民主管理,主要致力于解决政府管理权力的下移和居民委员会的职能转变两个问题。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政府以何种角色和以何种方式进入社区,而这恰恰是社区组织体制的范畴。比如:街道作为政府的“人”该怎样行动才能体现政府的要求和反映政府的声音?应该怎样按照政府指令行使管理社区的职能?一种理论认为,政府在社区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应当是以适当的手段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管、控制、协调与服务,与此相反,事无巨细的管理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政府的优势,政府可以运用适当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否则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府权力运作的“失灵”现象。
(二)作为社会整合方案的社区理论构架,侧重于公共权力的作用与行使,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社区参与。
这一理论构架有两层意义一是资本动员。即通过社区参与的途径全面调动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以体现民主国家的发展价值观和社区居民的民主诉求。其中,社会资本就是社区居民作为民主国家的公民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及承担的相应责任,它是社区居民民主理念的原动力。资本动员的核心目标是寻求社区发展的动力,只要激活了社区的各类资本,就能够给社区的发展带来绵绵不绝的力量。二是塑造社区伦理。这是社群主义的观点,即提倡社区居民的德行修养和道德义务,以对抗个体因权利的膨胀所带来的社会失序和社区凝聚力下降的问题。社群主义观点的核心,是试图在社区居民之间恢复信任和加强社区的联系,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信任、规范和联系网络方面的弱化,造成了社区社会资本的消失。而社会资本恰恰是社区建设的最重要资源,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它更具有社会组织的特征,可以在协调和行动的过程中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效率。因此,这一理论的构架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社区的组织化方案,它的目标是在社区自助、制度整合的基础上重塑社区。
在此理论架构下,衡量社会整合程度高低的标准是考察社区居民的参与状况。如联合国1960年的文件就把公民参与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尺,而联合国1981年出版的广泛参与作为一种战略推动社区层面的行动和国家发展的文件,又进一步把“参与”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层面,鼓励社区居民能够带着创造力的激情参与社区。但是,目前中国的社区参与水平却是极低的,主要表现为:(1)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社区动员的成本一收益比例失衡;(2)社区参与目标层次比较低,主要以致力于解决社区内出现的临时性问题为主;(3)社区参与的形式不够丰富;(4)社区参与的发展不够平衡,如参与服务运作的多而参与决策的少,领受性参与多而贡献性参与少,老年人和学生参与的多而青壮年参与的少,单位参与的多而家庭参与的少等。这些现象的产生显然是由于体制的设计和运作都没有体现出社会整合要求的结果。
(三)社会冲突的理论构架,侧重于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的整合与竞争,主要表现形式为权力力量在社区领域的此消彼长。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社会变迁演变而来的社区发展理论。如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和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尔等“冲突论”者认为,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其过程不是均衡的状态,任何社会成员都在为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斗争,一切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之上。人们对于权力再分配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围绕权力所进行的斗争是持续不断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内部固有的现象。按照此理论推理,对社区冲突的研究只有涉及与权力相联系的冲突时才是有价值的,无论是政府权力还是社区的公共权力都是如此。
布尔迪厄的“场域论”则显示出,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的组织与个人,他们在社区范围的不同位置利用“习惯”与“资本”相互争夺权力运作的空间,并在满足自我的过程中出现诸如原则、对策、人力、场所等方面的交易,不同的参与者——尤其是作为个体的参与者——在其行动过程中因为各自权力基础的不同,会出现“竞争”、“合作”、“冲突”和“妥协”等关系,这是深层次的权力结构关系在基层社区的体现。在我国的社区层面,政府权力的延伸触角同社区公共权力的“场域”存在着以上四种关系,其中的“冲突”体现为政府没有完全放开对“公域”的控制权,城市社区的关系规则又经常变化不定,从而使社区的权力关系处于相互排斥的状态之中。
二、我国的社区改革:分权探索中的相关问题
我国关于社区建设的官方正式文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先后经历了“社区服务建设”和“社区组织建设”两个阶段。应该说,社区改革从城市启动之时就是权力重新配置和分化之始,政府在社区的一元化权力格局开始逐渐向社区公共权力转移。在实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后,伴随着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关于社区公共权力的观念、组织与制度等的创新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它既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既可能是渐变的,也可能是突变的;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所以单从社区的组织体制与权力配置的关系来看,我国社区建设的体制创新一直呈现着多元化的态势:
1、注重政治权力延伸和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
体制创新模式。这是统合政治权力和社区公共权力的建设思路,目的是借发展民主以实现社区组织体制构建的设想,期望以此作为我国基层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使社区的公共权力与政治体制的权威权力相吻合。这种体制模型的特点是把社区体制及其权力成分区分成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层面:(1)在政治层面上,不放松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党、人大、政府、政协的空间都有充分体现,其中党的政治核心领导一直垂直到基层;(2)在政府组织的层面上剥离非政府权力成分,把社区理性地从政府的概念中剥离出来,街道办事处的一级政府职能也被剥离,主要承担协调和指导的职能;(3)在社会组织方面发育社区的公共权力空间,居委会是基层民主的重要标志,其他服务中介组织则扮演着把“选区”和“社区”建立起实质性联系的枢纽的角色。
2、培育社区公共权力的自治型体制创新模式。
这是从社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上着眼的管理体制创新尝试,体现了自治对社区公共权力的基本诉求:
(1)在纵向上区分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的界限,突破了“街道”一级的行政区限制,不但将街道“行政区”与社区做了区分,而且还将行政管理事务与社会管理事务区分开来。这样在客观上要求转变社区组织的整合方式,实行有效的分权和放权,使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平衡发展。(2)在横向上广泛配置社区的公共权力,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种社区组织的社会性功能,并赋予其相当的权力。如:议事、决策型的社区组织主要担负起调动社区内各种社会资源、统一规划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的功能;咨询、智囊型社区组织担负着社区事务评议、咨询与协调的功能;有偿服务型组织则要具备管理、服务与中介的职能等。
3、以社区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体制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以社区公共权力和政府权力在不同领域的分权为前提,凸显了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的两条主线,呈现网络型交织的、相互关联的特征:(1)突出社区建设的三大行为主体(政府、社区、居民)的不同权力地位和作用: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权力地位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是当前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社区组织承担公共权力的职能,居委会是联系政府和市民的纽带,并同时满足社区组织的需求,其未来的发展取向应较多地向市民倾斜,而社区成员,特别是社区居民是最重要的行为主体。(2)将社区建设划分出三个不同的领域,即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在我国的城市社区中,建设“小政府大社会”是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这既包含着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也意味着权力的再分配和利益的再调整。因此,这三个领域的建设过程就是动员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力量的过程,也是整合二种力量的过程,它们彼此之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直接关系着社区建设的面貌和进程。
上述三种社区组织体制的权力配置模式是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考察和设计的结果,在没有具体参照系的情况下,很难说孰优孰劣。由于对社建设的内涵理解存在着差异,再加上我国社区发展的不均衡,这三种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也都可以在不同城市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说这些模式有共性的话,那便是它们都体现了社区建设对分权的共同要求,体现了对社区公共权力及其运作空间的关注。自去年起开始展露风采的“四平模式”把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于“学习型、服务型、管理型、自治型”,其落实的核心仍然在于体制与权力的配置。
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而言,社区改革的重心无疑是社区自治,在社区的权力体系中政府必须让度更多的权力空间,政府现在的一些不合理的职能要被重新分解,政府原先的不合理的权力负荷也要找到承载的主体。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层面止住发生的变化,表明了改革的方向和社区公共权力更迭的趋势。
即便有如此丰富的体制模式,我社区公共权力的划分仍然问题颇多,有些已经直接涉及到社区体制的层面。当这些问题同我们的成就相比时,我们发现社区权力与体制的关系问题是最突出的:首先,我国社区权力的配置在政治层面上表现为互动性不足,政府权威组织的地位优势明。政治、社会和社区关系的构建本来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再加上我政治层面的渚关系的特殊性,除了政府与社区的关系需要正确的定位以外,还需要解决好党同社区的权力关系问题。总之,社区体制内的党、政府和社区三者的权力关系仍然处于待建的状态之中。其次,体制内的权力配置并没有完全走出转型期的调整格局,社区公共权力的空间比较狭小,权力整合的共同基础薄弱。集中表现为传统的“街居制”与社区的自治体制的权力冲突。“街居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对现代城市社区体制的影响是历史的,今天“街道”与“社区”模糊不清的尴尬局面即来源于此。尽管社区公共管理的改革动作已经触动了,传统的衡道管理模式,但根据宪法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的有关规定,街道是“政府的派ⅲ机构”,其权力地位的法定性同自治的社区公共权力之间任体制的运作下一·直冲突不止。另外,“街居制”的权力惯性在客观上提高了社区体制转轨的成本。如:政府机构所特有的行政惰性,把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弊端“传染”给了社区的公共权力组织,消磨了社区公共管理的资源。第三,社区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偏低,社区组织体制的法制保障薄弱。
最突出的表现是社区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社区组织的职、权、责的规范性不明确。比如:城市的经济开发区所在的社区组织(主要是街道)同开发区管委会之间的矛盾就比较典型。双方就某些问题都有权管,但也存在着都无权管的无奈。表现在对社区公共权力主体的培育上,我国尚未形成规范、互动的多元格局:除了政府和企业以外,其余权力主体的参与基本上还是空白,各主体作用的发挥同社区公共管理的实际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少数管理主体垄断社区资源的局面尚未得到彻底地打破。
三、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35-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高血压是首位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群约2亿,并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三高”,低知晓率、“三低”率、低控制率的“三低”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社区医生承担着辖区居民的高血压等多发性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和治疗工作,去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病,已刻不容缓。高血压治疗,药物选择是关键。高血压健康教育中普及合理用药知识是社区防治高血压的重要工作之一[1]。
1 健康教育方式
通过高血压健康教育讲座、医疗场合内利用电视滚动播放高血压相关知识、出黑板报、贴宣传海报、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健康管理及门诊住院诊疗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等。
2 非药物治疗内容
减少钠盐的摄入,每人每日食盐量逐步降至6g;规律运动,中等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减少摄入量,增加足够的活动量以控制体重;戒烟;限制饮酒,每天白酒少于1两;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3 药物治疗内容
3.1 存在于高血压患者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3.1.1 不肯服药的几种情况:
忽视无临床症状的高血压:①血压高,如果身体没有什么不适,认为对健康无碍;②能关注自己的血压,但是只认准少数几次的血压正常值,忽视多次增高的血压值;③认为只要生活方式的改变,戒烟限酒,坚持体育锻炼就行;④认为降压药一旦开始服用,就停不下来,惧怕药物的副作用会对身体会有妨碍;④盲目相信广告,服用保健品或使用降压治疗仪能降压。
3.1.2 服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的几种情况:
①自认为正在服药,以感觉为准,很少监测血压,血压是否达标不详;服药人云亦云,别人吃什么好,自己也跟风;②认为“复方珍菊降压片”是中成药,没有副作用,可以长期服用;③认为降压药越便宜越好,一旦吃贵的,就会越吃越贵,以后吃便宜的就没用了;有一些短效药,有求每天2-3次,患者只服1次,导致血药浓度不能24小时维持;④相信早年就开始服用的药物,如“复方利血平片”“复方罗布麻片”等;过度关心自己的血压,每天反复测血压,血压高就吃,血压不高就不吃,没有一个稳定的血药浓度的维持;⑤不了解自己的目标血压值,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等,也认为低于140/90mmHg是降压目标,容易自我满足;⑥对生活方式改变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药物控制就可以了;⑦新发高血压或高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认为服药后血压在数日内应该下降至140/90mmHg以下,如果达不到,就认为药物效果差,马上换药。
3.2 降压药物应用注意点[2]
3.2.1 降压目标
标准目标: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尽量使用那些每日一次能够控制24小时血压的降压药物,使血压达到治疗你、目标。
基本目标: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国家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审核批、批准的任何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短效药物每天日2-3次使用,使血压达到治疗目标。
3.2.2 基本原则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症”,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定期测量血压。
3.2.3 降血压值目标
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步降压达标。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血压目标为
应及时将血压降低到上诉目标血压水平,但并非越快越好。大多数高血压应根据病情在数周至数月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病程较短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可快点;但老年人、病程较长或有靶器官损害、并发症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应慢点。
3.2.4 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小剂量: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
尽量使用长效制剂: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如使用中短效制剂,需每天2-3次用药,以达到平稳控制血压。
联合用药:以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3.3 常用降压药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3.3.1 钙通道阻滞剂:包括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前者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周围血管病患者。常见副作用有心跳加快、面部潮红、脚踝部水肿等。
3.3.2 ACEI:常用药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不良反应有干咳、低血压、皮疹。双侧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及妊娠妇女禁用。
3.3.3 ARB:常用的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不能耐受ACEI可替代。
3.3.4 利尿剂:常用的有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适用于老年和高龄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3.3.5 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适用于伴快速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病、运动员、周围血管病或糖耐量异常者慎用。长期应用者突然停药可发生反跳现象。
3.3.6 α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高血压伴前列腺增生患者,也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性低血压禁用,心力衰竭者慎用。
3.3.7 肾素抑制剂:为一类新型降压药。
3.4 降压药联合应用方法:
我国临床主要推荐应用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是:D-CCB加ARB;D-CCB加ACEI;ARB加噻嗪类利尿剂;ACEI加噻嗪类利尿剂;D-CCB加噻嗪类利尿剂;:D-CCB加β受体阻滞剂。固定配比复方制剂,通常由不同作用机制的两种小剂量降压药组成,是联合用药的新趋势。
4 讨论
4.1 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最主要因素是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社区医生应广泛开展社区高血压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发症的预后和规范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息,让每一位高血压患者懂得防治知识以及对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重要性认识。
4.2 社区医务人员自己要不断的学习和更新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树立医务人员的学术权威性,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依从度。
4.3 社区医生要利用高血压三级管理的健康管理的平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追踪指导。在给高血压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知识层面、家庭背景、并发症、药物副作用、给药方便性等实际情况,选择既价格适当、有效、安全给药方便的抗高血压药物,以提高服药依从性,督促患者把血压降到规定目标范围内。
总之,在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中,关于药物治疗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是有效控制血压达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用药过程中得到社区医务人员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患者血压控制率的有效方法。最终达到高血压的合理控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空巢”老人 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老人家庭急剧增多。家庭虽然在中国养老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空巢”老人的出现与传统的养老模式形成巨大的反差,在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社会照料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了老年照顾资源的断层,而新的社会养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实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模式有诸多的优势,现阶段要充分重视社区在为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尤其要完善“空巢”老人社区照料服务体系。
“空巢”老人家庭是指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年夫妇家庭和单身(寡居)老人家庭。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老人家庭急剧增多。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按普查结果计算,全国3.4亿个家庭中,至少有2340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照料。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空巢老人人数将占老龄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到2010年,60岁以上老人家庭中,80%将是空巢。近年来,屡有空巢老人倒毙家中数日后才被发现的惨剧见诸报端。有关专家表示,这种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
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数量和比例的剧增,带来的社会和家庭问题非常突出。数千万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帮扶服务和社会救助等都将成为重大社会课题。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关注空巢老人的困难,帮助他们安度晚年,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力图探索在传统家庭模式的解体,空巢家庭老人照料资源断层的情况下,重视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建立一套完善的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
一、“空巢”家庭老人照料资源断层的分析
就整个社会发展而言,老人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最终将导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改变。空巢老人在家庭照料难以为继,社会照料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形成了老年照顾资源的断层。
1.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精神慰藉缺失
空巢老人家庭问题实质是“老年安全带”发生了危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脆弱性越来越强。如果老年人身边缺少监护人,他们与家人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了断层,将导致“老年安全带”出现松弛甚至断裂。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生活照料主要由配偶和子女承担。随着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数也将随之增加,家庭养老的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家庭成员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照料任务。老年人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的生活照料重担,近95.72%是由家庭成员来承担的,其中依靠配偶照料的占24.39%,依靠子女照料的占70.88%。受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家中雇用保姆或小时工的比例很低,仅占0.81%。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代际分居,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家庭日益小型化和功能的弱化,导致老年照顾资源出现断层。这意味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空巢老人对照料需求的连续性、即时性要求,子女也因为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大而感到力不从心。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老龄化更倾向于少子高龄化,家庭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正在下降。还有一种情况,即子女工作或者出差期间老人孤独在家的情形,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际分居所造成的空巢家庭,而是因为时间的不能共享所造成的更为普遍的“准空巢”家庭,这类准空巢家庭老人的照顾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另外,空巢老人精神照料也面临着缺失的问题。据2000年底民政部和中国老龄中心作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以下简称《抽样调查》)显示:城市有24.2%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在农村则达到35.1%;在独居的老年人中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在城市为43.8%,在农村为55.0%e3j。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空巢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由于老年人与邻居的交往能力减弱,容易产生孤独感。经常独处、很少与人交流的老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这样老人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老年人的精神卫生和精神慰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机构养老资源不足
对于那些子女对护老工作产生厌倦、与老年人关系不好、希望摆脱照顾责任的家庭,或家庭由于子女数少、子女工作时间长且压力大、没有精力照顾老人的家庭,或家中有长期患重病需专业照顾的老人,送老人进养老院也是一个选择。但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养老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据《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在城市,每万名老年人拥有1.92个养老机构(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床位65.91个,工作人员12人,平均每个养老机构收养老人49人;在农村,每万名老年人拥有3.54个养老机构,床位69.28个工作人员11人,平均每个养老机构收养老人48人。无论城市或农村,老年人住养老机构的比例大约为5‰,床位的不足和设施的有限成为机构养老的明显限制3_。不仅数量不够,而且从价格上来看,目前到养老院所花的费用普遍较高。机构照顾按等级收费,加上一次性的人院设备赞助费、老人生病的住院费等,高昂的开支也非普通家庭承担得起。2005年大连市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表明,在选择养老机构因素中,首先考虑价格高低的占83.3%。
另外养老院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和私人兴办的养老机构,设施条件水平低、功能单调,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不能全方位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休息、饮食起居和护理等服务,这使得老年人在福利院不能得到预期的专业服务。
二、“空巢”家庭老人的社区服务需求及社区服务的优势
一般来说,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庭功能的弱化,家庭照料资源减少,而机构养老成本过高,并且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因而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模式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它是对“家庭养老”方式的有益补充。
1.“空巢”家庭老人社区服务需求广泛
居家老人日常养老需求,绝大部分表现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2005年大连市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表明,老年人对社区老年服务的需求(除医疗健康需求巨大之外)相当广泛。一是医疗保健需求。77.5%的老年人需要社区医疗服务,51%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指导。在社区医疗服务中,上门体检、看病和家庭病床具有相当大的需求。37.5%的老年人希望“医生上门定期体检”,31.5%的老年人希望“上门看病”,20%的老年人希望“建立家庭病床”。上门护理、陪护看病及取药、心理咨询也有一定需求。二是法律需求。在发生赡养纠纷时,63.5%的老年人找社区解决;24.8%的老年人需要“法律咨询”。三是养老信息需求。57.5%的老年人需要通过社区工作人员获取养老服务信息。四是娱乐健身需求。41%的老年人需要通过社区“娱乐健身”。五是家政服务需求。35.3%的老年人需要社区提供“家政服务”,包括清扫、洗衣、做饭等。六是人际交往需求。21.5%的老年人需要通过社区“交流沟通”。
近年来,尽管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老年人的需求而言,还存在较大的缺位。据2005年大连市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社区供给还不能满足需求。老年人需要的社区服务中,医疗服务占77.3%,健康咨询占70%,家庭求助电铃占36.8%,日间托老所占26.5%,老年活动室占74.5%。在老年人这些需求很大的社区服务项目中,社区供给却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由此可见,社区在为老年人服务特别是空巢老人照料服务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完善空间。
2.社区照顾与生活支持优势明显
即使年龄增加,身体老化,精力衰退,很多老人依然会选择居家养老方式。2005年大连市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调查表明,有74.6%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实际上,居家照顾肯定是老人养老的主要形式,空巢老人也不例外。其实,即使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
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也只有占老年人总数的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从成本方面看“居家照顾”是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一种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办法。但“居家照顾”绝不是以牺牲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和子女的幸福、降低自身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的。西方推行居家养老是有前提的,即一定辅以“社区支持”或社区照顾。社区照顾就是通过政府和社会为不同需要的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协助老人延长留在家中生活的一种方法,让老人有能力维持一个足以自顾的水平,在自主和独立的情况下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多·滕尼斯对社区所下的定义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所具有的组织服务功能、情感交流功能和邻里互助功能,是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重要保证。
居家养老、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社区照顾,有利于减少养老成本,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开展社区照顾,利用社区资源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实行无偿、低偿的服务模式有利于缓冲目前的未富先老状况所带来的老人赡养的社会、家庭压力。
(2)符合老人的心理。老人大多数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到养老机构去生活,选择社区照顾,无论是从面子上还是心理上,都让老人比较容易接受。虽然大多数老年人是离退休职工,他们的经济、医疗都能得到社会的保障,但他们还需要亲人的照料和精神上的交流,这是其他养老机构所无法替代的。所以老年人一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有研究指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是否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对老年人的主观生活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
(3)有效利用社区闲置资源,提供就业岗位。开展社区照顾,在社区中开设空巢老人照顾、老人日托,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挖掘社区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就业岗位,使下岗待业者能够找到服务的机会,调动了社区的闲置资源。同时,庞大的空巢老年人群体,既是被供养者,又是被服务对象,对于建立老人之间的互助网络,有效发挥老年人余热,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社区志愿者的爱心服务将成为社区安老助老的重要力量。
(4)实行社区服务还有诸多的优势:不离家,满足情感需求;建立老人有效的支持网络;能增加社区的关怀感、安全感、归属感,培养社区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且通过社区照料满足家务劳动等各方面的需求。
三、建立“空巢”家庭老人的社区生活支持体系
2006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保持家庭关系稳定和睦,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为城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老年人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_l6j。社区照顾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上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政府应在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如辽宁省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把养老福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使用也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主要投向,逐年分步实施。近两年,仅省级就筹集居家养老资金2000多万元,完成1.8万户居家养老,新增公益性岗位1.5万个,服务人员培训率90%以上;全省共建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480个,日问照料室、活动室、托老所3789个,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体活动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每日服务量达36万人次。
(2)整合社区各种资源。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参与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增加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和私人赢利机构的合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向居住在社区(村镇)家庭的空巢老人提供低偿的、各种有差异的养老服务,让老人有一个真正选择的权利,以便更有效地满足老人的需求。
(3)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社工队伍。建立专业社工队伍是保障社区为老年人服务朝着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社区照顾中的大量的专业应该由专业工作者来承担,同时在社区照顾服务中起指导的作用。无专业色彩的服务由一般职业服务人员承担,还有许多工作有赖于志愿者的协助来完成。、
篇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已成为发展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基础,要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离不开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投入。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前我国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社区体育志愿者是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体育志愿者进行开发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重要保证。
[
关键词 ]社区体育;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80
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载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九条中指出:“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大力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发展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源是任何事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城市社区体育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人民生活水平、意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是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需要。发展我国社区体育,健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系统,同样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投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功能的重新定位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社区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需求的内容和服务质量比以往明显增加。
1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现状是制约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现状与人们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要求还很不相适应。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相对不足,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制约着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人们参与的热情(引自王旭光等《天津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二是社区体育服务组织人员主要是街道办居委会兼职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等,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专门培训,不能很好地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置体育服务活动和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不够高;三是目前大多数社区的志愿者人员不足,且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引自陈瑞玉《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建设研究》)。上述社区体育人力资源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区体育健康发展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在当前我国体育人力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以进一步改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现状,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从而实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良性发展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社区体育志愿者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重要的社区体育人力资源
在社区体育人力资源中,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发展完善程度对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志愿者是指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具体服务点,在社会体育活动中,自愿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而不以获得报酬为直接目的的人。他们又分“体育指导志愿者”和“体育经营志愿者”(指体育团体、俱乐部的管理),前者主要从事指导、裁判及助教等工作;后者主要从事事务、会计、日常事务等工作。
仅1994年美国就有志愿者2000多万人,美国体育志愿者不仅人数最多,而且还有专门的体育志愿者组织,如童子军,青年基督教协会,美国青年俱乐部、美国营火少年团等,它们是社区青少年体育的主要组织者,同时,为社区体育提供志愿者服务;德国有18?1万个体育俱乐部,大部分是由志愿者管理,只有8%俱乐部雇用专职人员,仅在俱乐部服务的志愿者就有300万。国外大众体育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社区体育志愿者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基石。”正是由于众多社区体育志愿者的积极参与,为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从而有效地促进、推动了这些国家大众体育的发展。
3开发社区体育志愿者对发展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
随着城市社区功能的重新定位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社区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希望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然而由于社区体育指导员培养的相对不足,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制约着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人们参与的热情。社区体育志愿者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培养社区体育志愿者参与健身指导和各种类型的体育服务,不仅可以弥补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不足,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多样化的需求,而且由于社区体育志愿者大多是体育活动爱好者,并且懂一定的技术技能,其中包括离退休的体育工作者及学校体育教师,更容易与参加社区体育的群体融为一体,也更容易活跃社区体育的气氛,有利于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3?2有利于完善城市社区体育人力资源队伍
所谓社区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人员的现实及其禀赋的总和。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志愿者。在社区体育人力资源中,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的发展完善程度对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培养社区体育志愿者,对社区体育志愿者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从而获取与开发城市社区所需要的各类、各层次人才,从人力资源上满足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志愿者提出的要求和需要,同时也可以完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人力资源队伍,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3?3有利于城市社区体育的开展
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系统的组织行为和服务行动,是民间系统服务于社会的群体行为或个人行为,即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或财富,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和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自我实现”不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利益满足,也不是为了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社区体育志愿者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品质必然会得到社会广泛赞誉与人们的好评,从而使志愿者本身身心愉快、人格升华、能力提高,促使社区体育志愿者更加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指导管理工作,而作为接受指导的社区体育锻炼者因为有了社区体育志愿者的指导,也会更加踊跃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进而促进社区体育更好地开展。
3?4有利于城市社区体育志愿者组织的发展
迄今为止,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尚未建立社区志愿者组织机构及其系统,只有理论上或处于实验中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及社区体育网络系统。由于社区体育志愿者组织在我国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大多数社区体育志愿者组织尚未建立起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无论是社区体育志愿者组织的人员素质,还是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成员的准入与退出方面都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社区体育志愿者进行开发,通过提高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员的各项素质,建立、完善社区体育志愿者组织体系,逐渐使社区体育主体化、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4结论
社区体育志愿者是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体育志愿者进行开发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重要保证。依据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外社区体育志愿者在发展社区体育的成功经验,当前在我国发展社区体育志愿者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J]?体育学刊,1995(1)?
篇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南的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4万所,在校生2766.81万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发展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职教攻坚强力推进,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89万人。普通高校107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232.1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66%。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9年,初步实现了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重要转变,为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为教育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河南教育要加快改革创新,积极促进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人才链、学科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加强人才培养创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人才支撑。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以2010年为例,全省各类中职学校共向社会输送59.3万名毕业生,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共完成各类职业技术培训453.5万人次,全省高校为社会输送了57.92万名毕业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一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确保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和完成学业,到201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到2020年达到97%。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纽带,以职教集团为基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学科结构,建立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急需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争取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1%,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四是围绕“人往哪里去”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及对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教育需求。
二、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创新性的科技支撑。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是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基地,已成为我省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河南省2009年科技进步奖评选中,一等奖共有11项,高校占5项。通过教育系统的理论、技术和知识创新,可以切实提高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一是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目前,依托我省高校建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8个,为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增强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发挥高校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大力开展校地合作、行业协作和国际合作。目前,全省高校共引进和培养113名两院院士,全省15名中原学者中高校占8名。教育系统科技创新队伍的不断壮大,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服务。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教育系统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验室、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的做法,不断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加强理论创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层次的智力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需要人才、技术支撑,而且需要系统的研究、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工作、辅助决策。教育系统往往是新思想、理论、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场所,可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我省目前共有国家人文社科基地2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33个,教育系统的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均占全省的80%以上。鼓励引导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思维活跃的优势,努力打造成全省的思想、文化、科技高地。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积极建言献策,参与规划调研,当好参谋,做好“智库”。
篇7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痰湿质体质;中医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106-02
体质是个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同时也受后天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痰湿质是中医9种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在老年人体质中占了一定的比例。许多现代研究表明,在老年人中,异常体质与年龄基本呈正相关[2],通过对社区目标人群进行筛查,用中医体质辨识,筛出痰湿质体质的老年人,给予相应的中医护理干预,能使偏颇体质有效改善,降低风险性疾病对他们健康的危害,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基于此,笔者于2014年07月、2015年09月,2次对昆明市吴井社区居民中60 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调查,并进行相应的中医护理干预,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筛出方法
1.1对象选择2014年、2015年昆明市吴井社区2次参加健康体检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共计289例,其中男101例,女138例;年龄60~69岁118例,70~79岁92例,80以上29例。
1.2筛出方法中医体质诊断标准: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3],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表对体检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由一名中医正高级职称和一名中医中级职称的在职执业医师对参加体检的社区老年人进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记录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血压,并填写基本资料,包括血型、文化程度、既往史、家族史、生活环境、情感状态、体育锻炼、饮食习惯、饮酒情况及常规生化检查、B超、心电图、X光胸片。
1.3筛出结果参加体检的社区老年人偏颇体质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居于前五位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质79例,为27.54%;8种偏颇体质210例,为72.46%,依次为:阳虚质21.26%、气虚质18.20%、瘀血质7.0%、阴虚质6.5%、痰湿质6.1%、特禀质5.1%、气郁质3.6%、湿热质4.7%。
2健康干预方法
2.1方法在2014、2015年体检筛查出痰湿质体质者,相应的给他们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每月对老年痰湿质体质者随访一次,动态地了解健康干预情况的落实,并间断性按中医的整体观念对个体施行中医体质护理,至2016年体检复查时老年痰湿质体质各项评分已降低,痰湿质体质为3.4%,有效率为50%。
2.2健康干预
2.2.1饮食痰湿质体质常喜食肥甘厚腻食物,如肉类,糯食,甜食,油炸类食物;五谷蔬菜类食物摄取量不够,饮水较少,男士多有嗜烟、饮酒习惯,这些饮食习惯在体检问卷调查时就可看出有很大的共性,在做健康指导时首先要改变不适宜的饮食习惯,指导老年人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诸如牛奶、鱼肉,对猪肉、牛肉、羊肉的摄入量要控制,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肥胖者(多为痰湿质体型特质)的油脂每日摄入不超过25 g[4],以免助湿生痰,应以清淡为原则,戒除烟酒,饮食应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过饱伤脾胃之气,过饥致气血来源不足。喜饮茶者适宜多饮乌龙茶、普洱茶[5]。据报道称饮茶和太极运动结合可以改善老年人体质和血脂异常[6],对痰湿质有较好调适作用。
2.2.2运动与锻炼痰湿质体质者大多懒动喜静,动则汗出,自觉气不够用。调查对象都是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显示9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骨质退行性改变,如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颈椎病等,锻炼选择的方式很关键,不恰当的运动无益且可能导致机体意外伤害,老年人的运动方式以散步首选,其次可以练习太极拳,每天定时锻炼1 h,自觉微微出汗即可,运动时间尽量选择下午5~6点,不建议做登山、跑步、骑自行车等对膝关节磨损较大的运动,坚决避免踢球、打篮球等激烈运动,关键是要养成定时运动的习惯。
2.2.3药膳痰湿体质的特点为头昏脘闷、身重乏力,汗出困倦,久睡不醒、口中黏腻、大便不爽。常见于居住地潮湿,喜食肥腻食品之人。除改变饮食习惯外,日常饮食以芡实、莲子、薏苡仁、怀山药、赤小豆、冬瓜等利湿健脾药材为主,可做成芡实莲子粥、薏米怀山粥、薏米冬瓜汤、陈皮薏米粥日常服用以祛逐痰湿。
2.2.4情志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是神的外在反映,而神是形之主宰,《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刺激可影响五脏六腑之功能,七情内伤导致脏腑气机阻滞,情绪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指导老年人精神要保持淡泊宁静,起居规律,避免欲求过多、思虑过甚,自我调控情绪,适应社会环境,鼓励老年人多与外界交流,可以寄情琴棋书画,听音乐,游览青山绿水,陶冶情绪,振奋精神,做到静神少虑、处世豁达、平静生活,达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2.2.5中药汤足浴温胆汤:茯苓30 g,陈皮20 g,法夏10 g,枳实10 g,竹茹10 g,炙甘草10 g。这个温胆汤是罗大伦博士经常用于泡脚的方子(当然也可以服用)。其认为一般体内有痰湿的人,脾胃吸收的能力还不如脚底经络吸收的好,增加新陈代谢,加强脂肪燃烧。每晚用热水泡脚,相当于人为地给身体加热,加速血液循环和身体代谢,这样不但可以有助睡眠,而且也能较好的代谢水湿,燃烧脂肪。
3讨论
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于健康体检中,可根据个人体质分为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正常体质相当于健康人群,偏颇体质相当于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一般没有异常指标,或者某些指标仅有轻微的变化,但又尚未达到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医体质学认为,痰湿体质是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而痰湿凝聚表现出的以黏滞重浊为主的体质状态,形态特征为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喜食肥甘厚腻之食,舌苔白腻、脉滑等,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症[7]。老年人具有正气内虚、肺脾气弱的体质特点,这是老年人容易形成痰湿质体质的原因。有资料显示,痰湿体质较容易发展演变为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对痰湿质体质老年人及时给予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变偏颇体质,可以做到“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在临床工作中,痰湿质体质者对中医护理干预依从性较好,只要多和其交流,耐心宣教,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5.
[2]朱秉臣.1075例老年人体型与体质关系的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1988,3(5),5.
[3]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2-466.
[4]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333.
[5]邹磊.饮茶与体质的关系[J].茶博览,2011:63.
[6]窦├.饮茶与参加太极运动对老年人体成分和血脂水平的影响[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3):113-114.
篇8
【关键词】 医联体; 同质化; 管理; 社区; 糖尿病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medical commonwealth homogeniz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 community,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reate a new effective model of community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Method:Using conventional research methods,360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n=180) and the control group(n=180),the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control index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ability and the level of health education were improved(P
【Key words】 Regional medical commonwealth; Homogeneity; Administration; Community; Diabetes
First-author’s address:Zhengzhou Cent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7,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0.015
区域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范围内的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1]。2006年,卫生部《关于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结合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鼓励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在此背景下,上海、温州、郑州等地成立了医联体试点[2]。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制机制”,我国医联体全国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序幕[3]。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是河南省首家医疗联合体,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为首,由郑州西部一、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43家医疗机构共同组建。
伴随着医联体的发展,对护理专业也带来了机会与挑战。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医联体内基层医院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学历偏低、资质较差、基本技能掌握不足、专科知识缺乏、健康教育水平差;缺乏慢病规范化管理;居民对社区的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信任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实践探索医联体护理同质化管理很有必要。2013年3月至今,通过实践医联体护理同质化管理,对基层医院护理基本技能、急救技术、院感控制等方面帮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了慢病规范化管理和专科培训。以本院优势学科为主导,通过开展常见慢病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社区常见慢性病科学管理水平,达到了预期效果。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生活方式和疾病模式上发生了巨大转变,慢性病患者的数量与日俱增,已逐渐成为中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4]。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之一[5],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越来越不规律,导致现在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发生数量正在不断上升,并且呈现逐渐年轻的趋势[6],我国最新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中国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7],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380例,因问卷无效剔除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180例,男85例,女95例,年龄
32~76岁,平均(59±5)岁;对照组180例,男
86例,女94例,年龄28~79岁,平均(57±7)岁。
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问卷调查 (1)由糖尿病专科护士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主要内容涉及护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对专科护理及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等。结果发现社区医院医护普遍存在学历偏低、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全面、不准确。(2)对2型糖尿病患者共发放调查问卷380份,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由糖尿病专科护士亲自询问并指导患者填写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60份。
1.3 干预方法
1.3.1 定期培训 定期对社区医生和护士进行集中培训,随时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指导。培训内容: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临床表现、专科检查、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及其危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胰岛素注射技术、口服降糖药的应用、低血糖的识别及处理、血糖监测管理等,培训者大多数是三级医院糖尿病专科护士,偶尔请内分泌科医生参与授课,培训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培训前后均进行书面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1.3.2 干预组管理 (1)建立完整、全面的糖尿病患者档案,并进行长期定时随访[9]。信息涵盖患者一般资料、体重、身高、有无烟酒嗜好、自我管理能力及患者治疗依从性等。(2)定期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每月一次大课堂教育,内容涵盖糖尿病饮食管理、糖尿病运动管理、胰岛素注射管理、口服降糖药应用、低血糖的发生原因及处理、自我监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及预防、糖尿病治疗误区等,主要派有经验的糖尿病专科护士采用多媒体方式讲授,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发放糖尿病健康小手册和糖尿病教育处方;利用多种教育工具做患教,如多种仿真食物模型、卡片等更据直观性,便于理解和记忆,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学习兴趣;每次随诊时针对患者提出不同问题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教育;针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对其进行专题讲座,详细讲解胰岛素的作用、注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讲述自我注射胰岛素全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医护人员应针对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切实存在的误区、限制和恐惧,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7]。让本组患者参与三级医院举办的每季度一次的糖友俱乐部活动,内容涵盖专家讲座、免费检测血糖、血压,专家面对面答疑解惑、个体指导、患者互动、有奖抢答、教授糖尿病保健操,开展丰富多彩的医患互动小游戏等,在活动过程中愉悦了心情,开阔了视野,增加了交流,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许多患者踊跃参与,还不断介绍亲朋加入到俱乐部中。(3)管理架构:在护理部和分管组长的指导下,按照每名内分泌科医生和一名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一个责任小组,和社区2名医生和8名护士结为一个帮扶小组,共分为五个小组,每组分管36例患者。医生主要参与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社区义诊和疑难问题解答等,健康教育主要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承担。(4)门诊咨询和电话咨询:有需要者可直接到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糖尿病教育咨询门诊进行咨询,由糖尿病专职教育护士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个体化教育,帮助患者制定饮食、运动计划,手把手教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将注射规范和技巧及注意事项讲给患者;也可进行电话咨询,方便患者及时解决问题。(5)患者随访:主要为电话随访,前3个月每半月随访一次,以后1个月随访一次,个别高龄或行动不便的患者给予家庭随访。在随访过程中,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健康教育者,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加强多学科知识的学习,从而满足对患者的需求[10]。
1.3.3 对照组管理 单纯由社区医生和护士对本组糖尿病患者进行普通管理,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50名社区医护人员接受培训前后糖尿病主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按照同质化管理要求,通过对社区医生和社区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和帮扶,提高了他们的专科业务能力和健康教育水平及糖尿病规范化管理方法,提升了社区护士的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在社区居民心中的信任度,通过培训前后考核对比,达到了理想效果。50名社区医护人员接受培训前后糖尿病主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各指标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知识掌握全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高患者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增强自我管理技能,实现改善代谢控制,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其中社区干预模式起着关键性作用[11]。糖尿病管理和干预可使患者正确掌握饮食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达到理想控制血糖、减少药物用量及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12]。本研究利用三级综合医院的医疗力量,将糖尿病的预防、治疗知识与技术推广至各个社区,使得社区相关卫生服务人员充分了解并掌握,并使得社区糖尿病患者能够充分认知,从而降低糖尿病管理的难度,提高社区医院管理糖尿病的能力[13]。由于社区医院更加贴近于患者的生活,因此可以更加快捷地向社区患者推进健康教育工作[14]。通过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同质化规范化管理,采取定期集中宣教、一对一个别指导、专家定期坐诊、义诊、随访等措施,增加了患者与医生护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为患者提供饮食、运动、药物使用、血糖监测、心理指导等全方位服务,使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增强了自我管理信心和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国内外经验表明依托社区开展防治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最有效选择[15]。经过完善的社区管理能够使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识有更加全面、正确的了解,提高自我控制水平[16]。现代生活水平提升后,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糖尿病会导致各种并发症,造成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在社区慢病管理中,糖尿病始终是重要的防治对象[17]。目前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着糖尿病管理手段落后,社区层面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脱节,社区缺乏医疗和公共卫生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的[18]。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升社区医院慢病管理的能力,以社区为平台做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加便捷、轻松地对糖尿病进行治疗[19]。以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为此,作为医联体龙头医院担负着重要责任。
通过医联体护理同质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使得在联合体内就医的患者可以在不同层级的医院内享有同等质量的优质服务。通过开展社区糖尿病同质化管理探索研究,将大型综合医院的管理经验和专科护理模式融入到社区医院,使社区医院的服务质量和专科疾病管理得到了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社区慢病管理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在同质化管理的基础上,如何利用医联体优势、加快社区医院慢病规范化管理步伐,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断创新观念、认真总结经验,进行更多更好更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藏芝红,廉爽.谈基于国际视角下的我国医联体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2):117-119.
[2]梁颖,鲍勇.基于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慢性病健康管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8):1309-1311.
[3]田剑,牛雅萌,沈颖,等.医联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方法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0):70-72.
[4]赵燕萍,方红,何丹丹.信息化基础的慢性病“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729-732.
[5]吕明月,刘玉红.知己健康管理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6):763-764.
[6]王乙香.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护理研究,2015,9(19):248.
[7]高岩,刘秀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及轮换现状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4):307-309.
[8]代庆红,王忠东.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3):206-208.
[9]荣丽红,张秀华,黄思灵,等.护理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0):357.
[10]陈晓凤,司艳红,吕小红,等.电话随访对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23):28-30.
[11]杨水仙,叶子,汪丽春.社区干预模式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J].护理杂志,2009,26(4B):7-9.
[12]刘莉莉,孙子林,金晖,等.自我管理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1,37(3):275-277.
[13]熊建箐,田国栋,卢伟,等.城市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15-17.
[14]李申.开展糖尿病社区慢病管理的实践与优势[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129-131.
[15]金彩红.芬兰健康管理模式的经验[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6):312-313.
[16]黄东英,张一丹.2型糖尿病高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护理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57-58.
[17]宋雪琴,梁健,仁.糖尿病的社区防治进展[J].预防医学论坛,2013,19(4):294-296.
[18]姚建红.以改革为动力 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2):65-67.
篇9
【关键词】: 萤石矿 工业指标矿体特征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丽水市雅溪镇麻舍――下百步萤石矿区地质勘查’是丽水市鑫隆矿业有限公司投资进行的商业性地质探矿,委托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开展该项目工作。矿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北355°方位,直距约25.2Km,缙云县五云镇西275°方位,直距18.2km,行政区隶属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勘查面积约11.1km2。区外部交通尚属方便,经矿区北东部康庄公路南行至雅溪镇接高速公路金丽温线,继续南行至丽水,接铁路金温线、国道公路330线。
项目野外工作于2009年3月开始,通过地质填图及部分探槽施工等地表工作后,择优筛选了地质成矿条件较好、地表出露规模较大的Ⅱ号矿化带,开展深部钻孔施工。2010年4月开始根据《详查实施方案》要求对Ⅱ-1矿体开展详查地质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开展钻探加密施工和坑探验证工作,截止2011年10月,已完成对矿区Ⅱ-1矿体浅深部钻孔累计施工16个钻孔(共2294.09米)、坑探平硐3个(共705米),基本化学样取样及分析730个、小体重样30个、基本力学样6个、基本水化学样6个;通过以上地质工作以及相关样品的鉴定、分析和测试,估算Ⅱ-1号矿体332+333资源储量1280.0千吨,折合CaF2量约423.9千吨。
2、矿体、矿石地质特征
Ⅱ号矿化带沿断裂在矿区北东一带出露分布,矿化带受断裂构造控制,长约1500米,宽2~10米,最宽处可达29米,产状130°∠60~75°。矿化带地表以萤石矿化、硅化角砾以及硅化破碎带形式出露,中部为农田以及松散土层覆盖。角砾或碎块,直径在5~20cm之间,呈棱角状、次棱角状,胶结物大多呈土状,结构松散。
Ⅱ-1矿体呈脉状产出,工程控制矿体长375m,控制斜深270m,产状110~130∠64~72°,深部矿体倾角变缓,并呈现向南西侧伏现象。
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萤石――石英型。矿石构造较复杂,主要为角砾状构造,其次为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以及细网脉状构造等。
3、工业指标的选择
笔者查阅相关萤石矿勘查规范以及《矿山工业要求参考手册》(1987年)中萤石矿工作指标要求,按照国家最低要求确定矿体的工业指标为:一、矿石质量指标:1、边界品位CaF2≥20% ;2、工业品位CaF2≥30%;二、开采技术指标:最小可采厚度:1.0米;夹石剔除厚度:2.0米。(以下简称指标一);
结合Ⅱ-1矿体及矿石特征、可选性实验成果以及行业实际情况确定本矿床的工业指标如下:一、矿石质量指标:1、边界品位CaF2≥15%;2、工业品位CaF2≥20%;二、开采技术指标:最小可采厚度:1.0米;夹石剔除厚度:2.0米。(以下简称指标二)
4、工业指标的对比论证
4.1 矿体特征对比
笔者根据指标一、指标二分别圈出矿化带和矿体,对比发现:矿化带及矿石特征无变化,然根据不同指标所圈出的萤石矿体则存在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深部矿体厚度的变化,以Ⅱ-1矿体L1勘探线剖面为例(见图1),根据指标一圈出的矿体由地表至深部矿体厚度为7.410.825.432.65,矿体厚度变化较大,深部夹石厚度变大,矿体呈现分支现象,品位为47.5031.0233.2730.34,品位变化小;根据指标二圈出的矿体由地表至深部矿体厚度为7.416.7012.3510.73,矿体较稳定,厚度变化相对较小,品位为47.5023.1325.6423.71,品位变化小。
笔者根据指标一、指标二分别计算Ⅱ-1矿体的厚度、品位变化情况(见表1)进行对比发现:
根据指标二圈出的矿体平均厚度比前者略大,但矿体形态复杂程度有所降低,前者变化系数为83.20%,属于复杂级别,而后者变化系数为78.26%,属于中等级别;而平均品位都在35%~60%之间,均为贫矿,品位变化系数均小于30%,都属于均匀类型。
在矿体特征对比上,笔者认为指标二更趋合理。
4.2 开采技术条件对比
根据矿山实际情况,矿山地表顺坡出露,近地表部分矿体可以采用露天爆破开采,中深部采用地下硐采。根据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的不同,其开采难易度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矿体形态相对复杂的矿体,其开采难度也相应增加。
对于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笔者于2011年10月选取3.3吨原矿委托遂昌金矿有限公司进行萤石矿选矿(浮选)试验,原矿平均品位为29.14%,比重δ=2.85 t/m3。 根据矿区Ⅱ-1矿体矿石可选性试验结果显示:该矿系硅质型萤石矿,其可浮性特别好,体现在捕收剂油酸用量比常规低得多,经过两段磨矿和一粗一扫五精浮选工艺流程(见图2)即可得到CaF2含量为97.14%的精粉矿。
图2选矿工艺流程图
表2试验样浮选前后主要成分化学分析结果 (%)
在开采技术条件对比上,笔者认为指标一、指标二不存在明显区别,但考虑到矿体复杂程度不同而伴随相应开采设备的变动,笔者认为指标二更趋合理。
4.3 经济效益对比
矿山开采是否有价值,最终都要归结于矿山开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2010年以前,萤石矿精粉矿的价格一直在1000元/吨左右徘徊,萤石矿的开采存在严重的开富弃贫现象,而近几年来,随着氟化工的迅猛发展,萤石资源需求的急速增长,后备资源日益紧缺,加之国家有规划的调控,萤石价格逐渐上升,萤石目前市场价格为:品位80%,1000元/吨;品位85%,1300元/吨;品位90%,1500元/吨;品位97%,2000元/吨。
笔者根据指标一、指标二分别估算Ⅱ-1矿体资源储量结合现在品位97%萤石精粉矿行情进行对比,结果见表3。
表3、Ⅱ-1矿体资源储量对比情况一览表
对比结果显示后者比前者在矿山潜在经济价值上多5140万元,根据指标二圈出的矿体经济效益更大,笔者认为指标二更趋合理。
5、结论
指标一、指标二通过在矿体特征、开采技术条件、可选性实验结果以及根据市场时价进行的经济效益对比结果表明,Ⅱ-1矿体的工业指标二,即:一、矿石质量指标:1、边界品位CaF2≥15% ;2、工业品位CaF2≥20%;二、开采技术指标:最小可采厚度:1.0米;夹石剔除厚度:2.0米;相对于该矿体更趋合理。
【参考文献】
1、《丽水市莲都区西溪乡麻舍萤石矿点调查清理专项报告》 李国杨 2007.8
2、《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萤石矿调查区调查报告》 李国杨2009.7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华漕地区肢体残疾患者160例,采用随机分层方法将患者分为心理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各80例。心理介护干预组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32岁~79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例,高中文化25 例,初中文化34例,小学文化17例,未接受过教育1例;残疾程度:轻度57例,中度23例,重度0例;残疾部位:上肢31例,下肢35例,上肢和下肢16例;常规护理组80例,男46 例,女34例,年龄 29岁~76岁;文化程度:大学文化2例,高中文化22例,初中文化39例,小学文化14例,未接受过教育3例;残疾程度:轻度57例,中度22例,重度1人;残疾部位:上肢30例,下肢36例,上肢和下肢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残疾程度、残疾部位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经统一培训的社区护士进入社区进行居家肢体功能指导进行常规的社区护理。心理介护组经统一培训的社区护士(取得上海心理护理培训证书合格者),进入社区进行居家心理介护干预,建立干预评估几率本,详细填写每次心理介护干预后肢体残存功能评估,制定每周两次居家心理介护指导,每次时间为20-30分钟,心理介护干预具体内容:①向患者宣传社区居家心理介护的知识,发放有关小手册,内容包括肢体残疾患者的临床特点、心理评估、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等事项,督促患者配合规律的康复训练,定期评估。②心理介护干预:努力与肢体残疾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进行个人访谈,悉心倾听患者的倾诉,鼓励患者诉说内心感受和想法,让患者充分表达意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宣泄内心压抑的机会,充分赢得患者信任的同时告知肢体残疾患者可以通过建立信心和和希望,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和改善负性情绪。③肢体功能锻炼:根据每个患者的残疾部位不同,由社区护士进行每周一次,每次20分钟的一个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每个月一次有康复师进行追踪指导。④家庭和社区支持系统心理护理干预:针对家庭成员和照顾者进行,指导家庭对患者进行情感、经济、心理方面的支持,共同协助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提高。在下一次居家心理介护理时评价前一次的心理介护干预的效果,以便有针对性的对下一次的心理介护有所依据。如有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居家心理介护干预的次数,并告知患者联系方式,同时记录每次干预的内容及处理意见。
1.2.2调查工具及方法 ①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残疾部位、残疾时间等;②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由心理咨询师担任评分员,采取现场观察和交谈的方式进行量表评定[4]。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问卷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制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入组1周内及6个月时进行SAS、SDS、Barthel指数、满意度问卷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组间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的变化
两组患者入组1周时SAS和SDS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且心理介护干预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的变化( X±s ,分)
2.2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表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对肢体残疾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独立程度的评估。60分以上可为轻度残疾,但生活基本可以自理;40~60分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旁人部分协助;20~40分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旁人较多协助;20分以下为完成残疾。干预组对1周时、6个月末进行评定。
表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X±s )
2.3 两组患者经干预后满意度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护理的不断进步,患者对心理护理的需求也日益强烈。肢体残疾患者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肢体功能和(或)肢体器质性的损伤引起的残疾。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不良改变和自我效能感呈不同程度下降,影响生活质量。
心理介护干预是以心理护理理论为基础,将心理学知识、介护知识和干预措施有机结合,充分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从患者角度出发,积极调动患者现有的自身能量和支持资源,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心理介护干预是社区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有力条件[6]。随着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居家肢体残疾患者心理介护干预越来越符合社会、家庭、个人的需求[7]。对于肢体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心理疗法受到重视,但心理介护干预相对比较滞后。调查结果显示,心理介护干预组SDS、SAS得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肢体残存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结果显示与上海陈华的研究结果一致[8],表明肢体残疾患者的生存质量应该引起社区乃至社会的重视。因此,对肢体残疾患者以心理介护为主进行相应的肢体残疾功能锻炼,不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有效引导患者树立肢体残存功能锻炼的信心,帮助其客观评估现状,更好利用肢体残存功能来提高生存质。
综上所述,心理介护干预能有效改善社区居家肢体残疾患者的不良负性情绪,从而提高自理能力,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值得社区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萍.中国介护事业发展中护理人员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7(22):1262-1264.
[2] 谢瑞红,王志刚,王哲,等.肢体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价与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残疾医学,2012,20(9):121-124.
[3] 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R].2006-12-01.
[4] 梁咏梅,黄晓慧,周健兰.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4,42(5):605-607.
[5] 武春建,殷松.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2014,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5):355-357.
[6] 陈华,邹永玮.中老年肢体残疾者人格特质、社会支持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7(22):1262-1264.
- 上一篇: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教案
- 下一篇:学校食品安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