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管理范文

时间:2024-03-12 18:0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筹规划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筹规划管理

篇1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规划引导各类项目建设。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先后制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急救体系、采供血体系、麻风病防治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等一系列卫生建设与发展规划,做到了每一类建设项目都有一个建设总体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同时,会同省卫生厅组织每个省部级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基本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办理立项审批。二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我们要求各地、各单位在制定建设方案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单位承受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该改造的改造,该合并建设的合并建设。三是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规模。会同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等,对各类机构的建设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纳入建设规划的项目,严格按批准的建设规模进行建设,保证每个建设项目建成后达到达标而不超标。四是统筹规划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安排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优先”原则,即优先考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对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投资一旦下达便能迅速启动形成新的工作量;优先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倾斜,着力改善这些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优先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全省具备条件的市州级中医院和县级中医院纳入相关规划建设范围,并在投资上给予倾斜,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严格项目审查,有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严把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审查关。每年底,我们结合下一年中央投资安排方向,会同省卫生厅对各地拟申报中央投资计划的卫生项目前期工作准备情况进行审查,重点了解项目的土地、规划、能评、环评等前期手续是否落实到位。同时,审查结束后,将各类卫生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进行排名,在第二年安排中央投资项目时,将前期准备情况与项目安排挂钩,原则上按照审查的建设进度择优选择,确保中央投资下达后能立即开工建设。二是严把方案设计审查关。配合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指南》、《湖北省救护车外观标识形象设计手册》等,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外观、内部效果、标识标牌等进行规范和统一。在项目实施前,我们会同省卫生厅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组织专家分级分期分批对所有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审查,确保建设规模经济适用,建设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形象设计标准统一。三是严把项目开工条件审查关。我们不仅在申报项目时严格审查把关,在中央投资下达后,我们依然做到力度不减、措施不松,要求各级发改、卫生部门按照分级审查的原则加强对中央投资项目的督导检查,督促各地、各单位落实工作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项目监管,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专家协作会商机制。每年召开至少两次协商会议以及组织召开相关领域专家的咨询会议,共同推进我省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重点项目督办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卫生建设项目督办工作责任制的通知》,定期到重大项目单位进行指导和督办检查,重点督办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程序、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责任制落实和责任追究五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建立项目督导检查机制。近4年,省级组织开展卫生项目建设督导检查20多次,将检查结果向项目单位当地政府反馈,对暴露出问题的单位,责令整改落实。四是建立项目通报与约谈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建立了基本建设项目工作台账,坚持项目月报表制度,及时掌握全省卫生建设项目最近进展情况。

篇2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一体化;交通体系

1.城乡统筹规划是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多数地区已进入城乡各自独立发展阶段(少数地区正在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乡矛盾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问题之一。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聚居空间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特点、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决不能孤立地编制城市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必须把城市放在所处的区域之中,通盘考虑,统筹协调,城乡才能和谐发展。

1.1城乡差别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4∶1,2004年收入差距比为3.2:1。近几年的数据为:2010年为3.23:1,2011年为3.13:1。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畅通对流,缩小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水平、精神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距。

1.2城乡结合部矛盾突出

随着乡镇工业的兴起,城市与乡村的空间界限日益模糊,与城市生产、生活相关的功能和设施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以前的农村地区,于是在城市与乡村交叉地带出现了“城乡结合部”这一特定地域。城乡结合部往往成为最具活力但各种矛盾又非常突出的一个地域。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现有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进程大大提前,城市建设往往会突破原有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界限,而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同样无法控制这些区域的无序发展,从而出现了规划与管理的真空地带。所以要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城乡结合部的有序控制和科学规划,变无序的混乱自发状态为有序的合理组织状态。

1.3城乡建设的无序、生态环境恶化

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土地开发强度明显增加,非农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由于缺乏共同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监控机制,各自为政的村、镇建设从区域整体看已经造成非农建设用地无序扩展、用地布局混乱及各种功能的相互干扰与制肘。这种无序的扩散将导致建设的混乱、基础设施无法共享,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面对这种混乱局面,有的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将以建设为主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以保护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形成覆盖全市域范围的城乡空间规划。

2.城乡统筹规划的范围界定

因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不确定范围的区域,因而规划就具有范围不确定、模糊性强的特点,所以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界定规划范围。范围的大小应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确定,经济发达、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规划范围就应当扩大。例如深圳市总体规划即将整个市域范围纳入规划范围,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

赵燕菁先生认为规划范围的界定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规划范围应包括并集中在未来经济最活跃、建设最密集的地区;(2)规划应尽量同现有的行政区划界线相重合;(3)尽量同河流、山脊形成的天然地理单元相吻合;(4)规划不仅要包括建设的范围,也包括需要重点保护的范围。

一般认为,规划范围应该包括中心城市建成区、郊区以及市行政管辖的广大乡村地区与小城镇,使城乡人口、土地、空间、水源、能源、信息、景观与基础设施等城乡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与控制保护。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城乡统筹规划要求,城乡统筹规划也要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同步进行,以便及时反馈彼此的要求。

3.城乡统筹规划的内容

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条件的评价;(2)城乡社会经济和空间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3)城乡各用地类型的规划;(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5)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6)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与建设的重点项目规划;(7)针对性的城乡统筹发展途径与对策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涉及面广,内容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管理、资源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对城乡一体化物质空间环境展开讨论。

3.1 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城乡统筹规划将规划的重点从规模转向结构,规模成为一个参考性的指标,空间结构的弹性成为规划追求的核心目标。在产业布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把空间结构调整和空间开发秩序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各级城乡规划的视野,特别是市县级规划更应该向空间规划的方向发展。通过空间规划,整合行政区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确需政府履行职责领域的规划,形成一个统一、协调、可操作的更有效的规划。

积极调整城乡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其中,各城镇可作为大小不等的“点”,各种交通轴线、林带、水系、电力电信走廊可作为“线”,而广大的乡村地区则为“面”。

3.2 城乡用地的统筹规划

篇3

根据2019年《区<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蔡政办[2019]1号)和《关于印发2019年度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专项考评办法的通知》(蔡考评组[2019]3号)的相关要求,为突出重点、高效推进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实施大数据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重大决策部署,严格执行《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鄂政发[2019]4号)。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统筹规划、制定统一标准、建立安全措施,以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强大数据中心体制机制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全面推动我区数字政府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启动蔡甸数字政府顶层规划。2019年,我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并编制了《蔡甸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结项评价报告》。《结项评价报告》对原国家智慧城市目标完成情况、主要工作成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对下步“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字政府”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必须统筹规划、统一实施。要充分利用“数字政府”这一切入点,将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统筹整合,启动蔡甸区“数字政府”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同时建立数据整合、共享、开发、应用的部门责任制和督查督办机制,加速推进我区“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

(二)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统筹管理。为保证全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均衡有序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大数据中心参与制定电子政务项目预审管理办法,从而统筹规划全区财政投资的电子政务项目,对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备案评审;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的验收评估,制定电子政务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项目技术咨询评审机构库,为全区电子政务项目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指导项目建设和实施,保障项目安全运行。

(三)为“民呼我应”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为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服务型政府,在全市新城区率先推进“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工作。大数据中心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发挥技术保障职能,通过整合“网上群众工作部”、“数字城管”、“微邻里”、“城市留言板”,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统筹建设三级“民呼我应”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民呼我应”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四)建设集约的基础支撑环境。协调推进全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完成政务网络提速及设备升级工作;加强区大数据中心机房及电子政务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确保机房及网络设备运行良好;加强区政府门户网站、区协同办公系统技术维护,确保区政府门户网站、区协同办公系统正常运行;强化大数据业务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保障

按照省市要求,拟成立蔡甸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明确相关区直部门为小组成员单位,加强整体协调、统筹规划, 制定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框架和配套工作机制。成立“数字政府”专家委员会,在规划设计、技术路线等方面提供咨询、指导和建议,审议数字政府整体设计方案。由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组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专班,区大数据中心积极配合,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

(二)制定政策文件

由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负责制定全区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区大数据中心积极配合,改变以部门为中心的分散建设模式,推进信息化项目从项目预审、备案、计划立项到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使用“武汉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系统”通用模块实现市区对接,制定蔡甸区“数字政府”建设考核评估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建设推进情况进行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加强审计和督查,促进“数字政府”建设工作规范化。

篇4

一、审批原则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中确定的一户一宅和用地规模进行审批。在审批过程中既要解决农民住房现在存在的紧迫需求,又必须规范农村宅基地建设行为,这两个方面要同时兼顾。

二、审批目标

通过有计划的安排农村宅基地审批,有序合理的解决农民对宅基地的需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同时有效的遏制宅基地乱搭乱建的现象。根据各乡镇目前情况,2014年全年拟审批农村宅基地约300户,需建设用地面积99000平方米,将依据各乡镇申请比例大小,合理分配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指标。今后年度依据建设实际合理确定审批规模。

三、审批范围

这次启动的具体范围为新区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行政村,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区城乡统筹规划,并已完成编制经审查批准公布了村庄建设规划的村社。(见附表)

四、审批条件

1、农村宅基地审批范围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所确定保留的行政村,并已做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使用宅基地:

(一)农村村民因结婚等原因(包括男到女家落户),原有宅基地一户一宅,不能解决住房确需分户的;复员军人经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户定居,农村确无住房的;

(二)实施村镇规划或旧村镇改造,需要调整搬迁的;

(三)因国家、集体建设项目占用原宅基地需要搬迁的;

(四)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宅基地:

(一)不符合以上规定所规定条件的;

(二)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

(三)符合以上规定,但原有宅基地面积超过标准宅基地面积0.8倍以上能够解决分户需要的;

(四)出卖、转让、出租原有住房或改变原住房用途,再申请宅基地的;

(五)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其他不宜批准的情形。

2、农村宅基地审批程序

(1)前期准备。由规划国土局负责总体牵头,各乡镇具体负责,公安局、综合执法局配合摸清可审批宅基地行政村的户籍、宅基地现状使用情况,由建设局负责督促各乡镇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2)村民申请。村民向所在村民小组提出申请,经村委会或者村民小组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由村民委员会填写公示内容连同个人申请一并在所在村组张榜公示7天,无异议后由村民小组或村委会分别签署意见并加盖村委会公章,统一上报各乡镇人民政府并提交申请人的身份证、户籍薄。

(3)受理审核。乡镇人民政府依据村(社)上报的资料,进行审核(申请人的身份证、户籍薄原件),确认符合宅基地审批条件的农户,由乡镇国土所组织人员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村规划进行选址并现场踏勘核实,落实清用地权属,乡镇人民政府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退还各村社,对符合条件的签署意见并加盖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报规划和国土资源局。

(4)审核审批。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对乡(镇)上报的农村宅基地申请审核同意后,按批次上报管委会审批。经新区管委会审批同意后,由乡(镇)国土所组织人员依据新村规划按上报时确定的选址范围进行现场定界放线,批准的农户按照城乡建设管理局提供的标准图集进行建设。由新区建设局会同镇政府对村民住宅建设实施建设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对选址落实情况、建设质量进行跟踪管理。

(5)组织验收。新批宅基地竣工后由国土所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验收,农户按照地籍管理程序申请办理《集体土地使用证》。

五、责任单位

1、公安局负责尽快界定各审批村村民户籍。

2、各乡镇负责尽快摸清各审批村村民的超占、多占宅基地的情况,并对已审批的农村宅基地严格控制范围和用地面积,严禁超占、多占。

3、新区城乡建设局负责村民住宅的建设管理并协助、督促各乡镇尽快完成村新村建设规划,并制定农村宅基地建设标准图集。对建设区内各行政村,尽快编制住房申请配套方案,以便解决村民的住房需求。

篇5

关键词:河流;统筹管理;措施

水是循环的,从雨水、地表水到地下水,城市里的水是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在河流治理中,如果没有各个环节的统筹规划,城市里的水将是孤立的。只有从统筹治理、协调推进的角度出发,河流才会在健康与人水和谐中流动。城镇水系作为人工和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是由无数个相关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如果只孤立地着眼于单个水问题的解决,有时只能使整体水环境陷入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河流的治理应综合考虑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与城镇的园林绿化紧密相联,才能真正形成城镇水系统的良性运转[1-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于河流的治理正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的需求拓展,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治污,转向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引入国际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然而,这种转变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即从初期的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涝的需要,堤岸工程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土墙逐步开始建设亲水平台,保持景观水位;之后开始从引入生态堤的理念,采用简单的护脚防冲措施,突出自然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综合治理,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水系目标。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河道的保护、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涉水、临水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生产项目规划布局进行防洪评估、水资源论证和环保评估,减少对城市河流的人为干扰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1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运用市场机制对河流进行治理,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建设管理方法。我国一些城市运用了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的模式,实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其中关键的问题是“统筹规划”,政府作为项目的组织者,积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除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建立了专门机构和工作制度。在工程实施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公平竞争招投标,发挥广大民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保证工程的进展和质量[3]。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水在被开发之后可以成为商品,水的自然属性与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来优化河流治理的生产效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以及园林绿化、拆迁安置、土地开发等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但河流治理同样不能失去政府的监管和统筹规划。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手段,加强对河流治理的监管职权,强制性地保护城市水系生态和防污治污设施用地。

2协调管理

对于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都有关于治污“代价”的议论。因此,一条河流的治理不能仅是流经城市的部分,还应该将上游和下游作为治理重点,只有全流域的环境改善了,才能使河流的水质保持健康。许多城市在整治河流之初大都将目标确定为“一湾清水,两岸绿荫”,结果在“两岸绿荫”之间却是“一湾浑水”。原因主要在于上中游过度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洪涝灾害频发;随意筑坝、建库将河流分割成“连塘河”,改变了河水的时空分布,导致水生物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污染由上而下逐渐加重。其原因主要是流域上、中、下游和相关利益方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统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行全流域综合治理。

为彻底治理水污染,需要从江河源头抓起,全面实施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需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工业污染防治、提高经济质量的治本之策,在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流域内的区域协调共同治理河流是一项很现实又重要的工作。做好流域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是共同探讨流域治理的基础和约束遵守条件,通过制定统一规划,使用统一法规,共同消除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尴尬状态。在全流域内开展城市群流域环境质量联合监控工作,成立城市群环境监测联合体,实施流域各河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共享;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资源利用,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技术管理手段。对于流域新建工程项目,逐步推行上下游联审制度,如果下游不同意建设的污染项目,上游部门将不得随意批准。流域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制药、造纸、电镀等严重水污染项目,禁止新建含磷洗涤用品生产项目,已建的限期转产或关闭;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等,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规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魏萍,刘李刚.浅析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J].新疆水利,2005(2):19-21.

[2]万育生,张继群,姜广斌.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J].中国水利,2005(7):16-20.

篇6

要素概述城市住宅在经济生态设计规划方面,应突出低能耗的绿色消费观理念,提倡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鼓励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与普及。现代城市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与核心设计理念,务必体现“绿色、再生、整体、持续、协调、循环、节能”的指导原则,通过将绿色生态观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与完善,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利用,进而提升人们的居住整体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自然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自然系统趋向稳定、平衡、协调、和谐的方向。要想全面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化规划设计,首先要对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

二、绿色生态审美视域下环境艺术设计施行举措

1.确保绿色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一些城市的环境规划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管理与设计,仅仅是程序化的先建楼后造景,未能充分利用空余土地资源。一些人工园林景点过于单调古板,未能从生态环境资源的根本主旨出发,这种违背自然、影响视觉美感的设计方案,不仅不利于生态气候的循环,还对管理费用造成了巨大浪费。因此,应统筹设计植被、生物、动物与人之间的各种生态关系,使各种因素达到和谐统一、共荣共生、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植被的绿色涵养功能、树木化学降污功能与自然水的多样性等特性进行规划设计,以此全面提升城市环境美化标准与居民健康满意指数,全面推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多功能化发展。

2.以绿色生态美感设计理念进行统筹规划

要充分结合现代建筑学的基本原理、生态价值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技术,营造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对影响城市生态平衡与美感的各种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进行统一协调与统筹规划,使其和谐共融、统一共生,有序而持续地发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环境空间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合理设计,依据南北朝向、最大向阳与通风程度对住宅区进行规划,留出科学合理的通风道口与生态绿色走廊;科学合理地设计建筑单体、群体的朝阳区与阴影区,使居民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应以城市空余地面为基准,强化区内景观园林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外自然山水环境,使之统一,通过远山借景、引水入市等美化生态景观;保持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创建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扩展区内园林树木种植面积,加强生态气候调节能力,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与健康指数。设计师可以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绿地、建筑与景观,形成通透深远、富有层次感的景观空间,通过以曲代直的形态布局,美化建筑形态与园林分布空间。

3.艺术美学角度下自然可再生资源研究

篇7

关键词:实践创新项目 实施 收获

课 题: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淮扬菜系中名人轶事和名菜典故的编译”(2011037)。

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性活动,它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都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依托和背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者的各种能力,激发探索精神,从而起到培养和锻炼的目的。我们申报的“江苏淮扬菜系中名人轶事和名菜典故的编译”项目获得2011年度江苏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立项。我们项目小组4人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从选题到实施再到结题,期间经历过困难时的折磨,解惑后的窃喜;失败时的沮丧,成功后的喜悦。但我们感受最多的还是巨大的收获,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激发了我们自主学习的动机,提供了我们动手锻炼机会,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学会了规划时间和与人沟通。

一、学生的收获

1.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动机的激发

动机是指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求与行为的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学习动机作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学习得以维持、发生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创新项目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创新课题,要求我们学生能独立思考,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特长,自主选题,对选题的可行性方案制定、申报答辩、项目实施等均需学生独自面对,这些因素逼迫学生自己钻研、自己探索、自己学习,从而激发了自主学习动机,使我们逐渐掌握了自学方法和技巧,不仅学会,还要学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锻炼了我们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整合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

我们项目组学生成员由2名旅游英语专业和2名烹饪与营养工艺专业的同学组成。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旅游基础知识和英语语言翻译知识,在学习江苏旅游知识时接触到淮扬菜的历史、菜谱,以及菜谱的翻译。烹饪与营养工艺专业的同学已经学习了淮扬菜的烹饪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淮扬菜烹饪技术。我们在项目实施中,各成员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书本内容、烹饪操作流程进行优选、整合、拓展,通过集体研讨、老师指导,确定“淮扬菜名人轶事和名菜典故”的主体框架和中心内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致力于理论和实践融合。如一名烹饪与营养工艺专业的同学在项目建设初期就离开学校赴实习岗位实习,分配给的任务是淮扬名菜编辑。他不仅从文献资料中收集、整理、撰写,还将在实习岗位的实际操作的感悟,和师傅传授的技巧,对原来书本不全面和陈旧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修改,并实录自己制作菜肴的体会,其中不乏创新的东西,甚至部分图片拍摄的菜肴也是这位学生自己亲自制作的菜品。因此,创新项目让我们有机会将单纯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目睹自己的知识转变成实用的创造作品,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学以致用,体会到了创作的激情、动手实践的乐趣和创新的

魅力。

3.时间管理、统筹规划意识的培养

我们在校的主要时间用于课程学习和社团活动,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如何处理好上课时间与做项目的时间关系?如何对项目实施进行统筹规划?可能涉及到的时间管理知识和统筹规划技巧,这是我们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缺乏的。

据浙江师范大学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方面知识的调查统计,51%的学生对时间管理有点了解,25%学生从未了解,时间统筹规划有77%的学生偶尔做过。在做项目过程中,我们学习时间管理的知识,并借助于项目训练了时间管理的能力。

时间管理指在时间消耗相等的情况下,为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对时间进行有效的计划和分配,以保证重要工作的顺利完成,并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或紧急变化。

我们创新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了项目进度表、详细的任务分解表和人员分工表,并规定每月成员集中1~2次,主持人检查项目进度,对于任务完成有困难的,对进度、人员进行适当及时的调整并提出完成的时限和标准。这样,既能忠实于计划又能灵活地重修计划,确保项目按期和高质量完成。我们做项目的大部分时间是利用课外、周末、假期时间,甚至是实习上班后的空暇时间,使我们有机会锻炼处理课内与课外、上班与休假之间时间的管理能力。

通过时间管理和统筹规划的学习和实践,使我们懂得了节约时间,了解有效利用时间的重要性,学会了计划做事,规划时间的本领。

篇8

一、基本情况

我们市局考察调研组,分别到市委党校,在市委党校培训学习。学习培训主要内容包括:1、城乡统筹构架下的城乡规划工作---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践2、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打造品质生活新城---临港新城3、自主创新---让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市委党校4、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情况及经验---农工办5、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从幸福到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市委办公室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市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情况介绍---市委党校

16到18日参加了市规划局每半年召开的城市空间论坛暨城市规划管理研讨班,参与人是相关规划专家、学者与城市管理专家。由香港著名交通、规划专家,何黄交通顾问有限公司主席黄良会教授讲授了城市转型升级与交通规划面临的任务;由曾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讲副教授栾峰讲授了面向统筹发展的县乡域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理事、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缪敏讲授了中小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由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人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周俭讲授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实践。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鸟瞰城市全貌,考察了市中山公园、黄山湖公园、市政广场(文明广场)、体育中心、城市客厅天华轴线、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新桥镇建设、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新桥镇规划展示馆、华西村幸福园、328米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等。

21日在市规划局档案室系统学习了规划科技档案的整理及归档工作。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局窗口学习。

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长江三角洲中部,北靠长江,南接太湖,距上海、南京各150公里,是自上海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城市。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文化昌盛,明清时就是苏南的教育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人在中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中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的高速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无可限量的前景,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在“新与旧”、“发展与保护”之间徘徊。但同时,多年积累的资本与经验也为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得有能力在空间、能源、环境等资源日益紧缩的制约下获得更大的机遇,实现城乡的战略转型。

二、经验和启示

市的做法对我市城乡规划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结其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工作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一)强调集聚,要节约利用资源

以为代表的“苏南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城乡工业发展齐头并进、城乡建设全面开花。要改变城镇建设的分散状态,促进人口和经济向城区、镇区、规划的农村居民点集中,充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类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和建设,资源共享,发挥资源与资金的最大效益。

(二)强调分工,产业发展有特色

行政区划988平方公里,由于发展基础条件各有不同,各地发展状况也有着较大差异。中心城区已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较为完善的三产服务功能,澄东片区已成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财政经济重镇,澄西片区依托沿江开发形成了临江工业基地,澄南、澄东南片区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态势明显。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城镇功能应合理分工,产业发展应各有特色,减少盲目竞争,实行分工有序,从而加强全市或片区的整体实力,“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三)强调生态,尊重自然环境

充分保护和利用山体、水系等自然资源,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尊重地形地貌,尊重生态景观资源,使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良好共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互动。

(四)强调文化,城镇风貌有特色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山水秀丽、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城镇特色缺乏。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地方的风貌特色、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优良生产生活习惯,得到有效的延续;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挖掘、保留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防止地方传统文化的断层、传统风貌特色的缺失将是今后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强调功能,提高城镇运行质量

市域非农产业人口滞留乡村,城镇化明显落后与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发展是今后城乡建设的当务之急。为吸引更多非农产业人口进入城镇,必须加强城镇公共服务功能的建设,充实和完善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服务的高效性和方便性,提高城镇的环境质量,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空间,提高城镇内在运行质量。

在新的工作理念的指引下,在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精神的促动下,该市抓住契机,全力以赴,通过两年的努力,全面实现了市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

三、几点建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我市市情,提出以下几点城乡规划发展建议

(一)高瞻远瞩,科学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组织编制《市城乡统筹规划》,规划将城乡全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框定近远期城镇用地规模,明确划定城镇生态空间,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区域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落实,保证区域长远稳定发展。此统筹规划为各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依据,使各片区之间、各镇之间实现了规划的无缝对接。

(二)统筹兼顾,全面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认真落实城乡规划全覆盖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各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和报批工作。指导各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展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完成了总体规划模型。同时加强对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三)凸现特色,重视城市设计和城镇风貌特色规划

组织编制《市整体风貌研究》,对全市做整体的城市设计,把握我市风貌特色,指导城镇建设。特色,应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对于保护我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景观,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处理好城镇发展与保护之间关系。

(四)合理布局,加强农村居民点村庄建设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应针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现状和近期新建居民点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居民点规划时充分考虑耕作半径、耕作面积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特色村庄保留等,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点。规定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点。目前,农村居民点的村庄建设规划已全面完成。

篇9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水利现状;发展方向;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28-02

1 农村水利现状分析

1)水利管理严重滞后。我国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逐渐树立了个体经济意识,而集体观念逐渐淡漠,针对水利管理也变得不再用心,只管使用水却管理混乱,造成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许多水利工程严重老化影响正常使用。并且因各领域无法统一生产进度,经常各取所需,随意进行堵坝截流、放水开沟,部分水线和明渠被破坏严重,以至丧失了供水功能,许多农民只能在原灌内进行打井灌溉田地。由于地下水大量随意开采,造成水资源浪费较大,长此以久既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也会给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过去农村产业结构更多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相应的配套水利工程也是为了满足粮食生产需要,而如此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现在已发展为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抗旱灌溉等,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标准提高。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个体农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越来越多,也给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了管理难度。

3)水质要求更加严格。如今农村水产养殖业也得以较快发展,因此对于水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如果水源污染或者水质受到破坏,势必阻碍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农民利益带来不良影响。此外,水质出现问题也会引发社会矛盾,对水费收缴等带来影响。

4)财政投入明显不足。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在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农村水利规划布局、项目安排以及资金支持上都给予帮助。然而对于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财政投入明显不足的现状,导致许多农村水利工程无法建设。更多时候要通过农民自己解决资金问题,给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带来制约和影响。

2 农村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

1)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需求较大,任务繁重,因此要求根据“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原则,逐步建立管理责任体系,切实明确责权利关系,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及个人。此外,要求根据目前的管理模式下实现创新管理,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开发的有机结合,通过管理要效益,通过效益促进管理。另外,要加强依法管理,实行行政执法,确保水利工程稳定运行。

2)把握农村水利工作原则。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原则。要想方设法帮助农民群众解决水利方面的实际问题,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其生存环境,切实让农民受益。其次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原则。要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以及水资源状况给予充分考虑,着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对于农村饮用水水源给予重点保护,同时加大水环境的治理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再次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大型水利工程与中小型水利工程兼顾,国家投入与农民自筹相结合,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协调发展。还有要坚持建管并重良性发展原则。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确保工程建设好、管理好、产生效益、完成目标。

3)创新农村水利发展机制。目前农民水利改革逐步向多领域高层次发展,因此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健全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广科技兴农,转变管理观念,真正实现农村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水利工作注入活力。

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发展策略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统筹规划,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农村的供水质量,全面解决农村饮水条件差问题,加大力度建设农村供水基础设施,逐步形成完备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农民的饮水安全,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2)加强保护,防治结合。要加强对饮水水源的保护工作,同时采取措施净化水源,做到防治并重。各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要求,对农村规划项目供水水源保护区给予划定,确保水源地周边环境不受污染,全力从源头保证饮水安全。

3)有效引导,多方筹资。要对农村饮水安全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国家、地方以及农民共同筹措资金的方法,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开展。根据城乡统筹规划,可以由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投入资金,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扶持引导,推动饮水工程建设。而农村也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负投劳投资。此外,也可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落实到位。

4)制定政策,做好收费。地方水利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水价政策以及缴费体系等。制定的水价是否科学合理,会对投资来源、工程建设管理及其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目前我家许多地区的水价偏低,水费收缴困难,严重阻碍水利事业发展,这就要求水利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科学制定政策,做好收费工作。

5)注重质量,加强监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点基础工程,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加强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达到标准要求。工程建设施工必须由具备资质的施工监理单位通过招投标进行,小型工程要求经验丰富的单位施工建设。施工中要严格根据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监理单位要严加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从而保证建成的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发挥作用。

总之,我国农村水利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然存在水利管理严重滞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水质要求更加严格,财政投入明显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为保证农村水利工作良好发展,必须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把握农村水利工作原则创新农村水利发展机制。并采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保护,防治结合;有效引导,多方筹资;制定政策,做好收费;注重质量,加强监督等具体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正英,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中小河流;存在问题;治理措施

广西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00多条,除西江、柳江、郁江等大江大河外,其余大部分河流未得到有效治理,同时,由于广西特殊的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大部分中小河流由于现状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未经系统治理,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损坏两岸农田和水土流失严重,甚至严重影响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有效保障效益发挥,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目前中小河流存在的问题

1部分中小河流现状堪忧。

由于管理不当,不合理开采、侵占河道等不良现象多,且大部分中小河流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治理,防洪设施薄弱,甚至处于不设防状态,影响河道防洪行洪的安全,对沿岸工程设施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2中小河流缺乏系统全面规划。

中小河流大多分布在较偏远的山区、乡镇、村屯, 中小河流量大面广,加上各流域间地质、地形、水文等条件复杂,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而又全面的规划。

3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资金严重不足,资金渠道来源单一,且基层水利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4建后管护不完善。

由于现状条件限制,大部分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成后,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管护机制建立不完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不足,管理设备落后,建后管护没有落实到位,影响工程效益长久发挥。

二、中小河流的治理措施

1规划先行,注重前期。

加强前期规划工作,统筹安排治理项目。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做到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协调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干流与支流治理的关系;并注重河流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尽量保持河流自然形态,避免人为裁弯取直、缩短河道和“渠化、硬化”。对重点河段和薄弱部位优先治理,科学确定防洪标准和治理方案,既确保行洪安全,又避免洪灾转移。

2提早谋划,统筹部署

中小河流治理时间紧、任务重,各项工作必须提早谋划。对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环节做好全面部署,有针对性的解决制约项目推进的关键因素,建立地方政府承诺制度,做到“早谋划、早布置、早启动、早收效”。

3加强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投入。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队伍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拥有水利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有较强的管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知识,因此应加强水利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大基层水利部门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地方配套资金。

4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根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结合地方实际,及时出台相关办法、规定,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履行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制定和落实各项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5加强监督,竞争择优

建立建设管理监督制度,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层层落实责任,组织定期、不定期的各类检查、稽查、督查,现场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完善竞争择优机制,更好地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实现“要”到“我要干”的转变。

6建立健全管护体制,确保项目效益发挥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工程管理机构,落实管护责任主体,保障管护人员和工程维护经费,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长期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