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行为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2 18:0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行为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行为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委派制;监督核算;规范; 问题

【 abstract 】 to strengthen institutions of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from the source of corruption prevention occur, accounting accreditation this effect, but also exposed a lot of problems, analyzed carefully stud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n pertinently take necessary countermeasures is necessary.

【 keywords 】 institutions; Accounting accreditation; Supervision and accounting; Standard;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监督,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委派会计虽然是通过竞争机制优中选优,但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委派会计队伍现状不尽人意,事业单位会计由于长期从事业务相对简单的预算会计,忽视了业务学习,无论从专业技术水平还是学历结构,都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高级会计人才奇缺。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委派的会计委派制实施的效果,我国现有会计人员的素质另人担忧,据统计我国现有会计人员1200万,具备中专以上学历人数占47.07%,其中具备大专学历人数占51.89%,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占2.32%,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07%。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从未接受过任何会计专业的资格培训,还有部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操作不熟练等。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委派会计的一个现状。此外,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和人情世故的影响,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待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与胜任其工作所需具备的资格条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委派会计不坚持原则,对违法乱纪行为不予制止,更有与之同流合污者,从而制约了事业单位会计的监督和财务管理职能,影响了会计委派制的有效实施。

2、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的制度建设尚不规范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的制度建设尚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在我国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不同地区对同一职位的职权范围规定不一,有的规定委派会计只负责业务的审核或监督,有的规定委派会计直接负责记账,参与会计工作的日常管理,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缺乏统一规定。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是委派会计工作的依据,职责不清使委派会计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难以协调。(2)委派会计的委派主体和管理主体界限不清即委派会计由谁来管由谁来派的问题尚不明确。对这个问题不加以澄清,不利于事业单位委派会计有效地开展工作。(3)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后续管理尚不完善。会计委派实施后,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后期管理就越发重要,但目前针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例如委派会计人员的任免交流、职称评聘、工资福利等方面的人事管理制度;会计人员的述职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业绩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尚无明确规定。委派会计人员的后续管理不到位,不利于保证会计人员切实履行规定的职责权限和有效实现“会计委派制”监督约束机制。

3、事业单位委派会计的地位不尽合理,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委派会计的编制及职务升迁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有些委派会计在编制上属于财政部门,但并不是财政部门的正式干部,其身份成为困惑委派会计人员的一个重要因素。

会计委派制在事业单位试行以来,会计人员被委派到事业单位后,按照有关的规定行使职权,但至今没有出台与其利益相关的政策法规,虽然会计委派制实施后,委派会计的身份地位有所改观,但对其身份地位尚无明确规定,由此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在未实行委派制之前,有些单位的财会人员已成为该单位领导岗位的重点培养对象,由于委派制的实施,委派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发生了改变,使其从原单位的培养对象变为受派单位的普通会计人员,按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这批人员在委派单位如果得不到提拔,那么在受派单位就更不可能有提升的机会。

在我国大部分的委派会计管理机构一般都定位为事业单位,在实行会计委派制之前,有些会计人员在原单位是公务员,但到了委派单位后变为了事业编制,所以很多会计人员宁愿不做会计也不愿丢掉公务员身份。

4、事业单位委派会计的职能不完善、不规范

委派会计作为委派主体派驻到受派单位的“特派员”不仅担负着为委派主体监督受派单位经济活动的使命,而且还肩负着为受派单位的财务管理出谋划策的重任。委派会计集监督与服务职能于一身,这两种职能使委派会计具有双重身份,一重是委派单位的派出代表,行使监督职能;另一重是受派单位的财务人员,行使服务职能。两个职能难以协调,在我国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侧重于服务职能,这样就同受派单位的内部会计没有什么区别,所具有的监督职能也就形同虚设,有的会计甚至同受派单位合谋舞弊,造成更加严重的腐败问题。

5、事业单位委派会计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不规范,委派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引起委派会计和受派单位的合谋问题,产生新型腐败现象。

因为委派会计与委派单位实质是一种委托关系,根据“经济人”假设,委派会计人员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他的目标与委托人即委派单位期望的目标有所差别。委派会计在他人对他的监督概率很小,而效用值很大的情况下,为了自身效用最大化去追逐更高的经济或者地位上的利益的行为极有可能发生。委派会计与受派单位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在委派单位的监督力度不够,或者对出现合谋后的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委派会计与受派单位很容易结成统一战线,形成合谋。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试点都把委派会计的工资福利待遇统一由委派单位发放,这虽然能够保持委派会计的独立性,但是大锅饭形式的机制不利于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的激励作用,委派会计人员的精神和物质在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会选择与受派单位合谋以寻求心里上的平衡和利益上的保证。委派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他们与受派单位的合谋会产生更为严重的腐败,破坏性更大,这都源自于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委派会计人员普遍感到承担的责任大于所赋予的权利,相应的待遇也没有得到提高,形成了责任大于权利、权利大于待遇的责权利不对等的格局。这就导致了部分委派会计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委派会计的积极性 。

6、实施会计委派制很难打破与受派单位的依附关系。

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行使所有者的权利,规范会计行为、加强会计监督,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是委派会计人员接受的是委派单位和受派单位的双重领导,这样使会计人员处于 “两难”境地,委派会计人员在受派单位从事监督、核算工作如坚持原则的将被孤立,不坚持原则达不到会计委派制的目的,时间一长很容易被受派单位“同化”。二是受派单位领导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起来,把委派的会计人员视为单位外的人,对委派会计人员产生戒备心理,不利于委派会计人员开展工作。三是从福利、待遇方面考虑,委派单位很难满足委派会计人员的要求,这样也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达不到委派的目的,委派单位唯一能制裁只有人事权,所以施行会计的统管统派,必然造成会计人员的使、管、用脱节,委派会计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其考核意见大多数来自于受派单位,所以委派的会计人员与受派单位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难以割舍的依附关系,不利于委派制的有效实施。

篇2

关键词:县乡;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81-02

无论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还是当今事业财务管理,积极推进内控制度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当今位处于基层的县乡两级事业单位,承担着行政机关无法完成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共事业管理等职能,在推行事业职能过程中,涉及财务收支来往的环节较多,因此,加强县乡两级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它不仅可以规避县乡两级事业单位按章办事,推进各项事业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会防患于未然,行之有效地防止各类不法财务行为的发生。

一、县乡(镇)两级事业单位内控制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尽完善

对于内控制度,国家财政部门早就制定了相关制度,譬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部财务规章虽然对企业具有很大的针对性,但是从内控理念、内控原则、内控方法等等,对于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具有同样的约束性。建平县财政管理部门于2008—2012年五年期间,通过对全县124个事业单位进行执法检查中的结果是,65%的县乡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内控制度,用简单的财经规章制度来敷衍内控制度,尤其是对于上级下拨各项专项资金管理流程控制不规范,资金拨付环节增加,没有按上级的正规财务制度执行。虽然有少部分事业单位建立了内控制度,也是有其名无其实。

(二)基础性会计工作薄弱

县乡两级基础性会计工作薄弱的突出表现是;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会计凭证签字手续完备,但多是批准在事后,事前少控制;资金的支付情况是财政直接支付比例小,授权支付比例大,同时授权付款凭据不完备,签发资金支付的印章单人管理;会计凭证的装订按时间排序,业务分类无从考虑,多项业务混装在一起,难以进行汇总和核对;会计账簿重视分类账,忽视备查账,金额记载完备,事由记载糊涂。财务会计报告忽视财务情况分析,有财务分析的也是为应付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检查指标考核而备,利用财务会计信息研究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极少或者说没有。

(三)内控岗分工轮换制度不健全

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由于人员的专业技术所限,岗位分工和岗位轮换控制不健全。由于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编制固定、从事的工作专业性较强,岗位安排不到位,故而有很多事业单位存在着会计、出纳、实物保管员一肩挑的现象,岗位兼职、岗位轮换现象极少。

(四)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尚属空白

县乡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的作用是“核算”、“付款”两大块,对经济业务的源来源去,对事业单位重要事项形成的决策、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实施的最终结果均不了解;不经评估擅自处理固定资产,人员变动了固定资产也发生变动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县乡(镇)两级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问题的剖析

(一)对于事业单内控制度认识不足,知识不够

县乡两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意识淡薄,对于单位发展较比重视,对于内部管理极其忽视,把内控制度误读为牵制制度。认为术业有专攻,内控制度是财务部门的业务,县级的会计核算中心自然会把关,单位再无必要建立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建立了也是有其形无其事,主要是应付有关部门检查,根本没有系统化、流程化的内控制度,长此以往,埋伏了了一系列的财务风险。

(二)政府部门制定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不健全

至今为止,对县乡两级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的规范性文件、细则尚未形成。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时间经验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体系的县乡事业单位寥寥无几。国家财政部很早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在原则和方法上,对于县乡事业单位来讲也具有规避功能,但设计的方向主要是企业,对事业单位尤其是对于处于基层的县乡两级的的适用性较差。

(三)县乡两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大部分县乡两级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差,人员素质低,是形成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又一主要原因。由于县乡两级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专业水平低,岗位之间又缺乏监督牵制,导致单位的财务管理混乱已成必然,对于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运行已成为一句空话,资金使用效益更无从谈起。

(四)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内部自查自检不到位

对于大部分县乡两级事业单位来讲,没有设立内部检查监督机构的较多或者占据绝大多数,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由内部会计执行部门自行监督检查,致使监督成为空白,有些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单位也有内部审计机构,但对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审计,没有履行其职责和权限。

三、建立健全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领导重视

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财政部下发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的规定。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时,对于负责人在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中应负的责任予以明确,使单位负责人真正意识到“第一责任主体”,使其积极推进和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制定,从而推动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方向不同,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两大类,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性条件;其次要建立健全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主要是:(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要求记账人、审批人、经办人、保管人的职责权限明确、彼此分离、相互制约;(2)单位在资金拨付、固资处理、资金调度的决策和执行中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清晰;(3)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时限、组织程序;(4)明确会计资料的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5)明确单位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

(三)强化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

县乡两级事业单位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年度财力状况,严格按照部门预算核算的标准和定额,制定出县乡两级事业单位自身的基本支出预算,对于专项资金的预算,务必细化到具体项目;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在执行年度的预算时,严格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情况的出现;对于实施预算的单位和部门,要严格按制度办事,重点监督好专项资金的使用和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的管理,防止套取、挪用、虚报、冒领各种专项资金。

(四)提高县乡两级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强化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要求财会人员的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要高,政策理解要明,职业道德水准要强。积极组织开展会计人员培训,更新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知识,使其明确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及其相关政策,正确行使会计人员的法定职能。

(五)完备会计基础工作

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要规范,推进会计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账簿的设置与记账要求等,要进行会计核算,首先实施会计控制,从入口做起,使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内部核对制度要完善,对已完成的经济业务记录进行复查核对,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是控制记录使其正确可靠的重要方法,主要在预算、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财产物资的安全性等方面加以控制。

(六)加强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

坦而言之,推进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控制,就是对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再控制,县乡两级事业单位也要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核控制的作用,通过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不定期和定期检查,及时、及早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相关漏洞,适时纠正,行之有效的防治财务违法违规的情况发生。

总而言之,县乡两级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强化,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今后的工作,无论是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外部主管部门,还是县乡两级事业单位的内部主管人员,都要严肃认真领会、关注会计政策新动态,注重内控制度的强化、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为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帆.县级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工会财会,2012,(2):45-46.

[2] 王 珊.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6,(11):33.

[3] 张亚民.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经信息网,2007,(7).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现阶段,为了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对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许多企业开始按照内部控制准则的要求设计和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这是因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能够预防和防止内部人员舞弊行为的发生、使得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符合合规性和合法性、对企业内部有限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以及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相比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企业,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起的作用很微小。基于此,我国财政部在2012年11月份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要求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于2014年1月起开始实施。自相关的试行规范实施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问题依旧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关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变现主要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足,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单位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也仅限于单位内部制度的条文当中,并没有作为单独的内部控制准则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去遵守和执行。其次,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认识到了内部控制在提升管理水平方面的重要意义,但是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不如企业那么的充分,也相应在单位内部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行为制度。但是,由于受到认识不足的影响,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仅涉及一些关键的事项和操作流程,因此没有覆盖到单位的各个岗位和业务上去。由此可见,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依旧没有做到健全和完善。最后,有些单位内部的相关领导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这和单位内部员工对内部控制认知的缺乏存在一定的关系,从而使得内部控制不能在单位内部顺利实施。上述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人员在这些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与一般的企业组织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它们的内部控制依旧存在着不健全的情况。在对内部控制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更不知从何而谈。由于内外部的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执行起到一定程度的督促作用,如果内部监督体系缺乏,单位内部就会失去一种强劲的鞭策力。而财政部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当中,也并未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做出详细的规定。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由于它们的生产经营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日常所需生产资料由政府部门供给,这会使得他们缺乏相应的动力和竞争意识,因此就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怠慢。而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缺乏会严重影响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果以及其作用的发挥。

(三)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绝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相关风险的管理和认识。它们普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性质不一样,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并不参与市场上的竞争,因而不存在相关的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但是,现实中单位的风险是存在的,比如说社会风险以及政治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都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的失败。由于对这些风险在认识上存在着不足,单位内部对相关风险的评估机制也存在缺失的状况。这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环节存在这极大的隐患。由于单位内部对相关风险认识以及风险评估和识别机制的缺乏,不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会意识到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前提条件,否则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行为会一盘散沙没有规律可循。由于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是制定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主体,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认真学习和了解在《行政事业单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相关要求。另外,还应当对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把握,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应当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方面,应当能够涉及到单位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以及主要的工作流程,使其覆盖到单位内部的方方面面。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并不能说明单位对内部控制的执行力较强,这是因为有些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像一纸空文那样摆在单位的相关制度之中,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应当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强化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等措施。例如,我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较为充分,它在医院建立之初便开始对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设计和研究。时至今日,北京同仁医院的内部控制已经相当的完善,并为其业绩和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构建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能够影响到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单位应当加强对内部监督体系的建立,赋予其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如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已经存在一定的监督体系,此时应当将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纳入到该监督部门工作当中,并对原有的工作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加工。如果单位内部原本就不存在相应的监督体系,应当针对内部控制的具体工作内容加快对内部监督体系的建立工作。而相关的内部监督部门应当独立于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这样能够保证监督部门的独立性,有利于它们在不受管理层威胁的情况下执行工作。关于内部监督部门的设立以及相关工作的确认,如果内部管理人员不能够高质量完成,也可以聘请外部相关的专家对单位内部的监督体系进行设置,这样能够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提高内部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三)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借鉴现代企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树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意识,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向企业组织那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风险并不是一般企业组织面临的,行政事业单位如果不能够发挥其作用为社会公众服务,同样会受到来自人民群众和政府的压力,导致其瓦解。基于此,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应当具备风险管理的意识,并在单位内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于风险的管理和应对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单位内部控制机制较好,那么相应的风险管理也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总结

随着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日益重视,相关的内部控制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依旧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方面,需要协调外部实施组织之间关系,相关的组织部门齐抓共管。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在自身的带领下,充分发动全体员工的热情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切实提升内部控制建设以及办事效率和效果,从而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

篇4

一、新形势下的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卫人员工作环境枯燥,性质危险,工资待遇偏低。保卫人员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且保卫人员的工作比较辛苦,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很多保卫人员晚上基本都没有睡过安稳的觉,节假日其他人都回家了,保卫人员依然兢兢业业,值守在岗位上,为企业的安全而奋斗。然而很多保卫人员的付出并没有得到正比的回报,很多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保卫人员的重要意义,因此没给予保安人员很好的福利待遇,这就导致了保卫人员内心的失衡,很多保卫人员因此跳槽,导致企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稳定性比较低。

(二)企业内外不安定因素增多。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扩增的情况,随着而来的就是企业用地问题和员工增加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使得企业不安定因素增加,给保卫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使得保卫人员工作压力增加。人员的增多意味着企业内部人员结构会变得复杂,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习惯不同,时常在员工宿舍内部出现一些打架斗殴事件,影响着内部的和谐。而且在企业招聘的过程中,很可能为企业招来一些道德素质败坏的人员,导致企业失窃和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变得猖獗,企业难以实现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诸多内部矛盾,诸如劳资矛盾、人员调配矛盾等等,增加了企业的不安定因素。

(三)对于治安保卫工作重视度不够。很多企业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却忽视了一项重要问题就是企业的稳定性,因此对于治安保卫工作重视度不够,即使是发现了一些侵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提高警惕性,使得企业管理漏洞逐渐增大。由于企业对于治安保卫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较多,例如:由于治安保卫人员不足,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私自擅闯企业内部盗取企业的贵重设施或者资金,使得企业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的威胁,由于资金的盗取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法顺利开展,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企业要对此提高警惕。

二、新形势下做好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对策

(一)适时提高保卫人员待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卫队伍。企业要严把招聘关,也就是说对保卫人员进行招聘时,要对其进行全面和综合的考察,尽可能的提高录用标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保卫人员的管理水平,保证进入企业内部的保卫人员个个都能够兢兢业业,甘心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业务能力强的保卫人员还要提高这方面的薪资待遇,调动保卫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安定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认真开展预案演练。认真开展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为保护企业员工及周边群众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使企业面对突发事件时,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和妥善应对,保证应急工作科学有序,针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必须制定《遭受恐怖袭击专项应急预案》、《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应急措施及应急期间意外情况的处置。

(三)更新观念,加强治安保卫工作重要的认识。企业领导需要高度认识到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关键性,对管理方式积极创新和改进,根据企业的特点,对内部治安保卫管理制度不断健全,并对其实施细化,确保治安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操作性,引导保卫人员积极的、主动的做好企业内部安保工作,进而适应新时代对治安保卫工作提出的要求。

(四)紧密围绕生产建设,严密治安防范工作。其一,开展治安防范大检查。在重大节假日或重要的时间段开展治安防范大检查,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预防和减少各类治安问题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其二,建立起“三位一体”的治安防范网络。企业需要因时利导,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在防范上进行创新。要把单纯的人防丰富起来,构建起立体的防范网络。其三,建立监控应急中心,严格执行监控应急中心24h值班制度,严格执行安保值班制度,从源头上抓起安全防范工作。

篇5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领导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

当前许多的事业单位的领导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在当前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里,做好经济建设的工作才是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许多的领导部门认为事业单位的员工们拥有着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他们不会遭受思想的冲击,他们的价值观念始终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的[1]。除此之外,许多的事业单位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没有投入精力,形式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大行其道,这个工作方式并不能帮助事业单位的员工们拥有契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思想观念。

(二)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当前许多的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取得成效是因为缺乏一个合理的激励制度,合理的激励制度是能够充分的激发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创新性的。然而当前事业单位的在进行员工评价的时候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比较落后的论资排辈的形式。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员工们的工作成果,将会造成员工们工作积极性的下降,从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能的体现。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是相当的有必要的。

二、造成当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国千年以来的文化思想观念就是以“长者为尊”,这种思想观念在事业单位就会转化为对于工作资历的重视。当前事业单位中对于工作资历的重视极为的严重,新进员工们不得不服从老员工们的指导和教育,这就会导致事业单位缺乏民主观念,导致员工们竞争观念的缺失。这种思想方式是封建性的思想方式,事业单位的领导部门应当引起重视要注重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事业单位的员工们能够拥有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二)社会变革阶段的思想震荡

当前的社会是变革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环境下人民的思想观念必将会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许多的事业单位的员工们的思想观念都在悄然的变化着,他们的价值观念也正在被一些腐朽的价值观所冲击[2]。当前许多的事业单位的员工们逐渐产生了享乐主义的思想,他们的竞争意识被逐渐的瓦解,他们的个人主义思想极其的浓厚,许多的事业单位的员工们甚至走向了违法乱纪道路。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日常的工作中一直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事业单位的员工们的行为是依靠朴素的是非观念、传统的习俗和社会舆论约束的。这种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的事业单位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契合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了。许多的事业单位的员工们由于没有监督机制的存在走向了违法乱纪的道路,许多的事业单位的员工们由于没有监督机制的存在面对不公平的分配现象走向了极端,产生了非理性的行为,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大有必要的。

三、解决当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事业单位的领导部门应当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事业单位工作方向正确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是保证事业单位员工们思想纯洁性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事业单位的领导部门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杜绝形式化的工作方式,要充分的发挥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力量,充分的和所有的事业单位的部门相互的配合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

(二)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完善的保障机制的建立是为了提高政府事业单位的政工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建立保障机制的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的领导部门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从而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3]。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智的建立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加强对于政工队伍的教育,要做好政工队伍的梯队建设。其次要重视这个政工工作的设备建设,充分的使用现代化的工作设备。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的激励制机制和监督机制是保障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完善的基础。合理的监督机制应当是公平公正的,要改变传统的以朴素的道德观念为基础的管理理念,要充分的认识到当前的社会变革对于员工的影响[4]。完善的激励制度要改变传统的以工作资历为基础的激励方式,要充分的考虑到员工们的工作效果和在工作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要相互的配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事业单位员工们的工作能力。

篇6

关键词:业单位 报销审批 优化方案

财务报销是财务核算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的起点,它决定着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合规性,财务报销审批制度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控制点,合理的财务报销审批程序可以大大减轻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地监控预算资金的执行和使用情况,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目前全额事业单位的授权审批制度的设计似乎都是很严谨且都很细化,财务报账的模式一般为:(报账人)收集、整理相关的票据――填写报账单――持原始凭单找相关负责人审批――到财务进行会计凭证处理―(财务人员)审核单据――进行会计凭证处理――打印记账凭证――稽核――付款。一笔账务的报销至少经过三人以上的相关人员或领导们的逐级审批方可支付。这种审批制度的设计,使得日常报销工作中流程环节多,手续繁琐。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又过于依附这种制度,所以过多注重了审批环节的签字而忽视了对费用支付实际意义的核查,这种制度在操作过程中貌似严谨,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控制开支,也不能完全杜绝不合理的开支。

从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实施以来,财政部加大了对预算单位的审计力度,并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突破财务报销的传统模式,进一步优化报销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是当前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探讨的课题之一。在没有设置内审部门的预算单位,财务报销审批程序的设置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传统的财务报销审批程序已不适用于当前形势。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财务报账模式使得财务人员的日常核算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难度也越来越大,尽管财务人员一直超负荷工作,仍然不能解决报账难问题。由于财务报销相关的规章制度、程序以及票据的填制方法等宣传不及时或是不细致,直接导致报账人员因为票据不正确、手续不全等问题多次往返于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财务人员既要对问题做出解释又重复检查票据,这样不但影响了报账的速度也经常会给报账人和财务工作人员之间造成矛盾。

(一)财务人员工作量逐年加大,工作流程无法突破,报账难的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

财务人员面对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必然得不到有效提高,报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报账模式,程序繁琐,报账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单位制定的报账审批手续进行逐级审批,会计信息化手段没有运用到位,使得报账流程耗时又低效,报账难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在整个报销流程中,影响报销效率的主要是两个环节:相关负责人审批和财务人员审核单据。审批程序需要至少三到五个相关负责人签字,由于相关负责人存在开会、出差、休假等因素并非时时在岗,审批环节因缺少相关负责人签字导致无法报账;在财务人员审核单据的环节,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认真审核票据的合法性、会计事项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核查票据的准确性、是否预算经费,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二)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过高,会计人员任务过重、责任过大

对所有的财务支出,业务部门负责人只需证明其真实性,分管领导或单位负责人批准入账,而票据是否真实、完整,会计事项是否合理、合规以及这一事项在各阶段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达到合同的约定,这一系列的专业性判断都要由会计人员来完成。近年来,预算单位的“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六项经费均被列为严控项目,预算单位一般会由相关的部门牵头制定相应专项规定,如果这些部门只是制定制度而不直接控制和监督支出,全靠会计人员来把关这些政策和制度的执行,那效果必然很差。按照《会计法》第十四条的要求,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在以上审批程序下会计人员的审核范围远远超出《会计法》的要求,一般会计人员用其专业知识很难对各项财务支出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监督,这种模式下会计人员的责任实在太大了。

三、新形势下,优化预算单位财务报销程序的相应措施

必要的审批流程,能及时有效地抑制不良财务现象的发生,使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对称,有效执行政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经费的使用效果。

(一)与时俱进,重置适用的报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全额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报销审批程序应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集思广益、开拓思维设置适应社会发展和适用于本单位的报销流程,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信息等手段对整个财务报销流程进行审视和思考,使财务人员在处理日常业务中既能保证工作结果的准确性又能实现工作的高效率。

(二)整合岗位资源,加强财务队伍力量的建设,提高财务部门负责人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由于人员编制和单位机构的设置问题,全额事业单位财会部门配备的财务人员相对较少,一人多岗的情形较为普遍。这样的情形下就要求预算单位账务人员对业务知识非常熟练,工作方法能够不断跟进、推陈出新,能够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能提供准确度较高的财务报表等等。财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预算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影响,各预算单位应重视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包括研习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业务操作流程、财务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培训,鼓励财务人员走出去到外单位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务人员要能够及时转变财务工作理念,转变固化的思维模式,用全新的思维模式处理业务。

(三)敢于创新,构建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财务报账方式,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级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工作日渐规范,业务量明显增大,财务工作的重心已转向财务管理上,针对本单位实际的工作情况,实行报账审核员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传统的报账模式下,报账人直接将相关票据交给财务人员,财务人员要对报账人提供的原始票据进行整理、归集、粘贴、查验、审核,同时要对不合规定的相关票据进行解释。为了解决报账人所提供原始票据规范性的问题,预算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到两位固定的报账审核员,经过财务部门系统培训后,负责一些财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最新出台的财务制度及相关规定的宣传,并对报账人提供的原始票据进行整理和初步审核,这样不但加强职工对财务政策的认识,也大大减少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四)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报销单打印模板,采用机打模式

根据以往模式一直使用手写的费用报销单,这样不但容易写错也容易涂改,为了减少差错和避免违规违法行为,有条件的单位应采用机打费用报销单据的模式。

(五)针对预算内开支实行限额授权报销模式

近两年我市全额事业单位年初预算编制已细化到经济科目,各经济科目原则上不可相互调剂使用,这项措施对预算的执行有很强的约束力,预算单位可根据新的政策相应地简化预算内支出的报销审批程序,根据支出数额的大小及单位的具体情况适当授权,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内部控制。

(六)开发计算机程序, 使用网络报销模式,有效提高审批速度和预算监控效果

网络技术日渐发达,有条件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预算单位已开始运用网络报销手段,通过网络可以提高报账人填单效率、相关人员审批效率以及费用会计凭证生成效率。网络系统会自动对支出中超预算、超金额、超标准的项目做出提示,从而实现预算管理的实时监控,缩短了审批的时间,减轻财务审核负担,减少了报账人员和财务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 “事前预算控制,事中动态监控,事后评价分析”。网络报销的运用还为有效实现“三公”经费支出透明提供了基础,为有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提供了监督手段,为财务管理工作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七)提高财务人员待遇,增强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预算单位会计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财务人员的工作已不再是月初发工资,月底出报表这么简单。除了日常的账务处理外还要非常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最新出台的政策,并根据中央和地方的新规范制定新的工作流程;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各类软件的应用,财务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各类软件的操作;中央加大对财务工作的审计检查,财务人员要定时不定时地填报各类报表,接受部门的检查。然而在一般预算单位,大多数财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为此,要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预算单位可相应地提高财务人员的工资待遇。

四、结束语

财务支出报销审批程序不是固化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作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管理者要有敏锐的思维去判断未来财务工作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能对未来的工作做出规划。预算经费多、核算过程复杂、凭证业务量大、财务报账人员资源不足等问题已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事业单位的共性问题,传统的报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财务管理的要求,预算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开拓思路,整合财务资源,创新账务报账体系,优化财务报账模式,提高财务工作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储长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报销审批程度的优化[J].财会月刊,2011

[2]秦大顶.新高校会计制度视角下的财务报账优化模式探讨[J].工作研究,2014

篇7

关键词: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对策引言

就金融业而言,会计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并多表现于财务核算、财务成果失真,应付利息储备和呆账准备不足等。此类问题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会计信息披露渠道有序运行,扰乱了经济决策视听,对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研究金融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问题与应对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职业道德概述

金融职业道德指的是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在从业活动期间务必要遵循的、凸显金融职业特点的、调节金融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的规范、准则,其可促进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对社会责任、诚信原则进行遵循。金融职业道德能够很好的通过金融职业行为活动呈现社会职业道德原则,是用于对金融会计工业人员工作行为评价的道德标准。金融职业道德贯穿金融行业工业全面领域、环节,其以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为基石,以金融职业道德的评价及社会活动为着力点,是金融行业职业责任、职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等行为规范的有效诠释。

二、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相关问题

2.1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意识薄弱

现阶段,存在很大一部分金融会计从业人员未能够严于律己,缺乏充足的责任心,对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不进行主动关注学习,使得在工作期间不能够依法办事,甚至还存在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对金融行业基本职业道德概念未有明确的思想认识,由此表明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职业道德观念极为匮乏。此外,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时常会遭遇背离职业道德的局面,此些时候的选择可能直接关乎他们的职业生涯,如此也不难理解为何部分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在关键时期会选取自身利益而忘却金融职业道德。

2.2金融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金融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现阶段而言多表现于下述几点内容:会计从业人员任用问题,时常会发生无证上岗、相互独立岗位不分离等情况;管理局限问题,管理知识储备缺乏全面性,缺乏按规定开展管理工作的意识,对一些会计业务进行处理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更新问题,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无法跟上现如今会计业务发展脚步。

三、强化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有效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会计从业人员无法做到遵守职业道德、遵循会计原则来有效地对一系列虚假行为进行防范、抵制,亦或无法凸显会计监督作用来有效地对一系列虚假行为进行找出、杜绝。全面金融行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不断强化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如何进一步强化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从以下相关对策着手:

3.1构建完善金融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在会计信息失真方面,对金融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予以健全极为重要,对应责任人员应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身上。在给予罚款、吊销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行政处罚外,还可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为了强化法律法规权威性,应当适度提升处罚力度,有效将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风险、职业道德与相应处罚紧密联系在一起。

3.2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构建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全面凸显金融会计监管作用。构建健全监管机制是为了为各金融机构间进行互动交流提供便利,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共赢合作。此外,构建健全监管机制还能够使金融机构监管人员对金融会计情况做出迅速反应,不仅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够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应当自检、金融机构规范规章制度开展监督,一方面审计部门应当全面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做到透明、公平、公正。

3.3强化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

强化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即一定程度上对金融会计从业人员开展强制性后续教育,对他们提出必须要求,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后续教育,获取有关证明,不然对他们予以降低会计资格处理。金融会计主管部门应当定期不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教育。金融机构可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利用起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时间对他们进行远程授课、网上辅导,经由各式各样形式强化当下会计工业人员素质。

篇8

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 只要问题 主要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的道德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已经出现了一些严重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这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严重的制约性。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已经不能简单的依靠个人的道德修养,必须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即将法治与德治有效的结合,从本质上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探究

首先,我国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以前下降严重,出现了很多的缺乏或者违反职业道德的问题:在工作中缺乏原则性与责任心。有不少的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规范,工作不按章行事,甚至进行违法操作,,,制造很多虚假信息,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很多经济案件都是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有直接关系;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事业心不强,没有不断的进行充电,职业技能低下不适应时展的需要。有不少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抱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待工作马马虎虎,这在要求十分严谨的会计工作中十分严重的失职行为,有可能造成工作出现差错;而且会计学与社会联系紧密,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进行随时的充电,职业技能就会下降,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工作中原地踏步,影响正常的会计工作;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监督机制与法规不够健全,而且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职业道德规范,给一些思想观念不正确的会计人员以可乘之机,出现种种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

其次,造成以上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概述为一下几点:一是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高,因为会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不高,存在知识贫乏老化的现象,受其影响势必会在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二是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不正确,会计工作本身就是和财务打交道,有一些工作人员对个人私欲把持不住,受利益的驱动,就会在工作中出现诚信的缺失,不顾职业道德操守而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三是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健全。很多不顾职业操守而进行违法行为的会计人员都是存在“钻法律空子”的侥幸心理,才铤而走险的。我国在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上还停留在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比较具体的惩戒措施,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不够强;而且缺乏有力的监督举措,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会计人员在违法追求利益的时候,风险不够高,让他们有机可乘。

二、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主要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更高,而且,为了有效的改善与解决现阶段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必须不断的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稳定。

首先,针对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由于会计相关工作的特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不仅要求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素质,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而对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不能知识单纯的依靠会计人员自我道德的修炼,还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形成有一定“强制引导性”的社会化教育。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落实社会化、专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第一就是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的法制教育,定期组织他们进行专业的会计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与再教育,让他们清晰的认识到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义务,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能够自觉遵循法律法规,从法治上来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第二就是重视会计人员的自觉自律性,通过一定的行为活动来引导会计人员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言行举止进行自觉的反思,让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律性,将职业道德教育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其次,切实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控制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出现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所以,在企业内部应该切实完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内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还要健全一套完善的内部制约监督制度,有效约束内部人员的行为规范,避免财务会计工作中出现“一人多职”、“领导干涉”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让会计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效避免不良因素与意识的影响和干扰。

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如何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依赖于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大致可以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的打击力度三个方面来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的规范,当然,还需要结合社会大环境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只有这样内外兼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培训 人力资本投资 风险

狭义上的培训是指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游戏分享和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广义上的培训则是实现绩效提升的一个过程,不仅包括课堂讲授、案例研讨、游戏分享和角色扮演这一系列的活动,还包括活动后的行为改善和绩效提升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培训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企业积累人力资本、赢得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投资行为概述

1、狭义上的投资行为

狭义上的投资是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考虑,认为投资是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只有那些能够增加社会总资本并通过建造或购置建筑物、设备、工具以及动力、原材料,真正形成生产能力、可以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的活动才能称为投资。

2、广义上的投资行为

广义上的投资是投资主体为获取预期效益而投入各种经济要素,从而形成资产的有意识的经济活动。培训正是一种广义上的投资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强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人,可以将消费活动转换为投资行为,因此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一切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和健康存量的行为都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二、我国企业培训投资行为存在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后,面对国内外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劳动者素质问题愈加突出,因此培训具有战略意义。但我国许多企业由于规模小、步入市场经济时间短,企业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一些较低的管理层面上。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等高层次管理方面涉及较少,还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人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手段。

1、企业领导方面的问题

(1)不重视培训。企业领导不重视培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有的企业领导者认为现在的员工想法多、流动性大,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人才却留不住人才得不偿失,所以不培训,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更为普遍。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当前企业效益好,员工的素质还可以满足企业需要,暂不培训。有些企业领导有急功近利心态,希望员工培训立竿见影。

(2)“培训万能论”。一些企业领导在重视员工培训的同时又进入一个误区:过分强调培训。员工技能不足了,培训;销售业绩下滑了,培训;服务态度不好了,培训……只要有危机就会想到培训,把培训当成解决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殊不知,人是最难培养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员工成才需要一个过程,仅靠几次培训就想解决企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领导对培训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培训的价值和实际作用,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2、管理机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企业的上级部门未意识到职业培训的积极作用,过多考虑费用问题;企业内部管理机构之间对职业培训存在认识上的差异,缺少主动的配合;企业培训部门缺少主动性;管理机构松散,职责不清;企业的上级部门时常等待下级企业的申请或等社会的呼吁,不主动开展职业培训。

企业得不到上级部门的批准不敢贸然进行培训,担心费用问题。企业内部管理机构之间对培训持不同的态度,而大多最后采取随大流的态度,这对企业的培训起着不良影响。企业培训部门缺少主动性,特别是对企业存在的客观问题的提出、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建议等更是小心翼翼,这必然影响培训所具有的前瞻性原则的发挥。不少企业并没有设置企业培训部职能部门,或是由人事部代劳,或是由工会负责组织,这对职业培训的质量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企业职业培训的经费问题

这是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一般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费用很低,而盲目的培训浪费了企业有限的资金。很多企业并不重视员工再教育(培训)的积极一面,只看到培训需要投入资金。还有些企业却为了追求时尚、显示实力而开展职业培训,由于这些培训缺乏需求预测,没有实际的目标,培训与企业发展之间并没有多大关系,浪费了大量资金。更有一些小型企业因为聘请职业培训人员的费用高昂而放弃培训,只想从别的企业挖墙角。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企业培训的正常发展。

4、培训难以有效实施

一些企业的确重视培训,却不懂如何科学地实施培训,如许多企业的培训项目设置就不科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企业培训市场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培训讲师、课程设置还是培训方法上都存在不足。许多企业培训开始后就很少有人过问,直到培训结束时才进行简单的考试;学员都是被动地学习而没有主动地参加到培训中,在培训中缺乏沟通。同样的培训课程,有的学员获益匪浅,而有的学员却所学甚少,就是因为缺乏沟通,在学习中没有对存在的问题与培训讲师或其他学员进行讨论。培训过程中监督手段、沟通渠道的缺少都造成培训项目事倍功半。

5、培训成果缺乏转化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培训一般仅产生10%~20%的转化率,即80%~90%的培训资源被浪费了,这是任何一个高绩效企业都无法容忍的浪费。培训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因此员工培训后返回岗位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企业要激励员工学以致用。但现实却是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如部门管理者的不支持、同事的不支持以及时间紧迫、资金短缺和设备匮乏等。培训成果转化环境的缺乏造成“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的观点产生,对培训投资行为又是一大阻碍。

三、解决企业培训投资行为问题的相关对策

我国各类大中小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企业培训工作开展还相当不够,企业培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到位。因此,我国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必须转变原有的观念。

1、使企业潜在的高投资回报率成为现实

(1)调节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让教育的高回报真正体现出来,让企业愿意投资培训。应发展培训融资市场,使有培训要求但缺乏培训资金的企业不至于放弃对员工的培训计划,也使得企业员工不至于由于流动性约束而失去受培训教育的机会。

(2)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为人力资本市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一是用更为平衡的投资组合政策来提高经济增长率,并降低不同企业间培训投资回报率不平等的恶性循环状况。二是开放和改革劳动力市场,发展人力资本和培训的借贷市场,减少劳动力流动的阻碍,使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培育员工。同时,企业绝不是培训资源的惟一途径,私人培训部门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2、降低企业培训投资的风险性

将培训成果与工资待遇挂钩,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职工接受培训以及承担成本的积极性。明确人力资本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与职工之间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降低企业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风险,从而激励企业增加在职培训的供给。加强劳动经济行为法制化,尽快完善劳动经济合同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经济行为法制化的程度,进一步使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契约关系法制化、规范化,并降低企业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风险。加速人力资本价格市场化的程度,通过规范市场行为缩小人力资本在不同企业间的价格差异,从而降低企业在职培训投资风险。

3、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

不少企业对员工培训足够重视,但却颇具盲目性,缺乏连贯性、系统性、计划性,这样就会导致各种问题。因而,要提高培训工作的效率,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培训计划,具体内容包括:确立具体实用的培训主题,比如质量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培训和销售培训等,每个培训都有具体的要求和适应范围;鼓励员工广泛参与,认清员工的需求与方向,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培训要及时反馈与总结,使培训成为企业内部积蓄与分享力量的源泉,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提供参考。针对每次培训的员工,要形成一个基本的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要有全面的评价,使培训具有更好的效果。

4、让培训真正发挥作用

让全体员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非常关键。有些员工认为培训的重要意义在于获得证书而忽略了培训的实质,这些员工一旦获得所需要的证书,自我提高、应用从培训中所获技能的积极性就消失了。为此,有必要精心设计一系列软技能培训方案,以保证能有效改变员工的态度,这一过程西方称之为“变革管理”。同时,应制定一套明确的绩效评估方法和激励计划,将培训纳入考核中,保证受训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环境中,使培训真正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相对于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提升我国人力资源质量的要求来看,我国人力资本的培训投资严重不足,企业在追求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设备升级的同时忽视了对员工的职业培训。企业的领导者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增加对员工的培训投资是一项能提高投资回报率、最有利企业长期发展的明智之举。我国企业在当今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和国际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面前,如何通过增强企业培训投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存礼:中国目前的培训投资现状[J].中国经济学报,2003(1).

[2] 王复兴:企业培训投资的困境分析[J].专家园,2003(2).

[3] 张诚之:国内外企业培训投资的比较调查[J].发展快讯,2004(1,2).

篇10

【关键词】施工项目经理;职业信用;措施

一、引言

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施工项目经理不仅肩负着按质按量完成建筑工程的重大责任,还承担着项目团队自身的建设任务;对外代表公司与业主及分包单位进行沟通处理合同有关的事项,对内全面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是工程项目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因此,作为建设工程的核心人物,项目经理对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的影响。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信用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在项目经理职业信用存在严重危机。因此,加强施工项目经理的职业信用管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信用是指受信人从事某一职业时,在遵循职业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在履行职业行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各个方面素质的综合记录和评估,重点体现在个人对工作所负责任的承诺和遵守[1]。项目经理的职责是成功的管理好建设项目,其职业信用可以从职业资质和个人信用两个方面考虑。

二、施工项目经理职业信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文选取了重庆市若干个在建工程的施工项目经理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鉴于监理处于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地位,以监理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从监理的角度来看施工单位项目经理能力与项目成功间的关系。

(一)职业资质方面

关于职业资质,施工项目经理的技术能力,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是项目成功管理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调查分析中发现,施工项目经理一般都具有较扎实的技术能力,而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相对较弱,其中部分项目经理与监理单位、业主、设计方沟通合作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向下属员工适当授权,影响施工进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能够有效激励下属员工,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在存在工程分包的情况下,与施工现场的其他单位协调沟通能力一般。这些都是影响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加以改善会影响到职业信用的评级。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职业资格的考察方法单一,目前我国缺乏有效而权威的职业资格评判标准;

(2)职业资格的管理过多依靠政府,没有形成行业权威;

(3)缺乏继续教育的鼓励和监督机制[2]。

(二)个人信用方面

关于个人信用,在实际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在市场行为方面,经常存在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的情况;工程质量方面,未按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或擅自修改工程设计或偷工减料;安全生产方面,对建筑安全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无专项施工方案或方案审批程序不符合规定或不按专项方案实施;文明施工管理方面,建筑材料及施工机具未堆放整齐,建筑垃圾清运不及时,堆积严重;此外,还有部分项目经理存在行贿受贿等违纪情况。这些违法违规行为都严重影响了项目管理的成功。

施工项目经理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施工项目经理普遍存在信用意识不足,自律精神缺乏的特点。

(2)缺乏全国统一的建设项目经理的信用信息平台,没有建立信用监督与管理体系。

(3)关于项目经理信用的信息收集、标准制定、评价结果、不良行为记录和失信惩戒缺乏统一,建设的信用体系很不完善。

三、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基于业绩认证的项目经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世界许多国家正逐步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改进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行业竞争力。结合国内实际,可借鉴英国成功经验,建立施工项目经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该认证体系通过对申请者收集的证据资料册(来源于所承担的工程)进行评估以判断其是否达到职业资格标准,同时在评估过程中能力得以提升,评估过程采用目标控制理论中的“三阶段理论”和PDCA 方法[3]。

(二)加快推进施工项目经理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施工项目经理信用档案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反映施工项目经理在工程建设中信用行为的综合记录。主体信用信息系统由个人身份信息、良好信用信息、不良信用信息、统计及评估信息构成。其中,个人身份信息包括项目经理自身的基本状况;良好信用信息包括项目经理获得的各类荣誉称号等;不良信用信息包括违反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劳动用工等行为及行贿、受贿等违法行为;统计及评估信息包括对项目经理信用做出的评价信息[4]。

四、结语

本文从职业资质和个人信用两方面出发,找出了目前项目经理职业信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借鉴外国成熟的管理经验,建立基于业绩认证的项目经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各有关监管部门要及时整理对不良失信行为的处罚记录,并及时上网记录,为诚信评价提供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婷.建设项目经理的职业信用评价研究现状分析[J].企业导报,2011,(13):97.

[2]刘艳,李萍建设领域执业资格人员信用体系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

[3]廖奇云,陈安明.建筑劳务认证体系的研究[J].建筑经济,2008,(12):30-34.

[4]沈蕾,骆建艳.浙江省建设工程咨询业信用评价系统研究[J].区域经济,2010,(1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