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发展范文
时间:2024-03-12 18:0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筹规划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统筹规划;二元结构;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目前城乡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并呈现加剧的趋势。与城市相区别,乡村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严格来说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空间地域。城乡人口分布、职能、土地利用的特征及相对隔离程度等背景差距引起了城乡差异性发展。乡村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乡村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各种社会保障没有落实,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会带来各种社会矛盾,乡村与城市真正平衡发展、平等发展很难做到,但我们要为这种平衡发展创造条件,尽量减少这种不平衡。
鉴于城乡功能互补、互利的共生模式,我们应当为实现城乡统筹,平衡发展创造条件,探索统筹规划方法,避免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脱节。由于二元结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城乡统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城乡之间需要加快包括产业、空间、生态、景观、道路与配套设施在内的相互对接,以及城乡政策方面的统一,打破城市和农之间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便捷通畅,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2 城乡统筹规划的目标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是一条漫长的路,要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工作,首先应该有长远和明确的目标。 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
3 城乡统筹规划原则
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化发展的城乡统筹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谐文明的新的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统筹规划应保持规划结构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城乡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可能的节约,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延续和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避免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割与对立,使城乡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持续有序且协调的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
共同进步的原则。即充分重视乡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跳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树立城乡共同进步的发展观确立城乡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建立各具特色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长期性、整体性与地域性的原则。即立足于长期渐进的发展,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避免短期行为,注重各城乡地域的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地提出城乡物质环境建设的整体框架。
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即根据动态需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同时采用系统方法区分轻重缓急,着重研究经过选择的关键问题,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4 城乡统筹规划的范围与内容
4.1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规划
在城乡结构方面,积极调整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其中城镇可做为大小不等的“点”,各种交通、林带水系、电力电信走廊可做为“线”,而广大的乡村则为面。
4.2城乡交通体系发展统筹规划
城乡交通体系规划。在城乡统筹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交通体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强化了城乡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了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统筹结构形态得已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包括公路、水运及铁路,其中与城乡统筹关系最直接的是公路网络,它可分为联系中心城市与各城镇的干线公路、连接城镇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有机高效的公路路网,可大大便利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出行。
4.3城乡产业发展统筹规划
长期以来存在重工轻农政策,使得城乡交换关系长期处于扭曲状态,工业超高速增长和农业发展迟缓的现象并存;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其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农业相干的产业较少,农副业加工业比重偏低,而在行业和产业结构上与城市工业结构雷同,城乡产业未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存在低水平竟争现象,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4.4城乡生态环境统筹规划
环境污染是影响未来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当前,第一要根据城乡环境的合理容量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第二要优化城市工业用地布局,把同类污染源集中到同一工业小区进行集中整治,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排污大、能耗多的企业发展,使城乡企业向高效、低耗、无污染方向发展;第三为防止各级城镇出现失去控制、摊大饼式用地蔓延现象,要制定合理的绿色空间指标,严格保护和大力建设城区周围的环形或锲形生态绿地,并使其与城区内的绿地相互融通,共同形成完整的城乡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第四,开展农业景观建设,在保护山林水体的同时,充分利用山坡洼地、路网水系进行普遍的大地绿化和山林化,使多样化的农业景观既作为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而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成为重要的城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资源。
5. 结语
城乡统筹规划不仅要考虑传统规划中的“主体”要素―城市空间等,更重要的是要将传统规划中易忽视的“配角”要素―乡村放到与“主体”要素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考虑。
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政管理、经济手段、政策体系等调控机制的作用。因此,城乡统筹规划还要注重关于体制改革、政策法规、财税金融、宏观管理、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发展时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动力因素、发展时序和资金投入的研究,并提出合乎实际的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 程茂吉.从城乡统筹再谈城乡规划全覆盖[J].规划师,2012,25(1):
篇2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绿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乡绿地规划更加注重多种效益综合平衡发展,在当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下,应注重考虑城乡的生态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内容是对城乡绿地统筹发展的具体阐述。
一、统筹城乡规划发展的历史背景
1.统筹城乡发展是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做一个整体的统一筹划。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统筹城乡是要发展城市和乡村,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根据各地域的发展特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多样性,达到城乡经济水平的和谐发展。
2.统筹城乡绿地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化的发挥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绿地景观,为人类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对绿地规划就是从整体上满足空间发展和布局形态的转换,满足城乡融合自然的人类设计。绿地主要包括农林田地、果园、城市生态绿化等,在对绿地规划的同时,要全面把握绿地的结构与形态,强调城乡之间各绿地相互连接。
2.1 国外绿地的规划和发展历程。早在西方国家,一些人认为城市应该处于风和日丽、环境优美的地方,从这时候起,人们开始注重绿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那时候对绿地没有统一的规划,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虽然许多城市中都蕴含着田园风光、充满绿树花香,但是对绿地的形态、功能并没有涉及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进步,大量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自从人类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全球才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才逐渐纳入规划和发展中,人们开始重视城乡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
2.2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压迫中,对于这样封闭的社会,人们会逐渐适应自然、依附自然生活,他们认为适应自然才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早期的中国对绿地的功能形态并没有深入认识,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利用山水树木驯养动物。可见中国古人早已知道利用大自然可以美化生活的方法,但是早期人们对绿地认识还不够深入,在规划和发展中表现的还不成熟。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朝城乡一体化发展,认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综合体,认识到越来越需要绿地的支撑。城市的绿地深受当地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要顺应自然、维持好人与自然、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绿地的完整性,构建绿色生态网,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统筹城乡绿地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统筹城乡绿地规划的目的主要是找出一套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科学行之有效的城乡绿地规划方法,其主要内容是:
1.对目前城乡绿地规划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交流统筹城乡绿地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2.对统筹城乡绿地规划思想和发展情况进行总结概括,提出统筹城乡绿地规划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和对策。
3.重点探讨城乡绿地之间规划目标、绿地规划的布局、规划层次及定位。
4.通过实例进行分析统筹城乡绿地规划的方法,加强对城乡绿地规划的探讨。
统筹城乡绿地方法的研究:
4.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对国内绿地规划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绿地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和发展现状,为统筹城乡绿地规划研究做基础性工作。
4.2 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城乡绿地的规划调查,收集相关绿地规划资料,分析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4.3 对比论证法。以国外绿地规划为参照,以实例对比论证分析,结合城乡绿地自身规划发展,提炼理论依据和方法。
三、统筹城乡绿地规划的目的
1.统筹城乡绿地规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内容。城乡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最大矛盾,调整城乡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城市发展与乡村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劳动生产率低下,与城市信息技术一体化形成鲜明对比;随着人们居住水平的提高,日趋完善的城市建设与恶化的生态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随着人们文化素养越来越高与文化生活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3.统筹城乡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途径之一。
4.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实现城乡绿地规划可以修复被破坏的环境,实现城乡生态得到良性循环发展,促进引导城乡可持续发展。
5.改善城市环境。通过统筹城乡绿地规划,构建自然生态体系,为人们生活娱乐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
6.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绿地规划可以有效地调节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
7.协调各部门共同保证城乡绿地统筹规划发展,同时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协作能力。
四、统筹城乡绿地规划的意义
绿地具有改善城市和乡村环境的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被大量占用,导致城市内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各种矛盾重重出现;城市周边的乡村小镇大量的农田、湿地也被占用,再加上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降低了绿地的调节能力,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物质被释放,造成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另外,人们也需要绿地的调节作用,这样可以吸收空气中一氧化碳,释放氧气,能为人们带来新鲜的空气,不仅美化环境、还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1.从生态学原理来看,绿地和其它自然景观一样也发挥其有的功能,因此要提高生态服务就要保护绿地的完整性。只有构建多层次的绿地,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从人们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方面出发加强对绿地的规划和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实践意义。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各类绿地有机结合,增强城乡绿地的联系,对深入研究城乡绿地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统筹城乡绿地规划中出现的问题也尤为突出。《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可以说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成为解决城乡矛盾和缓解城乡差别的有力依据,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契机,它的出现促成绿地规划在空间层面上由“重城轻乡”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形成转变,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控制范围,在规划中将逐步改变以前规划体系只考虑城市不考虑乡村的实际状况,最终达到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使整个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出积极地改变,以适应城乡规划发展要求,创造更加和谐的人居生态环境。绿地系统对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一门学科,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不断向前进化,绿地系统规划也必慢慢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参考文献:
1.郑堡元 统筹城乡发展绿地系统规划初探.西南大学.2009-05-25.
2.刘立国.以城乡统筹为导向的绿地系统若干问题探讨.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论文集.2010-06-22.
3.周建东,黄勇高,熊作明.当前我国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篇3
一、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差异。这两者在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及规划部门、规划时间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供给为出发点,依照上级所下达的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为限制,按计划进行的土地规划编制,其指导思想是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城乡规划是对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产业政策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进行编制的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满足需求和方便生活为出发点,重在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是以规划期的耕地和其他主要农用地的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及控制规模、土地的开发,整理及复垦规模、总体布局要求及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等方面为主要目标。城镇规划则主要目标则是在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确立的条件下,对城镇的规划区范围及拟定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确定。
二、 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城乡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乡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乡规划,城乡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乡规划,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乡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乡规划。第三,做到多元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三、 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城乡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规划的行政属性 还相当浓厚,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 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客观的供求状况,主观行事,造成规划与经济规律不服,与市场经济脱轨的严重后果。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四、走集约型的城乡建设道路
城乡建设规划应从过去的粗放式建设方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城乡可利用空间的集约型建设方式。城乡规划要树立建设用地紧张的观念,对土地进行更加科学、精密、详尽的安排规划,对城乡空间充分利用,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高度及容积率。当前许多城乡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都比较低,有着很大的开发改造潜力。同时也可通过加强旧城改造,提高旧城用地在布局、结构及功能方面的紧促性与合理性来提高旧城土地的利用效率。另外还可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压缩农村的居民点及村镇企业用地,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虽然在概念上各不相同,但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上,而这却是可以统筹的,它们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城乡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规划也离不开城乡规划,前者需要以后者为坐标,为其前进明确方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乡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乡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士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给排水工程是我国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优质便利的城乡环境、切实提高城乡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给排水规划作为城乡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支撑要素,无论是水源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和区域供水规划还是防洪排涝规划和河网区域污染控制等均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当前城乡给排水规划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给排水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和规范性[1]。
1 我国城乡给排水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城乡发展模式差异性缺乏足够认识
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尊重城乡发展规律的差异性,以实现城乡差异性的互补发展。我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内城乡建设实践可以看出,一些地方对城乡发展模式差异性缺乏足够认识,仍然存在着以工业思路进行农业改造,以城市建设的办法指导农村建设,不仅劳民伤财,更是对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统筹城乡给排水规划,应在遵循城乡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立足于农村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惠农政策,切忌照搬城市发展模式。
1.2 城乡给排水设施建设不平衡
目前,我国给排水规划仍侧重于城市规划,对农村给排水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及科学的管理,我国农村给排水设施建设普遍存在着滞后现象,缺乏保障给水安全、排水通畅以及污水收集治理和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中西部农村甚至没有统一的给排水管网,对我国城乡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2]。
1.3 城乡给排水设施建设缺乏相互支持
多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一直遵循二元经济结构模式,这给城乡给排水规划和建设带来了一系列弊端,许多城市和农村在进行给排水规划和建设时仅考虑自身及本地区的情况,缺乏区域层面的统一规划,导致了目前我国城乡给排水规划建设自成体系、缺乏联系的不利局面。这种分散独立的给排水规划体系不仅是对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也阻断了城乡给排水体系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城乡给排水规划要点
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给排水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给排水体系。在区域协调框架内对水源选择及其保护、给排水水量预测、给排水管网布局、排水体制选择及污水处理方案比选等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城乡给水安全、排水通畅,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
2.1 给水系统规划
当前,我国乡村现有给水管网大部分采用的是支状管网,供水管网覆盖面积较小,管材和管径选用并不合理,管网漏损现象较为普遍,供水水质和水量难以保障。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有条件下全部更新给水管网并不现实,实际规划过程中可考虑逐步将现有支状管网改造成环状管网。我国大部分农村都处于城市给水管网的末端,地势一般较高,区域供水过程中为保证其水压,可依据周边地区地形和发展需要,适当兴建配套加压泵站或给水调蓄设施(主要为水池、水塔),在提升城镇供水调节能力,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的同时,对降低区域供水漏损、爆管及供水能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
2.2 排水系统规划
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市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实行完全的雨污分流并不现实。笔者认为,在新建地区实行雨污分流,已建成地区实行截流式合流制,并结合旧城和旧村改造进度,逐步过渡到分流制,在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污水处理设施应依据城乡发展现状及其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选用多种污水处理方式相结合的模式:①把靠近城镇污水管网的农村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②离城镇污水管网较远的农村可采用单村或联村进行污水集中处理;③不适于集中处理的偏远村庄可采用村庄污水分散处理。
2.3区域协调给排水规划
城乡一体化给排水系统是包括城乡水源、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在内的有机整体,是区域给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开展城乡给排水规划,并以区域规划为基础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给排水设施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给水方面,主要体现在区域水源保护,区域水资源平衡及区域给水规划优化配置;②排水方面,主要体现在区域防洪排涝规划和区域水污染有效控制。
3 城乡统筹给排水规划对策
3.1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
依据城乡水资源和给排水现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监管职责制度体系,明确规划、建设、维护和监督等各部门的管理权限、职责及监管机制。
3.2 充分发挥城市的引导效应
将城市作为给排水规划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发挥其对周边乡村的示范和引导效应,通过区域水资源的统筹利用,平衡城乡给排水设施布置,缩小城乡给排水资源差距,促进农村给排水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3 努力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给排水工程建设应逐步摒弃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应努力借鉴市场经济规律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改变传统的内部运作方式,推行以政府为主导、靠市场运作的崭新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投资利益激励机制,保证融资机制的长效发展,促进城乡给排水工程建设的不断提升。
4 结论
我国正处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时期,给排水规划应在遵循城乡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城乡水资源分布特征和给排水现状,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给排水网络体系,立足长远,有规划、有步骤地兴修水源工程,从源头改善水质,降低生产生活用水风险;完善现有给排水管网设施,加强给水工程建设力度及监管机制。坚持城乡优化配置、生活用水优先、重在协调、节水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原则,科学布局,以城乡规划为手段着力形成城乡发展模式的互补互惠,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
参考文献:
[1]熊家晴.给水排水工程规划[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吕园. 城乡统筹视角下给排水规划研究初探—以陕西省咸阳市为例[J]. 地下水, 2011, 33(2): 98-101.
篇5
未来二十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中国GDP年均增长将保持在7.2%左右的水平。根据国际经验,中国已经进入加快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能源建设和能源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但目前中国能源供应仍然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人均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能源发展受到了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约束。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等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好以水电为主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政策的必然选择。
高盈孟同志现任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水电科学技术工作,熟悉大中型水电站的勘测、设计、科研、建设组织过程,具有丰富的大中型水电站建设的计划、统计、设计、施工管理经验和协调能力,具有坚实的水电建设理论基础与管理实践。获得过多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过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975年至1978年,在云南省水利厅工作;1982年至1985年,在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任教;1985年至2001年,在国家电力公司昆明水电勘测设计院工作,先后任科研所长、副院长等职;2001年至2005年,在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2005年至今,在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中国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占世界第一位,但目前开发程度仅为23%左右。为此,加快已经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和怒江等重点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力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
志存高远――应运而生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是我国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性河段,中段指奔子栏至攀枝花市雅砻江口,长约564km,落差838m,共规划有龙盘、两家人、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等“一库八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0580MW,保证出力8946MW,年均发电量883亿kW.h。
2005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云南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按33%:23%:23%:11%:10%的股比,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发起组建了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12月16日,公司在昆明正式挂牌成立,应运而生,正式吹响了构建“和谐金沙”的号角。目前,正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复,科学有序地开展前期工作,其中,流域首个投产项目,第5个梯级金安桥电站首台机组有望于2009年底前发电。“一库八级”所有电站总装机容量20580MW将于2020年前全部建成投产。
全面统筹――环保为先
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对江河的研究和利用是一个永恒的议题。江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关系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国计民生的大事。
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坚持全面统筹,环保为先,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开发理念。在前期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保政策的各项规定,精心组织好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主动思考,超前规划,创造性地开展了有利于保护环境、自然景观的工作。
如,世界著名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早在1984年就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但由于原有的总体规划受当时社会因素及设计理念、设计能力的限制,已不能满足当前保护区发展的需要。为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好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并在这一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必须对保护区重新进行考察和规划。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主动申请,分别与两个自然保护区法人单位玉龙县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香格里拉县林业局签订了《科学考察及总体规划编制项目资助协议书》,资助两部门委托相关有资质的设计院、全国知名专家对保护区开展详细的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报告。既为自然资源保护尽了一份责,也为公司开发水电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又如,位于虎跳峡上游峡口段的龙盘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作为金沙江流域各梯级电站的龙头工程,有效库容215亿m3,其一库水将蓄能860kw.h,即蓄1m3水相当于蓄能4kw.h;同时还可增加下游13个梯级保证出力1146万kw,年发电量234亿kw.h,相当于每年减少原煤消耗约1860万t,减排二氧化碳3910万t、二氧化硫20.70万t以及大量的灰尘与废渣,是国内少有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控制工程,其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其库区及周边地区却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和著名的东巴文化,胜景荟萃,高山峡谷、河流险滩和雪峰等特色景观资源十分丰富。电站建设究竟对虎跳峡河段的景观生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能否以龙盘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为生态治理的良机,将人与自然的种种矛盾关系转化为和谐的平衡?历史地摆在金沙江人的面前。公司组织了国内大批专家、学者经过大量的采集、调研,专题编制完成了《虎跳峡河段水电开发与景观、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专题报告。报告中详尽分析了虎跳峡河段水电开发与景观、环境、旅游的关系及对景观、自然保护区、水环境、生态环境、雪线与冰川、景观资源、移民安置等的影响及其减免对策措施。
再如,著名的虎跳峡核心景点――虎跳石景观,当流量大于2200m3/s,虎跳石被水流淹没,“风光”不再;而当来流量小于400m3/s时,形成的水面较窄,虎跳石孤独地在外,急流壮观的景象难以再现。根据相关专业机构长期对虎跳石景观的观测结果表明,目前每年大约有近3个月看不见虎跳石景观,1个月以上的景观效果较差。电站建成后,问题将应迎刃而解,可充分利用龙头水库蓄丰补枯的调节作用,有效地改善虎跳石景观流量,使游客任何时候都能欣赏到最佳、最壮观的虎跳峡景观。通过有效的措施,将有利于促进虎跳峡河段整体景观生态环境与风景旅游资源的协调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质量提升、地方综合发展、旅游环境安全与服务设施配套的综合协调。
可以预见,未来的金沙江河段,将集视觉景观、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资源开发利用为一体,山川更加壮美,景色更加迷人。湖光山色与险峻峡谷相辉映,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相促进,旅游环境与边疆地域风情相协调。成为山水资源综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典范。
协调规划――关注民生
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库区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多样、自然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文化久远。但长期以来,本区域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开发受限,产业单一,经济发展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
库区周边12个县均属于贫困地区,人均GDP为5559元,为全国人均GDP的40%,属于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226.2万人,占库区周边总人口的88%,2005年12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11元,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贫困现象普遍。有9个为国家级贫困县。
(二)基础设施薄弱,支撑产业能力弱
尽管库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为改善,但目前区域内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致命因素之一。交通仍闭塞,区域内还没有高速公路,公路通达能力和行路条件还较差;广大铁路、成昆铁路局部路段通过该区域,但区内基本是铁路空白区。水利基础设施尤为薄弱,农业还属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局部地区干旱是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交通不畅,水利设施不足以及电力不足、电价高的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库区周边各县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农民人口过多,农业经济效益不好,存在大量潜在失业人口;工业底子薄弱,基本停留在对农产品的粗加工和粗放矿业上;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部门少、层次低。
库区44个乡镇2005年末有总人口54.25万人,有耕地面积112.5万亩,人均有耕地2.07亩。在总人口中,农村人口为51.95万人,占总人口的95.76%。44个乡镇粮食总产量22.16万吨,农村经济总收入9.35亿元,人均有粮食40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元。44个乡镇中,有32个乡镇远离本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偏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金沙江中游水电资源的开发将极大地改善本区域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对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经济实力提升将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公司组织国内20余位专家学者,历经近9个月的研究,提出了《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库区及周边优势产业与移民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库区及周边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了优势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规划布局、对策及建议等,准确预测移民就业容量,拟采取股份制、政府+公司+农民经济组织等模式让广大移民积极参与优势产业发展,有效调节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最终达到依靠优势产业建设、移民充分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水电开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实现水电开发库区及周边的可持续发展。
情系移民――长效补偿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水利水电工程,不难发现,移民安置工作历来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需要搬迁安置移民约15万人,且库区所在州(市)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地矛盾集中。如果仅采用“以土安置”方式安置移民,由于资源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将难以完成。同时,涉及的移民少数民族区域性强,水库淹没区70%以上是纳西族、傈僳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都要求留在原居住地继续生活。
公司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方针,积极探索创新移民补偿方式、安置方式和后期扶持方式,组建不久就提议成立了有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国内知名水电专家参与的课题组开展了“完善移民补偿机制、创新移民安置方式”课题研究。课题组经过大量实地调查、政策研究、数据分析、民意测验、开展试点等工作,最终形成了《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移民安置补偿补助意见》及八个配套文件研究成果(简称“16118”),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7月17日正式颁布实施。
“16118”主要内容为:“立足长效补偿机制、实行六种安置并举、建立产业发展资金、享受统一后期扶持。” 即让移民每年享有长期基本生活保障金、享有“移民公积金”和每户一套砖混结构的庭院式住宅,为移民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和库区产业发展资金。对人民群众而言,只要电站预可研规划设计一经审查,就可以用“16118”准确地回答移民搬迁安置后住什么样的房、有多少生活费、有多少银行存款、患病怎么办等民生问题。“16118”出台后,在当地选择了两个村进行试点,结果几天时间,全体移民全部自愿签订搬迁协议,并纷纷表示:有这样真正为我们移民着想的好政策,要我们什么时候搬,我们就什么时候搬。
“16118”建立了保持并逐步提高移民原有生活标准为前提的长期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使电站建设、电站运行和库区生态保护与移民长期切身利益融为一体,让移民老有所赡、小有所养、学有费用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调动了广大移民拥护和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被社会各界称为我国目前“最有人性化”的移民安置政策。
共享和谐水电成果――实施扶贫惠民工程
金沙江中游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应当切实履行好自己的经济、政治、社会责任,尽其所能,为促进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只要是国家严格要求的,不折不扣执行;只要是对社会、对资源保护、对民众有益的,主动创造条件积极去做。
公司充分结合电站建设及移民安置,结合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特点,提出了“百千万”扶贫惠民工程计划。即:一是在移民安置点推广沼气池工程,建设沼气池20000口;二是电站建设期培训1万人次农民工,并为每户移民提供一次务工机会;三是帮助100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或改造基础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建设农村卫生室100个;建设农村文化室100个;五是资助1000名乡村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六是资助1000名初高中毕业生就读职业技术学校;七是资助1000名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八是解决10万人饮水困难;九是资助10万人参加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今年4月,公司分别向金沙江中游第3个梯级阿海水电站所在的地区,丽江市宁蒗县翠玉乡中心完小和玉龙县鸣音乡太和希望小学捐款30万元;同时,发动公司全体员工,个人自愿捐助两个小学共250多名贫困学生,平均每个员工负担3名以上,并承诺,一直捐助到他们小学毕业。自去年11月到今年10月一年的时间里,公司职工多次自愿向云南省民政厅组织的救灾送温暖捐助活动及思茅市宁洱地震等灾区捐款,平均每人1000元以上。
结束语
篇6
“十二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高端、特色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发展浅山区,保护涵养深山区,大力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和西部综合服务中心两大功能,全面提高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生态服务能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发展格局。根据新城区、浅山区、深山区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势,构建特点突出、互为支撑、高端发展的规划格局,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新城区建设重点发挥联接首都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山区的作用,以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山水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发展高端产业,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服务区。潭柘寺、王平、妙峰山、军庄及大台、北岭等浅山区域,着力强化承接新城区域功能拓展能力,继续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推进废弃矿山腾退土地综合利用,盘活村镇建设用地,全方位挖掘区域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建设成为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域。雁翅、斋堂、清水等深山区域,着力提升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功能,不断扩大林木绿化面积,加强永定河山峡段的环境保护和整治,适度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为全区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支撑,建设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
二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全力构建“一带两线三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带”即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重点打造永定滨水商务区、门城生态商务区、龙泉休闲商务区和三家店旅游文化休闲区等四个高端产业集聚区。“两线”即108国道和109国道发展轴线,重点是以沟域经济为载体,培育和提升旅游休闲、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替代产业,建立“走廊带沟域、沟沟有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内容多样、特色突出、产业融合的国际、国家级品牌沟域,打造集生态涵养、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带。“三点”即潭柘寺、斋堂、军庄三个重点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资源整合、政策集成、资金聚焦,发挥“一企一镇”结对合作新机制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产业高端的国际化、现代化旅游度假特色镇。
三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按照依托首都、面向世界、服务市民的要求,构建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多点支撑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充实和完善旅游管理机构,整合区内各类优质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景区品牌建设,扶持民俗旅游发展,培育工业、农业、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系列旅游产品,努力创建国家旅游文化生态示范区和北京市旅游重点发展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产业内涵,重点打造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影视基地、文艺演出、休闲体验等多种产业业态,形成具有门头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石龙经济开发区产业孵化中心和电子商务应用试点示范园;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健康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石龙经济开发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合作,加强门头沟区―西城区产业共建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与后端的市场营销延伸。提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重点,丰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篇7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各项村镇规划编制实施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突出科学前瞻、统筹协调、把握重点、分步实施的指导原则,抓好区域协调战略的研究转化和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实施,为构建和完善“空间融合、资源整合、联动转型、互补共赢、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科学系统的规划引导。
1.加强“大”发展战略引领。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网络化发展态势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契机,主动加强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苏南城镇体系规划、宜溧金高特色发展地区规划等上位规划对接,积极争取上位政策资源,合力抓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常金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高新区跨江沿江联动发展战略研究、武进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等各项事关城乡长远发展的战略研究和重大规划编制,指导推进辖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的修编深化工作,实现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和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2.完善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实施体系。完成市区城乡统筹规划成果深化、省级论证和转化,推进辖市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指导各镇有序开展镇域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构建市域、市区、县(市)域、镇域有序衔接的城乡统筹规划体系,加强中心城市与县域、主城与新城、城市与乡村、小城镇与村庄的分级统筹和一体化协调力度,不断促进城镇体系、镇村布局和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加快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3.强化村镇产业现代化发展支撑。立足区域生态、交通和产业、功能一体化布局,切实强化产业空间支撑和落地引导服务。一是以战略的眼光协调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深化和转化市、辖市城乡统筹规划和市、辖市(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配合市相关部门完成全市生产力布局研究,进一步明晰产业空间规划布局,提升城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撑水平,科学指导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有效落地。二是以优质的服务保障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主动加强城乡规划与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对接,全面深化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划服务工作。三是以扎实的举措促进城镇工业集约集聚发展。继续指导各镇抓好镇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导推进乡镇标准厂房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加大城镇生产设施集约配置和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力度,促进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能级提升和产镇互动发展。四是以统筹的理念引导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落实村集体留用地、物业资产等扶持政策。加强现代农业与市场物流、乡村旅游等乡村服务业的一体化引导和服务,引导乡村经济转型发展。
二、加大理念创新力度,科学指导小城镇建设发展
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遵循“城乡统筹、产镇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理念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择优培育的总体思路,不断深化各地小城镇发展思路,着力抓好中心镇、特色镇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小城镇规划全覆盖,加快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水平。
1.全面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理念引领。把握新型城镇化历史机遇,全面深化市区及各县(市、区)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路,有序构建中心城区、中心镇、特色镇、一般镇联动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以一体化为依托,加强小城镇交通、设施、空间、生态、产业五位一体引导,发挥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城乡整体跨越;以差异化为原则,把握区域发展特征和小城镇功能、经济、文化、景观等差异,分类指导各镇建设发展,促进城乡协调互补;以极核化为先导,强化中心镇规模、特色、产业、环境、功能等规划支撑,提升中心镇的承载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集群化为导向,按照“极核带动、空间整合,功能互补、产业联动,交通枢纽、梯度配合,风貌协调、主题发展”的总体策略,引导小城镇抱团、联动发展,形成城镇群竞争合力;以特色化为抓手,着力打造城镇特色化功能、特色化产业、特色化风貌,全面提升城镇品质内涵,引导有鲜明特色和条件的小城镇个性化发展。
2.切实加大中心镇近期建设指导力度。在深化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和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的基础上,以中心镇镇区近期建设改造和功能景观提升为重点,以功能类、转型类、民生类、景观类项目较为集中的近期建设、改造区域规划深化为抓手,高起点推进全市中心镇建设近期行动支撑引导规划试点工作,科学指导中心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和重点建设项目落地,促进中心镇建设发展转型、功能品质提升和特色风貌塑造,加快把中心镇打造成农村地区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先行地和转型升级、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3.积极抓好省级试点规划编制实施。加强调研指导,进一步明确小城镇发展定位,明晰主要城镇发展带(轴)节点镇和特色镇名单,积极开展省级规划试点项目申报,指导有关乡镇抓好省级重点中心镇、主要城镇发展带(轴)节点镇及特色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省级试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配合省住建厅及市有关部门开展全省“综合规划建设示范镇创建”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省级试点示范项目库建设。
4.有序推进小城镇法定规划全覆盖。指导各镇有序推进总体规划(含城乡统筹规划)修编和建制镇近期建设用地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结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和国家级、省级生态园林小城镇等创建要求,指导有关乡镇编制实施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近期建设规划、中心区城市设计和“四线”、防灾减灾、旅游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编制。
三、注重乡村特色培育,不断提升村庄人居环境
全力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合理优化镇村布局,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保护和村庄风貌特色塑造,改善农村功能配套和环境品质,为建设美丽幸福农村提供规划支撑。
1.全力参与村庄环境整治。抓好村庄环境整治特色分类引导规划研究和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成果转化,深化“责任片区跟踪督查、规划实施动态指导”等规划服务机制,为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提供一流的规划服务,促进村庄空间品质、自然风貌和内涵特色的全面提升。
2.切实强化特色村庄规划引导。全面梳理村庄特色化文化、特色化功能、特色化产业和特色化风貌,加快特色村庄调研普查,建立特色村庄建议名录,明确特色村庄规划要求,并会同相关部门抓好传统村落的建档、保护工作。结合城乡统筹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修编,合理优化镇村布局,及时抓好规划布点村尤其是特色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力配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指导市区有关乡镇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指导辖市规划部门启动名城、名镇、名村申报的前期工作。
3.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在编制完成薛埠、横山桥、湟里、雪堰等乡镇生态慢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乡村生态慢行系统规划编制,不断完善沿山沿湖地区绿道网络,指导完成环太湖风景路规划武进段建设。结合法定规划修编实施,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加强空间管制和规划实施检查力度,确保“绿线”、“蓝线”刚性控制。
四、加强联动配合,着力强化村镇规划基础工作
1.结合市局信息化建设和编研体系构建,继续指导、对接好武进、辖市规划编研工作和规划信息化建设。
2.以年度重点工作为抓手,继续沟通协调好各级、各部门村镇规划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落实的村镇规划目标考核和业务指导机制。
3.继续加强村镇规划工作队伍尤其是乡镇规划队伍培训。
篇8
关键词:城镇化,统筹,规划
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会议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可见其重要性。
1、我国城乡规划现状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类聚居空间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特点、密切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而城镇化任然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研究重点。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00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现有城市657个,建制镇19410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2]。而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1.27%。
但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还面临的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格局,如何开辟新型的具有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等。另外,统筹城乡规划,稳妥推进城镇化还应着眼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综合考虑城乡空间社区结构迁、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2、坚持城乡统筹,完善城镇功能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城乡统筹,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我国较长一段时期都是实施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这种方式是不能适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的,我们应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全局统筹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对闲置的乡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合理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的集中,集约节约城乡建设用地。同时应保证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建设得以加强,例如公路、学校、通讯等。江西省南昌市(2001~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城乡发展规划方面将南昌市域城乡用地空间划分为:城市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建设控制区、生态保护区。城市都市区:包括南昌市中心城、长堎片区和莲塘、望城、湾里、乐化、麻丘五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五片”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各个片区都各有特色,它们依托农村地区的资源,积极发展服务城乡的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和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传统手工业,带动小城镇群的协调发展。合理的实现了城乡的统筹发展,充分发挥了城镇在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城镇发展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
3、城乡统筹规划和经济产业规划相一致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有效的进行城乡统筹规划,就应该讲将规划的重点从规模转向结构,规模成为一个参考性的指标,空间结构的弹性成为规划追求的核心目标。在产业布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规划各级城乡发展。把空间结构调整和空间开发秩序问题统一起来。
江西省经济发展规划是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把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紧密联系起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为“龙头”,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与之对应的,南昌的城乡规划是改造提升老城区,根据实际需要把城乡用地空间划分为都市区、城镇密集区、建设控制区、生态保护区。同时加快推进向莆铁路、新港码头、向塘物流等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以配合经济发展规划中南昌核心增长极的部分。而吉安市则要加快城市集群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把吉泰走廊打造成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当然这个区域将是城乡统筹的主要示范区。
只有在这种经济产业规划下和前提下,然后进行相应的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才可以提高规划的有效性。最终形成多层次的区域综合体。
4、城乡用地的统筹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对用地空间的布局主要是针对城镇建设用地,而对于一些集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未进行较全面的布局和规划,也就是说规划中存正着许多真空地带。于是导致一些村镇建设的成果,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地遭到拆除,拆除的原因当然是不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浪费。另外在城乡一体化规划中,还应考虑高压走廊、水源地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等由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的内容统一起来,综合规划。然后,在合理预测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用地类别,最终使城乡土地得到节约合理的利用。
5、城乡交通体系规划
城乡交通体系的规划,是指对一个城市的公路、铁路及水运交通等进行整体的规划。是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时,不得不考虑的。交通体系的规划可以强化城乡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并对城乡空间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城乡一体化结构更趋完善。在城乡交通体系中,最常见的当属公路网络,
它包括联系中心城市与各城镇的干线公路、连接城镇之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这些公路构成了一个高效的多层次的有机公路网,可以使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出行变得更加便利。所以,以城乡交通体系规划为前提的空间规划是保证城市空间发展积极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
6、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随着城镇化得继续推进,伴随这大量农民的城镇化以及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其次是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了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乡公共设施同步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城市公交、饮水供给、邮电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都应该向农村延伸。江西省一直在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基层、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从2008年起,全省19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进行了改造。2010年,全省继续投入资金4000万元对县级两馆进行维修改造。截止目前,改造工程已涉及11个设区市的52个县、市、区。
(2)城乡社会保障同步推进。
在推进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应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保障形式,并落实包括保障资金补偿在内的多渠道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
总结
要促进城镇化积极稳妥的发展,还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要把节能、节水、节地放在首要地位;要把生态保护、自然人文资源保护落到实处;要把城镇增长边界划定工作坐到位。努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朝着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篇9
一、基本情况
21日在市规划局档案室系统学习了规划科技档案的整理及归档工作。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局窗口学习。
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长江三角洲中部,北靠长江,南接太湖,距上海、南京各150公里,是自上海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城市。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文化昌盛,明清时就是苏南的教育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人在中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中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的高速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无可限量的前景,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在新与旧、发展与保护之间徘徊。但同时,多年积累的资本与经验也为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得有能力在空间、能源、环境等资源日益紧缩的制约下获得更大的机遇,实现城乡的战略转型。
二、经验和启示
市的做法对我市城乡规划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结其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工作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一)强调集聚,要节约利用资源
以为代表的苏南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城乡工业发展齐头并进、城乡建设全面开花。要改变城镇建设的分散状态,促进人口和经济向城区、镇区、规划的农村居民点集中,充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类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和建设,资源共享,发挥资源与资金的最大效益。
(二)强调分工,产业发展有特色
行政区划988平方公里,由于发展基础条件各有不同,各地发展状况也有着较大差异。中心城区已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较为完善的三产服务功能,澄东片区已成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财政经济重镇,澄西片区依托沿江开发形成了临江工业基地,澄南、澄东南片区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态势明显。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城镇功能应合理分工,产业发展应各有特色,减少盲目竞争,实行分工有序,从而加强全市或片区的整体实力,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三)强调生态,尊重自然环境
充分保护和利用山体、水系等自然资源,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尊重地形地貌,尊重生态景观资源,使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良好共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互动。
(四)强调文化,城镇风貌有特色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山水秀丽、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城镇特色缺乏。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地方的风貌特色、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优良生产生活习惯,得到有效的延续;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挖掘、保留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防止地方传统文化的断层、传统风貌特色的缺失将是今后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强调功能,提高城镇运行质量
市域非农产业人口滞留乡村,城镇化明显落后与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发展是今后城乡建设的当务之急。为吸引更多非农产业人口进入城镇,必须加强城镇公共服务功能的建设,充实和完善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服务的高效性和方便性,提高城镇的环境质量,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空间,提高城镇内在运行质量。
在新的工作理念的指引下,在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精神的促动下,该市抓住契机,全力以赴,通过两年的努力,全面实现了市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
三、几点建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我市市情,提出以下几点城乡规划发展建议
(一)高瞻远瞩,科学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组织编制《市城乡统筹规划》,规划将城乡全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框定近远期城镇用地规模,明确划定城镇外围生态空间,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区域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落实,保证区域长远稳定发展。此统筹规划为各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依据,使各片区之间、各镇之间实现了规划的无缝对接。
篇10
关键词:“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统筹规划;本科教学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influence 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comprehensive investment projects with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pecial funds projects
Gao Yua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and investment focus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comprehensive investment projects an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pecial funds projects. Taking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d two kinds of project planning, formed the investment plan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school, and summarizes some effect on improv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Key words: 12th Five-Year Plan comprehensive investment projects;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pecial funds projects; overall plann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是推动高校发展建设的非常重要的资金投入,高效合理地利用这两类资金将对本科教学乃至学校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十二五”综合投资和财政部项目的申报特点、启动时间及侧重点的不同,使得投资难以发挥凝聚力及辐射效应,加上投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往往造成项目重叠、设备重复购置等问题,使资金投入发挥不了预期效应。
根据《关于编制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013-2015年建设规划的通知》(财教便函[2013]72号)和《天津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总体规划》要求,我校启动2013~2015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1]和财政部专项资金,引导学院超前谋划学科[2]专业发展,加大对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的投入支持力度,逐步探索出一条高效合理利用资金投入,服务本科教学的有效途径。
1 我校投资工作的基础
1.1 成立综合投资规划领导小组
为做好我校投资规划工作,建立职责分工明晰、协调衔接通畅、操作程序规范的投资体制,强化统筹协调、责任到位、整体配合的投资管理机制,保证投资工作按计划有序整体推进,学校成立了综合投资规划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投资工作中的重大事宜;成立学校综合投资工作专家组,审定并论证学校综合投资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听取工作进展和总结汇报,并就有关事宜制定决策。
1.2 成立综合投资规划管理工作办公室
在学校综合投资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管理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投资规划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及学科建设专家组、专业建设专家组等的专家聘任工作以及年度投资计划资金的核定和调整,乃至年度投资计划的实施、评估和检查验收、效益考核。
1.3 成立资产管理工作组
资产管理工作组负责选聘政府采购专家组以及设备、图书的年度集中采购工作,乃至新增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1.4 成立财务管理工作组
财务管理工作组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预算执行、财务核算及使用监督工作。
2 我校“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与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的统筹规划
学校在实验室评估、实验室安全检查等工作的协同配合下,深入了解实验室需求及现状,启动2013~2015年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将项目按紧迫性和持续性排序,引导学院超前谋划学科专业发展。
对于通过校专家组评审且符合投资规定的项目,学校将根据“十二五”综合投资和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的特点,分别纳入两类项目的年度计划;同时,学校着重做好投资工作自查,为年度绩效考核积极准备,以争取更多的绩效经费支持。
2.1 “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购置计划的编制
“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侧重对重点学科、品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及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投入;规定资金在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间的分配比例为2:8,师资队伍建设资金的70%以上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与培养,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资金的70%以上要用于仪器设备购置,维修费和图书购置费不能突破规定的比例。
2.1.1 品牌、战略专业项目的分配
结合“十二五”投资规划的要求,学校将16个品牌、5个战略专业的项目需求统筹考虑,在不突破资金比例的前提下,将急需程度高的项目纳入“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后3年计划中,对于无法纳入的项目则在修改论证后纳入到绩效经费购置计划或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教学实验室类别中。在此指导思想下,我校法学院与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签订协议,投入资金支持,合作建立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互动式数字化法庭,不仅用于学生远程旁听法院开庭、法院法律服务情况,也用于实践导师远程指导学生的模拟庭审等教学活动。
2.1.2 学科项目的分配
按照学校“做强特色学科、配平学科布局”的建设思路,学校在一年中对重点学科“十二五”综合投资年度购置计划、“十二五”综合投资年度绩效[3,4]经费购置计划、财政部项目年度执行计划连续投入,形成资金投入聚集效应。物理学、生物学学科的年度投入均在千万元左右,项目所在的物理学实验中心和生物学实验中心同一年获批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心理学学科更是依靠特色重点学科在财政部项目中单独投入的优势,取得多项科研及学术成果。
2.2 “十二五”综合投资绩效经费购置计划的编制
绩效经费购置计划有资金额度小、时间紧、确定晚等特点,所以绩效经费购置计划的灵活使用尤为重要,尤其是年度计划未能解决的项目或实验室少数台件设备的不连续投入,纳入绩效经费中更为合适。
2.3 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5-7]的计划编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健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央财政以专项资金为平台,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各类专项问题统筹支持[8],推动地方高校内涵式[9]发展。我校结合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特点,经校内专家论证通过后将各级重点建设学科的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各级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纳入财政部项目中;同时将学校整体打造的公共服务体系升级改造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也将分批分年度纳入其中,并在年度计划资金配比中略予倾斜,从而提升学校整体建设水平。在此指导思想下,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在短期内竣工,迅速服务全校师生。另外,在持续的投入下,学校教师教育实验中心实体化进展顺利,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特色重点学科3年规划的编制和年度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做强优势学科指导思想的落实。
此外,项目统筹规划按部就班地进行,还可以弥补当某项目年度计划招标采购过程中出现价格和型号偏差导致废标的问题。此时其他项目的实施将有针对性地修改废标项目并重新招标,最大限度地避免计划的盲目编制和设备重复购置等情况。由此看出“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年度计划、绩效经费计划、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年度计划这3类投资项目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并有着承上启下的联系。
3 投资项目的统筹规划对本科教学的影响
3.1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统筹“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及财政部项目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逐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教师队伍建设是“十二五”综合投资三大建设任务之一,专业建设项目主要实施“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上述计划主要包括学术创新团队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学术带头人及后备带头人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资助等内容。
学校在加快引进人才的同时,统筹配套经费及科研力量,做好留住人才[10,11]工作,确保人才不流失。我校已与200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斯穆特教授签订工作合同,正式引进斯穆特教授来校长期工作,组建“宇宙学”实验室,建设“宇宙学”创新团队,开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宇宙学及其实验观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学校统筹项目资金加快教师培养中心的建设,为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搭建平台。
3.2 基础教学设施建设
教室和实验室是本科教学的基础设施,学校通过对“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中占比5%的环境改造费和财政部项目中的部分维修费的统筹利用,分期完成了全校多媒体教室、中控室的升级改造,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了基础。两类项目的投入重点都是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的设备购置和升级,最终将服务于本科实验教学。
3.3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统筹“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业务费和财政部项目中的学生创新实验室、综合实训基地[12]建设项目,打造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平台。该平台以自主创新实验室、学生特色工作室为依托,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立项及社团类实验室开放项目,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育大学生创业技能,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开辟了新的道路。
4 结束语
我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及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下,统筹“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和财政部专项资金项目,对之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在提高投资效益,扩大辐射效应,服务本科教学方面,总结了一套经验,加快了学校的整体建设步伐,为完成长期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警武,黄荣霞.财经政法类部属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J].大学,2012(12):48-57.
[2] 梁候明,王昌禄.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加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12(2):3-6.
[3] 唐耀辉,闫学元.重点建设学科投资绩效考评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0):103-104.
[4] 宋海红.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剖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4):100-101.
[5] 孟昭友.论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几个问题[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4):43-45.
[6] 李洪军.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编制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0(1):46-49.
[7] 李清群,蒋海明.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实施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191-194.
[8] 解忠艳,庞志强.天津市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市属高校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85.
[9] 杨春生.地方高校“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C]//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10.
[10] 耿闪清,方丽娟.宁夏理工学院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实践[J].科技信息,2011(22):420-421.
- 上一篇: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
- 下一篇:监理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