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4-03-12 18:0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1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管理

为了应对当前全球经济化的冲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的形势与环境,探索和把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规律,采取相应策略,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根据一般管理概念并结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可以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定义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在这里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教育人员,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遵循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水平,采用正确的措施和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有效管理资源的支持下,不断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的要素和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主要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构成。首先是教育者,由教育机构和其工作人员组成,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1.最高层的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领导,具有重大的决策和指挥权,一般包括校党委和校行政。2.中层教育机构,具体指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机构,如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生会、共青团等。3.基层教育机构,从事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教育者在学生思想教学中非常重要,没有教育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法开展。其次是教育对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活动的制定、实施、总结和评估等。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涉及管理过程中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现代管理技术等。最后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即学生在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后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认识,积极进取,完成社会使命。四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一)国内外大环境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挑战。首先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的竞争形式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求具备面对国际形势变幻的综合能力。另外,一些西方国家的思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大学生容易养成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这给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困难。

(二)互联网信息环境

随着网络异常迅速的发展,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大学生的政治理想、政治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欠成熟,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西方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充斥着学生的社会价值观;网络信息中泛滥的信息对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自由化、开放性的不良思潮容易让大学生迷失前进的方向;互联网的虚拟性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依赖,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从而对现实充满失望、误解,进而产生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社会就业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政策环境、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时尚环境、社会人才需求环境等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活动会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面对市场经济时期,大学生择业并不理想,在面对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双重压力之下,更容易产生心理、思想和行为上的困惑,进而产生心理紧张、心理障碍等问题。

基于现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新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机构及工作人员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转变教育的方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多元化、多变的教育方法中,探求新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的探析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作为巨大的教育资源不容忽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树立网络信息资源意识。从态度上正视互联网的挑战,熟练地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地利用网络组织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结合实际,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参与某党政机关举办的征文活动,并进行积极筹备和指导。在参与中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认识,实现自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将网络的进步信息进行整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现象、思想观点和文化思潮等,从而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注重学生人文关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需求,即教育者要帮助学生不断发现自身思想政治品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启发学生接受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要求,提高自己自身思想政治品德,实现思想的转化和人格的完善。同时,教育工作者在满足学生的基本层次的需求之后,对学生提出较高的思想政治需求,将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道德需要从外驱力转变为内驱力,从而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需求。另外,需要教育者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思想政治动态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纠正。

提高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地位,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以培养丰富多彩的和谐素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全面关注每一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思想的闪光点,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评价,为学生自由、自主发展思想政治信念搭建广阔的平台。

(三)加强教育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教育的创新是当今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教育工作者要围绕大学生实际情况,树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增加新的教育内容,建立新的教育机制,转变教育角色,提高学生的自主地位,将教育者的主导性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学内容充满时代气息。组织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开创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并从中植入思想政治活动和校园文化精神,让学生在大的氛围中感受思想政治的魅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与时代紧密结合,树立新时期的管理理念,同时还需要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机构齐抓共管,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梅,危显宝.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思维方式的转型[J].价值工程,2011(19).

[2]苏越.逻辑是构建幽默的空框[J].贺州学院学报,2011(01).

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 创新

近二十年来,我国民办高校教育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办高校学生约 占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的 民办高校教育继承高校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思想,根据社会需求,培 养人才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对民办高校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许多偏见,特别是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认识不清晰,导致办学模式 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发生偏差,影响了民办高校教育的发展。

一、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民办高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好多民办高校建校后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对高校教育理念比较模糊,认为民办高校就是单一培养技术工人,或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所以只重视技术指导,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社会对民办高校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认为接受民办高校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进了校园把升本作为唯一目标。

2.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影响

民办高校的学生容易盲目地把个人与社会割裂 开来,把个人利益与社会长远利益对立起来,往往就会对自己的具体利益感兴趣,而对社会发展不关心 于是这些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会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难免陷于狭隘观念误区而缺乏自身学习和发展动力,更不会自觉 主动地根据社会客观发展要求,更新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实现对自己的超越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课堂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甚微

民办高校的课堂教学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如广泛开展各种专业课学习,专业课课程时间。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安排很少,每周一节甚至每两周一节。加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仅依赖思想教育课堂,这种有限时间内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学影响有限。

二、 立足学生发展,创新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1.校园文化创新

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要具有企业文化特色和职业属性,这是对民办高校教育的本质性认识,这种特色的 校园文化不仅契合现代民办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且更彰显了民办高校教育的 职业化 特征,为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驱力。

民办高校树立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植企业行为意识,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培养现代企业所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走自己特 色之路的必然选择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彰显高校教育的职业属性,这是以就业为导向 服务区域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具有民办高校特色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高校教育领域的文化体现。同时要立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和条件,紧紧围绕高校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构建独特的充满意蕴和活力的学校文化体系,以特色鲜明的职业校园文化,来推动学校的发展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逐步渗透具有企业行为意识的教育新路子,实施对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动态教育尝试,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当今现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从而按现代企业的要求努力塑造自己。

2.创新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不断拓展“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的,民办高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找准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合作功能。民办高校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在自身定位上要为企业发展和学生成才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使学校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中。为了使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创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企业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积极吸纳企业及其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设计,并负责学生的现场实习,正确处理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3.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优势互补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和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完成,两者的相互协调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要做好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相辅相成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手段和鲜活的教学案例。同样,将理论教学与日常教育中的社会调查、校园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分析观察社会能力等有很大的益处。

民办高校应加强各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交流,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大学工”模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学生工作部门统一安排、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由学生工作部门定期召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会,并形成例会制度,研究各自在教学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鼓励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使他们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承担一定量的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有利于专职学生工作者自身理论素质的提高。

三、结论

民办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切实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提出的要求,也是民办高校的神圣使命。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建设不能采取一种模式、一个样板,要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特点,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出发,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教育走向世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 网络时代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王海涛,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政工理论教研室助教。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1-0019-02

同志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媒体已全面渗透到其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网络媒体对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身心健康、道德法制观念等都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境遇。

一、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是网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谈话、报告等方式进行。由于教育者拥有信息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被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就受到很大限制。而网络有既能传播文字,又能传播声音和图像的优势,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声、像、文字相结合的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直观化、形象化、现代化,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而且网络信息容量大、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传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快捷性和影响力。

二是网络的高速丰富性提高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常以一对一的形式开展,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有利于解决个人的思想、行为问题,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相对效度。而网络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摆脱传统因素的束缚,突破时空局限,广泛、迅速而准确地传播,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同时,网络本身易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使教育者能更广泛、迅速、准确地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情绪、思想动态和利益要求,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行为的引导,继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三是网络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民主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传统思想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很多学生不愿意公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困难重重。网络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处于一种完全平等状态,学生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不必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使学生更愿意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想法和思想困惑。所以,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传统的手段而言,气氛更加宽松、和谐、民主,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是网络的开放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把输出“经济文化价值观”作为和平演变的战略。在这种思想攻势下,对于思想认知还不稳定、辨别能力有限的高校学生而言,他们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观、人生信仰、民族认同感很容易发生扭曲,这种侵蚀和消磨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经意间就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到严峻的挑战。

二是网络信息的交互性、参与性致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力下降。传统的思想教育活动通常是根据既定的目标,运用既定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的客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被动的。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普及,教育主客体角色发生了变化,教育主体“布道者”的权威和地位受到冲击,教育的客体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受体”,而是积极的信息“寻找者”、“选择者”,甚至成为“者”。因而教育主体逐渐由原来的“布道者”转变为“帮助者”,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网络中各种信息的监控、筛选,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信息资源,通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地运用、辩别信息的能力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接受网上信息资源,教育主客体的关系由过去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转变为参与、交互关系。

三是网络的虚拟性,易使高校学生人格异化。虚拟性是网络的典型特点之一,它能给高校学生提供极大的自由度,在网上高校学生可以“隐形人”的身份在虚拟空间中从事网上活动和交往。由于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他们看到的只是电脑和键盘,交往对象也只是一个个符号,很多学生表现出网上交流能力与现实交流能力的极大反差,甚至一部分高校学生不再关心现实世界,变得与现实社会隔离,其自主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逐渐削弱,沉溺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形成自我封闭心理,容易导致心理扭曲和人格异化。这就使得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难以形成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交往的安全感也大大降低。

三、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是高度重视,掌控网络导向的主动权。网络媒体已成为高校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和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当前,高校务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特别是建设好校园网和“两课”精品课程网站,要用正确、积极、健康、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高校网络舆论阵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网站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网上调查、网上心理咨询,设立领导信箱,建立网上党(团)校,开展争先创模活动,构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篇4

关键词:高校;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41-03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化信息时代,网络的触角已触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网络的应用也已遍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大学生是既是使用网络最频繁,同时又是在其中受益最大的群体,网络日益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德育知识传授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便应运而生。正确地理解、把握和领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的概括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如何发展、创新;从狭义上:基于网络的思想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①近年来,国内大多数的研究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偏向于狭义层面的理解。

可以说,网络虚拟环境的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拓宽了一个新的渠道,而且还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分析

在现代,网络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传播媒介,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益处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

(一)创新了教育模式,拓宽了教育渠道

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在教室或校园等一定的小空间范围内,采取的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的教育模式,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使受教育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该学科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的发挥。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也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以从传统的“面对面”的模式,逐渐增至发展为“屏幕对屏幕”的交流模式。②

(二)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而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大学生多以90后为主,90后是充满个性的一代,他们追求和展示个性的欲望尤为强烈。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课堂教学死板、单一,过多的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切身感受,长此以往,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亲睐。在网络空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状态、转载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等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希望求得他人认同的意愿,也满足了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关心和肯定的心愿。

(三)有利于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网络之所以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还是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这种超时空性可以使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一方面,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大学生更关注于社会事件,通过在网络上的广泛讨论,大学生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可以把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容融合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劣势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减弱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现代信息工具,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上网,很容易使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减弱,陷入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随着90后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学生更注重自我发展,他们常常在网络上发泄现实的压抑,常常出现积极和消极情绪交织的状况,在这一状况下,大学生精神上的追求往往容易为物质利益所替代,导致一些大学生追求个人发展和眼前利益,往往社会责任心缺乏甚至缺失。

(二)使大学生过多重视网络人际交往,而忽略了现实人际交往

网络虚拟空间扩大了人与人交往的范围,在网络里的人际交往无需考虑现实人际关系中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因素。在网络世界里也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与其他城市甚至外国人都能够实现沟通,使得大学生更亲睐于这种快捷式的网络人际交往,以至于陷入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虽然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但一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人也许不知道怎么交往甚至会产生现实人际交往恐惧症,甚至导致与现实中周边的人脱节,与现实社会中的他人交往与沟通能力减弱,出现了人际交往上的异化现象。

(三)易造成大学生的认识偏差,阻碍其高尚道德人格的养成

网络中的信息多种多样,复杂多变,在千差万别的信息中,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充分的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果不能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会导致他们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的动摇,而且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易造成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有时候因缺乏常识或理性判断,这将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对策

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是局部的、表面的,而是全面的、深刻的。由于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所以更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都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法和途径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网络在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机遇和积极作用的同时,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介才能进一步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提高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巨大的空间。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首先,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的需要在哪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发展到哪里,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手段,为此,必须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管理中去。其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劣势,但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是占主要方面的,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多种教育手段,因此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信息网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更多的是机遇。最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方法的弊端也逐渐凸显,为此,高校应着力探索和运用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和交往方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相应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被接受的地位,鉴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弊端,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日益凸显,网络在教育教学中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了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和自由发表见解的平台,因此教育者的信息获取量与受教育者相比并无优势可言,所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其次,加强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容易受到网上不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政治立场不坚定,道德水平下滑。为此,网络环境下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业务培训,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较硬的政治理论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端正的工作态度。最后,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如今互联网已经遍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高校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和网络应用能力。为此,高校应结合本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计划,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有关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方面的专业培训。

(三)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管理

网上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都离不开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必须把对它的重要性认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首先,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极易受到挑战,而且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形成,更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网上行为规范,规避自己的网络不文明行为。其次,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校园网络管理体制。学校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力度,实行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制,使校外人员只能浏览不能随意下载,及时更新网络杀毒软件,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促进网络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最后,努力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为此,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予高度重视,坚持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校园网站,建立一些思想过硬、技术成熟、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

注 释:

①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80-82.

②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50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2〕.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学理论,2010(4).

〔3〕李伍峰.网络时代的舆论宣传工作[J].信息网络安全,2006(1).

篇5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载体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为我国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背景下摸索出了新路径。此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但是互联网技术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只是作为教育的载体存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革和创新的强大驱动引擎和动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业态,打破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一、“互联网+”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内涵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将互联网技术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微载体是在信息时展的大环境下衍生出来的,包括微博、微信和网络课堂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微载体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功能越来越全面。微载体在时时刻刻进行信息的传播,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它能够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微载体也是有利有弊。微载体传播的信息时时刻刻都在对高校学生产生影响。因为互联网的信息量大而复杂,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要在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对高校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通过对优秀的微文化的传播,引导学生微生活的良性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和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衔接起来,将微载体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同时激发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作用

1.微载体可以使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力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的节奏、学习的内容都是由教师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握学习的节奏、学习的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微载体作为新型的教育信息传播的媒介,可以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共享。

2.微载体使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内容传输更即时。

微载体的应用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因此它可以有效地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有关教育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的状况进行了解和研究,根据不同的特点制订不同的计划,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各个学校时间可以利用微载体进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教育发展。

3.微载体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微载体为高校政治教育的进行提供了新的平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智能终端移动设备逐渐普及,利用微载体进行文化传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学生的社交渠道。例如微博、微信等,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影响。信息传播自由、高效,而且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

三、“互联网+”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建设与思考

1.改变原有教育思想,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高校教育思想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样才会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和社会脱节。实现这一标准的办法就是学会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借用微载体技术,并能正确认识微载体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从大局出发,主动接受微载体这一新事物,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2.运用思想教育微载体是应坚持导向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运用微博、微信等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有活力。教师应该清楚自身的教育责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政治问题上有鲜明的立场且不动摇,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流思想。

3.强化思想教育位微载体并对其进行科学控制。

在对微载体进行设计时,要注意科学控制,使得开发出来的微载体符合社会主流发展,符合学生的心理并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在开发时要注意反馈平台的建立,并在平台上及时更新学校的信息,使学校、学生和家长可以对学校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的发展。

经济在发展,时代和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互联网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紧跟时代步伐。微载体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还有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我们应继续利用微载体这一平台,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整个教育事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嵩.“互联网+”趋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初探――基于传播学视野下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5,23:226-227.

[2]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14-119.

[3]郑肖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6,06:56-57.

[4]王艳楠.网络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研究[J].长江丛刊,2016,08:125.

篇6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对策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精辟而深邃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指导思想。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深切关怀人的发展及生命,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把大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调动并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忽视人文关怀的现象,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学生身心健康和个体的发展。为此,笔者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对策做些探讨,以期对我国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裨益。

一、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应转变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即从忽视大学生的发展向重视大学生的发展转变。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盛行听话式的教育方式,即向学生简单说教、硬性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不注意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受教育者当作“驯服工具”来培养,作为“美德之袋”进行灌输。这种一味说教、灌输,只会造成学生情绪上的抵制和行为上的叛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话式的教育方式,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在对话式教育方式中,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允许师生讨论甚至争论,使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互动舞台。同时,教育者还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消除师生之间沟通的距离、障碍,使学生能够平等地真诚地与教育者交流,而且乐于与之交流,通过双方精神、心灵上的交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促进双方在思想上、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转化。

二、增加教育者的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人际关系的剂,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关系的基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既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和思想碰撞。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必须遵循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越好。

从情感入手去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内心体验和微妙的精神世界,是对学生加强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大学生来讲,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感或情绪障碍,甚至出现认知接受而情绪抵制的现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大学生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较为深刻地了解他们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以诚挚、高尚、深厚的情感去关怀和感染大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和个别“问题”学生,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与受教育者感情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克服消极情感,调动学生积极的感情体验,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境界,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三、注重个性化的教育

个性化的教育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爱护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决定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的共性,用一套事先预设好的模式、规范去要求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独特魅力而又千差万别的具体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属于个体自身的东西越来越少,毫无个性可言,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

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作为个性的受教育者,他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才能,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方式,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追求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打上了作为个性的独特烙印。因此,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社会适应性,而应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个体需要的多样性和教育的层次性。在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实践也充分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更富有针对性,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落到实处。如果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校园为空间的多方面、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它主要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是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内在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表明,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高尚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加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抓住这个根本,才能使全体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高校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研等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教育和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使自身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道德素质也得到升华。(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努力营造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氛围,充分体现大学特有的人文关怀。在校门、办公楼、教室、图书馆及其他学生经常出入的活动场所,要有体现办学宗旨的人文特色的内容。要美化校园物质环境,改善设施,合理布局,向大学生传递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的信息,使之受到感染和熏陶。(4)优化信息环境。高校要充分运用学校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等各种文字和电子传播媒体,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力求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信息上报、上网,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环境。

五、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弘扬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性品质与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当作纯粹灌输的对象。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导致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造成受教育者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结果。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和教师同是教育的主体,在双主体的相互关系中,学生又居于中心地位。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活动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才能把教育的知识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有的教育最终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得以验证,也就是说,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心所在。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一个更加平等交流的位置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对自己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的价值,使他们懂得提高能力与综合素质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行完善自我的教育;要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如引导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情景模拟活动等,从而最广泛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篇7

1.多元文化思潮下学生缺乏鉴别力产生的新挑战。

当前,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猛发展,加之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受到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元、道德行为多元。学生在鉴别能力、洞察能力还有待提升的情景下,稍有不慎,就可能进入西方敌对势力设计好的“陷阱”,导致丧失坚定的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对党和国家的信任也可能会逐步丧失。

2.实践育人模式针对性不强产生的新挑战。

当前为了和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相适应,高校更加注重培养职业型、技术型人才,以提升学生毕业之后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这难免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部分高校存在育人理念淡化的倾向,思想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有所忽视,思想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巩固不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思想”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同时,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实践育人”的理念,深化育人效果的有效渠道、措施较少或者难以发挥成效。

二、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创新实践育人的模式,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必须要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让学生增加更多的情感体验、信念实践、意志锻炼。要不断创新实践育人的模式,拓宽实践育人的路径,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大学生通过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还通过学习生涯中的师生关系促进自身社会化的进程。但是,这样的社会化毕竟不全面、不深入,真正的社会化还需要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大课堂中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创新实践育人的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

3.有利于唤醒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

高校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但还未能将这些认识有效地转化成为具体行动。为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创新实践育人的模式,将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意志、信念融入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促进其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空泛化、虚幻化。

三、构建和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路径

1.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构建学生参与机制体系。

在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还有其局限性,全体学生参与实践育人的机制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不少学生平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心愿未能完全实现。为此,在创新实践育人模式路径的过程中,首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构建全体学生踊跃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有效机制体系。要将实践育人的对象确定为全体高校学生,为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实践育人提供均等机会,绝不能将实践育人的对象狭隘地确定为特长生、优等生。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多次出台政策予以保障,高校实践育人的社会氛围已经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优化。高校要不断扩展工作抓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所有学生均可亲身参与实践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广泛拓展路径。

2.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学生对实践育人的认知水平。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认知水平还不够高,导致无法提升参与实践育人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少高校在推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实效性,无法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大部分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不够满意。因此,要健全完善高校舆论宣传平台建设,切实加大宣教的力度以提高大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充分利用学校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载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本校开展实践育人的相关情况,将实践育人的真实情景展现在师生面前。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发放杂志,定期编辑手机报发送到学生手机。通过校园网络、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介,以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建立高校实践育人QQ群、微信朋友圈等,通过网络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切实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3.整合校园专业资源,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在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均具有十分显著的针对性,有着不同的育人目标任务,所要采取的育人措施手段也不尽相同。当前各个专业的知识不仅呈现专业化,而且具有多样化特征。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活动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某个学校、某个学院或者某个专业是无法较好地完成育人目标任务的。为此,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育人工作中强化不同专业、不同学院和学校之间的资源整合,以形成育人的合力。在同一所高校内部,要强化不同专业之间专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各自专业的特色,以此打破不同专业之间开展实践育人的横向壁垒,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格局,更好地利用高校各个专业的人才资源优势。

4.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学生的理论认识。

当前,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满意,认为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共识,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课内实践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模拟试讲,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走到讲台试讲,和教师的角色进行互换,这有利于之后的教学顺利开展。教师授课应该多进行案例教学,让身边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促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具感染力、更富时效性。除此之外,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课外实践教学。借助于“学习月”“爱国主义教育周”等实践活动,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较好地融入实践之中。

5.建好教育实践基地,健全完善保障制度。

篇8

[关键词]资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5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23 [本刊网址]http:∥

自1999年我国各高校大幅扩招以来,大批学子实现了进入高校深造学习的梦想,却让进入高校的学生们面临了新的难题。许多家庭难以负担高校的教育费用与学生的生活费用。国家适时推出的高校资助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当前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的减免与补助。

一、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财政部门逐渐加大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投入力度,帮助许多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但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一)受资助学生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据统计,中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约占在校学生人数的20%,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的学生约占8%。国家为能够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资助力度也在逐年加大。然而,大力度的资助直接导致学生自立自强精神难以树立。许多学生在拿到资助金后,专注于大幅度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据问卷调查,部分受资助学生在拿到资助金后会先请寝室的同学、班级的同学吃大餐、唱K,感谢同学们在其申请资助金时所做的贡献。或者用资助金购买一些数码产品、电子产品等,很少有学生会主动用资助金购买学习用品或者书籍等。甚至有的学生在拿到资助金后,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甜头,在日后的申请机会中积极报名,却从不主动寻求改善自身学习条件的方法。

(二)受资助学生有关未来发展规划不明确

许多受资助的学生在拿到资助金后,因为学习条件与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渐开始享受起轻松、美好的大学生活,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变得茫然。据问卷调查,许多受资助的学生因为有了资助金的帮助,放弃了在社会上兼职的机会,美其名曰专心学业。但由于大学生活中,课业压力较小,难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好时光都浪费在网络、寝室、小说等方面,很少在学习专业技能上下功夫。受资助的学生们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同样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规划。有的受资助学生坦言说:“以前家里没钱,我做好了上大学半工半读的准备,课余时间打打工,把生活费赚出来。但是现在我申请了助学金,我不用半工半读了,下了课我反而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三)受资助学生对资助认知不正确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露出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即为受资助的学生对资助认知的谬误。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困难,国家给的钱,自己申请理所应当,不要白不要。于是申请了资助金后与同学尽情狂欢,享受“尽情挥霍”的大学时光;一部分学生认为,拿了国家的资助金,就比别的学生低一头,做什么都没有底气。在心理上背上了沉重的思想枷锁,每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不敢与其他学生正常的交流,逐渐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大学生活。此两种认知均对资助金存在错误的观念,难以发挥资助金的真正意义。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原则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出现以上问题,亟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从思想上对学生们进行教育与辅导,帮助学生们正确认知资助金的作用与意义,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时光。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当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注重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想上的关怀。调查中显示,许多高校为了评选资助金的公平性与透明性,要求申请资助金的学生在众多学生面前详细描述自己家的生活、经济状况。此种方法看似公正,实则伤害了学生们的自尊心。有的学生描述对学校此举的内心感受为“学校是让我们比谁家更惨吗?就算我得到了资助金,我也会觉得特别可笑,因为我是学生中最可怜的那个,别人家惨不过我们家”。故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怀,照拂学生们的自尊与情绪。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与观念

国家与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金,是为了帮助学生们解决求学困难,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金钱只能救助单方面的困难,只对学生们进行经济救助,对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进行及时的引导,就会容易养成学生们对经济救助“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得到资助金的学生会越陷愈深,难以燃起对生活的热情与斗志,极有可能期盼着资助金过活,放弃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三)经济困难与思想困难双管齐下

大部分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在新的环境中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信心不足、抗压能力弱、自我否定等。单纯的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经济补助,忽视他们在思想上的困难,就难以达到真正的救助目的。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要注意在学生思想层面的救助。不但要解决她们在经济方面的困难,更要树立起学生在思想层面的信心,来对抗生活给予他们的磨炼,从而真正成长起来。

三、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们思想观念的塑造

国家之所以设立资助金等一系列机制,是为了帮助高校人才接受更好的教育,完善他们的职业规划,为国家培育更多精英人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应当珍惜每一次机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1.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能够激发他们对未来人生的无限斗志,克服掉眼前的困难。崇高的人生理想,能够帮助学生们认清生活的目标,在面对诱惑与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2.树立坚定的奋斗信念

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这些学生树立坚定的奋斗理念。国家与学校的资助金是学生们奋斗的助力,却并非是他们对抗生活的全部资本。唯有树立坚定的奋斗信念,才能不沉迷于暂时的安逸,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3.树立顽强的拼搏意志

经济上的救助并不能改变学生们的整个人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从精神上救助学生们,树立起顽强的拼搏意志。在面对人生今后的磨炼时,能够鼓起勇气迎接挑战。

(二)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情怀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虽然老套,却道出了感恩生活的真理。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着重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情怀。上文中所列举的真实案例,是受资助学生中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活动。有的学生认为,资助金是国家拨发的,不用白不用;有的学生则认为拿了“不该拿”的东西,自怨自艾。这两种较为极端的思想动态,均是缺乏感恩情怀。前者不知何为感恩,后者不知如何感恩。

高校的思想教育者可以通过一对一沟通、社会实践、优秀模范演讲等方法,培养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这份意识不仅仅是对金钱的感恩,而是对来自社会的爱与正能量的感恩。国家的资助的确不求回报,却希望学生们学有所成之后,能够将这份正能量传递出去,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学者珍妮・古道尔曾说过:“唯有感恩,才能关怀;唯有关怀,才能帮助;唯有帮助,才能拯救。”

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1 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文化还会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当文化内化为人的精神素质时,就会赋予主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性格以及感情和倾向性。在从事日常的各种活动时,主体就会因受这种倾向性的影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相应的行为,并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影响。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优秀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如果能够在开展高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借鉴和应用内化为学生精神素质的一部分,将会有效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鉴于此,该文就对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 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1 传统文化有助于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在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所采用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上是以乏味的理论宣传和灌输为主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长此以往,还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是产生反感抵触的负面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适时的、科学的穿插和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来丰富教育工作,不但能够让学生接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洗礼与熏陶,还能够有效的拓宽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1.2 传统文化有助于应对文化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随着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也开始大量涌入,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等等,也开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复杂局面。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如今这种复杂的文化局面和文化现象,常常会因为受到自身经历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而出现盲目认同的问题,甚至会因此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质疑或是否定的态度,从而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过程之中,在高校学生中大力弘扬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会因此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意识。

1.3 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

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不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问题,也是常见的难点问题之一。而如果教育者,能够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合理的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工作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思路,往往能够实现新的突破。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而且生动形象,影响力持久,再加上,中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以历史典故或者是故事等内容为支撑的,很容易引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音乐以及诗词等很多有形的文化资源,也可以作为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因此,在将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之后,往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等多个方面的正面作用,使得所开展的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得到大幅的提升。

2 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中适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样也非常丰富,教育工作者在应用时,可以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筛选。例如: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均强调了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的观点,体现了报效祖国、为国分忧的思想,此时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利用其所蕴含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及“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等等都强调了对诚信的推崇,教育者就可以在针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时,加以合理的应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3 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3.1 重视传统文化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融入

课堂教学活动,不但是高校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传统文化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融入。

概况说来,要实现传统文化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融入,主要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合理的渗透和应用。任何思想政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当时的历史和人文为依托的,所以在我国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理论同样也是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当时的历史人文环境为背景的,在讲解这些思想政治理论时,如果能够透析思想政治理论出现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批判性的来看待其中的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人文色彩和人文活力,不但能够实现了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融入,而且还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二是应重视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将其有意识、有计划的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以外的教学之中,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校的任课教师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让其积极、主动的实现传统文化在教学之中的合理渗透,以此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达到教育的目的。

3.2 重视传统文化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学生的实践活动,既是将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融合的延伸,同时也是将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合理应用的深化实践,因此,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要实现传统文化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渗透,一是可以通过采用理论学习研讨、文艺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二是可以采用定期选派或者是聘请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专家、学者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或是专题报告的方式;三是可以采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迹、博物馆或是各种文化纪念馆的方式,来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所内蕴的精神力量的方式等等。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学生实践活动创新,以此来实现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有效结合。

3.3 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辩证吸收,批判继承

虽然通过上文分析的可知,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上述的诸多优势,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有“利”的同时,往往也有“弊”的一面,这一点对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来说也不例外。例如:我国古人的思想较为温顺保守,且非常容易满足,也就因此而产生了不思进取和革新的问题,这一点不仅是我国古人较为明显的人格特征,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一大缺陷所在,这种价值观念不但会阻碍人们的创造活动的进行,往往还会影响到人们的进取精神,这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无疑是不利的,教育者在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就要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开拓创新。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和特质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只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时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并据此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的应用和批判的继承,才能够确保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积极的影响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孙翠.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1).

[2] 马骥,赵玉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31-133.

[3] 董军,杨玲.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5):136-137.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突破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构成从两个方面构成——德与才。所谓德,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具有献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崇高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健全的人格和进取的精神。德是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而高校辅导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承载的使命是崇高的。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保障16号文件精神和24号文件教育令以及十七大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和落实。我们的工作需要完成双重教育目标,不仅仅是管理,更多的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是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有创新和突破?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

一、找准自我定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高校辅导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承载的使命是崇高的。从16号文件到24号教育令,以及学院对我们工资待遇的提高足以感受对我们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我们工作的认可。面对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工作理念为指导,以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加强自我完善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真正理解“在塑造别人的同时更好的塑造自己”。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一个学生,不管他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都有成功的可能性与希望。经常我们在学生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缠的,扰乱班级管理的学生。面对他们,我们该怎么办?我认为我们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听你的话,安安静静坐在教室学习?你的回答不同,对待学生问题的处理方式就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如果来工作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只是为了薪水,并不期望在工作中获得其他东西,不会快乐,也会倍感辛苦。如果你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对育人工作本身就充满了热情,认为自己工作充满价值,工作本身就能带来满足感,那么你工作着感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同样,如果你认为那些后进生坐在教室里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他自己也这么认为,那么你的管理中就会遇到诸多麻烦,他痛苦你也痛苦。那么,他为什么而来呢?请给每一个学生安安静静坐下来的理由。当你思考完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给予他们教室里的成功,有时候只是显示可能成功的重要性,一个人不一定随时成功,但他一定要活在有成功可能的希望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让学生多体验一些不同类的活动,体验不同的成功,激荡他们心灵深处,唤醒他们愉快幸福的心境。我的做法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的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要善于总结学生细小之处的进步和不断的赞美以及进一步的强化。记录他们成长轨迹,分享他们的快乐。这也是日后我们对学生实施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有效真实资料。

三、增强班级深度谈话的实效性

辅导员谈话其实是一项传统工作,是在新形势下的一种回归和强化,是解决公平与效果的必然需求。以前学生的趋同性较高,传统模式“抓两头带中间” 可以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但现在的学生个性化,独特性加强,需要一对一全面覆盖,这是一种必要的回归。谈话内容也要分阶段性,我们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段。频繁的对班干部的谈话对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有一次因工作需要新接了两个二手班,大家都知道新接的班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最难管的阶段就是磨合阶段,也有人称为风暴阶段 ,是班级矛盾多发的阶段,对所有的班干部第一次深度谈话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召开完班会树立自己威信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找班干多次谈话并趁热打铁指导班干部管理,终于通过一个月的努力,逐步进入稳定阶段。同时我们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掌握谈话技巧学会倾听和共情,并能控制好自己的良好情绪,能放得开收得回。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深度谈话是也是消除学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隐患的必要途径。笔者带的2009级有个学生,在与他的初次谈话中,笔者发现这个学生与常人有些不同,学生吐露出自己的秘密,曾经患有人格分裂症,一度影响他的正常学习,经过治疗恢复之后重新返回校园,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他每天需要服用抗抑郁的药。笔者对他坦言能理解并愿意疏导帮助他,通过沟通建立了良好师生关系,每次当他突然抑郁觉得活着没意思的时候会主动告诉笔者,这时,笔者会用专业的角度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有一天笔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凌晨一点半他打电话告诉笔者,他的心脏砰砰快跳出来了,难受极了,他在医务室,医生说没办法治疗,只给他吸氧,他该怎么办?一听到这个电话,笔者迅速作出判断,进行危机干预,立即拨通他父亲的电话告诉孩子近期真实情况,同时告诉这个学生,自己马上到先稳住他的情绪,20分钟后老师赶到了医务室,见到本人之后立即从语言上对他进行精神抚慰,不断分散他的注意力,通过四个小时的不断地谈话与陪伴他的身体症状明显好转,终于等到早上6点钟见到了他的父亲,这时笔者才松了一口气,遗憾的是,这个学生因身体社会功能缺损中断了学业。所以有效的深度谈话能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出现心理变化进行判断,甚至在危机出现时提供迅速有效的信息与措施。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