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实践范文

时间:2024-03-12 18:0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建设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建设实践

篇1

关键词: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这一新目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那么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的追求境界和终极目标是什么?为农村圆城市梦,让城市向往农村应该是其最佳的答案。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城市没有的农村也要有。只有创新和开拓,才可能圆了“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梦。

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当前,慈溪市正在广泛开展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是“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也是加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强动力,致力打造“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建设“农村版”,努力凝聚全市上下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互促联动发展的新共识、新智慧、新力量。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进行时,各种规划有机衔接,不同层次全覆盖。我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市南部沿山精品线(区块)专项规划和中心村、特色村的详细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荣获浙江省第二届“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评选一等奖的《慈溪市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通过现状分析与案例借鉴,规划明确了沿山线的总体发展定位与阶段性发展目标。南部沿山精品线定位为慈溪市生活生态带、宁波市精品休闲旅游带、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基地、慈溪市青瓷文化体验基地。近期,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为契机,以沿山线百姓受惠为基础,服务于慈溪本地城乡居民,重点做好沿线特色村的培育和一般村的整治,建设沿山线为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的示范精品线,并为慈溪人提供理想的休闲健身之处。远期,通过资源的整合联动,提升发展,将沿山线打造成为宁波市级精品休闲旅游带,集中展现慈溪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幸福的市民生活。

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双重引导下,该规划提出“特色培育、区域联动、重点突破”的总体策略,构筑起“一带三区多点”的总体结构。可实施操作的抓手角度提出四个方面的分策略。具体如下:

(1)“策略一”:特色培育、建设美丽乡村。

从自身资源和优势出发,考虑区域发展导向,提出“一村一品、一段一景”的发展策略,全力彰显各村、各景点、沿线各分段的特色与魅力。对7个特色村,明确各村的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对18个一般村,以村庄环境景观整治为主,按照一村一景要求提出改造意向。

(2)“策略二”:区域联动、提升品牌价值。

提出“大绿道”概念,合理组织沿山线一带的机动车、自行车、登山步道、休闲步道等针对不同出行方式的交通环境及沿线景观,构建南部沿山精品绿道;一方面,依托已有的达蓬山旅游度假区、鸣鹤――上林湖风景区的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另一方面,立足区域自身优势和资源区块抱团,提高整体竞争力。

建设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体验区,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为:遗址保护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文化创意实验区、城市经济增长区。其功能板块――“两园一区”,即越窑遗址主题公园、栲栳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休闲区。利用自然山水古镇,打造白洋湖―杜湖唯美爱情主题园。深入挖掘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习等静态利用和节庆活动、影响媒体等动态利用相结合的多元方式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3)“策略三”:沿线整治,塑造秀美风光。

明确沿山线的面域景观主题分段,从西向东分为梅林花溪段、上林青瓷段、古镇山水段、田野村陌段、青山碧湖段5个主题分段。通过建立通则式改造模式指引,简明清晰地明确各段的整治内容与方式。同时,筛选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提升,强化游客对地域的辨识度。

(4)“策略四”:建立支撑,完善区域配套。

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沿山线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予以重点考虑,统筹安排。规划结合倡隆村、鸣鹤古镇、达蓬山度假区建设三个旅游服务中心;结合村庄建设若干个旅游服务店。

二、幸福家园建设实践分析

慈溪市“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组织实施创业增收致富行动、人居条件改善行动、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文化培育引领行动“四大行动”,统筹谋划“经济、人居、生态、文化”一盘棋,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庄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要求加快推进。

(1)帮助农民实现劳动致富,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利用南部沿山线上的农家乐、七塘公路上的海鲜馆等五大区域旅游品牌,以及中横线上的各种家庭合作农场产业品牌,共同构造成一道“百里果廊、花海菜田、滩涂海鲜、梅岭野趣、福地仙山”的壮丽景观,大力建设现代型、城郊型和生态休闲型农业、服务业相互融合的新局面。

(2)有效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居住质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节约集约土地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推动了农村城市化建设,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最近几年,已经建设完成一批集聚型镇级农民公寓,尤其以附海镇最为突出,还建设完成宗汉街道六个村的联建农民公寓,在新建和改建相结合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周巷镇万安庄村、周邵村,龙山镇徐福村、施公山村为代表农民公寓,长河镇大牌头村、周巷镇三江口村为代表、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理的移地搬迁型农民公寓。

(3)实施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经济观。依据建设“绿色慈溪”的总体要求,建设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同时进行,重点建设与局部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方面,大力推进“森林慈溪”建设,计划到2015年,要建设完成100个市级以上的森林村庄、200个森林单位、森林家庭要求达到2000个以上、市级以上森林村镇8个。再有,大力开展清理废旧塑料行动,严格污水治理活动,对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同时改造农村厕所,计划到2015年,要建设完成6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管道,对43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达到治理目标,力争全市农村新建集聚区生活污水实现全部处理。

(4)进行文化培育引领活动,按照建设“人文慈溪”、“和谐慈溪”的要求,在保证物质富裕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安排,要求自2013年开始,利用五年的时间,全省区域内的自然村全部建设完成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谋在深处,创新思路,干在实处,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增强农民群众源自内心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感。

三、结语

从慈溪市的建设实践来看,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总体规划,而且需要详细部署,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农村,保留传统民风民俗,搞活农村市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还需注重农民利益的保护与保障问题,做好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建设,真正实现系农村建设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新农村建设;农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94-01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的儒家”。梁氏认为,“西洋”是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国是职业分途的社会。“西洋文化”涌入中国之后,中国的“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已被破坏,使沿袭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组织构造崩溃了,而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又未确立,从而导致极严重的文化失调,这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故梁漱溟主张从民族、文化的改造出发,着眼于中国农村,力倡乡村建设。且梁氏于1931年~1937年在山东省邹平县进行了乡建试验,取得了卓著的成果。

一、乡村建设理论的缘起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一个以社会为本位的建设方案,他把中国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兴儒家文化为旨归,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梁漱溟始终认为,“中国问题的内涵虽包括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之所以从农村着手,则因为“中国原来是不像国家的国家,没有政治的政治,国家权力是收起来不用的,政治是消极无为”。所以中国建设不能走自上而下的路,只能从社会运动做起,最直接的则是从乡村建设开始。梁氏认为,旧社会构造崩溃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家族伦理的失败,具体表现为缺乏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因此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就着力于传播科学技术,并培养农民的团体精神,以儒家文化中的精义来塑造梁漱溟心目中的“新农民”,它是中国固有的精神内核与西洋文化长处的沟通调和。

二、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模式及其评价

在乡村建设的具体组织方式上,梁漱溟主张师法古代乡约制度(其核心纲领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规,患难相恤”),实行村学乡学,以求“行政机关教育化”和“社会学校化”。主要方案有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求乡村的发达。总之,这些方案旨在实现“政教富卫”的合一。总体看来,梁漱溟的教育教育理念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科技文化教育与社会伦理教育并重。其乡村建设的构想是一个政治原则和伦理原则的混合体,充满了儒家的理想色彩。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针对当时农村的具体实际,采用综合改革、综合建设、综合治理的方式对某一区域进行试验和实践,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只能获得暂时的、局部的效果,综合建设是不可能彻底、完全推广实行的。梁氏后来也不断地自我反思,他认为乡建运动有两大致命的弱点:一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使乡村工作有行政化的趋势;二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因为乡建运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无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此外,也由于当时战乱纷飞,民生凋敝,不能给乡建运动提供一个安定的大环境。但不论如何,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富民自强的有力尝试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主张乡村自治,强调农民自教、自救和自卫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培育了农民的民主精神;此外,梁漱溟主张乡建运动走综合改革、综合治理和综合建设的道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促进农村行政、管理、教育和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些乡建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大借鉴意义,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推崇的就是梁氏一贯主张的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来壮大农村经济力量的改革方案。

三、乡村建设理论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之所以会重视农村合作运动,主要是他认识到了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即与西方的新教伦理不同,中国人秉持的是一种家族伦理。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而非阶级对立的社会,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之间并没有截然的身份区隔,且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由此导致国民阶级意识的薄弱和参与集体生活的积极性低下。基于此,梁漱溟主张要将散漫的农民经知识分子的领导逐渐联合起来,达到经济上的自己自足和自卫自立。这对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深刻的启示。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下,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来有效增强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规避巨大的市场风险将是必然的选择。当然,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的的发展不能单单只靠上级政府的扶持或是仅仅只靠农户的自发组织,而是需要草根精英的推动。这个精英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有超强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不过当今所谓的草根精英并不完全同于当时梁漱溟所竭力号召到乡建运动中去的知识分子,因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所呼唤的这些精英本身就来自于农村基层,他们相当于旧社会中的乡绅。草根精英可以将上级政府的推动力量和下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统摄为一股强大的合力,他们是乡村合作运动的轴心。草根精英可以充分调动了上下两级的积极性,整合了上下两级的力量,这就克服了当年梁漱溟所抱怨的“上动下不动”或是八九十年代农村中出现的“下动上不动”的尴尬局面,所以新时代的乡建运动呼唤草根精英,这是对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方略的继承和创新。

总之,梁漱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对乡村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都在遵从传统的基础上,作了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变化。梁氏的乡建理论和实践模式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梁漱溟全集(第2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3]梁漱溟全集(第5卷)[M].山东人民出社.1992

篇3

关键词:菏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的看,我市对新农村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全力搞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开工建设生态文明村237个,201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的达到111个,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有26个。目前全市完成了村镇体系规划,今年初步建成的300个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都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了规划设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很多成功的模式。我市农村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178.06亿元,增长3.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 890元,增长23.9%。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117.22亿斤,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90家,比去年增加4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90亿元,同比增长11.2%。

一、我市人口和地理位置基本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在此十字交汇,现在已成为我国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交通发展给人们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对社会管理也增加难度。我市人口91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10;土地总面积12 239平方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57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0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8%。

二、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有以下因素影响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对推进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还缺乏积极性、稳妥性;对示范村的培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形式,多种渠道培育试点村还需要加强。对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确保真正达到标准。对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村,还需抓紧做好“四通”、“五化”等工作,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农民早日入住。对开工建设的村,要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工作建设质量,尽快建成生态文明村。

(二)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够。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难点在于资金不足,要想深入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必须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在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重点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土地金融政策,土地复垦政策,土地挂钩试点政策,开发区建设政策,农村住房改造政策,改水、改气、农村医院、学校、道路等方面的政策资金,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向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尤其是重点村镇倾斜,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确定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如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四通”工程、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所以,要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达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还需要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已建成的生态文明乡村,强化后续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日常保洁队伍,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重视。

(四)农村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虽然2011年9月份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但全市清理“粪堆、土堆、柴草堆、垃圾堆”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村“脏乱差”现象的根本改变还有一定距离。

(五)工作督导调度力度相对不够,详细了解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进展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还需加大工作力度,完成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六)个别地方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标准不高。如和潍坊寿光市,滨州博兴县、滨城区,德州平原县、齐河县等地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

(七)农民对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不够。同时,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广大农民群众的行为,农村文明风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干部有的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闻不问,有的对发生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持有推脱的态度,不积极进行处理和解决,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影响了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发展。

三、加快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4

关键词:乡村;绿化;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7017102

1引言

目前,随着建设生态和谐美丽乡村理念的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乡村绿化美化更是这个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是1996年设立的地级市,其区位独特,交通便捷,生态优越,林木覆盖率达29.33%。为了实现十二五末全面达小康目标,该市凝心聚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尤其在乡村绿化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打造生态乡村、魅力乡村,努力推进美丽和谐的新农村建设。因此,科学合理选择配置好绿化树种,才能取得预期的绿化、美化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2乡村绿化树种配置原则

2.1注重“三大效益”兼顾原则

乡村绿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在绿化工作中,必须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绿化有改善、环境有改变、生活质量在提高。让农村居民成为绿化的主导力量,主动去植绿护绿,才能促进乡村绿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2.2坚持科学规划、适地适树原则

根据每个村庄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性引进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树种,优先使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对本地气候、土壤条件适应性强,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更具有亲和力。便得绿化规划要与整个村庄建设规划相协调,绿化配合建设布局,达到生态和谐统一。

2.3严格遵循生物多样性原则

乡村绿化切忌树种单一、色彩单调,搭配不合理,既不美观又不利于生态平衡。应该做到乔灌木结合、花卉花期交替、落叶树与常绿树并存、观赏效果与经济效益双赢。

3绿化树种选择与配置方式

根据苏北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在乡村绿化树种选择上,应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适宜当地生长的外来树种加以补充,营造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以发挥绿化植物最大生态效益为目的,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经济,提高村庄绿化的综合效益。

3.1树种选择

乔木树种:乡土树种有银杏、枫杨、楝树、榆树、香椿、泡桐、乌桕、柳树、水杉等,引进树种有女贞、广玉兰、雪松、榉树、落羽杉、栾树、马褂木、合欢、朴树、枫香、白蜡等。适用于围村林、农田林网、乡村街道绿化等。

灌木树种:紫薇、桂花、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无刺构骨、洒金柏、樱花、美国红枫、紫叶李、月季、大叶黄杨、洒金珊瑚、迎春、南天竹、海桐等。适用于广场、集中居住小区及农户庭院绿化。

藤本植物:紫藤、凌霄、蔷薇、牵牛花、爬山虎等。

地被:麦冬、黑麦草、白三叶等。

经济树种:梨、桃、杏、李、葡萄、枣、柿子、枇杷、石榴、薄壳山核桃、花椒等。

3.2配置模式

3.2.1主要道路绿化

进出村庄主干道绿化以乔木树种为主,可以从法桐、银杏、马褂木、女贞、楝树、榉树等抗性强、树姿美、生长快的树种任选一种列植并配以地被植物。或乔灌结合,高大乔木搭配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大叶黄杨等球灌类植物,形成层次感,彰显村庄道路整齐干净、绿色怡人。

3.2.2次要道路、村庄街道绿化

以乔木或小乔木为主,可选择栾树、枫香、乌桕、榆树、落羽杉、白蜡等树种搭配紫薇、月季、洒金珊瑚等灌木,下栽麦冬或三叶草地被,街道连接处配以花镜,给人一种恬静、舒适的感觉。

3.2.3休憩广场绿化

选择雪松、枫杨、柳树、泡桐等冠大、生长较快的遮阴树种作为主体,搭配栽植红枫、紫叶李等亚乔木树种及花卉和草坪;组团栽植小叶黄杨、红叶小檗、金森女贞等色叶灌木,小片栽植观赏性好的果树,让人们在休息娱乐的同时可以赏花、观果,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

3.2.4农户庭院及空地绿化

单独居住的农户庭院内可栽植枣、柿子、石榴、葡萄等果树,或配以花灌木,房屋四周栽植梨、薄壳山核桃、花椒等经济树种,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在村庄其它空地可栽植枇杷、桂花、竹子等常绿植物配以小灌木,实现村庄绿化、美化、香化。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乡村绿化缺乏科学规划,盲目攀贵求大,急功近利。一些村庄盲目追求城市绿化模式,搞大树移栽,引种高档花木和草坪,短期内绿化效果好,但是大树移栽成活率很低,价格高、风险大,高档花灌木及草坪管养成本高,无形中增加了绿化投入,造成资金浪费。建议一定要因村而异,立足实际,一村一个规划,形成自己的特色。譬如宿豫区林苗圃村有着百年传统栽培酥梨的历史,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梨园特色景观,因势利导,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观光园,建起了梨文化园、古银杏园、有机葡萄园等,村庄绿化率达到80%以上,2013年被评为首届“江苏最美乡村”之一。

(2)乡村绿化投资大,扶持政策少,绿化资金严重不足。搞好一个有特色的村庄绿化,至少需要上百万元投资,各级财政投资有限,苏北村级集体收入大多入不敷出,捉襟见肘,资金筹措十分困难。建议省市加大扶持力度,在村庄环境整治、乡村绿化等方面增加专项资金,实行项目“以奖代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对创建美丽乡村给予更多倾斜,确保乡村绿化工作顺利推进。

(3)乡村绿化机制不健全,栽管脱节,管护不到位,影响绿化效果。通过调研,大多数村庄绿化缺乏相应管护机制,往往只重栽不重管,人畜破坏及病虫危害严重,植树成活率、保存率低,绿化效果差。建议林业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推广良种良法;村里成立绿化管护专业队伍,定期浇水、施肥、除草、治虫,做到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努力建设好、维护好天蓝、地绿、水清、路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篇5

我市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市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三农”信息多媒体系统;建成一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信息商务普及率达到100%;70%的行政村初步实现农村政务信息化;信息化示范企业(合作社)占到60%以上;全市农村互联网宽带用户比例达30%;基层农技站技术人员实现信息全覆盖;村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种养大户信息覆盖率达到60%。到2015年,全市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形成电视、广播、电脑、手机等多终端、多层次的立体信息传播网络,成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及农村信息化水平,结合实际,我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方便实用的思路,以县区为单位,行政村为建设单元,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民经纪人、规模种养大户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在具体实践中,要集中精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突破:

(一)加快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农业信息服务效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农村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开发整合与“三农”相关的信息,利用互联网、政府门户网站、电信号码百事通、互联星空、语音门户和商务领航等信息服务平台,多手段、多层次、多渠道扩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致富增收典型、农业实用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事动态和创业就业等信息的传播,拓宽“三农”信息服务链。要借鉴或依托省内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汇聚所有为农服务信息,实现国内外信息资源与本地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完善“信息富农”数据库,努力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二)完善农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实施“宽带入户”提升工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信息网络向“三农”覆盖。要结合农村新居建设,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和优化固定电话网、宽带网、移动网络系统,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促进光缆、移动网络向农村地区深入覆盖,以满足未来不断增长的农村信息化需求。在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抓好农村电话和宽带入户率的普及提高。电信部门要通过与知名电脑供应商的合作,为农民提供优质廉价的品牌电脑及优惠的宽带接入,切实提高农村家庭电脑普及率,为农村居民上网创造积极条件。今后凡农户新建住房,都要预留宽带接入端口。

(三)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推进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要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和乡镇农技站建设在各行政村和乡镇科学设立“信息服务点”,为周边地区农民提供互联网信息查询、信息、信息打印和其他服务,使其成为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课堂和基地。通过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化的应用功能,广泛传播先进文化知识,切实解决好农村获取信息及服务渠道匮乏的实际问题。2.加快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结合阳光农廉网建设,通过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全市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逐步在全市乡(镇)、村推广面向基于宽带的视频监控应用系统、基层电子政务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使农村地区电子政务、综合治安、医疗、教育、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大力推进掌上智能移动信息终端进农家活动。手机具有携带方便、信息传递快捷等特点,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手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手机上网已越来越普及、越便捷。电信部门要通过与知名手机生产商合作,面向农村推出不同档次、不同款式的智能手机,同时要加快服务模块的开发,围绕“三农”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通过手机终端为农民提供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的信息服务。4.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以中心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乡镇农技站、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创建一批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以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农村创业带头人、致富能手、务工青壮年劳力为重点,培育一批农村信息应用示范户,促进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要加强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宣传,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与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应用,加快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休闲观光旅游等方面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逐步开展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试点,提高农村社区管理和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水平。利用号码百事通平台,设立农村信息服务热线,方便农民对农业科普知识的了解和咨询。利用“商务领航”中小企业信息平台,提高系列通信和信息服务应用能力,推动乡村企业、农产品基地商务运营、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创新,全面提升农村企业竞争力。5.加强对农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多渠道、全方位对农民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指导农民利用信息平台上网查询经济信息、科普知识,经济信息,了解农业知识,提高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大力推广网络教育,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各种科技文化知识,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实用信息技术的培训,造就一支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

保障措施和具体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农业部门、电信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搞好农村信息化建设。为了确保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市里将抽调农业、经信、电信等相关部门成立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负责动员、推进、考核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在市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本地区的工作推进和考核检查等工作。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在统一技术规程和建设内容的同时,结合经济基础和“三农”工作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和行政村可先行一步,设备配置标准适当提高;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可适当降低标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在信息资源开发上,要与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相一致,信息内容紧扣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农民需要,体现区域特色。

(三)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按照“政府牵头、企业主导、双轮驱动、农民受益”的工作要求,各部门要明确分工、密切配合,根据市协调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搞好整体推进。农业部门主要负责涉农信息的收集整理。电信部门主要负责网络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应用项目开发、技术支持和信息等工作。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对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了解情况,深入研究对策,及时协调解决。

篇6

__*村位于__*乡西北方向,平均海拔731米,为__*乡场镇所在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326户,人口1220人。全村耕地面积691亩,林地面积15004亩。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和务工为主;产业发展以种植纸浆竹、三木药材、有机茶叶、玉米为主;交通要道主要以大老路为主,贯穿__*村1、2、4、5、7组。

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和“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以特色产业发展和设施完善提升为抓手,以助农增收和人居环境改善为目标,坚持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将灾后重建、旧村落改造、产业发展、连片整治有机结合,全面统筹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加快推动完善新村产业、交通、通讯、饮水、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利,加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和环境治理,切实改善和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坚持产村相融,大力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做强富民增收产业支撑,全面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和谐、环境优美整洁、产业兴旺发达、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美丽新村。

三、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

(一)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约需资金:60万)

1.__*村群众活动中心前修建便桥一座,跨度15米,宽2米,预计投入12万。

2.新增和维修__*二组到__*村群众活动中心段的青石栏杆500米,每米计划造价400元;__*村一组聚居点路面硬化、化粪池排污设施建设150米,涉及13户,预计总投入资金27万。

3. 国道“351”辅道沿线进行微田园打造及房屋改造,预计投入资金21万。

(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约需资金:2万元)

1.爱心图书室。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整合已建成的村农家书屋,室内桌椅能同时满足10人以上使用,各类实用图书不少于2000册,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报纸期刊不少于30种,预计投入资金2万。

四、项目保障措施

1.项目责任

县农工办:按照项目实施的要求,对项目进行指导检查监督。

__*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项目实施,落实项目的推进,协助技术人员实施项目工程等工作。

__*村村民委员会:负责辖区内项目实施的组织、联系,协助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2.资金管理

全面推行建设资金使用、项目安排的公示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投入和项目的管理。严格实行资金按项目投入,切实做到立项有论证、预算,中间有检查、监督,完成后有验收、决算,保证扶贫项目、资金公正、及时地用于项目实施中。保证扶贫资金投入使用公正、透明。

篇7

一、********年工作总体情况

********年,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年度****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全面启动********年度****个省级、****个市级中心村建设任务。一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今年以来,****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重点开展了公厕改造、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绿化提升、停车场建设、亮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农贸市场整治等治脏治乱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个省、市中心村围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沟塘河渠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亮化等方面开展建设提升工作。**月下旬,市美丽乡村办组成两个验收组,对各县(市、区)********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考核验收,验收全部合格。二是********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根据年度工作任务,我市加强工作谋划,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持续发力,******个省、市中心村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完成了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群众动员和环境整治“三清四拆”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工程建设进度,目前工作进度已超过总体建设任务的****%以上。三是环境整治和村庄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整治和建设,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和中心村脏乱差状况根本改观,环境面貌换然一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明显加强。今年以来,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共计清理垃圾****余万吨,改厕**.**万户,新建公厕******座,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个,修建道路******公里,河塘沟渠清淤******口,增加绿化****万平方米,安装路灯**万余盏,新建文化广场******个。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月**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大会,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专项行动”之一,市美丽乡村办结合**实际,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月**日,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全面部署安排年度重点工作,审议了********年度市级中心村建设名单和********年度市本级财政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安排意见。**月****日市领导小组召开美丽乡村建设专题调度会,通报分析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意见。会后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函告形式,将市级督查发现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清单发各县(市、区)书记和县长。由市领导带队赴重点县区进行调研和现场督查,督促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问题整改落实。**月****日,市领导小组在**召开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暨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现场推进会,进一步调度部署,压实工作责任。为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力度,今年我市继续组织开展了市级领导联系、市直有关单位和重点企业结对帮扶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从****个省级中心村中,选择****个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中心村(其中贫困村****个),按**名市级领导联系,**个市直、驻宜单位或重点企业进行结对帮扶。

二是抓好规划和项目管理。通过招投标,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了《**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布点规划》,全市共布点中心村********个,到********年规划实施中心村********个。各县(市、区)聘请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年度各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在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各县(市、区)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行全程项目化管理,严格按规划落实项目,实行“先批后建”和“财政专项资金随着项目走”原则申报和核定中心村建设项目,各中心村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进行施工。

三是强化工作督查。认真落实月督查、季调度工作机制,市美丽乡村办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对县(市、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情况开展现场工作督查。督查以暗访为主,不打招呼、不定路线,直接深入集镇村组、田间地头,以“解剖麻雀”方式,现场梳理发现存在问题,盯紧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交办责任单位,“点对点”地发出督查通报和整改建议,要求限时整改并及时反馈整改结果。对年度申报建设的中心村逐一现场审核、实地把关,落实县级择优初评、市级审核把关责任,确保中心村建设既符合布点规划要求,又符合群众意愿、贴近基层实际。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逐年增长原则,市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万元,比********年增加********万元,增幅达到****%。市级专项资金坚持以市级中心村建设为重点、以定额奖补为标准、以考核验收结果为导向,采取因素法分配,一次及时拨付到位。资金安排注重与脱贫攻坚相结合,补助额度适当向贫困村倾斜。突出资金使用重点,重点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改水改厕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制定出台资金监管的具体办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日常督查监管。各县(市、区)也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放力度,据统计今年各县(市、区)县级财政资金投入总计**.**亿元,整合涉农资金**.**亿元,社会投入**.**亿元,农民自筹**亿元,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亿元。

篇8

关键词:民族民间体育赛事 乡村社会秩序 价值 路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60-03

乡村社会是整个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社会是否安定、有序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历来政府都十分重视对于乡村社会的管理。在管理的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管理乡村社会的制度体系。但是不同的秩序对于乡村社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的能够给乡村社会带来安定、繁荣,有的却使得乡村社会陷入混乱之中。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事业建设的内容,更是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关乡村社会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权利。它负载着乡村社会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乡村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乡村社会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1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是指如那达慕、赛马会、龙舟赛等具有赛会特征,并在一定的规则和制度的引导下,规范进行的赛事活动。可能这种规则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特征的反映,更多的是体现在仪式规则、图腾与禁忌以及各种习惯法中Ⅲ。从民间体育属性来看,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是针对官方或主流体育赛事来讲的,整体来说,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就是区分于现代主流体育赛事的、乡村社会土生土长、体现自在自为生存理念的体育赛事。从民俗学上来看,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鲜明的内外部特征。内部特征表现为周期性、集体性、民族性;外部特征表现为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仪式性以及娱乐性。

2 乡村社会秩序

2.1 乡村社会秩序的界定

乡村社会秩序是指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国家政权能否控制住,同时治理好乡村社会,乡村社会能否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政权,通俗地说就是乡村社会是否安定有序。从乡村社会秩序变迁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持单单靠国家强制实施的制度是不行的。因为乡村社会本身也是一个有地方权威的社会。这个地方的权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主要形式还是广大村民的意志。这种意志本身也是一种力量,它是乡村社会地方权威的重要来源。所以,国家权威和地方权威的有效结合是保持乡村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考虑的。

2.2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秩序的性质和状况

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性质和状况,关注较多的是乡村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比如权力、市场、土地、理性、利益等等,这显然是一种西方化了的思维模式。其实,要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性质,不应以单纯的“经济”或“政治”来衡量,而必须以乡村“社会关系”为核心。这并非说经济政治因素不重要,而是作为伦理本位的传统社会,“关系”在其秩序的构建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一个历史越悠久的民族,在理解她时就越应该注重其社会文化传统,毕竟能够承载几千年历史的绵延的必定是积淀已久的传统,传统由于其惯性,会长久地影响该民族的发展。而中国传统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它所主张的性善论、教化论、贤人政治、伦理中心主义等实际上就是围绕“协调社会关系”提出的。

3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在乡村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价值

3.1 丰富乡村社会文化生活,促进新乡村文化建设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使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文化得以保存、丰富和发展。这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搏克比赛期间,常常出现一些年龄长者向年轻人传授技术经验,不同年龄的参赛选手,个个有模有样,他们也略懂摔跤技巧,这也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因此对于蒙古族的各乡村社会年轻一代人来说,更是学习和加强蒙古族文化传统教育的大课堂,参加这样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活动,能够增强对乡村社会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属于一种文化形态,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和生动的身体语言,充分地反映出乡村社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它以传统、习惯、风俗、经验、常识,等等,周期性、自发地调节和支配着日常生活的运行,构成了日常生活的自在图式。它是以民族节日,民风民俗,,舞蹈艺术,神话传说等民族文化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为依托,体现了仪式和秩序,图腾和禁忌,符号和象征等文化内涵统一,能够满足人们“求新、求健、求乐、求险、求变”的基本心理需求,更容易成为“吸引眼球,愉快身心”的文化首选。这种现实状态不是通过正式的社会组织进行,而是通过乡村社会自发自在的群体行为进行的。每个乡村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性格,对外体现了乡村社会的风貌,影响着其他乡村社会对它的印象。在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比赛期间,各地大多要举行一些仪式活动,这自然而然是一种乡村社会文化对比的渲染与强化。

3.2 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而存在。作为一种文化,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集人心,集合力量甚至解决矛盾纠纷的独特社会价值。如在先前乡村社会中的村与村、寨与寨之间产生的矛盾他们会用体育赛事的方式来解决。这无形之中形成了乡村安定,村与村,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的和谐社会关系。现在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各民族文化的差异略显甚微,而只有到了传统节日,多是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举办的日子,也是人们休息、娱乐、庆典、祭祀等活动的日子,各民族文化差异才能显山露水,传统节日里各族人们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开展自己乡村社会的特色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更是将人们凝聚起来,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达到民族文化的认同。另外,在这些节日里通过体育活动使不同阶层的人们达到了交往与交流的作用,整个乡村社会成员进行了互动,不仅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达到了自娱的目的,而且乡村社会人员之间进行了感情上的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谐和。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往往在草原上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骑着自己的马匹、赶着勒勒车走到那达慕大会会场,在夕阳斜照下,蒙古包、勒勒车、牧马、牧马人、草原构成了一片自然风光,这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比赛期间各种赛手之间、赛手和观众之间、观众之间构成了人与人的和谐,这不正体现了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吗?如端午节各地群众自发组织龙舟队共有上百条龙舟,在汨罗江上进行龙舟竞渡,村民都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并为各自的龙舟队呐喊助威。湖南汨罗市龙舟艺人杨治华先生题写的一首诗,“汨罗遗俗世代传,村村寨寨赛龙船。男儿下河挥桨楫,女人岸上喊争先。”更是反映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将男女老少各种人群凝聚起来,这些都说明了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对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了乡村凝聚力的作用。

3.3 学习社会规范,进行道德教育,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动态平衡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本质属性是它的民俗性,有规则约束的竞技性。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方式都具有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是自觉不自觉地、人们很难意识到的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再加上体育比赛的规则性对参与者的约束,因此,通过民俗民间体育竞赛对人们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效果,比其他途径更显著。如在蒙古族搏克比赛中,没有任何限制,人人都可参加,不分民族和体重,而且是一跤定胜负,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体现了“人人参与,公平竞赛”的精神。搏克运动中投射出的这些精神,不正是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吗?龙舟竞渡属于集体性项目,要求各个划手动作一致,同时要求鼓手、舵手、划手也要配合一致,体现了全员团结一致,只有大家齐手共进,才能取得胜利,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团结一致,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望。

3.4 开发乡村社会旅游资源,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社会经济发展了,社会幸福指数提高了,乡村社会自然就和谐了。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群众性,把很多人会聚在一起,甚至别的区域和其他国家的人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周期性的临时市场,往往形成了“体育文化搭抬,经贸旅游唱戏”。一些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节日,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既是一个农牧业生产经济贸易交流大会,也是一个体育文化娱乐大会。如端午节期间湖南省岳阳市政府承办的“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中国岳阳汨罗江龙舟节――中国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邀请赛”,当地政府利用龙舟节大肆宣传当地,广告宣传标语多与促进经济发展有关,如“共享龙舟盛会,齐促汨罗发展”、“弘扬龙舟精神,努力实现汨罗新一轮赶超发展”、“借助龙舟,扩大开发,振兴汨罗”、“弘扬龙舟文化,扩大招商引资;龙舟故乡,欢迎您”等等;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把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作为开发当地旅游和经济贸易洽谈会的品牌来运作。

4 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在乡村社会秩序建设中的路径选择

4.1 地域文化庆典与规范重塑保护路径

社会规范的缺失是导致乡村社会失序的重要原因,因此重塑有效合理的社会规范就成为重建乡村秩序的关键。而规范是否有效合理则取决于乡村居民的认同度,公认的最好的制度规范不一定适用于乡村。如何让乡村居民接受认可符合乡村未来发展需要的新规范呢?这就需要首先借助传统的力量,用乡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及仪式,唤回乡民们久违了的集体认同感。当下,乡村社会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宗教意识、社会信仰和文化传统依旧,这是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从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形成历史来看,我国许多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都是在节庆中开展的,这些活动受时间限制明显,但它的历史传承性及在空间上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不但能使当地民俗风情能持续沿袭下来,而且还能对民众起到自觉规范的效果,找回丢失的优良传统,找回丢失的美好社会记忆,培养乡民的集体认同感,才能为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打好基础,以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载体,倡导和建立现代规范意识,涤荡掉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落后的东西,渐渐树立起与现代公民意识相符合的规范,确立起与时代相符的新社会风尚,从而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的构建。

4.2 国家主导与集体推进相结合的路径促进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发展

良好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不只是乡村自身的事情,乡村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未来命运。长久以来,政府和学界的确都在关注乡村社会的发展,但这种关注不应停留在表面问题上,而应强调倚重乡村自身的力量或市场的力量解决乡村社会自身的问题。但乡村自身以及市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事业。因此构建和谐乡村社会需要国家、乡村和乡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各界包括知识分子、媒体、普通大众的共同参与。以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载体,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介人,鼓励、支持乡村社会群众开展传统节庆活动,通过节庆日,开展一些传统的由官方举办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活动,或政府主导、社会赞助的非官方举办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活动得以强化,得以壮大。另外,许多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已纳入到了不同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当中,故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申报之机,组织各种力量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进行推广,宣传,以便使其做实、做强、做大,更好地为乡村社会建设服务。同时,要组织力量做好乡村社会本地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开发、运用研究工作,包括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民间组织者和发起者的正确引导和参与者的鼓励。

4.3 理性借鉴之路径

建立在民族符号,地域特色基础上的文化品牌更具有亲和力和震撼力,西班牙斗牛,环法自行车,日本相扑,韩国跆拳道等早已成为享誉全球的文化品牌。这些传统赛事也为当地的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秩序建设发挥这重要作用。我们以自己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为载体建构乡村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必须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比如发挥第三部门、民间组织的力量,培育乡民的志愿精神,等等。据我国国情,我们除武术赛事外,在众多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中还没有其他的项目做大、做强。借鉴国内乡村社会秩序建设的经验时,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应特别注意与本土化、乡土化结合,毕竟乡村社会在地域、民族、国情等诸多方面有别,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国家还是乡民本身,在借鉴外国乡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构建自己乡村社会新秩序时,不能盲目照搬,一切要以自己乡村为中心,不能妄想着把乡村建成其他的复制品。

篇9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探索与要求;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从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就逐步地实施了对于城乡的规划建设,并且在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入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推动着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完善与发展,到目前来看,国家城乡规划所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其具体的建设获得了全方位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刻地对我国的发展实施着影响,城乡规划建设依照具体的时代要求实现进一步的优化开展迫在眉睫。因此,目前诸多学者都加强了对城乡规划建设各项工作的研究,并针对其建设中的各项问题提出了诸多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探索及具体要求分析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在区域发展以及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等环节,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平衡状态,这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严重地影响着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城乡规划建设一直是我国国家建设中的重点。本文下面就分析一下我国城乡规划的探索及具体要求:

首先,就城乡规划的探索来讲,我国从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就非常关注这一事项,一直到现在已经取得了诸多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一种城乡之间独立发展的二元规划策略,未能注重二者之间的统筹与协调,《城市规划法》以及村庄和城镇的规划建设的《管理条例》规定还在很深的程度上影响着城乡统筹规划工作的实施。一直到2007年下半年我国《城乡规划法》的编制与出台才打破了以往的规划建设僵局,将建设工作推向了新的台阶。

其次,就城乡规划建设具体要求而言,它主要分为科学整合与系统协调两个方面。科学整合是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各区域呈现之间要构筑以核心城市以及中心城镇为辐射点的整个大空间整合的规划,同时着力保证小城镇中的中心城乡获得优先突出的地域与交通的整合,从而推动区域城乡整体空间、小城镇城乡等各方面的一体化城乡网络的建成。系统协调则是要求城乡规划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的计划相互协调,尽量达到对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建设与应用,全面推动区域发展中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在城乡协调规划中的渗透。

二、我国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1、城乡规划建设法律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2007年针对城乡规划建设出台了具体的法律规定,但是,城乡规划是以时展为指引而处于流动状态的工作,各种新的规划发展的需求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具有详细的不断完善的新型规划方案及专项法律保障。这就使得我国现存的法律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制约了呈现规划建设各个方面的协调统筹平衡状态的实现,因此,要想真正地推动城乡规划的优化建设,国家还面临着法律体制等方面的极大挑战。

2、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科学合理指导

我国当前在进行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时,普遍缺乏一种全局整合、长远利益的目光,简单地应对某个城市或者乡村地区的开发需求进行随意的开发建设,普遍不能真正地将每一项开发工作纳入到长远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中。从具体方面来讲,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以区域和城乡科学整合、协调发展等为依据的具有针对性的系统长远规划方案所引起的,国家相关的城乡规划的负责部门无法严格地依照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对每一项开发工作做出详细的审核与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得城乡规划建设落入了一种对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规划区域功能较低、产业与人口密集程度搭配不均的状况中。

3、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平衡不足

我国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全面地将这些问题统筹起来实施协调的建设,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城乡规划在整体方面实现协调。但是,目前我国存在的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直接地阻碍了各种规划因素协调性的不足。同时,我国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往往将重点置于城市发展方面,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完善城市各种投资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活力不够、基础经济活动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就使得乡村在城市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更加地落后于城市水平。

三、我国当前解决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问题的对策

1、全力推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国家当前对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以《城乡规划法》作为依据,要想推动城乡规划实现良好发展,就要将此法作为中心和基础来逐步推动本法律的更新完善以及其他相关辐射法律法规的大力健全,为我国逐步萌生的新的规划需求提供法律法规保障。具体来讲,国家要利用多种渠道及方式来向所有的城乡住户进行《城乡规划法》的普及性宣传,指引当前的城乡建设人员按照必要的审批工作要求以及相关制度等来进行具体的建设。同时,国家还应当鼓励城乡居民针对法律的不足来提供完善建议以及创新见解等,着重推动其他相关法律对《规划法》的补充,全面推动我国城乡规划系统合理实施。

2、完善城乡规划机制与体系建设

首先,国家在目前推动城乡规划合理有效的实施,还必须致力于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的各项项目审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建设保障机制等的建立,确保城乡建设的各项活动在开展之前能够得到国家相关负责部门对于各种条件的审核,保证各项建设符合国家城乡规划的整体建设方案。同时,还要积极地加大周围群众对于各建设活动的监督,追究非法建设活动的法律责任,将各项建设全面纳入城乡规划的大体系。而且,国家要为某些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基础建设项目,提供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推动民间力量对于国家规划建设工作的帮扶。其次,国家还要以全局与部分、短期与长远、发展与保护、城市与乡村等方面的统筹兼顾为原则,来调节并完善城乡规划建设具体的体系。

3、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投入

国家当前开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大事,也是保证我国立足于国际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大对于城乡规划建设中各项工作的投入必不可少,尤其是要极大对于建设工作的各项资金投入。国家除了为城乡规划建设进行财政拨款之外,还可以通过政策优惠等策略来调动其他力量的参与,并努力拓展筹集渠道,致力于补偿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国家在进行规划建设投入时,关键还要针对当前乡村建设不足的问题,来加大各项投入对于乡村发展的适当倾斜,以缩小城乡建设的差距。

四、结语:

城乡规划建设是国家各项事业的重中之重,国家一定要努力加大对于此工作的研究,着力针对其建设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并从各项基础保障方面为规划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 周仲平. 城乡规划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城市建设,2010(33)

[2] 王婷芳.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好城乡规划建设[J]. 城建档案,2009(12)

[3] 王波,姚宏伟. 村镇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2(16)

篇10

根据通知要求,现将我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6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

3、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县确定*村8个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点、干部驻点”工作制度,联点挂项、包村包户,绩效管理,全方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适时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查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会议讨论,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后,确定了美丽乡村“555”推进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坝;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稳步推进。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编制单位对各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进行先期设计。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同时,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确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职责,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司其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县级领导包示范村、建设部门包规划编制、综合部门包项目争取实施、乡村两级包群众发动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制定了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面貌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庄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一般村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三化标准”。同时,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点,与农牧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牧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的优势,坚持在资金整合、工作结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确保各部门当年安排的涉农资金,优先考虑示范村,做到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2015年,共筹措资金1.84亿对各示范村及环境整洁村进行建设,其中,省市补助300万元,县财政专列610万元,部门整合17521万元,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00多万元,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既高标准完成了各项工作,又高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民宗、水务、畜牧、交通、环林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群众自己筹一些”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产业培育、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谐创建、机制创新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4-2015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定居点新增集中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2个,新建暖棚2106座22万平方米以上,扶持细毛羊舍饲养殖大户40户以上;新建农牧民住宅1900套,并对部分乡镇农牧民住房进行民族特色风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处理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铺设供暖管道5处3.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处3.7公里,全县牧民集中定居率已达到70%以上;对集中定居的农牧民实行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规模的农牧民住宅小区,配套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广场5个,修建集村委会办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3个;共购置小区垃圾桶140个、垃圾清运车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处,改厕80座,清理“三堆”2.6万方;完成种植绿化苗木8.25万株、风景苗木5.62万株,种植草坪2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由于人居分散,农牧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牧村集体经济薄弱、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底子薄,基础差,资源共享不够;二是由于实际建设投入缺口大,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管理和维护上常常显得有心无力。三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个别建设工作有所滞后。